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方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部地方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通用9篇)

西部地方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篇1

一、用好中央政策,突出政策创新 地方政府的首要职能是执行中央政策,但地方在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有成效地贯彻执行中央政策。

在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创新的主要目标应当是保持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和经济公平。一是加大地方政府决策层观念更新力度。采取有效途径和措施,使各级政府决策者深刻认识到:只有精干、廉洁、高效、低成本的政府,才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树立“小政府、大社会”的观念,建立精干、廉洁、高效的政府。二是加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建立完善科学的决策程序,并使其制度化。设置与决策程序一致的决策机构及其辅助机构,建立完善的信息和反馈系统。三是改革和完善政策执行机制。对现有政策进行一次清理,凡政策规定之间有相互矛盾、扯皮现象的必须及时纠正。加强政策协调,杜绝政出多门。建立健全政策运行监督机制,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权威性。

二、发挥政府职能,把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效地结合起来

1、创造有利于宏观调控的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一是尽快确立各类经济成份的市场主体地位。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的要求,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边界,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解除政府与所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使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非国有经济成为合格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二是大力培育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发展和完善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建立和发展技术市场与信息市场;土地市场由国家调控。通过各类市场,使商流、物流和信息流,既按自己的特点形成和发展,又有相互协调和促进,共同构成统一的、现代化的大市场。三是加快制定完整的市场法则。抓好规范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秩序和打破地方市场分割等方面的法规制定工作,和国际市场接轨,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交易、平等竞争创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

2、创造有利于宏观调控的法治环境。抓紧制定《西部开发法》,并要抓紧修改、补充、完善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要依法规范政府行为,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保证决策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3、加大对西部国有工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援助。西部是我国国有企业比重最高的地区。国家的重大改革举措,如对一些负债过重的重点国有企业实行债转股、企业资产变现用于增资减债以及国家技术创新资金的安排等,应向西部地区倾斜。在西部国有工业的结构调整方面,要加大对纺织、机械、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对有市场、有效益的技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4、大力扶持西部地区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力扶持、鼓励和保护西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西部的造血机制,已成为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要积极引导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鼓励东、中部企业和个人到西部地区投资。除法律有特殊规定外,凡在西部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均可进入。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国有制经济主体以独资、合资、合作、特许权等多种方式到西部进行投资。

5、加强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支持与合作。目前,东部13个省市对口帮扶10个中西部省区的活动应坚持下去,并注意提高帮扶的效果。今后应通过立法,使东部发达省市的援助法制化、规范化。但是,更多的应是鼓励开展互惠互利的经济技术协作与合作。东部发(来源于新世纪范本网)达地区要发挥在科技、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帮助西部地区开发有市场需求的资源,提高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提高经济效益。

6、理顺西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类产品的价格。目前,西部资源类产品价格与加工类产品价格相比仍然偏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发展。 比如在陕西榆林地区,地方财政能够收缴的煤炭资源税每吨仅1.5元(国家规定的上限标准是5元),每千立方米天然气资源税仅2元(国家规定的上限标准是15元),每吨石油资源税仅8元(国家规定的上限标准为30元),这显然不利于西部资源的开发及其经济的发展。建议逐步提高西部地区各类资源的税率,直至达到国家规定的最高标准,以培植西部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7、建立西部地区农村开发基金。资金来源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并引导、吸收社会捐赠。基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扶贫开发补贴。主要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除了实行小额信贷扶持外,对特困户举办养殖、种植及当地资源加工等经济活动给予一定的开发补贴。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补贴。对西部及在西部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多的企业或投资者,根据安排就业的人数,拿出一定的基金予以补贴或奖励。三是特困农户的税费减免补贴。对于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低于西部农村平均水平的贫困户,减免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和有关集资,所减额度由基金解决,以弥补地方财政收入。

8、实行灵活优惠的土地开发利用政策,提高建设用地的审批效率。鼓励利用宜林宜草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实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种草、谁经营、谁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林草所有权。国有、集体荒地等未利用地,可依法将一定面积以低价或无偿等方式承包、分租或批租出让给单位和个人,在开发前期给予贷款、补贴、贴息等扶持措施,开发治理期50年不变,承包或承租者拥有土地使用、转让和经营管理权。对于西部戈壁沙滩土地,在土地规划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无偿提供给民间资本开发,开发经营期可达70—100年。对于外商和区域内外投资项目建设用地,确属必需的,应减少审批环节,适度扩大审批额度,及时提供和保障建设用地。

西部地方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篇2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

何谓低碳经济呢?目前学术界并无统一的概念界定。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 (2010) 在《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 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 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陈诗一 (2012) 在《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中指出:“低碳经济为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一种既考虑发展又考虑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综合上述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一种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影响下, 所实施的一种低污染、低能耗的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策略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并不长, 但是却在各方面始终积极作出不断的努力。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树立低碳理念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必须要树立低碳理念, 低碳理念的树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条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无法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所以, 政府相关部门应有效的对低碳理念进行宣传, 让人民群众了解更多的低碳知识, 最终树立低碳理念。唯有人民群众普遍树立低碳理念之后, 低碳经济的发展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低碳经济的发展才会有更多的成长空间。建立低碳理念之后, 我们还需要引导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立正确的低碳生活方式, 诸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电、节气, 要积极的购买低碳产品等。各地在建筑设计方面也应该积极提倡进行节能建设, 通过安装节能控制装备等方式实施建筑节能等。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所以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取得预期成效,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并不合理, 不适于发展低碳经济。我国要想发展低碳经济, 让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持续下去, 必须要尽快调整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可以说, 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出路。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 必须要积极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 应大力发展那些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在具体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当中, 应积极鼓励人们投资低碳产业, 对于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 应积极引入节能和污染处理设备, 尽可能的降低传统工作生产方式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拥有一个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所实施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是粗放型、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背景下, 我国必须要尽快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 以科技含量的提高有效带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在无数次的实践中均得以有效的证明。在未来, 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并将科学技术有效的运用于生产当中, 以科技带动生产力的发展, 最终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进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4.完善制度及政策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必须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以及政策。尽快与世界接轨, 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碳排放制度。对于那些超出碳排放标准的企业必须要予以严厉的处罚。对于那些严格控制碳排放的企业也需要给予一定的奖励。除此之外, 对于那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的企业, 国家在税收政策方面也需要予以一定的照顾。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实施免税或减税政策。通过相关制度及政策的不断完善, 相信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远, 越走越好。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在未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为了不断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必须要在很多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措施积极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 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以更多有益的启示。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共识,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也作出了积极努力。本文主要针对如何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展开论述。首先, 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 提出几点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策略:引导树立低碳理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制度及政策。

参考文献

[1]付加锋, 庄贵阳, 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08) .

