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中的世界与人生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猫眼中的世界与人生(共4篇)

猫眼中的世界与人生 篇1

09市场营销2班 吴艳娉

3209005295

------歌剧《猫》赏析

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它的形成与发展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传入我国的时间也不长。简单的说,它是一门综合戏剧、音乐、舞蹈的大众表演艺术。音乐剧有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商业性操作等的特征。音乐剧中的音乐创作,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舞台表演艺术,有许多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则。

音乐剧《猫》,可以说是无人不知.自从它首次来中国上演以后,立即在北京、上海等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刮起一阵音乐剧的旋风,观众无不被它那奇特的舞台布景、幽默生动的表演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特意上网搜索观看了《猫》这部歌剧,观后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演员精彩的演出把观众带入了奇妙的杰里科猫族的世界,当然,此剧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美妙的音乐,正是这些风格各异而又高度统一的音乐才把剧情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高潮,让观众在惊喜和兴奋的同时完全融入到剧情当中,进入到曼妙的神话世界。

一、音乐剧《猫》的地位

《猫》是劳埃德·韦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在伦敦和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一部音乐剧,该剧于1981年5月11日在伦敦西区的新伦敦剧院首演,2002年5月11日落幕,前后历时21年。1983年,《猫》荣获最佳音乐剧奖等七项托尼奖。

《猫》不仅是一部充满动感魅力和时代气息的音乐剧,同时,它也饱含着生活哲理和人间情怀。就像有人所说,这是一部“从猫的眼中看世界和看人生”的音乐剧。

二、音乐剧《猫》剧情介绍

《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魅力猫”,是全剧最重要的角色。她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经变成一只丑陋无比的老猫了。猫儿们不愿接受这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整个猫族对她非常敌视。猫儿们的宽容与同情,唤起了她对生活的信心,魅力猫鼓起勇气再次唱起了《回忆》向大家伸出了渴望之手。她悲哀的回忆着过去,祈求亲人们的原凉和理解,同时盼望能够获得新的生活; If you touch me you will understand what happiness is.这一段是全剧的高潮,音乐经过两次转调,力度层层推进,极富有震撼力。她以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

“领袖猫“是猫族的首领,他的年纪很大,而且饱读诗书,在整个部落里,他德高望重,最受尊敬和爱戴。平时他很少出现在猫族中,日常事务都由年轻的”英雄猫“来处理。但是在一年一度的舞会上,领袖猫是一定会来的,因为只有他才有资格挑选获得重生的猫儿。

”摇滚猫“是猫中的摇滚歌星和花花公子。他的歌也是傲气十足的摇滚乐,”摇滚猫"的个子很高,动作矫健而有爆发力,是只很有男性魅力的成年公猫。他在聚光灯的照耀下狂舞,尽情享受母猫们疯狂的迷恋。

小猫杰米玛是猫族中最年幼的小猫,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当魅力猫唱出了《回忆》以后,首先唤起了她的同情,用自己清甜明亮的嗓音也唱出了魅力猫的旋律,使众猫们都流露出感动的表情。

另外还有保姆猫”、“剧院猫”、“富贵猫”、“犯罪猫”、“迷人猫”、“英雄猫”等。这群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们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它们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三、音乐《猫》中的舞蹈元素

《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优美的舞姿、高难度的动作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纯洁无暇的美。轻松活泼的踢踏舞体现了保姆猫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她非常具有亲和力,她总是忙忙碌碌,为猫族做一些慈善公益性的事业。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四、音乐剧《猫》中的音乐元素

《猫》的音乐非常动人,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它传遍了全世界,成为当代的经典歌曲,多次获奖。现在《回忆》已经和《猫》剧紧紧地连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

五、舞台美术

在《猫》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物的化装,全剧共有36只猫,为了表现猫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征,他们的化装也是形态各异,各具特色。

六、剧情总结

魅力猫载着大家的祝福登上了九重天,获得了新生。

这群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们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纵是猫性十足,亦然充满人性,直抵内心,最为感动的一幕是魅力猫敢于面对自己以往的骄傲不羁、现在的落魄孤独,坦诚的说出自己在洗尽铅华的同时,想获得重生的心声。最终,也是因为她的坦诚、直白、敢于披露自己的需要,感动了大家,获得了这个唯一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敢于面对自己丑陋的一面,敢于坦诚的说出自己的需要呢,太多的执着信念、太多的顾虑、太多的在乎别人的看法,令我们已经不再勇于说出自己的需要,勇于接受自己不好的一面。

遂有所恍悟:以猫喻人,猫人相通啊。其实在猫的竞争过程中,我看到了人类何尝不是也在为了一个晋升的机会、为了个人利益,在不断的展现自己,相互竞争,有些人甚至不择手段去破坏他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就象剧里面的犯罪猫一样。相对于人类的尔虞我诈,猫要可爱多了。

《猫》的世界就是浓缩了人类社会。这歌剧反应当时社会上,上流人事和平民之间的差距和关系,表明天堂并不是富人才能及其的圣地,心灵的纯净远远比物质上的财富要让人充实。更反映出的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产生的对生活、对生命、对过去、对现在和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从其中感悟生命本体和生活意义的追求与映射,却恰恰是我们在人的世界中所无限向往,但却又被经常忽略的的表达。

