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应急管理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题-应急管理(共8篇)

试题-应急管理 篇1

1、安全生产事故中死亡8人,属于重大事故。(×)

2、演练实施过程中,一般要安排专门人员,采用文字、照片和音像等手段记录演练过程。(√)

3、单项演练是指涉及应急预案中多项或全部应急响应功能的演练活动。(×)

4、一次完整的应急演练活动要包括计划、准备、实施、评估总结和改进等五个阶段。(√)

5、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演练组织单位和参与单位应按照改进计划中规定的责任和时限要求,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

选择题

1、某企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5600万元,该事故属于(B)。A、特别重大事故

B、重大事故

C、较大事故

D、一般事故

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一级上报时间不得超过(B)小时。A、1

B、2

C、3

D、4

3、较大涉险事故、一般事故、较大事故每日至少续报1次;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每日至少续报(B)次。

A、1

B、2

C、3

D、4

4、自事故发生之日起(D)内(道路交通、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于当日续报。

A、2个月

B、1个月

C、60日

D、30日

5、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C)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A、2个月

B、1个月

C、60日

D、30日

问答题:

1、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答: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2、发生什么情况时会终止演练?

试题-应急管理 篇2

从现有的技术上看, 气象部门预测台风和暴雨的能力已走向成熟。事实上, “菲特”到来之前, 无论是中央还是相关省市, 都早已提前部署准备采取对策;这次受到“菲特”重创的城市, 曾多次经历台风历练, 本应对“菲特”来袭应对自如, 可结果却恰恰相反。

其实, 类似的教训并不少见。理性分析, 面对渐成常态的灾害, 各级各类城市从预警到应急, 从防灾到救灾, 从意识、手段到能力都存在问题, 常常有猝不及防、防不胜防之感, 甚至出现应对不当加重灾害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规划不够科学。进入新世纪, 很多城市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一旦面对突发性灾害时就无法正常运转, 甚至瘫痪。究其原因, 一方面, 在以往的应急管理工作中, 规划过程都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 在城市建设中缺乏减灾、防灾意识, 城市规划编制中, 对城市防灾、减灾、备灾等问题研究不够, 没有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进行周密安排。面对接二连三出现的各种城市灾害, 需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深刻进行反思。

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长期以来, 很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存在着重形象轻功能、重短期轻长效的、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城市道路、防洪排涝、公共空间、应急救援、社会保障等达不到应急要求。以排水系统为例, 众多城市虽然在“年年挖, 年年建”, 但排水系统只能勉强抵御“一年一遇”, 碰到“五年一遇”就惨不忍睹。

应急管理粗放低效。很多城市基本上没有形成信息通畅、反映敏捷、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决策和协调机构, 灾害预警、应急管理往往是临时性任务, 尚未成为公共管理部门日常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案不全, 信息不畅、政出多门、协调不力, 效率低下, 预警机制不能预警。很多城市尽管针对种种灾害性天气也有所谓的应急预案, 可惜的是, 这些预案, 要么不完善、不周全, 要么只是停留在文本上。于是, 一旦灾害发生, 应急所需的物资、设备、人力总是很难到位, 相关应急机制陷于失灵。不仅如此, 应急管理远未做到精细化、人性化。“菲特”袭击前, 气象部门曾发出过预警, 从市民的反应看, 预警很大程度上都“放了空炮”。但如果当地的预警机制早发声、早提醒, 相关预案及时启动, 市民应对可能更为从容, 也就不会有那么多车泡在水里, 不会使大量民众措手不及。真正负责任的做法, 应该是通过各种信息渠道, 通过各种应变措施, 让信息流尽可能传达到每一个市民, 让应对灾害的方法为每个人所掌握, 让人们的生产生活尽可能避开灾害侵袭。这显然是一次“全城戒备”, 需要包括气象部门在内的各部门力量共同参与, 制定系统而完善的应对方案, 从而避免出现重大损失。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近年来, 又进入了城镇化加速时期, 城镇化在带来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的同时, 也带来了灾害风险的聚集。如何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机制, 增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 让城市在灾害面前变得更加强韧, 是众多城市建设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建议:

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实现基础设施提档。完好、完备的应急设备、设施, 能够有效满足灾害事件发生前监测、预警和发生后应急处理的需要, 能够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减轻灾害事件的危害。因此,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统筹考虑抗风险因素, 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能力。要加强极端天气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研究, 构建更加通畅的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发布体系和预测网络。要完善紧急状态下的重大灾难救助机制, 做好危机应对的劳务、物资、设备、资金准备。

要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实现应急反应提速。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 要把灾害预警、应急管理纳入日常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信息通畅、反映敏捷、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决策和协调机构, 在非危机时期, 负责危机预防和预警以及对政府管理者、社会公众进行危机管理教育培训;在危机发生期间, 负责领导与协调工作。同时, 要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用以指导和规范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行为。

试题-应急管理 篇3

关键词:应急 机制 法律能力

一、应急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重处理,轻管理

应急处理主要着眼于事故发生之后的应对,是一种传统的观念。其过程更多地放在从事故发生到结果的处理上,其特征是消极被动的反应。一场典型事故灾难发生后的程序是:媒体曝光→领导人视察、批示和慰问受害者、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对伤亡者进行抚恤、处理责任人→要求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再度发生。这种思维方式着眼于结果的处理,政府好像救火队。事实证明,这种思维方式下的法规标准体系往往不能避免重蹈覆辙。

