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歇后语有哪些

2025-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孔子的歇后语有哪些(精选7篇)

孔子的歇后语有哪些 篇1

孔子的歇后语

一、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二、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三、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四、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五、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六、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七、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八、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九、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十、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十一、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十二、孔夫子门前卖《论语》——自不量力

十三、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十四、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

十五、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十六、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十七、孔夫子的徒弟――闲人

十八、孔夫子背书籍——里面大有文章

十九、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二十、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出生于周朝的礼制和统一遭到破坏的时代,所以孔子的理想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孔子实现理想的方法是推行“仁爱”和“礼制”,为此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在产生之初就形成了成熟的书面文字记录和系统的理论。而且,儒家学派的基本理论在形成之初就是以直接指导世俗凡人的生活为基础,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不会因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而被淘汰。

儒家崇尚仁和、礼爱、宽恕、平等、慎思、反省等。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汉民族,正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相对自由的环境,思想家们可以有条件地更加从容不迫地考虑治国安民之道。事实上在当时中国的思想家中,也有主张类似于犹太教的崇尚武力和暴力的思想,但是经过时间的检验之后,中国人最终选择了崇尚仁、礼、爱、恕的儒家思想。

两千多年来,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深受尊崇。他不仅栖身于先贤的典籍之中,端坐于官方的庙堂之上,更是牢牢地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里。为什么? 我想,关键在于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民族精神的化身,和谐社会的象征。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业绩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脉;整理典籍,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他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对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持续两千余年而不灭的伟大先哲之一。因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宏毅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抱、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堪称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这世事变幻无常,变革与创新并存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可以说,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理,向往和谐社会的象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需要,为孔子加上一个又一个神圣的光环,把他抬到吓人的高位;后世的一些理学家又不断地附会甚至扭曲他的学说,把他神化为高高在上、面目严峻的儒家教主。但从《论语》等早期文献中,我们看到的孔子,却是一个宽厚仁爱的长者,一个雍容大度的君子,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师,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先生。

这样的孔子,洋溢着人间气息,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他的言行举止,已经跨越千年历史,还将继续跨越时代,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让后人效法、学习,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逐步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文明水平。

孔子作为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节欲观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式。然而,孔子虽为儒家的创始人,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与孔子的思想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为儒家文化经过朝朝代代的变更,已与孔子原初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出入。就人欲观为例,儒家的人欲观大体经过三个时期:先秦两汉中国本土原生的节制欲望的时期、隋唐宋明受佛教禁欲观影响的禁锢欲望的时期、明清近现代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解放欲望的时期,三个时期的分野很大,而许多学者却将三者混为一谈,动辄将孔子贬为反人性灭人欲极端禁欲主义的始作俑者,将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罪责统统归咎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身上,甚至宣称中国的发展与富强必须拿孔儒传统思想来祭旗。孰不知这种禁欲主义恰恰是与孔子节欲思想的初衷相违悖的。

其实,欲望自身并没有过错,合理的满足一些基本欲望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灭人欲”的的极端做法是不人道的。然而,深藏于人内心的欲望却是没有止境、无限膨胀的,旧的欲望满足后,自然会产生新的欲望,新的欲望满足后,又滋生出更新的欲望,欲望的满足很难有尽头。德国的哲人叔本华曾把欲望形象地比喻为一个永远饥馋、永不饱和的“胃”,或是一个永远张开的巨兽之口。因此,如不对这种欲望进行节制,人类终将会葬生于欲海之中。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然而无度的欲望却无异于饮鸩止渴。历史与事实告诉我们,纵欲与禁欲都不能使社会生态得到良性的发展。对于生态而言,禁欲导致蛮荒,纵欲导致废墟,只有节欲才能造就家园;对于经济而言,禁欲导致贫穷,纵欲导致奢靡,只有节欲才能造就可持续的富足;对于精神而言,禁欲导致窒息,纵欲导致yin乱,只有节欲才能造就健全的心态。可见,针对于当今社会人欲泛滥、挥霍无度的现状,节欲观是根治其不合理欲望膨胀弊病的一味良药。正是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节欲观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主张在21世纪再度发扬孔子的价值与智慧,用孔子的节欲思想扼制当今社会泛滥失控的欲望支流,节制人类自身不断膨胀的不合理欲望,使欲望的产生和实现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自觉控制和调节“欲望——满足欲望——滋生新的欲望”的欲望链条上升的节奏,从而使得整个人类社会得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孔子的歇后语有哪些 篇2

