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业发展速度(共7篇)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二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不利影响,继续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初步测算,201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40497亿元,比2005年增加18077亿元,年均增长4.5%。
农业平稳发展,粮食生产能力逐年提升。“十一五”时期,面对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不利环境,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抗灾措施,大力实施重大农业建设工程,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的产量全面增加。2010年农业产值达36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5年年均增长4.4%。5年来,粮食连年增产,共增产6239万吨(1248亿斤),年均增长2.5%,2010年粮食产量达54641万吨(10928亿斤)。5年间,有4年粮食产量超过万亿斤。棉花产量597万吨,比2005年增加25.8万吨,年均增长0.9%;油料产量3239万吨,增加162万吨,年均增长1%;糖料产量12045万吨,增加2593万吨,年均增长5%;茶叶产量145万吨,增加51万吨,年均增长9.2%。
林业改革深入推进,林业保持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开展了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林业生态环境继续得到改善。2010年林业产值达2606亿元,5年年均增长6.9%。2009年末,全国林地面积达30590万公顷,比2005年增加2097万公顷,年均增长1.4%;森林面积19545万公顷,增加2054万公顷,年均增长2.2%;森林覆盖率20.36%,比2005年提高2.15个百分点。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时期,肉蛋奶供给总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20870亿元,5年年均增长4.8%;肉类、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7925万吨、2765万吨、3570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14.2%、13.4%、29.7%,有力地保障了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其中,猪肉产量5070万吨,比2005年增长11.3%;牛肉产量653万吨,增长14.9%;羊肉产量398万吨,增长13.7%。目前,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猪生产总体上由以散养为主转变为以规模养殖为主,畜产品质量监管意识和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
渔业平稳较快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十一五”期间,我国渔业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2010年渔业产值达6440亿元,5年年均增长5.7%。主要水产品产量稳定增加,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稳定农产品价格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全国水产品产量达5366万吨,5年年均增长4%。水产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得到重视和加强,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方式发展迅速。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以来,农、林、牧、渔各业在全面发展的同时,结构调整也不断深化,农产品优质率、生产集中度和加工转化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与2006年相比,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种植业的主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增强,农业所占比重由56.4%上升到58.2%,提高了1.8个百分点;牧业所占比重由26.6%下降到24.9%,下降了1.7个百分点;渔业、林业比重略有下降,分别下降了0.7和0.1个百分点。
(一)农业(种植业)内部,多种作物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基本稳定。2010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987万公顷,占全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8%左右,比2005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397万公顷,占全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以上,比2005年略有下降;棉花种植面积485万公顷,约占全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与2005年基本持平;糖料种植面积192万公顷,约占全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大体保持在2005年的水平。农业区域化布局进一步优化,主要农产品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以及棉花、甘蔗、苹果、柑橘等的集中度都超过了50%。优质农产品比重扩大,2010年,全国优质稻面积达到2200万公顷(3.3亿亩),优质率达到7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势头进一步加快。
(二)畜牧业内部,生猪、畜禽稳定发展,蛋奶发展较快
“十一五”期间,我国畜产品结构在调整中更趋合理。猪肉占肉类的比重由2005年的65.6%下降到2010年的64%;禽肉则由19.2%上升到20.9%。在肉类产量增长的同时,禽蛋和牛奶也得到较快增长。
(三)林业生态建设作用初显
“十一五”时期,林业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着力构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实施工程带动,转变增长方式,林业发展迈入新阶段。“十一五”时期,林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在4.3%-4.5%,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成为林业发展的亮点。
(四)渔业养捕比例继续改善
“十一五”时期,渔业增长方式有了较大改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和区域布局进一步推进。捕捞严格执行国家“双控”制度,近海和内陆水域捕捞减少。与此同时,水产养殖不断开拓新品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效益持续提高。2010年渔业产量中,人工养殖水产品产量所占比重为71.7%,比2005年提高5.1个百分点;捕捞产量所占比重为28.3%,比2005年下降5.1个百分点。
三、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化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一)农业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农业稳定发展,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最关键的还是中央对“三农”的高度重视,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关键农时出台了多项力度大、作用直接、见效迅速的政策措施。农业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2006~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3397亿元增加到8183亿元,“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4.5%提高到17.5%,实现了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基本要求。以农产品生产补贴和农民收入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补贴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同时,还实行了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补贴品种、范围和规模逐年扩大。连续多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二)科技支撑作用明显突出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优质农产品的培育应用,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水平的提升,先进实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农机总动力的增加等,促进了科技与农业的紧密结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以粮食生产为例,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十一五”时期我国粮食单产从2005年的4642公斤/公顷提高到2010年的4973公斤/公顷,提高了7.1%。初步测算,仅因单产提高,“十一五”时期共增产粮食约3450万吨,占粮食增产总量的55%左右。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引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是渔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其问题的根源在于割裂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循环经济, 实质上是普遍联系观点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它把经济建设与生态平衡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来看, 因而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1 循环经济的内涵
从哲学上讲,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应用普遍联系的观点, 将整体论与还原论、定量与定性分析、纵向的链式调控与横向的网状协调、内部的竞争潜力和系统的共生能力相结合, 力求生产、消费与还原功能的协同, 社会、经济与生态目标的融合。从经济上讲, 循环经济是一种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表现为“两低两高”, 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
