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训练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训练(精选4篇)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训练 篇1

--评徐涛老师执教《酸的和甜的》一课

小学分校 张亚辉

自从课程改革在全国推开以后,我经常听到许多老师感叹:现在语文老师不会做了,语文课也不会上了。因为他们感到,现在的课改全是新的要求:教学目标是新的,三维;教材是旧的,却要上出新东西;教学理念也是新的;学习方式更要新的;评价的目的和方式也是新的……总之,什么都是新的;还有,公开课还要上出水平,上出花样,一堂课下来,就像老师打一场仗,老师比学生还累,好像不是学生在学习,而是老师在表演。所以有些老师感叹“不会上课了”。今天听了徐涛老师的课,可以使大家受到启发。其实,语文教学的很多传统的东西,很多基本的教学原则,还是要把它继承下来。并不是一切都从头开始,并不是一切都是新的。中国语文教学搞了几千年,我们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而不是从零开始,从头开始。前不久,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崔峦老师就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听了徐老师的课以后,我觉得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课上得简简单单,训练得扎扎实实。

这堂课的教学环节只有三个:一是复习生字,回顾课文;二是讲读课文,理解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三是课本剧表演。整个教学过程,以读懂课文为主,没有现在时髦的跳跃式讲读,只是普普通通地一节一节地读好课文,读懂课文。在这次课堂教学竞赛中,把公开课上成了普通的家常课,上成了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可以学习都可以借鉴的课,这是一种勇敢的实践。不像有些公开课,听起来热热闹闹,但是要带回到自己的课堂去上,就觉得有问题了。我看过很多特级教师的课,于永正、薛法根的课,基本上都是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课文,在充分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读懂课文、领悟课文的内涵,没有多少花样,只有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几个教学环节,他们不是把课也上得有声有色吗?教学环节简单,学生学得轻松扎实,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我觉得评价一堂好课应有一个标准,就是从感觉上来讲,听得“累”还是“不累”。如果听课的人都感觉累了,小孩子能喜欢这样的课吗?徐老师的一节课,如行云流水,学生始终被课文感染着,听课的人也进入了课文生动的情境。

徐老师的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训练为主。语言是种技能,是种技巧。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这种语言的训练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只能练出来。这里的“练”是扎扎实实的练。训练训练,“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相辅相承,相得益彰。徐老师的课,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发: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学习方式……不管有多新,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那些基本的原则、原理、方法,还是应该继承。

比如,识字的问题。低年级识字教学是个大问题。重视识字,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一个优秀的传统,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张志公先生曾讲过:“一个人没有三千兵马怎么打仗啊?”就是说你这个人如果不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话,你怎么说话?怎么写文章?怎么表达?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老师说在课改形势下不会教语文了的话,只要记住这一点,怎么可能不会教呢?在阅读教学中,识字还是一个基础。虽然徐老师上的是第二教时,但整堂课对识字教学是比较重视的。一开始,徐老师就出示剪好的一串串葡萄图片,让学生读图片背后的生字,并以“谁表现得好,就把它奖励给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字音读不准时,她及时地纠正;一个学生读准了,再让全体学生齐读;根据字的偏旁形象地认清字形。新课标也好,过去的大纲也好,对识字的要求都是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这非常重要。现在我们的老师在公开场合,说话也好,朗读也好,如果把哪个字的字音读错了,人家肯定认为你这个人的语文修养有问题。有个教育学院的院长把“造诣”读成“造旨”,弄得大家都笑他。因为他是教育学院的院长,把字音读错了,实在不应该。徐老师在这一点上,还是有识字教学的意识的。后面对“迫不及待”的教学就更到位了。她先让学生读课文中小猴子怎么做的有关内容,再找出“迫不及待”这个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然后问学生:“谁能迫不及待地上来摘葡萄?”以动作表演来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最后又将其引申到生活中去:“小朋友们,在生活中也有许多迫不及待的时候,比如炎热的夏天到了,你迫不及待地想……”学生此时的生活经验被调动起来,纷纷抢着说:“夏天到了,我打完羽毛球,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想冲个冷水澡。”“夏天到了,我从外面回来,迫不及待地打开空调,好凉块凉块。”“放月假了,我迫不及待地等着妈妈来接我回家。”……当学生充分地理解了“迫不及待”的含义后,再让学生读出小猴子摘葡萄的迫不及待。这个词义的教学,徐老师运用了多种方法:在语言环境中学词,用形象的动作演示词义,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带着体验朗读加深理解。这就是在学语言、用语言。她不仅教识字,而且教方法,教规律,学生是可以类推的,可以举一反三的。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它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识字的问题是个大问题,而往往在课堂中受不到重视。而徐老师的课,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有遗憾,如果她在引领学生读懂课文时,能及时地再次将前面的生字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运用,那就更好了。但是教师这时注重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感情变化的把握,所以忽视了生字的教学。这也是我们好多语文老师常犯的错误。我们要时时想到,字词教学要始终贯穿于阅读的全过程。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标对识字教学要求的精神。

