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专题教案

2024-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欧姆定律专题教案(共9篇)

欧姆定律专题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9页,练习五第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认识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多媒体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 4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生:等于65+25)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300+600=++65=+35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 =192+96

/ 4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三、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3)~(7)为教材练习五第4题(略)。2.连一连。

+ 315 64 +(73+37)87 + 42 + 58 315 + 83(64+73)+ 37 87 +(42+58)

+ 78 + 44 78 +(56+44)想一想: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四、小结

/ 4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

欧姆定律专题教案 篇2

§4.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二。其教学模式为:自主练习→实验演示→讲练结合。

二、教学目标 (认识、技能、情感)

(1) 知识技能:共点力的平衡, 平衡条件, 超重、失重。 (2) 过程与方法:由平衡到不平衡是一个过渡的过程, 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认知的规律;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 掌握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 (2) 难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

四、教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体重计、弹簧秤、装满水的塑料瓶等。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环节

(1)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与内容:按环节设计自学、讨论、实践、探索、训练等内容。 (2) 教师导向激励示范等内容:精讲、启发、联系渗透等。

1. 共点力的平衡 (平衡状态)

2. 平衡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0

(训练:教材P91题1、2)

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并不说若指某一时刻静止, 那这一时刻就是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或平衡状态是指加速度为0的状态。

例1:城市中的路灯, 无轨电车的供电线路等, 经常用三角形的结构悬挂。图1为这类结构的一种简化模型。图1中硬杆OB可绕通过B点且垂直于纸面的轴转动, 钢索和杆的重量都可忽略。如果悬挂物的重量为G, 角AOB等于θ, 钢索OA对O点的拉力和杆OB对O点的支持力各是多大? (1) 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两端受力大小相等, 内部张力处处相等。 (2) 轻质直杆仅两端受力时 (杆处于平衡状态) 的特点:这两个力必然沿杆的方向且大小相等。 (3) 节点O也是一理想化模型。

3. 超重与失重

那么, 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先播放一段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

例2:如图2, 人站在电梯中, 人的质量为m。 (1) 人和电梯一同静止时, 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2) 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 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3) 人以加速度a匀减速下降, 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4) 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 (a

【解析 (1) 】求解人对地板的压力, 该题中如果选电梯为研究对象, 受力情况会比较复杂, 甚至无法解题。所以我们只能选人为研究对象, 那选人为研究对象能求解出人对电梯的压力吗?能!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等大、反向的。只要求出电梯对人的支持力, 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就可求出人对电梯的压力。因为人是静止的, 所以合外力为0, 有:N=mg.

【解析 (2) 】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 因为加速, 所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同向, 物体是上升的, 所以加速度方向也是向上的。有N=mg=ma圯N=ma+mg>mg, 看到了什么?人对地面的压力竟然会大于本身的重力?

【解析 (3) 】以加速度a匀减速下降, 因为减速, 所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反向, 物体是下降的, 所以加速度方向是向上的。有N=mg=ma圯N=ma+mg>mg.人对地面的压力还是大于本身的重力。

【解析 (4) 、 (5) 】学生自己分析解答, 不会有太大难度。 (4) (5) 两题加速度方向均向下, 合外力向下, 于是有N=mg=ma圯N=ma+mg>mg.当人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时, 人对地面的压力大于本身重力;当人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时, 人对地面的压力小于本身重力。物理学中分别把这两种现象叫做超重和失重。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这种现象叫做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这种现象叫做失重。

观察实验视频。实验验证:大家可以利用身边的器材验证。实验1:用弹簧秤挂上钩码, 然后迅速上提和迅速下放。现象:在钩码被迅速上提的一瞬间, 弹簧秤读数突然变大;在钩码被迅速下放的一瞬间, 弹簧秤读数突然变小。体会为何用弹簧秤测物体重力时要保证在竖直方向且保持静止或匀速。实验2:学生站在医用体重计上, 观察下蹲和站起时秤的示数如何变化。实验前先让同学们思考示数会如何变化再去验证, 最后再思考。 (1) 在上升过程中可分为两个阶段:加速上升、减速上升;下蹲过程中也可分为两个阶段:加速下降、减速下降。 (2) 当学生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时会出现超重现象;当学生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时会出现失重现象。 (3) 出现超重现象时加速度方向向上, 出现失重现象时加速度方向向下。

【解析 (6) 】mg-N=mg圯N=mg-mg=0, 即当电梯对人没有支持力时, 人只受重力, 加速度大小为g, 做的是自由落体运动。同学们又看到了什么?人竟然可以对电梯没有压力?物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

【定义】:如果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方向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做匀变速运动, 这时物体对支持物、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 好像完全没有了重力作用, 这种状态是完全失重。

观看视频。问题: (1) 人随电梯能以加速度a (a>g) 匀加速下降吗?不可能, 最大只能是g. (2) 如瓶竖直向上抛出, 水会喷出吗?为什么?不会, 仍然完全失重。 (3) 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时, 物体实际受的重力是否发生了变化?没有。

4. 归纳总结

(1) 什么是超重 (失重) 现象? (2)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 (失重) 现象? (3) 为什么会出现超重 (失重) 现象?

