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笔记(共8篇)
一.什么是公共关系?
1.公共关系的地理演变。2.公共关系的观念演变。3.公共关系的定义。
4.公共关系的主要功能。1)地理演变。
英语演变“Public Relations”(公共关系)简称“PR”“Corporate Communication”(公司传播)“Corporate Relationship”(公司关系)“Public Affair”(公共事务)“Public Information”(公共资讯)
“Public Relationships”更加强调关系的相互性、情感性、主观能动性,更加强调一种和谐的关系性质与状态。“Public Relationships”一词的出现标志着公共关系研究的重心开始从以传播为中心转向以关系为中心,关系管理成为公共关系理论的主流理论典范。
汉语演变* 在汉语中,“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简称“PR”,在内行人眼里,“公关活动”具有较多的正面含义,它意味着“咨询策划、创意策略、品牌、形象”等词语,意味着公关是文人下海、文化经商、智慧赚钱。同时,在我国,最早从香港和台湾传入大陆的“公关”或“PR”具有较多的负面含义,比如“公关小姐”往往与美女、陪酒女郎、高级女招待甚至从事色情服务的小姐等混为一谈,显得低级庸俗,令人望而生畏。在一些外行人眼里,甚至被认为,公关是女人的专利,公关就是女人去攻男人的关,公关就是漂亮的脸蛋加迷人的微笑,公关就是觥筹交错的交际应酬,总之,公关就是拉关系,走后门的变种等。汉语:黑公关与白公关?公共关系在世界各地都有黑公关与白公关;好公关与坏公关之争。黑公关主要与操纵术有关,特别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公关中操纵术使用得较多,比如总统选举中。白公关是指符合伦理道德、法律,具有社会责任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好公关指符合伦理道德、法律,具有社会责任的公关;好公关还意味着会公关,善公关,巧公关,妙公关;坏公关正好相反。
2)私立~互利~公利观念演变,各自代表人物,及其变化的原因。新观念的出现。
a)私利观念阶段。私利观念的公共关系阶段最长,以“劝服操纵”为基本假设,主要以“企图影响他人,操作他人”的劝服报道为传播方式,一味强调单方面的利益,为了实现一方利益,不惜愚弄和欺骗公众。比如: 一战、二战期间,德国把“宣传”一词变成了不顾大众利益而极尽宣传之能事的“消极、肮脏”的词汇,公共关系几乎是“宣传”的同义词。再比如:美国政府的一战宣传和巴纳姆的马戏团演出推广。伯纳斯通过文字宣传资料为国效力。
b)互利观念阶段。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是一致的,越能够满足公众的利益,越可获得公众的认同,越有利于组织的发展壮大。卡特利普&森特《有效公共关系》二战后,公共关系开始由单向的报道活动,逐渐转向双向的有组织的沟通。这是公共关系观念和功能的一次重大突破,组织不仅要顾及自身利益,进行单向说服,也要兼顾公众需求,进行双向交流。《韦氏字典》——公共关系就是向公众传播和解释组织的思想和信息,同时又将公众对这些信息的观点和看法反馈给组织,以努力保持二者处于一种和谐的适应状态。c)公利观念阶段。只有当组织利益、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互相统一协调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实现共赢的局面。好的宣传是来自组织良好的表现和工作。——现代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公共关系就是建立社区感”——克鲁克伯格&斯达克,1988 公利观念在公共关系实践中的表现:一方面,公共关系是组织的“良心”,对社会的责任比对员工或客户的责任更重要。另一方面,公共关系是公共领域的代言人,必须为“公众舆论”、“公共福利”、“公共生活”等做出贡献。d)公共关系六大新观念:关系观念,形象观念,信用观念,传播观念,长期观念,共赢观念。关系观念:克里希那穆提指出人是关系动物;现代企业以公众为核心;公众不仅是指客户,还包括一切与企业有关系的对象;要善于合作,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就是一条虫。(这种现象不能再继续了)
形象观念:公关是一门塑造形象的艺术,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国家都要有形象意识,都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全员公关活动,努力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树立良好形象而不懈努力。
传播观念:人既要当老黄牛,又要当大叫驴,公关是既要干得好,又要说得好。公关就是扩展影响力。“人怕出名猪怕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天生我材必有用”“好酒不怕巷子深”“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种观念要有所改变。
双赢观念: 公共关系工作就是要把零和思维转变为多赢、共赢思维。零和思维(以最小的代价换最大的收获)。
长期观念:任何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任何组织形象的建立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都要通过长期努力积聚而成的。关系管理、形象塑造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而非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立竿见影和轰动效应。公共关系是一项低成本高价值的活动。
诚信观念:一是态度真诚,即言必由衷,口不违心。二是信息真实,即言必有据,语不背实。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资本。信任是一种文化力量,是一种社会资本,信任处理好了会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增加社会资本。
e)原因:公共关系观念作为一种经营思想、社会意识,它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态势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产物,并在商品经济深刻变革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结构和功能,在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对企业营销提出的全新而又迫切的现实要求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f)早期公共关系发展的重要人物:巴纳姆时期,开始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报刊宣传活动,巴纳姆的公关信条是“凡宣传皆是好事”,他虽然开创了形象宣传的先河,但却没有主张以事实为根据,这一时期被称为公众受愚弄的时期。宣传之父,最伟大的表演家。
