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案例论述答案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管理案例论述答案

公共管理案例论述答案 篇1

1、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A

2、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公共管理则是具体A

3、P途径重视的不再是内部行政管理的机制与过程,而是受管理主义的影响,B

4、公共部门改革内容的一般性、普遍性,是不同国家的公共部门改革,B

5、政府职能的内容、范围和行为方式来源于社会的需求,政府职能是不变化的。B

6、公共领导是指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确定和实现公共目标,A

7、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人为中心,把人看做是一种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是B

8、公共政策制定包括该政策方案规划设计、政策形成到政策合法化在内的一系列步骤A

9、领导协调就是领导者的个体素质、思维方式、实践经验以及对领导方式的把握程度B

10、公共组织是以实现私人利益为目的,以管理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B

1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差别在于公共行政更加重视“运作”,B

12、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B

13、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种要素的一种特定安排,A

14、职务分析又称工作分析,是指对某一特定的职务作出明确规定,A

15、公共部门评估是根据绩效目标,运用评估指标和科学的评估方法,按照一定评估B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消费上,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征的是什么C、自然垄断性

2、哪种理论提出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C、公共治理理论

3、根据政事分开的基本原则进行事业单位改革,D、国有企业

4、下列哪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行为主义时代的代表人物? C、梅奥

5、科层制组织中,作业是根据工作类型和目的进行划分A、专门化

6、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D、公共性

7、强调没有唯一的绝对的合理领导方式,C、权变理论

8、政策制定的首要环节是什么? B、确立问题

9、公共管理绩效质的标准的核心是指公共服务与公共D、公众物质和精神需求

10、领导机关中平行地设置若干部门,如国务院设各部、委、办; B、职能制

11、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对象是哪项? D、公共管理活动

12、提出公民的需要就像“顾客”B、新公共管理理论

13、马克思·韦伯从组织体制角度为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创立理论框架,A、官僚制理论

14、设计薪酬制度和进行薪酬管理必须首要考虑的是哪项因素? C、公平性

15、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D、政策制定

16、哪一种组织结构常常被军队采用,被称为“军队型组织” A、直线制

17、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制中,公共部门对消费者负责B、委托代理关系

18、非营利组织的哪种特性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A、非分配性约束

19、公共政策制定的中心环节是什么,C、政策方案拟定

20、政府处理社会冲突、协调社会利益、保持社会稳定是什么职能? D、社会管理职能

21、哪位学者第一次运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公共行政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D、怀特

22、早期的公共行政学者主要采用研究途径是什么? C、制度或法理

2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和技术化B、科学管理之父

24、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阐述的理论是什么? B、政治行政二分理论

25、以下哪种方法是通过直接参与某项工作,从而细致、深入地体验、A、工作实践法

26、根据权力集中的程度和行使的特点划分,属于哪种公共领导体制?B、集权制和分权制

27、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相互讨论A、德尔菲法 28、1979年撒切尔政府开展了什么改革方案推动了公共部门绩效C、雷纳评审

29、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对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A、定量分析方法

30、在行政首长领导下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C、直线职能制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公共治理关于多元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哪些?AB

3、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哪些理论?全

4、领导能力包含哪些内容?ABD

5、职务分析方法有哪几种? 全

6、公共组织纵向结构的层级制优点包括哪些? ABCE

7、公共政策制定的微观流程包括的环节有哪些? ABCD

8、公共政策制定的工具分为哪些类型? ADE

9、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包含哪些? ABCE

10、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中的准政府组织的是哪些 AB A、居委会 B、工会

11、随着政府职能与支出的不断扩张,公共选择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包括哪些?全

12、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差别主要表现哪些方面?ABCD

13、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包含哪些? 全

14、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ABC

15、领导能力发挥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ABE

16、领导方式有哪些类型? ACD

17、公共组织的结构形式主要有哪些? ABCD

18、公共政策制定的宏观流程包括哪些? AC

19、公共政策定量分析方法有哪些? AE 20、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过程主要表现为哪些阶段? ACE

21、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价值因素有哪些? ABCD

22、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含哪些? 全

23、公共组织变革的内容包括什么? 全

24、广义的薪酬的构成有哪些? 全

25、既是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又是现代政策分析的中心环节的是以下哪个阶段?BC

26、科层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全

27、政府沟通的障碍包括哪些? ACE

28、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ABCD

29、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过程组织实施阶段包含哪些? BCDE 30、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包括哪些? 全

案例1从双汇瘦肉精到上海染色馒头,答:一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两大根本性瓶颈问题,两类失灵相互作用,产生叠加效应,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高发频发。1.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使资源配置最有效率且消费者获益最大化,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2.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二.依托社会化管理突破食品安全监管瓶颈问题的可行性

在当前食品安全治理格局下,实施流通环节社会化管理具备一定的可行性。1.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社会化管理具备法律依据。

2.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化管理的主体意识正在觉醒。3.条块式政府管制模式无法适应社会多元化转型趋势。案例2某县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失误

答:导致该项政策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包括:(1)政策目标模糊。(2)政策质量不高。(3)政策执行主体素质不高。(4)政策对象观念落后。(5)政策环境欠佳。

案例

3、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对象

答:用户满意原则认为公共部门是为公众而设立的,因此评价公共部门绩效优劣,不仅看它投入了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主要考察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只有当公共服务能满足其用户的需要并为用户所接受时,才是有绩效的。需要结合案例展开如:

政府绩效的评估不仅需要上级考核下级,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因为政府服务的对象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上级机关,本案例中万人评议政府工作,将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第一,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科学 第二,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的科学化。

第三,积极营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施行的环境条件,具体包括三点,需要展开。案例

4、新华网北京**国家安全生产 答:(1)目前我国的矿难很多,暴露了政府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政府公共部门的责任意识差,缺乏对服务对象的责任和义务无疑是重要原因。(2)“人民授予公共部门多少权,公共管理部门就要负起多少责”,这说明公共部门的权力和责任是统一的。好政府应就是负责任的政府,公共管理责任可分为: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主观责任指管理者对责任的感受和信赖。客观责任指按照法律对管理对象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案例552010年上海市强调在公务员考试

答:案例中主要体现了我国公务员的招募、任用等方面的动向。

具体如下:其一,公务员招募时面向基层,由逐步扩大有基层工作经验人员的参考比例到全部从基层工作人员中考录。其二,录用时注重向扎根基层、熟悉基层、了解民生的基层干部,尤其是“三支一扶”的高校毕业生倾斜。其三,做好选调与招录相结合的公务员选拔机制,推动公务员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其四,在公务员任用方面,推进公务员的基层锻炼计划,要求增加公务员的基层工作经历和体验。其五,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特殊职位,引入聘任制,实行合同制管理。

这些新动向有利于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于部培养选拔链;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解决公务员队伍来源比较单

一、结构不尽合理等迫切问题;有利于加强在职公务员的基层工作体验;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一流人才到基层去,熟悉基层、了解民生、锻炼成长;有利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进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6、山东省出台《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

答:1.政策问题:这项对省域内中小学校考试类别、考查形式、考试结果呈现、考试结果运用、考试管理等的政策规定,折射出普通中小学校学生评价和考核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考试过于频繁,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片面追求选拔性学生评价,忽视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义务教育阶段的奥数、英语以及各种各样的竞赛、等级和证书考

试,成了学生和家长的又一大负担;存在着以学生分数评价教师和学校的现象。

2.实施意义:该项政策如果得到很好地落实,可以加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优化考试的命题与方式,控制考试的规模与次数,促进正确运用考试结果,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

从而进一步拉动考试改革和学生评价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发现、改进矫正、激励导向功能,引领学校、教师、家庭、社会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质量观、人才观,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快乐成长、全面发展”,促进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论述1.我国公共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答:(1)我国公共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第一,领导职能相互混淆。第二,领导权力过于集中。第三,领导权力的约束机制滞后。第四,公共组织机构高度膨胀。第五,用人制度缺乏活力。

(2)我国公共领导体制改革的可能路径。

第一,完善领导职能分工,理顺各种关系:一是实行党政分开,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二是要完善党委、人大、政府三个不同机构的关系;三是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第二,在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力。第三,改革组织人事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第四,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合理设置机构,克服机构臃肿。第五,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

论述2.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现阶段公共管理中的作用。答:(1)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征: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自主管理性;正式组织性等。(2)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1)非营利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2)非营利组织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3)非营利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4)非营利组织是当代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论述

3、论述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途径、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答:政府与公众间的政策沟通途径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政策发布和信息公开。2)政策反馈和信息反馈。3)双向互动的政策沟通和政府回应机制。

(2)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障碍:1)沟通的技术障碍。2)沟通的心理障碍。3)沟通渠道的阻塞。

公共管理学论述题总结之一 篇2

(一)公共危机的管理

1.危机的概念 关于危机的基本含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解读。(管理学视角)研究危机的先驱查尔斯〃赫尔曼认为“危机是威胁到集团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势,在此形势中决策集团做出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形势常常向令决策集团惊奇的方向发展”。他认为事件的发生通常有三个认定标准 一是突发性 二是威胁性 三是决策时间短。而尤里埃尔〃罗森塔尔等人在其基础上提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机制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这种视角主要从管理决策角度强调危机是一种特殊的决策过程,要求决策者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与迅速反应。

(公共关系学视角)认为危机是指“对组织、企业或产业可能造成潜在负面影响的重大事件,此事件也可能涉及到该组织的公众、产品、服务或名声,因其冲击到组织的正常运作,甚至威胁组织的生存” 里宾杰也强调危机对组织的损害,认为一个事件发展为危机,必须具备三个特征:该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威胁,管理者确信该威胁会阻碍企业目标的实现、如果企业没有采取行动,局面会恶化且无法挽回、该事件具有突发性。这种类型的定义主要强调危机对组织形象的损害,注意到传播沟通和形象声誉在危机中的重要性,从而触及公共关系学的基本要素—传播沟通与组织形象建构。

(社会心理学视角)心理学、社会政治学等各种观点提出一个涵盖较广的定义:危机是一种由关键利益关系人所认知且主观经验的情况,其发生几率低,却有高度影响性和威胁性;由于情况的成因、结果及解决方法均混沌不明,常导致群体心理共享的经验及信仰价值破灭或丧失。

综上对危机做出如下定义:危机是一种突发性的紧急态势或事件,可能对组织及其人员、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损害,甚至威胁到社会系统的基本机制和行为准则,决策者迅速应对以消弭负面影响。

