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中心管理试卷(精选10篇)
2012年春学期《配送中心及配送管理》期末考试卷A
姓名:班级:学号: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1、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
工、、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2、配送(Distribution),是指“在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组配等作业,并按时
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3Distribution Center)是指从事配送业务且具有完善信息网
络的或组织。
4即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
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
作。
5、主的物流作业。
6、是指从事物流活动且具有完善信息网络的场所或组织。
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a)主要面向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b)c)集聚辐射范围大;d)存储、吞吐能力强;客户提供物流服
务。
7、物流中心主要面向,而配送中心主要为特定的,其辐射的范围要小。
8、点看成是分布在某一平面范围内,各处的和分别
看成是聚积在一点的物体的重量。
9、设施规划的总的目标是使整个配送中心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人流、物流、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安排。
10、配送中心一般采取类似的多频次的作业方法去响应客户
需要,相比之下,物流中心多采用客户需要。
11、SLP方法第一阶段是资料收集主要收集:指配送服务对象
或接收的订单;I-Item:指处理货物种类;:指处理货物的数量与库存量;R-Route:指配送中心作业流程;S-Service:指辅助生产
部门与配送服务水平;T-Time:指配送交货时间;送货品的价值或建造预算。
二、简答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根据功能侧重的不同,可把配送中心分为几类?
2、配送的特点。
3、配送中心的功能
4、常见的流通加工类型。
5、配送中心选址的主要原则
6、EIQ分析
1、运输、配送、搬运的异同。
3、配送中心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
3、SLP方法的步骤。
关键词:配送中心,管理绩效,区间值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
配送中心管理绩效评价是指在客观分析配送中心内外经营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配送中心经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系统地评价配送中心利用中心资源,发挥中心功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的能力。评价结果是配送中心经营人、配送中心投资人和政府部门评判配送中心经营状况的依据[1]。对于配送中心管理绩效的评价,若采用单因素评价方法,其评价的结果往往是片面的,这样就有必要建立一套考虑多因素的经营绩效综合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已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但大部分方法都是采用传统的模糊评价方法,然而经营绩效的好与差不能清楚地界定,它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传统的模糊评价方法对评价指标采用定值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2]。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配送中心绩效的区间值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整个评价过程中所涉及的要素均采用区间值形式,从而全面反映评价者对各因素的偏好程度,充分利用了有效的模糊信息,考虑了评价过程的中偏差的摄动程度,更为客观地评价配送中心的绩效。
1 综合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1.1 区间值单因素权重
在进行区间值模糊综合评价过程中,区间值单因素权重的确定是最重要的。引入Saa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1~9标度来定义区间值判断矩阵,为保证确定的权重能够保证区间值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采用分解矩阵与修正特征根的方法确定单因素排序权重[3,4]。将区间值判断矩阵分解为两个一般的层次分析矩阵,然后分别求其最大特征值对应的正分量的归一化特征向量,修正后即可得到区间值判断矩阵的单因素权重[5]。
1.2 区间值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权重的确定
综合权重指的是最低层指标对最高层的综合权重,即最低层指标权重通过中间层中各层相应节点指标权重进行传递,得到其对最高层的权重。
1.3 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配送中心绩效评价所涉及的范围和层次,按照绩效评价系统的思想和原理,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模型中最低层中各元素的集合构成因素集:C=(c 1,c2,,cn)T。
根据评价目标和相关规定,对评价因素的优良程度给出评价等级的集合:V=(v 1,v2,,vm)T,其中
在评价配送中心绩效时,聘请专家和有经验现场工作人员(h人)对因素集中每一个因素打分。为避免主观偏差,使评价行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每位参评人员对各因素的打分为一个区间值。从而得到评价矩阵:
根据各位参评人员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差别,每位参评人员赋以不同的权重,即得参评人员的权重集
区间值层次分析中综合权重的确定过程是经过区间值的乘法运算实现的,由此得到的综合权重也是区间值,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参评人员打分得到的评价矩阵也是区间值矩阵,若直接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则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区间值的发散。为避免评价结果区间值的发散,必须对区间值综合评价权重进行修正。
为a≥b的可能度,则修正后得到综合评价排序权重的修正值为[6]:
则配送中心绩效的评价的最终得分为:
2 实证研究
中山市某配送中心,地处中山市北部物流中心,现对其进行区间值模糊综合评价,由于涉及的评价指标较多,计算复杂,因此本文只就二级综合评价进行计算过程演示。
2.1 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建立递阶层次模型。如表1所示,其中A层为最高层; 层为中间层;C(C1,C2,,C9)层为最低层。则因素集为C=(C1,C2,C3,C4,C5,C6,C7,C8,C9)T
2.2 建立各级区间值判断矩阵
根据层次分析法1~9标度,对同层因素之间相对其父节点因素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得到的区间值比较结果构成区间值判断矩阵。根据以往经验和配送中心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两两对比,得到的区间值比较结果构成中间层对最高层重要性的区间值判断矩阵RA←B和最低层对中间层重要性的区间值判断矩阵 为
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以中间层对最高层的权重向量为例,由
可知
计算单因数评价权重的修正系数α和β:
求R-A←B和R+A←B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正分量的归一化特征向量为:
即得到单因素权重向量为:
同理可以求得最低层对中间层的权重向量,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应用综合权重的公式(1),由以上求得的中间层对于最高层的单因素评价权重以及最低层对于中间层的单因素评价权重,可求出各因素对于最高层的综合评价权重。如C1相对于A的综合权重为
同理可以求出其他因素相对于最高层的综合评价权重,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由公式(3)应用到本实例可得:
再由公式(2)可求得修正值,以第一个因素为例:
同理,可求出其它因素的综合评价权重修正值,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的计算结果可知
2.4 模糊综合评价
应用公式(4),该配送中心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
2.5 评价结果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得分的结果可知,该配送中心的整体绩效一般。从评价过程看,必须应用现代库存理论,优化存货系统,加快存货的周转,以提高存货周转率。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仓储管理水平,以提高该配送中心的整体绩效。
3 结论
本论文将区间值理论与层次分析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相结合,提出了配送中心绩效的区间值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解决了评价问题的不确定性和评价过程的复杂性。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这对改进配送中心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榕.浅析物流配送中心的建模与仿真[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9):110-111,140.
