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健康教育总结(推荐10篇)
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脑中风防控意识,倡导健康生活行为,实现脑中风的早防,早诊,早治。卫生院与镇卫生计生部门联合,于2018年1月30日在国庄村开展了一期脑中风健康教育讲座。我们在活动地点悬挂宣传条幅,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由公卫科刘强主任主讲,参加人员为国庄村慢病患者及家属。
本次健康教育讲座共有46名群众接受了脑中风的预防与保健知识普及、发放宣传小册子100余份。
关键词:脑卒中,中医特色治疗,康复经验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日益恶劣、饮食生活的改变, 同时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严重, 脑卒中日渐成为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临床极常见病症, 甚者有患者因此导致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 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临床实践中认真总结脑卒中治疗后功能恢复的经验, 有助于临床医师交流经验, 并为减轻患者痛苦提供方法思路。杨辉副教授对提高脑卒中患者后期生活质量经验丰富, 注重中医特色治疗, 临床效果肯定,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中医特色治疗
1.1 针灸治疗
普通针灸治疗能有效对气血、经络、关节等进行调节、疏通, 对脑卒中患者早日康复有较好疗效, 根据大脑皮层中枢交叉支配原理, 采取针刺偏瘫患侧头皮, 扩张脑血管, 对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 增加脑血流量, 对微循环同样具有促进作用, 可有效改善脑组织电生理活动, 对生化指标异常、血液状态、抗氧化等具有调节作用[1]。
普通针刺30穴以醒脑开窍针法为基础, 辨证取穴, 瘫痪侧取穴, 结合头针及足针, 取穴如下:醒脑开窍法, 5穴;双侧内关、三阴交, 人中辨证取穴, 8穴;双侧太冲、丰隆、足三里、合谷瘫痪侧肢体, 12穴;行间、肩髃、血海、手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太溪、昆仑、地仓、颊车。
1.2 推拿疗法
推拿康复治疗可帮助患者疏通经络, 预防关节挛缩变形、关节疼痛、肌肉萎缩、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早期帮助患者活动关节, 手法缓慢轻柔, 在患者无痛范围内进行。康复评估后, 再采用推拿疗法, 推拿手法主要有推法、滚法、拿法、提捏、按法、摸法等[2]。
1.3 药棒穴位按摩及穴位贴敷
药棒穴位按摩及穴位贴敷具有活血通络、调理脏腑等功能, 选穴及药物选择按中医传统理论辨证论治。该疗法应用广泛, 疗效确切、迅速, 副作用小, 使用方便。一方面刺激穴位, 另一方面药物可从毛孔、汗腺渗透, 穿皮肤, 过穴位, 入腠理, 通经络, 调脏腑, 驱病邪, 治其内通其内, 更好地发挥药物与穴位治疗的双重作用[3]。药棒穴位按摩 (双足三里、三阴交、血海) 共6穴, 穴位贴敷 (双肺俞、脾俞、肾俞、太溪、阳陵泉) 6穴。
1.4 背部拔罐
拔罐治疗可舒经通络、行气活血, 具有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 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拔罐对局部皮肤进行湿热刺激, 通过皮肤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反射性兴奋, 借以调节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 趋于平衡, 并加强大脑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作用, 加强患处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 增强吞噬功能, 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阴阳失衡得以调整, 使疾病逐渐治愈。背部拔罐 (双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 16罐。
1.5 中药热奄包
中药热奄包外敷具有调节神经和经络的作用, 热效应能有效调节不协调脏器、松弛肌肉、活血通络, 通过表皮吸收促进局部新陈代谢, 从而促进血液及淋巴液循环, 减轻心脏负担, 缓解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乏力、疼痛等症, 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中药热敷能促进人体排汗, 同时排放杂质, 局部热敷重点作用不利之处, 快速缓解肌肉酸痛、乏力等不适, 且防治水分大量丢失。
中药处方如下:桑枝30g、二活络30g、桑寄生30g、杜仲30g、防己30g、伸筋草30g、络石藤30g、鸡血藤30g、赤芍30g、乳没30g、桃仁30g、红花20g、路路通30g、川牛膝30g、川断30g。水煎外用, 每日1剂, 每日1次, 每次15~20min。
2 其他治疗
2.1 饮食疗法
饮食上宜: (1) 低盐饮食:尤其对于合并有高血压患者, 体内钠盐过多, 增加血液黏稠度, 使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会增加脑卒中复发概率, 一般认为钠盐摄入量控制在5g以下; (2) 低脂饮食:脑卒中患者多数有肥胖及高脂血症, 应限制脂肪摄入, 多食蔬菜水果; (3) 高蛋白饮食:高蛋白饮食可改善血管弹性, 延缓血管硬化, 并能促进钠盐代谢; (4) 饮食适量:晚餐不宜过饱, 睡前不宜饮食, 三餐宜定时定量, 切勿暴饮暴食。
2.2 心理疗法
脑卒中患者出现偏瘫、感觉及认知功能障碍, 常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例如焦虑、自卑、抑郁等, 患者常会担心治疗效果不佳而留下后遗症, 影响治愈信心。在康复治疗中, 患者心理状态会影响配合程度及康复进程。因此, 应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调动主观积极性, 同时与家属沟通, 积极协助配合治疗。
3 结语
杨辉副教授采用康复疗法整体治疗脑卒中, 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 解除患者病痛, 减少致残率, 注重中医特色疗法, 采用针灸配穴治疗、推拿、拔罐、穴位贴敷、药棒穴位按摩、中药热奄包外敷等疗法, 加速脑卒中患者康复病程, 取得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妍.脑卒中中医康复治疗进展[J].河北中医, 2006, 28 (4) :311-313.
