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一)知识目标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4.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理解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以及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3.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4.分析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的增长不相适应,而导致人们的乱砍乱垦,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2.通过本地区单一的商品经济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
3.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本区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居民状况。2.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及特征与农业的关系。3.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4.本区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
(二)教学难点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单一商品经济对本区经济的制约作用。
3.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一、黑种人的故乡
1.复习引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种,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黑种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他们相貌上有什么特征?(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板书:黑种人的故乡。
2.今天我们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一起来学习这个新的区域。首先,我们每个组将你收集到的有关黑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教师巡回看一下,找出有代表性的小组在班上交流。教师把自己收集到的黑人小朋友照片奖给回答问题好的小组,最后我们看哪个学习小组结识的黑人小朋友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3.总结:世界上有5.5亿多的黑人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部和南部,占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90%以上。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称“黑非洲”。(结合课本69页8.29图说明)本区的黑人分属于几百个不同的部族,他们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原始宗教。黑人能歌善舞,具有音乐、绘画、雕刻及其他手工艺晶等方面的艺术才华。黑人大多会击鼓,常根据不同的需要击出各种鼓声。根据师生收集到的音乐材料向全体学生展示一下。学生根据课本68页的阅读材料去欣赏。黑人真了不起,我们一定要更多的了解他们,他们的家在哪?他们的生活环境怎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环境。
二、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1.展示课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图。(课本67页)(可以采用板图形式,画出非洲大陆轮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分界线。)同学们分小组读图,合作探究下列内容。
(1)分析一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位置: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2)请在图中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个半岛(索马里半岛)、一个大岛(马达加斯加岛)、一个海湾(几内亚湾)和周围所临的海洋(红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好望角,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样的特点(与前面学习的欧洲西部比较)?(该区三面邻海,海岸线比较平直。)
(3)请在图中找出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尼罗河和乞力马扎罗山(非洲的最高峰),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点。教师引导分析特征,得出结论:非洲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大陆。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参照图6.12“非洲的气候图”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2.教师提问: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别给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的景观图,从景观图中可观察出当地气候有什么样的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而草在湿季茂盛,在干季枯萎,有许多野生动物;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广布。
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
1.教师小结并过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积的热带草原分布,而且,我们从热带草原的景观图中看到,还有很多野生动物生活在那里。有几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课前已经收集了一些关于非洲热带草原上生活的野生动物的资料,下面请他们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有困难,可用教师事先收集的资料;上课前请某一学习小组的同学先熟悉准备,上课时,介绍给大家。
2.教师把自己收集的关于非洲热带草原景观的录像放给同学们看,增强直观、生动感。3.教师提问:大家不难发现大部分生活在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都善于奔跑。请大家讨论一下,野生动物的特点与他们生活的环境的气候特点有什么关系?出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年内各月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分析热带草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恩贾梅纳各月气温都在20cc以上,可以说是终年高温。降水,7月、8月、9月相对较多,1-4月和11、12月相对较少。确实是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
教师引导,干季和湿季,热带草原上各是什么景观?结合课本72页,热带草原地区的自然灾害描述一下情景。(培养发散性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与生活的动物有怎样的关系?(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湿季时,风调雨顺,植物繁茂,农民的收成很好,生活也不错;干季时,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黄,农民收成不好,生活难以维持。因此,热带草原有涝灾和旱灾的威胁。因而,野生动物只有奔跑能力强才能在干季时迁徙到热带雨林边缘水草肥美的地方继续生存,湿季时再迁徙回来)
教师小结:因此,热带草原上的动物有随着水草迁徙的特征。
4.教师过渡:除了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外,根据你收集资料时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里还有哪些资源会十分丰富?(水能、热带经济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象牙、矿产(黄金、金刚石、铜、铀等)。)
四、外来民族的入侵
1.教师过渡:这块富饶的土地,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和我们国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前面我们交流了一些,从15世纪起,欧洲殖民者相继人侵,出现了怎样的结果?分析课本69页8.29图说明: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和西南部的盆地和高原区,气候以热带的草原为主,常受到洪涝与干旱的威胁。)简单描述一下这里的自然环境特点
(2)本区都有哪些外来移民?(本区外来移民有从欧洲、中东来的阿拉伯人,还有印度人、中国人、东南亚人等。)
教师小结:欧洲殖民者最初从掠夺黄金、象牙、香料开始,进而把黑人当奴隶运往美洲贩卖,因此非洲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经过努力,黑非洲的国家都已经独立。(为学习本区经济打下基础)2.教师提问:上面我们对黑人的故乡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请你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古老、美丽、富饶、神奇.........)
