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精选8篇)
正式发布会上的讲话
(2010年4月13日)
杨春茂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公司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发布会,是自公司推行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启动之后,全面持续推进党建贯标工作条件已基本成熟的一次重要的会议。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省公司党组提出的“加快推进党的工作创新,促进公司科学和谐发展”目标以及公司党委对党建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规范操作、持续推进公司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为公司实现“省内争先、国内争先、远期先进”发展目标、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不竭的动力与坚强保证。
公司党委去年将ISO管理理念引入党建管理,召开启动大会
好运行机制;就是要运用管理手段,实现党建工作由“号召型”向“切入型”转变,由“随意性”向“规范性”转变,由“零散性”向“系统性”转变,进而达到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的目的。
二、推行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和方法步骤
(一)要明确体系所确立的党建工作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公司党建质量方针:以人为本、创优争先、促进和谐、铸就一流。为实现这一方针,我们在体系文件中明确了党建工作的“十项”主要目标。围绕贯彻落实党建工作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紧密结合“强基础,搭平台,创载体,建机制,树标杆,提素质,带队伍,构和谐”广泛开展好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负责人的示范表率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达到公司党建工作“省内领先”目标而共同奋进。
(二)要明确体系的“三个”主要文件框架。此次公司所发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由《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三大主要文件组成。《质量手册》是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依据,起沟通意图、统一行动的作用。《程序文件》是执行、验证、评审党建质量活动的依据,是规范和运作党建质量控制的管理性文件,规定了实现党建工作目标的7个基本程序。《作业指导书》是整个体系运行途径的操作性文件,是具体的工作规程、是程序文件的细化和补充。三大文件之间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层层深入,构成了体系的基本框架。
新办法、新举措及时纳入到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之中,使其成为一个能够自我完善、不断改进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第二、要因企制宜,突出特色工作。我们的体系刚刚建立,在实际中会有不完善的地方,要按照持续改进的要求,在工作中不断发现、改进、解决问题,逐步优化和完善体系内容,提高其可操作性。特别是要把公司的特色工作突出出来,不但要做好,而且要做得让人耳目一新,感觉有新意,有亮点、有特色,突出和谐高效的南供作风。
第三、要讲究工作方法,切实加强指导。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当中,各级领导要切实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严细认真的作风,去一步步、实实在在做实工作,并通过不断检查总结,分析原因,使工作能够不断地持续改进。同时,不要急功近利,防止片面性和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我们要从抓细节入手,搞好推行工作。同时党群各职能部门要严加督促和检查,指导和督导工作进行,有错必纠,逐步完善,保证每一个细节,保证每一步质量。
四、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今年公司党委推行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件大事,也是公司党建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切实予以重视,严格按党建工作管理体系文件要求,进行规范操作,把这项工作抓好、抓紧、抓出效果。
一是要高度重视,精心安排,确保落实到位。推行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新的课题。各党支部要把党建工作质量管
作用,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既要坚定不移地做好党建工作,又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安全生产、营销服务、台线标准化达标和班组建设等工作,促进其它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最后,强调保密事宜。各单位必须做好体系文件的保密工作,严禁文件外流。对于违反规定的,公司将按照有关保密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党员处分条例》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管理模式是由体系文件来具体体现的, 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它是指导检验检测工作的文件, 是控制检验检测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检验检测能力的有力工具, 更是规范化管理必不可少的。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不同因此技术机构承担的检验检测项目不同, 技术装备配置也不相同, 发展的方向更不相同, 其管理模式也应各有特点, 才能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 技术机构管理者对技术机构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在体系文件中能得以充分体现, 并以文字的方式得到具体描述。换句话说在满足考核规范, 认可准则的前提下, 管理者应根据各自管理特点和管理思路来设计体系文件。
ISO9001:2008标准把质量管理体系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 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 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整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1) 规范机构检测工作行为, 提高检测质量, 满足顾客需求, 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提供计量检测服务。 (2) 降低或减小检测风险, 增强自身保护能力。 (3) 提升单位形象, 扩展检测业务, 增加收入。
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必要条件