2.公共危机的概念 是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3.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理论

(1)形象修复理论着眼于危机应对中的“言说策略”即关注危机发生时组织说了什么,强调恰当的信息表达有利于修复组织受损的形象与声誉。这一理论并没有关注“危机情境”的影响。

(2)焦点事件论 伯克兰所指的焦点事件有两种一种是“常规性”的焦点事件如飓风、龙卷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另一种是“新型的事件”即以前从未发生过或者发生时间很久已被人们淡忘,如911事件等恐怖袭击。反常规的,产生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带来具大的冲击,逼迫人们以新的态度、新的引导标准来对待,甚至制定新的法令,由此会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第一类认为不可抗力而第二类人们更关心事故的责任人。(3)社会燃烧理论 牛文元认为公共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社会系统由有序向无序发展,从高秩序向低秩序退化,从初始状态量变到以后质变,最终爆发突发性危机事件的过程。(4)情境危机理论简称SCCT理论或称危机情境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危机管理专家库姆斯 首次将情境理论与危机类型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应针对不同危机类型选取相应的危机战略。危机情境模式如下:

组织内在控制程度 危机中组织承担责任 组织的声誉及形象 潜在的支持行为 组织的过去表现-危机史-关系史

(二)公共危机的分类、分级与分期 1.公共危机的分类

(1)产生的诱因 外生型危机: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带来

内生型危机:由于内部原因所引发

内外双生型危机:由外部与内部环境交互作用而产生(2)发生的领域 政治性危机:如战争、武装冲突、恐怖主义活动等

宏观经济性危机:如恶性通膨或通紧、失业率股票幅动

社会性危机:如社会骚扰、罢工等

生产性危机:如工作场所安全事故、产品安全事故等

自然性危机:如地震、火山、流行性疾病等

(3)主体的态度 利益一致型:在危机情境中,所有的相关利益主体具有同质的要求时,就属于利益一致型危机,大部分天灾都属于这一类型。

利益冲突型:当危机中各相关利益主体有不同利益诉求时,或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要求的利益主体时,就属于利益冲突型。(4)复杂程度、性质和控制的可能性等

结构良好的危机:危机并非历史久远长期积累的问题,而且涉及核心的价值和根本原则程度较轻

结构不良的危机:危机是历史久远长期积累的问题,较大程度上涉及核心的价值和根本原则。2.公共危机的分级

不同公共危机类型有不同特征,同类型公共危机事件也会呈现不同状态。将公共危机进行级别划分,采取相应的处臵措施,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之一。

按各类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可分为四级: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来表示。

根据“能力本位”和“重心下移”的分级管理原则,特别严重、严重、较严重和一般严重.突发公共事件分别由中央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理工作。

3.公共危机的分期

是一种不确定性极高的态势或事件,但还是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变化。斯蒂文〃芬克提出四阶段 危机潜伏期、突发期、蔓延期、解决期 罗伯特〃希斯从应对策略的角度提出四阶段 缩减 预备 反应 恢复 米特罗夫提出五阶段 信号侦测阶段 准备和预防 损失控制 恢复 学习

(三)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我国正面临公共危机频发的威胁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变革期,政府决策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民众的风险承受心理尚未成熟,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管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多方面的原因让公共危机管理成为政府管理的重要职能。(1)从社会发展角度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进入“黄金发展期”,也进入了一个危机频发期。

(2)从自然的角度 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严重。每年损失一般都要超过上亿元。

(3)从事故灾难的角度 中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事故频繁。年代久远,老化严重,以缺少及时的维护和更换,安全隐患非常多,也是定时炸弹。

(4)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近年来中国内地食源性疾病、严重职业病危害对健康的危害呈上升趋势,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等公共卫生形势依然严峻。

(5)从社会安全的角度 目前我国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面临公共危机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2.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有待完善

虽然公共危机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过在原有体制下形成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还存在有待完善之处。

(1)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不完善 表现在应对公共危机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的应对体制尚未形成。我国公共危机应对是以政府管理为主,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对公共管理有积极意义,因此,需要让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等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使公共危机管理得到更为高效、恰当的应对。

(2)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体现在一些政府官员的危机意识不高、危机应对的专业知识需要加强。在危机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应急处臵与救援、信息管理与新闻发布等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危机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有的危机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控制。

(3)公众的危机意识同样有待提高,心理承受风险能力与自救、互救能力都需要加强。同时专家咨询队伍的建设还需加强,一方面是专家人才库的建设,便于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找到相关专家提供专业的咨询意见;另一方面是为专家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体制上的便利,即让专家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公共危机决策。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政府需要全面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建立与机制建设,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限制公共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四)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基本内容

1.制定、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紧急状态”条款入宪,为国家机关在紧急的危机状态下行使紧急权力提供最根本的宪法依据;也为统一目前分散立法状态的公共危机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提供基本的宪法依据。如今应对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明确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和预警、应急处臵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各环节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对统一的应急管理体制,在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时期政府可享有紧急权力和可采取的紧急措施,公民在紧急状态时期的紧急义务和权利保障等,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能使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使紧急状态的认定、政府的紧急管理权、紧急状态的法律责任等有法可依。这是对公共危机事件做出预警分析的重要前提之一。

2.制定、健全预案体系 危机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以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制定危机预案应遵循预见性、可行性、全面性的基本原则。四个要素:一是情境,一切预案编制和实施的有关危机情况与背景;

二是主体,应急预案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即制订和实施预案的组织和个人;

三是措施,各种应急措施、管理方法、控制手段和技术;

四是目标,应急预案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具体而言预案包括编制的目的、原则、依据和适用范围,以及组织机构与职责、运行机制、应急响应、后期处臵、信息管理、保障措施等内容构成。3.进行信息监测与分析

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对公共危机预防有重大意义。信息监测主要包括议题信息与风险信息两方面的内容。

议题信息是关于引起公众关注与争议的某项公共问题的信息;

风险信息是指环境中对组织有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高的信息。议题和风险通常是用“可能性”和“冲击性”两个标准来分析的,“可能性”是指议题和风险演变成危害组织事件的几率有多大;“冲击性”则指议题和风险影响组织营运或造成之伤害的强度。

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流程是信息收集、信息分析或转化为指标体系;将加工整理后的信息和指标与危机预警的临界点进行比较,从而对是否发出警报进行决策;发出警报。之后一般是启动危机应急预案。

公共管理案例论述答案 篇3

请描述一下您的岗位职责和您所处的工作环境,您认为对节能工

作规律性的探索对您的工作会有哪些促进意义?

在您的节能工作环境中,您认为探索哪些工作的规律最重要?

答:

一、节能认……行为主体对节能的认知,包括节能的目的意义、节能的内涵、节能知识、节能措施等。行为主体对角色的认知,包括机构、能源管理人员、职工等不同主体对节能工作的职责和义务的认知。行为主体对节约理念、节约文化、节约道德的认知。

二、主动接受。要我节能变为我要节能。形成节能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改变旧的能源使用方式,充分发挥节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节能贯彻到日常行为中。

公共管理案例论述答案 篇4

1.战略管理: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2.战略经营单位:是大型企业内部的单位,是从事经营活动最基本的独立事业单位

3.战略管理者:是公司战略管理的主体,是公司内外环境的分析者,公司战略的制定者,战略实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战略实施过程的监督者和结果的评价者 4.规模经济:指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降低

5.企业使命:是企业在社会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

6.企业宗旨:指企业现在和将来应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活动,以及应成为什么性质的企业或组织类型

7.战略目标:企业在规定了组织的使命,进行了组织的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条件审计之后,下一步确定的的战略管理工作

8.集中化战略:是公司把全部力量集中于某一行业或某一种经营活动上

9.多样化战略:公司可以通过合并、兼并等手段涉足到另外某一个或某几个行业中谋求发展

10.放弃战略:指卖掉公司的一个主要部门,它可能是一个战略经营单位,一条生产线,或者一个事业部

11.成本领先战略:指企业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等领域里把成本降到最低限度,成为行业中成本领先者的战略

12.差别化战略:指企业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特殊的需求,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

13.重点集中战略:指企业把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一个特定目标市场上,为特定的地区或特定的购买者集团提供特殊的产品和服务 14.市场渗透战略:指一个经营单位试图在其现有产品或服务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控制权

15.许可证贸易:指企业在规定的期间将自己的工业产权转让给国外法人,而许可证接受者须向提供许可证者支付一定的报酬和专利权使用费

16.特许经营:是由特许授予人准许被授予人使用他的企业商号,注册商标、经营管理制度与推销方法等从事企业经营活动,被授予人给特许授予人一定代价

17.国际战略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潜在的实际的国际竞争企业,为了某一共同的特定目标所形成的合作协议

18.控制: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 19.企业网络:是一些小型企业以协作的方式形成的广泛的联合,目的是为了改善企业的竞争能力

20.公司重组:为了获取关键的指标,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方面同步取得显著的实质性改进,对企业过程根本性地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

21.领导:简单地说就是影响力,是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或过程,从而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的目标而努力

二简答题

1.简述战略管理的含义及其特点:含义: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特点:1)战略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和规划,而且也包含着对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的管理,因此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2)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动态管理过程.2.简述战略经营单位必须符合的标准:一个战略经营单位要有具体的任务,即要有自己的经营范围;在经营范围内能有自己的市场,饼在这个市场范围内有同行业的竞争者;相对于公司中的其他经营单位来说要有相当的独立性,就是各个战略经营单位之间在市场,任务等方面不能重叠或相互间有很大的依赖性;一个战略经营单位的经理人员必须全权控制此经营单位的活动

3.简述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所形成的优势:①销售优势②资金优势③人才优势④合作优势⑤增强国际竞争力⑥增强企业克服危机的能力

4.简述决定行业新加入者进入障碍大小的因素:①规模经济②产品差异优势③资金需求④转换成本⑤销售

渠道⑥与规模经济无关的成本优势

5.简述经验效益的来源:①劳动效率的提高②劳动分工与重新设计工作方法③新的生产工艺④生产设备效率的提高⑤产品的标准化和产品的重新设计⑥有效地利用资源

6.简述一个好的使命说明书应包括的内容:①信念和价值观的说明②企业将出售的产品和服务③企业将进行贸易的市场④市场将如何获得⑤企业将使用的技术⑥对增长和筹措资金的态度

