青春期心理案例及对策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青春期心理案例及对策(共10篇)

青春期心理案例及对策 篇1

【案例】

1.基本情况

女,初二。性格过于外向,喜同不同男生打闹,满校区追逐,有早恋倾向和严重明星情结。父母各尽其职,母亲基本闲赋在家,只负责孩子生活方面,爱好搓麻将,来精锐接孩子时即便同学科老师面对面遇到也不加以交流,纵容孩子的很多不良习惯,比如饮食,几乎在校区的每顿餐都是麦当劳泡面或其他零食。父亲是高管,常出差,对孩子有教育投资意识但苦于无方。只希望孩子能考上高中就好。孩子只畏惧父亲。

2.明星情结。

英语老师若想让其在黑板上翻译“他喜欢打篮球...”之类的句子,孩子一定会把“他”或“篮球”擦掉换成喜欢的男明星名字,老师上课无意中提到某个时间或是某个单词孩子就不禁自顾亢奋,大发言论,说那天是某个明星的生日等,一发不可收拾。课间休息时必放【美人天下】、【宫】什么的主题曲或在黑板上写一长串明星的相关信息,生日,星座,昵称,背的比26个字母都熟。

有次上课迟到,精神困顿,后来孩子自己说起原因,是前晚做喜欢的明星的PPT做到凌晨。同孩子闲聊过,孩子希望成为杨幂那样的明星,坦言只要能红,能让大家记住自己什么都觉得无所谓。老师个人把这种心理归结为缺乏被关注,无自信的状态。

3.早恋倾向。

老师个人而言更倾向是孩子早熟的说法。老师观察过孩子,发现她常追着不同的男生嬉笑怒骂,甚至有好几次等在男厕所门口,有次一个男生在上卫生间,孩子直接在门口兜了水朝男生浇了过去。而对于基本属于初次见面的男生(有次老师正在上课,一个学生过来拿书本)亦是一路追骂到陪读教室,老师甚是茫然。【分析】

从儿童到成年的过度期叫青春期。这个时期是人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与成熟的时期。青春期也是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充斥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其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1.归属心理

人本主义马斯洛曾提出关于成长过程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是有需求的,按照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归属和爱的需求正是青少年所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因为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情绪的波动性,与父母的疏远,自我意识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等。同时又由于当今社会所特有的特点如社会的流动性,传统价值观念的裂变等都加剧了青少年的异化感,孤独感,表现为对归属和爱的强烈的内心需求。

案例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有归属和爱的需求。她追星,沉静在明星或影视及其它活动中可以得到慰藉,获得一种心灵上暂时的平静与安慰。所以从这一个角度出发,也是她孤寂心理的反应。

2.爱恋心理 青少年由于生理上性发育,逐渐萌发了对异性的好奇和向往。然而,由于青春期所特有的羞涩,自闭等心理作用,其在对于异性的行为上往往表现得特别紧张,甚至于一种反向的交往形式出现,借以掩盖其内心的向往。所以对于异性交往这一领域,青少年可以说处于一种真空状态。正是这种状态的出现,使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越发强烈,以至于几乎每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年都有自己理想爱人的轮廓。而这种构想往往只停留在理想层面上,只是外表上的英俊或漂亮而不赋予任何内涵上的东西。而且现在的中学生对性意识发展比较早,他会随着生理上的成熟萌发对心理上的一种性意识,也就是开始认识自己的性别,开始懂得如何去扮演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并且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一天天的发展造成了早恋。

上述案例中的孩子坦言只要能红,能让大家记住自己什么都觉得无所谓。这也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也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孩子对于男生都是追逐打闹也是一种反向的交往形式。【对策】

1.加强对其自我意识的教育

(1)让孩子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老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了解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挣脱虚荣的禁锢,重新塑造自我形象。也可以用事实进行分析、说明早恋的危害。同时要向学生说明:恋爱是人类的正常心理活动,没有什么丢人的。还可以为她们介绍成年人的恋爱心理及经验,使之逐步认识早恋的危害性,以实现自我解脱。

(2)让孩子认识到自我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个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自我封闭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去追求一些虚幻与社会利益无关的自我实现,只能是最终在混沌中迷失自我,失去个人存在的意义。

2.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青少年审美经验的获得,让学生在对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的欣赏中获得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认识真正的美不仅仅是诸如明星所能带给我们的视觉和感官上的满足,而是更高的境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波动,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地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让孩子明白异性间的接近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对方注意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

3.注意与孩子的沟通

(1)学会倾听,认同孩子。老师和家长要想成为一个倾听者,先决条件是必须将自己与孩子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做是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2)注意平等与尊重,学会换位思考。老师和家长应该从孩子所处的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看待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面对追星和早恋,只要把握好度就行,不要盲目崇拜。

4.加强对榜样作用的正确引导

我们不完全否认个体崇拜的价值,我们所强调的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崇拜对象,就算崇拜明星也要看到他成名前的艰辛,要学习的是他的精神而不是他现有的成就。

5.父亲要在家庭中要扮演好角色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而案例中孩子的父亲忙于工作,而母亲的工作则相对比较轻松。于是,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致使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逐渐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南大校区

青春期心理案例及对策 篇2

关键词:中职生,青春期心理问题,教育管理

近年来, 我国中职学生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中职生一般处于15到18岁间, 正处在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青春期阶段。因文化基础较差进入中职院校学习, 普遍存在厌学、自卑、孤僻等心理。所以, 中职院校的教师和社会、家长应该重视中职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进行积极有效的教育管理, 以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

