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婚礼习俗(共8篇)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下婚礼习俗的寓意:
过火盆,踩瓦片 :婚礼仪式大门槛前需置火盆及瓦片,请新娘脚跨过火炉,再踩瓦片,俗称过火与破煞。过火盆,寓意为新生活红红火火,踩瓦片,寓意过去如碎片,开始崭新生活。新娘进大门,口中要唱好话,如过门槛唱:“过户橂,有吃又有穿”等等。
交杯酒:交杯酒表示夫妻相亲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臂相交各饮一口。一般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人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为几颗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调酒,分别让新郎新娘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意。
改口茶:大喜之日,新人用成双成对的茶杯向长辈敬茶。新人向父母敬茶,以谢养育之恩,并改口叫爸妈,然后拥抱。在敬茶时,每个茶碗中除了茶之外,加放红色的果子两枚,取“四平八稳”之意。茶最好用安徽宣城产“敬亭绿雪”,取“忠贞不渝”之意。敬茶的茶杯一般要准备两对。
中国的婚礼文化比较含蓄,婚礼上的传统习俗都是一种美好的暗寓,也是婚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的习俗不仅仅是在当天“表演”给宾客看,让在场的人见证你们的幸福,也是要新人将这些美好的寓意带进他们的婚姻之中的,让婚姻生活更加美满。表面上看也许仅仅是一场美丽的婚礼,但实际上,一场婚礼可以承载的内容非常多。比如,古时候婚前是没有当众的牵手、接吻行为的,而喝交杯酒的意义就是在宾客面前代替接吻,象征着夫妻性生活的开始。如比如互换婚戒,戴上对方赠予的婚戒,就好比把对方的灵魂戴在身上,让物质升华为一种精神。
一场喜庆、浪漫的婚礼从古至今,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但是婚礼不仅仅是一场仪式那样简单,其中各种礼仪和礼节蕴含的寓意是一对夫妻。一个家庭受益一生的。如果能将婚礼文化延续的婚后的生活中,那么一对新人就可以享受到“天天结婚”的美好生活,让你们的爱情永不褪色。
婚姻作为人类繁衍生息的手段, 是人们一生中的大事。一个民族的婚姻习俗, 会随着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纵观各个民族的历史不难看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婚俗。中国朝鲜族长期在新的社会环境生活过程中, 其婚姻观念、程序与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到了今天就有了独具特色的朝鲜民族传统婚俗。
朝鲜族传统婚俗, 深受中国朱子家礼的影响, 朱子家礼又叫文公家礼,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所阐述的儒家的礼法礼章的书, 该书问世后对朝鲜族的风俗文化产生了更加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其中的很多礼法在汉族中间早已失传, 但是在朝鲜族当中一直传承至今。可以说朝鲜族的传统婚俗是朱子家礼的婚姻制度与朝鲜民族所固有的婚俗相结合的产物。朝鲜族婚礼有四礼是指相互商议婚事的议婚、商议婚期的纳彩、送去礼物的纳币、和举行婚礼的亲迎, 下面将朝鲜族传统婚礼中极具特色的习俗介绍如下。
按照朝鲜族的传统婚俗, 结婚那一天新郎穿着纱帽官带骑马或者坐轿前往新娘家接亲。
1. 奠雁礼
奠雁礼是婚姻仪式的第一个程序, 奠雁礼可以说是用大雁为象征吉祥物, 举行神圣的仪式, 盟约百年偕老, 祈求寿福和子孙繁荣的仪式。奠雁礼是让人们学习大雁拥有的三种美德:第一:大雁代表一旦约定爱情就永远遵守。活着的时候如果失去了自己的伙伴, 决不会再找另一个伙伴。第二:大雁飞的时候排着行列遵守上下的规矩, 前面飞的大雁叫出声后面的大雁也会回应, 表示尊重礼仪。第三:大雁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自己来过的痕迹, 借鉴大雁的这种习性, 表示要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优秀的业绩, 永远多福的生活。
新郎一家到达新娘家门前后, 首先由雁夫抱着木制的大雁走在前面, 上客拿着礼装盒紧随其后, 新郎则跟在后面。雁夫将木雁交给新娘的母亲, 随即交人把木雁放在庭院里的奠雁桌上。新郎跪在奠雁桌前, 双手横握折扇把木雁向前轻推三次, 这就叫行奠雁礼, 源于大雁一生就找一个配偶, 永不分离, 象征着新婚夫妇象大雁一样忠于爱情, 永生相伴。
2. 交拜礼
交拜礼是指新郎新娘相互叩拜的仪式。先是在新娘家的庭院里按南北朝向放置屏风, 并在前方摆放交拜大桌。桌上点亮一对蜡烛, 再摆放分别插有松枝和竹子的花瓶和两碗白米, 用青丝红线将松和竹连起来。还要在南北位置放一对鸡 (雌雄) 以及栗子和大枣等。新郎在伴郎的陪伴下, 站在交拜桌的东侧, 随后梳妆穿戴整齐的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 缓缓走到交拜桌的西侧。新郎和新娘对拜, 按着东方哲学宇宙观的阴阳原理, 单数为阳, 双数为阴, 新郎为阳, 新娘为阴, 尤其是在“冠婚祭礼”的大礼时, 要用双倍的数量磕头, 因此新娘向新郎拜两次, 新郎回拜一次, 新娘新郎再重复一次。
3. 合卺礼
交拜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行合卺礼, 就是一对新人先后喝下同一个容器里的酒。这里所说的卺, 就是指锯成一半的葫芦瓢。新郎新娘喝下葫芦瓢里的酒, 象征世上只有一对, 象征通过合卺礼的新郎新娘合为一体, 永结同心。一对新人通过合卺礼, 相互恭敬礼仪, 以感谢大自然、感谢天地, 盟约夫妇之缘。新郎新娘面对面跪下来, 旁人在绕青丝、绕红丝的酒盏上斟酒, 新娘弯腰揖礼。旁人把酒盏先端到大礼桌左边, 再端到右边, 然后才端到大礼桌上面给新郎, 这时新郎要舔一舔酒再给新娘, 最后把酒盏拿开。这时候的酒叫合欢酒, 合卺礼结束后, 客人们把放在大礼桌上的大枣、栗子都装在新郎的兜里, 预示让新婚小夫妻早生孩子。
4. 婚礼大席宴
行完合卺礼新郎就进屋里接受大席宴, 朝鲜族传统婚俗里的奠雁礼、交拜礼、合卺礼是源自中国的诸子家礼, 而婚礼大席宴则是朝鲜族固有的习俗。朝鲜王朝时期王公贵族就曾主张废除婚礼大席宴的习俗, 但是庶民阶层却是顽强地将其传承下来。但在中国的朝鲜族当中仍然保留自今, 把婚礼大席宴作为婚庆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婚礼大桌又称大礼桌, 摆大礼桌必须要有青、红两种颜色的一对蜡台和蜡烛, 要摆插有松树支和竹子的一对花瓶, 还要在桌面的南北两侧摆放用青、红两种颜色包皮包裹的雌雄两只鸡, 另外还要摆放栗子和大枣以及黄豆和小豆等地方特产和一些水果。这里用的青、红两种颜色分别象征新娘和新郎, 松树支和竹子象征一对新人对配偶的忠贞不渝, 栗子和大枣祈愿新婚夫妻长寿和多子多福。大席宴通常摆在外屋, 上面的食物非常丰富, 其中最最代表性的吉祥物是口衔红辣椒的煮熟的整只公鸡, 据说大席宴的公鸡必须身强力壮, 羽毛最好呈红色, 红色的公鸡、红色的辣椒、红色的大枣等象征着男子的阳刚之气。当新郎入大席宴时, 先请一同来的上客过目, 新郎入座后伴郎敬新郎三杯酒。辽宁一带婚礼席上给新郎新娘准备的饭碗里, 大多会埋下三颗熟鸡蛋, 按规矩新郎应当扒出两颗吃掉, 剩下的一个应该留给新娘吃, 这种习俗源自古代的卵生观念, 意味着儿孙繁盛。大席宴上的猪排骨象征着新娘多生儿女。中国朝鲜族还有打份送包的习俗, 就是将大席宴上的食物每样分出一点儿打一个包送给上客, 带给新郎的父母。
5. 姑舅礼 (币帛礼)
这里所说的姑是指婆婆, 舅是指公公。姑舅礼就是新娶的儿媳向公婆赠送见面礼, 俗称币伯。辽宁铁岭地区把这个姑舅礼也叫做家族婚礼。朝鲜族传统婚俗礼的见姑舅礼, 首先是儿媳向公婆赠送从娘家带来的食物, 送给公公的是栗子和红枣, 送给婆婆的是肉脯、烤野鸡和烤鸡等。大枣为红色代表阳, 意味一定每天早起, 勤奋劳作;栗子代表阴, 含有畏惧的意思。所以说, 栗子和红枣所表达的意思是新娘一定要怀着敬畏之心孝敬公婆, 勤于家务过好日子的决心, 也有一定尽心尽力侍奉之意。
从新娘家带来的饮食放在桌上, 新娘子送给公公的红枣和栗子要用红色包皮包着放在公公面前, 送给婆婆的肉脯和烤鸡要用蓝色包皮包着放在婆婆面前。新婚夫妻在公公婆婆面前行礼, 并介绍家人和亲戚的顺序。这时只有新娘给家人磕头, 新郎则站在桌子旁边给新娘介绍家人。如果祖父祖母在世的话给他们另准备一桌, 先给父母磕头后再给祖父祖母磕头, 在给直系兄弟磕头后才会给叔叔以及家人磕头。
新娘赠送完见面礼后敬酒叩拜公公婆婆, 公公和婆婆喝下酒, 就把栗子和大枣扔到新娘的裙摆处, 然后对儿媳叮嘱为家族生育传宗接代的儿子, 叮嘱新娘一定要怀着敬畏之心孝敬公婆, 勤于家务过好日子。随后, 新娘依次叩拜新郎的祖父母、叔伯等长辈, 与同辈的亲戚相互磕头跪拜。
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会把结婚当作一辈子的大事,婚礼自然得选在吉辰,美国婚礼也是一样。美国人喜欢在6月喜结良缘,因此,每年6月份在美国各地都可以遇见新郎,而事实上,该月在美国结婚的人数几乎占全年的一半,因而在美国有“六月新郎”的说法。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英语里的六月June同罗马神话中象征爱情和婚姻女神的名字Juno发音相似,美国人便认为,在6月举行婚礼,“婚姻女神”就会给新婚夫妇带来欢乐和幸福。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美国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大熔炉”,除了大部分欧洲移民外,还有墨西哥人、古巴人、阿拉伯人、日本人、菲律宾人、朝鲜人、中国人、印第安人等。美国人来源复杂,婚礼形式自然就迥然不同。
美国的婚礼沿袭标准传统,是富裕上层社会在1850年前后开始兴起的婚礼习俗,然后逐渐传到普通百姓家里。“Yes,Ido.”在美国人眼中不仅仅只是誓词,它同时也是一种责任。
我们首先从订婚开始说起。男方先要请求女朋友的父亲允许自己娶她。如果女方的父亲答应,男方才能向女方求婚。通常男方会送给未婚妻一只钻戒作为订婚的象征。订婚期可以持续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
当正式举行婚礼前,男女双方会先一起去律师事务所签订一份“婚姻合同”,内容主要是关于双方的金钱和财产问题,甚至连婚后生育几个孩子、如何分担子女的抚养费、各自担当哪些家庭事务等都作了详细规定。等到大喜日子临近时,未婚夫妇会邀请平时要好的朋友在一起开个告别单身生活的婚前派对。在聚会上,好友们会赠送新人一些实用的礼物,来祝贺他们开始新的生活。
美国人的婚礼习俗受欧洲的影响,基本上是宗教仪式加上来宾聚会。在举行婚礼那一天,新郎新娘首先在双方亲戚代表和证婚人的陪同下,来到所在地区法院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法官向新婚夫妇宣读事先拟好的祝贺辞,新郎新娘各自宣誓。接着,双方证婚人在结婚证书上签字,表明这桩婚姻已取得法律效力并得到双方亲属和社会的承认。
之后的婚礼仪式一般在教堂举行,教堂主要以白色为基调,白色的蜡烛,白色的地毯,点缀得非常庄重。整个仪式过程主要是牧师念圣经,向新郎新娘问话和祝福,教会的琴师弹奏赞美诗。
