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存在的问题-四川公车改革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车改革存在的问题-四川公车改革(共12篇)

公车改革存在的问题-四川公车改革 篇1

公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公车改革焦点难点释疑

公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当前对公车改革的批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交通补贴的标准是否合理,二是公车改革的程序是否合法。第一个问题笔者在《‚车改‛后交通补贴标准怎样定才合理 》、《公务交通补贴为何人人有份 》、《 交通补贴的级差是否过于悬殊 》等博文中已有论述,本文重点讨论公车改革的程序问题。

一直以来,不断有人对这个问题提出质疑。有的意见认为,‚不应该让既得利益者来主持公车改革‛,‚让他们削减既得利益,无异于与虎谋皮”。‚可以想象,谁会挥刀自宫,谁能将自己的权利拦腰砍下,以示清白?‛也有文章提出,‚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自己制订规则、自己执行、自己解释,这本身就很难说彻底代表了公共意志‛。‚各地在进行车改时,如果不重视‘程序公正’,不听一听公众的意见,甚至暗箱操作,这样的改革恐怕只能招致一片骂声。‛

应该说,有些意见虽然比较偏激,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其中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某些深层次问题。笔者5年前曾经在一次会议上提出:‚由于‘车改’工作属于本行政区域的重大事项,而且影响到预算的部分变更,因此,为了使‘车改’工作不但在内容上更加完善,而且在程序上更加合法,我建议各地的‘车改’方案经过党委、政府讨论通过后,最好以政府的名义,提请当地人大常委会审议同意后才

正式实施。这样效果会更好些。‛虽然当时主流媒体曾在头版以‚车改方案宜由人大审议‛作为通栏标题予以报

道,遗憾的是并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不但地方政府没有意识到‚车改方案宜由人大审议‛的必要性,就是当地人大也不愿主动过问此事。究其缘故,盖因体制所囿也。

其实,我国过去进行的许多改革,无不是由党委决定,政府实施;尽管涉及国计民生,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又有几项是由人大审议通过后,再由政府着手实施的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已经引起党内外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笔者在《公车改革是‚与虎谋皮‛吗》一文中写道:‚笔者完全赞同应该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当前许多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产生并长期存在,正是体制、制度的缺陷造成的。惟有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彻底根治腐败。‛

当然,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短时间内毕其功于一役,只能积极稳妥地逐步推进。现

在,公车改革已经触及到政治体制改革这样更高层面的问题,我们既希望这两项改革能够互相促进,取得更大更好的社会效益;但也不能因为政治体制改革暂时不到位,便把公众期待已久、迫在眉睫的公车改革搁臵起来。譬如说,为了杜绝公车私用、变相专车,严格控制交通费用,各地各单位完全可以采取‚加强管理‛或‚半货币化‛的模式进行公车改革。这样做技术难度并不大,只要工作真

正到位,同样能够达到目的;而且不涉及财政预算的变更,还可以顺利绕过发放交通补贴的瓶颈,避免一时无法统一的争议,何乐而不为呢?关键还是主管部门和监督机关有没有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以及勇于改革的决心和魄力。谈公车改革问题

谈公车改革问题

我国对于公车改革问题,已经持续了好几十几年,但是对公车现象的非议却仍然非常严重。

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李宏说,近期将下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规定省部级官员配车的使用年限从5年一换变为8年一换,省部级官员提升职务后,要 “车随人走”,不再更换新车。这是国家对公车改革的再次发力。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的条件,要在严格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的同时,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

但是!!

中国的公车究竟有多少?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公车数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车消费支出在1500亿元至2000亿元之间。而民间和学者统计,公车的数量在300万至350万辆,每年消费支出约为3000亿~4000亿元。国家行政学院的竹立家教授说,4000亿元还是自己在xx年提出的数据。

同时,即便数据透明了,也无法确定其真实性?因为目前的公车改革现状,已与其目标背道而驰。“公车多、耗费大、增加道路拥堵,而且车的档次越来越高”,竹立家估计,教育经费和医疗经费加起来可能和公车消费数目差不多。例如,一些地方曾经把公车改革弄成赤裸裸的”分钱”,区委书记、区长每年”车补”居然高达七八万元。

中国的公车改革从1994年开始,治理方案年年出新,效果却原地踏步。在2016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建议取消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改为公务车,并提出以预算管理实现公车总量配置,将公车管理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中。此前,广州、昆明、杭州、辽阳等城市已经开始公务用车改革。总体概括为三种模式:一种是广东一些城市实行的货币化改革模式。东莞沙田镇在1993年就取消了公务用车,改发交通补贴。第二种模式是集中管理,即没有车补,公务车交由公车服务中心管理。第三种是货币化和集

中化模式相结合,保留主要官员专车,其余的由公车管理机构提供,在需要的时候申请,单位和个人要按行车公里数来付费。

政府每年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推动改革进行。在今年两会期间,财政部终于决定公开中央部门的“三公消费”情况,但是,没有处罚制度的信息公布是没有意义的。公布的财政预算要民主化、精细化,并通过人大常委会议的严格审批,没有这些做前提,公车消费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此外,用于保障公车改革顺利进行的法律法规迟迟未见出台。在大家看来,政府内部文件根本不能遏制公车膨胀。如果没有法律支持,不能向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受到特权利益阻碍的改革能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所以,对于已经成为藏污纳垢、引起民众极大争议的公车问题,上升到法制、政策的层面是十分必要的。公开和透明是最基本的方法,目的是获得社会舆论的监督,防止出现

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另外,在法制层面,需要制定和出台相关惩罚措施,因为光是规定是什么问题,怎么做的问题等,还不能解决问题。要明确地规定应对举措,并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公车问题。

总得来说,要想适当解决公车改革问题,有以下四种方案: 一控制公车总量

和配备,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只有公务用车。保留公务用车的数量,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常住人口核定,由人大批准控制。二是学习国外经验,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监控机构不受当地政府领导,直接向上级负责,网上公开查询记录。三大规模用车社会化,由政府向租车公司公开招标或租用,对驾驶员的安排可参照国有企业人员分流办法进行。公务车的保养也向社会公开招标,结算由财务和维修点进行,司机个人不介入。四对不配备专车的公务员按照一定标准实行适当交通补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购买私车,私车公用。

公车改革存在的问题-四川公车改革 篇2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的组成部分, 接受主管部门和上级机关的领导, 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全额拨款, 在各项政策的执行方面, 有着与其他事业单位共性的一面;但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高等学府, 承担着培养人才, 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 高校也是高等学历人才聚集地, 教师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 对国家、政府的相关政策有较多较深的了解, 对许多社会现象也有着深刻的认识, 更能够理解并支持国家与政府的改革事业, 这一点使得公车改革能够在高校顺利推行。但也正是由于这一点, 使高校公车改革受到师生高度关注, 改革举措的正确与否、力度与深度是否能够与师生满意度成正比, 成为高校公车改革的难题。

一、高校公车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车使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班车, 主要为教职工的上下班提供服务, 保障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第二个方面是学校各部门、学院日常公务用车;第三就是学校领导专用车辆。

大部分高校前两类的车辆管理模式采用的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办法, 车辆运行费用实报实销, 没有进行成本效益核算。第三类则一般归学校领导专人专用, 配备专用司机。这种模式暴露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车辆运行成本高

随着国家和教育部对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学城的运行已步入正常轨道, 高校多校区办学办公已成为常规化的工作状态,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各校区之间相距较远, 对校车的需求不断增加, 导致校车的购置费、运行费、维修费都大幅度增加, 校车的运行成本占学校公共经费的比例逐年提高, 严重挤占了紧张的教育经费。

