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

2025-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 篇1

据专家介绍,单亲教育的教育方法其实是很简单的,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复杂。虽然他们特别的敏感,但只要我们能对他们坦诚并且给予其足够的安全感,还是一样能够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下详细的讲述吧!

单亲教育的教育方法:

1)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平心静气地接受夫妻离异的现实。这样,你才能坦然地面对孩子,告诉他你们将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2)给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作为报复对方的武器。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让他感受到虽然他只和父母―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双方的合作,这对大多数离异的夫妻来说很难。和一个也许带给你很多创痛的人合作,你可能极不情愿,但你不能把你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迁移到孩子身上。

3)单亲家庭中,母子(父子)要在相依中各自独立。单亲家庭中的两代人之间往往在情感上过于亲密,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联盟,但过分的情感依赖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所以,让孩子和自己都有独立生活的心理意识和能力是单亲家庭最明智的选择。

教育方法 篇2

洛克反对机械的、经院式的教育方式, 其教育思想以世俗化、功利化为目的。他反对“天赋观念”, 坚持“白板论”, 但同时他又注重从内心养成, 可以说是一个不彻底的经验主义者。[1]《教育漫话》反映了洛克的绅士教育和家庭教育思想, 并从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论述了培养绅士的具体方法, 在英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一页。薄薄的一本小册子, 却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虽然《教育漫话》不成体系, 论述得比较繁杂、前后逻辑不甚清晰, 但是它确实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再读性, 值得深究。可以认为, 《教育漫话》是一本有关教育方法的专题论集。该书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方法, 如习惯养成法 (亦被称作“锻炼说”[2]) 、奖惩法、榜样法、谈话法、好奇心的培养以及工作娱乐化法等等。本文将择其四种方法加以介绍, 并谈一些自己的感悟。

一、习惯养成法

洛克认为, “教育上应该当心的一件大事是看你养成什么习惯”, “如果你不打算让它继续下去, 日益增长, 你就不必让它养成习惯”。习惯养成在儿童的培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强调“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一方面, 规则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约束, 如果不能转化为内在的力量, 其效果不会长久;另一方面, 规则很可能会导致儿童对所学事物的厌倦、反感, 阻碍他们对规则的学习。因此, 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新的途径, 以达到本希望规则能取得的效果。其实, 我们所预想的结果无非是当无人管束时, 儿童依然可以继续进行规则所规定的内容。那么, 如果我们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 不妨“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 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 从而养成一种习惯, 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

习惯养成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 无论是对于健康身体的养成还是美好德行的培养, 都有其应用价值。在体育方面, 作为一个对医学有研究的人, 洛克提出, “只要着手得早”, 使身体“从小养成习惯, 它们是什么都受得了的”。而就德育而言, “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在于具有去克制理智所不容许的欲望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习惯”。在智育方面也如此, 想让儿童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自然离不开习惯养成法。总之, 只要是我们想要儿童坚持做的事, 基本上都可以通过习惯养成法使他做到。

洛克明确提出, 在运用习惯养成法时, 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以有效地使儿童养成的良好习惯。首先, 在习惯的培养中必须要注意两点:和颜悦色地劝导、提醒;不要同时培养多种习惯, 否则易眼花, 一种都不能养成。这两点都是为了防止儿童对习惯的排斥和厌恶。此外, 必须要保证前后要求、各方面要求一致, 切不可出现与所要养成的习惯相悖的情况。哪怕仅有一次, 也足以毁坏掉本可以养成的习惯, 想再重新培养则更不易。

二、奖惩法

洛克批评了当时盛行的奖惩办法, 即以鞭笞为惩罚, 以心爱的事物为奖励。他认为鞭笞是一种奴隶式的管教, 通过它所养成的自然也是奴隶式的脾气——平时看起来很老实、没有一点任性, 但一旦爆发, 必将引起一场大风暴。而且, 鞭笞会使本希望儿童喜爱的事物遭到儿童厌恶。同时, 用儿童心爱的事物作为奖励的办法也不可取。“假如你要使他打消甲种欲望, 却以使他满足乙种欲望为补偿”, 便只会扩大儿童的嗜欲, 使本该形成习惯的事成为得到奖励的条件。长此下去, 儿童会将他们的目的转移, 不是为了做某件事而做, 而是为了心爱的事物而做。这样的奖惩法“牺牲了他们的德行, 颠倒了他们的教育”。

洛克主张奖惩法的关键在于奖惩的内容和方法要适当。肉体上的惩罚和物质上的奖励都不足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唯有使儿童的内心受到触动, 才能达成奖惩的目的。“儿童无论受过什么惩罚之后, 若是羞于做错了事情的心理不如惧怕痛苦的心情来得重, 那是没有什么好处的。”由此可见, 惩罚的关键在于是否可以使儿童产生羞愧的心理。与羞愧相对的是名誉, 类似的, 名誉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奖励。“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 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并且, 这种刺激会永远发生作用, 引导儿童走向正途。同时洛克还指出, 如果使儿童心爱的事物和厌恶的事物分别伴随尊重和羞辱到来, 就可以让他们知道心爱的事物只有名誉好的人才能得到, 这样, “儿童的欲望反而可以助长他们的德行”。概言之, 洛克所提倡的奖惩法是:奖惩要走进儿童的心灵, 让儿童因自己的行为体验荣与辱, 进而促使良好德行的养成。

三、榜样法

洛克指出, “儿童 (不, 成人也是一样) 的举止大半是模仿而来的”。若想让儿童习得某种行为, 给他提供一个可供模仿的对象便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他认为榜样的影响“比你在别方面所能做的都要大”, “榜样的色彩所浸到的比外表更深”。从个体来看, 无论我们对孩子进行多么努力的谈话、教育, “但是他的伴侣是个什么样子, 他的仪态就会是个什么样子。……他的言语与举止不会比那些常和他交往的人显得更有礼貌”。可见, 如果不关注榜样的影响, 很可能一切教育和努力都是无用的。从社会来看, “最大多数人所不惜生命去坚持的见解与礼节, 根据的多半是他们本国的习尚和一般人的日常实践, 不是他们的理智”。模仿和从众是社会上很普遍的现象, 当理智与主流行为相冲突时, 获胜的往往是后者。此外, 在教育中应该充分运用榜样法的最关键的原因莫过于, 榜样法简便易行, 而有良好的效果, 可谓事半功倍。“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儿童无论忽略了, 或者自己纵容了什么坏事情, 一旦看见别人同样做了, 他们是没有不厌恶、不惭愧的。”

