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宝典古诗文诵读(共11篇)
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由兰陵二中赵金玲主持的课题《兰陵二中经典古诗文诵读策略的研究》,该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兰陵中学的全体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开展古诗文诵读,有哪些形式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依据及意义。
中央对中学生诵读文化经典有明确要求。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让青少年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
《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5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是时代对教师的一种要求。因此,要探索古诗文诵读的策略,为学生积累古诗文寻求好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上实现由接受式、被动记忆式学习模式向自主独立创新学习发展。
泱泱中华,英才辈出,文学作品的璨若星晨,经典古诗文中蕴藏着的是中华几千年的礼貌和丰厚的文化,这盏辉煌的“精神灯塔”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要21世纪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利用青少年儿童的黄金时期,有选择地给他们诵读一些经典之作,借由先哲的风范,熏习我们的学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禀性淳良的孩子,那么“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孩子一生融入社会、生活幸福、事业大成的基础,这也是此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之所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实践,寻找易于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并能取得较好诵读效果的活动形式,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2、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出一条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开拓学生课外学习的诵读经验,为更多的学校诵读经典寻找捷径。
3、通过研究、探索、寻求古诗文诵读的教学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诵读策略。
4、以经典诵读为突破口,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构建书香校园,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色。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诵读兴趣,研究诵读策略,(每学期需有1—2次全校性的诵读赛事活动)。
2、各班开设诵读课,有效地选择教材,读“最有价值的书”免费为学生提供人手一册《古诗文读本》各班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心理和年龄特点,自选若干篇目,阅读、背诵,并结合学生的课外读物选本进行教学,及时交流经验,提出问题、探讨,总结提升出有效策略。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古诗文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古诗文诵读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课题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及可行性分析
1、学校领导具有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重视科研工作,对参加研究工作的教师在研究时间及研究经费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本课题的研究能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本课题课题组老师由县骨干教师和校骨干教师组成,其成员都是青年教师,热爱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平时都能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并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并且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善于总结经验,经常撰写教学论文,其中有一部分教师的论文分别在市、县级获奖。这些教师都多次承担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科研工作经验,已具备了一定的课题研究能力。
3、本校已自发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一年有余,每日晨读20分钟已形成惯例,各班开设了古诗文诵读角和手抄报等园地,有些班级创编了融诗、词、歌、舞为一体的文娱节目。有些班级对沿江片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展示课。
4、学校倾全力购置书籍、磁带、光盘、录像带免费,为学生提供人手一册的古诗文诵读材料,有条件、有机会时带教师外出取经。
七、研究人员分工。
赵金玲:课题组负责人。负责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谐调运作、总结经验、管理实施等全面工作。
张晓峰、胡传沛、林传强、刘晓波:制订并执行各年级的研究计划,积累收集资料和整理档案、撰写论文等工作。
八、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定于2013年12月开题,到2015年12月结束,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1、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为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开题实施研究。
(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4)联系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以便他们能做好课题的辅助工作。2、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为全面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
(2)“中学生学习古诗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3)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编写《古诗文读本》校本教材。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
(6)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7)课题阶段总结: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评析。B)整理资料。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8)开展暑期诵读经典古诗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3、2015年5月至2015年月12月为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总结诵读经验。
2、撰写实验报告。
3、编写校本教材。
4、推广成果。
九、保证措施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长亲自主持课题研究,副校长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都是年轻科研型教师。设立教科研经费,保障课题得顺利实施。建立健全教科研奖励机制。
十、预期研究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编写校本教材、撰写课堂教学案例、调查报告、经验论文集。2015年12月结题。
