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作业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桂林山水作业(共8篇)

桂林山水作业 篇1

一、词语解释

拔地而起——拔:超出、高出。课文指桂林的山,仿佛突然从地面冒出来似的。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而且连绵不断,桂林的一座座山互不相连,都是平地崛起的。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波澜壮阔——澜:大波浪。课文中指大海中的波浪雄壮浩大。

形态万千——形状、姿态多种多样。

危峰兀立——危:高;兀:高而上平。山峰高耸直立。

水平如镜——水面平静明亮,像一面镜子。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无瑕————瑕:玉上面的斑点。没有斑点。

云雾迷蒙——云雾缭绕,使景物隐隐约约,让人看不清楚。

峰峦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雄壮而高大。

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

色彩明丽——色彩鲜明而美丽。

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二、须要理解的句子。

1、桂林山水甲天下。

2、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连绵不断的画卷。

三、掌握文章的结构

1、本文作者写的内容很明显,主要写了漓江的2、全文是按照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开篇引用“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分述山和水,都运用了的写法。写水,用的大海、的西湖与漓江水对比;从而衬托出漓江水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写山,用衬托突出桂林的山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最后,作者把山、水结合起来写,谈了自己游漓江的感受。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是:。这句话既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思想,又照应了第一自然段“我们乘着木船”和“竹筏小舟”的意思,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四、进一步感受理解。

1、具体说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我们体会到,作者心情愉快、激动,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仿写。第二、三自然段写桂林的水、山,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同时在用词上采用近义词来避免词语的重复,达到了文章生动、简练的目的。例如,”看见过、玩赏过”;”攀登过、游览过”。下面我就来仿写一片段。

桂林山水作业 篇2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 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 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两句话中连续用了六个“啊”字。许多老师在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时往往都读作“!”, 这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读法应该是:

漓江的水真静啊 (ng!) , 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 (ng!) , 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 (y!) , 绿得……桂林的山真奇啊 (y!) , ……

桂林的山真秀啊 (w!) , ……桂林的山真险啊 (n!) , ……

这是为什么呢?语气词“啊”用在句子末尾表示感叹语气的时候, 不就读作“!”吗?的确, 上文中的“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表达了作者对漓江水“静、清、绿”的赞叹;“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表达了作者对漓江山“奇、秀、险”的赞叹。正因为这样, 一般人就认为这六个“啊”字都应该读作“!”。其实不然。“啊”字, 用作句末语气助词时, 由于受到它前面一个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 语音常常发生“同化”、“增音”等音变现象。其变化的规律大致如下:

一、同化

1. 当“!”前一音节的末尾音素是i、ü时, 读作y!, 汉字一般写作“呀”。如:快来呀 (lái y!) , 好大的雨呀 (yǔy!) 。

2. 当“!

”前一音节的末尾音素是u (包括!o i!o) 时, 读作w!, 汉字可以写作“哇”。如:多幸福哇 (fúw!) , 真好哇 (hǎo w!) , 真妙哇 (miào w!) 。

3. 当“!

”前一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时, 读作n!, 汉字可以写作“哪”。如:快干哪 (gàn n!) , 前进哪 (jìn n!) , 多鲜艳哪 (yàn n!) , 海军哪 (jūn n!) 。

4. 当“!

”前一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g时, 读作ng!, 汉字仍写作“啊”。如:唱啊 (chàng ng!) 。

(注:ng是一个双字母因素, 国际音标是[!], 在普通话中既不能作声母, 也不能独立作韵母, 它的主要作用是用在!o e i等元音后作韵尾, 构成鼻韵母!ng ong eng ing等。ng一般不能自成音节。)

二、增音

当“!”前一音节的末尾因素是!o (!o i!o除外) eê时, “啊” (!) 前要增加y, 读作y!, 汉字一般写作“呀”。如:原来是他呀 (tāy!) , 真多呀 (duōy!) , 真热呀 (rèy!) , 上学呀 (xuéy!) 。

应该指出, “啊”是义务教育教材中出现较频繁的一个词。“啊”用作句末语气助词时, 许多课文里并不用表示音变的“呀”、“哇”、“哪”表示, 往往都用“啊”表示。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或因一时疏忽, 或因不知道“啊”字在普通话中有音变现象而一概读作“啊 (!) ”。学生也只能跟着老师“准确无误”地读作“!”。上述朗读错误带有典型性、普遍性。为人师者, 应当尽可能多地了解汉语普通话语音特点及其规律, 熟练掌握“啊”字的几种不同读音, 以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桂林山水》别样美 篇3

一、这是一片充满着浓情蜜意的“山水”

内地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围绕知识与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设置,兼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香港小学语文教学也兼顾到这两点,但对听说读写语文基本能力的要求更为细致完整。在《教师备课用书》中对课堂教学各个方面有着极其详细的要求,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学生的关爱,对汉语言文字的浓情蜜意,对课堂教学的完美追求。请看摘录自香港《快乐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教师备课用书》中《桂林山水》的课业说明:

学习范畴:

阅读(精读)、说话、中华文化、语文自学。

说话:说出自己的心声。

阅读:

1. 学习用边读边想象的策略读游记。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 运用各种策略找出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

4. 培养摘录好词、好句的习惯,积累语料。

语文学习基础知识:

1. 初认字词:桨、竹笋、兀立。

2. 认读字词:荡舟、波澜壮阔、扩散、水纹、拔地而起、罗列、形态、屏障、嶙峋。

3. 书写字词:水平如镜、仿佛、无瑕、峰峦、雄伟、栽、连绵、画卷。

4. 认识遣词用字在表达上的效果。

5. 认识写景型游记的写作技巧。

6. 认识排比句。

7. 复习比喻句。

8. 认识山部的字。

其他:

1. 培养自学能力。

2. 认识我国的山川名胜。

教学时间:4教节。

从以上的课业说明可以看出,香港同仁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开发。单课教学目标周密细致,指向明确(甚至连“认识山部的字”都明确指出),刚性要求多,兼容性强。这样,有利于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方向,避免无效教学。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香港的阅读教学注重以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学,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的语言文字,“培养自学能力”,内容的理解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是次要的。而内地的阅读教学过于注重分析讨论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解读文本内涵,对于语言文字本身重视不够。

二、这是留下探寻者足迹的“山水”

与内地严谨、感性、厚重的课堂相比,香港的课堂教学显得简约、理性、明快。香港《课程发展路向》指出:“课程发展的大前提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习能力,应享有基要的学习经历。”岑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这两个理念。观其教学过程,处处以学生为主,让所有学生享受学习的经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第3教节主要学习、了解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岑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排比句”上,请看两个教学片断:

【教学片段一】

(1)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先朗读,再解释是排比句的原因。教师提示学生可从句子结构、意思和语气三方面作分析。

例句一:“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彷佛那是一块完整无瑕的翡翠。”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概括出:这个句子有三组分句。结构方面,每个分句的结构均是“漓江的水真……啊,……得……”,句式相同;意思方面,三个分句都是描写漓江水的特点,意思相关。语气方面,三个分句也一致。

例句二:“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

学生讨论得出同样结论(略)。

(2)朗读句子,请学生分别说说运用比喻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描写景物能令文章的感情更充沛,句子读起来容易上口,富音乐感。)

(3)请学生完成补充工作纸14——句子练习,以巩固所学。

(4)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向全班朗读出来,并解释选择这是好词佳句的原因。教师鼓励学生把这些好词佳句抄录下来,然后背诵一下。

以上教学片段,教学目标定位明确,线索清晰,深入浅出,层层推进。通过美观醒目的课件简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发现,总结提升,把修辞手法的特点、作用、如何运用等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准确认识、清晰掌握。既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也训练了自主探究、观察、推理、概括及写作诸方面的能力。

【教学片段二】

讲授结束后,岑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完成《工作纸》……

(一)分辨以下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排比还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在适当的方格里加上√号。

比喻 排比?摇?摇?摇对偶

1. 好学生要有良好的品德,要有优异的成绩,要有服务的精神。■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摇■

3. 小弟弟玩游戏时,像猴子般活泼;读书时,像书生般文静;拉小提琴时,像音乐家般投入。

4. 在同学的眼里,陈老师是最仁慈的,最和蔼的,最亲切的。?摇■

5. 挺着大肚子的叔叔坐在椅子上,好像一个弥勒佛。

(二)用排比法续写以下的句子。

1. 白云有时像兔子,有时?摇?摇像绵羊?摇?摇,?摇?摇有时像花猫,千变万化,有趣极了。

2. 无情的台风把木屋吹散了,把?摇?摇树木吹倒了?摇,?摇把船儿吹翻了?摇?摇。

(三)试用排比法写一个小段落,描写小憩的时候同学们会做什么。

学生的语文素养重在熏陶,语文能力重在习得。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水平,设计相关的练习,讲练结合,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递进。让学生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不会到会,从简单掌握,到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舍得花时间,花力气,把写挤进课堂,利用课文中的“宝贵资源”,通过有效的练习,把“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并使之更鲜活,更丰盈,更酣畅,真正落实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这是一片蕴藏着智慧和灵气的“山水”