2.1 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建立的, 这是运行的前提条件。
2.2 运行经费必须保障, 在运行中可以提供资源 (购置供应品、添置设备、培训人员等) 保障;改善环境条件和增添必要的设施。
2.3 全员职工必须全面了解质量管理体系, 熟悉自己的职能职责, 尤其是管理者必须准确了解和掌握体系文件的精髓。
2.4 最高管理者必须支持, 参与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的具体要求
3.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应由机构的最高领导者亲自领
导, 成立编写小组, 选择适当的人员编写, 人数可以根据机构规模的大小确定, 一般文件编写人员应从熟悉日常质量活动流程及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熟悉机构运行所依据的技术规范, 维护和管理机构质量活动, 并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人员中选择, 编写人员可以由质量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和质量管理室主任构成。
3.2 机构应制定体系文件编制的总体计划, 从成立编写小组、培
训、进行体系策划、确保体系机构方案, 制定体系文件目录和编制实施计划到体系文件的编制、修改、审核、批准、发布、结构方案, 完善改进, 应按上述程序制定进度安排和要求。
编写组应根据机构自身的情况, 确定编写的质量体系文件的层次和结构。质量体系文件可以分为三层或四层, 第一层为质量手册, 第二册为程序文件, 第三层为作业指导书, 第四层为质量记录。有些机构也将第三层, 第四层合并为一层。文件的结构应尽可能依据规范、标准的内容顺序来确定编写文件的内容顺序, 章节号最好依据规范, 标准的章书号来编写, 这样避免了文件结构的随意性, 良好的文件结构不仅有利于阅读, 也有利于依据规范, 标准的内容对照检查。
3.3 在编写质量体系文件时, 编写小组要研究提出组织体系文
件的结构形式, 根据质量管理体系体系文件简练、实用、准确的要求, 确定除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外, 应制定哪些程序文件和质量作业文件及质量记录, 主要要确定程序文件的形式及数量, 如加强程序文件, 简化手册、或减少甚至不制定程序文件, 细化手册;确定要多少管理性文件、技术性文件、质量记录。
在文件的编写过程中, 由于各层次文件的要求不同, (如质量手册是整个质量体系文件的核心, 程序文件是质量手册的补充和支持性文件;作业指导书主要用于详细说明程序文件中一些复杂的操作过程, 质量记录是记录所有质量活动的证据) 因此在编写过程中, 要有全局观念、分清哪些内容应编写在质量手册中, 哪些应编写在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中。为了有利于体系文件的编制, 首先把为起草体系文件具有综合性指导性的文件先制定并确立下来, 纳入质量手册, 在编写质量体系文件时, 通常由第一层质量手册开始编写, 再陆续完成第二、三、四层等, 在编写质量手册时, 可以由一人主笔负责编写文件的框架, 其他人员编写详细内容, 也可以按层次结构分别编写, 最后再汇总合成, 无论采取那种方式编写, 说明人员职责权限的内容必须明确, 特别是涉及人员具体职责的内容。因为这直接影响质量体系文件中各部分内容的协调, 如果职责不明确, 就必然导致某些工作多人同时负责, 而某些工作又无人负责的情况发生。
质量体系文件由一人主笔, 其他人辅助编写的质量体系文件, 应在主笔人员完成填充内容后, 其他人员根据分工再填充自己负责的内容, 主要对主笔人员工作有效补充和核对, 由多人分工编写的质量体系文件, 在完成任务后, 由确定的汇总人员完成文件的汇总, 其主要工作是文件内容的排序、整理、并核对相关内容的兼容性 (如人员职责是否存在遗漏、重复或交叉等) 。质量体系文件的内容有多种形式 (如声照、承诺、要求等) 采用的表现方式包括文字、图形、表格等。因此在填写过程中, 要根据文件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 (如组织机构框图、质量体系要素分配表等) 有时还需要一些特殊要求, 如发布令需要机构负责人签字后才能生效, 进行文件修改时要填写修改目录等。无论是哪一层次的文件, 在填充文件内容的过程中, 始终要注重过程方法的原则, 即处理问题要严格按照过程方法, 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有监督、有验证、有改进。
质量体系文件形成初稿后, 应由编写组成员审阅, 可以进行修订, 在文件审阅过程中, 应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试运行, 以检验质量体系文件的运行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经过修订和试运行后, 文件应进行审核,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管理性的作业文件, 因为它涉及到各职能部门的应用, 必要时应进行文件的会签, 质量手册应报请最高管理者批准。最高管理者应在质量手册批准页上签字。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可由管理者代表或最高管理者批准, 文件批准后, 即应发布实施, 实施前应由质管部门统一进行编写, 要做到文件编写的唯一性, 由文件分管部门分发, 以加强对文件的控制。
体系文件的编制同样应实施PDCA动态循环, 随着体系运行, 内审及管理评审中所发现存在的问题, 则应及时修改体系文件, 体系文件应在不断修改, 补充中得到完善, 在体系运行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 结束语
编制体系文件是一个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 是贯彻整个认证工作的难点。机构应把这一过程作为培养锻炼熟悉规范、标准的骨干队伍的机会, 从中学习提高, 以不断提高技术机构检验检测能力。
摘要:在经历了质检机构资质认证、法定计量机构考核后, 对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有了一些体会, 本文将对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
参考文献
[1]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1]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2]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2]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关键词工程质量;体系文件;编制步骤;结构形式
中国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2—0100—01
工程质量管理,重要的是过程管理,而过程管理离不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与执行。优质工程来自于卓越的管理,卓越的管理之基础是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搞好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工作,应重视编制步骤与文件的结构。
1建立组织机构
选定人员成立专门的工程质量体系文件编制小组。组织机构应由组织最高管理者亲自领导,因为体系文件是整个组织的重要管理手段和措施的根本性文件,对组织在质量管理上的目标、方针、机构设置和责、权、利等重大问题都有很大的影响。管理者代表应负责日常具体的组织领导,质管部门为负责体系编制的主管职能部门。为加强领导,管理者代表或质管部门领导应成为体系文件编制小组的组长,成员数量可由组织规模大小来确定,大中型组织最好建立以质管部门为主,由各中层部门领导参加的文件编制小组,采取上下结合、分工合作的方式,文件应该由参与过程和活动的人员制定,对小型组织,本身规模很小、中层干部兼职很多,可以选择几个熟悉业务文字能力强的人员组成。确保体系文件编制成员的素质是提高体系文件质量的根本要素。