[2]周仲英, 金实, 李明富, 等.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304-30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护理工作在脑卒中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促进病情好转的重要环节。其中,健康教育能为患者提供相关知识,对促进疾病的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2009年8月~2010年8月对49例脑卒中患者的身心特点制定了有目的教育及康复训练计划并给予实施,结果开展健康教育后的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及致残率明显降低。患者掌握了有关疾病知识及康复训练要领,肢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恢复。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对偏瘫的认识水平,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8月~2010年8月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共49例。其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24~71岁,平均58岁;其中脑出血30例,脑梗死19例,平均住院时间为40天。
方法:①计划性教育:将有共同性护理问题的患者,进行有计划地集体教育,把疾病的有关知识讲给患者及家属,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及不同阶段的注意事项。②示范性教育:针对患者及家属文化水平的限制,健康知识的缺乏,护理技巧掌握的深浅度,对某些方法、行为进行示范和纠正,如肢体康复锻炼的方法,早期由护士给予被动活动,逐渐教给患者做主动运动,加强翻身拍背,按摩受压处皮肤。③随机性教育:护士在给患者做治疗、检查、护理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给患者及家属随机性解释。
护 理
入院教育: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不同,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疾病的病因,瘫痪的发生、发展及坚持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目的,并详细介绍康复计划过程。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室环境、主管护士、主治医生、床头呼叫器的使用、贵重物品的保存、床头卡标志、请假探视制度等,在与患者交谈的过程中,给患者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助于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也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1]。
环境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内温度一般在25℃,室内空气1次/日消毒,并减少家属探视,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患者体位:将瘫痪肢体放置与挛缩倾向相反的功能位置,以防肢体挛缩、畸形,并用沙袋、枕头等工具维持合适体位。
动作示范:在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功能训练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患者能很直观的体验每一动作,同时要培训家属掌握训练的要领及注意事项。
早期介入心理康复:康复治疗大多周期长,需要耐心、细心、短期内难以见效,致使家属往往缺乏耐心不能坚持。在康复训练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目的,认识到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或违反训练要求,否则会造成二次损伤。脑卒中患者因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不少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同表现的心理障碍,向患者耐心讲解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及恢复过程,让患者了解康复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治疗手段。和患者共同制定一套个体的、切实可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悲观情绪,加上家属和社会的支持,还可以请恢复较好的患者“以身说法”,使患者看到希望,树立康复的信心,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康复治疗,这对康复训练起到积极作用[2]。
急性期康复:①肢体功能位摆放:在偏瘫恢复过程中,患者迟早会出现肌张力增高和肢体痉挛,从而限制患者的主动运动,在急性期注意床上正确体位会预防或减轻这种痉挛模式的发展及防止压疮的发生[3]。仰卧位时,在患者肩胛下,骨盆下垫高2~3cm,以使肩胛和骨盆前伸,防止肩胛回缩和髋外旋,上肢各关节伸展位和下肢关节的屈曲位。健侧卧位时,健侧肢体在舒适体位即可,患侧下肢用枕头支撑以保持髋、膝关节微曲,踝关节于中间位,患侧上肢应保持肩关节前伸90°左右和各关节伸展位。患侧卧位是最重要的体位,此体位是对患侧很好的感觉刺激,头于舒适的体位,躯干稍向下仰,腰背部放枕头支撑以确保患侧肩胛前伸,肩关节屈曲80°~100°,肘伸展,前臂旋后;患侧下肢可置曲髋,屈膝和背曲,外翻踝的肢体,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体上,下肢在舒适体位。②肢体按摩: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液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4]。按摩要轻柔、缓慢和有节律的进行,不使用强刺激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推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的给予按摩和揉捏。③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卧床期的被动活动可帮助保持患者的运动感觉,保持肌肉和软组织的弹性,从而保持关节活动度的完整,预防关节粘连和挛缩的产生。一般从近关节开始,从近至远依次各个关节进行,每个关节均要全方位、全范围、平滑而有节律的进行,一般每天2~3次即可。同时注意手法不宜粗暴,对伴有感觉障碍的患者,要注意防止过度牵张,以免造成关节脱位及周围软组织损伤。
恢复早期康复:①床上训练:床上训练应尽早开始,根据患者体力可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等早期诱发肢体的主动性的活动,采用夹腿、摆髋、桥式运动、翻身起坐等活动训练提高躯干肌、腰背肌、臀肌。其中桥式运动是偏瘫患者卧床期间长用的一种方法,患者仰卧,双上肢放在身体的两侧,治疗者帮助患者将双髋关节、双膝关节屈曲,双足平放在床上,将臀部主动抬起使骨盆保持水平。②座位及座位平衡:训练应尽早进行,防止坠积性肺炎,直立性低血压及全身脏器功能低下。先从半坐位30°~45°开始,以后逐渐加大角度至80°,时间有5、10分钟到30分钟,若患者持续到30分钟时就要训练坐位的耐力[5]。然后从仰卧位到床边做起,最后坐到椅子或轮椅上,接着进行坐位平衡训练。锻炼前后观察患者反应,注意有无直立性低血压,当心率超过120次/分,收缩压>24kPa时立即停止训练使患者仰卧,同时注意安全,护士应自始至终站在患侧。
