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师教学的工作总结(推荐12篇)
这学期的语文课的的教学任务是必修3和必修4的两个模块的内容。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认真备课。
在学期初,备课从备《新大纲》开始,从分析两个班的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始;教学过程中,备课注重抓住新的大纲要求,抓住新的重点难点,抓住学生学习的新情况;教学结束新课进入巩固阶段时,仍然要备课,此时备课注重一个“实”字,即落实大纲要求,落实新教材的要求,落实具体知识,把教学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上。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文容量。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上网查找和自己制作语文教学的音像资料和课件,使无声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比如,在学习《雷雨》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就先播放了话剧《雷雨》,营造出一种氛围,然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效果就好多了。或是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寓教于乐。许多课文的学习,我都播放配乐朗诵,给学生一定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技巧。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提高语文能力。
在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的同时,我除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堂记录外,还做好语文的学习积累,开展语文背诵比赛,诗歌朗诵比赛。
四、以高考为方向,强化高考意识,明确奋斗的目标。
高一的学生对高考都比较陌生,为此,我就不断的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讲解有关高考的各种信息,介绍高考的状元经验,学习方法,往届的高考语文试卷,使学生及早的对高考有所了解,明确高考的题型,树立高考的意识,做好准备。
一、比较分析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是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之初, 必须要准确把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不仅是语文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准则, 也是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语文教师在教授高一新生时, 应该自觉去研究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分析两者在不同学段提出的目标要求。以初中课标为例, 其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言实践能力及整体把握能力。高中课标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比较注重学会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说两者之间侧重点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可以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总之, 语文教师只有做到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心中有数, 并根据高中学生身心特点, 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 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高一语文课教学。
二、认真研读初、高中语文教材, 为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教材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凭证和依据, 是学生知识获得的重要载体。高一语文教学要想提高质量,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初中、高中语文教材, 详细把握两者在语文知识和能力上要求的重难点, 洞悉高中语文教材在哪些方面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哪些又是脱节于初中语文单独提出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研究透了这些异同点, 才能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瞻前顾后”, 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顺利迁移。在分析比较过程中, 建议高中语文教师从宏观的角度出发, 把握高中、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从而提高高一语文教学效率。
三、增强语法知识的学习, 是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语法知识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学习中, 其基础性作用尤为突出。高中语文学习内容, 涉及到解决语句修改、长短句变换、句子衔接、仿写、文言文实词的活用、虚词的作用、特殊句式等内容, 这些内容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语法知识的应用。而高一学生一见到诸如此类的语法问题, 就无所适从。主要原因是学生语法知识的匮乏。初中语文的学习要求是促进学生把握“基本的语法知识”, 但是并没有对“基本”的含义做明确地界定, 而且初中语文学习大多只学不考, 这就导致教材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语素”“句群”等相关知识的介绍, 这样, 语法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到了高中, 课标中也没有提出对语法知识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更没有涉及到“语义”“语境”“语体”“语用”等知识的介绍。但是在具体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 却要时不时的用到这些语法知识。由此, 建议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课中, 语文教师非常有必要针对新生开展一次“语法程度掌握情况”的问卷调查, 详细了解学生语法知识掌握情况, 并适时进行查漏补缺。
四、加强与初中语文知识的衔接, 为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助推剂”
与初中语文学习相比, 高中语文知识在课文容量、内容哲理性、思辨性、文言文比重等几个方面都有所增加,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语文学习的难度。但是, 仔细比较会发现, 有很多都是在初中语文知识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由此, 非常有必要将“温故”和“知新”相结合起来, 加强与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作用, 这样一方面可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另一方面无形中提升了学生旧知识“温故”而活用的能力, 使学生语文知识更加系统化、全面化, 提升高一语文教学的质量。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 语文知识学习内容有限。到了高中, 语文学习涉及内容增加了许多, 知识点增加了许多, 难度加深了许多, 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较高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对于高一新生而言,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变化, 很多学生思想上准备不足, 难以一下子适应过来。高一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 高一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开展教学方法指导工作, 建议从“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五个环节着手开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认真主动地去对待这个问题。可以说, 只有将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工作衔接好, 才能够帮助每一个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到正常的语文学习轨道之中, 使每个学生掌握属于自己的语文学习的方法, 从而助推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升。
参考文献
[1]梁茂芬.高一语文教学与初中教学衔接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 2010, (2) :26-27.
[2]于小江.谈谈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J].广西教育, 2013.
