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和智慧教案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问和智慧教案(精选8篇)

学问和智慧教案 篇1

罗家伦

教学目标: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品味文中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造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方法二:大家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历吗?谁来给大家讲讲?

1、学生或老师讲这个成语的来历

2、赵括对于如何用兵打仗的学问应该是很高的,可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呢?(学生回答)师:那究竟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学问和智慧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曾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走进他的《学问与智慧》,来共同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过渡:这是一篇议论文,读议论文首先要读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那罗家伦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观点?

1.速读课文,找出或概括出每一节的中心句。(每一段作者都阐述了什么观点)

(1)提示:中心句就是能表达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中心句在文段中的位置也有四处: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词语,有的过渡句中隐含着本段的中心句,往往上半句是对上段的概括,下半句才是本段的中心句。(2)指名回答,共同探讨,明确: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著书、读书都要智慧)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2.这些句子中,哪一句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找出最能表达作者重要观点的句子。提示: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四种: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

明确: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阐明学问与智慧是不同的,分析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都是为了提出“我们需要学问,但我们更需要智慧”的观点。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先谈学问与智慧的区别,后谈联系呢?

明确:作者是针对当时不少人不辨“学问”与“智慧”差别的认识误区,所以先对二者作准确的阐 1 释,再谈两者的辨证关系。既体现了议论文的背景性、针对性,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从对事物的个体了解到对事物间关系的把握。这样处理,文章的层次感清晰,理解了这两点,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会受益无穷的。

三、了解什么是学问与智慧。

这篇文章讲的是学问和智慧,那什么是学问,什么又是智慧?(学问是自己从书本上生活中所学到的知识,智慧就是把这些学来的知识进行合理运用。)生1:学问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生2:学问是一种工具。

师:将两个同学答案组合起来就是我们要的定义。学问是人生必备的工具,是知识的积聚。学问是工具,这积聚的知识是用于创造成功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能力,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这在文中的一些语句可以得到印证。

四、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论据(或论证方法)来论证的自己的观点的。师:这里有四个问题:①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②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③为什么学问离不开智慧? 参考:

①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

文中举了知识渊博但食古不化、食古不化的人(这中人在西洋被称为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被称为“两脚书橱”)的例子来议论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

例: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自然就有学问,但他缺乏智慧,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因而导致不能进学甚至不会营生,落了个悲惨命运。

赵括熟读兵书,但没有实战的智慧,被后人戏为“纸上谈兵”。②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

文中举了庖丁解牛的例子来议论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

例:远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生产工具、火的应用等。还有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赵州桥等宏伟建筑。甚至在日常生产中无处不闪现着劳动的智慧。

③为什么学问离不开智慧?

文中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的例子,赫胥黎、爱因斯坦的例子以及没有智慧的书来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还有对比论证: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增强说服力(第4节以“没有智慧的书”以对比论证的方法来阐述著书、读书都需要智慧,以此来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

例:一个老板让两个大学生上街买豆子,结果甲是按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为简单的几个问题连跑了几趟市场;而乙回来的时候是带回了有关豆子的所有行情。学问离开了智慧只能当跑腿。

④为什么智慧离不开学问?

文中采用浮光掠影、肥皂泡、建筑材料等比喻来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

例:三国时,吴国猛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学问,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时,像一根木头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后来在吴王孙权的劝导下,渐渐接触了书籍,最终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

小结:课文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学问:工具 两者区别 智慧:能力

有学问未必有智慧 学问离不开智慧(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

两者关系

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 智慧离不开学问(比喻论证)

五、赏析语言,深入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过渡:罗家伦是饱学之士,也是有大智慧的人,行文之际,论证严谨缜密,旁征博引,语言形象生动,蕴涵着哲理,充满了智慧。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品读这些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提示:(1)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没有加工制造的原料)、铁,将智慧比作陶冶(烧之陶器或冶炼金属)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用精彩的比喻阐释了学问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是发现、创造的能力,化抽象事理为形象解说,通俗易懂地揭示了两者的区别。

