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精选8篇)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刘长卿一生遭遇两次贬谪(),他像一只“绕树三匝”,却不知“何枝”可以栖()息的乌鹊,孤单落寞。
(2)“朝()奏”“夕贬”的韩愈,回望秦岭,云遮雾锁;眼前蓝关,大雪拥塞,他慷慨悲叹“好收吾骨瘴()江边”。
(3)槲()叶随风飘落,枳()花明丽可爱,山野的情趣冲淡了羁旅的辛苦,却无法抑制温庭筠思乡的愁绪。
2.杜甫作《月夜忆舍弟》时,正值以下哪个传统节气?
()
A.芒种
B.霜降
C.白露
D.小满
3.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主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就出自一首望月怀思诗。请问,这两句诗出自哪里?
()
A.杜甫《月夜忆舍弟》
B.张九龄《望月怀远》
C.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D.苏轼《水调歌头》
4.下列诗句的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B.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C.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D.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5.古诗词默写。
(1)“月亮”在古诗词中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在诗人笔下它往往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 , ”的隐逸情趣;杜甫《月夜忆舍弟》中“ , ”的思乡之情;苏轼《水调歌头》中“ , , ”的旷达情怀……
(2)《长沙过贾谊宅》中,“ , ”两句描绘出一幅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一语双关,既写出关山险恶,又写出诗人自己前途渺茫,表达了对亲人的眷恋之情的句子是: ?。
二、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唐]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6.“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的角度写边塞的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 ”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7.普天之下的月亮明明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9.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1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字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12.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阅读《长沙过贾谊宅》,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14.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的意思。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思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诗人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诗人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16.赏析“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拥”字的表达效果。
17.“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联中,“朝”和“夕”、“九重天”和“路八千”都包含着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1)zhé qī(2)zhāo zhàng(3)hú zhǐ
2.[解析]
C 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得知当时的节气正值“白露”。
3.B
4.[解析]
C 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5.(1)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2)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3)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6.[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和“雁声”写出所闻,是从“听觉”的角度写边塞的凄凉景象;“断人行”(禁止人行走),写出所见,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环境的。由此可知第一、二空的答案。“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写的是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思亲之情凄楚哀伤。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也是用家书难以收到反映战争的残酷。由此可知后两空的答案。
[答案]
视觉 听觉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7.普天之下明明只有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会让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他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8.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9.示例: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10.抒发了诗人羁旅异乡的思乡之情。
11.“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出行之早。
12.①内容上:点明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②结构上: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相照应。
13.D
14.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迁谪命运的无限感伤和对强加于身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15.[解析]
D 诗人在“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一联中坦陈心志,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弥坚,并无屈服之意。
