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学生转学转专业管理规定(试行)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连大学学生转学转专业管理规定(试行)(通用8篇)

大连大学学生转学转专业管理规定(试行) 篇1

为进一步规范我校学生转学、转专业工作,维护教育公平和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转学工作的通知》(辽教发[2014]49号)和《关于规范辽宁省普通高校学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辽教发[2014]99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章 转学

第一条 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如患病或生理缺陷经医疗单位检查证明无法在本校学习的,或者确有某种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

第二条 学生转学应当在同层次、同批次院校之间进行。

第三条 学生在同层次、同批次之间的转学,其录取时的高考分数应当达到拟转入学校当年相同生源地录取学生的最低分数。

第四条 学生转入学校专业应为相同或相近专业。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生,不得转学: 1.新生未在原录取学校报到入学和入学未满一学期的; 2.毕业年级的,或实行学分制其学分修满教学计划规定总学分2/3及以上的;

3.转出学校和转入学校在同一城市的;

4.跨学科类别的(艺术类专业与非艺术专业、体育类专业与非体育类专业、地方院校与军队、警察院校等); 5.录取时确定为定向、委托培养的;

6.招生时有特殊要求的或特殊形式招生的(专升本、中职升本、中职升高职、二学位、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单独招生、注册入学、预科班、民族班等);

7.受到开除学籍处分及应予退学的; 8.二次转学的; 9.无其他正当理由的。

第六条 学生转学程序。学生转学,应当由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报学校学籍管理部门,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讨论同意,全校公示后,由学生如实填写《高等学校学生转学申请(确认)表》(以下简称《申请表》)一式五份,由学校按照先转出、后转入顺序办理手续。具体为:

1.省内转学。转出、转入学校在《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学校公章后,由转出学校报省教育厅确认。

2.跨省转学。省内高校转到省外高校,转出、转入学校在《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学校公章后,由转出学校报省教育厅确认后,寄转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省外高校转入省内高校,转出、转入学校在《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学校公章后,由转出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盖章后,寄省教育厅确认。

第七条 学生转学,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高等学校学生转学申请(确认)表(一式五份);

2.由转出学校提供,转出学校校(院)长办公会关于同意学生转出的办公会纪要;

3.由转入学校提供,转入学校校(院)长办公会关于同意学生转入的办公会纪要;

4.由转出学校提供,盖有省级招生部门印章的普通高校录取新生名册复印件一份,并加盖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印章;

5.转入学校提供的拟转入学校当年相同生源地省级招生部门录取最低分学生的“录取新生名册”复印件一份,并加盖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印章;

6.申请转学者所在学校已学课程成绩单,并加盖转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印章;

7.转学学生在校期间表现鉴定书,并加盖转出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印章;

8.转学理由相关的证明材料(如患病转学的需提供二级甲等以上医疗证明等)。

第二章 转专业

第八条 转专业应遵循的原则

1.维护教育公平、公正、公开和集体决议的原则; 2.体现社会对人才需求、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原则; 3.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原则; 4.确保整体人才培养质量、转入专业办学条件和培养能力相匹配的原则;

5.择优满足学生转专业要求的原则。第九条 转专业的条件

我校学生具备以下条件者,可以提出校内转专业的申请: 1.学生对转入专业确有专长,并能提供相关省级以上获奖成果或证明,通过学校组织的专业知识考试者。其中至少满足下列条件中的一项,①已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与转入专业相关的研究论文;②获得转入专业相关学科的专利;③获得转入专业省级以上相关学科竞赛一等奖前三名;二等奖前二名;

2.学生有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不含隐瞒既往病史入学者),经学校统一组织到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其它专业学习者,经学校与学生协商确定转入专业;

3.学生确有某种特殊困难或非本人原因,不转专业无法继续学习者,学校与学生协商确定转入专业;

4.大一学生在现修专业第一学期平均成绩名次居前20%者。

符合上述1、2、3款由学生处负责审核,符合第4款由教务处负责审核。学生处、教务处分别按照教育厅要求填写《转专业学生名单汇总表》并形成校发文件,由学生处汇总并报送教育厅审核。

所有转专业学生,必须完成转入后专业的主要课程和所有实践环节的学习,包括转入后专业同年级学生已经修完的主要课程和实践环节。

第十条 转专业的程序

学生转专业,应由本人提出申请、学校按规定考核、校长办公会议集体研究、在全校公示无异议后,以学校正式文件形式上报省教育厅审核备案。学籍变更以教育厅审核通过为准。

(一)符合第九条1、2、3款条件者,转专业按下列办法办理: 1.学生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经转出学院研究,形成书面审核意见,经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院长审批,如不同意转出,应将书面意见通知学生本人。

