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论文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论文(精选11篇)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论文 篇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逐步从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而我国的教育要立足于21世纪的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就得打破常规,去构建一种具有活力、具有精神感染力的学校文化,使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化的发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是新世纪人类教育理念的呼唤,是21世纪人类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教育对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生命体的肯定即关注生命、关注人本教育。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基本属性,语文教材的生动活泼与丰富多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造诣,而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它有益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从当前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成果的对应来看,语文教学不是把学生“人文化”了,而是愈加“理性化”了。语文教学只有以人为本,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来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才能获得重大的发展。

1.选题理由

首先,是教学改革的需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我地区大范围的展开,语文教学也在实施教育中摸索着前进,语文教学并非简单的实现其交际工具的效用,而它的本身所蕴涵的更多的是实现人的总体的和谐发展。

其次,是转变观念的需要。目前,升学考试还发挥重要的作用,多数学校仍然处在升学第一,为考试而奋斗的应试教育的状态之中。虽各学校也都在倡导着素质教育,但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并不熟悉,所以要找到一条能把学校从“分数第一”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的方法,就得把学生从“为分奋斗”引向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学校变成培养人才的基地,改变“上大学才是人才,才是唯一出路”、“分数是唯一标准”的观念。

再次,是经验积累的需要。新理念下的探究教学,为我们的教师展示了新的舞台,记下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心得,为今后教学发展储备资本。

2.目标确定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联想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自主的意识和钻研的精神,巩固和加强课内所学,拓宽知识视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施教方法

(1)引探导学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例如以《土地的誓言》为例,教师可以有这样的步骤,分环节的引导学习:

1、让学生自由的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的说出来;

2、朗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精美片段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

3、在学生欣赏和分析完这段精美的语段时,设计了一个写自己家乡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去。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的受教,而是主动的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的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和积极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2)情趣教学

关注体验教学,合理的设计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理性的方法去获得,而隐性知识的获得要复杂的多。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获得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过程中,我带着学生们去了校外的北山,那座山有一块突出的大石头,虽不陡峭,但也很险。小的时候,我常和伙伴们去那里玩耍,那时的孩子,家家很多,个个淘气,不像现在的孩子,一家一个,个个宝贝,父母整日看管着,很怕磕着碰着,有危险的地方更是去不得的。我决定带他们到那里创设一个文中的“我”脱险的情景,使学生深刻体验、感悟课文中的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及课文的主题,即请几位同学扮演文中的角色:小朋友们对“我”的嘲笑、岩石上“我”的恐惧、“父亲”对“我”的鼓励……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深刻地领悟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向前勇敢的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学生们从情景中感悟了这个人生的哲理。整个教学过程,我没有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已经自然地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的。

(3)质疑启思教学

“思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学起于思,思源有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无疑——有疑——解疑,就是发散——集中、纵横开合训练升华认识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随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维的确立,问答法教学颇为盛行。有的人称问答法是各种教学法的一把钥匙,教学的艺术性全在于如何巧妙的提出问题。提问的艺术,反映了教师水平的高下。提出的问题要在精巧上下功夫,有计划的选择最佳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问题问得好,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变接受为探索,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在教的主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质疑方法,努力创造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契机,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语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例如笔者在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是不是存在着语言上的错误?“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有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和济南的冬天没什么大的联系,我把这一段删掉行不行?“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一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等等,他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智慧之门。经小组讨论——解决——记录——作答——教师点拨,他们理解了,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了点口,这一句是作者的语言习惯,在生活中我们有时说话,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着过渡作用,删掉反而觉得文章不够完整。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是冬天的反衬结果,河边是白雪,反而觉得水藻真绿;有的学生说,这句话是为了突出水藻在冬天不结冰的水里看上去最绿,也许在济南的其他季节里,并不很绿……经老师点拨,学生理解这句主要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理解了通篇文章之后,学生们又冒出了许多新奇想法:这个说,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写“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要是文章的标题也写成“冬天的济南”而不是“济南的冬天”这样不就更扣题了吗?那个说,作者要是任选济南其他的一个季节跟冬天对比来写,就更能突出济南冬天的特色和韵味来……一个个联想的火花在闪烁,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4)创新教学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具体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规定了在教学实施过程要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探索创新,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我在施教的过程中,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正确处理了课程教材和教学这一矛盾,既要遵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我从课程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研究者,把课程教材的创新与教学的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教与学创新的统一。

例如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将课文处理为“一曲童年时代的恋歌”这样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他们的心灵共鸣,吸引学生探究学习。我带领学生在文中的后部分“三味书屋生活”中挖掘使人怀念的童年生活,内容仍然很丰富,老先生很严厉,但也不乏善良,从不罚跪,从不用戒尺打人;生活枯燥,但也时有乐趣,可以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读书乏味,但可以画画,作指头戏……这样处理合乎初一学生的实际,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合理,适当地取舍教学内容,吸纳最新的人类文明、文化成果,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

