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阅读练习及答案
水龙吟
【宋】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容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①。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②,泪流如雨。
【注】本诗写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①孙郎良苦:三国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此处暗喻宋为金所迫局面。②梁父:即梁甫吟,乐府歌曲。《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时,好为梁甫吟。
(1)分析“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所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感情。(2分)
答案:描绘了天地高远,云垂欲雨;江面空阔,波滚浪翻的景象,暗示了诗人的郁闷和茫然之感。
(2)本词下阕有两处用典,请具体分析。(4分)
答案:“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说诸葛亮奇谋报国,仍然不免,隐喻自己虽有才干却难有施展的机会。写东吴败亡的历史教训:虽然凭借长江天险,铁锁横江。但是未能挡住王濬的战舰,隐约表现出对南宋小朝廷的`担忧。
(3)“泪”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简析上述两词中“泪”的意象与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有何不同?(4分)
词汇学习在语言学习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词汇研究却一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这种境况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得到改善, 在这一时期, 词汇研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浓厚兴趣。“词汇的地位迅速的从一个‘语言学习中被忽略的方面’转变为一个广为关注的研究热点”。 (Angela, 1998) 词汇的学习主要有两种方法:词汇刻意学习 (intentional language learning) 和词汇附带习得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词汇的刻意学习指学习者刻意地背记单词, 如通过背词汇表, 或者做词汇练习来记忆单词;而附带习得则是学生在进行其他学习任务时, 如阅读文章、听听力等, 附带习得了单词。近些年来, 国外涌现出许多关于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 这些研究发现, 在培训各种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的同时, 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词汇附带习得;而有关阅读促成词汇习得的研究最多 (Marjorie, 2000;Catford, 2000;Hou, 2004;Jan, 2001) 该领域涉及的因素也很多, 如文章的文体、被试对主题的熟悉程度、阅读题型的要求等。
附带或间接词汇学习, 被认为是从语境中习得词汇的一种有效方法。 (Jiang, 2000) 但就笔者所知,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对词汇学习中词义生成过程的异同和附带词汇习得之间关系的研究。我们知道翻译是语言学习活动中较高级别的要求, 而作为一种语言学习手段, 翻译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几经变迁:早期的“语法翻译法”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表明当时的语言学习者已经认识到翻译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其后由Jesperson倡导的直接法, 60年代流行的听说法以及70、80年代诞生的功能法和交际法等, 都认为翻译会阻碍学生分析L2的语境意义, 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关联, (Bell, 1991) 从而想当然的认为两种语言中结构和词义相似的句子, 其意义也是对等的。但是随着翻译学理论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种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Parks认为那些稍大一点的孩子 (在学习外语时) 立即联想到的是其母语对应词;Cook更进一步指出“一旦翻译过的词便是属于我们的了”。翻译不失为一种学习词汇的好方法, 但这些相关研究只是停留在刻意学习的角度上, 在翻译活动中, 词汇的附带习得情况又是怎样呢?如果翻译确实可促成词汇的附带习得, 那么相比较与其他学习活动中词汇的附带习得情况, 又是孰优孰劣呢?不同学习活动中附带习得的词汇的保持情况又是怎样呢?就此, 笔者选取了被认为是习得词汇的最佳方式的阅读与翻译练习就其中可能的词汇附带习得及保持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
2 实验设计
2.1 被试
60名安徽大学非英语专业已完成一年级英语课程学习的学生参加了本项实验。笔者根据学生期中英语考试成绩并参照英语任课老师对学生此次考试中可能的不稳定因素意见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组, 继而用掷硬币的方法将学生平分为两组, 然后用同样方法把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2 实验工具
实验所用文章取自Cume&Cray的Strictly Academic (1987:30-31) 一书, 文章长度为330字, 内容关于身体疼痛, 选择该内容是因为其与学生的生活接近, 容易使学生建立联想。笔者参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2001) 首先对阅读材料中超纲词汇进行排除, 然后请任课老师对选文中其他可能的超出学生理解的词汇进行标注, 再任意选择安徽大学具有同等英语水平且相同年级的其他班级学生, 对这些词进行辨认, 学生对认识的词画勾, 反之画叉, 在最后确定的所有不认识的词汇中, 选定10个词为目标词, 其他生词用同义的简单词代替。选文最后请平行班学生做了预测, 结果显示, 词级控制取得较满意效果。目标词经过非词处理, 以解决学生在课下阅读中接触目标词的可能性。根据所选材料, 笔者设计了两套测试题:阅读理解和翻译。阅读理解部分附带习题均和目标词有一定相关, 而翻译练习中, 含目标词的句子均要求翻译成相应中文。
阅读理解题型中, 被试必须首先根据上下文推测出目标词的意义, 然后做和目标词相关的练习, 这部分练习以单项选择题形式出现。题目中涉及的目标词在文中的位置均在该项练习后用括号标注, 选项中的干扰项均选自《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阅读题目起导向作用, 一方面使学习者注意到目标词的特征, 从而进行干扰项的排除;另一方面提供一定的提示, 减少读者对阅读中目标词可能的“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境况, 从而方便评分和比较。例如:
Chronic means (line 1) :
A.Going on without stop
B.Not straight or level
C.Lasting for a long time
D.Not easy to deal with
在翻译练习中, 目标词被画线处理, 被试要求阅读文章, 推断出目标词的意义并将画线部分句子翻译成中文。例如:
One of the greatest human problems is chronic pain—continuing, often severe pain caused by such disorders as lowerback problems and cancer.