[2]陈诗一.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经济研究, 2012, (08) .

[3]冯碧梅.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03) .

西部地方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篇3

刘燕(1993.10-),女,江苏镇江人,本科,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管理学。

肖沛景(1995.08-),女,江苏无锡人,本科,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经济学。

摘 要:发展低碳经济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共识,近年来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也作出了积极努力。本文主要针对如何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展开论述。首先,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提出几点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策略:引导树立低碳理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制度以及政策。

关键词:我国;低碳经济;低碳理念;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

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人类必须要探寻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至从上个世纪末以来,发展低碳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业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受到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也作出了很多努力。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

何谓低碳经济呢?目前学术界并无统一的概念界定。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2010)在《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陈诗一(2012)在《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中指出:“低碳经济为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一种既考虑发展又考虑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综合上述概念界定,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影响下,所实施的一种低污染、低能耗的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策略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却在各方面始终积极作出不断的努力。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树立低碳理念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必须要树立低碳理念,低碳理念的树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条件。笔者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无法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有效的对低碳理念进行宣传,让人民群众了解更多的低碳知识,最终树立低碳理念。唯有人民群众普遍树立低碳理念之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低碳经济的发展才会有更多的成长空间。建立低碳理念之后,我们还需要引导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立正确的低碳生活方式,诸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电、节气,要积极的购买低碳产品等。各地在建筑设计方面也应该积极提倡进行节能建设,通过安装节能控制装备等方式实施建筑节能等。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所以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并不合理,不适于发展低碳经济。我国要想发展低碳经济,让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持续下去,必须要尽快调整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可以说,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出路。笔者认为,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必须要积极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应大力发展那些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在具体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当中,应积极鼓励人们投资低碳产业,对于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应积极引入节能和污染处理设备,尽可能的降低传统工作生产方式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拥有一个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所实施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是粗放型、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背景下,我国必须要尽快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科技含量的提高有效带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无数次的实践中均得以有效的证明。在未来,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将科学技术有效的运用于生产当中,以科技带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4.完善制度以及政策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必须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以及政策。例如,尽快与世界接轨,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碳排放制度。对于那些超出碳排放标准的企业必须要予以严厉的处罚,而对于那些严格控制碳排放的企业也需要给予一定的奖励。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的企业,国家在税收政策方面也需要予以一定的照顾。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实施免税或减税政策。通过相关制度及政策的不断完善,相信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三、结语

總而言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在未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为了不断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必须要在很多方面继续作出努力,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措施积极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以更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单位:1.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2.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8)

[2] 陈诗一.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经济研究.2012(08)

[3] 冯碧梅.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03)

多措并举 促进水利经济快速发展 篇4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我县立足水利资源优势,多措并举,做大水电产业,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利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4年,全县水利经济产值达1900万元,增长18%。

一、整合内力。一是深化机构改革。为加强水利经济发展的领导,对县水利局内部组成机构实行调整,水利系统各单位设立了专门机构抓水利经济工作,做到班子稳定,分工明确,任务分解到人。二是推行管理创新。水利部门建立了“作业分组、项目承包、优化组合、竞争上岗”新机制,实行浮动工资制度,工作任务与工资、奖金、福利挂钩,严格奖罚。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将发展水利经济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占各项工作的30%),列入水利系统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制。要求局机关副科以上干部每人牵好一条线,驻好一个点,管好一大片,驻点工作业绩与驻点单位的经济任务、招商引资完成情况捆绑在一起。通过改革,完成了一大批如病险水库除险保安、渠系配套、渠道清淤、水毁工程恢复、堤防工程建设、人畜饮水解困工程等,并节约资金近500万元。

二、借助外力。一是立项争资。认真做好水利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储备工作,抢抓省扶县的良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加大对我县水利事业的支持,共争取大源水库除险保安、左岸堤防工程、水土保特、永定渠大坝水毁恢复、人畜饮水解困、大石水库闭台改造、茨冲灌区渠系配套和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1170万元。二是招商引资。实施开放带动首选战略,以水、电资源优势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共(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引进安仁特种橡胶厂、渡口水轮再生胶厂、宏发轧钢厂、灵官龙坦泉全自动化水厂、大源二级电站、桐冲电站和大石水电开发等7个项目,合同引进资金820万元,完成产值2100万元,创税80万元。三是股份投资。茨冲管理所股份投资100万元,在灵官镇月塘村租赁山地30年,开发脐橙800亩。水利局、大石电站干部职工股份投资110万元,兴办大石山口田水系项目。大源管理所干部职工股份投资40万元,兴建装机1×125千瓦的大源二级电站,已发电100余万度。

三、挖掘潜力。一是进行综合经营。水利系统充分利用水能、水电、水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进行整体开发和综合经营。共上水库综合主体开发、城镇水电设备安装、水上旅游和饮食服务等20余个项目,年创产值1000万元。二是开发小水电站。利用充足的水能资源,大力发展小水电。全县共规划、勘测、设计小水电站35座(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总装机容量达16000千瓦。目前,豪山江龙电站、四麻垅电站和关王洪水电站等17个新建小水电站竣工投产,总装机9445千瓦,年均发电2300万度,产值410万元。三是规范用水管理。进一步加强了全县7大中型灌区管理和加强了城乡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工作,保证供水质量,提高服务水平。2004年,安平自来水公司完成供水28万吨,产值33万元;大源水库向县城完成供水328万吨,产值382万元。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水政执法工作。共审批、核发河道采砂许可证36个,对直接从永乐江引水和打机井取水的40多个单位进行登记,对20多个造成水土流失的单位严格整治。文章

来源莲

西部地方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篇5

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以“一主三化”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狠抓打基础、管长远的根本性工作,坚持以项目建设推进“一主三化”,以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以“回归工程”推进招商引资,以环境建设推进“回归工程”,全县经济摆脱前些年低速徘徊的局面,进入了提速发

