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观后感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辉煌60年观后感(推荐8篇)

辉煌60年观后感 篇1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60年后,一个民富国强的中国正在为世界的繁荣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60年,我们艰苦奋斗,告别了一穷二白;60年,我们锐意改革,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0年,我们继往开来,走进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新时期。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团结奋斗,奋力拼搏,演绎了亘古未有的历史性变迁,在中华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然而在60年前,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工业不发达,农业也不发达,科学文化水平也不够发达.我国汽车背着煤气包满街跑, 连货币都要外国人来印,洋火、洋油,大部分生活用品,前面都带着一个“洋”字,因为这些东西大都依赖进口。那时的中国,就是一穷二白。

60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已经远非昨日的中国可比,虽然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遇到过挫折,走过曲折的道路,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更是取得了举世震惊的发展成就。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如今,世界500强里,中国企业有43家;今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1000亿美元,是改革初期的1000倍。

辉煌60年观后感 篇2

60年的卓绝奋斗, 雪耻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 爪分领土、掠夺资源, 人民涂炭、山河破碎, 无数的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然而却一次次的失败, 苦求而不成功, 中华民族始终处于被欺凌压迫的屈辱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华民族的复兴迎来了曙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 经过坚苦卓绝的斗争, 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由此走上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

60年的不懈追求, 实现了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光荣梦想。国家的强盛, 人民的富裕, 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所不懈追求的梦想。今天这一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经过60年的努力, 中国的经济总量以呈几何级的速度加速增长, 从1万亿到10万亿用了15年时间;从10万亿到20万亿用了5年时间;而从20万亿到30万亿仅用了两年时间;从1952年至2008年经济总量平均年递增速度达8.1%, 增加77倍, 2008年一天的经济量相当于1952年全年的总和。2008年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已跃升为世界第三位, 与美国、欧盟、日本共同构成全球四大经济体。

经过60年的努力, 中国的国家实力不断增强。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不足百亿, 20世纪八十年代的1978年达到千亿, 本世纪初突破万亿大关。进入新世纪连续跨越新台阶, 2008年已达6万余亿, 增长近千倍。国家实力增强的不仅是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 外汇储备同样飞速增长。1952年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39亿美元, 而到2008年已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 增长速度达万倍。从外汇短缺国而一跃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经过60年的努力, 中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伟大跨越。中国已成为制造业领域的超级大国, 被誉为是世界工厂, 全球主要的产品中有近一半来自中国制造, 中国已有37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 在通信、金融等诸多领域排在全球首位。2008年中国500强企业实现的盈利首次超过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500强企业。在全球经济陷入重度衰退中, 中国仍实现经济增长, 引领着世界经济走出危机陷阱。

经过60年的努力, 中国人民从贫穷步入了小康。60年前人民挣扎在饥饿贫穷的生死线上, 60年后的今天一举摆脱贫穷而迈上小康。194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百元, 2008年已达1.6万元;194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数十元, 2008年达0.5万元。1952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仅为1.5亿元, 2008年底已达21.8万亿元, 增长2.5万倍。

60年艰辛探索, 中国会计从落后的边缘站到了世界会计舞台的中央。60年前中国会计是分散、落后、零乱、亦步亦趋的学徒, 60年后的今天已经成为有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拥有千万会计大军、影响世界会计事务的会计大国。中国会计模式全球效应、中国参与国际会计事务、全球会计的中国元素, 构成了中国会计的主旋律, 中国会计伴随着中国的崛起, 走向世界会计舞台的中央。

