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抒情诗歌(精选8篇)
你我走过的路,缠缠绵绵地伸延。
你天真烂熳的笑脸,好像在寒冬里,给我带来阳光的温暖。
你我没有为爱情高歌,只是让爱情像一条河,流过你我的心田。
缘分,当你我松开手,你就在我眼前走远,在没有交点的路上,只是一条单行线。
我跟在你的后面,却无法与你肩并肩。
第一, 抒情语体“声音”的特殊地位。诗歌中人的体验、感悟、意念、憧憬、哀伤、离愁、别恨等都是情绪化、音乐化的, 语音的高低、快慢、长短、平仄、韵调等本身就直接表现了意义, 诗歌的抒情语体极为强调语言本身的作用, 所以诗歌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诗歌的“声音”意义, 通过声音带动意义的理解、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会。
第二, 抒情语体在选词与构句上与正常词法、句法有差别。这跟诗歌体现的跳跃的、朦胧的、神秘的情意有关, 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下阙“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如果用散文的眼光去解读该诗, 先写茅店, 接着是社林, 然后是路转, 最后看到的是溪桥。但是, 以诗歌的眼光看这首古诗, 作者把“忽见”放在最后, 看到的正是茅店, 这茅店不是一般的茅店, 而是旧时茅店, 作者对它是充满着感情的。这种表达还把作者当时的欣然与惊喜灵动地写出来了。这里写的是景, 但强调的是诗人的情感。
第三, 抒情语体比一般语体更多采用比喻、象征、夸张、对比、双关、反讽、借代、用典等手法。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戴望舒的《雨巷》中那一个撑着油伞徘徊的姑娘的象征意味;刘禹锡的《台城》中“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六朝纵情荒淫的生活与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把严肃的历史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 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诗歌鉴赏重点考查的项目之一,而我们只有明确了诗歌抒情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才能准确把握其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的重点是研究诗歌是怎样抒情的。
二、思想感情的内容
师问: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诗歌都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看大屏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古代读书人的追求是“文则提笔安天下,武则下马定乾坤”,连“谪仙人”李白也难免于俗,而当满腔的抱负实现不了之时,他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感慨呢?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师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是咏史怀古诗,吟咏的是谁?有没有学生给大家介绍一下贾谊?
(贾谊,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才华出众,20岁左右就被汉文帝召去做博士,后升为太中大夫,汉文帝还让他做公卿,但是受到位高权重的老臣的嫉妒,后来汉文帝把他贬到长沙,做长沙王太傅,后来27岁时,汉文帝又想起了他,把他召回长安,做梁怀王的太傅,后来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抑郁而终。)
汉文帝是一位宽厚节俭的仁义之君,为什么贾谊会怀才不遇呢?
“汉文有道恩犹薄”,宣室,汉代未央宫的正殿,皇帝在宣室接见贾谊,他们面对面交谈,一直谈到半夜,文帝觉得贾谊讲得太好了,古代人都席地而坐,于是他忍不住将身子朝前移动,可是白白地向前挪了,因为“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典型,诗人在悲叹贾谊的同时也是在悲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汉朝有一位美女也是很多人喜欢吟咏的,她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她出使西域,她是谁?——王昭君,昭君怀貌不遇,所以,文人悲昭君以悲自己。
总结:诗人借助诗歌表达其他的情感,比如,登高望远,凭吊古迹的感慨之情;远方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闺中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等,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的,诗人如此丰富的感情,是如何通过短小精悍的诗词抒发的呢?