2.3 实验步骤
(1) 两项测试同时进行, 被试依据组别重新排座, 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开就座。两组测试卷由两位老师同时分发;
(2) 阅读以及翻译的要求均于卷首注明, 学生对以后的词汇测试均不知情;测试过程中学生不允许互相交谈, 使用工具书, 和向老师提及与考试内容相关的问题;
(3) 25分钟后, 收回考卷;
(4) 一周后, 针对目标词的延时测试, 要求学生写出目标词的词义, 英文与中文解释均可。
2.4 分析及讨论
测试前, 任课老师在班上说明本次测试的成绩将会作为平时成绩进入学期总成绩的计算, 测试得到被试的充分重视,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60名参加测试的学生, 全部上交了答卷。预先测试中阅读部分答对每题得1分, 翻译中只考虑对目标词的翻译, 答对每题得1分;一周后的延时测试中正确写出每个目标词的词义得1分;两项测试前后满分均为10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先后两次考试成绩被输入计算机用SPSS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得到2组前后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分布情况, 见表1:
由上表可知,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完成翻译或阅读任务过程后, 根据答卷内容得分显示, 实验组的平均分为6.27, 而对照组为7.50, 这表明两组被试均可根据语境并结合自己已有知识推论出目标词的词义, 但对照组在有提示的情况下对目标词词义的猜测效果好于实验组。实验组预先测试得分经过计算得出标准差为2.29, 而对照组为1.50, 这表明实验组学生在猜词正确率上差别较大, 而对照组则相应较小, 在这两项测试中, 学生的英语水平对词义猜测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水平学生的测试情况普遍好于低水平学生。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翻译活动对学生的词义理解要求较高, 学生需要投入更多努力, 调动更多的知识来帮助自己理解, 更准确地推断生词词义, 从而达到翻译目的;而有选项的选择题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 学生只需要理解大意, 从而完成阅读任务即可, 不需要更进一步地建立L1、L2之间的关联。一周后对目标词的再测显示实验组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 实验组的平均分为3.96>6.27/2, 而对照组为3.70<7.50/2, 相比与预先测试的1.23分的落后, 实验组延时测试的成绩反而高于对照组0.26分;这充分证明翻译练习对词汇的附带习得有更好的保持作用。下面笔者更进一步分析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的不同结果。图1-4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预先和事后测试成绩对比。
图1显示阅读和翻译均可促成学生对生词词义猜测, 对照组的预先测试成绩普遍好于实验组, 笔者认为这并不足以说明阅读比翻译能更好地促成词汇的附带习得, 两种练习的不同难度要求, 将学生置于不同的学习情境中, 因为翻译对学生的实际要求较高, 学生在没有除语境之外的提示下, 猜测词义并找到目标词汇在其母语中的对等词难度较高, 学生在推断出该目标词在母语中对等词义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相对于高要求的翻译行为, 有可选项的阅读练习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练习中提供的选项将抽象的词义具体化, 学生所需要做的只是将意义迥异的干扰项排除, 因此对照组学生成绩较好, 且个体间的差异小于实验组, 翻译练习中的成绩相对于阅读较低, 且成绩分布出现较大的差异, 优等生成绩明显好于差等生。
对比图2、图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延时的事后测试中, 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这表明两组被试对所猜词义均有不同程度的遗忘, 对照组中的成绩下降更为显著, 两次测试成绩有明显的成绩差, 目标词词义遗忘更多。将两组预先测试成绩和延时成绩进行对比, 发现实验组对于目标词的遗忘率普遍相应较低, 尽管实验组在预先测试中猜出目标词的正确词义较少, 但其对于所猜得词的词义记忆效果要好于对照组。
将上述实验结果与学生水平级别进行对照发现, 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优等生预先测试成绩均高于成绩稍差的其他等级学生, 实验组中的差生对目标词中所猜得词的词义保持着惊人的记忆效果, 而优等生对目标词的词义保持反而不如差生;而在对照组中, 不同级别学生中的这种差异并不明显。两组被试预先测试成绩和预先, 事后两组测试成绩之差输入SPSS.10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发现实验组的相关系数为0.811, 而对照组为0.695, 也就是说实验组中得分越高的学生在事后测试中对目标词的遗忘率越高, 而得分越低的学生对目标词的遗忘率越低, 而对照组中的这种现象则不是很明显。
Craik&Lockhart (1972) 曾经提出了“加工深度” (depth of processing) (陈菁, 2002) 这一概念:新信息被储存到长时记忆的概率不是由它在短时记忆中的保持时间长短而定, 而是由它最初被加工的深浅程度决定。翻译相对与有选项的阅读练习是更深层次的加工形式, 被试不仅需要猜测词义, 而且需要进行L2到L1的词义转换, 从而建立其L2的心理对等词库, 因此词汇的保留效果相应较好。再考虑“投入量假设” (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 , (Parks, 1982) (Ronald&Michael, 1988) 该假设是对“加工深度”理论在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上的深化。该假设认为认知加工的程度 (Stuart, 2005) 可以用“投入量”来表示, “投入量”可以从三方面衡量:需要、搜索和评估。面对同样的翻译任务时, 差等生在建立L1和L2之间的联想时面临更多的困难, 其推断出同一个单词时的投入量要大于优等生, 因此他们对于已推得单词的记忆情况要好于优等生。而对于优等生来说, 推论出词汇的意义这一过程相应显得简单, 投入量少了, 分配到每个单词上的注意力就更少, 这样虽然对词汇的意义在最初有较多正确的把握, 但是这些意义却不能在头脑中维持很长时间。 (黄燕, 2004)
根据上述研究, 笔者认为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 尤其是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 合理运用正确的推理方式, 并给予适当指导, 采用翻译的方法更容易使其对相应词汇进行词义联想与存储。通过翻译这一手段, 在二语和母语之间建立起一座稳固的桥梁, 从而加速词汇的学习和记忆。
3 结论
1.力 力的方向上 力和距离 W=Fs 焦耳焦J 2.拉力 没有水桶没有在拉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3.0
600 4.(1)力 力的方向 (2)15.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 1900 0
7.8008. 2000
9.600 10.=
11.4.5
0.45
12.A 13.C 14.D 15.C 16.D
17.如图1.(提示:起重机匀速上升川时4s,水平移动用时2s)
18.小明做功为6250J.