16.“拥”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根据课标和教学参考用书中提到的要求及建议, 经过长期实践, 最终摸索出了一种适合低年级古诗诵读的方法, 那就是“低年级古诗诵读六步法”:1. 借助拼音, 读准诗文;2. 范读引路, 感染学生;3. 情境渲染, 读懂诗意;4. 自读自悟, 尊重学生;5. 品读引读, 读出诗情;6. 多种方式, 读透诗心。
多好的理论必须由实践做支撑, 那就让我以二年级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为课例, 具体谈谈低年级古诗诵读六步法的具体运用。
一、借助拼音, 读准诗文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对话。)
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 注意读准字音。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听, 检查一下他的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进行第一步时, 主要是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朗读古诗上。鼓励学生只要敢于朗读就是好样的, 争取做到读正确。
二、范读引路, 感染学生
(设计意图:感受古诗韵味, 朗读熏陶)
1. 播放录音朗读。 (要求:听时要仔细听, 老师要和你们比赛读。) (教师播放录音的用意是:师生听录音, 学生此时已经走进古诗, 一心想读好古诗。)
2. 教师先配乐范读 (首先要培养学生读的兴趣, 才能产生读的愿望, 这时教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
3. 师生再赛读:先指导学生配乐朗读, 师生再配乐赛读古诗。
进行到第二步时, 学生朗读古诗的积极性已经很高了, 都想大显身手, 放声朗读。
三、情境渲染, 读懂诗意
(设计意图:学生与作者对话, 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意境, 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1. 学生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播放图片。
【师:当杜甫一个人来到江边, 看到这繁花盛开的景象之时, 他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呀? (高兴的、喜悦的、赞叹的) 是呀, 那你就应该带着这种感觉去读呀!读前两句诗。】
2. 学生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播放图片。
【师:鲜艳芬芳的春花醉了蝴蝶, 迷了黄莺, 也留了诗人。让我们一起读出诗人在春光中的沉醉吧!读后两句诗。】
(活动设计依据:课标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课标实施建议: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丰富积累, 增强体验, 培养语感。)
进行到第三步时, 先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意境;再想象画面, 观看画面。活动循序渐进, 感情步步深入, 学生朗读古诗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四、自读自悟, 尊重学生
【师:多么美的春色图呀, 她让蝴蝶醉了, 黄莺醉了, 我们也醉了, 下面让我们拿起书来用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加上动作、语气读读这首诗, 来表现我们的陶醉吧。】
进行到第四步时, 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加上动作、语气读读这首古诗。此时学生的感情自然流露, 完全放松, 挥舞着双臂在学习蝴蝶翩翩飞舞, 张开嘴巴, 加上手部动作学黄莺唱歌的样子。
五、品读引读, 读出诗情
(设计意图:朗读深化, 体会诗情。)
【师:我们高兴, 诗人比我们还高兴呢。听我给你说。介绍写作背景
760 年杜甫定居成都西郊草堂, 在饱经离乱之后, 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 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 他独自沿江畔散步, 情随景生, 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
是不是该把诗再读读, 替诗人读, 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哪位同学站起来, 像一位诗人一样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 认真听, 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一美景之中?】
进行到第五步时, 情随景生, 学生深化了朗读, 深切地体会了诗情。
六、多种方式, 读透诗心。
【师: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吧。】
一唱一和 (老师与一名学生接读, 可以几个字接读, 可以一句话接读。)
一唱百和 (老师与全体学生接读, 可以几个字接读, 可以一句话接读。)
古诗新唱 (设计意图:换一种角度阅读, 学唱古诗, 感受古诗韵味, 陶冶他们的情操, 丰富他们的语言, 更增添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进行到第六步时, 学生朗读古诗声音洪亮, 此起彼伏, 此时学生朗读古诗的积极性达到了高潮。
对于诗词的复习,更是出现了懈怠:首先对于课内诗词的遗忘度较高,错字现象严重;其次对于课内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能熟练地掌握;最后对于诗词的题材分类含糊不清,不能准确说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别提欣赏其精湛的语言,体会其深远的意境了。于是我决定做一个大胆尝试——让毕业班的孩子们“在玩中学”,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竞争氛围,调动复习诗词的热情
初中生大都有爱表现的欲望,他们强烈的需要别人对他们的能力予以赞扬肯定,因而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诗歌教学恰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易激发他们学习竞争的热情。我的灵感来源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 ,只是我稍做了一些变通:把题库范围缩小,诗词的题库来源于7~9年级的课内诗词,特别注重34首古诗词;开场白、结束语的选题全班征集,一经采用便加分,这大大调动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也让他们早早熟悉题型,设置加分题:识别出诗句或补充了上下句后,分析句子的内容、表现手法或情感的分别加分。
这个任务我在孩子们第一轮复习诗词前就布置下去,这样可以促使他们在复习9册课内诗词时更有针对性。另外我还采用“利益诱惑”,一旦成为本班的“诗词达人”免做本周末语文作业,还可以享受我亲手做的蛋挞一盒!这话放出去之后早读课读书的声音都不一样了,竟然还有其他学科的老师告诉我,在她的课上发现后面几排的孩子在偷看语文书!