(二) 车辆利用率不均衡

高校上下班, 与其他事业单位有着不同之处, 除了正常的上下班班车外, 还需要根据教师的工作特点, 中途安排往返班车, 以满足不同上课时间老师的需求。校车需求在时间分布上不均衡, 上下班高峰期, 车辆不够用;工作时间内, 车辆不能被充分使用, 一辆车上只有几位老师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 部门使用成本高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机构都处于市中心地带, 而大学城距离市区比较远, 高校必须准备有机动车辆, 供各行政部门外出办事使用, 否则办事的效率会很低很低, 而提供机动车辆的问题在于导致单次使用成本很高, 这种派车类似于专车使用。

(四) 容易滋生腐败, 群众不满意度高

根据江苏省2004年的相关规定, 高校领导不允许配备专车, 但目前的情况是, 大多数高校领导不仅仍然配有专车, 而且配有专用司机。这些公务车总价不算太高, 但配置较高, 油耗及维修成本都较高, 如果管理不善, 在日常使用中极易产生公车私用、多报销、乱报销的现象, 滋生腐败。并且, 配备专用司机、公车私用也极易引起师生不满。

除此以外, 高校公车也存在购置审批程序不合法、未经过公开招标等违规现象。因此, 改革势在必行。

二、对高校公车改革的思考

各高校针对公务用车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借助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东风, 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 转单位管理为专业化管理

高校可以借鉴已经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单位的经验和做法, 在保证学校班车正常运行, 以及在保障学校一些重大事务、特殊任务的条件下, 参照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 将现有班车转为经营实体, 实行有偿服务, 车辆在空余时间段, 可以面向校内外提供服务, 学校对车队的车辆运行成本和人员工资福利核定基数, 实行学校承担和自主承担相结合的方式, 在确保车辆安全运行的提前下, 既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又可以节约一定的成本, 还能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做好保障服务工作。

(二) 借助公共交通服务设施

近年来, 随着市政公共设施经费投入的加大, 地铁、大站公交等公共交通越来越便捷。即使是地处郊区的大学城, 在城市规划中也受到了重视, 公共交通已经相当便利。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首先应当对班车进行改革, 对乘坐班车的情况进行严密的统计与调查, 逐渐取消乘坐人数少的班次, 鼓励教职员工充分利用公共交通设施。与此同时, 利用学校教育的天然宣传优势, 提倡环保出行, 绿色出行。对于有地铁经过的路线, 取消全部或部分班车, 教职工坐地铁上下班, 根据有效出勤天数, 每月发放交通补贴。对于公共交通比较发达或成熟的外出办事地段, 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即使给与双倍的公共交通补贴, 对于学校来说也是有利于成本核算的。

(三) 引入竞争机制

努力实现用车渠道多元化, 允许外单位汽车租赁公司进入学校市场。班车、实习用车、大型活动用车可以外租, 形成竞争机制, 倒逼校内车队提高服务效率和降低用车成本。

(四) 实行货币化补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私家车越来越普及, 推进校车改革的社会条件和客观条件逐步形成, 实行货币化改革将是校车改革的大方向。

教职工的班车按照实际的交通情况进行货币化改革, 发放交通补贴;教育教学用车由学校的专业化管理部门承包经营或外包进行;平时办公公务用车可由学校汽车专业化管理部门承包经营或按照实际状况进行个人自行出行进行交通补贴。公务用车的改革本着根据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 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 既保留一定数量公务用车、又充分发挥现有的社会资源 (如地铁、私家车、外包车等) 。只要制定科学、合理、公正的标准, 取消或减少部门公务用车是可行的。

总之, 公车改革的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也是被群众诟病的政府政策执行不力的典型, 公车改革的难点很多, 管理者要扭转官本位思想, 积极推行政府的各项规章政策, 按照文件精神真抓实干, 切实将公车改革推向实处。

高校公车改革的目的决不是单纯为了取消公务用车, 也不是简单杜绝公车弊端、而是着眼于如何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益和服务水平, 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促进高等学校事业的发展。

三、高校公车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 “货币化补贴”不能成为唯一途径。货币化补贴是公车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 但货币化补贴带来的问题也要引起高度关注。首先是货币化补贴的标准问题。有些试点公车改革的省份在进行车改货币化补贴时, 按照行政职级来发放。结果是领导拿得太高, 而普通职工仍然是少得可怜, 看上去仍然是“位高则钱多”, 这样有违于公车改革的初衷。有些地方按照标准来发放, 导致“干部车补甚至比普通职工工资还高”, 引起群众非议。因此, 高校公车改革一定不能以货币化补贴作为唯一途径, 而是要探索科学合理的改革体系。

第二, 加强监管。加强监管的第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要尽快统一公车标识。中纪委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社区居委会主任张育彪《关于治理“车轮上的腐败”的建议》中明确表示:将“探索公务用车统一标识等制度, 要求条件成熟的地区和部门, 积极推进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 切实接受社会监督”。探索公务用车统一标识, 不仅为了管理方便, 更重要的是方便监督。除此以外, 监督还应当纳入到公车改革的全过程中。有学者提出, 在当下, 必须走出“自己改革自己, 自己监督自己”的模式, 必须为公众监督公车私用创造更多的条件和便利, 让公众全程参与到公车使用规则的制定、执行过程的监督以及违反规则后的惩戒中。只有公众真正成为公车的监督者, 公车才有可能姓“公”不姓“私”。

第三, 警惕“变相福利”。在一些地区已经进行的公车改革试点过程中, “一些地方的公车改革就是权力自肥的游戏”。这个说法主要是针对把公车低价拍卖给领导或内部人员的做法。2012年, 河南省中牟县“43辆车拍卖出废铁价 (39万元) ”, 2013年8月延安“35辆奥迪才卖570.6万元”, 江西乐余“464辆公车拍卖平均每辆5.8万元”等等现象, 这些被拍卖的公车“花落谁家”?拍卖过程是否遵循了公开公正、信息透明的原则?是否在为某些内部人员或少数特权者提供“变相福利”, 这些都是公车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不能使公车改革成为另一种腐败。

总之, 高校作为改革的前沿阵地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其公车改革应当走在社会前列, 这也是高校“去行政化”以及管理体制改革的表现之一。做好公车改革, 进行科学管理, 是促进学校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摘要:公车改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也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改革的难点所在;高校作为行政事业性单位, 既有与其他事业单位共性的一面, 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文章从高校管理的特点出发, 尝试探讨高校公车的管理与改革。

关键词:高校,公车,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潜之.公车改革不能只靠“车补”[N].光明日报, 2014-01-13 (007版) .

[2]余璐.“公车统一标识”应尽早落实[N].深圳商报, 2014-03-03 (A05版) .

[3]袁浩.防止公车腐败需解决“谁来监督”的问题[J].公民导刊, 2013, (11) :54.