恢复期康復:①站立训练:在完成坐位平衡即可进入站立训练。站立训练可以增加患者的负重能力,为正常行走奠定基础。此期加强屈膝、踝背屈及膝稳定性控制,患腹负重训练,在起立过程中髋关节的伸展一定先于膝关节的伸展,这样可避免膝过伸的产生。可采取患腿站立健腿向前、向后迈步;患腿站立,健腿踏台阶及骨盆前、后倾等的练习。②行走能力训练:行走能力训练是综合运用卧位,站立时已获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患者运动能力的过程。下肢肌力达2级可作步行训练指导,步行时髋关节起主动作用,行走时促进髋关节伸展和重心转移,帮助屈膝促进行走,每次训练都应耐心指导或协助患者完成每一个动作,认真纠正患者的不良姿势。③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偏瘫患者康复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根据患者性别、职业、兴趣、爱好选择训练项目[6],指导患者进行手的灵活性、协调性,运用正确的姿势学习穿脱衣服、做手工、画画等逐步学会用勺、筷,以促进患者恢复自理能力,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出院指导:出院时对家属及患者进行一次全面健康教育,主要告诉他们出院后坚持康复训练,不能随意更改训练计划,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恢复情况修定训练计划,纠正不良姿势,同时提醒他们按时服药,讲解药物剂量、用法、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监测血压,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饮食,注意低糖、低脂、低盐。
结 果
开展健康教育后的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及致残率明显降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率为60%。基本掌握理解了康复训练的方法。
讨 论
通过对偏瘫患者的心理、功能训练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偏瘫的康复训练是一个慢长的过程及其坚持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增强了患者的信心,主动配合训练,使家属掌握了基本训练技巧,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满意,减少康复期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桂英,叶宝霞,陈洪波,等.健康教育在病房护理中的实施[J].医院管理杂志,2004,2(9):72.
2 夏卫民,胡艳秋.早期介入心理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3,11(28):3842-3843.
3 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2.
4 黄永禧,王永华.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50.
5 王艳红,郭红丽,贾志阳.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J].医学论坛杂志,2006,27(8):75.
6 于淑贞,李翠化.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2):110-111.
据统计,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约200万人,年增长速率达8.7%。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残疾,每6人就有1人走向卒中。在存活者中约75%-8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者超过40%,脑卒中已跃升为城乡居民各种死因的第一位。
今天一早,社区科一行人来到姜山镇小城春秋社区,进行现场义诊活动。在活动现场人气爆棚,不仅提供免费血压血糖的检测,此次活动中还额外增加了HCY(同型半胱氨酸)的现场快速检测。据了解,同型半胱氨酸的指数高与脑中风有直接的关系,是导致脑中风的第二大危险因素。截止活动结束,为近120个社区居民免费提供了检测,发放宣传资料400余份。
脑卒中
脑卒中又叫中风或脑血管意外,表现为偏瘫、失语等,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等。它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中风发病看起来是一瞬间的事,不可预料,实际上同许多疾病一样,中风也有一个明确的各种病理损害不断累积,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风发生是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遗传以及年龄增长等多
种因素长期作用于脑血管引起的。
预防脑卒中要点:
1、控制血压,中风病人多有高血压病史,因此,必须经常检查和控制血压,一旦发现血压偏高就应服药控制。
2、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劳逸结合,冬天注意保暖。
3、注意克服诱发中风的不良习惯,如脾气暴躁,易于冲动,操劳过度,活动剧烈,睡眠过晚,酗酒等。
4、科学饮食,常食蔬菜、水果和富含维生素、纤维素食物、豆制品、牛奶,少吃油腻食物、盐、糖,保持大便通畅。
5、警惕中风预兆,如突发短暂的机体麻木、单侧肢体笨拙、言语含糊或表达困难、头痛剧烈、头昏、恶心、全身乏力等异常现象,必须立即去医院诊治。
糖尿病
1、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保持情绪稳定。
2、饮食原则: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良好的饮食控制是一切降糖治疗的基础。
3、可食用纯牛奶,避免应用酸牛奶等含糖量高食品,禁甜食、水果,禁食粥类,尤其是勾兑有芡、面粉的粥;
河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振涛
4、三餐定时定量,减少主食量,适当增加蔬菜种类。
5、控制饮食基础上,按时服药,推荐胰岛素疗法,副作用相对较少。
6、学习自我监测快速血糖,了解血糖控制情况。了解低血糖的表现,避免低血糖发生;
7、控制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达标,120/80mmHg;定期复查血脂水平;戒烟、限酒。
8、定期查颈动脉彩超,了解血管状况;查心电图或冠脉造影了解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定期查肾脏彩超,肾功能、尿常规等,了解是否有糖尿病肾损害;定期查眼底,评估是否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高血压
1保持情绪稳定,心情乐观愉快,心平气和,要控制情感,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和激动。
2生活不宜紧张。劳累,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或劳动,注意保暖。
3睡前不要太兴奋。激动,避免用脑过度,人睡前可听点音乐,让大脑静下来,睡眠要充足,不开夜车。
4进餐不宜过饱,忌暴食,吃少脂。少糖。少盐饮食,每天食盐
5克为宜、多吃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蔬菜、水果。谷物。不偏食。
6宜食芹菜,胡萝卜、荠菜,山揸。香蕉。花生。莲心。淡绿茶。黑木耳。蜂蜜等;不宜食动物油。巧克力。冰淇淋。油炸食品。电烤鸡鸭。浓茶。动物内脏等。戒烟酒。
7衣裤。领带。裤带都不要过紧。弯腰不宜过度,不宜突然改变体位,以防止诱发脑溢血。也不宜玩麻将,看球赛。打游戏机,防止情绪过分激动诱发脑溢血。
8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步行。慢跑、太极拳、气功。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等,做到适度、坚持。
9降压药,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做到长期眼药不中断不要随便服,不能随便进补,必要时须遵医嘱。还要定期检查血压和血脂。
冠心病
1.节制饮食,控制体重。少吃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黄、鱼籽、动物内脏等,多吃鱼、豆制品、蔬菜、水果等。
2.限制食盐摄入,每日10克以下,禁烟、节制饮酒,白酒每日量控制在30ml以内。忌饮咖啡、浓茶等。
3.如果血压高,应在医师指导下长期服用加压药物,使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130~120mmHg/85~80mmHg)。河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振涛