2.转入学院经考核小组考核,院长审批后,形成书面意见。如不同意接受,应及时通知学生本人。

3.学生处审核,报请主管副校长和校长审批,全校公示。公示无异议,由学校学籍管理部门报送省教育厅审批。审批期间,相关学院不得提前进行接收转专业学生的工作,不得擅自安排学生到拟转入专业参加学习活动。

(二)符合第九条第4款条件者,转专业按下列办法办理: 1.接收转专业学生的学院应于每年春季学期开学后向教务处报送本学院所属专业能够接受转专业的人数、条件及考核时间、地点、科目,教务处将相关信息在校园网向全校学生公布。为保证全校的教学秩序,各学院不得提前进行接收转专业学生的工作。

2.申请转专业的学生需填写《转专业申请表》(一式两份),学生原专业所在学院批准后统一报送教务处,教务处汇总申请材料后,转交拟转入专业学院。学生按要求参加拟接收学院的考核;未按时参加者,不允许补考,此次申请作废。

3.接收学院应对申请转入的学生进行全面审查,合格者予以批 准;将拟接受转入学生的《转专业申请表》于五月底前报送教务处汇总,经校长办公会议集体研究,在全校公示。对公示期满无异议者,学校下发文件公布转专业学生名单。

(三)符合第九条第4款条件者,批准转专业后学生学籍、学业管理相关要求

1.因转专业需延长学习年限者,需附学生本人申请,接受学院领导审核同意,教务处批准,报送学生处备案。

2.学生原所在学院教学办公室将学生学籍表原件于新学年注册 前交给转入学院,学生原所在学院存复印件。

3.凡被批准转专业的学生皆应参加原专业期末考核,如考核不 及格的课程属转入专业主要课程的必须重修。

4.学生转专业前所修的课程成绩将如实记载在成绩档案中,接 受学院应根据本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对学生原专业所修课程进行学 分认定。

第十一条 转专业备案需提交的材料

1.学校以正式文件形式呈报的学生转专业的备案文件,以及《转专业学生名单汇总表》;

2.学生因身体或其他特殊原因申请转专业的,需要提供二级甲等以上(含二级甲等)医院相关医疗诊断或证明;

3.学生因特殊才能或专长更加适合学习其他专业的,学校应组织专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意见一并上报。

第十二条 学生属下列情形之一者,学校不予批准转专业: 1.未报到入学、注册取得学籍或入学未满一学期的; 2.艺术类、体育类、普通类三者之间跨类别的;

3.部、省招生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招生时明确规定不能转专业的; 4.低批次录取转入高批次录取专业;

5.按大类招生的高校学生在分专业时,超出招生时公布的本大类下分流专业的;

6.实行学分制其学分已修满教学计划规定总学分的三分之二及以上的;

7.休学期间的或受到留校察看以上处分者; 8.申请二次转专业或申请退回原专业的;

9.未经全国统一高考招收的特殊录取类型学生,含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等;

10.在学籍异动处理过程中的学生;

11.已达到退学程度的学生。

第十三条 考虑到国家人才培养的计划性,各学院准许申请转专业的人数一般不超过本年级本专业人数的20%(含20%),学生转专业后是否需要编入下一年级学习,由转入学院根据其成绩及教学资源等情况商定,并将书面意见一并上报学生处和教务处。被批准转专业的学生,不得申请转回原专业。

第三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学校学生处、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大连大学学生转学转专业管理规定(试行) 篇2

一、调查了解转专业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我们向南京林业大学经管院各年级139名转专业女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及访谈, 我们发现这些转专业的女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问题:

1.新的环境不适应。 (1) 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有56名 (约占40.2%) 受访女生因为不能正确面对新环境, 难以融入新集体而产生恋旧心理; (2) 调查访谈对象中有31名女生 (约占22.3%) 觉得转入经管院的生活并非理想中的那样丰富多彩,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产生了失落心理; (3) 有部分受访者 (19人, 约占13.7%) 感到经管院里人才济济, 不能适当定位自己而产生困惑心理。

