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unit6复习导学案(共9篇)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六国论》导学案
高三语文组
王黎明
2014.12.18 复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
2、能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
3、提炼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基础知识巩固】
一、重要实词积累
(一)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
以谗.诛()革灭殆.
尽()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胜负之数.()
(二)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后秦击赵者再
(7)刺客不行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日削月割
理固宜然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义不赂秦
(3)不能独完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李牧连却之
(五)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思厥先祖父 4.暴秦之欲无厌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始速祸焉)
9.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0.洎牧以谗诛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一词多义
(1)兵 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2)暴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3)事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犹 犹抱薪救火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5)终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6)始 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8)得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然后得一夕安寝
二、虚词 1.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4)举以予人
(5)洎牧以谗诛(6)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7)至丹以荆卿为计(8)苟以天下之大
(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而
(1)赂秦而力亏(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4)二败而三胜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之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2)较秦之所得
(3)苟以天下之大(4)(4)子孙视之不甚惜 4.与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⑶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⑷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举以予人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五、名句默写
1.六国破灭,。2.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奉之弥繁,,至于颠覆。
4.古人云:“以地事秦,。” 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
6.有如此之势,,以趋于 亡。!【素材积累】
(一)课内素材积累
(1)写作素材: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角度点拨:①换个角度思维,你将获得对事物崭新的认识;②奋力以赴方能无往不胜;③失败的路往往是自己铺就的
(2)写作素材: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角度点拨:①善始还要善终;②打击人才便是自毁长城 【运用示例】
素材一:贪欲之害,小则害己,大则误国。苏洵曾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被秦各个击破,赂秦可谓一大忌。但看古之兴衰,我认为六国灭亡恰恰是因为人性的贪欲。就如苏洵所说“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就是因为贪欲使合纵人心不齐,各国君主心怀私欲和猜忌。也是因为贪欲,在秦的离间计前,赵国被利益蒙蔽了双眼,最终六国破灭。“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素材二: 权势者在某个时候是大众的主心骨,常常影响时代的发展和走向。一个国家在权势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发展机会,甚至被他国吞并。“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但要想治理好国家,当权者还要仁者爱人,为百姓谋福祉,为民族求发展,吸取历史教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假如六国能惜地爱民,哪有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素材三: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沧桑的兴亡轮回中,无数仁人志士坚守着道德和节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傲岸风骨和浩然正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充满了王昌龄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坚定信念;“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洋溢着辛弃疾试手补天裂的勇毅和豪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包含着林则徐年既老而不衰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他们无论身处何逆境,都能够把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凭着这崇高的道德和气节,我们的民族才能够在风浪里拨开云雾,继续前行。新时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我们坚定地承担起为国为民的使命!
素材四:
公祭日:以国家的名义凝聚民族信念和力量
根据安排,12月13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我国通过一系列公祭活动的举行,悼念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77年前,南京城破,30万同胞惨遭杀戮,血腥屠杀震惊世界。77年后,我国迎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国上下,深切悼念死于日寇侵略者屠刀下的遇难同胞,在回望沉痛历史中汲取血的教训,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凝心聚力。30万不是一个冰冷抽象的数字,它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及其背后的幸福家庭。国破家亡的经历教训不断咬噬我们的心灵,它让我们痛苦的同时变得更加清醒。
如今,77年过去了,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一直持续。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管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设立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逝者、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铭记历史,警示未来!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让国人的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国家公祭,意味着公祭活动将从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举行国家公祭,体现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意志,体现的是捍卫历史的坚定决心,体现的是中国在向世界宣示,历经侵略战争灾难的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公祭更是对妄图否定历史的日本右翼有力回击。
公祭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国家公祭日不是简单的一堆人聚在一起献花默哀,也不是单纯为了纪念和宣传,更不是为了累计仇恨,而是要在扼腕思考惨痛历史的同时,警醒人民莫忘历史,凝聚起国家、民族的信念和力量。是为了未来不再发生这样的大屠杀、大悲剧、大惨案,使人类永远和平相处、共生共存共发展。毕竟,缅怀历史是为了更好的迎接明天。
【写作训练】
经过大量实践研究, 笔者在导学案中设置了这样几个环节:“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和要点解读”“学以致用”“当堂检测”和“课后反思”。
一、明确课堂任务———让学生有可以达成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确定的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 它决定着教学行为, 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 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倘若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问题, 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而我们的导学案是学生“备课”的蓝本,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 所以这里我们改写成“学习目标”。
制定目标的时候要充分研究教材, 研究学情, 目标要简明、具体、易操作、易检测, 课时教学目标主 干要鲜明, 数量不能过多, 否则难以落实。
二、核心知识突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要点解读”中提高
本部分是导学案的主要内容, 是对本课时要求掌握的每个要点进行详细的解读, 通过问题的设置、思维的拓展、互动探究、例题的训练等方式层层深入, 使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知识, 达到提高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的目的。每一个要点在编写时又分为问题质疑、思维拓展、归纳小结、互动探究、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等环节。
