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生态村建设汇报材料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明生态村建设汇报材料(精选8篇)

文明生态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1

榆树屯村是通辽市最大的行政村,有1218户,4188口人,总面积:84300亩,其中:耕地面积24200亩;荒山面积:31000亩;机动车 510台;农田井78眼,其中机电井66眼;变台26个;有党员161人,其中,35岁以下党员35人,高中以上文化的党员21人,现有干部10人,群团组织健全。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760元。村党总支、村委会在鲁北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党员、村民代表、村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入手,更新观念,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改变陈规陋习,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旗委会议精神,努力搞好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活动。抓好党建工作,组织学习以促进干部队伍建设,认真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干部普法教育,使干部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为全村经济繁荣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一)每月安排政治学习一次,学习内容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方针政策。

(二)村干部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对语言、行为、仪表高度重视、严格要求,工作环境清洁美化达到一流标准。

(三)村委会投资5万元对陈旧的有线电视网进行了改造,电视节目增加到32个,有效地提高了有线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出资7.8万元为学校修建厕所一栋,打深水井一眼,维修了漏雨的教室,粉刷了教室墙壁,为办公室吊上了PC板棚,改换了教室变形的门窗,从而提高了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今年又引资15万元对学校进行了改造。

(五)为了使全村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幸福地度过晚年,在旗老年体协及镇老年体协的指导下,出资1万多元为老年体协购臵了VCD机、电视机、乒乓球台、台球案子,修建了门球场、维修了活动室、老年体协办公室、增加了晨晚练点,丰富了老年体协的活动内容。

(六)宣传部为我村投资25万元,维修活动室7间,新建图书室一处,拥有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和科技图书等1万余册,(旗图书馆把榆树屯图书站定为全旗试点,每月定期为村里轮换图书。)同时,购臵室外球案2个,新增篮球架2个,为村民安装沼气池43座,带动了清洁能源入户的速度,现在沼气池已经达到了211座。

(七)采取村干部包片,党员、村民代表包街,群众出工的办法,进行了村屯整治,所有在院外的柴垛、粪坑全部挪到院内,对150多条小巷进行了彻底清理。

(八)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在“地市级安全村”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治保会、调委会,联防队、义务巡逻队,制定了“两委一队”工作职责、村规民约等工作制度,推进了平安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建立了以包片民警、治保会、联防队为主要力量的主体防范网络,以 党员、村民代表、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性自防互控网络和对特殊人 群、大宗物品管理网络的建设,完善了村屯治安防范体系,预防了刑 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加强了村老年体协活动室、村务公开阅览室、法制图窗等宣传活动阵地建设,广泛开展了村民的法制、道德、文化教育,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综合素质。加强了村调解庭、调委会、调解信息员队伍的建设,保证了各类纠纷被及早发现,及时被化解;加强了平安建设宣传工作。共建立宣传牌6个,书写永久性标语10余条,散发宣传材料3000余份,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为平安创建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具体要求,按照多数群众的意愿进行政治文明建设。

(一)换届选举两委会,两委班子组成后,班子成员统一思想,下定决心,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为全村老百姓服务,干部全年上班,没有节假日,白天处理外业,晚间处理内业,只要上级下达任务,就全力以赴,没有上下班时间,每晚一个调度会,直至完成任务,在实际上做到了“想捞好处,谋私利”进班子的人在这个班子中待不了,站不住脚。

(二)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全通过群众选举村民代表,村内的大事都通过党员、村民代表确定,各项任务也依靠党员、村民代表去完成,形成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的干部包联党员、村民代表,党员、村民代表包联群众这样的工作网络,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各方面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发挥,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无论是“一事一议”上砂料、村屯整治搞卫生、宣传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带头致富、还是为党支部、村委会出谋划策谋发展,都离不开党员、村民代表的参与,这为党支部、村委会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树立了信心。村内所有事项如土地承包、项目招标都必须通过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通过后才能实施,村委会所有内外往来账目都依法在村务公开阅览室进行了公开,并接受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监督小组审查,增加了办事的透明度。

三、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带领群众走脱贫致富之路

(一)原本我村负债300多万元,每年的村集体收入还不够偿 还利息,集体经济无法发展,连正常的运转都难以维持,为了改变这种恶性循环,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决定清理榆树屯村的债权、债务。用集体大井、园田地、机车、村部、机动地、荒山等集体资产偿还外债,通过半年时间的运作,偿还了近300万元的外债,减轻了农民负担。

(二)在农业生产上,我村始终把保护耕地,向土地要效益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几年来治理荒山2.7万亩,消灭所有耕地顺山垄,控制了水土流失。为了保证贫困群众能及时春耕,班子成员用个人财产担保向信用社借小额贷款累计达1000万元,解决了农民的春耕生产问题。为了鼓励群众打深水井,村委会从乌兰浩特请来物探测井队为群众测井位20多处,为每眼井协调打井贷款5000元,协调农电部门在农田里安装变压器26台,架设高低压线路52公里,新增了灌溉面积1万亩,使全村粮豆总量稳中有升。为了方便群众秋收运输,组织群众修了田间路52公里,上沙料2万多方。积极申请争取上级农业开发项目资金300万元,实施了万亩管灌工程,使人均水浇地达3亩,改善灌溉条件。