榜样有好坏之分, 其影响随之有利害之分。洛克多次强调要抵制不良榜样的影响。“坏榜样比良好的规则更容易被采纳”, “他们如果是经常跟不良的伴侣在一道, 那么, 哪怕你用尽世间所有的规则, 使尽一切想象得到的惩罚, 还是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德行。”不良榜样的影响是十分有害的, 应该尽力避免孩子与不良的榜样在一起。特别应注意的是教育者自身的榜样作用。教育者不仅仅是孩子的伴侣, 更是孩子所应崇敬和学习的人。“如果他自己是个没有良好教养的人, 他的不良的榜样便会毁掉它的全部教训。”“导师的行动千万不可违犯自己的教训, 除非是存心使儿童变坏。”因为, 儿童有理由认为, 向导师或家长学习是很正常的事, 那么向他们学习没有教养和违规的行为也在情理之中。

关于如何施行榜样教育法, 除了前文提及的避免不良的榜样影响和利用不良榜样使其避免做同样的行为外, 洛克还对教育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对于父母而言, “如果谁希望自己的儿子尊重他和他的命令, 他自己便应十分尊重他的儿子”。“你不愿意他去仿效的事, 你自己便绝不能在他的面前做。”同时, 若想让孩子尊重教师, 家长首先一定要非常尊敬教师, 因为“被父母或被别人轻视的人, 你是不能够希望你的儿子对他有一点点尊重的”。对于导师而言, “要想把一个青年绅士培养成他所应当培养成的那个样子, 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教养, 随人、随时、随地, 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导师能够“会”教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做出榜样, 树立一个模范的形象。

四、工作娱乐化法

关于工作和娱乐的关系, 洛克认为, “娱乐是换种工作, 把疲倦了的部分舒畅一下的意思”, 工作要与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工作娱乐化。与工作娱乐化相对应的是兴趣责任化, 洛克批判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兴趣责任化的现象。他指出, 兴趣责任化具有一定的不良后果, “儿童应学的事情, 绝不应该变成儿童的一种负担, 也不应该当做一种任务去加在他们身上”。要使儿童对所学的东西发生喜爱, 就要使他们有做这些事情的意向, 而不是强迫他们在学习的兴致不高时去学习。“儿童对于游戏是乐此不疲的, 是由于出于自愿, 出于自由之故。”工作娱乐化的目的在于形成儿童的学习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 洛克同时指出, 过多的游戏或者娱乐往往有害, 特别是那种对于德行、智力乃至身体没有益处或者弊大于利的游戏更是有害。如果儿童出于痴迷游戏的状态, 则可以利用游戏责任化的方法使他们的兴趣从游戏转向学习。洛克认为, 导师可以观察儿童, 看他最喜欢哪种游戏, 就强迫他去玩, 每天不分早晚地做, 把它当做一种工作。不出几天, 就可使他对最心爱的游戏发生厌倦, 宁愿读书或做其他事。

简言之, 洛克的工作娱乐化强调“把你 (教师或者家长) 所愿意他们 (儿童) 去做的事情当做他们的一种娱乐, 不可当做一种工作”, 同时, 工作绝不可成为儿童的负担, 适时的工作要与适时的游戏相配合。

五、几点感悟

上述四种教育方法差异虽大, 但有一个共性, 即注重教育中的内发作用, 儿童内心的养成。这也是洛克经验主义的“不彻底”所在。由于时代的原因, 人的认识有限, 洛克所提出的教育方法中可能有还需再三斟酌的成分。但是, 在经院式教育盛行的情况下, 洛克能够提出这样的思想已是难能可贵。更何况, 有些问题直到今天我们也尚未解决, 细究这些教育方法,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但如何富有成效地培养良好的习惯却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现实中机械培养习惯的做法并不少见, 极少有实际的正面效果, 原因是过于注重从外部进行的强制。但从内心出发, 培养学生对于规则的认同, 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无疑是更为有效的做法。值得重视的是, 培养习惯的方法不应限于简单的生活行为和学习行为方面, 而应把其看做强健体魄、美德养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其次, 奖惩法是从古至今一直在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 但是效果的好坏不易评价。洛克提出的奖惩法否定了先前时代的奖惩办法, 具有重要意义。奖惩要触动儿童内心的理念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对于反对机械的教育方式有很大贡献, 而且对于今天的教育也有很强的借鉴性。事实上, 洛克所批判的那种奖惩在今天仍随处可见,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此外, 应该指出, 洛克的奖惩法中蕴涵的利用欲望的理念是好的, 可以增强儿童的动机。但是, 这会不会使他们认为名誉好也不过是获得想要的事物的筹码, 这是否会导致虚荣心过强?这是我们要注意防范的方面。

再次, 洛克的榜样教育法意味着:一方面, 教育者自身要以身作则;另一方面, 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模仿良好的榜样, 同时远离不良榜样。比如, 作为教育者就不能随意责骂孩子。责骂孩子等于把其中可能混杂的“粗暴下流的言词”“教给了儿童, 而且许可了儿童也去说”, 他们会觉得“这是从父母或师长那里学来的”。毋庸置疑的是, 一个常常随意责骂孩子的教育者, 无论其教育理论多么高深, 都将无用武之地。

让学生远离不良榜样其实也意味着把“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呈现在学生眼前, 这样, 就可以让他们看到那些行为的可恶, 从而使他们避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但需注意的是:这种呈现有一定限制, 务须避免不良的榜样带给孩子们的不利影响, 同时, 导师应该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

最后, 在洛克所提出的全部教育方法中, 工作娱乐化也许是最有趣、也是最应该引起我们反思的教育方法。责任制是当前社会很流行的一个词。责任到个人, 的确有助于任务的具体落实和完成。现实中, 往往是因为自己对某件事情感兴趣, 便承担了这件事, 并使之成为自己的责任。但是, 不久我们就会发现, 自己对该事情的兴趣似乎大不如从前。成人如此, 儿童也一样。本来愿意向长辈行礼的儿童, 我们如果规定他见到长辈必须行礼, 不打招呼就会招致惩罚, 结果会怎样呢?不用说, 没几天他就会反感向长辈行礼这一要求和行为。

由此看来, 责任化在教育的领域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因为过多的责任化必然带来反感, 让人觉得自己是被强迫的, 不是自由的。特别是, 如果这一责任不能完成还要加以惩处的话, 不仅会增加反感, 还会带来恐惧, 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而工作娱乐化却能将工作变得有趣, 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反观我们的教育现实, 学习责任化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 我们的孩子在各种学习重负中逐渐地失去了本应有的童真和创造的动力、活力。针对这一令人忧虑的现象, 工作娱乐化的理念无疑极有现实的启发性。