4.实施效果

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一改昔日“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重在指导、启发和引导发现。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形成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知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重视新教法的引入,使课程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愉快地完成。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所设的问题最有情趣;让学生的理智受到挑战,对自我有更高的期待;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对所学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发现知识的个性意义,在这样的情境教学里,他们会学得更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巩固措施

继续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在自我更新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和实施新式教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愉快的获取新知,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6.发展前景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新型的教学手段,也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教学观的确立,新教材的构建,新教法的革新,都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展望了全新的蓝图,只要我们全身心的付诸实践,会将收到扎实有效的课改成果。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论文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即教学中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参加的机会。其实在这方面,大教育家孔子早已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孔子并没有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势,而是先打消弟子畏师的心理,然后启发诱导,鼓励弟子畅言志向,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对话的平台。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做到: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在对话中师生之间真诚倾听,相互包容。在观念与角色的变化中教师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寻找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自我。

二、新课改带来的备课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备课过程大多是依照教学参考按部就班地“教教材”,不去考虑它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新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能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体。备好教案要有科学性、针对性,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要把每备一课的内容当作拓展学生知识的桥梁,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课改的要求不单单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深的要求是备课要具有人性化、生活化的特点。如在高一新教材中苏轼的《定风波》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强调把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你从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生活中的你遇到困难又是怎样的?”让学生把一篇文章真正学到心中。我始终认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

三、新课改带来的教学方式的变化

新课改下老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这样的教学方式,而要注重引导,调节,因材施教。学生不能只听老师讲,却没有自己的疑问和思考。教学方式的变化,对语文老师来说,将是一次挑战,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语文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首先应明确新课程的哪些内容对自己形成了挑战。比如说,过去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按单元组成一篇篇语文课文,老师按顺序一篇篇教给学生就行了。现在增加了选修课,一个学期两本教材,容量很大,一篇篇按部就班地去讲,根本讲不完,教师压力很大,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很难完成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应熟悉教材,不能用老的教参、教案去教,而要对新的内容进行学习。其次,要突出重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每课解决一个问题,并且每课都让学生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新课改带来的教学方法的改变

新课改下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应适应学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课外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课堂上教方法,课外形成能力。比如,人教版编的选修课教材,有多门选修课,作为语文老师,知识面如何拓展?怎样去适应学生的需要?这都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去学习,去适应。

五、新课改下教学思路的改变

新课改下要求一篇课文要设计出多种教学思路,采用多种方法,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设计多种课的类型。特别是在高年级,要大力提倡探究课,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六、新课改下,教师更应善于反思,在反思中前行

做一个思考型的教师,特别是做反思型的教师是时代的呼唤,而反思更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素养、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实现自己,每天都学一点、反思一点、落实一点、改进一点,努力地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在反思中更好更快地前行,在实践中寻找、发现、超越、完善自我。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作为核心。这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新课标,努力进行探索,从根本上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观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体会 篇3

一、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对话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对话的过程中,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相互之间对立的,有时甚至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此时教师就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终止对话的结束。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比如我在教学《平民总统孙中山》时,让同学们对孙中山的精神进行点评赏析,本意让同学们了解孙中山的以天下为公、甘于淡泊的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贯穿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没想一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认为孙中山的某些精神在今天是有些不合时宜。”当时大家都一楞,我并没有当场否定他的发言,而是让他继续,他说:“老师,比如他的甘于淡泊的精神,在今天来看,用在生活上还是适合的,但用在学习上、工作上就不行了,尤其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一味的甘于淡泊,我想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我听完,带头为他精彩而富有时代精神的发言鼓掌,并让其他学生即兴发言展开对话,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进行点评赏析时,要一分为二,要用辩证的观点。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学生在平等的精神氛围中共同成长。

二、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

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喜欢设计好话题,让课堂教学在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我认为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定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师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比如在语文②第一单元,主要是讲情感。里面三篇文章:《母亲》、《冰心:巴金这个人……》、《故乡的榕树》分别代表着三种情感:亲情、友情、乡情。我将这个单元设计成讨论课,以学生讨论为主。每六个同学分成一组进行讨论,讲述自己对三种情感的感受,然后每小组选一名同学发言。但是,有的小组还讨论到了其他的情感:爱情。这也超出了我预先设定的范围,但我认为,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时期,对爱情有一种迷惘、渴望,讨论爱情,也更贴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爱情观,从而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所以我决定不再限定讨论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氣氛空前活跃。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转换师生角色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做笔记,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而“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如果没有了岸的约束,就会左冲右突、肆意泛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者”、“引导者”这一角色,既要让这河水滚滚向前,又不让它冲出了堤岸。这样“对话式”教学就有了保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对话式”教学是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因为高中刚刚实行课改,学生对讨论这一课堂模式还不是很习惯,再所任教的中学是全县唯一的重点中学,招收的生员片区大。不少学生来自不同乡镇各所中学,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都是生活在农村,大多交际不广,阅历不深,在公共场合说话时大多表现出口讷神态,仪态欠佳,或是脸红耳赤,抓耳挠肋,忸怩作态;个别敢说的不是音量低、语音含糊,就是语句不连贯、辞不达意、缺乏条理。难免会出现课堂只有个别学生参与而课堂气氛冷淡的情况。而这时教师要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他学生参与进来。但由于“对话式”教学讨论的次数较多,难免有时会出现课堂喧闹的情况,这时教师应弄清产生喧闹的原因,组织好课堂纪律,保证对话正常有序地进行;当学生各执已见、不能互相理解而争执不下时,教师要纠正对话双方的思维错位,使之正面碰撞。学生对话时对问题的回答,对某种观点的见解,固然有独特透彻的时候,但大多数时候是不成熟的,如不全面、尚未完全正确或者只停留在表面。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究,启发学生继续对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也可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见解给予一定的评价,以自己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这当然要避免“抢戏”,在对话时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角。通过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地加以改进。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启发,.增长见识,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4