(三)在林业及生态建设上,我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几年来营造经济林1500亩,荒山造林,农防林、路防林补亩50万株,在水保治理区种植锦鸡耳5000多亩,兑现了已到期的果园3处,承包后经济收益89.5万元,围封了山杏3万多亩,并实行了全年禁牧,在禁牧加强生态治理后我村加大了护林防火力度,成立了专门的防火领导机构,购臵了2号防火工具,配备了专职护林、防火员,负责全年的禁牧与防火工作。我村在退耕还林中严把了栽植、抚育关,使177户退耕户的1055亩退耕还林地全部达到了国家验收标准。营造的村南主路和油路两侧街道林,经过精心的管护,成活率达到了99%以上,目前我村的生态得到了全面的恢复。

(四)在牧业上我村主要搞了舍饲牛、羊。

在禁牧加强生态建设后,大量的秸杆被闲臵,我村动员群众搞舍饲,提出发展养牛和舍饲养羊工程,积极鼓励群众转化农作物秸秆,实现过腹增值,协调养牛贷款50万元、养羊贷款60万元,为22户购进黑白花高产奶牛48头,为100多户购进优质,绒山羊1000多只,使羊存栏数达到了12000只,高产奶牛存栏达到162头,基础母牛达到178头,为奶牛养殖户配备了饲料地,为养殖5头奶牛以上的户每户推青贮窑池一座。从而提高了奶牛养殖户的养殖热情,通过政策的引导与扶持,我村养殖业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四、我村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加大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宣传学习力度,制定了《计划生育村规民约》,使计生工作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接近,完成了计划生育的各项任务。

(二)为促进经济发展,动用土石2000方,垫平了市场,并出资1万多元在市场的西南侧修建了一处公厕,方便了客商和群众。

(三)抓住机遇,利用大通道弃土20多万方,垫村中间大沟1.8公里,使过去深达5米的榆树沟变成了平坦的大道,方便了群众行车,高标准地修通了连接大通道的油路,为我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精心丈量了通道永久占地、临时占地,分期分批精确地发放了占地款及粮食补贴款,达到了村民的满意。

(五)争取项目资金172万元,为本村上了“380”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总之,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包村工作队的具体指导下,我们榆树屯团结带领全村党员、村民代表和广大群众,在各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很多以前认为不能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也都办成了许多,现在全村上下人心思进,人心思富,建设小康的信心越来越足,步伐越来越大,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努力,以全村老百姓的利益为重、竭尽全力地做好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

文明生态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2

一、蒙阴县生态文明品牌的现状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 蒙阴县已经培育了几个品牌, 主要体现在:一是蒙山开发建设力度大, 效果明显;二是孟良崮开发起步晚, 进步大;三是部分农产品取得了地理标志, 如“蒙荫”牌商标等;四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山东省委副书记批示指出, 蒙阴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经验值得借鉴。目前, 该县11个乡镇 (街道) 全部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 271个村为市级生态文明村。尽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发展, 但生态文明品牌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工程, 其效果是逐渐显现的。部分干部和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了解, 不能从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认为“投入大, 收益小”, 从而淡化了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不够清晰。从当前来看,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突出特色, 符合实际, 二者缺一不可。目前推出的“房在园里, 林在村里, 一片果园一座房, 一圈兔舍作围墙”模式, 就是符合农民实际的, 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但是, 该县对于另外一些具有突出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还缺乏清晰的着力点, 如岱崮地貌已经确定为中国第五地貌, 如何将岱崮的“崮”文化、“崮”地貌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云蒙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水库, 作为临沂市的水源地, 是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定位;多年来推行的农户“家庭美化”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何在;以刘洪、蒙恬为代表的人文元素是否融合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等。三是整体整合、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蒙阴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要从整体上抓, 同时突出亮点, 实现全面推进, 面中选点。目前, 亮点抓不够多, 不够亮。

二、突出亮点, 着力培育生态文明品牌

1. 让亮点更亮, 让精品更精。

对于既有的生态文明品牌, 要想方设法挖掘潜力, 群策群力提升水平和层次。通过继续推进“三下三问三促进”活动, 深入农村、农户, 倾听群众的声音, 了解群众的诉求, 广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让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经验更加成熟, 推出的亮点更加有特色。例如, 对于“房在园里, 林在村里, 一片果园一座房, 一圈兔舍作围墙”模式, 在基本成型的情况下, 要注重家庭的“美化”和“净化”, 从整体上提升一个层次。

2. 做好长期规划, 着眼长远。

生态文明建设, 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长久的工程。要本着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群众得益的原则, 着眼长远, 请专家做好长期规划。同时, 把整体规划与具体规划结合好, 把长期规划与阶段规划结合好, 让群众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自觉、自愿、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3. 生态文明建设要形成规模化、集群化。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示范点, 但仅有示范点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在整体上实现生态文明才能形成品牌效应。生态文明建设不能搞单纯的“以点带面”, 而是要“全面覆盖, 面中选点”, 在全面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上, 选出特色更明显、效果更显著的示范点, 进行广泛的、卓有成效的宣传。