(二)重政府,轻社会

政府被视为应急管理的唯一主体。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事故的应对和处理只是政府的事情。人们事事等待政府,事事依赖政府。政府努力到什么程度,应急处理就到什么程度。建立在这种社会心理基础之上的应急法规体系往往造成政府不堪重负,疲于奔命,反应迟钝。而普通民众则防灾减灾意识较低。一旦遇到突发事故,很容易出现心理恐慌和社会失序。

(三)重动员,轻法治

所谓的动员,就是指在事故发生后,政府成立临时指挥部或办公室,通过行政手段调动各方面资源,全社会齐动员,搞人海战术。尽管这种体制从表面看有收效快和效率高的特点,但是背后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首先,这种动员体制往往是以打乱正常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为前提的。其次,这种动员体制的很多做法往往缺乏法律依据,依法行政在应急时期成为一句空话,违法行政倒似乎成了一种常态。再次,临时指挥或领导机构的临时性不但不符合依法行政原则,而且使防灾减灾工作缺乏连续性和持续性。

(四)法律重制定,轻修订

实践证明,在已建立的应急管理法律制度中,有的是由部门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确立的,其规范性不强、效力有限。有的法律法规中,对各级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规定得不具体,当前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也急需用法律手段加以解决。因此应尽快颁布相关配套法规。应急预案编制、审核和备案制度、报告与信息发布制度、应急管理的分级响應制度、应急管理演习制度、应急管理的资金补偿制度等一系列急需要建立的制度都需要在《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指导下进行制定。

二、 提升政府应急法律能力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是完善突发事件应对制度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明确工作目标之一就是“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确立的应急管理体制模式是: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在预警机制中要科学评估预警信息、发出危机警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决策处置机制中,应急管理的主体应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综合分析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而做出决策,并实施决策。决策处置机制包括方案选择、决策执行两个过程。对此要辅之以良好的技术手段,并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激发战胜危机的信心。在善后处理机制中要在突发事件紧急情况被控制以后,致力于恢复工作,尽力将社会财产、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恢复到正常状态。

(二)应急管理必须权力有规、行为有序

突发应急处置,往往需要行政主导,这就需要赋予行政机关较大的权力,同时需要更多地限制公民的权利。但这种权力往往具有两面性,运用不当就会损坏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因此无论是行政紧急权力的取得和运作,还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或增加公民义务,都需要依法、按章办事。突发事件的应对,是一个技术上的、管理上的问题,法律的作用一是把那些经过实践经验长期积累下来、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方法,用法律的方式固定下来,借助法律的强制力保证突发事件应对基本有效、有序、有力。二是赋予和控制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力,首先是保证政府在突发事件应对中有足够的特别权力来解决非常状态,同时又控制政府不要借机滥用权力,以免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依靠科学、依靠法制

应对突发事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做好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不断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分析和处理水平,以及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

应对突发事件,还要靠法制。现代社会应对突发事件有着自身规律,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快速判断、果断处理,整合资源、协同应对。适应这种规律,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有单一常态管理向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转变,在管理理念上做到居安思危,在工作布局上做到有备无患。二是由自发应对向自觉应对的转变,在应对思维上做到有勇与有谋的结合,在应对方式上做到个别经验与规律认识相结合。三是由个别理性向集体理性转变,以实现应对行动上的广泛参与与步调一致的统一、集中指挥与广集民智的统一。这三个转变的根本点在于突发事件的应对要实现由个别调整向规范调整的转变,以减少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的任意性,增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牢牢掌握应对突发时间段主动权。

(作者单位:中共日照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① 王军主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读本[M].

②邹建华著.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M].

试题-应急管理 篇4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事故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以下阶段(A)。

A、①预防②准备③响应④恢复 B、①预防②准备③救援④恢复 C、①准备②预防③响应④恢复

2、采用(C)的最终目的是要明确应急的对象(存在哪些可能的重大事故)、事故的性质及其影响范围、后果严重程度等,为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减灾措施提供决策和指导依据。A、资源分析B、程序分析C、危险分析

3、对于某一类的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存在的(A)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

A、重大危险源B、安全隐患C、设备设施期限

4、各类公共安全事故的共同特征是(B)。

A、扩散性、随机性B、突发性、不确定性 C、规律性、不可预防性

5、应急救援活动一般包括应急准备、(B)、扩大应急和应急恢复4个阶段。

A、应急预防B、初级反应C、应急启动

6、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运行机制应贯彻(C)。

A、属地管理,各自为战,责权分明,互不替代 B、统一领导,属地管理,责任分担,资源共筹 C、统一指挥,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公众动员

7、“特别重大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这是应急救援活动中应遵循的(B)。

A、分级响应B、属地为主C、统一指挥

8、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响应程序包括以下(A)阶段。

A、接警与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应急结束 B、接警与应急启动、响应级别确定、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应急结束 C、应急启动、接警与响应级别确定、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应急结束

