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洼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精选12篇)

大洼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篇1

发布人:网络中心 时 间:2011-04-15 字体: 【大 中 小】 点击:1395次 颜色: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的十七大面对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提出的一项新任务。作为全县人口大镇,农牧大镇和全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综合试点镇,为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跃升,根据中央和省、市、县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紧紧围绕促进全经济社会发展新跃升这个中心,坚持以“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为重点,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激发社会活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总体目标

围绕社会管理的重点领域,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工作盲区为突破口,创新工作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与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努力实现无重大群体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各类案件、信访总量明显下降,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得到显著增强:

——实现社会管理精细化,使管理与服务的效能显著增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管理理念,服务与管理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立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把人、地、物、情、事、组织纳入网格进行管理,科学划分单元网格,科学配备社会服务管理力量,定位定人,定岗定责,实现由被动、粗放型管理向主动、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实现社会管理信息化,使管理与服务现代化水平显著增强。树立科技信息支撑理念,把科技化、信息

化作为创新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等工作对象信息库,加强城市联网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力争实现与农安县综治维稳信息平台联网,打造现代化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提高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实现社会管理人性化,使预防和化解矛盾的能力显著增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法律援助体系和关爱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好镇、村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努力做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实现社会管理法治化,使人民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管理。规范执法行为,维护公平正义。努力营造人心稳定、社会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今年年底,全镇48个村全部达到“法制示范村”标准。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管理创新,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诸多方面,涉及现有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政策体系的完善和人财物的保障,必须坚持党委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坚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强统筹协调,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整合各部门各方面力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创新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把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作为衡量社会管理创新成效的根本标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坚持固本强基,健全网络。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基层,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发展壮大基层组织,健全基层管理网络,创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夯实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根基。

四、重点领域性工作分类

1、社区关于加强刑事解教人员的服务管理,严把管理流程关和人性化服务相结合。

解决刑满释放人员只在派出所登记备案而于所在社区信息断档问题,真正达到重点人口的信息社区与各派出所共享化,建立以镇司法所和各社区为主、镇内七个派出所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安置帮扶工作格局,在管理方面采取“三访、一评估”措施,责任对所包保的释解人员每月必访,重大节假日必访敏感时段和重要时期必访。通过访谈,掌握解释人员的思想动向,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和落实防控措施。在服务方面,以企业和用工单位为依托,建立刑释解教人员,在技术方面的数据管理库并探索完善多种形式的过渡性安置载体。建立部门联合服务管理和社会帮扶机制,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生活就业、创业等问题。

2、进一步加强农村人防物防组织建设。

人防:建设镇、村、组三级综合维稳工作机构和镇成立综治维稳中心,各村成立综合维稳工作站,组建以派出所民警为主,村治保主任为补充的专业联防队,各村、组建立以治保主任为主,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治安巡逻队,各村民小组建立以组长为骨干群众为成员的自防自治巡逻队,分别负责镇、村组的治安防范工作。社区成立“大妈巡逻队”由社区委主任为组长、骨干群众为成员,发生群防、群治的队伍作用,提高农村人防水平。

物防:继续普及推广“平安之声”工程报警器的安装率覆盖全镇,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治安、预防、打击犯罪工作中的作用,扩大其在普及法律知识、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服务民生等方法的综合效能。

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加强城镇社区建设,依托南部新城开发战略,加强社区建设,增建新社区改造老社区,并根据区域特色打造特色社区,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社区公共事物服务中心以及相应的专业服务站,承接政府涉及民生的带动就业、社区保障、社会救助、便民服务、综合治理等公共服务工作,开展“一站式”服务、加强社区公益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小区保安的培训管理,增强小区保安室建设,普遍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让“平安之声”大喇叭、警报器进社区,加强对出行人员、车辆的管理。将社区科学划分成“若干单元网络,对每个单元网络内的人、地、物、情、事、组织等进行分类登记,把全部信息输入社区信息系统,通过五种网络管理力量(网络党支部书记、网络警员、网络管理原、网络治安员、网络志愿员)进入网络,实现基层社会管理力量配置的优化整合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五、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2010年11月—-2011年2月)

建立工作机构,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我镇社会管理工作现状,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起草《农安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动员部署(2011年2月_2011年3月)

召开动员会,对全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部署。各村、社区、站、办、所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措施和办法,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动员部署。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2011年3月一2012年9月)

各村、社区及站、办、所要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全面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坚持突出重点,培树典型,示范引领,整体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全镇社区、站、办、所及各村的创新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指导,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2012年9月一2012年10月)

各社区、各村对创新工作进行自检和总结,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情况汇报,在此基础上领导小组对全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全面验收和总结,并向上级部门提交工作报告,迎接市县对我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检查验收。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镇委镇政府成立农安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镇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相关副镇级领导为副组长,站、办、所、各村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政府,办公室主任由曹政担任,抽调骨干力量成立相应工作组。各村、社区及站、办、所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2、制度保障。建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对阶段性工作做出部署和安排。建立汇报通报制度。

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每月要向办公室书面报告一次整体进展情况。建立督查督办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镇委镇政府督查室等相关部门,对重点工作、重大问题和领导交办事项进行督查督办。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作为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责任奖惩。设立全镇社会管理

创新工作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的站、办、所及村和个人。

3、资金保障。加大社会基础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资金投入。采取“向上争取一块、镇财政列支一块、村投入一块、社会筹集一块”等办法,多渠道解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重点项目实施资金问题,确保重

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大洼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篇2

什么是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 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 促进社会和谐, 是全面减少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简而言之, 社会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即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管理和服务。

