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导学案答案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二数学导学案答案(共8篇)

初二数学导学案答案 篇1

【学习目标】

1.回顾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能主动地区别这些互逆命题;

2.回顾平行线判定定理的证明,引导学生不断感受几何演绎体系的思维方法,并通过新的思考和讨论,以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3.能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两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并能简单应用这些结论.【学习重点】利用基本事实证明有关平行线的定理 【学习难点】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推理的合理性.【设计思路】

以前我们曾用直观感知、操作说理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索,得出了各种图形的一些属性,然后以探索所得到的这些图形属性作为依据,对学生进行一两步逻辑推理的训练,从而达到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几何问题的目的.本节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以前曾用直观感知、操作说理得到的有关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一些命题重新进行研究.证明是一种从“题设”到“结论”的论证过程,并且要求论证的每一步都不出毛病.通过对证明的方法与步骤的介绍,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用直观感知、操作说理的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属性的重要方法外,还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也是研究几何图形属性的重要方法.【学习过程】

问题一:

(1)我们曾探索发现了有关平行线的哪些结论?

(2)我们是如何证明“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

(3)从基本事实“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以证明哪些结论? 说明:

1.通过提问、回答的方法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学习,能够很快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同时也能很快回忆起以前学习过的知识,通过学生熟悉的知识来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及求知欲.活动一:与同学合作,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画出相关的图形,并根据E所画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A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3B1求证:∠1=∠2 问题二:说说你的证明思路

2两种证明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CD证明1:∵AB∥CD(已知)

F∴∠3=∠2(两进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对顶角相等)∴∠1=∠2(等量代换)证明2: 要证∠1=∠2 需证∠1=∠3,∠2=∠3 由于∠1与∠3是对顶角 所以∠1=∠3 要证∠2=∠3 需有AB∥CD 说明:1.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学习过程中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大家思维的互补从而得出最佳的结果.2.在整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思考方法,然后可选择两个典型的思路方法全班同学共同分析,然后得出我们在证明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两种方法:1)分析法;2)综合法.例题讲解:

例1.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画出相关的图形,并根据所画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请同学根据上例过程,完成你的证明,并与同学交流.例2.已知:如图a∥b,c∥d,∠1=50°

a求证:∠2=130° b

1524c3d1 分析:思考方法一: c∥d→∠3+∠5=180°

→∠1+∠2=180°→∠2=130° 思考方法二:

∠3+∠4=180°→∠1+∠2=180° ∠2=130°

说明:通过多种思考方法的交流,促进学生发散思考,并在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合乎逻辑的思、有条理的表达能力.说明:1.再次“尝试”的证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已的知识积淀,从而对证明的格式有更深的理解.2.再次感受到人类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的分析思路,完成此题的证明过程.拓展练习

1.如图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MA∥NB,∴∠1=∠3 B.∵∠2=∠4,∴MC∥ND C.∵∠1=∠3,∴MA∥NB D.∵MC∥ND,∴∠1=∠3 2.已知:如图2,AD∥BC,∠B=∠D.图1 求证:AB∥CD.11.3 证明(2)课后作业

图2 班级________姓名 等第

一、选择题:

1.如图1,AB∥CD,∠A=25°,∠C=45°,则∠E的度数是()

图1 A.60°

B.70° C.80°

D.65°

2.已知:如图,AB∥CD,直线l分别交AB、CD于点E、F,EG平分∠BEF,若∠EFG=40°,则∠EGF的度数是A.60° B.70° C.80° D.90°

3.如图,等腰△ABC中,AB=AC,∠A=44°,CD⊥AB于D,则∠DCB等于()A.44° B.68° C.46° D.22°

上的点,DE∥BC,∠ADE=30°,∠C=120°,则∠A是()A.60°

C.30°

D.20°

二、填空题:

5.已知,如图AB‖DE,∠E=65°,则∠B+∠C= .

6.如图,AB‖CD,AD,BC相交于点O,若∠BAD=35°,∠BOD=75°,则∠C= 度.)4.如

图,△ABC中,D、E分别是AB、AC边

B.45° 2

(7.如图,AB∥CD,则图中∠

1、∠

2、∠3关系是 .

8.如图,∠E=∠F=90°,∠B=∠C.AE=AF,给出下列结论:①∠1=∠2;②BE=CF;③△ACN≌△ABM;④CD=DN.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注:将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序号都填在横线上).9.如图(1),∠ABC=∠DCB,请补充一个条件:,使△ABC≌△DCB. 如图(2),∠1=∠2,请补充一个条件:,使△ABC≌△ADE.

