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读后感悟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浒传的读后感悟(精选15篇)

水浒传的读后感悟 篇1

鲁达三拳打死郑屠之后便 亡命天涯,一日,在代州雁门县的十字街头正好遇上了他曾搭救过的金老,金老的女儿嫁给了雁门的大财主赵员外,赵员外既然取金老的女儿,鲁达自然成了他的大恩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赵员外和五台山的关系非同一般,寺里的智真长老是他的弟兄,而且他祖上便曾舍钱在寺里,是寺里的大施主。赵员外还曾向寺里买了一个名额,寺里曾许过愿让他剃度一僧。于是,赵员外就把这名额给了鲁达,有了名额还不够,赵员外还向寺里缴纳一笔“集资费”,那集资费便是赵员外带鲁达上山见智真长老时特意准备的一担“段匹礼物”。如果没有赵员外的一个名额和一担集资费,鲁达便有天大的本事也进不了五台山山门,更不会成为后来大名鼎鼎的花和尚鲁智深了

水浒传的读后感悟 篇2

友人谭宗远,在此任职十余年,潜心读书,勤奋写作,妙文佳构,情趣盎然,近日,读到他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风景旧曾谙》一书,十分喜悦,一篇接一篇地竟不能释手,20多万字的书被我很快读完。

宗远的擅长写作,首先在于他对书的痴迷,对书的酷爱。他的这种“酷”,远胜于当今某些年轻人那些似懂非懂,自以为是,明明肤浅、故作深沉的“酷”,而是对书这个文化载体的刻骨铭心的感情。宗远当工人时,既“手头儿紧”,见了书“又眼馋、上瘾。”为借书、买书,寻觅搜求精打细算,吃了不少苦头。可一旦淘到价格合适的好书,会“大喜过望”地“揽在怀里”。在《无处藏书》等随笔中,他以令人忍俊不禁的率真和幽默,记述了他把书视为“养命宝”的窘境和期盼,他对文史类的诗词、札记、散文、书话、尺牍、杂剧、列传、小说等广为涉猎,悉心收藏,刻苦研读,收益颇丰。所以,书中的文笔十分从容。

他不断造访学者、诗人、作家、画家等社会名流,撰写了不少格调清新、意蕴丰盈、文笔俊逸,不乏风趣的特写,毫无刻板程式和空泛,既耐读,又有人情味儿。如《驴背上的张中行》、《梁树年与张大千》、《王世襄与“秋虫文艺”》、《文化馆长张伟的一天》、悼念著名演员潭宗尧的《哭大哥》、追忆戏剧家翁偶虹的《告别翁老》等,让人觉得朴实无华情意真切。他借出差机会,在参观访问、体味民俗、游览名胜之后写下的不少随笔、散文,自然流畅,宛如山间潺潺作响的清溪,悦人耳目,润人心田。如《看绿》:“这里满眼是绿,绿天绿地绿围屏,连风都是绿的,在北方,一两搂粗的银杏树已属少见,这里却有的是,且粗得多,傲然耸立,蓊郁得紧,茶园桔园更是万顷一碧,妙不可言。就在这浓得化不开的绿云中,时而闪出一角粉墙黛瓦的民居,格外叫人心动。住在这里的人有福了。”散文辑中的《青云谱》、《剪下一片蔚蓝》等都是精练生动的作品。不少篇什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娴熟功力。

在“左邻右舍”这一辑中,作者对老街旧邻芸芸众生的刻画勾勒,蕴有老舍先生遗风,颇有京味语言特色。像絮絮叨叨没话找话的“高大妈”,清爽利落善作怪样的“乔老太”,憨态十足手艺差劲的小木匠,净走背字身世坎坷的花儿张……都让人从字里行间觉得如闻其声,活灵活现。这其中,《门丁肉饼》、《开花豆和芸豆饼》是非常有滋有味的两篇:“馅饼厚墩墩的,显然不是擀出来的,而是‘摁’出来的,一个个那么圆溜。皮儿菲薄,夹着诱人的馅儿,这哪儿叫馅儿啊,简直是肉坨儿,咬一口顺嘴冒油,那份香就别提了。”“天早黑透了,路灯黄蒙蒙的,勉强能照个亮儿,老肖站在灯底下,模糊糊一个轮廓,悄没声地等着买主。他从棉巴掌里抽出手来,接过钱,凑在眼皮底下看看,放心地揣进兜里,然后用个没把儿的瓷杯,满满舀一碗豆,小心地倒在孩子端的小碗里。他始终沉默着,一句话没有,像个闷葫芦。……大人们有时也照顾照顾他的买卖,买回一小盘儿豆,放在炉盘上,倒上一盅半盅酒,就着豆,啧儿咂地再喝二两。方圆几里,老肖的开花豆算出了名。”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较好的艺术修养,是达不到如此绘声绘色回味悠长的。

书名“风景旧曾谙”,出自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一句诗。确实,无论古今,只有谙熟生活,才能描绘好一片人生的风景。希望宗远笔下绘出更好更多的人生风景!