二、设计多种题型,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国庆节放假前夕,我在孩子们送来的选题中挑出了一些题目,请来了其他班的语文老师做评委兼计分员,上课地点选在我们的“智慧课堂”(所谓的“智慧课堂”就是新建的高科技教室,除了常见的一体机外,每张桌上都备有一台平板电脑,可以随时了解孩子们的答题情况,方便统计得分。)因为是9年级我设计了以下几类题型:
1. 打乱语序识别诗句题
如:身最高∕自此缘∕山在层。出示题目时以九宫格的形式展示,要从这9个字中挑出
一句我们课内的古诗词,千万不要小瞧课内学过的知识,这一题的正确率不到30%,因为“自缘身在最高层”特别容易和“只缘身在此山中”混淆。识别诗句题尽可能把易错题放在一起,识别诗句题还分为两种难度:9字题排序识别题和12字排序识别题。
2. 填字题
如“会当凌绝顶”,补充下句。这种题型稍微简单些,但是可以调动全班同学参与的热情。
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沧海”。填字题我尽量选取以前默写中错误率较高的字,或是一些名句中运用得很生动传神的字。
题型我就选取了这两种类型,为了进一步拉开分数,更为了指导他们以后的诗词复习,每一题我都设置了3个附加题: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分析内容),这句话是怎么写的(分析表现手法),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写(分析写作的意图,诗词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表达情感)。这3个附加题让孩子们在复习诗词默写的同时,进一步地掌握学习诗词的方法,其实现代文也是一样适用,也不外乎分析文章内容、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在平板电脑上答题大大提高了课堂容量,比赛过程更加有序,方便计分。
三、关注课堂时间,让古诗文走近孩子
因为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孩子们对这样的形式又特别感兴趣,所以这节课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最终语文课代表夺得了冠军,与其他孩子一起分享了成功的甜蜜(我自制的蛋挞)。这节课上他们从上课的接受者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这样的比赛形式显然比我枯燥的讲解和反复默写要有趣得多,也更有利于他们识记。如果把课堂上的学生比作是未开屏的孔雀的话,那我就要激发他展开那五彩的尾屏。巧妙的课堂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延他们关注课堂的有效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古诗词教学也应该如此,不能总是囿于传统,而应不断创新,让课堂拥有灵动的生气和活力。我除了开展诗词大会这种形式的花样复习外,我还把古诗的复习延伸到了课外诗词中,以诗人为线索(如杜甫、苏轼)或以内容分类为线索(分为行旅诗、送别诗)的分类复习。课后鼓励孩子们用文言文写日记,引导他们将古诗文阅读与平常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古诗文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相信这样的方式一定易为学生所接受,能丰富他们的想象,点燃他们的创作热情。其实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要敢于创新,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他们一定会领悟到诗词的醉人魅力!
1.易错字
逐(zhú)苍生(cāng)
2.词语释义
贾生:即贾谊,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访:咨询,征求意见。
逐臣:被贬谪的大臣。指贾谊。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前席: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
苍生:指百姓。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有《李义山全集》。
【文题解说】
贾生即贾谊,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李商隐及其作品。
2.了解李商隐咏史诗的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了解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苦恼。
【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贾生》一诗的主旨。
2.背诵全诗。
【难点】
赏析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赏读诗歌⇒领会写法
导入一:解题型
[设计意图] 通过贾生经历的引入,让学生认知诗作产生的背景,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人物里,有一个是西汉时期的才子贾谊。谈起他,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对怀才不遇者的慨叹。因为贾谊实实在在是个大才子。少年时就有文才,博览群书,十几岁就能教《春秋左氏传》,20岁就已成为博士,也就是汉文帝的皇家顾问。谁能像他一般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已备受文帝恩宠,升任太中大夫。天下大事,贾生纵横议论,了然于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汉与匈奴的矛盾,他以一双慧眼,老早就看得清清楚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华横溢招来的是朝廷一干老臣的排挤和无德无才的新贵的诽谤。贾谊的死对头,有个叫邓通的,是个不学无术的弄臣。说起他的发家史,也是一个笑话。原来汉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上不了天,正在着急,后面有个戴黄帽子的人一推,文帝就上天了。于是文帝四处打听这个“黄头人”的下落,偏巧某日有人见邓通戴着顶黄帽子,面貌又与文帝梦中所见之人酷似,于是邓通便青云直上。这个不学无术的邓通无由受宠,自然是贾谊所看不惯的。于是,两人成了死对头。文帝最终在邓通等人的多次诋毁下,把贾谊放逐到了长沙。这个时候,贾谊年方23岁。弃置长沙,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借他人之酒杯,抒自己之块垒。屈原与贾谊,他们的才干,他们的际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绝世才华,无与伦比;都是年少得志,破格提拔;都是抵触权贵,蒙冤被贬;都是忠心耿耿,矢志不渝。被贬长沙三年之后,文帝终于又思念贾谊,派人速召贾谊回京。宣室接见,文帝与贾谊谈至深夜。李商隐的《贾生》,就描述了这次宣室接见。那么,李商隐是怎么看待这次接见的呢?现在我们就从李商隐的《贾生》一诗里来寻找答案。
导入二:复习型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李商隐的名句,揭题激趣。
我们曾学过李商隐太多的名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商隐的诗《贾生》(板书诗题、作者)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生。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秾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
2.关于作品: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1.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
2.齐读,整体感知。
〔明确〕 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
3.自由读,分析字词。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访:咨询,征求意见。
逐臣:被贬谪的大臣。指贾谊。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前席:指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
苍生:指百姓。
三、自主学习,赏析内容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探讨,学会理解诗歌的内容。
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的“求”“访”二字写出了文帝对贾谊的什么态度?从字面上看对汉文帝是褒是贬?
