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感悟(通用12篇)
感谢自然赋予我们生命,感谢父母养育了我们,感谢老师的辛苦栽培,感谢祖国,感谢集体,感谢队友„„ 我们要感谢的太多,在将来的生活中,我们要抱着感恩的心,用行动回报社会。
在三下乡的这些天里,我去了和我们出生一样偏僻贫穷的山区,接触了和我的父老乡亲一样质朴、善良、勤劳的百姓,见到了和我们小时候一样懵懂的孩子。农村和城市差距很大,科技、文化、卫生等普及不是很到位,百姓经济收入低、生活艰苦,孩子读书也不容易。看到这些,我们感觉咱青年一代责任重大,要做的事太多;看到这些,我们又感觉自己能力有限,更应该努力学习知识能力来帮助他们;看到这些,我们觉得以后应该回到他们身边,一起发展前进。我们是人民的孩子,应该服务人民,贡献力量。
我们之所以能在这么稳定、美好的环境下工作学习和生活,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先烈用勤劳的双手和壮昂的血肉换来的;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在艰难的历程中创造的;是人类的智、人类的开拓凝精神结的。我们要为祖辈和先烈致敬,为国家和党而自豪,用智慧去开拓前进。我们要永怀先辈的精神,珍惜生命,抓住机遇,努力学习进步,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回报社会。我们要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共筑中华美好家园。
我们的祖辈之所以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创造,是因为他们有开拓进取、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依着“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适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思想精神,村民们脚踏实地,坚强地生活在这片土地。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地理条件,百姓选择的不是离开,而是因地制宜互相帮助实现共同富裕。感谢西畴精神,感谢这里的风土人情,它们感动了我、鼓舞了我,让我更有勇气和激情去拼搏、去创造。
人与人要团结合作才能发挥更强有力的效果,很高兴我们能顺利完成三下乡的各项工作,这是我们各个队员团结和配合的成果。我很荣幸能和众队友同道开展工作,这是我们的起点,以后我们更要多地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感谢我们这次经历,感谢各位可爱的伙伴,感谢每个过程中的细节。我记着,记着每一个感动,每一张笑脸,每一幅画面„„
那是一个春意融融的下午, 我和学校的几位同事在领导的带领下奔向慈利县最偏远的三合口九年制学校举行送课下乡活动。这是我们的第七个目的地了, 连续两周的送课下乡, 每天送两个乡镇, 确实觉得有点累。坐在时而颠簸的车上, 我打开车窗, 呼吸着大山里清新的空气, 望着漫山遍野绿得发亮的茶叶, 听着路旁小溪潺潺的流水声, 心里默默地想着:在这山青水秀的地方一定养育着一群纯朴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吧!面对一个陌生的老师, 他们能接受我吗?我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吗?这样想着, 车子已开进了三合口学校的大门。
紧接着就是两节课……
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我松了一口气, 今天的送课任务终于完成了。当我走到教室门口就要离开他们的时候, 门口第一组第一个同学是一个小男孩, 他突然叫住了我, “朱老师”, 我停住了匆忙的脚步, 望着这个忽闪着明亮的大眼睛的小男孩, 他的眼睛里仿佛有话要说, 我意识到。我笑着问:“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吗?”于是, 他接着说:“朱老师, 我今天对您的印象很深, 因为您的亲切, 因为您的温柔, 因为您的热情, 因为您的知识面广……”说完后, 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又望着我, 我不由心头一怔, 他的这段话让我感到有点意外, 有点激动。我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对他说:“谢谢你, 你今天的表现也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完, 我向他们挥了挥手, 同学们也都向我挥手, 我感受到, 从他们的眼睛里面感受到, 似乎有一点依依不舍。
更让我意外的是, 没多久, 我又收到了32封孩子们的来信, 不, 是一颗颗最纯朴、最真挚的幼小的心灵。我又一次被孩子们感动了!他们这样写道:
生1:您一走出这间教室, 我不知怎么的心中就是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总是觉得像我妈妈要出门打工那么依依不舍的感觉, 我想您可能也对我们有这种感觉吧。
生2:在平时上课的时候, 我从来不敢举手发言, 生怕说错了什么, 但是, 这次在您的课堂上, 我勇敢地举起手来了, 并且还在课堂上发过言, 因为您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带着微笑, 仿佛是朋友, 心里就没有了恐惧, 您的这种笑容不是苦笑, 而是发自内心的笑。能在您的课堂上读书, 使我感到非常的光荣, 无比的开心。我在平时上课时, 也爱动脑筋, 就是缺乏胆量而没有举手, 但是, 在您的课堂上, 我的手竟然奇迹般地举起来了, 像不听我的使唤, 这只手好像在说:“这么好的老师提出问题, 还带着微笑, 不让我们紧张, 不举手真是后悔到极点!”
生3:老师, 虽然您给我们只上了90分钟的课程, 我觉得您更有征服力, 您征服了我们。
生4: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因为您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与微笑, 当您给我们上课时, 我最喜欢看您的笑, 听您讲话的声音, 您给我们带来的微笑是温暖的, 带来的声音是美妙的。您离开了我们的教室, 可是您的微笑, 您的声音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
我相信, 孩子们的话是真的, 情是真的, 因为孩子的心是最真挚的!读着孩子们的来信, 我的心已经被这一份份浓浓的情意感染了!我感动了, 感动着孩子们的感动!