而工作娱乐化的反面, 即游戏责任化, 也深具现实的启发性。比如, 我们的周围有许多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孩子, 许多家长和学校对此束手无有效之策。有意思的是有这样一个例子正好印证了游戏责任化的教育意义。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情景剧中, 有一个大学生做家教, 他为了让沉迷于电子游戏的男孩认真学习, 就整天陪这个男孩一起玩游戏, 不做任何与学习有关的事情, 一周的时间就让男孩厌倦了电子游戏, 开始认真读书了。当然这其中还蕴涵了利用欲望的思想, 即“没有欲望就没有努力”, “禁止反而常常可以增加他的欲望”。正是让孩子充分地游戏并禁止其学习的过程中, 使他在厌倦游戏的同时, 勾起了对学习的欲望。当然在现实中, 我们是否能成功运用这一点的关键在于, 我们舍不舍得“浪费”这一过程刚开始的几天时间。没有远见的人, 理所当然地认为让孩子疯玩几天是在浪费时间, 殊不知正是这几天换来了今后的努力学习。可见, 兴趣责任化和工作娱乐化不失为教育的有效手段。

总而言之, 洛克注重内心养成、主张利用欲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不仅适用于绅士的培养, 也适合其他阶层人士的培养;不仅适用于家庭教育, 也适合学校教育。洛克提出的教育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意义, 并且直到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启发性。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24-225.

试析讲究教育方法 提高教育效果 篇3

关键词:讲究教育方法; 提高教育效果

中圖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96-002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如果在工作方法上疏忽了,还是要发生问题。”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学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教育方法的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因此,在全面实施新课程中,更应讲究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现针对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略陈几个有效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培养四有创新人才作贡献。

一、区别对待法

我们面对的是很有朝气、极有个性的新一代。天真烂漫的新一代,其家庭背景、认知水平、行为习惯及生理、心理特点等都不一样。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人与人之间有天壤之别,包括外貌与性格。为给每个学生营造好一个阳光灿烂的教育天地,使他们早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就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采用区别对待的教育方法。大家都知道,爱迪生上小学时能大胆想象、大胆创造、喜欢提些异想天开的问题。这些问题连老师一时也答不出来。按理说,这也是正常的,但老师极为反感,说他有意捣乱,不可教育,学校还责令他退学。但他的母亲有一双慧眼,给他提供小天地,让他动脑筋、搞试验,培养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悉心指导他发奋学习,从而改变了他人生道路,使他成为一位大发明家,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

区别对待法,就是要区别个体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每个人都有短处,也都有优势。教育者要学会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把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在我校有的学生有吃苦精神,爱跳、爱跑、爱运动,把他们安排到运动训练队去,他们特来劲;有的学生体弱,但肯动脑子,让他们参加棋类兴趣组和气象观察组也很高兴;有的学生心算好,有的学生习作好,有的学生普通话好,有的学生有号召力,有的学生喜欢唱歌、舞蹈和写写画画,我们都让他们参加相应的兴趣小组,配备辅导老师,让他学到技艺,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由于满足了个体要求,参加相适应的兴趣小组积极,进步快,校文艺、体育代表队参加市以上比赛均获得好成绩,受到体育局、教育局嘉奖。总之,善于发现和掌握每个学生的长处,帮助和指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辅导,让他们充分感受“学会了”的喜悦,“提高了”的欣慰,“成功了”的欢乐,“获胜了”的自豪和“和谐默契”与“自我价值”的体现,达到锻炼人格、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和求知、求趣、求新的目的。这样学生自信心强,有成就感,家长也满意。

二、说服教育法

二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提倡讲道理,晓以利弊的教育方法。实践证明,凡是能坚持这样做的教师,班级班风好,师生间相互沟通,建立起友好、谅解、信任、依恋的心理关系,形成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心理环境。教师不靠“师道尊严”、“绝对权威”,靠的是说服教育,说到点子上,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和信赖。

有的教师在说服教育时还是比较欠缺的。其表现:一是学生一有过失,就不问青红皂白,用压制方法,疾言厉色凶斥责怪;二是长篇大论空洞说教,不着边际唱高调,使学生深感惊奇、困惑;三是惯用惩罚法,行为上有了问题,责令背《条例》,学习上退步就罚作业,甚至示意请家教。须知,说服教育是教育学生的最好办法,学生在德、智、体诸方法的进步,无不靠用理说服。为了用好说服这一教育方法,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还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言谈举止、风度仪表、健康心理方面的修养。纯洁的灵魂给人以正面的形象,使说服教育产生更大的教育效果。

说服教育的方法是好的,但要使说服教育起到真正的效果,在运用时要注意:首先,说理的内容必须适合儿童的认识能力与理解能力。抽象的说理有时连成人都不易接受,何况儿童在思维上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其次,说理的方法应是态度坚定,和颜悦色。如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结果会事与愿违,产生逆反心理,与你对抗,不接受你的教育。第三,注意说理时机,就是在学生心情好,兴致高的时候说,这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不管场合、地点、时间,不管学生的心理情绪,整天唠叨个没完,即使说理的内容是正确的,也不可能有理想的结果。所以,说理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地进行。

三、“知”、“行”结合法

“知”就是对某事物的意义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行”是真知的具体表现和外化标志。德育教育必须知、行结合,才能收到真正的实效。一切真知都要实践,知到行转化的唯一条件就是实践活动。实践是沟通外部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渠道,实践能帮助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对学生的德育不能只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必须从“天上”降到人间,必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而要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实际,有目的地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就学校而言,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集体活动。教学是学校的主要活动,要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要开展教育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改革,鼓励学生提问、提建议,激发学生生疑、质疑,去探索、去发现、去想象。小学生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调查走访及社会公益劳动,学校、少先队、班级也应认真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集体活动,如文体、春游、到敬老院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到爱心学校献爱心同娱乐等活动,这有利于集体主义良好行为习惯、敬老爱幼品质的培养,有助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