2加强培训
在编写体系文件之前,必须进行高质量的培训。使所有人员都能熟悉和理解质量标准依据。培训可组织多种形式,目的是让组织内所有与质量管理有关的各级管理和技术人员重点掌握以下内容:ISO 9000标准的基本指导思想,即质量管理八项原则;IS09000-2000、ISO 9001-2000标准的内容要求;过程方法的应用;如何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及过程的策划。体系文件的内容、要求及编制方法。以过程为基础,从过程方法人手,去识别过程、策划过程,从而去编制所需要的文件。搞好培训是建立体系文件的重要基础。
3制定体系文件编制的总体安排
应制定一份对体系文件编制工作具有指导性和强制性的计划纲要,具体规定:如何成立编制小组、培训、进行体系策划;如何确定体系结构方案、制定体系文件目录和编制实施计划;体系文件的编制、修改、审核、批准、发布实施、完善改进等。应按上述程序制定进度安排和要求。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策划2000版标准强调采用以过程方法来管理组织,用过程方法来建立、实施、保持、改进质量管理体系,采取过程反应和过程控制措施必须依赖体系文件来实施,因此体系文件必须要以过程为基础,以过程为体系文件制定的依据和程序基础,其基本结构建立在体系的过程模式基础之上,过程模式确定了,体系文件的结构也就固定了。 通过对过程的识别、分析,可以确定所需要反映和控制的指标,从而确定所需要的文件和记录种类和内容,文件和记录既要反应过程的要求又要达到能对过程实施控制,为此要编制体系文件首先应对过程及其体系进行策划。体系过程的策划应在质管部门的统一组织下,由各职能部门进行,主要是按标准要求来识别分析本部门的过程,提出体系文件和记录的需求。按2000版ISO 9001标准要求体系由四大板块过程组成。主要体现组织的行政机构结构图,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图及各职能部门的质量职责分配表(简称二图一表),这是体系策划的一个结果,也是编制体系文件的前提。然后进一步来核实各职能部门有关过程所需的文件和记录,此时各职能部门应进行按分工的内容,找出本部门相对ISO9001标准的差距和问题,确定过程所需的体系文件和记录的目录,经质管部门汇总讨论分析论证,最后确定组织。需要制定哪些体系文件和记录表格。
4制定体系文件的编制计划
在上述策划分析基础上,编写小组要研究提出组织体系文件的结构形式,根据ISO9001—2000标准体系文件简练、实用、准确的要求,确定除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外,应制定哪些程序文件和质量作业文件及质量记录。确定体系文件、记录总目录清单后应制定一份《体系文件编制计划表》,以体系文件编制过程中涉及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具体规定,包括:确定过程文件名称、编制责任部门、责任人、起草人、统稿人(或审核人)及编制进度。上述计划应经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批准由质管部门组织实施,由文件编写小组成员作为起草人进行起草,各职能部门中层领导干部参与起草,并作为各职能部门文件起草的责任人。对于小型组织,则可直接由质管部门负责起草的有关工作,但要注意听取各部门意见和要求,加强协调配合。为了统一体系文件的格式和编写要求,必要时可制定一份《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号编写规则》统一作出规定和要求。
5体系文件的起草
首先要清理原有文件。通过对质量体系过程的策划,按计划要求进行编制工作。起草可分为两大阶段进行,首先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然后再制定相应质量作业文件和有关记录表格。但为了有利于体系文件的编制,首先要把为起草体系文件具有综合性、指导性的文件先制定并确定下来,如纳入质量手册的《组织行政机构图》、《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图》、《各职能部门质量职能分配表》,作为第三层次d)文件的《各职能部门及有关人员质量职责规定》(即岗位责任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号、编写导则》。考虑到2000版标准过程方法的使用,为了有利于实施体系过程的策划,也可以制定一份《采用过程方法的有关规定》文件,为全面开展文件起草作好准备。可以先制定体系文件初稿,经讨论协调修改后提出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求各职能部¨意见基础上形成报审编,这一过程可能要反复2~3次,形成报批稿提交组织审核批准。编制体系文件是一个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是贯标认准:作过程中的难点,组织应把这一过程作为培养锻炼熟悉标准的骨干队伍的机会,从中学习提高。有的组织为了少走弯路加快贯标认证的步伐,邀请咨询机构进行指导,这是—个有效的途径,但必须防止在咨询过程文件起草中包办代替,作为咨询机构主要是帮助组织理解标准,指导如何编制体系文件,要立足于为组织培养一支过得硬的贯标认证骨干队伍,组织的贯标认证队伍要从具体的工作中去锻炼成长。
6体系文件的审核批准
当完成体系文件报批稿时,文件应进行审核,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管理性的作业文件,必要时应进行文件的会签,再作一次协调和审查,可使用文件会签批准表。在会签基础上,上述管理性文件均应经过管理者代表审核,质量手册应报请最高管理者批准,程序文件和质量作业文件可由管理者代表批准(有的小型组织必要时均可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在文件会签批准表上签字,最高管理者应在质量手册批准页上签字。作为第三层次d)文件,可按文件控制程序规定按级实施审批。质量作业技术性文件按技术性文件审批规定执行。文件批准后,实施前应由质管部门统一进行编号,由文件分管部门分发,并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培训。
7体系文件的改进和完善
体系文件的编制同样应实施PDCA动态循环,应在不断修改、补充中得到完善,在体系运行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文件修改应按有关规定程序执行。
1、质量手册、质量方针和目标
2、QC品管组织架构图
3、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关键人员职责)
4、各种来料检验标准及缺陷分类
5、QC是否独立于生产部门
6、产品进阶事故处理程序(包括召回程序)
7、客户投诉处理程序及记录
8、QC 定期不定期质量客理体系、控制会议机制及记录或者是否书面记录显示生产管理和QC团队共同讨论、解决质量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
9、工厂是否有系统和程序去控制那些可能会影响产品或对人造成伤害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污染风险
10、潜在危风险评估(物理异物如金属、玻璃等化学、微生物方面的危害)
来料过程控制
1、来料检验控制程序
2、来料标准和缺陷分类
3、IQC来料检验报告、不良品处理(退货、挑选及让步接收等)记录
4、来料中免检产品的符合性证书或测试报告
5、工厂是否实施物料先进先出(FIFO)体系
6、所需的来料测试仪器是否配备及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7、所有的原物料是否有合适的标识,储存及可溯性
8、工厂是否有文件程序和参考样品以确保来料符合规格
9、工厂是否建立起适当的物料控制体系,以隔离不合格原材料及避免意外污染
10、工厂是否分良品和不良品材料,并标识所需要更换的不良材料
11、厂房的存储区是否有足够的照明、通风和清洁
12、材料、部件和配件是否妥善堆放并有标牌/标签,且与地板隔离
13、化学品和保养的物质是否妥善标识和储存,以防止污染的风险
14、工厂是否有书面的供应商的评审程序及记录?