19.挖掘机每挖一次泥土并水平移送到岸边,对泥土做功1.5xl04J.
20.(1)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是800N.
(2)汽车行驶230km,牵引力做了1.84xl08J的功.
21.(1)电梯在匀速运动阶段,上升的高度h.为48m,拉力F1.做功2.88xl05J.
(2)加速阶段电动机拉力F2的大小5000N-
《“功率”练习》参考答案
1.功 时间物体做功快慢p=w/t 瓦特2.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的多少 3. l.5xl04
5004xl07 4.600 5.54
72 6.800
7.5 400 10.88. 10
200
9.B
10.A 11.B 12.C 13.B 14.D 15.B16.B 17.B
18.(1)台秤(或磅秤)、刻度尺、秒表(手表)(2)B (3)如表1.
19. (1)36 km/h(或lom/s).
(2)6xl05Pa.(3)5.4xl04W.
20. (l)2.Oxl04N.
(2)6.Oxl05J.
(3)3.Oxl04W.
《“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练习》参考答案
1.重力势 动 2.慢 低3.减小 不变4.不变 等于 小于 5.弹性势 动 6.增大 增大减小减小
7.变小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8.小于 9.大于逐渐 增大10.增大减小 不变
11.B 12.C 13.D 14.B 15.A 16.D17.C
18.木桩陷入沙中的深度
(1) 《2)< (3)物体的质量物体下落的高度 控制变量法
《“功和机械能”易错题练习》参考答案
1.C(易错选B.错选原因是不能正确估出物理书所受的重力,从而不能正确估出捡起一本书所川的力的大小,产生计算错误)
2.A(易错误地认为本题4个选项都正确.出错的原因是仅考虑了水桶受到的拉力及重力,小明和小雯对水桶的拉力没有做功.水桶所受的重力也没做功,但是小明和小雯在行走过程巾,脚要克服摩擦力做功)
3.C(易错选B.错选原冈是不能正确分析题意,物体沿着水平方向运动,不一定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1
4.B(易错选A.错选原因是不能正确分析题意,认为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大,机械能也变大,其实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机械能是不变的)
5.B(易错选A.错选的原因是忽略了洒水车在洒水过程中.质量在变小.仅根据匀速行驶来判断动能不变.根据洒水车水平行驶来判断重力势能不变.是错误的)
6.C(易错选B.错选原因是没能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匀速”,气球在匀速上升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不存在相互转化)
7.D(易错选B.错选原因是不能仔细阅读试题,分清运动员的状态.试题中明确告诉B点是运动员受到的重力与弹性绳对运动员的拉力相等的点,即运动员到达B点时速度最大,其动能也最大,运动员过了B点后,动能减小,运动员过了A点后,弹性势能不断增大,在C点达到最大.由于不考虑空气阻力,所以从0点到A点,运动员的机械能不变)
8.B(易错选C.错选的原因是没能抓住关键词“匀速”,小朋友下滑过程中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功和机械能”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增大不变增大 2. 24
96
3.5:6 3:44.喜鹊 燕子 5.减小 增大 6. 20
40
7.骑车下坡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速度会越来越大
8.A 9.D
10.C 11.B 12.C 13.C 14.D15.D
16.如图2. 17.如图3.
(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总量减小
19.(1)小方桌在沙子中的下陷深度 (2)甲 乙
(3)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是否有关
20.(1)同一高度
(2)质量摩擦(阻)力
(3)木块被撞击后运动的距离 做匀速直线运动
21.(1)小王攀岩的速度.
(2)小王所受的重力G=mg-60kgxloN/kg=600N.
小王在攀岩过程中做功w=Fs=Gh=600Nx15m=9xl03J。
小王做功的功率.
(3)减轻体重,加强体能训练,穿(戴)防滑鞋(手套),轻装上阵等.
