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2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2(共8篇)

202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2 篇1

材料一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

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劳秀斯(1583~1645年)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一战爆发前期西方民众和国家对战争的看法。(2)根据材料二概括格劳秀斯对战争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思想原则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民众对战争的看法,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国家对战争的看法;第(2)问,“主张”概括材料二即可,本问的难度在于“原因”和“历史意义”,“原因”的解答要与一战的残酷性联系起来,“历史意义”要从减轻战争灾难的角度归纳。

答案:(1)欧洲民众: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国家: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

(2)主张:格劳秀斯主张国际战争应受法律约束,并提出诸如交战规则、战俘待遇、武器使用等原则。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空前灾难,使人们更加深了对战争危害的认识,人们普遍渴望和平。意义:格劳秀斯提出的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这将尽量减少战争所造成的危害;和平主义思潮兴起。2.(2012年泉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历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来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甲同学说:战争已经永久结束了,真正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

材料二 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说的话(虚拟): “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借给我钱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 “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材料三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1)如果你站在甲同学的立场上请用史实说明。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前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哪些矛盾?

(3)材料三中列宁所做的判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实际要求回答一战后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第(2)问,材料反映了英、美、德、法、日之间的复杂矛盾,认真分析即可得出;第(3)问,可以将问题转换成“华盛顿体系不能维持长久的原因”。

答案:(1)①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使欧洲和亚太地区基本维持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②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③签署《非战公约》,主张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限制国家的战争权。

(2)矛盾:美国与英法争夺世界霸权;法德两国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美日争夺亚太地区霸权。

(3)判断正确。原因: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压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暂时独霸,引起了日本的不满。日本因而不断寻找机会冲破华盛顿会议的束缚,所以说埋下了下一次战争的火种。3.(2012年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4日,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巴黎街道,引吭高歌:“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最后,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法国士兵路易·迈雷在1916年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

——(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材料二 德国军队分阶段占领主要是日耳曼的领土将在10月1日开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本条约签字之日起四个星期内将从其军队……中解除任何希望解除的苏台德德国人的职务……

——《德意日法西斯覆灭记》

(1)材料一中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材料二出自哪一个国际条约?该条约在当时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解析:本题考查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一战中士兵信念的变化从材料信息“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中提炼。“原因”要从战争的时间、伤亡及对战争的反思等方面归结。第(2)问,“条约”根据材料涉及的内容判断。“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英法实力、英法苏之间关系、法西斯的侵略、二战的爆发等方面归结。

答案:(1)变化:为祖国而战的信念发生动摇甚至被否定。原因:战争持续时间比预期长;战况异常惨烈,伤亡巨大;士兵们看不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对战争的恐惧和反思。

(2)条约:《慕尼黑协定》。危害:削弱了英法自身的力量;破坏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信任,导致构筑欧洲集体安全防御体系的希望落空;助长了德意法西斯侵略扩张气焰;加快了二战全面爆发的步伐。

4.(2012年唐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一幅反映二战前某重大历史事件的漫画

说明:这幅漫画中,正义化身的超人(美国)左手抓着斯大林(苏联),右手擒着希特勒(法西斯德国),正朝瑞士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所在地)飞去,要带这两人去接受“审判”。

(1)为什么美国超人会把斯大林和希特勒放在一起去接受审判?(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国二战前的外交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前各大国的外交。第(1)问,苏联在二战前后最值得反思的事件是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这一条约产生的消极角度分析“原因”。第(2)问,首先要明确美国二战前的政策是所谓的“中立”政策,然后对这一政策的影响进行辩证的分析。

答案:(1)因为二战前,面对法西斯国家的蓄意扩张,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它使苏联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同时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

(2)二战前,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了“中立”政策,这一政策发展了美国的对外贸易;但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并导致战争规模扩大。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雅尔塔体系形成后,与冷战格局一起成为20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两条主线,即合作主线和对抗主线。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对于雅尔塔体系与冷战格局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认识。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雅尔塔体系是冷战的根源,冷战是由雅尔塔体系造成的。历史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是不正确的。雅尔塔体系不仅不是冷战的根源,反而限制了冷战向热战的发展。

——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体系的视阈》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特点。

(2)你认为雅尔塔体系是冷战的根源还是限制了冷战向热战的发展?为什么? 解析:第(1)问是简单的基础知识考查;第(2)问是开放型的问题,注意答题的方法,要做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答案:(1)从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到两极格局对峙;从两极格局瓦解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肯定的回答——雅尔塔体系是冷战的根源。因为它突出了美苏两个大国的地位,为后来两国的争霸埋下了祸根;美苏两国各自划分了势力范围,这是日后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源;雅尔塔体系结束了近三百年的维持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格局,直接导致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否定的回答——雅尔塔体系限制了冷战的发展。因为它倡导建立联合国,而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后来的联合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这个作用;美苏之间的矛盾并非从雅尔塔体系开始的,早在一战后期,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就被资本主义国家称之为洪水猛兽,因此美苏意识形态的纷争由来已久,不能归结到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铲除了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使追求和平、反对战争逐渐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

辩证分析的回答——雅尔塔体系对维护战后和平、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的经济起到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论据部分可以参考肯定与否定观点的内容)(评价标准:学生可以从肯定、否定或辩证分析的态度来回答。无论采取哪种态度,都需要提供三个以上的论据。言之成理即可)6.(2012年长沙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它可以作为文化上是自治地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

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满足我们,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但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必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尼赫鲁 材料二 伊拉克文明是阿拉伯文明中“最优秀”的部分。伊拉克军队不仅是伊拉克国家的军队,而且是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后代,是阿拉伯民族的军队,它必须对阿拉伯世界面临的危险作出反应。……统一有不道德想法的阿拉伯民族,是英雄的伊拉克军队必须完成的使命。