公车改革存在的问题-四川公车改革 篇3

【关键词】 公车改革;户县;资产管理

一、户县公车改革的现状及特点

公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系统改革,是制度创新的改革。2014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户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文件精神,结合户县县情,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本次参改的机构、人员及车辆范围。全县本次参加车改的共79个单位,其中党政机关49个,镇街办14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16个。涉及全县在编在岗人员2191人。全县共431辆车参改,其中一般公务用车247辆,执法执勤车辆184辆。

并先后制订了一系列详尽的措施,出台了相关政策,基本形成符合户县县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具体呈现出如下特点:

1.这次公车改革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经之路,最终为了达到抵制腐败、有效节约行政成本的目的。

2.坚持制度创新,保障公务的原则。改革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模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并适度补贴交通费用,从严配备定向化保障的公务用车。

3.建立“服务保障”和“综合执法“两个车辆平台。从在本次纳入车改范围的车辆中优选车况好、性能佳、购买时间短、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车辆留用。留用车辆19辆,其中,一般公务用车13辆,综合执法车6辆,由户县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管理。

4.公开处置取消的公务车,保证国有资产价值最大化。户县财政局组织实施公务车的处置工作,遵循公开公平、集中统一、规范透明、杜绝浪费的原则,采取强制报废和公开拍卖等方式进行,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5.车改的做法对公务员提出了更高、更深远的要求,是对公务员道德层面的一次彻底的洗礼。

二、户县公车改革存在的问题

1.部分资产并未纳入接收范围,极有可能流失

户县县委县政府在公车接收过程中,制定了较为详尽的方案进行操作,但是主要集中在车辆的登记、封存、移交、拍卖过程中,而随车物品很少有人关注及集中保管,也没有出台相应的处理办法。如加油卡、ETC及配套的缴费卡或信用卡、电子狗、导航仪、车辆维修工具、车内坐垫及各类附属物品等,这些物品大部分由原单位驾驶员保管,随着车辆的封存,往往这些物品就被个人使用,最后去向不明,导致资产流失。

2.司勤人员的安置及稳定成棘手问题

司勤人员应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中间大都为各级领导开车,有的甚至服务了好几届领导,曾经是领导的左膀右臂、心腹、参谋,受到的优待可想而知,取消公车以后这些人心里上难免形成很大落差,及有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另外,户县成立了公务用车平台,这些人面临新的选择,要去竞争上岗。而“平台”车辆驾驶人员的年龄要求在35岁以下,而且岗位有限,意味着很多人面临着新的就业选择,要么内部转岗、要么提前离岗。而机关工人中很多汽车驾驶类技术工人工资待遇和岗位挂钩,如果没有岗位,他们现有的待遇是否会受到影响呢?而对于竞争到岗位的同志,以前清闲惯了,只服务一个或几个领导,改革后成立的公车平台,在车辆有限的情况下,要满足全县党政机关的需要,出车的次数和频率较之以前肯定增多,这些人能否胜任新的工作,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挑战呢?

3.新修订的差旅费管理办法具体操作难

户县在2015年新修订了差旅费管理办法衔接公务出行,对报销的范围、标准、原则做了相关的规定,可是在具体的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1)在编制2016年预算时,户县的公车改革还在进行中,对于差旅费应该以占日常公用经费多大的比例列示,控制线是多少,财政没有给出合适的意见。另外,各单位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列支多少才能保证机关正常的运转,才能保证这一指标控制在预算内呢?可能很多单位的领导财务人员都会犯难。

(2)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影响差旅费执行的效果。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與国外相比实行的较晚,还处在探索期,还很稚嫩。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 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至此,内部控制规范才在行政事业单位试行,到现在虽然已经3年多,但还很不成熟。存在着诸多问题:单位负责人重视度不够,机制不健全,有的单位甚至没有相应的内控制度。离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试想,在一个没有严格内控制度的单位差旅费要实现真正的公开、公平、公正是何其难呀!

4.取消公车成“懒政”的借口,大大影响到工作效率

公务出行长期享受实物保障,不少公职人员养成了“出门就要坐公车”“坐车必须门到门”的傲娇习惯。公车猛然间被取消,有些人一时难以适应,甚至有“没了公车就不出门”的懒政心理。

5.公车改革的透明度不够

截至目前,户县的公车改革历时一年多了,也渐渐接近尾声。然而,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关的公车改革的公示制度,有多少车辆参与改革,保留多少辆车、保留那些车、每年大约能节约多少支出,今后每年的差旅费支出预算又是多少等等这些并没有在相关媒体上公布,或者说公布的时间及方式频率都还没有纳入大众视野,公车改革只是户县56万人中很少一部分人的事,老百姓并没有被及时的告知。长期以来,公车产生的巨大开支以及车轮上的腐败饱受诟病,不仅容易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也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彻底的透明,不能让老百姓明明白白,那么我们改革的成果将会付诸东流。

6.车补档次的划分滋生了不公正情绪

户县的车改伴随着货币性的补偿措施,按照职务的高低把车补划分成不同的档次。这种仅仅根据职位的高低来决定补贴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公正因素潜藏其中。难道职级的高低决定了公务出行的支出金额吗?普通公务员就一定比领导公务出行的次数少吗?同时,由于工作的性质、岗位等因素决定着公务出行的次数及支出多少,这可能在公务员内部引起不好的反响,产生不公正的情绪,挫伤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户县进一步做好公车改革后续工作的应对措施

户县公车制度改革的困难和问题较多,改革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和险阻,只有认清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迎难而上,目光长远,放眼未来,推行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措施,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这次改革取得彻底的胜利,给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1.强化保留车辆的管理,确保改革不留死角

对保留车辆可以使用统一的特殊车牌编号、统一的颜色,车辆统一喷涂“公务用车”标志,并喷上监督电话和举报电话,方便群众识别和监督。保留车辆的保险、维修、加油、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和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定点加油,使用公务卡进行结算,健全公务用车油耗、运行费用的单车核算制度、降低运行成本。

2.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细分各项规则

(1)细化制度,堵死差旅费的“旁门左道”。应当完善公务接待定点单位制度,细化差旅费标准,完善公务卡结算和住宿备案制度,通过建立 “双台账”式的制度安排,才能避免公务出差住宿超标、住宿费用转嫁地方等现象发生。同时,纪检、审计等部门也要加强监督,不留任何灰暗空间。只有制度精细了,才能封死“旁门左道”,杜绝浪费和避免向接待单位转嫁差旅住宿等费用。

(2)应进一步完善对公车改革后续管理制度的制定,规范随车物品的登记、封存,出台相应的处理办法,对加油卡在公车封存过后要及时上缴,防止被个人侵占使用,同时其他物品也可以在公车拍卖过程中进行集中拍卖,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确保公车改革真正的收到实效。

3.坚持统筹兼顾、注重政策配套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正确处理改革涉及的各方面利益关系,实现新旧制度的平稳过渡,确保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和政策措施的可行性和协调性。根据以人为本、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的原则,认真做好司勤人员安置工作,不能简单推向社会,要立足内部消化,求稳定,保障其合法权益,确保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4. 考核和监督机制要跟上

(1)把对公车改革的完成程度、成效写入各单位的年度目标责任中,并作为考核单位年度业绩的主要指标之一。要不定期、分阶段考核,动态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并随时公布考核结果。

(2)加大监督力度,建议成立专门的公车监督小组,要定期、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确保不留死角。建立全社会共同来监督的机制,各区域各部门设立意见箱、举报电话、网络舆论等多项措施同时进行,坚决杜绝公车私用等现象的发生。

5.强化公车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可以借鉴国外很多国家的经验,严惩公车违规行为。在国外,如果发生公车私用等违规行为,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仕途,严重者可能会面临牢狱之灾,整个人生都会被毁灭。而在我们中国,你可能听到最多的是因为“作风”“经济”等问题受到惩处的官员,绝对没有因使用公车违规而受到惩处的官员。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出台相关的惩处措施,严惩公车违规行为,可以给与警告、记大过、撤销党内职务等处分,同时给与经济上的严惩,并及时将惩处情况予以公示,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予以公布,及时告知广大人民惩处结果。 “杀一儆百”,利用舆论营造氛围。