22.(1)因为匀速前进,所以牵引力F=f=4 000 N,牵引力做功w=Fs=4000Nx3xl03m=l.2xl07J.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星斗撑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漫③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
不见戟门华第,见萧萧竹枯松悴。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
[注] ①分水岭:在江西铅山县境内,辛弃疾墓地所在地。下阕“带湖”“瓢泉”都在铅山,“戟门华第”指辛弃疾旧居。②张野:由宋代入元代的词人,官至翰林修撰。③漫:空,徒然。
1.这首词的词牌是( )
A.水龙吟 B.水调歌头C.雨霖铃 D.苏幕遮
2.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遐方异域”三句写辛弃疾领兵北伐、收复中原的大志受阻,含恨而死。
B.“星斗撑肠,云烟盈纸”赞扬辛弃疾文学才华及其作品浓厚的浪漫色彩。
C.上阕“游戏”“漫”显示了作者的观点:辛弃疾的词作是游戏,是徒然。
D.下阕首句描写辛弃疾身后萧条,暗示了作者对后人忘却民族英雄的不满。
3.这首凭吊辛弃疾的词作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1分)A
2.(3分)C
3.(4分)示例一:词作首先通过设问、衬托追怀辛弃疾收复失地的壮志,然后直抒胸臆,表达对于辛弃疾杰出文学成就的赞美;作者情感借助辛弃疾的遭遇与自己的对比得到彰显:辛弃疾常感叹人生短暂而中原难以收复,如今作者身处元代,汉族河山早已易主,作者的悲愤之情比辛弃疾更为深沉痛苦。
示例二:全词通过“青山”、“云”、“星”、“云烟”、“枯竹”、“悴松”、“湖烟”等自然意象,既烘托出辛弃疾的豪迈形象,为其无法实现的报国之志蒙上一层悲凉慷慨之气,表达出对英雄的.缅怀与遭受异族统治“不堪回首”的浩叹。
示例三:首先,作者通过回忆辛弃疾的事迹来凸显辛弃疾的英雄风骨和文学才华,表达了他对作者对辛稼轩的敬仰和怀念。其次,词作有大量景物描写,以萧瑟凄凉之景衬托辛弃疾身后的萧条,表达出作者的痛心与无奈。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凭吊前贤、临风高歌的深层感慨。(手法2分,情感2分)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9
★ 鲁迅与萧红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设计
★ 高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秀教案
★ 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后记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
★ 高中一年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案2
★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知识点
★ 《只追前一名》阅读及答案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6.“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中“颜色”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7.如何理解“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这句话。
8.为什么作者说“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最高的美”又应当是一种怎样的美?请你举例说明。
9.“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其中加点字“机遇”和“公式”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10.“美犹如盛夏的水果”,这里的“美”是指的什么?请你以“美”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
11.运用本文的观点,以“人造美女”,我想对你说为题说一段话。(字数在50字以上)
12.培根说:“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能说明这个道理,请你列举一二。
参考答案:
6.面容之美
7.三者之美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重于外在美
8.最高的美是内在美,是品德之美,它难于直观,也不可能做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美在于他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的美在于他退居家乡仍不能忘怀国事的一腔热情)
9.事物之美有其“自然天成”的一面,有时并不是人力所可以企及的。一个画家与一张从来没有那么美的脸面之间,不是可以借助于公式之类的人为手段所能够联结起来的。这正如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一样,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妙手偶得。
10.美的形貌略
11.略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故虽有名马。
C.暮夜无知者/京中有善口技者。
D.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不能称前时之闻。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派人征召他。
B.当之郡,道经昌邑。译文:杨振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
C.后转涿郡太守。译文: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
D.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译文:他的子孙常常吃蔬菜作饭,出门步行走路,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四知”是“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震怕别人知道,拒绝王密的贿赂。
B.本文从侧面描写入手:“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说明杨震的.贤明是远近闻名的。
C.虽然“子孙常蔬食步行”,但杨震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业”,在他看来,留给后代廉洁守正的名声是对他们最大的馈赠。
D.作者善于人物的语言刻画,文中杨震的话语不多,但却掷地有声,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其一人专心致志(2)其名为银
(3)及其家穿井(4)其真无马邪
11、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骈死于槽枥之间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何陋之有D、甚矣,汝之不惠
12、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1分)
13、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