二、反思孩子们的感动
感动是不能忘记的。在感动之后, 还得静下来思考:孩子们是因为什么感动了?是什么力量让孩子产生像妈妈要出门打工那么依依不舍的感觉?是什么力量让那只平常不敢举起来的手勇敢地、奇迹般地举起来了?是什么力量征服了那群纯朴可爱的孩子?是什么力量让我永远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让我们再回到我们的课堂, 看看以下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我想问———在质疑解疑中找到自信
生: (齐读第二自然段)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 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求源, 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师:读了这段话, 有什么疑问吗?
(沉默片刻, 终于, 一个小男孩怯怯地举起了手)
生1:我不明白“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这句话的意思?
师:你能像科学家一样善于发问, 真不错!
(接着, 又一个男孩子迫不及待站起来)
生2:我不知道这句话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不仅善于发问, 还能自己解决疑问, 是吗?谁能解决刚才提出的疑问?
生3:我认为这句话中的“?”指的是科学家提出的问题, “!”指的是科学家经过探索后得到的真理。
师:同意他的意见吗? (大部分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生1:我现在明白了“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意思是科学家提出疑问后, 反复研究, 不断探索, 最后解决了疑问, 找到了真理。
生4:我还有个疑问, 为什么题目中要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不说“真理诞生于二十个问号之后”呢?
师: (露出惊讶、疑惑的神态) 是呀, 为什么要说一百个问号, 而不说二十个、十个, 甚至去掉“一百个”, 直接说“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呢?
生5:一百个问号并不是说真的问了一百次, 而是说科学家问的次数多。
生6:一百个问号说明科学家问了很多次, 不断发问, 不断研究, 才能找到真理。
生7: (抢着站起来, 自信的地说) 我认为, 问的次数越多, 得到的答案就越成熟。
师: (激动地说) 是啊, 科学家正是不断发问, 要经历一个漫漫探索的过程, 才能找到真理, 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百个”读得很重) 请齐读课题。
生: (齐读, 学生也重读了“一百个”)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反思:好问, 是孩子的天性。问题常常是将学生推向深层次阅读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 要千方百计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 保护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促成学生的多向反思。
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而理解“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又是难点。在学习这一段时, 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方法, 相信孩子能够质疑, 能够自己解疑。这一环节中, 有三个学生提出了疑问, 通过生生交流、合作, 明白了“?”“!”在本文中的含义。特别是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题目中要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不说‘真理诞生于二十个问号之后’呢?”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 但正是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 把其他学生引入了深层次思考, 在不断解答“为什么不是二十个问号、十个问号而是一百个问号”中体会到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艰辛。
我想:学生自己质疑, 自己解疑, 带来的不仅是快乐, 更多的是自信!
片段二:我会读———在自读自悟中体验成功
生1:“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 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这句话写出了谢皮罗教授的探索过程。
师:对, 谢皮罗就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你能把这句话朗读一遍吗?
生1: (朗读, 吐字清楚, 但没有轻重音, 有点平淡)
师: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生2:他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2:他读得准确、流利, 声音也很洪亮。
师:你能读得更好吗?
生2: (点点头, 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3: (大部分同学说“好”, 可一个男孩子站起来) 他们都没有读错字, 可是没有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来。
师:是吗?你来试试看!
生3: (朗读, 显然把“紧紧抓住”“反复”这两个词音加重了)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 其中刚才朗读的生1和生2也举起了手)
生1:我觉得他比我读得更好, 他把“紧紧抓住”“反复”读得很重。
师:是吗?你太谦虚了!你想再读一遍吗?
(生1再读一遍, 故意把“紧紧抓住”“反复”读重了。)
师:你觉得自己有进步吗? (生1使劲点点头)
师:你不仅谦虚, 还很自信。你来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因为从“紧紧抓住”“反复”可以体会到科学家做实验的辛苦。
生3: (又一次主动站起来, 生怕机会被别人抢去) 从“反复”这个词可以体会到科学家不止做一次实验, 可能经历了许多次失败。
生4:从“反复”这个词可以知道科学家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经历许多次失败, 可是失败了, 他们绝不放弃, 而是继续研究下去。
师:这种不放弃的精神用这篇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就是……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锲而不舍”)
师:我们读这句话时就要读出科学家的辛苦, 读出锲而不舍的精神。大家有信心读得更好吗?
(“有”,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举手的学生更多了)
生5: (一个有点害羞的女生也举起了手)
师: (望着这位腼腆的女孩, 微笑着) 你想读吗?老师一直等待着你!
生5: (会意地点点头, 终于鼓起勇气站起来, 读得字正腔圆, 突出了“紧紧抓住”“反复”, 读完后, 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女孩自信地笑了)
师:有敢于挑战的吗?