环率, 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 倡导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循环经济从内涵上体现为一种新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1]。
所谓渔业循环经济就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渔业经济系统, 在渔业资源生产及其废气物的综合利用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以单纯依靠渔业资源消耗为主的线性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为把渔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传统渔业经济相比, 渔业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别: (1) 传统渔业经济模式“渔业资源—产品—废气物”所构成的单向线性增长方式, 忽视了渔业生态环境, 导致开发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高产量;而渔业循环经济方式将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 经济活动为“渔业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构成的环状反馈式经济模式。 (2) 传统渔业经济具有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现代渔业循环经济则采取低开采、高利用、低污染的特征。 (3) 传统渔业属于纯捕捞、纯加工的粗放型生产;而渔业循环经济属于深加工、一条龙、绿色化的集约型生产, 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符合哲学上普遍联系的观点和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对照循环经济特征, 分析舟山渔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舟山利用自身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取得了很大成就。2007年, 全市海洋捕捞产量111.34万吨, 占全市水产品产量的90%, 占全国海洋捕捞产量的7%。远洋渔业产量16.26万吨, 水产加工业产值162亿元, 占全国同行业产值的近10%。海洋捕捞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加工产值3项指标均居全国沿海城市前列。与青岛、大连相比, 舟山市渔业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如2007年舟山市海水养殖产量11.59万吨, 而青岛市、大连市海水养殖产量占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了70%和61%, 舟山市渔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海域污染严重, 渔业资源急剧下降
根据《2007年舟山市海洋环境公报》[2]显示, 2006年舟山市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为9 970平方千米, 比上年度增加25.7%;轻度污染海域面积为7 380平方千米, 比2006年增加104%, 增幅明显。而较清洁海域和清洁海域面积却大幅减少。全年共发现赤潮17起, 累计面积约2 600平方千米。造成舟山海域污染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舟山渔场位于长江口、杭州湾的入海口, 每年夹带了大量泥沙。同时, 近年来舟山为发展海洋经济引进了一批化工厂和造船厂。虽然很多工厂的工业废水、废气在排放前已经经过处理, 但简单的处理未能达到排放指标, 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导致赤潮生物大量繁殖, 赤潮发生频率提高。居民生活污水大量直接排入大海超过了海水自净能力, 极大地破坏了舟山海域的水质质量。舟山渔场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对渔业资源正常繁殖已经构成威胁, 渔业资源急剧下降。
2.2 渔业资源开发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 舟山渔业经济飞速发展, 渔船数量从1981年的5 322艘 (不包括木帆船) 到2006年9 107艘增加了3 785艘, 渔船功率数也保持一个较高的增幅。由于渔船数量的增加和功率的增强, 使得捕捞强度有了很大提高, 而这种捕捞早已超过了渔业资源自我更新能力, 使资源得不到恢复, 破坏了海洋生物资源的生态平衡, 导致主要经济鱼类, 尤其是底层鱼类资源的减少, 舟山渔场已经到了“无鱼可捕”的地步。尽管国家从1995年开始实行伏季休渔制度, 对于改善渔业资源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禁渔期之后大肆捕捞、非法建造捕捞渔船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超强的捕捞压力使一些原已经被破坏的资源 (如大黄鱼、墨鱼) 无法得到恢复, 使一些品种 (如小黄鱼、鲳鱼) 出现种群退化迹象, 也使生物群落的生存空间转移, 出现汛期混乱[3]。
2.3 渔业产业结构未充分体现循环经济要求
舟山海洋渔业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协调。舟山市尽管整体渔业总量位居沿海城市前列, 但与其他沿海城市相比, 渔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第一产业特别是海洋捕捞业比较庞大, 而海水养殖、休闲渔业、海洋生物等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水产品深加工不够、质量低, 渔区经济运行至今尚未突破“渔 (捕) 兴则兴、渔 (捕) 衰则衰”的格局。渔业产业化低成为发展舟山渔业经济的瓶颈。
2.4渔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废弃物未能有效利用
渔业经济发展最终的目的是:以最少的投入生产最高的产出。表现在捕捞业上, 就是要尽量减少捕捞力的投入, 在不破坏资源与环境的前提下, 实现捕捞产量的最大化。然而,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撑。从舟山实际看, 虽然近几年舟山集约化经济有所改进, 但渔业生产技术依旧老套, 渔民文化素质不高, 难以将科学技术运用于渔业生产上。同时, 由于缺乏可以有效利用的技术, 对海洋渔业生产过程中的“次品”未能有效利用。比如, 在捕捞过程中对那些没有价值或价值不大的鱼类产品, 采取丢弃的办法, 而不是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其主要原因是技术的缺乏。
3 发展舟山渔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当前, 舟山渔业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需面对重重挑战。舟山渔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 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最终达到人海和谐, 促进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 舟山要建设渔业循环经济, 仅依靠单一的政府行为终难见效, 必须运用普遍联系, 即系统论的观点, 采取一系列措施, 从意识培育、制度构建、结构调整到科技保障, 全面加以推动, 具体如下。
3.1加强宣传教育, 加快观念转变, 增强渔业循环经济意识
通过政府海洋渔业部门和相关研究所的调查, 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发布环境污染状况, 让全社会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和严重危害性, 宣扬渔业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性。树立渔业循环经济的新发展观、新价值观、新生产观和新消费观, 充分尊重普遍联系观点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尽快实现传统渔业经济观念向渔业循环经济观念的转变, 从而引导全社会人员树立发展渔业循环经济的意识。
3.2 加强渔政管理, 促进人海和谐
目前, 舟山渔业经济面临人多鱼少的困境, 人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要缓解人鱼两难, 有效恢复渔业资源, 必须加强渔政管理。一是渔政部门必须加强执法, 努力排除污染源, 减少污水、废气直接排入水中;二是加强禁渔期和禁渔区的管理, 严厉打击休渔期的非法捕捞行为;三是加强渔具渔法的管理, 鼓励渔民扩大网目, 发展资源影响小、选择性较高的作业方式, 减小渔业捕捞压力。通过渔政部门的管理, 提高渔民的自觉性, 增强鱼类种群, 实现人海和谐, 最终促进渔业经济循环。
3.3 调整和优化渔业产业结构体系
发展渔业循环经济应当遵循生态学规律, 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产”的原则, 调整和优化渔业产业结构, 形成捕养加一体化, 各产业互惠互利的产业链条, 实现集约化、效益型、全方位的渔业综合开发, 走出一条具有舟山特色的渔业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 在保持捕捞总量的条件下, 优先发展生态渔业, 通过建设生态产业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加快对传统渔业模式的改造, 使其更符合循环经济内涵要求[4];另一方面, 要在不断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 促进工业渔业、休闲渔业的发展, 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有序发展。
2.4建立健全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依靠科技发展循环渔业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加快开发建立“渔业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大力降低渔业生产的物能消耗, 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积极支持建立渔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和海洋环境监测体系, 为推动渔业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发挥渔业龙头企业、各类渔业协会和海洋类高校、研究所、政府机关的作用, 依托科学技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渔业, 推动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引进国内外发展渔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与装备, 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和循环渔业。
参考文献
[1]崔兆杰等.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2007年舟山海洋环境公报.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 2008.