60年筚路蓝缕;60年风雨兼程;60年改革激荡;60年矢志追求;60年斗志昂扬;60年沧桑巨变……

内蒙古:辉煌60年 篇3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2300万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不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前所未有的辉煌。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自治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会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内蒙古发展进程中的重的跨越,开创了快速、全面、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的60年,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的60年,是内蒙古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取得历史性巨的成就的60年,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60年。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内蒙古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居全国第三位;草场面积居全国五的牧场之首,东西绵延2000多公里,总面积达8666.7公顷的草原,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6818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5;全区实有耕地面积735.5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31公顷,列全国第一位;以大兴安岭为主体的森林面积达2080万公顷,居全国之冠;内蒙古已发现各种矿种135种,探明储量的有83种,有66种(亚)矿种的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居前三位的有26种。其中稀土资源保有量达8460万吨,占全国的97%;煤炭资源储量6583.4亿吨,居全国第一;天然碱储量居全国之首。内蒙古是个绚丽多姿、极富传奇色彩的地方,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了独特的旅游胜景。在这块富饶、美丽、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蒙、汉、回、满、达斡尔、朝鲜、鄂温克、鄂伦春等55个民族。

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内蒙古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近年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方式达步转变,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开始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2006年,会区生产总值达到4790亿元,比1947年的5.37亿元增长了196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947年的96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47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中进入了前10位。财政总收入由1947年的9万元增加到2006耳的712.9亿元,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到会国第11位。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1952年的71.1:11.3:17.6演进为2006年的13.4:48.6:38.0,工业经济成为推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我国辉煌60年 篇4

之经济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60多年,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紧密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开创了新局面,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面则是我对经济方面的认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犹如一个极度贫弱的巨人,近5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全国主要工业品最高年产量仅为:纱44.5万吨,布27.9亿米,原煤6188万吨,发电量60亿千瓦小时;粮食最高年产量也只有

1.5亿吨,棉花84.9万吨。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此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起步点。

然而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60余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05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增长速度达9.0%。

六十年的蜕变,让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中国创造了一个辉煌的经济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中国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围绕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这个中心。开展了各项工作。首先通过一化三改造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然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并依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路线。在这三十年的探索中,虽然由于缺乏经验走了不少弯路,但总的来说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过五个五年计划,中国经济有了剧烈的变化。在西方封锁、中苏交恶的国际环境中,基本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除了在国防工业、尖端科学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外,还在改善基础设施、缩小沿海与内地差距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从1957年底到1978年底,按可比价格计算,社会总产值增长3.25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64倍,国民收入增长1.96倍,工业总产值增长5.99倍,农业总产值增长0.84倍 ;从1958年到1980年,全国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4339.39亿元,是一五计划时期新增固定资产的8.82倍。从1958年到1978年,基本建设新增生产能力为:炼钢2911.3万吨,是一五计划时期的新增炼钢能力的10.34倍;煤炭开采36510万吨,是一五计划时期的5.73倍;发电机组容量4859.5万千瓦,是一五计划时期的19.68倍;石油开采10973万吨,是一五计划时期的83.64倍;化肥1132.53万吨,是一五计划时期的122.57倍;水泥4614万吨,是一五计划时期的17.66倍;棉纺锭830万锭,是一五计划时期的4.13倍;机制糖234.8万吨,是一五计划时期的3.79倍;自行车318.6万辆,是一五计划时期的6.37倍;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18458公里,是一五计划时期的4.43倍;新建公路153316公里,是一五计划时期的1.84倍。从上面数字可以看出,除公路增长较慢外,其它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如果将中国的经济看作行进中的汽车,则以1978年为界,这辆汽车再也不用在崎岖的路上行驶,它在高速路上开始了飞奔。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

时期。

第一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由农村到城市。在农村,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过去的人民公社。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很大影响。而新的土地政策,使农民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具有了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使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在城市,也由市场经济代替了计划经济,使得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生产。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使得市场充满活力,吸引大量外资,进而学习到国外更先进的技术及经营管理方法。

第二是形成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不断的开放沿海港口,并建立经济开发区即经济特区,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如2008年1-12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23.95亿元,同比增长23.58%。

第三是思想文化的开放。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例逐年增加。同时学术的交流,科技的互换也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进而加速了经济发展。

