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解说词中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国崛起解说词中(通用7篇)

大国崛起解说词中 篇1

《大国崛起》作为2006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重拳出击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此片一出,誉之者有之,毁之者亦有之,孰是孰非,我们暂且 搁置一边,专门在解说词方面进行简要评析。

央视为本片的制作可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不光请近百位中外著名学者领袖参与节目的录制,用3D还原了好多遗址,更夺人眼球的是撰稿的高超功力。本片的解说词通篇在向观众传达一种思想,那就是以人为本。以第四集的《工业先声》为例,解说词透着一股人情味,这与我国传统的纪录片的那种政治教育风格不同。以往单方面的强调政治意义,一味地说教,不厌其烦地高唱社会主义,让那个时代的人们实在有点审美疲劳。显然,编导在策划这部片子时就为全片定下了基调,而撰稿在编写时很好地贯彻了“以人为本”这一指导思想,这样做出来的片子才不至于千篇一律,苍白无力。

通览全集可以看出,这一集讲的是英国通过工业革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强大,从而达到了其“日不落”的盛况。本来这是一个很大很宽泛的主题,但是解说词把重点落实到了人身上,三位为英国崛起作出突出贡献的或者说是十分典型的伟人身上——牛顿、瓦特、亚当.斯密。每个人代表着不同的时代,每个人有代表着不同的领域,如此典型,可谓精挑细选。

当片子行进在各个伟人之间时,解说词很好地充当了转场的作用。在第17分钟:“瓦特没有重走人类几千年走过的弯路,为了对旧式蒸汽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瓦特曾钻研过力学、数学、化学,做过系统的实验并仔细计算过气缸的热效能。为什么瓦特会使用这样一种以前的工匠们根本不会想到的方式来进行发明创造?他对于生产、技术、科学三者关系的认知从何而来?在瓦特研制蒸汽机之前的一个世纪里,正是欧洲历史上一个科学鼎盛的时期。从17世纪中期开始,近代科学在一批巨人的推动下产生。在这批科学巨人当中排在最中心位置的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他就是艾萨克·牛顿。”通过两人之间在科学的继承方面的内部原因完成了人物之间的切换,不显生涩,自然之极。

除了转场的亮点外,解说词很好地补充了画面的不足,弥补了电视画面的一些天生缺点,比如对背景的介绍,内容的概括等方面。例如第6分钟评价1763赢得英法七年战争的影响:从战争结束起,英国较其周围国家重要还是不重要,已无关紧要。因为英国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欧洲强国,不再仅仅是德国、俄国或法国的对手。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在细节方面,有8分43秒:纺织厂无一例外的选址在河边,揭示当时工厂的局限性,从而引出下问题;第23分50秒:出殡的那天„„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很简明得凸显出牛顿在当时的英国受尊崇的程度。在写到英国市场经济是用的是第33分50秒的一个小细节:拿破仑更不愿承认,即便是自己的军队与英国人面对面作战时,法国人身上穿的军服,也都是来自英帝国的棉纺织品。

其实不看片子,我们单把解说词拿出来就是一片很好的散文,给我的感觉这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讲故事。《国富论》出版12年后的一天,伦敦刚刚下过一场阵雨,雾都的空气霎时变得新鲜而清爽。这天晚上,职务仅仅是一个海关官员的亚当·斯密,应邀去一位公爵家里做客。客厅里的王公贵族和商界巨贾,几乎掌握了英国经济的全部命脉,英国当时的政府首相皮特先生也在其中。当斯密下了马车,步入客厅时,原本散坐四处、谈笑风生的绅士们,立即停止了话题,大家把眼光都投向了斯密,并纷纷站起向他致意,斯密不好意思地说:“先生们,请坐。”这时候,已经站在斯密身边的首相皮特认真地说道:“博士,您不坐,我们是不会坐下的,哪里有学生不为老师让座的呢?”。如此亲切的语言,把大国的故事娓娓道来,丝毫不显生硬。在行文过程中,一点也不罗嗦,因为时间所限,全篇在材料的选取上大胆舍弃,比如战争。全文在战争上着墨甚少,英法百年战争压根没讲,英法七年战争,一笔带过,而涉及英荷战争只有寥寥几个字“经过三年”,终于涉及到拿破仑了,也不过就这样一行字“英国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击败了拿破仑”。那些不重要的当然要舍弃,但这些决定命运的战争也等闲视之,着实令人不解。但是却在科学上不吝笔墨,连苹果也要讲一讲。关于民主,关于制度,给人的感觉是在刻意回避,到底为什么回避,恐怕大家都心里明白,这不能不说是一处硬伤。

解说词还善用修辞,这份文稿可以看作是一台特殊的发动机,一台思想的发动机,它将为人类财富的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用思想的发电机来形容《国富论》。就在英帝国看似如日中天的时候,太阳已经在悄悄倾斜。越来越庞大的殖民地在为英国提供巨大的发展资源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拴在它身上的巨大包袱。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逐渐高涨,这个包袱终于压弯了帝国的腰身。这句话巧妙地把日不落帝国和太阳联系起来,殖民地则比作了大英帝国的包袱,贴切而又形象地把英国的衰落写了出来。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这句话更是经典,还用的着进一步解释吗?

