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精选8篇)
(一)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1、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使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破坏,也使世界文明遭到空前浩劫。而冷战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阻碍了各国的发展。因此,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厌恶战争。
2、促进发展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冷战结束后,以科技为先导、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普遍认识到,要提升本国的国际地位、扩到本国的国际影响,关键的因素是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同时,社会的进步,民生的改善,也有赖于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因此,努力促进本国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3、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和地区合作不断加强,各种地区性、洲际合作组织空前活跃。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既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又密切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各国都清醒的意识到,本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离不开国际合作。
(二)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多极化趋势和单极化趋势仍在继续和发展;美国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加明显,并有新的表现,但有反对单边主义的力量也在增强,也有新的表现。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美国“一超”地位突出;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美国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仍在继续。
2、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科技和经济实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决定因素。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极”的形成和得到认同,越来越取决于科技和经济实力的大小。仅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而在科技研究和经济发展方面较落后的国家,很难长期维持一“极”的地位;相反,则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会不断上升,终究会成为新的一“极”。
3、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冷战结束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联合图强”,加速实现一体化,成为欧洲各国的共识。它们在经济上加强了合作,积极推进欧洲单一货币体系、统一市场的建立,政治、军事的一体化也稳步发展。东欧各国积极向西欧靠拢,争取加入欧盟。
4、世界发展的多样性。世界发展模式多样化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发展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从政治制度来说,有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前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来说,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即使同一种社会制度的国家,发展模式也不会完全一样。
5、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不断增强。一方面,各国的事情,包括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及各国内部的其他事物,各国都自己解决,反对任何国家和外部势力进行干涉;另一方面,世界上的事情,包括各国之间的政治矛盾、外交分歧、经济纠纷,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引起的局部冲突,以及各国面临的共同性发展问题,各国都力图通过平等协商解决。
(三)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1、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的经济联系,包括生产分工、贸易往来、金融合作、科技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发展机遇日益增加。一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繁荣,而世界经济的繁荣也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发展。
2、共同谋求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世界,和平与稳定面临着诸多难题与挑战。解决难题,应对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
3、共同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家园。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地球变暖、大气和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通力合作,不仅要加大治理的力度,增加相应的投资,而且要践行科学发展,大力节能减排,这无疑直接影响到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的生活。
(四)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中
1、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已经瓦解,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但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仍然处在变革与调整之中。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多极化是什么样的,以多极化为基础的的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究竟是怎样的,还存在不确定因素。“一超多强”是大家所公认的一种力量对比状况。
2、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中。
3大国关系处在深刻的调整中。大国关系紧紧围绕着国家利益进行调整;大国关系仅仅围绕着其国际战略进行调整;大国关系因力量对比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大国关系因国内政治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二、当今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1、新干涉主义盛行。伊拉克战争是新干涉主义的重要表现。伊拉克政府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要不要改变、怎么改变,这是该国的内政问题,不能通过国际干涉的办法来解决。这是《联合国宪章》的规定以及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准则,应当得到尊重和遵守。然而,美国以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支持国际恐怖活动为借口,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甚至将萨达姆推上了断头台。
2、冷战思维依然存在。西方大国不顾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现实,仍按冷战思维式去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判断是非、制定政策、处理国际事务。它们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千方百计的推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自诩本国制度最优越、本国的价值观最正确,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其手段主要是在贸易中附加政治条件,利用政治施压、经济利诱、文化渗透来实行“和平演变”,以及延续冷战时期的军事同盟关系,对潜在的对手进行防范与围堵。
3、对外战争更具进攻性。“9.11”事件后,美国进行了战略调整。首先,美国调整了国家核战略,从旧的“三位一体”战略转向攻防兼备、能力全面的“新三位一体”战略。其次,美国提出“先发制人”战略,美国绕开联合国出兵伊拉克,就是其“先发制人”战略的集中体现。朝鲜半岛危机也是其先发制人的体现,体现了其霸权主义的体现。
(二)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当今世界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各国安全的直接威胁。“9.11”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中国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也曾遭到“藏独”、“疆独”等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势力的恐怖袭击。2008年3月,拉萨发生了“藏独”的恐怖袭击事件。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新疆先后发生多起由“疆独”势力策划的恐怖袭击事件。更严重的是,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发生的严重的恐怖袭击和打砸抢烧事件,造成的后果很严重。