三.解答题

初二数学导学案答案 篇2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学案导学”主要是由“学案”和“导学”两部分组成。同以前的教案不同, “学案”主要包括教师的导学以及学生的探究。它主要是以教师的学案为载体, 配合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该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 该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分体现出“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

该模式注重给予学生学习思路, 然后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解题, 从中发现知识的运用规律, 使学生由传统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学习, 并在探究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双主动的模式

通过该模式的教学, 可以将传统教学活动中的重心从“教”转变为“教”与“学”相结合, 学生通过学案能够更好地进行探索性学习, 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这使学生主体地位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 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

3.教学中凸显差异化的教学理念

“学案导学”可以按照课程内容的重点进行依次的划分, 主要分为基础性知识、巩固强化知识以及拓展创新知识。对学生采用梯度化、层次化的教学,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选择不同的知识进行教学, 这样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相应的知识, 能力不断地提高, 减少了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4.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局限性

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教”, 尤其是对于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设定, 缺少思考“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一种新的教学结构, 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激发欲望、鼓励自学——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突破重点以及总结升华。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能够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教师的导学形成融洽的发展, 打破传统的教学局面, 使双向交流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学案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教师设计学案, 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对于学案的设计需要严格按照“一课时一学案”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 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对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及重点难点进行提前预习, 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对于每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方向得以明确, 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在课堂中对于学习更有目标性。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授课为例, 该内容是学生在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学习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 可以举实际情况中的例子使学生生动地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在对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理解知识的意义, 同时学会判断两种比例的关联性。教师可以先教正比例的知识, 然后再教反比例的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两种量在变化中所存在的规律, 并将规律利用关系式表现出来, 这样能够使学生充分地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本质。教师还可以将含有正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的量的两个例题整合起来, 在课堂中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够在同一个例子中去感悟和体会, 充分地掌握两种比例的应用。

2. 根据学案自学, 探究、思考学案的知识

教师设基础学案后, 学生可以通过对学过知识结构进行探究, 从而自学出新知识, 尽量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对教材的学习中, 对于教材中的思考题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解答,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及解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 教师也需适时地发挥出教学主导的作用, 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例如以“公倍数以及最小公倍数”的教学为例, 对于学案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课前尝试, 掌握基本知识。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 认识到公倍数以及最小公倍数, 能够在集合图中, 正确地表示出两个数的倍数以及它们的公倍数。

(2) 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出基础性的练习题, 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以及探究性的学习, 充分、全面地掌握知识点,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时就能够很快找到疑难点以及重点, 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够快速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3) 探究合作, 解答问题。在学案的自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在预习和思考的基础上, 成立不同的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 对于没有解决或者结论模糊的问题小组内能够形成一个初步的结论, 不但能够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 教师进行精讲和总结, 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得以完善

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要放开手, 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 但是这并不是要求教师就放弃对学生的教学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探究和讨论的过程, 教师需要进行引导, 同时对于学生在探究中的争议以及错漏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剖析, 给学生讲清讲透, 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以及修正, 这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脉络才会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得到完善。

4.梯度设置练习题, 巩固练习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 在“学案导学”的课后巩固过程中, 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 采取不同的巩固方式, 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 实施因材施教, 实现“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的要求。教师应该设置基础巩固、能力拓展以及拓展探索三个层次的课后练习题, 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练习题进行课堂知识的巩固, 使学生实现自查自纠以及巩固练习的效果。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率, 教师要找到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性因素, 从而有效地规划组织课堂教学。不管是从自身方面还是从学生方面, 教师都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够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精髓主要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 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精髓, 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 才能使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变得更加高效。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对于教学的要求和目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当前新课改教学的重要理念。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要转变为以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进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得到有效的改善,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就“学案导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案导学,新课改

参考文献

[1]莫清瑶.体验式学习理论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与反思[J].基础教育参考, 2010 (2) .

[2]陈占奎.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4) .

[3]刘友红.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2 (5) .

刍议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 篇3

一、学案的编写

1.编写的原则

学案是导学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写不同的学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应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好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观,这种新的知识观不是现成的真理和结论,而应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2.学案的内容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当采用启发式,使学生“跳跳摘桃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

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二、学案教学的操作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三、学案范例

函数的零点学案

【预习要点及要求】

1.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

2.会判定二次函数零点的个数。

3.会求函数的零点。

4.掌握函数零点的性质。

5.能结合二次函数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式根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6.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式根的关系。

7.会用零点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再现】

1.如何判一元二次方程式实根个数?