〔明确〕 “求”(寻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在赞扬他求贤若渴。
2.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但是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
3.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四、重点研读,感知写法
[设计意图] 通过译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学法,感受独特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对于汉文帝求贤若渴,夜半与贾谊促膝长谈的做法,诗人持什么态度?由此可见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 诗人语含讽刺,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促膝谈心,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2.本首诗仅仅是为了讽刺汉文帝吗?有没有深层含义?
〔明确〕 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同时,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既表达了对皇帝的讽刺,又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其实关于贾谊与汉文帝之间遇合的历史真相,向来多有议论。贾谊年少出仕,召为博士,颇受文帝重视,一年后就为太中大夫。因其部分主张触犯了豪强贵族利益,又好议国事,批评时政,权臣周勃、灌婴排挤他出京,任长沙王傅,几年后仍由文帝召还。后再次被贬,三十三岁而死。其主张在文帝时并非都未付诸实施。司马迁《史记》中将贾谊与屈原同列,用意在于同情二人怀才不遇,也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感慨融于其中。唐人作诗多以贾谊不遇为题,用以安慰朋友或自己的不幸遭遇。其实,贾谊的主张,大致还是得以施行了的,不能完全说汉文帝对他不好,王安石就在《贾生》中说:“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诗文小结:1.内容: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汉文帝史称明君,贾谊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
2.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诗人先赞扬,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3.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
作业安排:
背诵并默写全诗。
贾→先抑后扬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练,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 9 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安定城楼》)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安定城楼》)、“贾生兼事鬼”(《异俗二首》)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刘学锴)
阅读李商隐的《贾生》一诗,回答问题。
1.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和“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中的“可怜”都怎样理解?
2.诗人对贾生(贾谊)的评价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做分析。
【答案与解析】
1.这首诗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卖炭翁》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孔雀东南飞》中“可怜”的意思是“可爱”的意思。
2.贾谊有才华,但得不到重用。表达了诗人对怀才不遇的感慨。
里
馆
教学目标
1.复习与王维相关的文学常识;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4.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诗歌;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问题,导入新课
探究:在你心目中,竹和明月各有怎样的寓意呢?
明确:竹:高风亮节,柔韧坚强,正直;
明月:高风亮节,高洁坦荡,君子。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一.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洁。汉族,唐朝太原祁州人,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臣。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比较消极,追慕隐逸恬静有皈依佛教之意,故后世称其为“诗佛”。王维有《王右丞集》传世。
二.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好停顿
3.读出意境
四.听诗歌范读: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五.字词注释
1.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幽篁:幽深的竹林。
3.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口哨。
4.深林:指“幽篁”。
5.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六.翻译诗歌
明确:独自生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又是弹琴又是长啸。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只有那天上的明月将我相照。
七.诗歌赏析
明确:前两句写诗人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抑郁之情,所以长啸一声。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
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后两句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重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浓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色的光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这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名写其景,后两名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八.分析诗歌
1.前两句诗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叙事;孤独郁闷,弹琴长啸。
2.后两句诗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抒情;明月相伴,宁静淡泊。
十二、课堂练习
1.请简要分析“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明确: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2.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明确:“幽篁”指的是幽深的竹林;“长啸”指的是长声呼啸。
3.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4.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明确: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自冥想,时而弹琴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九.主题思想
明确: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十.小结
三 《商山早行》1 诗中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旅行者感情共鸣的诗句是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23 诗中描绘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物的诗句是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诗中“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完美体现的诗句是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四 《卜算子•咏梅》1 词中描绘梅花生长的严酷环境的词句是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2 词中写出梅花悲惨遭遇的词句是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5 王安石的咏杏诗有“纵被东风吹伏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的诗句,《卜算子•咏梅》中比其用意更为深沉的词句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五 《破阵子》1 词中用特定的景物点明时令的词句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3 词中表现采桑女心情的词句是笑从双脸生。