大国崛起中的法治之路 篇2

中国必须是依法治理的中国,司法无权威,法院无地位,就无法显示和验证中国国力的强大。田成有所论述并非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现实的发展问题:一条大国崛起中的借鉴西方法治精髓、又沿袭本土人伦智慧的法治之路。

中国是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大国必须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理路,法治必须在国家中有统一、尊严、权威,法律必须在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中国就不能算真正的大国,中国的崛起也不是真正的崛起。

法治最早源于西方古罗马,而中国并没有民主法治的传统。自鸦片战争以来,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直在思考学习西方的法律,并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由此,中国的法治走向从一开始就受到西方法律文化、法治观念和司法制度的深刻影响。

法律传统的虚无和法制建设的落后,令很多人产生了一种西化情结:“自不如人,甘拜下风”,这成了一种思维的定势和习惯,从而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法治思想和运行机制,这种做法曾一度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应该肯定,对西方国家的法律经验、制度和措施的吸收、融合、借鉴和移植,的确大大促进了我国立法和执法水平的提高,西方的法治模式和法律文化成果对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钱穆老先生曾说:“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和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过分强调西方法治的优点,对其弊端注意不够或者视而不见,以膜拜的态度来仰视西方法律,以批判的、自卑的心态来对待本国法制实践,这样的心态搞不好法治,对本土法律资源或司法实践喜欢用挑剔、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对其优点和精华欠缺总结、挖掘与转化,这样的做法也搞不好法治。”

忽视对不同国家具体情况的背景和历史考察,忽视对特定的法律传统、社会条件和文化基础的差异把握,忽视因西法移植的水土不服而给中国法制进程所造成的窘境,中国法治發展的最终后果只会是制度移植,却少社会根基;只能机械模仿,却无整体共进;只有先进理念,却缺民众基础。

法律发展的背后,一定存在着制约它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自秦代以来两千多年的社会几乎停滞不前,未像西方那样衍生出现代科学、经济、民主等,但国家仍屹立不倒。在他看来,这实在是中国文化之功。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情理、道德,作为五千年的文明智慧结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丧失其合理性,因其渗透着的深邃的人伦智慧,体现的民族美德更具有世界性、人类性意义。

脱离中国的国情和实际,脱离中国的传统,对法律发展的自然演化过程、文化底蕴视而不见,而只致力于西方法律的“移植”“克隆”,这根本行不通。按西方人的要求和模式去从事中国的法制建设,企图依靠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法律来脱胎换骨,完全照搬、移植西方的法律,不仅不会被人看好,在感情上也更让人难以接受。亦步亦趋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失却了自己文化的主体性,那就注定要付出代价,没有出路。

中国不仅是发展中的大国,而且是崛起中的大国,对于这样一个正在急剧转型的大国,忽略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髓,会使法治失去中国根本、历史基础和文化前提。正在崛起的中国必须是依法治理的中国,司法无权威,法院无地位,就无法显示和验证中国国力的强大。中国的法治之路不一定非要尾着西方跑,也不一定非要从西方找到灵感。如果对中国司法与传统的法律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关联性及司法制度变迁背后的历史逻辑吃不透,或对西方的司法制度充满迷信和崇拜,又或者对西方司法制度运行的历史背景及其演进过程思考不深,从而迷糊了本国的现实真相,那么对当下的历史、现实和国情就会拿不准,法治的发展道路也将会行偏走歪。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中国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不仅引致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如今,中国国内的市场总值已经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二;中国当前的GDP相当于2000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七国的GDP之和。经济之崛起,国力之强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和不容置疑的伟大成就。然而目前中国司法公信不高,权威不足,法治的进步远不如经济的进展。如果让法治与经济一样腾飞出彩,既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一个需要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轻GDP、重法治转型的新的思考方向。

处在历史变革、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伟大时代,国家和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法治提出如此广泛、如此迫切的要求和希望。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相比,中国的法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会。解决和回应转型期中国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无论如何都要推动法治建设,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坚决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法院要多一些历史的视角、开放的气度和全球的思维,保持从容、大气的心态去审视、去推进。司法有权威,法治才有地位;法官有地位,法治才有尊严;中国有担当,对全球才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在通往大国崛起的法治之路上,既不能照搬西方的制度,也不能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不能把取得成功或成果完全依赖于移植西方,而忘记了对本国历史文化和本土资源的有效利用;更不能忽略两者间的互动,遗忘了整合的意义和发展的前景。我们应当选择一条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立足于本土资源进行制度移植的创新型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体现现代司法制度本身的发展规律,通过进一步的开放,让法治的普世价值更加深入,使得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国际化得到提高,现代法治理念得到确立;又要强调该制度与中国本土资源环境的深度契合,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无视本土的具体情况,不考虑中国的国情和实际。