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 离不开人民的创造力量;党的全部执政活动, 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 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 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 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 群众工作会有不同的具体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样化, 群众工作内容更加丰富, 群众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 群众工作组织网络需要进一步健全。这就要求我们把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二、目前群众工作领域存在的问题

1. 群众工作服务意识差

有些人认为, 公共权力的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下级对上级为首是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 参照官阶级别来衡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等, 这些官本位现象在当今社会仍大量存在。正是心中的“官为重, 民为轻”的观念作祟, 导致部分领导干部不愿听群众的话、不会讲群众想听的话, 甚至做出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 令百姓不满, 激化社会矛盾。

2. 群众工作方法落后

不可否认, 在形势发生变化, 群众工作日益复杂的情况下, 一些领导干部缺少实际工作能力特别是缺少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出现了“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现象。

3. 群众工作制度不健全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 我们党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群众工作制度, 为完成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但是也要看到, 群众工作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某些方面和某些环节上大量具体制度还不够科学, 不够完善, 一些地方和部门执行群众工作制度的刚性不够, 严重损害了群众工作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三、探索群众工作新途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 强化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的服务意识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 坚持不懈地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常怀为民之心, 常思为民之策, 常兴为民之举扎扎实实地为民谋发展谋利益谋和谐努力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为“十二五”科学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2. 提升人民群众社会管理的参与素质

人民群众除了满足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之外, 还有自由、平等、参与等政治需求。因此, 党的十七大提出, 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鼓励公众建言献策, 提高公众社会管理的参与能力, 提升人民群众社会管理的参与素质, 是形成科学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3. 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难题

公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难题, 既是我国科学发展的绊脚石, 更是决定党群关系是好是坏的分水岭。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和反腐败问题等, 处理好了, 群众拍手称快, 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处理不好不及时, 公众不满意, 破坏党群关系, 甚至激化人民内部矛盾, 影响社会稳定。

社会管理要搞好, 必须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实现人口动态管理, 构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应急管理体制等, 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难题。

4. 树立群众满意的用人导向

一方面, 重用人民群众公认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干部要看才看德, 更要看人民群众是否信得过。做到选拔前倾听群众心声意见, 选拔后群众放心满意。另一方面, 坚决惩治渎职侵权、损害群众利益的领导干部。近些年, 部分公职人员, 不认真履行职责、不公正执法和行政, 不作为甚至乱作为, 不仅损害国计民生, 致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公共财产、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而且危害社会公平正义, 破坏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既要从严惩治渎职侵权、损害群众利益的领导干部, 也要做到全员教育、全员培训、全员预防, 关口前移、预防在先, 促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自觉勤政廉政、依法行政、恪尽职守、尽职尽责, 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 建立科学规范的群众工作制度

健全联系群众制度, 大力推进各项公开工作;健全信访制度, 坚持党政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带案下访和包案处理信访问题等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调整利益分配格局, 减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不公平感;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 完善处理矛盾纠纷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完善人民内部矛盾的预警、处置等工作机制, 积极预防和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国家长治久安, 离不开党与人民群众钢铁般的团结。对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来说, 只有社会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和改善, 社会才会有序、和谐, 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必须做好社会群众工作, 时刻不忘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才能积极化解社会问题和矛盾大力凝聚社会共识与合力

摘要:社会管理, 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要与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针对群众工作领域中服务意识差、方法落后、制度不健全等现实问题, 更要坚决贯彻群众路线, 探索群众工作新途径:强化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的服务意识;提升人民群众社会管理的参与素质;着力解决公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难题;树立群众满意的用人导向;建立科学规范的群众工作制度。

大洼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油田社区;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全面建设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团结和谐的人文环境,成为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作为油田矿区系统的社区而言,随着各项服务发展和职工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物业服务等内容已难以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特别是在一老一少、宜居环境建设、繁荣社区文化、落实社会惠民政策等方面,对社区服务有了更多、更高、更新的期望和要求,也为我们的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转变管理理念,持续搞好各项服务工作,为广大职工建设一个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生活便利、治安良好、文化丰富的生产生活环境,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取得成效。

一、加强和创新油田社区社会管理的意义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物业企业的历史使命。社会是企业的依托,企业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油田矿区系统的物业服务单位,就是通过运用现代管理与服务技术,对各类物业实施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管理,全面提高居民的居住生活质量,营造稳定、安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因此,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求物业服务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要追求公益性、公共性和效益性兼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让社区居民共享社区管理成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融入城市管理,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最大限度的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惠民服务,着力打造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的社区管理机制。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区稳定的内在要求。随着和谐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居民的构成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各类社会组织、团体、流动人口、特殊群体进入社区和不断扩大,社区社会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特别面对员工价值取向多元的发展趋势,以及面对油田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社区在密切干群关系、维护队伍稳定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要发挥好第一关、主阵地的作用,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保持油田社区和谐稳定的大局。

二、加强和创新油田社区社会管理的实践

1、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工作基础。健全机构是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在组织领导上突出整体推进,认真学习落实集团公司、事业部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对社区进行深入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加强社会管理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制定了实施方案、工作标准、考核办法,初步建立起了与地方政府、驻社区单位、社区居民等相关责任主体全面联动、一体化推进的社区社会管理工作格局,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和保障。

2、健全管理体系,形成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的合力。以社区党建为着力点,盘活社区现有资源,搭建起了社区管理体系。规范社区党组织建设,理顺离退休职工服务站与社区的关系,将社区居委会服务业务与离退休服务业务融合为一体,完善社区党组织“六联互促”的共建网络,建立起社区“党员教育联抓、思想工作联做、公益事业联办、社区治安联防、贫困对象联帮、文明社区联建”的党建工作机制。同时,充分发挥离退休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在社区党支部的组成上,把那些群众基础好,有一定特长,愿意为老同志服务的同志选为支部成员。分别成立了以支部成员负责的医疗咨询组、文体活动组和维修组,定期到年老、有病、孤寡老人家中慰问,看望,帮助他们量血压,量体温,检查水、电、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