生6: (朗读, 又是一片掌声)
……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 老师也想来试试, 听完后一定要给我提出建议。
(师读, 掌声)
生7:老师, 您吐字清楚, 从您的声音中我感受到了科学家的辛苦。
生8:老师, 我给您的朗读打满分。
生9:老师, 如果总分是100分, 我要给您打120分! (教室里一片欢笑声)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自信!
反思: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在读中悟、悟中读的读悟结合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从“紧紧抓住”“反复”悟出科学家探索过程的艰辛, 锲而不舍的精神, 再通过“紧紧抓住”“反复”读出科学家的艰辛与执着。在读悟的过程中, 组织学生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师生评价, 在评中找到了自信;用期待的眼神、满意的微笑、动情的话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朗读, 在读中体验成功。
片段三:我要辩———在说说议议中享受快乐
师:洗澡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 谢皮罗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 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这种本领就叫……
(教室里一片沉默, 终于坐在最后的一个高个儿男孩举起了手)
生1:这种本领叫“追根求源”。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我认为用“见微知著”这个词来概括更准确一些。
师:为什么?
(生2沉默, 似乎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
生3:我和第一个同学的意见一样, 我认为用“追根求源”好一些。
师:除了“见微知著”“追根求源”这两个词, 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又是沉默) 那么, 同意用“见微知著”这个词的同学请举手?
(有多数同学举手了, 看来只有少数同学认为用“追根求源”比较合适)
师:到底是“见微知著”还是“追根求源”呢?不管你是哪一种观点, 都得用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 说服别人, 对吗?
生2:因为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非常平常、非常细微的事情, 而谢皮罗教授却能从这一事情中看出问题的本质, 所以应该用“见微知著”来概括。
生4:我也同意他的意见。“见微知著”中“微”是隐约的意思, “著”是明显的意思, 谢皮罗从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一隐约的细节中找到了真理。
师: (赞赏地点点头) 说得很有道理。
生1: (不服气地站起来) 我还是认为“追根求源”是对的。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谢皮罗在发现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之后, 还要不断发问, 不断探索, 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最后才找到真理。所以应该是“追根求源”。
生5:可是刚才老师说的是谢皮罗敏锐地捕捉到洗澡水的漩涡这一个细节, 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把这个本领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这里强调的是谢皮罗善于捕捉细节, 我认为“见微知著”是对的。
(很多学生微微点头, 看来原本认为是“追根求源”的同学观点在动摇了。)
师: (问生1) 你现在认为呢?
生1: (坚定的语气) 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师:老师真佩服你!是的, 认为自己对的就要坚持!但你得说说理由。
生1:如果谢皮罗教授仅仅只看到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个细微的现象, 而没有追根求源, 苦苦探索, 就不能发现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这个问题的本质。
生6:我认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细微的现象, 还要追根求源, 不断解决疑问, 才能找到大道理。
师:是的, 也就是说先要“见微”, 还要“追根求源”, 最后才能“知著”, “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都是科学家的本领, 对吗?相信同学们也有这种本领!
(同学们满意地笑了)
反思:这一环节, 我的本意是想学生掌握“见微知著”这个词, 没想到节外生枝, 冒出一个“追根求源”, 更没想到的是碰上一个“固执”的学生, 偏偏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正是因为“节外生枝”, 正是因为这位“固执”的学生, 把课堂气氛又推向了一个高潮。我没有因为担心教学进度而草草地统一结论, 而是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 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鼓励学生自己辩论, 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辩出了自信, 辩出了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 有时他们独特且离奇的想法甚至会扰乱你的教学思路。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 是把学生拉回你所预设的轨道, 还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挖掘, 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的考验。牵着学生走, 那么课堂可能会因失去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片段而缺乏生机;反之, 如果能适时把握这样的契机并将之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 那么就有可能与学生一同体验到意想不到的教学乐趣。
时间永远像指间的流沙,抓也抓不住。五天的社会实践就这样落下了帷幕。回想起在北关村的短暂时刻,总会情不自禁的安静下来,因为在这小小的乡村中,充斥着我们整个团队的奋斗历程,弥留下我们成长的经历,还有我们深深的感悟!