崛起中的大国法治,所要回答的不是抽象的理论问题,它必须是现实的发展问题:不是靠理论上的推演和思辨,也不是为了追求抽象的形式完美,更不是照搬外国的模式,而必须是尊重中国之国情,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取得重大发展进步的同时,助法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更重要、最重要的力量。

大国崛起 篇3

一、走向现代--英国

内容介绍:

它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时候,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自豪的英国人曾经以“日不落帝国”来形容自己的国家,因为在19世纪末的时候,它的殖民地遍及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所有大陆板块,总面积达930万平方公里,统治着世界上三亿多的人口。

观后感:

从1588年战胜西班牙的大海战,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一方面调整内部制度,一方面积极对外扩张。百年时间的积蓄之后,英国人开始释放自己的能量。光荣革命前后的英国,人口大量增长,商业和手工工业迅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计民生。在建立帝国的道路上,英国已显示出不可阻挡的强劲力量:连续的征战中,英国建立起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它的商业触角已经伸向全世界。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

当时雄心勃勃的伊丽莎白女王认为这个时代,谁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先抢到海上霸主的地位谁就会先发展起来,成为第一强国,在英国经济不稳的年代,伊丽莎白一世看到了海洋的潜力,明智的向海上扩充势力,以充盈国库。而面对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声讨时,沉着的打退他们的舰队,并赶走了海上的马车夫——荷兰,从此谱写英国的海上历史。在面对和贵族们的关系时,看清了国家的局势,严格遵守大宪章的条例,和贵族们处在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伊丽莎白去世之后,英国陷入了内战,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英国人民在不断的摸索着新的,适合自己国家的管理体制,终于在光荣革命之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走上了强大的道路。

通过英国走向现代的道路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年代,一名君主拥有卓越的眼光,开阔的胸襟,勇于进取不墨守成规的勇气对一个国家的称雄有多么重要!

二、工业先声—英国

内容介绍:

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观后感:

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出现在了英国。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英国的崛起是在比较开放,自由宗教的环境下开启的,一些科学家在这个时候敢于创新,标新立异,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在当时,他的实验没有被世俗宗教所批判,没有被王室所阻挠,所以,这样的历史环境给瓦特提供了自由发明创造的机会于有利的环境,当他的实验成功时,利 用到工业当中,使英国的工业飞速的发展,从而成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时代的先锋者,无与伦比,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这是电视片对我的启迪之一,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

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伽利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

三、帝国春秋—德国

内容介绍:

它曾以战败国的身份失去土地、财富、以及应有的尊严;它曾以民主、和平的方式来实施统一;它曾以铁和血的手段来实现统一;它曾以工业革命技术的先进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它曾以武力的方式来征服整个世界;它曾以下跪的姿态来恳求世界的原谅。它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德意志罗马帝国,一个强大的日耳曼民族。

观后感:

看完纪录片德国崛起,感触最深的有四点:(1)科教兴邦,(2)经济统一促进政治统一,(3)民族魂,(4)经济学家是伟大的。

科教兴邦。它高度地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它国家振兴的基础。纪录片中有这样两句话:“德国能够打败法国这件事早在德国小学课本上就已经决定了、小学自然课本上画有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在1850年,德国就建立了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必须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就已开始,德意志统一前夕,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这必将会使全民素质提高。德国洪堡大学里同时存在着几种相背离的理论,这所大学出过29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这所大学是在德国经济相当不景气的情况下,由德皇掏自己腰包建立的,可见整个民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经济的力量。十九世纪的德国政治上分崩离析,小小的一片土地上竟出现了几十个邦国。这严重影响了国家民族的崛起与发展。经济学家李斯特游说各邦国国王。最终,实现了各邦国的经济联盟,并最终推动了政治的统一。

民族魂。日本错了,既不认也不改,鄙视;美国错了,不认但改了,有脑袋;德国错了,认错并诚心悔过,有风度。勃朗特在受欺凌的犹太人墓碑前深深一跪,触动了所有人的心。

经济学家是伟大的。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不一定会有多么高的收入,有的甚至一贫如洗,但是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一定是相当丰厚的。片中出现的经济学家李斯特,他的儿子因患病没钱得到良好的救治而死去,他本人最终自杀身亡。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状况下,他几乎穷其后半生致力于游说推行货币统一、经济统一。睿智的头脑使他预见到了社会科学的奥秘,伟大的心灵支持他勇敢的前行。

四、百年维新--日本

内容介绍: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维新目标,日本开始迅速向工业化迈进,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强硬的大久保利通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方式推行改革,但政府在发展工业方面既缺乏经验又急欲求成,导致政府财政难以为继。而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现代文明与本土传统的激烈冲突。

观后感:

在众多国家中,东亚岛国日本与我国某一阶段的历史有相似之处。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日本的崛起之路从明治时代开始。向西方学习以强壮自己的理论便突破了中国古代闭关锁国的腐朽思想。学什么?学的是经济制度和先进的生产力。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要素的周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社会的富足,几个决定性的力量如先驱的马车带动日本走上大国之路。我想,这因该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一个国家发展的稳定路线。《贸易战争》中早期的大国那种以掠夺和“倒买倒卖”为主的重商主义的贸易方式能给予一个国家一段时期的繁荣,但终无法长久地保持其鼎盛。

明治时期留下的“底子”,有一点可以很明确的说,就是知识教育的普及以及培养出来的那种求学好学的精神,对于日本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因而,日本能走在科学技术的前段,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位居顶端,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这也保证了日本这个资源缺乏的小岛之国能持续的发展。

观大国崛起有感 篇4

不管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它自身现实情况和发展道路的选择都预示着人类未来文明的走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它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人类一定会最终走向面对共同问题和挑战的时刻,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但是,人类又永远不可能消灭差异,没有悬殊。相反,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为自己能够过得更好去“争和斗“,争斗或许是人类的天性,自然的法则。也正是在这种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下,人类文明才得以不断地向前推进。但是,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成长,在成长中也得到了宝贵教训,在全球化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人类再也不neng用野蛮粗暴的方式去竞争,人类要在不断成长中走向理智、走向文明。

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它的发展不仅关系着中国人民自身的命运,而且对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走向富强与文明的道路任重道远。作为后发国家,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引进他们先进的发展思路来促进的自身的发展。在学会学习这方面,我们民族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的,正是因为不善于学习、自高自大才在近代饱受西方列强欺辱,从而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纵观世界性大国交替兴衰之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其独特性、差异性,没有哪一条发展道路是最好的,每个国家都应该在符合自身国情的基础之上借鉴别国的发展经验,最终建立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完全复制别国的发展模式是完全行不通的。

那么,一个国家的强盛到底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总有一些因素是大国兴起不可或缺的因素。我想,就如同一个人的发展一样,外因和内因都必不可少。在外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增强自身实力,才能抓住未来的机遇。在内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外在因素也可能会影响你自身的成长,或带来保障和机遇,或带来阻碍和毁灭。

在探寻世界性大国崛起之谜时,这两者的缺一不可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如果葡萄牙没有最早在欧洲大陆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那么地理大发现就不可能从这个小国开启。又或如果没有当时外界环境的恶劣——关系西班牙人生存的贸易路线受阻,西班牙人就不会把视野望向一望无际的海洋。但是,也因为自身民族发展的局限性,伊比亚半岛的王公贵族们没有历史的预见性,使积累到资本又像潮水般流走了。再有,如果英国不经受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大英帝国是不是还会拥有当年的风光。内因就如同一个人的品质,一个国家也要有良好的“品德“。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的交锋,从历史现实的角度讲,我认为是近代的西方文明战胜了古老的东方文明。近代西方各国的崛起源于西方人思想的飞跃。一个拥有落后保守思想的民族是不会有所发展的,一个国家需要思想,只有引领时代的思想才会成就引领时代的民族。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确立,使中华民族保持两千多年的一统局面。文艺复兴使欧洲人得到解放,欧洲人才得以称霸全球。丘吉尔曾经说过,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伏尔泰、卢梭、托尔斯泰、歌德、马克思等思想家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指引人类的发展中仍就有宝贵的意义。所以,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思想家的光芒,因为有他们去深入思考人类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用他们的思想让国民的解放,大国崛起才会拥有强劲的动力。

在人们追求思想与精神的指引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制度、体制就会随之而确立。谁能够说发达国家健全的专利制度不是由人权、公平的思想激发而来。对于体制创新,我不禁想到荷兰和苏联。荷兰只有两个半北京大,而它却曾真正意义上征服过全球。荷兰人是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进行商业体制的创新,建立了一系列至今仍在使用的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第一个在苏联诞生,它为人类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很大的展现。中国目前正面临着深刻的改革,只有不断革新体制,在新的体制下,国家发展才会呈现出新的活力。

当然,国家发展是需要它的国民去实现的,只有优秀的国民才会缔造强盛的国家。对于国民的培养,那当然是要靠教育。美国人认为,先有哈佛再有美国,哈佛是美国的思想库。德意志民族也被认为是在小学教室的讲台上站起来的。德国是现代大学的发祥地,大学为德国培养出一大批高科技人才,这使得德国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仍在今天走在现代科技的前沿。对教育不负责任的民族是走不远的,随着苏联解体,一些学者认为在美苏格局的角逐中,苏联在很大程度上输在了教育上。美国的教育侧重于对人自身的培养,而苏联只是在培养一个工作岗位上的螺丝钉。中国当下的教育体制也颇令人堪忧,留学热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政治家思考的是当下的现实问题,而教育家则是思考更为深远的人类的终极问题。而当下,中国大学以政治马首是瞻,学术和思想发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许,钱学森先生的世纪之问能够引起国人的深思。总之,中国教育体制之下培养的新一代能否担负起民族的未来是一个需要不断追问的问题?