“企业社会责任”本来是个舶来品。上个世纪80年代,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 它包括环保、劳工和人权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 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责任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等方面的社会责任。至于企业合法生产、产品质量合格, 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基础和前提。2008年1月4日, 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第一次明确要求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商业道德,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履行好社会责任。然而, 近四年过去了, 却只有22.5%的人认可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总体状况, 这样的结果着实令人担忧。

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 很多人觉得是“分外责任”, 有的认为现在企业不是小社会, 只是市场主体, 只能管自己的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等。有的甚至说, 企业哪有那么多精力财力去承担社会责任?叫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 就没办法活下去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有些企业把尽社会责任当作额外负担, 很少履行乃至于设法逃避。可以说, 把企业积极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看作是额外负担、亏本买卖, 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不佳的关键所在。

给予员工较好的福利和薪酬 (73.5%) 不侵犯消费者权益 (73.8%) 致力于生产环保型产品服务 (63.7%) 严格遵守商业道德规则 (73.3%) 不凭借垄断地位获取暴利 (67.5%) 参加捐款、捐物等慈善活动 (48.7%)

其实,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 企业应将履行社会责任与追求利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为, “小胜靠智, 大胜靠德”。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天职, 是企业扬美名、强实力的一条途径。哪个企业能够认识到这些, 能够履行好社会责任, 哪个企业就会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尽展风采, 也就会赢得更多更美的商誉。

孔子的内功有多深? 篇3

围棋初学者看比自己水平稍高一些的人下棋,往往感到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每一招杀气腾腾,大龙苦苦求活,不禁感叹到:真是厉害!如果让他们看李昌镐、聂卫平、马晓春之辈的对局,他们会看得打哈欠——太软了吧?怎么一点打斗都没有——他们当然有打斗,激烈之极,只是肯定到不了亮出兵刃打打杀杀那一步,在初学者能看出哪一块有作战端倪的时候,这一处的作战可能早已经结束了。

所以,有人对孔子的门人子贡说:孔子是什么水平啊,你比孔子强太多了!

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

孔子到底懂不懂什么叫做“仁”?为什么对“仁”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呢?——如果有定义,孔子就二流、三流了。今天有些学者写专著,研究儒家,首先来给“仁”下定义,解释“仁”有30多种含义,“道”有60多种含义……这些总结毫无意义。第一他没有汉学的功夫,第二他没有宋学的功夫,既不懂训诂,又不懂理学,所以只能做些门外汉的工作,都是空中楼阁。就好比有人患了感冒去找医生,医生说治感冒有100种方子,我一一给你罗列出来。但那个没有意义。最紧要的是,你要知道我的感冒最应当用哪一种方子。所以,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这是给司马牛开的一剂最对症的方子。如果你不是司马牛,禀赋气质和司马牛相去甚远,你就不该把“仁”当“其言也訒”来理解。如果学者罗列“仁”的含义,又不讲司马牛的病痛所在,就太拘泥死板了。

孔子讲的每一句话,都要看语境,要看对谁讲,还是自言自语。“克己复礼”的话,是孔子传授给颜回的心法,子贡、子张、曾子他们都得不到孔子这样的回答,因为他们或者功力不够,或者气质不同。朱熹说:“此章问答,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故惟颜子得闻之。”一个功力不够的人,看到“克己复礼”那段,觉得很简单。我记得某次王剑坤和一名女棋手共同讲解马晓春的一盘棋,王剑坤看了良久说:“马九段这下真的无力回天了。”然后马晓春下了一手,王剑坤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说:“高!太高了!”然后感慨:“真不愧是马九段,一般人想破头也想不到。”旁边的初段女棋手楞了半天,根本不知道那一步高在哪里。

所以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功力长进可能很难——即便有一本武功秘籍摆在你面前,你也很可能直接无视它。秘籍上的内功到了至深处,要么你看不懂;要么你貌似看懂了,实际把它理解得简单肤浅,甚至错误了。