三、加强和创新油田社区社会管理的思考

1、要建立共管组织机构。探索建立社区共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运行沟通协调机制,并将与地方党委、地方政府、地方社区加强共管联系沟通,发挥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对入驻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实行网格化管理,以及把社区各种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群众团体全部纳入社区社会管理体系。

2、要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大洼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篇4

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以及上级法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部署,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院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能动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紧紧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幸福六安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二、组织领导

法院决定成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领导小组,院党组书记、院长叶志刚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成员。领导小组在研究室下设办公室,李学军副院长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分别联系指导督查各科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李学军负责刑事审判庭、独山法庭、苏埠法庭、徐集法庭、审监庭、审判管理办公室、法警大队;鲁永贤负责办公室;许哲俊负责民一庭、民二庭、民三庭、行政庭、城南法庭、技术室;杜梅负责执行局、执行二局、立案庭、新安法庭;汪传安负责人政治处、纪检监察室、研究室。

三、总体目标

准确把握人民法院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完善管理服务机制措施为保障,依法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降低社会风险,充分发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作用,并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程中实现法院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四、主要任务

根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目标,按照中级法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方案,结合本院工作实际,自觉统一思想认识和行动,切实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来完成。

(一)增强“四种意识”,推进“四项工程”

1、增强职能意识,狠抓执法办案工程

——加强刑事审判工作,依法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正确把握刑事法律和刑事政策,全面发挥刑罚的惩治、矫正和预防犯罪功能,推动建立惩治和预防犯罪长效机制。深入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对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严重犯罪,坚决严惩;对未成年犯、初犯、偶犯和过失犯,依法从轻处理。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区矫正,提高非监禁刑适用率,重视刑罚的教育改造作用,尽量减少社会对立面。适用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和刑事和解工作,减少因民间纠纷引发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民事审判工作,依法调解经济社会关系。发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讲求司法方式方法,依法妥善调整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善良风俗。妥善审理婚姻家庭、劳动争议、权属侵权等各类民事纠纷,依法保障和促进国家民生政策的落实,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对于社会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案件,有效发挥司法裁判的教育、评价、示范作用,维护公序良俗,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大环境。

——加强行政审判工作,依法促进官民关系和谐。进一步加大诉权保障力度,抓好行政案件受理工作,切实解决行政诉讼“告状难”问题。积极促进司法与行政的良性互动,抓好协调化解工作,加大与行政机关的协调和沟通力度,主动为行政机关提供法律服务,积极把行政案件的协调和解纳入化解行政争议框架之中,有效化解行政争议,推动社会管理和谐化进程。

——加强执行工作,依法保障诉讼权益实现。完善协助查询财产和查找被执行人制度,加大财产查证力度,解决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的问题。积极推进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建设,强化法院内部的指定执行、委托执行、提级执行、联合执行、执行督办等措施的运用,建立执行诚信、执行监督和执行保障体系,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正确处理好依法司法与执行政策之间的关系,通过审判工作与执行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保稳中发挥能做司法的积极作用。

2、增强服务意识,深化能动司法工程 ——积极服务经济发展。依法审理好涉及各类投资主体的案件,平等保护投资主体合法诉求,维护交易安全,努力发挥好民事审判规制经济秩序的功能,规范市场主体,分担市场风险,努力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通过不断改进司法方式方法,妥善调整各种经济关系,防止因利益纠纷影响社会稳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积极服务社会建设。结合审判工作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社会矛盾的新动向、新特点,及时作出分析,通过司法报告、专项司法统计分析等方式,为党委、人大、政府依法决策、科学管理提供参考。对敏感案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排查摸底,提前做好应对预案。

——积极服务特殊人群帮教。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推进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和管控,提高矫正质量,严防脱管漏管再犯新罪。努力形成以司法行政为主导,社区为平台,社会力量参与的关怀帮教格局。

3、增强为民意识,落实维护民生工程

——认真做好民生案件审理工作。依法审理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婚姻家庭等方面案件,保障和促进国家民生政策的落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充分关注贫困群众的司法需求,扩大救助对象,简化救助程序,积极采取减、缓、免交诉讼费的措施,确保经济上确有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坚持把救济权利、保障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 重,通过诉讼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保护群众利益,让群众更加信任和倚重司法。

——认真做好调解工作。着力完善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机制,发挥好法院民事工作调解室的作用。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对各类传统民事案件要尽可能以调解、和解等方式结案。要加强辨法析理、说服教育、思想疏导、判前评断、判后答疑等工作,尽最大努力定分止争、平息矛盾。无论是案件裁判、诉讼调解、文书制作,还是做辨法析理、服判息诉工作,都要做到情理法有机统一,使当事人自觉接受和服从裁判结果。

——认真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着力做好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对于初信初访案件高度重视,对有问题的依法纠正,有瑕疵的及时弥补,没有问题的耐心劝解,努力将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对于重信重访案件认真处理,区别不同案情制定相应的对策,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案件不息诉不放过。不断改进接访工作的方式方法,有效化解信访问题,增强群众对司法的理解和信任。