历史匆匆而过,我们记住了那个定格的瞬间,也记住了推动历史影响世界的人。无论是历史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书写了历史。我都会不禁思考,我们一个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要是没有罗斯福,美国能否从经济危机中走出?要是没有希特勒,德国是不是不会发动二战?要是没有斯大林,苏联是不是不会出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要是苏联的领导人能够力挽狂澜,苏联是不是不会走向解体,那样世界的格局又会是什么样?作为普通人,我们无法理解他们面对的问题,做出的抉择,我们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但是,我们每个人个体的命运或多或少是所属时代的缩影,正是由于我们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为个人命运与自身幸福而不断努力,社会才得以悄悄地向前发展。

大国崛起分析-论文 篇5

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

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题记

《大国崛起》是一部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

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的纪录片,该片中除了有美国、俄罗斯等领土大国外,还有像荷兰那样的领土小国,因此这里的“大国”并不是

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而是指在历史上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

家。

世界大国的产生原因是多方位的,是本国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外显,就

目前看过的大国崛起的历程中我了解到一国的崛起需要有许多因素的推动,尽管

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决定了大国崛起有着不同的原因,但是他们其中也存在着一

些相似点:

1.这些国家长期处于被压迫或生存环境了,渴望强大的愿望强烈;

2.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条件的;

3.曾经称霸世界,对全球进行殖民统治;

4.经历过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5.以经济的强盛为基础,没有经济的支撑很难成为世界性大国;

6.抓住了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以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标志;

7.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纪录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

虽然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大国之列。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

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

我国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国家,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有着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的全球化,我们有可能通过

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逐步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其次,我国还处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化生产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

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们的发展,要吸收

和借鉴各国崛起的经验:首先,不同国家崛起时采用的体制不同,不论是资本主

义体制还是社会主义体制,只有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才

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其次,科技和教育是大国崛起的基础,只有重视科教和人才,提高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充分

大国的崛起 篇6

地理位置: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

地形及气候:地形复杂多样,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海岸线长3.4万公里。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大陆性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平均为150-1000毫米。

领土面积:1707.5万平方公里(占原苏联领土面积的76%),居世界第一位。

人口与民族:全国人口约有1.49亿,俄罗斯有10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占总人口83%。

语言与宗教:俄语为官方语言。主要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居民多信奉东正教。

首都:莫斯科,人口约850.2万。

经济:国民经济基础雄厚,拥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已达到相当的发展水平。工业基础雄厚。以机械、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和化工为主要,能源、纺织、军火等亦很发达。

国庆日:6月12日

俄罗斯国歌里唱到“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俄罗斯,我们可爱的国家;意志坚强,无上荣光,你的财富源远流长……”

德国、美国和俄罗斯的国歌的辉煌、豪情与大气,让人难以忘怀。而俄罗斯国歌更是其中最具战斗性、最给人以自豪感的一首,每当它在耳边回响,整个人冲动难抑,汹涌的战意便在胸中鼓荡,只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虽然近几年来俄罗斯足球孱弱难支,但阿布的强势出现为其带来了一丝复苏的信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看到这个曾经的足球大国再次崛起。

辽阔之疆

俄罗斯是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国家,领土总面积达到1707.5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1.4%。海岸线长3.4万千米。

俄罗斯联邦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东欧北亚的大部分土地。北临北冰洋的巴伦支海、白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东濒太平洋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濒大西洋的波罗的海、黑海和亚速海。与挪威、芬兰、波兰、中国、蒙古、朝鲜、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相邻。隔海与日本和美国阿拉斯加相望。

境内欧洲部分中部是俄罗斯民族兴起的核心地区。公元6世纪后逐渐形成封建部落联盟。882年基辅成为统一的古俄罗斯国中心。988年皈依基督教。12世纪为封建割据时期。15至16世纪逐渐形成统一的俄罗斯国家。15世纪末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莫斯科公国。1547年后推行扩张政策,割占了邻国大片土地。19世纪末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1917年11月7日成立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后撤销)等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4至1940年,土库曼、乌兹别克、塔吉克、哈萨克、吉尔吉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摩尔多瓦相继加入联盟,苏联共拥有15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3月至1991年12月,除俄罗斯以外的14个加盟共和国先后宣布独立。1991年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更名为俄罗斯联邦,1992年4月17日宣布俄罗斯和俄罗斯联邦同为国名。1991年12年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宣布苏联停止存在。1949年10月3日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巨匠之国

与其在政治军事上的悠久历史一样,俄罗斯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拥有无比深厚的底蕴。俄罗斯横跨了欧亚大陆,其文化也融合了东西方特色。

说起俄罗斯文化,首先令人想到的是从那片沃土中走出的无数文学巨匠,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别林斯基、陀斯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等都是世界驰名的大文豪和作家。

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又重新造访》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 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另一位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也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拥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其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晚年的他放弃了贵族特权和财产,过着平民生活,但他留下的这几篇巨著却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除了文学方面,俄罗斯在其他领域的大家也层出不穷。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他的作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作品有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此外还有一些著名的交响曲和交响诗等。俄罗斯的美术也源远流长,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的艺术大师有列维坦列宾、苏里柯夫、克拉姆斯科伊等。