一、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

(一) 厌学问题

厌学心理是中职生最常见、最普遍的心理问题, 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较差, 学习能力不强, 而产生学习无成就感的心理, 情绪消极、自卑。主要表现在:1.缺乏学习动机, 一些中职生对学习认知的动力不足, 目标不明确, 且不重视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课的学习。2.学习情趣不浓, 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基础理论课, 因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抽象等, 使得中职生学习兴趣缺乏。

(二) 人际问题

人际关系是中职生主要的问题, 许多学生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引起不良的情绪, 主要表现在:1.亲子关系存在一定的隔阂。2.师生间的信任感缺乏, 朋友关系不能良好处理;3.异性间的交往存在一定的误区。4.网络关系不能正确对待。

(三) 情感问题

情绪和情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良好的情感和情绪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而当前中职生青春期的情感问题主要有:1.情感心理趋于稳定, 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不良影响。2.感情较为冷淡, 缺乏应用的朝气和热情。3.情感压抑, 但不懂得如何正确宣泄。4.异性间亲密度增强, 容易产生早恋。同时, 对两性不能正确看待, 而产生性心理问题。

(四) 个性问题

积极向上的个性是中职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关键, 但是中职生因自身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其性格心理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缺乏兴趣特长和爱好, 使得他们上进心不强。二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

二、中职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一) 加强心理教育, 普及心理知识

应设立心理咨询和教育中心,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跟踪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 并开设心理课程, 要重视心理教育。首先, 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 每学期安排心理教育的课程, 并要强化心理课程教育的师资建设;其次,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安排相应的心理课程, 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不同, 一年级进行适应心理教学, 包括中职校园生活、学习;二年级则开展人际关系、学习方法、情绪调控等;三年级则以就业指导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 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理,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二) 组织心理课堂, 加强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规律等要适时的开展心理课堂, 实现团体性的心理辅导, 比如, 青春期心理知识讲座, 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了解自身的特点, 以建立良好的方式平稳度过青春期;组织开展关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讲座、网络健康教育讲座、职业生涯规范讲座等, 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各种人际关系, 促进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 开展团体活动, 强化心理训练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技能培养为基础, 积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的团体活动。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 可从“适应能力训练--人际关系、学习动力及情感引导--就业指导”这一过程来进行。每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活动, 比如, 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成长小组及团体心理游戏等, 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和训练;同时, 还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让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广播等形式进行心理教育的指导。

(四) 结合家庭教育, 提高教育效率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 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因此应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 父母应营造温馨、有爱、融洽的家庭环境, 让子女能够感受家庭的关爱。其次, 价值应以身作则, 调整自我态度, 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性格水平, 因为家长的态度、性格和素质对子女有着极大的感染作用, 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心理。最后, 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 端正教育态度, 不能采取粗暴、打骂等形式来教育, 应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教育模式。

三、结论

中职学生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 因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重视。中职院校、教师、社会及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 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帮助中职生建立健康、向上、乐观的青春期心理。

参考文献

[1]周海泉, 海柳娟.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J].职业.2014, 23, (11) :46-47.

青春期心理案例及对策 篇3

【关键词】青春期学生 逆反心理 教育对策

青春期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人的品德、才能、兴趣甚至性情都是在青春期形成的。而青春期也是把双刃剑,它所带来的逆反心理,也让面对它的老师、家长和学生有了更多的困惑。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进行有意义的转化,使其成为提高自身素养等方面的动力,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也是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一、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第一个表现就是反抗。青春期阶段随着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不愿意别人管制自己,为了表现自己的成熟和独立,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喜欢自己独立的处理事情。在家里,家长不让他干什么,他越要去干;在学校,要么与老师沉默以对,要么与老师课堂冲撞,满口的别管我,对学校进行的先进人物教育进行偏激评判等。

第二个表现是关注异性。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性发育逐渐趋于成熟,开始对异性的好感逐渐增强,甚至盲目信任异性,对异性的亲近感增多。开始过多的关注自己的服饰打扮、谈吐形象等。同时自尊心强还敏感脆弱,但是面对困难和挫折,很容易被打垮,丧失自信心。

第三个表现是冷漠。青春期的学生,不愿意随意和别人交流;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秘密,也不愿意关注别人,对家长的老师的关心漠不关心甚至抗拒,使得自己与家庭的情感冷漠和行为的违拗。甚至面对父母伤心的眼泪也不能使他们动情。

二、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学校教育对策

1.学校提供良好环境,强化学生养成教育

学校的文化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氛围,如通过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科技文化节艺术节活动,“成人礼”活动,经典古文诵读活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在价值观上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对学生开拓思维、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学校的物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学校的物质环境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一个整洁优美、安静幽雅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心情舒畅,也会产生归属感。

同样学校人际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很重要。一个宽松的人际环境,可以让学生能有一个更为积极地心态,也可以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不良的情绪得到很好的释放,人格得以良好的发展。作为老师要平静面对学生的逆反,把这种现象当作正常的偶发事件,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他们表现出来的言行和情感,可以以经历、经验等实例去帮助他们排除困扰。