【牢记】 (1) 超重和失重是物理现象; (2) 物体重力与运动状态无关, 不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 重力不变; (3) 规律: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超重状态) 、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失重状态) 、超重还是失重由加速度方向决定, 与速度方向无关。

专题二 牛顿运动定律 篇3

A. [gA>gB] B. [gA

C. [mAmB]

2. 如图2,水平传送带的左右两端的距离为[L],传动速率为[v],在其左端无初速度放一木块,若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木块从左端运动到右端的时间不可能的是( )

A. [Lv+v2μg] B. [Lv]

C. [2Lμg] D. [2Lv]

3. 如图3,一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的速率[v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传送带右侧有一个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面,一物体以恒定的速率[v2]沿直线向左滑上传送带后,经过一段时间又返回光滑水平面,其速率为[v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v1

B. 若[v1>v2],则[v3=v1]

C. 不管[v2]多大,总有[v3=v1]

D. 只有[v1>v2],才有[v3=v1]

4. 如图4,物体[A、B]的质量相等,物体[B]刚好与地面接触. 现剪断绳子[O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剪断绳子的瞬间,物体[A]的加速度为[g]

B. 弹簧恢复原长时,物体[A]的速度最大

C. 剪断绳子后,弹簧、物体[A、B]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D. 物体[A]运动到最低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5. 如图5甲,一轻质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上端叠放两个质量均为[M]的物体[A、B]([B]物体与弹簧连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初始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现用竖直向上的拉力[F]作用在物体[A]上,使物体[A]开始向上做加速度为[a]匀加速运动,测得两个物体的[v-t]图象如图5乙(重力加速度为[g]),则( )

[甲 乙

A. 施加外力前,弹簧的形变量为[2Mgk]

B. 施加外力的瞬间,[A、B]间的弹力大小为[M(g-a)]

C. [A、B]在[t1]时刻分离,此时弹簧弹力恰好为零

D. 弹簧恢复到原长时,物体[B]的速度达到最大值

6. 一物体放置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斜面固定于减速下降的电梯中,加速度为[a],如图6,在物体始终相对于斜面静止的条件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θ]一定时,[a]越大,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越小

B. [θ]一定时,[a]越大,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越大

C. [a]一定时,[θ]越大,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越小

D. [a]一定时,[θ]越大,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越小

7. 如图7甲,一轻质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上端放置一物体(物体与弹簧不连接),初始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现用竖直向上的拉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拉力[F]与物体位移[x]的关系如图7乙([g]=10m/s2),则正确的结论是( )

[甲 乙

A. 物体与弹簧分离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B.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7.5N/m

C. 物体的质量为3kg

D.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

8. 如图8,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木块叠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先后分别用水平力拉[m1]和[m2],使两木块都能一起运动,若两次拉木块时,两木块间的摩擦力分别为[f1]和[f2],那么两次拉力之比为( )

A. [m2f1m1f2] B. [f1f2] C. [m1f1m2f2] D. 1:1

9. 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F1]与[F2]的作用,在第1s内保持静止状态. 若两个力[F1]与[F2]随时间的变化如图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第2s内,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逐渐减小,速度逐渐增大

B. 在第3s内,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逐渐增大,速度逐渐增大

C. 在第4s内,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逐渐减小,速度逐渐增大

D. 在第6s末,物体的加速度为零,运动方向与[F1]相同

10. 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 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10. 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 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 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上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11. 如图11,将小砝码置于桌面上的薄纸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将纸板迅速抽出,砝码的移动很小,几乎观察不到,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惯性演示实验. 若砝码和纸板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1)当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时,求纸板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要使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求所需拉力的大小;

(3)本实验中,[m1]=0.5kg,[m2]=0.1kg,[μ]=0.2,砝码与纸板左端的距离[d]=0.1m,取[g]=10m/s2. 若砝码移动的距离超过[L]=0.002m,人眼就能感知. 为确保实验成功,纸板所需的拉力至少多大.

12. 如图12,质量[M]=8kg的小车放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在小车左端加一水平推力[F]=8N,当小车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1.5m/s时,在小车前端轻轻地放上一个大小不计,质量为[m]=2kg的小物块,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小车足够长,([g]=10m/s2). 求:

(1)小物块放后,小物块及小车的加速度各是多少;

(2)经多长时间两者达到相同的速度;

(3)从小物块放上小车开始,经过[t]=1.5s小物块通过的位移大小为多少.