我们的雄心甚至超出阿拉伯民族广阔的地平线。……(伊拉克)将用自己的经验和地位影响世界。

——萨达姆

(1)比较材料一、二,归纳尼赫鲁、萨达姆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亚洲局部战争频发的诸多因素,并谈谈你从这些战争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局部战争爆发的原因。第(1)问,要从局部战争爆发的原因角度,归纳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第(2)问,“因素”可以从历史、民族、宗教、领导人等多方面归纳;“启示”应“从该怎么做”入手,言之成理即可。

202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2 篇2

“专题———主题”导航第二轮复习,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传承了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版本教材体系的精髓。专题,是从客观上构建大体系;主题,是从微观上落实、细化知识。历史第二轮复习,宏观、微观相结合,相得益彰,复习效果显著。

确定复习专题,需要参照史学界的史学观点来落实。既要考虑传统史观的有效性,又要把握创新史观的前瞻性,从而符合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显示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例如,按传统史观,可以把“中国古代史”划分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状况与制度演变(政法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历程(经济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历程(文化史)五大专题进行系统复习;按文明史观,可以把古今中外历史确定为三大专题进行复习,分别为政治文明史专题,物质文明史(经济发展历程)专题,精神文明史(文化发展历程)专题;按现代化史观,可以把近现代史确定为政治民主的法制化专题,经济工业化、城市化专题,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专题来复习。按照不同类型的专题来复习,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点。我们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实际,灵活地选择不同的专题类型进行复习。当然,也可以交叉采用不同的专题类型进行复习。

专题确定后,再明确主题。依据主题思想,找准知识的内在联系,梳理本主题涉及的主干知识(借助教材、新课程标准、高考考试说明),再进行归纳、组合、重组,形成新的纵向知识体系,以落实细化原来散布在各章节中的零散知识,使之以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力求精练、清晰。方式上可以用图表法、体系法,这些方法更容易让学生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知识的比较、分析。例如,在中国古代史、政治史(政治史古代的政治状况与制度演变)专题下,确定专制主义中央集团制度的演变、王朝统治与政局变化两大主题。在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进行整理时,宜用表格式,以朝代为线索,从政策措施的五大角度(行政制度和官制、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社会制度、军事制度和军事改革)明确其特点,用图表呈现出来,复习效果会非常突出。

查漏补缺、完成知识梳理,是第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教师简介专题划分史观后,明确主题,指引方法。在第二轮复习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落实细化主题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抓纲务本,看书动笔,互助合作,分工协作。完成后,教师再概述进一步互动落实体系的完整,抓知识点的准确度,突出复习的重点、难点、常考点,突破热点、疑点、冷僻点、易错点。完成这项工作后,再进入第二轮复习的点睛环节。高中历史第二轮复习点睛环节的设计一定要讲究一些方法、技巧,不能按部就班、生搬硬套。点睛环节的设计理念应该为:转换角度思考,找寻新的切入点,让学生多“遭遇”新的情况,在“遭遇”新情况中思考、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使其思维能力不断得以提升。

当“专题———主题”知识系统梳理完成后,教师要激发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这一环节关键是设计问题,让学生思维真正动起来。学生只有对历史主题知识内在规律作深入地探究,才能实现第二轮复习后的飞跃。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有价值、有意义,点拨要恰到好处,角度要新颖富有创意。例如,在完成中国古代工程建设主题知识梳理后,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中国古代工程建设主题涉及哪些不同类型?(水利工程、海塘工程等等) 水利工程建设对古代经济政治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灌溉、航运、防洪等,作用是巩固统治、促进交流等)

第二轮复习还应配合相应的主题式练习,以此来查实知识,提升能力。这轮复习,应尽可能收集整理本学年度全国各省市诊断题、联考题、模拟题进行筛选、整理,改编成配套练习(练习应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宜新不宜旧,宜少不宜多)。学生练习后,教师务必进行精辟地评讲,点明试题考查意图,点拨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答题习惯,同时弥补主题知识的不足。

202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2 篇3

高三学子经过了十二年寒窗苦读,检验其“苦读”效果的高考就这两天。在高考考场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五大绝招”使你轻松入场,“十大策略”为你保驾护航,超越自我,用奋斗放飞希望,永不言弃,用信念实现梦想,拥抱成功。

一、“五大绝招”使你轻松入场 1.有备而来,有自信,有朝气

进入考场前,再检查一下自己的考试包,如准考证、身份证等证件是否齐全,确保万无一失。进入考场后,快要正式考试了,不紧张是假的,怎么办?可以向周围的同学主动问好;还可以闭上眼睛,深呼吸几分钟,这样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也可以对自己说“我有备而来”“我准备好了”“成功就在眼前”,以此来激励自己,或者闭目回想老师嘱咐的话语。总之,在临战前,一定要寻找在战场上“挥洒自如”的感觉,树立起“唯我独尊,充分自信”的勇气,保持“沉着冷静,适度紧张”的心情,相信有朝气才会有成绩。

2.考前五分钟,整体布局谋划

要充分利用好发卷后的5分钟。拿到考卷后5分钟内是不允许答题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5分钟。首先,要按要求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准确填写相应的信息。其次,要浏览全卷,做到“三看”:一看试卷科目是否相符,试卷内容是否齐全、是否有倒装、重印、漏印或字迹不清等现象,如有应立即向监考老师反映,及时调换;二看试卷试题的分布情况,树立起试题的板块学科意识;三看试卷两大题型,明确选择题题型和非选择题的考查主题,定位考查的知识点和历史阶段。经过这“三看”,对全卷有个整体把握,以便尽早定下“作战”方案及对全卷各部分的难易程度和所需时间作大致评估。

3.答题策略与节奏

就当前高考试卷而言,无论是文科综合卷,还是历史单科卷,其排序都是先选择题,后非选择题。那么,怎样安排好答题顺序呢?