美景之乡

在俄罗斯,除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外,同样引人关注的还有它无数风光秀丽的景色,尤其是在首都莫斯科,许多旅游景点都是举世闻名。

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国家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之一,是历史瑰宝、文化和艺术古迹的宝库。它位于莫斯科的最中心。“克里姆林宫”一词的原意是“城堡”,它是在建城初期的木建堡垒旧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大的建筑群,主要建于14至17世纪,位于莫斯科河畔,是莫斯科市最古老的部分,由锯齿状的砖墙和20座钟楼所环绕,它那高大坚固的围墙和钟楼、金顶的教堂、古老的楼阁和宫殿,耸立在莫斯科河畔的博罗维茨基山岗上,构成了一组无比美丽而雄伟的艺术建筑群。它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保护遗产。

在市中心,还有一处建筑堪与克里姆林宫媲美——那就是著名的莫斯科红场。红场南北长695米,东西宽130米,占地9.1万平方米,面积大约只有天安门广场的1/5,但它的知名度较之天安门广场有过之而无不及。红场是用一块块长方形的黑色鹅卵石铺筑成的,它的西面就是克里姆林宫的红墙及三座高塔,南面是俄罗斯的代表性建筑——瓦西里教堂,这是一座由大小9座塔楼圆顶教堂组成的极富特色的教堂。北面是一座红砖银顶的历史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大量文献图片和雕刻品。东面是莫斯科最大的商场——“古姆”百货商场。红场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广场,是莫斯科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场所,虽经多次改建,但仍保持原来古朴庄严、肃穆的气氛,成为游客必游之地。

苏联往事

俄罗斯是一个民族的大杂烩,除了斯拉夫人,还有硬朗的北欧人和粗蛮的蒙古人,众种民族在血液上的融合,加上体育的高度举国体制,因此它能成为体育大国实属必然。足球当然也在其中。前苏联时代的足球有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讲究快速,常以简洁、明快、实用的两三人短促配合撕破对手防线,这种短促让前苏联占据了足球版图的一席之地。

自1956年夺得奥运会冠军后,前苏联足球的辉煌殿堂便已悄然矗立,自那时到1988年欧洲杯,近四十年的巍峨传奇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上演。而内托、西蒙扬、斯特雷佐夫、雅辛、达萨耶夫、布洛欣、别拉诺夫等球星则是这堂皇殿堂上的一砖一瓦。

1956年奥运会足球冠军队,正好是前苏联足坛的“黄金一代”,正是这支球队的成员,令前苏联足球走向了世界,内托、西蒙扬、斯特雷佐夫、雅辛正是其中的代表。1958年世界杯是前苏联国家队第一次参加的世界杯大赛。可惜他们正好分在了死亡之组,和英格兰、巴西,还有1954年的世界杯季军奥地利队一个小组,最终他们止步1/4决赛。值得一提的是,雅辛成为了那届世界杯的最佳守门员,这也奠定了雅辛传奇门将的一生。

1962年是一届粗野的世界杯,前苏联队在肉搏战中一路杀到1/4决赛,但却无法逾越东道主智利的主场,雅辛罕有地出现两次失误,前苏联再次无缘半决赛。1966年在英格兰,前苏联队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世界杯战绩——第四。贝肯鲍尔的致命远射令前苏联人只能和葡萄牙争夺三、四名。

1970年世界杯,前苏联队开始遭遇著名的“裁判魔咒”,被乌拉圭一个已经出界的传中球淘汰,再次无缘半决赛。此后的一年,伴随着黄金一代的相继退役,前苏联队渐渐落入低谷,1974年世界杯与智利的首战弃权使他们过早退出了世界杯征程。但很快前苏联足球就触底反弹,这次的领军人物是布洛欣。1980年代的两届世界杯,前苏联队表现迥异,1982年在西班牙,前苏联人意外地输给了从来都没放在眼里的近邻小国波兰,而在1986年,洛巴诺夫斯基带领球队首战狂进匈牙利六球,但在对比利时的1/8决赛中,瑞典裁判弗里德里克森无耻地将比利时两个明显的越位球判进,前苏联队止步于此。四年后的意大利之夏,前苏联队大反其道,一改往日高调开端的局面,突然决定在小组赛保存实力,未曾想弄巧成拙,一开始即连输阿根廷和罗马尼亚,耻辱性地在小组赛后便打道回府。那些球星们,自1956年黄金一代后最具才华的一批球员,普罗塔索夫、别拉诺夫、扎瓦罗夫、阿列尼切夫、拉茨和利托夫琴科等也只能感叹生不逢时。此后一年,前苏联解体,那支印有“CCCP”的剽悍之师从此不复存在。两年后的瑞典欧洲杯,一支叫做独联体的“新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