猫眼中的世界与人生 篇2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物塑造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对“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巨大历史变迁和普通劳动者命运进行刻画的史诗性作品, 路遥在书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他们向读者展示了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

一、个性色彩浓重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世界》带有强烈的自叙传色彩, 路遥极力打造一个平凡的世界, 小说却尽情展示了普通人物的不平凡人生。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 文学作品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已经不是自然形态的生活, 而是经过作家提炼加工过的生活。只有塑造出有独特完整个性与体现特定历史时代有本质意义的典型性格, 才能反映一定时代的民族特性和精神诉求。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典型, 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就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 且均对自身有明确的认识, 从路遥着力塑造的三类形象来看:

第一, 昂扬不屈的创业者。其代表是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孙少安是农民的儿子, 他十三岁读完高小时回家务农, 毅然选择帮助父亲扶持他们光景凄惨的家庭。他知识不多, 但不保守, 更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突破生活障碍的勇气, 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 在砖厂“红火——破产——复兴”过程中, 孙少安, 作为一个农民, 靠辛勤的劳动靠坚强实现了自己的生活理想, 在整个时代里是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

创业者中另一位代表是孙少平。综观整部小说, 主人公孙少平走过的路是坎坷崎岖而又布满荆棘的, 学生时代缺吃少穿, 毕业后又独自外出闯荡, 尝尽苦楚。如果留在双水村, 他就可以在大哥的砖厂里工作, 过着稳定的生活, 但他脱离了农村, “从生活的局限中解脱出来, 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 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他的人生始终奉行“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 肯定比轻易而取得来的更有滋味”的原则, 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意识的碰撞下, 他坚持自己的人生信念, 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是一个真正为自己活的人。

第二, 乡村生活的固守者。《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农民形象, 孙玉厚、孙玉亭兄弟是典型的代表。同样是固守乡村的生活, 兄弟二人却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

孙玉厚是老一代农民的典型代表, 他有着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的性格特点, 年轻时尽力供弟弟上学成家, 克尽兄长之责, 又极力支撑儿女上学、创业, 还主动帮助遇到困难的乡邻。虽然他思想开明, 对自己的角色有着清醒的认识, 无论是作为父亲、兄长、还是乡邻, 他的言谈举止, 都是站在“利他”的立场上, 但他从未想过离开农村, 是一个乡村生活的固守者。

孙玉亭也是乡村生活的固守者, 但在他身上已很难寻到老一辈农民的美德。接受完文化知识熏陶的他, 最终选择回到双水村, 在“大队党支部委员、农田基建队队长、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主任”这三大职务中, 获得自己的满足。他总是饿着肚子、拖着破鞋, 尽管家徒四壁, 他却享受着精神上的快乐。

第三是交叉地带的陪衬者, 仅以田润叶为例。润叶是抉择于中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农村知识分子的典型, 她贤惠善良, 一直深爱着孙少安, 当少安结婚后, 她仍深陷爱情的泥沼。为了报恩, 她答应嫁给李向前, 可就在答应的刹那, 她便心生悔恨, 在自由与社会舆论、伦理道德的冲突中, 她选择了逃离。直到向前发生车祸, 她才放弃了那份青春的痴情, 逐渐找到了平淡的幸福。打破自己精神枷锁的那一刻, 润叶终于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她是幸福的, 却是值得同情的。

二、矛盾冲突中人性的完善

《平凡的世界》中, 路遥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他让自己的人物在现实中生活, 经历过生活的磨砺, 才能去传达他的理想, 展现他理想中的完美人性。作品看起来写的是一些普通的事情, 而实际从总体上构筑了一个充满拼搏和抗争的艺术世界, 人物形象在人格、情感上不断升华, 实现了自我的完善。

第一, 自尊自信、宽厚坦荡、坚忍不拔的人格魅力。孙少平是农民的儿子, 在苦难中长大, 穿的衣衫褴褛, 吃的是黑面馍, 他虽然也渴望能有好些的生活条件, 但他明白自己的家庭已经在艰难的供给, 所以, 他没有抱怨物质上的贫乏, 在书本中寻得精神上的满足。侯玉英的告发, “相好”郝红梅的另攀高枝, 这些曾使他内心极度痛苦, 但他们遭遇不幸时, 少平不计前嫌, 冒着生命危险扑入洪水中抢救侯玉英, 挽救郝红梅的灵魂和前途, 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足以让我们仰视。毕业后外出闯荡, 做小工、背石头, 承受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打击, 进入煤矿面对的又是极高强度、极其危险的工作和极端恶劣的生活环境, 但他从未放弃读书学习。他有一种自卑心理, 但他却敢于面对, 善于调节自己, 在强烈的自卑中萌生出强烈的自尊。