——认真做好便民利民工作。立案大厅专门增设“法律志愿者服务岗”和“法律诉讼引导台”,为诉讼百姓及时提供法律帮助与诉讼指导,创新诉讼便民机制。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实行诉讼引导、立案审查、救助服务、信访接待等“一站式”服务,建立人民法庭、便民诉讼服务站、联络点、联络员“四位一体”的基层司法网络,推行电话立案、远程立案、上 5 门立案、巡回审判、预约办案等便民措施,不断扩大司法服务覆盖面。

4、增强公正意识,完善自身建设工程

——完善司法公开机制。加大审判信息公开力度,抓好案件信息查询工作;加大司法程序公开力度,坚持公众旁听庭审制度化;加大司法政务公开力度,充分利用法院网站等平台,及时公布法院工作信息。畅通民意沟通渠道,进一步推进“阳光司法”,积极组织“法院开放日”等活动,广泛社会各界意见。

——完善审判管理机制。要以审判管理为重点加强人民法院自身的管理创新工作,巩固和深化“审判管理年”工作成果,进一步完善审判质效评估、流程管理、质量监督、层级管理和信息保障,促进形成科学合理、严格规范、职责明晰、运行顺畅的审判管理机制,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不断提升办案的质量、效率和效果,更好地为民司法。把审判管理工作提升到新高度,打开新局面,推动法院审判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实现以审判管理促进社会管理的目标。

——完善队伍建设机制。紧密结合创先争优、“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人民法官为人民”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深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司法能力,改进司法作风,确保司法廉洁。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 6 深化对参与社会管理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为人民法院保障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二)构筑“八大平台”,实现“八大提升”

1、构筑量刑规范化平台,提升量刑均衡水平

加大刑事案件量刑规范化改革力度,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听取控辩双方以及其他当事人对量刑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保障被害人参与量刑活动。进一步规范量刑活动,规范法官裁量权。使量刑更加均衡,更加公开透明,提升司法权威和公信力。

2、构筑法律指导平台,提升服务园区水平

通过对个案的剖析和对日常审判执行工作的研判,密切关注各类可能危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政策风险,及时向党委、政府和相关企业单位提出有效的司法建议。主动开展法制宣传,提高企业的风险预警和依法维权能力,为园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构筑诉调对接平台,提升案结事了水平

完善诉调对接机制,积极引导当事人就近、就地选择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仲裁等方式化解纠纷,健全完善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机制。加强与社区、企业、乡镇党委、民间调解组织的联系,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

4、构筑审判调研平台,提升司法建议水平

紧密结合司法实践和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 7 见和建议,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特别是针对工作中发现的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堵塞管理漏洞,并以适当方式督促落实。

5、构筑司法宣传平台,提升法制宣传水平

加强法律、司法程序和诉讼知识的宣传,通过搭建与媒体沟通平台,畅通与媒体联系渠道,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日,利用建立门户网站等措施,增强法制宣传的影响力。扩大公众及当事人对法律和诉讼知识的了解,扩大裁判在社会公众和当事人中的可接受度,促进服判息诉,引导公民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和诉讼程序,增强司法途径解决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彻底性。

6、构筑便民诉讼平台,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加强便民诉讼服务站、联络点、联络员的建设,使人们群众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解决纠纷。组织“法官进社区”等活动,推进基层法治促进员的落实工作,积极践行“人民法官为人民”,密切关注涉案民生,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加大司法为民力度。

7、构筑信息网络平台,提升司法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拓展信息技术在审判管理工作中的运用,逐步构建起信息网络基础应用平台、审判流程管理信息应用平台、审判质量效率指标数据管理信息应用平台等信息系统应用平台,为法院审判信息管理、业务流程化、司法资源共享提供有力的物质和技术保障,促进法院审判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8、构筑素质培育平台,提升队伍建设水平

定期开展法院干警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组织专家教授讲座,掌握法律的最新动态;每年组织或参加学术论文评比、裁判文书评比、案例选编、社会调研等活动;利用各种平台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司法能力。

五、工作要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必须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列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要加强责任考核。法院各部门要根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的形势和任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严格落实责任,把各项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分解落实到每一位干警,并纳入审判绩效考评机制。

二要强化督查指导。院领导、各部门要及时掌握工作情况,加大监督指导、按月进行考核通报。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对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显的重点进行督促指导。加大司法宣传力度,推广法院先进人物、事迹,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篇5

(提纲)

农业是第一产业,农民是最大群体,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难、农村维稳难这个关键问题,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村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1.农民增收难是影响农村稳定最大的问题

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都直接或间接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关。

2.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短板”问题突出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不仅拉大了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差距,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社会管理。3. 农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因土地被征或拆迁问题所引发的社会矛盾直接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导致涉及农村土地问题的上访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4.二元体制下引发突出的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基本上和城市居民相差无几,他们对于城乡二元体制忍耐度较低,容易滋生和积累不满情绪。

5.乡村社会治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有的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管理失缺。另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壳化现象严重,农村成为老人、妇女与儿童的留守地。6. 变相加重农民负担问题依然存在当前,一些地方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向农民或村级组织集资摊派,不仅增添了农民群众的负担,而且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的利好。

二、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内容

1.根本目的: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保障农民安居乐业,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基本任务:协调农村社会关系、规范农村社会行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社会公正、应对农村社会风险、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3.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循序渐进,坚持全员参与。

4.基本要求:前提是管理主体创新,重点是管理内容创新,突破口是管理手段和方法创新

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

1.发展经济,扩大增收,夯实农村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没有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谐稳定的农村“大厦”只能是空中楼阁。

2.倾听呼声,化解矛盾,解决影响农民生活的突出问题

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化解农民群众矛盾,着力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加强管理,健全机制,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管理模式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4.围绕目标,突出重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