15、供应商来料状况统计
16、工厂是否建立起书面的对分包商的品质控制流程文件?是否有评估及监督分包商的品质表现及信赖度
工序和生产控制
1、产品设计程序及记录
2、工厂是否每个生产操作阶段都有质量程序文件
3、工厂在生产前是否进行产前会议及记录
4、在产前会议中有没有审查及确认严重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并记录采取的改进行动
5、工厂是否进行试生产,根据产品规格明细研讨产品质量,并记录在生产前的纠正行动
6、生产有没有实施内部实验室测试?(要求测试记录副本)
7、工厂QC是否根据客户签样和产品规格聊制定首件样品
8、是否有足够的核准样品、首件样品、参考样品和作业指导书
9、制造各工序包括包装的作业指导书、规格要求、参考样板、批准板
10、过程质量控制的程序、标准、记录(首件检验、在线检验、巡检、抽检、全检、批次检验)
11、QC是否授权当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时是否可以有权停止生产
12、每个操作过程是否经过QC巡检
13、现行的产品质量是否可以接受(检查8个已检验的完成品是否有主要缺陷)
14、工厂是否使用纠正措施和根本分析方法(请提供例子)
15、工厂对最终产品有没有实施100/%功能性检验
16、工厂QC检验是否按照AQL抽样检验标准或按照工业标准
17、工厂是否有工作区域分区标注以改进产品包装
18、包装区域是够有足够的空间来进行包装,是否清洁有序
19、包装纸箱是否储存在封闭的区域,没有暴露于阳光和潮湿空气
最终检验
1、工厂有没有最终检验程序,有没有最终工作指导书
2、最终检验标准(可能多种形式、叫法不同)包括FQC或者OQC或者QA3、工厂QC有没有根据AQL抽样或行业标准来实施最终的检测
4、最终检测QC有没有客户签样或参考样品,包装清单以参考样品,及出货说明
5、有没有正式的最终检验报告,这些报告是否归档及追踪产品质量(批次、日期)等
6、工厂最终检验QC有没有做一些机械测试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7、检验测试的仪器设备是否使用良好并校正
8、退货的产品在客户最终检验前有没有得到适合的9、成品出货放行机制
10、成品不良的纠正预防
内部实验室测试审核
1、内部测试清单、测试记录
2、是否有测试标准手册(操作指引)
3、内部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有没有受过适当训练来执行测试工作
机器校准和维护
沈阳XXX科技有限公司质量管理制度文件目录
1、质量管理方针和目标管理制度;ZNXZD001-02、质量否决制度;ZNXZD002-03、首营企业资质审核管理制度;ZNXZD003-04、首营品种资质审核管理制度;ZNXZD004-05、医疗器械采购管理制度;ZNXZD005-06、医疗器械质量验收管理制度;ZNXZD006-07、医疗器械仓储保管管理制度;ZNXZD007-08、医疗器械养护管理制度;ZNXZD008-09、医疗器械出库复核管理制度;ZNXZD009-010、医疗器械近效期销售管理制度;ZNXZD0010-011、医疗器械技术培训、维修、售后服务的管理制;ZNXZD011-012、医疗器械质量事故管理制度;ZNXZD012-013、医疗器械质量查询与投诉管理制度;ZNXZD013-014、医疗器械质量跟踪和不良事件报告的管理制; ZNXZD014-015、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ZNXZD015-016、医疗器械经营过程中有关记录和凭证的管理; ZNXZD016-017、质量教育、培训及考核制度;ZNXZD017-018、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检查考核制度;ZNXZD018-019、质量信息管理制度;ZNXZD019-02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管理制度;ZNXZD020-021、医疗器械质量跟踪管理制度;ZNXZD021-0
一.药品购进管理制度
二.药品验收管理制度
三.药品储存管理制度
四.药品陈列管理制度
五.药品养护检查管理制度
六.药品销售与处方管理制度
七.药品拆零管理制度
八.质量信息管理制度
九.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
十.安全卫生和人员健康检查管理制度 十一.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十二.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十三.药品退货管理制度
十四.近效期药品管理制度
十五.药品宣传与广告管理制度 十六.质量管理培训管理制度
海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已经成为各省级电能质量监测系统( 以下简称“监测系统”) 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数据海量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电能质量监测指标( 以下简称“指标”)数量众多,除了基本的电压、电流、频率外,还包括谐波、间谐波、三相不平衡、闪变以及暂态事件等。同时,由于电能质量问题具有随机性,除了实时数据外,也注重各类统计数据(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95% 概率值)[1]的分析。由四川电能质量一体化数据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 中单个监测点稳态监测数据统计结果可知,每个监测点每天需要存储的稳态数据约为900万条。另一方面,随着电能质量监测工作的推进,某些地区的监测系统已包含数千个监测点[2-5]。如何有效管理越来越多的海量监测数据对监测系统的数据管理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对电能质量监测数据管理方案的研究较少,一般将监测数据直接存储于关系数据库中预先生成的数据表中[4-6]。其中,文献[5] 针对海量数据,提出了单表按月分区和缓冲入库机制,但仍无法克服关系数据库在处理海量监测数据时的固有缺陷。
在目前投入运行的监测系统中,无论是采用两层式结构还是三层式结构,各监测终端采集和统计形成的监测数据通常都直接传输到监测主站,并保存在省级监测主站数据库中[2]。三层式结构中的地区级监测子站主要起到数据中转的作用[7-8],并不与查询客户端进行直接数据交互。
本文通过对平台中监测数据的存取特征和硬件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海量电能质量监测数据管理方案。此方案可充分利用平台中各异构监测子站服务器的计算资源、存储空间和网络带宽,实现海量监测数据的高效管理。 利用平台中的硬件条件进行测试,结果证明此方案可以有效地节约存储空间,提高存取效率。