展的新阶段,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全县共实现生产总值22.6亿元,同比增长12.5,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2亿元,同比增长32.99;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1家,总产值10.72亿元,增长31.96,是全省26个增幅在30以上的县市之一;增加值3.26亿元,增长32.9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3.9,产销率达到96.07;销售收入8.48亿元,增长34.26;实现利润5680.8万元,增长37.62;完成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55个,实际到位资金2.22亿元,同比增长41。2005年,我县被省政府确定为扩权县之一,县域经济基本迈入了产业优势明显、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资源消耗较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去年我县还被评为全省工业先进县、科技示范县、最佳金融信用县、城镇建设工作先进县、交通建设先进县、“阳光工程”先进县。纵观这几年的发展,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以“回归工程”为重点,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通城县区位不优,交通不便,资源贫乏,招商引资受到诸多客观条件限制。为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决定发挥打工经济的优势,实施“回归工程”,吸引外出打工有成者返乡创业。通城县常年有近10万人在外务工经商,其中一部分人经过多年打拼,不仅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而且掌握了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在广深地区经商办企业、当老板的近400人。为吸引他们回归创业,我们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采取了“十个一”的措施,每年端午、中秋、元旦等节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给外出创业、工作人士写一封信、寄一张贺卡,联络感情;每年不定期上门走访、看望一次在外创业人士,亲自向他们宣传家乡招商引资政策,增进他们对家乡发展的了解,激发他们回归创业的热情;每年帮助在外创业人员解决遗留在老家的一些实际困难,比如照顾老人,调解乡邻纠纷等;每年到深、广等经济发达地区组织一次同乡联谊会,宣传招商引资政策,推广回归创业先进典型,推介发展项目;每年腊月28日,县委县政府都要把回乡的在外创业人员请到县城吃一顿团圆饭;每年正月上班以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上门拜年;每一个外出创业有成人员返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接待;县委、县政府每一位领导都把移动电话号码公布给外出创业人员,以便他们及时联系;每一个乡镇和县直部门有一个招商专班或专人,通过老乡联谊会,主动与在外创业人士接触,力促他们回归创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家乡招商引资政策的引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感化下,在亲情、乡情、友情的召唤下,一批在外创业人员走上了回归创业之路。三年来,全县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442个,引进资金13.52亿元,其中“回归工程”引回创业人员470多人,兴办各类企业398个,引进资金10.42亿元,“回归工程”项目个数占招商引资总项目数的90.04,“回归工程”资金占招商引资总额的77.07。“回归工程”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而且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新闻媒介的广泛好评。2005年4月,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通城作为三个先进县市之一作了“‘实施回归’工程发展县域经济”的典型发言;5月份,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通城召开,现场检查“回归工程”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10月份,湖北卫视连续三天在“新闻联播”节目中对通城“回归工程”进行了系列专题报道,新华社《半月谈》把“回归工程”总结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之一。2006年元月1日,市委宣传部开展的“感动咸宁2005十大新闻”评选活动中,《“回归工程”点亮通城经济》被评为十大新闻之一。

二、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快开发区建设

西部地方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篇6

镇是乌拉特中旗山前黄河灌区中心集镇,总面积729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总人口近33134人,有耕地28.8万亩,年牲畜饲养量近18万头(只),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镇党委下属22个支部,其中农村支部7个,有

党员896名,镇村组三级干部200名。近年来,乌加河镇党委在实施“双三双链双推”活动中,紧紧抓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一根本,突出发展这一主题,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建立了专业营销合作社,把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有效地延伸到农村产业链和实体中,经过发展,使专业营销合作社成为了农民增收的“推助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明显提升。

一、创办专业营销合作社是适应农村产业化发展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选择。

我国农村实行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这种小生产的经营体制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也难以满足发展规模经济的要求,无法应对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参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乌加河镇在近几年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镇党委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培育了星火花葵、肉羊、脱水蔬菜等一大批特色产业,每年生产的各种农产品有5000多万公斤,出售的畜产品近7万头(只),需供应的农资3000多吨,为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搭建一定的产业规模化基础。过去,农产品销售除了驻镇的国家粮油公司收购粮食外,其余的农产品基本都靠二道贩子上门收购,农资供应也只有两个小经销点,多数靠农民自己外出购买或从临时贩子手中接货。农副产品销售及农资供应主渠道不畅通,导致农村经常出现买难卖难现象,正如农民所说:“能卖的卖不上钱,想买的省不下钱”,无可奈何任“宰割”。2002年底,乌加河镇党委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全镇上下开展了“转变思想”观念,“群众想什么,干部干什么”的大学习大讨论,讨论认为,建立专业营销合作社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选择,2003年初,乌加河镇党委在原联合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支农服务中心,利用空余的旧办公场地进行农资经销和农产品收购,实现年经销农资近100吨,收购农产品50万公斤左右,虽然赢利不多,但是公司在客商和农户中却有了一定的信誉。2004年,镇党委结合“三级联创”活动,将政府转变职能与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大胆的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五个专业服务中心,实行结构工资,优化配置人员,强化服务职能,同时把干部的服务与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直接联系起来。随着“党员三结合致富链”的不断深化、延伸,2004年下半年镇党委向旗供销社申请筹建了乌加河镇农畜产品专业营销合作社。

2005年初合作社正式成立。下设支农服务社和养殖服务总站,成立了葵花协会和肉羊养殖协会。由政府牵头,将原支农服务中心,养殖服务中心合并,结合葵花种植协会、肉羊养殖协会,吸收58户经济人参与,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化管理。合作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从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目标,开展农资供应、生产技术信息服务、农产品收购业务。全社现有干部职工23人,其中政府选调的干部17名,外聘技术人员6名,有合作人58名。拥有办公室120平方米,街面门点2处146平方米,集中收贮平台3500平方米,精选机11台,小型冷库1座,种羊场一个,人工授精站2处,合作社在各村设分社5个,标志着专业营销合作社在乌加河的正式诞生。