7.简述制定公司战略目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①关键性原则②可行性原则③定量化原则④一致性原则⑤激励性原则⑥稳定性原则

8.公司追求稳定性战略的原因:

1、管理层不希望承担大幅度改变现行战略所带来的风险,成功企业的管理者也会坚持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2、战略的改变所需要的资源配置难以实现,也会触及既有的配置格局,导致利益失衡

3、发展太快可能导致公司的经营规模超出其管理能力和资源进而导致低效率

9.防御战略的目的(含义)及其类型:防御战略的目的恰与发展战略相反,它不寻求企业规模的扩张,而是通过调整来缩减企业的经营规模。类型:抽资转向战略,调整战略,放弃战略,清算战略

10.公司采取抽资转向战略的几种情况:

1、企业的某些领域正处于稳定的日益衰退的市场中

2、企业某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小,且扩大市场占有率的费用又太高,或者市场占有率虽然很高,但要维持,会花费愈来愈多的费用

3、企业的某一领域不能带来满意的利润,甚至还带来亏损

4、如减少投资,销售额下降的幅度不会太大

5、公司如减少该领域的投资,则能更好地利用闲散资源

6、企业的某领域不是公司经营中的主要部分

11.企业采用差别化战略的动因:

1、形成进入障碍

2、降低顾客敏感程度

3、增强讨价还价能力

4、防止替代品威胁

12.差别化战略存在的弱点:面临两种风险:一是企业没有能够形成适当的差别化;二是竞争对手的模仿和进攻下,行业的条件又发生了变化时,企业不能保持差别化。1企业形成产品差别化的成本过高,大多数购买者难以承受产品的价格,企业也就难以盈利

2、竞争对手可以推出类似的产品,降低企业产品差别化的特色3竞争对手推出更有差别化的产品,使得企业原有的购买者转向了竞争对手的市场4购买者不再需要本企业长期赖以生存的那些产品差别化的因素

13.简述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目的及动因:目的:一是获利,二是求稳定。动因:①利用技术领先的地位②利用卓越而强大的商标名称③利用规模经济优势④利用地成本的资源 14.简述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特点:经营空间广泛;经营环境复杂;竞争激烈;信息管理难度大;计划和组织要周密

15.简述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合同进入方式(种类):独占许可、排他许可、普通许可、可转让许可、交换许可

16.简述战略实施的意义:1付诸行动是优秀企业的第一特点,退而结网永远比坐而论道有价值,战略是动态的,竞争优势来源于追求一个逐渐发展的不易被对手模仿的战略2战略的形式的短时的、抽象的,而实施则是渐进的、具体的3战略实施不是按图施工,而是企业重要的管理能力4有效的实施过程也是生成战略的评估和完善过程

17.简述控制的含义(内容)与控制过程的步骤:控制:可以定义为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

1衡量实际绩效2将实际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3采取管理行动来纠正偏差或不适当的标准

简述战略控制关心的主要问题?1现行战略实施的有效性问题,这是一般管理控制也要完成的任务2制定战略的前提,如战略环境及预测等问题的可靠性问题;普通计划的控制显然没有那么多来自外界的可变因素3早期发现战略方案修正的必要性问题和优化的可能性问题,战略框架给人们提供了更大的创新和修正空间4有无引起对战略方案与战略规划总体进行重新评价的问题,重大的环境变革可能要求企业改变方向和目标,避开打出和捕捉新的机会

18.简述战略控制关心的主要问题:现行战略实施的有效性问题,制定战略的前提,如战略环境及预测等问题的可靠性问题;早期发现战略方案修正的必要性问题和优化的可能性问题;有无引起对战略方案与战略规划总体进行重新评价的问题

19.简述战略的约束条件:1组织结构和系统;2文化、风格和价值观3技能和资源;规模经济,学习和经验,联系,反应时间

20.成功的领导过程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制定一个企业能够并且应该实现的设想或规划,即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2为实现企业的设想和规划,做出战略安排3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资源协作体系4在这个协作

体系中,有一群热情高昂的、担负着将设想变成现实这一责任的核心队伍

三论述题

1.试述现代公司的战略导向:一社会责任导向:1)社会责任来源于社会权利;2)公司是一个开放系统,公司的投入来自于社会,其生产经营活动也是面对社会的;3)公司是由社会公民经营与管理的;4)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与其赢利目标并不冲突;二企业形像导向:1)销售优势2)资金优势3)人才优势4)合作优势5)增强国际竞争力6)增强企业克服危机的能力三技术进步导向;坚持技术进步导向的根本止的是确保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四国际化导向:

1)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认识企业的优势与弱点2)积极开展国际经营3)把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企业发展的长期方针

2.试述现有企业竞争激烈的具体情况:①竞争者众多或势均力敌②行业增长缓慢③行业具有非常高的固定成本或库存成本④行业的产品没有差别或没有行业转换成本⑤行业中的总体生产规模和能力大幅度提高⑥竞争者在战略、目标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千差万别⑦行业对企业兴衰至关重要,而且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而反复无常⑧退出行业的障碍很大;当退出障碍高时,经营不好的企业只得继续经营下去,使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激烈化

3.试述PIMS的含义以及PIMS分析的战略要素:PIMS是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ies的缩写,意即市场战略对利润的影响。1投资强度;投资强度以投资额对销售额的比值来试题,或更准确地说,以投资额对附加价值的比率来表示2劳动生产率;它以平均每个职工所创造的附加价值来表示3市场竞争地位;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会带来较高的收益,高市场占有率与低投资强度结合能生产较多的现金,反之,低市场占有率和高投资强度会造成现金的枯竭4与经营业绩密切有关6革新或差异镪7纵向一体化;对处于成熟或稳定市场中的经营单位,提高纵向一体化程度会带来较好的经营业绩8成本因素;工资增加、原材料涨价等生产成本的上升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程度及方向是比较复杂的9现时的战略努力方向

4.试述成本领先战略的动因、实施条件及存在的弱点:动因1形成进入障碍;经营成本低,行业的潜在的进入者设市场增长率;会带来较多的利润总额,它对投资收益没有什么影响,对现金流量有不利的影响5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置了较高的进入障碍2增强讨价还价能力;企业成本低,应付投入费用的增长,提高企业与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降低投入因素变化所引起的影响3降低替代品的威胁;4保持领先的竞争地位;当企业与行业内的竞争对手进行价格战是,由于企业的成本低,可以在其对手毫无利润的低水平上保持盈利,从而扩大市场份额,保持绝对的竞争优势。实施条件:一是考虑实施所需要的资源技能;二是组织落实的必要条件

2竞争对手采取模仿的方法3顾客需求的改变

能够比竞争对手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

实施条件:1购买者群体之间在需求上存在着差异2在企业的目标市场上,没有其他竞争对手试图采取重点集中战略3企业的目标市场在市场容量、成长速度、获得能力、竞争强度等方面具有相对的吸引力4本企业资源实力有限,不能追求更大的目标市场

6.试述价值链的基本构成:价值链展示了总价值是由价值活动和毛利构成,价值活动主要包括主要活动和

支持活动。主要活动包括:进货后勤、操作、出货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支持活动包括:采买、技术

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基本结构

7.试述影响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外部因素:1目标国家的市场因素2目标国家的生产因素3目标国家的环境因素;目标国家政府对外国企业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地理位置,经济状态,外部经济关系,本国与目标国家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政治风险4本国因素;国内市场规模,本国的竞争态势,本国的生产成本,本国政府对出口和向海外投资的政策 8.试述影响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内部因素:1公司的产品因素;产品的独特性,产品所要求的服务,产品的生产技术密集度,产品的适应性2企业的资源投入要素;资源丰裕度,投入愿望

《公共管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篇5

《公共管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治理 :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准公共物品和纯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公共政策不只是一种孤立的决定,而且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公共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即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为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发挥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量利用、开发规划及效益优先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5.管理幅度: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它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

6.组织: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7.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8.第三部门:指介于政府部门和营利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

二、填空题

1.(雪城会议)(政策)(商业)2.(有差异或不同)3.(公共组织)

4.(结果或产出)(外部取向)

5.(公共组织)(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组织)。6.(共同目标)(协作愿望)(沟通)。7.(政府失败或政府失灵)(市场失灵)8.(等级控制)(网络)9.(公正)(他律)(自律)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综观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的实践,可以将政府的行为模式概括为以下五种角色: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外在效应的消除者;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2.试述网络治理的特征:(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

3.试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的困境:(1)公共部门的产出难以量化;(2)公共部门目标缺乏准确性;(3)公共部门绩效标准的难确定性;(4)评估信息系统的不健全;(5)管理者与评估者对立。

第 1 页

4页

公共管理学

4.如何理解自下而上的权力运行现象:组织中权力的运行不是单纯自上而下的,也有自下而上的运行方向。自下而上的权力运行的目的是控制上级。在古典组织理论中,这种观点是离经叛道的,但自从郝伯特••A•西蒙革命性地指出组织中下属能够比其上级拥有更多的权力后,人们便不再讳言组织中的这一现象。最早质疑下级绝对服从上级观点的是美国著名组织理论家巴纳德,他指出上级的命令在被下级接受之前,存在着一个“无差别领域”,上级的命令必须先进入这一领域,否则下属不一定在乎上级的指令。巴纳德强调“权威由作为下级的个人来决定”。西蒙指出下属拥有比上级更多的权力。上级只有三种权力:雇佣和解雇、晋升和降级、某种激励性的奖励,下级却有辞职、罢工、怠工、只履行最低表现、只照字面意义执行工作以及履行职责等权力。

5.简述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全面履行。(1)效率目标,即通过公共财政管理,有效地向公众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政府支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效率损失最小化的有机结合,进而保证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2)公平目标,即通过公共财政管理,有效地对国民收入、财富和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通过转移支付,缩小收入及财富积累上的分化差距,实现社会相对公平;(3)稳定目标,即有效地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维持经济景气,避免经济波动。

6.简述政府失败现象的表现和类型:(1)公共政策失效;(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4)寻租及腐败。

7.试述政府间关系的网络模式的特点:(1)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2)相互依赖与分权;(3)策略活动与合作;

8.简述公共管理伦理的基本功能:(1)引导功能;(2)规范功能;(3)维系功能;(4)选择功能

9.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区别:(1)动因不同;(2)基本原则不同;(3)管理方式不同;(4)服务宗旨和利益关系不同。