答题顺序,建议选择题按试题顺序做完。非选择题,可以按学科做,也可以按试题难易程度从易到难挑着做,组织答案时,一定要看清题号,将答案写在相应的答题区域。

时间分配,注意合理分配时间。考试过程中有的考生过于紧张,盲目抢速度,审题不到位,思维展不开;有的考生缺乏时间观念,答题时或被某道题缠住无法脱身,或对某道题很有把握,在它上面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这些都是影响考生正常发挥水平的因素。因此考生在做选择题时,每道题尽量控制在50秒以内,最多不要超过1分钟,不会的选择题也要根据理解和第一感觉选择一个选项,是否更改待检查时再作出决定。做非选择题时,每道题控制在15~20分钟,所写答案要点的多少要与分值相当。

4.防止无意识失分因素

第一,选择题答题卡一定要填涂规范,否则将影响整体成绩。第二,主观题一定要在对

应题号规定的区域内答题:

(1)超出答题区域的内容都将是无效答案;(2)切忌随意答题,随意修改,影响评卷和得分;(3)字体要规范;(4)修改要干净;(5)要保持答题卡的整洁。5.检查修改有章可循

每年都有相当多考生走出考场后,会有这样的体会,试题做完后进行检查和修改时,总觉得原来的答案有问题,于是就进行了修改,但结果却是改对的少,改错的多。针对这种情况,建议高三学子们:先入为主,别轻易改动。检查时,重点检查难题或把握不大的题,但不要轻易改动原来的答案,要尊重原始答案,特别是选择题,除非有确切的把握。

二、“十大策略”为你保驾护航

每年考试中总有或大或小的事故发生,这就决定了考生必须学会应急策略、心态调整和思维转移,下面笔者谈几点体会:

策略一 拿到试卷后头脑突然空白怎么办?

一些同学开考前镇定自若,但试卷一发下来,头脑空白,心跳加速。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转移注意力,如把试卷铺平放在桌面上,整理一下答题工具,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其次不要急着做题,喝口水、闭目养神,深呼吸片刻;也可以通过强烈的心理暗示来抑制紧张情绪,告诉自己“我复习得很好,一定会考出好成绩”“我是最棒的”。

策略二 遇到难题卡壳怎么办?

一旦遇到难题无法继续下去时,首先可暗示自己“怕什么,我做不出,别人也做不出”。其次应暂时放弃,先留个记号,继续答下一个题目,但要对此题做一些备忘,重新检查时,可节省重新阅读的时间,省去了重复的思考。如果还是做不出来,可以把与试题相关的关键词句写出来,增加得分机会。如果“关键词语、重点词语”也把握不准,则可以把重点句写下来。如果规定“不得摘抄材料原句”,则可变通成相近词语。

策略三 遇到新题型怎么办?

遇到没有见过的新题型时,应明确不管新题型“设计巧妙,构思独特”到什么程度,它考查的主干知识没有变,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具体而言,应该弄清答题主旨,答题思路要稳,要把思维引到自己熟悉的知识点和历史阶段中来,寻找答题的依据。

策略四 突然记不起相应知识点怎么办?

突然忘记时千万不要慌张。考试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本来某个知识点记得很清楚,可是突然什么也记不起来。这时切记不要慌乱,可以放松一下,也可以想想该知识点在哪本书上,是书上的哪一部分,这部分又有哪些相关知识点等。

策略五 举棋不定时怎么办?

考试中常会遇到模棱两可的情况,特别是选择题,不能肯定哪个是正确的。举棋不定时,应坚持第一印象,选择先想到的那个。因为想到的第一个答案,往往是我们因长期练习而产生的反应,正确的几率会相对大一些。如果完全没有信心时,就猜题,千万不要将试卷放空。

策略六 试卷、答题卡弄坏了怎么办?

开考后,不小心损坏了考试卷或答题卡,不要慌张,应首先向监考老师反映。试卷、答题卡更换之后,要按最初的要求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写上(填上)姓名、考号,然后对照原答题卡仔细誊抄,确保题号无误。

策略七 发现题目答错了怎么办?

第一,如果是答错区域了,若只是刚刚动笔,直接删掉即可;如果答错区域过大,影响了本该要答题的空间,则要向监考老师报告解决。第二,如果是题目做错了,首先要看错误类型,是全题皆错、局部错误、过程有错还是结果错误,对症下药,有针对性修改;其次是知道题目答错时,千万不要把已经回答的内容全部删掉(除非答非所问),如果相应区域的空白处能满足继续答题,可以把要补充的清晰的答案写在上面,如果不能满足,则要向监考老师报告解决。

策略八 检查就是重新做题吗?

检查试卷时,要变换思路,采取另外的方法论证答案,同时要自信,不要无端怀疑自己,将原来正确的内容改掉。另外,要有合理的时间观念。对自己有把握的题可以一扫而过,对一些不太确定的题目,可以多留些时间。

策略九 发现答题时间不够了怎么办?