一、读诗要有对诗的感觉
经验告诉我们,诗歌教学要强调诵读,我觉得光按孔子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还不够,得一边读,一边理解,这就是诵读与理解并重。
对诗的理解就是对诗的感觉,诵读了N遍,不知所云等于白读,这就要课外大量泛读同一诗人的大量作品,最好能读一读诗人的传记,实践证明读诗人传记和同一诗人的大量作品对理解课本所选的仅仅一首诗人的代表作是有帮助的。
例如,高一语文课本选了诗人穆旦年轻时的代表作《赞美》,这是一首长诗,篇幅很长,学生对穆旦很陌生,对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1941年的中国现实也很陌生,根本不能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诗歌最难的地方在于从心灵走入心灵,不能进入诗歌所创造的情感世界,就不能深入诗人的灵魂。
为什么诗人在开头用密集的意象群来描绘满日疮痍的中华大地,用饱蘸血泪的笔对中华民族的苦难沉重抒发沉痛悲怆之情,因为诗人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恐怖,亲身感受了民族的创伤,人民的苦难。当时诗人还是一名逃难流亡的大学生。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到昆明才成立当时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诗人作为一名学生从长沙到昆明跋涉千里,沿途所见无不令他怵日惊心,激发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觉的民族忧患感和时代责任感,所以诗人大喊一声“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仅仅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实际上通过读穆旦西南联大的同学王佐良所写回忆录《穆旦其人》和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的《穆旦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诗库·穆旦卷》,我们发现课本所选的《赞美》只是冰山一角,远远涵盖不了诗人的传奇一生,他少年时代就显示出了诗歌创作的天赋,例如对比他十几岁发表的《野兽》和课本所选的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豹》就可以发现:这就是一个天才。
因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课本所选只是诗人某一时期的代表作,而这篇代表作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并不能反映诗人作品的全貌。
例如,我们如果仅凭课本所选毛泽东词二首就断定青年毛泽东就是一个敢于搏击时代风浪,投身革命洪流,勇挑重担,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军阀的革命斗士,那就未免太简单,太单一了,实际上一颗伟大的心灵承载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他不仅有满腔豪情,凌云壮志,同时也有似水柔情的一面,例如他写的《贺新郎》,与杨开慧分别的词就为我们立体而全面地理解青年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领袖人物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凡人。这正如鲁迅谈陶潜,如果我们只读了《饮酒》、《归园田居》等作品,就简单地以为陶潜只是一个不问世事的田园隐逸诗人,那就未免以偏概全,实际上陶渊明并没有忘情世事,他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这只要看他的《读(山海经)》中的句子,“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就可以看出,他还是想有所作为的,有很大的抱负的,他之赞美精卫填海,刑天不屈就是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反抗。对穆旦的认识也是如此。
二、同时代诗人的对比研究,继承传统与向西方学习
研究穆旦我们发现,为什么同样是新诗,穆旦的长诗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如此不同,事实上,穆旦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影响与束缚很少,他是纯粹的现代派诗人,他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冯至、卞之琳是现代派诗人,外国老师英国诗人威廉。燕卜荪对他的影响更深,燕卜荪不断地向他灌输雪菜、拜伦、济慈,从霍普金斯到奥登。而穆旦的偶像又是英国诗人奥登,奥登是他至死都不能忘记的,冯至、卞之琳、穆旦、燕卜荪等人组成了昆明现代派。如果我们读了穆旦的《诗八首》(特别是《春》)、《旗》以及他晚年的作品《冬》、《停电之后》(语文读本选录),我们对穆旦其人的认识就丰富得多,完整得多。相反徐志摩、闻一多这些新格律派诗人虽然学贯中西,但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束缚还是太深了,例如《再别康桥》中的押韵,单双行的错落排行,每节形式的整齐。《死水》中“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理论的贯彻体现,每行四个音步(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等等。这些都与诗人所受深厚的国学传统教育有关。
徐志摩是国学大师粱启超的得意弟子,闻一多从小入私塾,他的父亲是晚清秀才,考入清华学校后潜心研究诗歌格律,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诗词打在他们作品中的烙印太深了,如果我们读徐志摩于1922年写的《康桥再会罢》,对比1928年所写的《再别康桥》我们发现,前者就是古典诗词的语言,新诗的排列形式。
三、教参的作用与局限性,诗歌教学要大胆取舍,攻其一点。
分析是诗歌的天敌,我们强调诗歌教学的整体感。诗歌教学中我们面面俱到、深入细致的分析把学生对全诗的整体美感弄得支离破碎,前人说“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事实上诗人与诗歌作品的关系就像一个母亲与她的婴儿,母亲生产出了婴儿,对于婴儿未来的命运她是无法控制的,因此,我们允许学生对诗歌某种程度的“误读”,尤其是对新诗的“误读”,因为那也是一种创造,它是对新诗主题不断地丰富和补充。如果我们在新诗教学中把握住了一首诗最基本的东西,其他方面大胆让学生去想象,去“臆测”,那么我们就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始终认为新诗教学课堂,不是把学生引向一个死胡同,而是把他们带入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在那里他们可以激发灵感,独抒己见,纵横驰骋。对比大学现代文学教材与高中语文教参新诗部分,我们发现大学教材就比教参高明得多,站的高度更开放。事实上教参上新诗部分的作用仅局限于教学指导建议和附录有关诗人的资料简介,不同的评论家对该诗的不同赏析,有关该诗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等。其他方面的解读,不仅限制了老师,而且也限制了学生。
我们是否可以在教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之后,就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已去解读((采桑子·重阳》、《浪淘沙·北戴河》。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对比解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梅》,仅仅读了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还不够,因为《唐诗三百首》中有大量的宫怨闺怨诗,我们是否可以补充王昌龄的《闺怨》、《春宫怨》、《长信怨》,王维的《秋夜曲》,李白的《玉阶怨》,刘方平的《春怨》,顾况的《宫词》,李益的《江南曲》,刘禹锡的《春词》,白居易的《宫词》,朱庆余的《宫中词》,金昌绪的《春怨》,张祜的《何满子》。因为郑愁予走不出传统的藩篱。
仅仅读了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不够,我们是否可以补充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其中226班为55人,其余班级均在60人以上。6个班分为二个层次,226班是实验班,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年级的优秀学生,但他们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学理科,其余的5个班的学生为平行班,计划外的比例大,学生成绩悬殊大,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在20xx年下学期期未考试中,就有一批学生没有及格。而本期6月份面临的高一年级会考将会有相当大的困难。根据教研组计划制定的整体目标,力求一次性合格率为95%以上。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期教材以人文地理为主,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从这一点看,在地理教学中参透环境教育应该是教学重点之一。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五、教学措施。
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
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
学时安排:全期总课时大约40课时,第五单元12课时,第六单元5课时,第七单元7课时,第八单单元4课时,会考复习12课时。
时间如白驹过隙,学期末的钟声即将敲响。在此,我将自己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自我学习,努力备好课
虽然自己已从事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但是进行新课程教学还是第一次,为了能胜任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比较系统的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查阅大力量的资料,观看课改试验区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积极与备课组的其他同事交流、探讨,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实际和文本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立足全局,努力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过程中,强化了学段备课和单元备课,注重备学生、备教法。
二、积极探索教法,认真上好课
新课程语文教学课时有限,向45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质量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教法的改变。如:在“阅读鉴赏”教学中,我会精讲一篇文章,剩下的两篇文章,或者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或者提前指定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指导他们备好课,让他(她)们上台讲课,教师从旁给以适当的点拨,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在教学当中,综合使用诵读法、提问法、情感陶冶法等多种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我首次将多媒体教学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我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课件,还根据需要改制了一些现成的课件,教学效果的确令人满意。