三、诗歌怎么抒情
请看大屏幕: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五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古代版的“爱你一万年”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男女向对方表达生死不渝的忠贞爱情。)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和直接抒情相对的是什么?——间接抒情。古人一般是比较含蓄的,像这种直接吐露心扉的情况不多见,更多的情况是间接抒情。
再看这首诗: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师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这首诗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选取了冷月、残烛、秋雨、惊鸟、寒枝等意象渲染了悲冷凄凉的意境,融情于景,烘托出诗人孤独、清冷的心境。
晕:借“暈”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入。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拟人,写出环境的凄冷。
“残烛”:将要燃尽的蜡烛,一盏孤灯独明,且烛影暗淡,不仅不能给人光明、温暖的感觉,反而更让人觉得凄凉、忧伤。李商隐说:“滞雨长安夜,残灯客独愁。”“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的情绪。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鸟在凄风苦雨中难以栖息,不时发出哀鸣,烘托出秋雨之夜的清冷、空寂和诗人悲凉孤寂的心情。
总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此时的心情很悲凉,于是他看到的景物也变得很凄凉,“冷”“寒”“惊”等。“一切景语皆情语”,此首诗的景和情是交融在一起的,我们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四、练习
2011年上海卷: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师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1.直抒胸臆。“忧愁不能寐”,“愁思当告谁”,表现了“我”夜不能寐又愁苦无告的孤寂、忧愁的情怀。“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以乐衬哀,衬托出客游之苦悲,表达了“我”欲归不得的思乡之苦。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皎皎明月,清凉如水,千里相共,烘托出寂寞冷清的氛围,表达了“我”思乡难归之情。
(皎皎明月,清凉如水,千里相共,最易勾起远客异乡的游子的乡愁。自古以来,人们特别容易见明月而起相思之情,因为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看到同一个月亮。)
我在这端,你在那端,
爱情将你我时刻紧紧相连。
时间是最检验人的机器,
它是公正的,对谁都不曾偏袒,
有几分付出,就有几分收获,
它使真的更真,纯的更纯,
它使近的更近,远的更远。
一页一页,那些书写好的文字,
传递着你我的情感,
灵光闪动的瞬间,
那是两颗心最真实的表达。
一遍一遍,温习着那些幸福的时刻,
往昔,令人回味,
感情在甜蜜的回忆里,缠缠绕绕,
从不曾忘记,
那些美丽的时光,伴着你我一路走来。
春风抚醉了柳丝,柳丝在风中轻摆,
那一场美丽的遇见,
涤荡了心尘,暖醉了岁月。
无需过多华丽的词藻,