总之,通过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为381元,在当时约合149美元;而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上升到了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在1978年~200730年中,有16年超过10%,只有3年低于7%。近30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GDP年均增长9.82%,平均7年多翻一番,约15年翻两番。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量居世界第三。据相关统计,截至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尽管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2008年年初发生在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政府快速而卓有成效的反应赢得了国内国际一致的尊重和认可,这里面体现了中国政府执政能力的高效,但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所积累的巨大财富作后盾也是无法实现的。另外,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州7号”的圆满发射,这背后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撑。

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飞速提高。就城镇居民而言,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逐步向富裕型过渡,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居民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工薪收入外,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改变。就农村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不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国农民的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农村,砖瓦房比比皆是,小洋楼也

不稀罕,一部分农民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平板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农家,小汽车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户。截至2006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300万公里,乡镇通公路率达98.54%,建制村通公路率达88.15%。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最基本生活未能得到保障的贫民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联合国在2003年发表了最新的减贫统计,世界减贫人数的90%是中国实现的。1978年的中国相当贫穷,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更是高达67.7%;到了2006年我国的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35.8%,下降了37.7%,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3%,下降了36.4%。

其实,见证中国60年来辉煌的经济发展历程的最好实例就是两次金融危机。第一个是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经受了当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外部冲击,但它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当代史上第一次真正体现一个大国在亚洲和世界经济中发挥领导作用的机会。危机中,中国对亚洲国家慷慨解囊,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向世人证明自己可以在国际社会扮演建设性的角色。由于出色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负面冲击最严重的1998年,仍然取得了将近8%的经济增长。中国之所以在此期间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正是依靠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第二个便是今年及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仍一枝独秀,而无论是在世界银行组织等国际型组织,还是参加G20峰会等国际重要会议,中国的话语权在越来越大。现在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都使得各个国家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而中国自己也拿出2万亿刺激内需市场。这还是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实力。

无论是从各项数据,还是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话语权的加重或地位的提高,都反映了中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年的辉煌成就。虽然在这六十年来,我们走过不少弯路,如文化大革命,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这种阻碍在后期显得尤为严重。但是,我坚信,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延续我们的辉煌!

参考文献:《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述评》作者:武力

中国电力辉煌成就60年 篇5

作者:孙嘉平来源: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发表时间:2009-09-28打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电力工业经历了在不断探索中奋进并获得发展的30年(1949~1978),经历了改革开放形势下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1979~2008)。60年来,中国广大电业职工和电力科技工作者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为中国电力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使电力工业走上了快速、健康的科学发展之路,步入了大机

组、大电厂、超高压、大电网、自动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的时代。

一、电力工业加速发展,全国装机容量突破8亿千瓦。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仅有18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3亿千瓦时。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

革开放以来,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不断增长的需求,电力工业呈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

1987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1亿千瓦,全年发电量4973亿千瓦时;(注)

199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

200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13685亿千瓦时;

200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5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24975亿千瓦时;

2007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7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3万亿千瓦时;

2008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7.93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达34510亿千瓦时。

(注:统计数字未包括港、澳、台,下同。)

目前,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突破8亿千瓦,全国日平均发电量是1949年全年发电量的2.2倍,是建国初期19

52年全年发电量的1.3倍。

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社会电气化程度持续提高:

全国人均占有电量突破2000千瓦时

反映电气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均占有电量。新中国建国时,全国人均占有电量不足10千瓦时; 2000年人均占有电量达1081千瓦时;2006年人均占有电量达2168千瓦时;2008年人均占有电量则为2598.6千瓦时。

电力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达44.12%,发电用煤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6.66%

反映电气化程度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电力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电力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为20.60%,2008年达44.12%。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煤炭转化成电能来使用。1980年,用于

发电的煤炭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9.6%,进入了21世纪以来,这一比重逐步提高到50%以上。

全国农户通电率达到了99.87%,21个省(市、自治区)达到了户户通电。

农村电气化水平是国家电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我国农村通电率只有61.05%,改革以来,加强了农村电网和农村小水电的建设,农村通电率逐年提高,1990年提高到88.06%,2007年提高到99.69%。已建成农村小水电