10.试比较首长制与委员会制的优劣势:(1)首长制的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敏有力,易于保守秘密,可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损耗,能迅速完成任务。缺点是:由于行政决策大权由首长一人独揽,容易导致滥用权力,独断专行,压制民主,营私舞弊而无人牵制监督。而且,首长个人在精力、体力、知识、智慧、才能方面的局限,也不利于对行政事务的周密考察与恰当处理。

(2)委员制的优点:能够集思广益,容纳多方面的意见,处事考察周全,委员互相牵制,有利于权力监督。缺点是:责任不明确,容易造成争功诿过的弊端,委员间相互协调不易,力量难以集中,决策迟缓,并且容易泄露决策机密。

11.试述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答:(1)使命不同;(2)相比后者而言,前者效率意识不强;(3)公共管理更强调责任;(4)就人事管理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5)公共管理包含了复杂的政府活动,而且公共管理的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其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特征。

12.试述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1)、引入公民参与机制;(2)、高层的支持和承诺;(3)、建立绩效信息系统,保证评估准确和有效;(4)、利用电子政府的新载体来改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13.如何理解治理与统治的区别:(1)管理的主体不同:统治是政府一元垄断公共管理,治理是多元合作式治理;(2)管理的客体不同:治理除了处理统治所要处理的公共问题、公共事务外,还要处理一些集体事务;(3)管理的机制不同:统治依靠权威命令进行自上而下、单向度的管理,治理依靠网络合作,运用非强制性权力进行互动,其机制是信任;(4)管理的手段不同:统治是强制性方式,治理则是多元式的方式,包括市场、社会手段;(5)管理的重点不同:统治强调国家的作用,以统治阶级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而治理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国家与社会、市场的合作。

14.简述网络治理面临的困境:(1)可治理问题;(2)合法性问题;(3)有效性问题;(4)责任性问题

第 2 页

4页

公共管理学

四、论述题

1.论述国家神话和市场乌托邦前提预设的现实片面性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答:(1)国家神话的含义:片面夸大国家或政府的作用,将政府视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仁慈君主,认为政府能完全弥补市场缺陷,消除市场失灵,政府能够解决好所有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而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2)市场乌托邦的含义:片面夸大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机制本身能够解决好各种经济问题,政府干预只能使问题恶化,因而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放任。

(3)两种观点的前提假设:关于国家和市场作用的这两种片面的观点各有其根源,它们都建立在某些不正确的假定上。前者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国家或政府及其官员是大公无私、无所不能的。它假定,在私人领域,个人是理性的自利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公共领域,国家政府及其官员或政治家则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所追求的是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简言之,国家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仁慈君主。那种片面强调市场作用的观点则往往基于完善、充分竞争市场的假设之上。

(4)评价:实际上这两种观点的假定都是不成立的。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公共选择理论已经证明,政府及其官员并不是代表公共利益的,他们也是按“经济人”假说行事,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同样会失败;而且政府失败比市场失败更具有毁灭性,政府的不恰当干预不仅不能弥补市场缺陷或消除市场失灵,相反,加剧了市场失灵。同样,完善、充分竞争的市场也是不存在的。市场的缺陷和失灵主要表现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和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难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它不能适应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以及外在效应的消除,不能解决收入及财富的公平分配问题;市场机制无法防止垄断,它本身容易受到破坏等。

(5)启示:由此可见,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远非完善,二者都有缺陷。因此,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在市场机制与政府的某种程度的干预之间的组合中作出选择。

(一)政府不要急于干预经济,而要尽量让市场自行运作,直到确实需要政府介入为止;

(二)政府应根据市场自行调整和平衡;

(三)政府不应靠主观臆测而应根据客观经济规律采取简易透明和公正的干预措施。

2.试论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关系及其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答:(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呈反比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大。

(2)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的组织结构被称为尖形结构。尖形结构中,管理层次分明,上级对下级控制严格,影响力强,其优点是权力集中,指挥统一。但因层次多,信息传递途径长,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使高层决策被走样执行,此外,上级对下级的严格控制,阻碍了下级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使组织走向僵化。

(3)管理层次少、幅度大的组织结构,被称为扁平结构,该结构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迅速,不易失真,决策执行快,下级拥有较大自主权。但是,扁平结构组织相对松散,集体行动难度较大,因此,在组织管理中,需要权衡两种结构形式的优劣势,设计出较为理想的组织结构。

3. 论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可能的治理之道。

答: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确十分困难。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公共部门的产出难以量化;(2)公共部门目标缺乏准确性;(3)公共部门绩效标准的难确定性;(4)评估信息系统的不健全;(5)管理者与评估者对立。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有:(1)引入公民参与机制;(2)高层的支持与承诺;(3)建立绩效信息系统,保证评估准确和有效;(4)利用电子政府的新载体来改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4.论述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区别及其对公共管理的意义。

答: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家机关组织。

第 3 页

4页

公共管理学

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1)在组织环境方面。包括市场、制约和政治影响。(2)在交易方面。包括强制力、影响范围、公众审查以及所有权。(3)在组织程序方面。包括组织目标、权力限制、绩效期望和激励。

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的这些显著区别使公共组织的管理具有很多特殊的方面,比如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在激励手段的选择中,在组织绩效的测度和考评中,在运作规则的选择上。因此公共组织管理的特殊性正是基于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的区别点。

第 4 页

公共管理学简述题及答案 篇6

参考答案:(1)形成原因: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主体。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事务和活动,即“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的社会工作,被视为政府的事业,并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2)存在的问题:1)事业单位的非经济化定位,使事业单位与经济发展相脱节,从而使发展科技经济、教育经济、文化经济等难以实现,使事业单位失去了自我生存与自我发展的基础,使科学技术成果等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事业单位全部由财政支撑,一方面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使事业单位既没有自主支配经费的使用权,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经费来源,积极性被严重压抑;3)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的行政性,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扩大了政府职能,导致政事不分。

(3)分类改革:以政事分开为基本原则按如下三类进行改革:

第一,具有准政府组织性质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纯公共物品。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在解除与政府行政管理机关的直接隶属关系的同时,应根据立法,一方面,进行全额拨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其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对其行为及内部管理强化监督。

第二,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这类事业单位应并入非营利组织之中,依法实行严格管理,避免其由公益性变为营利性,改变其作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基本性质和宗旨。

第三,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应促使其企业化,实行企业化运作和自收自支。但是,由于这类事业单位又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公共利益,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在其实行企业化运作之后,总体上仍需将其纳入公共管理的范围,对这些单位应实行不同于普通企业的管理。

2.联系实际论述公共领导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公共领导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组织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和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肩负着协调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使命。具体来说,公共领导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导向、统领的作用。公共领导的基本职责是把握全局,确定组织和单位的发展方向,引领变革,引领创新,推动组织的进步和发展。

(2)影响、表率的作用。领导的职位决定了他必然是有影响力的人,领导者的领导风格、领导魅力、道德风尚以及习惯爱好,都对团队成员产生重要的影响,引领着社会风气。

(3)协调、沟通的作用。在领导的管理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冲突和矛盾,这就需要协调、沟通。协调主要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而要做好协调,就必须做好沟通。沟通是协调的前提。

(4)迎接挑战,引发变革的作用。变革无处不在,变革在所难免。公共领导者面对的是未来,他每时每刻都要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公共领导者必须发现时机以驱动变革、增长、创新和提升。

公共领导是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决定着公共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类的整合程度进一步提高,公共领导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1.论述我国公共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参考答案:公共领导体制改革是公共领导活动中为完成公共领导职能、实现公共领导意图对所设置的机构体系、运作机制和规章制度进行的合乎实际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改革。

(1)我国公共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领导职能相互混淆。由于我国长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横向划分过细,推诿扯皮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公共领导效率。

第二,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领导权力是公共领导体制的核心,是领导体制改革的关键和主要内容。权力过分集中,也是我们领导体制存在问题的病根之一。

第三,领导权力的约束机制滞后。我国领导体制中一直缺乏对公共领导机关,尤其是领导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领导者一手遮天、唯权为大的情况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第四,公共组织机构高度膨胀。我国公共组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是我国领导体制的一个重要弊端,是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使党和政府的领导机关产生官僚主义作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用人制度缺乏活力。

(2)我国公共领导体制改革的可能路径。

第一,完善领导职能分工,理顺各种关系:一是实行党政分开,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二是要完善党委、人大、政府三个不同机构的关系;三是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

第二,在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力。

第三,改革组织人事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第四,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合理设置机构,克服机构臃肿。

第五,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政府应接受来自社会各种力量的考察,如各类组织、社会大众、新闻舆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着重解决组织的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2.论述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表现、原因以及矫正措施。

参考答案:(1)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表现:1)政策敷衍。政策执行者只做表面上的应付和宣传,并未采取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去落实。2)政策附加或阻截。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真正依照政策规定的实施对象、范围、目标和力度进行,而是受制于某种利益的需要。这样的政策执行使政策的完整性、合理性甚至合法性受到破坏,使既定政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政策抵制。政策执行者从局部或自身利益出发对某些政策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4)政策扭曲。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精神或部分内容故意曲解,为己所用,以对自身有利的方式解释政策,或以扭曲的方式执行政策。

(2)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原因主要是:1)对政策执行的总体力度及推进速度、进度实施控制、管理的权限;2)以组织的变更体现政策取向和政策执行,如某些行政部门的撤并、重组或设置会相应地加快、加强或迟缓、弱化政策执行的后果;3)行政部门内部组织运行机制的调整可能影响政策实施;4)行政机构与政策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与沟通程度也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5)传统管理方式遗留的弊端在新时期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平台上会进一步放大并对政策执行产生不利影响。

(3)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措施主要有: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体系的组织建设。一方面要减少政策执行机构的组织结构层级,使之扁平化、网络化,简化政策执行程序;另一方面要理顺政策执行机构组织内部及其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关系,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互动,使执行体系运转得更为协调,政策执行获得制度保障。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这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的、法治严明的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体系来实现,包括完善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培训开发、绩效评估和晋升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职业伦理与道德教育,使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能内化成为他们行为的准则,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3)强化对公共

政策执行体系的监控。强化对政策执行体系的监控是指对政策执行全过程的科学预测和对实际执行状况的及时跟进督察,完善相应的政策预案或应对措施,加强执行体系与公众及各种社会团体的沟通,加强责任机制建设等。4)促进公共政策执行的法治化和民主化建设。政策执行的法治化有利于政策执行的规范化,防止官员因其自利性可能导致的滥用自由裁量权,克服主观随意性;政策执行的民主化有利于公众对政策的认同和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防止政策偏移和政策目标错位,以利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1.论述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途径、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参考答案:(1)政府与公众间的政策沟通途径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政策发布和信息公开。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要求政府以积极负责的方式处理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和政策发布。