三、运用多种方法,认真改好作业
我把学生的作业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作业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大作文采用全收全改的方法;小作文采取半收全改、或抽查、或分组互评的做法;名篇名句等识记类的作业,用老师抽查、小组长检查,分组或同桌互改的方法。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繁重的作业批改负担,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作为一名刚走上岗位的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有许多不足与缺陷,如基本功不够扎实、教学经验尚浅等。因此,我对教学工作要求非常严格,不敢有任何怠慢,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地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一学期以来我积极参加语文可租里的各项业务活动,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积极要求进步。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从不潦草从事,在备课中不断引入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引进了许多教改思想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本学期,我担任了两个班的语文课。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研究两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较为适宜的教法,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自己对贯穿于新的“教学大纲”中的语文教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坚定了语文学科是一个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学科的认识,对第一次使用的教材也能较的把握和处理了。较为满意的几点:
一、精讲课本范文
学生学习语文,主要还是依靠教师对课本范文的讲解,因此,在对课本范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认真做好教学中的每一步工作,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教案书写工整详细,能做到教材、资料、学生齐备,真正做到了有备而上。所以在课堂上我胸有成竹,挥洒自如。由于高度的投入,饱满的热情,加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率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对课本范文的掌握度较高。在处理教材的课文教学方面,充分认识到了本册课本以文学鉴赏为主要教学任务的特点,为配合教学,先后给学生作了“诗歌鉴赏”和“散文鉴赏”两个专题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教师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外因,最终只有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才能起作用。在写作教学方面,将课堂作文和反思以及课下周记结合起来处理,既完成了教材规定的写作教学任务,又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写作训练的不足,学生的写作水平较过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写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三、组织了多次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使学生们成才,必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我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如举办诗歌朗诵比赛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开展演讲活动,阅读《演讲与口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上讲台表演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等。举行的诗歌朗诵会、诗歌背诵比赛、趣味语文知识问答、非常语文等活动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诗歌朗诵会上,学生踊跃上台,深情朗诵自己精选的诗歌作品,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诗歌的迷人境界中。在诗歌背诵比赛中,学生们将“课下十年功”展示于“课上的一分钟”中,让诗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以后,又外现为一种气质。其他活动也锻炼了同学,使他们更加喜欢我的语文课!
四、阅读教学长抓不放
高中阶段,语文明显处于弱势的地位,学生课余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很少。而语文教学不能单靠课堂教学,必须依托课外活动。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语文
工作总结/计划
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按照“教学大纲”有关课外阅读的要求,较有效地组织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我不断地把大纲推荐的阅读篇目介绍给学生,要求他们制定可行的读书计划,利用零碎时间读名著,并通过考试的形式检查他们的阅读情况。我鼓励他们多看些经典名著,以期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增长他们的见识,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最终能养成热爱文学的性格。
五、注重培养实力,严格要求课文背诵。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品,特别是教材要求背诵的文章。基于此,我一直严格要求学生背诵那些必背书目,要求他们必须到我这里过关。这些文章的背诵,有助于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对他们自己的作文写作也大有裨益。
针对现今高考有默写的考题,我在学生背完课文后,我还组织他们全篇默写,加深印象,记住字词。
六、作文训练,循序渐进
作文是中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半壁江山,所以在教学中得高度重视并从高一抓起,一是训练每个学生都作文过关,二是培养好写作能力优秀的学生。在本期的作文教学中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课堂作文训练,二是课外阅读和作文能力分点训练。训练的重点是记叙文,按照“突出的中心”——“切当的选材”——“巧妙的人物设置”——“漂亮的结构”——“生动的描写”——“适当的详略”——“真挚的情感”——“巧妙的点题”顺序进行,每一步力求训练到位。
七、期末复习注重了基础。特别是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教学。对病句专题进行了扎实地复习。把近几年高考题中的病句、成语、汉字试题让学生见识了一下。这是着眼长远的做法,今后还应该加强。比如课前三分钟做一个成语题,或字形题,或者字音题,或者病句题,日积月累,学生的基础知识将会得到巩固。
本学期所存在的问题是:
一、作文训练太少,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不大。
二、课外时间被大量挤占,学生的阅读空间越来越小,语文学习时间在后半学期基本被剥夺。
三、学生的优劣分别开始拉大,语文学科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逐渐显露。
四、语文读本的处理比较草率,没有系统指导。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在教学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学生关系密切融洽,能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使教学工作恰好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我们就能落实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的伟大构想。
关键词:高一语文,服务学生,高考
高中不是初中的简单继续, 而是一种转折和爬坡。高一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 有的学生踌躇满志的来到新学校, 希望能展现自我风采, 但在这个新集体里人才济济, 以前出色的自己不再拔尖, 还可能当不上班干部, 成绩不尽如人意, 名次下滑等;有的学生在初中时表现一般, 入学时成绩比别人低, 就此盲目断定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这都是高一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高中与初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评价体系。初中是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中的普及阶段。高中虽是基础教育, 但教育评价是着眼于选拔人才的, 所以同时是选拔性教育。中考考卷是比较“浅”的, 难度不大, 大部分学生都会考得好一点。因为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 是普及的基础教育。初中教师没有在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上下功夫, 没有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及主动学习上下功夫, 更多的时间是讲练习, 强化中考考试内容。学生一上高中, 很多事情还是莫名其妙的, 为什么读?读书与自己有什么关系都没有认真思考过, 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高一阶段非常关键, 是整个高中阶段的起点和基础, 直接影响着学生三年乃至今后的发展。对于我们老师来说, 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学习方法的转变,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使学生成绩有所提高。
我认为,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备课时就要树立两个意识:
一、树立备课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备课。“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就是教书, “传道”就是育人。教师教书育人的对象是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忘了学生, 不能离开学生, 不能忽视学生, 更不能轻视学生, 离开了学生, 教师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
首先, 备课时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初中时不要求, 而高中必考的知识点要着重讲, 不然会影响以后的教学。比如, 语文学科的语法知识, 初中不考, 老师也不讲, 而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病句题、语言运用题都涉及了语法。所以, 在备课、讲课时要把这一部分语法知识补充讲解。
其次, 每节课的知识点不能过多。学生由于才进入高中, 需要有一段适应和转变的过程。九门功课任务也重。如果一下子把过多、过难的知识倾灌给他们, 会使他们难以消化。学生就会产生畏难心理, 丧失学习的信心, 放弃学习。所以一节课完成二三个知识点, 甚至一二个知识点, 讲透讲精, 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 由少积多, 循序渐进, 使学生形成高中的学习思维。
第三, 板书要经典。高一学生不会记笔记, 或者什么都不记, 或者什么都想记。所以这个时候老师的板书很重要。板书要有提示重点、考点的作用, 不能杂乱无章。我几乎每节课都有板书。在设计板书的时候, 我力求简明扼要, 条理清晰。书写时也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 以方便学生记笔记、记重点、记考点。
二、树立备课为高考服务的意识
我们的教学就是为高考服务, 所以平时上课也要以高考考点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仔细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研究高考题型, 把《考纲》要求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把考试时大部分学生失分多的部分作为教学的难点。
高一的教学任务比较重。语文高一一年要完成四本必修教材, 时间又紧, 期末复习也需要大量时间。所以我们还要根据《考纲》大胆取舍。比如散文阅读在新课标卷中退居次要, 我们就可以不作重点, 一单元只精讲一课, 作为例子。而新闻阅读作为新课标卷中选考题之一, 还涉及语言运用题, 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答题技巧等等。还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现代新诗, 高考不考, 但新诗通过意象营造意境来抒发感情, 还有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都是与古代诗歌相通的。所以在讲课时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象, 通过意象来分析情感, 指导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技巧, 为以后学习古代诗歌打基础。
在作业的布置上, 要做到精选试题, 不能用题海战术。多年的实践证明, 题海战术提高成绩慢, 又浪费时间。我们要让学生做经典题, 评讲时多下功夫, 多对学生做解题方法、技巧、答题套路的指导,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做题思路。
平时注意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每周收一次摘抄本, 让学生养成积累、梳理知识的好习惯。每周一次练字, 让学生不在细节上丢分, 从高一开始就为高考做准备。
高一语文教学问题教学方式在高一阶段,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对于学生的语言逻辑运用以及知识积累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不高、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等,严重制约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人员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从多角度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
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依然只运用单一的“灌输型”教学方式,长此以往,教师一直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会降低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从而对高一阶段的语文教学质量造成影响。虽然也有一些教师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已经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了合作性等其他教学方式,但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从根本上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改变。
(二)现代化教学运用不准确
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一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堂中逐渐得以应用,合理对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运用,也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是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深入的认识到现代化教学设备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导致其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时,只是为了体现华丽的课堂以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结合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最后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集中,从而影响高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教学主体缺失
在开展高一阶段的语文教学时,部分教师依然运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灌输性的教学,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知识即可,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升,也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高一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方式
(一)创新教学方法,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但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影响颇深,在教学中没有认识到创新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要将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體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掌握教学本质,以学生为主开展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课的教学时,传统模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带领学生翻译这篇文言文,而学生只是负责记录即可,但是这种方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也会有所下降。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教师务必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之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讨本课每一段的释义,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将自己做讨论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补充。这样一来,语文课堂教学既体现了多样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对语文必修一中的《包身工》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便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随后教师在通过网络搜集当时“包身工”泛滥的年代,可以运用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包身工的无奈,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地去探求课文中的奥秘,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以在课前预习时以及教学过程中,而教师则要全面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挑选出有价值的进行探讨。例如,教师在进行必修一《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针对课文中鲁迅描写的刘和珍提出自己的疑问,随后教师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再对课文进行研究,分析鲁迅笔下的刘和珍以及鲁迅先生对于刘和珍的怀念之情,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便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对课文加深印象,从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针对高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人员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以此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加强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玉华.基于“问题教学”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01):39-42.
\[2\]马月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30):356.