站45317座,总装机容量为4738.9万千瓦。

电气化程度的持续提高,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而且促进了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为人民生活

质量的改善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发展大机组,建设大电厂,百万千瓦级电厂达到249座

1、发展高参数、大容量机组

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火电机组是我国火电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政策,是优化发展火电的主要措施之一。1949年我国

最大的火电机组是北京石景山发电厂的2.5万千瓦机组。新中国建国以来,国产火电机组的单机容量逐步提高。

1959年,首台国产5万千瓦机组在辽宁电厂投产运行;

1964年,首台国产10万千瓦机组高井电厂投产运行;

1969年,首台国产12.5万千瓦超高压机组在吴泽电厂投产运行;

1972年,首台国产20万千瓦超高压机组在朝阳电厂投产运行;

1974年,首台国产3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在望亭电厂投入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火力发电技术得到更快发展。

1987年,首台国产化引进型3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在山东石横电厂投入运行;

1992年,首台国产化引进型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在华能石洞口二厂投入运行;

2007年,首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在华能玉环电厂投入运行;

优化后的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国产化机组达到了国际同类机组的先进水平,这些机组的批量投产,使火力发电的主力机组由20世纪80年代的10~30万千瓦机组过渡为90年代的30~60万千瓦机组。进入21世纪,我国在大力发展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的同时,还投产了11台百万千瓦的超超临界机组。截至2008年底,我国投运的30万千瓦及以上大机组共计893台,其容量占火电总装机容量的62%;与此同时,百万千瓦以上的火电厂达到212座,最大的火电厂——大唐托克托电厂装机容量达到540万千瓦。

2、水电建设在优化发电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国60年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水电发展。1949年全国水电装机只有16.3万千瓦,2008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

达到1.73亿千瓦,年发电量达5655.5亿千瓦时。

1957年,我国首座自主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新安江水电站开工兴建,1965年竣工,1977年投入运行,总装机66.25万千瓦;

1958年,我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开工兴建,1974年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总装机122.5万

千瓦,单机容量22.5万千瓦

1970年,我国最大的径流式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开工兴建,1981年第一台机组投运,1988年全部建成投入运

行,总装机271.5万

1994年世界最大的已投运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开工兴建,2003年第一台机组投运,2008年全部建成投入运行,总装机1830万千瓦,单机容量70万千瓦;

2000年我国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广州蓄能电站建成投入运行,总装机240万千瓦,单机容量30万千瓦;

2004年我国水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达10524万千瓦;

截至2008年,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为1.7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共拥有百万千瓦以上的水电厂32座。

3、我国核电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

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工业示范性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85年开工建设,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装机容

量30万千瓦。秦山核电站的全面运行标志了中国大陆无核电历史的结束。

1987年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开工建设,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总装机180万千瓦,单

机容量90万千瓦;

进入21世纪,核电建设加快,先后建成了岭澳、秦山三核、秦山二核、田湾等4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

2008年核电总装机已达884.6万千瓦,年发电量为692亿千瓦时。共有百万千瓦以上的核电厂5座。

4、以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迅速

我国风电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在21世纪得到了加速发展。2000年全国风电装机34.4万千瓦,2005年增长为126.6万千瓦,2008年吊装容量超过了千万千瓦,达到了1215万千瓦,并网容量为837万千瓦。风电场已遍布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风电装机容量超过百万千瓦的省区有:内蒙、辽宁、河北、吉林,其中内蒙的风电装机

达373.5万千瓦。

2009年9月,位于上海近海地区的我国第一座海上风电场首批3台3MW机组并网发电,该风电场将安装34台3MW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10.2万千瓦。与此同时,我国首座10MW级的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在甘肃敦煌开工建设。

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将对我国发电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电源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已拥有采用高参数、大机组的百万千瓦级的电厂249座,其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的一半以上(51%),它们与采用先进技术指标的所有火电厂一起,已成为我国发电主力,为实现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