两颗灵犀的心,
在默契中相互凝望,相互感应,
喜悦写在你我的脸上,
幸福在瞬息间蔓延。
//
你像春风,轻轻柔柔,
不经意间,吹绿了晓堤柳岸。
你像细雨,绵绵洒洒,
敲打着我寂寞的心门,滋润我心扉。
你用温柔的双手,抚平我创伤,
你用一腔深情,你用温暖的怀抱,
唤起我的爱,捂暖我冰冷的心。
你是细语,你是轻暖,
你是我长久以来最热切的期待,
你是我心中不愿割舍的温柔,
在阳光下放歌,脚步也变得轻盈。
诗歌是最美丽的语言,
语言是存在的家,
家是温馨的爱的港湾,
港湾是幸福的心的停靠。
今生,甘愿沉醉在你给的幸福里,
在文字里一起泼墨挥洒,
一起写意生活的点点滴滴,
共度花样年华,畅写美丽人生。
惜君如常,念君如旧,
春心萌动,春情缱绻,
若说,无缘
你我怎会相遇在这茫茫的网络空间
天涯海角,情牵一线
隔屏相聚,无限缱绻
若说,有缘
为何今生让我们两地相隔
愁丝万缕,望眼欲穿
相思无从寄,落寞在心间
一直相信
遇见是上天的恩赐
却原来
爱来爱去却是
痛彻心扉,望眼欲穿
或许,命中注定
那世,三生石畔
我是你的瑶池梦
你是我的画中仙
或许,缘分如此
情难比肩
今生,忘川河边
我是你的无花果
你是我的情梦川
两杯浊酒饮近
我的心开始凌乱、凌乱、凌乱
注定了今生为你牵绊
为你,徘徊网络,夜不能眠
为你,把酒两盏,醉卧屏前
酒精麻醉了神经
却麻醉不了思你想你的心情
想你,长发飘飘,气质如兰
想你,柔情似水,笑语欢颜
想你,为我痴情,泪洒腮边
你的.妩媚,你的娇艳
你的深情款款,你的雍容如环
你所有的一切一切
总是萦绕在我眼前
多少次
醉里梦里把你思念
醒来却是空白一片
无奈
我有我的生活
你有你的空间
虽有无限眷恋
虽然情可比天
或许上天早已注定
我们是永不能相交的两条平行线
唯有
把爱埋在心底深深的角落
默默地为你祈福
虔诚祝愿
来生
我要你做我永世的阿兰
来世
我要与你永生的缠绵
亲,你是我刻骨铭心的爱
是我永世的美人
《快乐的月亮》
那优雅的快乐女神
拒绝了太阳的盛情
翘首等待夜幕降临
携手风云繁星
共度爱的良辰
在风轻云淡中漫步
是她最惬意的时刻
品尝风脉脉温情的拂爱
体会云绵绵千般的柔情
她早已似醉如痴
她早就心花怒放
那爱的激流呀
让她仙姿佚貌
生辉熠熠
瞧!今夜
她披着若隐若现的风裙
驾着连绵起伏的祥云
在众星的呵护下
续写浪漫旅程
《两个月亮》
我望见两个月亮:
一般的样,不同的相。
一个这时正在天上,
披敞着雀毛的衣裳;
她不吝惜她的恩情,
满地全是她的金银。
她不忘故宫的琉璃,
三海间有她的清丽。
她跳出云头,跳上树,
又躲进新绿的藤萝。
她那样玲珑,那样美,
水底的鱼儿也得醉!
但她有一点子不好,
她老爱向瘦小里耗;
有时满天只见星点,
没了那迷人的圆脸,
虽则到时候照样回来,
但这份相思有些难挨!
还有那个你看不见,
虽则不提有多么艳!
她也有她醉涡的笑,
还有转动时的灵妙;
说慷慨她也从不让人,
可借你望不到我的园林!
可贵是她天边的法力,
常把我灵波向高里提:
我最爱那银涛的汹涌,
浪花里有音乐的银钟:
就那些马尾似的白沫,
也比得珠宝经过雕琢。
一轮完美的明月,
又况是永不残缺!
只要我闭上这一双跟。
她就婷婷的升上了天!
《月亮》
月亮也聒噪多舌
百千年前谁看过她
百千兄弟谁颂过她
爱情,友情或者复仇
露水初生时抒情已有因果
过去只是别人口中的传奇小说
而她只对今天喋喋不休
不休的柴米油盐
不休的悲欢离合
诗三百的水草
汉学府的兰芷
那些男男女女的比喻
庙堂里唱出了君臣
月亮唠叨的却只是生活
南方的采莲,北方的收割
她看着也听着
土地上换了不同角色
相同的却是收获
爱情和庄稼的收获
月亮说:
满载汗水和相思的是岁月
一.土地:生命的守护和归宿