另外,我觉得徐老师对读书也是非常重视的。在开始让学生读课文,指名几人读文后,教师问其它学生:“对于他们的朗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吗?”此时,学生争相评价刚才的朗读,而且说得都很中肯,评得也很准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悟力,还是一次很好的语言交际实践。在读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看课件说说,小狐狸来到葡萄架下,在想些什么?他想干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然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的有关内容,找出有关句子读读。在指导这一段的朗读时,当听到学生读得不是很好时,徐老师就示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读。学生还是读不好,于是她就让学生上台表演小狐狸跳起来摘葡萄的情景,然后问学生:“你在葡萄架下转来转去地,想干什么啊?你是怎么想的?”当学生入情入境时,再让学生读好这一段,此时学生读得好多了。这就是一种教学艺术。我常看到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这样要求学生:“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当学生读不出味道来,不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激发起学生对文本的感情共鸣,而是强调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重读哪个词的朗读技巧,这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在读文的过程中,徐老师也积极地参预其中,并让学生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在这里我们充分看到了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时时想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学的过程就是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的过程。

现在有些老师也要求学生读,但是给的时间不充分。没有足够的时间,当中也没有指导,学生读了之后,没有什么提高,往往是读了之后就小组讨论了,就小组学习了,其实课文根本没有读好。我觉得学习语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畅,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只有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畅,才有可能把课文中比较优秀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徐老师让学生读要求先自己读。小朋友们一上来很习惯地想齐读,徐老师打断他们,让他们自己读。读中又有指导、有纠正、有示范。然后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其实就是锤练语言。有的老师讲课,学生回答问题时,只要把这个内容讲得差不多就行,也不管他讲得好不好,这个教学环节就过去了。别忘了,我们上的是语文课,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他的语言的组织,他的用词都是要注意的,徐老师在这堂课上的指导是比较到位的。

我认为,这堂课有两点值得我们商榷。一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新课标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课改的核心理念?如何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这堂课中,从开始的读课文,到最后总结文章的寓义,始终是学生跟着教师走,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目标。我认为,在低年级,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没有疑问就没有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动力。虽然学生也学得兴致盎然,但这完全是教师导得有方,对课文童话故事本身的兴趣所致。作为教者,如何介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实现“预设”和“生成”的高度统一,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堂课似乎没有给出明显的答案。二是对课文所示的寓义,学生的理解似乎很肤浅,教师问:“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你明白了吗?”“你想对谁说什么?”此时学生的理解只限于这个故事。其实这个道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大人有时也会犯这样的错误。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找狐狸、小兔等的影子,以此认清辨别事物的正确方法,认清事物的真与假、美与丑。如课文学完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你像文中的谁呢?……那么学生的答案也许就不是一种,因为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是五彩纷呈的,学生至此也就从这篇看似简单的童话故事中收获更多的人文内涵。

小学教务处推荐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制作:计算机管理中心 E-mail: mkgzs@wzyuying.com

中国浙江温州市瓯海区 邮编:325014 电话:0577-86362803 传真:0577-86362372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训练 篇2

1. 创设语境, 激发语感式

如《荷花》一课的导入, 教师可以先创设语境, 让学生用四字短语来形容荷花, 再课件呈现荷花图并伴随背景音乐, 学生欣赏荷花, 教师随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学生在赏花中进入了美妙的荷花世界, 沉醉其中。

2. 语言积累, 丰富形象式

如教学古诗《咏柳》, 可以这样导入, 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描写柳树的优美句子或段落, 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学生在朗读描写柳树的好句佳段中, 感受到了不同季节、不同形态垂柳的柔美, 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为下一步深刻领会古诗的意境做好语言的积累与铺垫。