就新人在婚礼上穿着的新婚礼服来说,新郎一般是穿着正式的西装或无尾晚礼服。而新娘穿着白色婚纱的习俗主要是源自19世纪末。据说当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结婚时穿的就是白色婚纱,于是人们纷纷效仿,加之媒体的传播效应,于是就越来越多人穿白色婚纱,逐渐形成习俗,此外,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新娘礼服都是买来的,很少有人会去租。在婚礼结束之后,新娘会把礼服收藏起来,等到女儿出嫁的时候作为特别的礼物送给女儿。而按传统习俗,新娘的穿着的婚纱要包括“一点新,一点旧,一点借和一点蓝”。“新”是指新娘的白色婚礼服装是新做的,意味着新的生活开始;“旧”是指新娘头上披的头纱是自己母亲用过的,表示永远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借”是指新娘手里拿着的手帕是从知心的女朋友那里借来的,预示不忘友情;“蓝”是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是蓝颜色的,象征着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婚礼正式开始后,新郎和伴郎同牧师站在一起面对着来宾。当音乐响起时,伴娘在前引领着新娘入场,接着新人双方许诺宣誓,可以按传统誓言进行宣誓,也可以编一套自己的誓言。在双方互赠象征婚姻承诺的戒指后,牧师会宣布二人成为夫妻。
宗教仪式后,就会举行亲朋好友聚会,我们俗称的婚宴。美国人的婚宴上,有两种菜肴一般是不会缺少的,因这两种菜肴普遍受到美国人喜爱。一种是水果或蔬菜色拉,一种是烤乳猪。宴会中间要进行新婚夫妇切蛋糕的仪式。结婚大蛋糕色彩缤纷,按照传统做法,新娘新郎一起握刀将蛋糕切开,首先相互给对方吃一块蛋糕,随后将蛋糕切成无数小块分给客人们享用。客人们吃完蛋糕,新娘站在大厅中央的一把椅子上,将一束鲜花向那些未婚的姑娘们抛去,传递这份喜悦和幸福。婚宴期间,爱闹的朋友用薄纸、锡罐和写着“新婚”的标牌来“装饰”新人的小汽车。婚宴结束时,新婚夫妇同客人们告别,客人们纷纷往他们身上撒生米粒,祝愿他们今后儿孙满堂。然后新婚夫妇在热烈的气氛中驱车离去,婚礼全过程到此结束。
婚礼之后,新婚夫妇到某一地方旅行,度蜜月。当今美国人度蜜月差距很大,主要取决于新婚夫妇的时间、爱好和新郎的经济条件,美国人的习惯是新婚蜜月旅行的费用由男方承担。有的新婚夫妇只在一家旅馆度过一夜就算蜜月旅行;有的新婚夫妇到异国他乡的旅游胜地度过两个星期时间。
在美国举办婚礼可以隆重,也可以简约,没有攀比,量力而行。美国人没有结婚一定要买房的概念,男方更没有结婚前一定要准备婚房的压力。男人娶老婆、女人嫁老公不在乎是否门当户对。有房无房、有车无车更不是一对恋人是否结婚的决定因素。另外,即使父母的经济条件很不错,也很少会帮助子女买房。两人只要相爱,就可以组成家庭,很多年轻人刚结婚时都是租房住,婚后的生活就靠小两口自己去打拼,等夫妻两人奋斗几年,略攒了些钱,他们才会考虑在哪里置房安顿下来。
据美国婚礼协会的统计报告显示,美国人在婚礼上的花费平均为2.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8万元),每年全美国在婚礼上的花费约为720亿美元。
美国人送礼讲究实用,但都不会很昂贵。遇到朋友结婚,你若收到请帖,一般都要去参加婚礼。出席婚礼的宾客一般不直接送礼金,而是会到知名的礼品专业网站中,购买礼品卡。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和自己的财力,选择不同价格的礼品卡送给结婚新人。而结婚新人可以凭借这些礼品卡,到专业礼品网站中选购需要的结婚礼品,或者也可以兑换成现金。
虽然大多数的婚礼沿袭长期以来的传统,但是也有很多追求新颖时尚的新人选择一些特殊的婚礼仪式。例如,有些人在户外的风景点举行婚礼,少数人甚至在跳伞或骑马时举办仪式。有的结婚没有宗教仪式、发请柬、举办婚礼晚会等程序。有的打破女方准备婚礼的做法(美国传统婚礼都是由女方操办,女方负担一切费用),由男女双方共同组织操办,费用由双方负担。
摘要: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婚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婚姻观念方面的差异,折射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就造成了二者婚姻习俗方面的差异。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断向婚姻风俗沉淀,所以,中国的婚俗文化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而西方国家,由于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婚嫁习俗与中国不尽相同,带有鲜明的西方色彩。当然,中西方婚礼习俗都是在本国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婚礼习俗的介绍,比较分析了两种文化对婚礼仪式的影响。同时,也让读者可以通过婚礼习俗的不同来了解中西方文化自身内涵,进一步加强对语言及共同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婚礼习俗; 历史背景; 文化交融; 差异; 原因
自古以来,婚姻就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活动,几乎在每一个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人类似乎天生就有这么一种需要,用婚礼将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公开并确立下来。而最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风俗来更清楚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规律。婚礼同时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有着5000年灿烂而悠久的传统文化,这是世界各国有目共睹的,而婚礼文化在中国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后,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西方的婚礼文化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在社会上流行中式婚礼西方化,西式婚礼中国化,都在说明着婚礼的形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体现了婚礼文化的丰富,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也必然带动各国之间经济的合作发展,没有了文化上的冲突,政治也会变得相对稳定。
一,中西不同的婚礼礼仪形式
1、中国婚礼形式
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
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三朝回门(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 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有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繁琐,但不要以为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
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
现代的婚礼形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般是在教堂或酒店里,男女双方在结婚公证处领取结婚证后就是喜宴,在喜宴上新娘要轮流向每位客人进酒,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喝一口新娘进的酒。有时双方的朋友会刁难新娘,新娘若回答不出他们的提问就要送一大堆的喜糖作为交换。喜宴结束后,大多数情侣会去度蜜月。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体现了中国婚礼的特点:隆重,热闹,喜庆。
2、西方的婚礼形式
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的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贞。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婚礼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农作物。后来,新娘在新婚当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根做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现代的西方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一般有以下步骤:1来宾入席。2奏结婚进行曲。亲友点上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宣布婚礼开始.伴郎伴娘和新郎陆续进场,女方家长陪新娘进场全体起立.3女方家长入席。新娘挽着父亲的手,步入大堂,伴娘和花童一同进入会场,全体来宾起立,父亲郑重的把女儿交给新郎,女方家长就坐,全体来宾就坐。4牧师证婚。新人进行结婚宣誓,宣告愿意结为夫妻。5新郎新娘互戴婚戒,宣誓。6献诗。来宾在唱诗班的带领下,唱祝福歌。7礼成。奏乐,新郎站右边,新娘站左边,两人一起走出教堂,伴郎伴娘随后,家属以及来宾随后退场。8茶会或晚宴。3,中西方婚礼服饰方面的不同
进行婚礼不只是有仪式习俗需要遵守,在穿着方面也有讲究。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
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例如,在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ers),白色代表一种地位的变化。“传统”的白色结婚礼服,在早期是贵族的特权。在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而相对于西方白色婚纱的历史,中国婚礼中的大红色的凤袍的历史则较简单。龙凤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龙主阳凤主阴,而阳则代表男子,阴就表示女子。因此新娘就用凤表示。所以在红色的礼服上绣着凤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中西方婚礼的差距产生的原因:
1、思维模式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世界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有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很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想,久而久之,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
2、价值取向: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和丑,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决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个人。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成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词,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
3、行为规范
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断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相互之间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是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非常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对此会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不许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4、宗教观念
中国大部分人信仰的是佛教。而西方大多数人信仰的是基督教。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拜完天地就算是礼成了。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着她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三、透过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的比较分析其文化内涵 中世纪时期中西方的婚姻礼仪已经存在极大差异,而其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婚俗文化的根源不同。西方国家受宗教思想影响较深,尤其是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中国古代传统婚礼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婚礼格外隆重奢华,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儿子早得福”、“多子多孙多福寿”的宗法意识,即《礼记?昏义》所说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祖先被视为血源之本(“祖宗,人之本也”),祖先崇拜则是为了“报本”,祖宗祭祀是传统中国家庭重要的礼仪活动,在其婚礼中也有明显体现;而西方国家崇尚基督教,其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并由教士主持,婚礼过程中贯穿着“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位一体”的基督思想的传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西方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相对较平等。基督教强调男女都是上帝的儿女,男女应该平等,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他们不像中世纪的中国人,只重视生男孩,而是把女孩也看成爱情的结晶,一样受到父母的疼爱。之所以称其为“相对平等”,是因为它本身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例如在婚礼开始时,教士向女方问道,“你愿意以这位男子为夫,服从他、服侍他„„”,而且也存在贵族和王室联姻、政治婚姻等问题,只是没有中国古代的那么明显罢了。相比之下,中国中世纪时期的婚礼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极其明显的“男尊女卑”以及“男本位”思想,妇女地位低下,“三从四德”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见妇女的一生都要依附于男子,服从于家族利益。在古代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因为雁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在拜堂之前,男女双方根本“素未谋面”,反映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再者,婚礼过程中,许多礼节都是针对女子而设定的,例如“跨鞍、跨火、抱毡”等等。
中国传统的婚俗也带有较强的封建政治文化色彩,婚姻有时甚至成为了政治结盟的手段,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和亲”,就是以婚姻作筹码,换取和平的交易,是政治支配婚姻的产物;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所以,西方
人在选择伴侣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声望。恰恰相反的是,中国古代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这主要也是受宗法思想的影响。还有婚神信仰的不同。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里,认为婚姻是五百年前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国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繁衍了人类,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姻缘早以天定。因而,尽管古代婚姻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却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反抗。另外,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中也存在许多迷信的成分,例如议婚时“换八字”、撒豆以避“三煞”等等;与中国社会的祭祖祭孔风习不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舍天主不得别有拜祭之偶像。西方社会也没有祭祖习俗,也不许信众祭祖。在西方神话传说中,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丘比特手中有爱之神剑,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进而缔结成婚姻,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局。所以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考虑“真爱”。
此外也反映出中西方审美情趣不同。中国的婚俗崇尚喜庆、热闹,婚礼以红色为主色调。新嫁娘穿着红绣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帕,坐着红花轿,来到新郎家。新郎也穿着红色的礼服,并在家中则贴上红对联,挂上红喜字,欢迎新娘的到来。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红色不但令人感到喜气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西方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端庄,而且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高尚。西方人的婚礼喜欢用鲜花来装扮,很多人在婚礼鲜花的使用上,也偏爱白色,他们认为白色即纯洁无暇,又浪漫温馨,与唯美的爱情正吻合。归纳起来,西方的婚礼神圣、庄重、浪漫,而又相对简洁;中国的婚礼隆重、喜庆,然而仪式十分繁琐,并且显得铺张浪费,因而现在许多中国的年轻人都选择西方的结婚仪式。
四、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各国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紧密了。随着我过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强,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也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交际日益增多,这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与外国人交流和接触。而这种交流将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而越来越频繁。但是与此同时中西方礼仪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而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非同小可,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我们所面临的西方人无论是在价值观,思维方式或者是在行为规范模式方面和我们中国人是迥然不同的。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差异下掩盖的利益差别,以免出现在交流过程产生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聘礼
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送彩礼往女家,表明聘定女方为妻。虽还未行婚礼,但女方名分已定,实际上夫妻关系已确立。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聘”是婚礼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据说下聘礼要送女方茶叶、点心盒、女方三套衣服钱??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流行这个?)