艾维·李时期,在20世纪初,以艾维·李为代表的“说真话”的公共关系时代到来了。艾维·李的公关信条是“公众需要被告知”。现代公共关系之父。现代公共关系的诞生---艾维·李时期艾维·李的重要功绩,《原则宣言》中记载的表现为他对公关所作的四大贡献:第一,提出了关于工商业应把自己的利益同公众利益联系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的观念;第二,与最高决策者和管理人员打交道,并且只有在管理人员积极支持和亲自处理的情况下才实施计划;第三,与新闻媒介保持公开的畅通的信息交流;第四,强调使工商业具有人情味的重要性,并把公关工作做到雇员、顾客和邻居中去
20世纪20年代,伯纳斯成为第一个把公共关系从艺术推向科学的代表人物,他写出了第一部公共关系著作,现代公共关系学之父并把公共关系从新闻出版领域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新型的管理艺术。他的公关信条“有的放矢地做好公关工作”,和“投公众所好”。1.他使公共关系系统化,科学化,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的创始人,他在理论上的贡献对公共关系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意义。2.他所著的《舆论明鉴》一书,是现代第一本公共关系学著作,也是公共关系学经典著作之一。3.他率先在纽约大学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课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公共关系学引入大学教育的公共关系专家。4.他的公共关系信条是:“投公众所好”。5.爱德华.伯纳斯不仅是一位公共关系理论家,也是一位公共关系实践家,接受过多位美国总统和实业界巨头的委托,成功地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炉边谈话。
3)公共关系概念
a)属性:Public =公众性+公众舆论性+公开性+公益性——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b)Relationship公共关系是组织-公众-环境系统的关系生态管理。
c)特征:公共关系是一门说真话、做善事、塑美形的科学和艺术。说真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信息真实。第二:态度真诚。第三:好事要出门。第四:坏事要讲清。“真实”是公共关系的生命和专业特质,做善事公共关系在精神上的最高指导原则,塑美形就是利人利己成功公共关系的追求目标。d)公共关系指组织运用信息传播手段,处理自身社会环境关系的活动。4)公共关系的功能
a)说服:没有强迫的情况下,他人的传播影响一个人的态度或行为的过程。秉持一种第三方立场,追求组织利益、公众利益、公共利益的同时最大化,从而达到多赢的目的 说服的六种类型:过程式、效果式、意图式、反应式、注入式、交互式 说服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1)改变组织或公众的态度和行为。
(2)制造舆论。(3)影响民意。
b)倡导(第三方立场):倡导功能强调,公共关系从业者必须明确他们在社会中最主要的角色是什么。倡导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关系倡导一种组织定位和品牌个性。第二:公共关系倡导一种文化认同。第三:公共关系倡导优惠的产业政策,优良的经营环境,健康的消费理念。第四:公共关系倡导组织的道德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第五:公共关系倡导组织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对公共利益的贡献。
c)咨询:公共关系提供的是智力服务,是组织的问题解决者和策略传播者。
咨询决策功能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第二:为决策提供信息咨询。第三: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第四:从公共关系角度评价决策效果。d)管理:对无形资源的软管理。
公共关系的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战略管理、信息管理、传播管理、关系管理、声誉管理、危机管理、议题管理、活动管理等八个方面。
二.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1.公共关系的主体 2.公共关系的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公共关系的主体构成
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属于中观层面(微观人际关系、宏观国际关系)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
公共关系主体包括:个人,组织,政府,国家。
1.个人公共关系分为两种:独立个人的公共关系本质是“自我行销”(日本视为人际资产学),组织代言人有聘请明星代言和组织领导人代言。
2.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核心是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非营利性组织的公共关系更能体现“说真话做善事塑美形的”公共关系本质特征。
分类:盈利性组织,互利性组织,服务性组织,公益性组织。3.政府公共关系的主要目的就是民知和知民。
4.以国家为主体的公共关系活动称为“公众外交”,以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家形象为目的。
公共关系的主体定位表现在3个方面: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主体,作为社会好公民的主体。
2)公共关系的客体
1.公众的重大意义:对公关工作而言,公众是公关工作的对象,广泛存在于社会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团结内部公众,发展外部公众是公关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公共关系学而言,研究内外部公众的构成、特点、分类及实务操作是公共关系学 的重要内容。
2、公众的内涵:公共关系中的“公众”概念具有特定的内涵,它特指公关主体交流信息的对象。3.公众的特征:整体性、同质性、多样性、变化性、相关性
4.公众的地位:公众在整个公关传播过程中既是信宿又是信源;公众是公关传播活动的制约因素(公众需求);公众是公关方案的最终完成者(方案实施);公众信息反馈会影响公关传播活动的继续进行和深入展开(强化信号、干扰信号、逆反信号)。5.公众的分类 横向分类:内部公众、外部公众
纵向分类: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 按关系重要程度分类:首要公众、次要公众、边缘公众 按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类:顺意公众、逆意公众、独立公众
按组织对公众的态度分类:受欢迎公众、被追求公众、不受欢迎公众 按公众的稳定程度分类:临时公众、周期公众、稳定公众
按人口学结构分类,即按性别职业经济状况宗教信仰民族背景等划分
3)与公共关系的关系
a.组织的结构形式对公众传播的影响。1.组织的结构影响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2.组织结构控制信息流向,过滤信息。3.组织结构减少信息负荷的作用。4.组织结构影响信息反馈。b.影响公众行为的因素