1传统关系数据库管理方案的不足
目前,采用关系数据库直接存储监测数据的传统方案已经无法满足海量数据的管理需要,具体表现如下。
1) 难以满足对数据库高并发写的需求。目前监测系统中普遍采用IEC 61850报告或日志[1]或电能质量数据交换格式( PQDIF) 文件[9]传输监测数据。系统需在短时间内解析并向数据库中写入监测终端周期上传的大量监测数据。如果对关系数据库运行大量结构化查询语言( SQL) 写数据请求,容易导致效率低下和数据库崩溃。
2) 监测数据存储占用空间大。由于关系数据库中除存储实际数据外,还需保存数据表结构、关系和日志等信息,因此,占用空间较大。
3) 难以满足高效检索海量数据的需求。以检索谐波电压幅值为例,如附录A表A1所示,某个监测点一天的数据为216万条,2个月将超过1. 2亿条,在一张上亿条记录的关系数据库表中进行SQL查询,效率将极低。
4) 数据库扩展性差。当数据量和访问量增大时,对关系数据库进行升级和扩容往往需要停机维护和数据迁移,无法通过动态添加服务器节点来实现扩展。
与此同时,关系数据库中的事务管理、多表关联查询等主要特性却在处理海量监测数据时的高负载情况下无用武之地。因此,迫切需要研究一种全新的数据管理方案。
2基于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数据管理方案
2. 1监测系统数据存取特征和硬件环境
2. 1. 1监测数据存取特征
监测系统需要存储所有监测点5年内各项指标的历史监测数据,包括各类稳态统计数据和暂态录波数据,用于趋势查询、报表生成以及分析诊断等功能。由于目前能支持IEC 61850的电能质量监测终端[1]还较少,较难实现全范围内的实时监测,历史监测数据的查询分析仍是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历史数据的数据量大,检索耗时多,因此,本文提出的海量数据管理方案主要针对历史监测数据的管理进行优化,以下对其存取特征进行分析。
存储历史监测数据时,一般按天为周期在旧数据末尾持续追加写入大量时间序列数据,不会覆盖、 修改或删除已有数据,也不存在随机写入操作。
读取历史监测数据用于分析评估的方式一般分为以下2种: 1读取一段时间内各指标的统计值和合格率,依据相应国家标准限值进行评估; 2读取一段时间内某项指标的历史监测数据,分析其变化趋势。
其中,第2种方式检索数据量极大,一般是大规模的流式读取,即一次性读取几天到数月内某监测点的某项指标数据。小规模的随机读取是极为少见的。本文方案主要针对这种耗时长、占用资源大的读取方式进行优化。
2. 1. 2监测系统硬件环境
在目前典型的三层式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中,省级监测主站服务器与分布在各地区的监测子站服务器之间通过电力专用通信网络光纤相连,在物理上构成了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的硬件架构。但是,由于监测主站与各子站间的建设时期和方案不同,一般不是统一设计,开发环境与操作系统均存在差异,异构严重[10]。
2. 2方案总体思想
依据以上数据存取特征和硬件环境,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海量监测数据管理方案。由于处理大量连续数据时,读写二进制文件相比操作关系数据库要快得多,本文方案采用二进制文件存储压缩后的历史监测数据,利用监测子站和其他电能质量相关系统的异构数据库服务器作为文件服务器保存数据文件。二进制文件能被各操作系统( 如Linux,Windows,Unix等) 支持,因此,可有效地屏蔽异构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监测主站数据库服务器设置为单独的主服务器,并在其数据库中保存经过预处理后得到的监测数据特征值和文件索引信息,前者用于快速响应评估各指标统计值和合格率的数据读取请求,后者用于对分布式文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客户端请求一段时间内的历史监测数据时,先访问主服务器,获得对应的文件索引, 再从文件服务器获得具体数据。
2. 3分布式文件系统架构
海量监测数据分布式文件系统硬件由一台主服务器、若干台文件服务器和客户端组成,之间通过高速光纤局域网相连,如图1所示。以下详述各组成部分的设计方案。
2. 3. 1客户端
客户端是指需要获得历史监测数据的应用端, 包括各高层应用分析程序、展示各指标历史变化趋势的数据查询程序等。
2. 3. 2主服务器
主服务器保存的数据特征值是指预处理后得到的按天为周期保存的各指标统计值(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95% 概率值) 和合格率值,用于2. 1. 1节中所述的第1种分析评估方式。数据特征值按天存储,数据量不大,存储在关系数据库表中,以便随机检索任意一天的数据。
主服务器中保存的文件索引信息包括: 各指标文件映射信息、物理地址( 包括所在文件服务器IP地址、硬盘地址等) 、文件副本的物理地址以及访问控制信息等。系统启动时,所有信息将载入主服务器内存中,以便快速索引。
主服务器管理着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全部操作, 如: 新的文件服务器加入注册、故障文件服务器注销以及数据文件在文件服务器间的复制和迁移等。
本文方案采用单一主服务器的策略。一方面, 此策略极大简化了系统的设计,便于通过全局文件索引信息精确定位各文件的位置并执行复制策略。 另一方面,必须减少对主服务器的读写以避免其成为系统的瓶颈,详见第3节。
2. 3. 3文件服务器
文件服务器采用文件分块机制存储附录A表A1中所示的历史监测数据的原始值,同时负责数据解析、特征值计算、文件分块写入和形成文件索引上送等任务,减轻了主服务器的负载量。
3方案数据存取流程
本文方案系统需要实现2个重要功能,即当前监测数据的存储和历史监测数据的读取,以下分别阐述,并对其存取效率进行分析。
3. 1当前监测数据写入流程
当前监测数据的存储流程如图2所示。
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对应图2中123) 。
1) 各地区级电能质量监测子站采集现场监测终端中的监测数据。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有: 1采用文件传输协议( FTP) 召唤PQDIF文件[9]; 2采用IEC 61850传输报告或召唤日志[1]。监测数据包含了前一天中各指标的统计数据、实时数据和暂态事件录波数据等。
2) 各监测子站文件服务器中的数据解析程序解析得到原始监测数据后,数据处理程序计算各项指标的特征值,随后将原始数据按文件分块机制( 详见4. 1节) ,以追加形式压缩后写入本服务器硬盘,并形成文件索引。此过程各文件服务器可独立、 并行处理,并不涉及主服务器的操作。