[2]齐欢.数学模型方法[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3]谢海.基于改进的相对优势度的区间数排序[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8,(22):5983-5986.
[4]魏毅强,刘进生,王绪柱.不确定AHP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概念及权重[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4,14,(4):16-22.
[5]向小东.模糊AHP法及其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2002,21,(1):74-76.
【关键词】物流中心; 配送周期;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062-01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全球互连网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市场竟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竟争的重点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新的竟争环境中,企业强大的竟争优势小是来自雄厚的资金支持、悠久的企业历史、甚至良好品牌知名度,企业之间的竟争小仅限于成木、质量、技术、渠道的竟争,而是扩展到基于时间的竟争,一种基于时间优势、快速反应市场的能力。
基于时间的竟争是一种新的竟争策略,在物流中心主要体现为对配送过程中的时间进行有效管理,即配送周期的缩短及其波动幅度的减小。
1 物流中心的配送周期
提前期是指某一项工作的工作时间周期,即从工作开始到工作结束的这段时间。因此,配送提前期主要指从接到客户订单直至客户收到货物(或服务完毕)这段时间,也可以称作配送周期。配送周期是测量配送中心业务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之一。配送周期包括五部分:
(1)订货登录:是指把收到的客户订货信息转变为公司订单的过程。科技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订货登录的效率,条形码、扫描仪等技术的大量使用提高了订货登录的速度及准确性,降低了订货登录处理费用。
(2)订单处理:是指为完成配送作业流程对相应的单据进行处理。主要包括生成客户订单、发货单、运单及相关单据。
(3)采购、拣选、包装、装配:是指到仓库拣货、包装、装配,直至准各给客户发货的整个物流活动过程。
(4)订货发送/运输:是指货物从配送中心到客户的位置转移。
(5)客户收到订货:是指对配送的货物进行验收、卸载、入库等。
2 造成物流中心配送周期長的主要因素
造成物流中心配送周期长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
2.1 大批量处理
配送周期长,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配送链中各个企业过度追求批量处理、批量生产,寻求批量运作的规模经济性。配送中心收到客户订单,发现仓库缺货时,会向企业申请采购进货,而企业通常会采取批量处理的方法,积累不同客户的缺货订单统一向供应商进货,以实现批量经济性。
2.2 低效率的配送作业流程
配送周期是由完成配送作业流程中各项活动时间及浪费时间所构成。而小合理、低效率的配送作业流程,比如:复杂的配送链、大量串行现象存在、电子化程度低,是增加浪费时间的罪魁祸首,这些因素都使配送周期过长。
2.3 配送链协调不好
配送链上各节点协调不好是造成长配送周期的第三个主要因素。这种协调包括配送链上不同企业之间的协调、企业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及物流部门内部的协调。
2.4 其它因素
除了上而所提到的三种主要因素外,还有一些造成长配送周期的因素,如返工、操作不标准、订单处理规则不合理等因素。
3 缩短物流中心配送周期的策略
3.1 小批量效应
解决批量问题,就是在费用和收益之间寻求均衡,在短期利润和持续竟争力之间寻求均衡。
(1)快速反应系统
快速反应系统QR,也称有效的客户反应系统ECR,主要意义是:为了达到快速反应最终客户需求目的,整个渠道实现持续有效的库存补充。措施是: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实现信息共享、默契配合,让企业向供应商订货与上一级供应商处理订单(或生产)在后台同步进行。结果是:以低库存维持水平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如配送周期短、定制式生产等)。
(2)高速运输
企业通过高速运输的方式缩短时间。实行高速运输在缩短配送周期的同时,也大幅度增加运输成木,但增加的运输成本将由降低的库存成本来补偿。
3.2 再造配送作业流程
不合理的配送作业流程将延长配送周期。配送作业流程改善的目的是,既要提高服务水平,如缩短配送周期、减少时间波动、提高订货完备率、减小货物损坏率、提高客户满意度等;又要降低总成木,如降低订货费用、减少运输费用、缺货损失、风险损失等。
(1)简化配送链,实行标准化
造成高费用低服务水平的原因之一就是配送链的复杂性。尽量减少配送链的复杂性、实行标准化,将会提高配送过程的效率,减少配送作业时间,缩短配送周期。
(2)并行处理
在配送过程中,串行方式大量存在,如串行配货、票据和实物串行处理、及票据木身串行处理等。在适当的时候,将串行活动改为并行处理可以提高作业效率,节约作业时间,缩短配送周期。
①选择合适的配货方式
按处理的对象小同,可把配货方式分为两类,以客户为顺序的串行配货和以货物为顺序的并行配货。串行配货方式就是按照客户的顺序先后配货;并行配货方式是按照货物顺序给客户同时配货。串行配货方式的优点在于无细配时间,虽然总拣货时间、总库内运输时间较长,但它能对客户区别对待,具有优先权的客户配货时间反而较短;并行配货方式的优点在于其总拣货时间、总库内运输时间较短,但不能对客户进行区别对待,且需要一个配货平台。
②票据处理和实物处理并行化
在配送中心配送作业流程中,第二步为“订单处理”,第三步为“拣选/采购、包装、装配”。因此,一般的处理方式为先进行票据处理,如开发货单、运货单,然后根据发货单、运货单拣选运输等。但是为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节约作业时间,可以采用自动化技术,如自动化仓库技术等,把票据处理和实物处理并行化。
③并行处理票据
企业内部相关部门间的票据处理过程并行化,也可缩短配送周期。
(3)减小批量
将一批任务分解成几个小批量,然后交叉完成,同样可以缩短完成这批任务的总时间,实现缩短配送周期的目的。
3.3 发展关联能力
如果任何一个企业将从与第三方关联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和增加的价值,那么企业应该通过很好地运用风险一一收益、必要的行为评价机制,成为一个开发一一决策一一经营的系统结构,这种组织的能力,称作“关联能力”。其中,资木性关联、结构性关联、运营策略关联是配送链上各个节点企业通常采用的三种主要关联方式。通过发展各个节点企业间的关联能力,可以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建立企业间的诚信机制,通过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提高各节点企业间的协调能力,提高配送链的配送效率,缩短配送周期。
参考文献:
1、不服从工作安排
驾驶员属配送中心员工,在上岗期间,使用车辆和工作内容由车辆调度合理调配,如对所指派的工作任务或车辆存在异议的,除工作能力不能做到(指所持驾照不能驾驶国家规定的车辆车型),应先执行工作安排,后向车辆调度或配送中心经理室提出意见。如有先提异议后执行或拒不执行的情况,按违规处理。
2、擅自带货回来
驾驶员在送货前对工作任务应有合理判断,如有实际困难的可以向调度人员反映,但以调度的意见为准,在实际送货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或任务较多不能对部分客户完成配送任务时,应以电话形式与调度人员沟通,调度人员给予明确答复后,遵照执行,调度人员对通话内容和结果有记录,可查询。如有违反,按违规处理。