第二, 相互扶持、无私忘我的亲情。《平凡的世界》最打动人的就是那份亲情暖流, 孙玉厚为了家庭和亲人, 一辈子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少安十三岁时便自己放弃读书的机会, 对父亲说, “咱们两个人劳动, 一定要把少平和兰香的书供成”, 或许我们没有机会体会那份放弃时的痛苦, 却可以深刻的体会那种矛盾。少平外出打工, 每次回家把挣来的钱全部交给家中, 每月要给妹妹寄钱, 却不惜让自己流落街头、忍饥挨饿, 他们对亲人爱的那么无私, 让人震撼。他们并非不懂得对自己好一点, 只是身上的责任和强烈的亲情, 已使他们无暇顾及自己。

三、从整体着笔, 刻画圆满人物性格

第一, 作者塑造了一批典型的圆形人物, 刻画劳动者复杂矛盾、内蕴丰富的性格特征。“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 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 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 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人物给读者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 其中的人物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个性层次, 路遥在《写作是心灵的需要》一文中谈到, “文学是反映人物的, 人物的世界是复杂的, 好人也会犯错误, 而某些艺术品将人物写的高大完美而无缺陷, 这种人物其实是不存在的”。因此, 真正的人必然是一个闪烁着各种色彩的多面体, 它容量大, 具有说不尽的性格内涵、多方面的审美意义。

第二, 综观全文, 在众多人物中, 完美性格与恶劣性格构成了整体的圆满。同样是年轻的一代, 金富靠偷窃成为了“经济暴发户”, 无疑, 作为反面人物的代表, 他的存在为这个平凡的世界增添了更强烈的真实性, 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圆满。

四、结语

《平凡的世界》尊重生活的多义性和完整性, 从不同侧面, 不同角度来刻画人物性格, 既认识到孙氏兄弟坚强奋斗的一面, 又看到他们性格中的狭隘面。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复杂层次的描绘, 表现人物成长的过程, 在重重矛盾冲突中真实展现人物性格, 刻画一批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路遥尊重生活的真实, 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足以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

[2]戴智辉.浅析《平凡的世界》的人物形象特征[J].世纪桥, 2010, (5) .

猫眼看世界 篇3

人类能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依赖的是视网膜中的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你一定知道,这“三原色”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颜色。但是,通过对猫眼的分析,发现它们的视锥细胞只有绿色和蓝色两种。这样一来,它们能够分辨出的颜色就非常有限了,只有绿色、蓝色、黄色等几种。

其实,大多数哺乳动物都只拥有两种视锥细胞。事实上,要是跟鸟类相比,我们人类眼中的色彩世界也“不完整”。鸟类有四种视锥细胞,多出来的一种能感知到我们看不见的紫外线,它们眼中的世界该是多么绚丽缤纷——我们难以想象!这也让人不禁感慨:谁敢说自己看到的就一定是世界的“真实面目”呢?

但我们不必为自己和猫咪感到遗憾。俗话说,有失必有得。当黑夜来临,视锥细胞就开始罢工了,这时候,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上场了,这种细胞无法感知色彩,却对暗光敏感。猫的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的比例是25∶1,而人只有4∶1,因而猫的夜视能力可比人要强得多。那么我们刚刚羡慕过的鸟类又怎样呢?除了猫头鹰等少数鸟类外,绝大多数鸟儿都有“夜盲症”!

那么猫头鹰又如何呢?它在夜里目光炯炯,代价是永远只能看到一个黑白世界——它的视网膜中没有能够感知色彩的视锥细胞!

人生的意义与世界的前途 篇4

我们时代的问题

我们处身于人类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传统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理想的、宗教的、世俗的、人性的、物质的、民族的、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层出不穷、激烈碰撞。

这些观念集中汇集在今日中国,其强度和广度就显得更为罕见。近三十年的中国大地,集中了西方资本主义三百年的发展历程,集中了“社会主义的低潮、资本主义的复辟”的历史性转折,集中了资本主义和官僚阶级的勾结、腐败,集中了传统的中国和现代西方生活观念的碰撞,集中了人性的过度的压抑到过度的开放、放纵,集中了道德观和精神世界的迅速堕落——淳朴的人性变得极端物质主义和欲望,集中了最富裕奢侈的阶层和最贫穷无助的阶层。

这个时代,有的人觉得热闹、多元、自由化,有的人却觉得浮躁、混乱、迷茫、痛苦、堕落。有的人为这样的时代欢呼,有的人却为这样的时代感到虚无,觉得人类没有前途。

许多宗教徒认为这是一个末法时代,科学技术过度开掘了人类的欲望和贪婪,生态危机、精神危机,人类正在被异化,人的思想感情正在被物化,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个人主义、资本主义正在消解人类所有的优秀精神文化。人类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毁灭地球和自我。

一些自由主义者,一些学习法律的知识分子,一些相信民主、自由的知识分子(这类知识分子大多不关心经济,可以称为空谈家),却觉得没有什么,他们高呼“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只要他不损坏他人的利益”,他们觉得世间没有什么是禁止的。人们不必把什么高尚、纯洁、情感作为生活的准则。人类历史已经显示出道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它是随时发展变化的。至于爱情、感情,你有你的纯净爱情和生活的权利,我也有我自己的找乐子、换妻、嫖妓、享受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权利和自由,世间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则,人的身体和精神世界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准则。