6. 政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公务出行提供保证

户县交通管理局要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完善出租车市场化运营管理方式,可以适当增加公交车的班次,开辟新的公交路线,增加社会化供给,积极发展公务出行市场化交通定制服务。另外,政府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在城区投放公务自行车和电动车,同时可给予适当补贴,减少出行成本,确保改革后公务出行得到有效保障。

7.加强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以正在进行的“两学一做”活动为契机,对公务员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规范公务员的行为,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确保活动不足过场,使公务员真正从中受到教育,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八荣八耻”,让严格自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尚。

8.加大绿色出行的宣传,彻底转变人们出行观念

认真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鼓励绿色出行的要求,以推进生態文明城市建设,打造低碳宜居城市为有力抓手,以保护自然为发展理念,加大绿色出行理念的宣传,鼓励人们出行选择自行车、电动车、或公共交通,放弃选择私家车,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彻底转变人们的出行观念。

参考文献:

公车改革存在的问题-四川公车改革 篇4

2015年厦门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 中央机关启动公车改革三大问题亟待明确

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大幕即将拉开。

日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下称“国管局”)知情人士处获悉,9月中旬,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主持召开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动员会,全面部署中央和国家机关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

两个月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提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车辆,取消副部级(不含)以下领导干部用车,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此次涉及公车改革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包括中央各部门,全国人大机关,国务院各部门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参公事业单位等约90家中央单位,人员范围是在编在岗的司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

据记者了解,在动员会召开后,上述中央机关各部门即开始着手制定本部门的实施方案。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部门方案报批之后就可实施。哪个部门报批得早哪个部门就先行实施,年底前中央机关全面完成改革。”该知情人士同时说:“以后就没有公车的概念了,以后就是机要、应急用车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公车改革方案实施的同时,有三个问题成为机关工作人员关注的焦点:公务交通补贴钱从哪里来?一些部门的部长助理、总经济师等岗位,未明确其享受副部级待遇还是司局级待遇,这些岗位的公车配置是否会取消?在北京,去外地出差时的市内交通费用往往也不少,这笔费用将计入出差补助呢,还是纳入平时的交通补贴? 问题一:

公务交通补贴钱从哪里来?

家住北京西三环的某部委的李司长,平时自己开车上班。他从西三环的家到单位上班,每天的路程约7公里,他一个月的油费约1387元。

公职类考试辅导首选品牌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厦门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方案》规定,按照节约成本、保证公务、便于操作、简化档次的要求,各职级工作人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具体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李司长说他在京去外面开会也自己开车,1387元的费用只是上班路程的油费,对于司局级的他而言,1300元的车补刚刚好。

相比李司长,家住西三环在东三环上班的孙女士就不那么幸运了。同样在某中央机关工作的她每天上班从西到东开车14公里,算下来,路程比沈荣华多一倍,每个月的油费对她不是一个小数字。“车补肯定不够。”孙女士说,尽管花销大,但她还是愿意自己开车上班,“拿到车补后,自己再多贴一点,总比挤公交和地铁舒服。”

公车改革涉及每个人千差万别,公务交通补贴标准是否合理亦最让人关注。多次参与公车改革调研的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方案中的标准总体看还是比较合适的,“制定这个金额标准都是通过反复调研、测算才确定了的。”

虽然有明确的补贴标准,但实际发放的补贴并非“铁饼一块”,沈荣华告诉记者,补贴并不是完全按照人头发放,而是根据工作性质灵活掌握,“比如外出工作多的人车补会多一些,而有的人整天坐机关办公室,车补也可能不是500元,是400元。”但是,这些“车补”的钱从哪里来? 有人认为,如果按照《方案》指出的公务交通补贴属于改革性补贴,列入财政预算。那么,这笔费用理应列入2015年的年度财政预算,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再实施。如此,2014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就将成为一纸空谈。

对此,国管局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钱已经有了,把部门每年三公经费中的公车费用挪用到这个地方,财政不再重新拨钱。”

国考信息请关注厦门中公教育:http://xiamen.offcn.com?wt.mc_id=bk11312

公车改革范本 篇5

一、车改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平委办〔2012〕236号《关于平阳县县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范本》编写车改实施方案。方案须汇总本单位(系统)下属所有车改单位(不包括市管干部)。

二、编写车改实施方案要实事求是,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在本单位(系统)内部公示3天以上。实施方案书面材料10份和电子版要在2012年12月5日前提交至车改办(地点:县政府大院9号楼201室,电子版可通过政府OA或带U盘报县车改办)。

三、下属各车改单位(机构)须填写《范本》中的附表

3、附表

4、附表6和附表8,并在该单位(机构)内部公示3天以上,交主管部门汇总,一并上报。车辆信息明细表要附车辆行驶证、单位代码证和车辆登记证书的复印件。

四、留车留用的驾驶员及其它专职驾驶员车贴发放与保留执勤执法车辆(生产用车)的相关人员类同,按1/3标准发放,其它兼职驾驶员按全额标准发放。

五、退二线干部车贴按原任实职的1/3标准发放。

六、附表要按照填写说明认真填写,务必准确。如有疑问,可咨询车改办工作人员,电话:63110528。电子版《范本》及其附表可从平阳县廉政网http:///的表格下载中下载。

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11月20日

平阳县XX(单位)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范本)

根据平委办发〔2012〕 号《关于平阳县县级机关公务用车

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单位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本单位(系统)基本情况

本单位机构性质,核定编制总数名,在编在职

在岗(除市管干部外)人数名。现实有驾驶员人,其中在编驾驶员人,编外人。现实有车辆总数辆,其中借用车辆辆。上年公务用车费用总支出元。

本单位(系统)纳入本次车改的下属单位(机构)有家,核定编制总数名,在编在职在岗总人数名。现共计实有驾驶员人,其中在编驾驶员人,编外人。现共计实有车辆辆,其中借用车辆辆。上年公务用车费用总支出元。

本单位(系统)下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有家,为、(单位名称),核定编制总数名,在编在职在岗总人数名。现共计实有驾驶员人,其中在编驾驶员人,编外人。现共计实有车辆辆,其中借用车辆辆。上年公务员用车费用总支出元。

详见附表1《平阳县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基本情况汇总表》。

二、车改内容

(一)补贴发放

本单位(系统)及下属单位按照类单位车贴标准核发补

贴。发放人数人,月发放总额元,年发放总额元;

其中:全额标准发放人数人,月发放总额元,年发放总额元;保留一般执勤执法车发放人数人,月发放总额元,年发放总额元;保留生产用车发放人数人,月发放总额元,年发放总额元;退二线干部发放人数人,月发放总额元,年发放总额元。

详见附表2《平阳县县级机关事业单位个人公务用车补贴发

放汇总表》、附表3《平阳县县级机关事业单位个人公务用车补贴按全额标准发放明细表》、附表4《平阳县县级机关事业单位个人公务用车补贴按1/3标准发放明细表》。

(二)驾驶员安置

在编驾驶员留车留用人,自愿提前退休人,自谋

职业人,调整岗位人。

临时聘用驾驶员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人,留车留用人。

借用驾驶员退回原单位人,留车留用人。

详见附表5《平阳县县级事业单位驾驶员安置情况汇总表》、附表6《平阳县县级事业单位驾驶员信息明细表》

(三)车辆处置

保留一般执法执勤用车的内设执法机构(或下属执法单位)人,保留一般执法执勤用车辆;保留执法执勤特殊专业技术用车辆;保留生产用车辆,使用生产用车人数人,保留市管干部一般公务用车辆。