3、无特殊情况一周内不得有两天修车,修车时驾驶员必须在场。
驾驶员对车辆应有正常的性能判断,尽量提前做出维修申请,调度人员对申请内容进行审核后,试情况的严重性,尽量避开用车高峰时间,及时安排车辆维修;如无其他工作安排,驾驶员不能离开维修车辆,便于监督和检查维修质量,无突发情况车辆维修一周不得超过一次,一个月不能高于两次。如有违反,按违规处理。
4、在规定区域的点数内,无特殊情况须在规定时间完成工作任务。
规定区域内的常规线路,常规点数的情况下,驾驶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如:市内上午必须回来。如遇特殊情况客户送货时间较长或路上拥堵影响及时回来,在行车记录上应有明确记录,并电话通知调度人员备案,调度人员应有明确记录,可以查询。如有违反,按违规处理。
5、出车记录填写规范,够三次差评调离岗位,记录必须当天上交,如有违反,第一次提醒、第二次违规。
出车记录填写必须规范工整,如出车时间、出车前公里数、到达客户的时间和公里数,客户的送货数量包括离开客户的时间和跟车人员的姓名以及加油呵过路费的情况等都属于必填项目,应该填写仔细,字迹清楚,便于识别。
6、中午装车必须在现场。
驾驶员在接到派车任务以后,应及时将车辆倒上货台,配合送货员完成装车;在装车任务完成后应尽快驶离货台,开始配送任务。
7、车辆事故主责以上扣除考核奖金150元、同责扣除考核奖金100元、次责以下扣除考核奖金50元,因车辆事故造成车辆停用的每停车一天,扣除考核奖金的10%.8、驾驶组设立安全奖励,以为考核周期,奖金额度为600-1200元之间,在考核周期内没有任何安全事故出现可以获得安全奖励。
课程代码:0410115 课程名称: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Distribution Center 开课院(系)、实验室:经济与管理系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方向)
实验指导书名称: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实验指导书
一、学时、学分
总学时:48 总学分:3 讲课学时:42 实验学时:6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10%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方向)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其教学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配送中心规划设计,对配送中心进行运营、组织、管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实际物流配送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
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实验作为课程实践性环节之一,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课程应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增强课程的感性认识;掌握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作业与管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具体要求
1.实验后,学生将实验结果等内容写出实验报告,符合实验教学的要求。2.指导教师对每份实验报告进行审阅、评分。3.该实验课程作为课程总评成绩的组成部分予以计分。
4.实验报告要求标明:班级、姓名、学号、实验时间、实验名称等。
五、实验项目
实验一: 配送中心选址规划(2学时)
1.实验内容: 模拟进行配送中心选址的规划
2.实验方法:将学生分为若干组,由组内成员共同完成。教师在实验前布置学生去调查相关企业的客户需求。实验开始后,由组内成员商量选择适当的方法共同进行配送中心的选址规划。
3.实验要求:
1)在实验之前,教师必须组织组内讨论,调查客户需求;
2)在实验时,各个小组可以自行决定各自的时间安排。
3)实验时,各组可以自行决定采用何种方法、以任何数量、在何种环境下进行配送中心的选址规划工作。
4)实验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
二、配送中心功能与布局规划(2学时)
1.实验内容:根据客户需求,规划设计配送中心的功能与布局 2.实验方法:学生按组进行配送中心的功能与布局的规划与设计。3.实验要求:
1)根据客户需求,规划设计配送中心的功能;
2)根据客户需求,规划设计配送中心的布局;
3)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
三、配送中心作业流程(2学时)
1.主要内容:根据配送中心的功能,规划设计该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 2.实验方法:学生按组进行,通过计算分析确定配送作业流程; 3.实验要求:
1)确定配送点;
3)根据配送点地理位置,确定配送路线;
4)根据配送路线制定作业流程;
5)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实验报告。
六、开放实验室的要求:
原则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课程进度到实验室与指导教师联系实验,有兴趣的同学可到实验室和指导老师联系自行实验时间。
尊敬的领导:
2011年,**公司物流配送中心在省局(公司)物流管理处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局(公司)目标任务和“创先争优”工作方案,把“7S”现场管理作为物流基础管理工作的重点,坚持“自我管理、标示清晰、责任到人、持续改善”的工作原则,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美化环境、安全操作、提升素养,持续改进等方面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强化现场管理效果,使物流配送中心的现场管理工作得到不断优化和深化,从而推动//**现代物流建设工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持续、和谐、稳定、健康发展。下面,将今年以来的现场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理清思路,明确现场管理的目标
在今年的全国**行业现代物流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努力实现中国**物流的不可替代性”,对**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配送现场管理要上水平,就必须要着眼于提升物流配送的服务形象和整体运营水平。为此,物流配送中心明确提出把“提高企业形象、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安 全保障、提高现场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素质”作为7S现场管理的目标,紧紧围绕“人、机、料、法、环”等现场管理的要素,认真制定《7S现场管理实施方案》,并且成立现场管理推行工作小组,由中心负责人负责现场管理的全面推行,进一步明确中心、部门、个人三级现场管理的分工,确定办公室、仓库、车间、车辆、设备、运行、安全等6个检查重点,层层落实,点点举刀,不留死角。