[4]傅宏波.舟山渔场陷入危机?[J].观察, 2004 (19) .
关键词 节水渔业;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节水渔业技术是指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大容量的更换水体,仅增加被蒸发的水量,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养殖水体中的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使水质满足养殖生产的需要,提高养殖产品质量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节水渔业技术可大大减少养殖过程中水的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 我国淡水渔业发展概况
我国淡水渔业包括内陆所有适合养殖、捕捞水产品的淡水水体范畴,主要有工厂化养鱼池、普通池塘、家庭庭院水池、湖泊、水库、河渠和部分稻田等。其中,工厂化养鱼池实现出养鱼与种菜的有机结合,其采用的是工厂化集约式养殖模式,形成鱼菜共生的养殖系统。现阶段,我国最为先进的工厂化养殖模式在江苏省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其由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上海渔业机械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共同合作、开发,是我国工厂化渔业养殖迈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我国多数天然湖泊生态系统中,由于生物多样性结构,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污染自净能力。因此,具有较强的渔业发展潜力。在水环境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发展湖泊渔业生产也是十分有效的途径。还有一些湖泊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经呈现出严重的富营养化,这类湖泊要对养殖规模、放养品种等加以严格限制,主要采用人工放流的方法,将“三网”的养殖面积降至最低。在选择养殖品种方面,主要选择滤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主要以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为食,由于水体中的氮磷是水中浮游生物的主要营养来源,故滤食性鱼类可以有效降低富营养化湖泊水体中氮磷的含量,促进湖泊生态环境的改善及控制。
2 节水渔业养殖的技术要点
从某种程度上讲,节水渔业养殖技术是淡水渔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可大力发展节水渔业养殖,其主要技术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保持良好的水源条件
对于淡水渔业生产而言,水源条件是保证其经济效益的基本物质条件,而发展节水渔业养殖,更是要控制好水源条件。在选择养殖地址时,水源条件是首要考虑对象。首先,引水的渠道不得经过污染区;其次,要对水体水质的相关参数进行仔细、全面的了解,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毒性、总氮、亚硝基氮、盐度等。在淡水养殖中,pH7.5~8.5的水体最为适宜;如水体pH值不到7,则可采用生石灰来提高水体的pH值。保证水体中有足够的溶解氧,否则鱼类可能会由于水中氧气不足而出现烦躁、呼吸加快等现象,严重者甚至会导致鱼类死亡。养殖过程中,饲料、肥料、水生动物的排泄物等会在水体中产生大量的氨氮,因此要注意水体的清理,合理投入饵料及肥料。养殖中后期可在水中播撒沸石粉
2.2 建立科学的养殖模式
要保证鱼类放养密度的合理性,才可维持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促使水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处于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对于淡水鱼养殖而言,养殖技术及养殖模式的合理性是决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养殖过程中,要根据丰富的养殖经验及技术水平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通常情况下,只有池塘水体中有机质污染与自净能力互相平衡的前提出,其生态系统才会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如果池塘养殖密度升高,鱼类排泄物有所增加,会打破池塘自净能力与有机质污染的平衡关系,影响水质的稳定性,从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如鱼病增多、水质变坏、影响产量等。除了合理的放养密度外,还要注意放养品种的选择,突出主养品种,传统的放养模式为多种吃食性鱼同池混养的方法。现阶段,由于多采用配合饲料养鱼,故要改为以一种吃食性鱼为主养鱼的模式,不仅可起到改善池塘水质的作用,还可以将天然饲料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2.3 节水渔业水质调节技术
水质的好坏会对渔业养殖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故要保证水体质量,养殖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技术对水质进行调节。
2.3.1 水生植物
可以在养殖水体中种植一定比例的水草,如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只要保证水草的比例合理,就可起到改善水体生态环境、调节水体中物质流平衡的作用。
2.3.2 利用有益微生态制剂控制及改善水体
现阶段,在淡水鱼养殖中,光合细菌的应用最为广泛,其具有特殊的新陈代谢方式,在水体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可吸收和消耗水体中的大量对养殖生物有害的物质,净化水质。
2.3.3 有益藻类也可起到控制、改善水体的作用
水体中的藻类并不一定都是有益的,有害的灌类大量繁殖会直接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生长,为病菌的滋生提供条件,针对这种藻类不能单纯的用除藻剂去除,因为除藻剂除了会杀死有害藻类外,还会影响到有益藻类,且有害藻类大量死亡的过程中,会释放毒素,危害到水体生物。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种植有益藻类的方法,如小球藻、螺旋灌等。有益藻类可以将水体中过剩的营养物质吸收掉,使有害藻类失去生存环境,且有益藻类通常富含蛋白质,也是鱼类喜食的天然饵料。
3 结语
总之,要实现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宏观上讲要调整产业结构,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从微观上看,要大力发展节水渔业养殖技术,并在实践中不停的探索,实现中国渔业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浅谈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
水产科学系水族科学与技术2班0804054227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消费需求日益迫切,休闲渔业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休闲渔业的概述、发展和对本人其问题的浅析及建议。
关键字: 休闲垂钓发展问题环境管理品牌
一.概述