工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篇6

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和《沈北新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目标责任书》文件要求,区总工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上创新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源头建会、动态建会,夯实工会常态化管理 年初以来,通过施行一系列建会措施以建立健全了源头建会、动态建会工作机制,取得了一定效果。目前,全区共有企业工会组织326个,涵盖企业1213家,会员达42893人,实现了符合建会条件的企业建会全覆盖。

1、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实现联动建会常态化。建立六部门建会联系会议制度,共同研究源头建会、动态建会工作,联动部署、细化职责,按照“四不”工作办法,未建会、未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工商(外经贸局)不予年检,人力资源部门不予核发工资手册,税务部门不准许工资税前列支,企业主要负责人不得参加各种社会荣誉评授,形成“人社把关、工商制约、外经配合、税务支持”的工作合力,全面保证建会工作顺利开展。

2、建立“四表”机制,实现动态建会无缝化。一是建立街道“月报表”,动态掌握建会进度;二是通过工商定期反馈的“企业 1 注册信息采集表”,动态掌握年内新建企业情况,及时更新企业数据库;三是通过税务部门“税收情况反馈表”,动态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四是通过人社部门“工资手册审批反馈表”,动态掌握企业职工流动情况,为职工入会提供参考。

3、建立联合检查制度,实现联动建会制度化。联合各部门,定期开展建会工作大检查,对街道工会、产业工会建会工作进行认真考核,做到奖惩分明。

二、提高集体合同质量,积极推动企业工资协商机制建立 严格坚持“内容两具体、程序两必须”、“增幅四条线”原则,全面提高集体合同签订质量。

1、从制度上入手,提高集体合同质量。率先建立“六有”、“三纳入”工作制度,积极推进企业代表组织建设,在区企业联合会的基础上,成立了14家街道、行业企业联合会分会和1家工商联合会,承担企业行政方协商代表主体职能;成立街道、行业工会联合会15个与之对应,承担职工方协商代表主体职能,最终实现了协商主体的真正到位;组建专家指导团,实行分层施教的方式,对全区工会干部进行培训;坚持职代会制度与会员自主管理相结合,积极建立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在全区12个区域工会联合会、3个行业工会进一步完善职代会制度,实现了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的全覆盖;建立分级负责、两级预审,“双线检查、三方督查”等制度,共同推进集体合同全面履约。同时,争取党政 2 支持,积极推进“三纳入”考评制度,目前,我区集体合同工作已经纳入区委、区政府绩效考评,纪律监察部门社会评议和组织部门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全区干部任用、评优、提拔的重要依据。

2、从细节上入手,提高集体合同质量。针对工资集体协商中,工资增幅标准难把握难的问题,我们通过建立集体协商“三提供”制度,合理确定工资增幅依据。规定企业在工资集体协商前要提供以下材料:一提供全年工资总额计划数材料;二是提供2011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报表》;三是提供协商前一个月的职工工资表;增强工资增幅的合理依据,从细节上提高集体合同质量。

3、从措施上入手,提高集体合同质量。全面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制定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是提高集体合同审议职工的参与率,健全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发挥职工民主决策的权利,提高集体合同审议职工的参与率;二是提高集体合同签订率,在保证集体合同签订率基础上,实行工资集体合同内容“六明确”:明确加班工资标准、假期包括(病、事、婚、丧假工资待遇、女职工围产期等)工资标准、福利待遇、工资支付(包括支付方式,克扣、拖欠工资,拖欠社会保险等情况时)的工资标准、职工因个人原因不能提供正常劳动时,领取的基本生活费标准、劳动争议处理六个方面的内容;三是提高集体合同履约率,在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严格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履约审议环节,对于 3 履约率低于85%的合同,企业应当向职工代表大会进行说明,及时解决合同中反映的具体问题,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再签订下期工资集体合同。

同时,按照全市要求,指导餐饮服务行业工会联合会与餐饮服务行业商会共同协商,经餐饮服务行业首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全面签订了《沈北新区餐饮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为我区餐饮服务行业职工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又一保障。

三、下半年计划

1、坚持建会与建立工资集体协商、职代会制度和建设职工之家同步推进,促进工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一是保持建会与制度建设“双同步”,对新建会企业同步建立各项工作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按照区县产业工会达标创优标准,科学建立区域、行业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切实承担起维护本区域、本行业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责。三是加强基层工会活力建设,继续以“七好”创建为基础,全面推广非公企业工会主席直选工作,充分发挥会员的主体作用,提高职工群众对工会工作的参与率、认可度。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个问题 篇7

一、以公共服务为中心,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已经从生存型社会进入到发展型社会。在这个发展的新阶段, 多数人的温饱得到解决, 发展的目标开始逐步转向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应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开始快速增长, 就业、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 在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浪潮的影响下, 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标准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仅要求吃好, 更要吃得健康和安全, 不仅要求享受到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资源, 更要享受到优质资源。这些年我们各级政府加大了公共产品的投入, 人民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 目前人们所需要的公共产品还存在着大量短缺。目前, 上学贵、看病贵、养老无保障、就业难、房价高等公共产品短缺, 取代私人产品短缺, 成为城乡居民普遍面临的生活难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结构的变化, 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

第一, 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以公共服务为中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 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 提高公共产品供给。7月份, 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公共基本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在这个《规划》中, 鲜明地提出了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理念:“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这就需要政府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到发展成果。