13. 如图13,在光滑水平面上停放着小车[B],车上左端有一小物体[A],[A]和[B]之间的接触面前一段光滑,后一段粗糙,且后一段的动摩擦因数[μ]=0.4,小车长[L]=2m,[A]的质量[mA]=1kg,[B]的质量[mB]=4kg. 现用[F]=12N的水平向左力拉动小车,当[A]到达[B]的最右端时,两者速度恰好相等,求[A]和[B]之间光滑部分的长度([g]=10m/s2).

14. 某电视台娱乐节目在游乐园举行家庭搬运砖块比赛活动. 比赛规则是:如图14甲向滑动行驶的小车上搬放砖块,且每次只能将一块砖无初速(相对地面)地放到车上,车停止时立即停止搬放,以车上砖块多少决定胜负. 已知每块砖的质量[m]=0.8kg,小车的上表面光滑且足够长,比赛过程中车始终受恒定的牵引力[F]=20N的作用,未放砖块时车以[v0]=3m/s的速度匀速前进. 获得冠军的家庭上场比赛时每隔[T]=0.8s搬放一块砖,从放上第一块砖开始计时,图中仅画出了0~0.8s内车运动[v-t]的图象,如图14乙,[g]取10m/s2. 求:

[甲 乙

(1)小车的质量及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小车停止运动时,车上放有多少块砖.

15. 如图15,一块质量为[M]、长为[L]的匀质板放在很长的光滑水平桌面上,板的左端有一质量为[m]的物块,物块上连接一根很长的细绳,细绳跨过位于桌面边缘的定滑轮,某人以恒定的速度[v]向下拉绳,物块最多只能到达板的中点,而且此时板的右端尚未到达桌边定滑轮. 求:

(1)物块与板的动摩擦因数及物块刚到达板的中点时板的位移;

(2)若板与桌面间有摩擦,为使物块能到达板右端,板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的范围;

(3)若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取(2)问中的最小值,在物块从板的左端运动到右端的过程中,人拉绳的力所做的功(其他阻力均不计).

16. 如图16,[A]为放在水平光滑桌面上的长方形物块,在它上面放有物块[B]和[C,A、B、C]质量分别为[m、5m、m]. [B、C]与[A]之间的静摩擦因数和动摩擦因数均为0.10. [K]为轻滑轮,绕过轻滑轮连接[B]和[C]的轻绳都处于水平位置. 现用沿水平方向的恒定外力[F]拉滑轮,使[A]的加速度等于[0.20g],[g]为重力加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求:

(1)[B、A]之间沿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大小;

(2)[C、A]之间沿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大小;

(3)恒定外力[F]的大小.

17. 如图17甲为车站使用的水平传送带的模型,它的水平传送带的长度为[L]=8m,传送带的皮带轮半径为[R]=0.2m,传送带的上部距地面的高度为[h]=0.45m. 现有一个旅行包(视为质点)以初速度[v0]=10m/s水平地滑上水平传送带,已知旅行包与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6. 皮带轮与皮带之间不打滑. [g]取10m/s2. 讨论下列问题:

[甲 乙

(1)若传送带静止,旅行包滑到[B]点时,人若没有及时取下,旅行包将从[B]端滑落. 则包的落点距[B]端的水平距离为多少?

(2)当皮带轮以[ω]=40rad/s的角速度顺时针匀速转动时,旅行包的落地点到[B]端的水平距离为多少?

(3)设皮带轮以不同的角速度顺时针方向匀速转动,在图17乙中画出旅行包落地点到[B]端的水平距离[x]随皮带轮的角速度[ω]变化的图象.

18. 如图18,传送带水平部分[ab]=2m,倾斜部分[bc]=4m,与水平面的夹角[θ]=37°. 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皮带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速率为2m/s,若将物[A]轻放到[a]点处,最后被送到[c]点,[g]取10m/s2,求:

(1)[A]物块从[a]传送到[b]所用的时间;

(2)[A]物块从[b]传送到[c]所用的时间.

19. 如图19,用半径为0.4m的电动滚轮在长薄铁板上表面压轧一道浅槽. 薄铁板长为2.8m、质量为10kg. 已知滚轮与铁板、铁板与工作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0.3和0.1. 铁板一端放入工作台的滚轮下,工作时滚轮对铁板产生恒定的竖直向下的压力为100N,在滚轮的摩擦力的作用下铁板由静止向前运动并被压轧出一浅槽. 已知滚轮转动的角速度恒为5rad/s,[g]取10m/s2.

(1)通过分析计算,说明铁板将如何运动?

(2)加工一块铁板需要多少时间?