借用车辆辆全部归返。

除保留车辆外,其他所有车辆经清理后共计辆,交县级

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处置。

详见附表7《平阳县县级机关事业单位车辆汇总表》、附表

8《平阳县县级机关事业单位车辆信息明细表》。

三、实施步骤

(一)组织领导

成立车改领导小组,负责车改方案的编制、报批、实施工作。组长:,副组长:、,成员:、、。

(二)组织实施

1、编制车改实施方案,经车改领导小组、单位领导集体讨论,在本单位公示通过后,于2012年12月11日前报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批准。

2、按照核准的方案,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于2012年12月底前完成驾驶员安置、车辆上缴等。

3、……

XX(单位)(盖章)

二○一二年十一月日

附表1《平阳县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基本情况汇总表》

附表2《平阳县县级机关事业单位个人公务用车补贴发放汇总表》

附表3《平阳县县级机关事业单位个人公务用车补贴按全额标准发放明细表》

附表4《平阳县县级机关事业单位个人公务用车补贴按1/3标准发放明细表》

附表5《平阳县县级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安置情况汇总表》 附表6《平阳县县级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信息明细表》

附表7《平阳县县级机关事业车辆汇总表》

公车改革 篇6

千呼万唤始出来,公车改革终启动。关于深圳市直机关公务用车改革的相关实施方案印发,这标志着呼吁已久的深圳市公车改革有实质进展。昨日,深圳多个市直机关单位向南都记者证实,目前他们正根据市里要求制定本单位具体细化方案,本月20日所有涉及改革车辆将被封存,等候下一步具体处置。

“以后就真的没公车开了”

“我们早就接到通知了,目前正在制定具体细化方案上报市相关部门,本月19日就要上缴涉及的公车钥匙,20日统一封存车辆,以后就真的没公车开了。”昨日,深圳市直机关一名官员介绍,他们已经开过部门领导大会,了解到深圳市直机关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口头通知本月20日全部封存车辆,除经审批留用的特殊车辆外,一般公务用车停止使用。

该官员介绍,其所在单位正在对公务用车和参与公车改革人员统计,还要在上交车辆前将交通违章全部处理完毕,司机等分流安置也在进行中。

可保留少量公务接待用车

深圳各参与车改单位可以保留少量单位集体性调研和公务接待活动用车,凡按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文件规定应当配置、外观有明显专用标志且一般车辆无法代替履行相应工作职责的非一般公务用车,经批准也可保留。原则上执法执勤车辆保留1.6升(含)以下、车身价12万元以内车辆。

如需留用,用车单位要申请并填写审批表,在市财委提出初审意见后,由市纪委审定。留用公车必须严格履行报批手续,除特殊工作需要外,一律不得超标配备,严禁为公务用车增加高档配置或者豪华内饰。

组建市直机关车辆服务中心

深圳车改相关保障后续措施也已制定,将设立单位公共交通专项经费,深圳市财委依据拨付车改单位全年公务交通补贴总额10%的比例安排部门预算。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还将在原市机关车队、市接待办车队、市外事办车队的基础上组建市直机关车辆服务中心,承担市领导公务用车保障、市级退休领导公务用车保障、市直机关重大及特殊公务的用车保障等职能。

车改部署不力将被追责

关于公车改革的民意调查 篇7

作为“三公消费”之一的公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称为“车轮腐败”,被公众所诟病,但总是不了了之。公车改革所涉及的利益面太广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而这次之所以敢于推动全面改革,一个可能的情况是:环境不一样了。自十八大以来,确实透露出新气象:比如“八项规定”遏制了多年以来普遍存在的公款吃喝问题,其中一些经验可堪参照。

公款吃喝能得到遏制,是因为有配套措施。“八项规定”出台后,为了不让其成为“一纸空文”,相关部门专门监督落实这些规定,并对此进行跟踪反馈。据中纪委监察部于2014年1月8日发布的消息,截至2013年12月底,各地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共计24521起,处理30420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692人。这样认真对待中央决定的局面,在以往并未有过。

当然,一个好的改革举措是否能够得到贯彻,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中央的严刑峻法,同时还必须激励相容,即改革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措施应当相匹配。从目前来看,以发放车贴取代公车,确实是一个可采取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文件中明确了司局级以下车贴发放的数额,甚至强调“地方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30%”,更是前所未有。

很多人将发放车贴解读为对公务员的变相涨工资,此前不少地方政府在进行公车改革时,都采取过车改补贴办法,但是因为缺乏统一标准而备受质疑。以2009年杭州启动的车改为例,局级干部每月2600元,更为夸张的是2009年8月辽阳市弓长岭区的车改,区长的车改补贴高达每年8万元。事实上,当中央车改补贴发布之后,不少此前已经进行了车改且标准高于中央的地方政府就已经着手下调标准,据悉温州车贴中最高标准要从3100元下调到1410元。

车改大幕刚刚打开,我们很难说其必定会成功。但是从这次车改的举措来看,显然有一些与以往不一样且颇有新意的做法。我们关注车改,当然是因为每年涉及几千亿财政资金,值得认真对待。更为重要的是,在改革步入深水区、利益结构愈发多元的今天,各项改革该如何深入且能顺利?一句话,那就是“中央有权威、激励在相容、方案可操作”。

而最重要的启示,却是最朴素的道理:不應该对不合理的现象无限容忍。有时候你会觉得,中国的老百姓实在太体谅别人了。但如果把心态放回原初状态,便会觉得这是多么荒谬多么不合理的事情。其他国家没有这么多公车,其他人没有公车照样上班出差,为什么中国的公务员离了公车就不行了?这样的感慨,现在几乎没有人在媒体上说了,因为“太幼稚太天真”,而这才是最大的道理。

然而这并不能责怪民众,而是一次又一次无望的改革让民众失去信心。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对这次车改不吝于给予鼓励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针对具体的条文和技术,更是希望能够借此挽回民众的信心。中央权威在改革初期当然重要,但要让改革成果巩固,还得依靠法治,依靠民众自下而上的监督,这才是一条成本较少且可持续的路径。不独公车改革如此,其他亦然。

一直进展缓慢的公车改革,现在终于有了实实在在的举措。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将取消,改为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公车改革调研报告 篇8

公务用车,既是一种行政资源,也是一种公共资源,理应发挥其必要的社会功用。中国公车消费现象其实是‚公地悲剧‛的写照,即在一个由众多牧民共同行使产权的草原上,每个牧民的最优选择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牲畜数量,而不去考虑草原承受能力。那么,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减少牲畜(公车)的数量,可以较低成本的实现这项改革。公车改革是经济改革、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发挥公车的社会功用,节约行政成本,避免浪费,减少社会开支。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公车的最大经济效益。

从概念上来看,公务用车,一般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用于工作、业务、接待等公务活动的各类汽车。作为职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和腐败现象,不仅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超标配臵小汽车、公车私用等问题做出过不少规定,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区也曾出台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对全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为了加快我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步伐,我们对全区机关近年来公车购买、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深入分析了现行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弊端,在认真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细化我区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和政策建议,供领导完善决策和部门实施公车改革时参考。

一、我区公务用车的现状情况

我区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沿用了供给制,以行政配臵为手段,靠计划审批来控制,从买车、管车、养车到用车各个环节,一切费用都由区财政来支付。据调研统计,我区目前在用车辆共有908辆:其中,公务用车420辆,执法用车139辆,工具用车296辆,校车53辆;2011年总的公务用车消费为1523.78万元,其中,汽油835.56万元,保险173.38万元,维修509.09万元,年检5.76万元。