3. 调动储备, 感悟形象式

如《荷花》一课的导入,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当植物学家介绍荷花, 当小诗人吟诵有关荷花的诗文。在介绍荷花中, 学生了解荷花的外观之美、药用价值等;在吟诵文人雅士的作品中, 学生感悟荷花外观的绚烂之美, “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之美。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储备、知识储备、语言储备。

二、让词句教学成为理解、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

1. 想象法

想象法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而言是运用最广泛的方法。文中“混沌”的教学, 教师可以先出示“混沌一片”的背景, 再出示文中句子, 学生读后想象说话:“混沌一片的宇宙里没有。”并说说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的感受。学生在这过程中习得了一种新的解词方法———联系句子, 观察画面, 展开想象, 可以深入地理解词语。

2. 朗读法

当代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说:“语文教学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盘古开天地》中有不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组。在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词组中观察发现构词方式, 再欣赏画面配乐朗读词组并进行积累, 最后仿着说几个词组来描绘美丽的宇宙。学生在两次不同的读中有不同的收获。

3. 对比法

词语对比应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文中“他见周围一片漆黑, 就抡起大斧头, 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教师可以抓住“抡”“劈”等字, 先引导学生采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字面意思, 分别是“拿”“砍”等, 再师生对比读句子进行揣摩, 英雄形象浮现在了学生脑海。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 学生感受到了人性美、语言美。

三、让写话练习成为创造运用语言的有效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 是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1. 发现特色, 模仿写话

一些段落选材精当, 构思奇特, 立意深刻, 可以作为学生在练笔中模仿借鉴的材料。如《荷花》第2自然段对荷花的描述十分精妙。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读、悟、体会, 直到熟读成诵。第3自然段中“这么多的白荷花, 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这是略写,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欣赏荷花的千姿百态, 并进行拓展性的仿写练习。

2. 观察插图, 想象写话

人教版的教材图文并茂, 插图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燕子专列》一课的插图呈现了贝蒂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救护燕子的情景。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抓住天气、山间环境、人物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想象练笔。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和情感体验深度, 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

3. 抓住空白, 填补写话

深度解读文本, 就要紧紧抓住文中的空白处。如《我为你骄傲》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 便条内容文本中没有呈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 通过练笔, 把“便条”两字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东西, 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而且充分地利用这个资源, 丰富文本内容。

4. 提炼主题, 创造写话

有的文本蕴涵了深刻的哲理, 光是教师讲解, 人文性凸显, 却颠覆了语文姓“语”的根。在教学中, 可以运用创造写话的方式提炼文章主题。如《狮子和鹿》在生动的故事中蕴涵了深刻的道理。教师可以抓住契机引领学生走出文本, 把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感受、体悟提炼成一句话, 学生将高度地概括文本内容, 升华阅读情感。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方式方法 对比 反思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的心灵,教育的原点是关注人的发展,这是教育过程中所有施教者始终不应忘记的,语文学科更应体现出这一点。然而,目前语文教学中各种练习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费时又低效,加上要求教学得面面俱到: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德育……让孩子们的学习负担沉重,学语文失去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语文课需要返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1.教学目标要明确,切实可行。“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要有目的地彻底解决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这比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更有效,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教学内容要有侧重。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一节课中集中精神学习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读,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抓住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课堂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留下悬念和空间,给学生以自由遐想和思考的发展空间未尝不可。语文教学花样繁多,大量的补充资料,太多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发言,不同程度地分散了学生学习的精力,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我觉得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借课文为例子教会学生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的,也就是说教语文要落实“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八个字。其中字、词、句、篇是基础,听、说、读、写是能力,基础以识字、写字为关键,能力以“读”为核心。

3.教学环节简单有效。语文学习本身是一种简单的快活学习的体验,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顺畅的,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必要设计过多的学习环节,让语文学习变得繁琐,不必设置过多的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钻,不必把教学设计得复杂而深奥,让孩子不明所以。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越复杂越显得有水平,言简意赅才让人喜爱。

比如导入课文时,运用了又是谜语、又是多媒体展示等形式,耗时10分钟才进入正题,这样的导入大可不必,既浪费时间,又偏离主题,华而不实。又如,类似“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这种提问,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被这种追根问底式的问题问得不知怎么回答,因而感到迷茫,渐渐失去了本应有的探究兴趣,打破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让语文学习支离破碎、毫无生趣,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是教师造成的吗