第一,要调整一下心态,暗示自己不要着急。第二,要迅速调整做题策略,看看答题卡有没有填涂好,如果没有填涂好,先填答题卡,尤其要耐心看一遍选择题题号顺序。第三,整体看一下还有几道题目没有做,难易度如何,当机立断进行取舍,最佳做法是从易到难,边做边填写到答题卡上,要坚信“急中会生智”,不言放弃直到最后一秒。

策略十 考完一科后的“大整顿”

心态调整:第一,要有“壮士断腕”的风度,考完后尽快离开考场,高考是“集团整体作战”,千万不要因为某一科的考试而影响后面其他科目的考试。考完一科就“丢”掉一科,不要考完就对答案。第二,对父母和其他考生问“考得好不好”“紧不紧张”,尽可一笑置之,或者一句话“这是我经历的所有考试中考得最好的一次”。第三,考完一个科目后,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处在劣势,如果这样的话,这场仗还没打完就已经输了。

202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2 篇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

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传统智慧依然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

一是“博与精”。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人们说“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读《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结合《诗经·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其学术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大方无隅”的境界。与博对应的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可谓精益求精。这种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中应汲取的精神力量。二是“渐与顿”。古代经典示求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孔子授学以“时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均是渐习而求知。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为优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柴房小僧惠能以为不佳,复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前者明“渐”,后则倡“顿”,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予惠能,成为六祖。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揭示了一种在求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三谈“得与失”。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饱饱吃一顿。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与孔子的“安贫乐道”、孟子的“舍利取义”思想是默契的。

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理解经典,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这种互为,是艺术情境。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谈诗学中的执着、感逝与向往,非常形象而精彩。这三段故事也能借助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对美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却对我们认识经典并付诸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迪的。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写了一段情事,表现出一种对和美世界的回忆与反思,同样可以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北梦琐言》记载一名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原来这诗表现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人身自由的追求,而古人又将此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离乡的情境。“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象化成“别情”的象征。

(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1.下列有关“学术情境”“艺术情境”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是指阅读古典作品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时所具有的人同其心其情的人文情境。

B.“学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求真认知,而“艺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审美趣味。

C.艺术情境不同于学术情境的特点是创造“形象”为“象征”,如“红叶题诗”由表现对人身自由的追求演化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D.《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此即艺术情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D项,应为“学术情境”。答案:D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反映了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有着共同的学术背景。

B.阅读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境界。

C.我们学习经典汲取的精神力量是阅读经典时应具有的精益求精、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

D.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故意歪曲老子原意所说的情人节的话,是为了表明阅读经典要敢于舍去获得。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通’才能达到‘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境界”,文中无依据。C项,判断失当,因果错置。D项,文中说“这或许是”,或然成必然。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强调阅读经典要“博”,“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五载,增删五次”体现了作者的精品意识。

B.渐习积累知识,增进学养;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

C.人们在用审美心态阅读经典时,可以获得“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所表现出的审美趣味。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杨

柳”已成为“别情”的象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文中无依据。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①“中和”在我国美学体系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它是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美的最基本的认识。

②“中和”这一美学范畴形成于先秦时代:它包括“和”与“中”两个方面。以“和”为美的思想早在孔子之前就出现了。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就有过“和五味以调口”和“和六律以聪耳”的说法,他还指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等等。这都是强调美只能存在于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之中,这种多样性的统一就叫做“和”,因此“和”就是美。稍后于史伯的晏婴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他不仅认为美在于多样性的统一,而且特别强调这种统一往往是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音的“清浊、大小、短长、疾徐”等对立因素互相调和统一的结果。

③当时的人们认为整个宇宙就是由阴阳的对立统一所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不仅自然是和谐有序的,而且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也是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的“和”,也是最高的美。

④“中”的观念的形成同孔子的“中庸”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中庸”思想的实质是要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应当保持调和,矛盾的双方都有所节制,以避免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统一体的破坏。孔子还提出“过犹不及”,反对矛盾的任意一方为突出自己而压倒另一方,主张每一方都在自身所应有的限度内适当发展,这样就没有“过”或“不及”的毛病,这就叫作“中庸”。“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

⑤对于孔子来说,美也是离不开这个原则的,违背了“中庸”,就不能有美。孔子对于美的看法是任何一方都不要超过,而要适当配合,如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就不会有美。孔子之所以称道《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在于其情感的表现是适度的。这说明孔子主张以理节情,情理适中,既不抹杀情感,也不放纵情感。正是在孔子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后世所谓“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它既是中国艺术的一般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一般特征。

⑥本来,以和为美的思想,在西方也早已出现。但是,在我国由于这一思想同孔子的中庸思想相联系,就特别强调各种对立因素在量上的适度,强调各种对立因素的调和适中,这便形成了中国美学以“中和”为美的思想。它是我国美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范畴,影响了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美学和艺术的基本风貌,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选自李戎主编的《美学概论》,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中和”,是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美的最基本的认识。B.包括“和”与“中”两个方面的美学范畴“中和”形成于先秦时代。

C.多样统一的“和”与各方都不超过、互相配合的“中”,构成了美学原则“中和”。D.“中和”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美学和艺术的基本风貌,甚至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A项,是对“中和”的整体评价。B项,是“中和”的形成时代。C项,本文的主体部分,怎样理解美学范畴的“中和”。D项,对“中和”的意义总结。

答案:C 5.下列关于“中”“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的“和”,也是最高的美。

B.美学原则“中”强调的是平衡调和,各要素要在自身所应有的限度内发展,不能压倒别的要素。

C.“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是由孔子以理节情、情理适中的主张发展来的。

D.“中和”是我国美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但“中”“和”观念的形成时间并不一致,“和”要早于“中”。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由孔子以理节情、情理适中的主张发展来的”错,由原文“正是在孔子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后世所谓‘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可知,“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和孔子以理节情、情理适中的主张不是先后发展的关系。

答案:C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介绍“中和”时,引述史伯、晏婴、孔子等的观点,有助于阐明“中”“和”的原则和特征。

B.文章第④段介绍中庸之道,是为了阐明它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儒家遵循的修身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因众多意象统一产生了动人之美,若只有一个意象就不具备和谐之美了。