2.学习方面。由于对所转入的新专业了解还不够深, 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宏微观经济学”、“财务会计学”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与所转入班级原来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有62名 (约占44.6%) 受访女生觉得转入所学专业后所学的专业知识很难, 学起来较吃力;有35名受访女生 (约占25.2%) 觉得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有点难, 多下点功夫基本能赶上;有33名受访女生 (约占23.7%) 觉得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怎么难, 和转专业前的知识难度差不多, 基本能跟上老师上课的进度;仅有9名受访女生 (约占6.5%) 觉得转专业后所学知识容易, 老师讲什么内容都能跟得上。通过对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 我们发现:很多转专业的女生由于对学习成绩、考试结果过于担忧而产生了焦虑心理;有些转专业的女生觉得自己学习上再怎么努力也一定不如别的同学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3.人际关系。转专业的女生们到了新的班集体中, 由于种种原因, 很难立刻就融入到新的班集体中, 在一些班集体活动中就总觉得自己只是“旁观者”。因此,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发现人际关系问题也是转专业女生们所面临的另一大问题, 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心理方面的问题: (1) 抑郁心理。女大学生的抑郁心理往往由于不善交际、缺少朋友而产生。这种心理使她们遇事总往坏处想, 不愉快的事情常在心头萦绕不去, 学习、做事心不在焉, 严重者还会产生失眠、厌食、轻生等现象。受访女生中, 就有15人 (约占10.8%) 坦言自己曾有过类似的心理困惑。 (2) 胆怯害羞心理。通过对转专业女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 我们发现:约有一半的转专业女生在班级活动及和新同学及舍友的相处中总是小心翼翼、敏感拘束, 喜欢回避矛盾, 害怕当众出丑, 严重影响了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 (3) 强烈的自我意识心理。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女生在回答“你对待新同学或舍友提出的意见会怎么样”这个问题时, 有16名女生 (约占11.5%) 选择“不接受”;有49名女生选择“视情况而定”;有74名女生选择“虚心接受并改正” (约占53.3%) 。 (4) 自负心理。自负是过高估计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表现。我们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同部分女生的交谈中了解到:转入经管院的很多女生大一时在自己原来的院系、班级中都是成绩名列前茅的, 这使得部分女生在转入经管院后仍然抱有自我优越感, 在与新同学的交往中往往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种心理使她们很难与新班级同学相处, 与班级同学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二、转专业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针对我们所发现的转专业女大学生所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搞好宣传教育, 预防心理问题。 (1) 面向全校女生开设女性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系列课程, 预防心理疾患的发生。 (2) 经管院可以结合本院女生较多的实际情况, 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这也可以帮助解答转专业女生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 (3) 其他形式的心理卫生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播放音像资料、办心理卫生宣传栏等方法对转专业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宣传教育, 使她们能够开阔视野, 提高心理素质。 (4) 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对转专业女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使转专业的女大学生们都能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 并寻求积极的解决途径, 树立生活的自信, 成才成人, 培养健康的人格。

2.引导转专业女大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 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少, 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反之, 过分地高估或者低估自我, 就会在实践中出现焦虑、紧张不安以及狂妄自大等不良心理状态[2]。因此, 要解决经管院转专业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就必须引导她们学会客观、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1) 自我反思。针对自己在转专业后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冷静、理智的自我思考, 做出客观评价, 及时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 及早解决问题。 (2) 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学习中, 转专业女大学生往往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 尤其是与自己条件相仿、情况类似的人, 从而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 做出类似的自我判断, 帮助自己做出更加客观、全面的判断。 (3) 心理测验。转专业女大学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 选择相应的标准化心理量表进行测验, 根据测验结果, 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 明确自我定位, 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3.学校要选择优秀的相关专业课老师为转专业后学习上有困难的女生开设专门的辅导课程, 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不适应性, 增强自信心。由于转专业女生各自原来的学习背景不同, 她们转入新的专业后, 其专业知识素养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很多女生在面对“财务会计学”、“宏微观经济学”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时, 往往有很大的学习压力。任课老师利用丰富的知识、出色的才能、优秀的品质、灵活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的行为、情感向积极方面转化[3]。针对经管院转专业女大学生的特殊情况, 学校要选择经管学院较为优秀的相关专业课老师为转专业后学习上有困难的女生开设专门的辅导课程。任课老师要多鼓励、多疏导, 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不适应性, 增强她们学习的自信心, 使她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避免各种因学习上的不适应而引起的心理问题。

4.协调改善转专业女生所在班级同学间以及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 加强同学间信息交流的通畅。转专业的女大学生进入新的班集体、新的宿舍, 相互之间尤其要加强沟通、交流, 处理好彼此间的人际关系。 (1) 在新的班集体和宿舍, 应该倡导学生之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 不搞“小团体”, 使同学之间尽量处在一种“不即不离”的状态。 (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 也有好奇心。对于同学之间的隐私, 要教育学生们不要想方设法去探求。即使知道同学或者舍友的某些隐私, 也要守口如瓶。将同学或者舍友的隐私告诉他人不仅是对同学或舍友的不尊重, 也是不道德的, 这种做法也会严重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3) 鼓励转专业女生们积极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班集体的活动不单纯是一个活动, 更是同学之间联络感情的重要形式。教师应该鼓励转专业女生积极参与配合新的班集体的活动, 让自己尽快融入到新班级的大集体中。 (4) 班主任及辅导员平时要多鼓励班级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转专业女生发现班集体同学有困难要主动帮助, 自己遇到困难也要主动求助, 有时求助反而能表明你对别人的信任, 能够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 加深感情。 (5) 班主任、辅导员老师, 可以经常对转专业女生进行“社会适应教育”, 指导她们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使转专业女生和班级其他同学之间本着真诚、尊重、平等、相容的态度相互交往, 使同学们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