二、专业营销合作社的建立与完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近两年来,专业营销合作社建立以来,镇党委、政府牵头,党员干部带头入社,参与服务,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目前,直接入社并参与服务的三级干部有144名,占干部总数的72,党员有480名,占党员总数近64,他们搞服务积极主动,不计较个人报酬,参加合作社,先后引进试种农作物优良品种32个,外出签定种植订单10万亩,占总面积的50,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培训农民1100多人次。推广良种8万多公斤,5万多亩,供应农资2000多吨,占全镇需要量的20以上,组织收销农产品1200多万公斤,占花葵销量的40多,小麦销量的30多。今年签订小麦订单300万公斤,食葵400万公斤。其次,引进优质种羊近1万只,其中种公羊164只,而且这些营销活动都是在农民家门口进行,不但搞活了流通,也极大的方便农民。目前,合作社有固定工作人员23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名,发展社员(包括协会会员)6210户,占全镇农户的75以上,合作社下设支农服务社和

畜牧业服务社,在各村设有5个分社,而且开展业务有场所,有基地,有设备,有设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可用服务的资产已达170多万元。

专业营销合作社充分发挥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连接市场组织销售、增加农民收入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4年,合作社收购的小麦价格,比同期的市场价高0.04元/公斤,食葵高0.24元/公斤。2005年,服务中心按照不与农民争利的原则,积极与企业挂钩,小麦收购价格比同期市场价格高0.08元/公斤,食葵高0.44元/公斤,特别是合作户社员,食葵每亩多收入近150元,其次,合作社还收购肉羊近2万只,白条肉每斤价格比同期的五原和临河高0.02元/公斤,农民出售一只肉羊平均比二道贩子多收入20元。给农民带来额外收入13万余元。此外,专业营销合作社在镇党委和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引导下,与华泰集团签约,收售花葵250万公斤,使本镇合作农户亩增收150元,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激活了农产品市场。在支农服务社的努力下,合作社的诚信服务,在社会上建立起了良好的信誉,与其签定订单的企业多了,合作农户达到5320户。同年在畜牧业服务总站的协调组织下,购进优质母羊6000只,种公羊64只,改良肉羊35000只,给养殖户户均增收600元。其中,魏春枝和全永飞德美种羊纯繁场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截止2005年底,全镇养羊总量达到18万只,养牛总量达到3000头,农民来自养殖业的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40以上。仅2005年一年就实现利润30余万元,乌加河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10元,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在专业营销合作中乌加河镇党委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引导和带领农民朋友扬长避短,克服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瓶颈”,通过创建专业合作社为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辅路、驾桥、搭台,并在其中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组织壮大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达到帮、带、领、扶四位一体的良好效果。同时也在亲身的实践中,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使党组织和党员自身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三、专业营销合作社在运行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解决。

通过建立农畜产品专业营销合作社,推进了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特别是在“三结合致富链”中,夯实了合作社组织结构和基础,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促进发展的合力,为加快农村牧区发展提供强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对组织化认识程度和各级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得到提高。但是,建立农畜产品专业营销合作社,是件新事物,而且成立时间短,不可能尽善尽美,必然会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而且在今后的发展中也还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

1、健全和规范内部管理机制。专业营销合作社内部层次多,参与者成份复杂,又是不同利益的组织体,要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做到其管理民主,决策规范科学,经营透明,分配公平,使合作社各方面的成员利益和权利得到保障。形成了求存共异谋发展的整体,当前要尽快建立社员会或社员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其选举和健全领导班子,制定管理制度,分配制度,以及经营规则。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确保农村专业营销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2、加大扶持力量。财政部门要将符合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条件的农村专业营销合作社纳入支持范围。要充分认识到通过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比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更直接、更现实、更有效。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和有效支持,特别是财政、工商、民政、税务、金融、交通、林业、粮食、水利、供销等部门要在财政、税收、贷款、注册登记、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建设等方面制订必要的扶持政策,帮助制订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和示范章程,帮助完善运作机制、开展标准化生产,传送市场信息,培训生产技术,主动牵头,组织带领合作经济组织闯市场。

3、给予税费优惠。专业营销合作组织围绕成员的生产和销售从事的服务活动,按农民自产自销、自买自用对待,不收取税费。农村专合经济组织兴办的经济实体,享受民营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农产品运输检疫和运输办证等,要简化手续,降低收费,切实搞好服务。严禁向农村专合经济组织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

西部地方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篇7

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快速发展是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实现更富裕生活的根本途径, 是确保经济社会秩序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生产技术, 进而不断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外需下滑、消费扩大尚需时日的现实情况下, 稳定并扩大投资便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政策选项。而在扩大投资中, 唯有优化投资结构, 确保资源有效配置, 才能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快速发展。

一、有效投资的内涵与扩大有效投资的理论依据

(一) 有效投资的内涵及其与经济长期健康快速发展的关系

有效投资的内涵可以用“3E”原则描述, “3E”即投资的“有效性 (Effectiveness) ”、“经济性 (Economy) ”和“效率性 (Efficiency) ”, 因此, 本文将符合“3E”原则要求的投资称为有效投资。这是因为, 投资符合“有效性”要求, 也就是投资的结果 (产品或服务) 有现实社会需求, 即不会导致资源浪费和闲置;投资符合“经济性”要求, 是指为获取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及其他成果所耗费的资源最少, 关注的是成本节约水平和质量以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由于资源的稀缺性, 唯有节约使用资源, 才能更广泛更充分地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投资符合“效率性”要求, 是指投资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以及获取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等成果所用时间最少, 由于时间具有价值, 投资所花费时间越少, 越能节省资源, 越能尽早更多地满足社会需要, 投资就会越有效。

以有效投资的内涵, 从投资主体角度审视, 在具有竞争性的私人产品 (服务) 的生产上, 民间投资是有效的, 这是由私人产品的特点和民资天然的优势 (灵敏的成本与收益约束激励机制) 决定的, 为获取最大收益和降低风险, 民资必然根据社会需求决定投资的方向与投资规模, 必然以最节省资源和时间的方式满足社会需求;由于公共产品 (服务) 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民资投资提供的动力不足, 但又为社会所必须, 需要政府投资满足, 因此, 从社会需要的方面, 即从“有效性”方面看, 政府投资提供公共产品是有效的。但由于政府是由具有“经济人”属性的官员组成的, 投资来源于纳税人的税收, 因而其利益诉求并不一定与社会需求目标一致, 在其选择公共产品投资方面可能会偏离社会的公共需要, 在选择提供方式上可能不符合“经济性”和“效率性”要求, 为此, 需要构建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政府投资的有效。