第二,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在这些不均衡问题中, 最突出的是收入分配的不平衡,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比较大。根据世界银行报告, 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 而我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 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 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公平公正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 实现了基本的公平公正, 社会才会有稳固的基础, 因此政府要通过一系列政府的实施, 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加大对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的扶持, 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等, 逐步推进城乡、区域间、不同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实现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多元治理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 我们要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这个新格局改变了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治理结构, 更加注重社会各方的协同作用, 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管理模式。实现社会管理的多元治理, 首先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但是政府的主导不是全能的, 需要调动、组织社会和公众的力量。长期以来, “全能型政府”的社会管理模式挤压了社会发展的空间, 造成了社会自治能力很薄弱。比如, 社会组织, 现在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还比较缓慢, 数量少, 规模也比较小, 以每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数量为例, 发达国家一般超过50个, 如法国110个, 日本97个, 美国52个;发展中国家一般超过10个, 如新加坡14.5个, 巴西13个, 而我国还不到4个。

提高社会自治能力, 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要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组织, 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以非营利性为特征, 以公益性或互益性为活动方式, 独立于党政体系、企业之外的正式组织。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组织是政府职能转移的承担者, 是增强社会自治的重要载体, 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生力军, 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 又能在一定范围上弥补市场失灵。因此, 政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包办一切, 把一些具体的事务性管理工作交给社会组织, 政府只管一些社会组织不愿意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要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提升社会组织的能力,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

其次, 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单元和细胞, 社会管理创新要在基层覆盖, 就要通过服务来实现。因此, 政府要将各种资源下放到社区, 让社区真正有资源、有能力实现自治, 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社区服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探索的一条贴近百姓、服务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化服务新路子。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的日益多样化, 我国的社会成员逐渐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区人, 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的多方面需要给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 要积极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提升服务水平, 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三, 扩大公众参与。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公众参与。从公共政策制定到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地尊重、吸纳、体现民意。只有公众在政府决策过程中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话语权, 政策的出台才会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在信息高度开放、公民意识不断增强的时代, 政府的公共决策要充分征求百姓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既保障了民权, 也沟通了感情, 一个经过协商的流程做出的决策一定是矛盾最少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能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如果决策部门珍惜并且善待善用这些智慧, 公共决策会更加完善。

三、加强源头治理, 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首先要做好源头治理的工作。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初始阶段, 防患于未然。源头治理, 从根本上讲, 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与成果共享,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不断增加社会财富, 把蛋糕做得更大。同时, 要把蛋糕切好,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的生活改善了, 幸福指数提高了, 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而从社会管理本身来讲, 就是要构建源头治理体系, 使关口前移, 尽可能防止、减少、弱化严重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产生。从现在多发凸显的社会矛盾看, 从触点多、燃点低的社会问题看, 最主要的根源就在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完全落实到老百姓的民生福利上。民生保障的实现首先需要合理配置公共财政, 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配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公共财力和资源更多更好地用于民生建设, 以满足民生需求为目标, 真正做到服务于人民、关注民生。其次, 民生的保障需要与时俱进, 让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能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升, 让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够有平等的机会进行自身发展。第三, 要大力发展经济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民生的基本前提是发展。经济不发展, 就失去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公共财政理念也将变成无本之源。经济发展必须依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抓好源头治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社会问题, 但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有问题、有矛盾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这些矛盾、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及时的解决。如果重视了, 就可以使这个矛盾不积累、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级, 不向坏的方面转化。从群体性事件的角度来看, 很多大的群体性事件都是有一个很小的、某一个具体的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导致矛盾激化升级, 因此还需要强化动态协调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包括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四个方面。

大洼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篇8

这些年来,中央对社会管理始终高度重视,尤其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论述,更规划了鲜明的路径、明确了具体的要求。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沙的城市国际化进程、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经济利益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特别是去年长沙被列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更加紧迫。结合人口计生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谈几点思考。

要注重人口问题,把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眼点

人口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人口问题既是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基本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发展和谐和稳定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把人口问题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是要把人口形势作为决策基础。分析当期长沙人口发展形势,从人口数量来看,虽然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但人口基数、人口规模不小,低增长率、高增长量并存的趋势仍将长期存在;从人口素质来看,身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都有待提高,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过程仍将比较漫长:从人口结构来看,出生性别比偏高、人口老年化加剧等性别结构、年龄结构问题,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压力仍将继续加大;从人口分布来看,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流动日益频繁,人口分布失衡对城市承载能力、城市生活秩序的压力仍将继续加剧。历史经验证明,人口数量的多少、人口素质的高低、人口结构的优劣、人口分布的均衡与否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所以,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立足长沙的人口发展形势,这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之所在,也是党委政府决策的基础之所在。

二是要把人口管理作为改革重点。作为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社会管理不仅要以人口管理为基础,最终也要靠人口管理来实现。当前,长沙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思想意识形态多样化、经济成分构成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等带来了一系列劳动就业的问题、社会保障的问题、治安管理的问题等等,必将给社会管理带来严峻挑战。尤其是我们正处于“两型”社会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城市国际化建设的推进阶段,由于人口流动规模日益加大、频率日益加剧,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将越来越多。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关键还是要落实到人口的管理上。但人口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地依靠人口手段,需要创新方式方法,更多地依靠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手段。所以,如何进一步强化和优化人口管理,是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是要把人口需求作为根本目标。社会管理的基础是人口管理,社会管理的目标是服务人口。没有社会公共服务,就没有社会管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发展需求、个性需求日益提高、日趋多元,这对社会管理而言,既是新的目标,也是新的要求。只有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才能更加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所以,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使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权益得到保障、秩序安全有序、心情更加舒畅。要加强信息建设,把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当前,社会管理环境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社会管理对象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管理领域从现实社会延至虚拟社会,单靠传统手段难以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所以,掌握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不仅是当前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一是要确保信息网络的全面性。关键是要做到信息覆盖到全员、联通到部门、延伸到基层,构建覆盖城乡每一个部位和社会每一个人口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体系。一方面要通过开展人口数据采集、录入和清理工作,建立一个全面、统一、完整的全员人口信息体系,为宏观决策、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提供人口数据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强科学规划、高位布局,加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建立一个融公安、民政、教育、卫生、计生、劳动、工商等社会管理职能于一体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做到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管理联动、协作互动。同时,要切实加强信息网络向基层,特别是向社区(村)的延伸和拓展,实现信息网络覆盖到城乡的每一个院落、每一个村落、每一个角落,努力为基层社会管理提供有效的平台和载体。

