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调研报告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调研报告(推荐8篇)

村调研报告 篇1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措施。在新农村建设中,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详细了解掌握我市新农村建设现状,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我对分包的XX镇XX村和XX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镇XX村和XX村位于XX市南20公里处的XX镇东部,是相连的两个村庄。XX村有13个村民组,总人口4980人,党员120人,总耕地面积2760亩。该村交通便利,村内主干道全部拓宽、铺砂、大部分已硬化。水、电配套成网,用电户、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100%。通讯条件优越,信息网络健全,电信、互联网均与国内国际联通,电话(包括手机)入户率80%。建成标准化小学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民享受初级医疗保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100%。该村境内厂矿较多,1有X矿4家,面粉厂l家,挂面厂3家,碳素厂1家,造纸厂1家。近年来,XX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在带领全村人民改善基础条件、发展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干群关系融洽,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大、信心足。

XX村地域面积1.5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组,502户,2198口人,耕地面积620亩。现有各类工业企业12家,主导产业为耐火材料,从业人数980人,就业率达到97.5%。2008年村人均纯收入9424元。先后获得XX市“经济实力三十强”、XX市“生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列为XX市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综合达标工程实施村。近年来,村“两委” 带领全体村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聘请北京中铁工程设计院对全村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投资2300万元建设的村民小区—XX新村已经初具规模。村民入住小区后,平整老宅可恢复土地300余亩,用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养殖业,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目前,全村上下团结一致,形成了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二、取得的成效

XX村和XX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村民小区布局合理、建设到位。XX村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管理体

制,把村庄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成了132套村民住宅的南苑小区,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有条件的村民到新农村住宅区居住。XX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统一规划建成了村民居住小区—XX新村,现已建成楼房6栋,320套,部分村民已经入住。二是村容村貌不断改善。两村主干道全部实现了硬化,街道两侧进行了统一改造、绿化,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环境。两村以“清洁家园百日行动”为契机,建立了村环卫队,实现了主干道全天保洁,垃圾当天处理,环境卫生得到了极大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三是村民素质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观念的深入人心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村民素质有了较大提高,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涌现出一批文明标兵户、致富能手、好媳妇、好婆婆。村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部分富余劳动力都在本地的企业找到了工作,没有工作的村民也都自谋职业,搞起了第三产业或养殖业。XX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343元,樊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424元,村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四是村两委班子建设得到了加强。XX村和XX村两委班子以“亲民、为民、富民”为中心,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加强了思想、组织、作风、能力和水平建设,按照“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基本要求开展工作,使村级领导班子真正成为了领导农民致

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

三、存在的问题

两村的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要实现村民全部搬迁到小区居住,短时间内有一定困难。XX新村小区楼房主体建设基本完成,但是收尾工程由于资金缺乏,进展缓慢;同时由于资金问题,村组道路户户通工程补贴措施村委难以落实,进展速度较慢。二是两村工业企业虽然较多,但都以耐材和资源型企业为主,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条,企业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并且缺乏集团化管理经营人才。三是村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XX村和XX村两千多名劳动力中,还有一部分人的文化程度是小学水平,大多数劳动力没有经过系统的农业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四是村容村貌需要进一步改善、美化,并做好维护,以巩固百日行动的成果。五是村企矛盾较为突出。X矿与当地群众因土地搬迁下陷而长期积累的矛盾,一时难以解决;工业粉尘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较大,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四、建议与对策

(一)发展集体经济

因地制宜开发项目,招商引资,进行产业扶持,盘活集体资产,拓宽收入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规范村财务管理,要利用发挥好“4+2+1”工作法,对村财务的使用及重大事项的开支情况进行公开,让群众及时方便的了解村务和村财务使用情况,增加透明度,进一步增强群众对村两委的信任。

(二)扩大宣传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村民为本,满足村民的现实需要,充分体现村民的意愿,着眼和立足于具体条件,在积极和科学的引导下让村民自己当家作主。要进一步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工作,让广大村民理解、拥护、支持新农村建设,并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果,影响带动村民,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三)重视生产

农村自古以来有靠天吃饭的传统,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大,导致农民本身转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政府在降低村民在养殖和种植业中的风险政策较少,给村民们的保障性较小。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提倡建立农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经济合作化组织,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提高农业技术含量,以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因此各村应采取有效措施在农村大搞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安全性生产发展模式,扶持村民们从事农业生产。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提高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方面要不断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满足村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村民的集体意识和大局观念,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引导村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补充村民紧缺的精神食粮。