1.问题质疑环节。本环节设置的 问题不能 太多太繁琐, 这样会浪费过多的时间, 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 所以问题必须是简练而目标明确的、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不能太难, 太难会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自信。这里是对知识要点最浅层次的剖析, 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并且在回答的过程中逐渐回忆起遗忘的知识, 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2.思维拓展环节。本环节问题的 设置比上 一个环节难度加大, 需要学生进行思考,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的甚至要通过合作交流解决。
3.归纳小结环节。高三复习课应该注重总结, 所以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 增加“归纳小结”这一环节, 可使学生养成善于归纳的好习惯,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的认知。
4.互动探究环节。这一环节设置 的问题应 该有一定的难度, 应该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 激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答案的欲望。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 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5.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环节。“典型例题”一 般是学生通过对重要知识点学习和分析之后的相应练习, 一般选用高考题或者是高考模拟题, 虽然有点难度, 但是应用性和概括性非常强,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大都能够顺利完成此类练习。“变式训练”要有针对性, 要起到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作用。
一节课中涉及的每个要点都这样 来一一突 破。作为高三的一轮复习课, 既要面面俱到也要重点突出, 还要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三、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
完成一节课的学习, 如果就直接收 场, 则显得不 够完美。每次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 我会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感悟, 有时候是体会科学家研究历程的艰辛, 有时候是体验知识的作用, 所以我在导学案的最后设置了“学以致用”这个环 节。一方面可 以加深学 生对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 也能提高 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往往是学生最喜欢的, 讨论也最 热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乐学”。
导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应是学习教材的有效辅助材料。实践证明, 通过导学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 通过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 通过导学案有利于提高学生 学习的兴 趣, 激发学习 动机,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经过大量实践研究,笔者在导学案中设置了这样几个环节:“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和要点解读”“学以致用”“当堂检测”和“课后反思”。
一、明确课堂任务——让学生有可以达成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确定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倘若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而我们的导学案是学生“备课”的蓝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所以这里我们改写成“学习目标”。
制定目标的时候要充分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目标要简明、具体、易操作、易检测,课时教学目标主干要鲜明,数量不能过多,否则难以落实。
二、核心知识突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要点解读”中提高
本部分是导学案的主要内容,是对本课时要求掌握的每个要点进行详细的解读,通过问题的设置、思维的拓展、互动探究、例题的训练等方式层层深入,使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知识,达到提高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的目的。每一个要点在编写时又分为问题质疑、思维拓展、归纳小结、互动探究、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等环节。
1.问题质疑环节。
本环节设置的问题不能太多太繁琐,这样会浪费过多的时间,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所以问题必须是简练而目标明确的、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不能太难,太难会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自信。这里是对知识要点最浅层次的剖析,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在回答的过程中逐渐回忆起遗忘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2.思维拓展环节。
本环节问题的设置比上一个环节难度加大,需要学生进行思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的甚至要通过合作交流解决。
3.归纳小结环节。
高三复习课应该注重总结,所以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归纳小结”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养成善于归纳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的认知。
4.互动探究环节。
这一环节设置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应该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答案的欲望。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5.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环节。
“典型例题”一般是学生通过对重要知识点学习和分析之后的相应练习,一般选用高考题或者是高考模拟题,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应用性和概括性非常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够顺利完成此类练习。“变式训练”要有针对性,要起到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作用。
一节课中涉及的每个要点都这样来一一突破。作为高三的一轮复习课,既要面面俱到也要重点突出,还要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三、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
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如果就直接收场,则显得不够完美。每次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我会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感悟,有时候是体会科学家研究历程的艰辛,有时候是体验知识的作用,所以我在导学案的最后设置了“学以致用”这个环节。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往往是学生最喜欢的,讨论也最热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乐学”。
导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应是学习教材的有效辅助材料。实践证明,通过导学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通过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通过导学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中考作文的应对能力
2、使学生掌握考场作文的技巧
二、知识链接
见《2011年语文中考作文复习资料》、《2011年语文中考快车道》及其它相关作文资料
三、学法指导
(1)预习阶段(课前)
学生自学复习《2011年语文中考作文复习资料》、《2011年语文中考快车道》及其它相关作文资料,并明确学习目标:
1、提高中考作文的应对能力;
2、掌握考场作文的技巧。对自学中不能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以便提问。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
(2)课堂学习阶段
A各个学习小组由组长先向老师汇报本组预习情况。B各个小组针对预习中提出的质疑进行讨论,要求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由组长归纳好讨论结果。
C教师巡堂,适时指导。
四、检测、反馈学习成果阶段
1、各个学习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展示(书写或口述)本组学习的成果
2、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对疑惑地方提问,由展示小组或其他小组补充解答
3、学生随堂练笔,并抽样展示
4、教师在难理解处作适当指导
5、五、点评总结
师生对各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表扬学习表现优异的同学
六、布置作业
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字数不少于600字
一、目标导学
1、认识作者
2、识记文言词语
3、翻译句子
4、掌握内容
5、分析写法
二、自主复习组长检查
(一)认识作者:沈括,北宋,代表作《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二)识记文言词语 通假字
(1)活板 “板”通“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 “以”,“已”和“后”连用,表示时间。(3)若止印三二本 “止”,通“只”。(4)文理有疏密 “文”通“纹”
一词多义 1.为
(1)唐人尚未盛为之 动词,做(2)皆为板本 动词,是(3)又为活板 动词,发明(4)每字为一印 动词,刻(5)满铁范为一板 动词,成为(6)未为简易 动词,算是(7)极为神速 动词,算是(8)每韵为一帖 动词,做(9)不以木为之者 动词,刻制