(2)把学问比喻为“建筑材料”,把智慧比喻为“建筑师的匠心”,形象地说明了二者之间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的仿句真精彩,说明你们在用智慧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真正理解了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再来正视我们教与学的现状,你或许会有深入的思考,或许会有新的发现,也或许会产生新的疑惑......请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要善于运用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提示:启示:既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努力成为一个博学多能的人。不做纸上谈兵的“有学问的笨伯”,而要做有渊博学识、有睿智思维、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智者。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来自于他掌握的知识的多少:掌握的知识多,这种能力就容易培养,且持久,且能影响并决定人的发展。

善学习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知识奥秘的金钥匙。知识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我们先要有知识,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能力,就得先积累知识。

2、布置作业

同学们,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掌握知识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够的,应当善于使知识不断的发展。”而我们的身边存在这样一种人:平时考试独占鳌头,碰到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请你写一封信给这样的人,用你的论述让他转变观念,努力成为一个“高分高能”的人。要求:观点要有针对性,说理要有条理性,恰当运用文中的语句。

七、总结全文,砥砺人生

同学们,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我们要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老师送给大家12个字:飞扬智慧之魂,畅游学问之海!我把黄征演唱的《奔跑》歌词做了些许调整:把浩瀚的智慧装进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哪怕遇见再大的风险再大的浪,有智慧相帮,也定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板书设计: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

概念不同

学问:工具

智慧:能力 有学问未必有智慧

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

两者关系

学问离不开智慧(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比喻论证)

学问和智慧教案 篇2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 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 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 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中学毕业的儿子去谋小事, 说:“你这种办法简直是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生发成大量谷子, 预备“吃着不尽”。所以, 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 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 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得到出路销场后, 当然更是“得鱼忘筌” (筌:捕鱼的竹器) 了。在这种情形之下, 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的功用、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学问是为生活, 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于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 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人有肉体, 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 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肉体需要营养, 心灵也不能荒芜。肉体缺乏营养, 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 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人为万物之灵, 就在于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所以衡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于他能否温饱, 而在于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毫无感觉兴趣时, 他就只能算是一具“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 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

(选自《中国高中生高考新阅读决胜题典》, 高志华主编,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有改动)

鉴赏空间

罗家伦先生在《学问与智慧》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辩证关系: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上文的作者也可算得上是一个有智慧的学问人, 或可谓一个有学问的智慧人。同学们也算得上一个做学问的人, 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 我们学习、做学问是为了什么?为了那骄人的分数, 为了未来令人艳羡的工作, 抑或是其他?读罢此文, 启思明智。

[读有所思]

“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生发成大量谷子, 预备‘吃着不尽’。”请结合全文及个人生活,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学问与智慧 篇3

我做咨询顾问二十多年来,推动过很多次的管理变革,对于《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句话感受甚深:“一个管理变革项目,绝非是引进一套更精密的量测项目,而是一个改变行为的过程!”许多组织实施了很多管理手段,引进许多更为高端的软硬件设施或管理方法,可是思考与行为模式完全照旧,没有效果的时候再换一套新的,或抱怨这些已经引进的管理手段“不适合文化与组织背景”,真是本末倒置、错得离谱!

化繁为简无需高科技与高知识技能,只要回归问题的根本就能解决,这是效益的问题(Effectiveness=Do Right Things);而高科技与高知识技能是协助我们思索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效益在哪里,或是根本上只是协助我们解决效率问题(Efficiency=Do Things Right)。著名的限制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发明者高得拉特博士(Dr. Goldratt)曾经拍摄过一部宣扬其理念的真实短片,内容是在描述一位工厂的经理如何引进自动化机器设备来设法提升生产效率与产能。引进设备一段时间之后,经理却发现虽然生产线上的效率变快了,但库存仍然偏高,成本也仍然偏高,公司利润也没有得到提升。经过一番检讨,经理忍痛把自动化机器设备撤回,从限制理论的观点来检讨流程,从接单、领料、生产、库存、出货等流程中,找出哪些环节是瓶颈关卡,需要优先提供资源加以解决。在经过一番整顿之后,原本赔钱的工厂起死回生开始转向获利,而原本打算要关闭工厂的高层也总算答应让这位经理继续干下去。同理当然也适用于服务业!