网络出版实务研修班推迟举办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出版参考》杂志和幻剑书盟等国内著名文学网站联合举办的“网络原创作品出版操作实务研修班”原定于11月底在北京市开办,现根据一些出版社的要求,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为目的,研修班日期改为2007年1月中旬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举办,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水浒传的读后感悟 篇3

不必说宋江和柴进不必说武松打虎的威猛,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粗暴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武松打虎的威猛也不可小视。课文记述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我又从“三碗不过冈”、但是他却连喝了十八碗。我可以看出他的倔强豪爽,从他的话中看出了他的英勇无畏。又从他的动作中看出了他的机智勇敢。

《水浒传》经典读书心得感悟 篇4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施耐庵先生的代表作,也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一书,这本书以农民起义为背景,描述了梁山上的108位“好汉”。说实话,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很喜欢施耐庵先生对故事的生动描写,也喜欢他的遣词造句,这些都让我学到了很多。

但正是这种生动的代入感,让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些难受。看《水浒传》的时候我仿佛也置身于那样的场景之中,满满的压抑、血腥、残酷、戾气,这些都让我感到难受和不安。从以往的看书经验中,我每次都很容易和主角共情,甚至把自己带入到主角的身上去。但是这次却完全不同!我的代入感完全不是来自于这些“英雄好汉”们,而是自动带入了那些平凡的百姓身上。我以为我看到这些主角们的“侠义之举”会感到热血沸腾,但是并没有,我在这些“英雄好汉”身上只看到了他们肆意妄为后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

他们打家劫舍劫富济贫,却让更多的普通百姓遭了秧;他们所谓的替天行道拔刀相助,也只不过是过失伤害无辜......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场景,都让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感到由衷的不适,我甚至很是感激我们伟大的祖国,他让我生活在这样平静安全的环境中。我也开始感激那看起来有些严苛的法律,有了它才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公平。

水浒传的初中读后感 篇5

如果让我谈谈这梁山聚义的一百单八将,我不先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先说武松漂亮的醉拳,我一定先说鲁智深,因为我在水浒人物中我最钦佩他!

他慷慨大方,重义轻财。比如他请史进,赠金老。一听说金老父女的苦情,把自己身边带来的五两银子全放在桌上,还向史进、李忠借钱来帮助金老父女逃生。当李忠不爽利只摸出来二两银子时,鲁智深便将这银子丢还了他。

他性急如火,又心细如丝。如他听到金老父女哭诉之后,忍不住怒火,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但他救助金老父女脱身的安排,又是非常周到的。在酒楼听到隔壁哭声,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从这也反映出他焦急、暴躁的缺点。

他勇而有谋,胆大心细。他救金父女,不顾风险;出逃避祸,颇有机智。这些都写得很生动。鲁智深粗中带细,与李逵的鲁莽是不同的。

在我们现代也需要像他这样敢于拔刀相助又知法动发的人。

水浒传不仅丰满地塑造了高俅、西门庆、镇关西所代表的恶势力形象,也成功的塑造了宋江、林冲、鲁智深等人的形象。

梁山好汉聚集在梁山其实也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他们与朝廷的对抗深刻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败。

水浒传的初中读后感2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水浒传》这部惊心动魄的文学名着。我感动着,为108将“替天行道”的壮志;我热血沸腾着,为英雄们的豪迈事迹;我悲叹着,为英雄们的悲壮命运;同时,我也疑惑着,为这108将的首领——宋江,宋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我觉得,宋江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他既没有武松打虎、鲁达拳打镇关西的壮举,也没有赫赫有名的战功,他的名声远扬只在于他具有一个“政治家”的谋略。作者故意让梁山泊原首领晁盖死去让宋江继位,因为只有他才能“磨得人心一样平”。这不连脾气暴躁的黑旋风也都心甘情愿地叫他哥哥。宋江将他政治家的天赋发挥的淋漓尽致,使108将上下一心,攻下祝家庄,打败高太尉。读到这些故事情节,让人不得不佩服宋江的政治家的谋略。

但宋江只是一个“偏安”的政治家,他喜欢名正言顺,而不是一辈子窝在山上当强盗,于是,他选择了“招安”。他带着自己的兄弟同方腊互相残杀,结果好汉们死伤大半,他也自身难保。

宋江想过安稳的日子,但是他忽略了他的兄弟们作为好汉的脾性,难道他不知道朝廷早视他们为眼中钉肉中刺,期望早日除掉他们吗?梁山好汉们与朝廷决一死战,这样他们才能死得其所呀!宋江的投降主义直接导致梁山泊的悲剧。不知他临死之前是否也觉得痛心悔恨?

在这里,对宋江妄加评论,我是在觉得有些惶恐。但是我觉得,宋江的思想和举动对于我们的人生或许有一定的启迪,那就是:不要对你的敌人妥协,也不要屈从于威胁和利诱,否则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水浒传的初中读后感3

在漫长的暑假中,我初读了四大名着之一《水浒传》。它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典型,让我认识了在梁山聚义的一?八名好汉。

在梁山聚义的一?八名好汉都是被迫走上起义道路,这种逼迫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不甘忍受恶势力的压迫而奋起反抗,二是在起义军的逼迫下加入梁山好汉的队伍。这部小说反映了当时朝廷的迂腐,想必作者在写《水浒传》时心中充满悲愤,表达了他对朝廷的不满,才能把水浒人物刻画得如此生动,心理活动描写得如此详细,环境渲染得令人觉得身临其境吧!

我喜欢花和尚鲁智深的急中生智。他三拳打死郑屠,就在这大祸临头之际,鲁智深一面骂着:“你诈死,洒家慢慢和你理会。”一面“大踏步地”走了。假若把鲁智深换成我,我一定会傻站在原地,任别人把自己抓走的。

我也喜欢石秀敢作敢为、临危不惧的性格特征。卢俊义被绑缚法场,刽子手已举起屠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前来打探消息的石秀大叫一声:“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从楼上跳下来独自劫法场。而我就没有这种敢作敢为的精神。有一年我过生日,请了许多小朋友吃蛋糕,吃着吃着,妈妈突然提议让我唱首歌,我却怯怯地摇摇头,心想: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唱歌哪里好意思啊。所以,我应该向石秀学习。

我还喜欢宋江。宋江在浔阳楼喝酒,说醉话以及在墙上题反诗,表现了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的苦痛。他是借着酒力来吐出心中的不快,也只有在这种沉醉、狂放的状态中,他才能写出如此大胆的诗。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水浒传》的确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

水浒传的初中读后感4

《水浒传》这本书讲述了北宋末期,宋江、晁盖等人建立水浒寨,与江湖好汉们结为兄弟,一同上山聚义。由于晁盖在曾头市中箭,宋江成为寨主。他们受了招安,向北宋朝廷投降。经过平王庆、田虎,消灭方腊后,一百零八位好汉仅剩二十七位。余下的人却被奸臣迫害,这队轰轰烈烈的起义军竟落了个悲壮的下场。