三、结语

大学生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 在社会转型逐步推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 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扰, 引发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进而深刻影响到各界人才战略能否得以实现。

要提高一所普通高校的综合实力, 学校不仅要做好教学、科研、招生、心理、就业等各方面工作, 同时也要广泛关注各种类型的学生。转专业女大学生是经管院女大学生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 由于其学习环境、学习强度、职业要求、职业期望等的特殊性, 她们的心理状况体现出不同于其他学生的一些特点。广大高校要十分关注转专业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大学生人群, 群策群力, 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 真正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共同促进转专业女大学生及所有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摘要:转专业女大学生是女大学生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经管院转专业女大学生为例,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 发现她们身上所存在的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如何引导使其更快更好地成长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关键词:转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284.

[2]周平, 沈建芬.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

大连大学学生转学转专业管理规定(试行) 篇3

该公司收集了美国10所高校共7.8万名学生在过去6年间专业变更和毕业时间的数據,其中80%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更换了专业。虽然大部分院校规定了学生应该最晚在何时确定专业,但几乎没有学校会严格限制学生变更专业的次数。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从不变更专业的学生的毕业率反而比变更专业的学生稍低。在大学第二个学期或之后更换专业的学生毕业率大约为83%,在第一学期就确定专业的学生毕业率低4%左右。即使在第五个学期才确定专业的学生的毕业时间也没有明显延长,在大四时才确定专业的学生中有1/4能按时毕业。

有学者认为,有些在大学一年级就确定专业的学生不少是迫于家人的压力,而非对所选专业真正热爱,但变更专业的学生能较好地适应自己兴趣的变化,调整学习内容,对学习更加投入。因此,报告建议,学校应该继续允许学生变更专业,鼓励学生充分探索,以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

大连大学学生转学转专业管理规定(试行) 篇4

关于高等学校在校生转学(专业)有关事宜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

为了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转学(专业)管理工作,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21号令)精神,结合我区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实际情况,现就我区高等学校在校生办理转学(专业)有关事宜提出如下要求,请遵照执行。

一、高等学校在校生转学(专业)的原则要求

为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院校、专业完成学业,如确因特殊情况,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学生转学(专

业)应当在同层次、同批次招生的院校(专业)之间进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转学(专业):

1.入学未满一学期及本科进入三年级、高职高专进入二年级的;

2.未进行学籍电子注册取得正式学籍的;

3.由招生时后一批次录取院校转入前一批次录取院校、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的;由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转入本科院校的;由一般职业院校转入国家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单位的;招生时高校录取分数线不相当的;

4.招生时确定为定向、委托培养,或有特殊要求的(如小语种、预科生、民族班、享受招生优惠政策等);

5.跨学科类别的(文科与理科、艺术专业与非艺术专业、地方与军队等);

6.非统一招生的特殊招生类型的(专升本、二学位、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等);

7.休学期间或者二次转学(专业)的;因病不能继续坚持学习,或应予退学的;

8.其他原则上有失公平、公正,或无正当理由的。

二、办理转学(专业)手续的时间、程序

1.高等学校在校生转学,需要转学者本人提出申请,经相关两校同意后方可办理。区内院校之间转学填写《内蒙古地区高等学校学生转学申请(确认)表》(见附件1)一式4份;跨省区高等学校在校生转学填写《跨省区高等学校学生转学申请(确认)表》(见附件2)一式5份。同时需附学生

高考录取名册复印件、所在学校已学课程成绩单、在校期间表现鉴定书、转入学校提供的拟转入专业当年该生源地录取最低分学生的录检表复印件及转学理由相关证明材料。以上材料均需一式3份并加盖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印章。

2.区内转学由转出、转入学校双方在《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并具印后报我厅确认;跨省区转学的,由转出、转入学校具印同意后,转出校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商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确认。经确认后学生方可办理离校和转入手续。

3.转学手续在每年的2月和8月份集中办理,其他时间不予受理。经确认准予转学(专业)的,学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部学年电子注册的要求进行学籍异动处理。