2.班级建立良好的文化,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班级文化的建设主在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是进行教室环境的建设,无论是悬挂图片标语,还是制作学生成长历程图画展,或是利用墙报,都要从审美的高度细致规划每一个细节,还得随时调整形成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其次是班风,这是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班级文化建设中将“学生为主体,关键是参与,爱心为核心”作为主线,培养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培养“学会生活、学生做人、学会学习”,从而形成班级的向心力,这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再次是利用各种机会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如主题班会、学科竞赛、特长演练、节庆联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组织规划,集体讨论完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精神面貌的形成有着重大的意义,也为学生建立生活化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健康的交往范围,改变学生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或否定。

3.正确认识青春期逆反心理,给予学生充分宽容

到了青春期,学生接触的事物多了,看的书也更多了,他有自己的想法,这时老师和父母的想法就不再是权威了,而是一个建议,他们有权选择或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老师和家长一提到“青春期”,首先想到的是叛逆,不听话,不好管了。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宽容,不要空泛、唱高调,要将理溶于情中。在一次进行爱国教育时,我们请到了附近的一位老红军,老红军讲述了当年的战争,讲到了革命战士为保家卫国而壮烈牺牲的事迹。老红军没有说到豪言壮语,却让每一位学生热泪盈眶,真实感人,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同时,逆反心理也有其积极地一面。逆反心理体现了学生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以一个独立的身分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形成了自我评价及对社会对他人的评价标准。这是他们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性,不应再像教育小孩那样,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教会他们自己去判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去判断对错,去进行评价,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这样,不仅消除了独立性带来的逆反心理,还通过对他们独立性的尊重和满足达到了教育目的,更好地帮助他们早日走向成熟,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青春期心理案例及对策 篇4

1、自我意思增强:这个办法处于过渡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持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而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2、强烈的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企图标新立异:他们往往表现的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4、特殊的生活经历:以至于性情大变,变得粗暴、多疑、怪癖。

小学生青春期及心理健康教案 篇5

温泉小学五(1)班

一、情况分析:

青春期心理健康是水平四所强调的教学目标之一,而五年级学生正直青春期发育的开始时期,也是最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面对五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启发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及身边他人发生的事情,理解本课知识,有针对性地掌握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愉快度过青春期,而我所选择的教材内容知识点包含有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特征、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以及调节心理健康的途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特征、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学会利用各种途径调节自身心理健康。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了解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特征、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调节心理健康的途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扩散思维能力,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情感教育目标: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喜悦并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景并引入

通过案例中的一学生和她妈妈的对话引入:

教师设问:孩子的烦恼,妈妈的困惑,青春期的这位同学究竟遇到了什么心理问题呢?我们能帮他解决吗? 小知识:讲解青春发育期的三个阶段(通过幻灯片打出)使学生基本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广播剧的引入,能够使学生注意力很快集中,并有一种愿意学习的愿望,为探索性学习作好铺垫。

(二)你了解青春期心理健康吗?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该段落进行自学,并通过阅读后回答教师的提问总结出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巡视指导,并在学生阅读完后根据问题的回答总结出心理健康的几大特征(表格形式幻灯片打出)

(三)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学生活动:

1、思考案例遇到了什么心理问题,并联系自身实际情况想一想还有哪些心理问题,形式可以是独立思考、两三人的讨论或者把自己的秘密写在纸上。

2、思考完后踊跃发言或者在教师巡视时交上小纸条,说说案例以及自身都被哪些心理问题所困扰。

教师指导:

1、在学生思考的过程可以用语言提示引导,使同学们能尽可能多而准确的发现青春期心理问题。

2、根据学生的发言和小纸条上写的内容总结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四)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

此部分作为让学生了解的内容由教师讲授并可大概指出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青春期心理问题

(五)调节心理问题的途径

通过短片的对话引入:将学生分成4个组,设立心理咨询工作室,通过讨论每组推荐一名同学点评,提出调节心理健康的方法。

教师指导:

1、组织好学生的分组讨论

2、评价并总结同学的建议,并提出比较常用的易行的三种调节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并通过到这一具体事例引申到其它的青春期心理问题也都可以用这三种方法去解决。

(六)总结

教师心理健康及案例分析 篇6

案例一:评职称这么难

一位有几十年教龄的农村初中英语女教师,因为大专文凭,所以在今年的评职称中遭遇失败。这已经是她第二次申请高级教师了。去年,通过了普通话、计算机考试,但是因为论文不合格而遭淘汰。今年论文通过,但又因不够本科标准而失败。“我已经45岁了,我想我已经没有机会评上高级教师了。”她边哭边说,“我一心扑在工作上,把我的青春和爱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丈夫因为我不关心他、不顾家而离开了我。现在评职称又失败,我觉得我的努力都白费了。辛勤工作换来了什么?我觉得命运待我不公,难道学生的优异成绩抵不上一纸文凭?评职到底是看工作能力还是其他条件?”