读了《水浒传》后,我认为宋江这个山寨之主,有三点做的不是很好。

其一,宋江投降招安的纲领路线,不是一条好路线。

北宋小朝廷是一个十分昏庸腐败的王朝。不仅这个“君”是昏君,天子的手下宠臣,还全都是奸臣,陷害忠良,重用小人。宋江若投降,后果就会使被奸臣陷害,只能落得一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若是像李逵一样,嚷嚷着“夺位当皇帝”,以宋江的军事力量,有可能成功,但他与方腊,却不免会有一场恶战。想当皇帝的,又会有好几个,但皇帝位子只有一个。怎么办?那就只好打!打到剩一个为止。然而,宋江却没有当皇帝的魄力,他便只好选择了投降。投降又有什么好处呢?无非就是想青史留名嘛!如果当好了皇帝,国泰民安,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百姓还会感激你的!

其二,宋江把“忠孝节义”四字看得过重,导致他起义失败。

自从孔子主张道学后,“忠孝节义”四字已经变得比生命还重要了。然而,古话说得好:物极必反。“忠孝节义”泛滥的背后,禁锢了不少人才的思想,演绎了不少悲剧故事,不少人被活活“憋”死。“只要听话的饭桶,不要叛逆的人才”,成了封建主义者的宗旨。宋江也走不出这个“老框架”,当了以“忠孝节义”为代表的封建思想的牺牲者。历史上,当了皇帝,成就霸业的人,都不怎么讲“忠孝节义”。例如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置自己的女婿的儿子——周静帝的生死而不管,还将他杀害,并没有什么道学精神。“忠孝节义”可以用,但也要注意用法与轻重。如果像宋江这样用,死心塌地的投降招安,那就是“愚忠”。宋江只是梁山泊中的一个小小草寇,就把“忠孝节义”放得如此高,岂不犯傻?

其三,宋江打方腊,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打仗有两个目的:第一,扩大自己的地盘,充实自己的兵马;第二,使别人降服自己。如果像宋江打方腊,人马从一百零八人减到二十七人,带着一群残兵败将,跑回去领赏,那就是拿自己的队伍开玩笑。打方腊,实质上也是从招安开始的。投降,相当于去当朝廷的走狗。走狗的任务,就是帮猎人逮猎物。以盗治盗,这种惯用伎俩,宋江竟糊涂到看不出来?

宋江犯的以上三个错误,基本上就是他起义失败的原因。如果一味地只知道像绵羊一般,任由奸臣们这批狼宰割,除了兔死狗烹这个下场外,别无选择。

水浒传的初中读后感5

暑假期间,我读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看完后,我脑子里只有两个挥之不去的字——忠、义。

忠这一字包涵太多太多。像梁山泊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哪一个不是对自己的国家,对梁山泊忠心耿耿;就说宋江吧,他面对种种诱惑与威逼却还是对自己的国家,死心塌地,毫无怨言的效力。梁山泊的好汉们被招安去征辽,结果死的死,伤的伤,残的残,到最后只剩下了二十七名好汉,宋江那为了国家而牺牲兄弟的精神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却被奸臣高俅给栽赃嫁祸,结果被刺配沧州,还被派去看守草料场,真是大材小用。

最后只好投奔梁山泊,可林冲却并没有因原来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而想要坐上第一把交椅,而是对宋江、梁山泊衷心耿耿。这种能屈能伸的精神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光做到忠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做到忠义兼备,那才是真好汉,真英雄。

义字同样也包涵了太多。《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个个都是为了自己的兄弟可以不顾一切,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不是能够轻易做到的。

义,也可以说为正义。古往今来,有多少的英雄好汉舍生取义。他们不是不怕死,而是为了正义可以牺牲自己;为了正义去帮助别人,惩恶扬善。

所以,要想成为一名真好汉,真英雄,就必须做到忠义兼备。

《水浒传》中的很多故事也让我记忆犹新,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要属“武松醉打蒋门神”了。

话说武松被派到孟州的牢房里,每天都有人送来好酒好菜,使武松很疑惑。最后才知道在快活林开店的施恩想求他一事。原来,近日从东洲来了一个张团练,带了一个人叫蒋忠,人称蒋门神。这人抢了他的生计,还打伤了他,就想请武松帮他出口恶气。武松得知后,二话不说便答应了,并且要求在路过的十二三家酒家每家都喝三碗酒。武松喝到了快活林,接着又喝了十来碗,便已醉了七分,但他却装作十分。

他先在酒家闹事,待蒋门神赶到,又故意在他眼前挥了两下拳头才走,想激怒蒋门神。果然,蒋门神大怒,追了上来,没料到却被武松飞起一脚踢中小腹。蒋门神双手按着小腹,蹲了下去,武松又飞起一脚,踢在蒋门神额角上,他便向后倒去。武松又乘胜追击,对蒋门神一顿猛打,打得蒋门神连声求饶。最后武松逼得蒋门神离开了快活林和孟州。

让我们铭记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的名字,铭记他们的精神,铭记他们的故事,让他们的一切永存于我们的心中。

《水浒传》里的高危职业 篇6

第一种高危职业是老虎

我作了一下统计,整部《水浒传》里,一共出现了七只老虎。头一只出现在龙虎山,被洪太尉给撞见了,总算洪太尉不能打,才让它逃得一劫,成为《水浒传》里唯一一只幸存下来的大虫。

其他几只就没那么幸运了。武松在景阳冈打死一只。李逵去接自己娘亲的时候,在沂岭一怒之下杀死了四只。解珍、解宝两兄弟又在登州杀死一只。里外里算起来,这七只老虎只活下来一只,生存率连百分之十五都没有。

