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学实录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刻舟求剑教学实录

刻舟求剑教学实录 篇1

师:好!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会读书,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生:我不懂“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生:什么是“船舷?”

生:老师,宝剑掉进江中,那个人为什么不快捞,而在船舷上刻记号呢?

师:这位小朋友真能干?还有疑问吗?

生:这个人把宝剑捞上来了吗?为什么?

师:你真了不起,能提出这样关键的问题。大家还有疑问吗?(生无语)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好要靠小朋友自己解决。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提出来的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自读课文后,组内讨论,找出答案。(自由朗读,讨论后举手)

师:哪位小朋友当小老师,帮我们解答这些问题呀?我们先来说什么是“船舷“。

生:船舷就是船的边。

生:船舷就是船两侧的边,(在挂图中指出船舷),这就是船舷。

师: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宝剑掉到江里,那个人不赶快捞,而是在船舷上刻记号呢?”(讨论回答)

生:我想是那个人把捞宝剑的办法想好了。

师:那他的办法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先在船舷上刻记号,等船靠了岸,再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把宝剑捞上来。

师:对了,这就是他不着急捞宝剑的原因。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老师,我想这个人说话的语气一定是非常慢,而且很自信。我想试读一下。(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样?

生:语气读不够强烈。

师:同学们先把三四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发现这两名小朋友读得不错,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师:我们一起把这部分课文读一读,开始。

师:他能把宝剑捞上来吗?我们先看录象。(课件演示船移动)大家先讨论一下,(组内讨论)谈谈你的看法吧。

生:我想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因为……(有些紧张,回答不出来)

师:不要着急,先坐下想想,一会再说。

生:因为船移动,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所以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同组人主动补充)

生:我想他也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因为这宝剑是在船过江的时候掉的,而这个人却在上岸后从刻记号的船舷上跳下去,人和船移动了,而宝剑没有移动,所以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

生:(刚才紧张的`同学)我想好了。因为船、船舷上的记号、人都移动了,只有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移动,所以等上岸后从刻记号处跳下去肯定捞不上来。

师:你们说得太精彩了!有你们这样聪明而好学的学生,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评析:1、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教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使学生自己会学。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2

接着我再挑出文中个别难于理解的字词让孩子们挑战,他们一下子也解释了出来。我让孩子们带着理解有停顿、有感情、有味道地读课文,有些孩子们还拿着书,摇头晃脑有模有样地读了起来。看着他们那认真劲儿,我不禁笑了起来。

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后,故事的寓意也深入浅出了。从中孩子们明白了故事讽刺了那些头脑愚蠢,不懂得灵活变通的人。许多孩子表示今后千万不能做那样的人。

最后我利用那个人捞不到剑的有趣场面在孩子脑海里填补形象空白,我让学生讨论:船上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他没捞到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于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等船靠岸以后,才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变通的人。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困难,诵读课文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2、在教学中应运用看译文、看图片、看视频、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使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读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来进行,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遽、契、涉、坠、惑。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含义,体会寓意。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4、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重:理解做什么事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懂得变通。

难点:分析寓言的最后一句,想想这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题导入

1、谁能说说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

像这样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个精练、生动的故事里的文体就叫寓言。

2、每个寓言都是一个故事,每个寓言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学一个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播放动画,介绍作者及作品。

2、出示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古文:⑴就是读准字音,⑵正确断句,⑶理解古文每句话的意思。

2、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渔歌对唱(游戏规则:

1、2组读古文;

3、4组读译文,)

2、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古文的意思,尝试着给古文断句(范读)。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课文分析

四、拓展想象

1、假如你也是一位渡江的人,你的东西不小心掉进了水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你会怎样做?

2、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做什么事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懂得变通。

3、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这个道理,在生活中还能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吗?

4、指名让学生复述故事。

五、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后,把这个道理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跟你的弟弟妹妹讲一讲这个故事,让他们在生活中别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好吗?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知道了做事情要讲究方法,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学习古文的方法(指板书,总结),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只想到 剑不行

墨守成规 不懂变通

没想到 舟已行 副板书:

方法:读准—读通—读懂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范文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词。进一步巩固学生田字格的书写,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懂得寓言故事中含着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懂得“刻舟求剑”的含义,懂得寓言的寓意。

2、教学难点:理解“刻舟求剑”的含义,懂得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篇数。“二则”就是两篇。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 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 懂的地方记下来。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说一说你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利用课件指导书写“掏”和“催”(要领:掏字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注意横中线的“一”;催字也要注意竖中线的“亅”

4、学生练习写两个。

四、学习第一则寓言《刻舟求剑》

(一)板题,解题。

1.启发谈话:学完了生字,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刻舟求剑》。师边书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学生跟着书空题目

2.质疑课题:看着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

(二)看课文视频,整体感知。思考,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创设情境,品词析局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齐读本段。

②思考: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是什么?