这样的故事,常常都在你我身边发生:管理人员由于对运营流程或作业活动的属性一知半解,常常只把自己知道的状况以及眼前所见到的片面现象误认为就是一切事实,加上迷信或推卸责任的以为高科技、高技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于是就会花大笔的成本,引进一套新玩意儿来处理“想象中认定”的问题——想当然,当然无法根本解决问题。流程再造大师哈默(Hammer)提出流程再造的概念之后,许多设备厂商与信息科技厂商纷纷打着这个名号来游说客户,鼓吹自己的产品可以如何增加生产的绩效,可以如何加速内部的运营效率等等。这些产品的卖价动辄数十万数百万计,但企业经理人在买回产品之后,却往往没有得到预期的“戏剧性效益”。

这绝不是因为这些先进设备与技术的能力没有价值,而是管理高层需要被提醒一件更重要的事:不管要做什么样的改善、再造,切记要先把全貌与问题的症结看清楚,再来决定解决的手段与方式。就像是如果你肚子饿的时候,买些黄金来解决,你能说黄金没有价值吗?是你根本没有厘清问题的本质与解决方案究竟在哪里!

在运营管理的范畴中,流程图是经常被使用的管理工具,在流程再造的方法论中,流程图也是必备的工具之一,但是大部分人都小看了它,也没有好好地运用它,甚至于将它视为“收藏品”。要改造流程,当然要把现况先显现出来(As-Is),当我们能够看到完整的流程与作业活动现况之后,问题自然就能找得出来,而解决的手段也就能够轻易浮现了。问题是,近九成以上的企业并没有认真地看待这件事,他们所画出来的“现况流程图”只不过是“局部的现况”或是“理想的过去状况”,是没有任何管理上的功能的,当然更不可能满足流程再造的要求(读者只要想一想你们目前组织内的流程图是用来做什么的,就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

一个具有管理功能的流程图,至少要能回答以下五个基本问题才算“及格”。

>你的流程图中,是否看得出来流动的是资金、信息或是产品?

>你的流程图中,看得出所使用的软件、系统吗?哪些是手工作业的?

>企业中每一张流程图是能够彼此串连相通的吗?

>每一个作业或流程的负责人或单位是谁?

>是否可以迅速连结找到相关的文件与表单?

如果你能在流程图上,把真实作业状况,先清楚明了地描述,要把繁复的现况流程简化改善,绝对不会有什么困难!我们总是画得不清楚而且复杂,问题的根源当然找不到!企业应该好好讨论在整个流程或作业活动中,客户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是时间因素、还是品质因素、还是成本因素。通过这样全面性的诊断之后,我们再来检讨解决方案,如果提升产能就能创造利润,那么引进生产设备是很好的方案;如果信息e化可以大幅减少成本,那么引进系统软件就是个很好的方案;如果只需要改变作业的程序,调动人力的分配状况,就能够提升营运效率、减少成本的浪费,那么这种不花钱的改善方案,何乐而 不为呢?问题是聪明的你,是有学问还是有智慧?

