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移民搬迁政策(精选7篇)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于2011年7月4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陕政办发„2011‟67号印发。该《办法》分总则、搬迁安置、政策保障、职责分工、考核奖惩5章36条,自2011年7月1日起执行。
中文名: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文件类别:实施办法
发布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年份:2011 政府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陕政办发 „2011‟67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四日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我省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改善陕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陕南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威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陕南地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及有关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移民搬迁对象分为以下几种:
(一)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村、户;
(二)距离行政村中心较远,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发展条件较差,基础设施配套困难,无发展潜力的村、户;
(三)人口规模过小,经济收入来源少的村、户;
(四)距乡、村公路5公里以上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村、户;
(五)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范围内,影响区内环境的村、户;
(六)已规划或即将建设的水库库区范围内的村、户。
第四条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传承特色”的原则, 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第五条
省政府依据《规划》成立“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领导同志担任,成员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卫生厅、省审计厅、省国资委、省扶贫办、省金融办、省电力公司、省地方电力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组成。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协调解决移民搬迁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成立“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扶贫办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负责具体工作的推进。
第六条
陕南地区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比照省上做法,成立移民搬迁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县(区)级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规划,做好管理和监督检查,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第七条
依据《规划》,2011年—2020年,陕南地区共安排搬迁安置移民60万户、240万人。结合陕南各市实际,安排移民搬迁安置计划,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搬迁安置
第八条
根据陕南移民搬迁的范围和对象,移民搬迁分为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洪涝灾害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和工程移民搬迁等五种类型,统称避灾移民搬迁。
第九条
根据陕南地区实际,凡进入城镇集中安置点、移民新村和小村并大村在30户以上的均属集中安置;其他方式的搬迁安置属分散安置。
第十条
结合城乡统筹,陕南移民搬迁与保障性住房、重点示范镇、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机结合,采取以集中安置为主的办法,对分散安置从严控制和从严审查,稳妥安置搬迁群众。
第十一条
市、县(区)依据《规划》,综合统筹城乡发展、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等因素,编制市、县(区)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移民搬迁用地纳入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考虑,逐级上报,分级审批。各市、县做好以集中安置点和重点示范镇为载体的相关移民安置建设规划,并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技术审查。
分散安置的相关建设规划由安置点所在地乡(镇)政府负责编制,县、市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二条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实施移民搬迁过程中,对集中安置点的房屋建设原则上实行统规统建。个别特殊情况需报上一级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核定审查符合《规划》的可统规自建。
第十三条
根据陕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和群众居住习惯,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集中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亩以内;分散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5亩以内。
第十四条
集中安置建房面积按以下标准执行:
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每户按30平方米-50平方米安置。各市特困户、五保户占本市搬迁总户数的比例不得超过10%。
其他搬迁户原则上分别按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安置。搬迁户安置要根据家庭实际人口,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标准选择确定以上三种户型。
对搬迁户建房面积需求超过100平方米的住户,须经县(区)移民搬迁工作机构审核批准。超面积部分所需建房资金由搬迁户自筹,但每户建房面积不得超过125平方米。
第十五条
分散安置原则上按集中安置点建房面积标准执行,具体标准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第十六条
建房补助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一)集中安置按照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由搬迁户按照不同的户型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建房所需其余资金由各级财政补助并整合项目资金统筹解决。
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按照规定面积,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安排解决。五保户和孤寡老人也可纳入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形式安置供养。
(二)分散安置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移民搬迁对象补助标准要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的监督。第十七条
建房补助资金由各级财政负责筹措并管理使用,具体办法由省财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省政府审定。
第十八条
省级各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优势,配套政策,统筹安排,全力支持集中安置点和重点示范镇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向国家对口部委沟通汇报,多方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
政策保障
第十九条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提供以下政策支撑:
(一)各县(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相衔接,并按法定程序审批,确保本行政区域移民搬迁安置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对集中和分散安置的用地,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等手续。对集中安置点用地项目可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相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三)对移民搬迁后有复垦条件的旧村庄、旧宅基地,市、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复垦后,依据《陕西省新增耕地指标储备及收购置换暂行办法》,按项目实施复垦验收,并报备案,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省级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向移民搬迁安置区域倾斜,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四)市、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移民搬迁安置农户,按现行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政策,免费登记发证。