9、下列有关应急预案层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

A、综合预案可以作为整个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和“底线”

B、通过专项预案能清晰地了解该企业应急体系和预案的文件体系 C、企业的综合预案是该企业的整体预案

10、按照应急预案层次,危险化学品预案是(B)。

A、综合预案B、专项预案C、现场预案

11、按照应急预案编制要求,对于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重点工作岗位的(C)A、安全责任制B、操作规程C、现场处置方案

12、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多种事故类型的,应当组织编制本单位的(A)。

第1页,共7页

A、综合预案B、专项预案C、现场预案

13、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从应急方针、策划、准备、响应、恢复到预案的管理与评审改进,形成了一个(B)并持续改进的体系结构。A、相对固定B、有机联系C、各自独立

1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每(C)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A、3

B、2

C、1

15、生产经营单位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每(A)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A、半年B、1

C、2

16、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至少每(C)年修订一次。

A、5

B、4

C、3

17、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按照应急预案及其标准工作程序讨论紧急情况时应采取的行动的演练活动是(B)。A、全面演练C、功能演练B、桌面演练

18、下列(A)是指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组织应急运行能力的演练活动。

A、综合演练C、单项演练B、桌面演练

19、全面应急演练过程可划分为演练计划、演练准备、(A)、评估总结和改进五个阶段。

A、演练实施B、演练组织C、演练总结 20、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A)等附件信息。

A、应急物质储备清单B、安全隐患C、安全措施

21、应急队伍进入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后,当事态超出响应级别,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应向(C)请求实施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

A、应急救援专家组B、信息发布中心C、应急救援中心

22、对事故现场进行警戒,这是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响应程序的(B)环节。

A、应急启动B、应急救援C、应急恢复

23、发生重伤、死亡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A)。

A、立即组织抢救,并如实报告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工会和生产经营单位主管部门。

B、立即组织抢救并及时清理事故现场 C、如实上报。

24、应急响应包括事故的报警与通报、人员紧急疏散急救与医疗、消防和工程抢险措施及(A)。

A、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B、应急队伍的建设C、事故损失评估

25、应急救援专家组的主要职责是(B)。

A、协调事故救援期间各个机构的运作

B、对潜在重大危险评估应急资源的配备,事态及发展趋势的预测,应急力量的重新调整和部署等行动提出决策性建议。

C、尽可能、尽快控制并消除事故,营救受害人员

26、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组成中,主要是由公安、民政部门和街道组织组成的是(C)。

B、后勤保障组织A、警戒与治安组织C、公众疏散组织

27、重大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应由(A)负责。

第2页,共7页

A、所在地政府B、所在单位C、员工

28、事故现场伤员较多时,根据伤情对伤员分类抢救,处理的原则是(B)。

A、先重后轻、先男后女、先近后远 B、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 C、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老后幼

29、井下发生瓦斯爆炸时会有强大的爆炸声和连续的空气震动,产生高温气浪和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此时应(A),寻找避灾路线进入新鲜风流。A、背向空气震动的方向B、深呼吸C、保持原地不动 30、在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疏散人员可通过旗帜、树枝或利用手帕等迅速辨明风向,并向(A)撤离。

A、上风向或侧风向B、下风向或侧风向C、低洼处

31、以下哪种情况不宜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C)。

A、触电后停止呼吸的 B、高处坠落后停止呼吸的 C、硫化氢中毒停止呼吸的

32、有异物刺入头部或胸部时,以下哪种急救方法正确?(B)

A、马上拔出,用纱布简单包扎后送医院抢救 B、用毛巾等物将异物固定住,不让其乱动 C、马上拔出,进行止血

33、发生手指切断事故后,下列哪种处理方法是正确的?(B)

A、用水清洗断指后,与伤者一同送往医院

B、用纱布包好,放入清洁的塑料袋中,并将其放入低温环境中,与伤者一同送往医院 C、把断指放入盐水中,与伤者一同送往医院

34、搬运脊椎骨折病人严禁使用软担架的原因是:软担架会(A)。

A、使骨折加重,脊髓神经受损 B、造成颈部损伤

C、使病人感到不舒服

35、伤员较大动脉出血时,可采用指压止血法,用拇指压住伤口的(B)动脉,阻断动脉运动,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

A、血管下方B、近心端C、远心端

36、《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B)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A、生产单位B、任何单位C、安监部门

37、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C)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A、10人以上B、20人以上C、30人以上

38、重大事故,是指造成(C)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A、3人以上10人以下B、10人以上20人以下C、10人以上30人以下

39、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A)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宄责任。

A、实事求是、尊重科学B、精简高效C、快速处理

第3页,共7页

40、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A)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A、1B、2C、3

4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B)小时。A、1B、2C、3

42、(A)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A、特别重大事故B、较大事故C、一般事故

43、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应当遵循(B)的原则。

A、实事求是B、精简、效能C、精简高效

44、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C)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A、40B、50C、60

45、特别重大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C)日内做出批复。

A、10B、15C、30

46、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B)日内做出批复。A、10B、15C、30

47、(A)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A、事故发生单位B、所在地政府C、事故处理部门