第二种高危职业是围观群众

在水浒世界里,老百姓最喜欢围观的地方,是法场看杀人。而梁山好汉们最喜欢炫耀武力的地方,也是法场。

江州劫法场的时候,书里描述说围观的江州群众“压肩叠背,何止一二千人”。这些老百姓其实就是想围观个热闹,你们蔡知府要杀人,还是梁山好汉要劫法场,都与我们没半点干系。可没成想好汉里藏着李逵这么一条疯子,“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殺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渠”。你说说这些围观群众有多无辜,躺着也中斧啊。

可见李逵天生是围观群众的克星,放到今天在城管队伍一定吃香。

第三种高危职业是嫂子

《水浒传》里最有名的杀嫂故事,自然是武松武二郎与潘金莲的故事。原文里潘金莲的死状十分凄惨:“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去挖开胸脯,抠出心肝五脏,供养在灵前。”可见潘金莲死得还不如景阳冈那老虎痛快。

除了武松杀嫂,还有一个人杀过嫂子,这人就是拼命三郎石秀。他发现了嫂子潘巧云与裴如海的奸情,唆使大哥杨雄杀了她。

第三位嫂子是阎婆惜,宋江的弟弟宋清的嫂子。阎婆惜其实跟宋江没有名分,两个人只不过是同居关系,不能算“法定”嫂子,只能算是“事实”嫂子。小姑娘先勾搭上张文远,又想敲诈宋江,结果被那黑三郎一刀宰了。

第四个不幸的嫂子,是林冲的老婆。之所以她也算进嫂子之列,是因为鲁智深总管她“嫂子嫂子”地叫。这个嫂子比前三个好,是个好妻子。可惜她生得太过美貌,老公却是一个窝囊废,最后这一家人被高衙内害得林冲雪夜上梁山,林夫人被迫自缢而死。

这水浒里最著名的四位嫂子,要么是因为勾搭男人而死,要么是因为不勾搭男人而死,左右都是不成,真是太惨了。可见在水浒里,但凡沾了“嫂子”二字,管你什么人,多没好下场。比如母夜叉孙二娘,只因被武二郎在十字坡人肉包子铺里喊了一声嫂子,结果在征方腊的时候不幸阵亡……

水浒传的读后感初中 篇7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为什么能把打虎的故事写得活灵活现呢?原来施耐庵是一位非常认真的作家,他为了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曾经不顾危险,亲自来到人烟稀少,老虎经赏出没的深山老林里。他爬到大树上,很长时间地观察老虎的一举一动。同时,他还访问了很多有经验的猎户,向他们了解猎虎以及与虎搏斗的情况。 由于施耐庵下了这样的苦功夫,做了这样细致的观察和调查,所以他能把老虎的凶猛通真地写出来。 上面讲了施耐庵写虎的故事,在历史上还有一段画虎的故事呢,这位画家就是五代时候的厉归真。厉归真刚开始学画虎,画得一点也不象,有人说他画的虎象狗,有人说不象活虎象死虎。

厉归真听了这些议论,心里很惭愧,就决心从头学起,他想:要画老虎,就一定要亲眼观察一下。于是,他带上干粮和纸笔,来到深山,在大树上搭了一个棚子,然后藏在棚子里,等候老虎出来,好观察老虎的神态和动作。 半夜,深山里很静。突然一声雷鸣般的吼声,震得地动山摇。厉归真知道,这是老虎来了,于是连忙从棚子里探出头来,借着明亮的月光,拿起纸和笔,把老虎走路的神态、动作飞快地画了下来。几夭以后,他把老虎怎么跑,怎么跳,怎么卧,怎么发怒,怎么咆哮,怎么捕捉吞食小动物的情景,都画了出来,一共画了一百多张草图。 回家以后,厉归真继续苦练,最后他成了画虎的名家,大家都称赞他画的虎跟活的一样。

四年级的水浒传读后感 篇8

中国古典文学内含深厚,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更是名声中外,该书于10世纪初的《水浒传》被誉为我国古典白话长篇小说的奠基之作。

这本《水浒传》的主要内容讲的是有很多很多英雄好汉,个个都是武艺高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因为都是杀了人,犯了罪,就都去投靠梁山了泊,里面还有很多朝廷的人,但也都投靠了梁山泊,最后梁山好汉越来越多,一共有108大将,最大的头领是人称“及时雨”的宋江。

我阅读了这本《水浒传》后的感受是108位绰号响亮的人物,108个鲜活独特个性,令人叹为观止。品味水浒英雄,咀嚼侠义故事,阅读的快感忧然而生,如纯酒一般,越品越厚重。

阅读了《水浒传》后,我最喜欢梁山泊上的“梁山泊智破祝家庄”这一篇了。在该篇中讲述的是孙立一行去投靠梁山泊,还帮宋江想出了一个巧破祝家庄的计策,计策是孙立先把自已扮成登州调来郓州的官军,假装经过祝家庄,顺路探望栾廷玉。栾廷玉必定出来迎接,他们便可趁机进入祝家庄,来一个里应外合,必定巧破祝家庄。宋江听后,直呼孙立想出来的办法是妙计,和孙立一同来投靠梁山泊的有解珍、解宝、邹渊、邹润、孙新、顾大嫂、乐和也一起参拜了宋江。最后,他们按此计策智破了祝家庄。

论《水浒传》中的心理描写 篇9

关键词:水浒传;心理活动;心理描写;计谋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水浒传》中的心理描写并不像语言、动作、环境那么多,但作者妙笔生花,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不料失手讲郑屠户打死,看到郑屠快死了,寻思到“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撤开”。走时不忘回头大骂“你诈死”。面对意外,鲁智深随机应变,遇险不惊,从容不退却,可以看的出他是个勇而有谋的人。