诊脉:有20%的教师认为评职失败是自己在工作中曾经遇到过的最大的心理挫折,排在“领导不正确的评价”、“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同事之间不正当的竞争”之后,位于第四名。虽然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工资待遇直接挂钩,但引起教师心理挫败感的,不是经济损失,而是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

减压处方:

要正确评价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学生的成绩是对老师最大的肯定。评职是特殊的评价方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评职失败并不能说明教学能力差,评职成功也不代表教学成功。

案例二:想到上课就心慌

王老师是去年9月走上工作岗位的。带学生军训时,他的工作热情特别高,每天和学生在一起,积极主动地做好组织管理工作。但开学后才给学生上了几次课,就被学生起了一个绰号“噢老师”。他上课时每讲一句话就会“噢”一下,如“今天的课噢,是讲立体几何的圆锥体噢。先自己预习一下,有问题的话请提出来噢。” 被学生嘲笑后,陈老师很注意自己的语言,但有时难免会带出一两个。学生就是不体谅他,上课专挑毛病,不认真听讲,结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弄得他越来越怕上班、怕见学生、怕上讲台。每天备课至深夜,但就是觉得课备不好。有一次,在超市买东西,因为看见自己的学生也在超市,就转身逃走了。

诊脉:王老师的困境看似语言障碍,但实质是他的教学效能受到了打击。在工作中,因为语言缺陷,没有赢得学生的尊重。加上处理师生关系经验不足,导致教学没有取得好成绩。这一连串的失败严重地降低了陈老师的自信心和工作积极性,并产生害怕学生、恐惧上课的感觉。

减压处方:

要点不在语言障碍上,而是要制定计划,整体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其次要多与学生沟通。为了上好一节课,还要在课内课外主动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化解师生矛盾,增加师生友情。

案例三:我不想当“雷母”

年轻的初中女教师小琴,教英语,有一个4岁可爱的女儿,丈夫在乡政府工作。工作家庭都让人羡慕。“从女儿出生以后,我的脾气变化很大。原来热情活泼,现在却很容易激动,经常为一些小事发火。只要学生不听话或女儿调皮我就会很生气。” 为了她的脾气,还经常与丈夫发生矛盾,伤害夫妻感情。有一天晚上,女儿在看电视,她让女儿早点睡觉,因为还有学生的试卷要批改。女儿不肯上床大闹起来,她就顺手拿起尺子,打女儿的屁股,丈夫来劝说,边夺尺子边骂她“狠得像后娘”。她对学生的严格,在学校里也是出了名的。学生上课不准讲一句无关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求背诵,单词要求全部听写出来,错一个单词罚抄10遍等等。“我做事喜欢尽善尽美,也要求学生尽力而为。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如果不对他们严格要求,就会耽误他们成才。”但是,学生似乎并不领她的情,因为她批评学生声音大,好似雷声震动,而背地叫她“雷母”。事后,她有时也会后悔、内疚,觉得自己“下手”太狠,不给别人留面子。

诊脉: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是问题关键。抚养年幼女儿的重压、过分严格求完美的性格特点、处理问题不灵活、在矛盾面前不善于自我调节等使她的脾气越来越糟。而教师的职业又必须使教师的情绪具备成熟而稳定的特点。

减压处方:

学习并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如①转移注意力。②心理移位,即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③学会制怒,“把舌头放在嘴里转10圈”再说话。④合理释放,如找朋友诉说、谈心,到没人的地方痛哭一场等。⑤升华,把愤怒、冲动等消极情绪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案例四:50岁不到我准累死

张老师年逾三十,有一个5岁的上幼儿园的女儿,是一所初中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同时是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每天天还没亮,张老师就得起床,准备早餐,然后叫醒女儿,哄她穿衣、梳洗、吃完早饭,自己才能胡乱吃几口。去学校以前,必须骑自行车飞奔近30分钟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几乎每天都最早一个把女儿交给老师,再急匆匆赶到学校。学校里又有一大堆麻烦事等着处理:堆积如山的作业本需要批改,学生考试成绩太低你得找他谈话,公开课做课件让你晕头转向,竞赛只许拿大奖不然校长要批评你,忙完学校的事回到家还得熬夜备课„„教师那么一点微薄的工资,又让她捉襟见肘。半夜起来的内心独白是:

——“五十岁不到,我准累死。”

——“我能提早退休那该多好啊。”

——“这样的生活,何时是盼头。”

诊脉:教师的工作紧张、繁重而琐碎。加上家庭负担重就更容易产生倦怠、厌烦的心理,这与每个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关。

减压处方:

1.经常看到生活的积极面。2.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3.充分调动学生的工作

积极性。要有意识地选拔、培养一支能力较强的班干部队伍,协助教师把工作做好。另外,在家庭中,也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逐渐成长,家长的负担就会越来越轻。

案例五:家长咋不理解我

华老师,是一位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责任心特别强,如果有一位学生成绩没有达到她的标准,就认为“教不严,师之惰”。但今年,刚接手一个新班级时,就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她发现班上有一位学生经常不交作业,有时还买零食、玩具等让其他同学代做。华老师感到问题严重,就联系家长来校商议。谁知这名学生很怕家长,见老师要向家长“告”他的状,就躲在外面不回家了。结果家长发动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四处寻找,终于在晚上十点多找回孩子。家长为此很怨恨华老师。华老师则很着急,要求家长每天接送孩子,并且每天监督孩子把作业做完。家长认为华老师是推卸责任,没有能力管他们的孩子。华老师听了又气又急又无奈。眼看这学生不做作业,拖班级后腿,影响班里另外几个学生乘机不做作业,无法与家长沟通,得不到校方的支持。

诊脉:华老师在布置作业时缺乏弹性,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养成了居高临下、教育、命令、责备的谈话方式,使家长难以接受,甚至引起反感。遇到矛盾,与家长就更难沟通了。而她追求完美的价值观是导致家校矛盾的根本原因。

减压处方:

青春期心理案例及对策 篇7

一、青春期的判逆心理行为和空间的变化

青春期这段时期被称为“第二反抗期”,随着青少年进入青春期,身体长得已经越来越接近他们的父母,第二性征已开始出现,并且对周围社会的了解已经具有相当的程度。 因此,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意父母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待。而在父母的心目中,却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很不成熟,还需要保护。这时,经常会使孩子感到父母过分把自己当成小孩子,过多干涉自己的事情,因而会产生种种不满情绪,与父母发生冲突。他们觉得,如果想脱离父母而独立,首先就必须要摆脱养育自己的人,包括父母、老师等。这种从父母的保护和依赖中挣脱出来,开始独立的过程也叫做心理上的 “断乳期”。

这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在此阶段, 孩子对父母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关心和保护,会认为是对自己能力的质疑,和对行为等方面的批评,非常容易产生和父母互相对立的紧张关系。孩子经常不满父母对他们学习、 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干涉,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经常在心底里有一些反对父母的想法,若父母还没有发现这种情况,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合理的沟通和交流,这种反抗心理会进一步的发展为行为上的反抗,但是他们还没有和父母反抗到底的能力,很多孩子就采用“离家出走”、自伤等行为作为对父母“家长制”的反抗。针对这种情形,我们可以将重点转移到对父母的咨询方面,帮助他们理解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实际原因,并检查自己对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适当。另一方面孩子从初中升入高中也有个适应过程,家长也要做好辅导,让孩子能够适应好这一变化。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

在一些传统家庭中,有两种教育方式,一种是权威式, 另一种是溺爱式。权威式的家长,尤其是父亲为了维护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会刻意与孩子保持相当的距离。生活中和孩子的交流比较少,对孩子的想法不甚了解,甚至会用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孩子。到了孩子青春期之后,孩子的身心变化,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好像变得自己都不认识了。认为是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学习了坏习惯,而习惯性的距离感使得他们无法很好地进行交流,这会让家长有一种失去感,情急之下,对孩子的要求变更加严格,这便加深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更无法进行适当的沟通。

现代家庭大多数都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家庭多出现溺爱式的教育方式。家长对自己的独生子女一般都特别疼爱,衣食起居无一不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对他们的未来更是倾注了全部的希望。但是,由于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巨变的时期,他们有了一些小秘密,需要自己的空间。而父母还是和以往一样地关心他们,对于他们的隐私毫不避讳,等到孩子遮遮掩掩的时候,他们认为孩子长大了,不爱自己的父母了,所以很伤心,很多家长觉得一下子无所适从,自己倾注一生的爱,而孩子却好像要逃离自己,有一种被抛弃感,所以对孩子管理得更加严格了,照顾孩子更加小心和无微不至了,而家长这样的表现更加让孩子觉得家长不信任自己,认为是家长对自己能力的否定,造成双方心灵的沟通发生困难。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除了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主、要求独立之外,在心理上既有封闭性的一面,又有选择性地向外开放的一面。因此,青少年渴望有一个不受干扰的自己的生活空间,在其中充分体验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苦恼和快乐,又没有能力彻底地独立,很多方面还希望依靠自己的父母。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们既想逃离父母的看护, 又想与父母保持亲密的关系。为此,他们有时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希望私下默默地收藏和品味自己的小秘密, 有时候,又想独自生活,不让任何人窥得自己的小秘密,这也是造成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篇8

学生时代,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的一系列发展,本应无忧的年纪,也会从此蒙上阴影。种种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都显示,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希望青少年有了心理问题要及早诊治。

考试焦虑症

■[个案]“我现在一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小莉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她说:“我觉得自己无颜面对父母,还不如死了算了。”

[应对]每个学生都有考试焦虑,只是程度因人而异,显然小莉是得了典型的考试焦虑症。这时,父母和家长的耐心鼓励很重要。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紧张焦虑,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让他慢慢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进而改善考试焦虑的情形。孩子也可以找一个亲密朋友,把种种委屈都发泄出来。强迫症

■[个案]自从进入高中后,琳琳觉得学习比以前更紧张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思想做作业。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这花费了琳琳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应对]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比如父母追求完美,对孩子要求很高等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发呆、做功课特别慢、咬指甲、耸肩膀等,就得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并及早带孩子去看医生。恋爱受挫

■[个案]瘦高、文弱的小杨从高一开始就对同桌女同学产生了好感,买雪糕总是买两支,有新书主动借给人家,晚上放学还护送同桌回家。学期结束时,小杨便兴奋地提出“发展恋爱关系”,同桌却说他“歪心眼”,并让老师给调了座位。被浇了冷水之后,小杨不但没有冷静下来,反而产生了强迫性思维:“她为什么不喜欢我呢?我长得太瘦弱?我对她还不够好?”终日胡思乱想,使他的成绩不断下降,终于有一天,他选择了轻生。

[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是不同步的,因而恋爱受挫往往使他们心灰意冷,这时候心理承受力差的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对恋爱受挫的青少年,家长和老师应当及早发觉,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可以对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并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伟人的事迹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社交恐怖症

■[个案]“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小张是名高中生,性格内向。上初中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人,十分害怕与人交往。老师说,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小张显然是得了社交恐怖症。

[应对]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因此作为父母应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则要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抑郁症

■[个案]小张正读高一,是某校的特困生之一。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老师,紧张而急促地说:“我完了。一个多月了,晚上几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还经常呕吐。”说着懊丧地抬手扶了扶眼镜,右手腕上一道伤疤赫然而现,这是他不久前试图割脉自杀留下的痕迹。