4. 把人文因素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

蒙阴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沂蒙六姐妹”就是典型的代表;具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如“算圣”刘洪、名将蒙恬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要把这些因素很好地融合进去, 扩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 从而打造一批独具蒙阴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品牌。

三、把握关键, 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生态文明建设要体现蒙阴特色。

一是要体现“山”。蒙山及其附属山脉是蒙阴县多年来精心打造的一项生态文明工程, 其规划、开发始终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这应当做为保护、开发的典范进行大力宣传。二是要体现“水”。临沂市称为“江北水城”, 蒙阴县是“江北水城之源”, 水资源丰富, 也要把云蒙湖作为一个“点”进行包装, 体现该县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作出的巨大贡献、取得的丰硕成果。三是要体现“崮”。作为独具蒙阴特色的中国第五地貌, 目前宣传的力度较弱。应当以南北岱崮和孟良崮为重点, 将岱崮地貌进行重点包装, 重点宣传, 让岱崮地貌称为蒙阴的代名词之一。四是要体现“人”。蒙阴人民始终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 始终是“沂蒙精神”最有力的诠释者, 要把“沂蒙六姐妹”、公举东等全国典型人物的事迹、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要拓展。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地搞工程建设, 而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因此, 要注重把蒙阴县的人文历史因素、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融合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一是以孟良崮纪念馆为基点, 延伸南北岱崮保卫战等, 充分挖掘和提升红色文化, 形成红色文化之旅, 让红色文化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二是以刘洪公园的提升为基点, 挖掘该县悠久的历史文化。

3. 生态文明建设应多渠道进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程, 要创造经验, 走“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多方受益”的道路。“政府政策引导, 企业 (社会) 资金扶持, 群众全民参与, 大家共同受益”, 这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良好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本事就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程, 只有通过参与, 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才能更好地约束自我行为,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 生态文明建设应始终注意保持农村特色。

文明生态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3

一是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65.95%,保持全国第一。12条主要水系水域功能达标率和I—Ⅲ水质比例分别为97.9%和95.2%,所有设区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所有设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清新福建”已成为福建最具影响力的新名片。

二是节能降耗水平居全国前列。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进度要求,201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607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海洋、土地、矿产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三是“长汀经验”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典型。福建省长汀县原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经过十几年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15%—35%提高到65%—91%。2011年以来,习近平同志两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并在全国推广长汀经验。

四是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创建了一批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7.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平方米。农村人居环境也得到较大改观。

在推进生态省建设过程中,注重把握四个方面:

一是规划先行,抓好总体部署。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编制《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2020年总体目标及分阶段目标,明确了任务、布局、重点和配套政策。历届省委、省政府认真组织实施《纲要》,围绕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22项指标,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价考核,并将《纲要》贯穿到“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年度计划中,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各地结合实际编制实施生态市、县(区)建设规划。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二是改革创新,激发内在活力。理顺港口岸线开发、自然保护区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管理体制;推行水、土地、海域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森林生态效益及江河流域生态补偿、水土保持补偿、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等制度;合理确定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扩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范围,调动有利于生态省建设的积极因素。

三是加强领导,促进有效落实。成立以省长为组长的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解决重大问题;各级设立相应机构,形成上下衔接、分工负责的生态省建设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将生态省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将领导干部任期内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所推动出台的相关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纳入审计,做到领导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

四是全民参与,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项目建设,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实地检查生态省建设,支持各界人士以多种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鼓励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参与各类环保活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生态省建设新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一是积极构建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布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指标约束,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生产空间集聚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是积极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加快实现“绿色转型”。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综合运用差别电价、地价等价格杠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建立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积极构建生态优美文明祥和宜居区,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按照习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要求,继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增强“市、县、镇、村”的综合承载力和环境竞争力,更好地维护、保障和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把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

文明生态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4

现将我县申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有关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省、市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生态立县、药材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生态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全省首批旅游强县、全省旅游示范县、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多项荣誉,并连续多年在国家生态功能区考核中名列前茅。

X年获得省级生态县称号以来,我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以更大的力度深化生态文明建设,X年X月,按照省环保厅部署将省级生态县提档升级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要求,严格对照创建标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积极实施生态重点工程,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生态文化,全面推进精美X建设。

二、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健全制度机制,高位推动创建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县政府X个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实施方案,将创建的重点任务和建设指标逐一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并纳入考核工作。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突出“生态立县”主基调,编制了《X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三是强化宣传工作保障。积极开展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方面的宣传工作,启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大力实施生态镇、村、绿色单位创建,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二)坚持筑牢绿色屏障,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坚持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切实提高环境质量。X年,X生态环境综合考核评价值(△EI)保持稳定向好趋势,位于全省前列。“铁腕治霾·保卫蓝天”行动深入开展,治污降霾六大措施有效落实,X年优良天数达X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河湖长制持续深化,县境内X条主要河流管护责任全面落实,全境地表水水质达到II类及以上水质比例X%。土地污染状况详查顺利完成,污染风险防控和修复治理力度加大,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全县所有新扩改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X%。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格局不断优化。

