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共8篇)

创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篇1

2011年09月13日15:33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增强服务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优化社会管理目标,山东省东平街道各社区立足实际,构建组织化、功能化、服务化、功能化“四化”模式创新服务社会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组织化为保障,夯实社会管理基础。积极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在10个城市社区党支部共建立了76个党小组,选拔了320多名优秀党员担任楼院服务管理信息员,使党组织的设置更具科学性,党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做到了小区有人管理、楼栋有人招呼。结合居“两委”换届工作,通过公推直选选优配强了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一大批党性觉悟高、文化素质高、群众威信高、组织观念强、宗旨意识强、工作能力强的“三高三强”党员充实到了社区“两委”班子中,为加强社会管理、增强服务水平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完善了三务公开、党内民主等制度。每年由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支部,依法民主治居,党员群众高度参与社区管理工作。

以功能化为抓手,统筹社会管理资源。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窗口、拓宽服务渠道,方便群众办事。在赤脸店、尹范村等社区设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将居民文化生活、就业服务、民政低保、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项目整合成数个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办公,为居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加强社区阵地建设。全街道10个城市社区的活动阵地均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并配套建设了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 1

身娱乐广场等设施场地,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加大对上争取和居集体投入力度。各社区建立了标准化的卫生服务中心,向辖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多位一体的卫生服务。

以服务化为宗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各社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李范村、虹桥等社区大力实施城中村改造,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跨越式的改善了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后屯、赤脸店等社区为60岁以上老人和生活困难家庭按月发放生活补助金,每年年底为全体居民发放春节福利,保障群众生活,提升居民幸福感。在街道统一部署下,各社区在下岗失业人员中开展了帮思想、帮就业、帮解困,送政策、送信息、送温暖的“三帮三送”帮扶活动,共举办技能培训班23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800余人次,介绍再就业520余人,安排公益岗位140多个。尹范村社区还开发建设了清河汽修城,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解决了居民就业问题,做到了人人有活干、户户无闲人。同时,各社区还组织实施了“金秋助学活动”、“阳光救助工程”等助学、助残、扶贫、救助活动。

以平安化为目标,实施平安街道建设。成立矛盾排查调处委员会。采取定期排查、及时调解、集中调处的工作方法,扎实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加强了社会矛盾源头治理,有效预防和化解了不稳定因素。部分社区还成立了法律咨询站,聘请专业律师为群众答疑解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深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建立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备忘录,安排党员群众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帮扶,有效预防了重新犯罪。今年,各社区共投资近150万元安装了监控设备,实现社区实时监控全覆盖;部分社区还组建了社区党员

创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篇2

关键词:综合,服务中心,运行,创新

1 舟山昌国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运行的基本情况

社区服务如今已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 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能更好强化社区服务的平台, 其旨在无偿或低偿地为群众提供场所和服务项目, 在许多城市已纷纷看到该平台的运行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 这种新型的社区服务中心模式便是舟山昌国街道可以试行的。

1.1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创设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各地新型社区日益增多, 社区的面貌也不断发生改变, 然而伴随着社区的发展却发现许多社区建设的不足之处, 如社区居民邻里关系淡漠, 志愿服务精神缺乏, 日常生活业务管理的不到位。除此之外, 社区服务还面临着资金缺乏、组织力量薄弱、活动影响力有限和缺乏创新模式的问题。而在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背景下,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服务的种类和创新要求越来越高。事实上, 有不少地区已针对社区的上述问题, 做出了相应的改进, 在广东、香港等地区, 都有成功的例子。如在广东深圳地区, 由社工发展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搭建在社区基层为居民提供整合性服务的平台, 作为新中标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具有深圳市相关部门确定的标准, 使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具有最基本的硬件, 之后绝大多数的服务都将在这一硬件平台上展开。

1.2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创设基地

据了解, 昌国街道将原解放街道解放路以北区域 (包括虎山社区、金寿社区、西山社区、西管庙社区、翁山社区等居委会和茅岭村) 划归昌国街道管理, 合并城东街道义桥村、鸭蛋岭村、大西岙村、城北村、东湾村等5个村。辖区内常住总人口数目将从45419人扩大至8万余人, 合并后将涵盖13个社区、6个村, 部分解放街道、城东街道的社区 (村) 与昌国街道合并设立昌国街道办事处, 驻地不变。目前, 社区的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 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在不断壮大, 社区活动也在积极开展当中。此外, 社区团委积极牵头, 使社区同各企业单位对接, 形成共建关系。而每个社区也都在逐步建立自己的社区文化, 打造社区品牌活动, 社区的服务也从原先简单的养老、医疗、卫生、计生等领域逐步拓展, 社区的建设也跟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注入新鲜元素。例如, “邻里守望卡”、“便民服务窗口”、“贴心服务热线”、“义务座堂制”等新举措, 毋庸置疑, 社区的整体服务水平明显在提升。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集中表现在活动形式局限、技术力量薄弱、功能内容单一, 因而, 整体性的综合服务平台的有效运行及管理在这样的现状下应运而生, 需要通过该平台来拓展社区服务的功能及活动方式, 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