心理因素:需要与公众行为;知觉与公众行为;价值观与公众行为;态度与公众行为;性格气质与公众行为;兴趣能力与公众行为。
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教育因素,组织因素,阶层因素,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居住等因素。
三.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公共关系 1.内部公众
1)内部公众是组织的主体更是主人,是最活跃最创造的生产力,是内部公关的首要对象,又是处在对外第一线的公关工作人员。内部公众是组织形象的体现者,是组织形象的传播者,是组织形象的反馈者。
2)内部公关的主要任务与根本目标是掌握内部公众概况,满足内部公众需求,协调内部公众关系,调动内部公众积极性。
3)内部公众的根本任务和最高境界就是使组织形象根植于头脑中化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和传播。
4)内部公众的特点:相对稳定性、严密的组织性、利益直接性、人际亲密性、竞争合作性 5)内部公众分为员工公众(决策层、知识层、管理层、操作层)和股东公众(个体投资者和团体投资者)
6)明确内部公众对组织的期望和要求(内部公关的焦点和出发点):工资报酬、奖金福利、工作环境、领导素质、管理制度、组织氛围
处理内部公众关系必须了解管理理论中的人性理论、需要理论、激励理论。公共关系90%靠自己做,10%靠宣传。PR=DO GOOD+TELL THEM 7)内部公关若干技巧:尊重,关心,理解;加强沟通。增加发言权,鼓励认同,诚实反馈。
a.以人为本,开发人力资源,增强组织的凝聚力。b.以文为根,培育组织文化,增强组织的向心力。
c.以信息为纽带,完善内部沟通网络,营造组织的和谐氛围。d.以联谊为手段,营造大家庭氛围,培养员工归属感。e.协调股东关系,增强“造血”功能。
2.外部公众
1)外部公众是组织的外部舆论环境,是组织实际形象的评价者。
外部公众构成了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社会环境,是制约和促进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外部公众对组织的正确认识和良好评价是塑造组织形象的关键所在。
2)外部公众的特点:分布的广泛性、构成的复杂性、利益的矛盾性和差异性、关系的不可控性。3)外部公众的构成及处理原则:
A处理消费者关系的艺术: a)b)c)d)e)塑造为顾客服务的形象。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对消费者实行科学管理。与消费者保持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妥善处理顾客投诉。
B处理与社区公众的关系 a)b)c)d)e)f)a)b)c)创办扶持社区的公益事业 为社区增添荣誉
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维护社区的安全 对社区开放参观 加强社区的情感交流 尊重新闻界的职业特点 加强与新闻界的合作联系 真实传播组织信息 C 处理与媒介公众的关系技巧
D 处理与政府公众的关系 a)b)c)与政府部门沟通信息 与政府人员广为联系
扩大组织在政府部门中的信誉和影响
四.公共关系调研 1.2.3.4.公共关系调研的定义 公共关系调研的作用 公关调研的原则 公关调研的方法
公共关系调查指通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准确地了解公众对组织的意见、态度和反映,发现影响公众舆论的因素,并从中分析和确定社会环境状况、组织的公共关系状态及其存在的问题,为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共关系筹划方案提供客观的依据。2)公共关系调研的作用
A有利于组织准确的进行形象定位 B有利于组织进行科学的决策
C有利于加强与公众的联系与沟通,信息反馈。D有利于提高公共关系的效果 3)公共关系调研的原则 1)公共关系调研的定义
A全面原则(调查对象就具有代表性、普遍性,调查资料应做到翔实可靠。)B客观原则(公共关系人员要注意信息的来源渠道,收集的资料应是“第一手信息”,同时要把握调查对象的客观态度。)C时效原则(公共关系人员要把握信息的时效性,注意新闻的价值,做到及时调查收集,及时加工处理,迅速提供有价值的线索)4)公共关系调研的方法
A问卷调查法 B抽样调查法 C访问调查法 D观察分析法
五、公共活动策划
1.公共活动策划的含义
2.公共活动策划的环节(目标制定,受众分析,信息的确定,媒介的选择,预算编制等)3.创作宣传主题,标语的方法,要求
六、专项公共关系活动
七、公共关系演讲的艺术
八、公共关系谈判原理和的艺术
九、危机公关
十、公共关系的社交礼节
1 笔记语言产生的原因
根据交替传译的认知负荷配模型显示[2], 交替传译分两个阶段进行, 即理解阶段, 以及产出阶段 (Daniel Gile, 2011) .如下显示:
Phase one:listening and note-taking
Interpreting=L+N+M+C
L Listening and analysis
N Note-taking
M Short-term memory operations
C Coordination
Phase two:target-speech production
Interpreting=Rem+Read+P+C
Rem Remembering
Read Note-reading
P Production
认知负荷模型将交替传译过程分成了两个阶段, 然而有趣的是, 这两个阶段并未明显界定“语言转换”的发生阶段。理解阶段与产出阶段最大的不同在于, 理解阶段的语篇速度等因素是译员完全不可控的, 而译员对产出阶段有一定的控制权, 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分配处理能力[2] (Gile, 2011) 。排除高水平译员根据个人偏好和其他考虑随机选择笔记语言的情况, 这就决定了当认知负荷 (cognitive load) 过高, 译员的处理能力 (processing capacity) 不足以在理解阶段完成语言转化时, 笔记倾向于源语, 反之, 目的语——笔记语言的动态转换。
在交替传译的第一阶段, 听力和分析与笔记同时进行, 译员在进行笔记的同时对所听到的信心进行辨识、理解、分析、与短期贮存。在这个环节中, 听力和分析尤为重要, 它们是笔记和短期记忆的先决条件, 也是最容易导致饱和状态 (saturation) 的环节。在听力和分析中, 译员首需要听懂的意思, 进行处理, 两者几乎同时进行。毋需置疑, 一名称职的译员是不可能不在听辨的同时不向语义理解过渡的 (鲍刚, 2005) , 而根据巴黎释义理论[3], 口译的听辨过程中又存在着某种“内心填补 (suppléance mentale) ”现象, 这种现象是口译译员听觉辨识运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鲍刚, 2005) , 因为“声音知识部分地被吸收, 被传达, 听的行为是既根据听者已有的知识又根据声响的显示本身来进行的” (塞莱斯科维奇、M.勒代雷, 1990) 。因此在理解和分析的过程中, 不仅听辨起到了作用, 与已有知识相关的知识填补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当内容晦涩生疏时候, 对“已有的知识”的“内心填补”也是空白的, 根据木桶里论, 短板决定整体水平, 在译员听力大致不存在问题的情况下, 若译员没有掌握语篇的“已有的知识”, 那么听辨的整体水平就会下降, 会产生“听不清, 听不懂, 拿不准”的情况, 造成认知负荷过高, 处理能力不足, 在这种译员对语篇信息流速没有掌控权的情况下试图强行将笔记用目的语记录显然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能的, 因而产生了偏向源语的笔记。