始终把生态立县作为第一战略来坚守,严把绿色关口,从产业发展、结构调整、项目投资等源头上控制资源环境问题产生。制定《X矿业权管理办法》,严禁新上采矿项目,实现现有采矿企业逐步有序退出从源头上限制和规范采矿行为。X个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X个XX生态环境专项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在全市率先拆除违规建筑X余平方米,恢复治理矿山X处X公顷。“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进展顺利,生态修复公司组建运营。

(四)坚持实施环境整治,城乡环境持续改善。

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X%,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X%,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X%。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推进,深入实施“清五堆改六小美化四旁”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综合整治率达到X%,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创建指标完成情况

结合X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的X项指标,我县X项约束性指标达标X%,X项参考性指标的达标率为X%,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具体情况如下:

(1)生态空间方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遵守生态红线,落实管控要求,明确政策措施;生态用地面积未降低;规划环评执行率X%。

(2)生态经济方面: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X;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达到X;无工业企业征地、挂牌出让情况,不涉及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X%、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X%;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X%;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X%。

(3)生态环境方面:优良天数比例达到X%;地表环境水质量达到Ⅱ类水质,无劣Ⅴ类水体;土壤环境质量未降低;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达到考核要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未降级;林业用地规划占比不降低且规划林业用地逐步增加;重点保护物种受到严格保护,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X%;建立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三年来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

(4)生态生活方面: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X%;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X%;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X%;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X%;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达到X%;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公众绿色出行率达到X%;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X%;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到X%.(5)生态文化方面: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评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大于X%;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固定源排污许可证覆盖率达到X%;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

(6)生态制度方面: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达到X%;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达到X%;环境信息公开率达到X%;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X%。

四、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规划从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六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创建任务,全县上下统一认识,环保、住建、交通、水利、林业、卫计、文广、财政等所有部门齐心协力,统筹推进各项任务有序落实,重点任务的完成率达到X%。

五、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创建规划中共整理了X个重点支撑项目,目前已全部完工的有X个,完成率在X%以上的有X个,有X个项目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只有X个天保工程,由于资金问题,仍未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完成度较高。

六、下一步打算

通过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示范作用正在形成。下一步我县将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力度,优化生态环境,巩固创建成果,力争创建目标早日实现。

一是按照《X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要求,持续推进各项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跟进各项创建指标工作,收集整理验收资料,力争顺利通过验收。

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注重源头防范,严把准入口关,强化监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把创建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建立“党委总揽、政府主抓,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文明生态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5

共建和谐九连

二十七团九连是一个农牧机三体合一的大连队,位于美丽的博斯腾北岸。现有总户数283户,职工240人,离退休职工84人,党员26人,拥有土地面积8256亩,主要种植小麦、甜菜、番茄、啤酒花、辣椒等作物。土地固定率、两费自理率均达到100%

近年来,在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认真落实兵团党委“1+3”文件精神,九连党支部几任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带领职工群众,以农业增产、职工增收、团场增效为目标,积极工作,加强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完成了团党委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了连队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2008年,在连党支部的带领下,全连干部职工群众共同努力,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34万元,职均收入2.1万元。

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连队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保持协调发展的态势。2008实现了“七无”,连队职工稳定、职工安居乐业。连队被团党委授予“文明单位”、“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先进党支部”、“五好党支部”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近几年的生态文明小康连队建设过程中,九连党支部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好管理,积极发挥综合活动室的功能。

2007年,在团党委的关怀下,为连队修建了400平方米集办公、老年活动室、甲级卫生室、职工培训、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宣传站

一座,并配备了学习培训电教化设备。图书阅览室有各类书籍杂志几十种,藏书达 1900余册,各类报纸杂志20多种,连队定期开放阅览室,使连队职工和青少年有书读、有报看,同时也成为职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农业新技术的一块阵地。连队设有专门的老年活动室,桌椅齐全,为老年人提供了棋类、麻将,等娱乐活动场所。综合文化活动室配备了电脑、电视机、DVD等电教设备,可满足干部职工学习、培训,使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连队综合文化活动室由连队政工干事,担任管理员,连队党支部召开会议,将热心连队文化事业、工作责任心强的干部选拔出来,分管综合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娱乐活动室的日常工作。使工作落实到人,责任明确,确保了连队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我连的综合文化活动室,定期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并利用开大会的时机,对职工进行科普教育讲座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宗旨意识教育。每年开展“科技之冬”、“学习之冬”、“文化之冬”等“三冬”活动。在每年的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都组织职工开展不同形式的联欢活动,如:卡拉OK比赛、舞会、演讲比赛,每年至少14次。定期开展文化艺术培训活动,如:毛衣编织、手工袋编织、十字绣等,成立了民间艺术兴趣小组3组。

连队综合文化活动室,坚持定期开放,年初制定了综合文化活动

室的活动计划,并严格实施活动计划,娱乐活动室每天开放6个小时,阅览室和健身活动室每天保证开放3个小时,在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期间,为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延长开放时间,并开展了读书活动和故事会活动。