二、宣传发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良好的工作氛围包括整洁的作业现场、安全的工作环境、融洽的人际氛围,团队的合作精神。中心组织全体物流人员多层次开展 “7S”现场管理知识内容的培训学习,了解7S现场管理意义, 明确每一个方面的操作要求,坚决消除应付检查、做表面工作的浮躁心理,让“7S”标准深入到每个员工的脑海中,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不断增强学习7S管理标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落实现场管理的思想认识。在推行过程中,各部门利用班前会对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针对实践操作中的难点问题开展7S相关内容的重点学习,帮助员工掌握好操作要领,并积极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对的积极采纳,不对的予以正确引导;中心还利用简报宣传现场管理活动的开展情况,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效保证员工的思想稳定,更加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建章立制,使现场管理有据可查
规章制度是提高现场管理水平的依据。物流配送中心结合质量体系、安全管理和未来发展组织编写了《现场管理制度》,明确了活动的目的、具体内容和考核标准,重点从质量管理、文明生产、**配送管理、设备管理、设备安全管理、工具管理、节能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员工素养、安全管理、培训学习等十一个方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现场管理各个方面的内容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员工在开始工作前,通过学习规章制度能够清楚怎么做、如何做;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制度能够保证工作质量;在出现问题后,对照制度能够清楚错误、承担责任、积极改正,保证以后工作得更好。通过建章立制,学习应用,每个员工都能熟悉制度、了解制度、懂得制度,并形成自觉按章程办事,按规范操作的良好意识,杜绝习惯性违章,进一步减少停机、停运事故的发生。
四、明确方法,强化现场管理的实效
在7S的推行过程中,我们一是做好定置管理,大到一个托盘、小到一张标签纸的放置位置,人流、物流的活动范围和行动路线,都有明确规定,使现场每样物品、每个人、每辆车都有具体的位置。并将工作场所按区域划分,责任到人,使定置定位管理真正得到贯彻执行,确保现场整洁干净,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有序。二是推行标准化作业,加强流程管理,用标准控制流程运行。物流中心涉及到**的入库、出库、分拣、配送等许多流程,各个流程之间相互配合、衔接,如果一个流程出现问题,可能影响到几个流程的运行。中心对生产操作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用标准加以规定,做到量化、准确,使员工从怎么工作转变为怎样有效工作,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三是活用目视管理,加强现场管理效果。对各个操作区利用形象直观而又色彩适宜的区域线、警示线、提示牌、告示板、生产管理板等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生产活动,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四是实行绩效挂钩,加强效率和成本考核。各部门主管每周定期检查督导点评,遵照PDCA的管理思路用好正负激励,并体现在当月的绩效中。中心结合实际两次设计7S检查表,重点抓好7S管理的全员性、全面性、全过程工作,工作重心放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率、成本控制等薄弱环节,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在下次巡查中验证效果。五是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持续推动现场管理水平。中心结合创先争优工作安排,把现场管理与岗位练兵深度结合,把现场管理列入岗位练兵内容,让先进典型介绍现场管理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果,他们的经验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积极营造出现场管理工作比、学、赶、帮、超的生动局面。
五、注重安全,保障现场管理质量
物流配送中心现场管理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为此,中心结合安全管理内容着重在人员安全、环境安全、设备安 全及现场原辅材料管理安全等方面内容制定相关制度,加强现场管理,保障运营安全。一是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以爱护职工的身心健康为安全目标,加强岗位安全知识培训,尤其是生产操作一线的人员,不断增强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加强环境安全管理,定期组织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工作环境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不断强安全事故预防处置能力;三是加强机器设备、车辆的保养,组织日常养护工作,及时填写养护记录,确保生产工具始终处于功能正常良好状态;四是加强**及生产辅助材料的定置管理,要求做到物料定位放置且满足保管条件,危险品、残次品隔离放置,杜绝安全隐患。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物流配送开展7S现场管理以来,通过制定制度,完善标准,实施激励机制,调动了广大员工积极性,也对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保持饱满精神状态、确保任务的完成、增强员工信心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管理效能不断提升。但在有些方面只是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从效果上来看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不断加强,持续改进。
一是工作现场与 “一平二净三见四无五不漏” 标准还有一定差距,配送过程中还有坏损**流出现象,服务的质量意识不足;二是在现场管理推进过程中,有些员工意识、态度 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还没有被动变主动,养成良好习惯;三是绩效考核与现场管理结合还不够紧密,存在奖惩力度不足的问题。
1 PCT教学法简介
PCT教学法是笔者在物流管理专科课程《配送中心管理实务》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套新的教学方法。 如图1所示,P是指知识点Point,即把课程内容拆分为若干个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P) ,每个知识点在内容上尽量精简,在授课时引用小型案例进行阐释,使学习者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初步理解的目标。在此阶段,学习者对知识点( P) 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C是指知识链Chain,即以系统观梳理和深化知识点( P) 的内容。学习者虽然初步理解了知识点,但是这种理解是浅层的、呈碎片状的。没有经过一定的练习催化,学习者一般较难自动地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更不能把知识点有机整合,综合运用。在此阶段,教师通过创设仿真场景,设计一系列的模拟训练,引导学习者通过实训把碎片式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 C) ,从感性认识层面上升至理性认识层面。