休闲渔业又称娱乐渔业,是一种依托渔业设备与空间、渔业生产场地、产品、渔业经营活动、自然环境与渔业人文资源等发展起来的,与人们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联系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交叉产业。休闲渔业集渔业、休闲、观赏、娱乐为一体,既是第一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又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一、三产业的整合与转移。
二.休闲垂钓现状以及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崇尚自然、向往宁静成为都市一族的新追求,垂钓这一时尚休闲娱乐方式正在悄然兴起,由此推动了“垂钓经济”的发展。海钓、塘钓、城钓等不同垂钓种类给人们的生活添加了许多乐趣。
到乡间垂钓,既修身养性又健身怡情,正好能满足人们这一心理需求。于是一些水产养殖户敏锐地把握这一商机,在发展传统养殖的同时,推出了垂钓项目。近几年,垂钓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硬件环境以及品牌塑造上还有许多欠缺。一些地区的垂钓场所布局分散,设施简陋,各自经营,相互分隔,无法承接大型活动或接待更多游人。对此,一些地区联合周边垂钓小商户组成淡水鱼专业合作社,统一服务标准,并实行资源、技术、客源等方面共享,从而做大做强垂钓产业。
在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休闲渔业以海洋渔业为基础,开展海上游钓、渔船观光、海鲜品尝、渔村风俗文化展示等活动;或兴建专业休闲渔业场所,集垂钓、旅游、观赏、餐饮和度假为—体。内陆地区,如湖南、湖北等地.利用原有发达的城郊水产养殖基础条件,吸引了大批社会投资.形成了“住在水边、食有水鲜、观景垂钓、观光游玩”的特色休闲渔业,创造出了池塘养鱼无法相比的经济效益。
作为渔业发展中的新领域,垂钓旅游业产值为常规渔业产值3倍以上,显示出迷人的“钱”景。垂钓旅游业把休闲、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与渔业结合为一-1-
体,提高了渔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逐步成为现代渔业的一个支柱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一些地方还准备建设国际垂钓中心和豪华游钓场、适合普通
游客的休闲垂钓中心、垂钓俱乐部、娱乐广场等项目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而
且能带动相关产业休闲渔业的发展,涉及面很宽,需要相关产业的配合如旅游服
务业,包括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中心等。垂钓业带来钓具、钓船、渔港码头等
建设。从另一个角度讲各项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同样促进休闲渔业的繁荣。
三.存在的问题
中国拥有丰富的可供发展垂钓旅游业的渔业资源,尤其在5大河流域和东部
沿海地区,但是中国渔业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缺陷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垂钓鱼类品种单一
目前用于垂钓的成鱼品种还比较单一,只限于传统的鲫鱼、鲤鱼、鲶鱼等,已经不能满足垂钓者的品味和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还是以前的单一的品种,对垂钓者来说就没有吸引力。
(二)垂钓场所环境较差
垂钓旅游业引发生态污染不容忽视,每到垂钓旺季。大量游客蜂拥而至,进
行水上餐饮、娱乐等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形象。与闲情雅致很不协调的是,每天钓鱼者在满载而归、尽
兴离去时,垂钓场环境却变得脏乱不堪,尤其在钓鱼旺季,随处可见被丢弃的各
种垃圾,这些垃圾不仅影响人们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影响水质和鱼类的生存。
(三)垂钓旅游业的场所少、规模小
在中国的城市里可供垂钓的场所太少,且多集中在远郊,近郊设施齐全的垂
钓场所很少,不能满足广大钓客的需求;而且普遍存在着规模太小,垂钓高峰期
就会出现钓客无处可钓的现象,(四)管理混乱,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整体管理水平差。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对休闲垂钓业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
优惠。水产主管部门要主动联合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对休闲垂钓基地的品
种、质量、价格、餐饮、娱乐、住宿等经营项目,根据其不同特点制订出整套相
应的经营管理规章制度,使之有章可循,有序地开展经营活动。
四.提出的建议
(一)增加成鱼的花色品种,打造垂钓品牌
垂钓品种是垂钓的核心。适合于垂钓的品种很多,如北方有鲫鱼、鲤鱼、草
鱼、鲶鱼等,南方有草鱼、花连、白连、清泊、大口连等均适合选用。同时,要
根据垂钓者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大小成鱼,做到品种齐全,才能吸引众多垂钓
爱好者的光顾,提高垂钓的效益。同时,还应注意成鱼的个体规格的合理搭配。
休闲渔业知名度不高是目前渔业休闲消费人群不多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
在打造品牌、强化整体包装宣传等方面下功夫。一是要通过各种媒介,运用各种
方式,面向广大城镇居民,广泛宣传渔文化,提高休闲渔业的知名度。二是要把
休闲渔业和旅游业有机地结合,增加水上旅游、水上捕鱼观赏及集钓、捕、品鲜
为一体的旅游项目。三是发展观赏渔业,扩大休闲渔业的内涵。
(二)养殖场与钓场分离
垂钓经营者多采用外来鱼作为垂钓成鱼,风险较大。如果具备一定的生产规
模,自己养殖用于垂钓的成鱼,效果会更好,并能降低或本。养殖场要与垂钓场
分离,养殖场较大,从而可以大量养殖不同的鱼,而垂钓场较小,这样既可以满
足不同的钓客对不同鱼种的需求和稳定的鱼类供应,还可以控制垂钓场合理的放
养密度,避免导致鱼类因缺氧或脱钩受伤而引起食欲不振,影响上钩率。
(三)创造垂钓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监督管理
垂钓业效益的好坏与垂钓环境的优劣是分不开的。垂钓环境具体包括垂钓池
水体状况、鱼类品种及其周边环境的状况。在建设垂钓旅游业项目时,要统筹考
虑环境保护问题,建立必要的配套设施,坚决打击污染水体和破坏生态的行为,从而实现入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按照休闲游乐、享受生态、享受渔业文化的理念,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加强养殖基地、餐饮、客房等设施的高品位建设,做大规模,提升品位,形成品牌,迎合游客垂钓、猎奇、玩水、观景、享受丰收等方面的需
求。同时,渔业基地的生态环境也应本着和谐、自然、安全、方便的原则,突出
农家田园的特色,展现田园风光的魅力。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
垂钓旅游业是集多种行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为全面的素质,因此要广泛吸纳社会人才,鼓励企业家、私营老板、外出务工人员回乡
投资经营垂钓旅游业。另外邀请休闲渔业专家开设讲座.开展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要组建训练有素的专业垂钓队伍,向人们
传播钓鱼文化,并加大对垂钓基地宣传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休闲垂钓
文化。由于休闲渔业的从业者大多由从事传统渔业生产的农民转岗转业而来,因
此要加强转岗转业农民的培训,提高休闲渔业从业者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五)要规范休闲渔业的有关市场行为
如出台相关条例,规范垂钓活动行为,保护垂钓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处理可能发生的纠纷。其它在治安、食品卫生、人身安全等方面也应规范,为千岛湖休闲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五.总结