民资和政府分别在各自优势领域扩大有效投资, 合理分工协助, 相互促进, 不仅能够有效地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而且确保投资形成的生产力是满足社会需要的, 是有市场需求和符合社会公共需要的, 既可能降低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也较少会出现短缺和过热, 因而能促进整个社会经济长期健康快速发展。

(二) 扩大有效投资的理论依据

1. 公共财政理论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千百年历史已经证明, 市场机制能够高效提供人们需要的几乎全部私人产品, 然而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解决外溢性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却表现出低效。市场机制的这种缺陷需要另外一种机制———政府机制来弥补, 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经济基础, 因而成为与市场经济适应的财政, 这种财政被称为公共财政。分别由财政配置资金和市场配置资金, 二者分工合作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要, 即由市场配置资源提供私人产品和由财政确保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当然,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并非要由政府具体生产公共产品, 可根据公共产品的不同情况, 选择由私人生产或者由政府和私人合作生产, 以确保效率的要求, 这便是公共财政理论。根据公共财政理论, 政府的价值和比较优势在于提供公共产品服务, 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因而, 应逐渐降低或收缩政府部门在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的投资, 让位于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向的民间资本在该空间进行有效投资经营。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制并存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起基础性配置资源作用的经济形式。以公有制为主导是指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的自然垄断行业、战略行业和公共产品领域应居于主导作用, 以公有制为主的经济, 国家宏观调控才具有坚实可靠的基础, 可以通过制定规划、窗口指导、经济杠杆引导甚或直接注资等多种方式保持经济结构的平衡, 保持社会多样化的需要得到满足, 保持国家的竞争力。市场起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是指私人产品甚至部分公共产品根据社会需求由市场价格引导资源生产。这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兼顾市场经济在微观领域高效配置资源和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引导稳定经济的优势, 避免计划经济动力不足、缺乏活力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发、盲目的缺陷。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求, 在竞争性、经营性领域, 让市场引导资源, 引导民间资本投资。这是因为相对于政府而言, 民间投资者的天然优势是成本收益的激励约束更强, 因而资源配置更为有效, 政府只需做好政策引导、指导和服务便可;而在公共产品 (服务) 领域, 在战略行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自然垄断行业, 民间资本不愿、不能投资, 或者会以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为代价, 因而需要由政府投资或者由政府主导投资。政府投资公共产品领域, 可以创造和谐的投资环境, 降低民间投资的运营成本, 激发民间投资, 可以实现社会公平, 扩大居民消费, 使经济建立在内生性自主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3.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

为使西方经济从1929年大危机导致的长期萧条中尽快恢复, 凯恩斯建立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并据此提出其政策主张。该理论认为, 有效需求是指在技术资源和生产要素成本不变的条件下, 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总需求。在一个封闭经济体中, 有效需求主要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 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 失业是由于总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根源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凯恩斯强调, 由于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 消费者才增加储蓄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持有现金 (流动偏好规律) , 企业家预期收益不稳定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他主张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解决, 其中, 增加政府投资, 刺激有效需求, 实现充分就业是其特色的政策主张。

由于凯恩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其理论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在经济萧条时期, 经济过剩, 私人投资意愿下降, 他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投资, 一是购买过剩的产品, 确保资本家的利润;二是通过政府投资公共基础设施, 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更便利的公共条件, 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 便利消费, 诱使私人增加投资。因而, 凯恩斯主张的政府投资是公共工程方面的投资, 不是也不可能是与资本家争利、具有“挤出效应”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 更不可能是加大生产过剩的重复性投资。公共投资政策, 即政府根据预算投资, 兴建公共工程, 如修建医院、学校、桥梁、道路和其他公共建筑是凯恩斯主要财政政策之一。

二、我国投资扩大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自2003年以来, 我国投资率均超过40%, 2009年和2010年分别高达67%和69.32%, 投资增速也达到20%以上, 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速。而自1980年以来, 世界平均投资率为22.7%, 中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在消费需求长期疲软的现实下, 高的投资率及投资增速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其间, 民间投资的活跃增添了我国经济的活力。但是, 近些年, 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 我国的投资增加主要是政府投资或政府主导的投资, 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 民间投资增加并不明显。而政府投资或政府主导的投资有效性存在问题。

(一) 政府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政府在新一轮扩大投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热衷于上“铁公机”等大项目 (包括城市广场形象工程) , 而对教育、公共医疗、失业救济、环保、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项目的关注和投资还很不到位, 这不仅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而且难以形成市场顺畅运行的良好环境;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或扩充产能过剩行业抑或投向房地产市场等仍较为严重, 增大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 成为未来经济波动的隐患;三是对占据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新能源、低碳经济、新技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关注、研究开发投入不足, 影响国家未来竞争力。可见, 新一轮扩大投资中, 政府越位和缺位并存的现象仍较为严重。

究其原因, 一是科学的官员政绩评价机制缺失, 使得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和“形象工程”;二是现行财税体制下, 以财政利益最大化为导向, 地方政府就会搞重复建设, 盲目上竞争性项目和高盈利性项目 (如投资房地产) ;三是要素价格改革不到位、相关部门审批效率不高, 使得粗放经营和重复建设还有利可图, 使得落后产能承担避免经济社会波动的重担;四是政府投资行为缺位和越位的根本原因是政府投资法的缺失, 政府投资缺乏规范, 在目前体制下,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政府 (官员) 必然会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面进行投资, 而不是处心积虑为公共需要、社会利益谋划。

(二) 民间投资不活跃及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随着一度以放权让利为主线进行市场改革的推行以及对内搞活发展民营经济进程的启动, 民间积累了巨额财富。根据国家统计年鉴, 2009年和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个人存款分别高达26.08万亿和30.33万亿, 增速分别为19.7%和16.3%, 这说明我国民间投资的资金基础是雄厚的。资本是逐利的, 民间资本逐利性更强, 然而, 在新一轮扩大投资中, 民间资本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不仅新增民间实体投资不足, 而且不少民资还从实业抽出, 选择搞投机、炒房地产、做高利贷、做民间借贷。

作为民资的投资者, 是要认真分析选择可投资行业、项目以及投资环境的, 通过权衡成本、收益和风险大小做出是否投资决定。本轮扩大投资中, 我国民间实体投资不活跃的重要原因在于可投资行业、项目受限, 以及投资环境不令人乐观。