综合文化活动室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年初有活动计划,活动有记录,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为保证活动室安全无事故,我连定期对活动室的电路、消防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安排专人打扫活动室的卫生,使活动室常年保持干净整洁,桌椅门窗、文化设备保存完好。

二、健全生态文明连队创建机制,制定创建规划。

2009年连队加强组织建设,调动全社会力量投身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干部职工、退休工人和社会人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参与连队建设。创建活动中,成立了由连长、书记为组长,治安员为副组长,副连长、业务等组成的创建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出台了《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创建规划》、《九连关于推进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2009年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创建计划》。

三、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达到“六化”目标,建设生态环境

(一)在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工作中,增强阵地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履行好职责,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从而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团党委工作部署上来。团领导多次来到连队结合连队实际参与规划设计,对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在团党

委的高度重视下,由农二师设计院为连队设计了长期规划效果图,即:“一个主轴”(一条贯穿连队的9米柏油路),“二个道路”(2条贯穿营区的道路),“三个小区”(两条东西朝向道路将营区分成了3个小区),“四通”(通路、通渠、通水、通电、),“五景”(绿景、院景、渠景、街景、连景),“六化”(规划、绿化、硬化、净化、亮化、美化、)。做到长期有规划,行动有目标,落实见效果。

(二)、九连党支部一班人拧成一股绳工作,狠抓营区绿化工作。2008年年初连队动用机力人力在两条主干道上了开出四条绿化带,全长3000余米,全部更换上适宜林木生长的好土,共计拉运土方,当时正值育苗移栽工作紧张进行之时,为保证了连队营区环境整治、建设的顺利进行,连队干部积极组织周边附近乡村近400多个劳动力帮助职工拉苗移苗赶进度,确保生产及营区建设两不误。经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的共同努力,在连队道路两侧栽种了垂榆、水腊、榆叶梅、金枝国槐、国槐、丁香、迎春、黄金柳、垂柳、小榆树、杨树等十几种数共计9946棵。林业工作站技术人员精心指导,实现林木高低搭配,图形变化,达到了绿化美化的效果。团梅政委多次来到连队现场指导绿化工作,及时指出绿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使连队绿化工作有重点有方向。由于连队办公室前绿地土壤板结,团政委梅述江亲自督促农试站将土壤改良剂送到九连对绿地进行改良,使连队草地尽快绿起来。连队干部及时与亲戚朋友联系,免费从库尔勒拉回草坪及时栽种。连队职工在宅区前院全部实施绿篱。经过一年多精心管理树木成活率达到95%,绿地覆盖率达到45%。

(三)大力实施道路硬质化,推平道路,对辖区的道路拉运戈壁进行铺垫,拉进戈壁20000余方,现目前道路已全部铺垫碾压到位,下一步将是铺油。2008年建院墙37户总长773米,上瓦87户总面

积为7604.63平米。2004年至今连队已建四位一体沼气池78座,连队工会定期查投肥及产气量,现场进行指导保证各家户燃气使用,沼气池的使用率达到95%,2009年计划建卫生户厕64户,拆除自建简易户厕,现目前卫生户厕正在建设中。

(四)以治理环境脏乱差为突破口,净化连队。开展了以连队生产生活设施和人居环境为重点的“五清、五改、五有”活动。“五清”即清垃圾、清路障、清渠道、清林带、清庭院,“五改”即改房、改院、改灶、改厕、改圈。为此我们根据团规划,下大力狠抓营区整治工作。对全连 178 户芦苇栅栏进行拆除,拆除脏乱棚圈230余处,柴草、饲草920余车,才扎好没几年的木板、苇把棚圈已全部撤除。在连党支部的带领下,全连职工群众投工投劳3900人次,拉运碎石方26000余方。

2008年四月中下旬,正值农业生产大忙季节,连队绿化带要全部换成适宜林木生长的好土,要及时将树栽种下去,部分职工因忙于田管生产,缺乏劳力想不通,连党支部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带头,利用早晚时间, 走家入户,到职工家中讲形势,摆道理。连队全方位做好职工群众的服务和宣传动员工作、组织职工、离退休工人到25团、24团、27团6连观摩学习。部分体弱多病的退休老职工家里缺劳力,党员干部就帮助组织劳动力,职工家里缺资金,党员干部就集资凑钱,帮助职工解决暂时困难。按照规划,有9户职工住房要拆除,在面对很大阻力的情况下,连队及时召开会议商讨,白天忙,干部就利用晚上做工作,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及在基建科的协调帮助下,最终与9户达成了拆迁协议。退休职工张友耀、刁灿忠的房子要拆除,连队及时为两位老人安排住处,在搬迁过程中,缺少劳力,连队干部为老人搬家,找人打灶,免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在连队环境整治工作中,连党支部积极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实事,针对部分职工提出营区绿化带、自留地浇不上水的问题,连队不等不靠,组织职工230余人,用两天时间彻底清挖入连渠系,并积极向团争取支持,对连队营区前的主引水渠进行了改建,修建了砼板防渗渠一条,并为营区内每户职工门前重新铺设涵管200多节,为职工生活、出行提供了方便。通过全连干群的不懈努力,现在连队的营区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五)在净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连队。在团领导及宣传科的指导下连队在主干道路两侧,及办公室两侧制作13块文化墙,文化墙的内容设计国家、兵团、团场政策法规、职工素质教育、安全生产常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内容已全部选定,下一步将精心绘制。将连队划分为四个小区,在显著位置设置标牌明确责任人,成员,调动辖区居民共同参与连队建设,在连队客运张设置读报栏、宣传栏。