二是要确保信息手段的实效性。实现社会管理效能的提高和水平的提升,不仅需要健全的信息网络。也需要管用的信息手段。社会管理的现实需求是信息建设的目标导向。所以,我们在加强和创新以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保障群众权益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工作中,必须始终着眼于满足公众需求、推动事业发展、优化部门工作,改革工作方式,创新信息手段。以政府门户网站“一站式”服务为龙头,全面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办公,进一步简化行政程序、降低行政成本、优化行政效能;以社会信息化应用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科技教育、人口计生、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灾害救援指挥、疫情预警预报以及社区服务管理等领域信息化建设;以便民系统建设为基础,努力构建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数字化民生服务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由部门业务数据到社会综合效益的转变。

三是要确保信息队伍的专业性。没有高素质的信息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效能的社会管理。所以,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社会管理信息队伍,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障。要立足社会管理发展要求,结合社会管理岗位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优化课程设置,不断完善教育培养培训体系,努力提升信息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要推行职业资格准入管理,按照标准规范岗位设置,不断完善人才管理使用机制,努力推进信息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同时,要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发挥激励机制作用,努力做到用事业激励人、用关爱温暖人、用待遇慰勉人,不断增强队伍的成就感、幸福感、归属感,不断提高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

要夯实基层基础,把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脚点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在于抓好基层基础,做到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

一是要推进社区主导管理。社区管理不仅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管理的基础环节。可以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所以,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加强部门联合,资源整合和政策聚合,加大人财物的支援、支持和支配力度,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挖掘社区潜能,强化社区管理职责、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实现社区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组织资源的有效优化,充分发挥社区在人口管理、促进就业、维护治安、居家养老、基层文化、科普教育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基础平台作用,努力为社会管理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强化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是要推进部门联动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一项全局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涵盖各行各业,任何一级政府、任何一个部门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必须坚持综合施治、整体联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切实增强大局意识,严格落实部门职责,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协调配合、协同管理,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统筹协调、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格局。

三是要推进社会协同管理。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让更多民众成为参与主体,不仅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社会管理国家化”向“社会管理社会化”转变的基本途径。所以,我们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着力推动包括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志愿团体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努力构建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篇9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突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宁夏实际,总结既有的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提升我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水平。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贯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过程。突出抓好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问题,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运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特别要解决好100余万扶贫对象的脱贫致富问题,实施好35万贫困群众的生态移民攻坚计划,同时还要重视解决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多的发展机会。要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从眼前的具体事情抓起,从最突出的、最紧迫的问题抓起,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去解决。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以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处置方式和处理结果赢得群众的信任,防止矛盾升级、激化、转化。引导群众合理合法表达诉求,对群众反映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立即办理,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做出安排,让群众理解,对于群众不合理的诉求,要耐心地做好解释、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大力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依法清权确权,实行阳光作业,公开办事项目、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把抓好重点难点工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突出抓好以下重点难点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社会诚信教育,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全区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宁夏上来。始终坚持党管媒体,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实现新闻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相协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问卷调查 篇10

调查单位:山海关区社会管理办公室

按照区委要求,山海关区社会管理办公室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课题进行调研,现将调查问卷发放给各单位部门,请你们给予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并贵成专人负责,联系实际认真开展调研,经由主要领导审阅后,于11月11日下午下班前将答卷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报送。联系人:孙 怡;联系电话:5136072;电子邮箱:shgsgb@163.com

问卷内容如下:

1、当前社会管理工作的难点问题有哪些?如何破解?

2、如何夯实基层基础,使大多数矛盾和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

3、在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薄弱环节?如何解决?

4、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如何解决?

5、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如何建立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服务管理体系?

6、对党委、政府建立健全社会管理领导协调机制有哪些建议?

7、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加强商会组织社会管理创新 篇11

一、商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商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营利性中介组织,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有效地弥补了市场失灵,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商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支柱

商会组织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有效桥梁。通过商会组织可以使市场各主体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相互沟通、妥协、寻求利益平衡,避免出现矛盾、冲突、利益纷争。

2、商会组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会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然产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商会组织在消除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商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其职能,有效地受理矛盾和纠纷。同时,商会组织还可以提前预防,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尽量使矛盾不出商会组织,有效减少社会矛盾。

二、商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商会组织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现状参差不齐,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商会组织的功能发挥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全市非公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1、商会组织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主动性还不强

商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主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商会组织本身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认知度还不够高,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有效途径不多。商会组织由于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真正融入社会管理中。一方面在自身的定位上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全能型”的政府,政府管理一切社会事务。政府缺乏对商会组织的信任,尤其是那些体制外生成的自制组织,因此很多应转移的职能却没有转给相应的商会组织。

2、商会不完全具备能够解决对会员企业需要解决的社会管理中的问题的能力

商会组织在我国发展时间短,成长空间有限,因此很多商会组织建设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不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不能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更好的发挥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3、会员企业依托商会帮助解决社会管理中问题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社会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商会作为经济领域内的重要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惯式,企业习惯于“找市长,而不是找市场”,总是希望通过政府解决在社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商会组织的行政性比较强。在转型期,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很多商会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行政色彩,并与行政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发成立的商会比较少,因而导致企业对于商会组织缺乏信任。