从投资行业的现实看, 民营资本主要集中于竞争激烈的服装、一般电子产品、低端建筑工程市场等, 也有少数民营资本“拼尽全力”挤进不需要技术创新的高利润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基础产业、社会服务业、能源生产、资源性行业以及邮电通信、金融等高盈利行业长期以来是国资唱独角戏的舞台, 成为民资事实上的禁区。由于近年来原材料、劳动力和用地成本上升、环保成本内化、人民币升值、外需疲软、创新不足等, 传统的服装、日用品及低端建筑市场的利润日益式微, 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门槛和政府关系门槛使得挤进该行业的是极少数“精英”民企。于是, 想投的不能投, 能投的不盈利, 民间投资增加就会成为问题。

从投资环境看:

1. 原材料、劳动力、土地成本不断上涨、内需不足和外需下滑必然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2. 较高的税费负担抬高民企的经营成本。从税收方面看, 税负不公不仅体现在个体和私企的双重征税上, 而且将部分私企 (由于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 排除某些税收优惠政策之外 (如技术开发费、购买专用设备抵扣税额的优惠政策) ;从收费方面看, 目前向中小企业 (其中绝大多数是民企) 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部门有18个, 按收费项目分有69个大类, 子项目上千。政策性收费、行政性收费、社会性收费三大类给企业带来了深重的负担, 尤以中小企业为甚。

3. 银行和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的融资偏好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严重挫伤民间投资的热情。

4. 民间投资的法律保障不力, 服务体系很不健全, 投资缺乏安全性, 投资积极性受挫。民企在兼并国有企业、保护土地使用权和知识产权、明晰财产权等方面, 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非法剥夺、损害、侵占非公有企业资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吃拿卡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问题在一些地区仍较为严重。对民企的行政管理部门和单位多, 但投资者在履行程序、选择投资方向、争取技术支持等方面得不到有效服务, 往往造成投资的盲目性和经济损失。

由于可投资行业、项目受限以及投资环境的不理想, 民资缺乏做实业的心思, 无奈选择搞投机、炒房地产、做高利贷、做民间借贷, 以钱生钱, 然而, 这样不仅成倍放大了民间借贷的风险, 而且这种与实业无关的击鼓传花的赌博最终肯定会崩溃, 加剧民企倒闭的风险。

三、扩大有效投资规模的政策建议

扩大投资包括优化政府投资方向, 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和通过制度政策引导支持民间投资, 扩大民间投资。

(一) 优化政府投资投向, 确保资源有效配置

优化投资投向, 就是要解决政府的缺位和越位问题, 把稀缺的资源投向民生方面, 实现社会公平, 构建市场顺畅运行的环境;投向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 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效率;投向新兴战略产业, 占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 提高经济竞争力。

根据当前民生需求和政府缺位的现实情况, 今后政府投资的重点包括:

一是扩大民生领域的投资。提高失业救济水平,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 扩大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以及实施其他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的政策措施, 稳定了人民群众的未来收入和消费预期, 构建市场机制平稳顺畅运行的良好环境。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投资, 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快农村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逐步缩小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分配差距,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促进农村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三是实施产业促进和保护政策。加大自主创新的研发经费投入, 为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组织好若干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 争取在若干重要领域、重要产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 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大力鼓励和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大力支持低碳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在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抢占一席之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提高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发挥扩大就业、增进经济活力的积极作用。

四是加大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力度, 持续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经营行为, 维护合法经营的权益, 保护消费者权益, 鼓励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 建立对国内产品消费的信心。

在确定政府今后投资的重点的同时, 根据政府越位情况, 要制定压缩在竞争性领域和经营性行业的投资的时间表, 坚决控制产能过剩项目、粗放经营项目和落后产业的新增投资, 坚决遏制搭便车建豪华办公楼的行为, 坚决刹住“三公”消费之风。

为确保政府及其主导的投资优化, 建议:一是构建科学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机制, 淡化“GDP”考核, 将民生项目建设情况纳入考核指标, 激励和确保政府的投资方向导向社会公共需要;二是进一步改革完善分税制财税体制, 确立地方主体税种,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确保地方政府运行和提供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财力需要, 淡化政府投资行业和项目选择的财政利益冲动;三是实施项目绩效预算和透明财政, 构建合理科学的激励约束相容机制, 确保政府投资项目选择的“有效性”, 确保政府选择合理和高效的提供方式, 实现投资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四是提高对先进产能项目的核准和审批效率, 防止地方经济因淘汰落后产能大起大落;五是完善市场机制, 使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得以体现, 加大高能耗产业、粗放经营行业发展的成本;六是按照民主和法治要求, 制定政府投资法, 以法律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确保政府投资科学、合理和高效。

(二) 引导支持民间投资, 增强经济增长活力

西部地方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日益增大。尤其是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的梯度推进,东西部地区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GDP差距都在迅速扩大。为此,中央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以促进西部及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在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促进东西部地区间多角度、多层次合作等方面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这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促进西部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改变西部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加强经济管理,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的速度越来越快,网络经济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世界潮流。在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会计信息量也与日俱增,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已日趋普及,网络环境下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已得到普遍使用。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使网络环境下的网络会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但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等影响,网络会计的发展基本上还处于一种空白状态。

一、西部民族地区会计发展的现状

会计既是一种管理活动,又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会计的发展和应用。现阶段,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比较单一,很多地区地处沙漠戈壁、雪域高原,山大沟深,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得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计划经济体制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和作用远远超过东部发达地区。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等、靠、要”等保守、依赖思想依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活动相对简单,会计的管理及核算不需要复杂的会计方法,很多会计处理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复式簿记的算盘和账簿手工操作过程中。财务会计的程序和方法主要适合于手工操作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管理人员及业务专业人员素质较差,只能完成一些常规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处理集中统一,缺乏灵活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健全,会计的内部勾稽关系、管理监督职能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信息的提供和反馈也比较滞后,会计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及财务信息资料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还未得到普及和应用,利用计算机处理财务会计工作的企业只是凤毛麟角,会计专业人员掌握计算机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水平较差。而且,即使采用电算化会计,也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各种组织管理制度及其他控制措施,管理理念不强,也不愿意花费较大的成本和精力去学习、应用和掌握现代化的高新科技技术和手段。相应地,由于会计在西部民族地区这种发展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对其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21世纪,西部民族地区也应顺应历史潮流,改变会计的管理观念与核算观念,使会计信息的提供能够快捷有效。