另一些自由主义者、经济学家,更是把自由化、市场化的精神深入到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国企改制,工人下岗,股份制,国有企业在各种因素下变为私有,落入私人的腰包。贫富差距、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资本家和官僚勾结,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和劳动者越来越对立,人民的地位迅速下降。

报纸、杂志、网络,各种媒体为了追逐商业利润,煽风点火,刮起人们的各种欲望之火。传统的道德摇摇欲坠。传统讲勤俭,媒体鼓吹奢侈;传统讲责任,媒体讲一夜情,讲如何吸引异性的眼球;传统讲弃绝虚荣心,媒体讲钻石戒指、讲高档衣服;传统讲真正的感情,媒体讲“只出卖浪漫,不出卖爱情”,讲时代发展,讲暧昧和色情。这就是商业化的媒体和社会,一切都被金钱所操纵。

这个巨变的时代,许多年轻人想过西方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同时却不得不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他们无法抵抗商业化的媒体和社会所宣称的欲望的价值观,但是同时又克制不住内心的痛苦;他们想过一掷千金的被人追捧的生活,但是口袋里却没有钱;他们想追逐美色,但同时却又为找不到一个好的老婆、丈夫、一段认真的感情而发愁;白领们想过优雅小资生活,但是身体和头脑却像个机器似的超负荷运转,朋友聚会、亲情友情等等都被紧张的工作压缩的没有时间;人们在追求优越物质生活的名义下被异化、机械化,而且是自愿的。

还有一些年轻人,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和是非观,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寻找一份好的爱情、婚姻和伴侣,如何在这个物质主义的时代保有一些内心的独立,如何使得自己的职业、事业不和自己的道德观、心灵冲突,却成了他们所最关心的问题。他们的希求是多么可怜,同时又难以满足。

人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不安稳,越来越浮躁。亚健康、心理疾病、迷茫、无聊、孤独、自杀、他杀、犯罪等等在青年中变得越来越常见。一些人受不了社会的混乱和虚无转而倾向宗教;一些学生沉醉在网络游戏、虚拟世界中;一些人用工作把自己的时间填充的满满,但是一等清闲下来却又变得不知所措,不能面对自己;一些人东抓西抓,用酒精、毒品、奢侈、享受等等来麻醉自己;一些人疯狂的追逐成功、名誉、地位、金钱、美色。

他们以快乐的名义追逐这一切,但是他们自己却从来没有说自己生活的幸福,没有高声赞美生活,赞美生活,感谢上苍能够让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生活一次。

自由主义的观念、商业化的社会正在消解传统的价值观,消解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优秀精神文化,但是同时自由主义的观念、商业化的社会也在制造无数的混乱、矛盾和危机。而在这混乱、矛盾和危机中,在原有的秩序被打破时,人们却又开始认真的思考,人类是否需要一个秩序,人的肉体和精神生活是否有一个潜在的基本的准则。

人为什么活着

之一

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对于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答案,答案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宇宙世界之间的和谐,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工作和生活,人们所作的一切必须有益于人类这个整体。与此相对立的道路,便是人类毁灭的道路,而这一定会遭到人们的反对。所有的人,包括社会活动家、普通劳动者、艺术家、科学家、医生等等,都应该为此目的而工作和生活。这是人类进步的事业,若是我们能够为了这个事业仅仅添一块砖、一片瓦,也是无上的光荣。

但是当我们从人的个体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时,答案却就不那么显而易见了,尤其因为人类自私的本性总是和上述的理论矛盾。

一个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一个人活着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准则?人,作为宇宙中的一个生物,在他的身体和精神世界究竟有没有一个潜在的准则和规律?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回答问题的人必须弄明白一点。首先,他的答案必须具备普遍性,适用于人类,适用于人类内心的潜在的普遍性。不仅他自己要同意这个答案,一个乡村妇女也应该同意他的观点,一个普通群众也应该赞同他的观点,一个哲学家、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艺术家也能够赞同他,甚至一个虚无主义者、一个对世界对生活灰心失望的人也应该承认他的答案具备潜在的合理性,甚至一个罪犯、一个贪官污吏——在这个罪犯心平气和的时候,也能够承认这个答案的潜在的合理性,承认这个答案比他自己的人生比他自己的答案要好。

其次,他的答案必须始终如一,必须彻底。如果他今天回答活着为了名誉、地位、成功,后天又回答为了爱情,那么他的答案也不具备彻底性。他的回答也不是最终的答案。他必须能够衷心赞同这个答案,并能够努力践行一生。无论自我处境如何,无论身份如何,无论是一个官员还是一个平民,无论是一个艺术家还是工人、庄稼汉,无论是有钱还是没有钱,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被关进牢房上了断头台,无论是处身城市还是偏僻的与世隔绝的小岛小村寨,无论是降生在现代的中国还是降生在中古时代的欧洲、美洲,他都能够认同自己的答案——虽然有时候可能无力践行,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内心却服膺这个答案。