48、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有下列行为(C)之一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至8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A、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 B、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

C、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

49、重大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规定处以(B)罚款。

A、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B、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 C、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50、特别重大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规定处以(C)罚款。

A、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B、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 C、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51、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依照规定处以(B)罚款。A、一年年收入40% B、一年年收入60% C、一年年收入80%

52、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特别重大事故发生的,依照规定处以(C)罚款。

A、一年年收入40%B、一年年收入60%C、一年年收入80%

第4页,共7页

53、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B)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A、3B、5C、7

54、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行为时,对事故发生单位处(A)的罚款。

A、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B、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 C、500万元以上

55、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行为时,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B)的罚款。A、50%至100%B、60%至100%C、70%至100%

56、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行为时,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B)的罚款。A、50%至100%B、60%至100%C、70%至100%

57、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有关(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A、人民政府B、事故发生单位C、应急救援队伍

58、典型的事故应急响应级别分为(C)级。

A、1

B、2

C、3

59、属地为主强调(A)的思想和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

A、第一反应B、分级响应C、公众动员 60、《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B)起施行。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7年12月1日

二、判断题

1、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依照本章的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2、在事故现场周围环境不危及生命的条件下,就可以随便搬动伤员。(×)

3、对不同事故应急响应级别,应相应地明确事故的通报范围、应急中心的启动程度、应急力量的出动和设备、物质的调集规模、疏散的范围、应急总指挥的职位等。(√)

4、发生事故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必须逐级上报,不允许发生越级上报的情况。(×)

5、立即组织营救、撤离或保护人员是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之一。(√)

6、应急救援预案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有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后,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就可以做出及时地应急响应,完全消除事故后果的危害。(×)

7、应急预案中的专项预案是在综合预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某特定危险的特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8、重大事故的应急管理就是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行动。(×)

9、作为专业的安全人员,在事故现场应该必须做到尽快关闭事故源或导致事故进一步扩大的助

第5页,共7页

力物,如煤气、毒气、电气和蒸汽阀门或开关。(√)

10、气体贮罐阀门处泄露着火时,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先关闭阀门,再扑灭火势。(×)

11、应急管理是针对重大事故的全过程管理。(√)

12、应急管理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思想。(√)

13、应急管理包括①预防②准备③响应④灰复四个阶段,是一个静态过程。(×)

14、对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中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15、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属于特别重大事故。(√)

16、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17、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

18、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事故的简要经过;事故己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19、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停止执行依照本法规定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采取或者继续实施必要措施,防止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20、应急恢复主要包括现场清理、人员清点和撤离、警戒解除、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等。(√)

21、接到事故报警后,按照工作程序,对警情做出判断,一般确定为最高响应级别。(√)

22、现场指挥系统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事故指挥官、策划部、后勤部和行政部。(×)

23、应急管理的预防阶段主要含义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实现本质安全。(×)

24、应急救援预案按行政区域可划分为国家级、省、市、区四级。(×)

25、应急演练按组织方式分为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

26、应急演练按演练内容分为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

27、典型的事故应急响应级别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28、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行为时,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50%至100%的罚款。(×)

29、事故处理的情况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有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30、应急救援活动包括应急准备、初级反应、扩大应急和应急恢复4个阶段。(√)

31、属地为主机制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32、应急指挥一般可分为集中指挥和现场指挥。(√)

33、应急演练的目的是检验预案有效性。(×)

34、应急演练的原则就是结合实际,合理定位。(×)

第6页,共7页

35、示范性演练主要是指为了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及应急准备的充分性而组织的演练。(×)

36、检验性演练主要是指为了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及应急准备的充分性而组织的演练。()

37、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38、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39、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30日内做出批复。(×)40、演练评估是指观察和记录演练活动、比较演练人员表现与演练目标要求,并发现问题的过程。(√)

应急救援试题 篇5

1、扑救电气火灾,首先应做的是切断电源

(√)

2、发生火灾时,如各种逃生的路线被切断,适当的做法应当是大声呼(×)

3、遇到高楼发生火灾,应躲避到防烟楼梯间、避难层等地等待救援(√)

4、遇到地铁发生火灾,应跳入铁轨逃生

(×)

5、当身上衣物着火时,应就地卧倒,用手覆盖住脸部并翻滚压灭火焰(√)

6、遇上发生火灾,应躲在有新鲜空气的窗户边等待救援

(×)

7、燃气钢瓶燃气不足时可以将钢瓶放倒使用

(×)

8、发现煤气中毒人员,应迅速打开门窗通风,并将病人送到新鲜空气环境(√)

9、发现人员触电时,应立即用绝缘物体拨开电源或触电者

(√)

10、当有人被烧伤时,以最快的速度用冷水冲洗烧伤部位

(√)

11、有异物刺入头部或胸部时,马上拔出,用纱布简单包扎后送医院抢救

(×)

12、发生手指切断事故后,用纱布包好,放入清洁的塑料袋中,并将其放入低温环境中,与伤者一同送往医院

(√)

13、伤员较大动脉出血时,可采用指压止血法,用拇指压住伤口的近心端动脉,阻断动脉运动,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