二、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网络会计的重要性

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为长期封闭,在经济上具有明显的依赖性。要改变这种局面,促进经济发展,就要改革开放,转变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推动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网络化,网络时代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之势,作为经济发展反光镜的会计也相应地与此同步发展着。发展网络会计,已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原因如下:

(一)西部大开发及其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地处内陆边远地带,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裕的一般劳动力。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过程中,西部民族地区应解放思想,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和发挥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并做好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有效的价值;必须注重和应用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西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外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参与,要利用会计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西部经济开发。现在是科学技术与网络经济时代,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经济,横向融通,就必须首先改变原有的财务信息的处理与输出方式(现有的财务会计把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建立网络会计系统可使企业及时提供比较全面的会计信息,而且信息需求者可以通过网络对其进行实时跟踪,及时查询企业详细资料,进行双向交流。企业在了解会计信息需求者的需求类型后,针对需要,可对其提供专门的财务报告,以大大提高民族地区财务信息的管理与输送,为西部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西部经济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在西部民族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除利用国内资源发展国内市场外,还应该改变观念,放眼未来,利用国外资源并开拓国际市场。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国际竞争力,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优化,使之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由此而来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对外开放中起着信息沟通的作用。而网络经济是信息网络化的产物,它以知识、智慧为核心,以网络为依托,采用最直接的方式拉近了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网络的存在使现行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数据的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反映和处理。利用Internet与企业外部相关信息使用者交换发布信息已成为会计发展的趋势,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信息及网络信息,无疑会增强西部民族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会计国际化和信息网络化的需要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已进入关键性的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中国加入WTO,西部民族地区的外围环境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国外企业的涌入,国际贸易的扩大,资本市场的开放,国际结算业务也将逐步增加,企业必将面临更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走出国门,融入国际,走兼并、联合或在国外设立子公司等发展道路。会计信息是企业决策的主要依据,为满足国内外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使其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应符合国际惯例。企业对外投资和融资时,不仅要提供国内财务报表,而且要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报表。企业从事对外贸易,需要通过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来评价其资产实力、财务风险和资信状况,从而使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从国内扩展到了国际。网络会计信息成为国际市场各市场主体达成交易的重要媒介,并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在网络时代,信息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经济信息量倍增,传统工业经济模式下的手工操作及简单的电算化操作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会计作为经济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对经济事项的处理和会计信息的传递必须网络化,这样,会计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和传递更加便捷,共享会计信息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也为西部民族地区改变观念、拓宽视野、学习外来先进经验、迅速掌握经济信息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三、加强和完善网络会计工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西部大开发给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开发西部及其少数民族地区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让西部富裕,也是国家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步骤。西部及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面临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会计工作将从主要服务于国家对国有企业管理的需要转向服务于包括国家在内的股东、债权人以及社会的其他方面。会计工作不仅影响到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也影响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因而,需要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保证网络会计信息资料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金周转、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保证和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安全运行的高度。应提高对会计工作和会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向全社会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宣传、普及会计和计算机知识;培养他们应用、掌握高科技的水平和能力,强化企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投资人、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会计意识和信息意识;强化西部民族地区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网络经济意识,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技术和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资本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因,是构成企业价值的最重要的因素。西部大开发将使西部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格局。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市场工具会不断涌现,客观上要求会计工作要不断研究和解决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因此,为使西部经济尽快更好地融入国内外市场竞争,应紧密结合西部及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和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应用全球化的网络会计系统,为西部民族地区会计的管理、数据信息的处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西部地方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篇9

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双重推动作用。从生产方面看,增加生产能力是发展生产和创造财富的物质基础,从需求上看,投资既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又能够促进消费品生产发展及市场繁荣。可以说,没有投资的增长,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州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州直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并对州直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州直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特点及对经济的影响,发现问题,探讨对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紧迫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改革开放以来,州直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特点

(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州直固定资产投资仅为0.32亿元,到198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亿元,1990达到2.4 亿元,2000年西部大开发实施的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高达17.3亿元,一年的投资相当于过去十几年投资之和。特别是近几年高速公路、铁路、电站、干渠、水库等一大批大型基础设施开工兴建后,州直固定资产投资不论是投资规模还是增长速度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04年州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亿元,今年则突破了100亿元,2007年与1978年相比,州直的固定资产增长了341倍,年均增长22.27%,特别是 2000年西部大开发以来,州直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增长最快的时期,八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4亿元,年均增长30.06%,比全疆同期平均水平高出 12.93个百分点,总投资额由2000年的全疆第八位提高到2007年的全疆第五位,占全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2.44 %上升到2007年的5.89 %。

(二)投资增长波动起伏较大

78年以来,州直固定资产投资有7个年份为负增长,降幅最大的是1990年,下降46%,增幅最大的是1982年,增长140%,波动幅度高达186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之后,州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波动幅度逐渐趋缓,2000年—2007年,波幅仅为26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的平均比重为43%,最高年份达到50%以上,因此其波动直接影响着州直总投资的波动幅度,2000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连年增加,增幅最高的是2001年,增长80%,增幅最小的是2007年,增长4%,波动幅度为76个百分点,与州直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幅度基本吻合。

(三)投资主体多元化日趋明显,但国有投资仍居主导地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州直建设领域的多元投资主体日趋明显,现已逐步发展为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个体等多种投资主体全面发展的格局。

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大幅下降,但主导地位并未改变。三十年来,州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从78年的99.4%下降到07年的60.7%,国有经济累计完成投资328亿元,占全社会累计投 资的61.77%,国有经济投资保持着年均增长20.25 %的较快增长速度,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同步,是推动州直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集体经济投资比重很小,增长趋势不明显。78年以来,州直的集体经济投资规模虽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但发展缓慢,占全州投资比重最高时为33.2%,最低时只有0.3%,且近三年投资已连续不足亿元。三十年来,集体经济累计完成投资21.51 亿元,比重仅为4.05%。

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异军突起。以股份制经济、民营个体经济为代表的其他经济类型投资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他经济类型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由82年的0.035亿元增至07年的42.47亿元,比重由82年的6.63%,上升为07年的38.97%。比重上升了3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2.85%。