四、情感激励法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际关系的主要心理成分。人是有情感的,成长中的学生渴望得到爱,得到温暖,得到帮助和指导。当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依恋感,就会愉快的接受教育。正如《学记》所云:“亲其师,则信其道。” 因此,在运用情感激励法时,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对学生一碗水端平,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要一视同仁,爱心、关心、用心、诚心、爱护、帮助,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每一个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差异和正当合理的要求,尊重学生有新、特、奇的想法。学生有什么要求和建议,都要专心一意、眉眼齐飞的倾听,平等地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对那些比较顽皮、独立性较强、比较古怪和特殊的孩子,要看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宽容,耐心引导。要让民主意识、公民观念等人性光芒照亮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使你更有人格魅力,更有亲和力。教育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学习动机中的“附属内驱力。”因此在运用情感激励法时,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爱、充满理解、充满激情。一旦学生感受到爱,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心情好,热情高,产生乐学、上进并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诲,能与教师倾心交谈,向教师敞开心扉,能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自省、自律,朝着新的目标奋进。实践证明:只有对学生充满爱,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你偏心教育,以貌取人,或学生习作文不对题,暂时未完成作业,因身体不适上课愁眉不展等,你就暴跳如雷,横加批评,扣上“胡思乱想”、“胡闹”的帽子,或者总把眼睛盯在学生的错误上,那么学生就会自卑,失去信心。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最近有个例子敲响歧视人的警钟,一个名叫周玮的孩子,读书时曾被学校拒收,10岁才成为一年级的“另类旁听生”,不少人无视他、小看他、抹黑他、嘲笑他,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被迫退学了。他母亲根据他爱动脑筋、爱玩计算器的特有个性特点,培养他对数学计算的兴趣,从而成为一位数学天才。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副教授徐振礼出三道计算题,其中一道题是14位数开13次根号,再乘以2的7次方。这种难度的题目,连身为国内数学公式及演算领域内权威专家的徐振礼都需要纸笔反复推演,而周玮在短短几分钟内,通过心算给出了正确答案。科学判官魏坤琳很激动地说:“他是真正的天才!”周玮现已成为中国最强大脑战队成员,将与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的脑力精英一较高下。所以,不要老眼光看人,要学会赏识、挖掘,用心发现学生潜在的闪光点乃至超强的能力。

新时代的教师要勇于参与创新教育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创造出更有生机活力的有效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为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四有新一代作贡献!

教育方法话题作文 篇4

正是由于某些理论上的误区,使某些教育机制也走上了歧途。其中极为典型的,即所谓的“管束机制”。诚然,由于学生在心智、行为上的不成熟,我们不能忽视“管束机制”的巨大作用—通过师长对孩子的必要的约束和管理,能够纠正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从而纳如“正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有不少不恰当的“管束”,比如禁止男女生交往、禁止正当的娱乐,反而会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削弱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压抑孩子的思维潜能,束缚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造成其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甚至会滋长其叛逆的性格。这种教育方式如果推而广之,结果必然会影响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而这恰是与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的。因此,一方面不能没有管束,另一方面要使管束有度、得当,但不能一看见有旁枝兀干,就不由分说地将它们一并削除。

其次,即所谓的“激励机制”,要求给孩子们创造轻松和自由的氛围,对孩子的行为用一种有异于批评管束的方式(即赞叹和鼓励)进行引导。其实,将“激励机制”引人教育的本身,就是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向前迈进的标志。激发和鼓舞,这种更为人道的引导方式与孩子脆弱幼稚而又充满幻想、富于创造的心理特征相吻合,适当加以运用,确实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从而达到将他们培养成材的目的。但是,重视激励是否等于一味的激励?答案显然又是否定的。如果激励超越了一定的度,就会走向极端—纵容、放任,这恰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激励相矛盾的。所以,又对孩子在思维碰撞中的细小的火花应加以激励,也许这就是今后的燎原之火;但对那些违背道德、违背社会利益的念头和做法,则要及时而有力地扑灭。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篇5

1.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用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

(1)疏导教育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引导大家把各自观点和经验都发表出来。主要有分导(分而导之),利导(因势利导)和引导(启发诱导)三种方式。

(2)比较教育法,将两种不同事物和现象的性质、特点进行比较鉴别,得出正确结论,以提高思想认识。就内容而言有横比和纵比之分,具体运用方式包括回忆对比法(回忆过去对比现在,忆苦思甜),比较鉴别法(通过比较鉴别真伪、是非),类比法(通过属性类似现象的比较得出他们其他的共同特征)。

(3)典型教育法,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最常用的有两种形式。负面典型(反映落后的、错误的思想)和正面典型(代表正确的、先进的思想)。

(4)自我教育法,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包括自我修养(反省、反思、自我改造),自我管理(自制、自律)和自我调控(调整与环境关系、认知调控和情绪调控)三个方面。

(5)激励感染教育法,通过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来调动积极性的方法。包括目标激励,奖罚激励,竞争激励的激励方式和形象感染艺术感染、群体感染。

2.思想政治教育分析的基本方法,信息分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分析提出了要求。要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分析,着眼于动态分析,从言行认识到思想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导放面,就具体方式而言有:(1)矛盾分析法,发现矛盾,分析矛盾性质(敌我矛盾还是内部矛盾),把握矛盾特性,分析主次矛盾转换条件。

(2)系统分析法,把各种信息看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分析,主要包括分析信息要素本身,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系统结构,分析系统结构的外部环境。

(3)因果分析法,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包括追因和溯果。

(4)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事物的不同方面,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包括纵向比较(同一事物的各个历史时期),横向比较(对象、内容、形式、环境等的分析)

(5)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定性是确定性质和类型,定量是确定数量关系,对任何事物的分析都是性和质的统一,同时要分清主次和变化,把握量的模糊度。

3.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难免遇到某些特殊的思想问题和行为表现,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方法:

(1)预防教育法,预防人们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进行教育,以防止和避免错误思想和行为的产生。包括普通预防与重点预防,明示与暗示,启示与警示。

(2)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人们的认识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提高思想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做好心理问题的疏导和干预。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心理疏导、交友谈心,二是坚持立足教育、预防为主,做好危机前的观察了解、危机中的针对干预、危机后的抚慰和稳定工作。

(3)思想转化方法,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将思想由错误转化为正确、消极转化为积极、落后转化为先进。主要途径有,情感融化,打开思想转化通道;事理说服,提高思想转化效果;行为约束,增强思想转化力度。

(4)冲突调解法,对人们的思想矛盾和行为激化状态进行调解,减少冲突导致的破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瞄准矛盾焦点,及时疏导分流,二是寻找有效方法,妥善处理冲突,如冷处理、热处理,隔离、转移、调解和限制。

4.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也叫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向实践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方法,主要包括基本方法、通用方法、特殊方法和综合方法四个方面:

(1)基本方法,学习理论,进行实践,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

(2)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用方法就是一般方法,包括疏导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激励感染教育方法

(3)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法,是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特殊问题的方法,包括预防教育、心理问题梳理和心理危机干预、思想转化和冲突调解

(4)综合方法是在把握各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式措施和手段,包括各部门、多角度的协调式综合和交替式综合,教育各个内容和主从综合的并列式综合和主从式综合,业务、工作和各教育方法相互渗透融合的渗透式综合和融合式综合。

(5)隐形教育方法,也是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渗透式教育方法和陶冶式教育方法、实践体验法。

5.网络教育的具体方式,基于网络虚拟时空,遵循网络特点和人们在虚拟社会中思想行为的形成发展规律,有意识、有目的的对网络受众进行有效的影响,使之形成适应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所需要的思想行为。主要包括:

(1)网络信息引擎方式,运用网络信息引擎工具,有意识的搜索相关信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2)网络疏导方式,教育者在虚拟空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网络上出现的问题进行疏通和引导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依据网络载体可以分为即时性疏导、咨询式疏导、渗透式疏导、参与式疏导,另一类根据网络舆情性质分为因势疏导、造势疏导和转向疏导。