2013.12.26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读是语言实践练习最重要的途径。只有读的多, 才能悟得深。多读有助于对语言的感知、吸收、积累, 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说的那样:古人做文章时, 感情充沛, 情感勃发, 故形之于作品。
(1) 激趣。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 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 我们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如在教学的起始阶段, 我们给学生讲“诗的故事”“诗坛趣话”;先读浅显的诗, 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 尝到读诗的甜头, 以此来调动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全部背诵给同桌听一听, 进行初步的统计;再把同学们接触过, 但又不是大家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难度不大, 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自信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2) 导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非常注重导之以“法”, 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第一步:学诗授法。就是以课本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渠道, 注重读诗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依“法”习得。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摸索出了按“细读———精读———感悟”三程序进行的自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1) 知诗人, 解诗题; (2) 抓字眼, 明诗意; (3) 多诵读, 悟诗情。第二步:配诗悟法。就是学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后, 补充另一首便于比较的课外古诗, 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使学生逐步体会、巩固读诗的门径。如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我就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思乡的诗, 有关对月抒怀的诗, 孩子们一下子就背会了《月下独酌》, 联系上了《静夜思》, 同时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第三步:展读用法。为了扩大学生和阅读面, 我充分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报”, 开辟“每周一诗”栏目, 让语文科代表通过网络搜索诗歌或在《唐诗三百首》中精选古诗, 作为重点赏析。在适当时间我稍作点拨、引导, 让学生欣赏诵读, 自悟其意, 自得其乐。
二、熟读古诗、自悟自得
教学中, 我主张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 并读给同桌听, 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如教学《小儿垂钓》时, 我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 反复诵读。 (1) 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 (2) 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侧坐莓苔草映身; (3) 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 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 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 可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 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 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还有的提出:平常说“招手”是请他过来的意思, 他怕“鱼惊”为什么还请“问路人”过来呢?随即让同学们展开讨论, 不难得出“招手”是“摆手”的意思。通过熟读, 质疑解疑, 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 达到自悟自得。
三、适度讲解、诵读体会
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 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教学中我注重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 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 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如在结束《古风》的教学时, 适度讲解:此诗题目也作《悯农》, 悯有“哀怜”的意思, 还作忧愁解释。作者李绅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 后来官做得很大, 一直做到了宰相, 但他对生活在下层的老百姓还是很同情的, 因此在他的不少诗歌中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这种关心百姓的感情, 这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至此, 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古文声韵之美、情感之美, 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四、展开想象、悟意明理
根据诗的内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 学生才能进入古诗优美的情境中, 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登鹳雀楼》, 我通过启发学生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象, 悟意明理, 再把想象中的景物画下来或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又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五、适当延伸、拓展诵读
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知道李白、杜甫, 不知道苏东坡、李清照……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 我想, 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写作文, 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 文章就会放出光彩。因此, 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适当延伸, 拓展诵读面, 扩大储存量。如教学《古风》做总结时, 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 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意, 我经常通过网络搜索已学或准备要学的古诗文歌曲, 让学校文艺队编排经典古诗歌舞, 通过歌舞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学习《回乡偶书》时, 我通过编排歌舞让学生一起参加排演, 在排练中就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各抒己见, 更好地丰满了诗歌的内容, 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诵读经典古诗文是直抵孩童心灵的歌唱, 它可以雕琢孩童的心灵, 感化孩童的性情, 培养孩童的志趣, 开阔孩童的胸襟, 端正孩童的言行, 塑造孩童的人格, 陶冶孩童的情操。因此,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 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 自读自悟、质疑问难, 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魂。古诗文诵读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也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培育民族自豪感,为学生成长奠定基础的文化之旅。习近平主席曾明确地说道:“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笔者从教二十多年,发现中职的学生和普高的学生相比有个显著的特点,他们的语文基础更差,厌学情绪更普遍。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及格线左右,有的学生中考语文成绩只有三四十分,他们对古诗文有抵触情绪,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发现有的学生甚至读不懂那些只有小学程度的文言文。而现实情况是三年之后他们就要参加工作,再也没有充裕的学习时间。笔者认为他们尤其需要积累古诗文,以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所以尝试着对他们进行古诗文的诵读教学。