近几年来,我区对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加强了管理;制定了一些政策,对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的编制、标准配备、购臵更新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阳光操作;也加大了对违纪使用公车案件的处臵力度;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作了一些探索,在规范公车使用、降低财政支出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有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仍然十分突出,公车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我区公务用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制度的不规范,所造成公务用车问题,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也大同小异,就我们南关区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突出问题:

1、公务用车的费用过高,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理应用于执行公务,但在使用过程中很多单位和个人往往不计成本,不管办事的距离远近,能用公车的一律用公车,有时到一个地方开会,会出现四个人驾驶四辆公车的现状。再加上用公车办私事个人不必付任何费用,上班时间外出办理个人事件,午休时间外出会亲访友,结伴用餐,只要是外出,还有可利用之公车,大都存在着同一种心里,就是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何乐而不用?同时监督管理制度有漏洞,公车消费中存在腐败行为。公车维修的‚猫腻‛最多,吃回扣已是公开的秘密。有的汽车修理厂为了留住客户,以不正当手段吸引公车司机经常上门修车,按修理费用的一定比例返还司机,甚至扣掉税点全额返还,有的司机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是不是公车配套所需,只要司机开口就给,有的则按司机的要求开发票,单位能报多少,发票就开到多少,反正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有公家负担,其结果是公车修理费用大大增加,甚至出现新购买的公车,一年之内的维修费用竟然达到数万元。公车加油也有不小的‚黑洞‛,偶尔会出现,多开、虚开发票现象。这样一来,公车的运行成本远远高于其他车辆也就不足为怪了。

2、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成为权力象征。由于制度缺乏约束力,导致公车私用现象屡禁不止。公务车早已成为主人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不少领导干部都是一人包一辆车,到了无车不出门的地步,严重脱离了群众。单位或部门的公车使用虽有相应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形同虚设,因为公车费用不仅全部由财政承担,而且驾驶员有时还享受出车费、加班费等补助。正因为如此,政府虽然三令五申,公车不公、公车私用等不正之风愈演愈烈,公车迎亲、公车旅游、公车扫墓、公车钓鱼、公车练习驾驶、公车接送子女上学等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少数人更是凭借手中的权力或职务上的便利,使得公务车几乎成了他们家的‚私家车‛,上下班哪怕几分钟的路要用公车、下班后赴宴要用公车、节假日走亲访友要用公车,甚至家属子女、七姑八姨办私事也要用公车。据调查,在我区公务车公用占三分之

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

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不‚公‛日益严重。有的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驾车、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更有部分领导干部干脆自己驾车,让在编司机‚休息‛。

3、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资料表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左右,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运行成本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至少为公车的5倍以上,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效率的低下,造成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现任领导都有相对固定用车,有的则成了专车。由于是领导的专车,其他需要用车的业务科室却很难用到车,造成了公车的闲臵浪费。

4、公车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情况严重。201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中办发【2011】2号文件,《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文件第五条明确规定,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实行编制管理。车辆编制根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工作需要等因素确定,中央和国家机关一般公务用车编制按每20人不超过1辆确定,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一般公务用车编制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中央和国家机关标准,结合工作需要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第七条规定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1.8升(含)以下、价格18万元以内的轿车。

但纵观我区实际情况,各部门、各单位超编制、超标准配臵使用公车情况严重,有的部门不仅领导每人配备一辆公车,就连科级干部也配备了公车,有的部门配备了排气量2.0以上的轿车或是吉普车,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大大增加了我区的财政支出。

5、公车管理不规范。我区一直未制定切实可行的公车管理制度,现行的公车管理相当混乱。在公车管理上如加强制约,也会减少相当大的一部分财政支出,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司法局的做法,每到周末或者是法定假期,司法局都会将所属公车统一停放到后楼停车场,不允许任何个人以任何名义将公车开回家中,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制约了公车私用,也有效控制了财政支出。

三、公车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与建议

改革公务用车制度不仅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也是各级机关一直在努力解决的现实问题。从1998年起,我国公车改革进入‚快车道‛,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改革现行公车制度弊端的有效方法。连续十年呼吁公车改革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导、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公车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公车改革要真刀真枪的做,建议按以‚货币化为主、社会化为辅‛,改革配车制,给官员发车补。

从现行改革的地方情况分析,改革的思路和举措大体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公车服务市场化。一是实行‚公车租用‛、即部门、单位相对集中的区域将车辆集中管理,成立车辆管理服务中心,将党政机关现有公车整建制转为经营性实体、模拟市场经营实行有偿服务。按市场租车计价方式,向部门、单位和个人提供有偿用车服务。公务人员按照级别、岗位发放交通补贴或实行费用包干,需用公车时按里程、车型缴纳费用。这种改革方式的最大好处是积极稳妥,既在很大程度上降级了原有公车制度的弊端,又照顾到目前驾驶、后勤人员无法安臵的现状。二是实行‚私车公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车辆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机关工作人员,私车公用就是指当公务需要时,由单位指派干部驾驶自备车招待公务,补助标准以二人乘坐公交车及三轮车计算。其优点就是能有效解决派车难、节约经费开支、提高工作效率等问题。也能达到减少公车数量、方便工作的要求,针对目前的公务用车制度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公车分配货币化。取消或保留少量公务用车,发给一定交通补贴。公车分配货币化,即实行‚岗位补贴‛,就是公务人员(有些地方是主要领导除外)彻底取消公车待遇,按级别、岗位发放交通补贴,从而变过去的‚暗补‛为‚明补‛。与‚公车租用‛相比,‚岗位补贴‛更符合职务消费货币化的市场经济法则,也与国际惯例相接轨,是一项从根本上杜绝公车弊端的改革举措。从目前情况看,已进行车改以及将要进行车改的城市,大多数采取了此类方法。

(三)公车管理规范化。完善现有的公务用车制度,控制车辆的购臵、使用和维修,堵塞公车管理中的漏洞。在完全取消公车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一些地区通过严格控制公车购买,规范公车使用、维修制度等,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监督和管理,为下一步公车改革做好准备。

如上所述,总体来看,各地车改试点归纳为三类模式,即:一为公车货币化,二为公车集中管理,三是两者模式的结合。公车货币化模式以广东珠三角、辽阳弓长岭区为代表,曾长期被认为是公车改革的方向。其措施是公车全部收回,公务人员按照行政级别给予补贴。公车集中管理则以昆明为代表,其措施是党政机关的所有公车全部停用,或上缴至各区组建的机关公务交通服务车队,或拍卖收回部分财政经费。第三类模式则以杭州为代表,取消单位的公务车,所有公务用车集中至杭州市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单位公务用车可向中心提前预约租用,同时按级别给公务员发放车贴。不同的是,杭州车改没有采取“货币化”现金补贴的模式,而是将车贴全部打入“市民卡”IC卡中。无论目前车贴有多么不合理,也比车改前的花费要小得多。就以杭州地区最高补贴2600元为例,一年也就3.02万元。而一辆单价20万的公车,每年仅保险费、油费、维修费就远远不止3万元。也有人担心,在现有体制下,一些公务员尤其是掌握实权的官员一边拿着财政发放的车贴,一边以私人名义向下属单位或所辖企业长期‚借车‛或转嫁费用。