2 舟山昌国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运行面临的困境

2.1 定位存在偏差

中国治下的社区, 避免不了行政色彩。再者, 中国社区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发展程度不高, 又因为政府对于社区改革的急切心态, 大多数社区的改革都是直接借鉴国内或国外发达社区的先进经验, 直接引入该社区的先进模式应用于本社区, 虽略有改动, 却仍然水土不服。而且, 任何形式的东西在中国国内流传都会沾有官僚主义色彩, 社区的运行也不会例外。现今中国社区的机构、人员等都与当地政府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因此, 如何在将来运行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减少官僚主义色彩也会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构建旨在提供服务项目, 且已不再是单纯地提供无偿性的公共服务, 不少地区将社区定位成“小政府”, 便说明社区行政化现象的存在, 表面上是在为建设社区而独自运行, 实质上则只是遵照政府的指示办事, 这样的服务中心破坏了原先的公益性与独立性, 涉及到与“权”、“利”的冲突, 在此状态下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又怎么能摆正自己的正气之风。因而, 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定位是明确其功能的大前提。

2.2 人员配备不全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将建立在社区基层, 配备相应的人员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舟山昌国街道的社区还处在一个基本水平, 在原先的社工机构当中基本会配以10名左右的社区工作者, 他们所处理的事务多而杂, 不同于其他营利性组织, 由于这些工作都是面向居民而设置的, 因而社区工作者是处在一种服务的姿态, 明显缺乏社会地位, 最终导致了进入社区工作的门槛降低。而事实上, 随着社区职能的不断拓展, 对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反而是越来越高了。在这样的形势下, 新型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构建更是对社区工作“专才”有着强烈的需求。

2.3 发展动力不足

首先, 社区的资金不足,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运行, 不仅需要各主体的合作, 而且需要大笔资金的注入才能延续发展。原先的社区服务中心多以提供无偿性或低偿性的服务项目, 基本不会涉及到资金问题, 但如今要想建设一个完善的、能够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没有多方资金的资助, 恐怕无法维持该平台的生命力。其次, 社区的关注度不高, 受国家战略计划、改革规划的影响, 国家近现代发展的重点在于经济和政治方面, 而对于社会的关注重点略显不足。对于社区的建设, 仅仅只有当地政府的细微支持, 更多的是源于社区自身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完善。再者, 人们对于自身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日益突出, 迫使社区急需改革, 但社区却苦于没有支持。最后, 社区的经验不足, 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推广开后, 对于这种先进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 需要的是社区自身的自我改革、自我完善。无疑, 不管是人员问题、资金问题还是运行方式问题, 都是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构建过程中所要面临的挑战。

3 创新舟山社区服务中心运行模式的对策建议

3.1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组织建设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拥有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群体“三社合一”的服务主体以及享有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帮扶, 这样的整合实现了多向性互惠, 是多元主体对多元服务对象的有机组合。整个服务中心的指挥者是社区的全职工作人员, 他们是熟悉整个社区的工作规划以及拥有管理社区的经验, 是直接联系居民的纽带, 是了解居民需求, 创建社区服务项目的主体。而社工, 是社区工作流动岗位的组成部分, 虽不是全职投入社区工作, 但致力于志愿服务, 愿意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 他们是服务中心的主力军, 例如广大的大学生群体。而社会组织, 可以来源于成熟的民间组织, 非营利性机构, 他们是综合服务中心的后备力量。另外, 企事业单位则是扮演社区工作的助推人员角色, 帮助社区服务项目更好实施。而政府, 则通过行政手段, 提供社区服务专项资金和行政服务, 使得社区服务工作能更受广泛关注。

3.2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运行模式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运行是在其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的基础上开展的, 主要采取以自我推销方式及项目购买两种模式, 如图1所示。

3.2.1 自我推销方式。

自我推销的方式强调的是内外宣传, 是面向广大居民及社会的宣传。对内可以通过公告、宣传栏, 介绍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品牌项目, 推广该平台的使用, 能让居民对该项目有新奇感, 而乐于尝试, 这种宣传模式属于传统型的宣传推销方法。对外则可采取新信息时代的各种媒介宣传。目前舟山市的社区网络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而可看到在未来是会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在《关于社区服务中心现状调查》的调查统计中发现, 拥有社区门户网站的极为少数, 11个社区中, 拥有网络平台的仅为2个, 比率为18%, 还是相当少的, 所以应当抓住此契机, 在这方面进行拓展。通过如网站、手机微信、微博官方平台等新传媒的建立, 可以通过采取与企业、政府合作的方式, 完善社区网络建设。社区网络建设是为了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对外联系、发表言论、议政论政、监督政府的一种方式, 类似于贴吧, 但是由政府门户网站和“贴吧”相结合的新形式, 从而让社区网站成为居民全新的交流方式, 且也能让社会知晓与认可, 由此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需说明的是这些支持往往是捐助金等无偿捐赠形式, 以解决项目运行中的经费困难问题。