欧姆定律专题教案 篇4

——教学总结与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在教学中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对后面复习化学方程式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在我校教研周上我选择了上一节质量守恒定律专题复习课。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取舍才能突出重点,本节课开始时选择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三部分内容进行复习,通过磨课时课堂观察发现:一节课复习这么多内容会影响复习效果,也弱化了复习重点的突出和强化,所以我决定只复习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后面再对化学方程式以及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进行复习。

根据考试纲要和教研周“目标引领下的有效教学”的主题,经过深挖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能推测物质的组成。3.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化学现象。4.通过典型习题演练,师生互动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本节课,知识性极强,内容较多,因此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很清楚直观地将复习的知识脉络条理清楚地展示给学生。

三、教学思路的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思路有两大块:一是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及本质的理解,二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首先复习知识点,然后练习巩固。其中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期望通过这些环节达成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下面说说教学环节的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邮件引入:通过 “水变油”的邮件引起学生思考,水是否能变成油?这个加盟邀请我可以参加吗?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直接说明本节课学习目标。明确这节课我们将复习什么知识。

通过邮件引入复习,自始至终没有改变,紧扣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发生的有关事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又通过提问“我可以加盟吗?”将问题抛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观察中这一部分课程导入的情境创设得到了课题组成员的一致认可。环节一:回顾旧知、突出重点

你还记得我们曾用哪些实验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吗?你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吗?内容中有哪些关键词呢?这个内容你完全理解了吗?我们来看三个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内容中几个关键词的意义。在化学反应前后为什么质量会守恒呢,你能从微观角度去解释吗?进一步复习质量守恒的实质。得出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物质总质量没有改变(即原子守恒、元素守恒、质量守恒)。这个过程中 还有哪些是改变的?哪个可能改变呢?得出结论:分子、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分子数目、元素化合价可能改变。学生通过这部分复习可以达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实质的目标。

本次教研周主题为:“目标引领下的有效教学”,所以目标达成情况非常重要。在教学环节一中,投影三个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分析、解释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关键词:“化学反应”、“参加”、“质量总和”,初步理解目标1的内容。通过与学生一起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初步回忆目标2。通过课题组对学习目标达成的课堂观察,发现目标预设合理,适合本班学生水平,教学目标也很好的达成。环节二:典例练习、突破难点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类型的例题和练习,看质量守恒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应用。其中,类型一:解释化学现象, 类型二:确定物质的组成, 类型三:确定物质的质量,类型四: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图示。通过这四种类型典型例题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突破难点,从而达到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化学现象的目标。

这一环节在磨课过程中变化很大,开始时回顾知识之后由学生抢答练习。过分追求课堂气氛活跃,在做抢答练习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而掌握不好的同学则置身题外,仿佛课堂和他没关系。这就出现反差,原因是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全体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想法,备课要备好学生这一环节没做好。复习课要面向全班同学,不能流于形式活跃。之后在各位老师帮助下将练习改成小组竞赛的形式,共分为五组,每组8位同学间相互讨论,可是又有新问题出现了,有几组同学居然分工合作,虽然做题速度快,但有一些同学只做了一题或两题,达不到练习巩固的效果。后来将练习改成了先做例题,再做练习。例题与练习始终采用往年的各地中考题,让学生提前接触中考题。

在教学环节二典例与练习中,通过对类型三确定物质的质量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目标1的理解。通过类型二确定物质的组成、类型四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图示例题的讲解和习题的精炼,进一步理解并巩固目标2。典例与练习的类型一解释化学现象,讲练结合,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应用中巩固目标3。环节三:当堂检测、反馈交流

为了检测本节课复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最后设置了当堂检测。检测完两组间互相交换批改,最后汇报得分情况。通过环节二、三典型习题的演练,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目标。

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一直未变,贯穿整节复习课,以提问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初步形成知识体系,学生对于回答问题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为枯燥的复习增添点乐趣。通过课题组成员对本节课问题的观察统计,得出以下数据:整节课共67个问题,从问题类型方面观察:提问31次,追问36次;从思维层次方面分析:管理29次,认记4次,推理5次,创造29次;从学生回答方式方面观察:集体回答49次,讨论后回答11次,个别回答29次,自由答10,无答1次。问题的类型、思维层次和学生的回答方式丰富多样,学生的参与面广泛。

环节四:畅谈收获、优化复习

通过提问:本节课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请学生通过谈收获来对本节课教学小结。

总之,课前的设计意图基本上都得到了体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实现,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体现了前面预设的教学各环节中基本措施的有效性,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课后,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堂观察统计分析对本节课教学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并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

四、教学过程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容量稍大了些,导致最后当堂检测只做了前四题,并且没有交换批改,汇报得分情况,不能及时、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的畅谈收获由于时间关系也没有太多的生成,应该将每种类型的练习由原来的两道题精简为一道题,这样可以达到检测本节课学生学习是否有效的目的。