初始状态,各监测子站文件服务器中仅存储本子站监测范围内的所有监测点各指标文件块。系统运行后,为保证可靠性,还需存储其他文件服务器中文件块的副本( 详见4. 2节) 。
3) 文件服务器将各监测点各指标的数据特征值和文件索引存入主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主服务器同步更新内存中的文件索引。
3. 2历史监测数据读取流程
大规模历史监测数据的读取流程如图3所示。
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对应图3中1234) 。
1) 客户端向主服务器发起数据查询请求,其中包含需查询的监测点ID、指标类型ID以及查询时间跨度等。
2) 主服务器向客户端返回文件索引信息,包括存储相应数据的文件服务器IP地址、文件物理地址、副本物理地址、文件块ID以及数据起始地址和大小等信息。在后续对文件块的读取过程中,客户端就不必再和主服务器通信了。
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者很可能在查询了一段时间内的某项指标的历史数据后,紧接着查询随后一段时间内的同类数据。因此,主服务器节点返回的文件索引中应包含已被请求文件块随后数个文件块的索引信息,这些额外的信息可以在附加代价较小的情况下,避免客户端和主服务器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多次通信。
3) 客户端向相应的文件服务器发送文件读取请求,包括文件块ID和数据在文件块中的起始地址等信息。
4) 文件服务器返回给客户端所要查询检索的历史监测数据,利用基于传输控制协议( TCP) 连接的、管道式的数据推送方式来最小化传输延时。
3. 3存取效率分析
由以上流程可知,监测数据存储时,相比传统方案,虽然步骤有所增加,但仍具有以下三方面优势: 1存储海量数据时,写文件的耗时较插入数据库少得多; 2各监测子站并行解析和存储数据,提高了效率; 3海量原始监测数据存储在监测子站的文件服务器中,仅在主服务器中存储少量特征数据,避免了其成为数据写入瓶颈。
历史监测数据读取时,虽然相比传统方案多了读取文件索引的步骤,但如图3所示,本文方案获取文件索引的控制流和传输原始监测数据的数据流是完全分开的,在控制流从客户端到主服务器、然后到文件服务器的同时,数据流可以以管道的方式并行推送。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每台服务器的带宽,避免了网络瓶颈和高延时的连接,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同时,连续读取文件的速度也较在数据表中检索海量数据快得多。
4方案实现关键技术
4. 1文件分块机制
本文方案文件采用分块机制存储。如果不进行分块,首先,将使得检索较短时间跨度的数据也需要解压整个较大的文件; 其次,不同客户端同时访问同一个文件的几率也将增大,这将使此文件成为访问瓶颈,从而影响效率。
由于同一个客户端的连续操作通常是读取特定监测点的某项指标数据,因此,本文方案按监测点和指标类型对文件进行分块,有利于检索请求尽量读取同一文件块中的连续区域,从而提高检索效率。 具体在一个文件块中保存多长时间跨度的数据,即单个文件块的大小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参数。 如果文件块过大,将存在类似上文所述不进行文件分块时的问题; 如果文件块过小,将导致一次检索可能需要跨越访问多个文件块,同时,过多的文件块也将加大系统的维护工作量。
本文方案通过统计各指标数据量和实际使用者查询次数,在反复修改文件块大小并测试性能后,确定了不同指标按不同时间跨度进行分块的文件分块策略,尽可能地兼顾了检索效率和管理便利性。各指标具体分块策略如表1所示。
采用表1中的分块策略并压缩存储后,平台中最大文件块的大小约为10 MB,之所以选择较大的文件块尺寸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 首先,由于客户端通常是连续读取大量数据,较大的文件块使客户端能对同一文件块进行多次读取,减少了其与主服务器间的通信需求,并可通过与文件服务器保持较长时间的TCP连接来减少网络负载; 其次,较大的文件块可减少主服务器中需保存的文件索引数量,便于将其全部放入内存中进行检索,从而快速响应客户端的查询请求。
本文方案采用zlib函数库[11]对文件块进行压缩,同时,在文件索引中保存文件块压缩前的大小, 以便解压时开辟适当的内存空间。经过实际测试, 平台中最大文件块的解压耗时在1 ms以下。
4. 2可靠性
以下从硬件失效容错和基于多代理( Agent) 的软件设计两方面阐述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关键技术。
4. 2. 1硬件失效容错
由于本文方案中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处于一个通过网络连接的分布式异构环境中,网络中断、服务器硬件失效等问题在所难免,因此,系统中必须集成错误侦测、数据冗余以及错误恢复等容错机制。
主服务器使用心跳信息周期性地和每个文件服务器通信,通过发送指令到各文件服务器并接收反馈的状态信息,可以及时发现失效的服务器。
由主服务器对文件块进行统一管理,定期将每个文件服务器中的文件块复制到其他文件服务器中,系统支持为不同的文件块设定不同的复制频率、 副本数和副本过期时限。文件块副本有2个用途: 异常情况下的检索响应和文件服务器恢复。文件块复制时,副本地址、最后更新时间、复制时间等信息将写入文件索引中。如果某个文件服务器失效,主服务器仍可通过索引到最新的副本文件块响应客户端的检索请求。文件服务器失效恢复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数据损坏的情况,可以通过查询主服务器,快速复制最新的文件副本来实现数据恢复,这种方式比从监测终端的本地备份中重新获取监测数据要快得多。
本文方案基于最大化数据可靠性和可用性的原则选择文件块副本的存储位置,即在多网络环境( 不同网段) 间分别保存副本,保证某些副本在某个网络整体失效( 如网络交换机出错) 的情况下依然存在且保持可用状态。复制行为一般选择在凌晨查询负载较小、网络通信情况较好的时候进行。
为了保证主服务器的可靠性,系统中数台文件服务器也实现“影子”主服务器的功能,其上运行的主服务器监控程序将实时监测主服务器的运行状态,并周期性地将特征数据、文件索引和操作日志复制到“影子”主服务器上,其硬盘中也存有一份主服务器软件系统的程序副本。
一旦发现主服务器失效,监控程序将利用程序副本在“影子”主服务器上启动一个新的主服务器系统,将其变为一个可用的主服务器,同时,其仍可实现文件服务器功能,只是文件索引中的IP地址为本机地址。客户端可通过更改主服务器名称的实际指向访问新的主服务器节点。如发生数据损坏,主服务器也可利用“影子”主服务器中的信息减少损失并快速恢复。