3.2.2 项目购买模式。

首先, 政府招标购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将服务内容以项目形式进行申报, 政府对各项目进行审核评估, 进而购买服务项目, 提供服务项目所需的物资与资金政府招标购买, 运用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多元方式对社区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其次, 居民自行购买, 社区提供专项服务, 是为迎合广大居民的需求, 而事实上专项项目是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的, 因此在这之中有很多服务内容是可以让居民自行选择, 以自费的形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服务, 满足自身需求。最后, 企事业单位购买, 企事业可以把握社区服务项目营销的契机, 购买符合自身企业文化, 有益于企业长期发展的项目, 以此方式引入企业进入社区建设, 不仅帮助社区解决社区服务中的技术难题, 也可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且在企业为社区提供服务的同时, 从中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谋求企业长期战略发展, 企

业可以与社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企业当中的员工可以踊跃成为驻区人员, 便于双向沟通。以此, 企业与社区间建立起互利共赢的模式。

3.3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模式

服务中心的构建不仅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还要能够不断挖掘居民的隐形需求。因而, 社区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卫生医疗保健、养老等常规业务, 还提供面向多元群体的志愿服务, 如帮扶贫困人群, 针对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开展的活动。其次开展睦邻服务:调节纠纷、文体娱乐、心理解压服务等。除此以外, 还包括各类专项服务, 如家政、养老、日常水费电费缴纳等工作。在归类整合下, 综合服务中心构建了“一个中心, 三个服务站”, 包括志愿服务站, 睦邻服务站和专项服务站及旗下的“居、家、室”三级组织来实现服务中心的有效管理。“居、家、室”是面向不同群体的不同服务模式的平台, 依附在一级服务站下, 提供面向更多对象、功能更全、技术力量更强的服务体系, 三者的功能应有分类与区分, 避免功能紊乱, 服务对象不明晰的现象, 从而实现从单一功能向整体性功能转变。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为居民提供整体性服务的平台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因而在执行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需利用好现有的资源, 尝试在昌国街道的社区中进行试点, 要编制服务中心平台构建的预算及效果评估指标, 在明确这些标准后, 项目便可开始实施, 且在实施过程中, 需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对发现的状况进行及时的修正。在试点成功后, 慢慢拓展服务项目, 扩大服务范围, 并广泛宣传该平台, 采用到更多社区之中。 (指导老师:陈莉莉)

参考文献

[1]龚维斌, 吴旭, 葛玉琴, 社区社团与社会管理创新[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2.

[2]赵小平, 社区治理:模式转变中的困境与出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街道社区文化创新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社区文化 意义 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238-01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街道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基。文化建设的创新最终要表现在街道社区文化建设上。街道社区文化创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首先需要在社区内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俗话说“人熟了好办事”,各种对社区文化的宣传必须做到位,使居民能真正认识社区文化,逐渐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变成为居民的一种自觉行为。今天的社区不仅是居民居住的地方,还是人们学习、娱乐的主要场所,越来越多的社区,正在逐渐蜕变为学习型社区。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基本要求,休闲时间的增加与合理利用,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怎样合理充分利用好这部分时间,是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就近得到休息娱乐,对于提高居民的精神境界、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这些,就需要通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来实现。

二、街道社区文化创新对策

1.建设好社区文化设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地政府要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完善社区文化建设财政投入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好相关部门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所承担的工作,避免多头各管、缺乏协调所带来的行政资源浪费,从政策、资金、制度上推动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老旧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要进行改扩建,要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办法,加快推进以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广场、社区文化活动室等为主体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社区文化设施网络。要千方百计地用活用好用足现有的社区文化设施,提高社区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杜绝外包私用,将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变成低俗文化和有害文化的传播基地。要倡导社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文化设施,实现文化设施资源共享。在规划、建设、改扩建中要注重将远程教育的设施条件纳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使远程教育资源变为社区居民提高素养素质和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

2.实施共驻共建共享,增强合作性

第一,在基础条件较好的街道社区,由政府和街道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新建、置换、购买等途径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通过辖区共建的形式,与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建立共驻、共建、共享的管理模式,变单位资源为社区资源,变单位文化为社区文化,变单位人才为社区人才。

第三,协调好与物业企业的关系,通过制度安排、政策引导和感情沟通等途径,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响应,无偿使用房产物业。

第四,发动辖区群众,自愿捐书捐物和购置演出服装等文化用品,共建社区文化,做到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形成多赢的局面。

3.创新社区文化产业的经营业态与经营模式

一是经营理念、经营业态与模式最终决定着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在社区文化产业发展中,我们首先强调治理结构的现代化,这是所有社区文化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只有正视和改变当前绝大多数社区文化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粗放式经营、低水平松散式管理等现状,社区文化企业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条件。

二是尊重和维护社区文化企业的多元复合性。基于社区的多层次服务面向定位,既鼓励高端、新型、附加值高的社区文化产业形态发展,比如社区高端文化休闲业、养生保健咨询业等,也积极倡导普及层次的社区文化表演娱乐、文化观赏业的发展;同时创造条件,发展社区特色手工产品、创意产品制作,特色文化内容资源整理与开发等产业。既鼓励建立规模适度、对市场反映灵敏、集约精悍型的社区文化企业,也尝试创造条件组建跨社区、跨地区的连锁文化企业;既鼓励以新创办企业的形式从事社区文化产业经营,也探索对符合条件的原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改制,转化为经营性文化实体的可能性;既鼓励具有较高层次、智力密集的创新项目引领社区文化产业发展,也允许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下岗职工再就业项目投身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浪潮,满足社区建设与发展、社区受众多层次的文化物质与精神需求。