词中与《陌上桑》中的“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意境相似的词句是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2 词中以由南到北的空间转换从宏观上描绘乡村繁忙、热闹景象的句子是村南村北响缲车3词中写行人悠然而行,任意而走,给读者一个意外惊喜的句子是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2 词中写词人思念丈夫却又不得团聚,自己独处,寂寞冷清的句子是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3 词中明写赏菊饮酒,实为写词人无法排遣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4 词中暗示饮酒赏花,也难解思念之苦的句子是2六 《浣溪沙》1 词中暗示暮春节令,同时描绘宁静、祥和、美好的乡村景色的词句是簌簌衣巾落枣花七 《醉花阴》1 词中描写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的句子是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八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中抒发词人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而不见中原故土的感慨的句子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2 词中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相似的句子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3 词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九 《山坡羊•骊山怀古》1 曲中点明怀古之地的语句是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2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曲中再现骊山和阿房宫旧址的荒凉景象的语句是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4 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位的否定的语句是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二)(展示)
初一(18)班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准确背诵并默写诗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不同的秋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领会诗歌中字词的表达妙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悲秋是古诗词的常见主题,比如说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再比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但是今天这首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刘禹锡是如何爱秋的,有请第十组的同学为我们展示《秋词》。
(二)作者和背景介绍
1、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反映了他虽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却毫不气馁,仍保持着高昂的进取精神。
2、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有《李义山诗集》。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是诗人写给对方的复信。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 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3、陆游
陆游(1125—1210年),南宋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诗风豪迈、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4、谭嗣同
谭嗣同(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之一。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潼关》是谭嗣同14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三)诗意及赏析和主旨
1、《秋词》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运用对比手法,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夜雨寄北》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本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诗歌结构设计精妙,创意十足。从空间上看,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西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 对比。诗人把巴蜀之地的秋雨夜景与思念的愁绪结合起来写,抒情达意丝丝入扣。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4、《潼关》
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四)课外延伸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五)作业布置
1、收集整理自己学过的关于写秋的诗句。
2、背诵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体会词句中的重点词语含义及词句的内容。
2、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体会词句的含义及思想感情。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出词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1、板书课题:
2、引入语:本首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所作。词人所作《采桑子》共十首,是一组联章小词,从不同角度歌咏西湖四时美景,从中折射出词人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情怀。该词是组词的第一首,写泛舟西湖的总体观感,具有“引言”的意味。全词以轻快淡雅的笔调,描写春天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词人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移景换,风景与心情,动态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将“西湖好”的题眼诠释得淋漓尽致,读来清新可喜,充满诗情画意。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三、熟读并背诵该词。
四、释词正音: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棹[zhào]:桨。西湖:这里指颍州(今安徽阜阳)的西湖。逶迤[wēi yí] 形容道路或河流弯曲而长。堤[dī] 笙[shēng ]歌: 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涟漪[lián yī]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五、翻译词句内容。
1、上片: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译:驾轻舟划短桨,西湖风光多么美好,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笙歌好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上片写泛舟湖上所见。这几句描写,词人运用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方法,并把形象与声音结合,营造出西湖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
2、下片: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译: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下片着重描写在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感受。“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这里”,以静写动,写出了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的景象。“惊起沙禽掠岸飞”却是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这样以动写静,使得西湖水面愈显其幽静。词作是以景结情,水鸟的飞翔不但增添了词作的情趣,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同时,更表现出词人追求如同水鸟一样的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
在艺术上,词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出西湖之美景,犹如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同时,注重了动静结合的方法,特别是以动写静的方法,把西湖清新可爱之美表现得美不胜收,并寓情于景,令读者想象而思考。
六、巩固练习:
1、词的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1)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为该词的题眼,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上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1)词的下片运用了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前一句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衬托出水面之“静”。后一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西湖之“动”。动静结合、相互映衬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推荐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学案教案09-07
一年级课外辅导总结课外辅导07-15
五年级课外阅读教案06-23
四年级课外书目导读07-06
语文二年级课外阅读07-20
二年级课外读物推荐07-23
六年级课外知识积累07-26
六年级课外知识题目09-10
四年级学生课外读物10-31
课外补充古诗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