高等学校在校生的学籍变动直接涉及到毕业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各校必须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按照本通知要求,严格把关,规范程序,细化管理,完善手续,并制定具体办法,切实做好学生转学和转专业工作,以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附件:1.内蒙古地区高等院校学生转学申请(确认)表2.跨省高等学校学生转学申请(确认)表

二○○八年七月三日

厅内发送:厅领导、各处室

附件一:

内蒙古地区高等院校学生转学申请(确认)表

内蒙古学籍字第号

附件二:

跨省高等学校学生转学申请(确认)表

西南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 篇5

时间:2013-07-08 11:23来源:未知 作者:成绩与学籍科 点击: 483 次

西校〔2007〕59号

关于印发《西南大学

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单位:

《西南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已于2007年3月15日经校长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该办法于文件下发之日起施行,请各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并严格按照本办法有关要求开展相应工作,原相关规定同时废止。

二〇〇七年三月十九日

西南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规范本科生转专业的审批程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下放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审批权的通知》、《西南大学学生管理规定(试行)》、《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负责本科学生转专业的相关工作。第三条 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的专业完成学业。

第四条 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提出校内转专业的申请。

(一)学生确有特长,转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的;

(二)学生入学后因患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不含隐瞒既往病史入学者),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证明,校医院核准,确属不宜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其他专业学习的;

(三)学生确有特殊困难,需转专业才能正常学习的。第五条 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转专业。

(一)新生入学未满一学期的;

(二)在文科、理科、艺术、体育和职教师资等不同科类之间跨类的;

(三)在重点本科、一般本科、应用技术本科等不同招生批次之间跨层次的;

(四)在不同校区之间跨校区的;

(五)属于保送生、定向生、委培生、国防生、预科升本科、专升本等特殊类别的;

(六)基本修读年限的最后一学年及其到最长修读年限内的;

(七)在校期间受过纪律处分处于影响期的;

(八)学生条件不符合申请转入专业要求的;

(九)正在休学、保留学籍的;

(十)应作退学处理的;

(十一)其他经学校审核认为不适合转专业的。

第六条 各专业转入转出学生的比例严格控制在以下范围。

(一)同一专业年级学生数不足100人的,转入学生数量控制在该专业年级学生数的10%以内,转出学生数量不超过该专业年级学生数的5%。

(二)同一专业年级学生数超过100人(含100人)的,转入学生数量控制在该专业年级学生数的5%以内,转出学生数量不超过该专业年级学生数的5%。

(三)各专业转入转出学生具体人数由教务处根据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提出意见,学校研究决定。

第七条 转专业按以下程序、时间和要求进行。

(一)一年级学生于当年12月10日前,其他年级学生于每年5月10日前,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按要求填写《西南大学学生转专业申请表》,在学院教学秘书处出具课程成绩单。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初审符合学校转专业条件者,院长在转专业申请表上签署意见。院内转专业学生申请表、课程成绩单及相关材料整理齐备后在规定时限内报送教务处。跨学院转专业学生申请表、课程成绩单及相关材料整理齐备后转交拟转入学院。

(二)转入学院对一年级申请人于12月20日前,对其他年级申请人于5月20日前进行考核、面试,根据考核、面试情况,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由院长在转专业申请表上签署是否接收的意见,然后将申请表、课程成绩单及相关材料报送教务处。

(三)教务处接受转专业申请表及相关材料的截止日期为每年5月25日、12月25日。学校审批工作为每年的6月6~10日、12月26~30日。教务处收到经转出、转入学院同意并签署意见的转专业学生的相关材料后,审核合格者,院内转专业学生材料由教务处审批;跨学院转专业学生的相关材料报学校审批。审批通过者,由教务处通知转入转出学院,由转入转出学院分别公示三天,公示无异议后,学校下发文件,教务处通过学院通知学生,学生于下学期开学前办理转专业手续后,正式成为转入专业的学生。

第八条 学校每年下半年只办理一年级学生转专业事宜,上半年只办理其他年级学生转专业事宜。

第九条 转专业学生一般应转入低一年级学习,但已修课程相差两门以内(含两门,由转入学院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学生已修原专业课程进行认定),经本人申请、学院考核、学校批准,可转入同一年级学习。学生应按转入的专业和年级学费标准交纳学费。

第十条 学生转专业后必须按照转入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修完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如果学生在原专业已修课程的要求等同或超过转入专业,则成绩有效;凡不符合转入学院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及学分,可作为选修课记载成绩和学分。

第十一条 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必须参加其原所学专业在该学期的期末课程考核,无故旷考者,取消其转专业资格。不及格课程累计门数或学分数达到退学规定的,应予退学,如学生申请试读且被批准的,只能在原专业试读。