一、播音语言逐渐口语化、规范化
播音员职业具有较大的文本依赖性,要求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快速准确地向受众传递信息,播音员在播音节目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播音语言过去多是倾向于爱憎分明、刚柔并济以及严谨生动等特点,在社会逐渐变化的背景下。社会文化语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播音语言也逐渐向口语化发展。传统的语言风格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目前,除新闻外,播音语言在人际传播中,逐渐向口语化特征转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媒介传播理念的不断创新。在大众媒体时代,传播媒介也逐渐向“以受者为中心”转移[2]。播音受众,作为媒介的主人,其审美情趣逐渐成为影响节目生存的重要因素。口语化的播音语言,有助于贴近受众生活,从而彰显出独特的人格魅力,符合新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在播音过程中,播音员需要对受众的需求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分析受众的倾向接受方式,强调播音员对播稿的二次创作,强调播音语言的准确性以及及时性。播音语言逐渐向口语化发展,同时也保留原始的字正腔圆的基本要求,必须要在吐字清晰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表达播稿内涵。播音员需要根据语言环境以及受众特征,选择合适的语言基调、表现方式,从而引导播音艺术的生活化,强调与受众生活的贴近性。同时,播音语言逐渐口语化发展,也需要重视书面语的应用,强调语言的规范化、贴近性以及交际性的特征,同时,播音语言口语化还需要重视审美,逐渐引导播音语言与生活美感的有效融合,促进播音语言的创新化发展。
二、主持语言逐渐时尚化、多样化
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应该与时代同步,风格应该统一化,从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时代具有自身的风格特质,主持人语言应该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应该要结合时代特质,促进主持语言的创新化。在当今文化语境下,时代特质在主持人的语言中逐渐凸显,人们也逐步认同主持语言的时尚化[3]。主持语言时尚化,是新时代消费观念的重要结果,具有比较个性化的审美诉求,同时需要几何主持人自身的神韵,实现生活品味的精致化。主持人语言的时尚化,主要体现在从自身文化系统引进时尚,倾向于由本土文化滋生灿烂的时尚之花。在我国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背景下,汉语言、网络语言、外来语种、港澳台华语等多种语言的影响,使得主持人语言逐渐丰富化以及多样化。
在当今文化语言环境下,主持人的语言逐渐倾向于个性化发展,利用个性化的主持语言,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主持语言的个性化,需要建立在语言应用方法的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为受众提供一份新鲜感。在具体的主持活动中,主持人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采用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并实现语言的灵活变化,有效发挥自身的长处,营造出良好的主持氛围,从而实现优质的主持效果。
三、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化与大众化特征
在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逐渐趋向于艺术化,通过与受众的有效沟通,播音员与主持人也在不断促进自身语言能力的改善,进而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受众的心理与审美等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播音主持的语言应该不断强调艺术性的基本特征,从而提高节目的吸引力[4]。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对声情并茂、准确情感表达等方面,最终获得受众的喜爱,得到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播音主持语言,需要遵循一般语言创作规律的基础上,促进语言表达技巧的合理应用,在内部技巧以及外部技巧有效应用的基础上,不断促进播音主持语言的感染力以及规范化水平的改善。播音主持语言本身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属于一种典型的媒介语言,具有其独特的特质。在当今文化语境下,受众逐渐成为播音语言特质的中心,受众心理分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并逐步开始强调受众的情感体验。
在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逐渐向亲和性发展,通过富有亲和力语言的应用,从而引导受众产生一种亲切感。另外,播音主持语言的口语化,也进一步说明了语言的发展方向,逐渐以大众审美作为重要的依据,引导播音主持语言在大众中传播,从而引导播音主持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语境下,主持人成为一种重要的职业形态。21世纪作为影像统摄时代,正逐步成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应用视觉与听觉,凸显图像符号的魅力,从而提高图像符号的文化魅力,为人们创造良好的视听觉环境。播音主持语言逐渐向艺术化、时尚化、多样化、个性化等多种特征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重要需求。播音员与主持人应该深入分析时代语言的特征,不断促进自身语言能力的改善,从而促进播音主持语言的良性发展。
摘要:在21世纪,现代文化语境背景下,主持人成为一种重要的职业形态。21世纪作为影像统摄时代,正逐步成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应用视觉与听觉,凸显图像符号的魅力,从而提高图像符号的文化魅力,为人们创造良好的视听觉环境。本文通过分析播音语言与主持语言的特色,为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的研究提供相关支持,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播音,主持,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邹瑜涵.浅析播音主持语言的雅与俗[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04):74-76+112.
[2]刘毅涛.通识教育视域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5(06):144-148.
[3]邹智兴.探讨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J].西部广播电视,2013,09(02):110-111.
关键词:民生新闻;现状特点;反思
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07- 02
民生新闻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它以“以民为本”为传播理念,“平民视角”为叙述方式,倡导电视新闻节目的人文关怀,通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展示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原生态,受到受众的空前欢迎,引起了各省市电视台办民生新闻的热潮。民生新闻的兴起,被有关学者称做是“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本文通过讲述民生新闻的特点分析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试探找出一条让民生新闻更好的发展道路,这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是具有研究价值的。
一、民生新闻的特点
(一)传播理念,传统的新闻节目是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者报道什么、怎样报道都以自己的立场出发,以自己的眼光想当然地看问题,不关注受众喜欢什么,关心什么该节目,民生新闻“以民为本”的传播理念,以百姓诉求为主旨,展现百姓冷暖痛痒、喜怒哀乐,每天绘声绘色讲述寻常巷陌新闻。这些内容是民生内容,是百姓自己身边的故事,是百姓乐于接受的内容,因而大受欢迎。
(二)报道内容,中国的时政新闻一般被自觉等同于报道领导活动、会议内容、官方消息的政治性新闻,这种新闻形态由官方意识形态主导。民生新闻的报道题材多数关系到民众微观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衣食住行、水电煤气、交通天气等各种与市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内容,这些都属于社会性题材。
(三)报道方式,(1)叙述角度由俯视向平视的转变,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在节目中注意多运用平民视角报道,力争贴近百姓生活和平民心理,激发了观众的收视心理。主持人不再以板着脸孔的姿态出现,表现出了浓浓的人情味主持人这样的新闻评述关注的对象是平民百姓,反映的是大众的所思、所做、所惑,是大众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这样的评述视角不仅变传统的“俯视”新闻为与百姓平视的“对话”新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2)叙述方式由教化向故事化的转变,主持人尽可能地运用群众语言,抓住新闻事件中最富有悬念的地方娓娓道来。同以幽默、调侃的形式进行评论,对受众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点到为止。
二、民生新闻在传播中的问题
(一)节目过多过滥使节目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一个电视节目的模式的开发是具有极大风险的,但是又由于节目模式的版权销售需要法律的保护,目前国内还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使得电视台开发新节目模式的热情不高,多数停留在引进或模仿的阶段。(二)农民在民生新闻中的失语。目前在媒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民生新闻的取材被局限在那些与城市居民相关的新闻信息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却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了。民生新闻所遗忘的农民恰恰是最庞大而且最需要媒体关注的弱势群体,这是我们民生新闻报道的局限之处,并与政府倡导的“三个贴近性”原则有一定的背离,也使得媒体们对自己栏目所独具的“平民视角”、“人文关怀”特色大打折扣。