(二)第二课时
一、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1.教师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美丽富饶的自然环境,他们那里丰富的物产,正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世界各地。
教师展示课件:“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1998年)”(课本70页图8.31),分析这些国家出口的主要物品是什么?出口的比重怎样?这些国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点?(本区的科特迪瓦主要出口可可,占出口总额的50%;尼日利亚主要出口原油,占到本国总出口额的如%;赞比亚主要出口铜矿,占到本国总出口额的70%多;还有的国家出口咖啡、金刚石、活牲口、木材等产品,所占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上述这些国家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一种初级产品,而且所占比重都很大。因此,得出结论:本区的国家以某种商品出口为主;出口商品多是初级产品)
教师小结: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的经济称为“单一商品经济”。板书:单一商品经济
2.练习课本70页活动1,辨别列出的物品中哪些是原料,哪些是工业制造品。3.教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产的矿产、木材、经济作物是工业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国家工业落后,许多工业制造品要从国外进口。这样的单一商品经济,在世界贸易中会受到哪些影响?以教材上给出的加纳为例,请在小组内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交易,注意收集交易过程发生的问题,说出你的体会和感受。
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下发工作资料,并参加讨论。附材料表格设计:
4.教师引申:这些问题说明像加纳这样的单一经济对自身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单一的商品经济”只依赖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采购,出口商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波动很大)教师小结,展示课件。
5.在这种不平等贸易中,要卖的是低价卖,要买的是高价买。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财富在不断流失,这是殖民者长期掠夺本区资源的恶果。
教师提问:这样下去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发展十分不利,假如你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洲长,你打算怎么办?(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1)改变单一产品的局面,发展本区的民族工业,减少对工业品的进口。(2)联合、团结、协作,发挥本区的资源成势,形成欧佩克(0pc)一样的资源输出组织,保障各国的基本利益。
(3)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推广新品种的种植,解决粮食问题。(4)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二、人口、粮食与环境
1.教师小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国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发展的危机,并为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们同学想到一块去了,而且成为本区发展比较快的国家。
2.教师过渡: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国家积重难返,贫困像恶魔一样笼罩着他们的生活。提问学生: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哪一个大洲?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多少?(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非洲,为2.4%,而撒哈拉以南更高达3.0%。)
3.学生收集到有关非洲饥饿儿童的照片,在全班交流一下。
4.总结:据世界银行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贫困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又是全世界最高的,看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贫困加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区自身造成的。
同学们找出原因。(长期以来,这里的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因此,粮食供应不足。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放牧过多的牲畜。这些做法导致了土地肥力丧失,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这就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所面临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板书: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5.教师板书讲解本区恶性循环图。
6.教师引导:这样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环境三个问题形成一个怪圈,而使非洲经济难以发展,人民更难以摆脱日益加剧的贫困生活。请大家再次发挥我们的集体智慧,看看有哪些好办法可以促进本区的发展,摆脱贫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1)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2)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3)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问题。(4)尽快走出殖民经济的阴影,建立完善的民族经济体系。(5)加强团结与合作,减少种族纠纷和部落冲突。(6)从发达国家引进人才和技术。)
教师提示:请把你们小组的建议,按最重要(1条)、次重要(2条)、一般重要(3条),填到金字塔的小方块中,并思考理由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了解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学会应用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
3、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知道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关系。
4、说明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和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并能指出改变单一商品经济应采取的措施。
5、说明本区粮食短缺的原因,并学会分析由此引发了哪些环境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学会应用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
2、说明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和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并能指出改变单一商品经济应采取的措施。
3、人口——粮食——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非洲小朋友的照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与我们相比他的外貌有什么不同,你知道黑人小朋友的故乡在哪里吗?(非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片神奇、充满生机,又有着绚丽多彩的文化和各异风俗习惯的土地,开始我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之行。
二、新授
(一)黑种人的故乡
1、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对照图8.24,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特点。(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三个方面来描述。)
(2)对照图8.25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点。
(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并能说出本区的地形和地势特点)
(3)对照课本第9页非洲的气候图,说出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并且能
总结出非洲气候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4)教师出示不同气候区的自然景观图,请同学们说出不同气候区的自然景观有什么特点。
(气候影响当地的植被)
(5)教师出示非洲的主要物产分布图,请同学们说出非洲比较丰富的物产有哪些。
(非洲被称为“富饶大陆”)
2、合作探究
(1)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向及气候的分布,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一下本区的主要河流因受地形的影响流向如何?同在赤道附近,而非洲东部和西部的气候相差很大,请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地形影响气候,而气候又影响河流的流量大小,请同学们找出本区的刚果河和赞比西河,结合气候分析一下,这两条河流的流量有什么不同。
(3)课本74页图8.28说出非洲的黑人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哪里?外来移民主要有哪些?思考:为什么非洲有那么多的外来移民?