转眼间,又一学期即将过去,新的课程改革进入我校已有一个学年了,它犹如一股春风,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机,也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教学舞台。时间的流逝见证着我们每个人,每个集体的变化。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学期中,我校教师继续扎实工作,深入学习“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先进理念,并在学习中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一、具体工作(做法)

1.认真做好前期工作总结,资料归档,保证“实验”稳步发展。

寒假临近,学校组织任课教师总结第一学期实验工作,找到经验,反思不足,并展望第二学期的工作,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新学期初进一步巩固校本培训,学习新课程理念,观看新课改教学片;学期中组织教师听讲座、区域听课研讨交流;期末对教师进行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文化知识、语文课电子教案和课件考核检测等。

3、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推动课改的发展。

要想让课改稳步发展,必须要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就必须为老师们提供一个研究的载体。否则,老师们还会用以前的方法,来教现在的教材。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

出于上述考虑,在实验中,我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课题组老师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为其自我发展,搭建平台,老师们积极性很高。课题组老师在确定自己的专题时,可以在校内专题下来研究,也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出发,自己来确定专题。

二、课改实践中体验课堂的变化

1.课堂教学气氛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一年的新课改和多年的小语整改实验,我各年级课堂教学的气氛,与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师总是认为学生不懂事,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主体意识差,所以更多的是指令性语言。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这样直接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

现在的教学,老师们认识到了学生的重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现在的课堂,老师的指令性语言越来越少,而与学生商量、征求学生看法的语言越来越多,批评性的语言在很多学校的很多班级中已经绝迹,激励性评价已深入人心。

2.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转变。

原来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的思考知识如何传授,强调知识的完整,是以教知识为目的的。教师把学生看作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现在,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老师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出发(即从学生共性特征出发),并有一些老师能针对本班学生情况,以及本班学生中的个别学生情况出发(即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把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作为学生的发展要素来看待,而不再是关注知识的本身。

3、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

随着课改的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

4.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情境化课堂教学”出现,课堂中教学的情境化已得到落实。

从情境的组织形式上,老师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形式。一些老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方式组织教学(多个情境依次出现),通过不断变换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在一些与生活

从设计情境的内容选择上,老师们紧贴生活,有的就从身边找素材,有的则直接组织学生活动参与,有的则与现实世界相联系。

从情境使用的目的上,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价值,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老师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自我发展„„

三、存在不足

课改中的浮躁心理与浮华现象。

新的课程改革传播了新的教育理念,掀起了新的教改热潮,使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步子是稳健的,发展是健康的,课改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由于对课改的认识不足,部分教师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浮躁心理。所谓浮躁,即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心浮气躁。在课改中不想去做艰苦、细致、扎扎实实的工作,总想着有一条用鲜花和彩霞铺成的捷径,一旦遇到挫折,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心存疑虑,沉不下身,静不下心,不热心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认为这些“理论”是“客里空”,学不学无所谓,更谈不上用理念去联系本地、本校的教育实际,有的放矢地去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所谓浮华,即不深入,不务实,讲形式,走过场,虚有其表,不讲实效,“认认真真讲形式,热热闹闹走过场”,给人以假象,随着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已摆脱了原来那种严肃、死板的模式,一种活泼的、充满童趣的、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模式,正逐渐形成。

我们缺乏经验,无论是在实验的组织,还是管理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也的确感觉到,课改和课题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阻力,比如: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彻底。课堂教学放不开,教学思想难解放,仍以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圆满为最终目的,不敢大胆地让学生唱主角等等。

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篇5

我们的教育呼唤平等、和谐,需要个性的张扬,需要我们赋予生命,以人性的方式,使人最终赢得解放。她要求我们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运思和创意的原点,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智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是:

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合理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开始,从创造宽松、和谐、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开始,从改善与学生交往方式开始,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从改善倾听能力开始,从改善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开始,从改善临场机智开始,从改善对人的敏感、对语言对问题的敏感开始,从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开始……

时下,新课程改革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很多学校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索、合作的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有些教师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了一味追求升学率,以一张试卷定高低。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重知识,轻技能;重接受,轻创造;重讲授,轻自学;重共性,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它的缺陷是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把知识与能力、觉悟割裂开来,忽视过程、方法,更难谈得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一个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贮存式的仓库。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尤其是英语课,学生总感觉枯燥无味。在他们的心目中,英语课就是“催眠课”,仅有教师在讲台上演“独角戏”。我们的教师应该好好地自我反思一下,怎样才能把学生原本以为枯燥无味的英语课变成他们喜爱、受欢迎的课呢?