10、(2分)(1)其中的(2)它的(3)他(4)难道
11、C
12、(1分)设问
13、(5分)
(1)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纪念
张惠雯
①一个人如果曾有个非人类的朋友,如果他曾在某个瞬间真诚而平等地注视他那朋友的眼睛,他就会经由这双眼窥见另一种生命那纯净的灵魂,走到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中去。这样的人是幸运的。给予我此种幸运的是点点,它是一条斑点狗,在我家生活了十四年。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平常的十四年,而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四年,我从二十二岁走到三十六岁。在这段时光里,如果每次还乡在记忆里最终剩下了一些画面,那么几乎每个画面里都留有点点的影迹。
②很难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它是条极有灵性的忠犬,理解人、信赖人,它是我的朋友,一个忠诚、温厚、沉默的朋友。它表达爱的方式是忠诚地守在你身边,离你近一点、更近一点,直至偎依着你。它和你一起散步,总是走在你旁边,即使因为什么新奇事物稍微跑到前面几步,它也会立即意识到,然后停下来回头凝望着你- 它是在等着你。有时候,你到家附近的小店去买东西,出门时并没有带着它,但很快你会发现它来找你了,找到你,就欢喜地和你一起回家。
③前一个冬天,我有种莫名的忧虑。有一次,我和母亲打电话,我说,北方的冬天寒冷,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它就能多活一年,那么我下次回家时也许还能见到它。母亲叫我不要担心。过后,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家,家里显得格外荒凉,似乎人都出去了。于是,我想到点点,我想至少它应该在家。我到它住的杂物储藏间里找它,里面铺着干草,仿佛废弃已久,我里里外外地喊它、寻找它,突然,我想到,难道它已经不在了?因为这个梦太不祥,我不愿对别人提起。两三天后,我给家里打电话,问起点点,我母亲说它正在外面卧着晒太阳呢。后来,每次打电话问起它,母亲都说它很好。
④就在几天前,我又梦见了点点。我梦见终于回家了,我走进往家去的那条小胡同,突然,点点迎面朝我跑过来,就像过去很多次我回家时一样,它是来迎接我的。不过,这次它显得更欢喜,看起来就像一两岁时那样年轻。我记得它的表情像是在笑。这是个温暖的梦,但醒来的我却十分悲伤,因为我觉得它太过温暖,倒像是种告别。这一次,我打电话给三姐,她告诉了我实情:点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世了,家里人一直瞒着我。现在想来,它大约 在我做那个不祥的梦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⑤点点似乎精心地选择了自己的死期。也许为了让我这个和它聚少离多、不在场的好朋友记住它,它是在我三十六岁生日后的第二天离去的,而 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天,是全家人团聚的日期,姐姐们都带着孩子回来了,它因此能在临走前和大家告别。之前的三天它已经滴水不进,它一直待在它那间小屋里,卧在母亲冬天特地给它铺的厚毯子上。三天里,它再也没能站起来,姐姐试图喂它一些葡萄糖水,但它无法下咽。不知道是什么毅力让它撑到了那个星期天的中午,它一直等着,等所有人都到了以后。当时,大家聚在它的小屋里,它来回地看着他们中的每一个。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它就这样呼出最后一口气,平静地闭上了眼睛。后来,大家就在后面的小菜园里埋葬了它。它死时有众人的.陪伴,而不是在某个寒冷的夜里孤独地离开,它也没有长期瘫痪而后痛苦而屈辱地离开,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⑥我不相信人或者是动物死后仍有灵魂,但是我相信它们活着时有灵魂,这灵魂就是一颗心灵能走进另一颗心灵的桥,就是我从它那双眼睛里看到的令我感动的东西。尽管如此,我想当我再回到家,我还是会去埋葬它的地方陪伴它一会儿,就像它过去无数个时候曾静静地陪伴我。那时,我们两个顺着门前那条南北大街来回地走着,常常是在夏日的晚风中,或是冬日上午温暖的阳光里。有时,我骑着自行车,它跟在旁边。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两年前最后一次回家,点点的两条后腿骨质老化,它有时高兴地站起来想朝我走来,却会突然摔一 跤。我最喜欢带它去父母在房后开辟的那个小菜园里,站在石榴树或柿子树下,吹着风,就那么安静地站一会儿,我感到我们同样在体会着世间的某种美好,那种温暖的欣欣的生意,感受着极其祥和的相伴的快乐……
⑦我们的亲戚、朋友都说点点是很有福气的狗,这无非就是指我们给了它足够的食 物和一个栖身之所。可是,和它给予我们的信任、爱,和它带给我们的快乐相比,我们给它的多么的微不足道啊!作为它的朋友,我的心此时充满悲伤和愧疚。在来美国以后的这几年里,我难得陪陪它。即使在短暂的回国假期里,我也要抽空去旅游,待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多,加之在家时亲友应酬频繁,我每天匆匆忙忙、来来往往,竟忽略了这位老去的、忠诚的朋友。如今,一切补偿都已经是不可能了。它的死令我意识到我已经太久没有回家了,它也在提醒着我,当一个人还能够给予爱的时候就尽力给予爱,不要去寄望于那不可知的未来。
⑧点点是一条被我们人类视为卑微的狗,但它却让我体会到仁慈、悲悯的更博大的意义。人的大部分生命都浪费在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事务中了,但最后发现真正赋予这生命温度的却是那些短暂的美好、瞬间的感动,在记忆里,这瞬间成为了永恒。
⑨人生就像一个旅途,失去了这位 挚爱的朋友,我擦干眼泪后仍得继续前行。而除了更加尊重、善待其他生命,我想不出更好的、纪念它的方式。
12.根据提示梳理情节。(6分)
“描述”点点→___________→又梦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愧念点点
13.如果不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应该用文中哪个词语来描述,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品析语言。(9分)
(1)如果点点能够熬过这一个冬天。(加点词角度)(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从动作描写角度)(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中“落泪”、“流泪”、“泣不成声”能否互换?为什么?(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④⑤段为什么要用倒叙的记叙顺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这一段文字是《散文随笔选粹》给本文的推荐语。请结合全文,谈谈有哪些“更多的隐秘情感”。(答出两点即可)(4分)
“这条陪伴她(作者)十多年的狗,既是她的朋友,也是她的镜子。也是在对它的回忆中,作者品味到更多的隐秘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6分)梦见点点 泪别点点 回忆点点
13.(3分)朋友 因为它是极具灵性,理解人、信赖人。(答“给予我信任,爱和快乐”或“ 给予我人生的启迪”也可)
父亲坐在黑暗中
(美国)杰罗姆?魏德曼
父亲有个怪习惯,他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黑暗里。有时我回家很晚,家里一片漆黑,我蹑手蹑脚进屋,在漆黑一团里脱衣上床。睡前我有上厨房喝一杯水的习惯。我赤脚走路,没有弄出任何声音。我进厨房的时候,差点给父亲绊了一跤。父亲穿着睡衣睡裤,正坐在厨房里的椅子上抽烟斗。
啊,是爸爸。我说。
啊,是你。
爸,您为什么不上床?