(五)加强村民职业技能培训

大力加强村民职业技能培训,使村民基本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外出务工村民基本掌握一门实用职业技能。建立村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培训计划和教学内容,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村调研报告 篇2

大马营子村玉米种植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在大棚种植技术推广以前, 几乎家家户户依靠种植玉米来维持生计。当时玉米种植是这个村子的生命产业。近年来, 大棚种植黄瓜的技术生产方式在全村推广开来, 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大大超过玉米种植带来的微薄收入。这使玉米的龙头地位被动摇, 甚至今年以来几乎被大棚黄瓜种植取缔了。但由于某些地形不适合建造大棚, 某些人家的经济实力不够, 没有资金建造大棚, 某些农户满足于玉米种植的收益, 所以玉米种植依旧是这个村子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农户是大棚种植黄瓜, 农田种植玉米两者兼顾。当然, 也有部分农户只种植其中一种。

这个村子的玉米种植是半传统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原因主有以下几个:第一, 农民土地不集中, 很多农户把农田地势好、土质好的部分建造大棚种植其他蔬菜, 以至于使农民的玉米地被分割成小小的。以至于无法使用大的机械。第二, 农民的种植生产活动缺少统一的合作管理, 土地是你一块我一角, 这种生产方式使农机的使用极不方便, 不能发挥农机在大规模农业生产上的作用。第三, 有很多农户舍不得花钱雇农机, 也使耗费了大量的劳动力, 反而经济收益不好。

宜昌市黄马河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湖北;精准扶贫;调研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近年来不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本文以湖北省级贫困村——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黄马河村为例,通过分析该村的贫困现状、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283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现有贫困户92户228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体村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贫困仍是最基本的村情。

(一)生存状况差。一是收入水平低。村内无集体企业,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2015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0%,还有村级债务14.5万元。二是住居条件差。全村现有土坯房412户,其中危房382户。三是生活压力大。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多为老弱病残人口, 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自救能力差,生活水平低。

(二)基础设施弱。一是行路难。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部分住户因山高路陡,不通公路。二是用电难。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三是饮水难。饮水困难207户。

(三)脱贫解困难。一是自然条件恶劣。该村地处高山深谷,基础条件差,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二是农村劳力匮乏。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下来的主要是孩子和老人,且长期患慢性病或身体残疾。三是文化素质低下。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能力,又无技术,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二、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夷陵区一些基层干部对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担忧情绪。

一怕基础设施建不起。当前,贫困村群众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愿望十分迫切,但由于区乡财力有限,村级 造血功能更弱,筹集资金搞建设成为基层干部一大头痛的难事。难以筹集配套资金,不得不放弃一些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

二怕重大疾病治不起。近年来,随着新农合的全面实施和保障水平的逐年提升,困难群众就医现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目前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往往一个人得大病,全家便陷入困境。群众时常感叹“救护车一响,一头牛白养”。

三怕产业风险担不起。贫困村脱贫致富,推进产业帮扶是关键,但由于贫困群众缺技能、缺信息,势单力薄,农业又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多,效益低,加之市场千变万化,发展产业存在很大风险。调查中,很多乡镇干部感叹,引导群众发展产业经常是费力不讨好,群众“赚了钱不谢你,亏了本要找你”,产业风险真是担不起。

三、做好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以及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二是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三是精心谋划项目。要认真谋划项目,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四是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精准扶贫工作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扶贫村调研报告 篇4

不通公路是扶贫工作主要难题

六盘水市气象局(LWS)

摘要:经过深入调查了解,贫困地区大多是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要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首先要解决的是通路的问题。六枝特区中寨乡兴隆村大沟组,是六盘水市气象局党建扶贫的村组之一,是扶贫的关键村组。这里不通公路,他们投工投劳,不花一分钱,挖了一条便道,只能过摩托车,过不了汽车,要修通公路,资金是最大的问题。