人的天性是如此不同,再加上后天的家庭、社会环境、教育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得人的认识和视野很不相同,所以在回答“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时,答案确实会很不相同。一个女人或许说自己是为了丈夫和孩子、为了家庭而生活;一个艺术家或许说,自己活着是为了完成一部作品;科学家或许会说,是为了了解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还有人或许会回答为了爱情、为了幸福;一些人会回答为了成功,出人投地,名誉;还有人或许会回答,为了享受,饮食,美色、美酒、金钱、等等;基督徒会回答,为了彰显上帝的意志;佛教徒会回答,为了明心见性,远离烦恼根源,寻找真理;革命者会回答,为了改造社会。

我们仔细分析以上的回答,应该可以看出,这一切其实都出于人的愿望,或者说欲望。这种欲望不仅包含维持生存的吃吃喝喝的欲望,也包括肉体的、性的欲望,包括人的想要舒服的欲望,包含人的虚荣心的欲望,包含人的需要被他人承认的欲望,包含人的追求外在的形式的美感的欲望、包含人的追求内心的美感的欲望,包含人的情感的欲望,包含人的求知的、探求自然宇宙世界的欲望,包含同情心和公义心的欲望——谋求改变社会、国家、世界;包含与宇宙苍生合而为一的莫名的欲望,宗教。

另外,在这些回答中其实还隐藏着人的另一个基本属性,那就是避免痛苦,保护自己和自己所关心的人。这个基本属性可能导致人的自私,也可能扩大为关心周围的人、关心社会大众。

欲望的两面性

人的欲望具有天然的两面性,当过分压制欲望时,人会感到痛苦。饥饿;性压抑;想要的东西却不能得到;想做的事情却不能做;不被人承认,被视为贱民,被人看不起;情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人身的自由被限制;整天呆在很坏的环境,感受不到阳光,感受不到新鲜空气,感受不到自然的美;面对不公正的事情却不能站出来,生活在正义不能彰显、邪恶和混乱横行的世道却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忍忍气吞声、忍气吞声,感到自己是一个窝囊废。

中世纪的欧洲和古代、近代的中国,压制人的欲望、限制人的自由的事情比比皆是,因此谋求人的自由和解放、追求真善美就成了一个时代的主题。但是因为对人的自由和欲望的压制是如此深重,打倒时的力量也就来的格外猛烈,矫枉过正便出现了。尤其在欧洲更是如此,基督教的神被打倒后,人们再也没有一个可以恐惧的东西,人的行为失去了顾忌,唯一的规范只剩下法律意义的权利和自由,“一个人的行为若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便是合理的,便是他的自由和权利”。借着这个自由和权利的借口,再加上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人们便走上了放纵欲望的趋势。

但是当一个人放纵欲望时,或者行为上并没有放纵,但是内心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时,他也会很痛苦。因为很多欲望都实现不了,社会上的事情不是什么都能够顺遂所愿。

没有那么多钱;杂志上、电视上有的是漂亮的女人,但是却不是自己的;即使他很有钱,身边女人很多,也很可能生活无聊,总要找点什么新的刺激和享受,但是刺激过后又变得无聊和空虚;人与人之间是利用的关系,朋友是酒肉朋友、骗子,人与人之间是勾心斗角;金钱买不来真正的感情,买不来真正的朋友,金钱买不来很多东西。他在意识中觉得自己很有钱,因此应该比别人生活的好,但是在心底深处他却不大可能感谢生活,不可能高声赞美生活,感谢上苍能够让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生活一次。

现代欲望社会创造了很多心理疾病,许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迷茫、浮躁、无聊、孤独、自杀、他杀、犯罪等等。

当今很多学生和年轻人总是说“生活无聊无聊无聊,一天天过的没有意思”,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已经习惯了欲望和享受,习惯了声香色的刺激,没有外界的游戏、电影、音乐、娱乐、饭局的刺激,他们就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可是刺激久了,感受力就迟钝了,腻味了,这时候必然陷入无聊的境地。这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无主,心中的主就是外界的欲望。

现代社会的人们内心变得越来越麻木,人生的意趣也丧失了很多。他们的人生的就是欲望和利益之争中,人生的目的就是向外在的索取,人生的快乐需要不断的外在的刺激,生活变作一场追逐和享受,除此之外一切都变得没有意思、无聊。他们的心很难安定,而是时刻处于浮躁之中。为了追逐那一个个刺激、享受、欲望,他们和他人的勾心斗角便不可免。从这个意义上,他们已经成为欲望的奴隶,内心远没有自由和解放。

他们很难体会到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爱,很难体会到美好。一个守财奴不大可能懂得乐善好施的价值,不大可能懂得为了社会进步牺牲的烈士的价值,一个嫖妓的不大可能懂得真正的爱情。这样的人常常对生活怨天尤人。是非对错的标准在他们心中常常是模糊的,是非对错的标准常常和他们个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为了个人的利益,道德和是非都可以抛开。