2.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对称轴分别是什么?

【概念探究】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已知函数,=0,<0,>0。

叫做函数的零点。

2.请你写出零点的定义。

3.如何求函数的零点?

4.函数的零点与图像什么关系?

【例题解析】

1.阅读课本完成例题。

例:求函数的零点,并画出它的图象。

2.由上例函数值大于0,小于0,等于0时自变量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

3.请思考求函数零点对作函数简图有什么作用?

【总结点拨】

对概念理解及对例题的解释

1.不是所有函数都有零点

2.二次函数零点个数的判定转化为二次方程实根的个数的判定。

3.函数零点有变量零点和不变量零点。

4.求三次函数零点,关键是正确的因式分解,作图像可先由零点分析出函数值的正负变化情况,再适当取点作出图像。

【例题讲解】

例1.函数仅有一个零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例2.函数零点所在大致区间是( )

A.(0,1) B.(1,2) C.(2,3) D.(3,4)

例3.关于的二次方程,若方程式有两根,其中一根在区间内,另一根在(1,2)内,求的范围。

【当堂练习】

1.下列函数中在[1,2]上有零点的是( )

A. B.

C. D.

2.若方程在(0,1)内恰有一个实根,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3.函数,若,则在上零点的个数为( )

A.至多有一个 B.有一个或两个

C.有且只有一个 D.一个也没有

4.已知函数是R上的奇函数,其零点,……,则= 。

5.一次函数在[0,1]无零点,则取值范围为 。

6.函数有两个零点,且都大于2,求的取值范围 。

四、实施学案导学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学案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完成;②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学案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等。

2.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没有耐性,一看学生答不出,就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3.学案和教案的关系: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用来自主学习的方案,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案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案必须在学案的基础上进行编写。

《祝福》导学案答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学习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2、学习目标3。【学习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培养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知识链接】

创新设计P14自主学习篇

背景资料(见创新设计P16右中)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学习过程】

第一、二课时(预习)

一、描绘导入

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枝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

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点拨:(1)封建礼教的代表、害死祥林嫂的罪魁: 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

(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四婶、柳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

(3)敏感、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我”

(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点拨:倒序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点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5、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并标示在课文中相应位置。

情 节 内 容

记叙方式 序幕: 鲁镇祝福的气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叙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6、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点拨:开放话题 畅所欲言

二、文本解读,合作探究

1、有人说祥林嫂“没有春天”,你认为呢?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点拨: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C、(春天)(过年时)阿毛被吃。D、死去。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祥林嫂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2、哪些人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元凶”?据此体会许寿裳先生的名言:“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点拨:鲁四老爷有三次“皱眉”。第一次是祥林嫂初到鲁镇时,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眉。鲁四老爷在猜测祥林嫂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皱了第二次眉,他对一个在自己家无法生活不得不“逃”的妇女,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厌,说明他恪守礼教之顽固。这位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林嫂二进鲁镇时,这次,他暗暗告诫四婶,不可让“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参与祭祀,这又恰恰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林嫂的直接原因。再如鲁镇的众人,竟一致把祥林嫂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赏鉴”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

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祥林嫂是一个“勤快”“能做”而又善良的女人,她是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苦苦地挣扎到最后一息的。她并非死于自杀,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再者,许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鲁四老爷、四婶、婆婆、柳妈等也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他们也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祥林嫂一生犯了个大错——寡妇改嫁。她触犯了“好女不更二夫”,从一而终的“灭人欲”的理学科律。最终被封建道德熏染的鲁镇人合谋杀害了。可见,封建礼教和迷信才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3、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如有,请用文中四个最精练的动词概括并简要说明。

明确:反抗过。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和摧残,范伯群先生说:“大致是由逃、撞、捐、问这四个层次构成的。”祥林嫂从山里逃出来,到鲁镇做工,她是在上有严厉的婆婆,外有封建孝道和封建妇道的环境下逃出来的,她的行为无疑是一种维护人的尊严的抗争;改嫁时“出格”的吵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一路上只是嚎,骂”,是她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洗刷污秽,让自己享有人的权利;临死前对鬼神的怀疑,问“我”灵魂的有无,则更体现了她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一种叛逆。这一切都表明祥林嫂曾抗争过。

4、学生思考:祥林嫂的反抗与封建礼教吃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即如何辩证地看待她的反抗)?