(三)生活琐事报道的低层次导致理性深度的缺失,以前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大都是会议,担当高官要职的政府官员们的一举一动,现在的中央的政策就是要关心群众的实际生活,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于是民生新闻报道中出现很多生活中的烦杂事情。民生新闻并非拿百姓熟悉的内容作为他们生活中茶余饭后的消遣对象,它的实质是以贴近群众的身边事做为一个切入口,将暗藏在纷繁复杂事件背后的理性的,深层次的寓意传达给受众,使之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他们的思维素养,提高他们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能力。
三、现状的思考
(一)媒体间的竞争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1)以本地资源优势为依托,实现节目品牌化。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短,还很年轻,在推广模式、表现形式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各地媒体应重视通讯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培训,着手建立区域化信息采集和交流网络,实现信息的分类加工处理,力求从信息加工的深度上,从整体把握的广度上,突破浅层琐碎、缺乏深度的瓶颈;找准节目的定位,通过适当的策划创意,调动民间资源,打造文化附加值,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实现品牌化传播,提高栏目品牌在当地的影响力。(2)建立创新机制,培养精英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也是一个媒体永苞生机的源泉。媒体们想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创新机制的保障。要创新就必须依靠人才,尤其是当前媒体发展,已进入产业化、资本化运作的品牌竞争时代,媒体竞争的关键和核心是人才,媒体竞争就是人才竞争,因此需构筑人才高地,吸纳、培养、留住精英人才。
(二)正确解读“民生”涵义,(1)重建农民话语,媒介经营者、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应该认识到“民”作为民生新闻的主体是所有具有“市民资格”的公众,而非仅限于居住于城市的市民。农民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但他们在媒体中却是被隔离开的,他们很少有机会成为民生新闻的叙事主体。因而,媒体应承担起传授知识、教育大众、促进社会融合的功能,使农民能够从民生新闻中得到自己有用的新闻信息,体现出人文关怀。(2)与娱乐新闻划清界限,我们在做民生新闻时,应该有一个很鲜明的立场,在审视题材时应从关注民生,体察民情的角度出发,将新闻监督权和话语权交给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新闻工作者要从内涵上正确解读民生新闻,以“民本”思想作为制导自己思维和行动的依据,精心酿造出既遵循大众的审美情趣,又有较高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民生新闻,防止娱乐化对受众产生的误导,杜绝低俗、低级趣味的娱乐新闻。
(三)促进民生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深入,(1)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民众情感,从业人员在办民生新闻的时候,要有一种强烈地民众情感,要有体现民众情感的新闻敏感,那样办出来的节目才能得到民众的欢迎。真正有着一颗体察民情,洞察老百姓心理的心是媒体从业人员在办民生新闻时所需要的最宝贵的东西。(2)要培养重视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当今世界大众传媒已经织成一个无孔不入的巨大网络覆盖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公众必须学会如何正确理解并享用媒介资源,必须具备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增强老百姓的民主、平等意识使“民本”思想更深入一层,是全体民众而不光是这个社会少数人——媒介人应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尹 鸿 李德刚.走过2003:中国电视产业备忘 [J].南方广播电视学刊,2004:2.
[2]侯蓉英.〈南京零距离〉对公众话语空间的建构 [J].中国电视,2004:6.
[3]李幸.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新闻娱乐化 [J].中国电视,2004:11.
[4]方汉奇 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1.
[5]吴文虎.新闻事业经营管理 [M].高等教育出版,1999:12.
U型经济复苏趋势明朗 企业不可再畏首畏尾
中国经济正在稳步复苏已成普遍共识,近期披露的各项经济指标也预示着中国经济正在持续向好。6月份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2%,连续四个月位于临界点——50%以上;同时,国家电网统计数据也显示,6月下旬发电量增幅高达7%,6月份单月发电量同比实现3.6%的增幅,6月份全国发电量增幅转正已无悬念。
制造业PMI是一个综合指数,通常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反映经济衰退。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新订单指数中的分项指标出口订单指数从5月份的50.1%上升至51.4%,创下13个月以来的新高,国内制造业继续保持回暖趋势,而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主力,出口订单数的V型复苏暗示着中国出口已经见底,一旦全球去库存化结束,下半年出口跌幅将放缓至10%以内。而新订单指数持续在50%以上,也预示着工业复苏将会持续到明年。
目前中国经济的复苏趋势已经形成,并将持续下去,中国的经济复苏已呈现“底部较窄的U型”,而不是V型、W型和L型。
在这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中考”中,中国交出了令人羡慕的答卷。针对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中国政府在危机中采取了积极负责的态度,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包括总额达4万亿元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经济刺激方案等。
今年年初,温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向世界明确传递了克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信心”。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全球经济从中国的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推动力。据联合国《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统计,2008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22%,今年将进一步增至50%。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都陷入经济衰退之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已成为尽早复苏全球经济的最重要的希望所在和信心来源。
在许多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阴霾未去、苦苦抗争之际,中国的经济增长已成为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和复苏全球经济的重要因素。国家在增加财政投资的同时,进一步放宽了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这不仅可以让民营企业更多分享国家财政投入的收益,而且这一过程能释放出惊人的生产力,激发了民营资本的投资热情,让民间投资成为保增长的巨大推力。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把握机会,而不在“悲观失望”中错过机会,是任何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何去发现那些潜在的投资机会以及消费需求,也是考验任何一个企业的现实问题。笔者建议,企业的决策者在重点考量相关指标和政策转变带来的投资机遇的同时,在策略上,亦应采取积极进取的方式,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一味的持保守观望的态度,也许将会丧失机会。
是复苏萌芽,还是虚假黎明?
美国?复苏迹象初显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次经济衰退的严重性及其与几十年来最严重金融危机相结合的特性,将使得这次复苏的力度小于以往。
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份进入衰退到现在,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衰退。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继续收缩,但幅度有收窄趋势。近来一些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出现从收缩向缓慢复苏转变的迹象。经济学家也普遍预计,美国经济可望在下半年开始复苏,但步伐将是缓慢的。
第一季度出现的一个积极信号是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2/3的个人消费开支增长了1.4%,不仅扭转了此前两个季度连续下降的局面,而且创下了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增幅,与去年第四季度的下降4.3%相比有了显著改善。不过,未来个人消费开支的增长动力还可能受到失业率攀升、家庭财富缩水和信贷紧缩等因素的负面影响,成为制约美国经济快速复苏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出现趋稳迹象,通胀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经济学家担心,目前庞大的流动性在经济复苏之后将导致高通胀。因此,政府能否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力度使大规模的宽松政策和干预措施得以有序退出至关重要。如果时机过早、力度过大,则不利于经济复苏;如果时机过晚、力度过小,则可能导致高通胀。
