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问题》的有关调查(共13篇)
一. 学校设施的调查
1.有多少个班级?
2.每个班大概多少人?
3.教室里有什么设施(诸如投影机,扩音机等)?
4.有没有机房,语音教室,阶梯大教室?
5.每个班开设了多少课程,分别是什么?
6.是否每门课都有教师,会按时上课吗?
7.一个老师一般负责几个班的教学?
8.有些什么体育设施?有没有供学生补充课外知识的图书馆或是知识展馆?
9.学校面积多大?教学面积多大?
10.寝室有些什么设施?
二.
1.2.3.4.5.6.各种资费的调查 学费多少?书本费是多少? 是否每学期还有额外的缴费,是些什么? 有没有保险,疫苗等费用? 是否每项缴费都享受了相应的服务? 教师工资一般是多少? 老师们对工资的意见是什么?
三. 教学制度的调查
1. 一天有几节课,每节多少分钟?
2. 上课时间是怎么样的?
3. 是否存在周末补习的现象?
4. 暑假寒假是否有补习?
5. 是否有课间操,眼保健操?
6. 学校是否会定期开展兴趣活动?是些什么?
7. 有没有考核学生操行的制度?
8. 上课期间纪律怎么样?
9. 有没有对学生仪表的要求,主要有些什么?
四.
1.2.3.4.5.学校以外的教育 假期有没有参加什么培训班? 是否乐意接受假期报班学习的方式? 你还接触了什么学校以外的教育? 你觉得这些教育对于提高自身的发展有没有起到帮助? 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在假期干些什么?
五.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不断完善, 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对人才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此可见,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必须要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可操作性;必须构建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全新运行模式。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教育格局, 达到供需平衡、技职相匹, 既满足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
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运行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面临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 职业教育理念落后, 不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
随着国际分工逐渐加深, 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就要向信息化、产业化、数字化和“高、精、尖”发展方向转变, 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理念还相对落后, 一是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依然按照传统教育理念办学培训, 还在走“即期零对接”的老路, 缺少前瞻性和长远发展考虑, 适应经济与产业变革的主动性不强;二是当前中高职学校所教授的课程依然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对信息化、数字化、高难度制造等为特征的高技术、高精确、高附加值的产业缺少相应的课程设置, 造成了教育脱节和断层。三是重学历型职业教育, 轻应用型职业培训。同时现有职业教育学校多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 缺少本科、硕士级的高等职业教育。
2. 发展意识不强, 造成生源匮乏、生源质量下降。
目前职业教育面对的群体既有应、历届毕业生, 也有待业、在职员工。受文化、个体差异和高等普通教育门槛降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加之教育理念上的落后, 造成了职业教育学校市场意识不强、生存困难、生源下降。有关研究和资料显示,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总数由2006年的七千万下降到四千万。这表明我国高中阶段生源数量呈现快速下降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为解决生存问题, 职业教育学校不得不采取高录取率来扩充生源, 人为降低录取分数线的弊端就是生源质量的下降。这是目前困扰职业教育学校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3. 外部对接不完善致使就业环境不健全。
首先, 现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断头教育”, 缺少学历上升通道;其次, 当前企事业招聘条件苛刻, 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成为基础条件, 造成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幅度下降;第三, 企业在职业规划和上升通道上也存在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当下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 学生进入社会主要以从事简单制造或者加工为主的工作, 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不高的现实, 严重挫败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自尊心和成就感。以上归纳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缺少良好的社会环境。
4. 中等职业教育在萎缩, 不贴近现代产业变化。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迈不上相对较高的就业门槛, 也由于学历低被挡在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门外, 加之体系不畅、升学受限, 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办学规模持续萎缩。还有些专业仍在教授产能过剩的夕阳产业, 甚至为了求奇、求特设置尚不成熟的专业。由此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三、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是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 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更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需要。应当从先进理念培育、外部适应性对接、加快建设高职教育步伐、完善职业培训体系等方面, 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 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念。
近期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职业教育时, 把发展职业教育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也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强化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理念支撑。从而形成三级职业教育科学融合、统筹发展, 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和终身化。
2. 增强外部适应性, 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融合能力。
当前世界产业发展呈现以绿色经济、国际深浅层次分工和新科技革命交相辉映的趋势。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不断增强外部适应性, 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变革, 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自身融合力。“十二五”期间, 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主线, 推动职业学校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 (3)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从内容上更加贴近国际产业科技变化、国家经济战略转型、产业升级需要, 更加注重对新兴产业、高科技、绿色科技产业发展方向, 更加注重本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特点, 更主动的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主动融入到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中, 通过增强学习与实际的对接、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学习内容与职业规划的对接达到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对接。另一方面要从加快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角度出发, 强实当前产业需求的培训与教育力量, 建立起以项目为带动的针对性职业教育内容。
3. 加快建设高职教育体系步伐, 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地位。
加快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建设, 更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具体表现。迄今为止, 国家确定了北京、上海等城市26个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点地区, 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要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向上延伸, 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大对国家战略经济转型层面的把握, 探索高新科技、绿色产业等新兴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课题, 有针对性地加快发展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4. 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建设, 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空间。
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 在适应外部发展变化的同时, 还要以人为本, 面向人人, 实现终身教育。现代职业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 把职业教育培训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目前, 社会职业培训多是以面对职业经理人、企业高管等高端职业培训为主, 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基层劳动者、一般管理人员、特殊岗位人员的职业培训存在缺失。从我国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用工荒”不难看出, 用人单位对中低层次的熟练劳动者需求量大, 这些劳动者绝大部分只需要通过短期的职业培训就可以胜任, 无需经过三年的正规学历职业教育。国家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职业培训, 应该说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 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是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有益补充, 更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 面向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群体分类开展。要发挥职业学校载体优势, 改变传统观念, 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同等对待开展好职业培训。同时要利用社会资源, 下大力气调动非政府组织开展职业培训的积极性, 健全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发挥好范围广、潜力大、适应强的优势, 推进职业培训向广域开展。
摘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突破传统职业教育的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工作。本文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 用发展的眼光和全新的思维阐述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旨在为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2-11-8) .http://gx.people.com.cn/n/2013/0120/c348830-18048585.html.