2.教学设计要强化追求“预设和达成”的统一。在四种类型的例题与练习中,题目出来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只是让学生展示了答案,未能将解题的分析过程交给学生,所以应该将问题的分析过程也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应该多做些针对学生认知思维方式预想,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和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课堂的教学才会有活力和生机。

3.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最后时间来不及的情况下可以将当堂检测收上来下节课再评讲,也比草草讲完效果好,这说明我还需要很多努力和锻炼才行。4.语言不够锤炼,有时还会打断学生的回答,不够干脆。这一点要在以后上课时特别注意加强改进。

欧姆定律教案 篇5

1.理解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掌握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3.理解掌握用欧姆定律分析实际问题,解释实际问题。

4.学会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电阻的方法。

5.进一步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6.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电源,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5欧、10欧、20欧、40欧各一只)。

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例题投影片。

三、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3课时(其中1课时为学生实验)。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问:1.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在电路中,电压是形成电流的条件,而导体的电阻又要对电流起阻碍作用,电阻越大,电流越小。那么,在一段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量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欧姆定律。(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今天我们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

设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提出的研究方法,利用我们所学过的仪器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请同学们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分别介绍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作用。

1.电阻R不变,电流与电压有什么关系

演示:按图接好电路,保持R=10欧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R上的电压,请两位同学读出每次实验的电压值和包流值,记人表1中:

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电阻只保持不变时,随着电阻R上的电压的增大,通过电阻R的电流也增大,且电压与电流是同倍数增加,这种关系在数学上叫成正比关系。

结论:在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根据数学规律,我们可以对欧姆定律公式I=U/R 进行变形,得到U=IR或R=U/I 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同一导体中的两个量,来求出第三个量。·

4。欧姆定律来计算有关问题

例:已知电烙铁的电阻是1210欧姆,如果电烙铁两端的电压是220伏,求通过电烙铁的电流?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欧姆定律中的“这段导体”四个字。

(四)巩固练习:课本第90页第1、3题。

欧姆定律教案 篇6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会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欧姆定律的应用,加深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认识

2.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养成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2.通过欧姆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形式的意义。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用(每组):笔记本、演算本。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小品《狭路相逢》的片段:

过渡:这段视频中交警手里拿的是什么?

?喝没喝酒、喝多喝少用它一测就知道了,大家想不想知道怎么回事?学习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板书课题:§17.2欧姆定律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其思维很快拉到物理课堂上。)?

观看视频。

回答:酒精浓度测试仪。

想知道。

二、合作探究,建构知识

(一)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

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二)欧姆定律的应用

例1:

4、生活中的应用

?(一)合作探究、研讨

引导语: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请同学们回忆实验的结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下面是某小组同学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得到的数据。则表一中控制不变的物理量是: ;表二中控制不变的物理量是: 。

将表一、二中的数据填充完整。

表一:

表二:

填充表一中数据的依据是:

填充表二中数据的依据是:

过渡:如果将上面的两条实验结论综合起来,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这个结论就是电流跟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9世纪初经过大量的实验而归纳得出的。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定律叫做欧姆定律。

提出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能用图象说明吗?请同学们交流。

1.欧姆定律的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过渡:能利用你的数学知识将这两种关系用一个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提出问题:在欧姆定律中的三处用到“导体”,是指几个导体呢?使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什么

温馨提示:使用公式时,要注意三个物理量的同体性、同时性、统一性。

(设计意图: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过渡:有同学可能会想,原来欧姆定律这么简单啊,我一节课的实验,就发现了欧姆定律。真的像你想得那样简单吗

多媒体展示:

介绍欧姆和欧姆定律的建立,可以利用教参中参考资料的内容。

知道了欧姆和欧姆定律的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

不畏困难地探求科学真理是一切伟大科学家的共同追求,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都是与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分不开的。我们要珍惜今

天的良好环境和学习条件,努力学习,用同学们的努力去推动人类的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欧姆生平,达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欧姆定律的应用:

过渡:接着我们看欧姆定律能解决什么问题。

多媒体展示:

例1: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V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30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板书】解电学题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2)在电路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

未知量的符号。

(3)利用欧姆定律求解。

例2:如图所示,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为6V,通电流表的示数为0.3A,求电阻R的阻值。

例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 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A。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设计意图:例1由老师讲解,例2、3采用由各小组讨论后,由学生讲解,老师点评补充的方法。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地位。)

小结提问:同学们刚才的演算说明大家已能用欧姆定律解答简单的电学应用题,通过解答这些题目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加深对相应知识的掌握。)

追问:对于公式R=U/I,能否说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对于公式U=IR,能否说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的电阻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大家讨论。

温馨提示:公式R=U/I,它表示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跟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公式U=IR,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在数值上等于通过导体的电流和该导体电阻的乘积。对物理公式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