相较世界杯,前苏联队在欧洲杯上的战绩更为显赫,他们曾四次打入决赛,1960年(首届)甚至拔得欧洲杯赛场头筹,而在1988年,和拥有三剑客的荷兰队的决赛也称得上美轮美奂。

俄国篇章

进入俄罗斯时代,缺少乌克兰这样富饶的足球人才策源地,足球青训体制的崩溃,足球大国的荣光分崩离析。俄罗斯足球一溃千里,先前是世界足球大舞台不可或缺的名角,如今却经常进不了决赛圈。即便进了,也必然在小组赛被淘汰。1998年法国和2006年德国世界杯不见俄罗斯人踪影,1994年和2002年也是捞够三场就走人。昔日的强大徒剩曲委的背影,俄罗斯即便在欧洲,二流也够戗。

可以述说的还是那些球星们,多布罗沃尔斯基、西穆滕科夫、奥诺普科、萨里莫夫、坎切尔斯基、莫斯托沃伊和卡尔平在上世纪90年代初崛起,并在后来十年给俄罗斯球迷带来欢乐,这批球星为人所知大多是在1992年欧洲杯,多布罗沃尔斯基中场组织可谓有声有色,潇洒的风范酷似1990年的贾尼尼,而其相貌却和当时西德队的中场多尔有几分相象,奥诺普科则在比赛中将古利特盯得无可作为。他们在1992年虽然没能进入复赛,表现却是不俗。四年后的英格兰,这批球员日臻成熟,但他们的小组对手是后来打进决赛的德国和捷克以及难缠的意大利,虽然拼死一搏,终以两平一负,没能逃出死亡小组。

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过这句话在俄罗斯足球上却不大好使,奥诺普科、萨里莫夫、坎切尔斯基、莫斯托沃伊之后,俄罗斯足球人才严重断档,数年来没有涌现出像样的领军人物,甚至连排得上号的球星都屈指可数。即便是先前的小兄弟,如今俄罗斯也难及项背,乌克兰有舍瓦,无须多论,而如赫莱布(白俄罗斯)和卡拉泽(格鲁及亚)如是成色的球星,俄罗斯也难觅一二。也许用在五大联赛效力的球员的数量能在部分上衡量一个国家足球竞争力,俄罗斯如今在海外效力的球员一只手便能数遍,卡里亚卡在葡萄牙本菲卡,克尔扎科夫在塞维利亚,萨恩科在纽伦堡,加上老将斯梅尔京被租借到查尔顿,甚至有段时间,只有卡里亚卡一人在国外打拼,还总是上不了场。俄罗斯足球的窘迫可见一斑。

所谓触底反弹,2005年,普京的好友、有着很深政府背景的穆特科(俄足协主席)的上任给俄罗斯足球带来一丝曙光,他联系阿布拉莫维奇,为国家队带来5000万美元的赞助,并顶着圈内外各界人士的压力,引进神奇教头希丁克,2006年底,更是提出了将在未来两年内,将改俄超联赛赛制为跨年度,与欧洲各国联赛同步。

大国崛起 篇7

 第1集

海洋时代(开篇暨葡萄牙、西班牙)

15世纪,欧洲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尔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竞争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但是,这两个依靠掠夺迅速崛起而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帝国很快盛极而衰。

 第2集

小国大业(荷兰)

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

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 第3集

走向现代(英国·上)(16—17世纪)

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在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中大获全胜,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强有力的君主制成为关键的一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海洋探险和贸易的鼓励、开明的治国态度和处理社会矛盾的妥协手段,使这个地处边缘的岛国,迎来了早期的辉煌。

但是,接下来的国王查理一世却因为坚信君权神授,违背了英国早在13世纪时由《大宪章》所确定的国王必须遵守法律的原则,和议会之间进行了一场为时四年的内战,战败后的查理一世被宣判死刑。最终,英国通过光荣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完成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这个岛国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

 第4集

工业先声(英国·下)(18 — 19世纪)

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这一切,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当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后,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当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后,英国人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场。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此期间,英国打败了强邻法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国。19世纪中后期开始,殖民地日益成为英帝国的负担,而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英国的发展开始减慢,最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 第5集

激情岁月(法国)

17世纪时,国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起欧洲大陆最强大的绝对王权,并籍此将法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力量都带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时期诞生。路易十四对文化艺术的喜好培育了国民对思想文化的推崇,席卷了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在法国得到了普遍传播。

启蒙思想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理性的大门,而法国社会一直无法解决的三个等级之间的矛盾却愈演愈烈。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与公民权宣言》颁布。

但是,欧洲各君主国的绞杀使法国出现了极端事件和长期动荡。这时,拿破仑一世以大革命之子的形象出现,用征服欧洲的方式再次将法国带向巅峰。

然而,武力扩张并不能长久维持大国地位。直到二战之后,法国才在戴高乐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带领下,恢复了往日的光荣。

 第6集

帝国春秋(德国)

当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一片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对分裂有着痛苦记忆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唤着一个统一的国家。通过不懈努力,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方式得以实施,关税同盟的建立使贸易壁垒被打破,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