4.生活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和情绪波动。大便通畅,睡眠充足。可做适量运动,以不引起症状为宜。如打太极拳、散步。
5.夜间不宜独居一室。起床前,做到“三个半”:醒后静卧半分钟,床上坐起半分钟,双腿下垂在床边半分钟,然后再起床活动,避免因体位突变导致意外。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71.8/10万,是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140.3/10万。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降低脑卒中危害,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
(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依托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提升健康教育效果。各地在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等工作中将脑卒中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鼓励社会组织和脑卒中防治机构共同行动,推动建立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三)推动关口前移,做好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在有条件的地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提供平衡膳食、身体活动、养生保健等咨询服务。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高血压患者及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将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药物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与专科医师、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提供综合、连续、动态的服务。培育社区健康指导员和志愿者,指导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开展自我健康管理。到2020年,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到60%,治疗率达到55%,治疗控制率达到40%。
(四)坚持项目引领,加大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力度。继续实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各地项目工作积极性,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实施有效健康干预,提高脑卒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在项目中的技术指导作用。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订项目工作方案,明确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作为脑卒中筛查和干预项目承担单位,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承担所在辖区技术指导工作,项目办公室设在各级疾控部门。
项目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社区组织发动工作,对筛查点40岁以上居民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和初筛,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由项目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患者的及时进行规范化诊疗,高危人群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项目医院的指导下制定干预方案,定期随访。完善项目信息交换工作平台,健全国家、省、地市、县数据共享机制,筛查干预数据由项目承担单位收集后,经项目医院和市级疾控中心共同审核后报出,省级疾控中心汇总整理及时上报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国疾控中心,共同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评价项目效果、制订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有条件的地区全面推广项目成功经验和适宜技术,积极推进在医院就诊的高危人群和其他疾病患者中开展脑卒中机会性筛查。
(五)提升诊疗能力,推进多学科融合卒中中心建设。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资源布局,优化卒中诊疗资源配置,组织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卒中中心建设。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对卒中中心的建设、评估、验收、管理等工作,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到2020年,60%以上县(市)、80%以上市(地、州)、100%省(区、市)建设至少1家符合要求的卒中中心。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一家技术实力强的卒中中心,作为区域内脑卒中诊疗、康复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中心,加强区域内卒中防治和康复管理。到2020年,卒中中心相关医务人员均应当接受脑卒中防治等技术培训。
(六)强化康复服务,提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推动卒中康复工作,实施早期介入、分阶段康复的全程管理,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自理能力,促进回归社会。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待患者进入慢性康复期,及时转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规范化康复治疗,对出院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能力建设,制定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要求的规范、路径和指南,加强基层康复医务人员培训,使其具备卒中康复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术,提高康复能力。
(七)发挥中医药作用,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开展脑卒中中医药防治研究,总结形成脑卒中中医健康干预方案并在医疗机构推广实施。加强中西医结合,开展脑卒中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国医堂、中医馆)为重点,深化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向脑卒中患者、高危人群提供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和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脑卒中等专业联合诊疗,综合多专业资源和中药、中医技术等方法,提高中医药防治脑卒中临床疗效。