全电路欧姆定律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第4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概念;掌握全电路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电路问题的分析和计算;知道实验室中常用的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介绍全电路的有关知识后,通过实验,引出电动势的概念;通过类比方法,对全电路欧姆定律中的电动势、内电阻、外电阻进行讨论,总结出全电路欧姆定律;通过例题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全电路欧姆定律分析与求解电路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观察与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全电路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

电动势的理解。

【教具准备】

电池组、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回顾复习初中所学电路知识

(1)一个正常工作的电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2)电路中出现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3)一段不包含电源的电路中的电流、电阻及两端的电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交流评价──教师讲述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在由电源内部及外部元件所组成的闭合路径中闭合流动,这个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个关系就是全电路欧姆定律。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

一、电源电动势

1.探究闭合电路的组成

(1)外电路:电源外部的电路,由导线、开关、用电器等组成。电流由电源正极出发经外电路流至电源负极。

外电路上所有元件所组成的电路的等效电阻,叫外电阻。

在电源外部,由正极到负极电路两端的电压叫路端电压(外电压)。电路正常工作时,用电压表测闭合电路中电源正负极间的电压,就是端电压。

(2)内电路:电源内部,由正极到负极间的电路,一般是线圈(发电机)、导电溶液(化学电池),电流在电源内部流动时,它们对电流也有电阻,叫内电阻。

电源内部,正负极间的电压,叫内电压。

2.探究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

(1)按课本地第111页“实验与观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外电阻增大时,端电压也增大;外电阻减小时,端电压也减小。

(2)提出问题: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

3.探究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电动势

(1)探究电流的形成:电源的正极聚集有正电荷,负极聚集有负电荷,在电源的外部及内部,都会形成由正极指向负极的电场。在外电路上,这个电场迫使正电荷沿外电路由正极流向负极。正电荷到达负极后,进入电源内部,由于内部的电场方向是由正极到负极的,它会使进入的正电荷受到由正极指向负极的电场力,阻止正电荷由负极向正极的运动,若正电荷不能到达正极,电路中就不会有持续的电流。但事实上,电路中的电流是持续的闭合电流,这就说明,在电源内部存在着一种与电场力作用相反的作用,克服了电场力对正电荷运动的阻碍,保证了正电荷在整个闭合电路的流动,形成了持续的电流。若把闭合电路比喻成由高台、滑梯、小朋友组成的系统,把正电荷比喻成小皮球,则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就像在高抬、滑梯间流动的小皮球,重力就相当于电场力,小朋友将地面的小皮球送到高台上,要克服重力做功,这种作用就相当于电源克服电场力将正电荷由负极经电源内部送到正极。

电源的这一特性,用电动势表示。

(2)电源的电动势:电动势是表示电源特性的物理量,常用字母E表示。任何电源都具有电动势,电动势的单位与电压单位相同,是V。不同的电源,电动势不同,常见干电池的电动势是1.5V,铅蓄电池的电动势是2V。

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是两极间的电压。

(3)电源电动势的测量:直接用电压表测量未接入电路的电源正负极间的电压,测得的电压值就是电源的电动势。

二、全电路欧姆定律

1.探究闭合电路的外电压(端电压)、内电压与电动势的关系

(1)理论探究:电路闭合后,电源在外电路形成外电压,同时在内电路形成内电压。可以把闭合电路看成是由外电路与内电路串联构成的,电源的电动势E相当于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由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可知:。

(2)实验探究:科学家运用电压表分别测出闭合电路的内、外电压,发现:。

2.探究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全电路欧姆定律

(1)推导全电路欧姆定律

设闭合电路中的电流是I,内外电路的电阻分别是r、R,对内、外电路分别运用欧姆定律有:和,将其代入整理可得: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公式表示的关系叫全电路欧姆定律,它反映出闭合电路中的总电流是由电源的电动势、外电阻、内电阻共同决定的。

3.交流评价:

公式中共涉及是个物理量,知道其中的三个,就可以求出未知的一个。

对于一个闭合电路,若运用全电路欧姆定律求出了电路中的总电流,接下来可以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或分压、分流关系对各部分电路进行分析求解。

◆案例研究──巩固所学

例1 课本第113页“例题1”。

三、对闭合电路的讨论

1.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电流流过闭合电路过程中,电流要做功,要消耗电能,这个电能是由电源提供的,电源提供的电能又是哪里来的呢?有能量守恒可知,只能是由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来的。

从能量角度讲,电路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比如水力发电机是把水的机械能转化成了电能,化学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太阳能电池板是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电源的这种本领的强弱,与电动势的大小有关系。

电流流过内外电路,产生焦耳热,把一部分电能转化成了热力学能。通过其它用电器可以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如通过电动机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通过电解装置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电路中的能量转化然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2.闭合电路的两种故障状态

(1)断路或开路:就是把外电路断开,相当于外电阻无穷大,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零,电源内电压等于零,端电压等于电动势。电路不能对外提供电流,用电器不能工作。