《水浒传》第42回“假李逵剪径劫单身”,黑旋风李逵下要打死假李逵李鬼时,听得李鬼家有九十老母,便自肚里寻思道“我特地归家来取娘,刀杀了一个养娘的人,天地也不容我。罢!罢!我饶了你这厮性命。”故事中,李逵不但没有杀他,反而给了他些银两,此处的心理描写,让读者一下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李逵,杀人不眨眼的李逵,在性格的深处也是一个仁慈、忠孝的人。也正是此处的心理描写,让李逵这个人物形象变得丰富起来。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后,宋江得知白胜被抓并供出晁盖等人,于是秘密通信私放晁盖等人[2],后晁盖等人齐上梁山,官府下发公文,面对公文,宋江心内寻思道“晁盖等众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伤了何涛观察,又损害许多官军人马,又把黄安活捉上山,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虽是被人逼迫,是非得已,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尚疏失,如之奈何?”及时雨宋江的这段心理活动,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懂法度的人,并且会遵守拥护朝廷法制,也可以说是一个迂腐的人。他也意识到了晁盖等人所为之事件件都是大罪,已是无法回头的。从这里还可以看出宋江对封建国法的恐惧和忧虑心理。但在这心理独白中,也可使读者感受到宋江对晁盖等人的担心,这说明宋江也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于理,晁盖等人需是死罪,但于情,宋江却不愿他们出事,宋江“忠”与“义”的矛盾的心理也正是他最真实的心理写照,正是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他复杂的人物性格。

“风雪山神庙中”当林冲看到草料场里自己未来安身的屋子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临头,林冲却浑然不觉,反而打算找人修理房屋,这说明他已经作了长久打算。更可以看出在林冲的心中,复仇的火焰已经奄奄一息了。后来,林冲外出打酒路过山神庙时,“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生命已经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安稳度过刑期,回家团聚。这些语言的描写充分体现出林冲他正直,善良,有侠肝义胆,同时又刚猛激烈,嫉恶如仇的矛盾性格,这把他被“逼上梁山”的曲折过程表现得更充分。

武松景阳冈打虎让他的名号一下威震四海,与哥哥武大郎相见后,来到兄长家,美貌倾城的潘金莲见到英勇挺拔的大户英雄武松,心动不已,自心里寻思道“武松与他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又生的这般长大。我嫁的这等一个,也不妄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只恁地晦气,据着武松,大虫也吃他打到了,它必然好气力。说他有未曾婚娶,何不叫他搬来我家里住,不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这里对于潘金莲的心理描写妙就妙在作者将潘金莲抽象和形象的心理描写结合起来,她想要和武松在一起,成就一段她自认为很好姻缘这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状态,她不禁拿武大郎和武松相对比,这是潘金莲对于形象的心理思考。这一段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让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潘金莲对武松的赞誉以及难以掩饰的爱慕之情,同时也使读者清楚的看到潘金莲对与自己同床共枕的丈夫武大郎的轻蔑、鄙视以及内心的不屑。也正是这一段细致的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示了 潘金莲见异思迁、不守妇道的淫荡性格。此处的心里描写在奠定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也为故事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了的伏笔。

《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与《三国演义》相比,三国演义往往忽略人物的心理描写,总是在人物出场时,性格与形象就已定型,人物的性格也多是单一稳定的,并且带有理性的色彩,在性格的展现上作者偏于夸大人物的主要特征,舍弃次要特征,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善用传奇的故事塑造理想式的英雄人物,人物性格缺乏发展变化。而《水浒传》,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植根于现实,将丰富的情感色彩倾注于每一个人物。人物性格形成依据人物所处环境,也因环境的变换发展而发生一定的改变,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更是细致。正是通过心理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才使得梁山好汉的形象活灵活现、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传会评本》[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2]韩干校.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看《水浒传》的人物塑造特色[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

[3]章明全,杨森.《水浒传》中林冲形象分析[J].新西部,2007.

《水浒传》里的英雄们(读后感) 篇10

几个月下来,《水浒传》不说读完,但也明白不少了,对于《水浒传》里面所谓的英雄们,我也是既感觉十分豪爽,有感觉十分的凄凉,究竟凄凉在哪,他们身上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进取的地方,请听我慢慢道来,《水浒传》里的英雄们(读后感)。

水浒传里的英雄们,天天打着“替天行道”的牌子,惩奸除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林冲雪夜上梁山,宋江怒杀阎婆惜等等,看到那些坏蛋们连连讨饶的狼狈相,我市场感觉十分爽快,可是越看下去,越发现,那些英雄的胆量也不过如此,他们都是管那些民间的一些不愉快,对于官府欺压百姓,却丝毫不为所动,化成豹子头的林冲,看着自己心爱的老婆被泼皮欺负,也当做打酱油的一闪而过⊙﹏⊙,宋江犯了罪,吓得躲到朋友家里心惊胆战的过日子,要不是抓捕他的人见他是个好汉,放了他一马,那就没有后面那曲折动人的故事了,读后感《《水浒传》里的英雄们(读后感)》。“替天行道”“行”的“道”确实不错,但是积攒这么多年的兵,揽来的这么多忠心耿耿的心,不就是被一封已经有名无实的赐死信给弄得烟消云散!多少好汉的努力就此终结!堂堂一个宋江,一个瞒报理想的宋江,我怎么也不回想到在最紧要的关头变得如此软弱!