这是我初次走进聊城北关村,当见到街口树荫下乘凉的大爷大妈,还有那嬉戏打闹的孩子们时,仿佛就看到了自己,然而我的童年早已远离。当走在乡村的小道上,看着坐在门前休息的老人,摇着蒲扇看着自己的孙子孙女时,心生欣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就是这样的吗?就在这样美好的想法之下开始了自己的走访调研。然而调研过程中才渐渐明白老人和孩子也是有苦楚的。家庭中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挣钱,老人在家与孩子相伴,老人承担起了家中的一切,而孩子们一年也就只能看见自己的父母几面,甚至有的父母连春节都不能回家与孩子老人一起过年。因为自己也有过这种远离父母的经历,当看到有的孩子迷离的眼神时,自己的内心就无比的沉重。不过还好的是我们准备了免费为老年人拍照和支教的活动。在为老年人拍照时,老人们相互结伴一起参加拍照,老人脸上流露出的笑容是如此的开怀。当老人们双手捧着自己的照片,久久地注视,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笑容不自主的从嘴角闪现出来,这个时刻不仅对老人是难忘的,对我们来说也是无比的留恋。不只是老人,孩子们在支教过程中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无数的欢声笑语。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认真,处处都散发出满满的求知欲,当孩子们看到我们自己制作的机器人时更是激情澎湃,求职的欲望再次达到高潮。此外,课堂上精彩的手工制作也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当我问到一个孩子:“你们课堂上会有手工制作吗?”他立即摇着头说:“没有,我也没见过你们带来的机器人,我也想自己做机器人。”这一刻我深深感受到农村孩子是多么的需要我们的帮助,这些话语都是他们发至内心的呼喊,但愿我们的所做能够激励他们更好的前进。此外我们的义务修车活动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当我们将修车的消息通知村民以后,村民们将有问题的车子纷纷送来,在紧张忙碌了几个小时后终于完成了所有的任务。汗流浃背的我看到修好的车子,满心的自豪,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支教、修车、为老人们拍照,这些算是为村民们丰富了生活,那后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算的上是提升村民的精神了。当村民们认真听讲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讲后,又做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试题。但是从中却反映了不少的问题:村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并不清楚,对信息的了解也是具有局限。农村的发展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想到如此的一切就不禁感叹,农村的生活是有了改善但这远远不够。
从济南到达北关村,从开始的陌生到最后的相识,从对农村生活的不了解到对它的了解,这一切的经历都是成长。突然感到自己过得太过于幸福了,便利的生活条件,接受着好的教育,而农村的孩子们却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社会实践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农村的老人们需要我们的帮助。这是一种责任,也是对我们新一代人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肩负着很多很多,还有很多的人们需要我们大学生的努力。当我们离开北关的时候,当村民们给我们送水送西瓜的时候,当村民为我们一一道别的时候,我明白我们的短短的实践是成功的,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第二天,我们去体验了扫马路,书记和老乡带领着我们的大部队出发,割草的队伍走前面,铲土的队伍紧随其后,最后是拿扫把的队伍,那天阳光非常充足,大家都汗流浃背,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热情,大家一起有说有笑的完成了,尽管很热,依然热不过我们热情的心情。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跟老乡和村里的小朋友有了深入的接触和了解,我们体验了当地的赶场,去了集市上,体验到了农村的热闹。
后面几天集中在带小朋友进行趣味体育课的教学。小朋友有大有小,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的上课,因为每一个小朋友都很认真和积极,不管是室外的趣味体育活动,还是室内的小游戏,小朋友都很积极的回应着我们,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几天相处下来,我看到了小朋友都纯粹,和无条件的信任,眼睛里面都闪着光。
参加这次活动的十四个人当中就有八个男生,这些男生不仅有才华,而且很勤快,个个都会下厨,做家务,更让我们惊喜的是他们都做得比女生好。虽然每餐我们都安排了两个人煮饭,但是每到煮饭的时候,厨房了总是挤满了人,大家互相帮忙,帮不上忙的也会在一旁聊天,开玩笑,因此这个时侯厨房是最热闹的。我们的伙食不是很好,十四个人,而每天的菜钱才是三十块左右,可是由于男生做菜技术非常好,我们每一顿都吃得饱饱的。我们吃饭的地点就是宿舍门口的空地,每次吃饭,大家都是装好饭菜,就在宿舍门口席地而坐,有点像农民工。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胃口和心情,大家有说有笑的,甚至开玩笑,也许就是这种氛围让我们把不是美味佳肴的饭菜也吃得津津有味吧。
饭后,我们有时候聚在一起看电影,有时候跳跳舞,有时候聊天,有时候开会,有时候到学校外面去散步,当然大部分时间还是用来排练活动最后一天的公演节目。我们的志愿者当中有两位是学校舞蹈协会成员,所以我们在娱乐的时候总是会叫他们教我们跳舞,因此我们每个志愿者都学会了跳慢四,而我自己还学多了一种走“之”字步。这不,我们在和湛江师范学院的志愿者联谊搞晚会的时候,我们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志愿者随手就有节目参加了。