4. 2. 2基于多Agent的软件设计
由于本文方案数据存取步骤较多,为了避免某个中间环节程序错误而导致整个软件系统失效,依据文献[12]的研究成果对各软件功能模块进行了Agent化封装。各Agent是独立、自主的程序实体, 可并发运行,并采用松散的联盟机制,单个Agent错误退出并不影响其他功能正常使用[12]。基于多Agent的系统软件架构如图4所示。
4. 3可扩展性
本文方案中各文件服务器间并不相互关联,当系统需要增加文件服务器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时( 典型情况是有新监测设备或子站接入系统内) ,新增的文件服务器仅需向主服务器注册自己的信息即可加入系统,此过程不需停机,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文件块的存储不针对特定的操作系统或应用环境,可以实现异构服务器资源的整合和扩展,利用本需配置的、较廉价的监测子站服务器实现存取能力的升级扩展。同时,各监测子站并行存储数据,并响应大容量数据的读取请求,仅在主服务器中存储少量特征数据,避免了其成为系统瓶颈,不需要对其进行频繁的硬件升级。
与传统方案数小时的升级扩展时间相比,本文方案系统升级扩展一般仅需几分钟的时间,解决了传统方案中关系数据库扩展困难的难题。
5测试结果
5. 1测试条件
利用平台中现有的硬件条件对本文方案进行测试,将目前位于四川电力科学研究院内的监测主站数据服务器设置为主服务器; 将位于西昌、德阳、内江、攀枝花的4台监测子站数据服务器和电能质量辅助服务平台[12]的2台服务器作为文件服务器,并将后者设置为“影子”主服务器; 将四川电力科学研究院内的多个工作站作为客户端运行数据查询程序。客户端、主服务器和各文件服务器间采用光纤以太网相连。各服务器硬件配置如表2所示。
5. 2占用存储空间测试
在平台中存储100个监测点180 d的稳态监测数据时( 由于暂态事件录波数据可直接用暂态数据交换通用格式( COMTRADE) 文件存储,故不进行对比测试) ,本方案仅占用存储空间9 156. 41 MB,传统关系数据库方案需占用401. 05 GB,本文方案大大减少了存储空间占用( 仅为2. 28% ) ,其主要原因是采用了紧凑的文件结构并对数据进行了压缩。
5. 3存取效率测试
对本文方案数据存储耗时进行测试,向系统中写入100个监测点一天的监测数据时,本文方案总耗时约3 824 ms( 已考虑PQDIF文件解析时间) ,远低于将100个监测点数据写入监测主站关系数据库内的耗时( 约20 844 ms) 。
对平台中数据量最大、查询最频繁的谐波数据进行查询,以测试本文方案的检索效率。当平台中已存储100个监测点180 d数据时,对某个监测点的5次谐波三相电压幅值进行查询,检索耗时随查询时间跨度增大的变化趋势以及与关系数据库方案对比的结果如图5所示。由于服务器负载变化,导致每次检索耗时略有不同,因此,采用K次最优测量方法[13]得到耗时统计结果。
由测试结果可知,如果采用在关系数据库中按月分表存储的方式( 每张表中条目数较少,检索效率较高) ,检索180 d的5次谐波三相电压幅值,耗时约为9 946 ms,而本文方案仅耗时603 ms左右, 加速比约为16. 49倍,大大减少了查询检索耗时。 同时,由图5可知,在关系数据库方案中,随着查询天数增加,耗时也显著线性增加。本文方案中,随天数增加,耗时并无明显增加,这是由于谐波电压文件是按月分块存储的,仅在查询时间跨越月份时有所增加,而在同一个文件块内的查询时间跨度增大并不会明显增加检索耗时。对于其他指标,也可得到类似测量结果。
对于组合检索请求( 如同时检索5次、7次谐波电压幅值和相位数据) ,本文方案将其分解为数个基本检索请求的组合。对于不同文件块中的数据( 如谐波电压和相位) 可并行解压读取; 对于同一文件块中的数据( 如5次和7次谐波电压) ,采用顺序读取方式,文件块只需解压一次即可。测试可知,此情况下,本文方案仍可大大减少检索耗时。
5. 4可靠性测试
对本文方案系统可靠性进行测试,限于篇幅,仅列出部分测试内容和结果,如表3所示。
实际测试可知,系统性能指标可满足现场运行要求。在平台试运行期间,未出现内存溢出、系统崩溃或数据损坏等问题。
由以上各项测试结果可见,本文方案大大减少了存储空间占用,提高了数据存取效率,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6结语
针对关系数据库管理海量电能质量监测数据时存在着的占用空间大、存取效率低、可扩展性差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海量电能质量监测数据管理方案。此方案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系统的硬件条件,并针对电能质量监测数据存取特征进行优化设计,实现了海量数据的高效管理。 目前,此方案已有效应用于四川电能质量一体化数据平台。实践证明,此方案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党建;质量管理;理论思考
十八大以来,把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铜川矿业公司2009年导入质量管理体系,历经多年的不断实践、大胆尝试、积极创新,2012年煤化集团全面推广党建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把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管理原则、过程方法等方面与党的建设的宗旨、原理、方法进行对比辨析,思考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对体系的推进和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将有积极的作用。
一、体系的导入是党建工作对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有益借鉴
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是国际标准组织集中世界上众多优秀的企业管理专家,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总结发达国家不同组织200余年各方面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精华,而形成的一套具有科学性、适宜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比较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党建工作导入这一标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的“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以及十八大提出的“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实践,是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成果和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的具体行动。