首先笔者选择了100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挑选的标准是有没有名句,语言是否优美,是否适合中职学生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把这些古诗文按易到难的程度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笔者先是利用两节课大讲特讲古诗文的无穷魅力,随后把100篇古诗文的资料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利用早读时间自己读读,背背。
在读背的过程中,笔者适当地教学生记忆方法,如过度背诵,即是一首诗刚好背下来的时候不要停下来,而是趁热打铁,多背几遍,这样才记得牢。还有强化中间,根据心理学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理论,一首有一定长度的诗歌,中间部分容易遗忘,所以背诵时中间部分要比开头结尾部分多背几遍。再次是发出声音背诵,因为古诗文都是有韵律的,都十分讲究音乐美,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大声的诵读能辅助记忆且不容易遗忘。
其次,笔者在诵读之初就提出了诵读的目标,倒背如流,烂熟于胸,终生不忘。这个目标很高,且不容易实现,所以需要有一些的鞭策、鼓励的方法,如笔者给学生做示范,凡是要求学生背的古诗文,老师都要先会背。再如在班级墙上张贴一张“古诗文背诵进度表”,显示每个学生的背诵进度,按月统计一次,奖励前五名。还比如每学期进行一次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默写比赛,优胜者不仅有奖品,还可以在期末成绩中适当的加分。
最后,笔者每节课之前拿出五分钟的时间讲授100篇古诗文的内容。一开始是朗读的指导,古诗文的教学要格外注意诵读,这是毋庸置疑的。读,可以提升人的理解力,感悟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的朗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分组读,分角色地读;为了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可以范读,也可以借助视频朗读等。只有在绘声绘色地朗读中学生才能品悟到作品中的那种审美情趣,才能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地说一般可以分为三步: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如《琵琶行》的教学,那秋风瑟瑟的江边的送别的感伤,琵琶女弹奏的音乐所传达的声声悲情,音乐引出的琵琶女身世诉说的凄惨,音乐引起的诗人同病相怜的悲伤,都是借助教师的诵读极富激情地传达出来,从而打动学生。
诵读之后便是理解和感知。我们要求学生读懂、读透古诗文,最后才能达到理解和感知文章内涵。诗人平时积累了许多情感,遇到了某个契机,有了情感的突破口,才演绎成了篇章,这就是“灵感”。情感的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种物,可以是一次经历,可以是一个念头等。如果阅读时找到它,就意味着阅读思路从混沌到有序,为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就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学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人就一次游历幽州台一事,作者抓住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独”字抒发出了那种沉重的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之情感,把诗人那种生不逢时,想力图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感抒发到极致。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评析,进行理性的思考。在这个环节,诵读教学要采用积极开放的形式,以民主的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进行质疑解疑。即使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也不要严肃地批评,而要耐心地进行正确的引导。《琵琶行》这一课的鉴赏时,学生对诗中小到词语、大到景物描写及人物形象等理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纷纷拿来进行交流,同意的、不同意的竞相发言,在你来我往的争论中,问题一一得以化解。学生的思维因争辩而变得活跃,变得条理清晰,因争辩而变得善于以理服人,因争辩而变得多思勤思,从而使思维得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智能也得以开发。
二年过去了,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基本上都会背诵这100篇古诗文了,个别学生掌握了90多首,最少的一个学生也背了70多首。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觉得课前五分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可以选择多样化的形式,比如可以对一些适合表演的内容,课前布置学生做好准备工作,然后上课时尝试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他们学起古诗文来会更积极,更主动。其次,教师可以主动创设一些与诗文意境相符合的情境,顺势进行古诗文的教学,可能就会事半功倍。还有如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学生才算是真正汲取古诗文的精华。总之笔者一直在思索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中职学生能更多地捧起书籍,“与圣贤为友,与知识为友,与时代同行”,笔者有理由相信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定会在这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的形象和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板书诗题,介绍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他才华早显,既是诗匠,又精禅理。生在一个虔诚佛教的家庭里,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二、生自读诗歌,读准字音,直至能背诵为止。
三、结合注释,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一片。
四、师和生一起理解诗歌大意。
角弓上的箭迎着强风射了出去,将军在渭城狩猎。
野草再枯,也躲不过猎鹰的眼睛,雪融化了,马也奔驰得很快。转眼间已经到了新丰市,驻马时,已经回到细柳营。凯旋时回头望向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暮云笼罩,原野上静悄悄的。
五、赏析诗歌
1、全诗共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后四句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
2、风声与角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倒装句式。
3、“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三句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