(六)、完善各项设施亮化连队。团为连队投资建设400平方米集文化活动室、办公室、卫生室、图书室、老年活动室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室,有效地改善了职工群众的活动、培训及医疗卫生条件。在团党委的关心支持下,连队修建了健身场、凉亭、长廊、文化墙等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动员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投工投劳,边建设边管理、人人参与,消灭污染,共建共享。连队与职工签定了《连队营区绿化责任书》、《平安家庭创建责任书》200余份,《普法依法治理责任书》283份,对我连283户职工家庭进行了 “平安家庭”评选挂牌。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职工建设连队、植树绿化以及保护生态环境、讲文明、讲礼貌、讲诚信的意识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转变,热心公益事业的多了,不

文明行为的人少了,现如今家家门前种上了绿篱榆树苗和花草,户户房顶铺上了红瓦,房后建起了整齐美观的砖院墙。连队显现了鸟语花香、职工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新局面。

四、存在不足以及今后的改进方向

营区进一步治理,整治规范,从细节着手,尤其是各住家户房前屋后,物品摆放,柴草堆放,要达到统一整齐。进一步亮化主干道两侧,装上路灯以及灯光箱,加大绿化,目前道路两侧林木已基本成活,路两侧的草的还需加强管理保证绿起来,长廊还没有形成一景,在明年将下大力种植酒花,使植被覆盖长廊,形成一道靓丽景点。

在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九连党支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团党委和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团党委和团各部门的关心、帮助、指导下,九连党支部将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新形式下的工作新方法、新途径,努力使连队的三个文明建设和文明生态小康新型连队建设工作再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将各项工作做的更加扎实有效。

九连

文明生态校园建设总结汇报 篇6

以校园改造为契机,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教育局的几位领导的亲临指导、亲切关怀的感召下,我校文明生态校园建设实施一年多来,运转良好,文明生态校园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已显现出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青龙镇一所新建的农村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是为适应我县《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要求,在教育局和各级政府的筹划和援助下,历经两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学校占地面积14937.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420平方米,共计开设15个教学班,教职工80人(其中教师72人,临时工8人),共有学生698人。其中有3200平方米的明德教学楼一座;宿舍房5栋,共建有学生宿舍38间,容纳住宿学生380人(已满)。500多平方米食堂一座,解决近500名师生吃饭问题,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而今我校的沼气系统、养殖种植系统、生态果园系统、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系统、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系统、科技推广与应用系统,都已经运行或着手启动。生态效益,教育效益,经济效益,科技效应和社会效益,初见曙光。

二、项目实施的内容和意义

(一)文明生态校园建设的基本内容是

1、一个理念:树立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理念。

2、两个基地:建设生态校园和综合实践活动相依托的基

地。

3、三个平台:创建综合实践教育、生态校园网络和科技

推广相配套的平台。

4、四个循环:形成“(果)→(菜)→(猪)→(沼)” 四个生态循环链。

5、五点要素:

(1)抓住改厕建厨建池的重点;

(2)解决种植养殖场基地与技术指导的难点;(3)紧贴循环经济和网络应用的创新点;

(4)融通生态果园与当地产业发展的结合点;

(5)建立项目持续运行、科学规范管理的关键点。

6、六个系统:

(1)校园沼气系统;(2)养殖与养殖系统;(3)生态果园种植系统;

(4)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系统;(5)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系统;(6)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系统。

(二)文明生态校园建设的实施意义

搞好文明生态校园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推进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增强农业科技的辐射能力,推进农村教育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项目建设情况

1、校园沼气系统

70立方米的沼气池建设于07年10月份开工,基础设施基本完成。与沼气配套的68平方米24个蹲位的新型卫生厕所与沼气池一并建成。拆除了危漏的旧师生食堂,设计500平方米、带有餐厅的高标准师生食堂于07年8月份建成,9月份投入使用。实现利用沼气烧水、做饭、加热消毒,利用沼液冲厕,沼液沼渣浇地施肥。节约能源,净化环境,已为期不远。

2、养殖与种植系统

30平方米的保暖猪舍、690平方米的菜园子,都已经进行了测绘和定址,并开始实施,不久将会有免费的肉和菜提供给广大师生。

3、生态果园种植系统

协议共建学校后山农民家庭果园。经双方协商,签订协议,将其家庭果园作为学校劳技课生产实习基地。

4、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系统

结合项目建设,在校领导和聘请专家的指导下,我校在三——八年级学生中开设了每周一、二节综合实践课,制订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及课程计划,结合学校实际确定探究课题,选定指导教师,成立课题小组。让学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习、了解、掌握沼气生成的化学原理、物理知识、果树病虫害防治的生物常识以及养殖业的有关技术,发现、探究循环经济的规律和大自然的奥秘。