发挥了重要作用。

供电煤耗由1978年的每千瓦时471克,降至2008年的345克;

发电用油由1978年的2013万吨,降至2008年的1000万吨;

火力发电每千瓦时的耗水量由2000年的40吨下降到30吨以下;

火电烟尘排放量由1980年的399万吨降至2008年的350万吨。

三、发展特高压、建设大电网,全国联网格局基本形成建国以来,随着电源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输电电压等级逐步提高,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正运行着世界上最高电压等级(1000kV)的输电线路和系统总容量达 6亿千伏安的大型互联电网,互联的6大区

域电网中,有3大区域电网的系统容量超过1亿千伏安

1954年,新中国首条220kV高压线路─松(丰满)东(虎万台)李(石寨)线投入运行;

1972年我国第一条330kV超高压输电线路─刘天关线(刘家峡─天水─关中)投入运行;

1981年我国第一条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平武线(平顶山─武汉)投入运行;

1990年我国第一条±500kV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葛上线(葛洲坝─上海)投入双极运行;

1999年我国第一条500kV紧凑型输电线路─昌房线(昌平─房山)投入运行;

2005年我国第一条750kV超高压交流示范工程在西北电网投入运行;

2009年我国第一条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2006年世界首条±800kV云南─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兴建,预计2010建成投运;

2007年和2009年向家坝─上海和锦屏─苏南两条±800kV特高压直流线路分别开工兴建。

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500kV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度已超过10万公里,变电容量5.3亿千伏安;已投运的直流

输电工程9项,直流输电线路总长度和输送能力均居世界第一位。

交、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为大电网的建设以及实现“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90年±500kV葛上线投运实现华中和华东两大区域电网的非同期互联,到2001年东北和华北电网通过500kV交流线路实现同步互联;从2004年和2005年,三广直流工程(三峡─广东)和灵宝“背靠背”工程的分别投运实现了华中与南方电网,以及西北与华中电网的非同期互联,到2009年华北电网与华中电网通过1000kV特高压交流线路实现互联,全国联网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国联网对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日益明显。全国跨区资源配置的电量由2000年的23亿千瓦时增加到2005年的773.8亿千瓦时,2008年跨区配置电量达到了2402.9亿千瓦时。

灵活交流输电技术(FACTS)取得突破、实现国产化并在电网中得到实际应用,提高了线路输送能力,增强了对大电网的控制能力。2004年12月,碧成线220kV可控串补投入运行。2007年10月,伊冯线500kV可控串补投入运

行。

四、电网保护、控制、自动化技术进入国际行列

在输变电技术和大电网不断发展的同时,电网二次系统建设不断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继电保护、电力通信

和电网安全监控等技术迅速发展,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LEP-200系列输电线路成套保护装置已在全国

220kV-500kV系统中广泛应用,其保护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自主研发的CSC2000型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已

在全国35kV-500kV变电站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变电站自动化水平。

1997年,推出了新一代开放型分布式能量管理系统OPEN-2000,此平台既可集成EMS系统的AGC、AVC、PAS和DTS等应用,又可集成电能量计量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水调系统、MIS和DMS等系统。自1998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CC-2000开放式、面向对象的EMS/DMS支持系统已在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及网、省电网等调度中心陆续投入运行。我国已建成了包括SCADA、EMS/DMS、AGC、AVC等系统在内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100%

实现了国调、网调、省调三级调度自动化。我国电力自动化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2000年全国电力调度数据网(SPDnet)和全国电力计算机广域网(SPInet)分别建成和投运,目前全国220kV以上电力系统通信网已经基本实现了光纤通信。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由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控制发展到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和配电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则从单一的MIS系统发展为包括地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ERP系统和地理市场

技术支持系统、营销系统在内的多功能管理信息系统,显著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建国60年辉煌成就作文 篇6