总之,垂钓旅游业必将是渔民致富的新路。垂钓旅游业是渔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环境宜人、丰富无污染的水利资源,是大力发展垂钓旅游业的基础。在渔业资源日趋衰退,渔民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发展垂钓旅游业可以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保证生态平衡,满足人们旅游观光娱乐需求,增加渔民收入,提高渔业经济效益,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渔业经济发展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少明.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展望.中国渔业经济
2.茂林.休闲渔业发展浅议.黑龙江水产.2006
3.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4.百度百科休闲渔业.http://baike.baidu.com/view/371888.htm
5.张 峰等.上海发展休闲渔业的若干思考.中国渔业经济.2003
我省休闲渔业发展有二十余年历史,起步于二十世纪80年代。近几年来,我省休闲渔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通过拓展休闲内涵,拉长产业链,与其他行业巧妙地结合,给休闲渔业增加了新的内容。形成了三大发展方向:一是从单一的垂钓观赏型向垂钓、观赏、品尝、休闲、示范等功能,向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具有以综合发展为内容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从单纯的休闲渔业生产向观光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和科普教育基地融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都市型渔业新格局发展;三是从单项开发休闲渔业正向与农业示范园区、无公害基地建设相结合,与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相匹配的区域化方向发展。据各市初步统计,全省现有休闲渔业场所5605个,垂钓场1842个,食鱼餐饮美食城560家,度假村180个;垂钓总水面38万亩;年接待休闲人数1200余万人次,安排就业5万余人,为渔民增收人均15元。全省休闲渔业直接产值达15亿元。已初步形成五大类型的具有本省特色的休闲渔业新格局。
(一)养殖垂钓型。这是从养殖渔业发展而来的类型。利用池塘、湖泊围栏养殖基地等渔业设施,以养殖鱼类为主,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垂钓业务的休闲渔业。与其他类型的休闲渔业比较,其特点是投入成本少、见效快。这是我省现有休闲渔业项目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分布范围最广,大部分水产养殖单位和养殖户都有。如我省鄂城市鄂城区城郊62%的鱼池,3.2万余亩;华容区21%的鱼池,1.7万亩;梁子湖区23%的鱼池,2.1万亩的鱼池均以此方式经营。XX年年接待垂钓爱好者3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5000万元。
(二)休闲垂钓型。指专业垂钓园和设施较完备的垂钓场,以开展垂钓为主,集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它是我省休闲渔业发展的重点和亮点。如武汉市碧溪园垂钓休闲中心地处远郊,垂钓水面不足7亩,年垂钓经营额近50万元,加上住宿、会议接待、餐饮、文化娱乐等营业额近100万元;洪山区汤逊湖村是一个专业渔村,主要以养殖为主,年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近几年先后有8户渔民投资建起了钓鱼台,每户经营垂钓水面8-10亩,预计今年平均每户垂钓营业额90万元左右,纯收入15万元左右。洪山区是我市休闲渔业发展最快的区域,全区现有以垂钓为主的场所200多处,预计年垂钓业的产值4600多万元,占全区水产行业产值的14%左右。据我们调查,经营垂钓1亩水面的收入是经营养殖1亩水面收入的10倍以上。垂钓休闲业的发展,拉长了产业链,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开辟了又一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三)生态观光型。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水资源,集观景、休闲、度假、垂钓于一体。它是我省休闲垂钓业拓展与旅游业的结合,极具发展潜力,是目前休闲渔业类型中功能最强、项目最多、范围最广、利润最高的一种。全省目前有180余家。如鄂州市的红莲湖旅游度假山庄总投资3亿多元,集水上训练、度假、高尔夫球场、垂钓等为一体。另还有临江龙潭山庄、新庙日月潭度假山庄、西山街办仙人山庄、杜山樊湖公社、武昌鱼原种场垂钓园等,XX年年经营收入2亿多元。
(四)观赏鱼生产型。以观赏鱼(主要为金鱼系列品种)引进、养殖生产、经营为主的产业。该产业在我省刚刚起步,规模不大,品种不多,仅有20余个常见品种。现有养殖户几十家,养殖产量在1200万尾左右。采取门店、摆摊等方式专营销售或在花鸟商店内销售。年销售额为685万元。
(五)节庆旅游型。利用渔业资源,举办与渔业相关的节日形成特有的休闲类型。我省鄂州市近年来举办了梁子湖旅游捕鱼节、武昌鱼文化节,节庆推动了旅游,引导了渔业消费方向。XX年至XX年年开展的梁子湖旅游捕鱼节暨武昌鱼文化节,把经贸洽谈会结合进来,活动期间水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每年共有20万多人次的省内外游客到梁子岛及市区休闲、观光,品尝武昌鱼、红尾鱼、螃蟹,购买本地特产——优质珍珠装饰品及工艺品,直接带动旅游产业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
全省休闲渔业创造出了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拓展了渔业空间,又开辟了渔业新领域,从五个方面为建设水产大省注入了新活力。
(一)提高了渔业比较效益。从事垂钓与出售商品鱼相比,利润高,亩收入达到5000元—8000元,是单纯养殖效益的2—4倍,从而实现了渔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二)拓展了鲜鱼销售渠道。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科技的进步与普及,养殖水平提高,鱼池单产越来越高,精养鱼池平均亩产提高到1000公斤,销售开始成为难题。垂钓既解决了销售难题,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三)调动了渔民投资热情。由于休闲渔业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要,效益看好。在利益驱动下,休闲渔业成为水产业一个热门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渔民的投入积极性。近年来,每年有7%左右的渔民主动投入增添垂钓设施,开发垂钓、餐饮、娱乐项目,以吸引市民。渔民自身也因此建起了小洋楼,走上了致富之路。
(四)带动了养殖品种调整。由于垂钓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经营者要在市场上取胜,不得不顺应垂钓者的要求,主动调整养殖结构,开发名特优品种养殖,近年来引进的工程鲫、红鲫鱼、青鱼、斑点叉尾鮰等垂钓品种得到了消费者认可。
(五)促进了观光渔业兴起。打破了行业界限,使渔业从单一产品、单一生产格局中解放出来,如鄂州市通过梁子湖旅游捕鱼节和武昌鱼文化节,与旅游观光业结合,形成了新兴的行业,创造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我省休闲渔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的休闲渔业是渔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规划布局不合理。目前基本上以企业或个人自主开发为主,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法律保障,使从业者的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的核定等缺乏统一、适用的管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