[2]何文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10, (13) .
[3]黄蘋.世界产业发展动向对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J].职教论坛, 2012, (20)
[4]范唯, 郭扬, 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2) .
[5]吴宪洲, 佘菖弘.高职教育如何引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 .
【关键词】学前融合教育;现状;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1/02-0070-03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上个世纪60年代末。美国率先发起了回归主流运动(Mainstrearmng Movement),融合教育思想成为特殊教育的主流思想。近些年来,学前融合教育也日益受到关注。所谓学前融合教育,是指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前幼儿进入普通幼儿园,与普通幼儿共同接受保育和教育。这样的教育,有利于特殊幼儿的发展。目前,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存在比较显著的地区差异:港澳台地区发展较早,北京、上海、江浙等地发展也较快,其他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外学前融合教育开展的经验及其与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比较;二是学前融合教育的教育教学原则以及教育教学策略;三是学前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四川省成都市的相关调查入手,从幼儿园教师的角度对学前融合教育作一番思考。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以四川成都市主城区30所幼儿园(公、私立各15所)的400名专职幼儿园教师为调查对象。
首先对15位随机选出的幼儿园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一套包含17道题的《幼儿园教师学前融合教育开展现状调查》问卷初稿。随后对4所幼儿园(2所公立,2所民办)近50位幼儿园教师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修改问卷,最后形成包含11道题的正式问卷。正式问卷共发放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16份。问卷数据通过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内容
问卷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幼儿园教师的受教育背景、幼儿园教师关于学前融合教育的基本观念、学前融合教育的具体开展情况。受教育背景主要关注最高学历、专业背景和是否接受过融合教育相关培训;基本观念包括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和了解程度、是否接纳特殊儿童进本班学习及有何顾虑、能接受哪类特殊儿童;具体开展情况主要包括本园或本班是否有特殊需要幼儿、目前主要采取哪些教育措施、有何困难及需求。
三、研究结果
1 受教育背景
调查发现,成都市市区专职幼儿园教师绝大部分拥有高职以上学历(本科18%、大专44%、高职23.4%、中专10.1%、其他4.4%),90.8%的教师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但没有1位教师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接受融合教育相关培训的情况,详见表1。
2 关于学前融合教育的基本观念
调查结果显示,29.5%的幼儿园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学前融合教育,6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展学前融合教育,7%的教师认为“没多大必要”。幼儿园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了解状况不容乐观(详见表2)。对是否接纳有特殊需要幼儿进入本班学习的问题,有的教师持比较积极的态度,有的则较为消极(详见表3)。调查还显示,幼儿园教师会有选择性地接纳有特殊需要的幼儿进入本班学习(详见表4)。97.2%的教师认为,自身缺乏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开展融合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特殊儿童能力差、与普通幼儿难以相处等问题也是他们比较担心的。
3 学前融合教育具体开展情况
目前,成都市不少幼儿园都有在读的特殊儿童,但调查表明,他们开展融合教育存在很多困难,迫切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详见表5)。
四、分析与讨论
从调查结果不难发现,有三方面的矛盾影响着成都市学前融合教育的顺利开展。
1 三方面矛盾
第一,越来越多特殊需要幼儿进入普通幼儿园的现实需要与幼儿园缺乏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矛盾。
第二,广大幼儿园教师认可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价值与对学前融合教育的认识局限性之间的矛盾。
第三,大多数幼儿园教师愿意接纳有特殊需要幼儿在本班学习与自身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技能之间的矛盾。
2 矛盾产生的原因
一是国家和地方尚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对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鼓励和支持力度不够。尽管学前融合教育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开展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我国至今尚未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地方政府也未出台相关的政策,这是影响学前融合教育健康开展的主要原因。
二是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有限。据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137所师范院校中已开设特殊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的仅19所,2010年我国仅有16所高校开设了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四川省目前仅有成都大学开设了特殊教育本科专业。有限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很难满足普通幼儿园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是幼儿园对学前融合教育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尽管我国开展“随班就读”项目已有20余年历史,但学前融合教育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再加上缺乏必要的宣传,很多幼儿园对学前融合教育的认识非常粗浅,一般只停留在接纳特殊儿童入园学习和生活这一层面,尚未从专业角度思考如何有效地对特殊儿童进行科学保教的问题。
四是有关幼儿园教师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十分欠缺。目前,成都市幼儿园教师有越来越多的在职培训机会。在众多在职培训中,以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或技能为内容的培训十分欠缺。
五是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学前融合教育的顺利实施是以庞大的专业教师团队为支撑的(包括各种专业治疗师在内),而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系统的学前融合教育体系,上述三者之间也尚未形成相应的合作联盟。
五、建议
1 相关部门应努力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旨在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的相关政策,然而,专门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几乎没有。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并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以鼓励幼儿园和教师接纳特殊儿童入园(班)学习;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对特殊儿童及普通幼儿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以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2 有步骤地推进幼儿园教师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面向特殊教育教师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在职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质量。然而针对幼儿园教师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却很少开展。建议依托地方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或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有步骤地对幼儿园教师开展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训,如可以先从培训本班已有特殊儿童的幼儿园教师起步,再逐步扩大到对其他教师开展培训。
3 相关高校以多种形式开设学前融合教育课程
高校,特别是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多种形式开设学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如开设相关的讲座,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融合教育”等课程纳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课或选修课范畴,或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中适度加入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等。大学生在入职前就了解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知识。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今后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4 幼儿园努力提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接受程度