三是萃取和提炼社区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不同类型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解读。对于社区从事经营性活动的文化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是与社区内在文化需求与市场结构紧密契合的产业形态。这种产业形态包括主业经营内容、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等与社区受众需求的匹配性,使得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深深介入到社区受众的深层文化心理满足与社区发展与运行中,形成融合精神与物质层次的“紧密型、一体化”发展格局。

4.创新宣传载体强化舆论氛围

大力推进“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搭建网络平台,发挥社区媒体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重视发挥网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传播作用,既注重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建设好网络思想教育平台,又突出抓好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主流网络媒体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的作用。

5.推动社区文化服务创新

要根据社区区位、社区内单位、社区居民的文化优势,举办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开展特色文化社区创建活动,创建各种有品位、有特色的历史文化社区、科普社区、生态社区、园林社区等。要组织文化艺术团体开展高雅艺术进社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欣赏水平,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品位。要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社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和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让社区文化信息化服务融入社区居民生活。

结语

总之,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果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那么,我国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虞敏.关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2009,(08)

创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篇4

1.探视病员要按规定时间进行探视,每次探视不超过两人,学龄前儿童不得带入病房。

2.探视危重病员,可持病危通知单,随时给予探视。

3.探陪人员必须遵守院规,听从医务人员的指导,不得擅自翻阅病历和其他医疗记录,不得私自将病员带出院外,不要谈论有碍病员健康和治疗的事宜,不要吃病员的食品和使用病员的用具,不在病员床上睡觉。要保持病房整洁安静,不准吸烟。要爱护公物,节约水电。

5.凡探视、陪伴人员损坏、丢失医院物品,应负责赔偿。

创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篇5

工作自查整改报告

自烟台市考评小组对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考评以来,我中心结合自身实际,全面贯彻上级精神,认真学习考评标准,群策群力,认真对待,积极整改,具体如下:

我中心服务覆盖人口为5.6万人,其中直管人口3.3万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中心医务人员积极与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联系,通过周期性健康体检、院内外医疗卫生服务、入户调查等多种形式,获取居民基本信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到今年2月份共建立纸质健康档案16864人,完成建档率51.1%,共建立电子健康档案5864人,完成建档率17.8%;目前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3100人,接受健康管理1614人,健康管理率52.1%;辖区高血压病人343人,糖尿病人123人,分别接受健康管理146人,56人,健康管理率分别为42.6%和45.5%;残疾人260人,重性精神病人46人,建档率均达到95%以上。

建档居民复诊或接受随访过程中,中心全科医师会及时进行记录、补充、更新和完善相关的健康档案资料,并定期进行整理、核查,根据健康档案提供的动态信息,采取相应的适宜技术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服务。中心本着负责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不存在虚报人数的问题,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空档、死档的问题较严重,社区居民来中心接受卫生服务的人数较少,这可能与中心成立时间较晚,对居民缺少吸引力以及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不足有关。另外一个问题是尚有几个社区(如岱山社区、黄海社区的空挂户)健康档案不完整,现正在与各社区居委会联系,派出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实地深入社区居委会采集居民信息,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将因地、因时、因人采用多种形式建档,具体方法有:(1)来中心建档,每一位社区居民来中心就诊、体检、带小孩接种疫苗时均为其建立健康档案;(2)与社区居委会联合,到社区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建档;(3)查漏补缺灵活建档,使用居民健康档案的空白页作为门诊记录。针对空档、死档问题,中心将开展义诊活动,吸引社区群众到中心就诊,组织定期体检,充实档案内容。

认真建立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可以获取相对准确的人口学资料,通过对其整理,获得辖区重点人群的基本构成情况,在此基础上,中心将开展对社区重点人群的初步管理。

中心高度重视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积极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讲座14期,初步定于今年第一季度进行黄海办事处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查体,并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适时的健康教育工作,以期帮助老年人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中心重视对社区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60岁以上老年人、四种常见慢性病人、孕产妇、0~36月儿童、残疾人、重性精神病人系统管理逐步纳入日程,计划本月采用全区统一印制的健康档案,初步建立并完善孕产妇、0~36月儿童的健康档案,通过对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查体,初步筛查出四种慢性病的人数,充实其健康档案,并对其规范管理。对残疾人,积极与残联合作,争取政策、器材、经费支持,加强对残疾人的社区卫生管理,掌握其健康需求,满足其健康需要。

针对中心全科医师不足的问题,中心将积极选派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科医师培训,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进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来中心工作,以满足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目前已引起中医专业人员1名,以营造社区中医药服务氛围,更好的为社区居民身体健康服务。

烟台考评小组考评中心工作时发现,医疗处方、门诊登记存在不规范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室不明显;

2、收费类别不清楚;

3、无临床诊断;