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一不留神、一不注意、一时疏忽),用“一不小心”说句子。

③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指明读、自读。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②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这个人为什么一点儿也不着急。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一点也不着急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明读,思考:

别人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十分着急)。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同桌讨论,并请代表汇报发言。(“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又快又大声。“赶快”强调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捞不着了。句末的“!”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马上捞。)

②齐读读第1句,思考:“还不”能去掉吗?为什么?

不能,去掉就没有不理解和批评的意味了。

③指明读第2句,思考:“在船舷上刻记号有什么用啊!”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还可以怎么说?你觉得哪种说法语气更坚决,心情更急切?

④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倩。(自由读、指明读,齐读)4.学习第四自然段。(重点段)(1)指明读第四段。

思考:别人都替他急,而那个人却不急。课文用那个词语来形容?(2)学习“不慌不忙”。(结合“慌”和“忙”的左旁来理解词意)

思考:那个人不慌不忙,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说明什么?用“不慌不忙”的语气练读那个人说的话。

(3)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倩。(自由读、指明读,齐读)(4)分角色对读三四自然段.(5)他能把剑捞上来吗?为什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3、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这则寓言比喻什么?

4、学了这则寓言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六)小结:

今天我们积累了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它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通过这个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答)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五、作业: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刻舟求剑

宝剑不动

北师大《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篇5

1、认识、会写“剑、舷、号、催、准”5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寓意。

学情分析:文言文文章,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见不多,因此,教会孩子读古文的方法,即是为孩子们今后学习古文推开一扇窗,铺开一条道路。三年级时,学生虽已经初步接触过古文,但要想真正读懂这篇文章仍有一定难度。,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驾驶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明白求剑人的想法错在哪里,从而体会课文中要说明的道理:讽刺那些死心眼,不懂得变通的人。

教学准备:

录音文件、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读过哪些成语故事呢?学生讲完后师述:每个成语故事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题,请同学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 “刻舟求剑”的字面意思。(出示课件)刻舟求剑:指的是在小船上刻个记号,再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找宝剑。师述:那么这个成语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认真听故事。

2)听课文录音(课件出示要求)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故事中人的语气,在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做记号,标出自然段。

3)检查生字的读音(出示课件)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刚刚大家听故事听得怎么样。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读出这些词语。师纠音。再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生字中易错的地方。

5)出示生字卡片,指导书写。大家已经标出了课文中的生字,请大家再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写法。注意把字写规范。

6)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

(三)活动(探究课文,感悟文义)

1)请一名学生回答上面问题。并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句子。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二自然段。提问:这个人宝剑掉

到江里后他是怎样的神情?(一点也不着急)你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学生读出句子。船舷是什么意思?船两边的木沿上。

3)提问:那么这个人宝剑掉了,别人是怎样说的?请一个同学回答。有人催他:“还不赶快捞!在船舷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啊?”

4)提问:那么这句话可以看出旁边的人怎样的心情?着急。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请一名学生读出着急的语气。

5)学习第四自然段。这个人的宝剑掉了,别人很着急,而他反而只在船舷上做了个记号。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来找出答案。注意让学生读出那个人不慌不忙的语气,使学生理解“不慌不忙”这个词语的意思。不慌不忙是指不慌忙不着急的意思。

师:大家看到文中出现了两个“这儿”这两个“这儿”指的是哪里呢?那个人认为指的是同一个地方,也就是船舷做了记号的地方。其实船已经到岸了,那还是同一个地方吗?不是。

6)这个故事我们已经读完了,你们想一想:这个人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四)练习(讨论交流,悟出寓意)

1)学生讨论最后那个人最后没有把剑捞上来,他错在哪里?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现在再请同学们说说学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五)测试:师述:这则成语故事我们就学完了,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你能不能把这个道理背诵给大家听呢?