尤其是幼儿园管理者应清晰地认识到,接纳特殊儿童入园是社会进步的重大表现,要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园教师学习学前融合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开展与特殊儿童教育相关的园本培训,也可以与具有较丰富的学前融合教育经验的幼儿园交流,以提高本园教师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专业水平。
5 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相关高校应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各企业:
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8〕86号)和《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经费统筹及管理的通知》(余政办发〔2010〕72号)文件,现就职业教育统筹经费征收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统筹对象:各类企业(不包括个体工商户)。
二、统筹基数:以工资总额作为统筹基数,目前统一按在职职工人数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标准计算的工资总额确定。下限标准由统计、劳动部门按社会保险(当年5月至次年4月)每年公布,2010下限标准为每人每月1565元。
三、统筹比率:暂按统筹基数的1%进行统筹。
四、征收方法:按月征收,在每月初的纳税期15日前,企业按上月在职职工人数乘下限标准计算的统筹基数申报缴纳职业教育统筹经费。(具体计算公式:应缴数=职工人数*1565*1%)
五、本通知从2010年5月1日起执行。
余姚市地方税务局临山分局
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威人社函[2011]24号
各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人事劳动局,工业新区人力资源局,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各继续教育基地:
为切实做好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工作,根据国家、省继续教育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强和规范我市继续教育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按需施教,讲求实效,严格规范继续教育培训班管理
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要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为目标,立足科技前沿,体现专业发展趋势,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坚持按需施教、讲求实效。为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班的针对性、实用性,要严格申报审核程序,加强规范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一)各单位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前,须填写《威海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办班申报审批表》(一式两份),同时将培训内容、形式、学时、师资、收费等情况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于开班前20天报同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方可实施,未经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的培训项目,不得登记继续教育学分。
各继续教育基地培训班申报审批事项,按《威海市继续教育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威人社发〔2011〕号)有关规定执行。
(二)培训结束后10天内,将培训人员花名册、出勤记录、培训情况等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并办理《威海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结业证书》(以下简称《结业证书》)。
(三)凡参加培训时间不足三分之一课时的,不予办理《结业证书》;参加培训时间不足三分之二课时的,按实际培训课时降低学分后办理《结业证书》。
(四)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对继续教育培训班的教师授课、学员出勤和教学管理等情况不定期进行抽查。
(五)各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及市级继续教育基地应将本年度继续教育培训情况总结、下年度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计划于12底以前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备案。
二、紧贴实际,细化内容,改进和完善继续教育学分计算办法
继续教育学分是考核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数量和质量的主要依据,其计算办法,国家、省有规定的,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行业主管部门与市级以上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发文确定学分计算办法的,仍按原办法执行;没有规定的,按以下办法进行分类计算。
(一)培训类
1、参加市和市区各部门(单位),以及经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继续教育基地组织开展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经考核(考试)合格后,以颁发的《结业证书》为依据登记学分。为继续教育培训提供教学的,凭继续教育基地或施训机构出具的授课证明、本人备课记录,可获得所授课时的2倍学时计算学分。
2、参加省级及以上主管部门组织的脱产、半脱产培训或进修,以及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高级研修班,按实际学习天数计算学时,以主办单位颁发的证书为依据登记学分。
参加上述两类培训,学分计算标准,一天为6个学时,每5个学时折算1学分。每项培训计算和折算的学分,最多不超过20学分。
3、参加市和市区各部门(单位)以及继续教育基地举办的专题讲座、技术操作示范等,参加人员按实际听课学时数,凭举办单位的证明,每5学时折算1学分。
4、参加国际和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学术交流(学术报告)、专题研讨会等,每次按实际天数计算学时,以主办单位颁发的证书或会议通知、与会人员名单为依据登记学分(参加不同级别、同一专题会议的,按最高级别登记,不得重复登记)。同时做主题演讲的,以演讲稿等说明材料为依据,分别增计10学分、8学分、6学分、4学分。
5、出国考察学习的,以单位出具的证明和护照为依据,每次登记3学分;出国讲学或出国留学进修的,以单位证明或进修证书为依据,每次时间在半个月内的登记10学分;半个月以上至一个月的登记15学分;一个月以上不满二个月的登记20学分;二个月以上不满三个月的登记25学分;三个月以上不满四个月的登记30学分;四个月以上至半年的登记35学分;半年以上至一年的登记40学分;一年以上的每超过二个月增计5学分。
6、参加自学考试的,以单科合格证书或学校出具的有学籍编号的成绩单等为依据,每门登记5学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承认的各种学历教育的,以录取通知书、毕业证和成绩单为依据,在规定的学制内每年登记10学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在职研究生课程学习,以结业证书为依据一次性登记20学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在职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教育者,以学位证书为依据一次性分别登记30学分和50学分。
7、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所在单位重大技术项目引进、安装、调试和重大技术项目改造期间,以单位出据的有关证明(项目合同、验收报告复印件和单位证明)为依据计算和登记学分,时间在半年内的计10学分,超过半年以上的,每满1个月增计2学分,1年最多可计20学分。
(二)科技成果类
获得的科技成果以获奖证书或文件为依据,计算登记学分。
1、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计200学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计150学分,二等奖计100学分。
2、获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计100学分;获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计80学分,二等奖计60学分,三等奖计40学分。
3、获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分别计60学分、40学分、20学分。
4、获市区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分别计20学分、15学分、10学分。
5、获得国家专利局授予的发明专利的,署名前3名的专利权人每项计40学分;获得国家专利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的,署名前3名的专利权人每项计5学分。
6、承担国家级课题研究与项目开发的,主课题(项目)组人员前5名每人每年计20学分,子课题(项目)组人员前3名每人每年计15学分;承担省级课题研究与项目开发的,主课题(项目)组人员前5名每人每年计15学分,子课题(项目)组人员前3名每人每年计10学分;承担市级课题研究与项目开发的,主课题(项目)组人员前5名每人每年计10学分,子课题(项目)组人员前3名每人每年计5学分。在继续教育证书登记时,需提供课题管理部门下发的文件、课题申请表、开题报告、课题阶段性检查材料,课题结题的还应提供结题报告、结题证明等。
(三)论文著作类
1、发表的学术、技术论文,以发表论文的刊物(具有全国统一刊号(CN、ISSN),下同)为依据计算和登记学分。被SCI收录,第一至第三作者分别计25、20、15学分;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第一至第三作者分别计10、8、6学分;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第一至第三作者分别计8、6、4学分;在市级刊物上发表,第一、二作者分别计4、2学分。各种内部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计1学分。同一论文在不同刊物上发表的,按最高级别登记学分,不得重复登记。
2、出版的具有统一书号(ISBN)的著作、译著,以出版物为依据计算和登记学分。主编、副主编、编委分别计20-
25、15-20、5-10学分。
(四)其他
1、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合格证书的,每个模块(专业)计2学分;参加全国职称外语考试取得合格证书的,计2学分。