(外来移民首先从掠夺黄金、象牙、香料开始,进而从事罪恶的黑人奴隶贸易,这些外来殖民主义者对当地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1、自主学习
(1)出示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图,请同学们回答本区的出口商品有什么特点?这种经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以出口某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
(2)教师出示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种经济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2、合作探究
假如你是非洲当地的首领,如何才能带领当地民众走出这种畸形的经济来振兴本国经济?小组探究后全班交流展示:
(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农业)
(三)人口、粮食与环境
1、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对照图6.15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多少?与其他大洲相比有什么突出的特点。教师出示非洲一家图,使同学们对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2)请同学们对照课本图8.33说出非洲热带草原气候易发生什么灾害?
(3)教师出示非洲饥饿的难民图,通过出示具体的数据,让同学们认识到非洲存在的严重问题——粮食短缺。并学会分析造成粮食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4)出示非洲退化的草原和荒漠图,引导学生答出非洲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分析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列图表
(2)小组活动:假如你是一名非洲国家的官员,你认为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人口、粮食、环境”三大问题,以实现良性循环?
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解决人口问题 ②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问题 ③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
三、谈收获
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你认为中国可以怎样更好地与非洲国家交流合作、互惠互利?
五、课后作业
1、幻灯片制作:收集、查找更多有关黑非洲的图片,给图片配上解说词,举办一场非洲风情展览会。
教学内容
单一商品经济 教学目标
1.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2.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
3.通过本区关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和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树立国家之间不仅需要平等互利、相互合作,而且还要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的观点。
教学重点
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区。
教学难点
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综合分析、读图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知道本区是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地区),那请同学们思考:本区大多数国家都位于五带中哪一带?(热带)因此本区大部分地方的气候为(热带气候),这种气候适宜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是咖啡、可可、枣椰、油棕和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故乡。此外,本区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不少矿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丰富的物产并没有带给本区人民以财富,目前本区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缓慢。那本区经济落后的根源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板书: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学习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看课本69页找出什么是“单一商品经济”并齐声说。
板书:概念过分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的经济。
读课本69页图8.30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思考:①本区主要出口哪些产品?这些出口产品属于原料还是工业制成品?②本区国家主要进口哪些产品?这些进口产品属于原料还是工业制成品?
学生回答: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出口矿产、森林、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这些出口的产品属于原料或半成品;而进口机械、汽车等。这些进口的产品属于工业制成品。
练习:下列物品中哪些是原料,哪些是工业制成品?(活牲口、牛肉罐头、皮鞋、巧克力糖、钻石戒指、可可豆、咖啡、原油、木材、金刚石、铜、汽车)老师说产品,学生判断属于原料还是工业制成品(学生可采用抢答形式)
活牲口——原料
牛肉罐头——工业制成品
皮鞋——工业制成品
巧克力糖——工业制成品
钻石戒指——工业制成品
可可豆——原料
咖啡——原料
原油——原料
木材——原料
金刚石——原料
铜——原料
汽车——工业制成品
启发思考:原料和工业制成品哪一种价格高?哪一种价格低?