使用目的语记录笔记是一种解码和重组的过程, 关乎译员的双语能力。需要消耗额外的处理能力, 当译员的处理能力仅够听辨、分析、理解时, 消耗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转码是极为不明智的 (这种情况在合成双性语者身上为典型, 并列双语者情况存在不同, 因为“我们似乎可以认为, 双语者的意义贮存方式并不相同” (鲍刚, 2005) 。当然, 若译员双语能力优秀, 在理解的基础上, 可以以自动化产出目的语, 那么译员对笔记的语言就具有选择权, 其笔记语言则由其偏好、省时等其他原则决定, 笔记使用目的语也是可能的并可取的, 此时笔记的语言可能由源语、目的语和符号混杂而成。
同时, 在记忆方面, F.克雷克等提出[5]的“加工水平理论” (the Depth and Elaboration of Processing Theory) , 认为没有必要将记忆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两种系统, 强调用信息加工深度来解释记忆, 人们对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和记忆得清楚与否, 决定于对材料提供的信息是如何加工的, 即决定于加工水平。如果对输入信息的加工只是在粗浅的感觉水平上, 那么其痕迹保持的时间便是短暂的;如果对信息的加工包含有语义的性质, 那么其痕迹的保持便会是持久的 (《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 车文博主编, 2001) , 即[6]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 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 (王甦, 汪安圣著2006) 。因此, 口译产出质量是短期记忆与笔记的协同作用, 而其中信息加工深度是由百科知识和语言能力所主要影响的处理能力所决定, 多数学者也赞同笔记仅起到记忆触发作用 (memory trigger) 。
综上, 笔记语言的选择由译者的相关知识、语言能力, 以及这两者所影响的认知负荷处理能力所决定。甚至可以说, 在多数情况下, 特别是当译者认知负荷超高, 处理能力不足时, 笔记语言的产生并非源自译员的主观选择, 而是一系列影响因素影响自然产生的结果。
2 决定笔记质量的因素
笔者认为决定笔记质量的因素也是决定着最终产出质量的因素, 笔记的质量也是产出质量 (笔记是口译产出的初级阶段, 它是最终产出在纸上呈现出的具象化产品) 。因此, 笔记的语言并不对产出质量起决定性作用, 它反映着潜在口语产出的质量, 决定笔记质量的因素也决定着最终产出质量。因此, 这段将详细列举笔者认为的决定笔记质量的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简单得出决定笔记质量的两大因素, 即相关知识与语言能力。然而这仅代表译员可能靠长期努力改变的主观因素, 产生影响的还有客观因素:笔记=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主观可控, 客观不可控, 两者同等重要。
客观因素=语体+话语语类+语速+音量+可见度+口音语调+发言方式+其他
其他方面包括, 现场一些因素, 如是否允许译员坐着记录, 会场声音是否嘈杂, 仪器设备是否良好等等。
主观因素=语言能力+符号系统+百科知识+相关知识+书写速度+其它
其他方面包括译员的应变能力、心理素质等。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着在译员在听辨过程中译员是否有足够的处理能力, 将认知负荷控制在安全水平, 从而决定着信息处理深度和记忆痕迹的持久性, 以及笔记的形成语言, 符号和逻辑层次, 最终决定着其是否有效起到记忆触发作用。
3 对当前口译实践与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
当然, 笔者试图另辟蹊径理解笔记语言的变化问题, 并不代表所有使用源语记录的译员都很难理解源语, 因而没有足够的精力在听解源语和记笔记的同时进行语言转化, 也非试图否认专门笔记操练的重要性 (事实上笔者的笔记是产出初级产物的观点恰恰证明了笔记的相对重要性) , 笔者仅试图另辟蹊径, 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交传笔记, 以拓展研究视野。
笔者希望通过这种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1) 打破一些认为笔记应该选择目的语的看法。很多研究者建议使用目的语记录笔记, 认为可以促进加工深度, 增强记忆痕迹。然而, 在学生甚至不能听懂甚至理解源语的情况下, 很多人连相关的源语关键词都不能准确把握, 甚至这些词会一闪而过, 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在源语都不能听懂的情况下, 建议学生使用目的语是极其不现实的, 试问源语都未理解何来的目的语?这种情况在中文为源语, 语体为庄严体, 内容为科技信息、科学技术的情况下尤为常见。
(2) 解放对交传笔记的过度训练和关注。在上文讨论中可知, 交传的语言、符号系统和逻辑层次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形成的。笔记的语言不是口译质量决定因素, 而是反映着对语篇的理解深度。重点应关注如何使笔记有效地节省处理能力和时间, 体现逻辑层次, 如专题集中训练不同话语语类下的笔记布局, 在实践或操练中注意开发和积累译员或学生的符号系统, 以及训练如何在笔记中体现语篇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层次。
(3) 多关注百科知识, 信息检索, 搜集资料, 归纳整理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上。口译质量的决定因素为处理能力和记忆运作, 即对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 而对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又依赖于百科知识以及相关知识, 译员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培养译员的信息检索、资料搜集、归纳整理与逻辑分析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实践或者教学中, 可以给出相关题目, 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 归纳整理, 提前熟悉并翻译, 而非直接拿出一篇文章两眼一抹黑地训练笔记。
笔者实验条件有限, 采用了个案分析法 (case study) , 分析中难免存在偏颇与疏漏, 望广大口译研究者能够不吝赐教, 批评指正。同时, 笔者也希望这种分析思路可以引起广大口译研究者的兴趣, 并进行后续的大样本采集以及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文宇, 周丹丹, 王凌.口译笔记特征与口译产出质量的实证研究[J].外语界, 2010 (4) :9-17.