土地在海子这里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与海子内心深处的生命走向有着非同一般的关联。“我不敢说我已成功, 我只想呈现生命。”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一块埋人的地方。亚洲铜/亚洲铜/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 (1) ) 。这是一块土地, 是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海子将自己无处安放的自由理想和生命激情寄托在这块土地中。生命带着理想在这里起飞, 激情含着生命在这里归于平静, 土地与海子的生命融合在一起。“亚洲铜/亚洲铜/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亚洲铜/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亚洲铜》) 屈原的生命化作海子的理想穿越时间的界限而来, 月亮的光芒与土地构造了无限的空间, 就这样, 海子用生命和理想、时间和空间共同构造了一块立体的并饱含深情的土地, 这块土地守护着这个理想主义的生命, 这个理想主义的诗人在这里安息。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这是一个大地赤子的生命。
二.远方:生命价值的探寻
远方的诗歌体现为海子“生活在别处”的生存理想, 是一种超越俗世物质层次而去精神追求的生命选择的象征, 是对现实自我解构之后重新建造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这是海子的生活理想, 幸福不过如此, 只需自由和平凡。然而海子要“从明天起”才去追寻自己的幸福和理想。“明天”的时间限定可以看出海子在现实俗世中的无可奈何和无依悲凉, 是一种与现实相离相别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对于海子来说, 如何活着便成了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一道选择题, 海子选择生活在别处, 与人们相去甚远的别处, “你从远方来, 我到远方去”的别处。于是, 远方便有了与“明天”相同的价值象征, 而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之后的无奈和悲凉, 同时也有诗人与现实世界的对抗和艰难的挣扎,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遥远的青稞地/除了青稞/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这时/石头/飞到我身边, 站在一片荒芜的草原上/那时我在远方/那时我自由而贫穷” (《远方》) 。向往自由、向往幸福然而只有孤独。对自由生活和平凡生活在远方的追寻是“不能触摸的, 远方的幸福”, 所以“远方的幸福, 是多少痛苦”。
远方是海子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人生心境的写照,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探寻着人生的崇高。远方是海子的精神理想的寄托场所, 是海子精神避世的唯一选择, 所以海子承受着人们无法体会的痛苦, 像一段浮木漂在芸芸众生的现实城市之中, 最终“走到了人类的尽头”。
三.麦子:生命力的宏大象征
作为麦地之子的海子用诗歌书写着自己的生命激情, 用麦子以及与麦子相关的意象展示着自己灵魂深处的呼喊, 用灵魂深处的理想主义的崇高精神力量撕扯着现实的残酷和痛苦。更是对自然劳作的积极、健康的发自肺腑的赞赏, 是对生命健康的感恩, 让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 更让生命之力源于自然, 麦子便成为了生命与自然大地紧密相连的纽带。
麦子锋芒毕现刚强的傲然挺立于大地之上, 大地之子——父亲奔忙于麦浪之中, 半尺厚的黄土/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 。麦地让生命有了依赖, 父亲让生命得以延续。麦地与父亲, 生命缓缓而来生生不息。麦地也让人与人之间拥有了深情, 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 (《五月的麦地》) , 人从四面八方而来, 人之力聚集于麦地之中, 人类的命运被紧紧的栓在了这块充满力量的土地之中。