自1949年建国以来,直到六十年的长河中,我国从一个封建落后的时代走向科技发达的世界。

就从我家说起吧!我小的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脑,全家只能围着电视看。现在可好了,自从家里有了电脑,一家子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爸爸喜欢在网上斗个地主,玩四国军棋,看一些电影,看看最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妈妈经常在网上有QQ和远房亲戚或朋友聊聊天,玩QQ游戏,在QQ农场、牧场上种菜、养小动物;我更是不亦乐乎,玩玩小游戏,作业不会的可以到网上搜索答案。

我国科技上也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大都喜欢汽车吧,也许更喜欢长着两只大眼睛的,具有卡通形象的奇瑞QQ(CHERY)。他就是我们安徽芜湖生产的。你可别小瞧QQ,他和他的兄弟姐妹可风光了,他们不但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更远渡重洋,在世界各户都安家落户。

科技上我国有恒大的.进步,文化艺术还是那样源远流长。黄梅戏就是一种。黄梅戏的《天仙配》摄制完成,影片公映后,轰动全国,享誉东南亚,一时间《天仙配》成了黄梅戏的代表。《天仙配》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影响及海内外。它为人们留下的众多精彩唱段,至今还为人们所深爱。

我为中国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但我知道,中国还是发展中的国家,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我们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我们会长大,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会为祖国贡献力量,会让祖国成为发达国家。

辉煌60年观后感 篇7

7月14日在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 承办此次“成就展”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孙大光介绍说, 本次展览将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解放军、行业体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为参展单位, 力求反映各地方、各行业60年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以及体育文化发展的成就, 包括涌现出来的各类优秀体育管理者、教育者、组织者、科技工作者等。

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副司长温文表示, 本次展览是第一次利用全运会的机会, 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全面反映60年来中国体育成就的展览。“中国体育60年辉煌成就展”举行期间将有参观全运会的各界人士参加, 它将成为全运会赛场之外的另一大亮点。

辉煌60年观后感 篇8

60年教育辉煌职教改革与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正值我国60周年国庆之际,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表了《职教改革与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的文章。

文章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60年,也是职业教育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革创新,展示生机活力,在贡献中发展并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60年。

第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确立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大力推动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在调整中愈加明确,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各地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些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发展和社会公平。

第二,站在新的起点上,职业教育迈入了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时期新阶段发展教育事业,要求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作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大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服务产业升级的水平,边试点、边试验、边实行,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步伐,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协调发展,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消除贫困、促进就业再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理念

中国的教育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10月11日,新华社全文发表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听课的点评和在听了教师代表发言后的讲话内容。温家宝在文中着重谈到应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

温家宝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因此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针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温家宝提出了四点要求:

第一,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要把学、思、知、行这四个字结合起来,作为教学的要求,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第二,教育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与时俱进,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必须放眼看世界,牢牢把握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懂得中国,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国情,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及改进教学方式。

第三,教育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且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努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第四,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

政策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今年起逐步实现免费

9月11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今年开始,我国要逐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并先从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做起。

周济说,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已经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同时,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目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中,约有90%能够享受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

周济指出,尽管职业教育投入较高,但现阶段我们可以做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大门将向任何一个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敞开。借助国家资助制度和即将推行的免费制度,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只要愿意都能够接受职业教育,国家会提供全面支持。

周济表示,除了将逐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下一步要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要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到更高水平,不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也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人生发展空间。

2009年省级技校建设

专项资金进行竞争性分配

继2008年民办技工教育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取得成功后,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决定对2009年省级技校建设专项资金进行竞争性分配。经过材料评审和现场评审两个环节的角逐,21家技校在各自组别中胜出。

主办方将把这21所学校名单向社会公示7天,没有收到有效投诉后,将按规定程序办理2009年省级技校建设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对象确认工作。主办方表示,这些做法是为更好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技工教育规模发展、内涵发展和高端发展。

此次广东省财政共安排技校建设专项资金8500万元将在劳动保障部门主办的省厅直属、14个财政转移支付市和江门市市属,以及上述市所 有县(市、区)属技校范围内进行分配,按照办学层次分三组进行。