[2]Daniel Gile.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Translator Train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1.
[4]D·塞莱斯科维奇, M·勒代雷.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汪家荣, 译.北京:旅游出版社, 1990.
[5]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6]王甦, 汪安圣.认知心理学 (重排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乔霞.口译思维与交替传译中的笔记训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7.
[8]高红新.工作记忆广度及语篇加工深度对整体目标推理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05.
[9]朱滢, 王宏斌, 范津, 周爱宝.加工水平、回想策略与不自觉记忆[J].心理学报, 1991 (3) :264-269.
[10]孙序.交替传译信息处理过程中语言能力与口译能力的关系研究——基于受训职业译员与未受训学生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关键词:高中语文;读书笔记;指导
【分类号】G633.3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素养的双翼, 双翼的展翅升腾需要广袤的心空。我在教学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虽在课外读了不少的书,可是往往浮光掠影,不知其精要所在;有些学生虽然读得如痴如醉,但往往光意会不言传,任真实情境下所产生的阅读灵感随风消逝。阅读收效甚微,写作捉襟见肘的现象屡见不鲜。仔细审视我们的教学,留给学生自由读写的时空是十分有限的。为了给学生的自由阅读和自由写作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学生能读到自己爱读的书,写出自己想写的话;通过自由阅读引领自由写作,又通过自由表达引发深沉的思索,进一步激发阅读的动机;在读写心智活动的不断交替中,发展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一、理论依据
新课标特别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二、阅读及笔记的指导
1.读物的选择
对于读物的选择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教师的积极引导相结合为原则。引用亚瑟·李在《给一位爱好读书的孩子的信》中所说的话就是“你最好尽可能选些能震撼心弦的高贵作品来读,这种作品对你心灵的激荡,才有真正的好处。要想这样,你首先得知道应该摈弃那些无价值的书,凡是浪费你时间的、该烧毁的、教坏孩子的以及使人懦弱而不使人坚强的作品,都该摈弃。”
2.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阅读不是随随便便的读, 笔记也不是信手拈来的记,而是具有一定质量的阅读成果的纪录,因此必须交给学生一些遵守作者思维、探究作品内涵的礼节, 授之以阅读之“渔”。
(1)质疑阅读
宋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可以就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文句的哲思进行质疑,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尤其是能在作者思维的矛盾错位上发问,这就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深度。能在无疑处生疑,就是阅读能力的体现,若能进一步回答问题,这样的读书笔记就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2)比较阅读
茅盾提倡应多读作品评论和作者传记, 并与其他名著进行比较,抓住其特点。他认为,多读、精读、思考和比较,是读文学名著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学修养的必然路径,舍此则别无他途。比较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如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的比较,书上的结论与实际生活的比较,过去的看法与今天的现实的比较,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看法的比较,同一个人前后不同时期看法的比较,多种工具书不同解释的比较,等等。在比较中,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他们就不再等着教师公布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探究。
(3)批判阅读
学生应该批判性地阅读,敢于质疑经典,不迷信权威,尽信书不如无书, 能跳出作者的思想客观评价是难得的思维品质。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和笔记中, 大胆挑战权威,并学会用各种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质疑,在多元的碰撞中激发起自己思维的火花。然后在读书笔记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为什么不同于你, 你为什么不同于我的事实,启发学生承认不同个人间文化的深刻互连性,关注大家如何带着差异共同生活在一起, 从而共同丰富语文的文化情感内涵。
(4)创造阅读
创造阅读, 指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原有信息基础上创建新信息。在阅读中,学生要慧眼独具地发现作品特有的“空白”和“未定点”,并引发自己生活、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连接,对文本做合理的补充和续接。如可以依据所读之作中的某一语句激发起自己的情思, 进而联想起平日的诸多零星体验来完善和丰富文本的情节和结构,使文本的旨趣有合乎情理的衍生,并将此诉诸读书笔记。
三、读书笔记的双向交流
1.师生交流
高中生的思想还不尽成熟, 对作品内涵的感悟有时较为偏激,只要他们能在读书笔记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老师就应该毫不吝惜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当然学生有不足,理应指正,最好委婉一点。每周评阅完学生的读书笔记后,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讲评反馈。让学生在肯定中增强做读书笔记的动力,在指正中及时修改、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生生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这是与学习同伴间的交流,是一种最为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也最容易产生共鸣。这样,通过交流与碰撞就能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不断生成新的意义。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生生对话。读书笔记的评阅上我采取小组负责制:全班分成五组,每组八到九人,教师每天评阅其中一组,改组则评阅其余各组。之后每周老师可以将全班笔记评阅一遍, 同學之间也有了一次深入交流读书心得的机会。学生在批注栏上写上自己的读后感悟,可以赞扬、质疑、批判,作者还可以回应反驳。
3.完善自我
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感受着,思考着,反省着,探索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与自我对话。值得注意的是,读书笔记中的自我对话,不同于一般的对话,因为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而且还能通过自我对话使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因此,读书笔记中学生的自我对话,应该是一种趋向真善美的对话。
综上,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平时的读书笔记的指导,教师要在读物选择、方法引领等方面加强具体的指导,并且适时组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和自我反省,让学生的读书笔记质量不断提升,并且使之从中获得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宋红艳.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方法教学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7).