三下乡其间的生活让我感觉比在我们大学的生活还要愉快,真的是无忧无虑,即使有忧虑也会有收获。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跟学生的感情刚到浓厚的时候,我们却要分离了。然而最不幸的是我们连跟学生道别的机会都没有,最后两天台风来袭,被逼停课,最后一天公演也只能取消。我们这些志愿者老师和学生辛辛苦苦排练的节目到最后都没有机会表演,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他们把我们教的东西学会了。
其实最后两天是最值得我们每一个志愿者刻骨铭心的,倒数第二天十二级台风来袭,我们都以为只是下大雨,风不会很大,谁知道让我们措手不及。没有储备好粮食,而学校的安全措施不好,那些窗和门都被风吹得噼里啪啦地响,一阵风吹过,很多窗的玻璃都会被吹掉到地上摔碎。宿舍门由于没有门闩,我们要用桶装水顶住,可是风太大顶不住,最后每个人不得不轮流顶着门。而雨水又通过门缝吹进来,所以我们还得有人打伞为顶门的人挡雨,靠窗的床都被淋湿了。到了晚上,风虽然小了,但是还在下大雨,整个校园一片狼藉,许多大树被吹断了。没有电,我们在小卖部买回来的方便面也住能用柴烧开水泡,每人只有一包,饿了一天才吃一包面顶着。漫漫长夜没有电怎么办?手机没有电了,我们都担心无法联系到回去的车了。夜晚,女生不敢睡,幸好有人的手提电脑充好了电,我们大家可以聚在一起看电影,聊天。
第二天,依然下雨,我们饿着肚子联系回去的车。有一部分学生来了,其实他们是知道我们要走了,他们带了礼物给我们,还写了感谢信,他们很希望我们能够多留几天,可是我们不得不走了。
12月15日, 四川省科协连同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科技厅、省卫生厅等单位举办的办四川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暨“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唐古拉风艺术团”出发仪式在四川科技馆广场举行。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新初, 副省长黄彦蓉为“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唐古拉风艺术团”授旗。
据悉, 今年全省的“三下乡”活动将认真按照省委要求, 将深入地震灾区和民族地区, 扎实开展好以“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迎新春科技大场”、“卫生下乡·爱心服务团”为龙头的“三下乡”惠民活动。省、市 (州) 、县计划组织送戏下乡8 000余场、送电影下乡20万场、送图书下乡1 400余万册, 举办科技讲座5 200余场、科技大场4 300余场、赠送科普资料110余万份, 开展义诊活动1 500余场、诊治农民群众310余万人次、办医疗培训班3 300余场、培训医务人员31余万人次, 努力把先进文化带到村寨山乡, 把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 把义诊药箱背进高原草地, 把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厚爱送到千千万万农民的心里。
今年“三下乡”实践一共有2名老师,10名学生,去往地点是达州市达川区米城乡的吴家营村。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在为期七天的“三下乡”的日子里,作为带队队长的`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很有压力。初到吴家营村时,我们对人对物都充满了新奇与陌生感。在村里看到一个个小朋友,许多孩子脸都花花的,身上也脏兮兮的,但他们的眼睛确是明亮亮的。其实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有父母陪伴的孩子通常比较开朗。刚开始孩子们会有陌生感,不太愿意跟我们一起玩儿,后面熟悉过后就很活跃了。过了一两天后,走在路上村民们、孩子们都会和我们热情的打招呼了,大家也不像刚开始那么羞涩、腼腆。
七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日子,就这样悄然过去了。心里总有点不舍。还记得我们一起去马路上,水库边,大米基地锄草,虽然干活儿很累但是大家在一起干活有说有笑的,也挺充实挺开心的。
还有最难忘的莫过于是,赶场天在镇上进行慰问孤寡老人活动。有一个86岁的老奶奶,杵着拐杖独自坐在路边,我就上前询问她的情况。才知道老奶奶耳朵听不见,眼睛也不好,她拉着我的手和我说了很多很多心里话,说着说着不禁眼里都渗透了泪花,临走是她紧紧拉着我的手,看着我的眼睛对我说了句话,我记忆犹新:“”她说谢谢你,谢谢你愿意和我说话,很感谢”。老奶奶的话,让我很心酸,也很无奈,面对他们我们不能为他们做什么,只能尽力的安慰他们,尽微薄之力。
转眼间,七天的支教生活就结束了,当再一次穿上队服,翻看照片时,我突然怀念那些逝去的日子,怀念那些人,那些事。
大一的日子是忙碌而又充实的,期末考试一考完紧接着是14天的军训,然后又是轰轰烈烈的搬校区,再然后就是我们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早在之前我们就为这次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20号清晨,我们从学校出发,冒着小雨,奔向了我们心中的那片热土----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莲塘村育民小学。
来到这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了小朋友们眼里的好奇以及对我们的期待,期待着我们能给他们带来这里从来没有过的东西。而这看得出我们的到来给这片原本平静的村庄带来了“不平静”。
这里的小朋友们的热情很让我惊讶,支教期间,每天早上和中午他们都会早早地来到学校,尽管那时还没有开门,但是他们都会在门外耐心地等待。等门一开,他们欢呼雀跃地跑进来,是那样地开心。他们的热情也让我们充满了干劲,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
然而,这里的小朋友是那么地积极好学。小朋友们都很好动,所以我们开设的武术班在男孩子中可是大受欢迎,因为学武术需要很大的空地,所以我经常跟着武术班的孩子来到篮球场的黄土地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下午,刚下过雨,地上变成了泥浆,武术班的孩子都是赤着脚在泥浆地上练习打拳的,每个人的脚上都沾满了泥土,真的,那时看到这里我就特别感动,被他们的坚持与激情深深地折服了。后来他们自觉地找了许多麻袋,铺在泥路上,以防老师和我们自己打滑摔倒。真是一群活泼可爱又可敬的孩子啊!