香港中西文化共融。在香港课堂上,同样可以感受到开放、多元,兼收并蓄的特点。例如藉助教学简报,集中学生注意力,启发思考——两个句子出示时,对相同的句式进行明确的标注提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合作学习,多人参与,照顾差异——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完成练习等。而工作纸的设计也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在目标明确的练习中观察、辨析。课堂上还体现了我们交流协作计划的元素——读写结合,通过让学生多形式的朗读,比较,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让学生直观感受,印象深刻。其中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教学让我深感香港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片段三】

教师提问:

作者用了哪几个字去形容漓江的水?(清、静、绿。)

作者用了哪几个字去形容桂林的山?(奇、秀、险。)

你认为作者用这六个字来形容桂林的山水贴切吗?(学生自由作答。)

把学生分成六组,进行配词比赛。每组分别用“静”“清”“绿”“奇”“秀”“险”配词,并运用工具书查找词语的解释。

如:

清——

清澈:清而透明。

清凉:凉而使人感到爽快。

清洁:没有尘土、油垢等。

清楚: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对事物了解很透彻。

……

请每组派代表板书词语,并说出词语的解释,教师指正及补充。

配词最多、解释得最准确的组别获胜。

请他们想象漓江的水,用这些词语造句。

此环节设计是课堂的亮点之一,它把文字训练和理解内容有机整合,构建出全新的知识天地。通过合作学习,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间接让学生理解了这六个关键词的其他内涵,学生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都有助于让对桂林山水的特点深入体会。最后请他们想象漓江的水,用这些词语造句,更让学生再次提升理解、想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各种能力。此处设计如神来之笔,让我们心头一振,眼前一亮,仿佛眼前的桂林山水,柳暗花明,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灵气。

在香港老师的课堂上,我能明显感受到,老师心中有教材,却没有死搬教材,而只是以此为由头,充分利用;老师手中有现成的教案,却没有机械套用,而能因势利导,积极利用学生答案,给与激励,点拨,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课堂教学做到气氛和谐,轻松有序。

桂林山水小学作文 篇4

桂林山水小学作文 篇1

我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气势磅礴的黄山;观赏过波光粼粼的西湖……但最让我流连忘返的还是桂林山水。

一走进景区,我便被那葱茏的绿色吸引了。那一群群燕子,越过峰峦,穿过树丛,在蔚蓝的`天空中勾勒出一条弧线。你瞧!远处那座青山,就像“群山之王”似的,威风凛凛!你看!那碧波荡漾的湖水,似乎在对我说:“快点来玩!”

在众多山峦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我身后的这一座。转过身来,那一座山,形状异常奇特。从正面看,它的中间是镂空的,好似穿上了一件破了洞的衣裳。从侧面看,它好像奔腾于草原之上的马儿。被它的蹄子溅起来的尘土,更是不可胜数!那座山虽然不是最高的,但我觉得,它有奇特的外表,我非常喜欢。

当我们漫步于草坪上时,那清澈的湖水好像在向我们招手。于是,我们去坐船了。

那船不像现在这么大,它是竹子做的,既环保又结实。据说当地的一名船夫还被印在人民币上呢!那碧绿的湖水,不需要外界的衬托,就好像被绿叶染过似的。湖水里面略微有些杂质,像是水藻在湖中织了张网,让小鱼小虾无处可逃。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今天一看,果真如此!

它像一幅诱人的画卷时时在我脑海中浮现,让我还想再来一次!

桂林山水小学作文 篇2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想大家都很想来看看吧。

大家一定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也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吧,可是,大家有没有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呢?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美吗?美的话,那就快来看看吧!

桂林山水小学作文 篇3

早就听说,桂林的景色非常美,去年“五一”,妈妈带我到桂林去玩,我高兴极了!

5月2日,我们乘火车到达了梦寐以求的桂林。

桂林桂林,桂树成林;桂花桂花,桂花飘香,这就是桂林的由来。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确如此,今天,我有幸揭开了桂林的真实面纱,领略到了这奇丽的风光。桂林有四大奇观: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这里仅仅介绍青山、绿水、岩洞三大景观。

首先,我们来到了象鼻山和叠彩山。

象鼻山在漓江上面,是桂林的城徽。在山的左下方,有一个洞,是由大象的鼻子和左前腿组成。山的姿态正好像一只大象在河中吸水。在漓江水涨满的时候,它又像一轮满月浮在江面,波光粼粼。象鼻山旁边还有很多风景区,如:爱情岛等。

叠彩山,是桂林市内风景荟萃之地,包括于越山、四望山、明月山和鹤山峰。因山石重叠,在灌木和花草的衬托下,显得五彩斑斓,故而得名。传说能一口气爬到山顶的人可以活到130岁,爬到半山风洞口,可以活到99岁。半山腰中的洞叫“太级阁”,其中的摩崖造像和石刻是旅游人观赏的好地方,艺术价值很高。我们一口气爬到了山顶。站在山顶朝下俯视,桂林城全景尽收眼底:漓江、解放桥、中正桥、伏波山、象鼻山等都能清晰地看见,难怪古人称此“江山会景处”。

5月3日,我们从阳朔到杨堤坐了4个多小时的船,逆流而上,游览了漓江。漓江是珠江的主干流,全长437公里,漓江的水清凌凌得,哗哗地流着,一望无际,像无边无际的白色“大草原”。

峰峦叠嶂,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画廊,主要景点有:螺丝山、九马画山黄布倒影等。这里景色秀美,因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因此,20元新版人民币背面的图案采用了黄布倒影。山的姿态随船的位子不同不断变化,漓江之奇还在于山光水色之变化。在早晨、在中午、在黄昏,各有其姿势,千变万化,尤其是雨中的桂林。人们说:“桂林最美的时候是雨桂林。”我们正赶巧,碰上了雨中的漓江。一上船,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这场雨足足下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停下了。雨过天晴,太阳笑,空气清新,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雨雾。此时的山水更有一种朦胧之美。

九马画山是漓江中的名山,峭壁面江而立,岩石轮廊,呈现出许多层次,这些线条的阴暗及色彩的变化,仿佛壁上有九匹骏马。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和陈毅将军曾到此一游,游人到此,都要一一点数。

5月4日,我们去了芦笛岩。

芦笛岩,在桂林市西北7千米处的光明山上,因洞口长有芦荻草而命名。它是一个地下溶洞,深240米,长约500米,最宽约90米,洞内石钟乳、石笋、石帐、石幔、石花玲珑多姿,景象万千。比如:“瓜菜丰收”、“宝镜照蜈蚣”。“瓜菜丰收”上长有像豆角、像西瓜、像丝瓜、像包菜等形状的“瓜果蔬菜”。“宝镜照蜈蚣”是一面像镜子的石头照着一条蜈蚣,其神态和形象逼真极了!桂林的山水有一个特点,是:三分原形,七分想象,越想越像,不想什么也不像。因此,组成了雄伟“宫殿”,奇峻“山峰”,擎天“玉柱”,无边“林海”,无不雄伟瑰丽,耀眼夺目,故芦笛岩享有“天然艺术之宫”的美称。芦笛岩洞内还有很多景象,景色壮丽迷人,美不胜数。

美丽的桂林,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鼎鼎有名,八山一水一分田,两江(是指桃花江、漓江)四湖(是指杉湖、榕湖、西湖、桂湖,桂湖在叠彩山脚下,已被人工填平)一条路(是指中正路),风景异常美丽,真不愧是“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景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和“行在桂林市,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小学作文 篇4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话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桂林山水美在山、洞、水,称为“桂林三绝”。到桂林就是看山、看水、看溶洞、看风情。

我们先说桂林的山:桂林山的特点就是,雄、奇、险、秀、桂林市的标志就是一座山,这就是象鼻山,它就像一头渴极了大象,把长鼻子伸进清澈的漓江里喝水,(照片一,介绍哪里是大象眼睛和鼻子及水月洞重点介绍水月洞),“象鼻”与“象腿”间形成了一个山洞,就是水月洞,江水在洞中荡漾,洞影映在水面,就像一轮明月浮在水上,于是有了这样的诗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浮明月,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桂林的山多,但不高,最高的山才73米,就是叠彩山,由于山石层层横断,体态奇特,恰似锦锻堆叠,因而得名“叠彩山”。登上峰顶拿云亭远眺,远近四周“连峰叠嶂”、“江山会景”尽收眼底。俯瞰漓江,簪山带水,江中洲滩青葱翠绿江中游船、渔筏游弋往来。满山桂木茂盛,清幽秀丽它的.山腰有个风洞,四季清风不断,冬暖夏凉,里面有一个睡佛,叫开开心心佛(照片2)说摸遍他的全身就会开心一辈子,我干脆就睡在他身上了。 =