5、网络平台的建设与菅理系统

学校借助远程教育和校园网,通过校本培训,对师生进行有计划的上网培训,每周参加培训人数600余人次,师生在网上索取有关信息,在网上与专家对话交流、探讨,请专家解答疑难问题,听取专家的指导意见,发表自己的体会、感想与见解。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师生与外部世界交流的能力,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初步展现出网络平台的优势。

6、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系统

利用校园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已安排懂种植和养殖技术的李宗喜、李百平、肖建华、周万方等教师组成技术组作技术指导,传授果园管理新技术和蔬菜种植技术以及五花猪的养殖技术,了解市场发展前景和市场走势。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带动和帮助当地群众共同致富。学校还将利用节假日定期免费向农民提供网络资 源,上网查找农产品市场价格,牛、羊、猪、养殖技术、果品生产新技术、大棚菜种植和劳务需求等信息,提升当地养殖业的科技含量,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四、项目实施预测成效

1、生态效益

用改厕、建厨、建沼气池三位一体的办法,清除了校内污染源;沼液冲厕,既能消毒且能反复使用,卫生又节约;沼液作农药,沼渣作有机肥,减少了农药和化肥使用量,降低了空气和土壤中的有害成分,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再生;沼气作燃料,减少了油烟排放量。沼气池的原料是人畜粪便,其端口连着厕所和猪舍;沼气池的产品是沼液、沼渣和沼气,其端口连着果园和厨房,显示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功效。竣工后,学校里将是这样一番景象:蚊蝇不见了,黑烟不冒了,绿色增多了,空气清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2、教育效益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们,将通过网络沟通外部世界,提高认知能力,扩大与社会联系,促进全面发展的开放性前景。更重要的是,在专家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参加生态校园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果树嫁接与管理技术,探讨沼气生成的原理,摸索五花猪的养殖技术和蔬菜的种植规律,将学到一至两门实用技术。会大大改善知识输入形式,补救劳动观念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缺失。教师也将找到课改的方向和途径。校长也将产生经营学校的新理念。校园面貌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育人环境也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3、经济效益

用沼液冲厕所,节约了水;用沼气代替煤,用沼液 沼渣代替农药化肥,学校每年可节约煤炭、化肥和农药费用五千元。养猪、种菜每年可创收2--3万元,大大改善师生的生活。可以这样说,生态校园的实施,会为校内资源的合理利用、节支增收创新了实现形式。随着时间推移,增收效益将非常明显。

4、科技效应

通过创办《双庙明德学校文明生态校园建设特刊》、利用校园黑板报、学生手抄报、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和新闻媒体等网络平台。将校园内的知识、技能传播给社会,形成(专家的)大手拉小手(学生的手),小手拉大手(家长和农民的手)。经过手拉手,实现了与新农村建设的巧妙结合,其传播效果将愈来愈明显。

5、社会效益

(1)学生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体质得到增强,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开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在参加实践劳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光荣,培养劳动能力,增强适应社会,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3)利用实验基地对辖区的农民起到科技知识辐射带动作用,包括宣传动员,技术支持、产品促销等方面,以点促面,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

五、项目实施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文明生态校园的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程。为了很好的贯彻实施,我们认真学习有关生态校园建设和循环经济的资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其全部内容和意义,坚定了把文明生态校园建设搞成功的决心和信心。

2、认真调研,制定方案

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规划建设标准,经过反复调查论证,在实际勘察丈量的基础上,制定出了符合我校九年一贯寄宿制特点的 切实可行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及时解决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修订方案,指导实施。

3、克服困难,多方筹资

我校原是一所乡级二类校,规模小、设施不完备。整体布局规划调整后,人力物力财力极为贫乏。首先得解决场地问题,然后是建教学楼问题,再后来是建食堂、宿舍、厕所、沼气池及院墙和大门。相当于白手起家,困难重重。校长带领校领导班子一班人,在教育局几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想方设法,四面求援,先后得到县局、青龙镇政府、“西六村”村委会和村民的大力支持,出资出人出力,使建设用地及硬件设施基本完成。接下来是课桌椅、教学器材和环境建设等软件建设,通过或买或借或要等手段,克服重重难关,在开学前也已完成。而今,生态校园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链条也在建设中,不久将完成。那时,我校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

4、实行科学规范管理,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生态校园建设和循环经济链条,是一个长效机制。对此,我们有正确认识,不只顾眼前利益,不急于求成。厕所、沼气池、猪舍、果园、菜园五位一体。科学规划,整体布局,严格管理,全面发展。

六、项目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

1、宿舍建筑面积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在冬季表现尤为强烈,床位明显不足;

2、食堂的操作间和学生餐厅建筑面积过小,不便操作和师生就餐;

3、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使操场面积显得过小;