14、当有异物进入眼内,用手揉眼,把异物揉出来

(×)

15、物体刺入眼睛中,以下措施中,送医院急救,途中尽量减少震动

(√)

16、眼睛被消毒液灼伤后,立即打开眼睑,用清水冲洗眼睛

(√)

17、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紧急情况下,选择应急避难场所,妥当的是在室内遭遇地震时选择洗手间等跨度小的空间

(√)

18、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2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

(×)

19、《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

20、应急管理是对重大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思想。

(√)

2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22、省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是省有关部门(单位)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为应对单一种类且以部门处置为主、相关单位配合的突发公共事件计划、方案和措施。(×)

23、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24、台风是从积雨云中伸下的猛烈旋转的漏斗状云柱。(√)

25、全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省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市州、县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重大活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26、脑膜炎是小孩中枢神经感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

27、发布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时,Ⅱ级(严重)一般用红色表示(×)

28、人防工程是封闭的,一旦出现火灾、高温、烟雾或毒气会迅速充满地下空间。(√)

29、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采取一般措施无法控制和消除其严重社会危害,需要宣布全省进入紧急状态的,依法由省人民政府提请国务院决定。(×)

30、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实事求是、及时准确。(√)

二、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六中全会把(C)和安全生产纳入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之中。

A.预防艾滋病

B.防范恐怖袭击

C.应急管理

2.(B)既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A.防灾减灾工作

B.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C.防汛抗旱 3.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国家应急领导机构为国务院安委会,(B)具体承担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管理工作。

A.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B.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C.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4.《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B)的应急管理体制。

A.预防为主

B.属地管理为主

C.政府主导 5.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C)的原则。A.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C.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6.《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B)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A.自愿

B.有义务

C.没有义务

7.《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A)。A.应当给予补偿 B.应当给予双倍赔偿 C.无需给予补偿

8.《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A)。A.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

B.其损失的工资待遇和福利由被救援单位或人员补偿

C.其损失的工资待遇和福利由被救援单位或人员所在地民政部门补偿

9.《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事故预警分为四级预警,其中最高级别为(A)预警。A.红色

B.黄色

C.蓝色 10.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C)和社会安全事件。A.地质灾害

B.森林火灾

C.公共卫生事件 11.《安全生产法》规定,(A)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A.县

B.市

C.省 12.《安全生产法》规定,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C)、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A.纺织企业

B.机械加工企业

C.矿山

13.《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场所和(A)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

A.员工宿舍

B.厂区每个路口

C.每个办公室

14.生产经营单位对(C)应当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应当采取的紧急措施。

A.事故频发场所

B.每个操作岗位

C.重大危险源

15.申请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主办单位应当按照分级管理的规定,向有关人民政府(A)提出申请,取得《焰火燃放许可证》。A.公安部门

B.安全监管部门

C.环保部门

16.《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A)等内容。A.应急救治措施

B.逃生路线

C.岗位操作规程 17.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制定灭火和(C)预案,定期组织演练。A.防爆

B.贵重物资重点保护

C.应急疏散

18.《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A)。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此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A.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B.经请示分管安全的领导,可以停止作业、撤离作业场所 C.经过安全技术人员检测,可以停止作业、撤离作业场所

19.《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C)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A.2

B.3

C.4

20.当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发生变化时,应急预案(B)。A.应当废弃不用

B.应当及时修订

C.可以免于重新备案

21.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至少每(C)年修订一次,预案修订情况应有记录并归档。

A.1

B.2

C.3 22.生产经营单位未制定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应急预案采取预防措施,导致事故救援不力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责令(B),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A.限期整改

B.停产停业整顿

C.关闭或取缔 23.《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事故发生后,(A)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A.事故现场有关人员

B.安全管理人员

C.特种作业人员

24.《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A),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A.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

B.请示领导、获得批准 C.保持物件完整、保证现场痕迹不受破坏

25.如果是遇湿易燃物品发生火灾,禁止用(A)灭火。A.水、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沙土

26.点燃烟花爆竹如发生瞎火现象,不允许伸头靠近观察,一般等(C)分钟后再处理。

A.5

B.10

C.15

27.大型坍塌事故现场,在周围道路上要禁止(C)行驶,这有助于避免因震动引发现场的二次倒塌。

A.救护车

B.救援挖掘机

C.所有非救助车辆 28.遇重、特大交通事故,有众多伤员需送往医院时,应(A)。

A.先重伤,后轻伤

B.轻伤重伤同等对待

C.先轻伤后重伤

39.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时,应当在故障车来车方向(C)米以外设置警告标志。A.80

B.100

C.150

30.使用灭火器扑灭初起火灾时要对准火焰的(C)喷射。

A.上部

B.中部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题 篇6

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实施。

A2007年10月1日B2007年11月1日

C2006年10月1日D2006年11月1日

2、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最高级别为Ⅰ级,用()表示。

A橙色B红色C黄色D蓝色

3、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A 公安机关B 检察院C法院D 卫生局

4、我国主要的应急管理体制不包括()

A 综合协调B分类管理C集中管理D属地管理

5、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A30分钟 B1小时C2小时D3小时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由哪个部门发布?()