2、参加援藏、援外及到基层、贫困地区参加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计10学分。
三、明确规程,严格考核,加强规范《继续教育证书》管理
《继续教育证书》(以下简称《证书》)是全面记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情况,登记和核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的重要证件。要加强证书监管,明确相关规程,认真做好证书登记、验证和考核工作。
(一)《证书》印制、发放和保管
1、《证书》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统一制定样式。国家和省对行业有统一规定的按规定执行。
2、《证书》发放对象为我市各类企事业单位中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每人一册。证书由主管部门或人事代理机构统一到所属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领取。
3、《证书》编号由各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或市直主管部门(单位)自行编写并登记存档,格式为部门简称加5位发证顺序号;实行人事代理的单位,由其负责人事代理的机构编号。
4、《证书》应粘贴本人一寸近期免冠照片,并加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印章,由专业技术人员本人或单位统一保管使用。如有损坏或遗失,个人提出申请,由主管部门到发证机关进行补办。
(二)《证书》登记及验证
1、《证书》登记。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后,一般应在10日内持有关依据材料到本单位办理审核登记手续,将接受继续教育的具体内容、学时、学分等情况分类登记在证书上,并由继续教育管理科室负责人签字,加盖公章,否则无效。对弄虚作假的,证书原始登记内容 和当年度继续教育学分全部作废。
2、《证书》验证。证书验证实行分级管理:
(1)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全市当年拟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市直部门(单位)当年拟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以及市直部门(单位)当年拟聘用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证书验证。
(2)各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本市区当年拟晋升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当年拟聘用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证书验证。
(3)市直各部门(单位)负责本部门(单位)当年拟评聘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的证书验证。
(4)人事代理机构负责实行人事代理单位拟评聘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的证书验证。
验证内容为:证书内规定的项目是否如实填写并签字盖章;学分是否按规定的办法计分登记;学分完成情况。登记的依据材料即为验证的依据材料。
3、《证书》的使用。验证合格的证书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评审、聘任、执业、从业资格注册以及考核的重要依据。
(1)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其任期内继续教育学分平均每年须达到或超过20学分。
(2)聘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聘期内继续教育学分平均 每年须达到或超过10学分。
(3)执业、从业资格注册,注册期内继续教育学分须达到执业、从业资格注册管理机构规定的学分。
(4)专业技术人员任期内继续教育学分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
国家、省另有规定的,按国家、省规定执行。
鼓励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办公厅,有关行业协会及单位:
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是电石渣资源化最成熟、最经济的方法,既可节约水泥生产所用的天然石灰石资源,降低水泥成本,又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废物堆存造成的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鉴于此,为鼓励电石渣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将对全部利用电石渣替代天然石灰石生产水泥项目的规模和工艺放宽限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现有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配套建设的电石渣制水泥生产装置规模,不受产业政策所定规模的限制,但须达到1000吨/日及以上。同时鼓励规模较小的电石法聚氯乙烯企业通过与周边水泥企业或其他可消纳电石渣的企业合作,使电石渣得到充分利用。
二、新建、改扩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必须同时配套建设电石渣生产水泥等电石渣综合利用装置,其电石渣生产水泥装置单套生产规模必须达到2000吨/日及以上。
三、现有电石渣水泥生产线可以采用湿磨干烧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新建电石渣水泥生产线装置必须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
四、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的企业,经国家循环经济主管部门认定后,可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
一、调查说明
1. 调查目的。
了解新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状况, 为随后开设的法律课程作准备, 为法制教育作铺垫。
2. 调查对象。
河南信息工程学校2009级学生和部分2008级学生, 共671人。
3. 调查问卷的题型及内容。
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10个判断题, 涉及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和诉讼法等方面的法律常识, 以调查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第二部分为10个选择题, 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护法的程度及有关的法律理念, 以调查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
二、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1. 法律常识性知识的调查结果为:
100分的30人, 占4.47%;90~99分的125人, 占18.63%;80~89分的173人, 占25.78%;70~79分的176人, 占26.23%;60~69分的107人, 占15.95%;60分以下的60人, 占8.94%。
2. 法律意识的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知法、懂法程度较高, 维权意识较强,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学校法制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大。学校应该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 但是调查显示, 学生的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的比例高于学校。可见, 学校的法制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大。其原因有三个:一是许多学校忽视中职生的法制教育, 只重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育;二是学校的法制教育没有硬任务、硬指标, 因而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 造成法律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与上坏一个样的状况;三是学校没有建立起法制教育的育人环境, 缺乏法制教育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没有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系列化设施和良好的校园文化。
(2)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对法律课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学生占33.83% (共227人, 平均每个班有13人) , 其原因有三个:一是不喜欢法律课, 这部分学生认为法律课枯燥、单调、呆板;二是认为学习法律知识没有用, 这部分学生认为“不懂得法律也一样生活”“只要不违法犯罪就行了”;三是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这部分学生由于中考失败, 对新的学习感到茫然。
(3) 学生对不良行为的危害尚不清楚。调查显示, 认为“私自拆看他人信件的行为不违法, 是小事一桩”的学生占7.03%。实际生活中, 类似这样的“小事”也不少。不良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潜在温床, 对学生的危害很深、很大、很隐蔽, 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4) 学生的自觉守法意识较低。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如绝大多数学生知道闯红灯是不对的, 但经常闯红灯的学生仍占到58.02%。学生知法而不守法, 这是因为社会中不守法的现象较多, 人们便习惯不守法行为的存在, 并且自己也加入其中。二是个人侥幸心理的影响。调查显示, 相信违法犯罪必然会受到法律制裁的学生占40.93%。因此, 有许多中职生仍然认为只要自己的违法行为做得很隐蔽, 不被人发现, 就不会被追究责任。三是学校法制教育的偏差。调查显示, 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学生中不认为“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是法律的精神的占51.72%, 怀疑法律权威的学生占59.07%, 不能正确认识法律与权力之间关系的学生占41.98%, 不能够摆正法、理、情关系的学生占43.76%。这是由于学校的法制教育只侧重于法律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自觉守法意识的培养, 这种教育方式只能让学生消极守法, 却不能让学生真正地自觉守法。
三、对策
1. 加强学校法制教育