四.月亮:生命之梦的美丽寄托
今夜美丽的月光/你看多美丽/羊群中/生命和死亡宁静的声音/我在倾听! (《月光》) 天地万物一片宁静祥和, 其中酝酿着生命和死亡的和谐与自然。美丽的月光, 宁静的声音, 生命在悄无声息中带着神秘和忧愁流淌着。不要说死亡的烛光何须倾倒/生命依然生长在忧愁的河水上 (《月光》) 。然而月光照着月光, 月光普照, 今夜美丽的月光合在一起流淌。美丽的月光普照万物, 打麦大地、处女、桂花和村镇, 世界被美丽包围, 处处是芳香, 谱成了一曲大地和水的歌谣, 铸成一段生命的赞歌。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一直不敢梦见的地方”是一块如此令人陶醉和不舍的幸福的理想的土地, 一切如此和谐, 如此温暖。生命是美丽的, 美丽的生命应该留守在美丽的地方, 而美丽总令人忧愁, 月亮是惨笑的白猿/月亮自己心碎/月亮早已心碎 (《月》) 。
五.意象之对抗
海子诗歌中的意象可以分为两大类, 而这两类意象处于相互的对抗之中。一类是麦子、麦地, 生命的物质本源, 生命力存在的保障;一类是月亮 (月光) 、远方, 理想主义的精神向往, 生命理想的守望。“这两类意象的相互碰撞, 物质与精神的永恒对抗, 构成了海子诗歌的基本主题, 也即生命痛苦的主题” (2) 。诗人向往拥有麦子般锋芒毕露的生命追求和土地般宏伟广袤的理想探寻, 然而在追寻的路途中发现自己只能存在与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远方, 理想只能遥寄于月, 这种伟岸的精神世界与完美追求和真实的物质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海子选择了伟大的精神, 扼杀了自己的肉体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 给世人留下了永不能磨灭的痕迹。在下一个春天到来之前, 海子用沉睡的姿态把自己从世俗中解脱了出来。“不是我们不明白, 这世界变化太快。”
理想照进现实, 海子带着自己的理想离开了, 但他用诗歌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纯净的理想世界:美丽的月光普照下的土地上生长着倔强的麦子一直伸向远方, 生命延续。
摘要:1989年3月26日, 诗人海子离开了世界, 留下了“不仅对现在、将来, 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的抒情诗歌, 读海子的诗, 正如在山巅上万物尽收眼底一样, 诗中丰富的意象既表达了海子的诗歌理想, 也展现了诗人的理想主义世界, 情感纯粹而真挚, 本文从诗歌中的几个重要意象出发, 探究诗人的理想主义风貌。
关键词:土地,远方,麦子,月亮
注释
1海子:《海子的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4月出版。
的确,穆旦诗中理念、知性和经验支撑的“现代感”,客观对应物、戏剧化手法高发的“非个人化”,人称和视角转换的频繁等,都昭示出“反传统”的审美指向。因此说穆旦的成功受惠于西方现代诗风,是不争的事实。但穆旦毕竟是中国诗人,富有理性实践精神的民族文化心理,和蛰伏在灵魂深处的丰厚艺术传统的制约,决定他的诗不可能完全倒向艾略特、奥登的异域传统,在对抗古典的表象背后,仍有传统精神意蕴、抒情方式的潜隐渗透和内在传承,它的“反传统”说穿了只是反对其模糊而浪漫的诗意和风花雪月式的陈词滥调而已。
一