[2]朱曼雯.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32).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前面一些章节的内容里,我们谈到过,很多人在人生的很多时刻,都是被家人或是其他人安排好了的,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过着世俗意义上看起来很美好、自己却根本不喜欢的生活。因为害怕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得不到他们的爱,会令他们伤心,同时也会生出满满的罪恶感。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顺从,他们一辈子都在不断地牺牲,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罪恶感。如果到了亲密关系中,又会内省自己的付出有多少是真心的,有多少是出自义务感,会质问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地做过自己,其实这些行为的表现只不过是在原生家庭时期做出牺牲的翻版。
刚刚阅读完了《亲密关系》中的相关内容:诚实地面对自己。我们每个人通过内省可以了解到,我们一生做出的牺牲,都是为了埋伏在我们心中的坏人而做补偿。我们心中的折磨者会让我们心中的牺牲者奋斗不懈,即便已经很累,不愿再做牺牲,但它也让我们专注在赎罪上,不然就得不到宽恕。作者在本章中告诉了我们,通常牺牲以三种方式来危害我们的亲密关系。第一,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感到愤恨,又转变成对伴侣的排斥。第二种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极端行为,放纵自己做出令对方难以接受的行为。第三是末日的征兆,会很想一走了之,以免会发疯。如果觉得自己是在牺牲的话,就无法接受,这样的动机完全是为了缓和及补偿心中无尽的罪恶感。
真心地付出不会让人觉得心力交瘁,不会因为得不到而愤愤不平,也不是为了偿还罪恶感而付出。如果是听从自己的心在做事,这份动机是为了爱或为了了解爱,那么就只会注重付出的过程,并且了解只有在真心付出的时候,才会用开放的心去接受。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觉以及负起全责,如果能为自己的生活百分百负责的话,就会了解,牺牲者的角色其实是自己选择的。如作者指出,如果我们能用安全觉知来处理负面情绪,那么情绪很快会变成能量,如果我们能用完全觉知来看待充满了爱、喜悦或祥和的感觉,那么我们心中的爱、祥和或喜悦就会增长,这些美好的感觉,会增强到我们所能承受的极限。
WZJ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同国家的三四十个部长,谈话形成的十条,反映了他们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的思考。
在当时做出“战争短时间内打不起来”的正确判断后,他们开始了为国家的建设进行思考。《论十大关系》完成于1956年,第二次世界已经结束,经过十多年的回复和重建,世界的经济和科技进入了突飞猛进时期。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领导人提出“与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和平建设我们的国家”这让我想到现在为什么说我们国家不愿打仗,因为我们在搞经济,曾经看到一个短片介绍说“关于如何减少争端,构建和谐环境”,结尾是说“扩大贸易往来,就能减少冲突的发生”,不过我想经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那么他这么说也有道理,所以我们的国家也在搞经济建设。
“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是毛泽东发现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不适用我们国家时,从而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观点,这本书的写作的基本精神就是“独立自主,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每一个人有自己的学习方式,而每一个国家有自己的国情,不可能完全搞苏联那一套,所以我们要向别国学习,而不是照搬照抄!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要处理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十大关系问题: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书中前五条是经济建设方针,后五条是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针,由此可见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前五个关系是
一、调整农、轻、重投资比例,发展农业、轻工业,二、平衡工业发展格局,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以支持内地工业,三、加强经济建设以促进国防,四、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五、巩固中央统一领导,扩大地方权力。关于一,毛泽东说第一重工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第二,农业和轻工业是重工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确,没有搞极端,是稳定发展的基础,当时由于这项政策的实施,“一五”建设还是相当的成功的,三农问题,工业反哺农业,这些都是国家重视农业的政策,由此,才能实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联系到我们大学生,我们要以学习为第一要务,即把它看作我们的重工业,没有重工业的保证,其他的发展是很难进行的,把其他的什么社团、兼职当作第二,学会合理的分配我们的时间,有社团可以体验团队的感觉,做兼职,我们会有收入来源,这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在大学我们要学会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
二则说要求重视沿海地区的重工业,不过中央重视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尤其是在邓小平的“两个格局”的战略思想提出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得以迅猛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战略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这也再次表明了党中央对全国各个地区的重视。三则说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二者必须协调发展,才可能共同推进,否则一定会出现偏差。经济建设是国家财富增长的需要,国防建设是保卫财富的需要。我觉得国家要把经济当作重心来抓,围绕着经济建设搞好国防建设,这些年我们国家不打仗,稳定发展,经济增长趋势强劲,令各国恐慌,尤其是西方国家,这没必要,因为中国的发展战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反对的是霸权主义。四提到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集体
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这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我觉得这些对我们大学生反而可以直接用,考虑个人的一切时考虑到国家、集体、个人,对得起这个社会,有时候自己的一点小牺牲会为了国家创造出更大的利益。五给我的感觉好像是在向美国的一些东西学习,中央要有绝对的权利,赋予地方更大的权力,联系到个人,我觉得我们要强化的是大脑的对身体的统一领导,扩大身体各个部分的生理机能。意思就是我们要学会自制,同样加强锻炼,使得身体协调,为个人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后五个关系是