人格心理学简答论述及案例分析 篇9

1.简述能力发展的差异。

2.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3.简述人格测验的方法。

4.简述人格心理特征的相互关系。

答案

1.答:(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差异.但就全人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各种能力不仅在质或量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且能力表现的早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方面。(4)特殊能力的差异,是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实现。(5)能力的性别差异。男女能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女的能力结构存在差异。2.答: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密切,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知识、技能不是人格心理特征,不属于能力。另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知识与技能。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能力、知识和技能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3.答:

(1)自陈量式人格测验。1 以经验建构的量表。2 由因素分析构建的量表。(2)投射测验。1 罗夏墨迹测验。2 主观统测验。(3)情境测验 1 情景教育测验。2 情境压力测验。(4)自我概念测验 1 形容词列表法。2 Q分类法。4.答:性格与能力

性格和能力是有区别的,能力反应一个人的智慧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性格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性格与气质

(1)性格与气质是有区别的,首先,性格是再后天的生活环境种形成的,而气质主要是神经活动类型特点所决定的,具有先天性。其次,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改变。性格虽然具有稳定性,但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可以发生变化,可塑性大。再次,气质反映一个人的自然实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实质,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2)性格与气质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首先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其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迅速。再次,性格对气质也产生一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的掩盖和改造气质的某种特征,使之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气质类型相同的人当然容易形成相同性格的倾向,但也可以相成不同类型的性格。气质类型不同的人容易形成不同的类型性格,但也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倾向。

二、论述题

1.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2.论述各种气质类型的主要特点。

答案1.答: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人格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在一个人的人生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人格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是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人格是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人格培养过程中,既要看到个体的生物遗传的影响,更要看到社会文化的决定作用。结合实际,从以下6个方面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

生物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自我主观因素、自然环境因素。2.答:气质的类型主要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胆汁质:精力旺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热情,直率,朴实,急躁,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做事也常常感情用事,难以自制。

多血质:活泼好动,情感发生快而多变,思维言语动作敏捷,易适应环境,亲切,乐观,浮躁,稳定性差。粘液质: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稳定,安静,坚韧,有自制力,执拗,冷漠。抑郁质:软弱萎缩,情绪发生慢而强,富于自我体验,孤僻,言语动作细小无力,敏感,羞怯。

三、案例分析题,请分析案例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做总结。

1.基本情况:

王×,男,17岁,独子,长沙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王×的母亲是一名公务员,父亲是高校教师,均有时间照顾家庭,家庭收入中上。王×身材高瘦,无躯体疾病,无精神病史。

王×小学高年级时对flash制作感兴趣。考上重点中学以后,父母奖励其一台电脑。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向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不屑一顾,并大谈时下流行的网络游戏。王×感觉自己对此知之甚少,于是开始接触各类游戏,以证明自己的全面发展。最初,父母以为儿子浏览不健康网页,很恼火,后来发现只是在玩游戏,心想男孩子喜欢玩电子游戏也很正常,便没有多加干涉。一段时间之后,王×便沉迷于网络游戏。半年后引起父母警觉,控制其上网。开始父母管教尚有效,后来则不听父母管教,无节制上网,痴迷网络游戏,无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同时,王×与母亲展开了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母子矛盾不断升级,上网行为也越加严重,经常晚上待父母睡后偷偷上网,直至凌晨其母起床再悄悄去睡觉。后来发展到连父母也不回避,通宵上网,乃至不上学,吃饭也不愿离开电脑。其母趁其不在关掉电脑,王X回来后大发雷霆。一旦不能上网,则出现焦躁、不安、郁闷、发脾气等症状。

王×现在每次上网3个小时以上(多数时候是在父母强行禁止下停止上网),每周上网20个小时以上,以玩游戏为主,有时会通过QQ与其他玩家聊天交流。

王×性格较为开朗,与陌生人能较好相处,喜欢炫耀自己的长处(如游戏水平、游戏知识等)。虽然健谈,但谈话内容多集中在网络游戏方面。2.基本情况:

案例1:1994年的一个晚上,16岁的兰州姑娘杨丽娟突然梦到刘德华。此后3年,杨丽娟天天做同一个梦。由此她相信自己与刘德华有一种特别的缘分,于是开始放弃初中学业,把自己关在家里“专职”迷恋华仔,对华仔的照片、海报、录音从不放过收藏,甚至幻想刘德华会来看她,于是就在家里等待。她痴迷明星刘德华十几年。其间放弃了学业,不去工作,“专职”追星,几次赴港。其父在港跳海自杀。

案例2:中学生追星族自拍“结婚照”。刘×在给16岁的儿子整理书包时发现几张四寸大小的婚纱照,仔细一看,照片上身穿黑色西服、打着蝴蝶结领带的新郎竟是自己的宝贝儿子,新娘是号称“清纯玉女”的著名影星梁咏琪。刘×赶紧追问儿子,才知道这些照片是儿子花钱在街上的“人像艺术制作室”里加工出来的。

答案1.答:(一)原因分析过度的使用电脑。

戒断综合证。耐受性。负性反应。

据此,该生已经形成中度网络成瘾。(二)解决方案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学习动机激励法,将矫正法案拟分三期:前期认知矫正,中期行为矫正,后期学习动机激励法(人本的方法)。(1)纠正负性认知。(2)网瘾行为矫正。(3)学习动机激励。(三)小结