(10)为予群从所得 介词,被,被动用法 2.以
(1)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介词,用,拿(2)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介词,把(3)以一平板按其面 介词,用,拿
(4)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5)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 介词,用
3.其(1)其法 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代词,指铁板的(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代词,指排好的字模(4)其印自落 代词,那些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代词,他的 4.之
(1)唐人尚未盛为之 代指“板印书籍”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代词“这”; 代指“铁板”(3)持就火炀之 代指“铁板”(4)更互用之 代指“两块铁板”
(5)则以纸帖之 代指不用的字模(6)旋刻之 代指“奇字”(7)不以木为之者 代指活字模(8)以手拂之 代指字模 5.帖
(1)则以纸帖之 动词,用标签标出(2)每韵为一帖 名词,标签 6.就
(1)持就火炀之 动词,靠近(2)瞬息可就 动词,完成 7.若
(1)不若燔土 如,像(2)若止印三二本 如果 8.火
(1)以草火烧 名词作状语,用火烧(2)再火令药熔 名词作动词,用火烧 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 名词作状语,表工具,“用雕版” 2.火烧令坚 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火” 3.用讫再火令药熔 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4.则以纸帖之 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三)、翻译(组长检查)
(四)内容理解
1、《活板》要说明的对象是“活板印刷”,特点——活(1)、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2)、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3)、每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
(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作法是活的(5)、更互用之——用法是活的
(6)、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拆法是活的
(五)说明方法
1.“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的说明刻字的厚度、硬度。2.“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突出了字印用平板按压后十分平整的特点。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活板能提高印刷速度的优点,印得越多越快。
4、“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
5、“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字印树目是活的,突出了活板的“活”。二典例示范
(一)完成18——22题。(14分)庆历中,有布衣毕昇,„„ 殊不沾污。18.解释句中加粗部分。(2分)
(1)又为活板()(2)和纸灰之类冒之()
(3)持就火炀之()(4)更互用之,瞬息可就。()()19.翻译。(2分)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20.制作活板的第一道工序是(),所用的原料是(),用火烧活字的目的是()(请分别用原文中的一个二字词回答)(2分)
21.这段文字中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用自己的分别把各个步骤的名称填在符号后横线上。(4分)设置铁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平版面 22.阅读《梦溪笔谈》中关于“炼钢”的记载,回答问题。(4分)
《梦溪笔谈》(卷三 辨证一):“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 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 钢耳,暂假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余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 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 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 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 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注释:假:借、靠;濯:淘洗;尽:不断;累:累计;耗:损耗,减少。(1)从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并说说其意思。(2分)
(2)如果我们所吃的拉面需要面呈现出面筋,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应该怎样操作?(2分)
答案:18.(1)发明(2)混合(3)靠着(4)交换着;完成。19.用完后再用火烤使药熔
化了,用手掸去,一点也不会沾上脏东西。20.刻字、胶泥、令坚21.用药物蒙铁板、设置铁范、密布字印、用火烧。22.(1)(2分)百炼成钢,比喻人经过多次刻苦的锻炼,非常坚强,或成为优秀的人物。(2)(2分)多揉多摔打
(二)【甲】宋朝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用粘性胶泥作成厚块,刻上一个一个字,用火把泥块烧硬。印书时,就把一个个活字块,按照书稿的次序,放在一块铁板上,用松香、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压平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继续使用。这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改革。 考试大为你加油【乙】庆历中,有布衣毕升„„殊不沾污。
【点拨】甲文和乙文表现的是同一内容,但各有侧重。甲文重在介绍书籍的演变因而介绍得比较概括,乙文重在介绍活字印刷的工序,因而说明得具体而详细。 1.甲文划线句中“厚”字的意思_______;乙文划线句中“薄”字的意思是_______。2.乙文中哪些句子说明活版的制版过程时说“了甲文中说的“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 3.乙文在说明活版的制版过程时说“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这个句子中的“和”从词性上说,是一个_______词,意为_______;甲文说“用松香、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句子中的“和”从词性上说是一个_______词,读_______。4.甲文和乙文为了说明活字印刷“活”的特征,都用了适当的说明方法,甲文主要用的是_______;乙文则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等方法。
5.加粗字词性相同的一项()A、每字为一印 若止印三二本 B、火烧令坚 再火令药熔
C、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 D、木格贮之 以手拂之 6.从乙文中找出同义词和反义词各一组。
7.乙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甲文概括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意义的一句话是_______甲文中概括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一句话是_______。
【答案】1.活字模字模上的笔画2.略3.动混合连hé4.作诠释列数字作比较5.D6.略7.程序顺序(时间顺序)这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改革。
三、堂清检测
(一)①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殊不沾污。活板的主要特征是
()A 印刷速度快 B 印刷质量好C 制版比较容易 D 印完,可以拆版 E 发现错误可以改正 F 活 2 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正确的是()A ①ㄧ②③ㄧ④⑤⑥ㄧ⑦⑧⑨⑩ B ①ㄧ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 ①ㄧ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 ①②ㄧ③④⑤⑥ㄧ⑦⑧⑨ㄧ⑩ 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C 逻辑顺序 D 程序顺序 4 这段文字中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五个步骤,它们的正确顺序是怎样的?请将它们的字母
按顺序写在横线上。A 以火熔药 B 用药物蒙盖铁板C 按平版面 D 设置铁板E 排列字印 5 这段文字中说明活板印刷速度快的原句是“ ”和“ ”。6 这段文字的⑦⑧⑨句说明的是()A 每一字皆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B “之”“也”等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C 活字的存放。
D 活板对印刷中会遇到的一板内有重复的字和生僻字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7 活字的印模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这种材料有什么优越性?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填入括号内,并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A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作用。B 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作用。
C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作用。D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作用。E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作用。答案:1 F 2 B 3 D 4 D、B、E、A、C5 极为神速,瞬息可就6 D7 活字印模是用胶泥制作的,它的优越性是遇水不变形,不与药物相粘,拆板方便。8 A 打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刻字的深度。B 打比喻。形象的说明了活板字面平整的程度。C 列数字、作比较。突出了活板能提高印刷速度的优点,印得越多越快。D 作比较。突出了胶泥所制印模的优越性。E 举事例、列数字。具体说明了字印数目是活的,突出了活板的“活”。
(二)庆历中,„„殊不沾污。
7、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12分)持就火炀之 则字平如砥 以纸帖之 用讫....再火令药熔 不若燔土 为余群从所得 ..