甲:祥林嫂的逃、撞、捐、问,反映了她命运发展的基本历程。这一切,都表明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对封建礼教也曾进行过坚韧的反抗。这反抗闪烁着反封建礼教、反封建迷信的亮色。

乙:小说确实刻画了祥林嫂的反抗性格,但这种反抗并不是为了摆脱她灵魂上的迷信的枷锁,也不能说明闪着反封建的亮色,而是封建礼教“规范”下的产物。祥林嫂的出逃是为了躲避被卖的厄运,抗婚是不愿做“回头人”。其实质都表明她的行为在遵循旧礼教“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捐门槛是祥林嫂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表现,但实质上不仅使她深陷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泥潭,最终又成了灵魂再一次被愚弄摧残的证明。至于临死前祥林嫂在“照例相信鬼”的鲁镇,大胆地发出对灵魂有无的疑惑,我们同样不能认为这是她对封建迷信的彻底否定,而是她矛盾心理的反应。因此说,祥林嫂的抗争是自发的,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是也不可能是自觉地针对封建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抗争的结果,也不是跳出了“苦海”进了“狼窝”,就是怀着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这种命运的结局正是那个社会给她安排的。

5、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来源:Z|xx|k.Com] 点拨: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三、探讨小说艺术特色 1.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写(1)读下面三段选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三个语段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哪个时期的外貌?她的外貌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初到鲁镇是“顺着眼”“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除表现她的忠厚老实之外,还说明她备受婆婆虐待,但毕竟年轻。再到鲁镇,仍“顺着眼”,但血色已消,眼角还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这是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而诉说不出的表现。最后,“我”在河边遇到她时,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悲哀的神气仿佛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沧桑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垂死的人。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3)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小说中曾经九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如初来时顺着的眼;到再来时没有原来精神,且带些泪痕;捐门槛后“分外有神”;四婶一声吆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乞讨时“间或一轮”;问“我”时“瞪着眼”等。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最能传神,通过眼睛可以窥视心灵的秘密。大师通过对祥林嫂几次眼神的描写,十分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欣赏语言特色,品读相关文段。分角色朗读。(参阅创新设计P16左上)*沉郁的语言特色 *个性化人物语言 *雅俗共赏的白话文学语言

【归纳小结】

请大家概括小说的主题。

确规明确:《祝福》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叙述以及造成祥林嫂悲剧一生的社会环境的勾勒,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当堂检测】

1、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左右。

2、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

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祥林嫂小传

祥林嫂(生卒年不详),卫家山人,一生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里山。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又嫁给了第二个丈夫。

年底,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儿子又惨死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给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这对祥林嫂来说犹如一记重锤,精神越发的不济了。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旁人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那天,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终年四十年左右。

第三课时(展示)

各班根据具体情况分组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展示

【学习反思】

你这节课心情怎样?

拓展阅读答案【答案】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编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采分点】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每个小点1分。

【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采分点】结构方式2分,分析4分,每个小点1分。

【答案】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答案】选A、E。

《无题》导学案及答案 篇5

主备人:河南扶沟县崔桥镇一中 于晓曦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对爱的深刻认识,体会诗句之外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题目《无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3、学生自由朗读,师生齐读。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5、全诗 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 ”三字展开。“----——————”一句点明了时节,但更是对人想思情状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__________,“泪始干”隐喻____________-。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

6.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__________________.7.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五、教师小结:

《无题》是一首抒写无限相思的爱情诗,全诗由一个“别”字统领,抒写了无比真挚的相识别离之情。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写对方相思,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 《无题》答案 

1、(1)困难,指相见不容易;(2)难受,痛苦,指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痛苦。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2、(1)点明离别的季节是暮春时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4、(1)两人见面很难(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病句导学案答案 篇6

“辨析并修改病句”导学案

第一课时

课堂演练:1.这里多重定语语序失当。领属性定语“任长霞同志生前用的”应放在最前面,接着应是时间定语“不同时期的”,最后是“各式各样的”,否则“各式各样”、“不同时期”有修饰“任长霞”之嫌,造成歧义。

2. 多项状语语序不当,句中动词“震动”前有两个修饰语,“对我们这些海外学子”相当于例句中的“同他”,“当时”相当于例句中的“昨天”,比较可以发现,这两个修饰语的位置应对调过来,才符合次序。

3.“两千多年前”用来说明“文物”的时间,是定语,而不是“新出土”的状语,把本 来应作定语的词放到了状语的位置。应将“两千多年前”放在“文物”前。)4.应为“感染、激励” 5.“不仅”和“中药”对调 6.“如果”和“人们”对调