此外,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状况今年上半年继续恶化。一方面,经济衰退严重影响了政府的税收;另一方面,政府开支因实施救援和刺激计划急剧扩大。在去年10月1日开始的本财年头8个月里,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已达到9919亿美元,是上财年同期赤字的3倍多,这意味着美国财政赤字本财年将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据白宫估计,本财年政府财政赤字将高达1.8万亿美元,远远超出上财年创下的455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针对这个问题,伯南克上月敦促美国国会和政府立即着手制订行动方案,以有效控制不断膨胀的财政赤字。他说,财政赤字得不到控制的最终结果是投资者信心被侵蚀,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前景受到威胁。他强调,即使是在当前采取措施应对衰退和金融危机的时刻,也必须要开始制订恢复财政平衡的计划,以保持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次经济衰退的严重性及其与几十年来最严重金融危机相结合的特性,将使得这次复苏的力度小于以往。伯南克警告,即使是开始复苏之后,经济活动很可能还是相对疲软。美联储也在6月底说,尽管美国经济前景有所改善,但经济活动仍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低迷。欧盟?年内有望触底
经受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欧盟经济今年上半年可谓深陷低谷。尽管近期种种迹象表明,欧盟经济很可能即将触底反弹,但复苏之路恐怕远没有想象的顺畅。
下滑速度趋缓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欧盟经济环比下滑了2.4%,其中欧元区经济环比萎缩2.5%,创下自欧元区1999年成立以来的最大季度降幅,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全线下滑。尽管如此,根据欧盟委员会5月初发布的一份预测,今后欧盟经济下滑会趋缓,到2010年下半年将重拾增长步伐。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委员华金·阿尔穆尼亚预计,欧盟经济年内有望触底。成员国急欲抽身
为扭转经济颓势,欧盟及其成员国继大规模金融救市后,又耗费巨资用于刺激经济。如果算上因失业率上升而自动增加的社会保障支出,欧盟总体的经济刺激力度已达到经济总量的5%左右,超过6000亿欧元。
如此“大手笔”在有效稳定金融市场、遏制经济衰退的同时,也使欧盟成员国政府财政状况急剧恶化,长期下去将难以为继。于是,在上月举行的欧盟峰会上,欧盟成员国领导人提出,逐步结束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伴随经济复苏步伐巩固财政,着力削减因刺激经济而急剧膨胀的财政赤字。前景仍存变数
尽管经济下滑局面有所缓和,著名市场研究机构IHS环球透视首席欧洲经济学家霍华德·阿彻仍警告说,欧洲经济看上去还远没有到一片光明的地步,要实现可持续复苏最早得等到2010年。阿彻指出,急速攀升的失业率是危及欧洲经济复苏的最大威胁。此外,全球经济和贸易形势依然低迷,信贷紧缩局面依然严峻等,都给欧洲经济复苏增添变数。
日本?将走“L”或“W”
去年9月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欧美经济迅速衰退,需求急剧下滑。受此影响,日本出口大幅减少,企业收益恶化,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急剧下降。内外需同时不振导致日本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分别下滑13.5%和14.2%,降幅连续刷新战后纪录且大大超过欧美其他发达经济体。
今年第二季度,随着各国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开始初见成效、企业库存调整有所进展以及日本政府出台了节能家电环保积分和环保车补助等措施,内外需求均出现回升。日本的工矿业生产指数从3月份开始连续3个月上升,出口也出现下滑趋缓的迹象。日本政府和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日本经济已在第一季度触底。
但对于日本经济能否像预计的那样顺利复苏,不少专家学者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由于日本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的结构性问题,未来日本经济走势将呈“L”型或“W”型,即日本经济复苏将经历一个曲折缓慢的过程,不会在触底后迅速反弹。
澳大利亚?低迷中求突破
自去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澳大利亚政府一直致力于应对由这场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今年年初以来,澳大利亚政府逐步加大经济刺激措施力度,并已初见成效: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达到0.4%。经济学家普遍期待,澳大利亚近期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能在下半年奏效,为澳大利亚带来经济突破。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澳大利亚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澳大利亚中央银行自去年9月份以来已连续6次下调基准利率,使利率水平从7.25%降至3%,为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低水平。
在财政政策方面,澳大利亚政府迄今已出台了3个经济刺激计划。第一个计划于去年10月份出台,规模较小,主要对低收入者派发现金和加大对首次购房者的补贴力度。第二个经济刺激计划今年2月份推出,主要为中低收入纳税者提供退税补贴,资金总额达420亿澳元(1美元约合1.24澳元)。今年5月份,澳大利亚政府又推出总额为220亿澳元的“国家建设与就业”计划,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与港口、新能源和全国宽带网建设以促进就业,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澳大利亚政府对本国和亚太地区经济形势及前景的判断较为乐观,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强劲的增长势头,必然增加对澳大利亚资源与能源的需求。而澳大利亚金融体系本身相对比较安全,经济体系相对比较健康;对于澳大利亚来说,这次金融危机为“输入型”,总体不存在与美国类似的次贷危机。
(一)世界经济在信息大爆炸中嬗变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IT的广泛应用,传播技术的进步及传播环境的日益开放使得信息得以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以海浪式涌入人类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入了润滑剂。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促使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这当中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诸多力量作用下,科技产品迸发出现,产业结构显著调整,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最终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装备081张大亨010828133
[内容摘要] 国家不可无防,国防不可不强,为了确保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也是为了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大力加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尤显得的特别重要。如何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呢?本文就我国的国防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特点,谈谈我对国防建设的看法。
[关键字] 国防建设国际环境国内环境措施
何谓国防,国防即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是国家为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界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总和。历史的耻辱证明,国家不可无防,国防不可不强。尤其是在当今的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为了确保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也是为了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大力加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尤显得的特别重要。如何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呢,最根本地就是,我们需要分析当今国内外的形势,研究探讨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环境,着实我国的国防建设实力,“知己知彼”,这样才能更好地搞好我国的国防建设。
一、我国的国防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这一科学论断高度概括了当前这个时期国际形势演变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当今国际战略形势的主要特点。总的来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总而言之,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总体、三个局部来概括,那就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在21世纪的条件下,当今我国的国防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呈现出两大特点:
(一)世界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大国关系基本稳定,并趋于改善和发展