(二)休闲项目不齐全。我市的许多项目大多由生产性项目改造过来,存在着规模小、功能单
一、设施不配套、相关服务跟不上的问题,集观赏、垂钓、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规模综合性休闲场所目前还需完善。另外,由于部分湖泊上经营餐饮,水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生活用水和鱼类的质量安全与卫生。
(三)经营管理不规范。休闲渔业需要经营者具有二、三产业经营、管理、营销的技能和手段,这对于以往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经营者来说,一时尚难适应。此外,许多休闲渔业基地配套设施不全,卫生条件较差,整体形象不佳。
(四)宣传力度不强劲。观赏和垂钓品种少,观赏垂钓收入占生产经营总收入比例低,贡献率较低。多数业主靠建立关系发展自己的产业,宣传费用投入不足,媒体作用难以发挥出来;观赏的品种多以常规金鱼为主,名贵的金鱼、色彩斑斓的锦鲤和形状美丽的热带鱼很少;垂钓多限于鳊、鲂、鲫、鲤和草鱼等少数品种,难以满足人们追求新、奇、特等品种的需求;观赏垂钓收入只占生产经营总收入8%—12%。
三、规范发展休闲渔业的对策与建议
从新认识,从新定位;把发展休闲渔业和创建水产大县结合起来,把发展渔业生产和增加渔民收入作为出发点,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态经营、保护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湖泊和精养鱼池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建立起适应不同消费层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项目,促进渔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和协调发展。
(一)规划先行,引导发展
1、建立示范基地。要集中力量,在武汉、宜昌、黄石、鄂州、荆州、孝感、荆门、黄冈、咸宁、十堰等地建设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即武汉汤逊湖渔业美食一条街、长阳清江渔业休闲度假区、大冶黄金湖垂钓游乐园、梁子湖渔业生态旅游区以及松滋危水库区、三峡库区,汉川刁叉湖、荆门漳河水库、随州大洪山库区、英山、赤壁温泉、丹江水库等渔业休闲、观赏基地。
2、发展相关产业。休闲渔业内容丰富,相关联的产业多。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积极调整渔业产品、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渔具、饲料、鱼药、水族器材等相关产业,要大力发展观赏鱼、观赏水生植物的种苗业,同时积极开发出具有渔业文化特色的产品,使其发展状大。
3、培植休闲品牌。发展休闲渔业要培植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要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形成连锁经营,要按国际贯例,提供配套服务。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诚信意识,提高质量意识,提高推介意识,开展广泛宣传。要实行品牌经营战略,唱响休闲渔业品牌,积极开展资源重组,鼓励资源向品牌企业集中,小企业向在大企业靠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湖北渔业品牌,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
4、保护资源环境。发展休闲渔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休闲娱乐设施不能破坏水生生物生态环境,不能损害水生生物,不能直接向水体排放没有经过处理的生活拉级和有害物资,杜绝污染源进入渔区。要防止对资源过渡开发利用,严格执行渔业有关法律法规,控制围拦、网箱、捕捞和进入水体的休闲设施数量。要坚决取缔不符环境要求的娱乐设施,减少污染水体对生太环境破的破坏。
5、提供技术支撑。发展休闲渔业要注重将传统渔业与现代渔业结合起来,将渔业新品种的引进与原种的保护结合起来,将观赏、展示、娱乐与生产的发展结合起来,要十分警惕外来物种入侵和疫病传播,要严格引进品种的检疫,并控制在一定的养殖范围内。要积极探索最佳休闲渔业模式,开展休闲渔业的前瞻性、可作性研究,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
(二)优化政策,扶持发展
1、资金政策。加强金融机构与开发项目的协调与联系,争取金融机构向休闲渔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资金支持。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休闲渔业项目的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
2、税收政策。休闲渔业是现代都市农业的一种形式,仍应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在发展之初,有关的税费要做到免、减、缓,扶持休闲渔业的发展。
3、土地管理。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有偿转让。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只少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休闲渔业项目,应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用地规定执行。
4、价格收费。对休闲渔业项目的水电供应,应按农业水电价格政策执行。对休闲农业项目的定价及管理,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既能使广大消费者接受,又能使项目本身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指导,促进发展
1、规范市场行为。出台系列配套的相关条例:规范垂钓活动行为,保护垂钓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处理可能发生的纠纷;加强治安、食品卫生、人身安全等方面管理;重视湖泊经营“渔家乐”带来的水污染问题,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全省休闲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加强从业培训。由于休闲渔业的从业者大多由从事传统渔业生产的农民转岗转业而来,因此要加强转岗转业农民的培训,提高休闲渔业从业者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3、完善基础设施。按照休闲游乐、享受生态、享受渔业文化的理念,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加强养殖基地、餐饮、客房等设施的高品位建设,做大规模,提升品位,形成品牌,迎合游客垂钓、猎奇、玩水、观景、享受丰收等方面的多层次需求。同时,渔业基地的生态环境也应本着和谐、自然、安全、方便的原则,突出农家田园的特色,展现田园风光的魅力。
(四)开拓创新,推动发展