7.照应不当 “理论上”——“说明” “政策上”——“规定” 8.事理顺序不当 两句互换

9.主谓搭配不当 提示:并列短语共做一个成分,易出现搭配不当语病,故应特别注意“和”“与”“跟”“及”“及其”等连词和表并列关系的顿号。10.“凝聚”和“骨干”不搭配,“产量成为品牌”搭配不当,可改为“十几年来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在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成为一个著名品牌”。

11.去掉“的问题了”

12.动宾搭配不当“事迹”改为“形象”

13.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把“温暖”改为“冷暖” 14.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把“不但”改为“不仅”

15. 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一支”与“歌声”不搭配,应把“歌声”改为“乐曲”。16.“晚年”是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应说“巴金在晚年„”。17.“事件”与“批评教育”不搭配。

18.主谓搭配不当“工厂„„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 19.语序不当,应该为“潜移默化地产生了影响” 20.主客颠倒,“对我们”后加入“来说”。

课后作业:1.多项定语排列不当,“第一家国内开展网上电子商务租车的旅游”是多项定语,一般情况下,多项定语中,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词语(如“国内”)应放在指称或数量词语的前面(如“第一家”)。

2.状语语序不当 句中“呼哧呼哧”是为了修饰“直喘粗气”的样子,而不是修饰“累得”,根据“修饰语放在谁的前面就修饰谁”的原则,应放在“直喘粗气”的前面。3.“因为”和“他”对调 4.特大的的丑闻 5.动宾搭配不当

6.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7.主谓搭配不当,将“的发电量”改为“发的电” 8.搭配不当,在“是”前添加主语“天津”

9.搭配不当。完成与理想,完成任务或实现理想。

10.“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与“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搭配不当,可改为“演这个角色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高邮市三垛中学 病句导学案 高一语文组

第二课时

1. “遇难”后加“的事故”

2. “通过„„,让„„”造成成分残缺,可删去“通过” 3. 为了„„的宗旨”重复赘余或句式杂糅,可删除“的宗旨”,或者改为“以„„为宗旨”

4.成分赘余,删去“约近”或“左右”

5. 句式杂糅,可以说成“所有故事都取自真人真事、真实案例”,或者“所有故事都根据真人真事、真实案例进行创作”

6. 成分残缺,应在“帮助学生”之后加上“树立”。7. 成分赘余,“产生的原因”改为“的产生”。8.“出现”缺少宾语;

9. 去掉“由于”;或保留“由于”,去掉“导致”。10. 缺少宾语中心语,在“科研”后加“实践活动” 11.“令人堪忧”重复赘余。

12.缺乏谓语动词“做好”的宾语中心语,可在“供应和价格稳定”后加“工作” 13.在“多样”后可加上“的情况”

14.缺宾语的中心语,应在句末补上“的制度”,“是”后的内容是对“立法指引”的解释。

15. 这是将“著作的作者是两位年轻教授”和“著作是由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两句杂糅而成,可删去“的作者”或“写成的”。16.可去掉“在作怪”

17.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从”改为“以”。18.“为配制……主要原料”后应接上“也是……都离开不的”,“都离不开它”的主语当为“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与前面的主语(柠檬醛)不一样,结构混乱 19.在“和”字前面或后面加上“与”

20. “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改为“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都是靠电磁力来实现的”。

21.“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句式杂糅,应改为“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这个中心”或“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

22.“五针松、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 句式杂糅,可删去“比较合适”

23.“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 句式杂糅,可删去“显示看”,或改为“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来看”。

24. “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与“苏通大桥的建造,拉近了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了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两种句式杂糅,可改为上述两种句式中的任何一种。高邮市三垛中学 病句导学案 高一语文组 25.可将“的意义特别重大”改为“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26. 可删去“使读者”。27.“清华大学等十五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既作了前一句子的宾语,又作了后一句子的主语。

28. “要求翻译人员具有„„才能胜任”句式杂糅。

第三课时

三、课堂演练:修改下列病句 1.“部分”可为福利院,也可为孤儿。2.“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有些不属于“工艺品”范畴,所以应该改为“商品”。3.“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歧义 4.“群体、社会、他人”并列不当,几个概念相交差,不能并列。5.“防止”与“不要再次”搭配使用,不合逻辑 6.不能确定“几十个”修饰报社还是记者。7.“卡拉OK”不属于体育活动。

8. 这句可有不同停顿:一是“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一是“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 9.“不适当地增加饮水”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针对饮水很少的人说的,读的时候停顿为“不/适当地增加饮水”;一是针对饮水过多的情况说的,如在运动后大出汗的情况下,读的时候停顿为“不适当地/增加饮水” 10. “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可作两种理解:“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

11. “严禁”的宾语是个联合结构,到底要不要捕杀野犬、狂犬呢?表意不明。

12. “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有歧义,可理解为“江苏和浙江这两省各自的部分地区”,也可理解为“浙江的部分地区”。

13. “然而”表示对前半句话的转折,而“事实是最好说明”却承认了前面的偏见,可改为“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偏见”或“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反驳”。

14. 是说“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还是说“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表意不明确。

15. “批评的人很多”有歧义,是“文章中批评的人很多”,还是“批评这篇文章的人很多”。16.