(3)网络咨询辅导方式,可以分为咨询和辅导两种方式。

(4)网络自我教育方式,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发挥主体意识,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网络个体自我教育,二是网络群体自我教育。

(5)虚拟实践方式,主要有组织受教育者参与主题论坛活动,参与社会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组织受教育者参与虚拟生活和交往,组织受教育者参与红色主题网站的建设。

6.综合教育方法,是教育主体再把握各种教育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协调整合形成为共同目标服务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教育的措施和手段。

(1)主从式综合与并列式综合,主从式综合包括自我与自我教育、现实方法与虚拟方法的综合;并列式综合包括教育与管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综合。

(2)协调式综合与交替式综合方式。协调式综合是指综合各个部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体系,形成教育合理;交替式综合是指多角度、多侧面教育的综合(3)渗透式综合方式和融合式综合方式。渗透式综合指思想政治教育向业务、工作的渗透;融合式综合指多个单项教育方式相互渗透融合成一种新的方法,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这样一项综合建设。

7.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方式和表现形态,常见的载体包括管理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传媒载体和网络载体。

(1)管理载体,包括组织管理、制度管理、生活管理

(2)文化载体,包括各种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建设文化环境等。例如绘画、书法、校园文化。

(3)活动载体,包括本职工作、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休闲活动(4)传媒载体,包括现代印刷(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电子载体(广播、电视、录音等)、网络传媒

(5)网络载体,主要指计算机网络,包括各类新闻网站、资讯网站、思想政治专业网络等

8.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方法,按适用范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及各层次:

(1)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规定了其他方法的方向准则和要求,起着导向规范的作用,主要是指实事求是方法、群众路线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2)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起主干作用的方法,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基本方法等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操作方式,是具体方法的实际运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环节,使具体方法更加程序化、规范化。

(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技术和技巧,运用方法的经验概括,使具体方法更生动、更具体,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创造性,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二、简答题(4×10)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有横向联系性又有纵向发展性,其主要内容包括: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间的联系规律(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规律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宏观到微观的层次结构和体系结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除了一般、特殊和个别的层次结构之外,还有纵向和横向上的内在联系,也就是方法论的体系结构问题:

(1)纵向发展结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有一个历史的发展的线索,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的优秀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成果都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宝贵财富

(2)横向体系结构,是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联系成一个整体。按照人们的认识规律即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到总结提高再到新的认识活动,不断反复下去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可以建构成相互联系的三大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

3.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1)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一种精神文化信息,从本质上讲它是实践基础对客观条件的反映,它的形成和发展在时间上是交错的,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要根据信息发展的时机分别选择调查方法、观察方法和预测方法。

(2)实践活动是发挥思想指导作用,实现主观反作用于客观的基本途径,因而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只能从实际活动和具体言行入手,其基本途径有: A.一是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客观条件入手,人们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有一定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

B.二是从人们所从事的本职工作入手。人们从事的本质工作,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主要活动的变化经常会引起人们思想的变化

C.从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总要相互交往,形成各种客观的社会关系

D.从分析社会环境因素入手,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3)总之,人们学习生活的过程是在一定时空内的物质运动过程,人们的思想随这个过程发生变化,只要我们善于把握现实生活的过程,考察人们的实际行动,就能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4.实践教育的具体方式,组织人们参加多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随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实践活动的形式不断丰富发展,主要实践包括:

(1)劳动教育,通过生产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是主要的实践方式,其主要目的和内容在于帮助受教育者认识劳动的地位和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主要方式包括: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为使其行之有效,教育者要帮助受教育者明白劳动的要求和意义,帮助受教育者总结提高,巩固成果。

(2)志愿者服务,是服务者自愿参加的有组织、有目的的志愿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扶贫接力计划、“三下乡”活动、共建和谐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大型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社会活动现场志愿服务。

(3)社会考察,有目的的观察、认识、研究社会想象,提高受教育者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进行考察一般有三个步骤,首先确定考察对象、任务、提出考察计划,其次组织受教育者研讨和制定考察计划,最后指导受教育者参加实际考察活动、做好考察记录、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写出考察报告。例如:走访革命英雄、劳动模范人物,重走长征路等等。

(4)虚拟实践,指以数字化符号为中介的计算机网络空间即虚拟空间的实践,虚拟实践之所以具有实践功能,是因为人们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的是有计划、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客观活动。这样的活动同样伴随着思想、情感、道德的发展变化,但是不能脱离现实空间陷于虚拟世界,走向纯粹的虚空。

5.理论教育的具体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教育方法,其具体方式有:

(1)讲授讲解,讲事实、摆道理;

(2)理论学习,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阅读相关理论书籍)(3)宣传教育,利用大众传媒传播正确理论和先进思想;(4)理论培训,围绕某一专题,确定主题内容,进行必要的辅导学习。(5)理论研讨,采用研究、探讨的方式来进行理论学习和理论教育

(6)研究性学习,让受教育者通过研究来学习,发现知识,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但是用好理论教育要准确理解理论的内容,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选择教育内容,联系实际引导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解决问题。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正面说理、以理服人,又要寓情于理,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批判错误理论和思想倾向,形成教育合力和综合效应。

6.隐形教育方法,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潜移默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

(1)渗透式教育方法,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受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用好渗透式方法,要注意选择好合适的载体,活动载体,寓教于行,使人们在活动中亲身感受;文化载体,寓教于文,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传媒载体,采取容易为群众接受、欢迎的形式进行传播。

(2)陶冶式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和教育环境,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政治教育。陶冶中的真善美必须通过个性化,转化为个体可以接受的形式,用科学的、正确的、优秀的作品来引导人们,陶冶性情。

(3)实践体验教育法,组织人们自觉参加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自愿参与各种生产劳动和服务活动,丰富实践体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例如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青年“三下乡”等等

7.教育者的素质决定教育质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教育者为主导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言教和身教、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有如下素质:(1)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立场和观点,高尚的思想品德,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A.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同党中央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富有时代特征的现代观念

B.“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者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强烈的事业心和坚强的意志,无私无畏的胸怀,热爱和尊重教育对象

C.谦虚谨慎、作风民主、联系群众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是一个合格教育者所应当具备的素质

(2)文化知识素养,对于教育者来说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很多,最主要的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还应该尽可能掌握从事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动态。

(3)工作能力素质,决策、计划、实施、指导、协调、排除风险的组织能力,口头和文字的表达能力,调研能力、方法创造能力和收集、利用信息的信息素养。

8.教育者提高自身教育素养的最基本方法是认真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自觉改造世界观,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