知识树( T) 是指把多个知识链( C) 置于物流管理这一学科背景下,引导学习者通过小组协作、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化对知识链的理解,并置于物流管理学科这一大背景下与物流其他课程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 PCT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PCT教学法的缘起正是为了解决参与非全日制学习的成人学习者工学矛盾的难题。成人学习者与普通高校学习者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学习目标明确,都是为职业进一步发展做准备; 2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掌握的专业技能甚至比授课教师更为深刻; 3学历起点比较低,理论基础比较薄弱; 4工学兼顾,学习时间比较紧凑; 5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这些特征决定了适合成人学习者的课程首先要与行业实际、企业需求有机结合,并具有一定的行业前瞻性,使学习者的职业技能得以提高; 其次要能够把学习者本身的工作经验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形成经验与知识的相互启发与融入,使学习者的理论水平得以提高; 再次要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PCT教学法以知识点( P) →知识链( C) →知识树( T) 这一思路出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其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 1 PCT教学法能够改善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短板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的知识产生新概念[6]。同样,维果茨基也很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们将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成为自觉的、系统的知识; 而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下而上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6]。成人学习者在日常工作上积累了丰富的 “自下而上的知识”,却缺少“自上而下”的专业理论。除非成人学习者具有自学能力,否则两种知识很难自动地联系起来。 专业学习是成人学习者完成知识转化的助推器,但仍需要教师创设转化的土壤。PCT教学法“知识点( P) →知识链( C) → 知识树( T) ”的设计思路就是帮助成人学习把工作经验和专业理论两种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拼装、转化、融合,成为个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把工学矛盾转化为工学相长,学习效果将因此而得到较大的提升。
2. 2 PCT教学法能够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紧贴行业趋势
学校是学习者完成专业学习、提升职业技能的训练场所。 如果学校对学习者培养的目标、方法与内容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学习者将不被企业接纳或被企业淘汰。要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机衔接,必然要充分把握企业在人才需求上的具体特征和要求,才能在此基础上探索适用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基于此,本文以问卷调查方式访问了珠三角地区31家物流企业。研究结果发现, 目前物流企业需求量最大的仍然是基层岗位的业务员和操作员。物流企业认为,中低层员工( 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 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依次为具有职业道德与忠诚度( 64. 5% ) ,人际沟通能力( 61. 3% ) ,团队协作能力( 58% ) 。物流企业也发现员工在市场营销能力,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物流实际操作技能这三方面均显示出明显的不足。
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以讲授专业知识与理论为主,企业最需求的职业能力,如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极少作为课程内容被提及。在问卷调查开放题的访问中,物流企业表示学校开设的物流专业相关课程大都存在: 1理论性强,缺乏可操作性; 2课程内容赶不上物流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出现明显的滞后性; 3设计面窄,只涉及物流环节,但对环节之间的重视度不够等主要问题。可见,很多物流管理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都落后于企业发展的现实,在教学设计上不具备培养学习者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PCT教学法的设计强调把理论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通过知识点( P) →知识链( C) →知识树( T) 的进阶过程遵循从微观到宏观,从易到难,从理论到实际的学习规律,使学生能够对课程知识快速入门,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系统模拟、实训仿真、小组协作和案例分析等多元教学方式梳理知识脉络,训练职业技能,真正做到从对课程内容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把课程内容整合到个人知识体系当中,满足学习者职业发展的目标。
2. 3 PCT教学法能够针对课程特点灵活改善
PCT教学法经过在《配送中心管理实务》课程的实践验证,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兼顾理论与职业技能的操作流程。该流程并不受到课程内容的束缚,反而使授课教师可以自行根据课程大纲、行业实际和学习者特征在操作流程的基础上灵活自如地规划教学知识点,创新实训情景,更新案例资源,设计考核方式。每一轮的授课流程都可以吸收、糅合新的资源与方法以修正上一轮课程不足之处。PCT教学法得以在不断的修正和改善中逐步成熟。
3 PCT教学法的实施
3. 1知识点( P) 之学: 以模块的方式组织教学知识点
根据PCT教学法的理念,《配送中心管理实务》课程划分为理论模块、实训模块与应用模块,三个模块之下共分十二个知识点。模块一为理论模块,主要介绍配送中心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教学时秉持“讲透不讲深”的原则,建立基础理论与学习者的工作经验、行业热点的联系,通过唤醒旧经验学习新知识。模块二是实训模块,主要介绍配送中心运作流程,教学过程引入视频和仿真实训环节,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模块三是应用模块,主要介绍配送中心的管理实务,教学时以供应链为视角,通过小组协作和案例分析引导学习者运用基础知识和管理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课程内容通过三个模块十二个知识点组织成有机的体系,协助学习者通过学、练、用三个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
3. 2知识链( C) 之练: 以仿真实训的方式梳理知识脉络