我就去。他说。
不过他还是坐在那儿。我睡了一大觉醒来,发觉他还坐在那儿,吧嗒吧嗒抽烟斗。
①我在房间里读书,我听见母亲进屋就寝,听见弟弟上床,听见姐姐进来,卸妆梳洗,窸窸窣窣,她忙完后周围一片寂静。一会儿,我听见母亲跟父亲说晚安。我继续读书。过了一会儿,我口渴了,去厨房喝水。我差点儿又一次被父亲绊倒。
有好几次他都是这样地使我吃一惊,我忘了他会坐在那里。
爸,你不睡觉在想些什么?
没什么。他回答。
那么这是在干什么呢?
我想象了所有可能情况。我家不富,但父亲为钱而犯愁时,是不会不声不响的。不可能是为了自己身体,因为若身体不好,他也不会沉默寡言的。我们个个身强体壮。那么会不会是想念他的兄弟,会不会想他的父母亲?不过他们全死了。而且他也不会那样绞尽脑汁细想他们的。我说的绞尽脑汁细想,那不是真的,他不会冥思苦索。他看起来甚至从来不曾好好想过什么。他看上去显得太平和了,唯其太平和以致他不大冥思苦想什么。父亲的行为着实使我不安。
他为什么会坐在那里,与黑暗为伴呢?是不是他的脑子不如从前一样管用了?他看起来甚至并不比五年前更老。每个人都注意到这一点,人们都说他保养得很好。尽管如此他却在深更半夜独自坐在黑暗里,抽烟想心事,眼睛眨都不眨,盯视前方。
终于,我生气了。
爸爸,出了什么事情?
没事,儿子。什么事情也没有。
但是这次我决心打破砂锅问到底。
那么为什么一直坐在这儿,冥思苦想到深更半夜?
儿子,那是休息。我喜欢。
我无言以对。明天他还会坐在那儿的。我还会被困扰的。
呵,爸,您想些什么呢?什么事情使您烦恼昵?您在想些什么?
没什么事情使我烦恼。我很好。那真是休息。就那么回事。去睡觉吧,孩子。夜已深。屋外街道阒寂无声,屋内一团漆黑。我轻轻地上楼,楼梯吱吱发出声响。
我脱下衣服,然后又发现自己有点口渴。我赤脚走到厨房间。到之前我就知道父亲准在那儿。我能看见父亲弓背坐在愈发漆黑的黑暗里的身影。他坐在同一张椅子上,他的胳膊肘支在膝盖上,嘴里叼着熄火的旱烟管,眼睛一眨不眨直盯着前方。他似乎不知道我在此。他没有听见我进来。我静依门框,注视着他。
②万籁俱寂。但深夜里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声息。当我一动不动站着的时候,我开始留心谛听。冰箱上的闹钟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夜空里间或传来一辆机动车穿街过巷的隆隆声;街上的废纸被微风吹起,窸窸声隐约可闻;人们窃窃私语之声如轻柔的呼吸,此起彼伏。嗯这一切让人产生一种愉悦奇妙而又特殊的感觉。
口渴使我从沉迷中醒来。我轻松愉快地走进厨房。
喂,爸爸。我说。
啊,儿子。他说。他的声调很低,声似梦中呢喃。他并未移动身子,也未停止聚精会神的凝视。我找不到水龙头。窗外路灯的暗淡光影只是使屋里显得更暗。我够着了屋中央的一条灯绳。我拉亮了灯。
父亲身子一阵痉挛,仿佛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
爸,出了什么事?我问。
没事,他说,我不喜欢光亮。
我把灯关上了。我慢慢地喝水。我自己对自己说,我必须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为什么你不上床?为什么你这么晚了还坐在这?