4、未使用通用名(使用GS、NS、Vc、VB6、VB12等均为不合格)或使用通用名后仍加写商品名;

5、药品数量超限(单张处方药品数量大于5种)。中心已经开展整改,按照上级要求,采用统一印制的规范处方,同时,积极组织中心医务人员进行门诊处方、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培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具体整改措施如下:

1、严格按照医保规定处方用药。加强日常药品应用的学习、严格按药品说明书开药,严禁超量开药。从源头上确保医保工作安全、平稳运行。

2、临床诊断与用药相符。规范就诊操作细则,严格按照认真患者诊断用药,临床诊断与药品说明书相符,例如:碳酸钙D3片,必须是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方可使用。

3、疾病诊断名称书写必须规范。同时,针对以上问题加大中心内部督查次数,确保每天进行处方检查,检查参保患者诊断依据是否充分、指导用药是否合理。针对中心规章制度尚不完善的问题,中心积极向兄弟医院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吸收其先进管理经验为我所用,制定并完善适合自己的规章制度,目前正在积极完善中心日常管理制度。具体措施和进展如下:

1、严格基础管理,尽快完善各项医院管理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及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2、尽快规范各项管理资料,各科室按要求完善各种登记本、记录本。

3、制定《临床用药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药和处方管理。

4、制订行风建设规范、行风考核奖惩等管理规定,并落实检查记录。

5、尽快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登记制度,规范财务管理。

6、认真落实医患沟通制度,知情同意管理制度,营造让社区居民明白放心满意的医疗氛围。

中心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建设,不断向区疾病控制中心认真学习取经,目前已经建立自己的应急机制和以中心主任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正在构建自己的应急储备物资库。具体整改措施如下:

1、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2、加强岗位培训, 由专人负责网络直报,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3、积极开展传染病和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的监测调查工作;

4、重视信息交流。

莱山区黄海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创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篇6

中 标 公 告

公告日期:2010年5月19日

一.招标人: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招标项目名称: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勤服务项目——保安类

三.招标方式:公开招标

四.开标日期:2010年5月18日

五.中标结果: 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勤服务项目——保安类,于2010年5月18日开标后,现确定:杭州兴元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为中标单位,中标价为209800元,中标服务期为1年,质量目标为全国物业管理一级标准。公告自发布之日起2 个工作日内如对中标结果有任何异议请以书面方式提交给监督部门。

特此公告!

联系方式:

招标人: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政府浦沿街道办事处

创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篇7

(一) 问题缘起和基本概念

在我国诸多城市化水平相对和农民失地比例较高的地区, 催生了大量的农民安置型社区。城市化的进程虽然可以顷刻之间改变农村村落社区的格局和景观, 却不能让历经久远的农村村社即刻化解和消失在这种变迁之中[1]。在各地实施“撤村建居”、建设农民安置型社区的过程中, 社区组织机构和职能的建构、物业管理、外来人口的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提升等问题随即凸现出来, 成为制约着社区建设持续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区”一词是由英文Community翻译得来的, 一般认为, “社区”这个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来的, 而中文“社区”一词是20世纪30年代初以费孝通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根据滕尼斯的原意首创的[2]。在社会学意义上, 社区应该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本文中社区是指以居委会为依托的地域性社会系统, 具体指社区居委会管辖范围内的居民生活共同体。

农民安置型社区是研究的中心概念。西方经典理论在阐述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型中, 并没有涉及到过渡形态的共同体社会组织的存在及其与城市化的意义[2]。国内学者曾使用过“城乡边缘社区”、“转型社区”、“拆迁安置社区”等概念来命名相类似的社会共同体。在这里, 农民安置型社区特指在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和“撤村建居”的过程中, 在土地被征地后由政府统一规划、出资兴建, 被集中安置的失地农民和外来人员组成主要居住人口, 共同生活并遵守相应的社会规范的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民安置型社区既是一种新兴的社区、又是一类特色鲜明的新型社区, 和传统农村村社有着很大的差异。相比之下, 传统农村村社则是以传统威权以及血缘地缘关系联结起来的、在生产生活上相互协调功能的人群聚合体, 村民在经济利益、生活、情感、社会交往、心理认同等诸多方面对自己的村落有很强的依赖关系[3]。

(二) BG街道社区管理服务的概况及特点

BG街道地处于常州市西郊, 其前身是BG乡政府, 所辖6个行政村具有典型的传统农村村社的特征。自2003年起, 根据常州政府规划, BG乡政府由常州市郊区划归常州市钟楼区管辖, 撤乡成立BG街道, 后又经政府申请, 市、省审批, BG乡规划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全部土地被政府征用开发。建设初期, 实施“撤村”, 各村委会保留并继续运作;过渡时期, 在房地产开发和新建农民安置住宅小区的建设基础上, 采取了村委会增挂社区居委会的牌, 但两套体系运行, 工作内容和侧重点不同;成熟阶段彻底摘掉村的“帽子”, 原有的村委会彻底转变成为社区居委会。另外, 原有的村级集体资产加以集中, 采取成立BG街道股份制的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的办法进行市场化经营, 主抓经济、反哺社区, 农民按照规定持有公司股份, 从而实现“村级资产量化”、“撤村建居”、“农民持股进城”, 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则涵盖了除发展经济之外的社会事务全方面的管理。