2、陪嫁
女方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一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中等人家陪嫁一般为24抬、32抬,有的人家陪嫁有相应还礼之意,原则上以男方聘礼增一倍还礼。(嫁个女儿也不容易啊~~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男方准备新房,女方的陪嫁一般都是新房的家具电器,这个比较实用)
3、娶亲
吉期一到,喜轿执事上门,娘家忙着打发上轿,夫家忙着迎娶进门,排场大又隆重,礼数讲儿也顶多,算给双方的家境来了一场大展示。“娶亲太太”扮演着重要角色,随喜轿执事上门迎亲,引导行礼。她主持婚礼仪式,另有傧相指导新郎新娘完成婚礼礼节。
(这个还是现代婚礼上最热闹的一部分,虽然没有古代的那些讲究,虽然轿子换成了汽车,也有了专门的司仪和婚庆公司来办理婚礼,但是整个娶亲和婚礼的仪式还是被沿用了下来,毕竟这是婚礼过程中最喜兴最热闹的一部分)
4、洞房坐炕
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抓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拜堂后要“闹新房”。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仪式。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发达兴旺的主题。(闹新房、喝交杯酒这些习俗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明面了,不用到洞房里闹,婚宴的时候闹得别提多热闹了~~~~)
5、回门
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到了此时,一场富有戏剧色彩的婚礼才告闭幕。
虽然现在这年代已经很少有媒人拉红线也没有人信什么八字之合了,但是精简了的传统还是被流传了下来,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婚礼办得越来越趋于西式(我不得不说西式的婚礼真的是很简单、简洁),但是还是中式的婚礼最喜兴最热闹的,大红的喜字、大红的床被…
抗日战争时期建议将亮剑中婚礼片段摆上
新中国六十年婚礼大变迁
2009-12-28 21:08 来源:网络 字体:[大 中 小] 点击:
330
2009年即将过去,回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让人感概万分,而中国的婚礼也随着中国的腾飞有着飞一般的变化。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作为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有一套体系繁复的婚姻习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为古代中国人的婚恋观;聘礼嫁妆、定情结发、凤冠霞帔、启轿拜堂、洞房花烛……是老祖宗的结婚形式。
民国肇始,西风东渐,传统婚俗与新式婚俗并行发展,互相融合。1949年开始,结婚与革命挂钩,不仅仅是家庭之间,个人之间的事,更重要的还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事。改革开放后,婚俗再次向着传统回归,与组织脱钩。60年来,中国人的婚礼奏出了一首响亮的“解放进行曲”,如今我们正迎来一个婚俗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五十年代:婚礼简朴,政治挂帅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这是建国后颁布的首部法律,可见婚姻在社会生活中之重要。从此以后,“组织”开始影响中国人的婚姻,结婚要打申请,领证需要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婚姻的主导力量是政治,婚礼的突出特征是简朴。
五十年代,一切要体现出“新”,革掉很多***俗。干部显然是这一时期“新”的主要代表,与干部联姻,是很多人的梦想。至少在汉族社会,传统和中西合壁婚礼消失了,一种新的婚礼取而代之。打点打点老岳丈,孝敬孝敬丈母娘,算了;吹吹打打迎新娘,旗袍西装结婚照,免了。然而再“新”的婚礼也有三个“旧”的元素清晰可见:结婚——男女可以在一起合法生活;婚礼——告诉大家能在一起合法生活了;结婚证——合法共同生活的法律凭证。
新人讲讲“革命婚史”、唱两支“革命歌曲”,表明今后为革命事业努力工作、互促进步的打算,是婚礼上常见的节目。五十年代中后期,逐渐增添了向毛主席像鞠躬的内容。五十年代后期,婚礼形式颇有一波两折的意味。随着社会秩序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有些职工条件改善,分了房,买了自行车,大跃进时盛行结婚不误生产,下班骑车接回新娘,亲朋好友喝喝小酒、闹闹洞房,但无非是搞几个小菜,包顿饺子……这种略有抬头的“小康婚礼”却因“三年困难”到来,很快消亡。
六十年代:婚礼变成誓师大会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物质匮乏虽然贯穿着改革开放前30年,但从未像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样严峻。因为“三年困难”,食物、物资有关部门工作的职工,突然在择偶时具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个年代,有至亲在这种部门工作的人,都可以向你讲述物资匮乏时期的“幸福生活”。
这个时侯,婚礼已不单纯是简朴,而是困难。中国人热情好客,终生大事宁可委屈自己也绝不能不讲点面子。很多人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粮票、烟票、糖票,办一场简朴婚礼,结果欠下一屁股巨债。这一时期婚姻的另一个负面产品,就是诞生了大量身材矮小,体质羸弱的孩子。但是随着困难时期逐渐熬过,文化大革命却从天而降。家庭出身、职业成份完全主导了婚姻。总体而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打地洞,红五类最好找红五类,黑五类最好找黑五类;但是一些条件优秀、长相出众的女子往往会嫁给综合条件远不如自己,家庭出身好的男子,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
婚礼的喜庆仍不可少,整体过程却像誓师大会,政治压倒一切。结婚证写上毛主席语录,明确指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夫妻有互爱互敬,互相帮助、互相扶养、和睦团结、劳动生产、抚育子女,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的义务”。唱罢《东方红》,再来首《大海航行靠舵手》;结婚现场到处是标语口号,新郎新娘痛说革命家史,对着毛主席像宣誓:“永远忠于毛主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全人类……”
七十年代:政治婚姻从高潮走向衰落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建国初出生的一代逐渐进入适婚年龄,比起老一辈,他们所受的教育致使他们更为“根红苗正”,经过文革头几年的洗礼,战斗激情更加汹涌澎湃。政治仍然在婚姻中占据绝对优势,婚礼的革命意味空前浓烈。
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肇始于五十年代,大规模知青下乡插队运动,则出现在1968年之后。这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1600余万没读上大学,也无法就业的青年陆续散布在全国农村。恋爱,结婚自然是难以逃避的问题,知青的婚礼颇具特色,为此时婚俗史上的标志性事物。
恋爱常常以“探讨革命工作,交流革命思想”的名义悄悄进行,经历了破四旧,立新风,革命婚礼革命办。这时期结婚照开始流行,组织批准后,拍张手握红宝书,心向[url=http://finance.ifeng.com/app/hq/stock/sz000525/]红太阳[/url][16.98-5.14%]的结婚照。婚礼上,散些水果糖,请领导和贫下中农宣读革命誓言,算作证婚;《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唱毕,来个宾朋新人合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痛说革命家史,倾诉战天斗地的豪情,忆苦思甜之后,一拜毛主席,二拜领导(父母不在身边),三夫妻对拜。
历次运动,军人是最少被波及的群体,随着军管的实施,对军人宣传的强化,军人无疑是这个时期民间择偶的首选。七十年代末,“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结束,改革的春雷在中国上空响动,婚礼逐渐恢复了往昔气象。家中摆上几桌酒席,鸡鸭鱼肉猛吃一番,五魁手哥俩好大喝一顿,这样的婚礼已不罕见。八十年代:三大件开启崭新生活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政治在婚姻中压倒一切的优势开始衰落,人品、外貌、家境、学识在婚姻考虑中所占比重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大踏步地朝着金钱婚姻的时代迈进。个体户找对象时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结婚仍然不很奢华,但一般得有“三大件”或者“三转一响”,才算具备了结婚的基础。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为三转,录音机,为一响。并非有了这三样才能结婚,但结婚有这三样,可称得上最体面的婚礼。那个年代,买到这些东西不容易,除经济原因外,往往需要通过关系才能备齐。八十年代末,三转一响也不好使了,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所替代。
原汁原味的传统婚礼虽未出现,但传统婚礼的因子顽强地“死灰复燃”,更多地体现出土洋合壁,今古融合,地方自创的特色。订婚、迎亲、哭嫁、拜堂、揭盖头……已不少见;西装、旗袍、婚纱比比皆是。
可能送钱更加省事,结婚贺礼逐渐从脸盆、床单、被褥变成了票子,贺婚的票子五毛、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不断水涨船高,每涨一次,人们的血压就会升高一截。对于那些不再有至亲结婚的人来说,每月接到几个“结婚请柬”,恐怕是最痛苦的一件事。摸摸干瘪钱袋,心里骂几句娘,走,吃酒席去。靠工资吃饭的家庭,这个月又得勒紧肚皮了!