文件

粤技校将推学分制,转校学分可互认

近日,广东省劳动保障厅下发了《广东省技工院校学分制管理规定(试行)》(下称《规定》),从今年开始将在国家重点及以上技工院校推行学分制,然后逐步推广至全省各所技工学校,技校学生未修满学分不能毕业。

按照《规定》,全日制学生将实行学年学分制,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基本学制为三至五年,修满毕业规定学分,可提前毕业;非全日制学生,实行完全学分制,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规定》称,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不实行留级制度。考核不合格者可补考或安排重修。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之间转学、转专业,经转出转入院校同意,转入相同(或相近)专业,可根据学分互认办法(另行制订)获得原修学分。从实行学分制的学校转入未实行学分制的学校,转入学校可根据学分互认办法,将课程绩点学分转换成相应的成绩分值。

广东免学费中技实验园开学

9月22日,来自广东、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西以及江西等8省7市的800名多山区贫困孩子,参加了惠州西湖技工学校的开学典礼大会,实现了他们继续上学学技能的愿望。

据介绍,广东免学费中技实验园是中职学校开展免学费办学的试验基地,属全国首创。目的是通过扶贫助学,让学生经过3年的技能训练,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

地方

广州:第31所丰田T-TEP学校落户广州

9月22日,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与广州汽车工业技工学校正式签署T-TEP项目合作协议。

据了解,这是丰田在中国内地设立的第31所T-TEP学校,也是在广东地区设立的第四所T-TEP学校。作为丰田在全球推进的售后服务技术人员培训体系,丰田技术培训计划(T-TEP)目前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超过400所学校展开合作。

广汽丰田及一汽丰田、丰田中国每年都为T-TEP学校投入上千万元,从设备导入、教材提供等给予T-TEP学校支持与协助。

肇庆:职教基地“孵出”3所万人大校

肇庆市把握国家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战略机遇,大力扶持职业技术教育,全市职业教育呈现出三大明显特色。

第一,办学规模居全省前列。作为全省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经过长期培育,全市目前建设起职业院校40所,其中高职高专和技师学院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6所(公办16所,民办 13所,技工学校7所),职业院校在校生11.71万人,其中市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市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市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已发展成万人 校。目前该市高职院校数量和办学规模分别居全省第二位和第三位。中职办学规模全省第三位。40所职业技术院校有32所坐落在肇庆中心城区,大多分布在 321国道沿线,形成“一园多点、一线多校”,基地化、规模化发展格局。

第二,办学形式呈现出多元化。打造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市政府出台了民办教育专项扶持政策,民办学校在征地、校舍建设、教 师管理、招生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为民办职教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连续4年被评为“广东省民办高校十强”,肇庆理工学校被评为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机构”。民办职教成为全市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

第三,品牌突出、实力强劲。肇庆市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把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作为建校和发展的基础,努力提升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全市40所职业院校属国家级、省级重点职校的占10所,省级现代化示范性试点学校1所,还建立起省级以上示范专业7个,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3个。形成机电技术运用、数控机床、电子电器、汽车维修、旅游管理与服务、印刷技术等多个全省著名的品牌专业。

深圳市宝安区成立10个职教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9月22日,深圳市宝安区中等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授牌暨宝安职校奋达科技实训实习基地揭牌仪式在深圳市宝安区奋达科技园隆重举行。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陈瑞芳、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范志刚、宝安区副区长李慧民、宝安区教育局局长郑映通等出席了揭牌仪式。