一、反对大汉族主义,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三、分清敌我,同时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四、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五、向国外学习,但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我们中华民族汉族占到90%以上,反对大汉族主义有利于国家的团结稳定,所以要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党与非党的关系就好像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一样,认为几个党好,意思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执政时,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二者要长期合作,协商办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能够根据革命形势,分清敌友,团结真正的朋友,以进攻真正的敌人。党内党外还要记得分清矛盾。向外国学习,但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关于毛泽东提出的“向外国人学习”的口号,他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技术、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一言以蔽之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管想避免苏联模式,可是依然受到影响,而且相当的错误,不过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及时的纠正了,才避免了更大的错误。
公共管理学院 10行政管理 刘洁波 2010104027
何谓“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就是指在公共生活中,涉及公共事务的治理与公共利益的分配,公共管理者与公民在公共行政领域内所形成的信念、价值、和习惯。公共行政是公共精神的表达方式。公共行政需要一种内在精神的支撑,这就是公共精神,这是一种“对于公共服务的召唤以及有效管理公共组织的一种深厚的、持久的承诺”。
在西方社会,公共精神萌发于古典时期的希腊。希腊城邦里生活的公民们近乎直接民主式的治理公共事务,以及他们对于公共生活当中公平、正义、理性、节制等公共精神的追求,对于生活在现在社会当中的人来说,似乎是永远也无法企及的。我们现在对于一些产生于近代的问题的讨论其实在我们重温古希腊圣贤们那富有洞见性的思想之时,总不免会产生这样的怀疑: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在被提出之前,早已被他们处理过了,并且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已经超越问题本身,永远的留在了人类政治思想进化的基因当中。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功利主义哲学取代了古典希腊人的公共观,开始支配着公共行政的思想和实践。古希腊人对于公共精神的理解强调公平、公正与节制,强调个人的价值需要在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当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而近代启蒙以来,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高度发达,众多经济理论被引入到政治生活中来。公共选择理论在经济领域诞生后,便被迅速引入政治领域,特别是被更多的用来解释人们集体的政治行为。公共选择理论把功利主义的逻辑和市场规则引入公共行政。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的、理性的成本收益计算成为了解释公共精神与集体行动的理论模型,古典公共精神的内涵受到了挑战。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毕竟在本质上不同于古典希腊时期的城邦国家,使古典公共精神得以生根发芽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现代性和随之而来的病症已经深入到公民公共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浮躁麻木的社会心态让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精神无处得以体现,人们不禁要反思:公共精神在现代社会已经丧失了吗?回答是否定的。一种建立在宪法的基础之上,以人民主权、代议制政府、分权制约为原则,以获取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共行政模式建立起来了。宪政民主制度是现代公共行政的目标之一。培养品德崇高的有公民精神的现代公民是政府的责任,得到强化了的公民精神同时又会促使政府公共行政的完备。宪政民主和公民精神成为了支撑现代公共精神的两个维度。
一、古希腊政治思想当中的公共精神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在其著作中一开始便从词源学意义上探究了“公共”一词的古典含义。“公共”一词的两个来源均源于古希腊语,都表示“一个人从只关心自我或自我利益的发展到超越自我,能够理解他人的利益。意味着一个人具备了这样一种能力,他能够理解其行为对他人所产生的结果。”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希腊人把政治共同体即城邦视为公共,而“政治共同体的目的在于设立通行的标准和惯例,并且支持、宣传和实施这些标准,使之有利于公民的最大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古希腊思想家看来,所谓的公共精神便是城邦精神。究竟什么是城邦精神呢?在柏拉图那里,城邦精神便是正义、公平、友爱、协作。柏拉图认为,“人之所以要建立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
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因此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便邀集许多人聚集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它做城邦。”我们可以看到,城邦的形成在柏拉图那里基于两个事实。第一,没有人是自我完备的,每个人都欠缺许多为生存所必需的东西。第二、每个人的众多需要有赖于他人的工作,于是,人们聚群而居,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在这里柏拉图既然陈述了城邦是由于人们的生存自身的需要而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这样一个事实,那么,出于自然之本性地追求公平合作、友爱互助就应该是城邦政治中柏拉图所理解的公共精神的本意。
二、政治学的转向:对古典公共精神的挑战
人类在经历了古典文明的衰落之后,又经历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的中世纪,文明的脚步终于来到了近代,人类从此迎来了近代启蒙思想的曙光,政治学也开始了巨大的转向。
按照古典政治学的理解,政治学是一门探究何为正义、追求至善的学问,可以被称为“学”而非“术”,政治学与哲学、伦理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有关政治领域中的正义和统治的合法性问题,关于统治和权力运用、权力分配的根本原则等问题是古典政治学最为热衷探讨的问题。然而,自近代启蒙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以降,政治学开始由“学”转为“术”:政治只是表现为一种权力的操作方法和利益的分配形式,政治过多的被理解为为了权力和利益的斗争,而不是对正义的坚持和发扬,权力和利益成了政治的最高原则。政治的根本目的是现实的功利考虑,而不是超越功利之上的任何其他原则,比如古希腊哲学家眼中的追求至善和正义。