仿真实训分为虚拟实训与现场实训。授课教师选择啤酒游戏作为虚拟实训的材料,根据课程知识点对啤酒游戏进行重新编辑,制作实训沙盘,让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扮演一条啤酒供应链的不同角色,模拟以配送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如何运作,让知识碎片在虚拟实训中得以深化,逐步理清知识脉络。完成虚拟实训后,学习者已对配送中心在供应链中的角色与作用有了系统的认识,再进入实训中心现场进行操作实训,以配送中心的流程为脉络,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配送设备的操作训练。授课教师按照实训中心的配置设计仿真情境,向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学习小组的成员按照岗位分配练习操作如堆垛机、叉车、分拣线、无线终端、信息系统等实训设备。其后学习小组针对教师设计的仿真情境使用专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对库存管理、分拣、送货等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一虚一实两个实训让学习者在仿真环境中体会知识点之间的链接,深化对知识模块的理解。
3. 3知识树( T) 之用: 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构建知识体系
案例分析与小组协作是帮助学习者吃透学习内容,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配送中心管理实务》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特色是把案例分析视为一个连续的学期考核任务,以纠正学习者期末突击复习,应付考试的不良习惯。具体实施方案分为六个阶段,如图2所示。阶段一是组织团队。授课教师在学期初从十二个知识点中提炼出选题库,要求学习者组织4~5人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从选题库中自选出一个题目,完成期中和期末两个阶段的考核任务。阶段二是指导学习者学习与选题相关的理论要点,培训他们搜集与整理知识的能力,学习案例分析的定量方法。阶段三是期中考核。每个小组按要求以PPT或其它多媒体形式完成理论报告,并派1~2名成员作汇报人进行汇报,考核评分由学习者自评和任课教师评分两个部分组成。阶段四是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学习者的期中理论报告进行面对面的评核,分析每个小组的优缺点,并指引学生接下来需要继续修改和深入分析的方向。阶段五的过程推进要求教师在整个学期讲授知识点和组织知识链实训的过程中,持续推动和引导学生用知识点和知识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阶段六是期末考核,组织案例分析汇报会让每个小组分享最终的研究成果,并以学习者自评、任课教师评分、外聘专家评分相结合的方式作为期末考核的评分。
4 PCT教学法的效果与改进
经过三年共六个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师对学习者进行了回访,结果显示,90% 的学生对课程感到很满意或满意。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学生认为收获最大的是能够加强分析能力, 增强团队精神,以及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可见,PCT教学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选题、 搜集资料、分析案例、制作PPT、练习演讲等,每一步骤都要手脑并用,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改善了学习者缺乏学习热情,分析能力薄弱,无法学以致用等问题。其次,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团队学习,能增进学习者之间的感情,训练学习者在团队中互相学习、协调矛盾的能力。再次,PCT教学法使学生脱离死记硬背、考前突击的恶性循环,鼓起勇气走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分享学习的内容和心得,极大地锻炼了学习者的分析能力、报告撰写能力和演讲能力。可见,PCT教学法能够把理论课程与物流企业关于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整合,使课程达到提高学习者职业能力,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目标。
PCT教学法在实施过程受到了学习者的欢迎,取得了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发现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在小组协作中,不可避免存在学习态度较为积极或消极的学习者,消极的学习者往往会有“搭便车”行为,即在小组协作付出较少,参与度较低,但仍然可以获得团队成绩,分享小组成果。对于如何通过改善控制流程和考核方式,激励抱有消极态度的学习者更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协作中,形成良性的小组协作环境是接下来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摘要:物流管理专业中与配送中心相关的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文中通过对物流企业展开人才需求调查,结合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征,设计了一套解决成人学习者工学兼顾的PCT教学法,帮助学习者掌握课程知识点(P),通过虚拟和现场实训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链(C),再以小组协作和案例分析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知识树(T),有机整合理论课程与物流企业关于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使课程达到提高学习者职业能力,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目标。
专业配送中心大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配送对象、配送技术是属于某一专业范畴,在某一专业范畴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这一专业的多种物资进行配送。专业配送中心第二个含义是指以配送为专业化职能,基本不从事经营的服务型配送中心。
二、柔性配送中心
这种配送中心不向固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向能随时变化,对用户要求有很强适应性,不固定供需关系,不断向发展配送用户和改变配送用户的方向发展。
三、供应配送中心
专门为某个或某些用户(例如联营商店、联合公司)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
四、销售配送中心
比较起来看,国外和我国的发展趋向,都向以销售配送中心为主的方向发展。以销售经营为目的,以配送为手段的配送中心。销售配送中心又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生产企业为本身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配送中心;第二种是流通企业作为本身经营的一种方式,建立配送中心以扩大销售,我国目前拟建的配送中心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国外的例证也很多;第三种,是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联合的协作性配送中心。