(八)加强体系建设,构建脑卒中全程管理服务模式。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疾控机构建立脑卒中地方防控工作网络,着力构建双向转诊、上下联动、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脑卒中分级诊疗模式,推动预防、筛查、干预、治疗、康复全程管理服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制订辖区脑卒中防治工作方案,组织实施脑卒中防治工作,开展督导评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联合院前急救机构,提供规范高效的诊疗服务,对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脑卒中防治技术指导、支持和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和患者动态管理档案,开展辖区内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筛查、健康干预管理、患者转诊和康复指导等服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综合防控干预策略与措施的实施指导及防控效果考核评价。
(九)加大科研力度,推动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应用。强化脑卒中防治研究,推进脑卒中相关科研项目。推动成立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联合高新技术研究院所等机构,加强脑卒中防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推动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融合。结合脑卒中防控实际需求,遴选成熟有效的脑卒中预防、诊疗、康复保健、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在信息共享、能力建设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健全监测网络,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机制,加强死因监测工作,逐步实现脑卒中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信息的动态管理。制定全国统一的数据采集和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全国脑卒中防治数据库,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脑卒中防治信息分析与利用,推动脑卒中防治数据的开发与共享,为卫生决策、临床支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百姓健康提供开放、便捷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
三、工作步骤
(一)2016年到2018年。各地制订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初步建成省、市两级脑卒中防治体系,提高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工作质量,有条件地区可根据服务需求扩大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受益人群。
(二)2019年到2020年。完成覆盖全国的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基本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脑卒中防治分工协作机制。国家卫生计生委对脑卒中防治工作进行评估,总结工作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
四、有关要求
(一)各地要高度重视脑卒中防治工作,完善协调机制,确定工作目标,统筹各方资源,加大政策保障,根据本地区脑卒中流行现状和防控需求,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二)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通过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服务质量。
(三)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建立脑卒中防治技术培训体系,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脑卒中防治服务能力,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脑卒中防治人员队伍。
在脑卒中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已成为当前脑卒中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脑卒中防治研究的深入, 针对脑卒中患者开展的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和评价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并且对健康教育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健康教育的意义
刘春英等[4]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患者得到系统的健康教育后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李文静[5]对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在治疗全程给连续的健康教育, 收到较好的效果, 且溶栓治疗中、治疗后无致命性再灌注脑损伤或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鲁近奕[6]对72例患者加强恢复期的护理和功能锻炼, 预后明显好于其他患者。致残率也最低 (34.38%) 。赵迎春[7]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治疗, 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除上述治疗外, 由专业护士进行心理、功能训练方面的健康教育。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患者康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5) 。邱彩兰等[8]采用整群抽样方式, 将36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实施健康教育。在住院22d后, 对患者住院期间的检查、治疗、护理、饮食、休息等10个项目的依从性进行评分, 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 进行测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依照临床路径实施健康教育, 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对诊疗方案的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刘珍君[9]将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 教育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 采用健康教育、肢体合理位置摆放、运动训练、手法按摩、心理干预等方法进行护理。结果教育组健康教育效果更显著 (P<0.05) 。健康教育、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且能避免和减少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东梅[10]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随机健康教育方式, 研究组按健康教育路径实施健康教育。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对患者很好地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刘芝修等[11]对首次发病住院的47例脑卒中患者, 由专人给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每周强化1次, 出院后采取电话随访和门诊复诊指导, 每2周1次, 于发病后3个月评估患者的疾病知识, 遵医用药情况及不良生活行为, 并与干预前进行比较。干预后的脑卒中患者在了解疾病知识、遵医用药及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面明显提高 (P<0.05) 。祁永兰[12]对14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电话回访, 在遵医用药、康复训练、心理疏导、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健康教育。实验组遵医行为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能增强患者遵医行为, 对延缓病程进展、预防并发症、减少再入院次数、减轻经济负担和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2 健康教育的形式