1、要加大领导重视程度。一方面,各级水产行政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转换思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休闲渔业作为实施大水产战略,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为休闲渔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要主动与林业、旅游、工商、公安、环保等部门密切配合,上下互动,形成合力,搞好休闲渔业工作的指导与协调。要坚持因地制宜,有序发展稳步推进的原则,搞好典型示范。省局XX年确定的武汉市、宜昌市、黄石市为试点市,耍认真总结经验,为全省提供典型示范。各地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早动员、早规划、早安排,选好示范点,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来规划和建设,争取建设一个,成功一个,使其真正发挥示范辐射效应。
2、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要通过各种观赏渔业和旅游渔业的发展前景,广泛宣传休闲渔业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陶冶情操、娱乐身心,提高生活品位和质量的独特作用,广泛宣传休闲渔业作为新兴产业对于渔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致富奔小康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通过典型范例的宣传报导,提高休闲渔业在全社会的知名度。同时,各地要重视品牌效应,加大推介力度,既要善于真抓实干,又要敢于吆喝推介,把休闲渔业推向市场。要大力宣传自身优势和特色,打造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休闲渔业品牌,使优势更优,特色更特,亮点更亮,使我们的休闲渔业建设既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1 宣城市渔业发展措施
1.1 注重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突显现代渔业建设新进展
一是以水产大县创建等项目为抓手, 规范养殖监管制度, 水产养殖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以池塘标准化改造为突破口, 大力发展设施渔业;三是以渔业结构调整为引导, 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四是以扶持壮大主导产业为重点, 推动特色渔业发展。
1.2 注重生态环保理念, 突显渔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一是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强养殖业执法, 督促养殖户做好“三项记录”, 确保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二是积极开展增殖放流, 养护渔业资源。各县市区认真部署渔业资源保护工作, 出台了管理办法, 调动乡镇、村和社会力量参与渔业资源保护工作, 成效显著[1,2]。
1.3 注重休闲渔业发展和水产专业合作社建设, 突显渔业产业融合
一是在做好传统渔业生产的基础上, 加大观光休闲渔业和观赏渔业开发力度, 全市建成观光休闲渔业基地290家, 规模3 333.3 hm2, 年产值9 400万元, 较上年增加15%。二是大力发展水产专业合作社, 全市现有水产专业合作社125个, 较上年新增17个。渔业新兴经营主体活跃了市场, 促进了产销对接, 带动了渔业生产发展。
1.4 注重渔业科技研发, 突显渔业科技创新发展
一是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 全市共举办渔业科技培训班95期, 发放各类技术资料4 600余份, 培训人数4 250人次。组织水产科技人员330人次深入各养殖重点大户开展水产技术服务660余次, 指导农户5 520余人次。二是深入推进渔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沙塘鳢仿生态人工繁殖技术规程 (DB34/T1886-2013) 》。
1.5 注重渔业安全, 突显渔政渔船管理新成绩
一是严格落实渔业生产管理责任制, 推进平安渔业建设。与各县市区渔业主管部门签订《宣城市渔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修改完善了《宣城市渔业船舶水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宣城市 (南漪湖) 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宣城市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3个渔业安全应急预案。二是加强渔船检验工作, 完善渔船档案数据库建设, 做到一船一档管理规范化。三是多措并举稳步推进渔业互保事业发展。全年渔民参保达2 340人, 风险保障突破亿元;受理渔业事故3起, 理赔8.25万元。四是加大渔政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电、毒、炸”等违法违规行为。全年共出动渔业执法人员980人次, 处理各类渔事案件206起, 收缴电捕器312台套, 没收销毁违法丝网745余条、地笼310余条、拖网153余条, 有效维护了渔业生产秩序。
2 宣城市渔业发展思路
2.1 以致富渔民为优先, 进一步推进渔业现代化进程
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是宣城市渔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未来仍以市场为导向, 继续加快渔业结构调整步伐, 发展高效渔业, 推广先进适用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 增强渔业综合生产能力, 建立健全渔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3]。
2.2 走生态健康养殖道路, 进一步保持渔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 继续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 降低资源消耗, 推行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渔业, 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实施科教兴渔, 进一步增强渔业创新能力
改进传统养殖方式中不科学的生产操作习惯, 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环保型饲料和无公害标准化操作规范, 全面提高宣城市渔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和科技含量, 不断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养殖效益, 增强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坚持实施科教兴渔战略, 以科技攻关化解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 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渔业产业化。加快促进科技成果有效集成和广泛应用,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实现渔业发展的新跨越。
2.4 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和渔业科研推广工作
以提高渔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渔业生产标准化程度、提高渔业生产质量控制水平、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为目标, 组织实施好省、市2级的各类渔业科技项目, 如高效设施渔业建设、水产三项工程、太湖流域水产清洁生产、全程质量监控、水产良种场改扩建、亲本更新等项目。重点推广微孔管道增氧、生态共生养殖、生物制剂调控水质、大水面生态修复渔业、池塘水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先进、适用技术。
参考文献
[1]黄秀珍.坚持科学发展提升渔业水平[J].湖南农业科学:下半月, 2013 (12) :22-23.