第二十条
陕南移民搬迁区涉及相关的税、费减免由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依法制定减免政策,住房城乡建设、林业、水利、扶贫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依法制定优惠措施,并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一条
各级政府加强移民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力度,提升移民素质,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各市、县人力资源、教育、扶贫、农业等部门结合当地主导产业,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加大就业援助和技能培训,提高移民户从事种植、养殖、服务业的水平,鼓励和帮助移民群众从事非农业生产。
第二十二条
各县(区)在安排补助资金时,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搬迁户,可按《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相关政策给予照顾。
职责分工
第二十三条
省政府成立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搬迁公司”),由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省财政厅共同出资组建。搬迁公司在省移民搬迁安置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下,积极筹措资金,按照公司化运作,确保搬迁安置群众的住房和相关基础设施工作的全面实施。
第二十四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下,对移民搬迁安置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提高工作效率。各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实施单位做好搬迁安置点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报有管理审批权限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确保搬迁群众居住安全。
第二十五条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调中央及省财政相关投资向安置点倾斜,完善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加强对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招标、采购监督管理,降低建设成本。质监、价格部门切实加强对建材质量、建材市场价格的监督检查,保证各类建材安全合格,防止哄抬物价,必要时依法对所需主要建筑材料启动价格干预机制。
第二十六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加强对移民搬迁建房工程质量监督,确保移民搬迁房屋建设质量。
第二十七条
监察、审计部门加强对移民搬迁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对资金使用以及重点项目实行全过程审计,定期公布审计结果。
第二十八条
各市、县(区)、乡(镇)按照移民搬迁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好项目图像、文字资料收集归档(包括搬迁户新旧居住房屋图片、搬迁户申请、迁入地户口、购房契约合同、搬迁农户花名册、验收意见等),做到“县乡有档、村有册、户有卡”,建立健全档案资料。对档案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九条
各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项目必须严格履行审核程序,由各市、县(区)统筹做好相关核查工作,并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统规统建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依法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和指导。
第三十条
严格落实移民搬迁工程验收制度,做到“谁审定、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集中安置各单项工程由各县(区)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按项目管理程序组织验收,并报市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对分散安置搬迁户的验收工作,由各县(区)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办法,并负责实施。
第三十一条
各市、县(区)做好移民搬迁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公布安置地区建设进展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每季度移民搬迁工程进度,由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进行统计分析后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每年12月20日前汇总报送全年工作进展情况。
考核奖惩
第三十二条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目标责任书》每年对移民搬迁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成绩与市、县(区)目标责任考核挂钩。对完成移民搬迁任务且成效显著的市、县(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进展迟缓、项目实施不力、资金使用不当、任务没有完成的进行通报批评。
第三十三条
对移民搬迁对象实行严格审定制度。移民搬迁对象审定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及其他违规违纪问题,严肃追究市、县(区)主要领导责任。
第三十四条
各级各部门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要认真履行职责,清正廉洁,杜绝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对侵占、截留、挪用移民资金,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三十五条各市、县(区)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逐级报送备案。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执行。* 词条由网民创作并享有版权,请保护版权归属
一、避灾移民搬迁政策的积极作用
(一)有力改善人居环境
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的出发点之一是去除隐患、“挖险根”,把受地质、洪涝灾害威胁的群众搬迁到安全地带,使他们不再为自然灾害担惊受怕,过上安心舒心、更有尊严的新生活。 通过有规划地移民搬迁进行主动避让,可以有效解决洪涝、地质灾害防治等问题。 通过把山区深受自然灾害影响、基础设施难以配套以及交通不便、 无发展潜力的偏远农村居民搬迁到居住安全、 地势平坦且交通相对便利的移民安置小区。 这种移民安置形式具有“离土不离乡”的特点,能最大限度减轻各类自然灾害而带来的威胁, 极大改善搬迁户的生存条件, 使山区民众的生存安全有较为可靠的保障,生活环境得以根本改变,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通过避灾移民搬迁, 组织群众主动从灾害多发区撤离出来,比较彻底地使群众远离了“灾害源”。 近三年陕南移民搬迁新址没有出现一户因灾受损的情景。 2012年陕南因地质灾害、洪涝灾害而产生的人员死亡和受伤情况比2011年的同期分别减 少了80%和70%。 问卷调查显示: 有85%的被调查者认为, 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的最大作用是改善了他们的人居环境。 实践表明,尊重自然规律、主动向大自然低头, 是面对地质、 洪涝等自然灾害的理性选择。“有计划的将居住在危险地带和交通不便的陕南山区民众迁移出来, 使他们较为彻底地摆脱危险以及改善生存环境是现代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 它可以增强山区群众的安全感以及对公共行政组织的认同感, 从而持续促进现代国家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互动性。除此之外,陕南地区大规模避灾移民活动的开展, 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协同推进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将成为西部地区避灾移民扶贫的新探索。 ”[5]
(二)加快山区摆脱贫困
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是一项创新性的减贫避灾探索,“拔穷根”是它的重要目标。推进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对于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虽然陕南三市的人口数量、 国土面积分别占到整个陕西省的24%和34%,但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仅分别占陕西省的11%、2.38%。 受到灾害频发的困扰,导致秦巴山区陷入了“辛苦三年才脱贫,一场灾害就返贫”的扶贫困境。通过移民搬迁改变生存环境,可从根本上破解山区致贫难题。 山区的一般特点是,地广人稀,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产业发展滞后,商品化程度较低,脱贫致富难度大。如果始终在山里打转转,恶劣的生存条件会像无底洞一样吞噬掉所有投入。陕南移民搬迁, 一方面把贫困人口引导聚集到城镇等经济条件好的人口密集区,为群众从事规模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山区人口有序进城入镇,促进了农民承包地、山林等经营权的流转, 较好化解了以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