4、种植养殖基地建设资金有限,滞缓生态校园的发展步伐。以上问题的存在,造成学校卫生秩序和环境维护的难度加大,客观上影响文明生态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生态文明建设 篇7

值此环保》杂志的广2013大读岁首, 者以及杂志社的全体同志我谨向长期工作在节能战, 致以新年衷心的祝福线上的辛勤劳动者和!《资源节约与年后国工特作色党重总的点体十, 布八为局大全形报党成告和为坚全经持国济把各建节族设约人、资民政源建治和设建保伟设护大、文环祖化境国、, 建节建设约设、社优美会先好、建家设低园碳、指生发明态展了文等方明作向建为;设今中寄设放在突出“五位面一对体资”地位, 融入的源新约部束署趋, 经紧确、济、政治立环了境奋污斗染、文化目严标重。、、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 体现了尊重自把生态文明建语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作为全国节能工作先进地区, “十二五”天津工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 同时面临有效控制能耗总量及单位能耗的任务。未来几年, 天津工业将构建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的5大任务, 我们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 要把推动节能降耗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 实现节能低碳绿色发展。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 大力推进园区节能, 积极构建产业链节能工程, 推进重点领域单位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 确保完成能耗下降指标。打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 探索出转型发展的新途径, 实现我市的高端发展目标。

衷心希望《资源节约与环保》杂志作为节能工作的宣传窗口, 继续发挥国家新闻媒体的优势, 利用已有的节能期刊、网站、手机报的“一刊、一网、一报”积极探索信息化时代数字媒体的创新发展模式, 更好地成为节能科技交流平台, 共同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

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 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饱满的热情, 巩固节能成果, 发挥优势, 早日建成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化美丽天津。

文明生态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8

一、草原生态文化的内涵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文”是基础和工具,“教化”是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关于草原文化的内涵,有学者认为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自然生态环境中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含着草原人的智慧结晶,包括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基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可以说,草原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

草原生态文化是指草原上生活的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草原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人与草原的相互和谐,以及为达到这种和谐做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草原作为生物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草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重生态,或者说是其生产与生活方式等具有显著的生态性。草原文化的生态性即草原地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草原生态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草原生态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草原生态文化的生态伦理价值——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体现

生态伦理学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生态伦理学的观点,我们对草原生态文化可以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探究:一是人与草原关系上的道德责任;二是人对待草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前者是草原生态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体现,主要是指对生命的认识、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等;后者是草原生态文化在物质层面的体现,主要是指人们在草原上的生产生活方式。

精神上,草原上人们的生命观和自然观独具特色。首先,敬畏生命是草原上的人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原则。在草原人的心目中,一个人只有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他才是有道德的。实际生活中,如果确实出于不得已的需要而杀死其他生命,那也应当对被杀的生命怀有怜悯之心。其次,尊重自然是草原上的人们又一个重要的伦理原则。在草原人的伦理观中,大自然及万物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自然是有用、宝贵、神圣、不可替代的,大自然大于人+畜+草之和。这种自然观一直在指引着他们从远古走到今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草原一直保存至今的关键。对自然的亲情和伙伴意识是马背民族观念文化中最基本的内核。几乎所有的蒙古族祭祀都会呼出“天父”、“地母”。在他们看来,天父地母所孕育的自然万物,包括人和动物,都是亲近的兄弟姐妹。在草原牧区人们都明白自己应负有的责任:要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

物质上,草原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为切实地体现了草原生态文化的伦理思想。游牧生产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最生动地体现草原生态文化的价值。游牧就是四季轮牧,其核心和关键是按季节转移放牧场地。牲畜是牧民与自然的中介,牲畜只有通过吃草才能存活和繁育。牧民们深刻地了解牲畜与草原的关系,也深深地明白要保持草原的生态平衡,就必须采用游牧的方式。游牧是一种适应自然和具有规律性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游牧生产方式把人---畜---草的关系转化为动态的平衡,使三者在变动状态中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从而实现马背民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四季轮牧在大多数牧区为了减少对草场的破坏,进一步简化为冬夏两季轮牧了。生活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马背民族,生产方式遵循着自然规律,生活习惯的细微之处也凝聚着生态之光,体现着草原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深层关怀。作为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牧人们不会因为个人的利益或生活的方便而破坏自然。蒙古包就是典型的生态环保建筑;牧民用以取暖和炊事的燃料,是牛羊粪和枯樹枝,禁止砍伐树木;蒙古族严禁在河水、湖水中洗涤污物和便溺。

(二)草原生态文化的制度价值——草原生态法作为民间法的价值

草原生态文化逐渐从自发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真正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依靠的是法律制度,包括习惯法和制定法。草原生态法是草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蒙古族的历史上,多部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注重通过社会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进行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期的习惯法规定,严禁进行挖掘草地、遗火、春夏季狩猎以及污染水源等行为。元代以后,蒙古族成文法基本都涉及生态问题,对蓄意破坏草场(如纵火)、盗猎等行为,都制定了较为严厉的制裁法规,《元典章》、《阿勒坦汗法典》等法典还列出保护动物的名单,反映出蒙古族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

上一篇:赞助活动分析下一篇:县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开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