8、选出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4分)
满铁范为一板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不以木为之者 则以纸帖之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C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B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9、选出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4分)
A有/奇字/素无备者 B若/印数/十百千本 C用讫/再火令/药熔 D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10、选出下列句中“其”字所指代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4分)A其法:用胶泥刻字(指代毕升)B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指铁板)
C则以一铁板按其面(指铁框)D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指先设的铁板)
11、“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翻译(4分)
12、选出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4分)
A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排版、印刷和拆板四大工序。
B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C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集中体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便于便于贮存重排等方面。
D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用“火炀”。
13、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4分)
14、根据文意说说活板印刷术提高工效的关键是:(4分)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方家(2)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3)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4)为最善。其法:取新纩(5)中独茧缕(6),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7),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8)。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注释:选自《梦溪笔谈》。(2)[方家]行家。(3)[碗唇]碗边。(4)[缕悬]用丝线悬挂。(5)[纩(kuang)]丝绵。(6)[独茧缕]单根的蚕丝。(7)[磨而指北者](有的针)用磁石磨后指北。
15、解释加点的字(8分)然常微偏东()指南、北者皆有之()其法()莫可原其理()....
16、文章介绍了指南针的几种使用方法?(8分)
17、沈括对指南针的研究是有卓越成就的,试从这篇短文中找出作者有哪些发现?(6分)
18、翻译句子(8分)
①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 ②莫可原其理
答案:
7、yáng dǐ tiě qì fán wèi 解释: 烘烤。磨刀石。用标签标出。完。烧。被。
8、D
9、A
10、D
11、如果印几十本乃至上百上千本,就十分快速。
12、D
13、刻字——制版——排版——印刷
14、①用两块铁板交互使用,这样可以连续排版。② 是采用了按音韵贮存字模的科学检字法。
15、稍微 方法 都 推究。
16、四种:水浮法;指爪法;碗边法;缕悬法或浮于水面、放在指甲上、置于碗边、以线悬挂
17、(1)磁针指向不是正南方,而是略偏东(2)磁针有四种装置方法,缕悬法最好(3)磁针有指南、指北之分
18、①用芥子大小的蜡块把针的中腰粘住。②没有办法可以推究它的道理。
(三)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殊不沾污。(共8分)18.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持就火炀之()(2)更互用之()(3)则字平如砥()(4)有奇字素无备者()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20.说说“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的原因是什么。(2分)21.用“燔土”为字印的优点有哪些?(可用原文)(2分)答案: 18.(1)烤;(2)交替,轮流;(3)磨刀石;(4)特殊的字或冷僻、不常用的字。19.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20.因为活版印刷的效能,在于印得越多越快,而印得少的话,制作字模的功夫太大,不简便。燔土做字模,遇水不膨胀,而且用完后可以直接用火烤将字模 参取出,字模不受损伤而且易于清洁和保管。或原文:不相粘,不沾污
(四)①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活板》选自《 》,作者,字。印刷术与、、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蜡和纸灰()更互()
3、选出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
A、薄如钱唇(边缘)每字为一印(字模)
B、有奇字素无备者(生僻字)则以一平板按其面(指铁框)C、更互用之(二铁板)持就火炀之(靠近)D、又为活板(发明)则字平如砥(磨刀石)
4、翻译下列句子。(1)火烧令坚:(2)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5、选出下列停顿正确的一项()
A、其上 /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 / 冒之 B、则以 / 一铁范置 / 铁板上 C、用讫 / 再火令 / 药熔
6、这段文字中有哪些短语突出了“活板”的“活”这个主要特征?请摘出来,并且说说它们各说明了“活板”的什么特征。
7、上文第⑤和第⑩句都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梦溪笔谈 沈括 存中 指南针 火药 造纸术
2、huò gēng
3、B
4、(1)用火烧使它坚硬(2)每一个韵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
Unit 11Couldyou pleasetellmewheretherestroomsare ?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单元的重点词汇
2、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基本句型及交际用语 【互动课堂】
一、基本词汇:写出下列英语单词或翻译汉语意思
bookshop ?