[2]潘云俊.浅谈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及相应对策[J].水产养殖, 2013 (11) :51-52.
关键词:吉林省;渔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52-1
1 自然状况
吉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春季升温迅速,干燥多大风;夏季温热,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霜来早;冬季漫长,干燥寒冷,全省年平均气温为3.2℃~5.6℃;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15℃~-20℃;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为24℃。日照时数2400~3000小时,日照率为50%~70%。等于或大于10℃的积温2700℃~2900℃,热量分布是平原大于山区。全年总辐射量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14℃以上的水温天数为110~140天。年降水量400~900毫米,蒸发量1200~1800毫米。无霜期一般为110~150天,冬季结冰期长,自11月中、下旬至翌年4月上、中旬,长达四、五个月,冰层厚度0.80~1.00米。
2 水域资源及利用
吉林省境内水域较多,3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20多条,分属于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和绥芬河五个水系。湖沼260多处,水库共有1297座,其中大型水库10座,中型水库71座,小型水库1216座;此外,塘坝4821座;分散各地小面积的泡沼、坑塘、星罗棋布。总水域面积96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3.4%。吉林省各水域中的pH多为碱性,水生植物数量较多,浮游生物量较大,底栖生物种类较多,天然饵料丰富。多数库湖属于富营养和中营养类型,尤其是平原型水库及湖泊,水深适宜,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较多,有利于鱼类的繁殖生长,为渔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目前,吉林省已经进行鱼类养殖的水体,水库约237万亩,湖泊132万亩,池塘约30万亩,稻田15680亩,网箱34640平方米,围栏171880平方米。池塘面积的增加,取决于吉林省对自然泡沼的简单修建和利用,国家2814项目开发的规范性并举,如白城、德惠、农安、伊通等成规模的大片池塘。吉林省可养鱼、蟹稻田100万亩,已经进行稻田养鱼、蟹的如通化、白城、镇赉、东辽等20000亩,随着国家及吉林省越来越重视合理利用稻田,发展稻鱼养鱼、蟹等很快会形成规模。
3 渔业资源及养殖种类
吉林省鱼类区系组成种类较多,初步调查有100种(包括亚种),隶属19科,其中鲤科有56种,占56%,是鱼类组成的基础;鲑科6种,占6%;鳅科6种,占6%;鮠科4种,占4%;鰕虎科4种,占4%;其余14科24种,占24%。具有经济价值较高的约30种左右。还有虾、贝类、甲鱼、林蛙及芦苇、菱角,芡实等水生动、植物资源。鲤、鲫、鲢、鳙、草、鳊等温水性鱼类,普生省内各地;图们江产有大马哈鱼、勃氏雅罗鱼等洄归性和河口性鱼类;山涧溪流水域中还产有细鳞鱼、哲罗鱼等冷水性鱼类。
吉林省既可养殖温水性鱼类,并具有亚冷水性鱼类、冷水性鱼类养殖的条件。
吉林省水产品总产量约17万吨,其中,鱼16.6万吨,虾320吨,蟹271吨。
目前,吉林省已经进行的水产品养殖种类,鱼类有匙吻鲟、鲤鱼、建鲤、德国镜鲤、松浦镜鲤、鲫鱼、彭泽鲫、湘云鲫、异育银鲫、芙蓉鲤鲫、异育银鲫、草鱼、青鱼、鲢鱼、长丰鲢、鳙鱼、团头鲂、鳊鱼、三角鳊、丁桂、黄尾鲴、黄颡鱼、长吻鮠、斑点叉尾鮰鲇、南方大口鲇、乌鳢、泥鳅、鳜、翘嘴红鲌、大眼魳鲈、虹鳟、金鳟、细鳞鱼、七彩鲑、花糕红点鲑等;虾类有南美白对虾;蟹类有中华绒螯蟹。
4 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吉林省的渔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养殖面积在增加,尤其是池塘养殖面积增加了近一倍。养殖产量逐年增加,并且出口创汇的鲤鱼、黄颡鱼等。养殖品种形成了多样化,如广温性鱼类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团头鲂、鳊鱼、匙吻鲟、亚冷水性鱼类俄罗斯鲟、冷水性鱼类虹鳟、金鳟,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匙吻鲟、大眼魳鲈等。
多年来,吉林省的渔业在水产品健康养殖、检疫、预防与治疗、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与国内外形势发展相接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还是有以下不足:
4.1 养殖水体的利用,还有相当的空间
吉林省目前主要以池塘、水库、湖泊养殖为主,网箱、稻田、围栏养殖正在兴起,但还有相当的潜力,网箱养殖在许多水库还未开展,稻田养鱼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进行,围栏养殖还没有全面展开。
4.2 养殖品种少,需要增加名特优品种数量
在各种养殖方式中,吉林省可以进行养殖的品种近百种,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的品种还有待增加养殖数量和养殖规模。
4.3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挖掘观赏鱼养殖的潜力
目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继猫、狗宠物之后,鱼成为第三大宠物,锦鲤有养殖,但规模不大,品种不够优秀,金鱼更少,为此,大力开展观赏鱼的养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4.4 安全用药技术有待全面普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许多养殖户不懂养殖技术,在吉林省渔业局的领导下,已经对安全用药技术进行多年多次的培训和指导,但由于养殖户的学识水平低,技术掌握不到位,致使出现用药不规范情况,如多次用同一种药、用药剂量多或少,用药时间不科学等,用过期药、用国家禁用药、无“三证”的药等,为此,造成水体污染、渔药机体残留,人类健康没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农林牧渔业发展速度】推荐阅读:
农林牧渔简历06-11
农林公文处理07-08
农林规章制度09-22
农林工作报告11-13
农林水调研01-12
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院09-07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12-28
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物理12-01
农林局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01-07
农林和水务局工作基本情况介绍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