另外,知识分子、艺术家等人,他们对现代欲望社会深恶痛绝,但是也很可能因为放纵欲望,或者说执迷欲望而痛苦。他们希求一个纯美的世界、一个美好的世界,但是现实中却得不到,他们因此痛苦,迷茫,怀疑世界,甚至自杀;或者他们觉得自己做不到自己所期望的完美的程度,无法做到别人期望的程度,无法再创造出自己曾经做出的成就和辉煌,因此便觉得自己的余生失去了意义。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戏剧中有哈姆莱特,现实中有写了很美的诗歌的海子,有人民大学的教授余虹,有梵高、莫泊桑、乔治·特拉克尔、杰克·伦敦、有岛武郎、叶塞宁、王国维、芥川龙之介、伍尔夫、茨威格、海明威、普拉斯、川端康成、三毛、戈麦、张纯如等人。

那些把世界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人,当他觉得这个整体没有前途,这个世界正在走向毁灭的道路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没有意义和价值。世界就像一座正在建设中楼房,若是你知道这个楼房今天晚上就会被暴风雨毁灭,你是否还有信心去建设这个楼房。这个时候他就只能陷入过度思虑之中,成为哈姆莱特那样的人,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生命意义和世界前途的思考当中,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那些觉得自己做不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的人,比上面的例子更多。许多的自杀者都是因为觉得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期望,无法做到别人期望的程度,心理压力过大,痛苦,从而选择了自杀。

这些人,他们人生观的底子建错了位置,所以痛苦,自杀了。

从痛苦和烦恼解放出来

佛家对这种人生的痛苦和烦恼体悟的特别深刻。求不得,求而不得,因此痛苦。执着于欲望,或者说执迷于欲望,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佛家的思想就是让人们领悟到烦恼和痛苦的根源,而后从中解脱出来。

普通的佛教徒说欲望和追求即是痛苦,因此一些佛教徒甚至变得不问世事,与世无争。但是我却觉得那不是佛家的真正内涵。

佛家说“利乐众生,庄严国土”,这就是一种发愿,就是要让人间世界变得美好。真正的佛家是,“龙潭虎穴做道场,剑树刀山做禅床”,这种悠然自得才是真正的悠然自得、真正的自由,是大彻大悟之后的行动。许多的革命者和有识之士的人生观的底子也与此类似。他们的内心装着全人类,他们为此而奋斗。

不过,一个真正的佛家为什么不会像哈姆莱特、海子、许多知识分子、艺术家、文学家那么痛苦,不会像许多艺术家那样无奈的躲在一个角落里描摹一个“完美的超凡脱俗的作品”,一边描摹着美好,同时却又克制不住内心的痛苦,克制不住对于外在现实世界的失望和绝望。

因为他们内心的平静不是建立在外在的世界是否美好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目的之上,不是建立在外在的事物是否能够成功之上,不是建立在自己是否能够成功之上,而是建立在内心的感情的自然流转之上。

宇宙和自然赐予了我公正和仁爱之心,面对社会的不公,我站出来,尽己所能——这就是对我的内心、宇宙所赐予我的本心负责了。我这样做了,至于结果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却是另一回事,那就交给天了。

金刚经说,“不住声香色而生其心”、“明心见性”,就是这个意思。内心的平静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基础之上。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让人高兴,但是内心最深处的信心却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的基础上,内心最深处的平静不斤斤计较于外部的事物,不是建立在外部事物的成败基础之上。

梁漱溟说:“逐物则失心,遗物亦失心,只是即物见心,心却不随物转”,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佛家就是让人明白人的烦恼、痛苦的根源,认识到人的内心的规律,而后让人解脱出来,跨入自由的天地。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人从自我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不再斤斤计较于人的欲望、愿望,而把心放在更广大的天地。

不再执迷于欲望,心会变得自由宽广,此时情感和精神反而会变得自由活泼。看见美的、好的、善的事物便高兴,乐意追求美的、好的、善的事物;看见丑恶的事情便厌恶;看见痛苦的场景,看见生活艰难的人,看见遭受内心痛苦的人便同情和怜悯;看见不公正的事情便愤怒,拔刀相助;另外,还有对自然宇宙世界的兴趣,对知识和自然规律的渴求。

心就像一个镜子,原原本本照见外在的场景,而后做出相应的行动和反应。不像水,水也可以照见周围的景色,也可以做出行动和反应,但是当一阵风吹来便会起波澜,风过后落下的灰尘又会把水弄脏,再也不能原原本本的照见周围的景色。这就是执迷与不执迷之间的差别。

很多具备大力量的人,行动者、社会活动家、革命者、思想家,他们其实都有这样的人生观的底子,虽然他们自己并不一定看过佛家的书。他们在巨大的困境中能够不灰心、动摇也就是这个道理。

大多数过日子的人,千千万万并不具备非常清晰的自我认知的人们。他们虽然不会说“不住声响色而生其心”,但是某种程度上也遵守这个规律,只是不自知。《中庸》说,“百姓日用却不自知”,又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就是这个道理。

他们努力赚钱,买房子买车,但同时也把许多精力投入到家庭和朋友,让自己内心的爱和温情得到满足。他们有许许多多的欲望和嗜好,但是也不会被欲望和嗜好完全控制。他们的本心处于不停的调和过程中,欲望、自私之心有时候会遮蔽本心,而后又会显现;有钱的时候他们会过奢华的日子,没有钱就过没有钱的日子。