Excuse me , couldyou pleasetellme howthebookshop ?
Excuse me , could you tell meto thebookshop Excuse me , couldyou tell me the bookshop Excuse me , could you tell me whichthebookshop ?
1、公共厕所;休息室
2、洗发剂;香波
3、杂货店;药店
4、电动扶梯;自动扶梯
5、魔术;魔力
6、新鲜的;清新的 7.uncrowded8.clown9.staff 10.市场;集市
11、借给;借出借给某人某物相当于
12、park(动词(名词)
禁止停车
13、直接的;直率的
14、命令;指示
15、觉得奇怪;想知道
16、引导;引诱
17、使麻烦;麻烦;打扰
二、基本短语:汉英互译
1、邮局
2、打个电话
3、在……与……之间、贴近;靠近
5、save many6.gopast7.exchangemoney8.turnleft9、决定干……、闲逛
11、新鲜的空气
12、免费的演奏会
13、在书店里
14、花太多的钱
15、有点儿
16、玩得开心
17、度假
18、穿上盛装;装扮
19、……和……两个都20、寻找
21.takedance lessons22.theScienceMuseum23.rockband24.询问;请求
25、另一方面
26、擅长于……
27、依据;依靠
28、lentsth.To sb.29.suchas30.handin
三、基本句型
1、对不起,你能告诉我去书店的路吗?
Excuse me , could youpleasetellmethe
2、当然,在二楼有个药店。
’s athefloor.3、在药店和银行之间有个书店。
There isa bookshopthedrugstore thebank.4、乘电梯上二楼,向右拐。
the tothefloorand5、走过银行。
thebank.四、复习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
1.—Couldyou pleasethewindow ?—Sure , IA.open not,couldB.not open , could
C.not opening , canD.not open ,can
2.Theyoung soldierreallydoesn’tknowto stop the baby cryinghard.A.whatto doB.how to doC.when to do D.where to do 3.Aterworkingall day,I feeloftired.A.alittleB.a bitC.kindD.kind of 4.---Howlong it ? –Forabout2 hours.A.does, rainB.is , rainingC.has , rainedD.has, beenraining 5.Idon’tmindby bus ,butIhateinqueues.A.totravel , standing B.traveled ,standing
C.traveling ,tostandD.traveling ,standing6.I wonderIcanuseyour MP3?---Sure.A.whatB.thatC.ifD.why
7.Jimran asfastashecouldthe others.A.astocatchup withB.in orderto catchup withC.sothat hecaughtup withD,.to becaughtup with8.Wedon’tknowtheirparentsare.A.thatB.whatC.whyD.which
from
9.—Whatareyou goingto do nextweekend ?
--I’mnot sure.MayberI’llwithmyfriendsatthe mall.A.dress up B.hang outC.setupD.break off10.I hadalittletroubleEnglishgrammer.A.learn B.learnedC.learningD.to learn
11.—Whatdoesthesentence ―Don’ttroubletroubletill
troubleyou.‖ meanhavenoidea.A.trouble,SorryB.troubles;SorryC.trouble,Yes D.will trouble, Yes 12.—MayIyoudictionary ?I’m notsure aboutthisword.--Sorry,I itin the bedroomthismorning.A.lend , leftB.lend,forgotC.use, leftD.borrow,forgot13.—Doyou know ?---Yes , Ido.Shecame hereon foot.A.whereLucycame fromB.howLucy camehere
C.wheredidLucycome fromD.how didLucy come here14.—Excuseme ,couldyoutellme ?
--There’sabankon thesecondfloor.Youcan make it there.A.where I canchangemoneyB.howI canget to thebankC.ifthere’sabanknear here D.where the bank is
15.---Iwonderifhe us inthediscussiontonight.--I believeif hehishomework,he willjoin us.A.willjoin ,willfinishB.willjoin;finishesC.joins;finishesD.joins;willfinish
(二)、根据句意用括号内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The street istheSpring Festivalisover.2.Theshirtis only15 yuan.It’s(expensive)
3.Theywanttovisitthe world’s(large)waterslides.4.There aresome(clown)playingwithchildren.5.Thanksforinvitingme toyour party.It’sa carefully(organize)Party.6.The staffin ourcompany(be)veryfriendlytoeach other.7.Ipreferoutside.8.There’salwayssomething 9.Theydecided(go)tothezoo.10.Isthereagoodrestaurant(eat)around ?
11.I’dliketobuy some(write)paper.12.Youcantaketheelevatortothe(two)floor.13.Look!There isanoldman(sit)underthetree.14.Janeprefers(be)outsidetostayingathomeonweekends.15.The computeris(expensive).It’scheapandIhaveenough moneytobut it.(三)按要求改写句子,每空一词。
1、―Wherewill youwait forme ?‖ sheaskedme.(改为间接引语)SheaskedmeIwaitfor her.2.Ishe from England ? Couldyoutell me?(合并为含有宾语从句的复合句)CouldyoutellmefromEngland ?