D.“和”与“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全面把握“中和”的内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美 学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第四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中’的观

念的形成同孔子的‘中庸’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儒家遵循的修身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无中生有。

202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2 篇5

题点训练一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目标解说]

在任何时候抓审题立意训练都很重要。二轮作文训练中,还是要抓好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训练时要突出三个关键词:①读懂,②方法,③角度。

一、新材料作文审题基本方法训练

1.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边练边悟 试用提炼中心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1)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①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②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两个台湾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一个观光团的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另一个观光团的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整体把握材料。同样的情况,在不同的人心里由于意念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态度。同样的路,同样的游客,不同的导游给出不同的诠释,当然,带给游客的心境也不一样。由此可以写:同样的境遇,以不同的心态看待,感受就截然不同;相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换一种角度欣赏风景,换一种心情体验人生。

2.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自然是关键句,但千万不可忽视命题者的提示性语言,它们往往才是真正的关键句。

边练边悟 请用抓关键句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1)一只小蚂蚁跟着哥哥去寻食,突然下起了大雨,哥哥对着小蚂蚁喊:“快跑!”小蚂蚁却看见蜗牛在雨中慢悠悠爬着,不慌不忙,它就问哥哥:“为什么蜗牛不跑?”哥哥说:“没伞的孩子就得拼命奔跑。”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没伞的孩子就得拼命奔跑”是关键句,其中“伞”是个喻体,比喻可以给人提供保护的外部条件,诸如富裕的家境、杰出的父母、超人的优势等等。由此可写:没有优越外部条件的人就必须努力拼搏。

(2)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索尔·佩尔马特,在得知获奖时淡定地说:“我终于也有自己的停车位了。”

在该校中,有一排写着“NL”(诺贝尔桂冠得主的英文缩写)标志的停车位,是专门为诺奖得主服务的,这是学校的唯一奖励,也是学校向他们致敬的特有方式。

得了诺贝尔奖,不涨工资不升职,照样上课、监考、做实验,不同的是他们的车终于有地方停了。

对于这个奖励措施,伯克利的教授们这样说:“做学问如果没有一颗淡定的心,就没法继续,更不可能前进。”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教授们的话是关键句,据此可这样立意:做人(学问)有了淡定之心,方能前进。

3.由果推因法

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有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边练边悟 请用由果推因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1)兔子站在山涧的边缘,望着对面草地上的绿草,垂涎三尺。但山涧有几十米宽,除非长着翅膀的鸟才能到对岸。兔子心想,自己长着翅膀就好了,那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飞到对面的草地上美餐一顿„„忽然一股巨大的旋风刮过来,兔子被刮上天空,它只觉得天旋地转,一会儿它轻轻地落在了地上。

自己竟然“飞”过了山涧!黄牛、山羊、野猪等动物见山涧对面飞过来一个东西,惊呆了:这个会飞的东西竟是兔子!从此,兔子成了动物界的体育明星。黄牛、山羊、野猪先后请兔子到自己的领地给自己的同类作报告。兔子常伴着阵阵掌声登上讲台,慷慨陈词,讲自己飞跃山涧的实践与体会,在一片赞赏和喝彩声中,兔子觉得自己真的成了一只会飞的兔子了。一天,它站在山涧边上,为大家再次表演飞跃山涧的绝技,只见它用足力气,猛地向对面跃去。可是,它只“飞”出几米便坠到山涧里去了。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本题可用由果推因的方法来审题立意,兔子之所以会坠入山涧,原因就是没有认清自己仅仅是只兔子,根本不会飞翔,故考生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正确认识自己,在鲜花与掌声中别迷失自我;②正确看待鲜花与掌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③生活中的“偶然”未必就是“必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偶然”。

(2)一只公鸡在田野里为自己和母鸡们寻找食物。它发现了一块宝玉,便对宝玉说:“若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会非常珍惜地把你捡起来,但我发现了你却毫无用处。我与其得到世界上的一切宝玉,倒不如得到一颗麦子好。”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公鸡为什么不愿得到宝玉,而愿意得到一颗麦子?因为“麦子”能吃,“宝玉”不能吃。据此可以这样立意:①自己需要的才是最珍贵的,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4.抓关系法

新材料作文中提供的对象、要素多是多元的,能从中抓住一对关系或一组矛盾来审题立意,不仅能扣题,而且往往被视为立意深刻。边练边悟 请用抓关系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1)一片罂粟开花了,娇艳美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罂粟对过路的人说:“如果你能采食我的果实,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

路人对罂粟说:“如果陶醉于你片刻的快乐,就会给我带来长久的痛苦!”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则对话有一个“快乐”与“痛苦”的矛盾问题,抓住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立意就准确了。如:快乐与痛苦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老师去为学生准备咖啡,回来时端着一大壶咖啡和各式各样的杯子,这些杯子有陶瓷的、塑料的、玻璃的、水晶的,有的普通,有的昂贵,有的精致,老师让大家随意享用。

等每个学生都端起一杯咖啡,老师说话了:“你们注意到了吗?所有好看昂贵的杯子都被用了,剩下了那些朴素便宜的杯子。杯子不会让咖啡的质量变得更好,很多时候,只是让它变得更贵一些,甚至,有时候,让人忽略了我们到底在喝什么。”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所给的是一则寓意性材料,核心内容主要是围绕“咖啡与杯子”来谈的,因而要加以联想引申,要将“咖啡与杯子”上升到社会生活层面,挖掘其深层的指代意蕴。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咖啡”实际上就是生活的本身与本质,而“杯子”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已,因为学生要喝的是“咖啡”,“杯子”只是盛咖啡的工具。因此,“咖啡”与“杯子”的关系,就是主与次、本与末、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则材料的含意也就是生活中我们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不能迷失在那些不重要的东西上。