日前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故事,估且不论它的真实性,但我确实常常看到的类似情况,令人好笑却该深切检讨。这则故事叫做“博士和民工的区别”,它说到在某家全球知名的U公司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严重缺陷,常常发生盒子里没装入香皂就下线并出货了。于是他们请来一位自动化的博士专家,去设计一个方案来辨别并同时筛选出空的香皂盒。这位博士组织了一个十几人的项目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光探测等技术,花了几十万,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类似的作业瑕疵同样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企业老板大为发火,找出现场负责的小民工大骂说:“×××!马上给老子把这个问题搞定,不然你给老子滚!”小民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在生产线旁边放了台电风扇猛吹,空皂盒自然会被吹走,问题就解决了。

学问和智慧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3、情感目标:懂得“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道理。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观点。

2、教学难点:语言的精练。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浏览课文,熟悉基本内容。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9-2-33)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二、默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问曾都来有智慧。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三、理清文章结构

1、分组讨论

2、交流归纳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2):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第二部分(3—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四、默读课文1—2段,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和“智慧”。

1、分组讨论

2、交流归纳

学问:是一种人生必备的工具,是根据人的兴趣日积月累而成的。智慧:是一种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五、第四段“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并归纳。

1、分组讨论

2、交流归纳

主要区别是一个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另一个不能得到启示,浪费时间。

六、第3段中心论点是什么?举了哪些例子加以论证?

1、分组讨论

2、交流归纳

中心论点:“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例证:举了孟德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的例子。举了达文从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中发现优胜劣汰的天演公例的例子。举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的例子。

以上都是人类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别人司空见惯之处看见了人之所未见之处,以证明智慧是不可缺少的,有了智慧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七、完成补充习题

1、字词填空

(1)填字使组成固定短语

A、寸积铢 累 B、融会贯 通 C、浮 光掠影 D、推陈出新(2)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四字短语

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 ”,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 ”“豁然贯通 ”,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 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 ”,有何用处?

2、依照下面的句子造句。

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仿句示例:若把知识譬作铁,那能力便是炼钢的电火。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 ;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透视——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反想——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与品味;远瞻——对事物发展的预见。

4、课文第4段中“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这句话在该段中的作用是什么?全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出下文,进而论述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5、课文提到“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联系读书实践,请说说你对“读书也要智慧”的认识。

因为:读书需要有所选择、读书需要深入剖析、读书需要融会贯通、读书需要质疑问难、读书需要读出新意等等。

6、选出下面对本文写法分析有误的两项,并在横线上予以修改。(C、D)

A、全文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一气呵成,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手法多变,充满了智慧与雄辩。

B、作者本人是有大智慧的教育家,他对问题的把握准确,看得透彻,议论洞若观火,对学问与智慧的解说及二者关系的阐述精辟得当。

C、文章紧扣中心论题展开说理,部分论据来自于学习、生活实际,例证有典范性,无可辩驳。

D、本文能受读者喜爱,在于充满了智慧的语言。或以常见的事物比喻比喻比较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或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哲理,警策睿智;或两者兼而有之,既形象生动,有高度概括。

C句中“论据”前“部分”去掉。D句中“在于”前加“除了拥有正确的观点,还”。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其论点,并为其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罗家伦反对读死书„„青少年时期必须重视知识的记诵与积累。”

论点:青少年时期必须重视知识的记诵与积累。举例:生活中常常遇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事情。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学龄前的儿童老爱提问„„造就了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家。”(1)文中画线的“因为我们自以为成熟了”中“自以为”应如何理解? 自己认为而事实并不是那样。(2)学龄前儿童的提问和长大后极少数人在直面世界人生时的发展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明。

学龄前儿童:孩子式的,幼稚的,表层的。

长大后:非常智慧的,节骨眼上,深层面的,触及到世界深层结构的。(3)文章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例证法。用爱因斯坦一生都在追问“为什么”证明爱因斯坦保持“童心”,造就了自身的伟大。

八、课堂小结

本文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慧”的辩证关系,作者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个观点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理念十分吻合,对我们很有启发。布置作业

1、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学问和智慧 篇5

灵宝市三中 赵琦

预习提示

1、读准字音,看清笔画:

陶冶 寸积铢累 大窾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犀锐

2、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3、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5、研读第二部分:

(1)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2)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6、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

7、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学问与智慧的区别和联系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3、优美语言的积累。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2、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 寸积铢累 大窾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3、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4、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犀锐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5、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