三下乡,可以说,我们的生活每天都是一样的,我习惯了每天6点半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吃完早餐就开始了新的一天。我觉得每天吃早饭是最幸福的时刻了,一大群逗比端着碗,坐在房檐下,喝着粥,说着笑着。现在想想是多么怀念那段日子,怀念那些温馨的时光。虽然现在三下乡已经结束了,但是我每天都会在六点多醒来,习惯的看看窗外,以前能看到学校里的那块大碑文,上面刻有弟子规,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在上面乘凉,吹吹牛,说说笑。现在我起来就只能看到房间的那扇门,但我还是会努力的把它想象为那块大石,上面还有我们的队员……
吃完早饭然后就打开校门,外面在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小朋友了,一打开门,他们就会欢呼着飞奔进来,感觉像是刚放出来的鸟儿。有时自己起的晚,他们还会在你的门外呼叫你起床的呢,然后拉着你的手,围着你转,牵着你走来走去,有时他们还会围殴你,是你还不舍得还手的那种,你就只能眼睁睁地被揍,不过也挺好玩的呀。
在三下乡期间,我认识了一大片蒲公英的逗比们,他们真的很逗,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我很开心。在下乡之前,我的情绪一直处在低谷,和他们相处了7天吧,已经完全被他们感染了,与他们一块二,一块疯,一起工作,一起吃饭洗碗,教小朋友,一起打闹,一起唱歌,一起跳舞……突然发现从前的日子都已远去了……
在我们义教即将结束的时候,每个小朋友们都在心愿墙上写下了自己的愿望,看着这些天真无邪的小朋友们的愿望,感觉自己都老了。有一个小朋友的愿望让我印象最深刻,他写的是希望爸爸的牙疼快点好起来,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的心愿。顿时我的心就被触动了,好感动,他写的好真实,好温暖,希望那位爸爸的牙疼尽快好起来……
7月17日, 来自全国22个省 (市) 168所高校的首批189支全国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灾区服务队从成都出发, 踏上前往安县、绵竹、什邡等受灾地区的征程。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 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将深入四川、甘肃、陕西等地的灾区一线, 开展支教培训、卫生防疫、心理调适、生态保护、城市规划、地质调查、危房检测等志愿服务活动。
出发仪式上, 近2 000名大学生志愿者庄严宣誓:尽己所能, 不畏艰险, 科学服务, 无私奉献, 为灾后重建作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贡献。
全国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灾区服务队是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开展的2008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点团队, 是大学生参与灾后重建的先锋力量。据了解, 在前期准备过程中, 各地区、各高校按照团中央制定的《2008年暑期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灾区服务团实施方案》的要求, 遵循“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 与服务点沟通, 全面了解当地具体需求, 科学制订服务计划, 精心设计服务内容, 有针对性地选拔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指导老师参加, 并针对服务内容开展相关知识培训和演练。
在服务队组建过程中, 广大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自河北师范大学的杨雪同学说:“虽然个人力量是有限的, 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尽一份心, 出一份力, 就一定能汇聚成强大的抗震救灾力量。灾区现在条件还很艰苦, 但再苦再累我们也不怕, 我们要竭尽全力为灾区群众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亲身体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在艰苦的实践环境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
(来源:《人民日报》)
解读日本“30万留学生接收计划”
●陈莹
2008年1月, 日本新首相福田在施政演说中明确提出至2020年“接收30万留学生计划”, 之后该计划被审议通过, 升至国家战略地位, 从而再次掀起新一轮的日本留学热潮。在如此大背景下, 作为中国学生该如何面对留学机遇和挑战, 为此记者采访了上海著名日本留学专家、上教留学的陈小牧老师, 请她就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留学政策重在“质”
接收“30万”留学生, 从表面来看, 人数可谓庞大。对许多有赴日留学意向的学生无疑是利好消息。有些学生和家长开始主观臆断:留学生接收人数“量”的增加, 意味着今后赴日留学申请条件将会有所放宽。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可能会回到2004年之前“宽松”的留学申请签证时代。
事实上, 尽管日本扩大了对留学生的接收人数, 但在留学生“质’的要求方面丝毫没有放松。特别是最终学历较低者, 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留学目的将成为审查的重点。三校生 (中专、职校、技校) 留学日本条件仍未有丝毫松缓迹象。
高考生将面临挑战
作为小语种, 一般的高考生之前没有学过日语。所以对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日语, 在高考后作出日本留学的学生一定要具备重新学习另一门语言的决心和毅力。高考后选择全日制国内正规日语培训学校学习日语, 然后在国内参加相应日语能力等级测试尤为重要。赴日前, 日语至少要求具备4级 (或J.TEST的F级) 程度。
今后, 高中生必须参加高考。对于一些在高考中成绩偏低, 尚未达到总分60% (及格) 的学生, 通常会被要求提交日本权威机构组织的相关能力等级鉴定合格证书。日语级别考试是否合格直接关系到申请者能否成功获取签证。对于相关日语能力测试, 高考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切忌以忘记报名时间无法报名为由不去参加考试。
本科生赴日读研变容易纵观历年日本留学学生人员构成比例, 学部生 (即本科) 仍然是赴日留学我国第一家遗尿症医院的主力军。而国内本科毕业后去日本读研的人数相对较少。目前, 在日本学院长:刘兴禹
部生和研究生人员比例为7:3。由于受到日语小语种等诸多条件的限制, 以主治:遗尿症、糖尿病、尿失禁、往中国学生赴日本留学的主体主要是高中毕业生。高中生在日本通过1~2尿崩症、小儿神经性尿频
年语言课程语言学校过渡后, 通常会在日本作为学部生升入日本大学。地址:山东省嘉祥县迎风路3号遗尿症医院
但是随着“新日本留学政策”的出台, 接受优秀留学生进而鼓励其在日本电话:0537-6824392、6805999就职, 成为日本留学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所以, 今后国内本科毕业生赴日邮编:272400
在一个强调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没有什么家长愿意让孩子了解书本之外的世界。事实上,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但也可以把一个人搞抑郁。我收到过很多同学的来信,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结起来,基本是迷茫,没有目标,不知道从哪里努力,看不到未来,没有耐心,害怕失败等等,甚至于很多高中的孩子被高考折磨的想要自杀,因为怕考不好对不起爸妈,怕考不到好大学没有未来。起初,我会写给他们一些回信,但渐渐的我发现了问题的根源。这一切根本不是20岁才发生的事,这些行为心理性格的问题,从是从小长大的过程中留下来的问题,是每一天每一秒父母的家庭教育中逐渐形成的阴影。说实话,没有洗心革面的勇气,这一切都是改不掉的,不是看两篇心灵鸡汤,读两句卡耐基语录就能解决的。这让我很难过,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当很多人都把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学校,大家只会对课本负责,没人去管心里的伤。那些产自原生家庭的伤害,父母又可曾知道?二胎放开的时代,每个家庭都为孩子吃好喝好奔忙,不惜去高价去国外生产,但有多少家庭愿意为孩子的心理与品质建设花一点钱呢?换句话来说,有多少人真的能因为看了一本书只好拖延症了?如果有机会让你养一个孩子,你会如何去做呢?