“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世界的基本态势将是一个超级大国与多种力量并存。”(1)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同时随着历史向前发展,世界上其他各国的力量逐步壮大。近几年,俄罗斯经济增长加快,国力不断加强;欧盟一体化进程顺利进行,自主意识和独立性在增强,国际影响进一步上升。日本也逐渐走出经济长期停滞的阴影,正在努力争当国际政治大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发展势头强劲,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图强,整体实力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这种多极化不同于历史上的列强争霸。经过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劫难,今天的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和时代的进步。尤其是“9·11”事件的发生,一方面使得各国特别是大国的安全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认识到国际恐怖主义才是对其安全的真正威胁,另一方面也使得各国意识到对付国际恐怖
主义等非传统安全挑战非一国之力所能奏效,必须进行和加强国际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国的共存与合作共赢意识增强。多极化趋势和总体平稳的大国关系,客观上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
(二)国际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
目前,世界保持总体和平与稳定,我国周边环境正处于历史上较好的时期。但天下并不太平,各种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世界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巴以冲突、伊拉克问题、印巴矛盾、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看上去都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其中,恐怖主义威胁尤为突出。世界恐怖事件频繁发生,严重搅乱的国际的稳定的发展环境,反恐成为了一项长期任务。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而中国的迅速崛起让世人为之震惊的同时,种种“中国威胁论”的传言也让世人提高了对中国的警惕。尤其是美国,冷战结束之后,为了维护和延长自己作为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把防止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的大国的出现作为国际战略的主要目标。“中国,由于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缘的特点,被美国视为最有可能成为这种威胁的国家之一。因此,防止中国的崛起,发动各种力量、以各种方式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和国家统一设置障碍,成为美国两党的共识。”(2)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中国要取得稳定的发展环境,必须自立自强,壮大自己的力量。
二、我国国防建设所面临的国内环境
搞好国防建设,不仅仅是考虑国际环境,我们还需要综合考虑国内环境,分析国内环境。冷战以来,我国的国防建设的国内环境也呈现出极大特点:
(一)国家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共产党人为把握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处于“一穷二白”的落后状态,国际环境非常恶劣,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既要加快发展生产,从战争废墟中恢复国民经济,又要加强国防建设,捍卫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面对艰巨的国内经济建设任务和严峻的国际安全环境,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一手抓国防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的“两手抓”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把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提高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层面,纳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中。胡锦涛同志指出: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他强调,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才能保障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才能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富国强军”的百年梦想。
(二)国家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综合国力不断加强,为国防的建设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增,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稳定的速度向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创下了13年的新高。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GDP增长9%。总的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经过长期的投入与建设,中国的国防实力有了
很大的提高,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支由陆、海、空和第二炮兵等军兵种组成的,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先进武器装备的,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对祖国和人民绝对忠诚的威武之师,对于一切敌视中国的势力构成了强大的威慑。
(三)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环境的确存在着一定的不和谐的因素,国内还有很多矛盾问题亟需解决。就台湾问题、西藏问题表明了国内分裂主义势力日益猖獗,成为我国进行国防建设的最重大的国内负面因素。例如2008年的“3·14”西藏暴力犯罪事件就是**集团一直图谋的以企图搞“西藏独立”,破坏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有组织的、有预谋的暴力事件。再者,当今台独分子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妄图“以武拒统”,“以武谋独”,声称要对祖国大陆实施“先制打击”,并且大力加强同国际反华势力的勾结,美日“台”非法军事联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使得中国面临着国家分裂,国内动荡的现实挑战,也使得中国进行国防建设的和平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制止台独势力的分裂企图,维护和实现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为重大的任务之一。”(3)
三、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的措施
国防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国的国防建设,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为依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坚持同国家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全体军民共建国防的原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通过以上分析我国国防建设所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环境的,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进步,各国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本身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处在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环境当中,而且我国的国防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近十数年以来,中国的国防实力和武器装备水平获得了巨大的变化,一大批新的作战理论和新型武器装备逐步问世并应用于实战训练,可以说,中国的国防能力获得了一个质的飞跃。但是我们要居安思危,我们必须意识到,与世界大国相比,我国的国防建设还是与这些大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提升我国的国防实力和我国的安全程度。下面就如何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中互相依存、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如何统筹协调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4)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国防建设必须也应该服从这个重中之重、紧密配合这个重中之重。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大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所有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提高国际竞争力,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关键所在。”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需要有一定的财力作保障。