2006年至2008年间,“陕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省的比重, 仅分别增长了1.07个百分点和1.03个百分点,而关中地区则分别增长了0.09个百分点和7.24个百分点,陕北地区则增长了13.45个百分点和12.95个百分点,陕南与关中、陕北差距明显拉大。”[6]2011—2013年,陕南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则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这充分证明移民搬迁是刨掉穷根、减少贫困、富裕农民的一项根本举措。开展规模宏大的避灾移民搬迁安置活动, 既是提高陕南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一条重要路径, 也是贫困山区加快摆脱贫困和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将人口从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及时地搬迁出来, 既是一种彻底消除危险的举措, 也是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 ”[7]移民安置活动已明显地改善了移民家庭以及村庄社区的生活生产条件,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与以往不同的,这种不再是“简单地复制乡村” 的减贫举措,拥有投入较少、效果较好的特点。 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对陕西的人口功能区进行重新调整,有利于这个区域的不同要素(社会、人口、经济、生态、资源、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协同发展,进而更好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外移。 “通过推进移民搬迁可以有利于加快地区城市化、工业化、 现代化进程。 ”[8]这意味着,通过移民搬迁促进人口聚集,可以为山区城镇化提供现实路径。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移民搬迁,分类引导农民就地、 就近有序进城入镇,以行政推力,加速形成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是广大山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如果能够成功实施,可以加快促进秦巴山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而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陕南移民搬迁是落实 “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陕南地区发挥生态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推进陕南避灾移民搬迁,让生态脆弱区减轻环境压力,促进自然修复,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敬畏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必然选择。 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的推进, 既有助于加快推进当地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也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及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从长远角度来看,搬迁地居住者向城镇社区进行集中安置,有利于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压力的减轻, 对促进迁出区域生态修复以及山地森林化生态建设进程具有积极作用。也就说,“采取以农民主体、政府推动的方式实施陕南移民工程, 既是敬畏大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体现, 也是推动陕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选择。 ”[9]通过移民搬迁实现“人退林进”的局面,可以有效促进陕南的生态功能恢复。 森林是生态的重要屏障,在当前生态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护广大山区的林木、植被尤为重要。 通过移民搬迁,让群众住在生产生活条件好的人口聚集区, 降低群众对山林的过度生存依赖, 从根本上减少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扰动,可以保持一方净水净土。
陕南移民工程不仅较为有效地保障了山区农村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对于陕南水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也有利。 陕南全部属于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保护地的范畴,通过发挥“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 帮助那些在高寒偏远山区以及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生活的民众有计划地继续进行迁移, 不论是对于加强秦巴山区生态文明建设, 还是更好地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安全, 均具有极其显著的战略价值。 长远来看, 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通过推进水源区居住向城镇社区集中,提高了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减少农业农村面源污染, 从而促进山地森林化的生态建设以及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的进程,维护和增加了陕南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 通过移民安置活动,迁出区域的土地(含耕地、山林等)流转速度可加快,流转的程度能加深,从而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设有力条件, 进而更好地推进当地农业向绿色化、现代化等方向发展。 此外,一些地方在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所采用的“山下建社区,山上建园区”的创新性做法,既提升当地的城镇化率, 又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加快发展。
(四)加强政府与社会互动
推进陕南避灾移民搬迁活动, 让公共资源高效配置, 提高土地、 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益,是公共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以及集中财力惠民生、 办大事的创新之举。换句话说,通过移民搬迁整合公共资源,可以有效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村居民共同分享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人所共知,陕南山区群众居住分散, 如果还沿用以往的救灾和扶贫模式,那么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成本高、重复浪费、 经济性差。 通过移民搬迁,告别穷乡僻壤,打破部门界限,统筹使用相关资源,推动公共财政与人口聚集同步同向,较好地发挥了资源聚集效应,探索出了加快“城”、“乡”融合、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条捷径。
“大规模避灾移民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迁移 ,更是一次涉及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整合的过程。”[10]作为社会互动的一种表现及过程,市场的力量、行政的力量、 民众的力量以及社会的力量均可在避灾移民政策的实施中拥有一定程度上的呈现或表达。 为了拓展陕南移民工程的融资渠道, 由陕西省财政厅和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出资10亿元、20亿元, 它们还一同组建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 该企业采取了公司化的运作模式进行移民安置活动的资金筹集, 以更好地帮助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移民搬迁安置对象的房屋修建等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种民间社会资本对陕南移民工程的积极参与, 这也成为了多种筹资模式的一种重要探索与表现。具有主动地、前瞻性的特点,将贫困山区、灾害多发区等不宜居住的村民迁移出来,从而力争实现“挖险根”、“拔穷根”的目的, 这相对于以往由于自然灾害发生后才展开移民活动, 可称得上是公共部门履行职能以及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性模式。与“应急式治理”或“滞后性治理”进行比较,该模式已从“滞后性”迈向了“前瞻性”,更加注重的不只是问题的“治疗”,而是对问题的积极“预防”,有效地预测到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并应用积极有效的一系列预防举措,可称为“预防式治理”。 这对于基层社会和谐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同类地区今后推进避灾移民活动的一种可供选择路径。可见,避灾移民搬迁活动有利于多方力量的互动与加强,促进和构建“预防性治理”模式。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 是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群众意愿的科学决策。它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恶劣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有效途径, 也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加强生态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举措。 在改善山区农民群体的生活及居住条件的同时, 对于经济发展要素的合理流动具有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它也是实现科学发挥、循环发展的根本举措, 对于促进社会建设与政府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避灾移民搬迁政策的消极作用