前几天我收到一个12岁女孩爸爸的来信,说自己的女儿写了一本书,想送给我一本看看,如果可以的话点评一下。这是一本爸爸自费出版的书,在豆瓣都没有任何页面,只在当当网以半价出售。我还没拿到书,但我看了一眼当当的介绍,顿时就被小朋友的想象力惊呆了。这个社会对喜欢天才羡慕天才的,但却很少有人有耐心和勇气能保护天才长大,但这个爸爸这么努力保护自己孩子天赋的样子,让我特别感动,甚至很矫情的想要流眼泪的感觉。最近看东方卫视的“笑傲江湖”节目,不乏有特别古灵精怪的小孩子表扬,有些小孩子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舞台而生的胚子,看到 他们的父母在后台笑的欢畅的样子,好希望他们能永远保持这种天性。这个时代需要天才,这个世界需要天赋异禀的样子。
前言:
放假之后的第六天,我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带着一丝的激动,一丝的期待,一丝的紧张我们16名志愿者翻开“三下乡”崭新的一页篇章。
支教篇之选课记
火红的七月,激昂的青春。在这个流金似火的季节,我们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暑期“三
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
来到了酃湖中学开展暑
期社会实践活动。在简
短的启动仪式后,我们
开始进行选课环节。虽
然今天高温炎热,但是
丝毫没有减退同学们对
知识的渴望。早早的,他们便来到了学校,等
待着我们的到来。在大
学生志愿者一一介绍完课程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想上的课程。“大家喜欢柯南吗?”、“想成为下一个福尔摩斯吗?”小敏子老师的逻辑推理课吸引了很多男生。“有没有同学想在父亲节、母亲节和教师节为爸爸妈妈老师们送上自己亲手做的礼物吗?。。我的手工课会教大家制作永不凋谢的花朵,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结。。”冯娇在台上绘声绘色的演讲着,冯老师,我也想去报你的手工课呢!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远远超出了我们预期的设想。以至于后面才来的刘老师都被火热的选课场面给震住了,不禁问我:“这是在干什么啊?”嘿嘿,刘sir,大家在报名我们的课程呢!小老师们拿着本班同学的名单如同收获战利品一般露出了满足的喜悦。
调研篇之走访调研记
12名志愿者,11辆单车。就这样我们顶着烈日,骑车开始了我们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第一天的调研活动。
“您好!我们是在酃湖中学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来自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的学生......”以这样的开场白,我们走进了第二位居民家。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户人家有8口人。一位80高龄的老奶奶,苍白的头发,布满皱纹的脸庞,在这位老人的身后是她的子孙们。64岁的奶奶和爷爷,育有三个孩子。儿子和女儿已经成家。小女儿毕业于南华大学,现在深圳的一家银行工作。当家里人提起小女儿时,眼角流露出的骄傲与自豪。我想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吧!这家人是以养殖猪为生活来源。据这家奶奶说,去年
他们家将猪卖出去后挣了
20多万,但是今年由于
猪价下跌,卖一头亏一
头。还有一个上一年级的小女孩,碍于羞涩,不敢
和志愿者们交流。她今年
上小学一年级。在这样一
个四代同堂的家庭了,我们感受了满满的幸福。幸
福其实很简单,有家的地
方就有幸福。在我们调研
期间,还有一个小朋友,听说我们在酃湖中学支教开了画画课后,闹着和她妈妈说要去酃湖中学上课。在我们走的时候,还送了一幅自己画的作品送给我们的美术老师。这是我们调研收获的意外惊喜。给予了大学生志愿者更多的信心。
后记
一、思政课程中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用实践环境提供的真实情境对大学生进行独立思维能力的训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指导研究现实、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让大学生能获得课堂中无法得到的切身体验,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得以深化,同时可以提高大学身自身的素质,为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趋势。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很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教学、科研、生产的教学方式已成为一种办学模式。许多学校并没有单独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他们更多的是强调日常生活和隐形课程的德育教育,这种作用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虽然缓慢,但其效果不是随着学期的结束而是持久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欧美一些大学,大学生实践的关注点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自治和参与学校管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通过社会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在美国,为了培养适应本国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和政府都赞赏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有些州、区立法规定学生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毕业。社会机构也经常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能更快融入社会。
当今中国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因为生长的环境良好和父母的溺爱,多数不能吃苦耐劳。同时,这一批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单纯的课堂书本的灌输方式已经不可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必须要通过自我的认识才可以接受思想教育。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当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他们了解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三下乡”实践活动对思政课程教育的意义
“三下乡”特指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到基础农村去。包括送戏下乡、报刊图书下乡、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医务人员下乡、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等活动,旨是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成为连接城乡、服务“三农”的桥梁和纽带,是我们党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的强大支撑。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1997年正式开始,现已成为各大高校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常规性活动,也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高校教育的基础是“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理论课是围绕这一任务设定的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起到了其他学科不能担负的基础作用。