(四)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随着设施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第一产业投资比重有所上升。2000-2007年,州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6.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5.82亿元,占3.39%,第二产业完成125.47亿元,占26.92%,第三产业完成324.77亿元,占69.68%。虽然州直各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均有大幅度增长,但是从各产业投资增长速度看,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7.34%,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9%和30.2 %,从而使得州直第一产业投资比重有所上升;随着生态立州、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二、三产业内部投资结构日趋合理。2000-2007年,州直采矿 业投资比例由不足1%,上升至20%左右,电力投资比例则由70%以上下降至25%左右,制造业由不足30%,上升至50%以上。另外,三产中的旅游业、市场、物流仓储等投资比例均有较大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进一步加大。自2000年以来,州直投资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是强化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2000年至2007年,农业投资增长了8.2倍,水利投资增长了34.6倍,交通运输等投资增长了14.5倍,电力工业增长1.6倍。

(五)地方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投资成为地方投资亮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州直地方投资规模快速扩增,由2000年的15.5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7.74亿元,年均增长23.42 %,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大型工业项目增多。随着近几年州直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一大批大企业、大集团进驻州直各个县市的各个领域,有力的带动了州直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增强了经济增长后劲;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迅速升温。房地产开发投资8年累计完成59.37亿元,占地方累计投资的12.64%,年均增速达33.29%。

二、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根据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投资与GDP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等存在显著相关。由于计算方法和指标口径的限制,目前还不能精确地计算出州直投资对上述经济要素的拉动作用,但是根据自治区及其他省市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在我区,八十年代,投资每增长1%,可带动GDP增长1.0039%,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0.718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0.6237%,九十年代,投资每增长1%,可带动GDP增长0.9167%,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0.926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0.6151%,进入2000年以后的近五年,投资每增长1%,可带动GDP增长0.8%左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2%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0.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投资对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收入等经济要素的增长所起的作用,虽然分阶段看呈递减趋势,但一直是相当突出的。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较高的投资率将具有比发达国家或地区更快的经济增长。伊犁州直作为在全疆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州,投资对GDP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以及财政收入、就业等的拉动作用只会大于全疆平均水平。用全疆的平均数值来推算,要完成今年州党委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一五”后三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即生产总值到2010年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14%,投资增长必须要保持在17.5%以上,因此,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投资都将是州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三、州直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不足

长期以来,州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全疆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虽然突破了百亿元大关,但是占全疆的比重仅为5.9%,总体规模一直不是很大,主要原因之一就 是资金短缺。

2000年以来,州直地方项目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36.57亿元,其中国家预算资金66.91亿元,占19.9%,信贷资金47.83亿元,占14.2%,自筹及其他资金221.83亿元,占65.9%,也就是说,州直地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筹和其他资金,这种局面今后还将继续,因为就目前州直地方财力和金融机制来说,前两项资金很难有较大提高,而州直企业现有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如果不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自筹及其他资金始终保持65%以上的投资比例是十分困难的。

(二)投资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投资结构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也是提高投资效益的主要途径。近30年来,州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合理状况一直未能根本改变。

农业投入比例及总量都较小。近年来,农业投资比例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上升幅度一直不够理想。2000—2007年,州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6.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5.82亿元,占3.3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5.47亿元,占26.9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24.77亿元,占69.68%。特别是近十年,第一产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2-4%之间,要真正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农业投资的力度必须加大。

第二、第三产业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虽然近几年第二产业内部投资结构渐趋合理,但是制造业投资比例连续2年下滑的情况必 须引起关注,因为制造业附加值高,又是财税的主要来源,长期投资比重过低,必然影响到州直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中旅游等新兴产业投资与我州经济发展目标要求有很大差距。

另外,整体规划缺失,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也是影响州直投资结构不够合理的重要因素。

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促进州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加快发展必须抓住投资不放松。

2008年州党委工作会议确定了“十一五”后三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特别提出了要在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旅游开发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有新突破。目前州直无论是设施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工业发展水平、对外开发程度都比较落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必须通过加大投资实现州直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前面我们已经粗略估算过,GDP要保持14%的增长速度,投资增长必须要保持在18%以上。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0年以来,州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3.6倍,但是2007年财政自给率也仅为34.3%,我们仍属于一个地方财力严重不足的地州。从这几年州直地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上看,65%以上来自自筹及其他资金。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和发展民间投资,实施“多极支撑”的投资策略,是目前州直保持一定投资规模的主要保障。

促进投资快速增长,一是要通过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放松市场 准入限制,充分调动民间和社会各方面投资的积极性,让民间资本大规模的进入投资领域;二是加快建设和培育资本市场,充分利用各种资本市场融资手段,拓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通过政策引导,激活滞留在银行的巨额资金,使之发挥应有的资本增值效应;四是完善工业园区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来园区投资办厂,努力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稳、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使州直各个工业园区成为项目投资的最佳地,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样板;五是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成效。一方面在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尤其在急需人才的培养,优惠政策的落实,各产业之间的衔接和协作等方面,要下大力气进行推进和加强,从而加速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州直的速度,发挥其核心带动作用,促进州直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六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努力吸引外资

(二)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必须加快投资结构的优化 合理的投资结构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当前,欲实现州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关键在于投资结构的调整。

进一步加大农业投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加大农业投资,一方面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现状,增强农业抗灾防灾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绿色食品产业,集中投资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精细农业,设施农业,加快州直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和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促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加大工业投资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我们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贯彻落实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的历史的机遇,以建设五大产业基地为重点,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引导社会资金注入具有高成长性的产业领域,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努力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政策调控,推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进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加大第三产业投资结构的调整,突出旅游服务业建设。近年来,州直第三产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一直保持在65%以上比重,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产业方面,而旅游业作为州直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其丰富的资源与落后的设施和规划等形成强烈的对比,要实现旅游开发的新突破,突出旅游服务业建设,加大其投资是非常必要的。

(三)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必须注重整体规划和决策 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我们必须以史为鉴,在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的前提下,做好州直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总体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和无效投资。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同时,把资金投向那些投资少、见效快、对州直经济有支撑作用的产业,集中全力,实现重点产业的突破。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关口,要实现州直经济超常规、跨越式 发展,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在保持一定的规模和速度的同时,注意结构的调整,将会有力地促进州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上一篇:最热公司年会致辞稿下一篇:大树移植养护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