五、城市配送中心
以城市范围为配送范围的配送中心,由于城市范围一般处于汽车运输的经济里程,这种配送中心可直接配送到最终用户,且采用汽车进行配送。所以,这种配送中心往往和零售经营相结合,由于运距短,反应能力强,因而从事多品种、少批量、多用户的配送较有优势。
六、区域配送中心
以较强的幅射能力和库存准备,向省(州)际、全国乃至国际范围的用户配送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配送规模较大,用户也较大,配送批量也较大,而且,往往是配送给下一级的城市配送中心,也配送给营业所、商店、批发商和企业用户,虽然也从事零星的配送,但不是主体形式。这种类型的配送中心在国外十分普遍,美国马特公司的配送中心,“蒙克斯帕配送中心”等就属于这种类型。
七、储存型配送中心
有很强储存功能的配送中心,在买方市场下,企业成品销售需要有较大库存支持,其配送中心可能有较强储存功能;在卖方市场下,企业原材料、零部件供应需要有较大库存支持,这种供应配送中心也有较强的储存功能。大范围配送的配送中心,需要有较大库存,也可能是储存型配送中心。瑞士GIBA-GEIGY公司的配送中心拥有世界上规模居于前列的储存库,可储存4万个托盘。
八、流通型配送中心
基本上没有长期储存功能,仅以暂存或随进随出方式进行配货、送货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的典型方式是,大量货物整进并按一定批量零出,采用大型分货机,进货时直接进入分货机传送带,分送到各用户货位或直接分送到配送汽车上,货物在配送中心里仅做少许停滞。
九、加工配送中心
冷冻库管理员岗位职责
一、冷冻库及保鲜库保持整洁无杂物、无水迹,物品摆放整齐;
二、冷冻库及保鲜库四周墙壁、地面、货架要经常洗刷打扫,做到“四定”:定人、定物、定时间、定质量;
三、放入冷冻库的物品必须封包好保鲜膜,写上日期放入食品
容器,再分类放置在货架上,分别按标识牌摆放,做到“生”与“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冻品与天然冰隔离;
四、冷冻库及保鲜库必须保持每天下班前彻底清扫一次,以保
持库内卫生整洁;
五、冷冻库及保鲜库内食品储存应做到分类存放,先入先出,定期检查,及时清理,食品出入库要填写出入库登记表;
六、冷冻库及保鲜库内不得存放任何过期、变质、腐烂物品,由各部门配合管理员每周定期盘点库存情况,发现过期或变质物品要及时汇报上级部门,并妥善处理;
七、冷冻库及保鲜库每天做完卫生后,由管理员对冷冻库进行
安检,门、灯关好后方可下班;
八、冷冻库及保鲜库只存放厨房用烹饪原料、调料及其盛器,不得存入其他杂物;职工私人物品一律不得存入其内;
九、冷冻库及保鲜库温度的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经常检查,保持冷冻库达到规定的温度(冷冻库温度-5℃——-20℃、保鲜库温度0℃——6℃),如发现温度偏差,应及时报告上级部门与工程部联系解决, 不得自行修理;
A.效率的原则 B.科学的原则 C.生产的原则 D.服务的原则 E.经济效益的原则 2.仓储技术作业过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A.复杂性 B.广泛性 C.科学性 D.不均衡性 E.非连续性 3.仓库规划的内容包括()。
A.仓库网点的配置 B.仓库的选址 C.库区的平面布局 D.仓库建筑类型及规模的确定 E.仓库设备类型及数量的确定 4.理货包括货物分拣、配货和包装等几项经济活动,其中分拣有()两种方式。
A.插葱式 B.随意式 C.摘取式 D.播种式 E.先进先出式 5.影响配送运输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属于动态因素的有()。
A.车流量变化 B.配送客户的变动 C.可供调动的车辆变动 D.配送客户的分布区域 E.车辆运行限制 6.以下属于仓单内容的是()。
A.储存场所 B.储存期限 C.仓储费 D.填发日期 E.仓储物的保险金额 7.商品盘点是对库存商品进行账、卡、货三方面的数量核对工作,盘点的主要方法有()。
A.定期盘点 B.季度盘点 C.日常盘点 D.循环盘点 E.临时盘点 8.定量订货方式的特点有()。
A.对每个品种单独订货 B.库存保管维持成本高 C.能及时掌握库存的状态 D.订单处理和运输成本较低 E.适用于需要定期采购的物品 9.发达国家的配送活动发展逐步成熟,其现状主要表现在()。
A.规模日趋扩大,配送中心数量明显增加 B.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C.技术和设备更加先进 D.管理专业分工 E.配送方式多样化 10.快运的基本形式包括()。
A.定点运输 B.定时运输 C.特快运输 D.联合运输 E.独立运输 11.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功能一般包括()。
A.自动收货 B.存货 C.取货 D.发货 E.信息查询 12.以下关于ABC分类管理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A.A类库存是库存数量最大的库存 B.A类库存是库存数量最小的库存 C.B类库存是库存数量介于A和C类的库存 D.C类的价值最大 E.C类重要性最低 13.定时配送是按照商定的时间准时配送货物的一种运动,其表现形式是()。
A.即时配送 B.日‘配形式 C.定路线、定时配送 D.看板供货形式 E.定时、定量配送 14.按照经济功能的角度划分,配送中心可分为()几种。
A.供应型配送中心 B.加工型配送中心 C.自用型配送中心 D.销售型配送中心 E.储存型配送中心 15.实施延迟策略的企业在产品特征、生产技术特征及市场特征等方面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A.有特定的外形,产品特征易于表述 B.定制后可改变产品的容积和重量 C.设备智能化程度高、定制工艺与基本工艺差别不大 D.产品生命周期短、销售波动性大、市场变化大 E.生产技术非常成熟,16.以下属于仓库设备类别的有()。
A.装卸搬运分拣设备 B.保管养护设备 C.加工机械设备 D.计量检验设备 E.消防设备 17.以下属于A类库存管理项目的是()。
A.简单记录进出 B.严格控制 C.详细计算库存量 D.密集的存货检查频度 E.大量安全库存量 18.配送主体是销售企业,而且配送模式是围绕着产品销售和提高市场占有率来组织的配送方式为()。
A.商流、物流相分离的配送模式 B.共同配送模式 C.集团配送模式 D.商流、物流一体化的配送模式 E.销售配送模式 19.配送中心实际上是()功能的综合。
A.集货中心 B.分货中心 C.加工中心 D.运输中心 E.财务中心 20.以下属于固定成本的是()。
A.资本成本分摊 B.固定员工工资 C.设备运行费 D.装卸搬运作业费 E.行政办公费 21.以下属于仓库保管员基本素质的有()。
A.熟悉仓储物质的特性和保管要求 B.具有丰富的商品知识 C.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 D.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 E.熟悉仓库的结构、布局、技术定额和规划 22.仓储技术作业过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A.复杂性 B.广泛性 C.科学性 D.不均衡性 E.非连续性 23.仓库规划的内容包括()。
A.仓库网点的配置 B.仓库的选址 C.库区的平面布局 D.仓库建筑类型及规模的确定 E.仓库设备类型及数量的确定 24.理货包括货物分拣、配货和包装等几项经济活动,其中分拣有()方式。
A.插葱式 B.随意式 C.摘取式 D.播种式 E.先进先出式 25.影响配送运输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属于动态因素的有()。
A.车流量变化 B.配送客户的变动 C.可供调动的车辆变动 D.配送客户的分布区域 E.车辆运行限制 26.以下属于仓单内容的是()。
A.储存场所 B.储存期限 C.仓储费 D.填发日期 E.仓储物的保险金额 27.以下属于A类库存管理项目的是()。
A.简单记录进出 B.严格控制 C.详细计算库存量 D.密集的存货检查频度 E.大量安全库存量 28.商品盘点是对库存商品进行帐、卡、货三方面的数量核对工作,盘点的主要方法有()。