在多维度地分析了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安置政策的积极作用之后, 有必要指出其可能存在的一些弊端, 以便于更好地分析这项公共政策所可能带来的多面向的影响。一是如果相关制度安排不当,特别是仅仅在陕南地区每个县(尤其是每个镇)之内进行迁移,受到当地土地资源制约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所限, 将会造成自然灾害因素的转移或搬家, 进而形成或引发新的和不可预见的环境、生态、灾害问题,这与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挖险根”、保生态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是政府推动下的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行为和工程, 如果对山区移民搬迁对象的生计可持续发展问题不能够进行很好地解决, 将会造成大量的次生贫困人群及规模不小的脱离土地的失业农民,“拔穷根”的目的也难以实现;三是假如避灾移民搬迁工程所需资金筹措不畅, 特别是融资渠道和机制不够有效形成, 很有可能造成财政负担严重超出了地方政府和搬迁对象承受能力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出现“借 (负 )债搞搬迁 ”的现象 ,进而影响到政府的形象 ;四是如果移民搬迁安置的不科学、不合理,将致使移民搬迁安置对象和迁入地的原有居民群体在就业机会、 公共服务机会和自然资源分配等方面产生不必要的争夺, 从而可能引发较为严重的社会冲突和消耗,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五是如果山区移民搬迁政策执行不到位,特别是出现偏差、扭曲等现象,很有可能偏离移民搬迁的瞄准机制, 出现 “搬富不搬穷”现象,造成“穷人戴帽子,富人得实惠”的不公问题,进而削弱政策的预期成效。这些潜在或者说蕴含的山区移民搬迁问题, 对这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引起政策制定者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规避。
三、结语
摘要:白于山地区的移民搬迁是陕北地区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目前已经开展大约四年的时间,涉及搬迁居民39.2万人。本文通过分析和调查这一大惠民工程推行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探讨出更加完善的、更具有适应性的举措。
关键词:移民搬迁;惠民政策;移民安置
陕北白于山地区的移民搬迁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的移民搬迁工程的重要部分。该项工程有利于推进陕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推进富民强省。从2011年开始,陕西省对白于山区39.2万贫困群众进行搬迁安置,预期十年。在“十二五”期间将搬迁安置6.23万户、26.8万人,其中榆林市20万人,延安市6.8万人。[1]然而此项工程建设任务重,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移民类型多样,所需投资大,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1.白于山地区移民搬迁的背景研究
白于山区地跨陕北榆林和延安两市,是陕西三大贫困地区之一,长期阻碍了陕北脱贫致富的进程。农业总人口80.2万人。白于山阻挡了南来的温热气流,使得该地区干旱少雨,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9倍,地表水资源紧缺,地下水埋深一般在300米以下,且多为危害身体健康的高氟水和苦咸水。
恶劣的自然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支离破碎,曾被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这里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建费用大,成本高。以省上规定的2000元贫困标准来算贫困面广,8个县90个乡镇有贫困人口48.8万人,占8县总人口的51%,覆盖面广。
鉴于此,走出环境恶劣的深山区 、开启富足安全的新生活都需要移民搬迁作为新出路。
2.白于山地区移民搬迁取得的成就
2.1 移民生活方式改善明显。移民安置点多数为集镇、规模较大的城镇或中心村以及新建居民小区。这些居民集聚区,基础设施齐全,教育、医疗、养老、居住条件良好。交通便利、物资丰富。移民生活实现了由农村向城镇、由贫穷向富足的迈进。
2.2 移民生产方式改善明显。务工养家和发展第二、三产业转变为主要生产方式,搬迁后多数移民种地务工两不误。既有忙时务农闲时务工的农民,又有务工为主兼顾务农的,有的则专职务工或者转而从事经营行业。总之生产方式多样,劳动强度明显降低,移民收入明显增加。当地地政府为了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支持移民发展专业种植和经营商贸餐饮、旅游运输等第三产业服务业。
2.3 移民的生活观念和社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移民新村规划合理科学、功能齐备,搬迁户的生活习惯正在向着卫生健康的方向转变。社会观念和生活观念改变很大,以前很多人安于现状,不思改变,游手好闲,吊儿郎当,现在各个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积极参加各种实用技能培训、寻找致富门路。出现了人人思富、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2.4 合理治理和开发利用迁出地。移民搬迁后迁出地出现了大规模的闲置,政府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迁出地的发展和利用做出了合理的规划。对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进行治理和修复,退耕还林还草,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善了白于山区的生态环境,不动摇地坚持封山禁牧的政策,退耕还林还草,大面积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
3.白于山地区移民搬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资源有限,建设用地紧缺,农民耕地减少。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县城周围或重点镇、中心社区为移民搬迁审批面积大些的集中安置地非常困难,加之县城周边土地价格过高,县城人口较多。统一征用土地是集中安置移民搬迁的一大困难。部分地区的搬迁只能解决住房问题,导致了不少农民不愿意搬迁。因为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的增收更加缓慢。
3.2 土地审批程序复杂,产权政策不明确。目前土地上报的手续比较复杂,涉及多个部门,审批程序多,没有土地批复就不能动工,直接影响了移民建设的开展。搬迁后的房屋产权,迁出地的土地所有权等没有明确的规定。
3.3 搬迁安置资金紧缺。物价、工价的持续飞涨,增加了建设成本,县级政府资金压力越来越大。除了搬迁补助,县财政还要负责集中安置点的基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地方财政压力大。群众自筹资金困难大,最希望搬迁的是夫妻双方在外经商或打工的低收入群体,搬迁中的自筹资金对他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4 移民离开生养地方难。部分农户不愿放弃已经发展成规模的苹果、养畜等产业;原来凭借土地的补贴,例如退耕还林、草、粮食直补等随搬迁离开而没有,使农户不愿承担经济损失;有的老人对于进城没有兴趣,情感上不愿离开故土。部分农民习惯了农村的平房或窑洞,总觉得住楼房会限制他们的生活方式、没有办法饲养家禽。
4.关于白于山地区移民搬迁的意见和建议
4.1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明确政策安民心。当地政府应灵活运用资源等优势,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农民无法按期支付自筹资金,政府可以将房子作抵押,每户贷款3-5百万元,逐年偿还,减轻群众的生活压力。政策应该明确,不能含糊不清,做到让广大群众踏实放心。耐心解释好群众有异议的问题,使群众有信心相信政府办实事的目的和能力。要进一步明确和增强对拆迁户的优惠待遇,搬迁群众的待遇不能差于城镇居民的标准。
4.2 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不断调整政策和方法。把工作分解到乡镇,对移民安置点的资金、住房、就业等进行具体规划和落实。了解已搬迁人员的生活状态,未搬迁人员的搬迁意愿,根据他们的需要调整住房结构。绝大多数农民都关心土地问题,而部分地区的搬迁却只能解决住房问题,农民多数依赖土地生存,这方面的不合理导致了不少农民不愿意搬迁。村民们觉得市政府应统筹规划,可以在榆林、靖边、定边、横山大片沙漠上治沙造田,给他们每人2亩地,农民有地种才能安心生活。
4.3移民搬迁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稳步推进。各地都应全面结合地实际,齐抓共管,做好本职工作,切不可为了政绩搞一些形象工程,把民生问题放在脑后。要实现稳扎稳打,为人民办实事,办大事。在土地审批、建房、资金、等方面各部门要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不推诿,的的确确为老百姓办实事。
4.4对于迁出群众的安置工作要做到全面。为了使得迁出群众能安心、放心地生活,必须帮助他们解决好迁入地遇到的现实困难,处理好生活和生存的各项安置任务。尤其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应加快脚步,当前农村人口转向城市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户口很难落在城市,所以子女上学、医保等落实困难,致使了很大一批村民不愿意进城。
5.结束语
通过调查分析,陕北白于山区的移民搬迁工程,在各级政府以及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推行的十分顺利,成绩显著。在发现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后,我们不断地调整策略,了解民情,争取做到每一份工作都表达民意。在不断地调查和调整中逐步实现农民的安居乐业,让这一项惠民工程实现划时代的影响。(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秦怡.陕北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再调查:穷帽子能否摘掉[N].陕西日报,2012-4-22
[2]王维博.陕西拟十年移民近280 万人[ N].中国新闻周刊, 2011-06-21.
[3]郭一江, 韩宏. 告别灾害 陕南大移民 [ N ] . 文汇报, 2011 -02 -25.