一、注意高一与初中的衔接过渡
高一新学期伊始,可以通过摸底了解学生大致水平,及时给学生弥补初中的缺漏知识。可利用上半学期的时间从语言、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系统复习。要尽快使学生适应高中英语教学,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坚持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根据高考要求,从高一年开始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课后要多与学生接触,尽快和学生熟悉。
二、高中英语教学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让游泳者到水中去。”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思想核心。贯彻交际性原则亦就是要把教学活化为实际:
1.建立“课前五分钟会话”,培养课堂交际氛围
2.适当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内容。针对近期所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排练,然后在课堂表演。
3.多鼓励,少批评。为了使学生更爱开口,在练习中,要重视运用鼓励性语言,不断强化学生参加交际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大量的独立的阅读,于是新学期开始就要要求学生人人必备一本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让学生勤查字典。
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具体做法是把语言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上课可以结合时事、热点,给学生讲关于政治、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新闻、幽默等。还可以通过开辟第二课堂,例如举办讲故事、各类竞赛等等。老师课后应当多和学生交流接触,了解学生的需要,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体育运动。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听英语广播、看英语新闻,然后再到学校进行交流。
五、巩固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能
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自学,最终成为一个能独立工作的合格人才。课内教学的双边活动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学生多,时间比较少,而学生主动活动机会则不多。所以,课外作业便是学生个体完成作业的独立活动的基本形式。
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一语文教学,任教班级还是高一.21班和高一.22班。因为已经教过一个学期,磨合较好,可以提高教学要求和教学质量,重点和方法也稍有变化。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非常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平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会议,并经常注意翻阅报纸和杂志,努力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学以致用,时刻调整自己的方向,使自己能随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为人师表方面,严格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谨言慎行,不忘以德育人,坚信教师无小节,时刻注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随着教龄的增长,越来越向老教师看齐,敬业爱岗,诲人不倦。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争取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不只对学生如此,平时与领导群众关系和谐,与本组及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合作愉快,人际关系较好。廉洁从教,无私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从事有偿家教,保证以全部精力投身于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服从组织的安排,也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学期满工作量,教案和各种业务资料齐全,备课认真规范,每一堂课都保证有备而来,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考虑到这一学期要向高二过渡,所以继续注意了高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加强了对笔记的要求,注重打牢基础。并且分层次作要求,对基础好的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要求,尤其写作方面,在班内形成比学赶帮的热潮,以学促学,为以后高二和高三的学习作好足够准备,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所以,让学生学会为自己负责,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是我这个学期的工作重点.同时我在其他同志的启发下,加强了教学手段的探索和变化,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平时我和其他同志经常一起备课,共同探讨,寻求最好的方法来处理每一课.新的高一语文教材,使我更像一个新手,如履薄冰,举步维艰,但和学生一起学习使我获得了很多的乐趣,也增加了以前没有的一些经验.到期末,这两个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尖子生脱颖而出,达到了我的学期要求,基本奠定了较好的局面。
近一年我虽然没有从事班主任工作,但不忘身正是范,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从语文的角度,积极主动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以身示范,真诚对待学生,与学生是师生,也是朋友,和学生一起努力搞好教与学,积极进取,使学生不只会学习,而且起码会做一个好人,这是我在语文课上一直在做的,两年的高三经验证明明确这个宗旨事半功倍.语文教学必须有大语文观念,主动同其他学科结合,同现实联系,才能从根本上取得理想的成绩,才符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注重了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有益熏陶,让学生在领略祖国悠久古代文化的同时,促成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健全人格的无形塑成.其他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教案、听课记录齐全认真,上交及时。参加学科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积极主动。这学期经由老师们的帮助,经过自己的认真准备和反复练习,较成功地上了一堂年级观摩课《黄鹂》,听课的领导老师反映还不错。在此我要感谢罗敬中、余国治、曹秋菊、王淑玲、胡文娜等老师前后对我的无私帮助。但是长久以来,对某些学生(尤其是某些男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够,没有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影响了全班的成绩。自己也有一些惰性,笔不勤,个人教研活动还有明显缺陷,尤其课件做得不够好,今后一定要向别的同志学习,时刻注意加强研究,总结经验,探索新路,做到有成绩,有发现,有创新,争取做一个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
这一学期出勤准时,正常教学时间是全勤,从没无故旷工。
这一年总的来说收获良多,最起码算是初步了解了新的高一语文教学工作,也锻炼了自己的耐力,提高了能力。还有许多不足,如与学生相处还不够自然融洽,还不能教学相长,还不能多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所以还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在指导阅读方面方法还不好,需要加强学习,向其他优秀老师借鉴.下一学期,我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发挥出自己更好的水平!
篇二:
今学期我担任高一级11班和12班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普通话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而用广州话教学,又削弱语文语感教学的功能。另一方面,七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安塞腰鼓』 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认识和理解安塞腰鼓,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 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篇三:
在xx-xx学里,我承担高一3班的班主任及高一3班、5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到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关心以及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工作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积累了教学经验,下面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一次小结和反思。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语文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显得比其他学科更为复杂,除了老师的教学艺术性之外,主要存在两个差别。一是因人而异,学生对语言、对文学的理解感悟千差万别,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语文缺乏敏感;二是因内容而异,对于适合自己口味的文学作品兴趣浓厚,而对于议论文、说明文等则兴味索然。语文学科内容的多样、复杂性,比其他学科更为显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找到较为统一的规律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习方法不当,效率不高,也是影响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老师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出主观努力,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却非一件易事。我认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靠自己的个人魅力,靠精彩的课堂发挥,的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过这种激发作用还是有限的。就全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言,这种作用就显得非常苍白了。再者,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想把任何一部内容都处理得生动活泼,不免有些幻想的成分。我以为,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多数是因为在学习语文方面尚未入门。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这就给许多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一听就懂,一看就会,没有多少未知的东西值得探讨,从而忽视了对语文学习规律的思考。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指导。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殿堂的大门,从而改变他们对语文的肤浅认识,使他们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进而在语文学习方面升堂入室。
这学期的单元教学我比较注重能力训练。在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训练如何结合的问题上,本学期经过了痛苦地探索。从实践到理论,我苦苦地求索,最后得以形成的认识是:高中教学应该以能力训练为主,以人文素质的培养为辅。依据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慢慢由以前的重人文轻训练的思路过渡到二者并重,并略倾向于能力训练的思路上来。这样的教学也许少了些热闹,去了些华丽,缺了些表演,但多了些思辨,添了些朴实,有了些训练。今后,还应该在这方面继续探索。
作文教学中我尝试思维训练。本学期,我们借鉴了上海程红兵老师的作文与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写作思维进行了训练,在原点思维、多元化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收敛思维等六方面全面训练。除了课堂作文,每周的周记一篇,让学生畅所欲言,有一定效果。
文言文教学中我注重了翻译。以前,我的文言教学没有章法,教学的随意性较强,经过总结后,形成了这样的的结论:文言教学必须在翻译上下功夫,否则学生的基础不会很扎实。因此,我的教学思路是:每文必译。或预习时翻译,或课堂上翻译,或课后翻译,总之是一定要把翻译落实。学生能够翻译文言,那其它的知识就比较容易解决了。本期的文言讲学,除了课文外,补讲的《秦晋崤之战》,学生也全文翻译了。从实施的结果看,学生的文言学习是很有效果的。
本学期所存在的问题是:
一、作文训练太少,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不大。
二、课外时间被大量挤占,学生的阅读空间越来越小,语文学习时间在后半期基本被剥夺。
三、学生的优劣分别开始拉大,语文学科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逐渐显露。
四、语文读本的处理比较草率,没有系统指导。
语文教学,永远在探索中前进。
篇四: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班和(2)班的语文教学,这两个班入学考试成绩在本区属中等水平,在全年级7个班中居倒数一二。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缺乏学习自觉性和自学能力,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我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着力做了以下工作:
一、激发兴趣,建立对语文的全新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只停留在作业和应付考试的层面上,因此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当务之急。从期初起我坚持向他们渗透生活处处皆语文 的理念,力求将课上得灵活轻松,设计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课,让他们感觉语文是一场游戏,语文是一种情趣,语文是一种智慧,语文是一个美丽奇妙的世界,消除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恐惧和厌倦。
二、引领体验情感,塑造健全人格。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确定为三维目标,这一维度不仅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还要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必修1第一单元认识自我中,我们重点教授了第三课《北大是我美丽羞涩梦》。并且让学生拓展阅读湖南高考状元肖拮、四川考霸张飞的故事,通过三位状元人生经历的比较,引发学生围绕理想从何起飞?等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通过思考、辨析,明确奋斗目标,规划人生道路,塑造健全的人格。必修2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其主题是情感体验,我们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精心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学知识学技能的过程中,深切地体验各种情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陶冶自己的情操,做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
三、注重培养实力,严格要求课文背诵。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品,特别是教材要求背诵的文章。基于此,我一直严格要求学生背诵那些必背书目,要求他们必须到我这里过关。这些文章的背诵,有助于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对他们自己的作文写作也大有裨益。
针对现今高考有默写的考题,我在学生背完课文后,我还组织他们全篇默写,加深印象,记住字词。
四、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中学教学的要求,多年来,学生注重的只是写和读的能力,忽略了说的能力的培养,而说的能力对学生的成长与处世尤为重要。因此我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预备铃后每节课一名学生上台,按学号轮流;开展科学活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搜集学习资料,积累语文知识,感悟语文的魅力。
五、作文训练,循序渐进
作文是中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半壁江山,所以在教学中得高度重视并从高一抓起,一是训练每个学生都作文过关,二是培养好写作能力优秀的学生。在本期的作文教学中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课堂作文训练,二是课外阅读和作文能力分点训练。训练的重点是记叙文,按照突出的中心切当的选材巧妙的人物设置漂亮的结构生动的描写适当的详略真挚的情感巧妙的点题顺序进行,每一步力求训练到位。
篇五:
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一语文教学,任教班级还是高一.21班和高一.22班。因为已经教过一个学期,磨合较好,可以提高教学要求和教学质量,重点和方法也稍有变化。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非常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平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会议,并经常注意翻阅报纸和杂志,努力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学以致用,时刻调整自己的方向,使自己能随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为人师表方面,严格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谨言慎行,不忘以德育人,坚信教师无小节,时刻注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随着教龄的增长,越来越向老教师看齐,敬业爱岗,诲人不倦。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争取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不只对学生如此,平时与领导群众关系和谐,与本组及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合作愉快,人际关系较好。廉洁从教,无私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从事有偿家教,保证以全部精力投身于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服从组织的安排,也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学期满工作量,教案和各种业务资料齐全,备课认真规范,每一堂课都保证有备而来,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考虑到这一学期要向高二过渡,所以继续注意了高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加强了对笔记的要求,注重打牢基础。并且分层次作要求,对基础好的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要求,尤其写作方面,在班内形成比学赶帮的热潮,以学促学,为以后高二和高三的学习作好足够准备,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所以,让学生学会为自己负责,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是我这个学期的工作重点.同时我在其他同志的启发下,加强了教学手段的探索和变化,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平时我和其他同志经常一起备课,共同探讨,寻求最好的方法来处理每一课.新的高一语文教材,使我更像一个新手,如履薄冰,举步维艰,但和学生一起学习使我获得了很多的乐趣,也增加了以前没有的一些经验.到期末,这两个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尖子生脱颖而出,达到了我的学期要求,基本奠定了较好的局面。