下面我就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

受传统教学影响,在我的思想中一直认为教师就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要让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师,与刚刚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伙伴,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课改之初,我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依然是你吹你的课改风,我走我的应试路。

使我的教学观点发生变化的是在一次英语单词讲授课上。在讲basketball 时,我问学生谁能说出一些与篮球有关的人或物,不少学生提到了school, playground, sport,我点点头,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在我要继续往下讲课时,有个学生提到了姚明,我借助这个话题对学生教育“姚明大哥哥是大家都非常喜欢的篮球运动员,不少人把他当作了自己的偶像。希望同学们能像他一样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争光。”话音刚落,班里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老师我喜欢姚明,我更喜欢樱木花道。”“樱木花道?何许人?”我从来都没听说过,于是我回头对站起来的那位同学说:“请坐,课堂上咱们不要把话题扯得太远,只说与篮球有关的。”“老师我没有把话题扯远,他就是灌篮高手呀!”这位同学马上脸涨得通红,急急得向我分辨。“是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相信的看着我“老师,不会吧,您竟然不知道他,多出名呀,他。”我的脸刷的红了,为自己的无知,也为自己一直以来的盲目清高。看来真是不能小看这些孩子们了。这节难忘的课使我认识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也使我认识到了课程改革必要性。

“为什么把我们称为老师,就是因为我们接触的知识比学生要早一些,而现在的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渠道接触到新鲜事物,某些方面,他们知识的储备会比我们更多。另外,他们还有比我们教师更为鲜活的思路和更加灵敏的头脑。”想通了这些后,我要求自己,在课堂上尽量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时间久了,学生也愿意把我当作他们学习中的伙伴了,从中我也更加体会到了做教师的快乐。

二、英语课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我一改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了重新设置,几乎每节课我都有意识的安排了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时教室里热热闹闹,在看到活动时间完成的差不多了,立即停止活动,找学生起来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展示。看到学生展示的情况后,我的心里总是被喜悦填充着。对于课改我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但,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使教室组成热闹场面的,仅仅是班里的几名优秀学生,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心甘情愿的在台下当起了观众。那些学习能力较弱,反应较慢的同学,一部分盲从,一部分乘机作乱。年终评价时,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加剧。少部分优秀的学生更优秀了,而其他学生,一些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一些则更加厌恶学英语了。

面对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也对是否应该坚持课改而犹豫。恰在此时,我有幸聆听了人教版主编龚亚夫和外研社主编 对新课改所做的报告,这场报告使我精神重新振奋,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改精神,我开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了小组活动,有了游戏,有了学生的表演,就是教学课堂改革吗?自己的失败又说明了什么呢?”曾经进行的表面的浮华恰好掩盖了一些学生的偷懒行为,都是无效学习。

找准了自己失误点后,我在备课方面下了更大工夫。我不再为每节课必设的游戏费神,而是针对课堂有目的的塞选,如果学生从游戏中学不到更多的知识,我宁愿舍弃。课堂小组活动必不可少,我在课前预先给学生分组,基本固定为两人组合,和三人组合,这样保证了小组中每个人地位的重要性,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是所有学生的舞台,不是几个学生的,为了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率,我努力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练习时间,让自己学着等待。有时我们不一定能当堂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当堂却吸收了他们获得的知识,这或许也是课改的最终目的,学生学一点内化一点。

三、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交流的一种工具,因此,在英语课上,我努力为学生创设理解语言的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或模拟的情景中聆听,感受和理解语言,为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舞台。

在教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现在进行时态”的句子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进行时态结构的印象,我先出示人物动作的卡片,帮助学生理解“draw pictures, read a book, answer the phone, do the dishes ”等短语的汉语意思,在学生学会说这些短语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人物在画画,看书,接听电话,洗碗”等动画,然后问:“What are you doing?”我提示学生注意大屏幕上人物回答有什么共同点。带着任务听大屏幕上人物回答,学生目的性更强。听完回答不少学生立马告诉我这几个句子里都有“I’m” “这些句子里短语的发音和刚才学的不一样,好象都有ing”我把学生的总结写在了黑板上I’m

ing.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时态的结构特征。为了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更好的运用语言,我设计了游戏:一名学生面对黑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问:What are you doing?另一名学生边做动作边说:I’m ing.这样学生在需要运用语言的动机驱使下,学会了语言。

通过教学中的尝试,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强。作为教师我由衷的感到高兴,也切实体会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欣慰和喜悦。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它是连接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又是教学实践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思路和设想。

一、课程设计要能够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例如我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中,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及信息道德。