[4]陕西人民政府. 2014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R]. 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2014 - 01-1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我省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改善陕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陕南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威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陕南地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及有关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移民搬迁对象分为以下几种:
(一)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村、户;
(二)距离行政村中心较远,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发展条件较差,基础设施配套困难,无发展潜力的村、户;
(三)人口规模过小,经济收入来源少的村、户;
(四)距乡、村公路5公里以上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村、户;
(五)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范围内,影响区内环境的村、户;
(六)已规划或即将建设的水库库区范围内的村、户。
第四条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传承特色”的原则, 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第五条 省政府依据《规划》成立“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领导同志担任,成员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卫生厅、省审计厅、省国资委、省扶贫办、省金融办、省电力公司、省地方电力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组成。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协调解决移民搬迁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成立“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扶贫办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负责具体工作的推进。
第六条 陕南地区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比照省上做法,成立移民搬迁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县(区)级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规划,做好管理和监督检查,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第七条 依据《规划》,2011年—2020年,陕南地区共安排搬迁安置移民60万户、240万人。结合陕南各市实际,安排移民搬迁安置计划,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第二章 搬迁安置
第八条 根据陕南移民搬迁的范围和对象,移民搬迁分为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洪涝灾害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和工程移民搬迁等五种类型,统称避灾移民搬迁。
第九条 根据陕南地区实际,凡进入城镇集中安置点、移民新村和小村并大村在30户以上的均属集中安置;其他方式的搬迁安置属分散安置。
第十条 结合城乡统筹,陕南移民搬迁与保障性住房、重点示范镇、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机结合,采取以集中安置为主的办法,对分散安置从严控制和从严审查,稳妥安置搬迁群众。
第十一条 市、县(区)依据《规划》,综合统筹城乡发展、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等因素,编制市、县(区)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移民搬迁用地纳入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考虑,逐级上报,分级审批。各市、县做好以集中安置点和重点示范镇为载体的相关移民安置建设规划,并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技术审查。
分散安置的相关建设规划由安置点所在地乡(镇)政府负责编制,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二条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实施移民搬迁过程中,对集中安置点的房屋建设原则上实行统规统建。个别特殊情况需报上一级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核定审查符合《规划》的可统规自建。
第十三条 根据陕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和群众居住习惯,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集中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亩以内;分散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5亩以内。
第十四条 集中安置建房面积按以下标准执行:
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每户按30平方米-50平方米安置。各市特困户、五保户占本市搬迁总户数的比例不得超过10%。
其他搬迁户原则上分别按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安置。搬迁户安置要根据家庭实际人口,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标准选择确定以上三种户型。
对搬迁户建房面积需求超过100平方米的住户,须经县(区)移民搬迁工作机构审核批准。超面积部分所需建房资金由搬迁户自筹,但每户建房面积不得超过125平方米。
第十五条 分散安置原则上按集中安置点建房面积标准执行,具体标准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第十六条 建房补助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一)集中安置按照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由搬迁户按照不同的户型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建房所需其余资金由各级财政补助并整合项目资金统筹解决。
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按照规定面积,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安排解决。五保户和孤寡老人也可纳入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形式安置供养。
(二)分散安置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移民搬迁对象补助标准要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七条 建房补助资金由各级财政负责筹措并管理使用,具体办法由省财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省政府审定。
第十八条 省级各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优势,配套政策,统筹安排,全力支持集中安置点和重点示范镇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向国家对口部委沟通汇报,多方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
第三章 政策保障
第十九条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提供以下政策支撑:
(一)各县(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相衔接,并按法定程序审批,确保本行政区域移民搬迁安置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对集中和分散安置的用地,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等手续。对集中安置点用地项目可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相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三)对移民搬迁后有复垦条件的旧村庄、旧宅基地,市、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复垦后,依据《陕西省新增耕地指标储备及收购置换暂行办法》,按项目实施复垦验收,并报备案,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省级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向移民搬迁安置区域倾斜,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四)市、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移民搬迁安置农户,按现行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政策,免费登记发证。
第二十条 陕南移民搬迁区涉及相关的税、费减免由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依法制定减免政策,住房城乡建设、林业、水利、扶贫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依法制定优惠措施,并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一条 各级政府加强移民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力度,提升移民素质,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各市、县人力资源、教育、扶贫、农业等部门结合当地主导产业,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加大就业援助和技能培训,提高移民户从事种植、养殖、服务业的水平,鼓励和帮助移民群众从事非农业生产。
第二十二条 各县(区)在安排补助资金时,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搬迁户,可按《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相关政策给予照顾。
第四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三条 省政府成立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搬迁公司”),由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省财政厅共同出资组建。搬迁公司在省移民搬迁安置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下,积极筹措资金,按照公司化运作,确保搬迁安置群众的住房和相关基础设施工作的全面实施。
第二十四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下,对移民搬迁安置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提高工作效率。各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实施单位做好搬迁安置点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报有管理审批权限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确保搬迁群众居住安全。