文林华等[13]对45例脑卒中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 观察组遵医行为明显好于对照组, 观察组再入院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依从性, 促进恢复, 降低脑卒中复发率,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提高生存质量。王芳[14]应用个体量化健康教育方式对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并与随机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比较, 个体量化健康教育明显提高了脑卒中患者治疗依从性。刘旭霞等[15]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居民从对脑卒中的认知、相关疾病、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社会因素等实施干预。社区全方位实施健康教育, 能降低尤其是高危人群脑卒中的发生率, 也能减轻个人、家庭、社会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滕明芳[16]对115例脑卒中患者及家属采用了分阶段健康教育, 使患者在不同时期接受不同的训练, 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降低致残率或减轻残疾, 尽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及自我照顾的能力。张冠雄等[17]将21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 (109例) 和对照组 (109例) 。两组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临床治疗和封闭式康复训练, 观察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同步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脑卒中复发率显著降低, 康复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患者的依从性明显提高。姜绪红等[18]将60例中风患者及其相对应的60名照顾者随机分为健康教育观察组和对照组 (中风患者及相对应照顾者必须同组, 各占50%) , 分别实施多元化健康教育及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通过实施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 使患者和照顾者对疾病的认识大大提高,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水平和满意度。有效预防了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家属的照顾技巧[19]。郑萍等[20]将中医治未病理论贯穿于健康教育中, 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反复进行宣教。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集西医知识教育和中医养生行为教育之长, 能明显提高患者对健康相关行为的认知程度, 有利于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养成。此外, 还应加强患者家属的教育, 以利于患者各种健康行为在家庭中的强化支持。作为中医医院, 应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 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理念, 防止或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3 健康教育的内容
3.1 饮食指导
张世洪等[21]研究表明控制饮食享受低盐 (每天6g以内) 、低脂肪和低热量饮食, 简朴膳食模式食物为主, 由蔬菜、水果、豆类、鱼、粗制大米或面粉构成的食品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胡萝卜素、维生素E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3.2 用药指导
对高血压、糖尿病与脑卒中的相关研究资料表明[22], 经系统抗高血压治疗后, 卒中减少了38%, 重度卒中减少34%。糖尿病及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比血糖正常的同龄人高出1倍[23]。积极防治高血压病、糖尿病, 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坚持服用降压药、降糖药, 不要随意停药[24]。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与脑卒中的关系研究表明, 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升高是脑卒中最危险因素之一。使用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可以使心肌梗死后脑卒中的风险率降低30%。
3.3 心理疏导
卒中后抑郁 (PSD) 为常见的心理障碍[25]。卒中患者由于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状态, 性格变得暴躁。护士应加强心理干预、心理辅导, 提升配合治疗的依从性, 控制焦虑抑郁情绪, 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从而减少患者的孤独感,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 卒中单元治疗是卒中患者最佳选择[26]。
3.4 康复指导
急性期如不采取早期正确的康复护理, 患者将丧失康复的机会[27]。康复期功能锻炼指导: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主动肢体功能锻炼, 多适用于瘫痪肢体肌力在Ⅲ级以上患者[28]。脑卒中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运动功能恢复, 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29]。被动运动疗法:以达到放松痉挛肌肉、牵伸挛缩肌腱和韧带恢复, 维持关节活动度。改善肢体循环为目的。主动运动疗法:指导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 逐步学会洗脸、刷牙、如厕等。对于合并认知障碍的脑卒中患者, 同时给予认知康复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其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30]。