二、课程设计、学习任务设计都要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

要。所以在构建学习任务时,要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点;(3)要符合学习者的个性特征;(4)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和自我设计。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策略”这个教学案例中,我通过大家熟悉的电视节目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通过自主讨论学习让学生学习到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能够很好地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互相渗透、互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中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创设学习情景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协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要关注当前学习,更要重视可持续发展,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四、课程设计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教学中应着力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教学中不但要鼓劢学生提出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还要创设问题有境,让学生愿意提出问题,从而教学学生提出问题。总之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

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 篇7

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全新的历史教学理念。新课改的实施使得历史教师的教学责任由单纯知识技能传递, 转变为以情感为核心的三维目标的培育。与之对应, 师生关系必然发生新的根本性的变化。由于教学目标的完整性, 教师的历史教学责任便有了拓展, 从而注定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主体构建性学习过程, 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角色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与教材、媒体等一起构成学生的学习生态环境, 为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服务。

二、重建教学评价体系, 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历史课程教学理念, 必然要求重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这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目标合理, 设计科学, 恰当处理教材及师生关系;要开放历史教学设计、内容、空间、形式、结果;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 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发挥学习潜能;要使教材设计独特新颖, 发挥教学个性, 艺术地驾驭课堂;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认知、能力等方面锻炼的机会, 为学生进一步自我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 得到启示, 获得进步;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自觉地运用它们来陶冶学生的情感、人格。此外, 教师还要热爱学生, 体现人文关怀,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倡导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要通过课堂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 训练基本技能, 使自己的多种能力得到发展;要有宽松的学习心态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可以自由向师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现特长, 使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得到满足, 个性得到发展;要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浓厚的兴趣、灵活的思维方式, 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善于与合作伙伴交流, 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要善于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 大胆想象, 独立思考, 发散思维, 拓展思路, 用生活、个性化眼光对待学习;能获得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 并使自己的多种能力得到强化, 展示自我,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人格得到健康的连续性发展, 并通过课堂学习, 又生成了有价值的新问题, 激起探究欲望, 使自己自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要学习情绪饱满, 能在体验中受到学习内容的情感感染, 获得美的享受, 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并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 能与教师和学习内容产生情感共鸣。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 教师要以学生主动、健康、和谐、发展为基本教学思想,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问题的机会, 相信学生并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要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 能够独立地思考与学习, 并敢于突破常规, 有所超越, 在自身发展中获得主动。

三、变革历史学习方式,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以往学生学习历史的传统方式带有明显的被动、单一的烙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 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身心参与, 强调学习的过程性, 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 强调学生的主动构建。课堂操作要略是:教师要心态放松, 让学生自由开放地感知历史学习材料;激发动机, 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课堂需要;情感渲染, 让学生与历史共鸣;直观感受, 让历史与学生亲密接触;生活互融, 让历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活动引导, 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动起来;对话交流, 让学生在表达与反思中构建。

2.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方式要有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 要有集中、新颖、有价值的问题或探究主题,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空, 保护学生的探究欲, 不要按教师意见随意取舍学生的见解。课堂操作要略是:探究过程的延续性, 探究价值的创新性, 历史资源的整合性。

3.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方式要有明确的合作小组内学生都能接受的探究主题, 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 学生能够获得探索、挑战性的心理体验, 交流充分, 允许个性化的观点生成, 合作的延伸性。课堂操作要略是:建立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 历史合作学习的常用方式包括任务分工式合作、滚雪球式合作讨论、书写式合作讨论、炉边谈话式合作讨论等等。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 创新改革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61-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些问题: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课时不够用,课后练习与教学进度脱节。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活动影响教学进度,探究难以建构知识体系。教师只有对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深入反思、总结和改进,处理好教学过程中一些关键的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之所以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入有效教学是因为小学语文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问题急待被解决:

1.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小学语文老师还处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长期影响,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小学语文就是单纯学习知识、书写汉字、阅读课文的学习过程,并没有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纳入到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这种行为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只把语文当做是一种工具,因此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将文章肢解,分成几个部分,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困难,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涵义,对语文的学习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久而久之会降低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有一部分老师没去了解学生的差异,没因材施教有一部分老师在课余时间没有去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并不清楚学生现阶段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很多时候小学年级之间的语文教学没有差别化,教师没有考虑语文系统知识的梯度,导致出现教学计划和目标不合理的现象发生。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在个性、潜能方面的关注较少,在课堂上讲解知识时一概而论,没有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学过于表面,没有强化学生的深层理解。

二、趣味课堂,激发兴趣

1.形象教学法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认知初级阶段,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感兴趣,能从中获取大量信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图片、实物、简笔画等直观手段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枯燥地认读、机械地拼写,学生识字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如果利用学生所喜爱的简笔画来动态地进行识字教学。如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等。这样的教学比枯燥的一笔一画的教学更具趣味性,能引起学生识字的兴趣,使他们享受识字的乐趣,从而让学生从音形义来认识生字。

2.问题教学法

以问题为主线来贯穿教学,使学生处于不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样比起教师直接讲解更加富有悬念性,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从而调动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学习《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大石头“怪”在哪里?这样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自然会带着问题对文本展开有针对性地阅读与思考。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导入比“开门见山”让学生直接阅读更加富有趣味性,更能引起学生的主动阅读。