戴望舒、艾青等受西方文学影响的诗人在思想本质上都是中国式的,穆旦和古典诗歌的深层关联也主要在精神情调上。打眼看去,穆旦诗歌从个体本位出发,似乎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西方文化相通,但它心灵化的背后分明有传统诗歌精神的统摄与延伸。他那些以知识分子视角透视、感受现实的诗歌,深层的文化意蕴是以家国为本的入世情感和心理,从中人们仿佛可以触摸到现代中国人灵魂的骚动不安,感受中华民族在特定时代那种痛苦矛盾的感情和精神表征。
出于对走入艺术却走出人生的“现代诗派”的反拨,穆旦从30年代登上诗坛起,就讨厌经营风花雪月、饮酒弹唱的消闲文字,更不愿做关于未来世界的美丽却虚幻的空头梦想,去构筑纯个人化、技巧化的娱性诗,而是应和现实的感召,执著于“此岸”关怀,要“到人民的搏斗里去,到诚挚的生活里去”,“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赞美》)。这种要以一切拥抱人民、民族的姿态,既显示了知识分子的正义、良知,也规定了诗人在自身之外寻找诗意的抒情空间的选择,即置身于战争、动乱的文化语境中,其视线与体验无法从现实及政治领域移开,总在九叶诗人走的象征、玄学、现实结合的路线中突出第三维因素,力求将自我探索融入社会,使之上升为群体意识的诗意闪烁。所以他的诗不大写完全属于一己的情感,即便写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为在时代变幻中完成自我的蜕变、新生,所做的自觉而痛苦的向内反省与否定。
穆旦经常面向时代、现实、人民、民族命运等宽阔的情思地带,做忧患的人生担待,和对芸芸众生的终极关怀。这种倾向在涉足诗坛不久即初露端倪,如《一个老木匠》对社会底层不幸的诗意抚摸,揭示了诗人和世界之间的异己关系,冷寂客观的场景里隐匿着一股同情、悲切的忧郁情绪。诗中的忧患是挚爱的关切,更是命运的惋叹。进入40年代后穆旦更加关注现实,像《农民兵》,从普通的生命看到人间的不公,从生命对生命的压迫发掘社会良心,”他们是工人而没有劳资,/他们取得而无权享受,/他们是春天而没有种子,/他们被谋害从未曾控诉”,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社会底层的感叹牵念,抒情主体有别于居高临下的“启蒙”,使诗指向了对灵魂的拷问,甚至不无超越庸俗的口头政治的反战情绪。也正是基于对民众的“大爱”,诗人才从“不能够流泪的”(《赞美》)农夫身上,透视出一个民族内忍坚强的品质,赞美中华脊梁——农民的献身精神,让人感受到民族的力量和希望。同时,和爱相对应的与生俱来的批判意识被激发得强悍无比,不遗余力地发掘现实的黑暗、丑恶与荒谬。“我们是廿世纪的众生骚动在它的黑暗里,/我们有机器和制度却没有文明/我们有复杂的感情却无处归依/我们有很多的声音而没有真理/我们来自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隐现》),悖论式的混乱逻辑,却以可怕、顽固的方式存在于生活之中,展示了人受制于环境、难以改变环境的悲剧底蕴。穆旦这种“拥抱人民”的姿态,这种寻找诗与现实、时代契合的精神立场,注定了他的诗不论怎样接受欧风美雨的浸淫,骨子里仍然镌刻着典型的中国情感和中国经验。“勃朗宁,毛瑟,三号手提式,/或是爆进人肉去的左轮,/它们能给我绝望后的快乐,/对着漆黑的枪口,你们会看见/从历史扭转的弹道里,/我是得到了二次的诞生”(《五月》),这种工业式的意象比喻、矛盾乖悖的心理分析、陌生的语境转换,以及充满力度的抽象,全然似奥登的笔墨和对传统模式的定点爆破。但透过形式的雾障人们惊奇地发现:那内隐、沉痛的负重意识,那屈原似的理性精神自觉,正是传统忧患意识、实践理性的现代变形与再生。在这里,极其现代的技巧传达的竟是极其现实的战争感受,和民族心灵的历史震颤。