5.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此法主要适用于多则材料型。边练边悟 请用求异同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1)材料一 古语:树怕没皮,人怕没脸。俗语:死要面子活受罪。

材料二 林语堂先生说过:中国人的脸面,不但可以洗,可以刮,还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面子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可以倾家荡产而为之。

材料三 时值暑假,来自京沪一些医院的整形外科统计数字显示,青少年占到了就诊人数的60%至70%,就诊的青少年除了极少数因为无耳、兔唇等原因必须进行修补以外,绝大多数是为了“锦上添花”,有的甚至举着一些名模明星的照片前来就诊,照片上的形象就是其整形标准。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渴望被周围人承认的双重原因,青

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被“面子”观念困扰。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题适合用求异同法,异中求同。

上述三则材料都是讲的中国人的“面子”。“面子”在这里有两重含义,浅层的是指人生理上的脸面,深层的是指人心理和精神上的脸面。中国人爱争面子,在国人看来,面子是人们身份的标志,有面子是才干的表现。面子关系着人的尊严、荣誉。国人看重脸面,这对于维系人情和稳定社会不无积极意义,但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变成虚荣,就会产生浅薄,就会导致社会风气的浮靡奢华。然而,为了面子而不顾实际,为了形象而不顾人的死活,却是当前某些人的一种通病。

面子关乎人们的尊严、荣辱,当然要讲,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要面子就是讲尊严。但是,面子不等于虚荣心,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更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而劳民伤财、弄虚作假。有时候,勇于暴露自己的缺点,恰恰是给自己争来了面子。我们要的是表里如

一、形式内容相统一的面子。

(2)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富兰克林有句耐人寻味的名言:“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直立起来的。”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沈尹默先生有句深深触动人们内心的诗句:“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依靠着。”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可以寻找两则材料的内在联系。前一则材料的内涵是告诫人们要充实自我,后一则材料的内涵是告诫人们要自立自强。合起来说,就是:人,既要不断充实自我,又要自立自强。

二、多角度立意,寻找最佳立意

新材料作文都可以多角度立意。一般而言,材料中不同的人、事、物就是不同的立意角度,甚至主要的人、事也有多角度立意。

立意可以多角度,但写进文中的却只能有一个,于是,要在众多立意中寻找最佳立意。什么是最佳立意呢?从命题角度讲,符合命题人意图的就是最佳的。命题人命题时总是有把材料放在一定的时代、社会背景,暗含时代、社会特点的考量;有重视考查学生思辨能力的意图。凡能符合这些意图的,就是最佳立意。从材料角度看,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角度立意,就是最佳立意。从考生自己看,能利于发挥,且易出彩的立意就是最佳立意。边练边悟 请对下面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并注意多角度立意和最佳立意。

1.小镇里住着一位先知。当异乡人来到先知的住处时,已是入夜时分,门开着。他叫唤两声,无人答应,就自行进入。

那是一个很大的房间。一盏点燃的煤油灯,就摆在离门口不远处的一张大桌子上,但桌边却空无一人。无数飞蛾绕着煤油灯的亮光飞舞。慢慢适应屋内的明暗后,异乡人发现在房间深处的一个角落,还有一张小桌子,桌上点着一根蜡烛。先知就坐在小桌子前,对着烛光看书。异乡人走过去,向先知致了意,疑惑地问道:“先知啊,这个烛光比起煤油灯的灯光暗淡许多,您为什么不在煤油灯下,反而在这里看书呢?”

先知抬起头,微笑着说:“那盏较亮的煤油灯是我为了飞蛾而设的,这样我才能安静地

在这里看书,不受干扰啊!”

(1)多角度立意:

①先知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飞蛾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灯光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佳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先知角度 先知之所以弃较亮的煤油灯而使用光线暗淡的蜡烛,是因为他不愿放弃自己坚守的一种操守,一种追求,那一盏微弱的烛光就是他的人生追求。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的立意同执著、信念、坚守等话题如出一辙,只是侧重点应该放在对一种心灵纯净、灵魂自由坚守上更加贴题。

②飞蛾角度 它是作为干扰先知的对立面出现的,应该是世俗的载体,是一种诱惑人们心灵走向崇高反面的力量。先知对付它的方式是任它追逐它的所好,不为诱惑所动。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的立意可以是人与人的追求是不同的,世俗之人有他们的快乐,高尚之人有自己的准则,这就是世界多样性的写照。我们不可以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独守心灵的净土。

③灯光角度 灯光本身并没有错对之分,区别在于人们对它的感受和好恶不同而已。光彩熠熠固然美丽,光线微弱未必不好,关键是在什么外在条件下去审视。先知对灼灼之光并不偏爱,因为它过于热闹;而飞蛾对灼灼之光情有独钟,因为那是它的追求。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的立意仍然可以回到人们,回到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回到人们的生活观,甚至是人生观的分析判断上来。

(2)略。

2.有个四五岁的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男孩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1)多角度立意:

①儿子角度: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父亲角度: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综合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佳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儿子角度(关键词:自知、适合自己、坚持自己的做法、亲身体验)

与儿子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这应该是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句。审题的核心要素是如何看待自我行为,“自己”一词为立意的关键点。从另一个角度看,材料还有一个如何看待他人与外物的角度,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辩证思维的空间。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

a.为自己而活(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下);

b.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

c.勇于打破常规,选择适合自己的;

d.只要适合自己,就应该被尊重;

e.坚持符合自己发展的做法;

f.人生如人穿袜子,苦乐自知;

g.别人只是观众;

h.快乐的感受因人而异;

i.实践出真知,行不行要靠亲身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j.人要根据需要去控制物,而不能成为物的奴隶(物的价值在为人所用,而非为了好看)。②父亲角度(关键词:别人的感受、合乎习惯常规、站在孩子的角度)