4 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现阶段脑卒中的治疗还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化治疗指南尚未普及, 许多健康教育内容较适于单一的脑卒中病例, 对于伴发其他疾病的复杂脑卒中病例, 存在局限性, 宣教效果不明显。健康教育的人力资源不足, 健康教育的实施范围目前局限于住院患者。应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开发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教育策略, 大力加强对社区、家庭和其他病种患者普及健康教育, 以增强全民健康意识,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目前, 脑卒中的医学科普知识和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如戒烟困难。这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 如加大控烟力度, 加大宣传的力度。以减少脑卒中发病率, 延缓病情进展及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进而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5 展望
【关键词】脑卒中 康复锻炼 健康指导 护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59-01
康复锻炼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程度,康复锻炼进一步推广是社会进步、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只有康复锻炼或健康教育指导是不能更好的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大大降低了该病致残率,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将针对以上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如下概述。
1脑卒中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动脉改变、风心病、心源性栓塞、动脉炎、血液病、代谢病、药物反应、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可导致或伴发脑部血管狭窄、闭塞,这可使脑局部缺血或因血管的破裂而出血引发脑中风。
2基本目的
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中期患者可明显的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协同运动和下肢的伸肌协同运动,并逐渐可做到某些肌肉关节的独立运动,相当于B恢复3-5期。后期患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用患侧肢体,相当Brunnstorm恢复阶段5-6期。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加自如的使用患侧,如何更好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通过训练掌握的技能,提高各种ADL能力,在保证运动质量的基础上提高速度,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质量。
3康复方法
早期康復方法:⑴、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⑵、翻身练习。⑶、床上自我辅助练习。⑷、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⑸、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⑹、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⑺、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⑻、排痰。⑼、床头抬高坐位训练。⑽、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 ,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⑾、呼吸控制练习。⑿、坐训练。⒀、坐位平衡。⒁、坐位操。⒂、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⒃、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⒄、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TENS等。⒅、应用肌电反馈技术。⒆、言语治疗。
中期康复方法从被动 助动 主动以此为:⑴、抑制上肢的痉挛模式。⑵、伸展躯干促进和改躯干活动性,抑制躯干紧张,痉挛。⑶、双手抱膝左右轻身体以控制上下肢痉挛。⑷、肩关节屈下用患手触摸治疗者手再触摸自己前额,然后再触摸自己对侧肩以训练肘关节随意屈伸功能。⑸、肢体放置与保持活动:在患手活动期间,指示在任意一个角度停住,并保持在此位置片刻以提高患上肢的空间控制能力。⑹、肩关节各向关节自主运动:肩前平举,肩外展,肩外旋。⑺、肘关节各向自主运动:肘,展,前臂旋后。⑻、腕指的自主运动:腕背伸,侧偏,拇指外展,对指等。⑼、肩带的活动:向上、向外、向下。⑽、桥式运动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⑾、髋内外,外展的控制训练:健侧中立位患侧做,患侧中立位健侧做。⑿、膝关节屈伸展控制训练。⒀、髋伸展位膝关节的屈伸展控制训练。⒁、患者悬垂位训练下肢准备负重运动。⒂、俯卧位屈患膝训练。
坐位:⑴、患侧上肢支撑训练。⑵、患侧上肢下做小范围屈伸肘关节。⑶、患手向前推物或双手交叉拾物。⑷、手背推移物体。⑸、前臂旋转压橡皮泥。⑹、患侧下肢屈髋运动。⑺、手指夹拾小物体(越过中线)。⑻、健侧下肢肌力训练。⑼、患侧下肢屈伸膝运动。
站立位:⑴、站立平衡训练:左右前后移动重心。⑵、站立平衡操:双手交叉(可视情况而定)前平举过头,前平举后躯干左右旋转等。⑶、坐站控制训练,及分解练习。⑷、双手支撑墙面做肘关节屈曲伸展运动以促进肘关节伸展或者患手独立支撑。52、双腿前后站立,重心移动以小范围屈伸患膝。⑸、髋伸展位屈膝。⑹、屈髋屈膝准备迈步。⑺、患侧下肢内收、外展和下降骨盆训练。⑻、扶持下单腿分别站立。⑼、低迈步训练以控制骨盆上提下进行迈步。⑽、双杠内步行训练(三点):健侧上肢向前扶杆——〉然后患侧下肢跟进——再健侧下肢上前一步。⑾、持拐杖步行训练(三点、二点):健手持拐向前——患下肢向前迈出——健足跟上。⑿、上下楼梯:上/健手扶——健侧下肢——患侧下肢下/健手扶——患侧下肢——健侧下肢。⒀、床边ADL训练:洗漱、穿脱衣服、二便处理等。
晚期康复方法:继续前一阶段的训练,进一步巩固,提高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方法如下:⑴、手指的精细动作加强训练。⑵、侧方行走训练7先向健侧后向后侧。⑶、改善步态训练:骨盆放松,屈膝加强训练。⑷、改善步态训练:踝背伸牵伸。⑸、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站立位,健腿在前,患腿在后,指示重心前移,患足足跟不能离地。⑹、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患肢负重,健肢前后迈步。⑺、做站立位两足轮流交叉运动。⑻、家庭ADL指导。⑼、居室改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习惯的不断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年轻化,如何降低病残率、缩短病程及提高生活质量一直是许多脑血管病研究者的一项重要课题。许多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使致残率有所下降,但由于时间窗的严格限制,在我国,特别是医疗水平低下的中小城市及农村医院还很难推广。由于目前我国康复师缺乏,多数医院达不到最佳康复效果。因此,早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不仅可以节约人力资源,还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服药依从性,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斌,王淑英,刘美丽.等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自知力恢复、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6,35〔5〕:330-332.