“这方面”指哪方面,不明确。17.自相矛盾

18.该句中似乎是按出版物进行分类的,如果这样,电视则是不在其中的﹔而作为报刊、高邮市三垛中学 病句导学案 高一语文组 杂志又不能与表其所属的一切出版物并列。该句从分类上看,有两处错误。

19.“忌”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否定词,后面再加上一个否定词“不可”,就形成了双重否定,与原句表达的意思相反。

20.反问句本身就表示否定,如果再出现否定,整句句意就是肯定的了。这句作者的原意是说:“作为一个班级干部,不可以闹特殊”,硬加反问句式,意思就相反了。

21.“伪劣产品”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畸形产物,它的出现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是人人深恶痛疾的。怎么会有人去仿造“伪劣产品”呢?其目的让人费解。22.概念并列不当,“青年人、老年人”与“妇女”是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23.否定不当“无时无刻”即“无时刻”,表一重否定,“不”又表一重否定,双重否定表肯定,即肯定“忘”,把意思说反了。注意:“无时无刻不”等于“时时刻刻都” 24.不合事理,删去“左右”。

25.“球衣、球鞋”不属于“器材”,可将“器材”改为“用品”。26.数字“减少、降低、下降”等不能用倍数。27.“平均”与“都”语意矛盾 28.概念不清,“各类用品”包括“服装、文具、家电”。

第四课时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保障并切实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提到“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前。C.句式杂糅,去掉“取得的”或“靠的”。D项有歧义。“其他学校领导” 可以理解成“本校的其他领导”,也可以理解成“别的学校来的领导”。

2.答案:B 解析:A、成分残缺,缺介词“以”,改为“更强调要以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C、成分残缺,“药品”后缺宾语“价格”;D成分赘余,去掉“事件”。

3.D(A项一面对两面;B项内容交叉,不能并列;C项“难以出台的障碍”,否定失当)4.C(A项介词滥用,去掉“由于”;或语意重复,保留“由于”,去掉“导致”。B项语序不当,应为“精神不振,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D项一面对两面。)5. B(A项“保障”的宾语残缺,应在“义务教育’’之后补上“的权利”,或者,把“保障”换成“保证”。C项语序不当。应为“国家安全范围不仅取决于本土治理,还取决于主权所不及的海洋和贸易区域的秩序”。D项句式杂糅,可以说“靠的是„„共同奋斗”,也可以说“是„„所取得的”。)

6.C(解析 A项成分残缺,应改为“表现了当代农民对物质生活的期待与精神生活的需求”。B项“许多城市的市民”表意不明。D项 搭配不当,“根据”应改为“从”。)7. C(A项“近”、“左右”重复; B句式杂糅,去掉“所致”; D项语序不当,将“一系列”提至“促进”的前面。)

8. D(D、语序不当。应改为“8月16日晚在柏林 进行的田径世锦赛男子百米决赛中”。)高邮市三垛中学 病句导学案 高一语文组 9. D(A项句式杂糅,“围绕„„”或“以„„为中心”。B项语序不当,应为“因此应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C项成分残缺,最后一个分句谓语残缺,应在“人类”之后加上“走向”或“陷入”或“面临”等动词。)10.D(A项前面说“是否”,后面只说一种情况,属“搭配不当”,应在“美国”后加“能否”。B.语序不当,应为“反对和遏制”C项工作人员’’和“饲养员、管理员”是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11.D(D“败坏社会风气、污染网络环境、损害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语序不当”。)12.D(A项一面对两面;B项内容交叉,不能并列;C项“难以出台的障碍”,否定失当)13.C(A项介词滥用,去掉“由于”;或语意重复,保留“由于”,去掉“导致”。B项语序不当,应为“精神不振,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D项一面对两面。)

14.C(A项“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暗换主语造成搭配不当和中途易辙的语病,原来的主语是“甲型流感病毒”。B结构残缺,“首映3天”,缺主语。D项语序混乱,将“为期两天”提至“论坛期间”之前作定语。)