2)政策反馈和信息反馈。这是公众向政府有关部门,政府中的下级执行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的反馈。反馈的主要内容是对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方式和政策执行后果的意见或建议,以及与政策过程有关的其他信息。

3)双向互动的政策沟通和政府回应机制。双向互动式的政策沟通成为新的重要沟通途径。这是现代参与式民主和协商式民主发展的重要体现。双向互动式的政策沟通提供了现代社会实现政民互动的新模式,政策沟通可以通过建构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直接而迅速地传递政策信息、解答政策疑问、表达政策意愿和化解政策矛盾,以便及时调整政策或政策实施方式以适应政策的现实环境。

(2)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障碍:

1)沟通的技术障碍,主要表现为政策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难以克服的技术因素而造成的信息的耗损或失真等问题,以及由于受到技术发展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公众参与沟通的方式还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甚至无法实现。

2)沟通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传统政治体系的权力本位、官本位、管制本位与等级观念以及政策信息的封闭性增强了决策者及其决策过程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加深了公众对政府的隔膜感,强化了部分公众对政府的盲从。此外,传统的控制式的政府管理模式所导致的政府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专断性和随意性,以及政策过程透明度的缺失,不仅对政策形成带来不良后果,而且也削弱了公众对政策过程的信任基础。公众作为政策目标群体对政府部

门和公共政策体系认同感的缺失或缺乏将可能诱发非常规性的逆向反应,使其拒绝接受甚至排斥正常的政策信息传递,产生政策沟通的心理障碍。

3)沟通渠道的阻塞。一是由于制度的缺失,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于建立和健全;二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良好协调互动关系还有待于发展推进,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治理的格局尚未形成;三是由于信息、技术、人力和物力等各种资源的限制,传统决策体制与观念的影响,以及一些政府、政府部门或官员对既得利益的维护等原因,可能造成政策信息的流动被阻塞、截流或扭曲的严重状况。例如,公众的意愿表达受到压抑、弱势群体上访无门或受阻、电子政府运作迟缓、听证过程受权威部门导向等。

(3)针对以上种种沟通渠道阻塞的情况,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

1)加强政策沟通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使政策沟通的制度规范成为政府与公众的共识和共同的价值。

2)促进社会自治团体与第三部门的发育和成长,使之成为与政府进行政策沟通的重要民意组织。

3)通过多种力量推动和加强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与制约,促使其转变观念,增强以民为本和以服务为本的意识,加快建设和完善政策沟通渠道,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沟通能真正实现畅通无阻。

2.比较分析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参考答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传统人事制度的一个核心目标是防止管理层的权力滥用,保护员工的利益,维护制度的公正;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成了顾客,人事制度应该为他们服务,以便使管理者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2)传统人事制度强调的是控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灵活性。

(3)传统人事制度关注的是保证程序的统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则是目标的实现。

(4)传统人事制度把员工视为劳动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员工视为组织的重要资源。

(5)制度所扮演的角色也逐渐由保护者转变成了激励者。

1.简述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

参考答案: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交叉影响分析法和脚本写作法四种方法。

(1)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专家会议法,是通过专家微观智能结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启发所引起的“思维共振”来获取决策的信息和意见。运用头脑风暴法旨在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是改善群体决策的一种典型方法。

头脑风暴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

(2)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德尔菲法是借用Delphi,即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来命名的一种政策行动预测方法。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让专家匿名发表意见,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再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来作为预测结果。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匿名性;二是巡回反馈。

(3)交叉影响分析法(cross?impact analysis)。交叉影响分析法又称交互影响矩阵法,是试图建构一种新方法以使得在一个预测集之中的一个事件的概率可以根据与被预测的事件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得以判断。这种方法根据事件发生或不发生来对未来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判断,其目的在于对那些促进或阻碍其他相关事件发生的条件加以确认,通过考虑事件的相互作用来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它依据的是条件概率原则。

(4)脚本写作法(script writing)。脚本即政策研究者对有些将要发生的情况进行的描述或预言,而这些情况与研究者所要分析、设计和评估的系统或政策密切相关。脚本写作是通过对从现在到未来某个时间的假定(例如5年,10年)来编写脚本,将有关信息和对未来的假设等材料进行组织,以得到对未来的预测描述。

2.简述绩效评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功能。

参考答案:绩效评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以下功能:

(1)控制功能。组织通过绩效评估,为各项人事管理提供了一个客观而公平的标准,并依据这个考核的结果决定晋升、奖惩、调配等,也可以使人员牢记工作职责,养成按照规章制度工作的自觉性。

(2)激励功能。通过考核,无论对成绩突出者,还是落后者都会起到鞭策他们尽心尽责,完成组织所交给的任务的作用。

(3)开发功能。绩效评估是按已定的绩效标准进行的,评估结果显示的不足之处就是人员的培训需求,管理者可以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达到提高人员素质的目标。

(4)沟通功能。评估结束以后,管理者把考核的结果反馈给被评估人,听取他们的申诉和看法,这就提供了领导与职员之间的沟通机会,有利于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简述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19世纪中叶,公务员制度首先在英国创立。其主要特点有:

(1)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政务官通过选举产生,承担政治责任,有任期,随着选举的胜负而进退。而事务官是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产生的,不随政党的进退而进退,实行职务常任。

(2)强调政治中立。它是指事务类公务员不参与党派政治斗争活动,不参加党派竞选,不成为某一执政党政治目标的工具,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忠诚地为国家服务。

(3)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这是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它是指事务类公务员的产生都是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的形式进行的,即所谓“凡进必考”。按照考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择优录用,排除了过去以党派倾向作为录用依据的弊端,保证录用的公正,克服用人之中的不正之风。

(4)实行“功绩晋升制”。“功绩晋升制”是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的最重要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决定公务员的职务晋升的时候,应着重考虑拟晋升人选的才干和能力,强调权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

(5)强调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

4.简述国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特点。

参考答案:(1)实行弹性化的任用制度。最典型的是合同聘用制的运用。政府进行战略规划,确定若干年内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并据此从政府系统内部和外部招聘执行官,以固定期限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放松规制,由刚性管理变为弹性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化人事规则。二是指行政机构在经过授权或批准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具有某些不受规则限制的“豁免权”。

(3)实行谈判工资制。公务员不仅可以通过公务员工会与政府集体谈判工资报酬,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更是发展出了个人谈判工资制度,即在与政府雇员签署聘用合同之前,被雇者可以就自己的工资报酬与政府进行一对一的谈判。

(4)推行绩效管理和绩效工资。

(5)改革僵化的职位分类制度和职业发展路线。

(6)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一些国家在能力主义的价值取向下,根据职位对任职者的要求积极实施人力资源开发。

(7)下放人事管理权力。

1.试述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及主要依据。

参考答案:(1)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我国《预算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有效控制支出,在年初的预算指导中,还加上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要求。

(2)《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各级政府编制预算的依据,具体包括:

第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例如《义务教育法》、《科技进步法》,这些法律、法规成为地方政府安排法定支出的主要依据。

第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中长期计划以及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

第三,本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和财政管理体制确定的预算收支范围。

第四,上一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第五,上级政府对编制本预算草案的指示和要求。

各部门、各单位编制预算的依据是:相关法律、法规;本级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本部门、本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本部门、本单位上一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2.论述政务信息资源法制化建设的内容。

参考答案:政务信息资源法制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确定信息资源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地位。信息资源法具有独特的调整对象即信息资源关系,它不仅包括围绕信息技术所进行的信息活动在人们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围绕信息资源所进行的各种信息活动在人们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因此,信息资源法的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不能为其他法律所调整。就这个角度而言,信息资源法完全可以独立于其他法律部门而存在于法律体系之中。信息资源法是一个独立的、新的法律部门,也就必然形成信息资源法体系。信息资源法体系是指信息资源法的结构及分类,也就是信息资源法包括哪些法律制度,是国家制定的调整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分级分类、交换共享、公开、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过程以及信息技术活动领域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和安全问题的全部法律规范的总和。

(2)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建设的内容框架。信息资源法体系决定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内容。为此,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建设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1)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律制度;2)政务信息机构组织管理法律制度;3)政务信息安全、保密法律制度;4)国际信息合作与交流法律制度。

1.简述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参考答案: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性目标;

(2)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根本性目标;

(3)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部门信息活动的费用,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直接目标;

(4)促进公共管理正常运转、经济良性运行和社会和谐发展,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终极性目标。

2.简述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的原则。

参考答案: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的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政务信息公开必须是依法公开,包括政务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程序和途径等,都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即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度和规范等,对政务信息公开做出明确规定,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

(2)及时性原则。政务信息公开作为公共管理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要求做到及时、迅速。

(3)真实性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公开的政务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而不是虚假的或错误的政务信息。

(4)利益平衡原则。利益平衡原则指的是实施政务信息公开时不得侵犯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其他个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及国家秘密和社会公共利益,有效处理公开与保护的关系。

(5)不收费原则。政务信息资源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它的公开一般不收取费用。

(6)责任原则。公开政务信息是公共部门的一种责任。公众知情权的有效实现取决于对违反政务信息公开行为责任的严肃追究和对侵犯公众信息获取权的有效救济。

1.简述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原则。

参考答案:(1)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基本原则:一是法治原则;二是应急性原则;三是基本权利保障原则。

(2)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具体原则:

第一,公共利益原则。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安全,使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免受公共危机的损害,这是危机管理、运用紧急权力、对人们的部分权利进行限制的正当基础。

第二,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是指对人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必须使目的与手段之间符合一定的比例,使限制和保护之间达到某种均衡。

第三,主动性和防范性原则。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里,要做好危机预防、危机预警、危机预案,使危机爆发后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方法去处理。因此,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必须在制度上确保公共危机管理把重心放在主动性和防范性上。

第四,积极责任原则。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更强调政府科学、及时、有效应对危机的积极责任。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应建立健全比常态法制更为积极、更为严厉的政府行政责任,督促紧急权力的积极规范行使。