首先, 学校领导层要重视法律课, 充分保障法律课的课时。此外, 应加强法律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如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就没有法律意识和专业思维方式, 也就无法培养出有正确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学生。
其次, 法制教育要规范化, 并建立起有效的评估机制。中职学校应制定法制教育的总体规划, 编制目标体系。规划应包括从学生入学至毕业的每个学期法制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及所有达到的目标。此外,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充分发挥监督指导职能, 把法律教育作为中职学校的常规工作纳入检查考核的范围, 制定评估细则, 组织专项检查, 并把评估结果与学校的晋级、评优、评先挂钩。评估可以反映出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从而发挥优势, 改进不足, 推动学校法制教育走上健康的快车道。
再次, 构建法制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 应构建一个适于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 包括法制教育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硬件建设是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物质基础, 学校应在全校范围内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有助于推动和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系列化设施;软件建设是法制教育的精神基础, 学校应努力营建一个既具有特色、又符合本校实际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优良的校风中接受现代法律的熏陶和传承。
2. 从学生的不良行为抓起, 预防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引导学生从违法犯罪案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学生的言行随时修正, 改善学生的言行习惯, 以取代或消除不良言行;开展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职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品行, 才能培养良好的习惯;只有具备良好的习惯, 才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有用人才。
3. 培养学生的自觉守法意识
2002年, 北京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中阶段 (含中等专业学校) 要在初中阶段的教育基础上培养学生树立自觉遵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的行为习惯和意识, 要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观念。”可见, 对中职生法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自觉守法, 树立法制观念。
(1) 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守法。如果学生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 不只是因为若不遵守就会受到惩处, 而应让他们认识、理解遵守法律规则即是尊重自身的权益,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真正自觉守法。如对于遵守交通规则的守法教育, 可以让学生设想闯红灯可能造成的各种不良后果, 进而探讨生命的意义, 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 并进一步指出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这样的探讨能使学生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深层内涵, 进而自觉守法。再如, 对于私自拆看他人信件的不良行为, 首先应强调对他人隐私权的尊重, 进而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 使学生理解不偷看他人的信件就是对他人的尊重, 而尊重他人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前提。总之, 只有将守法教育内化为学生的法律思想素质, 学生才能做到自觉守法。
(2) 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学校的法律教育范围毕竟是有限的, 而学生能够理解的法律知识范围更是有限的, 为了使学生能够遵守所有的法律规范, 必须对学生进行法律信仰的培养。首先, 要让学生明白法律的最高权威, 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其次, 要让学生明白法律能够保障整个社会有序地运行, 保障人们和谐地相处;再次, 要让学生知道只有遵守法律, 才能获得自由。这样才能使学生崇尚法律, 并以法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只有学生对法律有了内在的信仰, 才能发自内心地自觉遵守, 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由消极守法到积极守法, 由被迫守法到自觉守法, 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 青年人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中职学校要将“精神成人”置于教育的首位, 使中职生成长为具有“法律精神”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
摘要:中职生知法、懂法程度较高, 维权意识较强,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法制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大, 学习法律课程的态度不积极, 对不良行为的危害认识尚不清楚, 自觉守法意识较低等。为此, 中职学校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力度, 从学生的不良行为抓起, 培养学生的自觉守法意识。
【关键词】未成年人 感恩教育 开展方式 调研 感恩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70-02
引言
台州市黄岩区从2007年开始就在全区未成年人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获得浙江省2007年度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其做法也在台州市道德经典诵读现场观摩会上作为典型经验交流推广,并于2010年被评为浙江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取得了积极成效。也许从个案选择的典型性上讲,台州市黄岩区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探索和启示对提高中国的未成年人素质教育,也具有普遍意义。
一、感恩教育总体情况
在调研中,我们设计了《黄岩区未成年人感恩教育活动调查问卷》展开调查。问卷共发出1562份,实际收回1549份。经过广泛的座谈、走访和调查,获取了大量详实的材料,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统计,掌握感恩教育的总体情况。
调查发现,在黄岩区,感恩教育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在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所熟知。通过近6年的推广,感恩教育已经逐渐地深入到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心里,他们普遍认识到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感恩教育开展情况却参差不齐。
二、感恩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在黄岩存在,而且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为此,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现分析如下:
1.家庭中爱的错位和感恩教育的不作为,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形成
调查表明,家长们平时在对孩子的培养上只注重成绩,而忽视了道德的培养,尽管在意识上,家长几乎都认同了感恩教育,有54.83%的家长认为,学校完全有必要开展感恩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家庭感恩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我们发现家长在实际行动中对感恩教育的忽视和不作为,使得广大未成年人缺少感恩学习的直接榜样,是未成年人感恩意识缺失的关键原因。
2.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和感恩教育的形式化,弱化了感恩意识的培养
调查发现,学校思想品德课被占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普遍存在,有53%的学生回答思想品德课会被占用。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滞后,使得学校在教育中只能偏重于文化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德育等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对学校的综合考核制度缺乏实质性的量化标准,使得德育工作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应付。
3.社会不良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了感恩意识的缺失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随着青少年的成长,隐形的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了感恩教育的健康有序培养。市场经济的功利性造就了人们情感上的冷漠化;文化氛围的多元化使未成年难以正确选择;学校周边环境和网络世界对未成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些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
4.学校、家庭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不畅,严重影响感恩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最主要的两条途径,两者之间应该互相沟通交流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但是,调查发现,当学生有心事时会跟父母交流的只占25.8%,同师长交流的竟然只有2.36%,大部分都是选择跟同学或者朋友。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了,在孩子的沟通的问题上,一方面施教者之间本身缺乏有效沟通,另一方面,施教者同被施教者之间也存在很大的隔阂。