只有将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国防建设才能建立在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同时必须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即使富裕起来了,如果没有相应的国防实力,其生存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如果我国没有巩固的国防,一旦发生外敌入侵,就难以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就难以维护国家统一、主权和安全,就难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军事发展潮流,依靠科技力量加强国防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关键和动力。我们必须认识到改变我军武器装备落后面貌,归根结底在于把国防科技搞上去。当前,世界各国已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国防建设的第一位变革作用,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富国强军之道。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一场新的军事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把军队建设的重点转向了高科技领域,形成了以高技术质量建设为主要标志的竞争新态势。美、俄、英、法和我周边等国,都把争取技术优势,抢占技术制高点,加速武器装备高技术化,作为提高武器装备作战效能,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战略选择。“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证明,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国防安全、国际地位和国家尊严的坚强后盾和可靠保证。因此必须把握和适应这个大趋势,认识把国防科技搞上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三)培养和早就大批高质量军事人才。人才是建设的力量源泉,也是保国建军的根本。纵观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可能拥有战略优势。江泽民主席曾指出:“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才”,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培养高质量军事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培养造就了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能打硬仗的队伍。这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国防科技跨世纪发展的宝贵资源。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国防科技队伍还存在不适应的一面。而且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国防科技骨干队伍仍存在不够稳定的现象,尤其是中青年科技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尽快建设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素质,又有较高业务素质的跨世纪人才队伍,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要通过调整改革,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不拘一格地选拔和培养急需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国防科研的“核心”和“尖子”人才,确保国防科技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四)建设一个强大的,完整的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国防科技工业是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战斗力诸因素中的关键因素。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归根结底取决于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早在1950年9月,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5)“虽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外部采购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国防建设的现代化是买不来的,购买来的武器系统更容易受制于人。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种武器平台、武器系统的研究和制造,争取以自己的力量为一支世界级的强大军队提供完整的武器装备。”(6)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我军武器装备必须立足国内研制和生产。”“无论是60年代初苏联背信弃义,还是80年代末美国对我实行制裁,都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一些高新技术,尤其是国防尖端技术,国外是不会转让给我们的,只能靠自己去攻关,去拼搏,去创造。这样,才能经得起国际风浪的冲击,防止受制于人,立于不败之地。”(7)
(五)为了减低中国国防安全的各方面的压力,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我国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国防外交,有选择地引进先进的国防科技和管理经验,增强中国国防自力更生的能力。独立自主不是闭着自守,恰恰相反,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国防力量并不排斥对外开放和争取外援。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的同时,努力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国防建设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防建设的内外环境。所以我们应积极与有关国家合作,所以我国应该定不移地支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挥应有的国际作用,坚定不
移地支持各种区域安全合作机制和体制的建立,积极参与各种重大国际规则的制订和重大国际事务的处理,增强和世界各国,特别是世界大国在经济、政治、甚至是安全领域内的共同利益,为中国进行国防建设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六)国防建设必须依靠全体军民的共同努力奋斗,全国军民共同建设现代化国防。国防作为全民的国防,只有调动亿万群众关心和参与国防事业的积极性,国家安全才有牢固的根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这一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国防也必须是全民的国防。国防建设不能只靠军队或一两个部门去抓,必须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军民通力合作,齐心协力,才能深入持久,卓有成效。
四、总结
总而言之,国防作为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只有巩固和强大,国家才能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益。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迫切要求。我们要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居安思危,树立高度的国防观念和战备观念,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精兵强军之路,我们在与其他国家一起进行军事变革的同时,不搞任何形式的军备竞赛,我们要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其他各方面建设的关系,我们要立足国情,分析世情,不断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
注释:
1.2005年06月30日 《时事报告》杂志
2.姚洪越.《中国国防建设的环境分析》
3.洪越.《中国国防建设的环境分析》
4.王开联。《.国外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模式和做法》。《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5年03月
5.《毛泽东选集》第5卷,战士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31页
6.姚洪越.《中国国防建设的环境分析》
7.《建设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百周年纪念》
参考文献:
1.喻廷才.《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矛盾及求解》.军事经济研究.1993/12
2.周孝平.《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1.1 可快速装卸、清洗和在位冲洗技术的普遍化
制药装备应满足既可快速装卸、便于清洗、保证清洗质量, 又能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在位清洗要求。
20世纪90年代初, 德国FETTE率先开发出可换转台的压片机 (如图1~图3) , 他们提出的“操作者可用极少的工具 (或者一把工具) , 快速、方便地装拆所有待清洗的零件”这一理念已被大家所接受。
随之不久, 德国KORSCH、意大利IMA和英国MANESTY也相继推出类似概念的产品, 如图4~图9所示。德国KORSCH的XL型高速压片机 (图4) , 采用“穿墙”结构, 即主机与电气柜用墙体分隔, 解决了压片机电气柜防粉尘的问题, 同时也有利于电气维修;其XL型可换转台压片机如图5所示;意大利IMA的COMPRIMA系列 (图6) , 可在高速运行下实现离心式喂料;英国MANESTY的可拆卸的密封圈模板的结构 (图7) , 可解决转台冲杆密封圈的“死角”问题, 其采用聚氨酯密封圈结构的无间隙加料器 (图8) , 由于加料器底部与转台中模台面实现了零间隙接触, 据说产品收率达到了99%以上;图9所示为英国MANESTY的Xpress型压片机;日本HATA和KIKUSUI、韩国SEJONG和韩国PTK等压片机制造商也有同类产品。