(2)短路:就是电源的正负极被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此时外电阻等于零,由知,电路中的电流是。由于一般电源的内电阻都比较小,所以短路电流很大,这会烧毁电源及用电器。因此在电路中要杜绝短路出现,在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前,一定先要检查连接情况,排除短路隐患。

◆案例研究──归纳总结

1.案例研究

例2 课本第114页“例题2”。

2.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是电源的两个重要特性。本题提供了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及内阻的方法,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中,为了减小误差,通常测量出多组(U、I)值,建立U-I直角坐标系,利用所测得的数据做出闭合电路的U-I图象,图象与U轴的交点表示电源的电动势E,斜率的绝对值代表电源的内电阻r。

3.课堂练习:课本第115页“复习与巩固”

1、2。

4.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要点(见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复习课文,书面完成课本第115页“复习与巩固”

3、4。

2.撰写小论文《闭合电路的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

3.预习第5节。

【板书设计】

九年级欧姆定律教案 篇8

1、了解电流形成的条件.

2、掌握电流强度的概念,并能处理简单问题.

3、巩固掌握,理解电阻概念.

4、理解电阻伏安特性曲线,并能运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电流强度的概念、是教学重点.

2、电流强度概念、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具

学生直流电源(稳压),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开关,待测电阻.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电场,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促使电荷移动,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如:静电场中的导体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之前,其中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也有电荷定向移动.由于电流与我们生活很密切,所以我们有必要去认识它,这节课我们将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电流作进一步了解.

(二)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人们对电路知识和规律的认识与研究,也如对其他科技知识的认识与研究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曲折的过程.18世纪末,意大利著名医生伽伐尼受偶然发现的启迪,经进一步研究后,已能利用两种不同的金属与青蛙腿相接触而引起肌肉痉挛,于是伽伐尼电池诞生了.但他对此并不理解,认为这是青蛙体内产生了“动物电”.伽伐尼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研究,伏打于1792年将不同的金属板浸入一种电解液中,组成了第一个直流电源——伏打电池.后来,他利用几个容器盛了盐水,把插在盐水里的铜板、锌板连接起来,电流就产生了.

1、电流

(1)什么是电流?

大量电荷定向移 动形成电流.

(2)电流形成的条件:例如:

静电场中导体达到静电平衡之前有电荷定向移动;

电容器充放电,用导体与电源两极相接.

①导体,有自由移动电荷,可以定向移动.同时导体也提供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路”.导体包括金属、电解液等,自由电荷有电子、离子等.

②导体内有电场强度不为零的电场,或者说导体两端有电势差,从而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

③持续电流形成条件:要形成持续电流,导体中场强不能为零,要保持下去,导体两端保持电势差(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使导体中有持续电流.

导体中电流有强有弱,用一个物理量描述电荷定向移动的快慢,从而描述电流的强弱.

(3)电流强度( )

①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的比值.这样可以通过电荷定向移动的快慢来描述电流强弱,这个比值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 表示

②表达式:

③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④性质:电流强度是标量.初中学过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但电流是有方向的.(有方向的量不一定是矢量,是否矢量关键看满不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⑤电流方向的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正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从高电势向低电势运动,所以电流是有高电势向低电势流动,在电源外部,是由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4)电流分类:

按方向分成两大类:直流电和交流电

直流电:方向不变,如果直流电大小不变,就称为恒定电流,这是高中阶段电流知识的重点.

交流电:方向随时间变化

前面讨论了电流,尤其是持续电流的形成,要求导体两端有电势差,即电压.电流强度与电压究竟有什么关系?这可利用实验来研究.

演示

先给学生介绍实验电路图,教师按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并请学生观察电表的正负接线柱,要求学生注意,正负接线柱的接法, 为待测电阻(定值电阻).

演示

闭合S后,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观察电表的变化,说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都随导体的电阻有关.

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由实验得到电压和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呢?

分析:用控制变量法,先保证其中的一个量保持不变,让其余两个量之间相关,然后结合起来分析.

保证电阻不变,调节电压,记下触头在不同位置时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电压表测得的是导体R两端电压,电流表测得的是通过导体 的电流,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注意:这一方法可以类比数学中函数图象,用描点法来研究,启发学生思考物理与数学的联系.

把所得数据描绘在 直角坐标系中,确定 和 之间的函数关系.

分析:这些点所在的曲线包不包括原点?包括,因为当 时, .这些点所在曲线是一条什么曲线?过原点的斜直线.

把 换成与之不同的 ,重复前面步骤,可得另一条不同的但过原点的斜直线.

结论:给定导体,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 ,或者

对不同导体,图象斜率是不同.相同电压下,两导体电流分别为 、, ,导体2对电流阻碍作用比导体1大, , . 的倒数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若用一个物理量来描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 , 称为电阻.