他们不会去思考宇宙生命的问题,很少有对生命的强烈的热爱,没有对艺术、美的强烈爱好,缺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气,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他们心里装的是自己的孩子、钱、老婆、丈夫、亲人、朋友、大房子、小房子、车子、职位、权利等等,这些东西在他们的心中以浮动的比例排列组合,得到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的内心状态。当他们过多偏离本心的轨道,内心仍旧会产生痛苦的感受。性与爱的分离不会是好的事情,这一点在女人身上最为明显,有点良知的男人也不会赞同这类事情,他们的生理可能有此欲望,但是心理却明白这样的事情没有大的意义和快乐,甚至还有许多麻烦;为了生计、职位的高升而围绕着讨人厌、虚伪作假的领导绝不是高兴的事情,为了生计去骗人去做虚假广告也不会是好事情;看到一些不公正的事情,虽然想抗争,但是却敢怒不敢言,这时候心里也会窝囊不舒服。

他们不会说“不住声香色而生其心”,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遵循这个规律。若是过度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有相应的后果。若是欲望太多,就会苦不堪言,夜不能寐;过分忧愁苦闷、思虑过度时,很可能就陷入儒家所说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态,看到美的景致和艺术品,却感觉不出美,听到好的音乐和鸟儿的鸣叫,却没有好听的感受,心中浮躁不安。当今很多学生和年轻人总是说“生活无聊无聊无聊,一天天过的没有意思”,也是因为违背了这个规律,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欲望和享受,习惯了声香色的刺激,没有外界的游戏、电影、音乐、娱乐、饭局的刺激,他们就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可是刺激久了,感受力就迟钝了,腻味了,这时候必然陷入无聊的境地。这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无主,心中的主就是外界的欲望。

小我和大我——人为什么活着

之二

前面讲过,因为人的天性的不同,再加上后天的家庭、社会环境、教育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得人的认识和视野很不相同,所以在回答“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时,人们的答案会很不相同。

一个女人或许说自己是为了丈夫和孩子、为了家庭而生活;一个艺术家或许说,自己活着是为了完成一部作品;科学家或许会说,是为了了解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还有人或许会回答为了爱情、为了幸福;一些人会回答为了成功,出人投地,名誉;还有人或许会回答,为了享受,饮食,美色、美酒、金钱、等等;基督徒会回答,为了彰显上帝的意志;佛教徒会回答,为了明心见性,远离烦恼根源,寻找真理;革命者会回答,为了改造社会。

我们仔细分析这些答案,从其中可以看出一个简单的分类,每个人活着所为的目标的大小很不相同。有的人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自我的享受;有的人是为了家庭和朋友、亲人;有的人为了更多的人而活着;这个面还可以进一步扩大,比如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全人类。

套用一个简单的术语,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小我,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大我。小我可以说是自私自利的我,大我可以看作是大公无私的我,很多人都处身于这两者之间,有时候偏向小我,有时候偏向大我。

从常识来看,极端自私自利的人,极端小我的人,大都斤斤计较于自己的一亩二分地,常常和他人发生矛盾。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因而常常烦恼和痛苦,对生活总是怨天尤人,内心几乎不可能感到平静自由幸福。过于计较物质的欲望,对真善美的感触就变得迟钝,真善美之心、公正之心、同情之心不能彰显。人生的意趣渐渐丧失,创造力、热情、朝气、生命力渐渐萎缩。生活变作一种机械化的动作,无聊、浮躁成为生活的常态,人被异化为物质和欲望的奴隶。

那些为了大我而生活的人,他们大多具备很大的力量。大我愈大,力量也就愈大。改造旧的社区,创建新的社区,弘扬真善美,维护社会的公正,创造新的思想,改造旧的社会,创建新的社会。他们具备很大的创造力、热情、朝气和生命力,他们对生活有一股子热情和激情。

为了大我而生活的人,他们赞同人的情感的顺畅活泼的生发,他们具备自觉自律的道德观,他们并不拒绝欲望,而是不为欲望所执迷和控制。

他们绝不会无端的反对性,而是赞同性与爱的统一;他们不会为虚荣心所控制,因为虚荣心只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矛盾,造成痛苦和烦恼;他们不会被金钱和权利、名誉等等的奴隶,他们了解财富和权利的力量,他们驾驭金钱和权利,让金钱和权利为了更大的目的而工作。他们追求和创造美好的事物,他们坚持不懈的与丑恶的事物斗争,他们让自己的同情之心、怜悯之心为全社会、全人类服务,他们热爱生命和自然,他们赞美生活。

他们是仁智勇同时兼备,没有仁慈之心,便不会有为社会服务的心,没有欣赏美好的能力;没有智慧,很可能会对现实世界产生困惑、内心迷茫,可能会不知道如何借助现实中的各种能量和势力,为自己的目标服务;没有勇气,便不可能具备与社会流俗抗争的勇气,他们便不可能坚持本心——这也就是一句话所说的,“惟英雄能本色”。

试问,一个斤斤计较计较于小我的人是否能够发扬真善美,是否能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美,是否有大力量同不公正做斗争,是否能够让内心的情感自由活泼的生发?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我确实要比小我高出很多。

但是,有人或许会有疑问,像希特勒、山本五十六那样的法西斯、军国主义者,他们的内心那么邪恶,他们那么关注自私自利的邪恶的自我,但是却又为何有那么有力量和生命力?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一些为了经济利润而漠视人间道德、公众利益的企业家,他们即使站在审判席上也死不悔改。按照我的理论,关注小我的人不是将落得内心烦扰痛苦,失去生命力吗?为什么这些人却能够如此猖狂?