近代政治哲学的这种巨大转向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公共行政学。正如弗雷德里克森所说,当功利主义哲学取代了希腊人的公共观并支配了政治的思想和实践之后,“对个人的欢乐或所得、个人效用或成本收益的斤斤计较,取代了为了更大的善而治理的集体努力。政治的目的被降低为为私人谋取利益。”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靠不断增强人的物质欲望和追求最大利益来驱动。政治学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政治学的古典主义色彩迅速褪去,以至到后来政治问题变为了纯粹的经济政策问题。经济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经济利益也是人们参与公共活动的唯一动力。
在这种背景之下,公共行政学也开始着重强调“效率、经济、官僚体制与技术”。既然政治学已经从关心公共的美德转向了强调权力和秩序,同样的,公共行政、公共精神中“公共”的内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契约理论取代了柏拉图式的发展论解释,公共领域的形成不是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本性,“驱动人们结合在一起的动机,既不是和睦也不是政治的忠诚,而仅仅是对于人身与财产的焦虑而已。”“公共成为原子化的个体和集合。除了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之外,不存在任何公共利益之类的东西。”公共行政完全受公共选择理论的逻辑所支配。
但是,公共选择理论下的公共精神不仅是对古典公共精神的挑战,而且公共选择理论本身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让古典主义的公共精神在其指导之下无法得以弘扬。
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假设,政治生活中的人都是理性的人,所谓理性就是一切行为只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表面上看来,理性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应该积极的投身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上去,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漠不关心,对于公共利益的谋求也并不积极,特别是当
公共利益的受益面越大时,人们越不愿意参与公共事务,这样一来,所谓公共精神也无从谈起。
对于人们公共精神丧失的现象,奥尔森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他的分析同样建立在功利主义的逻辑基础之上,同样的从人是理性自利的人这一假设出发,得出的结论却恰恰不同:由于个人谋求公共利益的努力不会对公共利益的获得产生特别显著的影响,但不管他是否为争取公共利益出过力,他都能够坐享公共产品所带来的公共利益,所以,理性的人的理性选择应该是“搭便车”,而不是努力的去争取公共利益。共同利益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个人来说,主观上并不存在着共同利益。就这样,社会生活当中的公共性与人们的公共精神在功利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就有彻底丧失的可能。
三、公共精神的回归:宪政民主与公民精神
在何谓公共问题的众多看法当中,弗雷德里克森比较看好的是把公共视为顾客。他认为“所有公民在此时或彼时都是政府的顾客。而我们全都是国家税务总署的顾客。”我认为这种观点无疑是恰当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交易关系。公众掏钱纳税,购买政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譬如安全和抗灾。政府与公民只有在这种关系背景之下,公共行政才能够发挥其作用。
然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是依靠各级代理人,也就是各级行政官僚来实现的,这样一来,由于行政官员们手中掌握着国民财富的调配权,他们也就拥有了越来越强的集体讨价还价的力量,进而组成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难免会在公共行政的过程中表达自身的利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靠牺牲公共利益来获取自身集团的利益。解决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时发生寻租行为的问题,只有依靠良好的法治秩序与宪政民主的制约。一般认为,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是因为政府接受并服从于宪法,其合法性主要体现在其行为、意图和可接受性上。所谓法治不是指政府依照法律来治理社会,或治理好社会,而是指公众用法律治住了政府,约束住政府任意敛财和任意花钱的手,使政府一心只为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成为少数人谋求私利的工具。所以,这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必须成为宪法秩序的保护者和保证人。
宪政民主的理想秩序还必须建立在“得到强化了的公民精神”的基础之上。品德崇高、具有公民精神的公民,是建设一个有良好公共秩序的现代社会的必要条件。在我看来,所谓“公民精神”就是区别于专制主义时代“臣民”的“公民”在宪政民主条件下应该具备的信念、理想及品质,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具有参政议政的能力,监督批评政府的勇气等。公民精神超越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原则,人们关心公共事务不不仅仅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更多的是想为在自己利益得到保证的同时,为公众去争取更大更多的公共利益。公民精神的主体不仅仅是普通公众,还应包括各级公共管理人员即政府官员。
电脑采用蛤壳式设计,可以转换成触摸屏平板电脑;采用英特尔Atom处理器,配有10.1寸液晶屏;大内存和硬盘,运行教学软件。电池续航时间为8.5小时,可通过Wi-Fi、3G和WiMAX上网,并内置有GPS导航系统。
“为了了解科技可以如何帮助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学生,使他们具备未来所需的才能,我们的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电脑的键盘、触控板和屏幕都具有防水功能。电脑可以承受坠落的冲击,具有防菌键盘配置。在平板电脑模式下,可以接受手指和触控笔的指令。
强劲的性能是QosmioX500令人瞩目的地方。它使用的酷睿i7 i726300M处理器主频高达2GHz,配合4GB内存、500GB硬盘以及NVIDIA GeForce GTX460M(1.5GB)独立显卡,可以为大型3D游戏提供强劲的动力,其性能比主流高性能台式机也不遑多让。
键盘左侧耀动着红色光芒的是东芝特有的LED背光多媒体触控感应按键,手指轻触即可方便地实现影音播放、音量调节等多媒体操控。键盘下方特别设置的触控感应开关,可有效避免输入时误碰触摸板的烦恼。
X500配备的全键盘专门为游戏做了优化,还带有键盘背光以及红色LED侧灯设计,体现对玩家的细心关怀,搭载国际专业音箱品牌哈曼卡顿harman/kardon的大口径扬声器,在音响效果上达到笔记本产品的极致。
极酷外观
X500的外观极具“攻击性”,张扬而不失力量感。采用膜转印工艺的表面细腻光泽,光芒四射。红色的金属边框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能很好地保护机身。
Qosmio X500采用18.4英寸全高清炫彩屏幕,分辨率高达1920×1080,最高亮度300流明,可以获得远比一般笔记本电脑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无论是玩游戏还是看电影都能获得满意的视觉效果。
X500具备休眠充电功能,即使当机器处于休眠模式或关闭状态时,仍可向外接USB设备如手机等充电。此外,它还具备3D硬盘保护、生物指纹识别等技术。
Stuff点评
【公共关系笔记】推荐阅读:
《政府公共关系》读书笔记01-20
公共关系实务09-17
公共关系案例重点06-27
政府公共关系论文10-22
公共关系礼仪实务10-29
最佳公共关系案例01-10
公共关系学期总结01-13
公共关系部职责09-10
公共关系广告论文题目06-18
奇瑞公共关系策划书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