因农民全部失去土地, 房屋将全部拆迁, 农民则按计划集中迁居到由BG街道建造星港花苑等6个大型农民安置住宅小区, 按地域划分成立了星港花苑、运河苑等社区居委会。农民安置型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呈现迥异于城市社区的特点。

1. 管理和服务的硬件设施建设到位, 功能健全

由于农民安置型社区是新兴社区, 在社区规划和建设、硬件及其配套设施使用的数量和功能方面都优于一般的城市社区。

2. 社区居住人口管理复杂化

目前对两类不同的居住人群采用了分开居住、区分管理的方法:对原住农民采用了打破原行政村的限制、混合居住的方法, 如星港花苑社区内的安置农民来自金家、仕庄、港顶等6个行政村;对外来人员实行集中居住管理的做法。实际上, 社区原住农民和外来人员处在一种杂居状态, 管理难度大。

3. 社区管理动态性和过渡性较为明显

社区管理动态性和过渡性是和农民安置型社区的建设现状是紧密联系的。目前BG街道所属的农民安置型社区多数处于建设期或基本建成期, 从管理职能上看, 目前的农民安置型社区仍然保留了行政村的职能;从工作重点上看, 社区管理者把主要力量投入到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等问题上, 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服务拓展等方面尚在起步阶段。

4. 失地农民的安置和就业问题凸显

安置失地农民, 并帮助其解决再就业是农民安置型社区的职能之一。目前, 社区安置失地农民和促进就业问题出现了服务对象、服务方法多元化、情况复杂化的特点。如在过渡阶段, 费用构成和领取上仍比较复杂, 如年长的失地农民按规定每月从尚未完全撤销的村委会领取200元/人的养老金, 另每月从社区居委会领取160元/人的低保金。

二、农民安置型社区管理和服务结构和运行机制

在“撤村建居”过程中, BG街道根据农民安置型社区的建设规划和目前的实际状况, 总结经验做法, 初步形成了农民安置型社区管理和服务“四加三”的特色模式, 统一管理、统分并举。

(一) 构建“四加三”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

“四”指的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 “三”指的是物业公司、社区民间组织、和新市民管理委员会。尽管“四”和“三”在职能和责任、权力和义务方面有明显界限, 但在承担社区管理职能和服务方面, 它们是相互合作、紧密联系的。相对来说, “四”承担更多的是管理职能, “三”更多发挥的是服务职能。

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社区管理的决策机构、权力机构, 处理选举、讨论重大问题。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的领导机构, 领导和监督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工作, 鼓励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干部交叉挂职。社区居委会是组织居民开展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执行机构, 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 贯彻居民代表大会决议。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是协调机构, 成员一般是由社区内有社会威望的居民和驻区单位负责人, 负责对内、对外各种社区事务的协调, 协助居委会开展工作。“新市民”管理委员会是社区常设机构, 负责外来人口各方面的具体管理工作。社区民间组织协助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 提供各类中介服务, 是组织社区群众开展活动的有效载体。社区民间组织接近居民, 机制灵活, 威信高, 有助于帮助社区居民形成社区凝聚力。物业公司是社区物业管理和服务的主要承担者。

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费用主要依靠街道拨款, 今后可以实现各种渠道和措施实现社区经费的“自收自支”, 尽量做到收支平衡。BG街道已将社区内的店面房、社区活动和服务设施交由为社区居委会管理, 可以通过出租等方式获得一定的公共收入, 为社区管理和服务提供可靠稳定的经济保障。收入要用于社区内失地农民的养老金补贴;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正常运行的经费支出;补贴物业公司在社区环境整治、管理的费用支出;组织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费用;帮扶社区内弱势群体, 开展社会救助等支出。

(二) “四加三”模式的运行分析

“四加三”模式和一般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相比, 在社区管理和服务组织机构设置方面, 少了业主委员会, 而增加了“新市民委员会”和社区民间组织。在BG街道的农民安置型社区, 把“新市民委员会”纳入管理组织机构, 是因为社区内居住大量的外来人员, 需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社区民间组织则比较特殊, 它是农民安置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新载体, 是弥补政府部门和社区居委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不足的有益补充, 承担和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般认为, 城市社区组织机构的主要矛盾是: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而在BG街道的调查的情况是, 社区居民多数是由大多数原住地的村民转变而来, “社区意识”和“业主意识”不强, 即便组织建立社区居民兼职的业主委员会, 也未必由专职人员组成的、管理意识自觉、管理职责明确、有一定管理权威的居民委员会可能更能有效地代表、维护业主的利益。因此, 让居民代表大会和居民委员会同时行使业主代表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职权。由居委会选择、聘用物业公司, 并就服务项目、标准、价格同物业公司谈判签约, 居委会对全体居民负责, 物业公司对居委会负责, 居民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就彻底理顺了, 加之社区所属的配套设施均由街道出资兴建, 也消除了产权上的争议。“四加三”的模式克服目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的不足, 可以理顺三种社区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 避免了社区内部各组织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有利于形成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合力, 实施效果良好。