在此我不能给出任何解释,我只能说,像希特勒、山本五十六那样的法西斯、军国主义者,那些漠视人间道德、公众利益的人,他们必然受到人类的谴责和严惩。任何一个还保有哪怕一丁点社会良知的人,他们对于这样的人和行为也不会同意。

世界的前途

前面提到,佛家的智慧可以让一个对世界和自我绝望的人走出内心的困惑,可以让他重生。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重生只是让他不再绝望,不去自杀。这种重生在他走出了心灵的困境后,要求他必须立即行动起来。

若是这个社会极其不公正,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激化,若是社会大众都生活的非常痛苦,那么他是不可能处身世外的,他是不可能一个人喜悦、随喜什么的。在这样的环境要求下,他必须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须找到社会和世界的前途和方向。非如此,他的内心不可能真正平静。

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精神危机,人类正在被异化,人的思想感情正在被物化,人类优秀的精神文化正在被消解。那么怎样才是拯救的良方呢?

贫富差距严重,两极分化严重,官僚和资本家勾结腐败,人民大众地位愈来愈低,怎样才是拯救的良方?

人类发展到今天,月球已经登山去,探测器也发射到了火星上,可是全世界却仍旧有很多人在忍饥挨饿。但是一个可笑的事实却是,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全球的饥饿人口数字将达到10亿。考虑到全球人口只有64亿,人们就会明白这是多么可笑可悲的事情。这是对人的理智和情感的极大嘲弄。

每一个有良知和理性的人,都应该为改变这个世界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可是如何改变呢? 在资本主义、商业化决定一切的的当代世界,如何拯救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呢?如何拯救人的心灵和精神呢?在其内部是否可以实现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的改造呢?

回答是否定的,资本追逐利润的属性决定了这一点。资本主义开掘的就是人的物质欲望,资本主义的原则就是利润至上、弱肉强食。

要改造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首先必须明白一点,那就是不能让资本决定道德,不能让资本和追求利润决定人的一切。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必须得到一些约束,不能任由自由竞争、弱肉强食。从这个意义上,我赞同社会主义。

罗莎·卢森堡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写到,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并且指出了一条道路,“社会从自然发生的、不自觉的阶段进入到自觉的、符合愿望的、真正的人的历史阶段,在前一个阶段,社会形成自己的历史就像蜜蜂建筑蜂房一样,在后一个阶段,社会的意志和行动第一次取得一致。几千年以来社会的人将第一次做他想做的事情。”“用恩格斯的话来讲,这就是人从动物界进入人的自由王国的飞跃”。

这就是社会主义的真正价值,让人做人的事情,而不是让人与人之间互相欺压,弱肉强食,把人降低为牲畜、野兽的水平,使全世界至今却有近10亿的人口遭受饥饿的威胁,使全中国大多数的民众沦为经济增长的牺牲品,使得城市居民沦为房奴,使得农村居民沦为廉价劳动力和下等居民,使得中国沦为一个大垃圾场,全中国没有几条清澈的河流,人们的心灵也被污染。社会主义就是让人回归人的价值,做人应该做的事情。它不仅整合分配物质和生产,还关心人的内心、文化,它要用一种崭新的思想和文化改造人们的心灵。人,不仅是物质生产的人,不仅是物质、肉体欲望的人,也是有感情的、能创造真善美的人。社会主义必须把思想、文化和美育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思想、文化、美育是领导者。一个人的思想和头脑决定他的行为,一个国家、社会的思想宗旨决定它的政策和行为,决定社会生产和经济。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再到1989年苏东剧变,到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进入一个低潮期。许许多多的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怀疑社会主义是否只是一种空想。

但是,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资本主义剧烈发展,经过了三十年的巨变,中国人民又开始重新认识马克思、社会主义和毛泽东。

社会主义实在是约束人的恶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是使得人类和谐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当然,作为一名80年代生人,作为一个文革后出生的人,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习马克思的小学生,我对社会主义也有一些不同于四五十年代出生的左派的特点,那就是社会主义如何在约束恶的同时,不过度限制人的身体自由和独立思考的自由。社会主义如何用一种生动的、活泼的、美感的方式教育人,而不是靠灌输和强制。因为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的低潮,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过度限制了人的身体自由和独立思想的自由的结果。

上一篇:家长观摩活动方案表下一篇:铸师魂扬师德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