第十二条 转专业工作应按照“公平、公开、择优”原则进行。对采取弄虚作假等手段转专业的学生,一经查实,退回原专业,并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协同作假者,通报其单位。第十三条 各学院转专业工作应当严格按上述程序、时间和要求进行。在规定时间之外,不办理转专业手续。

第十四条 职能部门应按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要求将已转专业的学生名单及相关信息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备案,并进行学籍异动处理。

第十五条 普通专科和高职专科学生申请转专业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大连大学学生转学转专业管理规定(试行) 篇6

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根据《齐齐哈尔大学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中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

转专业的所有工作必须本着公开、公平与公正的原则进行,所有有关的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都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则与程序。

第二条

本规定要求的转专业学生必须是各专业修完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全日制普通教育本、专科生。

第三条

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转专业一次。

第四条

转专业时间为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后一周,其他时间概不受理。

二、转专业条件

第五条

凡提出转专业申请的学生,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思想品德优良,身体条件符合拟转专业的要求;

(二)在校期间无任何违法乱纪行为,未受过任何处分;

(三)学生确有专长,转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者;

(四)第一学期无不及格课程,本科生平均学分绩点3.0以上(含3.0);专科生各科平均分85分以上(含85分)。

(五)其他原因:

1.学生入学后发现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其它专业学习者;

2.经学校认可,学生确有某种特殊困难,不转专业则无法继续学习者;

3.因专业停招、改招、休学期满的复学学生或保留入学资格后重新入学的学生,不转专业无法学习者。

第六条

有下列情况者,不得申请转专业: 1.入学未满一学期者; 2.跨类转专业;

(1)专业类别为文科专业转理工科专业者,或理工科专业转文科专业者;

(2)考生类别为理科转文科者,或文科转理科者;(3)艺术类、体育类专业的学生要求转入其它专业者;(4)非师范类专业转入师范类专业者。3.专科升入本科者;

4.转入专业教学资源不足的专业; 5.应予以退学者; 6.其他无正当理由者。

第七条

专业净转出率不超过专业人数的10%。

三、转专业审批程序

第八条

学生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成绩单及相关材料,经所在学院同意并上报教务处初审后,学生填写《齐齐哈尔大学学生转专业申请表》,由教务处转交拟转入学院。

第九条

拟转入学院对申请转入学生进行资格认定,并由院长在申请表上签署接收意见。

第十条

经转入、转出学院审批同意转专业的学生将审批表及相关材料交教务处进行资格审查,并将审查结果报主管校长审批,学校下发文件。

第十一条

转入、转出学院请于两日内办理完审批手续。第十二条

根据转专业文件,学生须在一周内到教务处办理转专业相关手续。

四、相关规定

第十三条

学生转专业后,若转入专业学费标准高于原专业者,则须交清当年学费,不得拖欠,以后则按转入专业学费标准缴纳学费;若转入专业学费标准低于原专业者,则仍然按原专业学费标准缴纳学费。

第十四条

经学校批准转专业的学生,在原专业所取得的全校任意选修课学分仍然有效,其他符合新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及学分,经转入学院与相关任课教师确认后予以承认;所缺的新专业前期的个别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必须补修取得相应学分。

五、附则

第十五条

上海中医药大学本科生转专业规定 篇7

(上中医教字15号)

为了更好地实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目标,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同时进一步完善我校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加强教学管理秩序,特制定上海中医药大学普通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第一章 转专业的条件和程序

第一条 学生确有专长,转专业后更能发挥专长者,可允许其转专业。转专业的学生必须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1)在读一年级的本科非定向委培学生。

(2)政治表现良好,遵纪守法,勤奋好学,富有上进心,身体健康,操行评定80分以上(含80分)。

(3)在校期间无任何违法违纪行为,未受过任何处分。

(4)所学课程考试没有不及格,由非医学学位专业转入医学学位专业的学生学分绩点须达到3.2。

(5)从未转过专业。

第二条 受理时间:转专业的工作安排在每学年的第三学期进行。在规定时间外,不受理转专业申请。

第三条 受理程序:

(1)每年第二学期结束后,教务处启动转专业工作。各二级学院、部填写教务处统一印发的“院部接受转专业学生计划表”。同时各院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规定对申请转入学生的考核方式、程序等,并连同计划表上报教务处。

(2)教务处对各院部接受转专业计划名额进行审核、汇总,报主管校长审批同意后执行。(3)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到所在各院系的教学科研办公室领取“上海中医药大学普通本科生转专业申请表”。按表格规定填写并送回所在院部,逾期不再受理。(4)各院部对所有申请转专业材料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后转送至学生申请转入的专业所在院部。