4、“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古诗诵读 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读中理解感悟。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3.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默写《峨眉山月歌》。2.完成《课堂作业》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簸”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养成课外积累名家名篇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同学们,你们学过有关刘禹锡的哪些诗呢?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插图,指名说图意,释题。
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多读几遍。
3、指名认读生字,注意正音。
4、指名读古诗,读中正音。
5、同桌互读。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图理解诗意。
三、细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
1、指名读第一行。
(1)说说“九曲”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2、指名读第二行。
(1)说说“浪淘、簸”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3、指名读第三行。
(1)说说“上、银河”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4、指名读第四行。
(1)说说:“同”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5、学生自读古诗,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6、分组读、男女生读诗。
7、说说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从哪句体会到的?感情朗读。
8、学生各自背诵古诗
四、拓展。
请学生回家后再查找刘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
浪淘沙。
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情:直上、同到(豪情万丈)。
作业设计:
诵读教学法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以读为核心,强调的是先读后教,只读不教,甚至读就是教;而且,诵读的意义不仅为了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更在于通过反复诵读,不断进行视听强化,从而调动直觉思维,借助丰富的想象,达到能够理解语篇意义、感悟文章思想、品味作品精华的目的。
但可惜的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读经复古思潮的影响之下,诵读教学也成为众矢之的,在有失偏颇的责难声中,诵读教学逐渐式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全国上下对苏联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模仿之后,语文课堂被大量的讲解、分析所占据,诵读教学几乎被彻底抛弃。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教育界对语文“少慢差费”的高耗、低效教学的反思,诵读教学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版)分别出现了诵读的要求。尽管此时大家对诵读的解读各不相同,但诵读已实实在在地被重视起来了。
之所以在讲诵读教学时以古诗词为契机,是因为中国是诗词的王国,灿若星河的古诗词已然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母亲河,这条河流源远流长、经久不息,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延续了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歌这种文体以其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意象、充沛的情感形象生动而又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人生,当然也就成为诵读教学的首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10年版)“阅读与欣赏”模块也明确要求:“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中职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诵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法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现在又焕发生机,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契合了汉语自身的特点、心理学的认知原理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下面分别展开论述。
1. 诵读教学符合汉语自身特点
一个个的汉字是汉语学习的最小单位,一个汉字包括了形、音、义三部分。
从字形上来说,中国汉字造字法有“六书”之说,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方法,转注和假借为用字方法。这样的造字方法就使得汉字形成表意文字,其显著的特点是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根据字形即可看到或推断出字的意义。“日、月”就是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为“刃”;一人跟着一人即为“从”;三人为“众”;有“水”“羊”声即为“洋”。这样看字如看图,反复诵读就是反复读图,就是通过视觉反复强化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这样就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当然也就能够明了整篇文章。
从字音上来说,汉字是音义同构。宋代的王圣美早就明确提出汉语词音具有表意作用,他说:“古之字皆从右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着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这样汉字声中有义、声义一体,所以汉字可以因声求义。那么,反复诵读就是通过听觉的反复刺激来达到理解声音背后所蕴藏的意义。
从声调上来说,汉语每个汉字本身都有对应的声调,所谓声调即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古汉语声调有“平、上、去、入”,现代普通话“阴、阳、上、去”四声是由其演变而来的。而无论是古声调还是现代声调,其实都能表达不同的情感。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一对四声发音的描述也是对声调情感的解读,即平声能表达平和的情感,上声能表达强烈的情感,入声能表达悲远的情感,入声能表达急促的情感。因为声调本身包含不同的感情,那就能通过诵读直接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直至把握全篇思想。
2. 诵读教学符合心理学的认知原理
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特别讲究“口诵心惟”。“口诵心惟”就是一面用眼睛看、用嘴巴读、用耳朵听,一面用心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所以它是一个由语言文字引起的有眼、口、耳、脑等感觉器官共同参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过程。它体现着诵读的声音技巧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相互融合,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活动。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的观点,所有的知识都组成为一定的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而在以语言学习为主的活动中,听觉系统的图式在语言整体图式生成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其他的相关图式,实现几个系统的图式的自动组合。通过听觉系统的图式可以激活听觉中的声韵旋律图式,可以复现语境图式和意境图式,可以激活语言发出者的情态及情感图式;可以激活相关的视觉图式,可以激活语言形式图式:听出言语材料中的表现方式、风格、特点等,可以激活相应的概念图式,达到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可以多种图式的组合产生一个新的语言整体图式。所以诵读起作用的实质就是通过反复多次地重复、认知和感受,激活各种和语言相关的图式,生成新的语言图式,最终完成语言内化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从外在信息转化为内在语言正是语言学习的基本原理,诵读教学正是对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正因为如此,在传统的诵读教学中早就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经验之谈。