第二十五条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调中央及省财政相关投资向安置点倾斜,完善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加强对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招标、采购监督管理,降低建设成本。质监、价格部门切实加强对建材质量、建材市场价格的监督检查,保证各类建材安全合格,防止哄抬物价,必要时依法对所需主要建筑材料启动价格干预机制。
第二十六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加强对移民搬迁建房工程质量监督,确保移民搬迁房屋建设质量。
第二十七条 监察、审计部门加强对移民搬迁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对资金使用以及重点项目实行全过程审计,定期公布审计结果。
第二十八条 各市、县(区)、乡(镇)按照移民搬迁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好项目图像、文字资料收集归档(包括搬迁户新旧居住房屋图片、搬迁户申请、迁入地户口、购房契约合同、搬迁农户花名册、验收意见等),做到“县乡有档、村有册、户有卡”,建立健全档案资料。对档案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九条 各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项目必须严格履行审核程序,由各市、县(区)统筹做好相关核查工作,并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统规统建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依法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和指导。
第三十条 严格落实移民搬迁工程验收制度,做到“谁审定、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集中安置各单项工程由各县(区)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按项目管理程序组织验收,并报市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对分散安置搬迁户的验收工作,由各县(区)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办法,并负责实施。
第三十一条 各市、县(区)做好移民搬迁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公布安置地区建设进展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每季度移民搬迁工程进度,由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进行统计分析后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每年12月20日前汇总报送全年工作进展情况。
第五章 考核奖惩
第三十二条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目标责任书》每年对移民搬迁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成绩与市、县(区)目标责任考核挂钩。对完成移民搬迁任务且成效显著的市、县(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进展迟缓、项目实施不力、资金使用不当、任务没有完成的进行通报批评。
第三十三条 对移民搬迁对象实行严格审定制度。移民搬迁对象审定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及其他违规违纪问题,严肃追究市、县(区)主要领导责任。
第三十四条 各级各部门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要认真履行职责,清正廉洁,杜绝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对侵占、截留、挪用移民资金,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三十五条各市、县(区)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逐级报送备案。
政协商洛市委员会主席 王甲训
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决策,也是着眼于陕南立地条件,消除自然灾害威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山区群众安全持续发展、稳定脱贫致富的德政工程,更是加快幸福商洛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需要。围绕助推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顺利实施,近期商洛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组织对全市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行了为期七天的集中视察,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工作进展情况,形成了一些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粗浅认识。
一、商洛市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成效和特点
商洛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地理条件特殊,自然灾害频发,群众因灾毁家致贫的教训十分深刻。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无疑是商洛改善民生环境、提高民生质量的重大历史机遇。工程实施以来,商洛市委、市政府思想高度重视、行动高度统一,举全市之力、聚八方之财,强化措施,稳健推进,整体工作实现了高点起步、良好开局。2011年底,全市完成移民建房16721户67797人,占省下达计划1.6万户6.4万人的103%。其中,开工建设移民安置点213个,占计划任务的102%;集中移民安置完成建房13439户52991人,主体建成封顶7797户28615人;分散安置完成建房3277户13307人,主体建成封顶的有3146户12507人。2012年,各县区移民搬迁对象审查确定、计划方案制定等基础性工作已经完成。全年确定集中安置点272个,搬迁安置2.1万户8.2万人,目前大部分安置点已开工建设。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有效的扶贫措施、最根本的防灾避灾途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好机遇,成立了以市、县(区)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并明确由市县(区)长抓综合协调、常务市县(区)长抓政策落实、分管市县(区)长抓工程推进,市上调整编制组建了市、县(区)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管理办公室,把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逐级夯实了市、县(区)、镇、村的工作责任,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作体系。
(二)规划编制到位,工作基础扎实。市、县(区)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工作队伍,深入调查摸底,核实搬迁对象,建立了县(区)、镇(办)、村组和搬迁户档案。在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分析论证,统筹考虑搬迁移民避灾减灾、生活保障、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环境改善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市、县(区)、镇移民搬迁十年和三年工作规划,同步制定了移民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规划,并按照传承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规划设计了具有秦岭民居特色的移民安置楼、“三位一体”小区等移民搬迁安置新区模板,供各移民户选择和集中安置点参考。镇安县按照“一次规划到位、逐年搬迁建设”的思路和“三十年不落伍,五十年不拆迁”的标准,在集镇规划建设300户以上安置点19个,提高了集中安置水准。
(三)工作机制规范,搬迁安置有序。市、县(区)、镇政府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推进移民搬迁。一是及时制定《商洛市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移民搬迁项目实施办法》、《资金筹措与管理办法》,各县区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确保搬迁安置工作组织有力、规范有序、顺利推进。二是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明确各方责任,督促落实到位。市政府按月督查各县区移民搬迁工作,并在《商洛日报》公示通报,对连续两个月排名末位和连续三个月排名后两位的县(区)主要领导进行约谈问责。三是严格搬迁安置对象的筛选、审查、公示和确定程序,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和监理制度,加强项目资金审计管理,确保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公开、公正、有序进行。
(四)注重典型培育,示范效应明显。按照“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积累经验,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2011年,全市确定36个规模较大、设计理念较新、建设标准较高、示范作用较强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明确包抓领导,落实包抓部门,加大资金扶持,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创造了许多值得推广的经验。商南县试马镇按照“小城镇建设、移民搬迁、现代农业”三位一体的思路和“农村社区化、种养园区化、农民专业化”的要求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点,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山阳县高坝镇街道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筹资、统一建设和移民搬迁安置与产业发展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三统一、三结合”模式,通过优先向移民拍卖经营性街面房,弥补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建设不同面积户型供移民自主选择,满足不同搬迁移民需求;在集中安置点新建社区,加强搬迁移民的管理与服务;实行移民搬迁户明白卡入户制度,提高落实移民搬迁政策透明度等成功做法,具有较强的示范推广价值。
(五)坚持多元投入,资金保障有力。确保资金投入是加快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关键。市、县区政府想方设法,积极拓宽筹资渠道,统筹安排扶贫、工赈、生态移民搬迁项目,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小城镇建设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和财政支农资金,实行资金捆绑使用,确保群众建房和配套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柞水县采取捆绑项目、整合资金、财政配套、向上争取、群众自筹“五个一点”的办法,为移民搬迁安置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2011年,全市共筹措配套资金16.7亿元,其中建房补助资金9.7亿元,户均6.06万元,超过省政府规定6万元的补助标准,兑现了让移民搬迁户少拿钱的承诺。同时,制定了《商洛市陕南移民搬迁资金筹措与管理办法》,对各个渠道的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