老师举例:咖啡豆和罐装咖啡粉哪个价格高?
学生回答:罐装咖啡粉价格高。
得出结论:工业制成品价格高,原料价格低。
学生讨论、回答:本区国家低价卖出原料,高价买进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老师评价小结:在国际市场上,原料价格低,工业制成品价格高,所以本区国家与发达国家贸易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这也是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的弊端。
读课本70页图8.31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提出问题:①本区这些国家主要出口商品属于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②各国主要出口商品所占百分比是多少?③以上数字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本区这些国家主要出口商品属于初级产品;科特迪瓦出口可可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41%,乌干达出口咖啡占45%,赞比亚出口铜占70%,博茨瓦纳出口金刚石占72%,索马里出口活牲口占56%,尼日利亚出口原油占90%,刚果出口原油、木材占56%。
得出结论:本区大多数国家都以一两种热带经济作物和矿产品作为主要出口物质。
老师小结:矿产、木材、牲口、经济作物产品都是工业原料、半成品等初级产品,在对外贸易中,一般价格低廉。本区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统治,工业不发达,许多工业制成品要从国外进口。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要比初级产品贵得多。因此,这些国家卖出初级产品,买进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单一商品经济”,只依赖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采购,出口商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波动很大。这就严重地制约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练习:课本70页活动2,结合8.32可可对加纳经济的重要性。看课本上提到的4个问题。
讨论、回答:加纳靠出口可可、木材、矿物这些产品赚取外汇,对国家不利,因为可可、木材、矿物属于初级产品,价格低;加纳主要进口交通设备及机械、杂类制品、食物、化学物品、燃料等;工业制成品价格远远高于原料的价格,会加重本国的经济负担。
老师评价:通过刚才检测,同学们掌握的不错。那同学们想过没有,本区国家这种“单一商品经济”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结合上节课知识及历史知识讨论本区“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讨论以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本区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控制与剥削是本区“单一商品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
板书:形成原因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
过渡:那么本区国家摆脱单一经济困扰的出路在哪里?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以上资料讨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摆脱单一经济困扰的出路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只有振兴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农业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摆脱“单一商品经济”困境的唯一出路,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经济腾飞的经验。
板书设计
单一商品经济
1、概念:
2、弊端: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要比初级产品贵得多。
制约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3、形成原因: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
4、出路:振兴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农业
教学反思:
二、上课班级:高二12班,高二13班
三、上课时间:20xx年3月17日
四、上课教师:曹xx
五、主要亮点:
1. 以九四年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饥饿的苏丹》导入,一步步地提出问题,这幅照片反应了非洲怎样的状态?非洲为什么贫困?非洲的贫困和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有何关系?导入震撼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
2.课件制作精美,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建立。
3.设置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将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给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互动面板与学生积极互动,并点名学生的表现,使课堂上学习气氛活跃。
5.知识点讲解细致,在基础知识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特别是上课时对于一些学生以前掌握不佳的自然地理知识点多次讲解,使学生逐渐掌握。
六、改进意见:
1.每节知识点过多,特别是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导致经常超课时或者拖堂。知识点虽然都是考点,但在课堂上面面俱到不可能,所以需要有取舍的去讲
2.部分学生上课不积极,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学习态度的掌控不易。针对这部分学生以鼓励,连线提问,科学打电话问原因来监督。
3.因为没有板书,导致PPT上字过多,学生要记的笔记也较多。应该精简课件上的文字,只需体现主要知识点的框架和总结性的内容。
4.非洲气候的非地带性是一个重要考点,但是很多学生对于高一的气压带风带掌握的不好,导致在讲解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时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讲这个知识点前应该先用图片结合动画的形式复习一下气压带风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后面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课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分析: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了“分析”一词表明本条“标准”的要求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规律和成因层面。地球运动包括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两重形式。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其中,后者更为重要。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比较多。教材以“地球的运动”为标题。先讲述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包括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并设计活动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对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是从地球自转与时差和地球公转与季节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而教材对较难理解的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转偏向力这一地理意义则不作介绍。至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通过读图来分析,前后关联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2.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3.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2.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方法与策略:
对于本节教材的处理,可以先讲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接着讲运动的地理意义。在分析地球运动的规律时,可以利用课本的活动题,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来明确。而“恒星日和太阳日”这一难点,可以运用图解的方法,以“三点共线”来分析。对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应充分利用实验、图象、动画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些地理现象的变化过程,归纳其变化规律,重点是掌握两分两至日的情况,但切忌忽略过程而只是死记硬背结论。最后,明确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理解其实质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大小、强弱的关系。本节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应当设计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此外,日照图的判读技能和时间计算的方法也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可以专门用一节课,以专题训练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展示图片、导入:(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图)上两节,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处于银河系中太阳系的金星和火星之间,它与其他的行星、小行星一样,在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而地球的运动是复杂的,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习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过渡:我们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会绕太阳公转,那么自转和公转分别具有哪些的特点,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探究、演示:(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形式),完成表格
区分:太阳日和恒星日,运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讲解。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第二,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第三,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图1.14中的“三颗恒星”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同时要明确太阳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而恒星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讨论活动3,照片上的恒星呈现的运动轨迹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而北半球的夏半年日数比冬半年长的原因是地球在每年7月初接近远日点,公转的速度较慢。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正是有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两种的运动形式,使得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而这些将使我们下面几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自转周期记为360°,时间记为23时56分4秒,这是以何为参照物的时间
A.太阳 B.月球 C.地球自身 D.天空中的某一恒星 2.发射到宇宙中的同步卫星应与
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同 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C.地球公转的线速度相同 D.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相同 3.下列城市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新加坡 B.海口 C.广州 D.哈尔滨 4.当我们在欢度元旦时,地球公转位置在 A.近日点附近B.远日点附近C.春分点 D.秋分点
5.与诗句“坐地日行八百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 A.90°W 89°S B.80°E 40°N C.10°E 1°S D.180°W 71°N 教学反馈:
本节内容难度大,学生很难理解,应注重联系的讲解。
第二课时
创设问题:麦哲伦环球航行一周回到西班牙后发现航海日记少了一天的记录,为什么?学了我们这节课之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创设情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我们地球上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日复一日,白天—黑夜—白天,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白天过后为什么会是黑夜,黑夜的尽头为什么又会是白天呢?地球上有昼夜现象产生的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区分)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图解:如何来区分确定晨线和昏线
假设:地球只有公转,而没有了自转,地球上昼夜变化的周期多长? 回答:只有公转的话,地球上还是有昼夜的交替,但是交替的周期是一年。分析:正是有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1太阳日,长度为24小时。这个昼夜交替的周期指导我们人类起居作息,而1太阳日24小时就被用作为我们的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昼夜在不断地交替,太阳高度也在不断地变化。那么,各地的时间也显然是不一样的。
演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解析: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相对偏东的地方就比相对偏西的地方就先迎来新一天的太阳,从而时间就早一点。所以,不同经度时刻就不同,这就是地方时。那么,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的时间呢? 换算:依据: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15°每小时 相差的地理经度与地方时的差距
结论:由上可以看出,在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如果不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时肯定时不一样的,这就给我们的计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决定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全球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区分:时区与区时 地方时与区时
首先,我们要明确全球一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的经度是15°,也就是在这15°的不同经度范围内,地方时是不一样的,但是,在记时上是一样的。我们把这15°的经度范围称为时区,而这人为规定相同的时间称为区时。也就是说,时区指的是时间。那么,同一时区的区时我们人为地把它划为相同,不在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是不同的,我们以哪一条经线作为整个时区记时的标准呢?我们是以时区中的中间的经线地方时作为统帅这个时区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在一个时区中,最边缘的两条经线与中央经线相差了7.5°的经度,地方时上差了半小时。
活动:完成课本17页的读图思考练习。(鼓励学生多画图来解决问题)
教学反馈:
【地理教案: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教案10-30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设计06-06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公开课)09-22
关于2020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教案09-15
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10-1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06-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09-30
地理实习教案09-24
初中地理亚洲教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