针对这种疑虑和担心,我们在车改过程中有必要用制度、规章制约。对此,杭州市已配套出台了相关的《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纪律规定》,对可能发生的不正之风进行提前廉政预警,并对车改单位和人员的公务用车、车贴发放、财务结算及廉洁要求做出具体规定。纪委监察部门全程参与车改过程,监督车改单位和人员的行为。凡违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关规定的,一旦发现将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扣发车贴;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以上做法确实具有可借鉴之处,但不可完全效仿,应结合我区实际,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四、公车制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公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方式,应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我们可以在对上述各种改革方案的综合分析和比较重,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并结合我区的实际,提出一个既切实可行又有所创新的车改方案。但在改革中,要注意:

1、公车货币化改革,标准制定要科学。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以工作岗位所承担的任务、性质和公务活动量为依据确定。补助标准制定一定要合理、科学,要切合当地实际,严禁借改革之名滥发奖金、津贴。如果不顾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顾财政的承受能力,将补贴标准定得很高,那么改革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公务交通费补贴的发放范围要适当。

2、公车改革要防止‚一刀切‛。公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绝不是简单的‚取消公车、代之补贴‛的‚彻底革命‛。各地方各单位各部门要区别对待。某些特殊公务的用车要有保障。车改后,可视情况建立机关出租车队或保留少量用车,保障执行机要交通、接待、老干生活等方面的特殊公务的需要。对保留的公车要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防止出现‚公车照用,补贴照拿‛的现象。

3、谨防特权现象,避免‚虚改实捞‛。因为‚不搞‘一刀切’‛,给公务用车改革留下了诸多自我掌控的空间。对于没有费用列支审批权的一般公务员来说,落实起来不仅没什么可难的,而且也肯定‚虚‛不到哪里去。可是对于大权在握的领导来说,人们最担心的,正是这些人可以利用职权,让自己或小集团既享受诸如‚交通费用补贴‛这样的实惠,又可以通过虚列开支等手段,不花自己一分钱地继续享受公费用车,而变为‚虚改实捞‛。

4、公务用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注意均衡推进。如果不从行政体制上进行改革,包括公车改革在内的职务消费改革,就不能彻底成功。首先实行财政法制化。财政预算理发后,必须严格执行,违反预算,就是违法。职务消费的各个要素的改革要同步进行,平衡开展,不能把公车改革单独拿出来。改革必须在全市范围和整个行业内同时进行。改革必须从上级开始,至少也是上下级同步。

公车改革是精细化管理、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技术核心方向是合理压缩公务车全流程的各项开支,政策核心方向则是以公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公车数量和支出费用公开则是改革深入进行的大前提。公车制度的改革,其基本方向应是尽量减少公车使用的总量,提高公车使用的有效性,用发放交通补贴的发放逐步取代目前公车私人专用的现象,使公共交通工具也成为领导干部、行政管理机关主要的交通工具。其核心思想就是限制领导干部和政府机构利用职权,超越工作需要在公车使用上的特权,是‚执政为民‛的具体表现,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当特权思想包袱被抛弃之时,就是公车制度彻底改革成功之日。

市长在公车改革大会讲话 篇9

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徐州市决策部署,全面启动我市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工作。陈市长对车改工作高度重视,会前专门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提出了具体要求。《改革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具备了启动车改的条件。刚才,PH主任和ZC局长分别就我市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公车制度改革作了说明,讲得很具体,要求很明确。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公车改革行动自觉 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影响大,社会各界关注度高。各单位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高度统一,尤其是各单位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教育引导广大职工“顾大局、识大体、明大势”。

一方面,要把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作为当前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是中央部署的重大任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根据省统一部署,2018年6月底前要全面完成改革任务。考虑到企事业单位情况较为复杂,市委、市政府安排市车改办于去年底就着手开展了政策研究、统计摸底和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出台了我市改革意见和配套办法。各单位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

— 1 — 的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切实做到“认识上没有丝毫含糊、政策上不做丝毫变通、行动上没有丝毫迟缓”,一板一眼、不折不扣落实好改革措施。

另一方面,要把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作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密切干群关系的具体实践。前期,我市圆满完成了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工作,实现了公车保障的“管理平台化、平台信息化、车辆标识化”,达到了预期效果,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各单位要充分借鉴成功经验,把此次车改作为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实践,把改变出行方式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标尺,坚决杜绝因没了公车而“惰政懒政”的不良现象。

二、严把政策要求,扎实推进公车改革顺利实施 公车改革政策性强,必须严格按照中央规定和省市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总体工作要求是:政策执行不走样,公务保障不断档,人员分流无杂音,管理服务无盲点;总进度要求是:4月底前完成“方案报批、车辆封存停驶”工作;5月份做好“节支测算、补贴发放”工作;6月底前完成“车辆处置、司勤人员安置”工作;从7月份开始企事业单位要全面实行新的公车保障方式。重点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政策规范。公车改革是一项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是上级政策的落实和规定动作的执行。按照省统一部署,市车改办、国资、卫计、教育等部门制定了我市事业、企业单位两个实施意见,学校、医院两个行业改革办法,以及两个政策解释,“2+2+2”政策体系是此次车改的基本依据和根本遵循。各单位在推进实施中,要牢牢把握政策要求,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刚才车改办、国资办已经就

各项政策要求做了具体说明,这里我再强调三点:第一,节支是硬要求,各单位单独测算,各级财政不能因企事业单位车改增加支出。第二,不同于党政机关车改,企事业单位参改人员范围有明确的界定,任何单位、任何个人不得突破、不得扩大。第三,保留车辆要从严从紧核定,不能以任何借口搞变通。

二是积极稳妥落实“车辆处置、补贴发放、人员安置”三项重点任务。这三项当务之急的任务,直接事关车改成败。对车辆处置要做到“快捷高效、安全稳妥”。各主管部门要于5月底组织好所属事业单位车辆封存停驶,落实封存期间的车辆安全管理,避免车辆损毁,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同级车改办备案。对公务交通补贴要做到“统一标准、统一尺度”。市区严格执行党政机关车改时界定的260平方公里保障范围,不得擅自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既要防止补贴福利化、变相涨工资,也要避免增加个人负担、影响工作开展。对司勤人员安置要做到“以人为本、公开透明”。坚持依法依规、严格政策执行,对“在册正式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借调及返聘人员”等涉改司勤人员,稳妥有序开展分类安置,确保做到政策面前人人平等。市人社局要牵头做好政策解释和答疑工作,提前排查不稳定因素,确保车改平稳过渡。

三是保障新旧机制有序衔接。车改后公务出行能否有效保障,是检验改革成败的关键。各单位既要严格执行政策,又要避免因公车改革影响事业单位运转和企业生产经营。一方面,要提高保留车辆的使用效率。加强对车辆的科学调配和统一管理,借助“网络化、信息化”手段提高使用效率。进一

步优化、细化车辆管理办法,采取“喷涂标识、卫星定位”等手段,强化监督管理,杜绝违规使用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方式保障普通公务出行。积极采取“定制公交、增加普通公交班次”等多种方式,提高城区出行便捷度,积极鼓励公务出行乘坐公共交通。

三、严肃工作纪律,强化监督检查

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涉及各方利益调整,要加强监督检查,以铁的纪律保证公车改革的顺利实施。市车改办要联合督查室以及审计、监察等单位开展专项督查和审计监督,对工作推进不力、违规操作的,及时督促整改,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封存停驶必须按时点要求完成。不按要求封存停驶车辆的单位,次月不得发放交通补贴。二是公务用车使用必须符合规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车辆;不得以任何理由违规使用或固定给个人使用公务用车。三是出现违纪违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审计部门要对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进行全程审计,将改革后“公务用车配备和运行维护费用、交通补贴发放”等情况,纳入审计监督范围;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改革后公务出行、公车管理的监督检查,对既拿钱又坐车等违纪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坚决查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公车改革顺利进行