(六)强化产业配置,移民致富有望。各地在解决好“搬得出”的基础上,把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有土安置与有业安置相结合,着力在“稳得住”、“能致富”上下功夫。在有土安置方面,近距离搬迁的农户,继续耕种原有土地,同时按照土地占补平衡原则,坚持搬新拆旧,全面垦复搬迁后的宅基地,用于发展生产。在有业安置方面,结合城镇化建设,尽最大可能把移民搬迁安置点规划在县城城郊和镇政府所在地,并建设一定面积的商业用房,供搬迁户直接经营或出租;加大设施农业发展力度,在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所在区域,规划设施种植、养殖小区,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工业集中区建设,鼓励引导搬迁群众到县域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居民小区公益岗位就业;通过实施“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等措施,对搬迁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创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通过这些措施,为搬迁群众发家致富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商洛市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商洛市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起步较高、开局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尽统一。少数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对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既有把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等同于以往工赈移民和扶贫移民的现象,也有认为实施陕南移民搬迁任务艰巨、心存畏难的现象。部分移民搬迁对象对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初衷理解不深,坚守祖业、故土难舍的思想情结根深蒂固,一定程度阻碍了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是落实政策不够灵活。一些地方强调集中安置多,关注分散安置少,分散安置移民的政策兑现、建房质量和发展致富令人担忧。一些地方在移民建房面积上执行呆板,搬迁移民选择空间不大。一些地方在移民建房尤其是集中安置点移民建房模式上,要么一律统规统建、要么一律统规自建,灵活性不够。
三是资金配套压力很大。商洛是一个贫困地区,所辖7个县区均属吃饭财政,财力十分匮乏,一直靠国家转移支付运转。加之,近年来需要市县区配套资金的项目增多,市县区财政压力本身就很大。而要全面完成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任务,市县区共需配套36.67亿元,年均近4亿元,市县区财政资金配套压力更大。
四是土地矛盾依然突出。商洛土地稀缺,集中连片的川道平地更少。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类项目逐步增多,土地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可供建设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地方十分有限。尤其是在镇安、柞水这样一些山大沟深地区,全面落实省上30户以上以集中安置为主的要求,选址更显困难。同时,移民搬迁安置用地审批仍然不够快捷,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移民搬迁工作的稳健推进。
五是移民致富困难较多。一方面,受资金、规划等影响,多数移民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搬迁移民出行、用水、如厕、医疗和子女上学等多有不便。另一方面,受立地条件等因素制约,移民安置途径狭窄、渠道不多,有土安置缺地、就业安置乏力。这些都使搬迁移民真正稳得住、能致富产生许多不确定因素。
三、对稳健推进商洛市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建议
(一)深化宣传教育,增强思想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稳健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必须在巩固已有宣传教育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重心下移、延伸触角的思路,把加强基层干部和移民搬迁对象的宣传教育作为重点,一方面,综合运用政策宣传、思想教育、深化培训、严格考核等方式,加大对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目的意义、工作步骤、政策措施等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干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消除畏难心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落实省市重大决策和全面完成移民搬迁任务上来。另一方面,继续坚持工作人员上门到户、宣传资料发放到户、移民政策宣教到户、群众疑虑解答到户,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引导工作,真正让移民搬迁对象知晓政策、明白政策,自觉贯彻执行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陕南移民搬迁取得的成效和积累的经验,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移民搬迁带来的实惠,从而自觉坚定信心,响应政府号召,自愿搞好搬迁。
(二)加强分类指导,全面落实政策。“搬得出”是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前提,核心要解决好移民搬迁户的安置方式、户型标准和资金补助问题。应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要求,全面落实并深入研究陕南移民搬迁的有关政策规定,有效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真正让搬迁群众通过政策落实,得到应有实惠。在移民搬迁安置方式上,既强调以集中安置为主,又充分考虑陕南山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实行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和单家独户建房搬迁相结合,适当扩大分散安置和单家独户建房搬迁的比例;在户型标准上,应充分考虑群众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允许搬迁群众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适当扩大建房面积,以满足不同搬迁移民的需求;在建房形式上,既强调统规统建,又注重统规自建和自己设计自己建房,允许形式多样;在资金补助上,应严格按照省市政策要求,统一标准、统一形式,公开透明、一次到位,以落实搬迁移民责任,相对减轻财政不必要的负担。
(三)集约利用土地,科学规划选址。科学规划用地,合理选择移民搬迁地址,是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重要环节。应坚持集约用地、科学规划,把实施陕南移民搬迁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科学论证、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务必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严格执行“三高三避”的移民搬迁选址原则,把安置点选择在靠近城镇、川道和安全地带,绝不能把新建移民搬迁安置点从一个地灾隐患点搬到另一个地灾隐患点。特别是对分散安置和单家独户搬迁的移民户,更应高度重视选址问题,必须经过镇以上政府组织专业人士现场考察论证,确无灾害隐患,方可实施搬迁。加快移民搬迁用地申报审批,对审批手续一时不能到位的,允许边报批,边建设,甚至先建设后报批,确保搬迁工作顺利推进。同时,严格移民搬迁建设项目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竣工决算制和项目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对建材及建筑质量的监督监管,确保移民搬迁工程不出任何问题。
(四)多方筹措资金,改善民生环境。资金问题是制约陕南移民搬迁的关键问题。应千方百计争取中省支持,积极化解市县区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资金配套压力。继续遵循“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各计其力”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发改、国土、水务、林业等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集中财力,捆绑使用,努力破解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资金瓶颈。坚持把加强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搬迁移民“稳得住”的重中之重,既注重在移民搬迁规划中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又应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筹资力度,通过盘活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土地存量资本、优先向搬迁移民户出售商业用房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等多种方式,多元筹措资金,加大移民搬迁安置点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妥善解决好搬迁移民医疗卫生、子女上学和文化活动等问题,切实营造良好的生存生产生活环境。
(五)坚持多元安置,确保移民致富。移民致富是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根本所在。应继续坚持有土安置和有业安置相结合,综合运用推进土地流转、新修基本农田、适当调剂口粮田等措施,积极为搬迁移民就近就地发展农业产业创造必要条件;充分利用搬迁移民所在区域特点,主动加强与周边企业的联系,合理调剂城镇就业岗位,努力为搬迁移民就业提供更多机会;进一步加大搬迁移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不断增强搬迁移民创业致富本领,通过鼓励搬迁移民发展第三产业、从事劳务输出,稳定增加收入。同时,加强对搬迁群众的素
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
(统规统建型)
甲方: 镇(乡)人民政府
乙方:移民搬迁户、户主代表 身份证号
移民搬迁户家庭成员 身份证号
移民搬迁户家庭成员 身份证号
移民搬迁户家庭成员 身份证号
移民搬迁户家庭成员 身份证号
移民搬迁户家庭成员 身份证号
为了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的意见》(陕政办发[2014]47号)要求,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1、甲方根据乙方的意愿和申请,按照全县(区)移民搬迁安置规划和轮候计划,将乙方纳入 年度、安置点采取统规统建方式予以安置。
2、根据政策规定和乙方家庭人口,确定乙方安置住房面积为平方米(建筑面积),乙方自愿增加安置住房面积平方米,共计住房面积 来平方米,甲方于 年 月 日前建成交付乙方使用。
3、根据政策规定,甲方于 年 月 日前向乙方兑现住房补助资金 元。
4、甲方有权检查督促乙方在约定时限内拆除旧房、腾退旧宅基地,并根据乙方新宅基地取得方式确定是否补助和奖励。
5、甲方有义务根据安置点的规划,按照质量标准、时间节点建设安置住房及按计划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6、在乙方拆除旧房、腾退旧宅基地后,甲方协助乙方办理新宅基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办理新证后,乙方应当及时申请注销旧宅基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乙方不及时申请注销的,自行承担有关法律责任。
二、乙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1、乙方有权按安置计划和安置点住房分配方案选认安置住房。
2、乙方接受甲方的安置方案后,应在 年 月 日前缴纳安置住房建设预付金(含自愿增加住房面积建设资金)元。
3、乙方有义务承担政策规定的住房自筹资金 元和超面积相关费用 元,共计 元,在 年 月 日前向甲方全额缴纳。
4、乙方有义务按照“一户一宅、占新腾旧”的要求,在领到住房钥匙后 年内(即 年 月 日前)自行拆除其原有房屋、腾退宅基地。
5、服从安置社区的组织管理,遵守安置社区的有关规章制度。
三、违约责任
1、甲方未履行安置计划、不按约定安置方式安置、不按约定面积和质量标准建设安置住房、不按约定标准兑现住房补助资金,乙方有权与甲方协商,或向县(区)人民政府申请,或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甲方兑现协约。
2、乙方不按期向甲方交纳住房自筹资金和超面积相关费用,甲方有权拒交安置住房钥匙,追回安置住房补助金,重新安置其他移民户。
3、乙方入住新房后,不按约定拆除旧房、腾退旧宅基地,而又将新房转让、转租的,甲方有权追回安置住房和安置补助金,重新安置其他移民户。