二、体系的首要管理原则是我党全心全意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
质量管理体系的首要管理原则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并作为质量管理标准永恒的宗旨。质量管理体系中“顾客”包括且不局限于:党群部门的上级部门、同级部门、所辖群团组织、党员、以及群众等,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所关注的主体基本一致。而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到毛泽东思想中提出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到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再到十八大“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民为发展中心”等的提出,从党的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到衡量标准、评价判断依据等社会主义理论,都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二者互通互鉴,体现着我党的根本宗旨。
三、体系的过程方法与我党的工作要求本质一致
质量管理体系的PDCA过程管理方法,从“计划、策划——实施——检查——处置、改进”,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辩证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以及我党解决党内矛盾采用的“团结——批评——团结”[14]的方法等有着本质的相似。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受实践检验,经过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检验、修正、丰富、发展,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飞跃的过程,就是PDCA循环的过程。从唯物主义事物发展量变、质变的辨证关系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无不体现了PDCA循环过程方法,实施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有其过程方法基础。
四、体系中5W1H工作方法与我党关于发展的理论基本吻合
质量管理体系中5W1H工作方法,是针对某项工作提出的“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什么时间做,什么地方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规范、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中“根本任务(做什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什么做)”,发展阶段(什么时间),发展道路(什么方向),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谁来做),发展动力和战略步骤(如何做);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回答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与科学发展观体系构架中表述的“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依靠谁发展”等理论的表述和实质相一致,实施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有一定的方法基础。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具体实践。质量管理体系与党建工作的结合,有利于工作过程和程序的规范,强调工作效果和结果的测量,加强问题和不足的改进,必将促进党的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水平,必然促进企业管理文化和党的执政艺术的提升,必然促进党政融合,引领企业完成包括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财务、安全管理等方面实现全面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升级换代,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190002008/ISO9000:2008.
[2]《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GB/T190002008/ISO9000:2005.
[3]王安琦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11出版.
[5]《三个代表学习读本》.中央党校出版社.
【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推荐阅读:
企业党建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汇报材料10-22
全面质量管理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10-14
党建服务发展高质量07-01
经验材料:以党建引领某事业高质量发展07-16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免费11-21
公司质量管理文件06-11
公司质量体系文件11-24
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07-15
兽药gmp质量管理文件06-18
勘察文件质量检查报告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