3.Couldyoutellmehow I cangettothe nearestsupermarket ?(改为简单句)Couldyoutellmethenearest supermarket ?
(四)用所给词组的适当形式填空
“学案导学”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作为教学途径,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为“导学案”、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的引导。
1.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学生只有从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主动的“探究者”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有从十足的“主宰者”角色转换为“引领者”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学案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思路为主线,全方位地呈现了知识点,引导学生立体地掌握知识,从学习实践中提炼、反思、提升,整个过程中以自我发现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为主要学习方式,充分地调动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了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
2. 发现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家布鲁诺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被视为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其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和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一位知识的探究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更便于提升自我。对于学生问题或是症结所在,教师可以彻底了解、科学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尤其是在高三的英语复习课中,应用此模式可以促使教师整合教材,尽快地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和体系,使得知识系统化。
3. 处理教材内容的现行组织者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教学中应采用处理教材内容的现行组织者策略,即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学生既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有意义、有目的地自主探究学习。
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高三英语课的复习,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现行教材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编排的,学生在知识迁移的作用下,具有自主探究尝试成功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使原有认知及知识结构得以改造或重组。
4. 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能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现象、动手实践与思考问题。而对于高中生而言,其独立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喜欢讨论、探究问题发生的来龙去脉,搞明白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伴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对应逐渐削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案导学”模式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高三学生“英语学案导学复习”模式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8名英语学习水平不同的2013级高三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在进入高三年级复习前,从未进行过该模式的学习。第一次的数据收集是在他们未进行该模式复习之前,而进行第二次的数据收集时,他们使用该模式已有3个月的时间。所采用的数据收集为他们高三摸底成绩和他们的期中考试成绩,均为实验对象所在的学校进行的集体大规模考试,因此数据分析有一定的信度。在8名个案研究对象中,有一人未采取该模式进行复习。
本研究试图通过个案研究引导高三英语复习课的导向,比对具有不同学科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在高三阶段的提升水平和空间,形成及时的反馈和调整方略。
本研究的具体研究问题为:(1)应用该模式后,学生的英语成绩是否有进步?复习课授课方式的转变对于学生整体学科水平的提升有否有效?(2)对于原基础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而言,该模式是否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3)外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别在此种授课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是否会有影响?
三、研究数据
表1为8名学生进入高三复习前的摸底测试成绩,为本实验个案研究的前测成绩,从成绩分布来看(换算为百分制),1号和2号学生的成绩较为优秀,6号和7号学生的成绩良好,其余4名学生的成绩为及格水平。8号学生所在的班级未用该模式进行复习,其余7名学生所在的班级均采用了该模式进行复习。
表2中的信息取自实施该模式教学后的三个月,学校进行期中测试,与前测相比,学校总体的平均分没有明显变化,其中前测时平均分为102分,期中考试平均分为103.4分。两次试题均为综合性测试,区分度良好。两次测试对比来看,在实施英语“学案导学模式”复习后,有4名学生成绩不同程度有所提升,8名学生中仅有1号学生的成绩略有下降(该生属于英语学科尖子生),另有4名学生的英语成绩在总体学科的相对名次有所提升,整体有进步的趋势。8号学生的成绩虽也有所进步,但提升的幅度并不及其他个体研究对象,仍对自身的成绩不满意。
四、分析与讨论
1. 高三学生英语复习模式的转变
学生进入高三年级后,多数学校采取的都是四轮复习法,即一轮复习教材,二轮复习专题语法,三轮复习突破题型解法,四轮复习进行模拟训练。而在多数学校的一轮复习中,普遍采取固有的教学模式,即从高一起,进行逐个单元的复习,复习的重点聚焦在词语及语法的运用上,复习课的氛围无生机可言,多数的课堂为教师的“一言堂”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性缺失。我们不能否定传统授课模式的优点,它可以较为准确地直击高考重点与难点,准确度高。但是学生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其学习效率必然低下。而采取“英语学案导学复习”模式,学生的课堂兴趣性明显增强,课堂上授课的针对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突破点将集中在学生不解的个别问题上,大大地提升了课上的听课效率。此外,学生的课堂活动大幅度增加。根据表2,在经过了3个月的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践后,学生的英语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学习效率、学习热情也会随之提升,其自身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提高。因此,采取应用该模式后,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有进步的。
2. 高三学生英语语言水平
从上面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学生在高三正式开学前的摸底考试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和良好学生的差异并不明显,而在实验了3个月后,良好层次的学生水平提升较快,8号学生由于未采用该模式复习,其英语语言水平几乎没有提升;而1号学生由于原有的基础英语水平较高,其提升空间有限,在实施了新的复习模式后,上升不明显,相反有了小幅度的下降,除去偶然性因素,优秀的学生在新的复习模式中有些时候并不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这一点也是必须引起关注的地方。
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提升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课前预习准备充分,提高了课堂效率;
(2)课上学习思路明确,提高了听课的针对性;
(3)课上学生活动增多,提升了课堂的活跃度;
(4)课上练习、反馈、评价加强,提升了课堂的容量。
在该模式下,学生的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竞争学习相结合,从表1和表2的对比中,可以得出结论:中等生受益较大,其学习的途径增多,学习的途径更为直观、方便。而优等生由于自身上升空间小等因素,其成绩的提升并不突出,这也从另一层面反映出“英语学案导学复习”模式对学科优等生的提升作用有待巩固和提高。