近一年我虽然没有从事班主任工作,但不忘身正是范,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从语文的角度,积极主动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以身示范,真诚对待学生,与学生是师生,也是朋友,和学生一起努力搞好教与学,积极进取,使学生不只会学习,而且起码会做一个好人,这是我在语文课上一直在做的,两年的高三经验证明明确这个宗旨事半功倍.语文教学必须有大语文观念,主动同其他学科结合,同现实联系,才能从根本上取得理想的成绩,才符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注重了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有益熏陶,让学生在领略祖国悠久古代文化的同时,促成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健全人格的无形塑成.其他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教案、听课记录齐全认真,上交及时。参加学科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积极主动。这学期经由老师们的帮助,经过自己的认真准备和反复练习,较成功地上了一堂年级观摩课《黄鹂》,听课的领导老师反映还不错。在此我要感谢罗敬中、余国治、曹秋菊、王淑玲、胡文娜等老师前后对我的无私帮助。但是长久以来,对某些学生(尤其是某些男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够,没有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影响了全班的成绩。自己也有一些惰性,笔不勤,个人教研活动还有明显缺陷,尤其课件做得不够好,今后一定要向别的同志学习,时刻注意加强研究,总结经验,探索新路,做到有成绩,有发现,有创新,争取做一个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
这一学期出勤准时,正常教学时间是全勤,从没无故旷工。
【关键词】多媒体材料运用高一、二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理念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现代的学生,就是看着电视长大的一代,他们习惯于从图像声音中接受信息。在语文教学中,文字固然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但时代社会的差异、空间的隔阂却使他们始终不能接近作者与文本,所以有必要顺应学生的习惯,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多媒体材料,包括朗诵音频、影视片断、学术视频、晚会视频、电视新闻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影像给学生直接的感受。下面我就结合在高一、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材料的情况作一浅结。
在诗歌教学中,朗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的朗诵水平参差不齐,似乎更多的教师乐于把技巧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慢慢地忽视了朗诵,特别是诗歌的朗读,甚至日渐失去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名家的朗诵,其激情和对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通过他们或激昂、或舒缓、或悲戚、或歡快的声音传达出来,既给学生美的享受,又帮助教师弥补了自身的不足。在教习《沁园春·长沙》时,除引入陈铎的朗诵音频外,我还让大家欣赏了耿其昌的戏曲唱段《沁园春·长沙》。这个唱段改良了传统京剧的唱法,加入了一些流行音乐的元素,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不少人饶有兴味地学唱起来。
对于以意境动人的散文,朗诵也是快速进入情境、带动鉴赏的方式。《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含有浓重的怀旧气息的散文,对老家有种深沉的眷恋之情。如果只停留在文章内容的剖析上,最多联系学生搬家的经历,感受也是浅浅的。我找到了一个朗诵音频,只是很安静的背景,加上时不时的呼呼的风声,朗诵者深沉又不乏感染力的声音,一下子就环绕在课堂每一个人的身边,学生一下子就安静了,进入了文章的情境中。在一片祥和宁静中,纷乱的心渐渐归于平静……五分钟的欣赏,实则胜过一堂课讨论研究。
《斑纹》是非常独特的一篇散文,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把自然存在的各种生物做了一个平等的呈现。但由于对自然世界缺乏了解,学生对此难以有深刻的感受。我就在课堂上给他们播放了《动物世界·花样蛇》的视频。蛇的生存坏境、生活方式、行走方式等,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惊叹的同时,才真正进入了平等对视的阶段。
小说教学中最费力的就是人物性格分析,通过对课文中人物描写片断的条分缕析,固然可以得出要点,但人物也支离破碎,不再是生活中现实的人。教习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给大家观看了电影《祝福》。老一辈艺术家真实自然的表演着实让学生已认识的“祥林嫂”又回归了生活。但电影的结尾是祥林嫂拿起菜刀到土地庙砍她捐的门槛,一直让人有疑议。我就让他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祥林嫂有这样的反抗性吗?通过寻找课文中的描写,大家一致认为这不符合祥林嫂的性格,从而使大家对人物性格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学习古文,向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难题。时代久远,文字又难懂,思想方面就更难理解了。教习古文时,我在课堂上引入了多种多媒体材料,或用来辅助课文的教学,或用来作为课文的拓展欣赏。比如学习《琵琶行》一文,最出彩的就是音乐描写。可音乐又是门听觉的艺术,没有声音,光靠想像又怎么理解琵琶声音的特点?我找到了《琵琶怨》《十面埋伏》这样两首琵琶演奏曲,让学生真切感受琵琶表达感情的特点,从而也理解了文中对琵琶女指法以及“嘈嘈切切”“四弦一声”等描写的贴切。
比如教习《赤壁赋》一文,苏轼的变抑郁为旷达是全文思想的关键。但学生理解时,往往也就容易符号化、表面化,认为豪放旷达就是苏轼的代名词,却忽略了他能做出这样的转变的艰难。我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看了《百家讲坛》中康政教授的《苏轼之潇洒东坡》这一集。康政教授通过对于史料的串联,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后所面临的种种现实的困难以及他的解决办法。如一家人的吃住问题,苏轼建雪堂,开荒种地,都让学生仿佛看到一个乐观豁达潇洒积极的诗人形象,也对他的旷达有了更深的理解。
比如教习《五人墓碑记》时,五位平民英雄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虽然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感染力,但毕竟只是第三者的感受。当时正热播《十月围城》,虽然两者背景不同,但事迹和精神却相似。我花了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了整部影片,乱世中的小人物,贩夫走卒,用生命去保护一个陌生的革命者,牺牲时也更让人动容。从观影效果看,学生对在那样的国家背景下,虽然力量微薄,但仍然英勇就义的精神有了直接的情感体验。
《论语选读》教了大半的时候,我找到了电影《孔子》给学生观看。影片表现了孔子的儒雅,孔子的气度和仁爱,特别是他作为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精神世界,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学生看后深受感动。其中来自《论语》中的对话,也运用恰当,不觉得突兀。
总之,多媒体材料的运用,使我的语文教学独树一帜,也使学生们特别钟情我的语文课。而实践的结果也证明,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材料是必要的,也是积极的;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并且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影视欣赏与作文写作》,仲跻曙—《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07期
[2]《如何找准语文教育与影视欣赏的融合点》,裴祖军. —《当代人》2008年 第九期【下】
[3]《光影途经:影视艺术论稿》,焦素娥,王天勇编著.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9 第4页
在一次作文训练中, 我要求学生以《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的方式谈谈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自己对语文的认识, 并附带着向我提一些意见或建议。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 我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以期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尚未摆脱的“当年勇”心理
考入高中, 对每一个高一新生来说, 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他们无形之中流露出佼佼者的自豪感。因此“经验主义”、“当年勇”心理便表现得极为突出, 有很多学生将以前的学习经验随之拿来继续运用, 但是在新的学习阶段中就出现了各种问题:入学时的基础还可以, 但过了一段时间, 月考、期中考试的成绩令人吃惊,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某些学生的成绩呈下滑趋势, 屡战屡败。
如此, 很多学生就凭当年的成就来质疑如今的危机:“我小学和初中时的语文成绩是相当不错的, 为什么现在的成绩这么差?”