4.教学方法简捷。简单意味着明了,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直奔中心,让学习变得实在、有效。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更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最好的方法是真正能被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前几天,我听了一节关于苏教版《船长》一课的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船遇难,船上一片混乱的场面时,执教教师让孩子们把自己当成船上的一位乘客,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自由读,把当时的情景读得(表现得)越乱越好。在这之后再让学生说读书感受时,学生体会得就很到位了,不用一句一句去理解,教师教得简单巧妙,学生学得有趣实在。

5.教学手段简单有效。语文教学可以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避免浮躁与花俏。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过度,让教学内容变得直白无趣,缺乏品读过程的乐趣,更别说回味了,扼杀了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像力。

6.教学用语简要。让教学思路清清楚楚,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心领神会,充分体现语言文字运用简洁明白之魅力。这就是简单的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7.课后练习切实有效。课后进行大量重复练习,占用了学生太多时间,挤占了读书时间,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对语文书的学习怎么能得到丰富与提高呢?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越教越窄了,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我班有一位小男孩,接受能力较落后,开始我让他每样练习都做,他总是手忙脚乱,应付不了,结果期中质量测试时,他只取得了56分的成绩。我突然发现,我这种教学方法用在他身上是失败的。于是,我调整方法,不再布置大量的练习,而让他只抄写生字生词,读读背背课文,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实实在在的读写上,他不但学会了,学得也轻松了,期末质量测试时,他取得了78分的成绩。看到他为进步而洋溢的笑脸,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实实在在的教学。

浅谈简简单单教语文 篇4

题目:浅谈简简单单教语文 单位:攸县大同桥镇中心完小 作者姓名:张晓敏

浅谈简简单单教语文

关键词:简简单单 字词句篇 朗读 个人修养

内容摘要:简简单单教语文,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抓好两个底线:一是认识课文中的汉字,能流利的朗读课文;二是完成语文书上每篇课文后面的要求。其次不断提高教师个人修养,为简单教语文作铺垫。

这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起,我目睹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上教法的改变,同时也遇到了全所未有的困惑。总感觉现在的语文课上,学生与老师配合不那么默契,现在要完成教学任务是如此的艰难,到底是自己的教法出现了问题,还是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呢?上周,教研室的领导来我校听课,在评课时谈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个观点,让我如梦初醒,以前想不通的问题好像一下子都明白了,造成我困惑的原因应该是老师自己的意识问题。

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回首自己的教学,是不是把一堂语文课复杂化了呢?是不是把教材的内容挖掘得太深了呢?在语文教学时,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想过到底什么是语文,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语文教学的途径是什么。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观点:简简单单教语文。

一、抓牢两个底线

(一)认识课文中的汉字,能流利朗读课文

字词句篇是我们的教学任务,听说读写是我们的教学途径。我听了好多的公开课,发现老师们对于阅读教学都有一套,不管是高年级

还是中年级,甚至低年级,老师们在分析课文时都是热情洋溢,不管跟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是否相符,都讲得不亦乐乎,当学生跟不上自己的思路时,就会埋怨:‚现在的学生真不如从前了……‛,其实只要我们去反思就会明白,学生身上所出现的一切状况,都离不开老师的指挥棒,都跟老师的教法有直接的关系。我就经历过一件这样的事,记得前年教一年级时,有一篇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是比较长的,而且生字很多,长句子也多,一节课下来,没几个同学能完全把课文读出来,更别说有感情的读了。

第二节课,我按计划分析课文内容,我要学生把课文中描写邓爷爷植树时的样子的句子找出来,同学们找了好久,我看了一下,没几个同学能找出来,我都急了,如果这样下去一节课怎么能完成任务呢?于是我告诉同学们到第二自然段去找,这时有同学能找出来了,可当我要他们读这些句子时,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结结巴巴的,这哪是读课文呀?一节课下来,我看到同学们很累,我也是口干舌燥,于是我就想:‚是不是课文的编排有问题啊,这么难的课文是不是不应该放在一年级?‛后来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明白,我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别的原因,是我自己,是我太急于完成我所规定的任务,是我太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认字,去读课文,字词是一篇课文的构成要素,要是字词都不认识,分析课文又从何谈起呢?要是我能在认字上再下点功夫,把一些难认的字抽出来让学生多认几遍,把一些难读的长句子挑出来教给学生读法,这样即使多花了时间,但帮学生扫除了读的障碍,熟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几遍之后,学生读通了