这样对我挺好,他说,我不习惯光亮。我做小孩子那阵在欧洲,那时我们没有照明灯。
我的心里跳了一下,我快活得连气都屏住了。我想我明白了。我想起了父亲少年时代在奥地利的故事。我看见房梁很宽的那种小吃店,我祖父呆在栅栏后面。天已晚,顾客散尽,而父亲也打开了盹。我看见那张烧着煤块的睡炕,火苗呼呼窜动着。那间屋子已很暗,且变得愈来愈暗。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儿蹲伏在一堆放在一个大壁炉旁边的嫩树枝上,他被照亮了,眼睛一眨不眨地呆望着炉里的灰烬。那个男孩儿就是我的父亲。
我想起了我静静地立在门边注视着父亲时所感受的那些愉快时刻。
爸,您的意思是说这没什么不好?您坐在黑暗里只是因为您喜欢吗?我发现,我要压抑声调中不断增加的快乐似乎挺难。
当然是呵,我不能在灯光底下想事。父亲说。
我放下了玻璃杯,转身回房间时对父亲说:晚安,爸爸。
晚安!父亲回应。
不多久我又回来了。爸爸,您想些什么呢?我又问。
他的声调似从远方传来。声音很轻,且是老调重复。没什么,他说得很柔和,没什么要紧事。
(选自《外国超级短篇小说》 上海文艺出版社版,朱佳良译。有删改)
小题1:面对父亲坐在黑暗中这一行为,我经历了哪些情感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小说画线①处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3:联系上下文,探究文中②处划线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答】
小题4:结合小说对人物的多种描写手法,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答】
小题5:阅读全文,谈谈你对题目父亲坐在黑暗中含义的理解。(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父亲几小时坐在黑暗中抽烟和沉思,让我感到惊讶和不解。
②几次询问,几次催促,父亲依然故我,这让我感到不安与担忧。
③我决定要弄个水落石出,但却不能真正明白父亲,这让我很生气与困扰。
④最后,我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谜团,这让我感到轻松和快乐(或愉快)。(每点1分)
小题1:(1)特点:属于侧面描写。通过我的听觉描写家人依次就寝的情况。(写出一点即可,1分)
(2)作用:(内容方面)烘托夜深人静(1分)突出父亲坐在黑暗里的习惯(1分)(结构方面)为下文我的担忧询问做铺垫。(1分)
小题1:细腻传神地写出了夜深人静时各种神奇的声音;营造出宁静、美妙而迷人的意境(答氛围也算对);暗示情节将出现转机,或者为下文写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作铺垫;烘托我轻松愉快的心情。(3分,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小题1:通过侧面描写:写出父亲身体健康;神志清楚;外表平静、快乐、没有忧虑;(1分,意思对即可)从外貌和语言描写表现了父亲苍老孤独、慈祥温和(1分,写出1点即可)同时父亲喜欢坐在黑暗中可以看出父亲向往宁静、喜爱回忆、内心充满无人理解的孤独(1分,写出一点即可)
小题1:示例:父亲喜欢坐在黑暗中,独自一人静静地抽烟、沉思;年老的父亲更喜欢活在对往日的回忆里;父亲到了晚年,进入一种宁静、孤寂、落寞的老年生存状态;年老的父亲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别人很难理解;我们要给予老人关心、理解和尊重。(3分,写出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小题1:根据情节的变化,理解我情感的变化过程,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1:了解侧面描写的特点,明确侧面描写在小说中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做具体分析,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来组织。
小题1:观察语句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为下文写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作铺垫,在内容上是细腻传神地写出了夜深人静时各种神奇的声音。
小题1:学生能结合小说的描写手法来谈,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总结人物性格合理即可。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①夜雪瓜洲渡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大型战船。②金国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将金兵击退。③诗人与金兵在大散关曾发生遭遇战。
8.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
9.“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
10.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里中有病脚疮者,痛不可忍,谓家人曰:“尔为我凿壁为穴。”穴成,伸脚穴中,入邻家尺许。家人曰:“此何意?”答曰:“凭他去邻家,无与我事。”又有医者,称善外科,一裨将①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②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镞③在膜内须急治。”医曰:“此内科事,不应并责我。”
噫,脚入邻家犹我之脚也镞在膜内然亦医者之事也。乃隔一壁,辄思委脚,隔一膜,辄欲分科,然则痛安能已,责安能诿乎?今日当事诸公,见事之不可为,而但因循苟安,以遣来者,亦若委痛于邻家,推责于内科之意。
【注释】①裨将:在古代指副将。②并州剪:剪刀名。古时并州所产剪刀,以锋利著称。③镞(zú):箭头。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3分)
(1)里中有病脚疮者 (2)延使治 (3)跪而请谢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然则痛安能已,责安能诿乎?
【小题3】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停顿处用“∕”隔开。(2分)
脚 入 邻 家 犹 我 之 脚 也 镞 在 膜 内 然 亦 医 者 之 事 也。
【小题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答案
【小题1】(1)患病、生病 (2)邀请 (3)告辞、辞别
【小题1】这样,疼痛哪能停止,责任哪能推诿呢?