举例子来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论语》上的话,子夏说的。不过,这句话如果单独拎出来,根本就不是儒家观点。你如果出去跟别人讲,儒家说“四海之内皆兄弟”,那就讲错了。这句话和儒家立场恰恰相悖。司马牛病了,对子夏说,别人都有兄弟,就我没有。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那是安慰司马牛的话。毕竟,至亲手足和四海之内的“兄弟”意义完全不一样,如果视为一样,那就是墨家的“兼爱”,是释家的“无分别”,而儒家的哲学,是差等的,是亲其亲,然后推及周围人。子夏这么说,他这么认为吗?当然不。他自己的孩子死掉时,他悲伤得哭瞎了眼睛。所以,理解话要看语境,不看语境,就会错意了。

一个九段棋手和初学者下棋,可能根本就不去布局,上来就和他对杀,如果你以為他不懂得布局,就误会他了。所以孔子碰到司马牛问仁,会答一句“仁者其言也訒”。

只是我们一般人,容易看得见英气和圭角,对于不着痕迹的至大至刚气象,反倒觉得平和冲淡了。就像武林大会时,最霸气的那个角色一定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往往在一旁不动声色,只有高手才能察觉到他。

有哪些四的歇后语 篇4

No.1 四季豆翻花——老来俏

No.2 三顶帽子四人戴——难周全

No.3 能字添四点——熊样

No.4 四肢抽筋——缩手缩脚

No.5 四大天王流涎水——没出息

No.6 四大金刚讨饭——穷凶极恶

No.7 四方木头——踢一踢,动一动

No.8 四肢长胡子——毛手毛脚

No.9 戏台子下读《四书》——闹中取静

No.10 四两人讲半斤话——自不量力;不自量

No.11 四大金刚扫地——大材小用;有劳大驾

No.12 一千文钱分四处——二百五

No.13 十个人排四队——三三两两

No.14 二十四磅榔头敲钢板——响当当;当当响

No.15 四扇屏里卷灶王——话(画)里话(画)

No.16 三月栽薯四月挖——急不可待;急于求成

No.17 四川的担担面——又麻又辣

No.18 四两棉花八张弓——细谈(弹)

No.19 百家姓里的老四——说的是理(李)

No.20 四大金刚摇船——大摇大摆

No.21 桌子光剩四条腿——丢面子

No.22 四个鼻孔烂了仨——一个鼻孔出气

No.23 四方棒槌——死笨

No.24 一斤肉放进四两盐——闲(咸)人

No.25 四方木脑袋——难开窍;不开窍

No.26 四方萝卜——愣头青

No.27 二十四天不出鸡——坏蛋

No.28 四川的盖碗茶——泡起

No.29 四大金刚腾空——不着实地;悬空八只脚

No.30 四月间的桃花——谢了

No.31 四面八方都有客——朋友遍天下

No.32 二十五斤四百两——没错;错不了

No.33 四个菩萨仨猪头——哪有你的份

No.34 二四六八十——无独有偶

No.35 四十里地不换肩——抬杠的好手

No.36 四大金刚拿豆鼠子——大眼瞪小眼

No.37 四两花椒炖只鸡——肉麻

No.38 四个兽医抬只羊——没法治;没治了

No.39 四大天王丢盔弃甲——大败而逃

No.40 三亲六故,四朋八友——一拉一帮(比喻拉帮结伙搞宗派)

No.41 文庙里卖《四书》——冒充圣人

No.42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十)

含有歇后语的笑话有哪些 篇5

2.白蜡材结桂花——根子不正

3.八个坐一桌——谁也不正眼看谁

4.白了尾巴尖的狐狸——老奸巨猾

5.八十老人吹灯——喘不上气;上气不接下气

6.白娘子遇许仙——千里姻缘一线牵

7.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略显其能

8.白天盼月亮——甭想;莫想;休想

9.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10.百货大楼卖西装——一套一套的

11.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

12.百斤重担能上肩,一两笔杆提不动——大老粗

13.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14.百万雄师下江南——兴师动众

15.拔草引蛇——自讨苦吃;自找苦吃

16.搬菩萨洗澡——越弄越糟;白费神;空劳神

17.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18.半道上捡个喇叭——有吹的了

19.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

20.半空中骑马——腾云驾雾;