4、乙方不按约定拆除旧房、腾退旧宅基地,甲方有权责令乙方限期拆除旧房、腾退旧宅基地。乙方逾期不拆除旧房、不腾退旧宅基地,甲方应当申请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作出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乙方拒不执行处罚决定时,由甲方申请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强制执行。
5、本协议未尽事宜可由双方约定后作为协议附件。
四、本协议一式三份,由甲、乙双方和县(区)移民搬迁领导小组(监证机关)各执一份。
甲方镇(乡)人民政府(盖章)
甲方法定代表人 签字(盖章)
乙方代表 签字(盖章)
监证机关代表 签字(盖章)
关键词:移民搬迁,标杆管理,组织管理
标杆管理 (又称基准管理或参照管理) 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和方法, 是一个通过不断地将组织自身与领域内或领域外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的组织相比较, 以获得帮助组织改善该方面管理绩效的信息, 进而在组织内应用和消化以实现本方面绩效持续改进的过程[1]。标杆管理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并称为当代国际三大管理体系。据悉, 标杆管理是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25%的大公司唯一一致要加强的管理活动。标杆管理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有效的绩效改善的工具之一, 绩效8个月可提高20倍[2]。由于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与其他管理方法相比, 标杆管理以其应用领域的广泛性、极强的可操作性和评估的简易型拥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2011年启动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被称为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移民工程, 计划在2011~2020年期间, 搬迁因受地质灾害和贫困威胁的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28个县区的240万山区群众, 搬迁人口接近陕南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投资规模达1, 100亿元。为了做好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省政府制定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和《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 (暂行) 》。依据规划[3~4], 省政府成立“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 具体指导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各市、县抽调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局、城乡建设局、农业局、扶贫办等专人成立移民搬迁工作机构, 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由省财政厅出资10亿元, 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20亿元, 注册成立“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 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下, 筹措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所需的建设周转资金, 确保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房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全面实施, 根据需要选择适量的移民集中安置点项目进行建设示范, 引导整体移民集中安置项目建设的规范化操作, 搭建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信息平台, 负责收集和整理移民安置房及相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信息, 为各级政府后续的移民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档案资料。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持续时间长、搬迁类型多样、人口数量众多和涉及的政府工作部门众多, 工作效率很难提高。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无用的、空泛的理论来持续改进绩效的方法, 而应该是具体可行的思想和建议。所以应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中引进标杆管理的方法, 以提高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绩效与质量。
一、陕南移民搬迁工程适用标杆管理方法
标杆管理就是在同行业或不同行业寻找最优、最有价值的流程进行比较分析, 制定赶超计划并实施执行的过程[2、5、6]。这是一种简单而又系统地收集基准目标绩效的各种信息, 然后分析为什么他人在某些行业或项目上会比自己做的更优秀, 从而把这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项目当中, 以此来改善自己项目绩效水平的一种方法。学习是前进的基础, 我们要取得成绩就要学习, 学习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自己摸索, 一种是使用别人证明有效的方法。我们是选择哪一种呢?哪一种比较有效、快速呢?当然是第二种, 那怎样使用别人证明有效的方法呢?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去, 去学习去分析他们成功的案例。
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在国内同样可以找到成功的或失败的案例进行学习, 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使自己达到标准并超越标准。如丹江口水库移民、三峡工程移民、宁夏红寺堡生态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等都有自身最佳的移民实践案例, 就在陕南内部28个县区中绩效好的移民案例也有, 对此, 一方面各个县区之间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和实地考察, 选择成效显著的安置区作为学习对象, 同时各县又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某安置区作为参考标准开展工作, 如丹凤县东川移民安置区的搬迁就较成功。还可以学习参考其他单位或工程在改进和提升绩效的方法, 如电力系统和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对标杆管理方法[7~8]。各级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了解本区域的自身状况, 明确自己想要达到的水准, 与其他移民或非移民地区进行分析比较, 了解其他地区是如何取得这种绩效或达到最佳水平的。然后将他们的最佳实践模式进行改造, 应用于本区移民工作中, 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工作绩效。
二、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中应用标杆管理的价值
标杆管理的核心在于使行业间进行标杆比较, 从而拓宽了同业内提升的思想与灵感, 是不断缩小自身差距的模式方法。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已进入第3个年头, 是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 正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亦开始涌现。及时、有效地引入标杆管理方法有助于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确认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助于与其他移民区域建立有价值的、广泛的联系, 将他们的最佳实践模式应用到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中;有助于政府部门消除盲目自大的心态, 积极探索变革方案, 增强移民工作的创造力;有助于制定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可行性的战略目标, 为移民工程实现突破性的绩效改进创造了机会。因此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中应用标杆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陕南移民搬迁应用标杆管理方法的实施流程
本文根据标杆管理的一般流程[7], 确定对什么进行标杆管理, 界定需要进行对比分析的项目、制定用以进行对比分析的测量指标, 确定进行标杆管理的内部单位与外部组织, 收集与分析数据, 界定标杆管理项目在组织与目标组织之间的差距, 制定行动计划与预期目标以及考评的标准语方法和标杆管理活动的持续推进与更新。结合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实际, 提出了提高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绩效的标杆管理流程, 参见表1。
四、结语
标杆管理的方法一般应用于竞争激烈的商业领域, 是一种为追寻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的管理活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不同于一般企业, 它是政府主导的一项民生工程, 虽不存在行业间的激烈竞争, 但它是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是切身关注群众自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的大事, 所以在移民工作中, 各部门各工作人员也应树立标杆管理的思想, 把这件事做实、做细、做好。一是标杆管理项目组应加强对工作人员标杆管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二是标杆管理方法应该积极应用在各级陕南移民搬迁指挥小组和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两个机构;三是在选择目标样本时必须坚持辩证法的思想, 坚持扬弃原则, 不可照本宣科, 盲目照搬, 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改造。
参考文献
[1].周勇, 张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再标杆管理机制设计[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9, 11:23~25
[2].H·詹姆斯·哈里顿, 詹姆斯·S·哈里顿.标杆管理—瞄准并超越——流企业[M].北京:中兴出版社, 2003
[3].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Z].陕政办 (2011) 49号
[4].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整体规划和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 (暂行) [Z].陕政办 (2011) 67号
[5].施良星.标杆管理的内容及应用[J].现代情报, 2006 (3) :182 ~184
[6].于文益, 黄海滨, 肖田野.标杆分析法的引进与应用研究[J].广东科技, 2013 (13) :39~42
[7].林青照.标杆管理在电力系统中的研究和运用[J].东方企业文化, 2010, 4:181~182
【陕南移民搬迁政策】推荐阅读:
移民搬迁申请书范文05-29
移民搬迁入住领导讲话06-30
陕南简介09-25
扶贫移民搬迁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办法07-12
龙南县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规划06-23
库区移民政策11-12
澳洲配偶移民新政策09-25
奥巴马移民政策改革06-21
香港投资移民政策介绍09-07
调整陕南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与对策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