这种“经验主义”心理实质上是未完成初中到高中知识特点认识的过渡, 有学生认为中考成功的经验在高中照样可行。盲目运用自我经验, 不能正确判断和理性分析同一课程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上的要求。也就是说本应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可依旧是原有曲调、旧的心态的简单重复。
二、“可学可不学的自我发挥”心理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待语文学习是任其发展, 不思改进, 不作努力, 存在“语文从小学时候就学, 都上了近十年的语文课了, 有什么陌生的啊”的惯性心理。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 考试时可以随便写上些话, 任意发挥。可是当与别人的差距拉到一定程度后, 就不容易赶上去了, 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 必将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
其实这种心理从根本上说是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轻视, 使得语文课名义上是主课, 而在学生内心里已经由我们经常说的“语数外”变成了“数外语”, 排名已经靠后了。
三、“忽视语文的基础性, 盲目追求所谓的审美情趣”心理
在学生700字左右的作文中, 标点的滥用、误用现象令人瞠目结舌, 错别字更是家常便饭, 意思的表达前言不搭后语。除此之外, 书写潦草、书信格式不当的问题就更不胜枚举了。可是他们还在信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些要求:语文课要新鲜一点、有趣一点, 老师能够再天马行空一点。试想一下, 面对学生这样的语文基础现状, 教师怎么可能像筑建空中楼阁一般去盲目地追求开拓视野、进行人文性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中的确有一条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人们却只强调挖掘文本的人文思想内涵, 而忽视了品位文本的语言魅力, 忽视了语文工具性本身所包含的人文性[1], 更忽视了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人文性和文学性教育强调过了头, 盲目地强调探究性学习, 人为地拔高, 脱离实际地高唱人文审美口号的影响, 势必让众人都产生了好高骛远的心理, 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了心理上的误导, 导致了学生自身追求的盲目性。
四、“盲目屈从或随心所欲”的极端心理
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两种极端现象。
1. 内容泛化, 屈从大众。
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会出现“大合唱”现象。若是谈及“失败与成功”, 必少不了爱迪生;若论及“磨练意志”, 必提到张海迪、海伦·凯勒;如果说“奉献”, 总少不了焦裕禄……
一次作文训练中, 我们听到的几乎是同一个调子, 看到的是同一色的人群, 好像除了这些曾经的经典人物, 社会人生没有新气象。
不然就是“唱高调”, “借势”伪装, 凭借名人来打造空洞无物的文章。部分学生动辄建国大业、治国方针、战略技术, 好似都曾经指挥过“重大战役”一般;学生的笔下尽是秦皇汉武、屈原、司马迁、苏格拉底、歌德、尼采, 一个个有来头的名人铺天盖地, 轮番亮相。文章只是在转述别人的话语, 而缺乏自己深刻的认识, 自己的思想全被名人事迹覆盖。
学生盲目地屈从大众心理的表现, 反映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忽视了文章应当是自我真性情和生活体验的表达。更为直接一点地说, 学生作为写作主体, 不能通过自己的感受从生活中摄取感情材料和心理体验, 对表象生活缺少心灵的审视和主动的感受思考。
2. 随心所欲的“畸变”个性。
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另一个心理极端, 是将“个性”理解为一种完全的与众不同, 标新立异。在《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中, 学生很理直气壮地表达出这样一些意思:“作文中只要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就是创新。”看似有道理的话, 在学生的笔下反映出来的内容却是诸多缺乏逻辑常理的言论和一批信口开河、极不负责任的话语。更甚者, 有的仅为了追求独特性, 只注重表达, 而没有重视传达, 故作深沉的口气, 好似历经了沧桑似的莫名其妙的话语, 让他人读来不知所云。学生这样的作文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没有把表达与聆听结合起来, 更是没有从内心深处关注体验思考生活, 使写作脱离了生活的真实性和个体内在体验的感受性。
学生以上这些语文学习的心理, 都对当今的语文学习极为不利, 对于一门基础学科和高考必考科目, 如此盲目的学习心态是非常值得大家注意的;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 更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因为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具体心理状态, 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
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有着阶段性的不同, 教师应当通过课堂或课后的学习交流告诉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 引导学生转变心态对待语文学习, 并且应当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引, 以此扭转学生学习的滞后心理。
心理上的重视是学好一门课程的首要条件。高中语文学习是慢工, 不像在初中, 凭借小聪明, 考前突击, 随便发挥就能拿高分。有一些习惯性的做法需要培养, 对待语文课, 呆板地盲目接受或随意地任其发展都是极其错误的。高中生应当尽早养成“散兵游勇, 由少到多”的学习习惯, 丢弃应付考试的侥幸心理, 学会塑造自己的“大语文”意识, 简单说, 就是用重视的心态留意观察语文知识、语文现象, 做一个有心人。
开设语文课的目的, 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提升语文能力, 开拓视野, 塑造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但对此我们不能操之过急, 否则就会出现削弱语文基础, 忽视语文知识的负面现象, 脱离文本的放言高远, 只会让语文的“教”与“学”步入歧途。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实际, 遵循学习基本规律, 脚踏实地, 在训练把握好了技能的基础上, 再渗透人文性的培养。
作文是写作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创造, 是个体生命以大千世界为关照对象, 经由心灵世界的自我感受, 从而得以独创出“精神”产品的过程[2], 既然是产品, 就有了除了作者外的其他读者, 因而不能只顾自己表达而忘记关照读者。文章不是对记忆痕迹的简单记录, 而是作者以整个心灵去拥抱生活时的精神产物。因此, 我们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 塑造学生内省的人格精神, 使学生对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 引动学生对生活有所触发, 在心灵上有“为之一颤”的震撼。
总之, 教育教学都是不能脱离实际情况的, 语文教学同样如此, 我们不能盲目屈从于“空口号”和“高调子”, 只有根据所带学生实际情况, 了解他们面对学科的真实心理, 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高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有许多盲目甚至错误的心理表现, 很值得教师关注。我们应当了解学生对待语文的心理, 并寻求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一学生,语文教学,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莫立刚.亲近语言走进文本[J].语文教学通讯, 2009.3, (547) :12.
【高一语文教师教学的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高一语文教学年度总结07-21
高一语文教学个人工作总结06-27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个人总结07-21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期末工作总结11-24
上学期高一语文教学个人工作总结12-15
高一语文诗经教学反思09-12
高一语文期末教学反思10-17
高一语文学科教学计划11-20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高一语文教学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