坐船到阳朔的一路上,山更是千奇万状。有的平地一峰突起,欲指青天有的山上叠山,峰顶有峰有的山峦欲倾,触目惊心有的浑圆,象芋头,象海螺,象馒头有的尖挺,象玉笋,挺拔秀丽……而石崖上的石纹石色,光怪陆离,绚丽多姿,构成许许多多的画面,如“九马画山”、“绣山八仙”、“仙人坐车’……尤其耐人寻味,令人百般琢磨。

看完山,在来看桂林的溶洞。

桂林的洞,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洞内石笋、石柱密集成林,各类沉积形态变化万千,拟人状物,惟妙惟肖。

芦笛岩,是在桂林的市区,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琳琅满目,

桂林山水小学作文 篇5

早上,我很早就起床了。穿好了衣服,麻利地爬下卧铺,来到爸爸身前。“爸爸,到桂林了吗?”我迫不及待地问。“这里是湖南省,桂林在广西省,还远着呢!”爸爸的回答令我失望。

我只好闷闷地坐在车窗前,看着外边的风景。火车继续在铁轨上跑着,我和爸爸眼巴巴地盼着,盼着,好像在盼星星,盼月亮。

终于在中午12点多钟的时候,终于火车在行进了近20个小时之后,喘着粗气驶进了桂林火车站。“桂林!桂林终于到了!”我打心里发出了阵阵呐喊,忙和爸爸收拾行李,以最快的速度冲下火车。

哇!桂林的天是那么的蓝,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好漂亮的一座城市呀!以前我很向往桂林,以为自己这辈子都来不了,没想到现在这个愿望这么快就实现了,我兴奋得都快找不到北了,在火车站里跑来跑去,尽情释放着兴奋之情。

好了,别再浪费时间了,快去旅游吧!我和爸爸坐着出租车直达宾馆。啊!没想到桂林的城区也是这样的美,到处都是山山水水,真不愧是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看着眼前的美景我已经“乐不思蜀”了。

到了宾馆,我们放好行李,来不及休息就直奔宾馆对面的桂林著名景区之一——伏波山公园。

伏波山公园优美的风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我们往前走,准备登伏波山。可由于时间太晚,山路已经被封,上山是不可能了,可票也不能白买呀!那就去看看公园里的其他景点吧!

我们首先来到了山下的“还珠洞”,一到洞口我就被吸引了,紧贴在洞口的石壁上有一棵榕树矗立着。它的根就缠在“还珠洞”的洞口上,好奇特呀!更奇特的好在洞里,洞里有许多钟乳石。由于南方环境非常潮湿,洞穴里还会滴水呢!

走出“还珠洞”,我们又来到了状元锣,据说谁敲过它谁就能高中状元。我迫不及待地敲了两下“咚!”“咚!”好响呀!哈哈!我能金榜题名了!之后我们又游览了将军剑、听涛阁等等景点。很快伏波山公园就都被我们游完了。

本来爸爸是准备回宾馆的,可我听说桂湖晚上的`夜景很美,就请求爸爸带我去游桂湖。最后爸爸拗不过我只好答应了。

我们乘车来到了桂湖,立即又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桂湖两岸绿树成荫,树上彩灯高悬,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五彩缤纷,湖面波光粼粼。我和爸爸在岸上一边走一边欣赏着湖里来来往往的游船和美景,深深地陶醉在其中。

渐渐地,我们都有些饿了。“我们去尝尝正宗的桂林米粉怎么样?”爸爸提议道。“好呀!我也正想去尝尝呢!”我们两人真是不谋而合。于是,我们来到了一家桂林小吃店,点了两份桂林米粉,米粉一端上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啊!可真是香滑可口呀!这味道让我永生难忘!

此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了,我和爸爸打着哈欠回到了宾馆。期待着明天更美的景色!

桂林山水小学作文 篇6

俗话说得好,“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和小记者团一起来到了桂林,不,应该是桂林市的阳朔县。嗯。在这里我要提醒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下面还有一句:“阳朔山水甲桂林”。

我们乘着小游艇,缓缓驶向漓江这个“画廊”,在水平如镜的漓江上,波光粼粼,抬头向上望,岸边的树林郁郁葱葱,一座座山拔地而起,互不相连。

很快,我们来到了漓江最著名的景点-象鼻山。这本来是一座普通的小山,可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洞却把这座山分开来,活生生像一头大象,大象的鼻子伸进水里,好像在休闲地饮水呢。大自然真伟大,堪称鬼斧神工!

漓江的.水是绿色的,在象鼻山的衬托之下,漓江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翡翠镶嵌在这桂林的天地之间。两岸的小渔村错落有致地坐落在这山水之间,形成了一幅让人赞不绝口的画卷,每一座山,形状各异,千姿百态,总是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桂林山水》说课稿 篇5

《桂林山水》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4)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5)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 清 绿

(3)检查思考题②,课件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课件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课件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 水

赞赏-----描述

总述:甲天下?-----观 赏 先看图,进入佳景;

水(静、清、绿) 品文句,欣佳景;

分述 后想象,玩赏佳景。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学法:读——找——品——诵

《桂林山水》说课稿2

【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

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

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

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D.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ɡɑ),清啊(nɡɑ),绿啊(yɑ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

(1)这小节分几层写?

(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反复诵读。

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习,现在用这样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二、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三、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四、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全文板书:(略)

《桂林山水》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同学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局部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同学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同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协助同学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同学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同学“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同学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溢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同学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同学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同学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自同学字、词。(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同学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考虑: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考虑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考虑题②,投影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同学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b.教室里真恬静啊,恬静得()。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同学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同学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同学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同学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同学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同学朗读全文,激发同学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同学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依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考虑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同学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桂林山水》说课稿4

师:上节课我们结合书中的插图,熟悉了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把已经记下的课文内容试着背下来,如果记得不太熟我们可以看一下书。(放录象师生共同背诵,师生结合录像内容的顺序,进行背诵。)

师:看来,许多同学已经记下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有的同学背诵得很有感情,不过我们所有人要想把课文内容融在自己的心里,有感情地读背下来,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还得下一番功夫。课前,我们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看看哪位同学收集了,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从哪搜集到了什么资料?

生:我从“桂林观光网”上找到了“桂林山水的由来”和一些关于景点的神话传说故事。

生:我从《伟大的祖国》一书中找到了一篇名为《桂林山水》的文章,不过比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介绍得要详细。

生:我是从“桂林旅游”这一网站上下载了一些材料,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象鼻山的介绍。

生:“桂林旅游网”上还有关于桂林历史、人文方面的介绍。

生:我的爸爸去过桂林,我听他给讲了许多桂林的事,有些内容我都记下来了。

生:我从《中国当代朗诵诗选》一书中找到了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

生:我从85年出版的一本名叫《祖国》的书中,找到了介绍桂林风景区的一段话。

师:看来,大家收集到了许多材料,养成这样一个习惯非常好,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希望大家坚持下去。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搜集的资料。同时看一下我给大家提出的“学习建议”,在你们交流的基础上试着完成一下里面的一项内容 .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建议:A.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朗读。B.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写一篇简短的读后体会。C.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D.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大家可以从中自由选择,也可以综合组内的意见,自己拟定研究的题目,可以共享计算机中的资料或相关图片,要求小组中的每名成员,都要认真投入,主持人要精心安排,汇报员要细致整理大家的意见,努力争取人人有收获,如果需要我的加入请向我示意。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小组结合自己选择或设计的学习题目,交流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吸收反馈意见信息。记录下相关的问题。)大约十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手中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地学习。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各组学习的收获。看看哪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第一题: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在读的时候,我们因想了课前观看的录像片,同时我们一起阅读了介绍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材料,努力把自己想象成游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去练习的。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进行角色换位,他向大家介绍了一种读书的好方法,你们组给大家示范了下好吗?

生:读第二段

师:大家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生:评价(略)

师:在读中我发现句子中有些词语被你们有意地强调了,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们突出了“却从没”和“真”这两个词。因为我们认为,这两个词可以表现出作者初见漓江时的惊讶和赞美之情。

师:真正体会了作者之情,谁再来读一下好吗?作者写水清时说“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清可见底的小河水,并不少见!