(六)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刻舟求剑》。

2、把这个故事说给同学听。

刻舟求剑教学实录 篇6

一、学习目标:(简洁明了)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特殊句式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简明扼要准确)二.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三、学习过程(根据学科特点选择性运用)

●(一).查字典给下列字正音

涉坠遽契惑

(二.)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涉江:渡江其:他坠:落、掉遽:急速

契:同“锲”,刻是:这里所从坠:落下去的地方所契者:刻的地方求:寻找行:走不亦――乎:不也是吗惑:糊涂

(三)、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2.结果找到了吗?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6.翻译句子: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五、学法指导

归纳整理古今不同义字词句式

六、学习小结

实虚词含义

寓言特点寓言大意诵读全文寓意

重点句式含义

七、达标检测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②遽()③契()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②是()

③遽()④求()

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学习反思

1.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

四、学习评价(授课结束后,师生必须作出评价)

自我评价:A、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

教师评价:A、满意()B、比较满意()C、不

张华

刻舟求剑 笔记 篇7

授课教师:范厚强

授课时间:2014 年 9月22日 字词积累。

遽jù 契qì 矣yǐ 若ruò 容易写错的字。

涉 遽 已 文学常识

《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1 认识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这是一种古文通假现象。在战国末期,还没有表示“座位”这个意思的“座”字,就借用同音字“坐”来代 替,直至后来有了“座”字为止。这就叫通假(借)现象。其中,“坐”就叫做“座”的通假字,“座”为本字。

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重要词句:涉(本意是趟水过河,这里是搭船过河)、遽(立即,匆忙)、契(雕刻)、是(指示代词,这儿)、惑(迷惑,糊涂)。重点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是”,指示代词,这儿,指楚人所刻之处。

②不亦惑乎。

不是很糊涂吗?固定句式,“不亦„„惑乎”,表委婉的反问句式。

③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求剑”即找剑。“找”是今人的说法,古人说“求”不说“找”。寓意:讽刺了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情况的变化改变看法或做法的人。5启示: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作文 篇8

那是我一年级的一件事了。

一天,妈妈上班去了,家中留下了我和表妹。我们一起来玩捉迷藏的游戏,玩得满头大汗时,我们就坐下来休息。我一边打着蒲扇,一边打开收音机,准备来点音乐轻松轻松。“听众朋友们,现在播出黄梅戏〈天仙配〉。”〈天仙配〉?这不是妈妈最爱听的戏曲吗?可妈妈现在不在家,怎么办呢?要不,我把收音机关掉了。表妹问我:“表姐,你怎么把收音机关了?”“这样等妈妈回来,再打开收音机,妈妈她不就可以听到戏曲了吗?”表妹歪着头,想了想,说:“这倒也是!”

中午,妈妈回来了。我马上打开收音机,“咦?真奇怪,怎么没有黄梅戏了呢?明明是这个频道的呀,怎么会不见了呢?”我非常疑惑。妈妈见我一脸苦恼的样子,忙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把前因后果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妈妈听了,抚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傻孩子,收音机又不像书,书里的文章平直地躺在里面,不会跑掉;而收音机里的节目会随着时间流走而播完的,你懂吗?”我只有点头说“是”了。

刻舟求剑教案 篇9

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

3、了解寓言的寓意,熟读成诵。

学习重难点

1、深入理解文意,掌握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2、领会寓意。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

2、简介作者。

3、检查预习情况。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亦称 ),是 国末期秦国的宰相 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疏通字词。

shè( )江者 zhuì( )于水

jù qì( )其舟 不亦hu( )乎

(3)断句,划分朗读节奏。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自学: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涉: 者: 其:

自: 遽: 契:

其: 是: 之:

译:

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其: 所契者:

求: 之:

译: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行: 矣: 而:

若此: 亦: 惑:

译:

4、主题探讨。

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想想看,这则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

三、交流:

四、展示:

五、反馈:

1、一词多义。

之:是吾剑之所从坠(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刻舟求剑》说课稿 篇10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教学设计理念:

由于本节课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部分文言文的应用方法和意义,从而体会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23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 察今》。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课文只有53个字,虽文字浅显但蕴含了一定的道理。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讽喻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的行为。

学情分析:

1.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过,对这种纯文言文体裁的文章并不是太陌生。

2.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3.在教学中应运用看注释,观插图,查字典,找资料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使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说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件来进行故事道理的现实生活映射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涉、遽、契、吾、坠、亦 2.能够熟练地朗读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4.理解寓言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六、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2.默读课文,利用注释和所查资料初步感知课文 3.整体把握全文大意 ③齐读课文。(“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主线,应注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

4.合作学习

①两人一组利用课下注释和字典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文章,说一说文章大意。教师巡视并请学生翻译,予以指导和解释。

②播放影片,直观感受。

③再读课文,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上一篇:残缺是一种美作文600字_初三作文下一篇:安装拆卸管理机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