预防网络成瘾必须重视从网络源头环境到终端受众的全面治理,采取综合措施。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治理好源头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和健康的网络游戏产品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文化部,信息部,出版总署等政府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法规,如上网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进口游戏审查制度,为未成年人推荐健康游戏产品,游戏行业自律公约,开发防沉迷系统等,开展防止网络成瘾大行动,整治网吧,取缔黄色网站等行动,取得一定的效果。

网络文化的终端受众主要是广大青少年人群。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教育和上网引导,提高他们对网络的认知能力,利用能力,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以及网络行为的自制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高主要靠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事实证明,凡是网络教育引导做得好的地方和单位,网络成瘾的情况就比较低。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青少年的自身免疫能力是更为重要的治本方法。2.答:(一)原因分析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发育期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所谓的“精神断乳期”。从众心理。

心理的需求和情感的宣泄。

盲目追星。一是明星成为中学生心中的偶像,更容易引起中学生的价值比附和认同。二是中学生融入社会过程中,很容易仿效明星们的“叛逆”人格,也很容易收到影响。三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当然更愿意选择漂亮的俊男靓女作为自己的倾慕对象,这种倾慕既包括清冽的心理激情,也不排除潜在的生理欲望。以上原因,可以诊断这两个学生的行文不恰当追星。(二)解决方案

父母对正在成长时期的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教育,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健康的世界观。青少年不仅是家庭成员,学校成员,也是社会成员,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三)小结

客观分析与正确认识青少年的追星行为,以便给予合理有效的引导。若能恰当地因利势导,则可变阻力为动力。在纠正青少年过于狂热的追星行为时,不要抑制他们的兴趣爱好,不要损伤他们的理想目标。引导他们:

不盲目追星。所崇拜的因该是真正值得崇拜的,不应该是徒有其表。不疯狂追星。不要浪费时间和钱在追星上。

青少年青春期抑郁症的成因及对策 篇10

最近,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透露, 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 在我国的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 抑郁症患者占了50%~70%。北京市卫生局也通报了北京地区抑郁障流行病学的调查情况。调查显示, 15岁及15岁以上的北京人中, 有60万人曾经或正在患有抑郁障碍疾患。据新疆精神卫生中心发布的消息说, 截至2005年10月, 抑郁症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一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男女比率是1:2, 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国外的调查资料也表明, 青春期前的儿童中, 抑郁症的总患病率为1.8%, 学前儿童只有0.3%, 而14~16岁少年则上升为4.7%。

青春期一般是指从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到20岁之间的一段时期, 也叫“心理断乳期”, 是人生进入成熟期的开始。这个时期生理发育较快, 但心理发育会滞后于生理发育, 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协调, 所以在青春期会发生各种心理问题。抑郁症就是青春期常见的疾病之一。抑郁是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绪体验, 并伴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 抑郁只是偶尔的、暂时的, 但也有少数人会长期处于抑郁状态。青春期抑郁症属儿童抑郁症的后阶段, 儿童抑郁症 (childhood depression) 属于儿童青少年情感性障碍范畴, 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异常 (高涨或低落) 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 表现为长期抑郁伴有言语思维和行为改变。在缓解期间精神活动正常, 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在心理咨询中经常可以见到青少年以“厌学”和“生活没意思”等问题来求助, 很容易被视为“情绪不佳”或“厌学”等一般心理问题。许多轻生的青少年其实都患了抑郁症, 这一个事实常被忽略。最先被留意到的, 可能是一些行为的转变, 如成绩明显退步, 在课堂发白日梦和其古怪行为经常被同伴嘲笑等。此外, 抑郁的情绪令他们变得非常沉默和远离他人, 暴躁的情绪使他们有侵略性和好勇斗狠, 甚至与老师和学校对着干, 像是放弃了自己并不顾一切。还有, 他们可能试图改变自己的情绪而尝试滥用药物。值得关注的是, 严重抑郁症将导致的发生, 近年来, 青少年发生自杀、自伤现象日益增多。

二、青春期抑郁症的鉴定标准和临床表现

青少年抑郁症的种种表现, 在非专科人士的眼里, 与思想品德, 个性问题相混淆, 或误诊为脑供血不足、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等疾病。其实这些症状恰恰是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 为诊断与鉴别提供了重要依据。心理学和医学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 (包括神经系统的检查) 、精神检查以及临床观察。精神检查量表的应用有助于诊断评定。例如,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抑郁症量表 (CDI) 、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 (EPQ) 、Poznanski儿童抑郁量表。 一般来说, 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2周, 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四项, 即可鉴定为抑郁症。

1.对各种活动丧失兴趣, 情绪低落。

2.明显的精力减退, 持续感觉疲乏而找不到原因。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亢进。

4.强烈的自责, 内疚感, 自我评价过低, 有妄想倾向。

5.联想困难, 或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 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7.出现睡眠障碍 (过多或过少、质量下降) 。

8.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 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

9.对人际交往的兴趣明显减退。

这些精神障碍常常会造成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 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青春期抑郁症有以下临床表现:

1.情绪低沉, 表现为不愉快、悲伤、哭泣、自我评估过低、不愿上学、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 想死或企图自杀。也有表现为易激惹、好发脾气、违拗、无故离家出走等。