三、社区管理和服务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尽管“四加三”的特色模式运行顺畅, 效果良好, 但仍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制约着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发展。

(一) 社区管理经费问题

经费的短缺导致了农民安置型社区在管理和服务工作捉襟见肘, 突出体现在社区居委会综合经费和城管建设经费。除了星港花苑社区外, 其他农民安置型社区却没有这两项财政经费保障, 原因是原行政村有集体资产, 不能坐吃财政。实际上, BG街道的所有土地被征用规划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用地, 土地全部被征用, 原行政村已没有集体资产可言。

因此, 在社区绿化、保洁和居委会运作、服务和活动的经费应该尽快给予安排政府财政支持。另外, 随着农民安置型社区内“新市民”的日渐增多, 政府应该考虑在新市民的教育和管理费用上给予支持。

(二) 失地农民的就业服务的问题

在失地农民就业服务的问题上, 目前的做法是社区居委会牵头, 利用社区内现有的硬件设施平台定期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 帮助农民转变就业观念;通过与当地开发区内的用人企业需要直接对接;组织失地农民就业洽谈会、发挥民间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来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今后在失地农民就业服务问题上, 一方面街道、居委会和社区民间组织应该加强沟通和联系, 利用目前农民安置型社区建设的契机, 大力推动社区内第三产业的发展, 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另一方面, 社区服务组织应该继续在制定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方面给予失地农民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建立完善农民就业信息库, 实行信息化管理, 及时了解和反馈失地农民就业的状况。

(三) 外来人员的管理问题

在处理外来人口管理的问题上, 目前社区的基本做法原住居民和外来人员区别管理。失地农民把安置房出租给外来人员, 不登记、不交税费, 流动性大, 常住人口的情况难以掌握, 给社区的社会治安和环境管理等方面带来了难度, 增加了社区管理的成本和难度。

今后可以把外来人口的管理逐渐融入到社区管理体制之中, 具体可采用双层管理的方法:即在BG街道层面上建立的“新市民”管理委员会, 各个社区设立分会负责各社区内的外来人口管理问题;“新市民”管理委员会及其分会的工作人员由社区内的外来人员在民主自治的基础上通过选举产生, 实施自治;“新市民”管理委员会分会在具体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事务上, 属地管辖, 接受所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领导, 在政策、业务等方面接受“新市民”管理委员会的指导。

(四) 社区物业管理的问题

社区物业管理的问题突出表现社区居委会成立物业公司来提供社区的物业管理服务, 管理费用由社区居委会支付, 原因主要在于农民安置型社区不具备实施物业管理收费的条件, 大部分是失地农民, 经济条件不好, 也没有交纳社区物业管理费的意识和习惯, 无法进行社区物业管理的市场化运作, 导致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

今后可以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方面, 在社区内设立物业公司, 负责提供社区日常物业服务, 物业公司运作的初期不收取物业费, 管理经费由社区居委会支付, 实现物业管理主体的转移;另一方面物业公司是独立运作的经营企业, 今后可以分阶段收取合理的物业管理费, 物业收费可以从收取少量的物业费, 不足由居委会补贴逐步向完全市场化定价过渡, 这既可以培养农民付费购买公共服务的意识, 又可以缓解物业管理经费紧张的问题。

摘要:城市化在催生农民安置型社区的同时, 也带来了社区组织机构重组、失地农民保障、物业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和服务的新问题。本文以常州市农民安置型社区建设的实践为基础, 对其现状进行描述,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民安置型社区,管理,服务,建议

参考文献

[1]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5, 1

[2]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1

创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篇8

关键词: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改善民生

我国城市的社区服务是在民政部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针指导下出现的。城市社区服务是在城市社区范围内,在政府部门、社區组织、企业组织及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以及共同行动下,动员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公共性、福利性、公益性、互助性、义务性和营利性服务的总称。社区服务具体可分为三类: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公共服务属于基础性服务,服务对象是全体社区成员,由基层政府和公营部门负责提供;公益服务属于福利性服务,它的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生活困难的人群,由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和志愿组织提供;商业服务属于经营性服务,由营利性组织提供,服务对象不限,在于便民利民。公共服务属于无偿服务,福利性服务属于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经营性服务属于有偿服务。

我国目前城市社区服务的总体状况是,公共服务不到位、不健全;尽管以福利性社区服务为主,但其专业性低、服务内容陈旧,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经营性社区服务缺位、不规范。只有多管齐下,互相补位,才能实现社区中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抚,残有所助,难有所帮,有求必应,各得其所。

一、发展社区服务对改善民生意义重大

世纪之交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将社区服务视为社区建设的龙头,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和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希望通过社区服务有效解决市场失灵带来的某些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仍然是以面向弱势群体的福利性社区服务体系为主,因其针对对象的局限性,无法满足普通社区居民的多元性、异质性的需求,因此,由福利性的社区服务体系向与公共性和社会性并重的社区服务体系转变,成为社区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同时意味着创新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将成为着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紧迫任务。

(一)发展社区服务有利于拓展经济增长点和扩大就业

社区服务包括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其作为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满足了社区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就业人数一般占总人口的10%,而我国不足1%,其未来就业空间可观。