A.定期盘点 B.季度盘点 C.日常盘点 D.循环盘点 E.临时盘点 29.快运的基本形式包括()。
A.定点运输 B.定时运输 C.特快运输 D.联合运输 E.独立运输 30.配送主体是销售企业,而且配送模式是围绕着产品销售和提高市场占有率来组织的配送方式为()。
A.商流、物流相分离的配送模式 B.共同配送模式 C.集团配送模式 D.商流、物流一体化的配送模式 E.销售配送模式 二、判断题(×)1.粮食的呼吸性和自热性与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低,自热能力越强。
(×)2.在定量订货方式中,订货点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生产率和订货、到货间隔时间这两个要素。
(×)3.仓库网点的配置属于微观经济的范畴。
(√)4.配送是在全面配货基础上,完全按用户要求,包括种类、品种搭配、数量、时间等方面的要求所进行的运送,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形式。
(×)5.配送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手段,是在变革和发展运输业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6.拣货作业是配送作业的中心环节。
(×)7.配送中心规划与配送中心设计是同一个意思。
(√)8.为提高配送效率,确保货物质量,必须首先对特性差异大的货物进行分类。
(×)9. 分区价格中区间的划分以价格为原则。
(×)10.实施延迟策略采用的物流延迟也称形成延迟。
(×)11.仓储企业在积极竞争时期采用高服务低价格且不惜增加仓储成本为服务定位策略。
(√)12.现代仓库的功能已由保管型向流通型转变,即仓库由原来的存储、保管货物的中心向流通、销售的中心转变。
(×)13.粮食的呼吸性和自热性与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低,自热能力越强。
(×)14.定期订货法每次的订货数量是固定的。
(×)15.库容量的布置合理与否,将影响仓库作业和物流合理化,以及生产率的提高。
(×)16.配送是运输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目的是送货。
(√)17.补货作业的目的是确保商品能保质保量按时送到指定的拣货区。
(×)18.城市配送中心能够开展少批量、多批次、多用户的配送活动,也可以开展“门到门”式的送货业务,它的辐射能力很强。
(√)19.配送运输通常是一种短距离、小批量、高频率的运输形式。
(√)20.共同配送是一种产权层次上的共享,也称集中协作配送。
(√)21.仓储是物质产品的生产持续过程,物质的仓储也创造着产品的价值。
(×)22.仓储物的任何耗损和短少保管人都应该予以赔偿。
(×)23.根据旋转方式的不同,旋转式货架可分为垂直旋转式货架、水平旋转式货架和个体旋转式货架。
(×)24.商品保管卡在使用时可采用几垛一卡,但必须一种品种、规格的商品一卡。
(×)25.高的顾客满足度和低的库存投资是一对相冲突的目标,不能在物流管理中同时实现。
(×)26.合理的仓库布局应该使货物在出入库时双向和直线运动。
(×)27.配送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手段,是在变革和发展运输业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28.送货作业是配送作业的首要环节。
(√)29.配送线路优化的意义就是节省运行距离、运输时间和运行费用。
(×)30.采用租车运输时,使用车辆的租金将成为固定成本。
(√)31.“镶边”就是在大货垛的一侧留出小块货位,以备储存小批量的零星商品。
(×)32.安全库存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环境中为满足日常的需要而建立的库存。
(√)33.JIT是一种拉动式的生产管理方式。
(√)34.因次分析法是把备选方案的经济因素(有形成本因素)和非经济因素(无形成本因素)同时加权并计算出优异性加以比较的方法。
(√)35.共同配送是在核心组织(配送中心)的同一计划、同一调度下展开的,故协调指挥机构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36.备货是配送的基本环节,包括两项具体活动:分拣和配货活动。
(×)37.供应型配送中心担负着向多家用户供应商品(其中包括原料、材料和零配件等)的任务,因此,为了保证生产和经营活动能正常运行,这种类型的配送中心一般都建有大型的现代化仓库和存储一定数量的商品。
(√)38.配送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规划与设计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应从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运营系统规划与设计三个方面进行。
(×)39.表上作业法是将配送运输量任务反映在交通图上,通过对交通图初始调运方案的调整,求出最优配送车辆运行调度方法。
(√)40.企业在安排车辆完成配送任务时,充分利用车辆的容积和载重量},做到满载满装,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41.现代仓库的功能已由保管型向流通型转变,即仓库由原来的存储、保管货物的中心向流通、销售的中心转变。
(×)42.根据旋转方式的不同,旋转式货架可分为垂直旋转式货架、水平旋转式货架和个体旋转式货架。
(×)43.商品仓储技术作业过程是指以配送活动为中心,从仓库接收商品入库到按需要把商品全部完好发送出去的全部过程。
(×)44.移仓是由于业务或者保管条件的要求,通过转账变动其所有者户头的一种发货方式。
(√)45.定期订货方式中,每经过一个订货间隔期间就进行订货,每次订货数量都不同。
(×)46.仓库的业务主系统为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完备的后台支持和保证系统正常运转的信息平台。
(√)47.定时、定路线配送的方式适用于消费者比较集中的地区,并且一次配送的品种、数量不能太多。
(×)48.把每天划分为几个时点,补货人员在时段内检查动管拣货区货架上的货品存量,若不足则及时补货。这种补货是随机补货。
(√)49.配送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规划与设计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应从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运营系统规划与设计三个方面进行。
(√)50.配送线路优化的意义就是节省运行距离、运输时间和运行费用。
(√)51.仓库治安保卫管理的原则为:坚持预防为主、确保重点、严格管理、保障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
(×)52.仓储的对象可以是生产资料,也可以是生活资料,但不一定是实物动产。
(×)53.库容量的布置合理与否,将影响仓库作业和物流合理化,以及生产率的提高。
(×)54.送货作业是配送作业的首要环节。
(√)55.企业在安排车辆完成配送任务时,充分利用车辆的容积和载重量,做到满载满装,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56.备货是配送的基本环节,包括两项具体活动:分拣和配货活动。
(√)57.现代仓库的功能已由保管型向流通型转变,即仓库由原来的存储、保管货物的中心向流通、销售的中心转变。
(√)58.JIT是一种拉动式的生产管理方式。
(×)59.城市配送中心能够开展少批量、多批次、多用户的配送活动,也可以开展“门到门”式的送货业务,它的辐射能力很强。
【配送中心管理试卷】推荐阅读:
配送中心品控管理办法07-09
配送中心案例11-20
烟草配送中心规划设计11-02
配送中心社会实践报告11-30
配送中心主任岗位说明书06-12
电子商务配送中心项目可行性报告05-24
配送管理考试06-16
物料配送管理办法10-02
配送部管理流程制度10-28
配送管理实训总结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