15.C(A.动词“证明”后面残缺宾语的中心词“的准确性”;B.“为什么”与“原因”重复,应去掉“为什么”;

D.“居”的宾语中心词“之列”残缺)

16.D(A.语序不当,应先“检查”后“更换”;B.“上述情况”指代不明。C.主语“声音”与谓语“薄弱”搭配不当,应将“薄弱”改为“微弱”)

课后练习

1.答案:B 解析:A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或“主要原因”;C语序不当,把“最初”移到“因五十年前”之后;D成分残缺,“改善”缺少宾语“的状况”。2.答案:D 解析: A项并列不当,“基础能源”包括石油、铁矿石。改为“石油、铁矿石等基础能源”;B项语意重复,“愈发”与后面的“日久弥坚”有重复。C项主客颠倒,应说“外国人对中国的饺子也充满„„”。3.答案:C 解析: A成分残缺,“遭受”缺少宾语“的冲击”;B,结构混乱,在“写实”前加“它将”;D搭配不当,“发生”改为“产生”。4.答案:C 解析:A句式杂糅,删去“组成”。B语序不当,将“起飞前”移至 “进行了”之后。D不合逻辑,改为“广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禁用服务忌语”。

5.答案:D 解析: A项“碰撞、融合、交流”语序不当,应是“碰撞、交流、融合”;B项“培养”缺宾语,应在“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后加“的习惯”;C项搭配不当,把“克服”和“充分考虑”二者位置对调。

6.答案:D 解析:A语序不当,将“一系列”提至“促进”前。B项为搭配不当,“火山”不能“冲上数千英尺的高空”,应在“冲上数千英尺的高空”加上“火山灰”;C“完成”与“理想”搭配不当,改为“完成任务”或“实现理想”

7.答案:D 解析:A项结构混乱,应删除“的原因”;B项成分残缺,应为“加快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步伐”;C项不合逻辑。朝鲜的诉求与改善朝美关系并非因果关系,应把“因而”改为“进而”或“从而”。高邮市三垛中学 病句导学案 高一语文组 8.答案: A 解析: B“被”字多余。C项,“给予了颇高评价”一句缺主语;D越来越多与中心词“引起”不搭配。9.答案: D解析: A.“难题——走向成熟”,搭配不当。B.句式杂糅,可删去“引起的”,或删去“的直接原因”。C.把“有能力处理好这一事件”放到“中国政府”后面。10.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为“实施„„制度”。C项句式杂糅,不能用“因为„„造成的”。D项病句不合逻辑。“媒体和报纸、电视台”属于大小概念并列。修改:删除“媒体和”。11.答案:A解析:B项中“顺利地”应在“简图”之后,语序不当,C项“被人”和“贻笑于大方之家”杂糅,显得结构混乱;D项“创”只能和“记录”等搭配,不能和“气温”搭配,搭配不当。12.答案:D 解析:A项“步入”与“国家”不搭配,改为:我国已步入使用多波束侧身系统、深海拖曳观察系统等海洋高新科技的先进国家行列B项“日前”表示完成,改为“目前”。C项缺主语,应该把“由于”去掉。13.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表达”缺少主语,可在“响起”后加“的”;C项,不合逻辑,“近年来”和“将”在时态上存在矛盾; D项,“问题„„得到转机”搭配不当。14.答案:B 解析:A.搭配不当,可将“壮大”改为“推广”。C.成分残缺,应为“发挥预警和保护过往船只的作用”。D.不合逻辑,“能否”与“也是中科院几代科学家的共同梦想”矛盾。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 篇7

一、走进生活,走进数学

数学的根基是生活,这门学科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课教学的大背景,如果脱离了现实中的背景,教学就成了纸上谈兵,只有将这门课融入生活中,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在本地区的教学改革中,结合学生和地区的特点,通过探索实践得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教学设计“导学案”,即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两案合一,在“导学案”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通过学生的三维目标制订出本节课的“导学案”。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探讨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发展。在制作导学案时,首先我们要让一道题是一个“活”题,那就要教师设计导学案时提一些相应的问题,比如有几种圈法,通过这些物体我们还可以写出哪些算式等等,再比如让小朋友把小动物身上的算式与相应房子上的得数连一连,其中会碰到有一两道是没有数可以连的,细心的小朋友发现问题对老师说, 老师有一道不能连,这时如果教师说不能连就别连,那也就过去了。相反,如果这时教师能把自己当做与学生共同的探讨者,问一问那该怎么办,小兔子不是没有家了吗?大家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这时有的小朋友说可以改一下房子上的得数,有的说可以改一下房子身上的算式,还有的想出给小兔子重建一座新房,写上正确的得数,这样不仅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解决问题。