国内的上海天祥·健台和北京国药龙立, 这两年都先后开发出这类产品, 如图10~图11所示。
1.2 有效分离生产和操作区域的无线终端
对于有毒产品生产, 或者在线清洁, 需要将压片机的控制系统从生产现场和压片机机身上分开, 实现无线终端、无电缆线操控的模式, 获得有效空间。图12~图13为几种先进的在位冲洗压片机。图14为可在位冲洗的上旋式筛片机。
优点:便于生产现场清洁, 不受尘埃的侵扰等, 而且噪音明显减少甚至消除, 且能实现群控。
2 美国联邦法规21 CFR Part 11条款被广泛执行
2.1 何谓21 CFR Part 11
21 CFR Part 11为美国联邦法规中的一项条款, 条款名称:ELECTRONIC RECORDS ELECTRONIC SIGNATURES, 即:电子化记录;电子化签名。
CFR———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即《美国联邦法规》缩写。
2.2 21 CFR Part 11的由来
自动控制系统在制药企业中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 很多重要文件以电子形式代替纸张文件应用于制药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
相对而言, 电子文件比纸张文件具有易存取、效率高、搜索能力强、数据易统计以及环保等优点。同时, 也存在数据易被改变、易丢失、易替代、电子记录易被伪造等缺陷。
2.3 21 CFR Part 11的颁布
1997年8月, 美国FDA对联邦法规相关条款中的电子记录和电子签名作了明确而又详细的规定, 即著名的21 CFR Part 11。
2.4 21 CFR Part 11的意义
其可保证制药企业电子记录与电子签名的可靠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确保符合GMP要求。
2.5 21 CFR Part 11对电子记录和签名的要求
(1) 确保电子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
(2) 验证系统有确保准确性、可靠性, 一致的、所希望的性能, 以及有识别无效或被篡改的能力;
(3) 保护记录以使它们在整个保留期内都准确, 且可随时检索;
(4) 将系统访问权限制到有权访问的人;
(5) 使用安全, 由计算机生成而且加盖时间戳的审核追踪 (Audit Trail) , “其保留期至少应与主电子记录保留期一样长……”;
(6) 对开放系统的控制, 如文档加密等。
2.6 21 CFR Part 11对压片机体现的主要几个方面
(1) 可实施全方位的自动控制。即自动对预压力、主压力、出片力、压力平均值、单个冲模压力值, 填料深度、预压上冲入模深度、主压上冲入模深度, 预压片厚、主压片厚、冲模负载允许值, 产量、转台速度、加料电机速度、润滑和故障等数据, 进行测量、读取、监控、定时贮存和打印报表等;
(2) 通过验证, 确保所采集数据和记录的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以及有识别无效或被篡改的能力;
(3) 设置多级密码, 对访问人的权限进行限制, 以及对文档的加密, 保证数据设置、运行、读取和管理的安全;
(4) 保护数据记录以使它们在整个保留期内都准确, 而且加盖时间戳, 随时可检索 (Audit Trail) 。
2.7 PLC及电气自控系统验证指南
ems in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 Vol.4. (ISPE) ;良好自动化生产规范指南对药品生产自动化系统的验证。
(1) GAMP 5实现既快又有效的自动化系统验证。
(2) GAMP 5中有很多地方提到了风险管理, 以确认验证的范围及最合适的方式。
(3) 确认风险在本质上是由三个特性参数决定的:首先是系统的安全性, 其次是所安装的IT系统的复杂性, 然后是系统的创新性。执行和验证了以上这些因素之后, 最后还要进行一次风险检测和观测监控。
3 过程分析技术 (PAT) 被逐步推广
PAT作为药品生产过程的分析和控制系统, 依据生产过程中的周期性检测、关键质量参数的控制、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生产过程, 确保最终产品质量达到认可标准的程序。
3.1 过程分析技术 (PAT) 的定义
FDA对PAT (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 过程分析技术) 的定义:一个通过即时测量原料、过程中物料和过程本身的关键质量指标来实现设计、分析和生产控制的系统, 目的是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
3.2 过程分析技术 (PAT) 的推行
FDA指出:质量不是在产品中检验出来的, 而是在过程中形成的, 或者是由过程设计决定的。FDA提出:质量源于设计 (Quality by Design, Qb D) 。FDA决定:通过更好地了解和控制生产过程实施管理监督。
FDA在2004年就发布了指导文件, 支持将PAT作为cGMP的开创性组成部分, 属于风险控制体系的一部分。
3.3 过程分析技术 (PAT) 大致分为4个方面
(1) 多变量数据获得和分析工具;
(2) 现代工艺过程分析工具;
(3) 工艺过程、终点监控和控制工具;
(4) 持续性改进和信息管理工具。
3.4 过程分析技术 (PAT) 的具体表现
(1) 采用 (at-line/on-line/in-line) 测量和控制, 缩短生产周期;
(2) 防止废品、破损或者返工造成的损失;
(3) 实时发布系统的变化详情, 如即时的物料变化关系、反应进度等;
(4) 提高自动化水平, 减少人为误差和提高操作安全性;
(5) 节能、降耗和提高生产能力;
(6) 持续改进过程, 以提高效率和灵活性。
3.5 过程分析技术 (PAT) 在片剂生产中的应用
PAT在片剂生产中的应用如图15所示。硬度、厚度和重量实时检测数据上传至压片机控制系统, 经控制系统的分析, 调整压片机参数。
一、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总体局势可控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世界很不安宁。各国在面临传统安全挑战的同时还需应对日益增多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如朝核问题、乌克兰问题,局部地区战乱不止。一些热点持续升温甚至接近战争边缘等传统安全问题外,还有IS极端组织问题、基地组织问题、中东难民问题和海盗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可见当前国际安全形势是非常复杂多变的。但国际安全环境总体稳定,抑制战争的因素不断增多。
其理由主要有三:一是国际关系属于总体和平局面。这是与世界大战相对立的一个状态。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确实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但总的趋势是朝向缓和、和平的方向发展。虽然有些局部战争和冲突,但是在较长时间内是不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二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二战”以后经济因素在整个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地位不断抬升。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低迷,很多国家包括发达经济体陷入了低速或者负增长周期,有些国家还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但经济全球化以及各国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仍然在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各国间经济上相互依存的结构性关系使得打世界大战,甚至发动比较大型的局部战争的可能性都在降低。三是经济发展仍然是多数国家的第一要务。没有哪个国家像过去的法西斯德国以及当年的日本一样要不断冲破国际体系的制约,通过战争中实现国家利益。发展仍然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多数国家的第一要务,这都是阻止战争的重要因素。
国际体系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度调整期,各种国际力量加快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更趋明朗并致使国际格局深刻调整演变,新兴大国的崛起使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传统大国、新兴大国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出现调整,从而推动国际格局加速演变。目前国际关系中有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我国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秩序。美国需要以其实力和价值观作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长期以来一直在制定一套对其有利的国际政治、军事、经济规则;欧盟有欧盟的定律;我国有我国的想法,俄罗斯有俄罗斯的作派,可见,在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秩序方面,各国和国家集团是有不同政策立场的。
我国的立场是调整完善二战结束后形成的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虽然这个秩序里面确实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但是有可能通过改革的方式使其更加合理化,更多地体现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的作用以及实现他们的利益。所以我们坚持主张多极化世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习近平主席十八大以来提出一些新的外交理念以及推出一些新的外交政策,其中引发世界关注的是“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背后有很多新型的外交理念,如果打造好这种区域合作模式肯定会影响到国际秩序,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世界军事安全形势局部动荡,但爆发大规模局部战争的可能性较小
在军事安全方面,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大国积极进行战略调整,推进军事转型,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争夺有利战略位势,国际军事斗争更趋复杂,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但爆发大规模局部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世界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如美军提出了“二次转型”目标,要求建设更精干、更灵敏、更先进、战备程度更高的新型联合部队;俄军“新面貌”改革进入调整完善阶段,力求实现“精干高效、机动灵活、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建军方针;日本提出了“机动防卫力量”构想,力求建设快反、机动、灵活、持续的多能型自卫队;欧盟主要国家提出了“建立一支规模小、装备精、轻型化、机动灵活、快速反应能力较强的实战型军队”的建军方针。