[2]刘永红.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1,17〔9〕:54
[3]赵雅之,急诊科护士与不同类型患者家属沟通技巧.河北护理,2007,6(9):32-33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接收的136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在44~69岁,平均年龄(58.6±4.5)岁;合并高血压45例,合并高血脂32例,合并糖尿病25例。全部患者症状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指定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MU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
1.2不安全事件
全部136例康复期患者中出现10例不良事件,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7.4%,患者满意度为96.3%。其中,走失2例,及时发现找回,跌伤6例,输液外漏1例,由长时间未翻身造成的皮肤红淤1例。
2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2.1疾病因素
由于疾病造成的中枢神经损害,患者意识障碍,反应迟钝,认知力差,容易走失;肢体协调能力下降,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跌倒等不良事件。
2.2环境因素
患者离开家人入院治疗后,由于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经常出现焦虑情绪。另外,由于医院地面湿滑,人员流动性大,床位无防护栏,患者在行走、如厕和取物过程中易跌倒摔伤。
2.3家属因素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患者家属在看护患者的过程中部分操作不合理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如给患者使用高温热水袋使造成的烫伤或擅自调中频治疗仪引起灼伤。
2.4心理障碍
患者入院治疗期间经常出现焦虑、自责、偏执等不良情绪,脑卒中患者由于身体协调能力下降,多数情况下不具备正常的生活能力,部分患者不愿让别人协助,易出现摔倒等意外。
2.5护理人员因素
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工作压力均较重,部分护理人员的疏忽、专业知识不全面、病情观察和巡视不及时等原因均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3护理管理
3.1改善患者住院环境
保持患者住院环境干净整洁,避免通道、楼梯口处堆放杂物,地面加设防滑措施,病室周围的走廊和厕所安装扶手,危险地方设置警示标识,病床上设置防护栏。
3.2健康教育
对康复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演讲宣教等形式向患者讲解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不良事件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3.3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排解其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叮嘱患者行动过程中需他人相扶,避免独自行动。
3.4强化护理人员管理
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强化护理人员对脑卒中疾病的认知,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护理手段及应注意的安全隐患,强化专业知识,便于应对不良事件。
3.5预防并发症发生
严格监测并发症的发生,勤于帮助患者翻身、清洁、更换衣物,预防压疮和皮肤红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服药和进水过程中避免发生呛咳;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
4体会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脑卒中、心肌梗死和肿瘤新发病例报告工作是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防治研究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有助于动态了解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恶性肿瘤发病发病、死亡的变化规律,探索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为分析评价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生、流行、控制、预后和预防控制效果、卫生决策、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为评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后慢性病防控效果提供基础数据。县卫生局成立以张世国副局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督导考核。县疾控中心成立以邱占富主任任组长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督导考核等工作。各单位要成立以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落实此项工作。
二、强化人员培训
县疾控中心要精心组织,认真开展对各单位业务骨干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落实逐级培训任务,为此项工作的规范开展奠定基础。
(三)报告要求
各单位临床医生对符合报告的病例填写卡片,并于24小时内报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对医生填报的卡片予以审核后录入脑卒中、心肌梗死病和肿瘤新发病例报告登记表,并于每月底将电子资料和纸质盖章资料报表各1份上报县疾控中心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新发病例报告工作是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长期系统地对辖区内的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脑卒中(包括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报告,有助于动态了解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病、死亡的变化规律,探索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为分析评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流行、控制、预后和预防控制效果、卫生决策、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为评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后慢性病防控效果提供基础数据。为了规范开展重庆市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新发病例报告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特制定本工作技术指南。
2、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新发病例资料管理
(1)对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新发病例资料进行分区
重庆市疾控中心负责每季度收集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新发病例报告资料,按地区分类,形成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分区表返送回区县疾控中心剔重。
(2)建立电子档案
将每年的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新发病例原始资料及剔重后的电子档案备份存档。
3、培训、指导和督导考核
每年召开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新发病例报告工作总结及培训会;每季度对片区报告情况进行通报,并抄送重庆市卫生局;每年对片区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新发病例报告工作和漏报调查工作进行指导、督导与考核,控制报告质量。以上通报和督导结果将纳入区(县)疾控中心目标考核中。
4、统计和总结
每年年初统计上年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新发病例报告资料,撰写重庆市新发病例报告总结,上报重庆市卫生局、中国疾控中心,并把信息反馈给各区县。
四、考核和评价
(一)组织管理
1、有工作计划、规章制度、总结及质量控制记录等。
2、各种原始资料、统计资料分类管理,符合档案管理要求。
3、培训、指导与督导记录。
4、有报告。
(二)考核评价指标
数据上报及时率、漏报率、重复报告率、卡片填报完整率和录入符合率等指标。
1、网络报告单位的考核指标
死亡病例同时具有发病报告的比例≥90%、病例漏报率≤10%、报告信息完整率95%、报告信息准确率≥95%。
2、随访确认的考核指标
随访信息填报完整性100%,随访信息填报准确率≥95%。
3、数据上报与总结报告的考核指标
数据与总结上报及时率,要求全部按时上报,迟报一次扣一分。
【脑卒中健康教育总结】推荐阅读:
脑卒中病例报告09-12
脑卒中康复的注意事项09-24
世界卒中日健康教育05-28
师生健康中国健康活动总结报告07-24
大班教育健康总结10-08
县健康教育工作总结报告(健康教育所)06-29
小学健康教育总结06-30
2022年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总结10-07
幼儿大班健康教育总结06-04
护士健康教育比赛总结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