九十年代:票子+车子+房子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结婚变成一件能赚票子的事儿,它就有了商机,可以变成一个产业。结婚能赚钱,帮你搞婚庆能否也分一杯羹,可以!1990年,首个婚庆公司——“紫房子”在北京正式营业。最初,它还是国营的婚庆公司,但却不是新生事物,只不过重操旧业。民国年间,紫房子就为很多政要名人操办过婚礼,五十年代被公司合营,随着这个行当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从此之后,婚庆公司像雨后春笋般诞生。中国人婚礼的排场越来壮观,自行车队、摩托车队迎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豪华轿车排成长龙迎娶新娘也不算稀罕。亲朋友好友中酒量大、能言善辩、幽默风趣的人,常被选为婚礼总管;这个时代,他们因为“不专业”,被更加高水平的专职司仪所替代。
礼金继续疯涨的同时,酒席就像不搞“计划生育”的磨菇群般疯狂繁殖,几百桌、甚至数千桌的婚宴只是“毛毛雨”。反正酒席越多,票子越多,吃完了再付饭钱。人们似乎“人情味”更“浓郁”了,曾经一面之缘,居然也接到请柬。大款老板在择偶中成为强势群体,世纪之交,没有“票子+车子+房子”,最好莫考虑一场“体面”的婚礼。
二十一世纪:婚俗还在继续“解放”中
了解下清末民初的婚嫁习俗
提亲
旧时,媒人奔走于男女双方之间,讲清各自的家庭情况、长相和年龄等。
过小帖
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时,女方父母同意,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写成帖子,由媒人送到男家,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婚问卜,如男女属相不相克,则可成亲。
过大帖
男方合婚问卜后,认为可成亲,男女双方各自准备好有“龙凤呈祥”的字样红柬,分别书写男女的生辰、年岁和文约。男方将男帖放入木匣中,外裹红布,连同彩礼由媒人送往女家;女方收帖后,将女帖放入原木匣中,由媒人带回男家,称为“订亲”。
送聘礼 过嫁妆
结婚前,男方向女方先送礼单,送实物,聘礼大多是衣服及生活用品。迎娶前,男方向女方送“食盒”;女方将陪嫁品送到男方家中,俗称“过嫁妆”。
做被褥 送日子 压炕头
结婚前,男方找2~4个公婆健在、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为新郎、新娘做被褥,被角放些枣子、栗子和“如意”等物,意为“早日生子,万事如意”。婚前两、三个月,男方将择定的准确婚期写成鸾书,放入拜匣中,由媒人与一父母双全的男孩送到女方家中,俗称“送日子”。结婚前一夜,男方家长让新郎的未婚弟弟、侄子在新房中睡一夜,希望婚后多生男孩,俗称“压炕头”。
迎娶
迎娶之日,男方请一对夫妇为娶门亲,日出前抬花轿出发,由男童4人手持灯笼、火把在轿前开路。轿至女方家门,鞭炮鼓乐齐鸣,新娘用红布盖头,由父兄背上轿,大声痛哭,泪如雨下,谓之“金豆”掉在家中;由叔婶或哥嫂送亲,兄弟护轿前行,谓之“把轿杆”,中途轿不落地。
拜天地
即婚礼,轿抬到男家后,院内放一方桌,上供天地神,摆酒果香烛,家长上香行礼,新郎、新娘并排站在方桌前拜天地、拜父母、夫妻互拜,均行跪叩礼,礼毕,新娘被人搀入洞房。
洞房夜
沈阳婚礼习俗简述
1.“喜车”出发
新郎由长辈、童男、童女等相关接亲人员乘车出发,一般来说,去时人员是单数,回来则是双数。
2.“喜车”到达新娘家
(1)敲头道门;
(2)进门后,向女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带胸花
(3)敲二道门,此时新娘的同学和朋友可“堵门”逗趣;
(4)进二道门后,向新娘献手捧花(也可摆出单膝跪地造型);
(5)互相佩带胸花(一般双方都将胸花佩带至对方左侧胸前);
(6)新郎、新娘吃“喜面”,(一碗面条、两双筷子、两个荷包蛋);
(7)新郎、新娘与女方父母及亲属合影留念;
(8)抱起新娘上“喜车”,在“喜车”上,新郎给新娘穿“踩堂”鞋。
3.“喜车”返回新房
(1)“喜车”在前,新娘的父母、亲属、宾客按顺序坐随后车,沿另一条行车路线开往新房;
(2)新郎、新娘下“喜车”后,燃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3)新郎母亲将新娘手中的鲜花或“喜盆”接过(俗称聚宝盆);
(4)新娘向男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带胸花;
(5)新郎、新娘在“喜车”前与男方父母合影;
(6)新郎、新娘在“喜车”前与双方父母合影;
4.参观新房
(1)进入新房后,新郎、新娘喝红糖水;
(2)新娘坐在“喜床”上,俗称“坐福”
(3)新郎、新娘在“喜床“上合影
(4)邀请双方亲属、朋友参观新房,并与新郎、新娘合影留念。
5.“喜车”抵达酒店
(1)新郎亲朋在酒店门前迎候,再次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2)新郎、新娘在宴厅门前迎宾;
(3)主持人选择吉时主持典礼。
6.拜席及四彩礼
(1)新郎、新娘,在“拜”席时按照先娘家席,后婆家席,先亲属,再领导、再同志、再邻居,后同学、朋友之顺序进行敬烟或献花;
(2)敬娘家烟时,由新娘持烟,新郎点火,新娘要加以介绍。给婆家花敬烟时,新人角色互换;
(3)新郎父母或兄长在新郎、新娘“拜”席一段时间后,向客人敬酒,顺序同上;
(4)宴席中,有客人离开时,新郎、新娘相送至酒店门口;
(5)男方父母适时给女方来宾中的小孩赏钱;
(6)如果酒店给老丈人桌加菜时,新娘父亲要给厨师赏钱;
(7)新娘父母要离开时,新郎父母应为其送上四彩礼:离娘肉一块(要带皮、带两根肋骨);鱼品一份;粉条一把;大葱数棵,用红丝线系活结。
7.团圆饭
新郎父母和家人接受新娘、新郎的敬酒,并对他的婚姻表示祝福。
婚礼流程及所需要的物品
先是婚礼当天需要的人员:
1。婚礼主管:协调安排落实具体事情、各项环节连接及相关联系人,尤为重要的是为来宾引座[建议找男方的哥哥或长辈]
2。后勤主管:负责提前带糖果、酒水、烟等物品到酒店,安排服务员进行摆盘及桌卡摆放,如是酒店提供酒水,还要在婚宴过程中控制酒水开瓶率(有的酒店很恶心,没人要酒也会开瓶,这样不管你喝没喝都要收钱)
3。伴郎:接亲、挡酒、迎宾递烟,作为新郎的联系人(新郎别忘了把电话交给伴郎)
4。伴娘:陪新娘化妆,婚宴中帮新娘拿包、手机,帮新娘带好给女宾的小礼物
5。司机负责:安排车的先后顺序及行车路线等,给司机发糖包、喜烟
6。礼服负责:负责带好新娘、新郎当天要换的衣服、首饰[建议找女方的姐妹]
7。放鞭炮:娘家、新房、酒店各一人
8。下喜面:通常就是丈母娘完成啦!