3. 性别与授课模式
在此实验过程中,2号、3号、4号及5号学生的进步幅度较为突出,其性别均为女。很多研究表明,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性别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女生的外语学习成绩明显好于男生。本研究发现,在应用新的复习授课模式后,女生的进步依然强于男生。女生在语感、课堂准备、课堂听课效率等方面优于男生,更善于总结、归纳、查找和发现问题。因此,“英语学案导学复习”模式的转变对女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又一次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结语
通过对案例研究发现,高三学生应用“英语学案导学复习”模式后,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相对应会出现变化,不同基础的学生,其变化程度不同。英语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其提高程度不一定十分明显,但限于本研究的样本太小,不能完全验证问题;英语成绩水平良好的学生,其英语水平提升空间较大,其对自身的进步是满意的,证明此模式是有效的;英语水平及格的学生,其英语水平有提升,但是限于原有的基础,提升有限。对于英语水平处于良好和及格的男生,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英语学习方法,提升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总之,“英语学案导学复习”的研究前景广阔,需要不断研究,认真总结,挖掘出对教学水平提升的巨大潜力和作用,使“学案导学”适应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进入高三后,全面、有效、科学的复习成为教与学的重要内容,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采用。在“英语学案导学复习”模式中,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而教师则借助“导学案”模式,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案“导学”,课堂效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变英.“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1 “导学”科学实验
笔者认为,初中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中考复习首先应从实验入手,以科学内容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据,“引导”学生将实验分类罗列……,进而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复习.这些实验对形成概念和规律说服力强,易于理解.通过这样的“导学”复习,学生对整个初中物理实验耳目一新,居高临下;同时,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充分理解,永远不忘.例如:两个灯泡串联后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两灯发光,用一导线并联在某一灯泡两端(灯泡被短路),该灯不发光 ,对这一问题学生总是有疑问;再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灯泡断路时,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这一问题学生很难理解等.对类似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很容易就解决了.所以实验复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较好地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各种能力;再者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国际上物理教学正在进行深刻的改革,加强实验教学是国际领域中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落实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中考复习中改革实验复习也势在必行.
2 “导学”科学内容
《课程标准》将初中物理分为两部分:科学探究(即科学方法)和科学内容.而科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部分内容的呈现,在不同的教材中有不同的结构和顺序,对中考来说,无论结构如何,顺序怎样,学生都要以同样的标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老师对学生“导学”复习时,以《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为依据分块复习,使学生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不会因使用教材不同而导致知识缺陷,思维空挡.
科学内容中的物质部分明确指出:各种物体,微粒和场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物质,而“物质”所涉及的科学内容,多数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新材料的发展前沿相联系.因此学生复习时要从三方面入手进行“导学”:一是对身边的物质有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二是对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寸的认识,让学生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三是与当前蓬勃发展的材料科学相联系,让学生注意体会STS的关系.复习方法采用相同的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提高复习效率.在能力要求上有明确的目标,如:对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要求学生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的角度对物质分类;能评估某些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积极、消极的影响等.
在科学内容的第二部分:运动和相互作用中,深刻地阐述了各种运动规律,指出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各种物质都以不同的形式运动着,它们之间发生着相互作用,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现象,遵从着各自的规律.其内容包括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它们都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通过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学习,掌握了科学知识,学习了科学方法,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也有相同的模式:从现象出发——认识规律——应用于社会.通过这样的“导学”,使学生明确了复习的方法,即可按照这种模式将各部分内容系统整理,深刻理解,拓宽思维,完善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各种运动形式的发生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伴随着各种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科学内容明确指出:能量的转换和守恒是自然科学的核心之一.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广泛渗透于各学科中,并和各种产业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其他部分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又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同时还涉及生物能源的开发、环境保护问题等.因此,复习时采取如下方式“导学”:牢牢把握高层次,在前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体现层次的提高,使学生感到层次提高的具体所在,切忌出现前一部分的重现.例如: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水汽化成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首先肯定“水汽化成水蒸气,吸热发生了物态变化”,其次强调“橡胶塞弹出”橡胶塞获得了动能,再进一步深层次分析:能量转化问题,找出能量转化的原因,水蒸气做了功,内能减少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能的形式、能的改变、能的转化、做功等.再如:家庭电路中,导线连接处接触不好,往往会在那里发热过多出现危险.首先使学生明确电路的组成、连接及遵从的规律,其次强调“会在那里发热及发热过多”,指出“有热量产生、消耗电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及遵从的规律(焦耳定律)以及能量的转化对现实产生的后果”等.
通过这样的“导学”,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训练学生思维奠定了基础,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所帮助.