如果穆旦的诗仅仅停留于此,也就没有什么令人刮目之处。他超人的选择是:执著于时代、现实但却不过分依附于时代、现实,就事论事,而是力图超越具体时空和具象、具事限制,以主体融入后感同身受的冷静思索,自然地发掘隐伏在具体事件背后的理性晶体,给读者展开一片思想的家园,让人走向生活、生命中深邃隐秘的深处,获得智慧的顿悟与提升。体察底层民众生活的《荒村》《从空虚到充实》等诗是这样,写于1945年前后包括《农民兵》在内的《抗战诗录》更是如此。如著名的《旗》:“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风是你的身体,你和太阳同行……四方的风暴,由你最先感受,/是大家的方向,因你而胜利固定,/我们爱慕你,如今属于人民”,与其说是战争中“旗”的描绘,不如说是战争中“旗”的思考:“旗”是方向、中心,是力量的源泉、光荣的象征,而奠定这一切的是英雄们的流血和牺牲。“旗”是领导,“我们”是民众:“旗”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隐喻着领导超出民众却必须扎根、受制于民众。文化、哲学等理性波光对情思河流的照射,给人豁然通明的感觉。穆旦诗歌既无天马行空的玄奥,又少大而无当的空洞,让读者对兼具感人肺腑与启人心智功能的诗歌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当时的左翼诗歌或者抗战诗歌比较,确实是以另一种姿态走近、拥抱人民的。
二
与“尚情”的中国诗歌传统相比,穆旦似乎是反抒情的,他理意丰盈的诗是典型的知性写作。但实质上穆旦“是中国少数能做自我思想,自我感受,给万物以深沉的生命的同化作用的抒情诗人之一”,他的诗从未放弃对抒情性的坚守,并因之接通了传统诗歌的血脉,又以冷峻理智的“新的抒情”,为中国诗歌传统增添了新的内涵。穆旦十分推崇诗中的感情因素,以为卞之琳的《慰劳信集》“‘新的抒情’成分太贫乏”,“缺乏伴着那男人内容所应有的情绪的节奏”:认为徐迟的“抒情的放逐”观太绝对,消极的感伤、风雅之情应祛除,但不能完全放逐抒情,“为了表现社会或个人在历史一定发展下普遍地朝着光明面的转进,为了使诗和这时代成为一个感情的大谐和,我们需要‘新的抒
情”’。在这种观念笼罩下,穆旦的诗始终坚守抒情的特质。
表现之一是不但早期诗有浪漫气息,即便在西南联大追求现代主义、贬斥浪漫主义几成时尚的40年代也毫不例外。穆旦大学时代从浪漫主义之门跨进诗的殿堂,《旷野》《野兽》等都言说浪漫时节的浪漫心事,30年代后期的《我看》还充满浪漫激情,“照得见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的某些光彩”,《合唱》的热烈情绪、高昂音调和一泻千里的气魄,以理性精神为依托礼赞新生的中国,很有感情强度和思想力度。这些诗尽管有时也间接抒情,但表现的情感基本是单向度的,而单向度情感的沉浸正是浪漫主义诗歌首要、内在的特征。进入写作理性抽象之诗的40年代后,穆旦也并不缺少浪漫情怀,只是现实的遭遇使他情感内化,表现出更强烈的主体焦虑和悲悯情怀罢了。“事实上已承认了大地是母亲,/又把几码外的大地当做敌人,/用烟幕来掩蔽,用枪炮射击,/不过招来损伤:真正的敌人从未在这里”(《野外演习》),诗在书写一种抗日情绪,冷却的热情保证了诗人扎根于战争现实,同时又能远离具体时空限制,从整个人类文化的高度审视战争,使诗获得哲学的理性和层次。“多少人的青春在这里迷醉,/然后走上熙攘的路程……他曾经爱你的变化无尽,/旅梦碎了,他爱你的愁绪纷纷”(《赠别》),此间的情诗更“从情感意识到情感表现……很有些浪漫派的”,虽然意象的流动与生命过程的冷静沉思结合,把感情藏得很深,但爱的执著专一、坚贞内敛仍然遮掩不住。
表现之二是穆旦诗歌虽然常将笔触伸向宇宙、时代等博大空间,但它们几乎都是从个人、个体、“我”这个几乎为穆旦唯一书写对象的角度切入的。和艾略特不同,穆旦在诗中不是消泯自我、逃避个性,而是尽量彰显抒情主体,让”我”大量出现。而浪漫主义诗歌恰恰强调个人性,“我”的不断出现即反证了穆旦诗歌具备浪漫诗歌的核心特征。尤其像《我》《三十诞辰有感》等自我解剖的诗,更时时以“我”的存在支撑起一个带自传色彩的穆旦形象。应该说,穆旦那种自审意识铸成的对异化和焦虑的体验、那种自我搏斗和否定的残酷,新诗史上极其少见。“生命永远诱惑着我们/在苦难里,渴寻安乐的陷阱”“一个平凡的人,里面蕴藏着/无数的暗杀,无数的诞生”(《控诉》),这是诗人为谋求上进进行的残酷心理分析与心理折磨:人只有战胜自己和自己的欲望才能前行。