(1)相当学生在当先生,先当学生就是要先当群众的学生。立足于群众实践,作群众的学生,从群众中获取新的信息、新的营养,吸收新鲜语言,向群众学习实践体验。

(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善于学习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建立和调节合理的知识结构。具体方法如:目标积累法、零星积累法、分类系统积累法、优选法、快速攻坚法和跳跃进展法等

(3)坚持实践的观点,自觉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注重调查研究,把学习工作和研究结合起来

(4)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一是要注重身教,言行一致,自觉实践自己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建立自己的人格力量,如焦裕禄、孔繁森;二是要在学习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气质,沉着冷静、做好计划、量力而行、严密组织,力求全面,言而有信。

三、论述题(2×15)

1.网络异常行为与解决办法

网络异常行为也称网络离轨行为、网络反常行为、网络偏差行为等,指在网络中违反网络规则会社会主流价值准则,并引发不良后果和引起非议的行为。主要 包括五种类型:一是网络成瘾;二是使人抵触和反感行为;三是违反社会主流价值的行为;四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五是违背人性、邪恶的网络行为。例如:网络成瘾、网络恶搞、网络欺诈、网络情色、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等消极、病态、犯罪的网络行为。针对这些行为,必须采取有效方法解决:

(1)网络成瘾的矫正。网络成瘾指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网上行为冲动失控,对网络产生强烈愿望,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现象,网络成瘾的实质是人在网络领域中的主体性丧失,对其综合矫正的方法有:

A.网络认知矫正,借助心理干预的知识,网瘾者接受教育者的网络观念和行为,加以反复训练,使新的认知取代旧的不良认知,并将新接受的认知和行为转化为成瘾者的认知观念和行为习惯。

B.网络注意力转移,通常成瘾者往往将多数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网络事物和活动上,转移网络成瘾者网络注意力是有效干预网络成瘾的重要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中的其他事物和活动上;二是进行网外转移,将注意力往网络以外的事物转移。

C.网络替代延迟满足法,用新的网络活动代替原来沉迷的网络活动,以减轻成瘾程度,适用于网络成瘾教严重者。

D.网络团体辅导法,网络团体辅导借助团体力量,组织同类型网瘾者进行共同商讨,使团体成员实现成员间的自助,解决团体成员共有的障碍,最终改善网络成瘾。

(2)网络恶搞的引导与规制。网络恶搞指利用网络特性和表现方式,对取材对象的传统理解进行消解和解构的现象。网络恶搞任其蔓延会造成是非不分,荣辱颠倒的不良后果,如果得不到有效引导和规制,会带来严重危害,其引导和治理的方法有: A.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受众的道德素质和审美情趣,增强自律意识和能力 B.网络引导,通过正确的网络舆论和优秀的网络作品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主流文化

C.网络规制,制定和实施网络法规,制止破坏网络和谐的恶搞者

(3)网络欺诈与规制方法,网络欺诈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网络用户实施欺诈,以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其规制方法有: A.依靠立法,以法律和政府强制力规制网络欺诈

B.提高网络监管和服务商的自律。一是加大网络监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二是网络服务商要自觉按照《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自查自纠,自我管理。C.提高网络受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只用用户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不轻易上当受骗,才能切实有效的防止网络欺诈

D.网络安全技术手段也是规制网络欺诈的重要方法,目前主要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有:一是访问安全机制和口令,二是信息加密机制,三是安全认证机制。

2.网络舆情的引导(从条件、方式、特点几个方面来综合论述)

(1)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受众在网络领域通过网络语言和其他方式,围绕社会公共事务性的热点或普遍关注的议题所表达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集合。

(2)网络舆情的形成有三个基本形成条件:社会热点、焦点、敏感议题是舆情形成的前提条件,众多网民参与参与讨论是形成的主要条件,网络虚拟空间的自由互动和即时传播是网络舆情形成的重要条件。

(3)网络舆情除了具有现实社会舆论的基本属性外还有自身的特点:

A.直接性和客观性,能比较直接的反映某些现象的本质和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

B.及时性遇突发性,网民可以迅速汇聚形成公共意见,网上互动、网下互动,导致舆情的突发变化

C.丰富性和多样性,议题广泛,内容丰富,引发方式也多种多样

D.互动性和反馈性,议题讨论中网民互动性强,能快速的表达和反馈,甚至是冲突

E.情绪化和舆论偏差,网络的身体不在场用易导致部分网络受众缺乏理性、认识片面化,引起舆论偏差,引发负面舆论。

(4)网络舆情涉及广泛,往往突发,且易形成交流碰撞,引发舆论偏差,对其掌握要注意收集和分析信息,把握信息走向,及时引导,做好善后工作,预防扩大影响。一是要做好舆情的前期把握;二是要做好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收集时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既可以征集意见,也可以特定渠道、机构收集,信息的分析上要对潜在的信息进行识别和跟踪,信息的处理上要分清主流信息和非主流信息,使用引导方法进行调控,使之积极正确发展。

(5)总之,网络舆情的掌握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收集网络信息,还要善于把握舆情的形成、发展、变化趋势,做好舆情的引导,就引导方式而言主要有:

A. 舆情的整体调控策略。对舆情的形成、发展、爆发、衰落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整和控制。建立网下社会舆情监控和预防体系,防止不良言论、信息进入网络;做好网上调控,删除可能形成不良舆情的信息,密切跟踪问题信息,把握舆情走向,主动引导和调控,使之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情;做好网下调控,做好善后工作,避免形成不良的网下舆情和其他事件。B. 舆情的引导方法。一是因势引导、造势引导,引导舆情向好、向善发展;二是当舆情中的行为已经转化为现实群体的行动时要尽快获取行动的时间、地点、方式等相关信息,预测发生规模、程度,为网下引导提供决策依据。C. 对网络受众偏激情绪的转化方法。一是情感感化和信息认同办法,亲近网络受众,增强情感认同,打开思想转化通道;二是双面说理、促进内化,从正反两方面说理,将正反两方面意见呈现出来,让网络受众鉴别比较,引导网络受众理智对待,促进正确舆论的内化;三是行为规范、加强转化,通过行为控制,对偏差行为进行约束,加强转化。

3.结合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谈谈中国古代和西方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二合一,论述题)

中国的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指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方法,其注重伦理道和个人内在修养,并且与封建专制主义密切结合,主要有社会教化和修养两方面的方法:

一、教化方法,所谓教化就是指通过教育感化,使人们成良好的习惯,直至成为贤人、君子。中国古代的教化主要有俩个途径,“上行下效”以达到“化民成俗”,“上所化为风,下所习约俗”,就是指“上化”、“下习”两个途径,就具体方法而言主要有:教育灌输,化民成俗,身教示范,礼乐结合,环境陶冶,践履笃行。