与父亲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父亲想引导孩子照常规穿袜子,孩子却不听从,父亲生气也是人之常情。但父亲也不能不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能一味要求孩子按惯例做事。毕竟,孩子的做法是建立在真实感受上的,看似违反常规,却不违反常理,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作为父亲有必要予以尊重,这对培养孩子的个性很重要。孩子的童真不应该被扼杀,只要孩子的举动不违背常理,只要适合其成长轨迹,都应该被理解、尊重,甚至引导、鼓励。因此,面对孩子的另类表现,家长怎样处理就是一门成长教育的高深学问。

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

a.教育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因势利导;

b.人要努力适应、遵守社会规范(我们的行为举止要合乎习惯,顺乎常规);

c.要多考虑他人感受。

③综合角度

人既要保有本真,尊重自我;又要努力适应社会规范。

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综合练7 篇6

初冬道中 曾 巩

潦退蛟螭不可逃,溪潭清澈见秋毫。

欲霜日射西山赤,渐冷天腾北极高。

秀色更浓唯竹柏,孤根先动是蓬蒿。

感时一抚青萍[注]叹,马踏西风气自豪。注 青萍:古宝剑名,泛指剑。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5分)答:

(2)请简要赏析颔联“射”“腾”二字的妙处。(6分)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 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1)有人说这首词的上片可用“朦胧”一词概括,请加以赏析。(5分)答:

(2)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中也有,试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6分)答: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太原早秋 李 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1)试赏析“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两句的妙处。(5分)答:

(2)诗句“心飞故国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答:

4.(2015·甘肃部分高中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

注 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岁暮自桐庐归钱 [宋]潘阆

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渔浦风水急,龙山

[注]

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

注 龙山:钱塘江南岸的小山。

(1)两首诗都着力表现一个“归”字,但“归”的内容却各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答:

(2)两首诗所用意象不同,其中蕴涵的意味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精析

综合练7 1.(1)溪潭清澈,写其品行纯洁;日射天腾,见其志向高远;竹柏后凋,明其坚守之意;青萍之叹,叙其壮志难酬;马踏西风,抒其凌云豪情。

解析 根据诗歌中“景情”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逐联分析。

(2)“射”字突出阳光的力量和气势,描画出瑰丽的冬日山景;“腾”字运用拟物手法,将天空比作不受羁绊的骏马,极写冬日天空之高旷。“射”“腾”二字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赞美自然之情,寄寓了诗人奋发有为之志。

解析 答题步骤:解释二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二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增强了感染力,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1)①词人酒醒之后,眼前景色朦胧:月色微微,云彩轻轻。②此时词人意识朦胧:记得饮酒高歌,怎么又到船上了呢?③词作营造的意境朦胧:回望烟雾迷蒙的京口,仿佛梦之初醒,巧妙烘托出醉醒后的心境。

(2)①手法不同:柳词状写想象之景,是虚写;苏词状写眼前之景,是实写。②诉说的内容不同:柳永是向情人诉说“千种风情”,苏轼是向朋友和亲人倾诉羁旅之“梦”。

3.(1)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2)虽然归家的愿望不能立即实现,但是归心似箭,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4.(1)王诗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牛羊徐徐归村巷,老人拄杖等候牧童归,雉鸡鸣叫归巢,蚕儿吐丝作茧,农夫荷锄归来,万物皆有所归。这使诗人既羡慕又惆怅,吟咏《式微》,以表归隐田园的心情。潘诗写自己客居他乡,奔波劳碌,异常孤独,终于得以自异地归家,表现了急切的思归心情。

202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2 篇7

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为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经备课组老师讨论决定,仍将以专题复习的形式为主。计划(初稿)如下

一、时间按排:

3月初至4月中旬

二、内容安排:

第一专题:牛顿运动定律;

第二专题:动量和能量;

第三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第四专题: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

第五专题:物理学科内的综合;

第六专题: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

第七专题: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

第八专题: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

第九专题: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三、其它问题:

我们认为要搞好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概括起来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在高考中突出学科内的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2、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应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二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的训练。

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的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影响其他题的解答)。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关键词语的理解。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刚好能越过最高点”等“刚好”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原因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②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0”(因弹力和摩擦力是属于接触力);“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最大值”;“追击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点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V1≤V2”;“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当合外力为最大时,加速度最大,当合外力为0,加速度为0,而速度达到最大”;“两物体碰撞过程中速度相等时系统动能最小”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③排除干扰因素。

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2)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每次考试阅卷以后,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就是聊聊几句就完事。同时,因运算能力也不行,使得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但这谁也不能原谅)。

在高考《考试大纲》中明显增大了主、客观题的比例,由55%:45%调整为60%:40%,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解题格式是目前广大学生应解决的重大问题。怎样答题才算规范呢?