《我》表明生命个体从脱离母胎开始就残缺而孤独,在文明荒野上的跋涉有时是虚妄的,什么都无法把握,其悲观情绪与生命的焦虑都不无鲁迅的影像。必须承认,穆旦诗中的“我”并不稳定、统一,叙述主体一会是“我”一会是“他”一会是“你”,或者“我们”“他们”,常变化不定,矛盾分裂,甚至虚幻,可究其实都是“我”的变体。“我”以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出现,反映了诗人分裂、残缺的心理结构:他既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又不愿放弃人的解放的终极目的,不愿被泯灭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众话语之中。这种人称的不断转移,在代指自我情感的同时,也增加了文本不易把握的特性。
三
那么穆旦诗歌“新的抒情”新在何处?它新在要“有理性地鼓舞人们去争取那个光明的东西”,和艾略特以“脑神经的运用”代替“血液的激荡”不同,它是血液的激荡与脑神经并用,从情绪出发同时以理节情。他深知要改变新诗思想肤浅的现实,必须书写发现的惊异,所以自觉探索一种理性化的深度抒情模式:协调感性和知性、个性化和非个性化,兼顾抒情和思想的发现,在复杂、矛盾而困惑焦虑的情感主调中融入经验成分,进行深度的“冷”抒情。于是他的诗不再是单纯的情绪,而转换成一种提纯、升华的经验,一种跨越一般意义抒情的知性化抒情。那里有对自我的探索、对生死观的阐发、对选择和承担的思考。《隐现》写死的恐惧和悲凉,更以“人”的名义思考死亡,存在主义观念的介入使对死亡的认识指向了生命意义的维度。《诗八首》是以现代意识审视爱情的本质,是经过无数次感情、感觉、思想的丰富体验而提炼出的经验哲学。“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之二),爱的瞬间体验和生死的终极思考相伴随,生发出一种形而上的辩证意识,上帝造人又不断扼杀人的生命和情感,使人永远无法完整,爱的这一半始终不能与另一半彻底融合。“无数的可能”“变形的生命”与“完成他自己”间互为联系又否定的缠绕,使恋爱是人的第二次生命的观点不攻自破,爱充满危险的悲剧本质不证自明。《春》中有青春炽热的生命欲望表现,更让人领悟春天到了,生命“等待着新的组合”的理性启迪。需要指出的是,穆旦诗歌的痛苦、深沉的情感基调,与现实的纷乱苦难、诗人个体的敏感弱质有关,但更在于传统诗歌抒情基调的影响,因为在“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定向审美原则支配下,古典诗歌千年来一致地悲凉。
穆旦诗歌的知性化抒情品质确实缘于艾略特、奥登等的思想知觉化理论的引发,也和中国诗歌传统天人合一、神与物游的悟性智慧,尤其是“反传统的原型”——宋诗有更内在的联系。在古诗中,唐诗突出情蕴,宋诗多有思想;唐诗重感性,宋诗重知性;唐诗以抒情为主,宋诗以说理做筋骨。或者说,宋诗是充满才学、议论的学问之诗、学者之诗,具有政治上的浓厚道统观念、文化上的鲜明理性意识、人生观上的沧桑体验和艺术上以文为诗的革新精神。㈨穆旦的诗有唐诗的抒情意蕴,也有宋诗的思想成分,它们不仅表达感情,而且着重表达对生活的领悟和思考,其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和宋诗基本是一脉相承的。受宋诗启示的知性选择,既是诗人节制感情的结果,也带来了诗歌感情的节制。这种深度抒情模式,丰富、充实和提升了传统“抒情”概念的内涵,和左翼诗人以概念代抒情的功利论、感伤派诗人以感伤代抒情的宣泄论划开了界限,堪称一种“新的抒情”。
【缘分抒情诗歌】推荐阅读:
缘分的句子06-17
情书-缘分的天空06-02
缘分的经典语录11-06
缘分五月情感美文11-15
缘分落地生根是我们05-29
形容缘分美好的古诗01-29
我与书的缘分作文03-04
缘分-我的小宠物作文350字01-15
缘分-我和朋友的故事作文500字03-21
奶奶抒情诗歌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