第五,权益救济原则。危机管理法制的权益救济原则包括:一是当公共危机对群众的权利和利益造成侵害时,如果是企业的生产事故造成的危机,企业必须承担对受害者的权利和利益进行赔偿的责任。二是当政府对危机爆发负有某种责任时,政府应当承担对受害者的权利和利益进行赔偿的责任。三是当公共危机的引发是由于自然灾害,没有特定的责任者时,政府应尽其所能,发动所有的力量应对危机,使危机的损害降到最低。四是在危机应对的紧急情况下,人们为了控制危机蔓延,防止危机升级,往往会牺牲一些较小的利益,来保护较大的利益。在危机之后,应根据情况对受害人作出一定的补偿。

2.比较分析传统行政方法与当代公共管理新工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参考答案:(1)二者的联系。传统行政方法和公共管理新工具都是达到公共部门目标的具体技术和方法。至今传统行政方法仍然是公共管理的重要方法。

(2)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第一,传统行政方法主要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

第二,公共管理新工具主要有:

一是市场化工具:民营化、用者付费、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决策、放松管制、产权交易、内部市场等方法;

二是工商管理技术:战略管理、绩效管理、顾客导向、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和流程再造技术等方法;

三是社会化手段: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私伙伴关系等方法。

第三,传统行政方法更加重视政治的、法律的和制度的方法;公共管理新工具更加重视经济的、管理的方法。

1.简述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

参考答案: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包括:

(1)有计划、渐进式地推进公共部门改革,使公共部门改革持续开展;

(2)组建精干、高效的改革机构,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3)重视与改革配套的立法建设,把改革纳入法制轨道;

(4)注重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强化改善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5)注重内外部监督,形成以结果为本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机制。

2.如何正确认识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

参考答案:第一,威尔逊的观点内容:威尔逊认为执行宪法比制定宪法更要困难。为了使政府不走弯路,他把政府划分为两个领域,即“政治”与“行政”,他认为就政府应当做什么而言,政治领域就是由大多数选举出来的代表来决定各种选择;行政领域就是政府贯彻执行经过合法程序所通过的各种规定,这种执行过程不是政治干预。由此,他阐发了公共行政应当从政治中分离出来的基本思想,形成了“政治—行政”二分(the politics?administration dichotomy)的理论:(1)行政学科应当建立在单一的组织原型的基础上,它能普遍运用于一切政治制度;(2)任何良好的行政科学必须使它自己从政治学领域中分离出来;(3)行政科学的指导价值是效率;(4)有效的公共行政要求政府权力有单一的领导中心;(5)建立独立的公共行政学的目的就是“使政府不走弯路,使政府专心处理公务和少作政治干预,加强和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为政府的尽职尽责带来美誉”。

第二,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正确认识:虽然理论与实践已证明政治与行政是不可分的,但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说,威尔逊关于“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思想,对于公共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和形成公共行政学范式,以及调和发展民主与追求行政效率、行政专业化所产生的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民主宪政的内涵要求民众的控制和参与,这就会与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相冲突。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强调的是系统化的规则与内部程序,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同于民主化的监控。威尔逊的这些思想奠定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础,并对后来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简述我国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省级政府预算行使最高决定权所包含的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省级政府预算行使最高决定权所包含的内容如下:

(1)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3)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4)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2.简述我国地方政府运用的“两上两下”的典型预算过程。

参考答案:我国地方政府运用的“两上两下”的具体过程如下:

(1)“一上”。支出部门在收到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通知之后,对部门下一的支出进行测算,然后报送财政部门。

(2)“一下”。财政部门收到各个部门的预算后,由职能处室对各个部门的预算进行审查,然后将审查意见反馈给各部门。在下达反馈意见的同时,财政部门根据往年的预算情况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测,给各个部门下达一个控制数,要求各个部门在控制数内修改部门预算。

(3)“二上”。各个部门在财政部门下达的控制数内重新编制本部门的预算。然后报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查各个部门的预算后,汇总编制政府预算。然后,报政府常务会议讨论。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常务会议的意见修改预算,然后报同级党委审查。最后,财政部门将政府预算草案报人大常委会初审。最后,人大常委会初审后形成的政府预算在人大会议召开时提交大会审议通过。

支出部门根据财政下达的控制数和审查意见重新修改预算,然后上报给财政部门。“二上”后,财政部门审查部门的预算后,通常提交政府常务办公会,通过后提交党委常务会,然后,政府预算必须提交给地方人大财经委员会的预算工作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初步审查通过后,提交每年的人民代表大会审查。

(4)“二下”。人大通过预算后,由财政部门批复给各个部门,开始预算执行。

1.简述如何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库。

参考答案:(1)明确政务信息资源库构建的目标。包括:第一,要有利于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服务的原则,提高社会服务质量;第二,要有利于提高公共管理能力、回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做到科学、高效地宏观管理和决策;第三,要有利于对社会及时发布大量有价值的政务信息,引导企业自主走向市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行导向,减少盲目性。

(2)具体措施。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库,需要长期的规划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健全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标准和规范;第二,遵循由易到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第三,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库的系统运行规范管理,包括建立和完善运行规范来管理和控制信息系统的运作;第四,建立高效、可操作的政务信息资源质量评价体系。

2.简述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构成。

参考答案:根据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参与危机管理过程的直接与否等因素,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分为五大系统:

(1)决策系统。决策系统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实质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战略决策效能和危机应变能力。

(2)统一的指挥与综合协调系统。统一的指挥与综合协调系统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有利于保证各执行部门之间高效的协同运作,避免因相互扯皮、推诿而延误战机,影响危机救助。

(3)执行系统。执行部门承担着大量日常的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的责任,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直接行动力量。

(4)辅助系统。公共危机管理辅助系统主要是指那些“自身拥有特殊的专业技能、业务范围,拥有特定的资源、设备和能力,主管着特殊的事务,担负着紧急事务应对中的某些特殊任务”的部门,它们相当于危机管理的后勤系统,不直接具有危机管理的职能,而是提供危机管理过程所需的各种服务。

(5)信息、参谋咨询系统。公共危机管理的时机把握和快速应对,需要应急指挥决策中心具备及时、有效的灾害信息,这不仅有赖于危机管理职能组织系统和辅助部门的信息来源,而且还必须依赖于公共部门甚至是民间的信息、参谋咨询系统的工作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危机决策过程中不同角色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特别是发挥公共危机管理专家的积极作用,形成不同危机中的专家与决策者之间一定程度上的分工和相互协作关系。

1.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公共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2)提高公共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性;3)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

(2)公共组织变革的内容包括:

1)组织结构的变革。在横向部门结构上,公共组织的变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从公共管理的过程来看,正在由重决策、执行部门,轻监督、咨询、信息等部门的倾向,向重咨询、信息、监督部门转变,力求与决策、执行部门相平衡。在纵向层级上,整个公共组织结构有从集权式、尖塔形的结构形式向分权式、扁平形的结构形式发展的趋势。

2)公共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一是公共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二是横向分权;三是在纵向权力分配上,实行集权与分权互相的融合与共存。

3)技术变革。在公共组织运作过程中,普及网络化的大容量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实行业务流程再造、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根治传统组织形态中强调分工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官僚主义。同时,通过网络建立虚拟机构和客户信息系统,规范工作流程,简化管理程序,减去多余、重叠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一站式”的管理与服务。

4)产品和服务的变革。基于服务对象的需要,持续尝试发现更好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为社会提供最低成本、最好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或者通过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运用公共组织的技能与资源开发新产品与服务,使公共组织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5)人力资源变革。人力资源是一个公共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公共组织的根本竞争力在于工作人员的技术与能力。

2.联系实际简述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和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

参考答案:(1)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1)选择合理的沟通渠道,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2)选择合理的沟通模式,构建信息沟通网络;3)选择有效的沟通形式,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非语言形式、电子媒介形式。

(2)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2)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领导者的沟通意识,直接关系到政府内部沟通的有效开展及与人民群众间的沟通和谐;3)创造有利的沟通环境。营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氛围的关键是培育积极沟通的文化;4)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进一步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5)注意沟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公共领导沟通方式,提高了领导者沟通的有效性,明显改进了领导监控个人和公众监督政府的能

力,它允许政府拥有更加完整的信息来更快地进行决策,为政府和公众共享信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1.简述公共行政学研究途径与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的差异。

参考答案:第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公共管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可以有不同的研究途径、方法或观点。首先,公共管理学可以从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的框架中来加以研究,在西方(美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中,形成了较有影响的学科途径,有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其次,可以从某些社会科学的理论、假设或模型出发来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由此形成的研究途径更是多种多样。研究途径、方法的不同,导致对公共管理过程做出不同的描述或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途径:公共行政学有三种主要的研究途径,即管理途径(包括传统的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

2.简述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第一,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区别: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具有不同的功能。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它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定和引导,在总体上为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必需的环境,即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外在条件。公共管理则是通过具体实施公共管理行为与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和实现公共利益。

第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联系: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都是公共性,即关注的都是社会公共利益,涉及的都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都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手段,以提高公众生活质量为目标。而且,虽然两者运行过程的最终表现不同,即公共政策过程的运行表现为观念形态的形成与完善,而公共管理过程的运行表现为客观的物质交换,但两者都有一个由确认问题到制定方案,最后实施和评估的相同的实施过程。

具体联系表现如下:

(1)公共政策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公共管理的必要前提;

(2)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

(3)公共管理是实现公共政策的基本途径;

(4)在一定层面上,公共管理行为与相关公共政策是合二为一的。

3、简述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

参考答案:公共治理理论是对作为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并且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合理内核进行整合的结果,其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内容包括:第一,公共治理是由多元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第二,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第三,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第四,治理语境下的公共管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第五,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4、简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新公共服务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第一,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二,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第三,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第四,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第五,责任并不简单;第六,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第七,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5、简述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与区别。

参考答案:(1)非营利组织是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且非官方的,即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准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即非营利的且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但通过授权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通过所具有的公共权威,从而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公共组织。

(2)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准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都是公共组织,二者都不以营利为目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区别:首先,准政府组织通过授权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通过所具有的公共权威,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非营利组织的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其次,准政府组织虽然以其非营利的活动服务于公众,但在人员构成、组织管理和运行方式上都带有政府组织性质,行使着一部分政府职能,行政色彩非常强。最后,准政府组织的身份与非营利组织也明显存在差异,这突出表现在税收、行政费用给付、各种优惠政策等方面。

1.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非政府公共组织对政府行政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影响。

参考答案:(1)在理论上,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是当代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内容,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同时,也构成了当代公共治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促进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对当代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要分别展开说明)。