三、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积极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满足他们的愿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1.让学生当“小老师”,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最具权威的。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把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的成员交流讨论,得出结果。然后派一名代表上台当小老师进行教学。如记忆生字的办法、领读生字卡片等。小老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对学生的问答加以评价,学生有不理解的也可以向小老师提问,小老师再给予指导。如此,生生互动在交流合作中,无论是小老师,还是学生,都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2.自主讨论,培養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年龄小,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敢想敢论敢做,畅所欲言。例如,教学《想飞的乌龟》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乌龟掉下来后,它会怎么想,如果它还想飞,有没有别的办法?”话还没说完,学习小组已经开始你一言,我一语了,有的干脆站起来,有的更是迫不急待地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一个学生说:“乌龟掉下来后,就不想再飞了,要是再掉下来,把我的龟壳摔破了怎么办?”另一个学生说:“乌龟掉下来之后,它想我怎么那么傻?不懂得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我可以坐飞机、坐热气球,坐宇宙飞船啊……”结果另一个学生马上说:“不用这么麻烦了,让乌龟荡秋千,不也可以享受飞的感觉吗?”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一个接着一个,虽然有些幼稚,但那都是经过他们的积极探索得出来的,教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

1.展开想象,引入意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各种形式的想象训练。通过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体验到想象带来的美的意境,让他们置身于美好的境界之中。我们从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体会到加强想象训练的重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保持课文原文思想的前提下,把原文中某些精炼的文字或具体的内容,通过想象与联想,拓展其内容,以丰富课文的故事情节和细节,从而使之更充实具体、生动形象。如《草原》一课相见的场面是这样写的:“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蒙古族牧民与作者一行人到底说了些什么,怎么说呢?这就为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个问题进行想象训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2.教学民主,促进创新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坚持“教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学生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的教学原则,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则放。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民主,教学相长。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的学习着想,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新知识。也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应当建立民主、平等、宽松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3.激发思维,培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遵循思维特点,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为发散思维对创造力的发展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同时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明显提高,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等也会有明显的发展。

五、小学语文写作的策略

1.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家长乃至学生可能都认为多练习写作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好途径。但是,与此同时也就出现了一个小学生写作的误区,就是写作的数量多,质量却不高。让小学生大量地写质量不高的作文,是既耽误时间又浪费精力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小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其想象力非常丰富,但是在现在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常常忽略了对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致使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陷入一种程式化框架,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无情地扼杀。教师经常会依据教学的需要,安排学生写读后感,例如,读《圆明园的毁灭》后写读后感,这是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好方式,但是,圆明园被毁的惨状只停在书本上,这本身就与学生的生活现实脱轨,学生要按照历史进行写作,这样的读后感练习对增强学生的创作力显然帮助不大。

(1)写作题材单一。目前,很多小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时题材较为单一,缺乏想象力,对文字的理解也相对狭隘。如笔者布置《最难忘的事》作文写作时,很大一部分學生写作题材都是自己在遇到苦难时,在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下最终战胜困难,自己对这件事特别难忘。

(2)教师评价缺乏针对性。教师在学生完成写作后,应当及时给予适当地评价和鼓励,并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目前,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时,评价语言相当模糊,学生很难理解教师的评价内容,无法了解自己作文质量,失去写作信心,直接阻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2.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其中有学生年龄偏小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不适当的原因。小学生本身处于体能的活跃时期,爱玩的天性使他们很难长时间精力集中地投入作文的学习当中,在写作时,他们也常常是开始认真,越写精神越涣散。所以,小学生应该在有效的时间里练习高效的写作。小学生在语文写作课上不仅仅是在练习运用汉字和语法,更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绘美好的景物,抒发或喜悦或忧郁的情绪。应试的写作是枯燥的、无益的。在作文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例如,以“浓浓思乡情”为主体,写作《二十年后回故乡》,虽然是命题作文,但是却能让小学生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的作文既能让学生练习生字和语法句式,又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自由的气息,是值得提倡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具有其特殊性、重要性和困难性。教师应该在按教学计划教学的时候更多地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小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快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教师应该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写作变得更幸福。

六、总结

总之,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要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从教学的各个因素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开放性、现代化,实现教学的全面改革。引导学生展开富有兴趣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玉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叶澜等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学 篇9

更新理念 活用教材 多元评价――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学

作者/孙盛勇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物理素养的全面提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目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低效现象,从改变教育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和调整评价策略等方面入手来实施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更新理念;钻研教材;多样评价

山东省实施新课程改革已将近九个年头了,这九年来,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改进课堂教学中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果。但是目前的教育体制还有很多与素质教育不相符甚至背离的情况,使得新课程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有的地区收效甚微。

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除旧布新,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教学:

一、正确把握新课程脉搏,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人,必须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应该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而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物理教师要落实好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重视实验、突出实践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下,学生只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对知识的探索能力,也缺乏实际兴趣和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实践,在能力要求上,要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等各种能力。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事物的有效方法。人教版教材非常重视实验的安排与设计。我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中“演示”实验、“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栏目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我还设计了其他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选修1-1第一章“节约用电的途径”中,我安排学生进行日常用电器的节电情况,并让学生在调查基础上提出几个具体的节约用电的措施。

二、深入挖掘教材精髓,把握教材特色

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为更加有效地利用新教材,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1.整体规划教学过程

物理教学中会出现大量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一些概念、规律比较抽象,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设计教学过程,增加信息量,多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2.科学设置教学问题,善于就地取材,为我所用

新教材对物理概念的`阐述相对简洁,在教学上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了使学生有更明确的目标参与学习,问题设计要有层次和梯度,尽可能做到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线,列举学生熟知的事物和现象去分析问题、处理实验,学生身边有很多的物品可以作为实验器材,我们可以取之所用,这样就降低了实验的神秘感,学生更容易接受。

3.合理开展实验教学

新教材更加注重规律的形成,实验探究的章节远多于老课本。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作为备选方案,做一些辅助小实验或小制作,这些小实验更加直观、形象,可以达到比语言描述更好的效果。

三、分层次教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1.关注学生,分层教学

大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对学生“因材施教”,这与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不谋而合。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

国内许多教学人员也对分层教学进行了研究。如,广州市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的刘志铭的“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刘老师在实验中从目标、提问、作业布置、辅导以及平时的单元检测进行分层处理。实验过程形成了比学赶帮的态势,高考成绩十分优异。

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打破单一模式,实现多元化评价。物理课程的评价应从三个维度进行。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学生有什么收获,参加了哪些活动,是否有积极的投入,活动中有什么表现,这些都要进行评价。

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评价要多样,形式要通过到学生中调查,并经过深入研究得出,如实验操作、课题、成长记录档案等方式评价学生。这样,把学生的各方面表现综合起来评定学生,而不要单单看笔试成绩。这样就帮助了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不断进行教育反思,重新调整教学思路,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作者单位 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识字教学 篇10

云浮市新兴县车岗镇中心小学 张志霞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的要求,其中低年级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由于中国汉字笔画繁,结构复杂,难认、难写、难记,所以一个刚入学的七八岁儿童要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实是个难题。教师仅凭借一张识字卡片,一块黑板让学生去识字。这样的识字教学,既单调又枯燥。学生对识字丧失兴趣。因此,注重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就必须要求教师改变识字教学策略,用崭新的方式去组织识字教学,让课堂识字教学充满生机勃勃。

一、寓教于乐,体会识字乐趣

在单调冗长的识字过程中,简单机械、枯燥乏味的教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特点,在“乐”字下功夫,从而保持学生识字的热情,增强识字效果。

1、借助插图,联想识字。刚入学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看图画。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借助插图、引导学生识记象形字。如教“日”、“月”、“水”、“火”等字时,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日、月、水、火的形状;然后出示汉字“日月水火”,让学生图字对照,这样就容易记住字形,了解字义。还有一些字虽然不是象形字,但它的笔画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幅图画,教师可以用联想形象的方法帮助识记。如:学习“鼠”字,“鼠”字像只小老鼠,上面的“臼”是老鼠的脸,下面的是老鼠的牙齿。这样一想,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2、猜谜法:猜字谜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能引起儿童极大的兴趣,教师把这活动运用到识字教学上。不仅可以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学生猜,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字编字谜给同学、家长、老师猜。如教“田”字时,教师可出示谜语:四面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再如“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目”字;“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河里看不见”——“雨”字。教给学生猜字的方法还有(1)拆开法。就是从谜面某字去掉一些部件,所剩下的字便是谜底。如“挥手离去”谜面中的“挥”字,是由“扌、军”两部分组成的,“手离去”的意思是要将“挥”字中的“扌”部分去掉,剩下的“军”就字就是谜底了。(2)组合法。将谜面有关的字或偏旁、部首、笔画等组合成一个字,便得到了谜底。如“又来了一只鸟”。“又”和“鸟”组合在一起就是“鸡”字。(3)分合法。从字面就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先把谜面上有关 的构字部件拆开,再把相关的合起来,就成了新字。如“岁岁除夕团聚”,两个“岁”字中的“夕”去掉,剩下两个“山”团聚在一起不就是“出”吗?