然而,那些英雄们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杨志杀了人,鲁提辖也杀了人,不同的人杀了人,做法都不同,鲁提辖十分明智,他深知自己是个“单身汉”无依无靠,别人又不知道他是一个好汉,被关入大牢绝对是有进无出,必死无疑,所以便一溜烟跑了,诚实也不能是什么时候都讲诚实,有时候也得看具体的地方,具体的时间,有时候也应该想想坦然的结果是什么,自己还有日子要过,还有大事要做,不能讲青春耗在这个没有前途的国家里。对于杨志,这个有些死脑筋的人,他的诚实也值得学习,只不过没有用在地方罢了,在生活上,自己做错了事,不能是石沉大海,不通知主人或父母,最好是在别人发现之前提起。(待修改)

初中水浒传的读后感个人收获 篇11

掩卷沉思。宋江,他的一生像一条蜿蜒的路:从一个无名小卒到仗义英雄---雪夜上梁山后是公认的首领,到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直至最后悲惨收场。一个“义”字困住了他的一生——在兄弟面前他是好大哥,是可以将后背交给对方的亲人,更是大家心中的“及时雨”。他的心愿却是能够为朝廷出力,可谓是他一生的执念所在。当朝廷派人来招安时,他犹豫,他心慌。可以认为这是他的初衷,至于兄弟们的归属又如何?正所谓忠义难两全,在理想和未来面前,他选择了理想。

宋江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谦虚谨慎,疏财仗义;他任人唯才,具有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军事才能,开创了梁山泊轰轰烈烈的事业。他是矛盾的:忠义是他的本色,报君是他的信念;他把起义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政治手段,将招安视为义军最完满的归宿;其思想直接关系着梁山的成败;他是《水浒》的灵魂,是主题思想的体现者。

浅析《水浒传》中林冲的忠义精神 篇12

关键词:林冲;忠义;忠君爱国爱民;惩恶扬善;维护正义

中图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1-864X(2014)08-0012-01

长篇小说《水浒传》塑造了许多具有忠义精神的英雄形象。《水浒传》第63回(宋江兵打北京城)中有诗为证:“征云冉冉飞晴空,征尘漠漠迷西东。十万貔貅声震地,车厢火炮如雷轰。……枪影摇空翻玉蟒,剑光耀日飞苍龙。……罡星煞耀降凡世,天蓬丁甲离青穹。……人人只欲尽忠义,擒王斩将非邀功。……”[3]p470作者用这首诗词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梁山英雄精忠报国,惩处罪恶的忠义精神。

林冲是梁山108条英雄好汉之一,当然也是一位具有忠义精神的英雄。

一﹑林冲的忠义精神内涵——忠君爱国爱民、惩恶扬善、维护正义

林冲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英雄形象之一,他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他武功盖世。他本来是12世纪初宋徽宗时期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逼上梁山后,他是36位天罡星之一,天雄星豹子头林冲,马军五虎将之一。

林冲是一位具有忠义精神的英雄形象。其忠义精神内涵是:忠,即忠君爱国爱民三位一体;义,即惩恶扬善、维护正义。这有小说《水浒传》第71回里的宣誓的誓言为证:“……荷天地之盖载,感日月之照临,聚弟兄于梁山,结英雄于水泊,共一百零八人,上符天数,下合人心。……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鉴察,报应昭彰。”[3]p523林冲是梁山108条英雄好汉之一,林冲当然是一位具有忠君爱国爱民、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忠义精神的英雄形象。

林冲的忠君爱国爱民、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忠义精神是在林冲被逼上梁山复仇雪恨过程中开始显现出来的。林冲被逼上梁山走上复仇之路,起因于高衙内调戏其妻,但小说并未孤立地、狭隘地把此事作为个人之间的仇怨,而是把林冲的复仇同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林冲的仇人不仅仅是高衙内个人,而是一张黑暗腐败的统治集团网。从岳庙烧香到草料场纵火,这期间上自太尉高俅,下至虞侯、都管、管营等等,形成一张迫害林冲的罪恶的社会网。林冲在被刺配沧州道上,在草料场的烈火中顿悟、反抗、复仇、除奸臣、杀贪官污吏,为家、为国除害,以拯救岌岌可危的北宋王朝。这时的林冲已将报私仇融入到报国仇之中了,至此,林冲的忠君爱国爱民、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忠义精神跃然纸上。

关于林冲的忠君爱国爱民、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忠义精神,还有林冲亲自所写《临江仙》一词为证(第11回“林冲雪夜上梁山”):“闷似蛟龙离海岛,愁如猛虎困荒田,悲秋宋玉泪涟涟。江淹初去笔,项羽恨无船。高高祖荥阳遭困厄,昭关伍相忧煎,曹公赤壁火连天。李陵台上望,苏武陷居延。”[3]p80

这首词前部分通过描述古代名人才子、伟人英雄,他们身处困境,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无可奈何,来表达林冲自己遭到了同样的处境,感受到了同样的处境——甘愿为君王效力,尽忠报国,但身处困境,壮志难酬。这首词后部分提到了三个复仇形象:苏武、李陵、伍子胥(伍相)。这三位形象有着同样的特点——忍辱负重、为国报仇,具有鲜明的忠义精神。

林冲在这首词中以这三位爱国英雄自勉,鲜明地体现了忍辱负重、精忠报国的忠义精神。从此以后林冲加入了梁山英雄队伍。林冲与志同道合者们共同惩恶扬善、斗奸臣、除贪官、御辽兵、平叛贼、保境安民,彻底实践了忠义精神。

二、林冲的忠义精神体现在用尽毕生精力打击恶势力

小说《水浒传》第119回,作者讲到了林冲因连续作战,积劳成疾而去世。林冲用尽了自己毕生精力打击恶势力;林冲的一生是忠义的一生,为了忠义,他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说中的恶势力主要是指不忠不义的欺上瞒下的奸臣和贪官污吏、地痞恶霸、抗君掠民的叛贼、侵犯北宋国土的侵略者辽兵,等等。高俅是小说里头号的不忠不义、背离纲常的奸臣、恶势力的代表。此外,如毒死武大郎、霸占潘金莲的西门庆,为一只虎而讹诈猎户解珍、解宝的毛太公,骗取卖唱女子金翠莲,还要追讨典身钱的镇关西郑屠,还有祝朝奉,等等,则是一群与上层统治集团沆瀣一气的地痞恶霸。