生:漓江的水并不是小河水,因为在江中可以可以行驶竹筏小舟,而且我们手中的资料上介绍,漓江白水深达七八米,而且连它的支流都是清澈见底,这样的水就是不多见的了。

师:好,结合材料,抓住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体会出“甲天下”的原因所在。写水的部分大家读得不错,其他的内容,我们能读好吗?(生练习,练好就举手,指优生读文。)

师:刚才通过这一小组的汇报,我们更加深入地领悟了课文的内容,他们给我们开了个好头,哪一组接着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选择了第四题(文中哪部分的内容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读)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写出了作者游览时的真实感受。把山水联系起来,还写了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这些组合起来,给人的感觉真像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而且这幅画又不是静止的。所以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深。

生:另外,“连绵不断”一词写出了从船上欣赏桂林山水时所见到的不断变化,通过前面水和山的描写,我们就会想到:船划过时,水动起来,水中的倒影也会动起来,而船要是过去后,水又会平静下来,水中的倒影也会重新复原,随着两岸景色的不断变化,水中的倒影也一定是层出不穷,我们手中的资料里写到:从桂林到阳朔,有83公里的路程,所以这幅应是长卷,而且是有动感的,千变万化的。

师:理解得好,的确,有山无水少一分灵气,有水无山则少一分刚毅,山水相融,相互映衬,

演绎着离奇的变化,这也正是桂林山水名冠天下的原因所在,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我认为,第二、三段排比句用得好,每一句都抓住了桂林山水的一个特点,句中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十分具体,形象。

生:排比句我们背起来也很容易。

生:我认为,这两个自然节的“啊”字用得也非常好,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如果去掉了“啊”读起来,就不好听了。

师:试一下好吗?(生试)很有道理。哪一组接着来汇报。

生:我们组选择了第三题进行了练习。(如果你是桂林人,你将如何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哪位是桂林人?

生: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如果一提到,桂林,你一定会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确实桂林山水非常美,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关于桂林的情况,那就听我这个桂林人来向各位介绍吧。我们桂林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个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名城,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早在1982年就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整个风景区以桂林为中凡,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如果让我来说说这爱百里的路程里,究竟有多少个景点,我也说不表,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桂林风景的四大特点是:山奇、水秀、石美、洞异。而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如果你真到了桂林,这几个地方,你可千万不能错过。我们

《桂林山水》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荡漾、无瑕、峰峦、游览、骆驼、奇峰罗列、屏障。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和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难点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本课我将分成三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文第二、三段,理解作者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具体写作方法;真切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课文,仿照2、3自然段句式写景物。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多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和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并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设境激趣,触发情感

《桂林山水》风光片,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片。然后教师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先后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自己对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感受。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

(二)、自学引导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在文中勾画:

(1)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总写山水?

(2)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山美?

(3)文中哪个自然段写水美?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哪一句归纳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2)“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2.精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漓江的水的特点。

(1)自由读,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3)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作者把 比作 ,突出了 .

(4)漓江的水与大海、西湖相比,有什么不同?

(5)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6)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

【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桂林的山?

(3)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有什么不同?

(4)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画出比喻句,文中的“画卷”是怎样的?

(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四)、比赛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六)、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也学习了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请同学们写一段话介绍一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

【让学生走向生活,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总述: 甲天下

水:静、清、绿

分述:

山: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景物的特点,直观形象,条理清晰。】

《桂林山水》说课稿6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桂林山水》,我的说课内容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美散文。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写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又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作结。这篇散文构思精巧,句段精美,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是学生品诵的佳作。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主要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感受祖国锦绣河山的壮美。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今天我主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的)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主要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

1.举一反三,自主合作。2.以读为本,读中赏美。

三、说学法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并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阅读文章,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力求把美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设计了这样六个环节)

(一)声像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尽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上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展现桂林的美景,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桂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桂林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气势恢弘,博大精深;桂林也像一首长长的歌,悦耳动听,回味绵长;桂林更像一幅大大的画,美丽无比,秀甲天下。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桂林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走进文本,到桂林去看看,孩子们可要静静的听,细细的看,慢慢的品。用心感悟作者怎样用生花的妙笔描绘出桂林如诗的画卷的。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向千里之遥的桂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要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和想象。

(二)整体感知——让学生发现美。

请孩子们打开课本静心听课文录音,注意哪些字音和你以往读的不同,拿出笔标出,并画出文中概括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味课文的节奏和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

(三)潜心品读——让学生感受美、

1、精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作者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

(3)用“——”画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用“~~~”划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4)理解“瑕”、“翡翠”的意思,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孩子们通过读很容易就找到了第二自然段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这种美写出来的呢?我们会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和漓江水相媲美,这种写法叫对比,恰当的对比可以使所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从这可以看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

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自由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指名说出这句所用的修辞方法。因为排比、比喻是常见常用的修辞方法,孩子们可能还会说出恰当的排比、比喻也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有韵味。对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我引导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品味。课文中把漓江水比喻成无瑕的翡翠就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没有任何斑点的纯粹的碧玉。

既然作者写得这么美,应该怎样把这种独特的美读出来呢?谁愿意试试?指名读,有的同学听课文录音的时候可能没听出“啊”的变调,我提示孩子们注意“啊”的变调再试试,会读的更美。自由练习朗读。再次指名读,因为个性化的朗读同样需要个性化的评价。教师用心去倾听,去评价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我会适时评价说:读的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如诗如画的漓江水;我听出来了你已经深深的陶醉其中了。老师要向你学习,老师和大家一起齐读一遍好吗。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的诵、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新课标中写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这一问题:“刚才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了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读——找——品——诵”的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举一反三——让学生感悟美、

新课程语文标准倡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安排学生四人小组运用刚刚学到的“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选出小组汇报交流。

相机出示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形象地感受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结合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奇峰罗列的意思。

(五)总结积累——升华美、

这一环节我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水相连的景象。有了二、三自然段的深入学习,不用过多讲解,学生就明白了山水是画的主体,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则是点缀。这句话和第一自然段的哪句话相呼应呢?孩子们自然就会找出那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总领全文,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用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美仑美奂的桂林风光。脉络清晰,自然流畅。这么美的课文同学们一定很想背诵下来。再次利用课件渲染情境。留3至5分钟时间,让学生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朗读方式背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然后会背的以背诵的方式,不会背的以朗读的方式再次回味桂林山水的甲天下的迷人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六)拓展延伸——创造美、

学习桂林山水一课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其实早我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令人神往的地方(展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图片),请看“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万里长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标志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北京故宫;曲径通幽,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于世的安徽黄山;、水险山雄、涛飞浪卷的长江三峡;湖光山色,风韵幽绝的台湾日月潭;秀美、雄浑,独具神韵的承德避暑山庄;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陵兵马俑。”在这十大风景名胜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排在第二位,从学生专注的眼神和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觉到了孩子们已经走进了祖国的万水千山,已经深深的陶醉其中了。

桂林山水一课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要学会像作者一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美。我设计的课下小练笔是选一处最喜欢的名胜,可以课下查阅资料,也可以节假日实地旅游观察,仿照这一课写法,写一则介绍它的导游词。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东西。”这一设计勾通了课堂内外,深化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使学生走向了生活,把学习语文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一节课结束了,我们的教育还在生活中延续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浓缩了课文内容的精华,我设计的板书文字简洁,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加上直观新颖的简笔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走近了语言文字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们又走出了语言文字,带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向了生活。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课前有所期待,课堂有所满足,课后有所回味。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真挚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请各位专家评委不吝指教。谢谢大家!