三、推进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如何进一步深入推动感恩教育活动,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结合本次调研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1.增强对未成年人感恩意识形成和宣传的指导力度,营造文明、向上、健康的社会氛围
要大力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学校可以安排各种传统节日的纪念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感恩教育。同时将感恩教育的先进事迹、榜样利用媒介传播,在全社会营造感恩文化氛围。
2.利用学校优势教育资源,创设情境,丰富感恩教育活动,促进未成年人感恩意识的形成
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各部门必须统一规划,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势,同时带领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
3.着力夯实家庭教育基础
教育局、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作用,并高度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构建各种经验交流平台促进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间的交流沟通,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4.重视家长、教师、成人的言传身教,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管齐下的教育格局
在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日常良好道德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本身的言传身教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家庭和学校外,社会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不仅是未成年人要学会感恩,成人更应以身作则,知恩、识恩、感恩,以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仁[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刘建岭,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发布时间:2010-08-02 10:03来源:卫生部
卫办监督发〔2010〕1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根据我部《关于执行〈全国卫生监督调查制度〉等4项制度的通知》(卫办发〔2010〕19号)要求,为做好卫生监督调查制度的实施工作,加强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10和2011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
(一)2010年卫生监督信息报告。
1.报告内容: 参见根据新的《全国卫生监督调查制度》中19个调查表(附件1)制定的20张卫生监督信息汇总表(附件2),可登录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网站直接下载(网址:http://jdzx.net.cn)。
2.报告方式:使用卫生监督信息汇总表直报系统,通过网络报告方式上报。
3.统计时段: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4.报送时间:各县(区)级卫生监督机构于2011年1月7日前将本级的汇总数据报上级卫生监督机构。1月14日前市(地)级卫生监督机构完成对县级数据的审核和全市汇总数据的终审,1月21日前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完成对市(地)级数据的审核和全省(区、市)汇总数据的终审,并将本省(区、市)汇总表书面材料加盖公章后寄至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信息处。
(二)2011卫生监督信息报告。
根据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一期)实施安排,2010年6-8月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在试点省试点应用,2010年9-12月在全国范围部署实施,2011年1月1日全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正式使用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实行卫生监督信息个案报告。
二、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推广实施工作安排
(一)开展《全国卫生监督调查制度》和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使用培训。为实施好《全国卫生监督调查制度》,我部组织专家编写了《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手册》、《卫生监督信息报告汇总表使用手册》和《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使用手册》作为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用教材和工作指导用书,并制作培训课件,保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培训的统一和规范。2010年8月将举办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省级师资培训班,对新的《全国卫生监督调查制度》和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的使用进行培训。9月各省(区、市)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的培训工作。
(二)开展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试点应用和推广。2010年7-8月,各试点省组织试点单位将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卫生监督个案信息,按照《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规定》和《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手册》的要求,登录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进行填报,通过试点应用完善系统。9-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的试运行工作。
(三)正式启用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2011年1月1日起,各省(区、市)要按照《全国卫生监督调查制度》和《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规定》的要求,将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卫生监督个案信息通过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上报。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部署在国家级硬件平台,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用户通过互联网登陆系统进行填报(配置要求见附件3)。已建省级硬件平台和数据中心、全省(区、市)统一使用业务应用软件的省份,可通过数据交
换将业务系统产生的报告信息传输到国家级卫生监督数据中心。试点省份信息报告工作按试点方案执行。
三、相关要求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各级卫生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将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纳入当地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强化对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科学管理,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工作。
(二)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建立和完善卫生监督信息工作制度,落实责任,通过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批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熟悉卫生监督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要加强卫生监督调查制度的宣传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的推广实施,尽快熟悉、掌握新信息卡的填写使用,确保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正式运行后能及时、准确上报卫生监督信息,提高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质量和效率。
各地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与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信息处联系。
联 系 人: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信息处 张琪 王昭
联系电话:010-64047878-2235、2251
E-mail: tjbg2005@126.com
附件:1..全国卫生监督调查制度(略)
2.卫生监督信息汇总表(略)
3.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使用配置要求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日
附件3
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使用配置要求
一、使用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填报
通过互联网直接使用全国统一的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在线完成信息填报。填报用户需具备以下使用条件:
(一)通讯环境:能够使用Internet,带宽512K以上。
(二)计算机配置:
(1)操作系统:Windows 2000以上;
(2)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6.0以上版本;
(3)显示器分别率:1024*768以上。