2、电阻

(1)定义: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叫做这段导体的电阻.

(2)定义式:

说明:①对于给定导体, 一定,不存在 与 成正比,与 成反比的关系.

②这个式子(定义)给出了测量电阻的方法——伏安法.

(3)单位:电压单位用伏特(V),电流单位用安培(A),电阻单位用欧姆,符号Ω,且lΩ=1V/A

常用单位:1kΩ=1000Ω;1MΩ= Ω

3、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最早用实验研究了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最后得出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内容:导体中电流强度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表达式: 注意:

(1)式子中的三个量 、、必须对应着同一个研究对象

(2)大量实验表明,适用于纯电阻电路(金属、电解液等).

(三)小结

1、不要认为在任何导体中,电流都与电压成正比,对于非纯电阻电来讲则不然.

2、仅仅是带内阻的定义式,而不是决定式,电阻的大小不决定于电压和电流.

欧姆定律教案示例之三 篇9

一、新课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那么,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其实,这个关系早在十九世纪初时已被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总结出来了,成为电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即后来人们所称的欧姆定律(板书)

二、讲授新课:为了学习、研究欧姆定律,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试着用堂上短短几十分钟,借助于比欧姆时代先进得多的现成仪器,踏着平坦的道路重复一次欧姆及前人的研究工作,又来学当一次科学家,行吗?(话音刚落,学生们都高兴地同声叫:行!)好!今天我们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间关系的方法与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一样,即先使其中一个量(如电阻)保持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电流和电压)间的关系;再使另一量(如电压)保持不变,研究剩下两个量的关系;最后通过分析、综合,就可总结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一)实验与分析(板书)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2、实验器材:电源一个、演示电流表一个,演示电压表一个、开关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定值电阻5欧、10欧、15欧各一个,导线若干根。

3、实验步骤:

①设计电路图和实物连接图。(出示小黑板,如图1所示,但先用两张纸分别横向盖住电路图、实物图和表格)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器材和学过的(串、并联)电路思考:应取哪种电路连接?并动手设计电路图。与此同时,教师巡视并选出两个代表性电路图,再揭下小黑板电路图盖纸进行对照。可能出现跟小黑板上教师设计的电路不同,这时应因势利导地说明,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通路,器材所接位置不同,不受影响。并向学生强调:无论哪种设计方法,都不能把仪表正、负极接反;在连接实物时应断开开关,并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放到最大电阻位置。

待多数同学都完成设计后,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他们是以后分组实验的小组长),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布置其他同学设计表格。然后揭下小黑板上表格的盖纸,让同学们自己订正。

(师生共同检查、分析、订正上面两位同学连接的实物图。)

②保持电阻R不变,研究电流I随电压U的变化关系。(实验并板书)条件:在图(b)中接入5欧的定值电阻。

操作:按照表一做三资助实验,每次都使电阻R两端电压按1伏、2伏、3伏递增。

记录:观察电流表示数并记在表一电流栏内。

分析:同学们对三次实验数据作分析比较后,可得“电压增大几倍电流也增大几倍”的感性认识。

结论:当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关系。(板书)

③保持电压U不变,研究电流I随电阻R的变化关系。(实验并板书)条件:在图(b)中,保持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为3伏不变。

操作:按照表二做三次实验,依次分别接入5欧、10欧、15欧电阻。记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在表二电流栏内。

分析:同学们对三次实验数据作分析比较后,可得到“电阻增大几倍电流就减小几倍”的感性认识。

结论:当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关系。(板书)(二)、欧姆定律(板书)

①文字表述: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规律叫欧姆定律。(板书并讲解)

②公式:I=U/R(板书)

③单位:U—伏、R—欧、I—安(板书)

④说明:欧姆定律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它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电流计算。

⑤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个物理量只能是同一导体在同一时刻所具有的量,也就是说不能用甲导体的电压、电阻去求乙导体的电流。(三)、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板书)

讲解:上述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反映了一段导体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知道了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算出第三个量。应特别注意,I=U/R和R=U/I属于形同实异。也就是说,R=U/I式中的R不能理解为:电流一定时,电阻R与电压U成正比,或电压一定时,电阻R与电流I成反比。因为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决定的,所以R=U/I,只能用来计算电阻的大小,而不能用作电阻的定义式。

三、课堂小结:欧姆定律是今后学习电学中常用的定律,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应掌握以下几点:①要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②要掌握欧姆定律的实验与设计;③要了解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④要掌握欧姆定律的公式、单位及公式的变形。

四、巩固练习:

l、按照表一记录的电压值和电阻值计算电流值。

2、某一电阻接在60伏的电路中,其上通过的电流为2A,问:该电阻为大?若电压增大到120伏时,其电阻为多大?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上一篇:基层政权建设系统下一篇:表彰大会讲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