3. 诵读教学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
中职学生一般年龄在15~18岁之间,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精力充沛,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能力基本处于平衡的状态,记忆力比较强,正是知识积累的黄金时代。但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弱,古诗词的积累较少,口语表达不够流畅,写作能力更是欠缺,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在诵读教学时若能通过多种多样的诵读形式,提高他们的诵读兴趣,就可以帮助他们积累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中职语文诵读教学实施程序
根据以上对诵读教学理论依据的分析,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实施“以读为核心,在读中学”的学习策略,即在诗词教学中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达到掌握诗词内容的目的。具体步骤如下:
1. 范读
所谓范读就是示范朗读。既然是示范性质,那么朗读者的朗读一般来说要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恰到好处。所以这个示范一般来说是名家或老师,从朗读质量上来看,当然名家更加专业。但从学生学的兴趣来看,还是教师的亲自示范更具魅力,因为老师的范读不仅有声音,还有老师的态势和表情,这样面对面的声情并茂的范读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对调动学生诵读的热情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
当然,这一示范除了提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对诗词进行认字、正音和释义。因为汉字具有表意明显、音义同构、以声传情的特点,所以只要掌握了字形、字音,就基本上理解了字义,就可以消除字词理解的障碍。
2. 初读
所谓初读,就是在范读之后,让学生进行初步朗读,反复练习。
首先,初读环节要明确诵读的基本要求:准确、自然、清晰。准确包括发音准确,内容准确,即做到“六不”: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减字,不换字,不重复,不颠倒。
其次,这一环节还要是让学生在自然状态的练习之下凭借直觉找准诗词的节奏。诗歌的节奏,是音节组合的长短、高低、强弱有规律地出现所造成的节拍。我国古典诗歌的节奏形式主要有四言两顿(2-2)、五言三顿(2-2-1或2-1-2)、七言四顿(2-2-2-1或2-2-1-2)等。《登高》就是七言四顿,并且除颔联为2-2-2-1节奏外,另外三联同为2-2-1-2节奏(具体见下图)。读诗时准确把握住节奏了,实际上也就相当于了解了诗歌的大致轮廓。正如郭沫若在《文艺论集·论节奏》中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三,通过寻找诗歌的节奏进而读出音节背后的意象。以杜甫《登高》为例,全诗8句56字根据节奏再现了12个意象:风、天、猿、渚、鸟、落朩、长江、秋、病、登台、霜鬓、酒杯。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从诵读的方法上来说,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的方式,也可以男女生擂台赛的方式,更可以根据班里面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言来诵读,以提高诵读的兴趣。
3. 细读
对学生而言,如果说初读环节主要是用眼来读,读出了节奏;主要是用口来读,读出了画面;那么细读就是主要用心来读,读出了情感。即在运用诵读技巧的同时,展开想象、体味情感,以探求诗歌的意蕴,领悟诗句背后的情感。
这一环节的诵读质量是上一环节的一次提高,所以诵读诗歌要注意技巧的运用,常用的表达技巧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等。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节奏也就是由停顿的长短不同所造成的。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以“登高”为例,“急、高、哀、清、白、回、无边、萧萧、不尽、下、滚滚、来、万里、常、百年、独、繁、艰难、潦倒、浊”都是属于要重读的音节。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如《登高》一诗的首联再现一派萧杀秋景,故语速较慢;而颔联、颈联,要表现雄浑、悲壮之气,故语速稍快;而最后尾联以沉郁结束,故语速又变得缓慢低沉。
句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一般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登高》一诗首联两句可用平调;颔联两句前句可用平调,后句可用升调;颈联两句前句可用升调,后句可用降调;尾联两句前句可用升调,后句可用降调。
此环节诵读技巧的指导采用一句一读的形式,让学生一字一句地来读,更让学生从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等方面一字一句地来评,并要求在评议时能够根据杜甫的生平经历和本诗的背景资料说出采用“抑扬顿挫”的简单的原因,师生边交流诵读技巧,边挖掘技巧背后的情感,让学生在掌握诵读技巧的基础之上来领悟诗歌的内涵。
4. 熟读
熟读就是熟练地来读,即把前文准确地读、理解地读、有感情地读融会贯通,以至把诗歌内容烂熟于心,达到化为我用。
这一环节可采用齐读和自由读相结合的方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一步强化记忆,对于篇幅短小的诗歌要求当堂背诵,对于篇幅较长的诗歌可以指导学生适当按照记忆规律,运用一些背诵方法,比如“化整为零法”、“循思路法”、“设置情景法”等方法来进行背诵。多读、多背是诵读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我们进行诵读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读记”扩大学生的文字积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语感。
这样以“读”为核心,以“读”为主线,通过范读、初读、细读和熟读四个环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达到掌握诗词内容的目的。
当然,在进行诵读教学时,除了以“读”贯穿之外,更应该把诵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比如朗诵会、演诵会、背诵会等,以读带读,扩大诗词的阅读量,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更可以把诗词教学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比如烹饪专业的学生运用古诗词中的意境进行菜品的设计,动漫专业的学生根据古诗词进行动漫创作等等,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以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摘要:诵读教学法是我国传统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诵读教学的理论依据,以具体的诗歌教学为例,探讨中职语文古诗词诵读的教学程序,并设计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以期对中职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诵读教学,教学程序,古诗词
参考文献
[1]赵维森.传统语文教学重视诵读法的深层理据[J].教学与管理,2008,(27).