3、编儿歌:儿歌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在课堂上编一些儿歌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朋”时,可编成儿歌“两个月亮并排走,一会就成了好朋友”。又如教“森”、“众”、“品”、“晶”等字,也可以编成儿歌:“三个木字成森林,三个人字是群众,三个口字演小品,三个日头亮晶晶。”区别形近字时,编顺口溜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如区别“有、友、左、右”等字,可编成“左下工,右下口,有下月,友下又”。

4、比较联系识字:汉字中,有许多字是相关联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从而掌握汉字的规律,提高识字能力。如教“目”字,可与“日”字比较,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字只有一横,眼睛有两只,所以“目”有两横。教“圆”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同音字(园、员、元、原)或同部首的字(国、园、回)比一比,说一说。这样,学生不仅能区分相关联的字,而且在脑海中还构成了一个知识链。

5、表演动作识字:在教学汉字中的动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动作,做一做动作。如教“大”字,引导学生双手打开平放,掌心向下,双腿迈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说出来像什么?学生很快就记住“大”字。学习“掰”字,先想一想掰的动作,然后做一做,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掰”是用双手把东西分开。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劲。

二、学会观察,乐于书写

中国的汉字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它变化微妙,形神兼备,教师在教会学生认字的同时,必须在指导书写上多下苦功。虽然汉字结构繁,但只要仔细观察分析,书写这千奇百怪的汉字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乐于书写呢?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了解汉字的笔画、间架、结构以及每个笔画所占的位置,区分清形近字的细微差别。如书写“人”、“入”、“个”、“大”时,应让学生先分清这四个字中的“撇”、“捺”有何不同,分别占什么位置。教师在写一“撇”时,让学生观察“丿”有什么特点,学生一看自然而然地说“丿”尖尖的。接着教师又写了“捺”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就时他们又很快地说,“捺”有脚的。这时教师相机引导,以后你写带有“撇”、“捺”的字时要记住“撇”有尖是向左、“捺”有脚是向右的。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范写。教师不仅要用彩色粉笔区分笔画,还应该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规则。如写“日”字时,教师除了用彩色粉笔区分“日”字里面的一横,还应强调“从左到右,先里头后封口”的书写规则。

3、仔细观察同学的书写,学会评价。教师可以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写,让其他学生亲眼目睹同学的书写,对自己的书写起到警示作用;并让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对自己的书写大有益处。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儿童好胜心强的特点,多些举行写字竞赛,让学生的写字水平得到提高。

三、开展趣味活动,巩固识字

学过的知识往往容易遗忘,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加以巩固。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爱玩这一特点,巧妙利用游戏和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

1、找朋友:学习了合体字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加以巩固。把所学过的合体字按结构分为两部分,分别写在硬纸上,发给两组同学,每人一张,然后站成两排,各自亮出自己的纸片,其中一排的学生不能动,让另一排的同学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和他这半个字能组成一个新字的同学面前,两人就同时说出是个什么字,什么意思。

2、词语接龙: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字,然后让学生组词,一个一个头接尾地组下去。如:“人”——人生——生长——长大——大家——家产……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生字,又丰富了他们的词汇,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敏捷的思维能力。

3、在生活中巩固生字: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为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告牌、包装袋、商店名……都是学生学习生字的资源。每教完一课生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这些字,并制成生字卡片。

4、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儿童好胜心强,竞赛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项极感兴趣的活动。利用空堂、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竞赛活动,不仅能巩固识字,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猜谜语比赛、同偏旁字大集合比赛、一字组多词抢答赛、朗诵比赛等等。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误区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误区 人文性 工具性 课堂模式 合作教学

目前,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分步实施、有序进行,顺利推进,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广大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打开了语文教学的新局面,语文教学走出低谷,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但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偏颇,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在此试做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强调人文性,偏废工具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很显然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人文内涵,以此展示语文的无穷魅力,还语文本来的面目。这说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我们应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重视其工具性,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却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放弃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教学看起来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可就是听不到琅琅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之处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我们反对以前肢解课文作法的,反对一味的讲解字、词、句,过分注重语文知识,一节课了无生气,缺乏心与心的交流,但是矫枉过正,走向极端,则成了一种伤害。语文课堂上牵强附会地去理解一些人文思想,片面夸大一篇文章的人文内涵;另一方面,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如果我们的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没有了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其他的一切语文活动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二、僵化课堂模式,偏离语文轨道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但是现在教师为了清晰自己的教学思路,主抓了几个环节,把课堂定型为几大板块,甚至连上课的用语也定式化了。首先是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背记目标,接下来“整体感知,阅读赏析,拓展延伸”等,一节课被分割成许多条条块块,失去了语文课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这样的几个教学板块,把活生生的语文给僵化了。任何僵化的教学模式都是有害的,用一种永远不变的格式去硬套文章,那免不了会对课文造成误解,有时小题大做,有时挂一漏万,有时避重就轻。长此以往,许多老师觉得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掌握,易于操练,如果制作了课件,每次上课就是放幻灯,实际简化了课堂环节,淡化了课堂气氛,本来生动有趣的课堂也就变得索然无味。本来是一堂美文欣赏,结果成了漂亮画面的堆砌,学生仅在老师预设的几个问题上打转,没有了课堂的生成性,课堂枯燥干巴,学生完全是不情愿的参与,老师没有情感的注入,试想,一篇美文这样来解读,还会有趣吗?一节课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行情感的互动,进行有价值信息的交流,但是把课堂定型为几个模块,束缚了师生思维的拓展。

因此,过分追求新型的课堂模式,让老师教的机械,让学生学的呆板,老师失去了教学的重心,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使语文教学误入歧途。

三、片面理解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低效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的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所以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上一篇:食堂满意度调查问卷下一篇:电气预防性试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