《桂林山水》说课稿7

【说理念】

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有较丰富的积累;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进行字、词等知识的积累就是集“米”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可能有文章之“炊”。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读“万卷书”的时候可以积累许多精词妙句,积累许多体式、结构、佳篇,似蜜蜂采蜜,广收博取。人们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其实“死去”的过程就是大量记忆、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最终翻出新意。日常的积累越丰富,我们就越能汲取知识的养料,在运用中便会“心有灵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死去活来”之“活来”——创新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清楚地认识积累和创新的关系,大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积累。但是单单依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积累是很有限的,“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也同样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教给学生更多的还应该是进行积累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积累语文知识的方法,在有教师时会学得更好,无教师的时候同样学得轻松。

【说教法】

新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在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自能读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未来意识,激发创造力。

大胆地把文章放给学生,采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首先学生自主初读文章,要求学会生字、词语,读通课文,不能独立解决的写到黑板上,反馈时共同讨论解决,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过好这一关,为学习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地深入学习文章,教师提供学习小目标,是为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时间的调控等方面充分自主的基础上,提供了学习导向,保证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接着是穿插学习课外选段《中沙落雁》,在介绍新的阅读的方法后,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学习,既积累了知识和方法,有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最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自行选择练习。

纵观整堂课,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大量积累知识、积累方法,尤其是比较明确地进行了方法的积累:已学背诵方法的交流;新的背诵方法的学习;通过理解感悟来提高朗读效果的方法的了解;运用文下注解来进行阅读理解的方法的初步感知等等,在学生大量进行词、句、篇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提供了他们课外进行广收博取的方法。

【说教材】

《桂林山水》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说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说教学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

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

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

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说课堂板书?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桂林山水》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9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江山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

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2、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培养,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听、说、读、写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学习意识、良好的读书习惯已基本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阅读、分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即“感受阅读的乐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以及课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策略与准备

1、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在本课教学中,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为平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做引领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着质疑导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2、教学准备

虽然教科版语文教学资源比较少,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列表中也没有教科版语文教材的内容,但我们在小学课程资源中找到了人教课标版四年下册第2课《桂林山水》,正好与我们使用的教科版三年语文下册第9课《桂林山水》完全相同,于是就采用了其中的多媒体课件,并结合实际做了一些改动。通过风光视频、配乐范读、变音示范、对比图片等丰富的内容,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3、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通过反复的听、读、议,理解朗读的变音规则,理清文章脉络结构,明确桂林的水和山的特点,在美的欣赏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朗读体会法:通过欣赏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学生自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四、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现在就请作者为我们做导游,共同来游览美丽的桂林山水(揭示并板书课题,同时播放《桂林山水》配乐朗诵风光视频)。这样,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课件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优美的画面和悦耳的乐音中观赏、聆听、品味桂林美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欣赏了桂林美景,让学生伴随全文朗诵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认真听范读,读通课文,圈画自学生字、词。

(2)试着找一找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品词赏句,自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欣赏“漓江的水”视频,进一步加深体会。检查思考题①,学生会找到“静、清、绿”的特点。教师归纳后板书:简画水,静清 绿。

(3)看屏幕,听第二段范读。看“大海”和“西湖”的图片,思考: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4)认读“澜、漓、瑕、翡”四个生字,课件展示书写规范。

(5)检查思考题

②,重点学习描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 课件播放重点句朗读,强化学习“啊” 的变音规则。

② 品读比较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③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6)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课件设计与运用思路与第二段相同。看桂林的山的视频,听本段朗诵,自读找到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对比泰山、香山图片明确作者的写作手法,认读“峦、兀、嶙、峋”四个生字,重点学习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句子,进一步掌握“啊”的变音规则,在品读中深化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认读“筏”字的读音和写法,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通过运用课件展示“桂林山水”画卷,促进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拓展探究,深化总结。

1、小组合作,假如你是小导游,请你为桂林山水设计导游词。这一步骤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2、欣赏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此设计意在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再次感受语言之美,进一步激发对桂林山水奇妙景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生归纳、讲评,谈学习收获。

4、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布置课后学习任务,结束本课时教学。

六、说板书设计(课件展示)

七、说教学反思

通过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学生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实效性,促进了教师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强农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让农远工程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更加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桂林山水》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课。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和我对这课教材的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会写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那种独特的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能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学习作者写作方法,试着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音磁带一盒

三、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

四、说学法

1、合作讨论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教师先引导学生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的,现在用这样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2、朗读体会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3、课件展示,直观教学法。

给学生直观出示各种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个直观的感受。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多媒体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先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同时配以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的画面。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那画境般的桂林,去领略他山水的美。教师用绚丽多姿的画面、动情的歌曲和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生字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每一自然段分别在写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读课文。

(三)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初步美感,形成整体表象。

然后播放录音,创设美的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能让学生尽快融入课文语境中去。

(四)图文对照,品读课文。

1、播放漓江水的图片,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要读出美感。

2、按课文的顺序概括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作者用什么与漓江的水相比?比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比的?引导学生认识对比句。学生交流汇报后,出示西湖和大海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然后了解排比句,并仿照本段的排比句句式练习仿说。

4、引导学生照画面反复朗读,品读本段。感受抒情句、排比句、比喻句所体现的赞叹之情。

5、多媒体出示总结感悟本段的写作方法。

抓住特点:静、清、绿 (排比句)

运用对比:波澜壮阔的大海 水平如镜的西湖

(五)创设情境,自学训练:

1、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师指导。

2、观赏“桂林的山的图片,激发美感。

3、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叹之情。

(六)读中想,想中读。

教师配乐朗读第四段,学生欣赏画面。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

(七)阅读拓展

播放贺敬之的《桂林上水歌》配以桂林上水的录像,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六、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优美、最精炼、最关键的语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桂林山水的特点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把课文中心内容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板书如下)

桂林山水

总 甲天下

水:静 清 绿

山:奇 秀 险

总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七、说课后反思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图文结合的文章,其具体描写了桂林山水的风景,通过本课的学习,借助于文章作者的描绘,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我们虽未到广西桂林,但已经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现在已经已置身于桂林,正在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一样,真是“人未到桂林,但已有那种感觉”。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遵循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基本原则,力求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桂林山水》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语言优美,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二)、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学生实际和我对这课教材的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那种独特的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我计划用两课时上完。

第一课时:能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学习作者写作方法,试着背诵课文。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情境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4、学法指导:

归纳总结学习写景文章的方法“抓住词句──欣赏美景──体会感情──朗读表达”。并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说过程,说精华(第二课时)

1.学习第一自然段。

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品析句子表达的意思。

(3)教师设计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课件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比较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

(5)学习提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3.“读——找——品——诵”的方法用于第三自然段的学习,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

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教学意图: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并让学生用所拿到的桂林山水实景图片各说一句话。

2.指导背诵课文。

《桂林山水》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25号。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桂林山水》。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澜、瑕、翡、峦等生词,理解并积累波澜壮阔、无瑕、峰峦雄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把握文章大意

3;领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第二,我会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上课前,我会这样导入,先出示多张桂林山水美景的课件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哪里呢,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揭示课题《桂林山水》。接着再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桂林山水到底在祖国的哪里呢,它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等等。在这这里,我通过出示图片,使他们进入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样就能很自然的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引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由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会要求学生先听教师的配乐朗读,用声音渲染情境,尽量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在这过程当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学习本文的生字词和将文章分段。接着让学生自己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读不通的句子,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教室不断点拔得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共分为三大段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观赏”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段在全文当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式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章的这句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率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提问,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四年级学生来水,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很快就能回来出来。

提问,课文明明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的水呢?让学生明白,原来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漓江的水的特点更突出啊!

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的品读,诵读,我会通过教师的泛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漓江水的魅力

教师做总结,这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漓江水的静,清,绿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要适时的运用

教学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我同样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式,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是学习对词语的理解,通过配乐朗读,出示课件图片等多个方法让学生声情并茂、有感情朗读,体会桂林山的奇特与魅力

最后是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会以读代讲,让学生找出描写山水的词语,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有感情的朗读。插图与文章相辅相成,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那优美的画卷,让学生体会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再联系课后问题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这一部分当中,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拓展练习,总结全文

在拓展练习当中,我会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句子,用课件出示这样的句子,公园的花真美啊,美得。。。。商场里的物品真多啊,多得。。。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再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再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桂林山水的感受。我趁势做总结,同学们,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真是美丽无比啊,最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吧,最好能够把你喜欢的语段给背诵下来!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桂林山水》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

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习,现在用这样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桂林山水》说课稿13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1课《桂林山水》一文。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形、声、色的辅助教学,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解文字内容,在多元化的阅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升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桂林山水的特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一幅如诗如画的桂林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也有较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入地感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融入媒体,激活教学

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效的整合,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很好地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级的具体要求:观察事物能注意抓特点,并适当展开想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件演示,采用图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学

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七、教学准备: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八、设计思路

1、激发情感,感受美。《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为整堂课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想不想欣赏桂林的美丽景色,领略它独特的美?”(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这就是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看到这旖旎的风光,美丽的景色,我们不禁为之陶醉。观看后大家还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学生们各抒己见)“想不想到桂林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桂林,好吗?”对于从未到过桂林的学生,看到这样如诗如画的画面,情感很快被激起,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之中。

2、激发想象,感悟美。优美的语言文字如果没有视觉形象,学生领会是比较困难的,运用电教媒体将其变成真切的声音、生动的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激发他们的想象,很容易地感受到文字的美,对文章内容的领悟会层层深入,进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重点学习桂林山水特点的这部分内容时,我抓住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设计了以下环节:

(1)在学生充分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多媒体先后出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两个词语。并质疑“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已经够美的了,为什么作者要提出‘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有什么不同之处?”继续播放课件(出示分别具有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当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时,我再次加以开放:“漓江的水有多静、多清、多绿?”结合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描写漓江水美的句子,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小组赛读、同桌对读等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评价,最后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师生共同背诵。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和有声有色的朗读,使学生的身心很自然地融入那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之中,深刻地感悟到课文的语言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为了能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在学习桂林山这一段内容时,我与学生共同总结了学习漓江水的方法,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我用课件出示了学习漓江水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感受桂林山的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泰山、香山和桂林山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品词析句,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学法紧接着运用,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学法的运用之中。

3、升华情感,体会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感染力强,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情感的体验也会步步加深。

当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的余音还在教室里缭绕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并带着对桂林山水浓浓的喜爱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把学生再次带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美的形象、美的情调、美的旋律发出由衷的称赞。

九、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漓江水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奇 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 秀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直观形象,条理清晰,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为下一节的文章结构“总——分——总”的学习打下基础。

《桂林山水》说课稿14

一、说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课文写了作者欣赏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走进了人间仙境。

这篇课文的选编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美,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同时,也再现了作者细致观察,描写有序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据四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练习题,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会认、会写本科生字。能正确读写“观赏、无暇、扩散、攀登、波澜壮阔”等词语。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语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遵循“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与读,使学生在分析、综合、比较的思考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桂林山水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影视资料,将桂林山水的美景显示在学生面前,是学生入情入境,降低了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紧扣主题读、找、认、议,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2、抓住主题,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3、指导初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4、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5、总结全文,练习背诵,积累词句;

6、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人在画中游

山:奇、秀、险

六、说课后反思

1、整理课文,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统统围绕阅读展开,总体思路无误,具体实施后觉得还可多读,在朗读指导上应多下点功夫,以读悟文,以读体情。

2、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低沉,是因为平时对学生要求过于生硬。今后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更多体现民主,课堂上应多点幽默,少些平淡。

《桂林山水》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依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时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发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时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身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时的画卷,沉溺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同学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假如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布置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丰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同学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同学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同学体会出来了;D、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干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干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身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同学已经掌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同学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小朋友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

(1)这小节分几层写?

(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反复诵读。

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同学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习,现在用这样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同学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置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同学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同学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和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同学听后谈自身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同学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同学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身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同学自身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同学入境,让同学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发生共鸣,抒发自身的感情。

4、以情感人:

《桂林山水》评课稿 篇6

刘亚楠

《桂林山水》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就会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乔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美”这个字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一、课前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的情绪为之兴奋,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优美的课件,配以如泣如诉的音乐立刻带着学生进入了如诗入画的桂林山水美景中。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范读课文,或者加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教师的范读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另外老师在初读后,可以问问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

三、紧扣重点词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四、传授技巧使学生入情入境。如: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但这个nga的读音老师还是应该恰当的纠正,因为学生们还是没有掌握。再比如“连绵不断的画卷”的朗读指导等,老师都比较注重技巧的传授的。但乔老师在学生分句朗读后,没有让学生再把整段连起来朗读,这个课文的整体性就被打乱了,整段朗读时的感情起伏变化学生的感受就比较肤浅了。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极积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在这一方面乔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桂林山水》评课稿

孟凡红

今天我听了乔老师的《桂林山水》一课,我们听了以后,觉得乔老师这堂课是一堂高质量的课,在教师中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乔老师在教学所运用的教学手段是高明的,具备现代教学理念、新思杨、新思维,她在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相当强,驾驭学生的能力也强,我们听了以后,赞不绝口,综合大家评课意见,归纳如下:

一、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

乔老师在教学中深得学生喜爱。用学生的话说,她有明亮而又充满着智慧的大眼睛,她那双眼睛简直就是双会说话的眼睛,学生上课乐意听乔老师讲课,愿意和乔老师交流,学生看到她那双眼睛不敢分神、开小差。我们老师也有同感,加上她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打破常规的教学思路,从课文内容入手,然后展开,各个击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讲读结合,课堂活跃

乔老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讲读结合,让学生在讲和读的结合中理解课文内容和达到掌握课文内容。她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乔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投影漓江的水、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然后让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接着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因而,学生学习比较轻松,感觉快乐,从而课堂上也十分活跃。

《桂林山水》评课稿

赵航天

前不久,听了乔老师《桂林山水》觉得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在很多方面值得我去借鉴和学习。具体表现如下: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事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乔老师的课,充分反映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点燃了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他们的独特感受。

在整个课堂实施过程中,乔老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所想、所说,不断用激励性的话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如“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看似平常的语言却蕴涵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显得那么生硬,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教学中,乔老师能照顾差生。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引领他们深刻体会课文的主题;对于胆小的学生能给予他们鼓励,对于答错问题的学生给予方法、尊严,对于积极发表见解的学生给予热情、成功,整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三、突出了语言文字训练。

教师紧扣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推敲、品析,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如对中心句的理解,在学生理解了其含义后,最后还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重视“读”的训练,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评议,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不同要求的读书活动。

四、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变序的结构。从结尾段的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

在速读全文后,乔老师有意识地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中,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力争起到从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桂林山水》评课稿

郭春焕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乔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美”这个字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1、导入流畅,词语积累有特色。

往往上写景文章,词语的积累很重要,很多教师都是在课后积累。乔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很明显的一点是:先学后教,与众不同。在导入时,以旅游为引子,看到乔老师出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要求学生用()的香山,()的西湖,()的泰山,()的大海的方式来说一说,学生积累的词语也不错,这时看到乔老师又进一步小结,引入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同时引入到生字的教学:峦、澜,教师在教学生字中,采用象形字的方法,让学生既认识生字,又能理解字义。这样的词语积累层次比较高,教案设计很显水平。词语训练点落实十分有效。

2、紧扣重点词体会感情 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优美的课件,配以如泣如诉的音乐立刻带着学生进入了如诗入画的桂林山水美景中。紧扣重点词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声情并茂的讲解,效果真好,教师的阅读指导十分有效,读感染学生的情绪,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3.朗读十分有成效。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极积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在这一方面乔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桂林山水作业 篇7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 (板书:桂林山水) 一看到这个“林”字, 你就会想到什么多?

生:树多。

师:那么, 顾名思义, “桂林”是什么树多呢?生:桂树多。

师:是啊, 桂树成林, “桂林”这座城市, 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

生:在广西。

师:对,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课文已经读过了, 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中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 第一组为地名, 第二组为形容词, 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师:搭配得非常准确, 说明你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 对课文内容很熟悉。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有气势的样子。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生:波浪。

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 “澜”呢? (生答不出来) “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 看来和水有关系, 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

生:波浪翻滚, 一浪接着一浪, 非常壮观, 有气势。

师:说得真准确, 表达得真清楚。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 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生:山峰。

师:“峦”呢?生:山峦。

师:那到底什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 (边做动作边说, 峦, 就是一座挨着一座, 连绵起伏的山。)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词语 (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谁会读? (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 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 你试试还会读吗? (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准确)

师:朗读是要找感觉的, 其实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么变音, 摸索到一点规律后自然就读好了。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 你自己试试能不能读好。

(生练习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和句子)

师:接下来我想再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 我请三位同学来读, 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师:为什么课文是四个自然段, 我请三位同学来读呢?

生:因为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 讲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生:这样一来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 第一自然段为一段, 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 第四自然段为一段。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依据是什么吗?

生:第一自然段是总结。

师:上来就总结吗?

生:不是, 是总述。

生:接着是具体的叙述。

师:与总起相对的应该是什么?

生: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

师:说得好。也就是说, 我们通过读书把课文分成了三大部分, 分别是总起、分述、总结。这样课文的结构咱们就理清楚了。 (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点评]课上到这儿是一个板块, 主要任务是课文初读, 读好课文, 整体把握内容与结构。怎样整体把握?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 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这一点很重要, 而一般教师容易疏忽。为什么不单独安排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特点似乎没有必要, 因为一分段落, 内容自然也就明白。理清课文内容与结构几乎做到了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先是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再是交流预习中学到的词语。学词语有特色, 词语分了组, 一组地名, 一组是四个字的形容词。形容词重点抓“澜”“峦”, 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 扣住已有词语积淀的“陌生化现象”。接着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 读准字音, 包括变调的字音。最后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 一箭双雕, 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又发现了课文重点, 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板块二:细读课文, 品味文字, 积累语言

师: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 刚才有同学说它讲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谁能来简单地概括, 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师:你真会概括, 仅用三个字就概括了漓江水的特点 (板书:静、清、绿) , 谁能概括桂林山的特点?

生: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

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 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用得那么精当, 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 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在讲漓江水静的时候, 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动呢?