(2)在实践上,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并与政府行政组织形成互动,积极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有利于在政府——社会——市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与进行良性循环,有利于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政府实现职能转变,促进政府从社会中部分退出,形成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政府缩小公共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3)影响。影响主要包括:权力多中心、主体多元化,对政府权威产生影响;如果缺乏有效监督,对社会的公平、公正会产生损害。

2.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现阶段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征: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自主管理性;正式组织性等。

(2)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1)非营利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的最终实现离不开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承担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这既是社会自我管理的本质反映,也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内在需求。2)非营利组织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非营利组织在市场基础上的活动及其相互间的竞争,提高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3)非营利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非营利组织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有利于社会自己组织起来,生产一定社区内的公众所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所要求的服务,及时回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从而缓解社会不同群体对政府不同要求的压力,使政府可以专心于决策和提供纯公共物品。4)非营利组织是当代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就是要发挥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和管理中的作用。

1.简述法治行政的原则。

参考答案:法治行政的原则可概括为:

(1)法律优先原则。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受法律的约束,不得与法律相违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或相冲突。

(2)程序公开原则。行政行为、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果公开;同时,行政行为中涉及的文件、资料、信息情报公开。

(3)权力监督原则。行政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重要的一项国家权力,但又是容易被滥用,因而制约权力的核心首先是依法监督行政权。

(4)法律救济原则。公民、法人权利受到损害时必须要有公正的救济机制;政府行政组织必须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其实施的行政行为有向法院提起司法审查的权利。

2.简述公共管理监督的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公共管理监督的对象是一切公共部门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和一切公共管理活动,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监督决策是否科学、合法。监督公共决策是否科学、合法,在具体内容上,就是要监督决策目标、决策依据、决策方案,以及决策的程序是否合法、科学、民主。

(2)监督公共管理行为是否合法、合理。公共管理行为可区分为抽象的和具体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必须受到切实有效的监督。对抽象行为的监督要以防止国家政策部门化为重点。对具体行为的监督,一是要对具体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二是要对具体行为的合理性进行监督。

(3)监督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廉洁勤政、不滥用权力。任何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廉或不勤,便失去行使公共权力的资格。

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不能以权谋私。要加强公共管理监督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滥用权力的问题,从而实现廉政。

(4)监督自由裁量权是否被违规滥用。自由裁量权可弥补立法的不足,使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我们不能忽视自由裁量权被滥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监督,特别是对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活动中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坚决杜绝违规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

1.论述在公共行政理论的转型过程中西蒙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及其贡献。

参考答案:(1)西蒙对传统行政学理论的批判主要是从所谓的“行政原则”和“政治—行政”二分法这两个方面进行的。西蒙认为传统行政学家所提出的每一条行政原则都可以找到另一条看来同样合理的原则,虽然这两条原则导致相反的意见,但是在理论上我们却不能指出哪一条原则是正确的,因此,这些原则如同一般的谚语,虽然它们相互矛盾,但是彼此却可以并行不悖,所以这些“行政原则”并非真正的科学原则,它们只能被称为“行政谚语”。

(2)西蒙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另一方面的批判是与他所倡导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基于对传统行政学在事实与价值两个方面的问题所提出的批评,西蒙试图从行为主义出发,以“决策”为基本概念提出一组概念工具,研究行政学问题,构建一个全新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体系。寻求新的概念工具是行为主义学派社会科学家的普遍主张,应用新的概念从事实际研究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学者与传统学者在方法论上的显著差异之一。

(3)作为当代最杰出的行政学家之一,西蒙对传统行政学的批判和对科学研究新方法的探究主要体现在其著名的《行政行为——行政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一书中。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德怀特?沃尔多认为该书“代表着与行为主义相关联的观点和方法对公共行政学所做的直接而强有力的冲击”。自从西蒙提出决策研究途径以来,公共行政学界已日渐正视决策的重要性,甚至有人主张用“公共政策”来取代“公共行政”,这种以公共政策为主导的公共行政学研究潮流已经成为当代公共行政学的主流,以致衍生出公共政策这个新的公共管理学派,使政策管理成为现代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2.论述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及其公共行政思想。

参考答案: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批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沃尔多认为,传统行政学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无论是作为一种对现实的描述,还是作为一种对行政行为的规定,都是不恰当的。这种二分法的目的是试图通过使民选官员负责制定政策而行政人员只是去执行政策来解决官僚制与民主制之间的冲突,于是,民主制本身则被解释为有效地关注公众的需要。他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实际上并不符合民主制的理想,尽管民主被视为合乎需要,但它并不是行政所关注的中心问题而且它也不赞同效率核心原则。传统的行政管理运动反对“离心的民主”,并且试图通过提出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和依靠所谓的“集权教条”与“整合原则”作为解决效率问题的方法来实施它自己的“向心的民主”。

“政治—行政”二分法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试图解决价值问题。它认为政治体系要确立价值观并为行政设定目标。沃尔多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坦率,因为它忽视了行政学应该包括更多复杂现象的愿望,结果,公共行政就有“侵犯政策或政治领域”的危险。在沃尔多看来,传统行政学家所提出的现实问题并不是政治与行政是否应该分离的问题,而是行政应将其决定价值观和政策的功能扩大到何种程度的问题,然而,传统行政学家并没能为这个问题提供

合适的答案。而沃尔多自己的观点是应该鼓励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合作而不是分离和对抗。在这个问题上,沃尔多试图用某种新的观点取代“政治—行政”二分法。在他看来,政治与行政不是可以分离的领域,而是相关的领域甚或就是一个统一的领域。沃尔多并没有自命可以解决将政治与行政联系起来的问题,他实际上是表明朝着一种专业观点发展可能是有益的。他认为,这种专业观点应该承认公共行政可以被描述为一套连锁的价值观,而不是一种僵硬的范式或教条,因此它也应该包括来源于各个方面的思想和方法;这种专业观点应该有一种取自民主价值观的道德成分;而且,这种专业观点应该将经济理性、政治理性以及社会理性的概念同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公共利益”概念结合起来,以免公共行政失去其道德意味并进而退化为纯粹的“政府行政”。

(2)沃尔多也批评了传统行政学的组织范式。他不仅批评了传统组织理论的理性主义倾向,而且还指出传统行政学过分地强调了组织之间的共性或所谓的原则。就寻求共性而言,沃尔多认为,传统的组织理论忽视了作为“行政实质”的具体性。在他看来,建立组织的目的不应是符合一般的原则,而应是能够解决问题,组织实际上所采取的形式和过程应该适合它所面对的具体情境。沃尔多断言,传统组织理论所规定的一般组织形式和组织过程很难适应具体情境或不断变化的环境。他还认为,传统的组织原则所依据的是一种将“客观事物自然秩序”的科学描述性概念同道德必然性概念结合在一起的规律概念。他说,即使传统的组织“原则”是以经验观察为基础并且能够告诉我们客观存在的事物,那也未必就能够规定事物应有的存在方式。另外,沃尔多声称传统行政学忽视了组织的非理性的方面和非正式的方面。例如,韦伯的官僚制组织就是如此。在他看来,韦伯过分地强调了官僚制组织的功能方面,忽视了组织的非正式方面和社会情感方面,并且把高于知识的职位奉为等级权威的基础。

(3)沃尔多还反对传统行政学家过于重视效率的做法。在他看来,这种做法的最初目的是想要取代一种说教式的公共行政

学研究。不过,沃尔多认为效率概念本身就充满着道德含义,因为对“技术效率”的追求可以转变为对“社会效率”的追求。此外,沃尔多还宣称尽管效率本身不是价值,但是效率只有在自觉持有的价值观念框架内才是有用的概念。就是说,我们必须考虑效率的对象,因为我们不能假定有效地达到“任何”目的都是合乎需要的。

应该说,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批判,是击中了要害的,它较为准确地指出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的主要缺陷,成为新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先导。

1.简述领导体制的内容与类型。

参考答案:领导体制是指领导职能、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的配置制度、方法及其运行机制。领导体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领导结构,指领导职能、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的配置结构;二是领导的层次与跨度,指纵向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和一个领导者能直接有效地指挥下级的幅度;三是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四是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包括选举、招考、任免、考核、调动、轮换、回避、离(退)休等方面的制度。

领导体制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类型的划分。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可以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根据权力集中的程度和行使的特点,可以划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根据公共组织构成单位的功能、职权性质与范围,可以划分为层级制和职能制;根据公共组织中同一层级各部门所受的指挥和控制,可以划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

2.简述领导沟通的作用、途径与沟通方法。

参考答案: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以取得理解、信任的过程。公共领导沟通,即领导者为实现其目标,通过一定的领导组织和领导手段与组织内外的追随者、被领导者进行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传递与互动,以保证公共利益和目标的有效协调和实现。

领导沟通的作用表现为:(1)沟通是科学决策的前提;(2)沟通可以统一思想,提高绩效;(3)沟通可以改善人际关系,鼓舞士气,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1)选择合理的沟通渠道——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2)选择合理的沟通模式,包括:链式沟通、轮式沟通、全通道沟通、环式沟通和Y式沟通,构建信息沟通网络;(3)选择有效的沟通形式,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非语言形式和电子媒介形式等。

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主要有:(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2)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3)创造有利的沟通环境;(4)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5)注意沟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3.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政策工具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参考答案:政策工具的选择需要考虑如下方面:第一,应基于以公共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第二,应与政策环境相适应;第三,应能有利于协调政策目标群体,即政策受众的当前利益、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第四,政策工具的选择应具有灵活性,针对某一政策问题是选择使用单一的政策工具抑或是综合应用多种政策工具,或是以一种为主其他为辅,取决于对以上三方面的条件要求满足的程度;第五,政策工具的性质和效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和目标群体变化的影响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对有关工具的使用方式或使用力度应及时予以调整。

4.简述公共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公共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

(1)公共性。“公共性”是现代公共政策重要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旨在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以实现、增进和维护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体现为政策制定的公共利益取向、政策运行的公共服务导向以及政策过程的公共参与性。

(2)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可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合法性,即合法律性,二是实质上的合法性,即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公共政策得到公众出自内心的认可和接受。公共政策发展的实质性的合法性应符合以下规范:价值的正当性、目标的可理解和可接受性、绩效。

(3)有效性。公共政策的发展应当体现有效性。这就意味着,公共政策规划、制定和发展在满足公共性和合法性要求的基础上,还必须实现有效性——正确合理的公共政策能够得到及时、完全和有效的执行,能真正实现政策目标。