2.行为迟缓, 表现为动作迟缓、活动减少、退缩萎靡, 严重者可呈类木僵状态。思维迟钝、低声细语、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自责自卑。年龄大的儿童可有罪恶妄想。有些患儿可能表现反向症状, 如不听从管教、对抗、冲动、攻击行为或其他违纪不良行为等表现。有将这种行为表现列为抑郁症等同症象。

3.躯体症状, 常诉述各种各样躯体不适, 如头痛、头昏、疲乏无力、胸闷气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

4.绝望、社会退缩、易激惹亦较常见。此外, 常可出现反社会行为、饮食障碍、注意缺陷和多动、酗酒和药物滥用以及自杀率明显增多。

三、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首先, 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 且血缘越近, 发病概率越高。调查发现, 青春期抑郁症中约71%有精神病或行为失调家族史。抑郁症儿童青少年的一级亲属终生患该症比率在20%~46%范围。在家族遗传方面, 导致儿童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包括: (1) 亲子分离或早期母婴联结剥夺; (2) 父母患有精神病; (3) 父母虐待或忽视; (4) 家族中有抑郁症和自杀史; (5) 某些慢性躯体病。

其次, 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与生化因素也有关。如5-羟色胺 (5-HT) 功能降低可出现抑郁症状, 5-HT功能增强与躁狂症有关。药理研究表明, 中枢去甲肾上腺素 (NE) 和/或5-HT及受体功能低下, 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

尽管导致抑郁症的原因有很多, 但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 更多是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1.早期生活经验方面的因素

先天易感素质的儿童经历创伤性体验后容易促发情感性障碍。有调查提到抑郁症儿童精神刺激事件比对照组多三倍。一个人早年和儿童时期不良的生活经历会使抑郁症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1) 早期情感剥夺和失落, 如幼年母子情感剥夺、丧失父母、父母分离、早年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增加发生情感性障碍的危险性。使儿童成年后产生三个问题:很难建立亲密关系;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心理防卫机制削弱, 导致应激的高敏感性。

(2) 父母的不适当教养方式, 如专制、放纵等, 会使孩子缺乏关爱、造成人际交流障碍。

(3) 生活中重大事件造成的心理影响:如被成年人虐待、被坏人绑架或拐卖、被强奸或性虐待, 这种心理的情感伤害很深远, 常胜于前几种因素, 影响孩子的一生。失败负荷过频过强时, 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 进而产生绝望感及抑郁症。

(4) 缺乏成长支持, 成人 (主要是老师、家长) 过分指责孩子、降低对其评价。

2.心理应激青少年失去人际交往、现实或梦想破灭、出现降低自尊的生活事件 (如被当众羞辱) 、生病等很容易出现抑郁。

3.性格缺陷

如被动—攻击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癔症型人格等。有些学者认为急性抑郁症儿童病前个性多为倔强、违拗, 或为被动—攻击性人格;慢性抑郁症则病前多表现无能、被动、纠缠、依赖和孤独, 既往常有抑郁发作史;隐匿性抑郁症患儿病前可有强迫性和癔病性格特征。

此外, 疾病、不合理饮食、抽烟、酗酒、滥用药物等也可以引起青春期抑郁。

四、青春期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

对于青春期抑郁症关键在于提高识别,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一旦怀疑存在情绪问题, 应及时到心理精神专科就诊咨询, 及时予以正确的治疗。当然, 根本性措施在于预防。与青春期抑郁症相关的外在因素主要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子女的期望值太高, 学习压力太大以及青春期的情感问题、亲情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等。一方面当今的青少年的压力不少于成年人, 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又缺乏应有的挫折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技能和独立能力训练等。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在这些方面携手努力, 共同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行为治疗主要以心理支持为主。给予关爱鼓励的同时, 想方设法让儿童感觉和认识到自身存在但以往未曾意识到的能力, 并且尽可能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或指导儿童回想获得过成功的经历。在患儿周围营造活跃友好的氛围, 通过团体活动来扩大患儿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若能够引起患儿的兴趣、希望, 并支持他增强信心和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 则可减轻症状, 预防自杀行为。此外, 较严重者还可利用三环抗抑郁药等进行医学治疗。

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 应以抗抑郁药物与心理治疗并重为原则, 单纯靠药物或靠心理咨询都是不正确的。当药物治疗缓解改善了病情后, 再配合心理治疗, 会使患者认识本病, 改变认知, 完善人格, 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与自信。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青少年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 很多的心理行为异常是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偏异而已, 并不是像成人那样不易纠正。因此, 千万不能对孩子的问题讳疾忌医, 贻误时机, 造成本不该出现的后果。现代医学科技与心理治疗技术发展迅速, 许多心理、精神疾病可以预防, 不少的疾病可以被治愈, 也有不少疾病通过治疗可以减轻疾病对人的危害, 提高生活质量。心理疾病犹如感冒一样是不易避免的, 既是“心理感冒”就可以用治疗“心理感冒”的方法医治, 其预后当然是良好的。

参考文献

[1][美国]道格拉斯.埃.雷利.关胜渝译.儿童抑郁症完全指南[E].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4-1-1.

[2]胡昱波.一个青少年抑郁症的案例[B].中华心理教育网, 2007-3-29.

[3]舒明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临床治疗进展[A].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6, (2) :157-159.

[4]抑郁症—青少年的心理障碍与调适辅导系列17[B].广饶教研网, 2008-1-12.

上一篇:生产岗位竞聘书下一篇:中班艺术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