根据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关于同意奋达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为深圳市宝安区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决定》,深圳市宝安奋达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高新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汇科盛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花样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中海资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东风日产华新有限公司、深圳市新一佳有限公司、深圳市赛格威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生力机电有限公司、深圳市利华动画设计有限公司等成为宝安区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这标志着宝安区首批职教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正式建成。实训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宝安区中职学生日后实训、实习、就业等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宝安区教育局局长郑映通表示,此次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授牌、挂牌工作,标志着宝安区职业教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也标志着宝安区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初步形成。对宝安区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既有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范志刚对宝安区的校企合作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宝安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出台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政策,积极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着力探索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之路,已成为深圳市职业技术教育的又一个亮点。他勉励学校和企业要站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定位自身,探索建设具有特区特色、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开放式职业教育体系。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陈瑞芳对此次活动的举行表示祝贺,并对深圳市近年来在职教领域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宝安职教模式”已经成为继“顺德模式”之后广东省职教领域的另一个品牌。她表示,省职教学会将会在校校合作、联合办学、教学改革、科研等领域为我省职业院校搭建平台,提供支持,让优质资源和成功经验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效应,共同促进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据介绍,为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宝安区还出台政策明确规定:职业院校学生在相关企业实习时,每人每月可获得650元的区财政生活补贴;对接收该区职业院校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按每生每月3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本刊记者郑蔼娴)

北京:上高职可不参加综合考试

10日9日,北京市2010年高考改革方案公布,考试内容和招生录取方式都发生重大变化,只想上高职的考生首次不用参加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考试。新高考方案中,高职招生变化较大,招生形式将有自主招生、单考单招和高会统招3种。其中,高会统招将以“高考统考科目成绩加会考成绩”为录取依据,招生对象为普通高中毕业生。高会统招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理)、外语3科,会考备选科目为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8科。高职校可从会考备选科目中选定2或3科,并提出成绩等级要求,提前向考生公布。录取时,考生会考成绩满足学校要求后,按语、数、外3科的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投档。这就意味着想考高职的考生首次可以不用参加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考试。

台湾:拟先期开放大陆学生赴台

就读职业技术教育

9月11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宣布,拟先期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读职业技术教育。

台湾媒体引述教育主管部门官员的话称,原本规划第一阶段先开放一般大学,第二阶段才开放职业技术教育,但社会各界一再反映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优势较大,大陆专科学生只要来台攻读大陆没有的“二技”(专门招收专科生的学制),就可取得学士学位,这对大陆专科生吸引力很大。

该官员还表示,台湾“二技”学生来源减少,开放大陆学生来台求学不会排挤台湾学生的就学权益。

安徽:规划实施八大工程,

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近日,安徽省政府审议通过了《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规划(2008—2012年)》。《规划》提出,到2012年,力争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办学实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幅提升。《规划》提出实施八大重点工程,努力实现上述目标。这八大工程分别是:一是骨干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二是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四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六是企业职工教育和就业创业培训工程;七是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八是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福建:将中职教育纳入督政体系

今年,福建省政府教育督导机构以及教育行政业务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就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开展了专项督导工作,同时建立该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进展情况每周通报制度。招生通报发送各设区市政府、政府分管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各方共同参与的中职招生工作监督机制。

海南:提高农民工技能,职校主动下乡免费培训

海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海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等部门,组织15所职业学校主动下乡为农民工进行免费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和资格考试,90%以上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获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农民工的安全意识和劳动技能得到提高。

据介绍,下乡培训的重点是电工、焊工、制冷等特殊工种,各工种的培训时间为10天左右,一般的培训合格证的培训时间为3至6天。每期培训结束后,海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农民工参加免费资格考试,通过考试的农民工将获得在全国通用的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至今,海南省已经为5400多名农民工进行过培训,90%以上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获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

声音

我国职业教育要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迈进

近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黄尧,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研究》成果汇报会上说,职业教育要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迈进,才能适应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黄尧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对于人才的培养、使用以及评价都有深远意义,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使用方面都有战略性影响。 他强调,科教兴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关键,人才队伍建设是核心,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重要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与实际工作相吻合、相适应。

广东2009年全国、省表彰的职业教育教师、校长光荣榜(增补名单):

200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名单(广东职教):廖益

2009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名单(广东职教):陈仕楷梁承华李红(女)

上一篇:宇宙的未来教学教案设计下一篇: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提升反腐倡廉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