绿色电力有哪些 篇6

1 风力发电

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能, 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这就是风力发电。我国的风力资源极为丰富, 特别是东北、西北、西南高原和沿海岛屿, 平均风速更大;有的地方, 一年1/3以上的时间都是大风天。

2 太阳能发电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 这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 尤为重要。目前, 太阳能发电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 然后按常规方法发电, 称为太阳能热发电。另一种是通过光电器件 (如太阳能电池) 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称为太阳能光发电。

3 地热能发电

每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 篇7

对后人而言,只能依据史料、传说加以想象。《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由此可见。孔子是个个子很高的人。而由孔子弟子撰写的《论语·述而》,更侧重描述孔子的气质,以10个字概括:“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按照古今尺推算,孔子身高1.9米左右,魁梧健壮,威严中显出仁德,严厉中露出慈祥,是一位智慧、健壮、和善、知礼的长者。

相传孔子面貌较丑,和普通人迥然不同。至于如何丑瓯贿多个版本,“七陋”的说法流传最为广泛。所谓“七陋”,是指孔子容貌上存在多种缺陷,包括鼻露孔,眼露睛,唇露齿,头圩顶,耳重肩。手过膝以及身材不匀称等特征。明代学者张岱所作的《夜航船》对孔子如此描写:“仲尼生而具四十九表:反首,洼面,月角,日准,河目,海口,牛唇,昌颜,均赜。辅喉,骈齿……”

但仅凭这些描述,孔子仍是一个模糊的轮廓。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孔子像,则成了认识孔子容貌最直观的线索。

在很多关于孔子的绘画中,可以看到许多比较夸张的形象,比如眉毛垂到肩上,有的牙齿特别长,这和一些记载中描述的孔子容貌怪异相吻合。

孔子研究专家认为,民间传说对孔子相貌的丑化,实则为了突出孔子与常人不同,寄托了人们对他的恭敬。

曲阜师范大学的骆承烈教授收藏着2000多件孔子像。根据这些孔子像可以推断,今天人们见到的孔子形象,均系后世想象而来。而想象的依据,却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位之人的孔子观。

历史上有多种多样的孔子。历代帝王都把儒家思想当作统治人民的工具,给孔子塑像和画像穿上帝王冠服,令人望而生畏,这是皇家孔子:大量读书人把儒家典籍奉为经典,把孔子奉为“万世师表”,尊其为儒家宗师,他们根据想象塑造孔子,就是一个德高望重的教主;民间普通百姓希望孔子离自己近些,他们塑造的孔子是一个布衣先生。另外还有为批判孔子而塑造的丑陋孔子、漂洋过海的“洋”孔子等等。这些观念体现在孔子像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象。

在孔子去世后近300年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布衣学者的身份。汉武帝在儒生董仲舒的建议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历代帝王纷纷对孔子及其子孙加封谥号,孔子由“褒成侯”到“文宣王”、“至圣文宣干”、“大成至圣文宣王”,最后是“万世师表”,地位无人能及。

与此相应,画像中的孔子也在漫长的历史中实现着身份的转变,汉画像石中出现的孔子,多是学者形象。汉、唐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被奉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汉画像石中的孔子更像是一位学者。顾恺之绘的“孔子为鲁司寇像”中,孔子着官服、戴官帽,一副官员气派,面容和蔼,一副以德为政的模样。吴道子绘的“孔子行教像”,是一位身穿宽衣博带、面貌温文尔雅的老夫子。这幅画像在后世流行最为广泛。自宋元以后,孔子相继被谥封号,其服饰逐渐由公侯制进到帝王制。这是一种帝化和神化孔子的形象。

国外一些孔子像的绘制,则带有本土色彩。美国芝加哥的孔子像系模仿西安碑林中的孔子像,但是面部略长,酷似西方人。日本人绘制的孔子像从形象到服饰,多与日本人相似。

今人制作的孔子像,最受关注的是中国孔子基金会2006年推出的孔子标准像。标准像将孔子定位在布衣、平民的形象上,并注重从体现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内涵出发,表现他的博大儒雅。这尊孔子像看上去比原来更加慈祥,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同字形脸,眼神比原来的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

上一篇:小学生元旦串词下一篇:退保流程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