6、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以上画线的部分由学生自行总结填写。出示投影片。)

(2)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明确:第三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裨瞬起瞬灭。交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

7、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

8、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9、总结归纳全文。

(1)中心意思: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量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2)写作特色:

① 辩证分析,说理透彻。②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③ 语言优美,进行相关的语言积累训练: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

10、布置作业:

① 熟读课文,背诵第五节;

② 思考:课文中说书有两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你认为你读书的过程中,哪些书产有智慧的?哪能些是无智慧的?为什么?(用文字书面表达)

③ 仿写句子: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

练习题

1、概括本文中心意思:

2、总结文章写作特色: ① 辩证分析,说理透彻。②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③ 语言优美,进行相关的语言积累训练:

3、熟读课文,背诵第五节;

4、思考:课文中说书有两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你认为你读书的过程中,哪些书产有智慧的?哪能些是无智慧的?为什么?(用文字书面表达)

5、仿写句子: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学问和智慧教学案-学案-李 篇6

上津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李卫运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能说出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课前积累 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需要方法,更需要态度。

一、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看清笔画: 陶冶.(y..ě.).

寸积铢(..zh..ū)累...(l..ě..i).

批大郤(xì)导大窾.(ku...ǎ.n)..

矻矻..(k..ū.).穷年

探骊.(l..í..)得珠

犀.(x...ī.)锐

鞭辟(pì)入里

2、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1)、读书一味学习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应用。()(2)、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3)、不涉及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4)、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3、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1、阅读课文,说说各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本文在论证时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三、阅读巩固

1、阅读全文答题

(1)、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仔细阅读第二段,说说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无学问的智慧”和“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分别有什么特点?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在论证上有怎样的作用?

2、课外阅读

说“疑”

① 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②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气的力量,“挂灯摇摆的幅度无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③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见“疑”,决不是“讳疑”,而应当“解疑”。见疑不疑,主观臆断,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是“氯化碘”。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这件事对利比息的教育很深。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时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根据,我再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④ 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亚里士多德曾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个断言,流传了1800年。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再检查它是否是真理。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碍,打开真理的大门。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克尼就不可能不用导线把信号送到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完全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循环的真理;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行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对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

⑤ “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被陈规旧章束缚头脑,不随主观臆想乱下判断,不因权威之言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在实现“四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学技术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B.“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C.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D.在实现“四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技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2)、按议论文的引论、本论和结论,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___自然段。第二部分:_____自然段。第三部分:_____自然段。(3)、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_____自然段,用_______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________。

第二层:_____自然段,用__ ____的著名比萨斜塔实验等事例论证了

(4)、第(4)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①当初,许多人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朝鲜日报》专门撰文列举若干相关症状,如“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③数字化痴呆症?信还是不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被分散了。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以目废心。

④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人类数千 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⑤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如果有人需要和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与外部联系。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⑥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而不可求。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4年4月)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论证思路。(4分)答:

2、第②段划线句子起什么作用?(2分)答:

3、第③段中画线词语中的“废”字具体指哪几方面内容?(3分)答:

4、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搬到“绿岸”小镇?作者对此持何态度?(3分)答: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

②其实,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这样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批评,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底蕴,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④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 的顶峰。

⑤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牛,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

岭。

(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

1、开头引用墨子严厉批评耕柱子的故事,作用是什么?(3分)答:

2、根据文意,第②段划横线处应填写的最恰当词语是(3分)()A.认真 B.欣然 C.坦然 D.乐意

3、第②段划线的三个句子,它们的句序能调换吗?请说明理由。(3分)答:

学问与智慧 篇7

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adom),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a learned-fool),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brilliant book)。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丘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的书”(dull book)。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 篇8

1、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 学问。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2、第1节:用比喻揭示两者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智慧是能力。第2节:有学问不代表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第3节:a、有学问而无智慧可能导致的结果。(反面论证)

b、以科学研究的实例正面阐述: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

第4节:对比论证说明读书著书都要讲智慧。

第5节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1)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是瞬起瞬灭。(2)把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3)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教学难点:

1、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分析: 大段形象的比喻,可谓妙语如珠;

整齐的句式让人琅琅上口 ;运用反问,加强自己的语气 ;

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到位,还巧创新词,用幽默进行调侃)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2、课前准备:

(1)搜集“纸上谈兵”、“ 庖丁解牛”“ 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准备课上讲述。(2)搜集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让学生搜集“纸上谈兵”、“ 庖丁解牛”“ 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上课伊始,就请各组同学抢着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故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注意听,之后评价。以此引出新课。新 课标 第一网

2、各小组抢答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智慧胜于知识。

——【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

——【德】海 塞

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日】池田大作。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

——【美】柯珀

二、阅读课文,学习字词,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中字词,疏通文意。检测:

1、提问注解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口头抢答。

2、课堂练习一,注音。各小组分别出一个成员抢答(最先的三个到黑板上书写)。晦塞(sè)陶冶(yě)犀锐(xī)譬如(pì)大郤(xì)大窾(kuǎn)探骊(lí)得珠 矻矻穷年(kū)字字珠玑(jī)读书得间(jiān)

3、课堂练习二,默写下列词语。各组组长互改默写,组长批改自己组员的默写并督促帮助订正好。

陶冶 烛照 渊博 犀锐 晦塞 笼罩 熔炉 疆域 远瞻 书橱 映射 斧凿 肥皂泡

博而寡约 瞬息幻灭 推陈出新 寸积铢累 食古不化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两脚书橱 冬烘先生 矻矻穷年 无关宏旨 探骊得珠 物竞天择 劳而无功 读书得间 鞭辟入里 高头讲章 读破五车 浮光掠影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1、学生活动:(1)请一个同学就自己平时的认识来说说什么是学问,什么又是智慧。(2)自读课文,理解作者认为的学问与智慧的概念。教师板书: 学问:工具 智慧:能力

(3)找出各段中心句或关键词语,并根据这些句子或词语画出知识线。

各组推选代表在黑板上板演知识线,其他组员可以上去补充或修改。最后选出一条与课文最贴近的知识线以供大家参考或笔记。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特别注意第2段中心句应该是两个,第6段的中心句在段末)

学问与智慧 我们不但需要

有显然区别(1)学问不能离开智慧(3)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5)学问,更需要

(比喻)(举例)(比喻)智慧——需要

以智慧去笼罩

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有学问不一定有智慧(2)有缺乏智慧的人(4)需要学问(6)有智慧不一定有学问 也有缺智慧的书 更需智慧 注:红色字是到(巧创新词、反问)(旁征博引)(比喻)第四步加上的

2、教师小结:

课文的题目是“学问和智慧”,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先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1一2段),再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3一6段)。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引导学生理清:作者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先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再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最后得出结论。)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从文中选择一个话题,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各组成员先自己大声说出来,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交流后各组抢答。)参考问题:

1、说说“学问”和“智慧”有什么区别。(学问是系统的知识,是知识的积聚。智慧是能力,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2、为什么“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一个老板让两个大学生上街买豆子,结果甲是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为简单的几个问题连跑了几趟市场;而乙回来的时候是带回了有关豆子的所有行情。学问离开了智慧只能当跑腿。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自然就有学问,但他缺乏智慧,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因而导致不能进学甚至不会营生,落了个悲惨命运。

补充:有学问缺智慧的例子 一些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自杀 学问不多但有智慧的例子 曹冲智称大象 司马光砸缸救人)

3、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有什么区别?