【小题1】脚 入 邻 家∕ 犹 我 之 脚 也∕ 镞 在 膜 内∕然 亦 医 者 之 事 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先父(刘亮程)
①我比年少时更需要一个父亲,他住在我隔壁,夜里我听他打呼噜,很费劲的喘气。看他躬腰推门进来,一脸皱纹,眼皮耷拉,张开剩下两颗牙齿的嘴,对我说一句话。我们在一张餐桌上吃饭,他坐上席,我在他旁边,看着他颤巍巍伸出一只青筋暴露的手,已经抓不住什么,又抖抖地勉力去抓住。听他咳嗽,大口喘气――这就是数年之后的我自己。一个父亲,把全部的老年展示给儿子。一如我把整个童年、青年带回到他眼前。
②在一个家里,儿子守着父亲老去,就像父亲看着儿子长大成人。这个过程中儿子慢慢懂得老是怎么回事。父亲在前面趟路。父亲离开后儿子会知道自己40岁时该做什么,50岁、60岁时要考虑什么。到了七八十岁,该放下什么,去着手操劳什么。
③可是,我没有这样一个老父亲。
④我活得比你还老的时候,身心的一部分仍旧是一个孩子。我叫你爹,叫你父亲,你再不答应。我叫你爹的那部分永远地长不大了。
⑤多少年后,我活到你死亡的年龄:37岁。我想,我能过去这一年,就比你都老了。作为一个女儿的父亲,我会活得更老。那时想起年纪轻轻就离去的你,就像怀想一个早夭的儿子。你给我童年,我自己走向青年、中年。
⑥我的女儿只看见过你的坟墓。我清明带着她上坟,让她跪在你的墓前磕头,叫你爷爷。你这个没福气的人,没有活到她张口叫你爷爷的年龄。如果你能够,在那个几乎活不下去的年月,想到多少年后,会有一个孙女伏在耳边轻声叫你爷爷,亲你胡子拉碴的脸,或许你会为此活下去。但你没有。
⑦我需要一个父亲,在我成年之后,把我最初的那段人生讲给我。就像你需要一个儿子,当你死后,我还在世间传播你的种子。你把我的童年全带走了,连一点影子都没留下。
⑧我只知道有过一个父亲。在我前头,隐约走过这样一个人。
⑨我的有一脚踩在他的脚印上,隔着厚厚的尘土。我的有一声追上他的声。我吸的有一口气,是他呼出的。
(10)你去世后我所有的童年之梦全破灭了。剩下的只是生存。
(11)到了40岁,我对年岁突然没有了感觉。路被尘土蒙蔽。我不知道40岁以后的下一年我是多大。我的父亲没有把那时的人生活给我看。他藏起我的老年,让我时刻回到童年。在那里,他的儿女永远都记得他收工回来的那些黄昏,晚饭的香味飘在院子。我们记住的饭菜全是那时的味道。我一生都在找寻那个傍晚那顿饭的味道。我已忘了是什么饭,那股香气飘散在空气里,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等父亲的影子伸进院子,等他带回一身尘土,在院门外拍打。多少年后,他早不在人世,我们还在那里一动不动看着他。我们叫他父亲,声音传不过去;盛好饭,碗递不过去。
(12)你死去后我的一部分也在死去。你离开的那个早晨我也永远的离开了,留在世上的那个我究竟是谁。
(13)我将在黑暗中孤独的走下去,没有你引路。40岁以后的寂寞人生,衰老已经开始,我不知道自己在年老腰疼时,怎样在深夜独自忍受,又在白天若无其事,一样干活说话。在老得没牙时,喝不喜欢的稀粥,把一块肉含在口中,慢慢的嗍。我身体迟早会老到这一天。到那时,我会怎样面对自己的衰老。父亲,你是我的骨肉亲人,你的每一丝疼痛我都能感知。衰老是一个缓慢到来的过程,也许我会像接受自己长个子、生胡须一样,接受脱发、骨质增生,以及衰老带来的各种病痛。
(14)但是,你忍受过的病痛我一定能坦然忍受。我小时候,有大哥,有母亲和奶奶,引领我长大。也有我单独寂寞的成长。我更需要你教会我怎样衰老和死亡。
(15)父亲,我如今多想听你说一些道理,哪怕是老掉牙的,我会毕恭毕敬倾听,频频点头。你不会给我更新的东西。我需要那些新东西吗?父亲,我渴求的仅仅是你说过千遍的老话。我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坐在你身旁,听你呼吸,看你抽烟的样子,吸一口,深咽下去,再缓缓吐出。我现在都想不起你是否抽烟,我想你时完全记不起你的样子。不知道你长着怎样一双眼睛,蓄着多长的头发和胡须,你的个子多高,坐着和走路是怎样的架式。还有你的声音,我听了八年,都没记住。我在生活中失去你,又在记忆中把你丢掉。
(16)现在,我在你没活过的年龄,给你说出这些。我说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你在听。我也在听,父亲。
11.作者为什么说“我比年少时更需要一个父亲”?(4分)
1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3.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4分)
(1)我的有一脚踩在他的脚印上,隔着厚厚的尘土。
(2)他藏起我的老年,让我时刻回到童年。
14.本文在写父亲时,叙述人称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好处。(3分)
15.本文最后两段写到“我”失去了父亲,又说“我”和父亲依然在相互倾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
11.(4分)
①作者需要一个父亲在他成年之后,把他最初的那段人生讲给他听;②中年的我更需要父亲教会“我”如何从容面对衰老和死亡;③中年生活的迷茫需要父亲给“我”精神、情感上的慰藉。
(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即可给4分,其中第③点只要涉及父亲给我精神、情感等层面的影响均可)
12.(4分)
通过细节描写,想象(虚写)一个平常父亲老年的境况,苍凉中更显拥有父亲的温馨;引出下文有关“先父”的叙议;反衬“我没有这样一个老父亲”的悲哀,突出了“先父”短暂的生命和“我”由此而来的怀念和痛惜。
(写到细节描写、想象、虚写中任一点即给1分,对应的作用分析1分,结构分析1分,反衬及其作用分析1分)
13.(4分)
(1)“我”的生活有父亲的痕迹,但父亲已经去世了。(2分)
(2)父亲去世后,“我”无法从父亲的老年生活情形里看到自己的未来,而对父亲的追忆却让“我”时刻回想童年时光。(2分)
14.(3分)
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间转换。第三人称有利于更客观地叙事与描写,第二人称有利于向父亲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
(叙述人称特点1分,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缺一即不给分;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作用各1分)
15.(5分)
(角度合理,能写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2分;对此现象能作较为深入的分析3分)
参考:父亲已经逝去,“我”已经记不得父亲的模样和声音,但我永远能从“先父”那里得到精神、情感上的慰藉,血浓于水的亲情永留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