[2]周庆元.诵读法的历史演化与现时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一、主题整合的选读方法
古诗文经典浩如烟海,选文是诵读的重要环节。结合教材和课内阅读进行主题选读是一种有效方法。如,在教学《春夜喜雨》这首诗时,我以“雨”为主题带出另外写雨的诗,进行整合阅读。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我以送别为主题,把中学阶段出现的有关送别的诗篇进行整合,讲一首,带一首,联一组,主题鲜明,整合得体,容量大、效果好。
二、学以致用的指导方法
我在教学中重视渗透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并进行学习迁移,让学生运用方法自读古诗。如,在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我在教学中渗透读诗题、知背景的方法,教给抓关键词语理解和想象情境的方法,并有意总结学习的步骤,引导学生自读《芙蓉楼送辛渐》。整个过程既是赏析,又是授法。在教学《夜雨寄北》时,我引导从学习到拓展,在诵读中学法悟情,进而迁移到韩愈、陆游的两首写雨诗作,从学到用,学用一致,自然通畅。
三、对比联系的赏析方法
同一个主题的诗作,出自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或意象,这里可能有相同的地方,也肯定有不同的方面。联系阅读时,对比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在教学《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中让学生两首同读,联系对比,了解两首诗的异同点,这种联系的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整体把握和细节解读两种方法并用,使之获取更丰富的文学感受。我在送别诗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呈现出送别表达方式上的异同点,在总结中进行整体联系,概括了诗词中以歌相送、以语相送、以酒相送、以目光相送的不同内容和都是以真情相送、真心相送的共同情感,这里可谓是提纲挈领、画龙点睛,这种联系性的总结可带给学生方法启迪和联想回味。
四、想象情境的感悟方法
诵读古诗词,不在于把内容讲清、讲透,不在于把词句条分缕析,而重点应是语言的揣摩和情境的想象感受,如果学一诗只要求学生用白话把它词句意思讲出来,那就不叫读诗,就会白水无味了。诗的灵魂在意境,我在教学《夜雨寄北》时,抓住“秋雨”与诗人的联系,重点感受冷冷的秋夜、倾盆的大雨,从而引导学生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诗人站在窗口,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诗人孤独的惆怅、如雨飘落的相思。我在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配上音乐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让学生从阅读中进入场景,从心境感知到情境体验,相送画面在想象中呈现,惜别情感在想象中升腾。有这般丰富的诗境想象还能担心学生没有读懂诗意吗!
五、积累名句的储备方法
诵读经典诗文,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熟读名篇名句,把千古传诵的名句铭记于心,成为其终身享受的语言储备,经典诵读就应该发挥这样的作用。我在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中非常重视充分体现诵读的特点,重视学生通过熟读、背诵记住古诗语句,特别是名句。如,我在教学生理解体会古诗文内容后,会安排整体回读和对词对句的对读,继而熟读成诵,让诗句融入学生的语言储备。又如,我在教完两首送别诗后,又出示了一组送别诗的目录,调动学生记忆,让学生记清更多的名诗名句,最后教师导语引读一组名篇送别名句;还安排了让学生应用古诗句进行交际表达,这些都促进了诗句积累,对学生的语言素养有极大的帮助。总之,经典诵读要立足诵读,丰富学生诗句储备,如果学生在这其中能满腹经纶,今后在交际或作文中能引经据典,这就是经典诵读带给他们的一种人生文化,一种个性素养,又是一种学识品位,一种生命风度!