4、为什么“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历史故事:刮目相看:三国时,吴国猛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学问,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时,像一根木头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后来在吴王孙权的劝导下,发愤努力,读了很多书,最终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

5、最后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一句总结全文,点明全文的中心论点)

四、学生分组各选取一个分论点(即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深入文段,合作探究本文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师生总结其作用。正反对比(正反对比论证、分类对比);

举例论证(列举孟德尔和达尔文等事实根据); 首尾呼应,再次点题。

五、品析语言。各组同学选择语言的任意一个方面进行品析,品析是要求用“三步赏析法”。【大段形象的比喻,可谓妙语如珠;整齐的句式让人琅琅上口 ; 运用反问,加强自己的语气 ;

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到位,还巧创新词,用幽默进行调侃)】

六、布置作业:

1、请精读最后一段第一句话,按以下句式仿写一句。

若把学问譬作,那智慧便是。有、有,甚至有,也不能,就是拥有,以及,也只,而决不。

参考示例:若把学问譬作兵书,那智慧便是将军的计谋。有精兵、有猛将,甚至有充足的粮草,也不能打胜仗,就是拥有雄心壮志,以及屡挫不悔的精神,也只会有招架之功,而决不能缔造火烧赤壁和布匿战争以少胜多的辉煌。

2、试着用学习本文的方法预习《论美》一文。板书:

学问与智慧 我们不但需要

有显然区别(1)学问不能离开智慧(3)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5)学问,更需要

(比喻)(举例)(比喻)智慧——需要

以智慧去笼罩

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有学问不一定有智慧(2)有缺乏智慧的人(4)需要学问(6)有智慧不一定有学问 也有缺智慧的书 更需智慧(巧创新词、反问)(旁征博引)(比喻)附几个故事: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赵括熟读兵书,但没有实战的智慧,被后人戏为“纸上谈兵”。)庖丁解牛:

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感受: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远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生产工具、火的应用等。还有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赵州桥等宏伟建筑。甚至在日常生产中无处不闪现着劳动的智慧。周恩来总理智答记者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学问和智慧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全文的结构思路,归纳中心论点。2.能分析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3.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为文中的观点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教材分析:

教学设想:将教材分析打印给学生,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课前,我让大家搜集“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下面我想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讲故事,其他同学注意听。(学生讲故事)

1.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2.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3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我们班同学表达能力真强,不仅讲了故事,还谈了自己的感悟。现在老师让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走到一起,请你任选两人为一组,探究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提醒学生生字新词:寸积铢累、矻矻穷年、探骊得珠、远瞻、融会贯通、两脚书橱、浮光掠影

[参考:6句。最后一句。„„]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根据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得出其观点的?

四、细读课文,学习方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

1、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

[参考:文中给抽象的概念和道理作比喻,显得更加的通俗易懂;通过具体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正确看法;通过正面说理和反面说理的比较,突出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五、巩固延伸:

1、下面哪些名言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请把它们插入文中,并说说理由。

①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笛卡儿 ②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洛威尔

③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马修斯

④没有人因为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赖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⑤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达•芬奇

2、在第2小节中作者只举了泛例——两种人,你能各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两种人吗?

六、完成作业:写作--议论文片段 第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回顾上堂课的内容,说说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请学生互相合作,得出答案。2.指正作业中的普遍问题。

二、研读课文,深入思辨: 1.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2.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参考:懂得学问是知识的聚集。]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 [参考:(复习)作者运用举例、比喻、对比的方法论述道理,显的通俗易懂;本文的语言充满智慧,意趣盎然,不失幽默。] 2.读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在书旁白处进行点评。3.诵读这些句段,争取背诵。

若是把学问比作 起锚的航船,那智慧便是。

若是把学问比作,那智慧便是。

四、结语: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后习题和《同步导学》【学后巩固强化】 板书设计: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原料、熔炉、铁、电火等作比喻)

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的学问

学问离不开智慧(举例: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

世间不但缺少有智慧的人而且缺少有智慧的书

(旁征博引)

智慧离不开学问 智慧必须以学问为基础(肥皂泡与珍珠泉水作比喻)

无学问的智慧只会是浮光掠影

智慧与学问相辅相成(建筑材料和建筑师的匠心作比喻)实施建议:

上一篇:中学教务处年度述职下一篇:出乎意料的分数小学四年级2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