生:是在流动, 只是感觉不到而已。

师: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生: (读) 船桨激起的微波, 扩散出一道道水纹, 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导读好这句话)

师: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 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 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 (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

师:这个句子不光写出了水清, 还好有意境。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师:可以看见谁的倒影?

生:自己的倒影。生:山的倒影。

生:山上的树的倒影。

师:哦, 我们抬头看看天空, 再低头看看水中, 你又看到了谁的倒影?

生:蓝天白云的倒影。

师:要是天空中偶尔飞过美丽的鸟呢?生:那就可以看见美丽鸟儿的倒影。

师:这时候你再往水里仔细看, 你又有发现了——生: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

师:它们随着微波轻轻地摇着, 那是在干什么呢?生:跳舞。

生:和游人打招呼呢!

师:现在谁能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师:万事万物交相辉映在一起, 就显得漓江的水更清了, 更美了, 清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谁再来读一读? (指

602011年3月下半月版

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谁知道“无瑕”是什么意思?生:没有斑点, 没有瑕疵。

师:请你们观察, 这个“瑕”字是王字旁, 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 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 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能够把漓江水三个特点连起来读?让我们随着你的朗读去感受漓江的美。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 (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作者说桂林的山“奇”, 奇在哪里?

生: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师:什么叫“拔地而起”?

生: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似的。师:形态万千呢?

生:就是各种各样, 像什么的都有。

师: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 既读出山的形状, 又读出自己的感受呢? (通过和学生对比读, 引导学生要读出个性的理解。)

师:作者说桂林山“奇”, 主要说它的形状美;那么作者说桂林的山“秀”, 主要说它的什么美? (生无人举手)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的写法, 你会发现, 作者在说“奇”的时候, 直接说“像老人, 像巨象……”而在这里, 却在像什么前面加上了修饰词——翠绿的, 新生的……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这是说桂林的山很绿, 而且是嫩绿。

师:结合你说的这句话, 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秀”指什么美呢?

生:色彩美。

师:说得好!谁还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验证他说的是对的。

生: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师:桂林的山不仅“奇”“秀”, 还“险”呢, 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 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 你们现在能把相关的句子背诵下来了吗?

(集体背诵相关句子)

师:同学们背诵得真好, 很出乎我的意料。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绝招吗?

生:我是抓关键词, 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几个特点就背下来了。

生:我觉得必须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背得快, 死记硬背肯定不行。

生:我觉得背诵的时候, 仿佛我自己就站在漓江边上, 看着静、清、绿的水, 看着奇、秀、险的山。

师:说得多好啊, 使自己身临其境, 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 都内化为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其实, 还有一种非常朴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 那就是多读, 熟读成诵。

生:我刚想说, 就被您说了。 (听课教师笑)

师:那说明咱俩想到一块去了, 心有灵犀啊!

师:课文学到这里, 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 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 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生:不是。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 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

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明白, 为什么要作对比呢?

生: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哦, 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 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 (板书:对比)

[点评]这个阶段是引领学生细读课文, 以致熟读成诵, 可谓精彩!最值得欣赏的是:对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感悟”, 直接从“怎样写”的角度切入, 并且与积累、运用语言结合, 让学生“感”的是山水景物的“独特之美”;“悟”的是语言表达和自己的体会。“悟”有重点。漓江水清, 重点落在具有想象空间的“清”字上。文中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老师说, 假设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 还可以看见什么呢?能用作者的表达句式来说吗?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在移情体验中, 学得灵动, 想象丰富且诗情画意。接着老师进而要求把想象的事物用排比句表达: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清得……清得……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 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第二、第三两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 这是否浪费笔墨”呢?这一问, 使之豁然开朗, 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板块三:创编传说, 拓展研读, 感受文化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 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 (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 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 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师:同学们学习得真投入, 为了奖励大家, 我再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出示课件, 象鼻山的图片) 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 它叫象鼻山, 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 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 这头大象生病了, 实在走不动。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 自己返回到天上去。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 没过多久, 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 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 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此事, 非常生气, 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 终因寡不敌众, 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入了一把宝剑, 从此, 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

师:人们为什么要创编这样的故事啊?

生:因为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 增加收入。 (众人笑)

师:从商家的角度看, 可以这样认为, 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呢?

生:为了更加突出山水的神奇。

师: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 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 倾诉着人性的美好!

现在, 你们再来看—— (出示课件, 骆驼山的图片)

生: (叫起来) 骆驼山。

师:是啊, 这就是骆驼山。接下来就请你想象一个故事, 讲讲它的来历。为了让你讲起来更流畅, 王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写出这个故事的关键词。例如, 我刚才讲“象鼻山的来历”的时候, 脑海里就想着这样几个词语——玉皇大帝、大象、生病、救治、捉拿、石头山。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的时间, 来想象关于骆驼山来历的故事。可以在纸上写下故事的几个关键词, 提示自己讲好这个故事的内容。

(生思考, 动笔写, 教师巡视。四分钟后, 指名汇报, 汇报过程略。)

师: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 欣赏着周遭的风景, 想象着它还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 怎么能不感慨, 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师:记得刚一上课的时候, 同学们就说这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 那么这一段中哪一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生: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师:你们来看看这句话, 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生: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师:说得对, 这是一种修辞方法, 就叫“引用”。 (板书:引用) 可是自己写文章, 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生:因为引用别人的话能显得这个地方更美。

师:呵呵,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就是说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 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 用引号标注上, 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你在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没错, 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 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板书:王正功) 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 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 考取功名, 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 他作了一首七律诗, 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 表面上

2011年3月下半月版61

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 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

生:天下第一!

师: (边说边出示课件) 你们看, 在桂林的云湖公园里还矗立着王正功的塑像。而他写的那首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七律诗就镌刻在阳朔的独秀峰石壁上。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而是说“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生:作者在说。

师:你真会思考, 他引用了王正功的话, 说明两个人想到一起去了。 (板书:作者) 还有谁在说呢?

生:我们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也会这样说。

师:那也就是说读者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板书:读者) 。你们这些读者绝大部分都没有去过桂林, 可是你们也会这样说, 这说明——

生:没去过的人会这样说。听说过的人会这样说。去过的人就更会这样说了。我觉得当地的老百姓一定会这样说。

师: (板书:当地) 与“当地的百姓”相对应的应该是什么人呢?

生:外地的游客。

师: (板书:外地) 刚才我们欣赏桂林风景的时候, 读到了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 其实歌颂桂林山水之美的还大有人在。 (出示课件, 学生朗读诗句。)

五岭皆炎热, 宜人独桂林。——杜甫 (唐)

千峰环野立, 一水抱城流。——刘克庄 (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 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 (清)

师:阅读了这样的诗句, 再回到刚才的问题, 你想说什么?

生: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我在去年十月, 有幸去了一趟桂林。在那里, 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外国人, 他们似乎不是到桂林去旅游, 而是把那里当做自己的家一样, 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 游走于大街小巷和山水之间, 尽情享受着桂林山水带给他们的美和幸福。

生: (恍然大悟) 外国人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古今中外的人都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 (冲其竖起大拇指) 是啊, 这就真是作者在开篇所说的“人们都说——”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 (出示课件) 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到了晚上, 桂林的山就成为天然的幕布, 而漓江的水则成了人们展现美的舞台。当地的百姓, 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 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 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 领略它的文化之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点评]拓展文本内容和小练笔是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重点。从形式来说, 这样设计与一般教师的家常课并无差别。值得探讨的是它的实效性。内容拓展有多处:一是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诗句是直接赞美桂林山水的, 与“漓江的水真静啊……”的咏叹, 赞叹之情完全一致。当然, 如果两相对照着朗读, 对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情感, 将会体会得更深。二是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思接千载”, 丰富了课文的人文内涵。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 对未知者是积淀。三是象鼻山的神话故事。它给桂林的山平添了神秘色彩, 使眼前的景物变得空灵, 又为下面的小练笔作了铺垫。小练笔可贵处在于展开教学过程。这是一项想象性练笔。文中比喻词“像骆驼”是想象展翅的起点 (在文中找准想象点很重要) , 怎样写的方法有“象鼻山”的故事举例在前, 写时有抓住关键性词语的提示, 写后有交流有指导和矫正。练习扎实有效, 可以说为此类练习树立了榜样。四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这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 还可以引用人们如何盛赞来侧面烘托。

[总评]

发现“陌生的秘密”

这堂语文课质朴自然, 简约高效, 教风一扫以往某些公开课的浮华与矫饰。可圈点处甚多, 这里仅就本课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之处作点剖析, 谈点启示。