(5)各院部遵照公布的“转入规定”对申请转入的学生进行考核、审定,并将接受学生名单和审核结果报教务处。凡需要对学生进行面试的院部,应事先安排好面试点时间、地点。(6)教务处将转专业学生资格审核意见汇总后,公示一周并报主管校长批准,通知转出院部。

(7)在新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周内,各院部到学工部统一办理新转入学生的学籍、学生证、注册等事宜。

(8)对于学生已修的课程,如原专业与转入专业课程代码相同,可直接转换;课程代码不同者,须通过免听、免修流程予以核定。与教学计划不符的课程一律转为任选课。第二章 转专业的组织管理

第四条 转出转入专业的学生人数控制在本专业该年级人数的5%以内。

第五条 学生转专业后,原已经获得到学分符合转入专业的教学计划规定要求的,经教务处审核确认后,予以承认;不符合要求的可作为选修课学分。第六条 转专业的学生必须修满新专业教学计划的全部学分,完成所有教学环节并符合毕业条件的,方可授予新专业毕业证书。

第七条 下列情况的转专业属特例,不受上述条件限制:

(1)学生入学后发现某种疾病,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能在其他专业学习者。

(2)经学校认可,学生确有某种特殊困难,不转专业则无法继续学习者。上述学生转专业,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所在院部提出建议,经接受院部同意,教务处审核,主管校长批准,转入新专业学习。

第八条 转专业的学生收费标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第三章 附 则

第九条 本实施办法从发布之日起执行。第十条 本实施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大连大学学生转学转专业管理规定(试行) 篇8

沪二工大教[2007]58号

为了规范本科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建设的实际需要,促进学校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调整、管理及建设工作,增强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本科专业的设置

1.学校的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加强整合与调整,立足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学校的专业设置,应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形成多学科结合、布局合理、适应性较强的专业结构。

3.学校的专业设置,应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有关要求,按规定程序办理。

4.申请新设置本科专业的基本条件:

①有详尽的人才需求调查(必须深入三个以上企业进行调查和三个以上高校相关培养计划的对比分析)及论证报告;

②有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其他各项教学条件基本齐全;

③有能力承担拟新设置专业80%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包括讲课、实验、实习、辅导等),并能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

④拟新设置的专业,应配备不少于实际从事本专业建设和教学的专业教师7人,其中具备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至少占80﹪。教学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必须能保证拟新设置专业教学的基本需要;

⑤新设置专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主干课程和主要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大纲、教材、讲义和教学资料的编写或选用,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指导的准备等)基本完成;

⑥新专业建设规划。

5.申请新设置专业的审批程序:

①对拟申请新设置的专业,实行预申报制度。预申报应提前一年(每年六月底前)向学校提出申请,经批准后获得第二年申请新设置专业的资格; ②每年六月底前,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本科院校专业目录,由申请新设置专业的学院(系)提出申请报告,上报教务处;

③由教务处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报学校学术委员会审定;

④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于九月底之前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审批。

6.申请新设置专业的申报材料按照上级有关规定组织。

7.学校申请增设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外专业,须按规定报请上海市教委主持召开专家论证会,提交目录外专业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学校申请增设全国高校已经布点的目录外本科专业(不包括试点专业),可以不提交目录外专业专家论证报告。专家论证会除应按有关规定邀请教育、科技、人事部门的专家学者外,还应聘请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行业协会的专家参与。论证小组名单须在论证会召开前由学院(直属系)确定后提交教务处,送上海市教委报教育部核准。并在每年7月底前向上海市教委高教处提出组织召开目录外专家论证会的要求,论证会安排在8月15日以前进行。

二、本科专业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1.本科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专业应按照专业建设规划,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分步骤、有重点、抓落实;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重点、特色专业建设,逐步形成一批名牌专业,形成学校的整体优势。2.本科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①专业指导思想。各专业要按照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有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

②师资队伍。各专业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到2010年实际从事本专业建设和教学的专业教师数量应不低于1:30(实际从事本专业建设和教学的专业教师数:本专业本科学生数)且最少不少于10人;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高级职称所占比例≥50%,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比例≥50%;每位教师每学年均应参加本专业的有关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工作;

③教学基本设施。各类功能的教学实验室实验开出项目符合各专业教指委提出的基本要求,满足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项目;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设施能满足本专业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

④教学文件。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相对稳定,执行情况良好;本专业各教学环节(含课程、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的教学大纲齐全并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标准并严格执行;