首先是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②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③说明研究对象划研究的过程;

④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⑤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其次是列方程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

一是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有些同学在解答时,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公式罗列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

二是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如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转半径,不能直接写成,而应用向心力公式: 物体从高为h处自由下落时的速度V写成,而不是由机械能守恒: 下落的时间t用,而不是用运动规律: 这一原始式等等。

三是方程要完备,不要漏方程,如在电磁感应中电流未知时求安培力,应先把电路的感应电动势求出,即: 同时利用 求出电流I,而不能直接只写安培力公式F=BIL。

四是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如上例中不要写成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①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②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③因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分数作计算结果,如“、1/2”等应把它换成小数。

④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采用四舍五入。

⑤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只要能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相信一定能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

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教师工作计划(二)

一、实验复习

配合练习题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如伏安法,分压限流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选择等。

二、专题复习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三、内容安排

1、牛顿运动定律

2、动量和能量

3、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

5、物理学科内的综合6、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

7、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

8、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四、第二轮复习注意的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2、审题能力的训练

3、答题规范

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2)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3)说明研究对象,划分研究过程;

(4)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5)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解题过程

(1)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要把公式与题目内容联系起来)。

(2)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

(3)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1)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2)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3)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1到2位有效数字

(4)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

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教师工作计划(三)

目前,物理总复习普遍进入二轮,即专题复习阶段,时间一般延伸到四月底。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复习过程,既为第一轮拉网式复习作部分的归纳疏理,同时也为五月份开始的第三轮复习作知识与技能的储备。所以,不能掉以轻心,要讲究复习策略。建议大家突出三大板块。

一、知识板块:以小综合为主,不求大而全。

第一轮复习基本上都是以单元,章节为体系。侧重全面弄懂基本概念,透彻理解基本规律,熟练运用基本公式解答“个体”类物理问题。综合应用程度不太高。实际上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是客观存在,所以,我们因势利导把知识进行适当综合。但要循序渐进,以小综合为主,不求一步到位的大而全。

所谓小综合,就是大家一眼就能审视出一个问题涉及那两个知识点,可能用到那几个物理公式的。譬如:

1、力和物体的运动综合问题(力的平衡、直线运动、牛顿定律、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2、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问题;

3、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4、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定律;

5、气体性质问题;

6、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匀速、匀加速、匀减速、往复运动),曲线运动(类平抛、圆周运动);

7、直流电路分析问题:①动态分析,②故障分析;

8、电磁感应中的综合问题:①导体棒切割磁感线(单根、双根、U形导轨、∠形导轨、O形导轨;导轨水平放置、竖直放置、倾斜放置等各种情景),②闭合线圈穿过有界磁场(线圈有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梯形等),(有边界单个磁场,有分界衔接磁场)、(线圈有竖直方向穿过、水平方向穿过等各种情景);

9、物理实验专题复习:①应用性实验,②设计性实验,③探究性实验;

10、物理信息给予题(新概念、新规律、数据、表格、图像等)

11、联系实际新情景题(文字描述新情景、图字展现新情景、建物理模型,重物理过程分析);

12、常用的几种物理思维方法;

13、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二、方法板块:以基本方法为主,不哗众取宠。

分析研究和解答物理问题,离不开物理思想,这种思想直觉反应是思维方法。平时学习中大家已经接触和应用过多种方法,但仍是比较零乱的。因此,有必要适当地加于归纳总结,能知道一些方法的适用情况,区别普遍性与特殊性。其中要以基本方法为主。即必须掌握,熟练应用且平时用得最多的几种方法。

如受力分析法:从中判断研究对象受几个力,是恒力还是变力;过程分析法:能把较复杂的物理问题分析成若干简单的物理过程从而明确每个分过程该选用什么物理定理定律处理;状态分析法:对于应用守恒规律(机械能守恒、定质量气体状态方程)和物理定理(动能定理)处理的问题,正确选定和确定状态至关重要;

控制变量的方法:当研究三个或三个以上物理量变化关系时(F、a、m;F、m、r、ω;P、V、T等)通过假设的方法控制其中的一个量不变,从而便于深入研究。还有常用的可逆的方法、等效方法、类比方法、建立物理模的方法等,都是大家因题而宜该学会和掌握的。

至于图像法、极端法、赋值法、微元法、对称法等,具有特殊性,故不必为方法而刻意地选用,更不必华众取宠而冲淡知识的综合与应用。这对夯实基本功十分有益的。

三、实验板块:以设计探究为主,不纸上谈兵。

物理实验是高考重要的考查内容,主要考查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正确选用实验仪器,了解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能用学过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对演示实验和物理现象观察和分析探究能力。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有什么技巧 篇8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有什么技巧

一、全面归纳历史阶段特征,贯通基础知识。为了贯通基础知识,学生们应全面归纳总结某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以及下属相关知识点。基本维度大致包括该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政治制度沿革、思想文化变迁、科学技术创新、世界形势变幻以及选修相关内容等。

二、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拓展,攻破重难点知识。高考复习当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很多常考知识,恰恰是同学们的不足之处,而这类知识课本也没有相关的正面的系统表述,这样的知识应该说既属于重点知识,更属于难点知识。要攻破这类重难点知识,学生们应在贯通基础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拓展。

三、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提高解题能力。现行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是“知识抽样,能力覆盖”.只有大量知识而缺乏解题能力无法取得高考最终胜利,因此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要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以提高解题能力。应重点训练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在较为紧张的状态下、较为快速准确地将题目答完;应重点训练正确解读、充分利用给定材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以及欧化语言材料的能力;应重点训练分析能力;应重点训练概述能力;应重点训练比较能力;应重点训练评述能力;要在答题角度上下功夫;要在关键词上下功夫;要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高成绩的方法

1.潜心静气,夯实基础

“能力立意”虽已成为当今高考命题的主旋律,但我们只要分析一下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就不难发现高考对学科“双基”的要求并没有削弱,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科基础知识仍然是文科综合能力的根基。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建议坚守教材阵地,既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兼顾对边角知识的落实,由此展开知识迁移转换与发散性思维。

3.理解内涵,善于记忆

精读、巧记、理解内涵,是落实学科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善用记忆方法就能事半功倍,如抓关键词的浓缩记忆法此外,常见的记忆方法还有:歌诀记忆法,形象记忆法,词头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图示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等。

3.抓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认知规律

主干知识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东西,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总结

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上一篇:魔鬼训练培训下一篇:会计基础知识培训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