A国务院 B卫生部C中央宣传部 D省政府

7、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卫生部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依法及时宣布为()

A法定传染病B甲类传染病C乙类传染病 D丙类传染病

(二)判断题

1、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做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可以不予公布。()

2、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省级以下人民政府制定。()

3、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4、只有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才有权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

试题-应急管理 篇7

一、应急物流的特点与运作流程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应急物资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 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

与普通物流相比, 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时间约束的紧迫性;流量的不均衡性;弱经济性;非常规性及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性等特点。其系统在系统目标、设置、设施特性以及配送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从流程上来看, 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 由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构成, 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是以应急物资为对象的物流活动。多数情况下通过物流效率实现其物流效益, 而普通物流既强调效率又强调效益。

对应急物流系统的运作流程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 做必要的设计, 才能在灾难到来的时候既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又能把物流成本控制在最低的范围之内。应急物流系统主要分为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物资供给端、物流中心以及物资需求端四个环节, 通过各环节之间信息的双向传递, 实时回馈信息, 将物资供给者所提供的物资加工分类后配送到受灾区。

二、从应急物流的角度看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环节的管理

1. 应急物资的采购管理。

应急采购是指在如抗灾抢险、战时动员等紧急状态下, 为完成急迫任务而进行的采购活动。在应急采购活动中对应急物资的供应商进行了解、评价、开发、使用和控制是保证应急物资采购质量的必要工作。应急采购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 时间上的紧迫性。

应急采购活动常常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或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紧急事件, 它要求采购时间务必要紧迫, 采购程序也要紧凑且简单。由于应急采购自身目的的重要性, 它对采购对象的质量等指标要求也是很高的。如汶川地震后的采购活动中, 大到灾后居民临时居住的房屋, 小到卫生口罩, 国家卫生及质检部门都制订了较为严格的标准, 因此对采购活动本身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2) 采购部门单一, 供应部门多元化。

一般物流采购, 在流程采购优化时, 通常采用通过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制度, 减少供应商的数量, 从而保证采购商品的质量与采购成本的低廉。应急采购活动由于其特有的目的性和紧迫性, 采购主体一般是单枪匹马地在采购市场中活动, 而无法像平时进行有计划大批量采购时可采用“强强联合”或“价格联盟”等办法提高采购效益。而在同时, 应急采购的供应商往往不是单一的某个生产或销售单位, 这是由于应急采购的对象不一定是某种特殊商品所造成, 除极个别事关国家安全的商品以外, 绝大部分市场商品都会由多个供应商同时提供, 这样又为应急采购的最后选择制造了一个难题。

(3) 采购方法多变, 采购行为规范化。

应急采购活动由于其时间的紧迫性, 采购部门会根据采购时限的要求有选择地利用相应的采购方式。但近年来随着我国采购法规建设的加强, 《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等法规的出台, 一方面加强了采购活动的规范性, 提高了采购活动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也可能僵化采购模式, 迟滞采购活动的开展。

由于应急物流采购的这些特点, 迫使政府必须考虑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实行公开招标采购, 对于一般性的自然灾害, 其需求的目录相对稳定, 可以对供应商进行筛选, 健全现有的储备制度, 制订严格明细的标准, 提高要求, 与应急物资的储备相配合。在进行应急物资采购时, 开辟多种渠道, 保证物资的质量, 在紧急状态下进行先征用, 后补偿。

2. 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

应急物资的储备, 是实施紧急救助、安置灾民的基础和保障, 直接影响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 大量的安全保障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 减少采购和运输量, 减少相关成本, 但同时也会占用大量的流通资金, 成本上升, 阻碍了资金的周转速度, 将造成极大积压与浪费。

目前我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已初步建立, 由分布在国内十个城市 (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武汉、长沙、郑州、南宁、成都、西安) 的中央直属储备库, 31个省级储备库和多灾地县储备点构成, 基本保证了灾后24小时首批救灾物资运送到灾区。此外, 救灾装备及救灾设备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高度重视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大力加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灾害, 及时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各级民政部门要从提高减灾救灾能力, 充分认识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重要意义。

(2) 建立健全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

按照救灾工作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各级救灾预案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内容, 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制定并严格执行救灾应急物资的入库验收制度, 严把质量关, 杜绝假冒伪劣物资流入储备环节;进一步加强中央和地方救灾应急储备物资管理, 明确各级救灾应急储备物资采购、管理、调拨和使用的权限与程序;建立健全救灾应急储备物资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 制定救灾储备物资采购、储备、调拨和回收等各个工作环节的程序和规范, 要严格防止仓储过程中的物资流失、变质和不当损耗;建立和完善救灾储备物资统计报告制度, 完整、准确记录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使用情况并定期逐级上报, 确保账物相符;加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力度, 实现各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共享, 充分发挥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网络的整体效能。

(3) 增加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

按照24小时救灾物资到位的目标, 充分考虑应对大灾的需要, 在现有储备的基础上, 增加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多灾易灾地区每年都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帐篷、棉衣、棉被、食品、饮水、照明和取暖设备等救灾应急物资, 并建立物资储备更新、轮换的财政补偿和核销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救灾应急物资生产厂商信息, 对食品、饮用水等不宜长期保存的物资, 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 在适量存储的基础上, 可与有关企业签订应急供货协议, 应急期间实行先征用后结算的办法, 保障救灾应急物资供应渠道畅通, 确保灾害应急期间, 受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全面救助。