铁血宰相俾斯麦则在欧洲列强环伺的夹缝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准备后,最终以三场对外的战争,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他遵循欧洲大国的均衡原则,为德国带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空间。

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随后德国却很快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战后,德国再次分裂。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德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1990年10月3日0时)。

 第7集

百年维新(日本)

150多年前,在四艘美国黑船的胁迫下,长期闭关锁国的岛国日本选择了不战而开国。外部压力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黑船来航15年后的1868年,明治维新正式开始。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岩仓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此后,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大久保利通以拿来主义的方式推进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开办大量官营工厂,并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弃官经商的传奇经历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角。大久保的继任者伊藤博文则顺应国内自由民权运动的呼声,制定了巩固维新成果的日本第一部宪法。但是,同时写进《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天皇制埋下了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的隐患。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结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二战后的日本,以《和平宪法》为基础,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在1968年,即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现在,日本已经超过俄罗斯,成为了世界上经济第二强的国家。

 第8集

寻道图强(沙俄)

1697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欧洲各国游历和学习。归来后,他用强硬手段推行了一场社会变革。从穿衣、吃饭,到科学教育、商业活动、军队建设,彼得用野蛮的方式推进了俄罗斯的文明进程,他甚至亲自审讯反对改革的太子。在打败了强敌瑞典之后,彼得下令建造起一个面向欧洲的新首都圣彼得堡。

继承彼得改革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引进欧洲的启蒙思想,重视教育,并试图起草法律,但改革无法触动农奴制。女皇的业绩最终只能表现在领土扩张上,在18世纪后期,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美的大国,并成为欧洲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但是,农奴制使俄罗斯很快在经济、技术领域落后于完成了工业化的英法等国。在战争—革命—改革的多次反复中,这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列夫·托尔斯泰等一批俄罗斯知识分子希望能够找到一条自己的道路。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俄罗斯逐渐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

 第9集

风云新途(苏联)

1917年,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诞生。在探索从未有人实践过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列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保护了农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外国投资者。苏联经济逐渐复苏。列宁去世后,在面临封锁和战争威胁的国际环境下,斯大林决定加快工业化进程,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强国,令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中的欧美各国惊叹不已。工业化成就的光芒掩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而很快到来的二战检验了这一工业化成果。苏联新工业区的威力和苏联人民的巨大牺牲,使它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地位。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苏联为全人类提供了前无古人的经验和思考。今天,俄罗斯人正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这个民族的未来值得期待。

 第10集

新国新梦(美国·上)(17世纪—19世纪)

1620年,五月花号载着一百多名英国清教徒来到北美大陆。遵照登陆前签订的《五月花号公约》,清教徒开始了在新大陆上自治管理的生活。100多年后,由于英帝国强行增收印花税,殖民地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北美13个英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并在1787年制定了对美国发展影响深远的成文宪法,建立起中央政府。

此时,大量移民带来了欧洲最先进的技术成果,拿过欧洲接力棒的美国,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快速发展,但制宪会议上悬而未决的奴隶制问题,最终在1860年导致了南北战争的发生。林肯总统带领北方打赢了这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渐壮大。在政府推动下,历时一个多世纪的西进运动成果斐然。

此后,爱迪生将美国率先带入电气时代,对发明和创新的制度性保障成为这个国家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1894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这个年轻的国度已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头。

 第11集

危局新政(美国·下)(20世纪初 — 二战结束)

自由竞争,使得美国迎来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黄金年代。一大批垄断性的大公司、大财团相继出现,第一家托拉斯集团—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但问题很快显露:垄断导致中小企业倒闭,机会平等丧失;社会严重两极分化,劳资矛盾激化。美国人开始反思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1901年上任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顺应进步主义的思想和社会的要求,通过反垄断和立法保障工人权益等方式,开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干预经济的行动。

随后,福特生产线的诞生、电气时代一批新技术和发明的出现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订单,进一步壮大了美国经济。1929年,波及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来临,美国损失惨重。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加大了政府管理经济的力度,通过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国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开创了看得见的手(政府)和看不见的手(市场)共同作用于经济的混合经济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

 第12集

大道行思(结篇)

一、大国之谜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有民族凝聚力、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等。

二、大国之惑

历史上的大国依靠掠夺殖民地和武力争霸崛起,已被证明结局并不美好;妄图依靠战争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证明结果事与愿违。德国的兴衰是最好的例证。同样,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英国在主导世界两个世纪后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位置。

三、大国之路

二战后,各国逐渐开始理智地寻找大国之路。日本通过跨国公司战略实现了经济崛起;美国在信息革命和高科技领域的领先使得国家持续发展。当全球市场把世界紧紧联结在一起,大国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依存关系开始增强,具有历史眼光和战略智慧的国家开始做出理性的判断。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中,法国和德国携手开启的欧洲新秩序引人关注,欧盟为和平与合作的国家发展模式提供了时代的注脚。

四、大国之思

上一篇:医药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实施任务教学法的探索下一篇:消防安全知识的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