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政策发展必须以公共性作为首要的价值导向,在公共性价值目标的导引下追求合法性和政策资源分配的高效率。

1.比较分析中西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传统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模式是与科层制相适应的,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国家公务员制度。这种人事管理方式适合于工业社会,但不适合当今的信息时代。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政府改革运动。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弹性化的任用制度,最典型的是合同聘用制的运用;放松规制,由刚性管理变为弹性管理;实行谈判工资制;推行绩效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僵化的职位分类制度和职业发展路线;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下放人事管理权力。

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也还未摆脱传统的人事管理的窠臼,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没有整体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没有形成以绩效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重使用轻开发的传统用人观念仍然存在;人事管理权力过于集中;业务部门主管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技能。针对上述问题,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借鉴和参考国际上其他国家和企业的经验,我国主要采取了如下的改革思路与措施:1)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公共部门,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为现代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2)从管理的基础工作抓起,整体配套,系统推进。3)下放人事管理权力。4)有选择地借鉴企业和市场化方法,改

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5)树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理念。6)实施立足于能力和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7)培育公共伦理,弥补硬性管理之不足。

2.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人大审查与监督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认识人大审查与监督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1)目前我国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审查与监督工作的主要侧重点是:

第一,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开展预算审查监督,而不是以预算支出的功能来进行审批。第二,加强人大预算监督立法,各地纷纷出台各自的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依法进行审查监督。第三,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夯实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的人员编制,并加强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技术力量。第四,确立人大审查政府预算的基本程序,即包括初审和大会审两个主要阶段。积极探索改进和加强人大预算监督的方式和方法。第五,重视初审,虽然大会审直接影响到代表的投票,因而更具有决定性,但是事实上,初审比大会审更重要。

(2)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加强了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力度,激活了人大代表的作用,具体做法包括:第一,扩大预算草案发放范围,提高人大代表的知情权和参与度;第二,要求政府预算真正遵守预算的全面性原则,将所有的政府收支纳入部门预算;第三,要求预算调整和追加报人大审批;第四,加强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与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信息沟通;第五,由于时间、人力有限,以部门或专题为主,对百姓关注的重点领域进行审查;第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人大的专业技术力量,同时也针对普通百姓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政府预算的认识。

(3)我国立法机构的预算审查监督权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人大初审的权力与责任定位不明确:1)预算初审的职能定位和性质不明确,一些地方的预算审查属于形式审查,而非实质性审查。2)初审的对象和标准不明确。《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都没有明确人大的预算初审到底是审查所有的预算项目,还是只审查部门预算中列出的项目。3)《预算法》没有具体规定初审的程序、方式,也没有规定初审应该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初审结果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效力。

第二,预算修正权尚未落实。现代预算体系中,因为很少使用否决权来否定整个政府预算,所以预算修正权是立法机构最重要的权力。但是,《预算法》并没有对预算修正权的行使范围、程序、方式做出具体的规定。这使得立法机构最重要的权力无法落实。

第三,对预算调整进行审查的权力不明确:1)虽然《预算法》规定在预算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时人大有权监督政府的预算调整,但是,它没有进一步明确定义“特

殊情况”的内容,也没有明确说明哪些特殊情况需要通过预算调整来解决,哪些需要动用特殊用途的预备费来解决。2)对于预算调整的审核程序没有确定。

第四,收入权也没有落实。具体表现在:1)预算外收入并没有纳入人大的审批范围;2)人大无法审查和监督政府间转移支付收支;3)地方政府的债务预算并没有纳入政府预算的范畴;4)政府各个部门的经营性收益也是在地方人大的预算监督之外的;5)国有企业资产收益是脱离人大预算监督的。

1.简述当代公共部门改革的目标。

参考答案:当代公共部门改革的目标包括:

(1)促使公共管理更富有创新、开拓精神;

(2)促使公共管理更为经济,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3)促使公共部门更具绩效,提高公共管理效能;

(4)促使公共管理提高效率;

(5)促使公共管理系统更具适应性;

(6)促使公共部门更为负责。

2.简述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

参考答案: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包括:

(1)重新界定和优化政府职能。当代西方各国优化政府职能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采取非国有化即公有企业和公用事业的产权转移或私有化、自由化以及压缩式管理等途径将政府兴办和管理的大部分公共企业交给市场和社会,放松对市场的管制,尽可能地将公共部门承担的社会服务出租和承包出去,实现政府从社会的部分撤退。

(2)用市场和社会力量实行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是通过市场化工具来实现的;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化则是通过政府与社会构建伙伴关系、将部分社会性的公共服务交由社区或非政府组织来实现的。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实践形式一是政府业务合同出

租;二是以私补公,打破政府垄断;三是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四是公共服务社区化。

(3)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第一,利用信息技术革命新成果,建立公共行政信息系统;第二,实行分权;第三,推行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改革;第四,推行公共人事制度改革;第五,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部门形象;第六,实现公共行政传统规范与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融合。

1.简述构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与依据。

参考答案:(1)绩效评估指标确立的原则:一是综合、全面性原则;二是系统性原则;三是 “硬”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可操作性原则;五是与职能行使保持一致的原则;六是导向性原则;七是独立性与差异性原则。

(2)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依据有:

一是职能依据。评估指标必须直接指向公共部门所具有的职能,从而检测公共部门是否完全履行、部分履行、错误履行职能。

二是绩效目标。要进行绩效评估,就必须首先建立明确的、可以量化的绩效目标,根据绩效目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三是评估的目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目的包括公众信任度评估;公共部门责任评估;服务质量、满意程度和公共管理效率评估;绩效预算;公共政策评估等。

四是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还应当依据社会发展的整体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的程度;依据每个地区、每个部门、每个工作岗位的实际。

总之,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公共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要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统一性指标与部门和岗位等特殊性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绩效评估体系;要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要避免绩效评估指标对被评估者产生逆向激励效应;要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统一性评估指标与专业性、特殊性评估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2.如何正确理解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要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参考答案: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要贯彻“硬”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公共部门绩效具有多维性,绩效评估指标应既有“硬”指标,又有“软”指标;既要定量评估,又要定性评估。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量的标准:量作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标准,表明的是公共管理绩效的效率大小,即公共部门在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或是指公共部门在单位时间、单位物质投入中所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数量。因此,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量的标准一是效率比例;二是频率大小;三是环节多少。

量的标准的确定,应当符合:1)产出大于投入原则。从一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或以同样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提供最多的服务。2)职能原则。公共部门所取得的服务绩效,必须是要在其职能范围之内。

(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质的标准。公共管理绩效质的标准是指公共部门进行公共管理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过程中的态度、所使用的方法与手段、管理能力,以及公众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的总称。核心是指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是否满足了公众精神的和物质的需求。质的标准一是态度;二是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三是管理结果。

(3)评估指标的相对性与公众的满足度。绩效评估指标所包含的量的标准与质的标准是对立统一的。虽然也有许多质的标准无法用量来描述和衡量,但量可以作为衡量质的指数,在量中也体现了质的积累,量是相对的,质也是相对的。公共管理对公众需求的满足也只能是相对的满足,而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满足。所以,有许多公共部门都向他们的顾客做出这样的服务承诺,他们所提供的服务是“世界级服务”,而不是“最好的服务”或“一流的服务”;他们的努力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1.请分析在采用市场化工具推行公共服务民营化过程中应考虑的限制性问题。

参考答案:运用市场化工具推行公共服务民营化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限制性问题包括:

(1)民营化带来的经济损失问题。民营化,正如新公共管理所主张的,以提高效率(经济效率与管理效率)为出发点和根本特色,但是由于民营化改革容易偏离最初的宗旨,其结果可能是政府在民营化中获得了财政危机的暂时解脱,而企业也通过某些非正当手段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利润,而最应该保值增值的国有资产却在民营化中悄悄流失。

(2)民营化引发的公平性问题。公共服务具有非选择性,公共服务对公众来说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所以就要求公共服务供给做到公平与公正,体现公共性。在最简单的意义上,就是使服务具有普遍意义而不是被少数人所特享。传统上,公共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间接关系,公众集体付费,政府集体供给,在排除特权与腐败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存在差异,例如许多福利项目、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供给等。但在市场条件下,单一的供求关系可能被打破,一是生产者以营利为目的,它们会按照市场竞争法则去选择有利于其获利的服务项目,对于那些不能很好获利但又不能不提供的服务,则有可能消极供给;二是对消费者而言,他们无须集体性统一地消费,因而可以选择不同服务或不同层次的服务,但对于那些生活困难者来说,却是没有选择权可言的。当一部分人被剥夺了某些选择权时,很难说是社会公正的表现。

(3)民营化引发腐败和私人垄断性问题。民营化不必然带来腐败问题,但在公私合作、化公为私的过程中会增加腐败的机会。与公共服务民营化所产生的腐败问题相伴而来的可能就是民营化之后形成的新的私人垄断现象。人们担心公共服务由政府垄断会损害消费者利益,主张通过竞争机制使服务的供给更有效率,也更加公平。但由于企业在民营化中因腐败问题留下的巨额利润空缺,使一些企业挖空心思去掘取垄断利润;同时,由于民营化没有形成真正的竞争局面,使企业具有取得垄断利润的现实条件。于是,新的私人垄断就会产生。

(4)民营化带来的公共责任缺失。许多地方政府在进行民营化改革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解决财政与投资问题以及减少政府管理职能、减少人员编制等,而对于民营化后可能存在的公共责任空白却估计不足,也或许主观上就希望能够减少政府责任。这都会引发公共部门的责任危机,最终损害公共利益。

(5)民营化带来的新的社会稳定问题。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公共服务在民营之后确实在效率上有所提高,但与此同时却带来新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大量裁员,引起社会不稳定。

(6)民营化过程中的监督问题。民营化使私营部门参与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中。但是,私营部门主要追求经济利益,在“经济人”作用下,可能片面追求私利,而忽略了公共利益。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督监管作用,不能任其放任自流。

2.简述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法律至上、善法之治、自然公正、平等适用、制约权力、权利本位、正当程序。具体地说就是在法律与国家、政府之间,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在法律与公民之间,运用法律合理地分配利益;在法律与社会之间,运用法律确保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不受权力和权利的侵犯。其核心的理念是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

上一篇:吧主申请感言怎么写下一篇:新进教师座谈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