三、商会组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分析

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作用,如何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商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中,以促进社会管理主体多样化,社会公共政策公平化和社会参与方式多样化。

(一)正确认识商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重要作用

为消除对商会组织工作存在的偏见和误会,充分发挥商会组织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是首任。充分调动媒体力量,加大舆论宣传,为商会组织的发展造势,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商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重要作用。

(二)增强商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

新形势下,商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参与社会管理中具有独特作用和天然优势,充分调动商会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商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1、明确商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责

在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应专门出台一部关于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各种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职责,尤其是商会组织在非公经济领域、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的职责。同时理顺商会组织与社会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规范他们的职能权限,建立健全各管理部门和商会组织相互支持、紧密配合、共同促进社会各项事务管理的综合管理新体制,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2、树立典型,加强宣传

舆论是社会行动的导向,加强典型宣传,可以达到宣传一个典型带动一片的效果,因此,应营造一种商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具有重要职责的氛围,掀起商会组织争前恐后为社会管理创新添彩的热潮。

3、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

商会组织本属于社会组织,是否参与社会管理以自愿为主。因此在对商会组织奖惩时应以奖励为主,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及精神激励,调动商会组织其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而惩罚措施主要针对那些破坏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在社会中影响比较坏的部分社会组织。

(三)提升商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能力

1、建立政策扶持机制

为了更好的提高商会组织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我们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政府投资贷款、基金计划、金融刺激以及其他合适的法律法规。

2、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经费上予以支持

政府应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的将商会组织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对象范围,将商会组织放在与政府部门同等的地位。在强化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同时,应加大政府向商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购买资金利用在不必要的吃拿卡要。特别是现阶段,不断调整有财政支持的政府主办服务单位、事业单位与完全市场化运营的商会组织在地位上的不平等,为商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提供更公平的政策环境。

3、通过系统培训,增加商会专职人员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由于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比较新的命题,商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对其任务、目标、责任等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难以承担起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而要提高商会组织的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必须要通过专业的培训。

(四)加强会员企业依托商会组织解决社会管理中问题的意识

大洼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篇12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2011年2月19日至23日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 胡锦涛、习近平、周永康发表了重要讲话, 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 提出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2011年2月,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1]社会管理创新涉及方方面面, 关乎国家百姓, 社会管理创新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背景下提出的新课题新策略新任务, 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党的政治领导、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更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和保障。在社会转型发展, 经济体制变革, 矛盾利益凸显, 思想观念活跃, 网络媒体发达的当今社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稳定一切的保障, 是发展一切的基础, 是平衡一切的动力, 是协调一切的关键。

三、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现状

社会管理创新还是一个新课题, 和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相比,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任务还很艰巨。目前还存在社会管理的理念、体制、机制、方法等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 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们党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做了一系列的部署和系统的安排, 2010年10月中央综治委确定了38个市、县 (市、区) 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 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各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提高了社会管理创新的高度, 加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力度。林业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 地广人稀, 地域上有一定的分散性, 管理上有一定的困难性, 所以在林业企业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

四、林业企业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 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服务人民大众

企业的最大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为国家为社会尽可能创造财富, 实现经济效益, 拉动经济增长。同时, 衡量一个企业经营得是否成功, 除了看它创造了多少财富外, 还要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 为员工群众带来了什么, 社会管理创新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本, 服务大众, 企业在追求利益价值的同时要服务人民大众。中央提出了服务型政府, 企业也提出了服务型企业, 企业中的社会管理工作也同样是服务社会、服务员工群众的。

(二) 林业企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

林业企业在社会管理中虽然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仍然不是主导地位, 仍然不是主力范畴,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已经确立了政府的主导地位, 企业需积极配合协调。比如在林区内建立社区, 应该是政府行为, 但是现在当地政府与林业企业还没有建立协调沟通机制, 在建设社区方面林业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林业企业积极配合当地政府, 在经费和人员配备上给予支持, 无条件为其提供办公场所。

(三) 流动人口情况特殊

一般的林区除了设有林区机关的办公场所外, 下属还有各个林场, 用于生产、抚育、营林等, 随着林业棚户区改造, 很多林场职工及其子女都搬到了辖区居住, 形成了大量的人口流动, 给户籍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部分林区紧邻边境, 会出现很多非法越境的人员, 在人口管理上也给林业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 林农矛盾普遍存在

林农矛盾是长期以来林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复杂问题。一直以来, 村民形成了“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 时常到林区内非法伐木、放牧饲养、采挖林下特产等, 林政人员到村屯执法时拒不配合, 有的甚至产生报复心理, 故意毁坏造林树苗, 恶意纵火等。

(五) 部分机构转变职能

林区是个小社会, 医疗、教育、公检法等都是随着林区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来的, 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 有些机构并入政府范畴, 转变职能, 改变领导机构, 使企业能够轻装上阵, 减轻负担, 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六) 整合林区资源, 创新林区社会管理

林业企业应当与当地政府积极协调沟通, 创新社会管理新思路, 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 完善社会管理新机制,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科学化、整体化、规范化, 形成具有林业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在林区内整合地方政府、公安局、企业的相关人员, 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们党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做了详细的部署, 企业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是维护企业稳定、提高员工群众幸福指数的手段,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管理的整体化水平。由于林业企业的特殊性,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林业,企业,社会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大洼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大洼中学举办第一届10-24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下一篇: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重点工作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