二、自我修身方法,儒家十分强调修身,总是把修身同治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主要的修身方法有:学思结合,自省方法,克己方法,慎独和积善成德。

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西方经济文化制度的产物,又为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服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结合宗教,与宗教适应,同时涉及多个学科,强调道德渗透性,方法自由的教育方法:

(一)道德认知方法,包括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二)价值澄清法;

(三)社会学习方法,包括榜样示范法和强化方法;

(四)政治社会化,主要有政府主导模式,政党主导模式,社会主导模式;

(五)隐形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变化,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经过不断改革,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入了综合化发展阶段,受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社会信息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分化和综合相统一的发展趋势。分化趋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向各个领域拓展。综合趋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向相关领域渗透,与相关学科结合,使之相互促进。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化发展趋势,增强平等性,教育自主性,教育民主性。就是要引导广大群众和各个部门关心、参与教育活动,共同提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只有改变传统方式,运用现代化手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与这种历史现象相联系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必定存在历史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同古代和西方其他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研究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掌握其纵向结构,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和水平。一是要在继承、改进传统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不能凭空产生,是人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经验积累,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仍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例如:礼乐结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结合,把社会对人的道德规范内化于人的情感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通过通俗的文艺形式对小市民进行伦理教育,将社会伦理观念传播到广大草根教育;环境陶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自觉的把这种环境的影响纳入到教化的重要内容中去;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积极思考就毫无所得,言思忠,疑思问,见得思义。

二是要在借鉴、转化域外教育方法的过程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国家、地区创造的经验和方法,通过人们的相互交流、学习,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借鉴的客观基础。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大胆的吸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有益因素,丰富和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例如:公正团体法(强调团体的教育力量和民主的管理的教育作用);社会学习方法,观察学习方法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过认知过程而不断形成的,人可以利用外部直接的强化从环境中学习,也可以通过强化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还可利用自我内在强化体验自身行为的可能结果预期进行学习。因此其提出了两种方法,榜样示范法和强化方法。(把文化环境和道德发展联系起来,注意与实际结合,重视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隐形教育,一种无意识教育,教育者按照预定内容和目标,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使受教育者在满足兴趣、爱好的同时,得到思想的进化和启迪,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坚持继承和借鉴,坚持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才能真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四、方案设计(1×10)

(一)社会调查报告

1.标题:关于„„的调查报告;„„的调查

2.调查的主要内容: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个案调查、抽样调查以及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观察调查法); 调 查 人; 调查分工;(以小组形式调查的要求,小组人数不得超过3人)3.正文:前言、主体、结尾

(二)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标题

单亲孩子的教育方法 篇6

一、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

儿童从2岁起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孩子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到愉快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如果家里整天吵吵闹闹,孩子常常处于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就易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性格内向、恐惧、悲伤、焦虑、冷漠或攻击性强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大哭大闹,而且很难制止。这些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出现偏差。因此单亲家庭要特别注意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以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作为单亲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要十分注意自身对孩子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特征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如说谎、失言及不负责任等。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对待孩子,否则,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往往会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渐入歧途。

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看看书画展,和孩子一起做做有趣的游戏,等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尽快地从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中走出来,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三、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他,要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各种情况,必要时可请年龄稍大的孩子对家庭的重大事情一起参与决策等等。在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要多鼓励他们,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使他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四、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

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是一种良好的矫治方法。

五、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孩子,以利孩子的成长

教育方法 篇7

儒家思想的内核, 集中体现在“孔孟之道”上。孔子的“仁礼”教育、孟子的“仁政”治国是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这种理论内核不妨叫做“仁化教育”与“仁化治国”。儒家的这两个大师, 均主张人性是善良的, 即性本善。人的善性本来就有, 只要不丢失, 就能保持本性。这是“仁化教育”立足的基础, 它试图通过“仁化教育”, 致力于治心, 将臣民的善性充分挖掘, 使民众“明心见性”而“顿悟”“成佛” (《六组坛经》) , 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优化整个社会环境, 从而实现国家的和谐治理。用现代眼光看, 儒家思想站在“精神文明”的高度上, 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 狠抓“思想教育”, 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与儒家思想唱对台戏的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以法律民。它希望通过法治律令民众, 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天下太平”。这与现代人崇尚与恪守的“依法办事”“依法治国”一脉相通。可以说, 当今社会以律为准绳、以法为依据的教育管理理念仍大行其道。

儒家思想注重思想建设, 法家思想注重制度建设。儒家思想恰如中医, 重在治本;法家思想却像西医, 重在治标。如果说法家思想是一种“刚性教育”, 那么, 儒家思想就是一种“柔性教育”。

这两种教育方法, 在学校教育管理上, 只要运用得当, 就能收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

一方面, 我们不能滥用“刚性教育”, 因为它不是万能的。

当前的学校教育管理, “律令教育”强, “仁化教育”弱;制度建设完美, 心灵建设乏力。这不是刚柔相济, 而是阳盛阴衰。

学校在“刚性教育”方面, 集中体现在“律化治校”上。彰显严厉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致追求。无规矩就无以成方圆, 的确, 严明的纪律制度成就了不少学校, 也颇受学子的追捧、民众的赞誉、社会的推崇。显然, “律化治校”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 功劳是不可抹杀的。但律令教育是把双刃剑, 在“克敌制胜”之时也伤及了自身, 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首先, 可能造成学生情感的缺失。学生的情商本来是丰富多彩的, 若我们一味追求严厉, 动辄纪律惩戒, 学生的情商就可能变得单一, 甚至于在成长教育过程中被无情地消磨掉, 成为情感荒漠。

其次, 容易激化学生的叛逆心理。当代学生逆来顺受的情形已成为过去, 代之的是个性张扬与独立。即使是犯了“错误”, 他们也会理论三分, 来点“叛逆”, 其情绪就像弹簧, 压得越紧, 反弹得就越严重, 叛逆反抗的情绪也就越激化。

另外, 律令教育还可能使学生养成被动教育的习惯。因为律令之下, 学生在被限制之时, 自动参与、自觉感悟、自我提升、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本性”会不断减弱甚至消失, 自主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钳制。

另一方面, 学校的教育管理呼唤另一种教育方式——柔性教育。

既然儒家的“仁化教育”, 在教化社会上, 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获得了巨大成功, 那么, 在学校教育中是否同样如此呢?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未成年人, 治本教育与治标教育、律令教育与仁化教育、善性教育与恶性教育、激励教育与惩戒教育、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 哪一种更科学、更符合教育本质呢?我们又该怎样去选择与运用呢?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