二、“导学案”设计分层次,关注到每位学生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也是实施高效数学课教学的根本。一节课教学设计得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课堂。打造高效数学课堂,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而学生的认知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认知高,有的学生认知低,那么我们的“导学案”设计是不是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是不是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这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和制作教学设计时的最大难题,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有更多的关注,更多地关心这个集体,对他们要多些谅解、多些宽容、多些偏爱、多些帮助,时常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哪怕是与这门课程无关的东西,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我们就要把它全部发掘出来。

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吃多饱吃多饱”,教师设计时一定要做到在“导学案”中巧用开放性习题,实行弹性作业,增强练习的层次性,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和学生认知情况,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既有坡度也有一定跨度,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要使“后进生吃得消”,又要使学习好的学生“吃得饱”,要让全体学生通过做“导学案”获得更多知识和需要。

三、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言堂,学生充当“听众”的角色,一堂课下来就像看电影一样看教师表演,所学知识不知道如何用于生活中,是 “死”知识。优质的高效课堂不仅让学生轻松学习知识,更让他们动起来,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当中,所以我们在制作“导学案”时有 “课堂实践”这一栏,来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和实践的训练,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有助于把教师从“语文要念,数学靠算”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单项活动”为师生教与学互动的“双边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平台, 把课堂延伸到室外、校外,使课堂丰富生动,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教师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在生活中学习,避免数学课产生枯燥乏味、学而生厌的学习情绪,让学生轻松学习。既有感性认识的一面,又有理性认识的一面,更好地锻炼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评价学生,学生课堂上不同的想法,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应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算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即“条条大道通罗马”。

浅析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线设计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08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阶段,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小学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革,以进一步适应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要,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小学数学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导学案设计作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导学案进行改进和完善,对于改善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课堂导入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课堂导入,一方面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迅速的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尽快的跟随教师的节奏进入学习状态和课堂氛围之中;另一方面,高质量的课堂导入还可以使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这节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约束和桎梏,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习惯于将教学注意力和教学重点集中在对于教材内容的讲授和知识点分析上,对于导学案设计和课堂导入环节,常常怀着一种能省则省的心态,认为进行课堂导入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一种浪费。教师对于导学案设计和课堂导入所怀有的这种偏见和狭隘认识,不仅不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同时也不利于自身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从教学实际来看,对于小学数学课程而言,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那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导学案设计进行有效和必要的改革,加强课堂导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多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导学案设计应从学科现实教学情况出发,与数学学科的学科特性相契合,拉近学生和学科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数学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大学习难度的学科,它自身所具有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特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较大的学习难度。这种学习难度的存在,一方面会给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排斥感,使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无法静下心来,跟随教师的思路和节奏,有效的融入到课程教学和学习氛围中去;另一方面,数学课程的学科特性还会使学生认为学习数学课程完全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与自身的现实生活没有任何联系,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没有任何帮助和影响,因此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科学认知和有效学习。

针对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时所存在的这种学习心理,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进行数学课程学习时所存在的这种学习畏惧心理和偏见性认识,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数学课程导学案设计的生活化,拉近学生和课程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程虽然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特点,学习难度也较大,不容易理解,但是,数学学科同样也是来自于现实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消除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畏惧心理,使学生能够安心的进入数学课程学习状态,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对于课程的偏见和误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更加重视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除了导学案设计内容取材的生活化之外,在导学案语言方面也应该体现出生活化的特点,拉近学生和课程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应该从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避免采取一些生硬的、形式化的语言进行导学案设计,而是应该采用富有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导学案设计,从而使学生能够迅速的集中精力,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去。

其次,导学案设计应该突出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简介的概括,使学生能够短时间内把握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难点,为课程教学内容的展开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导学案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概括和导入,它应该是简短的同时又应该是鲜明的,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精炼的语言中获得充足的教学信息,集中学习精力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解析。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应该尽量简短而生动,避免冗长而繁琐的导学案的出现和使用,因为这种繁琐而冗长的导学案,不仅会造成课程教学时间的浪费,同时还会混淆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使学生无法准确的把握教师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影响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影响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和挖掘,并且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升导学案设计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导学案设计和课堂导入环节中所占据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需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和引导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于导学案设计的要求和需要,从而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革,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导学案设计,使其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进行课程预习时根据自己的学习所得和预习体会,自己进行导学案设计,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的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整体素养。

上一篇:当代青年的担当与使命下一篇:写风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