教材分析
《悯农
(二)》是唐朝诗人李绅写的《悯农》组诗中的第二首,入选苏教版小学年级语文下册“勤劳篇”主题单元。诗歌通俗易懂,意在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教育学生尊敬劳动者。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尊敬劳动人民,尊敬劳动成果。教学重难点
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低年级的诗歌教学应从朗读体会入手,反复咀嚼、品味、朗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引领学生以读促悟,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学过程:
1.知诗人
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叫《悯农》。《悯农》是其中的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2.解诗题
学《悯农》这首古诗前先弄懂诗题“悯农”的意思。3.明诗意
难点的突破:诗句意思的理解,我配以图片及语言讲解,帮助学生明白诗意。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我采用多种形式读,以及古诗新唱等方法,帮助学生朗读感悟、熟读成诵。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勤,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受其中。说到动情处,我配乐吟唱,出示画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体会诗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诗人的感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应多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练读,并且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这样做既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也就能熟读成诵了。
(一)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
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
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
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
左边两人就使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二)“的、地、得”快板的地得、的地得,用作助词都读de.作文写话用不准,朗读往往会念错。
有趣的活动、绿的树,活动是事,树是物。事物前面用的字,朋友们都记着。
认真地想、快快地跑,想跑看摸是动作。动作前面用地字,位置千万不要挪。看得清,记得准,唱得好,飞得高。动作后面用得字,补充说明要记牢。
(三)“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阅读李商隐的《贾生》及注释,完成1~2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史记·屈原列传》载: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①,坐宣室②。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③。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①受厘:举行祭祀,接受神的福佑。②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③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1.将[注释]所引《史记·屈原列传》中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译文:________ 2.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________的情节作这首诗的题材。(2)诗中,“虚前席”生动描绘了孝文帝怎样的情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可怜”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同步练习册答案 在线同步课程 在线搜题
答案: 解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
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学推动下,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人文意识的重要性再一次被提出。在过去,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将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意识作为其主要的教学任务。面对这样的教学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唯有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予以经典古诗文高度重视,准确认识到经典古诗文对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一、诵读经典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经典古诗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与文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具有促进性的作用。但是无论从何方面来说,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就应当认识到诵读经典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更好学习语文。阅读、写作、交际、写作等内容共同组成小学语文教育[1]。就一门文科性质极强的学科而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教学要求。而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发展。学生在诵读古诗文的时候,可以认识生字,有助于教师识字教学的实施;与此同时,诵读经典古诗词也是语文素材的积累,对学生写作与交际有一定的意义,并且诵读本身就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所以说,诵读经典古诗文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
其次,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时代快速发展,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导致传统文化逐渐被快餐文化掩盖。现如今具有娱乐性的新文化形式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如综艺、电影以及动漫等。在这样一种变化形式与变化速度如此之快的现代社会,人们逐渐忘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简单。先前古代圣人遗留下来的无价财富逐渐被后代遗忘。就现在生活中,如果提及古代文人及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果不是名声极盛的文豪,其他的作家很少了解。遗失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其实是我国文化的一大损失。针对此,教育文化事业就应当承担起应有责任,通过教学活动传承传统文化。而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承悠久文化,就需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实行。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经典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最后,培养文化修养与民族情感。语文是实际上就是一门语文文字综合性与实践性集为一体的学科。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利用学习语文文字的同时,吸收中国文化的传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吸取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学习传统文化作品,并加强领悟,可以促使学生潜移默化的认识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情感。小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其实就是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二、加强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教学策略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诵读古诗文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加强经典古诗文的诵读。
1、结合教学内容与诵读。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诵读经典古诗文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一点,诵读并不是孤立,也不是与教学内容相对立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完全可以将教学内容与诵读相互结合在一起。如,教师在讲解某诗篇的时候,可以预先组织学生诵读。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思考,对诵读的部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揣摩古诗文中字词的含义与作者表达的情感[2]。但是如果教师讲解的内容不是古诗文,教师照样可以将古诗文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中,针对某一主题选用合适的古诗文展开教学。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古诗文诵读相互结合,可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采用多种诵读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白诵读古诗文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创设一次古诗文情景诵读表演,让学生在教材内或者是教材外选择古诗文,并经过自己的编排呈现在其他的学生面前。实际上,学生在选择、编排古诗文的时候,就在不断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为满足诵读表演的需要,学生就会对古诗文中的情节与人物进行分析。经过学生一系列的活动,就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图片、动画以及故事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效果。
参考文献
[1] 殷翻平.让经典诗文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浅议古诗文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青春岁月,2013,12(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