(二)发展社区服务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区服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提供福利服务,达到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利的目的,我国正处在老龄化加快发展阶段,迫切需要社区开展老年人的养老、就医、文体健身、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另外,社区服务急需拓展的任务是解除居民后顾之忧、扩大社会福利的范围,如加强便民利民服务、扩大个性化、社会化服务等,满足不同居民对服务的需求,从而提高广大居民社会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三)发展社区服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及社会环境

社区服务在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同时,也培育了居民对社区的凝聚力、社会资本和社会信心。它协调和调整了社区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各类社区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促使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不断地提高社区成员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四)发展社区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管理效益

社区服务对保障民政对象的基本生活,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基础性的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资源最佳配置、提高社会管理效益和效率。此外,城市社区服务创新的成就还可以为农村社区服务提供经验借鉴。

二、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制度性缺陷,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一)社区服务职责定位不清,行政化倾向明显

其根源来自于对社区服务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社区组织行政化色彩仍然浓厚,社区建设混同于基层政权建设;市、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目前普遍存在着“政社不分”乃至政府包办社区服务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组织上体现为街道办事处对社区服务中心实施垂直管理。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上体现为将对居委会的指导关系变为领导关系,笔者在本省数十个街道和社区调研时,均亲闻街道和社区干部对于这种领导关系的直接或婉转的肯定。这种政社不分和政府包办行为直接导致的不良后果突出表现为:

从社区自治角度看,会极大削弱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上的自治地位,导致社区服务缺乏居民参与,从而难以深入和全面地把握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社区服务是以社区居民的参与为发展的动力和追求的目标,政府包揽社区服务,社区居民只能是服务的简单受助者,而不是服务的提供者。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加深了受助对象对政府的依赖性,不利于居民参与意识和社区责任心的培育;另一方面,在政府包揽社区服务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即使参与社区服务,也是行政性的被动参与,而不是道德性的主动参与。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如果政府包揽对社区服务的资源投入,虽然社区服务会因较强的物质基础而起点高、起步快,但过分依赖于政府的外部投入,最终将不利于社区内部资源的内在动力性运作;同时导致政府背上社会福利的重负。

从社区服务项目角度看,属于政府动员型的项目占较大比例。很多社区服务不是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设立,而是政府为了达标、出政绩、造亮点用行政手段强行推动的,实用价值小,利用率低,群众满意程度差,且极大浪费资源。

(二)社区服务运行机制缺失

完善的运行机制是社区服务管理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在社区服务运行的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较严重缺失,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因整合机制的缺失,直接导致社区服务管理混乱的后果,表现为政府部门各自为政,缺乏规划协调。城市政府不仅担负着公共服务的供给职责,而且应该履行对福利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的规划、协调和监管职责。当前,由于工商、劳动、民政、土地、城建、城管等政府管理部门对社区服务的认识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导致社区服务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没有形成引导和推进社区服务发展的整体合力;因运行机制缺失引起的其他不良后果还有:工作效率低下,居民满意度较低、参与积极性较差等。

(三)社区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偏低,导致社区服务范围难以扩展,社区服务人员队伍素质、社区服务质量难以提高。在发达国家,政府对社区投入比例一般占50%以上,我国目前最多占30%左右。

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比较困难,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据笔者在黑龙江省调研显示,除去少数由省、市、区重点扶持的典型社区可以得到政府较多的财力支持外,大多数社区所需资金,主要靠社区自筹,而许多社区想自己创业,却没能力和精力。此外,许多社区服务项目以无偿或低偿服务为主,自身积累能力较差,甚至连维持现有设施发挥正常功能都比较困难。

(四)社区服务队伍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

从国内外经验看,专业化是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方向。社区公益服务是一项专门的职业,从事社区服务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获得专业工作证书才能上岗。我国目前城市社区服务虽已建立起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但总体看来专业化水平还比较低,主要由退休的老年人、下岗的中青年人以及义务性的服务人员组成,他们普遍没有受过系统专业培训,且文化素质偏低。笔者在黑龙江省十多个社区调查社区专职服务人员情况时,几乎未见到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身影。从社区服务中介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层面看,我省社区服务中介组织发展尚不健全、数量较少,与社区服务的需求不相称,缺少高层次的示范典型;同样,社区服务公益性设施中志愿者人数太少,致使公益服务的项目较少,水平较低,相关政策不健全,志愿者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参与机制,导致志愿者服务活动无法持久开展。上述情况使得我省社区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化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由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我省将面临改善民生的巨大压力。”

三、以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民生改善

针对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行政化过强,社会化、专业化缺乏等制度性缺陷,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一)明确职责关系,在健全多元主體上有所突破

加速政府职能转变,理顺区、街道和社区关系;健全社区服务多元主体供给体制,即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三方共同提供社区服务。

首先,健全以街道办事处、公营部门(邮局、学校、医院等)为依托的政府组织系统,提高其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责任、能力和水平。

其次,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系统,提高其公益服务的认识水平和服务能力。

上一篇:路基路面工程心得体会下一篇:五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