9。锁门:一定要安排好一个可靠的亲戚,负责给新房锁门,千万别一窝风都消失了
10。敬酒引导:男女方各安排一个熟悉大部分亲戚、朋友的长辈或兄长,负责带领新人敬酒点烟
建议将上述人员确定后,打印出姓名、电话,然后纷发给各项负责人,以便婚礼当天进行沟通
别忘了还有化妆师、跟拍师、婚庆负责人的电话哦!
婚礼流程和所需物品:
一。送行李:
1。婚礼前一天下午进行,新郎带三个亲戚(要单数)到女方家接行李
2。新娘带上弟弟、妹妹跟新郎去新房,注意这时双方人数加到一起要为双数!(也有说新娘不去的)
所需物品:新娘的嫁妆、新娘的换洗衣物
3。在新房挂窗帘(新娘妹妹)、挂钟(新娘弟弟)、贴喜字、铺床、在床上撒硬币所需物品:窗帘、钟、喜字、床上用品、硬币、装饰新房用的鲜花、摆设等
二。婚礼当天准备
1。娘家、新房大门贴喜字
所需物品:喜字
2。新娘:梳洗—吃早餐—化妆—整理房间(把换下的衣服收好)
所需物品:礼服、首饰[更换的衣物此时也要打好包,首饰交给新娘放在随身包里!]
3。新郎:梳洗—吃早餐—换衣服
三。迎亲
涉及人员:新郎、伴郎、跟拍、司机负责、迎亲人员[3、5、7名男方女性亲戚,要单数哦]所需物品:新娘手捧花、主宾胸花、行车路线图
四。接亲
1。新娘在床上坐好,与亲朋好友拍照,伴娘藏鞋
所需物品:红鞋
2。新郎车到,娘家放鞭迎接
所需物品:礼花或鞭炮
3。新郎进门,给岳父母戴胸花,改口,收红包(父母各给一个)
所需物品:新郎准备胸花、岳父母准备红包
4。新郎到新娘门前,女方朋友拦门
所需物品:红包(十块、二十块的零钱即可,但个数要多)
5。新朗进门,单膝跪地献花
所需物品:手捧花
6。新人吃喜面,各挑起一根面条喂对方,然后一起咬鸡蛋
所需物品:面条+卧鸡蛋,面条一定要用切面,不容易坨,也不容易折,挂面不行哦!
7。新郎找鞋
8。新郎和新娘出门,新娘妹妹拿红鞋,伴娘拿喜盆
所需物品:红鞋、喜盆(盆内放苹果、大米、旺旺等吉祥寓意的东西,还要有个针线盒,寓意不详)
9。新郎和新娘上车,新郎给新娘穿鞋
五。新房
1。婚车到达时放鞭炮
所需物品:礼花或者鞭炮
2。伴郎下车给新郎开车门,新郎下车给新娘开车门
3。新娘进门,喝可乐或红糖水
所需物品:可乐或红糖水(最好也找个专人负责,进门就递上)
4。新娘将喜盆给婆婆,给公婆戴胸花,改口,收红包(父母各给一个)
所需要物品:喜盆、胸花、红包
5。新娘到床上坐福,其他亲朋参观新房
所需物品:鲜花、喜糖、喜烟
六。酒店
1。抵达酒店,放鞭炮
所需物品:礼花或者鞭炮
2。新人与亲朋好友合影
3。新娘新郎进休息室,补妆,将婚礼需要物品准备好,交给伴郎伴娘保管
所需物品:礼服、婚戒或其他信物
4。新人与主持人进行最后沟通,确定婚礼流程
5。新人入场,准备婚礼开始
七。典礼
根据自己情况进行安排
八。敬酒
通常先敬女方亲朋,之后男方,最后新人朋友
超级详细的沈阳结婚婚礼全流程!
结婚前一天准备
1.接送行李
女方成员:一位长辈,其他是平辈,哥哥,嫂子,弟弟,妹妹.
程序:男方接,或者女方送.娘家长辈和嫂子铺床.弟弟挂钟(婆家给红包),妹妹挂窗帘(婆家给红包).最后婆家备酒席一桌招待娘家宾客.
2.新房装饰最终完成。
装饰新房,吹气球等.
结婚当天
1.接服务人员
(1)5点钟新人化妆;
(2)装饰花车,取回花束、胸花、头花。接来摄相师、照相师。
2.家里准备
(1)张贴室久喜字盈联;张贴新房室内喜字(2)用大红纸将新房门前井盖盖上
3.6点10分接车队,同时装饰车队(系彩带,挂气球)
4.6点40分摄像师拍摄迎新队伍。
5.6点58分迎亲车队出发。娘家准备百年面一碗加荷包蛋两个(新人进门食用)。备赏金若干(童男、童女)女婿改口赏金,新娘备挡驾人员(新郎接亲时被挡在门外,请岳母请新娘把门打开)。
6.迎亲队伍到达娘家,迎亲活动开始,摄像师拍下双方认亲、新娘的姐妹们的挡架,新郎进门改口,给岳父母戴花,新人戴花,吃百年面,亲友团合影等画面。
7.出门、新郎抱着(或挽着)新娘走出娘家,新娘将一束鲜花背对众亲友抛向未婚的年青人(抢到这束鲜花者便是下一对新人),花车上新郎给新娘换上新鞋,童男、童女(或伴郎、伴娘)陪同,亲友团上车,车队出发。
8、7点58分迎亲车队回到新房,迎亲礼节活动开始:(1)燃放鞭炮、礼炮;(2)奏乐、拉花、彩喷等。
9、迎盆、接花,婆婆接过儿媳手中的金盆(或花束)儿媳给婆婆戴上头花(或胸花),儿媳改口叫妈妈,婆婆给儿媳赏金(或手饰),新房外合影留念。
10.入洞房,新人进入洞房各抓起一张床上的大红喜字(抓喜),新郎把新娘扶到床上新娘盘坐中央身下一把装饰木斧(坐福)婆家司仪端过一杯红糖水给新娘喝下(甜甜美美)。婆婆拉新娘下床认亲,娘家亲友团出代表给新房挂上新窗帘、门帘、挂钟、装箱、叠被等活动。婆婆分别给赏金,新娘化妆台前摆好化妆饰品,亲友在新房合影留念。
11.8时48分车队到达酒店,燃放礼炮,鞭炮、拉花、彩喷、放鸽、放飞气球、奏乐、迎宾。
12.9时58分典礼仪式:
(1)主持人宣布典礼开始、奏婚礼进行曲;
(2)新人步入典礼大厅,点燃雪花喷筒2个,大拉花两个,花瓣雨一盘,同时伴随;
(3)点燃婚礼蛋糕;
(4)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5)主婚人讲话;
(6)来宾代表讲话;
(7)交换信物;
(8)饮交杯酒;
(9)典礼结尾,抛洒吉祥物。
13.宴席开始:新人点烟、敬酒,婆家主婚人敬酒,答谢来宾。
14.12点。娘家亲友团退席,婆家回赠四财礼
(1)大葱四根(婆家拽回二棵,给娘家带走二棵);
(2)粉条二把;
(3)鱼两条(半熟成品);
(4)离娘肉(2根肋骨肉),赚席面一桌(八道菜)白酒二瓶。
15.团圆饭:家人共进。
16。洞房:红枣、栗子、花生、糖块各四两。(晚间入洞房休息前放于床上)。
一、订婚
男方选择良辰吉日,带聘金、聘礼拜访女方,女方回赠男方礼金和礼品,双方家庭共同商定儿女的喜日及各项事宜。
二、结婚前一天
1、新娘的嫁妆送到新房,一般都系上红绳
2、新床要由新郎的一位女性亲属来铺,一般为嫂子
3、双方整理被褥一般是新娘带来的被褥放在新郎的被褥上面,以示敬重,然后,新床的四周撒上一些钱币。
4、新郎的小舅子或小姨子给新房挂窗帘及挂钟
5、新郎招待双方的亲友,落实明日结婚事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三、结婚当天
1、“喜车”出发
新郎和长辈、童男、童女等相关接亲人员乘车出发,一般来说,去时人员应该是单数,回来是双数。庆典公司的工作人员除外。
2、“喜车”到达新娘家
(1)敲头道门
(2)进门后,向女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带胸花
(3)敲二道门,此时新娘的同学和朋友可以“堵门”逗趣,新郎应给堵门的朋友红包。
(4)进二道门后,向新娘献手捧花(也可以摆单腿跪地造型)
(5)互相佩带胸花(一般双方都将胸花佩带到对方左侧胸前)
(6)新郎、新娘吃“喜面”(一碗面条、两双筷子、两个荷包蛋)
(7)新郎、新娘与女方父母及亲属合影留念
(8)抱起新娘上“喜车”,在“喜车”上新郎给新娘穿“踩堂”鞋
3、“喜车”返回新房
(1)“喜车”在前,新娘的父母、亲属、宾客按顺序坐随后车
(2)新郎新娘下“喜车”后,燃放礼宾炮(花),踩响球等
(3)新郎母亲将新娘手中的鲜花或“喜盆”接过(俗称接聚宝盆)