学校若施行“仁化教育”, 着力于“治心”, 立足于学生的善良本性, 积极仁化学生的心灵, 就能从正面培养学生健康、快乐、阳光的美好人格, 综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优化教育环境, 实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目标。我以为, 这种柔性教育更加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管理追求的主要形式之一, 即在抓好学校的“刚性教育”之时, 我们理应积极尝试与推行更具有人性化、更加符合学生的本性与身心发展特点的“柔性教育”。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道德经》) 事实上, 有不少学校在“柔性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实践经验和教育效果。

比如, 从文化入手, 建设柔性校园文化。学校是文教之所, 用“文”武装学校, 最合本义。浓浓的文化氛围, 能够教人于无声、善人于无形、仁人于无迹、育人于无瑕。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一直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文化建设亦应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比如修身、立命、礼仪、道德等方面, 充分展示, 同时配以古今名人为例, 为学生提供追求的偶像与可以学习的榜样, 进一步武装学生的思想, 升华学生的综合素质。

又如, 从环境入手, 建设柔性校园环境。文化会熏陶人, 环境会净化人。好的环境会荡涤人的浊气, 消除人的烦恼, 怡养人的性情;不好的环境会让人心情败坏、思想烦躁、精神萎靡。那些温馨美丽的校园环境, 可以让学生调理气息、释放压力、消除疲劳、平静心境,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进步。

老子言:“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这位道家之祖的“圣言”, 也许就是对“柔性教育”的最好注脚了。

摘要:儒家思想主张“仁礼”教育与“仁政”治国, 而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以法律民。前者是一种“柔性教育”, 它主宰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 取得了空前绝后的伟大成就。后者是一种“刚性教育”, 其法治思想在今天仍然大行其道, 包括学校的教育管理。但律令若滥施, 就可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束缚。因此, 学校在施行“刚性教育”之时, 应该学习儒家的施教形式, 倡导“仁化教育”“柔性教育”, 这样才更符合“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关键词:儒家,法家,柔性,刚性,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俞志慧.韩非子直解[M].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9.

韩国语教育中的文学教育方法 篇8

关键词:韩国语教育;现代诗;文学教育;学习者;现代诗和韩国语教育

在外国语教育中关于文学作品活用的方法的讨论有很多 。其中J.Collie和S.Slater的关于外国语教育中文学作品的价值内容方面比较权威性的 。即文学作品中不仅仅是语言活用的价值,通过外语也可以了解到社会文化。还有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学习文学作品也可以帮助提高日常交流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等。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韩国语老师觉得教韩国语时应该教现代文学作品但是又觉得文学很难得是现代诗。在教学过程中最没头绪的和古代文学相比是现代诗中的韵文的文法 。同样,学习者对现代诗的反映也不怎么积极。所以对于韩国语教育中文学的代表性的研究就是现代诗的教授—学习方法就变得很活泼的在进行。

在韩国语教育中没有很适用现代诗的教育方法,这点我们可以参照英语诗的,西洋诗的韵律和内容感想也很难。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一样,所以西洋诗的韵律和美学效果视觉性的表达,间接的含义都很难理解。基本上可以理解大意感受整体的氛围就不错了,对于韩国语现代诗也几乎没什么区别。不顾以上情况,在学习韩国中,学习者其实本来没打算学习诗歌,只是老师在教,这种情况学习起来就非常困难也没有什么意义。人文学中学习小说或者诗歌,对自己的成长或者共同体的认识都有帮助。针对诗的特征,可以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诗中的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不一样,诗的形式或者内容脉络等具备文学内外层面的长处。所以不是说诗或者诗的语言是教育中的障碍,应该找可以把握好诱导好诗的特性的方法。现代诗在外国语教育中的活用可以充分说明。

在韩国语教育中把现代诗的特点和特殊性作为开发的重点,比如西洋诗中的韵律和比喻,韩国现代诗中也应该找到可以表现诗的韵律和比喻体系活用的方法。

韩国学或者韩国文学,在韩国语教育中和一般日常沟通相比属于更高级的教育,这样教育下的学习者可以从事机关或者相关研究工作。即正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不仅仅是要可以满足日常沟通,还要具备韩国语文学和文化的素养。但是现在很多教育机构并不教韩国文学或者教授的内容很局限。

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没有考虑对于学习者来说的特殊性,一般教材中收录的作品都是代表作家的代表作,这样的作品对母语是韩语的人来说都很难,何况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人。对于教材中诗的收录也是一样的情况。比如大部分教材中都会有金素月的《金达莱花》这首诗,这首诗情感上的理解很难。像这种情况应该考虑作为外语的学习者的情况,教授-学习的方法确实需要探索。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教材中收录的现代诗诗作品来从韩语语法角度来好好看一下。对韩国社会文化理解有帮助的作品,对韩国人的思考方式体系可以有所了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或许用来学习更好。即和非文法性的表现,含蓄的表达更多的作品相比,不要有太多的文法规则,可以通过诗作品可以更多的了解到韩国人的想考方式的作品更好。

比较这部分来看,符合学习者的要求,有效果性的学习为目标。像这种情况应该积极地考虑以谁(who or whom)为什么(why)什么(what)怎么样(how)等问题为教育的核心。

我们具体以金素月的《金达莱花》为例来说明一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首诗是作为外语学习中代表性的韩国现代诗,作为母语是韩国语的学生也是一定要学习的诗。这首诗也是韩国现代诗的鼻祖和具备韩国现代诗特征的评价。比起这首诗意思的理解,我们应该先了解韩国现代诗的特征。诗的前面部分,不仅仅是金素月本人的诗,和传统诗歌要关联学习。文学教育目标和方法需要进入更高的阶段,即在韩国语教育中,文学教育的方向应该是日常沟通,文化能力,文学能力的统合设定。在文学能力中教养教育,文化教育,文学教育的阶段要牢牢抓住,还有根据学习者得不同设定适合的讲授-学习方法很重要。

最近对于韩国语教育中的文学教育的研究并不是那么多,大部分还都是对日常沟通和语法方面的研究。关于韩国语教育,文学教育一直都不是中心。切合学习者实际的研究也不多,所以在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多多努力。

我们需要以下列目标来开发韩国语教授-学习的方法。考虑到不同的学习者和不同的教育过程。以韩国文学中的现代诗为中心,教室现场为运营基础。不仅仅是日常沟通能力,韩国社会文化能力的文学理解,文学教养能力也要有相应的培养。

最后,教材和教育现场中最重要的是教授对象学习者。教授-学习方法教材的开发不仅仅是韩国语教师来担当,理论性的研究也需要担当。需要整体性的次元中养成韩国文学教育专家。还有,不管什么情况,外国语教育都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研究实践经验。我们也可以参考英语或者德语的实践发展经验来规范我们的韩国语教育。

参考文献:

[1]Brumfit and Carter.Litera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2]J.Collie and S.Slater,Literature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1987.

[3]??? 《???????????????》2002.12.

上一篇:我梦想中的车优秀作文下一篇:建筑节能的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