⑤课程建设。各专业要做好对本专业各课程的建设规划,特别要加强主干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的建设,在近两次校级教学成果奖或重点建设课程遴选中有入选项目;有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要选用获奖教材、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的教材、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和新版教材,并注意有本专业特色的教材编写规划;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课题式和自主学习式教学方法,特别要重视考核方式的改革,除传统的闭卷考试外,应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开卷、案例分析、口试、过程考核等;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要根据课、程的性质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15%;各专业应有双语教学的课程; ⑥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选题要有70%以上结合生产实际,难度、深度、综合训练等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不超过8名;

⑦质量控制。各专业要建立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统一制定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如集体讨论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大纲、考核方式等;检查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如听课制度、试卷分析、学生座谈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

三、本科校重点专业(教学高地)建设

为落实我校“创特色学科,树品牌专业,建精品课程,铸一流技能”教育教学新格局,学校组织本科重点专业(教学高地)建设工作,其目标是通过建设,重点建设专业的总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应达到全市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知名度的本科专业,并在某些方面达到全市乃至全国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各学院(直属系)应根据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学院(直属系)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向学校提出本科重点专业(教学高地)建设项目立项申请报告。申报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专业须具有相应的学科背景和学科基础、获得过相应的教学研究成果、有特色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有长期和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基本符合教学要求、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风与学风建设、学生受益面广、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比较高等方面规定的相关条件。项目建设周期为四年。

今后,申报上海市高等学校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将从校重点专业(教学高地)建设项目的专业中遴选。

四、本科专业的检查评估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重在提高”的原则,学校对所有本科专业定期进行检查评估,现阶段原则上每2~3年对各专业检查评估一次,以后逐步过渡到每5年评估一次。

检查评估的主要内容是:

1.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包括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专业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特色);

2.师资队伍(包括主讲教师的数量与结构、教学水平现状及建设成效); 3.基本教学条件及利用(包括课程、教材、实验实习条件及利用、图书资料、教学经费、学生参与文化科技活动等情况);

4.教学管理(包括规章制度、质量控制的执行情况);

5.教学效果(包括学风、学生反映、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成效等情况); 6.社会评价(就业率、用人单位反馈)。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另订。

评估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学校综合评估与验收、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并积极引入社会评价制度。对于目标不明、力量不足、条件不够、建设不力、就业困难的专业,实行限期整改、暂停招生直至取消专业等措施。

五、本科专业建设的组织与管理

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对院长(系主任)负责,其基本职责是:制定拟设专业的筹建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并配合学院(直属系)进行申报工作;制定本专业建设计划,全面组织实施本专业的建设;提出专业方向的调整建议等。

专业建设以学院(直属系)为主开展,是各学院(直属系)的中心任务之一。各学院(直属系)应根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制定本院(直属系)现有专业的建设计划及拟设专业的筹建计划并组织实施。

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及新设置专业的申报、评审等工作在校学术工作委员会领导下进行,由教务处具体实施。学校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宏观调控,整体上把握专业建设方案,并进行指导、规划和统筹。

六、本科专业建设的经费管理 1.新设置本科专业的启动经费使用

为加强我校本科专业的建设,学校对每一个新设置的本科专业投入一定资金作为建设启动经费(一般为2万元)。本科专业建设启动经费专款专用,在额定范围内,经费可以用于专业建设调研、专业建设资料购买及专业论证评审等方面,由院长(系主任)及教务处负责人签字后予以报销。报销时需提交与经费开支有关的调研报告、发展规划报告、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相关成果材料。

2.校重点专业的经费使用

为保证重点专业建设有效开展,学校为重点专业建设提供经费支持。本科重点专业建设经费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挪用、挤占。

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经费中用于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引进等费用,由学院(直属系)提出申请,学校在专项经费中统筹安排落实。

除以上费用外,学校另外对每个重点专业每年资助10万元,主要用于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

该经费的使用权归各专业建设项目组;由专业所在学院(直属系)、教务处和财务处共同管理。各专业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对本科重点专业建设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负直接责任,各专业所在学院(直属系)负责经费的日常管理,教务处、财务处负责对建设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宏观管理、检查和监督。

经费与建设目标的实施进度挂钩,根据阶段目标达成情况分划拨。自学校批准立项起,即下拨第一年的费用10万元。项目实施过程中,每年向学校报送进展报告,由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对建设项目进行检查,经检查确认建设进展良好,则继续下拨下一的建设经费。本经费如不能按期使用,则自行终止使用权限。如不能按计划完成规定内容、无故拖延计划实施或将经费挪作他用的,学校将有权停止其使用经费和停拨后期经费。

七、附则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上一篇:跑操比赛的讲话下一篇:派出所消防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