(4) 积极推进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建设要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和地方减灾规划要求, 遵循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原则, 科学编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规划;根据灾害特点和救灾工作需要, 合理确定各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规模, 因地制宜, 可以采取新建、共用或租借等方式解决存储场所, 充分利用已有库房和设备, 避免重复建设;县级以上区域一般应设立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场所, 乡镇和村可结合避灾场所建设, 积极开展救灾物资储备, 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 扩大救灾应急储备物资的有效服务辐射范围。

(5) 加强部门配合与协作。

各级民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认真制定救灾应急物资储备规划, 加强与财政、发展改革、国土、城市规划等部门的协作, 积极争取储备库建设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 并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救灾应急物资采购资金。建立健全民间救灾工作信息共享机制, 认真规划, 落实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 加强对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和储备物资的检查。

可以将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库存控制方法应用到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中, 科学的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 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库存控制。例如, 可以应用ABC分类法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类管理。“关键的是少数, 次要的是多数”, 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对物资分类排队, 抓住主要的矛盾, 将研究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区分为A、B、C三部分, 分别给予不同的管理。常用的可以按照物资占金额、品种百分比分类。

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首先要对应急物资进行必要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 我们将救灾物资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救生类, 包括救生舟、救生船、救生艇、救生圈、救生衣、探生仪器、破拆工具、顶升设备、小型起重设备等;另一类为生活区类, 包括衣被、毯子、方便食品、救灾帐篷、饮水器械、净水器等;第三类为医疗器械及药品。

另外还应当结合不同灾害发生导致的对不同物资的需求特点, 如有大坝处, 石料、装土编织袋等物资就属于重点控制的A类物资;多发生地震处, 则应增加救灾帐篷、医疗器械的储备量;矿区易发生矿难, 则应重点储备救生器材, 消防设备等工具。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避免了管理中单纯僵化的管理, 分类后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别物资来进行管理, 采用不同的采购和库存策略来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在政府建立自身的专门性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的基础上, 可走市场化的道路, 遵循“化整为零、分级代储、保障供给”的原则, 整合储备资源。①对于生活类、药品类等对时效性及对保存环境要求较高的物资可以依法通过经济或行政方法, 由生产厂家、供应商及医疗机构代储, 以降低成本, 保证商品质量;②对于救生类物资, 可采取分级就近代储的办法。

3. 应急物资的运输管理。

应急物资的运输填平了物资与用户之间的空间距离, 使得物流得以真正的实现, 铁路、公路、航空及水路运输构成了运输的主要方式。如前所述, 突发性事件发生之时, 这种需求往往是突发性的、局部的需求, 在运输方式和运输路径的决策中, 成本最低的原则已不重要, 有效压缩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才是关键目标。我国现有应急物流的运输往往不仅运用民用的运输力量, 而且还动用军队、武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的运输力量, 这对于应急物流系统来说是个很好的机动保障体系, 关键是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调用这些力量形成一个规范性的框架以形成双方良好的互动。

应根据物资的价值、数量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尽量实现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在灾难发生时, 可以考虑开辟一定的绿色通道, 保证物资的畅通, 如简化检验检疫的手续和实行优先运输等。如果时间允许, 可以采取相关的辅助或优化措施, 以节约物流成本, 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

参考文献

[1].王丰艺, 姜玉宏, 王进.应急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7

[2].程世平, 刘葆, 物流管理.合肥工业大学, 2007

[3].仝新顺.应急物流的系统分析与构建.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

[4].叶兴艺, 周朗生.构建应急物流系统与突发公共危机管理, 商场现代化, 2008

[5].孟参, 王长琼.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物流技术, 2006 (9)

[6].中国应急物流网http://www.cnel.cn/

审计机关应急管理初探 篇8

一、审计应急管理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审计应急管理是指各级审计机关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这里,审计应急管理的主体是各级审计机关,管理的目的也是有效应对、减少损失和影响,管理的内容是审计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应急预案的制定、突发事件的内外处置、沟通协调、后勤保障、信息发布等。

审计应急管理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处置突发事件的好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而是国家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审计机关也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严肃地看待审计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把参与处置突发事件作为光荣的政治使命,严格审计应急管理,充分发挥审计应急管理的作用,确保审计应急管理任务的顺利完成。2.专项性。政府应急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审计应急处置任务对内就是要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开展预防和自救活动,对外就是要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和政府的要求对财政救灾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进行专项监督检查,督促有关方面合理筹集、分配和使用救灾资金,避免出现资金被截留、挪用、贪污等问题。3.集中性。审计应急管理一旦启动,审计机关就必须集中一定的时间、集中专门的队伍投入到救灾之中,并准备专门的财力、物力予以保证。4.紧迫性。快速反应、快速处置,是减少突发事件损失和危害的有效途径。审计应急管理也必须体现快速反应和快速处置的精神。5.一定程度上的被动性。审计应急管理只有在突发事件爆发后才能紧急启动,积极实施。在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害结束后,审计应急管理活动才能告一段落,因此,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尽管如此,审计机关也要变被动为主动,以主动的态度努力做好平时的审计应急管理工作,防患于