从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际来看,内容重复、脱离实际、方法简单是制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能推进思政课程改革的方式。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不断进行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增加目的性和实效性。同时,高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成果,组织大学生进行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可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实践的经验,做到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下乡”实践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这是对思政课程教育目的实现的重要途径,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工人、农民在生产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加深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真正的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提高自我能力:
暑期的社会实践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这是大规模的团体性活动,从前期的策划,到后期的执行都需要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通过实践活动,考验学生在出现困难时彼此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巩固专业知识:
大学生具备了专业理论知识能力,因为不了解社会通常会造成眼高手低的情况。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能够从大家的相互交流中获取经验,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巩固,从而在思想上能确立今后发展方向的明确目标。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大学生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能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国情,同时也做到对“三农”建设服务的功效。特别是对现在经济环境好的一批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对农村的建设,和农民的接触过程中培养自己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的精神。因此“三下乡”实践活动是思政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三、深化思政课程改革中“三下乡”实践活动方式
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增加了另一个平台,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培养了踏实、努力、上进的优秀人才。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一般安排在暑期,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与其他实践活动相比有自身独特的方式。首先有组织性,这和大学生自己进行单独的社会实践不同,“三下乡”实践活动是有学校团委或院系团总支组织的,有明确的目标和导向;其次有时间性,“三下乡”实践活动通常安排在暑期,这样时间集中,和学校的正常教学时间不冲突,便于开展;最后有目的性,在暑期的“三下乡”活动通常有不同的主题,能够明确的开展活动,这样实施的效果良好,对比学生自我的成长和农村的建设的收获容易看得到成绩。
“三下乡”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可以促进农村的发展,但是在开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思想认识不足:
“三下乡”实践活动是在暑期开展的一项大型活动,需要由学校的宣传部、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等多部门共同协作,涉及的部门多,责任大。但是有些学校仅认为这是思想德育课程中的一个辅助教学手段,因此认识不够,积极性不大,宣传方面、组织开展的力度就比较弱。同时,参加实践的学生功利性较强,实效小、内容虚,只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实践课时,就业时增添一定的筹码。有些同学人未下乡,却在机关盖章证明,或者认为“三下乡”是一种去农村旅游的方式,这些思想认识都偏离了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保障机制落后:
参加暑期实践的学生多数为党员或者一些主动报名的同学。他们没有经过培训,安全救助知识缺少,无法独立完成任务。有些所学的知识与农村建设没有过多的联系,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实践性,对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没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由于法律措施等并没有对大学生的实践行为完全落实到位,一些大学生可能会被当成免费劳动力,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三)评估机制不完善:
学生、农民以及实践基地的反馈是对“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检验,是对思政政治教育有效改进方式的一种测试。但由于一些高校组织者和接收单位存在走形式做样子,那么实际成果不大,未能发挥实践育人和推动当地建设的服务功效。对于优秀的实践成果就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农民的信任感。
因此基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平台,建立有效的法律机制,提供充足的实践资金,提高老师的专业指导能力使“三下乡”实践活动成为一个长期有效的思政教育的辅助教学方式。全面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和建设,要始终把育人教育放在首位,要有与时俱进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由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吸收知识更方便,已经不能单纯满足于思政教育课的说教方式,更加相信自己亲身经历后形成的价值观。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了解中国的国情,不受外来西方势力的妖化,坚定的走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道路,这就是思想课程改革的重点。
摘要:高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增加实效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各种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能力。中国农村是一个良好的实践基地,在农村进行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还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是对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补充手段。
关键词:高校,“三下乡”,实践,思想政治,课改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鲁洁.德育现代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