二、卫生监督日常业务系统自动报告
卫生监督信息的报告可通过全国统一使用的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直接填报,亦可通过全省(区、市)统一使用的卫生监督日常业务系统自动报告。
根据层级管理的要求,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支持与省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对接。已建立省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硬件平台,并在本省(区、市)范围内使用统一卫生监督业务应用系统的,不需使用本次推广的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省级业务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卫生监督信息报告数据,并交换至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数据中心。省级业务系统和数据交换平台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一)业务应用系统覆盖全省(区、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采集信息全面、完整,具备全省(区、市)集中的数据中心。
(二)业务应用系统应当符合国家卫生监督信息标准规范,覆盖卫生监督信息卡所采集的信息,数据交换功能满足国家卫生监督数据交换标准规范。
(三)与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交换,省级交换平台需满足以下配置要求:
(1)配备1台数据专用交换服务器(参考配置:4*Intel Xeon E7420,8GB 内存,3*146GB HS SAS HDD)。
(2)Internet网络接入带宽不小于10M。
(3)配备1台IPSEC功能防火墙(应与国家级卫生监督系统所用防火墙完全兼容),建立VPN专用通道。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1
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三)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
2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光和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在为一项紧迫任务。如此,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或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或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
以下立足于青岛市城市定位、会展经济发展状况、展馆硬件设施等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扩大展馆规模,构筑大会展产业发展格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一个城市召开国际会议和举办国际展览的数量和规模,已成为衡量这个城市能不能跻身于国际知名城市行列的一个重要标志。会展经济已经成为城市的首打名片。
经过多年发展和建设,青岛市现拥有一定规模的场馆共计6个,室内展览面积约11.65万平方米。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作为该市最大的展馆,室内展览面积在全国也仅排第22位,省内排第3位。而近年来青岛会展业迅猛发展,作为青岛市拥有最大室内展示面积的会展中心,已经渐渐不能满足较大规模展会的需要。目前,场馆等配套硬件设施已经成为衡量和影响会展经济的标杆,诸如上海、北京、南京、大连、成都、重庆等会展业发达城市的展馆设施等都较之青岛要好。而且近年来中国大型展馆的建设已经达到惊人的速度,据统计,近年来国内新建成展览面积在100000平方米以上的展馆达30多个。由于展馆面积较小,目前国内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巡回展以及展、会结合的重要展览无法在青岛市举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岛市会展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展馆及配套设施等硬件条件滞后,已成为制约青岛市会展业发展的问题,建设占地面积大、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环境优雅的大型展览馆已成为当务之急。不过,新展馆的选址还应该根据交通、配套市政服务等因素就近建设。如果展馆在住宿餐饮、交通停车方面不配套,将会给城市交通带了很大压力,势必影响展会效果。
二,建设现代化、多功能大会议厅,发挥优势打造会议名城
青岛作为中国知名的海滨之城,不仅是会展经济发展的沃土,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也为会议的举办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平台。会展经济对青岛经济活力的构成有相当大的影响,持续的经济活力需要不断引进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展览或大型会议,而国际化的展览和会议正是青岛更好向国际化城市迈进的绝佳平台。
青岛市会展业发展的目标是打造区域性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目前青岛是展览多,重要会议少。那么青岛市将如何凭借岛城地域优势,借鉴博鳌经验,引进和举办国际性峰会、重大的文体赛事,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举办重大会议,首先要有好的硬件基础。然而,目前青岛展馆内设置的会议厅最大的也只能容纳400人,大规模、设施先进的多功能会议厅的缺失,严重制约了青岛会展业的发展。与会展业发达的城市相比,他们大多数场馆内都配有设备齐全、技术先进、性能优良、运行稳定、易于操控,整体设计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气息的高标准会议厅,有先进的集成系统涵括音频采集系统、专业音响系统、摄像录制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多媒体系统、监视监听系统、舞台灯光系统、中央集控系统来满足国际化、现代化的高端会议多方面需求。
大规模、配套齐全的多功能会议厅将为青岛会议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促进青岛展览、会议齐头并进,进而促进青岛整体经济的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打造“南博鳌、北青岛”的品牌展会理念,从而把会展业真正发展成为青岛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三、加强会展业秩序管理,颁布管理条例,促进会展产业规范发展
纵观国内外著名城市的发展历程,有规模、有品牌、有影响的会展活动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品位提升的重要内容,因此会展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已越来越被重视。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会展行业协会,于是各省市先行。2003年以来,会展经济开始引起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各地的会展业协会、行业协会服务机构接连产生,上海、广州、深圳、长沙、成都、杭州、沈阳、宁波、西安、厦门、佛山等城市相继成立了会展行业协会,山东省等地成立了省级会展行业协会。青岛市会展业从市场主体看,现在已有政府主管部门,还没有行业协会,会展业相关服务企业100多家,具备独立办展能力的20多家,会展配套产业涉及的企业更多。由于会展办成立时间不久,行业协会缺位,导致行业管理和协调的功能不健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沟通缺少中间渠道,也逐渐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弊端,比如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同质展会举办等导致市场混乱。因此,应该加强对会展业市场秩序的规范管理势在必行。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出台了会展业发展管理办法,但业内的服务规范还没有形成,市场约束机制、行业自律机制和自律规范还不健全。
二是权威性的行业评估缺失,目前青岛市只有由青岛国际会展中心自发组织的“****年度青岛市十佳品牌展会”“***年度青岛市最具发展潜力展会”评选活动,仅对在会展中心举行的展会进行评选。
三是信息发布体系不健全,缺乏业界的统计标准和评估认证,难以准确评价和衡量青岛市会展经济的发展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
四是缺乏行业指导下的培训交流,目前会展行业的职业培训主要由劳动部门的培训中心联合院校从就业的角度进行,缺乏行业一盘棋的统一规划指导,不利于会展业服务的规范化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因此,政府应加强制度建设,增强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明确责任主体、管理方式、程序要求以及会展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公平有序的办展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秩序。如进一步完善会展业市场准入机制,强化对办展主体的资质认证,制定会展规则,注重对各类展会质量的评估,规范会展市场秩序,确保会展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成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青岛会展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提出整顿会展市场秩序、规范会展业各类服务标准和收费的意见,加强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监管和促进作用。
一自2010年7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深圳、广州、武汉、哈尔滨、成都、南京、西安、济南、杭州、合肥、南昌、长沙、大庆、苏州、无锡、厦门等21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以下简称示范城市)实行以下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1.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二、享受本通知第一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从事《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务认定范围(试行)》(详见附件,略)中的一种或多种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务,采用先进技术或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
2.企业的注册地及生产经营地在示范城市(含所辖区、县、县级市等全部行政区划)内;