未然。

二、审计应急管理的原则

1.服从大局原则。审计应急管理工作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审计机关必须把政府交办的审计应急工作作为一项大事来抓,不管自身有多大困难,都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各级政府的决策和决定保持高度地一致,保质保量地完成好审计应急任务。

2.全面动员原则。审计机关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统一部署,进行全体动员,开展审计应急管理活动。

3.贴近服务原则。审计应急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审计应急管理的范围涉及救急、救灾、救险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等各个环节,资金来源既有政府财政部门拨付的专款,也有社会各界团体和个人捐赠的款物,款物使用的方向既有指定对象的也有非指定对象的。因此,在审计应急处置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用良好的精神面貌,带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也要关心奋斗在审计应急一线的审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家属的冷暖,力所能及地解决实际问题。

4.“平战”结合原则。提高审计应急管理的能力,需要从平时做起,不断增强广大审计人员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主动参与意识等,审计应急情况一旦出现,就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5.与时俱进原则。政府应急管理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审计应急管理也需要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增强审计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完善审计应急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改进审计应急管理的机制、措施。

三、审计应急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审计应急管理的范围。一类是审计机关对突发事件进行预防,或突发事件发生后所组织的各项自救活动。如“非典”时期,审计机关根据统一安排进行的定时、定点的消毒、清洁活动,以及这次汶川地震震区审计机关开展的救灾活动。另一类是审计机关根据法定职责和政府指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参与政府组织的有关应急处置的活动。如审计机关奉命对各类救灾款物进行的全过程跟踪检查活动。

审计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1)制定审计应急预案。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全国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和重大文体、会展活动应急预案。审计应急预案属于部门应急预案范畴。应急预案是一定时期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应对突发事件的总的行动和措施安排,制定好审计应急预案是审计应急管理的重要任务。审计应急预案一般应该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工作原则、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主要工作机制、保障措施等。(2)建立审计应急组织机构。组织机构一般由领导小组、应急办公室、处置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负责组织推动、上传下达等审计应急协调工作。处置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人员范围和数量。后勤保障部门负责应急物资、交通工具的供应、保障和维护等。(3)科学界定审计应急的主要职责。鉴于审计应急管理包括两个方面,那么其职责也应从两个方面界定。一是在突发事件中审计机关自身组织预防和自救活动的责任。在这方面,审计机关要严格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明确和落实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应急管理职责。二是在突发事件中审计机关参与突发事件有关款物的监督检查活动的责任,审计应急职责应具体化。(4)规范审计应急处置程序。其程序一般包括应急准备、应急实施、应急结束三个阶段。例如应急准备工作包括:突发事件发生后,审计机关应急领导小组应及时召开全体人员大会,宣布进入审计应急状态,按照审计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审计应急人员进入应急岗位等。如果情况特殊,来不及做以上工作,则直接进入应急实施阶段。在应急实施阶段,审计机关如果面临地震这样的直接灾害,一方面需要与上级部门取得联系,报告突发事件产生的损害程度,了解上级的指示,另一方面,需要动用一切手段,立即组织开展自救活动。如果是开展救灾款物监督检查活动,则要动员组织好专门力量,根据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指令,指定工作现场,迅速开展工作。应急结束阶段,主要是做好应急工作的总结、情况汇报等善后事宜。(5)审计现场协调。一是审计现场内部协调。即审计机关应急管理办公室按照审计应急预案确定的应急职责,与相关部门沟通了解处置现场突发事件预防和自救活动开展情况,款物监督检查情况,协调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审计现场外部协调。即审计应急管理办公室按照政府应急管理预案的要求,根据应急处置需要,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进行沟通联系,宣传审计应急管理程序和要求,反映审计机关应急处置的情况,解答相关人员的问题,提出审计应急需解决的办公条件、物资保障等要求。(6)实施审计结果公布。按照政府有关要求,审计机关在履行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和结束后,要将审计的结果向社会进行公布。审计应急管理办公室应当对审计结果公告的质量进行控制,安排好公布的时间和新闻媒体,做好对社会疑问的解答准备,确保审计结果公布顺利进行。应政府要求,参加新闻发布会或接受记者采访。(7)撰写审计应急工作评估报告。审计应急工作结束后,应当全面回顾审计应急工作开展的情况,评估审计应急工作取得的成效,找出需要进一步改进的不足之处,提出今后加强审计应急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审计应急预案。(8)提出奖惩处理建议。对审计应急处置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提出表彰的建议,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的人员提出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9)组织开展平时的突发事件应对知识和应急管理知识的培训、应急演练等。

(作者单位:天津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全国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2.新华社,《马凯谈加强政府应急管理》,2008.11.28

3.于建荣等编,《应对突发事件知识读本》,新华出版社,2008。

4.郭济主编,《政府应急管理实务》,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

5.刘家义,《救灾款物审计是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审计报》,2008.6.11。

上一篇:六年级周记:难忘的一件事下一篇:时分秒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