3 “导学”思维训练
面对高考,现代文阅读一直是公认的最难把握的部分。而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教学也似乎处于被忽略的境地。《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切实的抓住现代文教学,引领学生赏析文本内涵,梳理技巧方法,从而在语文高考中应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时更有把握、更加从容。
散文阅读,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自查:
1、词语理解
2、句子理解
3、标题
4、谋篇布局
5、艺术手法
6、文本意蕴
下面就以上述六点为纲,具体进行解析。
1、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
答题技巧: ① 联系上下文,根据词语本身意义,推断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
② 注意修辞手法,如果词语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答题关键是把词语由喻体、拟体还原为本体。
③ 联系语境,对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答题关键是进行直接正面的描述。
如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第13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解析】此题首先应从“孱弱”的本意入手思考,然后结合语境去分析在文段中作者赋予该词的内涵,进而梳理一下本段的层次:前两句总写;第三至六句讲的是这家有虚无浮华的气息;第七句讲的是这家生活不大有定规以及咖啡的味道较弱;第八至第十句讲的是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从而全面地总结出“孱弱”的含义。
【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句子;(2)使用特殊的修辞和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3)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4)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答题技巧:
①整体把握句意,抓住句子主干的同时,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②句不离段或文,分析句子特征,在语境中探求句子的内涵、深刻意蕴或联想义。语句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③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岳桦》第15题: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解析】该句属于深奥含蓄的类型,理解其深层内涵,应该将句中的抽象修饰类表述,如“神秘的力量”“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喊叫”等,结合段落和全文的中心,具体细致的表述出来,最好分条目写出。
【答案】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
3、理解标题的作用
“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标题对于一篇文章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高考试题中也多会从标题的作用角度加以考查,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标题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去思考,具体表现为:
①内容: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点明话题、中心事件、背景,作者情感,文章主旨;
②结构:行文线索(叙事、抒情的线索),贯穿全文。
③形式: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作用有形象、突出、醒目、新颖、设置悬念等。
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第23题: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解析】该题主要从内容和作者情感上去分析即可。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老腔的艺术魅力。老腔是关中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演奏方式。《白鹿原》是作者陈忠实的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在关中地区。白鹿原是关中大地的象征,老腔是关中的演奏。所以老腔是飘荡在白鹿原上的。而作者书中没有老腔的表演是陈忠实的遗憾,后来的话剧版本中有了老腔的表演,让作者释怀了。也就是说作者是想要将老腔加入自己的书中的。【答案】①《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而老腔饱含着关中大地的神韵,题目《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体现了老腔与关中大地的血肉联系。②《白鹿原》是陈忠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者曾为《白鹿原》没有写到老腔而遗憾,本文以《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为题体现了老腔对作者的影响与震撼。③《白鹿原》和老腔一样都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再如2015年高考福建卷《纸上故乡》第14题: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分)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标题的含义,要联系全文,从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及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纸上”表明是文字创作,包括他人和自己。“故乡”则揭示文章的主旨。
【答案】 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抒解“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4、分析谋篇布局
文章的谋篇布局即行文结构及语段的设计安排。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答对时应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及其作用。
常见命题类型:
(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文章的结构方式或行文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①整体结构:把握线索,分清层次关系(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总分总,总分,分总)。
②照应结构:首尾照应,前后语意照应。
③过度类结构:承上启下,统领下文,总结上文。(2)要求明确“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开头的作用)”。(3)局部段落、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其解题思路应结合段落位置,明确句段的作用,厘清答题的方向。句段结构上的作用有以下几种:
①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②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③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司马祠》第18题:第二段“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首先,应根据本段的位置,参看其前后两段的内容,考虑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然后再从内容的角度结合文本自身去解析具体的作用;最后从词句中的关键词及文本的情感主旨方面进一步考虑其作用。
【答案】⑴统领下文,承上启下;⑵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走向;⑶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
5、赏析艺术手法
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既具有其深刻的思想性,又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而产生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看,艺术手法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奠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主旨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5)综合考查以上内容。要求学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地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考查的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切入加以思考: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二是这种手法是怎样运用的,要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作答;三是有什么表达效果或作用。注意用自己的话评价鉴赏。组织答案时应注意语言顺序。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第24题: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解析】文中第④段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比喻对事物特征的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文中第④段运用这两种艺术手法,讲老腔给人的震撼力形象生动的描写了出来。结合比喻和排比的作用和在文中的艺术效果,综合作答即可。
【答案】①第四段中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老腔的声音比作“渭水波浪的涛声”、“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等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腔撼人肺腑的神韵以及老腔与关中乡村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老腔对作者带来的震撼。②第四段中“这是……”“亦或是……”“也像是……”等句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极具气势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无限遐想和难以言喻的震撼。
6、探究文本意蕴
文本意蕴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人文精神等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面。读者的独特视角往往能开掘作品的内涵,可自主发挥,但必须依据、紧扣、尊重文本,按照题目的指向,在文本寻找论据,提取有效信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应该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能力层级为探究F。
探究类题目命题原则及特点:1.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2.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3.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直接答案。4.答案有限制:不会像读后感那样可以百花齐放,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
答题模式:叙述+分析+评价。
如2015年高考湖北卷《头脑中的旅行》第19题: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解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答案】
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③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②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③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
答案示例三: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②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目睹,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③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
附:关于易混术语的区分:
1、“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2、“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3、描写的角度
【7aunit6复习导学案】推荐阅读:
牛津英语7aunit6教案11-01
浮力复习导学案12-19
九年级英语复习导学案10-12
圆与方程复习课导学案06-14
高考化学复习学案11-03
文言句式复习学案11-29
声现象中考复习学案06-24
光现象复习课学案07-12
逍遥游复习学案习题07-08
八上英语期末复习学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