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政策性、规范性、操作性、敏感性都很强,与党政机关公车改革一样,事关各级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实施,确保

各项任务落地生根、改出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参改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对本单位公车改革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落实推进。市车改办要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对“方案制定、工作推进、业务培训、过程监督、成效评估”等关口严格把关,积极提供业务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力以赴支持配合整体工作的推进。

二是加强对接协调,按时完成任务。根据全市统一安排,6月底前要全面完成企事业单位车改工作,各单位要加班加点,明确专门班子务实高效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圆满完成任务。

三是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对公车改革社会各界关注度很高。要教育引导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自觉服从大局,主动服务车改;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让广大群众了解、认同、支持改革,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我国:公车改革推行实践 篇10

一直以来,由于公车补贴范围、补贴标准和发放形式等缺乏政策依据,使得一些地区和部门的操作方案五花八门,给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对公务交通资源的分配和使用造成了不平衡,个别地区将公车补贴福利化。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发放较高的车补,如杭州市每月最高达到3100元,广州市天河区最高为2800元,均高于指导意见规定的上限。按照新规定,这些地方的车补将会减少。今年1月起,广州市已实行新规,厅局级每人每月車改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1690元,处级人员最高不超过1040元,科级及以下人员最高不超过650元。

根据改革方案,取消公车后,各级党政机关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中央国家机关改革方案中明确了补贴标准,即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意见提出了补贴标准的上限,即地方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30%,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50%。这一标准的确定,综合考虑了公务出行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公务出行次数和距离等因素,仅是为了满足保障基本公务出行需求,不包括上下班通勤和所在城市以外的长途出差。同时,不得以公务交通补贴的名义变相发福利,公务人员不得既领取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

机关单位公车改革自查报告 篇11

一、基本情况

我局机关共有车辆4辆,其中一般公务用车1辆,为财政拨款购置;执法用车3辆,为省环保厅调拨。用车编制、标准、资金来源都符合规定。

二、自查情况

经自查,一是无违规借车现象,除财政拨款购置外,均为省环保厅调拨,未向企业和下属事业单位借用车辆。二是无越野车使用准专车化现象。我局所有的越野车均为省环保调拨使用,均为环境执法、环境监管、巡查等工作需要时使用。三是未使用川cv号牌。四是不存在公车私挂、违规购车问题。我局所有购置的车辆,用车编制、标准、资金来源都符合规定,且无公车私挂的现象。

三、专项治理采取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教育

加强公务用车管理,规范领导干部用车行为,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的需要,也是维护党和政府形象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迫切要求。我局严格按照要求,在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和有关廉洁自律要求的基础上,对照有关规定,逐一排查在公车管理、执行公务用车规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要求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加强公车管理、执行公务用车规定的重要性,在切实抓好公车管理的同时,要求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好公务用车的有关规定,为干部职工做好榜样。

(二)加强管理,严格纪律

公车改革方案实施细则全文 篇12

《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全文如下。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推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新型公务用车制度,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根据《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和原则(一)总体目标

围绕建设节约型、廉洁型机关的要求,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转变传统的公务用车运行管理方式,合理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实现公务出行便捷合理、交通费用节约可控、车辆管理规范透明、监管问责科学有效,为全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作出示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制度创新、保障公务出行。改革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并适度补贴交通费用,从严配备定向化保障的公务用车。

2.坚持统筹兼顾、注重政策配套。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正确处理改革涉及的各方面利益关系,科学制定改革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增强可行性和协调性,确保新旧机制有效转换。

3.坚持统一部署、分类分步推进。率先推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所属参公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驻地方的中央垂直管理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按照属地化原则推进,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非参公事业单位、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企业参照本方案制定相关改革政策,坚持先易后难,分类分步稳妥推进改革。

二、主要任务(一)参改范围

1.机构范围:中央纪委机关和中央各部门,全国人大机关,国务院各部门,全国政协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参公事业单位。

2.人员范围:在编在岗的司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3.车辆范围: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

(二)改革方式

1.对参改的司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自行选择公务出行方式,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城区)内公务出行不再报销公务交通费用。

2.按照节约成本、保证公务、便于操作、简化档次的要求,合理确定各职级工作人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具体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公务交通补贴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单位统筹部分,集中用于解决不同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均衡等问题,比例原则上不超过补贴总额的10%。统筹资金使用要公开透明,具体管理办法由各单位自行制定。

3.公务交通补贴属于改革性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在交通费中列支、按月发放,用于保障公务人员普通公务出行。适时适度调整公务交通补贴标准。

4.执法执勤部门统一参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按规定保留的执法执勤用车要严格配备在一线执法执勤岗位,执法执勤部门的其他一般公务用车一律纳入改革范围。

5.对未参改单位和人员,不得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三)车辆处置

1.对取消的公务用车,由公务用车主管部门统一规范处置。

2.对取消的公务用车,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以评估价作为处置基准价,采取公开拍卖等方式进行公开处置,处置结果向社会公开。

3.处置公务用车所得收入,扣除有关税费后全部上缴中央国库。

4.取消车辆处置要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四)司勤人员安置

1.根据保留公务用车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司勤人员岗位,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现有在册正式司勤人员中,采用竞聘上岗、综合择优等方式确定上岗人员。

2.对其他司勤人员,按照以人为本、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内部消化为主,通过内部转岗、开辟新的就业岗位、提前离岗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不得将其简单推向社会。

3.做好相关人员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终止、解除工作,妥善处理该类用工形式司勤人员与单位的劳动关系,维护好相关人员合法权益。

4.人员安置工作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筹协调,所需支出由财政安排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保留公务用车管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根据编制总量和工作性质可保留5辆以内的机要通信、应急公务用车,由公务用车主管部门实行编制管理,编制数量和配备标准要根据各部门各单位实际工作情况科学确定,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执法执勤用车配备应当严格限制在一线执法执勤岗位,机关内部管理和后勤岗位以及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一律不得配备。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按规定对执法执勤用车进行核定和规范。除涉及国家安全、侦查办案等有保密要求的特殊工作用车外,执法执勤用车应当喷涂明显的统一标识。国管局会同中直管理局负责修订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公务用车规范化管理。进一步精简公务用车管理机构。

(二)严格财务管理。财政部要严格交通费用预算管理。各单位要加强财务管理,按照在编在岗公务员数量和职级核定补贴数额,严格公务交通补贴发放,不得擅自扩大补贴人员范围、提高补贴标准。

(三)加强公务用车纪律检查和审计。严肃公务用车纪律,各部门各单位不得以特殊用途等理由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赠送的车辆,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用途使用或固定给个人使用执法执勤、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不得以交通补贴名义变相发放福利。公务人员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纠正和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审计部门要对公务用车改革情况进行监督,并将改革后公务用车配备和运行维护费用、交通补贴发放、车辆处置情况等纳入日常和专项审计监督。

(四)切实保障公务出行。北京市要采取切实措施,健全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完善出租车市场化运营管理方式,增加社会化交通供给。及时解决公务出行遇到的问题,保障中央和国家机关普通公务出行。

四、加强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成立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组,负责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实施方案,报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已先行改革的单位要按照本方案规范执行。

(二)明确责任。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部门本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要认真研究部署,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三)分步实施。本方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力争在2014年年底前基本完成。驻地方的中央垂直管理单位改革方案由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与地方改革同步推进。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非参公事业单位、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企业改革方案由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力争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

上一篇:《生活的启示》语文教案设计下一篇:造型训练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