世界军事力量发展呈现出新的走向是体制编制的联合化、小型化、自主化趋势更加明显;武器装备呈现出向数字化、精确化、隐形化、无人化的发展趋势;联合作战形态向“四非”(非接触、非线性、非对称和非正规)和“三无”(无形、无声、无人)作战方向发展;军队指挥形态更加扁平化、自动化、网络化、无缝化,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体系逐步形成;现代国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三、恐怖主义势力蔓延且有扩大的趋势,国际社会联合予以打击
当今的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又有蔓延趋势。经过十年反恐战争,基地组织受到了致命打击,其势力虽然大大缩小,但近年来出现的“伊斯兰国”(IS)极端组织却让世界又笼罩在恐怖袭击的阴影之下。自“伊斯兰国”问世以来在全球各地更是制造了多起恐怖袭击事件,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恐慌。
一是土耳其国内发生恐怖袭击事件。2015年7月下旬以来,土耳其同时向国内反政府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和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境内的目标发动空袭。此后至今土耳其国内恐怖袭击事件接连发生。比如2015年10月10日安卡拉火车站附近发生两起自杀式爆炸袭击事件,造成102人死亡。
二是俄A321客机遭到恐怖袭击。2015年10月31日俄罗斯一架A321客机在埃及西奈半岛坠毁,给俄罗斯民众带来了沉重的悲伤。11月17日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网站发布公告称,经调查在埃及西奈半岛坠毁的俄空客A321型客机上载有爆炸装置,爆炸是导致客机失事的原因,并将其确定为恐怖袭击事件。根据俄方专家调查结果,飞机在飞行时,一枚威力相当于1公斤TNT的自制爆炸装置引爆,并造成飞机在空中解体,导致机体四散坠落地面,可以肯定是恐怖袭击。在确定俄A321客机坠毁事件是恐怖袭击之后,俄罗斯即决定加强叙利亚境内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打击力度,并从本土出动战略轰炸机参加空袭。
三是巴黎发生“11·13”系列恐怖袭击案。2015年11月13日“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又在法国巴黎制造132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的惊天环恐怖袭击事件,从而让“伊斯兰国”再次成为全球媒体轮番播报的“高频词”。事实上仅仅几个月前法国刚刚遭受与“伊斯兰国”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数起恐怖攻击,短短数月时间极端组织再度将枪口对准法国,将巴黎选定为袭击目标。“11·13”巴黎系列恐怖袭击惨案是欧洲数十年来最血腥的恐怖袭击之一,被称作法国版的“9·11”事件。
四、俄罗斯与美国和西方展开软硬博弈,双方共同打击IS组织
“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继炸毁俄客机后,又制造了血腥的巴黎惨案。在悲剧面前,法国总统奥朗德主动提出了“联俄反恐”的主张,似乎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制造了些许“同仇敌忾”的气氛。随着俄军持续加大空袭力度,叙利亚政府军宣称“有能力将这些恐怖分子清除出祖国。”欧洲国家在尝到因俄罗斯稳定叙利亚局势而带来的“好处”后,事实上对俄罗斯的行动予以默认。
一是双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博弈。乌克兰危机引发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关系严重对立,双边关系持续恶化,已经倒退至冷战以来最低点。两年来美国为首的西方频频出招,俄罗斯则见招拆招。2015年3月16日和今年的3月16日欧盟和俄罗斯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克里米亚通过公投“脱乌入俄”一周年和两周年。欧盟多次重申拒不承认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并将继续采取制裁措施;俄罗斯则一边通过播放纪录片为克里米亚“回家”正名,一边在克里米亚多次举行实战演习。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战场上的较量和博弈日益尖锐。在俄与美国和西方交锋的刀光剑影中西方媒体纷纷抬高声调,呼喊“新冷战”时代到来了,呈现了2.0版的新一轮冷战。
二是双方在打击“伊斯兰国”上的较量。进入2015年9月以来美国主导的打击“伊斯兰国”行动一如既往地停滞不前,而俄罗斯却不断加强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从9月30日开始俄罗斯对叙利亚境内的IS武装进行大规模军事打击行动。到12月16日,俄罗斯总参谋部行动总局局长谢尔盖·鲁茨科伊称,俄罗斯航空群的飞机自9月30日在叙利亚开始军事行动以来,已经完成了超过4200架次飞行,其中有145次由战略轰炸机完成的飞行和攻击。俄罗斯通过军事打击“伊斯兰国”极端组织一举扭转了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事件中收回克里米亚在国际社会上的被动局面,缓解了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的关系。应该说这是俄罗斯一箭多雕的高招。
三是双方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博弈。2015年12月15日美国国务卿克里访问俄罗斯并与普京举行了2个多小时的会谈。普京在会谈结束后表示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命运“由叙利亚人民决定。”克里在此问题上与俄罗斯的主张达成一致。在叙利亚被美国、土耳其紧紧咬住尾巴的情况下,目前依然强势的普京为衰落的俄罗斯抢到了机会。但是美国的胃口太大了,它不会让俄罗斯在这一地区抢尽风头。双方在叙利亚问题上仍然还会展开角逐。
不过,美国或许不会甘愿让俄罗斯抢了自己的风头和“道德高地”,更不愿由其领头的国际“反恐阵营”土崩瓦解,因此会进一步加强与俄在打击ISIS组织上的合作,同时也意识到在此问题上孤立俄罗斯对其本国也是不利的。目前在中东各国的舆论中受到批评最多的总是美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心的向背和美国多年来中东政策的失败,也折射出中东战略格局正在由美国一方独霸向美俄共治过渡。
五、俄罗斯将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王者归来,正在重振大国雄威
2015年,普京在反恐问题上做足了文章,屡出奇招。自2014年3月以来美国与欧盟因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采取多轮制裁,俄陷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俄统一战线包围,外交几近孤立。普京说西方想用“锁链锁住俄罗斯熊”,拔光它的爪子和牙齿,这种遏制战略仍是“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的老一套。不曾想2015年世界反恐形势突显严峻,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深受恐怖主义侵害。在这样的背景下,俄总统普京主动出击,巧妙应对,特别是在土耳其击落俄战机后,俄罗斯巧妙地将“危机”化为“转机”,利用苏-24被土耳其击毁事件,一举将最先进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部署至俄空军驻扎在叙利亚赫梅明空军基地。如果此前俄要部署S-400防空导弹则是“师出无名”,那么现在俄可谓是堂而皇之地在中东地区插上一把利剑。总之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反恐行动还继续展示王者归来的强势。这一点在2016年让我们拭目以待。
六、美中在南海问题展开新一轮博弈和较量,但两国仍在有序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周边军事形势尚属平稳,总体可控,但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企图打破地区原有平衡,联手日本、怂恿菲律宾等国制造事端,引发地区局势不安。近年来美中围绕南沙群岛展开激烈博弈,尤其是围绕中国填海造岛和修建飞机跑道,美国在南海动作频频,紧张局面出现了升温。
去年5月以来美军开始向南海派出P-8A侦察机和新型濒海战斗舰,加强了对中国的施压。10月底美军“拉森”号驱逐舰到斯普拉特利群岛(即我南沙群岛)水域航行,并派出P-8A巡逻机配合。此外美国两架B-52轰炸机还于11月飞越南中国海。今年初美国多次派军舰和航母战斗群在南海水域游弋、挑衅。今后在南海问题上美国基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需要还会深层插手南海事务,并为此而乐此不疲。美国会继续为越南打气,为菲律宾撑腰,还要将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拉进来,太平洋舰队司令也“粉墨登场”以企图破坏南海的和平稳定大局。在未来的博弈中,中国在加紧集群建设、打造强大海空力量的同时,中美方更有可能通过频繁但温和的试探互知底线,从而摸索出两国在海上的“新常态”。
总之在未来一个较长时间内,国际安全环境总体稳定,世界战略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美国等西方国家仍处强势主导地位,新兴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把握机会,发展自己,提高国际地位,并成主导世界的重要力量,将是对中国战略智慧和外交智慧的一个考验。
【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推荐阅读: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07-19
当今改革的困难和方向10-21
当今06-06
舞蹈学科建设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影响10-09
浅谈当今企业文化建设及其重要性06-21
国际礼仪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10-18
国际税收的本质06-22
国际工程的风险分析09-20
关于国际形势的主题党日活动心得07-19
电子商务的国际趋势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