3.企业具有法人资格,近两年在进出口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税收管理、外汇管理、海关管理等方面无违法行为;
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占企业职工总数的50%以上;
5.从事《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务认定范围(试行)》中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50%以上。
6.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不低于企业当年总收入的50%。
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是指企业根据境外单位与其签订的委托合同,由本企业或其直接转包的企业为境外单位提供《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务认定范围(试行)》中所规定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和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服务(KPO),而从上述境外单位取得的收入。
三、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认定管理
1.示范城市人民政府科技部门会同本级商务、财政、税务和发展改革部门根据本通知规定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并报科技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所在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商务、财政、税务和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示范城市所在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部门会同本级商务、财政、税务和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指导所辖示范城市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管理工作。
2.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应向所在示范城市人民政府科技部门提出申请,由示范城市人民政府科技部门会同本级商务、财政、税务和发展改革部门联合评审并发文认定。认定企业名单应及时报科技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所在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商务、财政、税务和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3.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持相关认定文件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享受本通知第一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宜。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不再符合享受税收优惠条件的,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主管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收优惠政策过程中,发现企业不具备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资格的,应暂停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并提请认定机构复核。
4.示范城市人民政府科技、商务、财政、税务和发展改革部门及所在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商务、财政、税务和发展改革部门对经认定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应做好跟踪管理,对变更经营范围、合并、分立、转业、迁移的企业,如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及时取消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
四、示范城市人民政府财政、税务、商务、科技和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本通知的各项规定,切实搞好沟通与协作。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逐级反映上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
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3号)自2010年7月1日起废止。
一、调查范围:四川省仁寿县于承乡于承初级中学的部分中小学生和教师
二、调查方式:走访调查,抽样调查
三、调查时间:2014年1月—2月
四、调查目的:深入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以后的就业择业打下基础。
五、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教育现状
通过对于承初级中学的部分中小学生和教师的调查,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农村义务教育的情况,教育质量及教育设备的情况,师资力量的情况,还有教育观念和学生接受教育的态度情况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教育虽然迅速发展,但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我认为主要是经济的不发达导致教育的滞后性。
二、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陈旧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管理观念落后。
(1)学校教育目标不明确,大多数学校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注重应试教育。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将培养出一批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学生。
(2)通过同学的反映,我发现诸多问题,比如学校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和手段过于老套,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2、由于我们镇经济落后,导致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1)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
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待遇低,而且又没有保障,致使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3)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老师通过传统的黑板授课。据调查的同学反映,黑板式教学效率较低,同学不能完全吸收课堂上的知识。
3、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 农村、城镇教育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于城镇来说比较落后,农民收入少,地方财政困难,国家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了我国教育在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教育设施设备以及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素质等几个方面。
三、对农村教育的改革措施
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政府不能只空喊口号而不付出实际行动。然后,要缩小农村与城镇教育发展的差距,建立农村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农村教育比城镇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所致。因此,怎样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实现其协调发展的关键。其次,提高农村师资质量,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鼓励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解决农村教师向城市单向流动的问题。加强农村在职教师的再培训,注重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再次,国家投入一定资金,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施设备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比如,按规定给学校划拨扩建、新建校舍所必须的土地,将专款专用的资金及时足额地发放下去,以保证农村学校硬件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调查总结
通过将近一个月的走访调查,我对农村教育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农村教育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虽然 中国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多数农村孩子背上了书包,农村教育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由于贫富差距,地区差距,一些上学难的问题并没有彻底地根除,旧问题的残留遇上教育的改革,一些问题似乎更突出的表现出来了,只是形式不同于以往。
【关于《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问题》的有关调查】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子女受教育问题调查报告06-19
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调查报告09-10
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调查问卷09-19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问卷06-13
有关于幼儿园教育调查报告09-24
与教育公平有关的论文07-02
关于当地九年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05-30
中国教育的现状与问题05-24
关于环保问题与经济发展的论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