课文,大概明白了意思,那么在后面分析课文的环节中就事半功倍了。

现在我教二年级,我在阅读教学时,首先必须让学生过生字关,有的课文生字多,有时候我要花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认字,而且我还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让这些生字反复在学生面前出现,然后我才开始课文的分析,在课文分析前,我让学生‚读‛:师生轮读,学生小组读,学生自己读,分自然段诵读,分句朗读……方法多样,主要是想让学生多读,但又不会觉得乏味。有的课文后来我不用怎么去分析,直接就‚读‛出来了。比如:上周我教《画家和牧童》一课,读第一自然段时,我开始请了一个学生读,读完后我评价:‚你读得很流利,不过我好像从你的语气里感受不到戴嵩这位画家到底有多著名,到底该怎么读呢?是不是该找到一些重点字词,然后重读呢?‛听了我的提示后,有好多同学举手了,有的说:‚‘没有不点头称赞的’,这里面的‘没有’应该重读。‛还有同学说:‚‘有钱的人都争着花大价钱去购买’,里面的‘争’字要重读。‛……一下子,同学们把这一段的重点字词都找出来了,然后就开始练习读了,其实在讨论找重点字词的过程中,课文已经在开始分析了,戴嵩这位画家到底多有名,不就能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出来吗?学生能这样读出来,不就已经体会到了吗?我还用得着去讲吗?

后来,我又要同学读课文中描写一群人看戴嵩的画时的句子,如:‚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他们找到了重点字‚太‛‚绝‛‚活‛‚神‛,同学们一个个试着读,看着他们小脑袋是那样摇,读得那么

投入,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就这样我没花多少时间,课文内容就这样从他们的嘴巴里‚读‛出来了。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字词句篇,先字词,后句篇,没有掌握好字词,句篇的教学就无从谈起;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读‛,课文的分析必须以熟读课文为前提。

(二)完成语文书上每篇课文后面的要求

每篇语文课文都会包含很多的内容,我们有的老师生怕学生不懂,面面俱到,漫天撒网,结果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兴趣全失。我发现现在的语文课本的编排非常好,在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会有要求。我现在教的是二年级,对学生的要求较低,有的课文只要求会朗读就可以了,记得有一天有个学生问我:‚老师,这篇课文我已经会读了。‛于是我就叫那个同学读,他比较流利的读完了,听完后我说:‚读得比较流利,可没有感情,还要多读。‛这时这个学生竟然把书拿给我看,对我说:‚老师,你看课文后面只写了朗读课文,没写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拿过书一看,还真是这样的,有的课文后面写的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有的课文后面就只有朗读课文这个要求。连学生都注意到了问题,我怎么就没注意到呢?后来我又去看了中高年级的语文书,我发现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有很明确的要求,其实老师们也看到了,但有时候就是不会按这要求去做,甚至有的老师连课文后面的要求都没有完成,其他的任务倒是完成了一大堆,其实,简单点多好,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特色与着重点,面面俱到,到最后弄得师生都累。

二、不断提升教师个人修养,为简单教语文作铺垫

(一)语文老师要进行大量的阅读

我们说简简单单教语文,不是说老师就可以随随便便教了。其实简单的语文教学强调底气,语文的底气来自于诵读与大量的阅读,来自于老师自身的文学修养,一个老师怎样恰到好处的发挥教师的作用,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不久看了一篇论文,里面谈到一个老师教柳宗元的《江雪》时提的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天,这位老人仅仅是在钓鱼吗?‛听到问题后,同学们的思维好像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老人是在欣赏风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每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学生这所有的灵光的出现不就是因为老师引导得法吗?

(二)语文老师要多走入生活,开阔视野

现在的语文课文牵涉到不少百科知识,所以也需要老师走入生活,做真善美的发现者、传播者。需要老师开阔视野,提高学识,才能有博大的胸襟和民主的眼光,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人格。比如:二年级课文《找春天》,多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如果老师自身没有对春天美景的感触,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是教不出那种语文味的。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训练】推荐阅读:

以简简单单为题的美文05-30

上一篇:准予延续交通行政许可决定书下一篇:干部下基层先进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