(4)新娘向男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带胸花
(5)新郎新娘在“喜车”前同新郎父母合影留念
(6)新郎新娘在“喜车”前同双方父母合影留念
4、参观新房
(1)进入新房后,新郎新娘喝红塘水
(2)新娘坐在“喜床”上,俗称“坐福”
(3)新郎新娘在“喜床”上合影留念
(4)邀请双方亲属朋友参观新房,并与新郎新娘合影留念
5、“喜车”抵达酒店
(1)新郎亲朋在酒店门前迎接,再次放礼宾炮(花)、踩响球等
(2)新郎新娘在宴会厅门前迎宾
(3)主持人选择吉时主持典礼
6、拜席及四彩礼
(1)新郎新娘在拜席时按照先娘家席,后婆家席,先亲属,再领导、再同志、再邻居、后同学、朋友之顺序进行点烟或献花
(2)敬娘家烟时,由新娘持烟,新郎点烟,新娘要加以介绍;给婆家敬烟时,新人角色互换
(3)新郎新娘拜席一段时间后,新郎父母或兄长向客人敬酒,顺序同上
(4)喜宴中,有客人离开时,新郎新娘相送至门口
(5)男方父母适时的给女方来宾中的小孩红包
(6)如果酒店给新娘父亲加菜时,新娘父亲要给厨师红包
(7)新娘父母要离开时,新郎父母应该为其送上四彩礼:离娘肉一块(要带皮、带两根肋骨);鱼品一份;粉条一把;大葱数根,用红丝线系活扣
7、团圆饭
新郎父母与家人接受新娘、新郎的敬酒,并对他们的婚姻表示祝福
四、结婚第三天
新娘新郎一起回娘家,称作“回门”,要准备四样礼品
以前景颇族的婚礼, 女方办酒席一般在晚上, 傍晚时分男方带着彩礼来到女方家, 彩礼一般不能少了硭、牛和到女方家办伙食的猪肉 (一头猪的一半) , 在女方家过夜, 第二天, 吃了午餐就回男方。回到男方后, 新娘不能直接进入新郎家, 首先要在男方媒人家落脚, 由两位经“董萨”打卦决定的敬酒人, 向在男方媒人家休息的新娘和陪送新娘的人敬四次酒, 敬完一次要返回新郎家一次, 每次要敬水酒、白酒各两筒。第一次敬酒表示欢迎新娘的到来;第二次敬酒表示请新娘好好休息;第三次表示请吃好饭;第四次敬酒时, 两位敬酒人, 各背一只背篓。同时, 由一个妇女把谷穗、高粱穗、黄豆、包谷的种子和两把刀放进装新娘衣裙的背篓里。待新娘的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后, 即由陪送新娘的妇女背着背篓, 女方媒人执矛带路走到男方媒人家, 寨里有威望的男女老人们跳起花样式的古老象脚鼓在半路迎接新娘, 这时, 新郎也带领寨里文蚌队的姑娘小伙们敲锣打鼓在门口迎接新娘。在众人的簇拥下, 新娘新郎双双来到早已妆扮好的婚礼仪式场地 (景颇语:棚摊) , 场地摆设两块, 第一块叫“摊咪”有新娘新郎入座, 第二块叫“摊坡”有女方家配送的人 (叫丈人方) 入座。场地中间摆放着一排新制作的木凳, 让新娘新郎做正中间, 面前摆放着竹酒筒、沙枝、槟榔、草烟等。男方媒人宣布婚礼仪式开始, 首先让新娘新郎相互敬酒、敬草烟, 然后向在场的所有人敬酒、敬草烟。新娘新郎入座“棚摊”后, 有寨子里的幽默老人穿着破烂的衣着, 装扮成瞎眼瘸子丑陋样自称是新郎, 从观赏的人群中挤到新娘傍边, 逗新娘, 逗观众欢笑, 这时新娘要为这位丑陋新郎敬酒、点烟, 意在一是让丑陋的人驱逐新娘来路上遇上的一些妖魔野鬼;二是新娘新郎不管对方健康与疾病、不管穷苦与富有, 都要永远爱对方、照顾对方。
按照景颇人家的婚俗, 要先举行婚礼仪式“过草桥”驱除新娘身上带来的野鬼后才能进入新郎家。举行婚礼时, 在新郎家门前搭好让新娘过的“草桥”。过完草桥, 有新娘的婆婆早等候在门口, 用右手接过新娘的手, 并把准备好的链子 (景颇语:欧顺) 挂到新娘的脖颈上, 牵着进屋。但是景颇族未婚先孕是不过草桥的。婚礼的第二天, 新娘一定要在男方家烧一锅酒, 作为新娘在男方家新生活的开始。景颇族姑娘出嫁的时候还要给外婆家牵一头牛 (叫门竲作) , 然后外婆家又给姑娘准备嫁妆作为还礼。
二、景颇族婚礼习俗的变迁
(一) 婚礼中的服饰
景颇族传统婚礼中新娘穿娘家准备的嫁妆 (盛装) :头戴红色织锦包头, 耳戴金制或银制耳环, 上身穿圆领黑色绒衣, 配以银饰, 脖颈上挂满了娘家陪嫁的银链子, 手上带上银手镯;下身着传统织锦统裙, 遮到胫部;胫部带有黑色细条圈圈 (琅玕) ;花统裙色泽鲜艳, 花纹繁杂而规范有序, 一般是菱形图案, 其中做工很讲究;小腿部还配有织锦护腿。新郎头戴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球的白色包头, 穿白色或红色对襟圆领上衣和黑色长裤, 佩戴腰刀和银饰筒帕。
现在新娘头上的红包头换成了西方式的婚纱头饰, 有些觉得盛装麻烦, 干脆传穿着方便的景颇族花纹的变装。新郎的服装变化主要表现在打领带上, 新郎配上了带有景颇风味的格花纹的领带, 新郎一般穿白色上衣和黑色长裤。
(二) 婚礼仪式的多样化
以前景颇族婚姻要提前请“董萨”打卦指定取谁或嫁谁, 有父母包办婚姻, 如“董萨”打卦后显示与谁家的姑娘命运八字相符, 就可以不经过姑娘家父母同意, 偷抱不到婚龄的姑娘回家, 然后举行简单的婚礼仪式, 第二天又把姑娘送回娘家, 让姑娘的父母没有反悔的余地, 这叫“抢婚”。
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 有些人家不再信仰原始宗教, 如婚前不再请“董萨”打卦决定娶谁家的女子, 许多人家举行婚礼不再祭鬼过草桥。目前, 景颇婚俗方式主要存在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传统结婚形式, 即男女双方到相关部门登记领结婚证后, 在家举行祭鬼过草桥仪式;第二种是新式结婚形式, 即男女双方到相关部门登记领结婚证后, 在家不祭鬼不过草桥, 其他内容与传统结婚方式相同;第三种是基督教教徒结婚形式, 在外来宗教活动影响下, 部分基督教教徒在家里或教堂里举行婚礼, 与西方的结婚方式大同小异。
(三) 景颇族婚礼民族风俗色彩慢慢淡化
为了准备婚礼的事宜, 寨子里的人们在几个月前就要进行准备, 包括定制新娘嫁衣、置办伙食等。这已成为当地人的一种义务。到婚礼当天, 寨里的老年妇女会主动参与到管理水酒、米酒的工作中。而姑娘小伙则会积极负责迎宾、碗筷的清洗和做菜传菜等工作。
三、如何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一) 唤起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各民族群众珍重与保护、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 唤起各民族人民对于民族文化的珍重与保护意识。
(二) 加强立法, 应尽快制定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地方法规, 做到保护和开发有法可依。
(三) 加强教育。一是普及教育。重视开展“双语”教育, 加强民问扫盲;二是着力培养继承人, 保护民间手工技艺、民族语言、土医土药、音乐舞蹈等。
参考文献
[1]王刚, 石锐, 张姣.景颇族文化习俗论.云南民族出版社.
[2]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景颇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