善教者必然从学生出发, 活用教材, 找准起点, 抓住重点。学生需求什么?需求的是知识、能力范畴中陌生的未知的东西, 而不是相反。本课正是瞄准了这个根本性的着力点, 唤醒学生潜在的本能的求知欲望。桂林山水有什么独特的美, 有什么体悟, 这种美是用怎样的词语、句式、段式等形式表达的, 这些对学生来说, 既是提高语文能力最需要、而目前的语文课有所缺失的, 也是一个“陌生的秘密”。在细读文本的路上迤逦走来, 教师根据学生需求, 取、舍、增补着学习内容, 不断创造新的思维冲击力。你看, 初读课文内容新、词语多, 需多花时间读好课文。精读只抓桂林山水两个点, 以及与之对比的句子, 深入体悟, 凸显其“独特之美”。拓展是对文本的增补, 使读写内容更为丰富。当然, 拓展须有度, 文本是本, 过多必然影响“本”的细读, 更多的可取其表达形式。正如叶老所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举一而反三。

每一篇课文都以字词句的面貌呈现, 学生似曾相识, 少有兴奋点。本课之所以扣人心弦, 是因为在貌似已知中揭示未知, 然后在求索中消解未知。这就是本课的魅力所在, 也是教师的功力所在。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8

生(齐读):桂林山水。

师:好,下面伸出你的右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桂林山水。

师:同学们,知道要讲这篇课文,我昨天晚上读了好几遍,越读越有滋味。今天特别想在这儿读给同学们听听,看看你们听后有什么感受,好吗?

师范读课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读读课文啊?你们自己也来放声自由朗读,注意把课文中的生字读准确,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能读准确吗?

师出示词语“波澜壮阔”“无瑕的翡翠”并请学生读。

生:波澜壮阔

师:我想问问你,读这个词的时候,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情景?

生:我眼前仿佛看见了非常雄伟的山,非常广阔的海。

师:这么壮阔的景象,是吗?把这种壮阔带到词里,再读。

生:波澜壮阔。

师:课文中是用它形容波澜壮阔的大海,那你好像又看见了什么?你们看看那个“澜”字,它是大波浪的意思,想想“波澜壮阔” ,在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了无边的大海。

师:还看到了海上……

生:还看到了海上滚的 波涛。

师:一个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波澜壮阔。

〔点评〕教师抓住“波澜壮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广阔无边的大海,适时地抓住生字“澜”的理解,将想象的内容更加具体化。教师善于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朗读中体悟并想象。

师:看那个“澜”字,这是我们本课要写的一个字,三点水加一个“夜色阑珊”的“阑”字,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呢?

生1:右边的门字框要写得宽一些,中间就可以写得下了。

师:要做到左窄右宽。

生2:门字框上面与下面基本上要一样宽,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对称美观。

师:里面的“阑”字笔画比较多,要注意它的末笔变成了一个点。谁愿意到黑板上写写这个字?

生上台书写。

师:请其他同学在生字栏的旁边,把这个字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写好后,对照生字看看自己写对了没有。

师:我们来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写对了没有。写对了。谁给她提提意见,怎么写就更美观了?

生:我认为,她的门字框右边有些写得靠上了,如果把门字框往下拉一点,里面写得瘦一些,就更漂亮了。

师:接受这位同学的建议,回去再好好练练,把它写得漂亮一些。

〔点评〕写字指导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呢?”、”谁愿意到黑板上写写这个字?”、”对照生字看看自己写对了没有。”、”谁给她提提意见,怎么写就更美观了?”、”接受这位同学的建议,回去再好好练练。”教师的评价和点拨均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同时,教师在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加以提醒,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指“无瑕的翡翠”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词,谁来读?

生:无瑕的翡翠。

师:读得准不准?跟她一起读。

生(齐读):无瑕的翡翠。

师(出示一张翡翠实物照片):我们来看看,要是翡翠一点杂质都没有,可以把这样的翡翠称为是……

生(齐答):无瑕的翡翠。

师:你们注意了吗?“瑕”字是什么部首?

生:王字旁

师:在古时候用上这个偏旁的时候,它大多和玉有关。《三国演义》里周瑜的“瑜”就是王字旁,它就表示是美玉的意思。你们看,用王字旁就表示与玉有关,把它换成日字旁就表示与什么有关了?

生:那个字是“假日”的“假”。

师:“假日”的“假”是什么偏旁啊?我们放假了,你是小学生,什么旁?

生:单人旁。

师:对,单人旁。

生:把它换成日字旁应该是“闲暇”的“暇”。

师:对了,与时间有关,是不是?

〔点评〕 “无瑕的翡翠”的理解,从实物照片的直观感受,到对“瑕”字的拓展练习,教师抓住字词教学不放松,教得扎实。

师:你们发现了这两个字在课文中都是形容水的,再看看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提醒不要读断句,不要加字,读准确字词。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桂林的水。

师:确切地说,是写桂林……

生:桂林漓江的水。

师出示一组词:峰峦雄伟骆驼危峰兀立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组词,第一个词谁来读?

生:峰峦雄伟。

生(齐读):峰峦雄伟。

师:在课文中,它形容的是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它是东岳。你们还知道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吗?

师:自古以来泰山天下雄。读出它的雄壮来,谁来读?

生:峰峦雄伟。

师:这山好像矮了点。

生:峰峦雄伟。

师:多高大的山啊!

师范读:峰峦雄伟。

生(齐读):峰峦雄伟。

生:骆驼。

生(齐读):骆驼。

生:危峰兀立

师:形容山很险,危峰兀立。

生:危峰兀立。

师:读出了山的险,一起读。

生(齐读):危峰兀立。

师:刚才那两个词都是形容水的,你们发现这三个词都是形容什么的?

生:都是形容山的。

师:文中哪个自然段又写了山?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这个自然段中还有一些描写山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

生1:怪石嶙峋。

生2:奇峰罗列。

生3:形态万千。

生4:拔地而起。

生5:屏障、竹笋。

师:这两个词都是同“骆驼”一样,打了个比方。

生6:各不相连。

生7:老人、巨象。

师:这两个词也是打比方形容山的。

师:课文中还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我们坐着木船在漓江上观赏桂林的水。

师:被称作是……

生: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师:什么是甲天下?

生:在以前“甲”是第一的意思,“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师:这里的山水、这里的景色是……

生(齐答):天下第一。

师板书:甲天下。

师:最后一段谁来读?

生读最后一段。

师:这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这个自然段总体写了桂林的山和水,写了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是啊,像是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板书:画卷。

师:我们读了好几遍课文了,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你会用哪句话?

生1:我会用开头第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2:我会用课文最后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桂林山水,这山这水构成了一幅甲天下的山水画卷,如果走进这样的画卷中,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我们去欣赏桂林山水。静静地想,默默地读。使你产生感受的词或句子,用笔划出来,也可以把你的感受用简练的语言在相关的语句旁作上批注。

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划好了,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读一读你的句子,说一说你的感受。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把“从未见过”划下来了,因为这个人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说明他的游历还是很丰富的,但他却从未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这样的水举世无双。

师:这个词用得真好。他从这里一个“从未”感受到了作者赞叹、惊讶,把这种感受送回到这句话中读一读。

生读。

师:我看见过……,齐。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生:我划出了“才”字,从“才”让你感受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就是漓江的水非常地静,船桨激起的微波才能让你感到船在前进。

师:一个“才”让你感受到这种静,静得仿佛让我们都陶醉在其中了。看到这个微波才感受到了它的移动。好,还有吗?

生:我划下来的是“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当然它也联系到上下文,如果这个水不静,像长江里那种江水滚滚,怎么能看见江底的沙石呢?江底的沙石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了淡绿色的光。

〔点评〕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时,不仅指导学生默读勾画还让学生写上批注。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读书体会,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书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师:他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美丽的画面。孩子们,这水是这样的美妙。刚才你们产生这样丰富感受的语句,如果连在一起就仿佛是一首有节奏有韵律的诗。

师出示:

我看见过

波澜壮阔的大海,

玩赏过

水平如镜的西湖

从没看见过

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

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

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

仿佛那是一块

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

扩散出一道道水纹

才让你感觉到

船在前进

岸在后移

师:课下同学们可以把它读一读,感受一下这篇文章,这充满韵律、充满节奏的诗的味道。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总评:王传贤老师在短短的30分钟教学时间内引导学生走进《桂林山水》优美的情境之中学习语文给听课者留下深刻印象。他根据文章特点,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品味语言;他在高年段教学中仍能适时地抓住写字教学不放松。王传贤老师的教学非常扎实,值得青年教师学习。王老师还通过自己的范读和适度的讲解、学生的想象及交流、引读改变的小诗等手段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展示的情境中,学生学得生动。

(杨昱婷,山东省文登市试验小学教师

上一篇:行车工种题下一篇:北国公司2009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