林冲被奸臣高俅逼上梁山后,与梁山众英雄好汉团结合作、同心雪恨,狠狠打击了以高俅等四大奸臣为首的黑暗的腐败的统治集团,以拯救岌岌可危的北宋王朝。实践了替天行道,惩恶扬善的忠义之举。

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遭到人民的反抗。从郑屠户一类的地痞流氓到陆谦一类的恶吏,以及梁中书一类的贪官,还有蔡京、高俅这些朝中奸臣和昏庸无能的宋徽宗,形成一个庞大的压迫阶级。

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本应活得很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厄运来到他的头上。高衙内采上他的女人,紧接着便是拦路调戏,哄骗诱奸,栽赃,发配充军、暗杀。一连串的打击,都倾泻到他头上。一开始林冲没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总想寻找一个避难所,继续过他教头平静的生活。林冲的退让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他继承祖职,有一套祖传的处世哲学,屈人之下,忍辱负重。但是,林冲还有性格的另一面,他结交天下英雄豪杰,比如像柴进、鲁智深等,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加上他对统治者有一定的认识,吐露出“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于小人之下,受这般腌气”的不满情绪。

三、林冲的忠义精神永存

林冲是一位具有忠义精神的英雄形象。林冲的忠义精神特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中第三个层面是林冲的忠义精神永存。

林冲等梁山英雄好汉的忠义行动虽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但最终还是遭奸臣暗算而牺牲。林冲等梁山英雄好汉们虽然牺牲了,但他(们)虽死犹生,其忠义精神永存!小说《水浒传》第120回(宋公明神聚蓼儿洼),作者用诗歌表达了忠义精神永存的情感:“一心报国摧锋日,百战擒辽破腊年。”“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3]p838

林冲等梁山英雄好汉杀贪官污吏、奸佞之臣,抵御异族入侵,平定国内叛乱,保境安民,这一系列的爱国爱民的英雄事迹已深入民心,老百姓为英雄们建立神庙,将他们视为神灵,呆呆供奉、景仰。

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传[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2]郑公盾,《水浒传》论文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描写水浒传的读后感300字 篇13

我心目中的英雄――武松,我既不崇拜你景阳岗上打虎的勇气,也不羡慕你血溅鸳鸯楼的胆量,我佩服你视兄如父的兄弟之情,你那种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让自己的哥哥生活更幸福,这是在别的好汉身上没有太多体现的。

我心目中的英雄――鲁智深,你身强力壮,脾气暴躁,但为人仗义。“倒拔垂杨柳”真是让人在开眼界。

我心目中的英雄――林冲,误闯白虎堂并不是你的错误,遇上高俅谁都要自认倒霉。我十分同情你,在去沧洲的路上你受尽了折磨,脚被那俩个狼心狗肺、见钱眼开的差使弄成了重伤,还差点葬身于火海之中。不要隐藏心中的怒火,拔出你的长枪,释放你心中愤怒火焰吧!不过,如果你在现在的社会中遇到了这种事,我希望你还是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水浒传的读后感悟 篇14

《水浒传》描写了以宋江、吴用为首的三十六为天罡星和七十二位地煞星,因为奸臣当道,社会腐败杯朝廷逼上梁山,后来被招安后又被奸臣所害,到头来一无所有,反倒丢了性命。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农民起义说成是对抗朝廷,反叛天子,想自立为王,但是在《水浒传》中事实正的如此吗?不!他们都是被奸臣所害,他们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宋江他们一边要躲避官兵的追捕,一边还要等待机会准备重归朝廷,为民除害,这种爱国精神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他们只属于那些精忠报国的爱国之人。

情,有许多,但在《水浒传》之中,更多的则是兄弟之间的友情。李逵为了救宋江,都此何别人争斗,劫法场,阮家三兄弟,曾发誓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一个“情”字,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内容了。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水浒传》中的江湖义气与“报” 篇15

施舍是单向的,有去无回的,更不期待回报;“义气”却不是单向的奉献或救助,它是有来有往的。于是,这里就要涉及“义气”的另一面——“报”。

“报”这个词在殷商就出现了。 《史记·殷本纪》 就有“报丁”、“报乙”等人名,其义含有回报之意。《诗经·周颂·丰年》 的“小序”说此诗是写“秋冬报”的,也就是说在丰收以后向上天报恩祭祀而作此诗。“报”的概念出现得很早,但是它并未被春秋战国时诸学派吸纳,作为伦理道德中的一个范畴。当时的人们只把“报”看作一种客观或必然出现的现象,《荀子·在宥》 中说: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这种“报”不是人们期待的结果,而是必然的结局。那种施恩望报、锱铢必较是为舆论所鄙视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有“报者倦矣,施者未厌”的句子,就是批评“有劳者望报过甚”的。佛教的传入,引入了因果报应说,报应在佛家看来也是一种必有的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必刻意地去追求。而游民却是把“报”看作行事立身之本的,并作为他们奉行的重要道德之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也是与“出门靠朋友”一样流传广远的走江湖的人们的口头禅。

闯荡江湖的人们讲究“义气”,不是单纯的奉献,而是一种投资。虽然它并不希望具体的受施者的回报,却希望得到江湖——游民群体的认同,得到他们的赞许,为他开辟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对头多一道山”,就是这种意思的明确表达。具体的受施者如果能够回报施予者,当然更是施予者所热望的了。《水浒传》 中连宋江这样有眼光有气度和具有领导才能的人物,在其心中对于自己在江湖上的投资也是有明确的计算的。这正像钱锺书先生评价杨万里的诗所说的,他是“老于世故的交际家,只觉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钱待人都有分寸,一点儿也不含糊”。宋江论身份只是一个郓城小吏,通过正常途径很难发展,爬上高位;可是他“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他的志向与他的社会地位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他要发展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混在黑白两道之间,广泛“结交天下豪杰”,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这正像皇权专制时代的武将们养寇以自重一样。这一点在 《水浒传》 中有非常具体的描写。例如,他在家里挖了地窖, “又恐连累父母,叫爹娘告了忤逆,出了籍册,各户另居,官给执凭公文存照,不相来往”。可见他结交江湖朋友不是由个人性格所致,更非偶然的兴之所至,而是谋求个人发展的一种手段。他为干非法活动所做的周密的准备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这说明宋江非常懂得为谁投资和怎样投资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而又避免风险。