[3]郑晓云.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启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年第五期.
【关键词】婚礼习俗 中西文化 差异
随着历史的发展,从整体看来婚姻是我们文明前进明显的特征。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和习俗的巨大影响,中西方的婚礼习俗存在很大区别。中国的婚礼是比较严肃的,而西方国家的婚礼则是轻松而又愉悦的。这些传统婚礼习俗映射出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婚礼习俗比较
1.中西方婚礼的总体形象。在中西方婚礼习俗里最大差别是颜色,在我们中国红色被誉为是喜庆、热闹、吉利、兴盛的。在结婚当天主要以红颜色为主,墙壁上、门窗上、等各个地方、各类物品上都是必须要粘着颜色为大红的“囍”字的,新娘更是以大红色为中心,新娘子只可以穿红色的衣服出嫁,这将被看作是一辈子都会带着自己母亲的祝福和神灵的保佑,婚礼上所用的小花生、大鸡蛋、蜡烛、红包等都必须是红色或者是用红纸装饰,这将象征着新人一定会幸福吉祥。西方国家婚礼则是以白色为主要颜色,结婚当天的新娘,必须身穿白颜色的婚纱,因为白色象征着内心的忠贞。西方穿白色婚纱的习俗源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据说当时维多利亚女王身穿白色婚纱嫁给了自己心爱的王子,并且一直都过着幸福的生活。自此以后,白色婚纱便成为女孩在结婚当天最喜欢的礼服,而西方的男士一定要身穿白色或黑色西装。白颜色被西方国家的人认为是慎重的、又是浪漫的,所以在婚礼现场旁边的大多数东西大多都会是白颜色的。不管是新娘,还是新房或是教堂的装饰都是白色的鲜花,这给人一种安静而又和谐的感觉。结婚当天新娘必须身穿白颜色的婚纱,象征着纯洁无暇,能得到上帝的保佑和祝福。
2.中西方新娘的着装比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新娘的传统服装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中国的新娘子也会穿上和西方新娘相同的白颜色婚纱,来显示自己的纯洁、美丽。但是在白色婚纱上必须要有红色的鲜花或红绳依旧可以看出中国古老的传承依旧没有随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止步,因为在我们国家全白色的衣服只有用于办丧事的时候。中国人结婚的时候不能穿所有带“短”字的衣服,因为这样将预示着婚姻的短暂。新娘在结婚的时候新娘的母亲会买来所有从内到外的衣服及鞋袜,这样将表示婚后这对新人便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西方,对于新娘装有一个没有记载的规矩,新娘在婚礼那天的礼服中必须具有五种东西:“一样旧的,一样新的,一样借的,一样蓝的,快乐的新娘子,还有一枚六便士在鞋里。”这种现象在美国非常明显。所以新娘穿的婚纱是绝对不能卖掉的,如果新娘卖掉了自己穿过的婚纱,则将表示现在的生活是和钱有关的,这样的婚姻被誉为是不会长久的。
二、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比较
1.中国传统婚姻观念认为中国男女结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中国传统的婚俗带有较强的封建文化色彩。可见男子娶女子都是为了给家族传宗接代,添加人口。孟子也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谓爱情都是次要的。在我们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里结婚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大事。古代有言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足以体现出新人在婚姻中的被动。中国传统婚姻中媒人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结婚的所有程序中媒人都要有所参加,所谓“媒妁之言”说的是男女结婚对对方的了解全靠媒人的陈述。“父母之命”说的是家长在听完媒人的介绍再做决定,最后才会告知当事人。古代男女,在结婚之前都是陌生的,对彼此的了解也全是从媒人与父母的描述而得知。媒人与父母决定的婚姻,就算是当事人双方都反对也是没有作用的。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倡导自由恋爱,但结婚的时候还是需要媒人的。因为中国婚姻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我国结婚当天必须是有鞭炮声声的、而且是震耳欲聋的,如果嘈杂的声音大则会被认为是热闹的,新人就会得到更多的祝福,所以婚礼当天必须是热热闹闹的。
2.西方婚姻伦理观是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莱基督文化的交融,由此而发展到现代自由恋爱的伦理关系。西方国家的婚姻比较看重一个人的自由意志的最大程度的展现,是完全根据个人内心真实的向往所选择。二个人从相遇,相互吸引,相互追求,相互依恋到难分难舍,因而心甘情愿将自己交给对方,在相互承诺的婚姻下共同组建家庭。他们渴望的是为爱情努力付出,为婚姻不断牺牲。西方主要是以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国家的婚礼大多都是在教堂里举行的而主持婚礼人一般都是牧师,其实在基督徒的观念中,婚姻是神赐予人们的礼物,因此他们的婚姻是无条件的相互委身,并不是基于互惠。在西方国家,婚礼当天教堂播放的婚礼进行曲是柔和而安详的,在音乐播放期间整个教堂是非常安静的,除音乐外听不见任何声音,婚礼在一种特别严谨的气氛中进行着。在西方国家,青年男女相爱的最后结果就是结婚,他们结婚的目的是为了双方可以长相厮守,也是为了双方可以更美好的一起生活,所以,西方人在选择结婚伴侣的时候,比较看重双方有没有感情,而不会和家庭的利益有任何的关系。
三、结束语
婚礼习俗展现了在中西方文化的摩擦中婚礼逐渐趋于西化,西式婚礼的中国化,婚礼具体的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婚礼的文化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是中西两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成为当今全球的一个真实写照,它的思想和价值将绵延不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