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不仅款额巨大,而且背景通天,是关系极其重大的案子。当案发之后,宋江得知,马上通知晁盖。他说,“我舍着条性命来救你”,的确不是虚语。但这也是他在江湖上的一笔最大的“义气”投资,是指望回报的。晁盖、吴用这些江湖上的精英是完全懂得这一点的,他们在梁山上立住了脚以后,马上就想到“早晚将些金银,可使人亲到郓城县走一遭”,以报答他的搭救之恩。宋江作为一个小吏之所以那样有钱,不知道收到过多少笔这样的回报。我这样分析,是不是诬蔑了梁山好汉们的“义气”的纯洁性了呢?不是的。宋江曾多次向江湖朋友宣扬此事,以梁山的恩人自居。在江湖上,他向人表白:“晁盖是我们的心腹兄弟。”在发配江州的路上,他更是把“救晁盖一节备细”地说给与他邂逅相逢的每一个江湖好汉听。论者或不关注这些细枝末节,或认为这是在刻画宋江的“虚伪”和“权诈”,殊不知 《水浒传》 作者在写到这些时并无贬斥之意,他是认真地把宋江当作有情有义礼让谦虚的君子来写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评价的分歧,是因为作为游民知识分子的作者,和受了现代教育的评论者或旧日文人士大夫读者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缘故。文人士大夫认为君子施恩济人不能期望报答,如果期望报答则近于市侩小人;今日的评论者则以为“农民起义”的领导就应该正直无私,一心为了起义事业;而 《水浒传》 的作者认为,期望回报是完全合理的,这是“以利为义”思想的延伸。林冲、武松都是书中着力歌颂的“义士”,他们都是主张有恩必报、有仇必复,决不含糊的。对于那些不知报恩,甚至是恩将仇报的人,作者是深恶痛绝的。清风寨知寨刘高的妻子和李鬼夫妇都是这种不知报恩,甚至是恩将仇报的丑类,最后都极悲惨地丢掉了性命,这正表现出游民对于忘恩者的深恶痛绝。

“义气”在江湖上是联结游民群体的纽带,它的重要特征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艰危与共,彼此关照。在江湖游民们的眼中,梁山的生活是极幸福的,梁山是他们向往的圣地。第十五回阮小五赞美在王伦统治下的梁山时说:

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

nlc202309082245

谁说生活贫困、经济不发达就没有对自由的追求呢?游民所向往的梁山不仅解决吃喝问题,又有自由,这样才“如何不快活”。心胸狭隘的王伦被火并以后,梁山上的头领采取开放政策热诚欢迎江湖好汉入伙,他们称之为“聚义”。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为了“正义”聚在一起,实际上是游民们把单个力量合在一起,相当于现代的“集资”,有了雄厚的资本才能干更大的买卖;“聚义厅”也就是买卖得手之后,“论秤分金银”的地方,相当于当时商号的账房,不要把它想得过于神圣。如果哪位兄弟蒙难,他们也会舍命相救。宋江陷在江州,梁山好汉不避危险长途跋涉数千里到江州冒死去劫法场,救下了宋江、戴宗,大败了江州兵马,梁山的“义气”发挥到了极致。当然这个大动作也等于一次广告宣传,说明梁山是游民们可以信赖的地方,可以成为他们的归宿。

我们说,“义气”的本质是游民求生存的道德,因此对于一无所有的游民来说,这种道德真实的内涵就离不开实际利益。可是像其他许多阶层的最被尊崇的道德一样,它既然为众多的遵奉者长时期地崇拜,也必然会产生出超越性的一面。“义气”也是如此,它也可能在少数游民心中从实际利益中超脱出来,表现为对同命运者的关爱。《水浒传》 中也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这一点。许多江湖好汉之间也存在着感人的“义气”,如宋江与武松,戴宗与李逵,武松与张青、孙二娘,解珍、解宝与顾大嫂、孙新、乐和,石秀与杨雄,朱仝与雷横等等。特别是写鲁智深与林冲,在他们相识结拜以后,林冲屡遭劫难,最后发配沧州,鲁智深暗中千里相随以保护林冲的安全,他说:“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对此作者赞美说:

最恨奸谋欺白日,独持义气薄黄金。迢遥不畏千里路,辛苦惟存一片心。

这是 《水浒传》 中在描写“义气”时最少与实际利益相关的篇章。它表现出游民道德也可能在少数人身上与人性中美好善良的一面结合起来,显示出其超越性,尽管它不会在游民中形成主流。

“义气”是江湖好汉们的粘接剂。因为“有情有义”,他们走到一起来了。只要有了“义气”名声,便可以走遍天下,畅通无阻;如果不讲“义气”,在江湖上则寸步难行。江湖好汉在“义气”的感召下到梁山入伙。如杨林所说,公孙胜因感“梁山泊晁、宋二公,招贤纳士,如此义气;写下一封书,教小弟自来投大寨入伙”。樊瑞也认为“既然宋公明如此大贤,义气最重,我等不可逆天,来早都下山投拜”。可见梁山泊的兴旺发达是由于它的主持者注重“义气”,再加上一些策略与手腕,这样就能把江湖好汉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反社会的力量。与此相对照的是梁山第一任寨主——白衣秀士王伦,因为他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不能容人,将他的恩人柴进推荐并主动要求入伙的林冲都拒之门外,这样不仅不能使梁山泊发展,自己也终于被火并掉,连强盗也做不成,为后人所笑。这是不讲“义气”不能立足江湖的铁证。

(选自《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王学泰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年10月版)

上一篇: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保险话务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