关键词:扶贫 通组公路

一、基本情况

兴隆村是六枝特区中寨乡最边远的民族山村,本村大沟组(第八组)有23户87人,除了种粮没有其他经济收入。该组在半山坡上,与村办公室所在地相对高差约6百米,路程5公里,不通公路,只有崎岖山路与外界相连。大沟组是长寨至兴隆旅游公路实施的兴隆村“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新民居建设任务之一。由于交通极为不便,所有创建活动都难以实施。

二、“愚公移山”精神

5月15日,中午,从兴隆村田坝组走路过河到村委会办公室,要到本村大沟组(第八组)进行调研。摩托车在通村公里上一路颠簸,进入了大沟组自己刚挖通的小路。路是新挖的泥巴路,路全长3200米、宽约1.5米,不规则,弯急坡陡,但能跑摩托车。后来在村组长处了解到,这条摩托车道是该组投工投劳,包干到户,不花一分钱,全寨男女老少出动,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挖出来的。仿佛,又看到了七十年代的人山人海战术和“愚公移山”精神。

三、困难、请求

到了大沟组,组长听说我要来,特意从地头赶回家来等我,因为这几天大家都正在忙种包谷。组长家6口人,两个男孩,大的18岁,六年级后就不读书了,现在江苏打工。组长说,家里没有经济来源,靠种粮和孩子在外打工维持生活。去年干旱没有收成,今年粮食不够吃。他说,今天我们吃的是前两天才从乡里面背来的救济粮,每人30斤大米(全村一样),以解决眼目前吃饭困难,要感谢党和政府。

大沟组共26户,有5到6户人家生活比较困难,是外出打工没有做农业,因通知回来搞“四在农家”新民居建设,回来后就没有粮食吃。收成好的年份,本组每家粮食基本上够吃,但遇象去年的干旱,生活就很困难。现在开始农忙了,今年的雨应该比去年多。

全组有16户签订开展“四在农家”新民居建设,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但是由于不通车路(距通村公路还有3.2公里,就是上述的小路),一个人一天到公路边来回只得六趟,一趟背2-3块砖,一天就15块砖左右,就算10个人背,一家的转也要两个星期才能背完(按1家2千块砖计),而且,现在的农村劳动力很缺乏。所以,建筑材料运费成本都很高,比交通方便的地方费用要高2-3倍。当地老百姓所盼望的,就是请求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帮助他们修通公路,那就谢天

谢地了。图为刚挖通的小路。

四、修路预算

经过对该路实地考察,测量。该通组公路修建规模为:路长3200米、路宽4.5米,沙石路。所有涉及的土地、林木等由村委负责协调。所需资金预算为:

1、挖机费用:6.4万元(3.2公里,每公里2.0万元)。

2、沙石材料费:3.2万元

以上合计9.6万元。

五、对策

1、请求交通部门解决资金问题。

2、请求帮扶单位帮助。

3、请求企业赞助。

淘宝村调研报告 篇5

一、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淘宝村现象

近年来,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不断提速,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10.67万亿元人民币。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利用阿里电子商务平台交易数据研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即“淘宝村”。根据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的定义,“淘宝村”是指网商(注册地在农村乡村)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的10%以上,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1000万元以上,且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的村镇。近几年,国内淘宝村的发展呈现雨后春笋之势,截止到20底,全国已经发现淘宝村20个,遍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7个省,涵盖的网店总数约为1.5万家。其中,浙江省义乌江东街道青岩刘村多家网店,年销售总额已经突破 20 亿元人民币。这20个淘宝村网店直接实现6万人就业。淘宝村的出现,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成为农村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采纳新的销售渠道,破除市场障碍,消除信息不畅,促进农村创业、就业的一类典型发展案例。

睢宁县位于江苏省北部,徐州市东南部,是江苏11个重点帮扶县之一。沙集镇位于睢宁县城东部,东接宿迁市。沙集淘宝村发源地为东风村。东风村位于苏北的盐碱地,人均土地不足一亩。作物耕作多为麦稻两熟,缺水的土地则为小麦、玉米两熟。种地只能维持口粮,因此过去当地年轻人多选择到外打工。从改革开放以来,东风村的经济发展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2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东风村开始出现养猪专业户,到1995年达到顶峰,平均每户养猪10头。然而,到,生猪价格随着国际市场的恶化而出现剧烈下滑,导致养殖户赔钱,养猪业萎缩。第二阶段是从1995年后以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的兴起为标志。村民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比较发达地区回收废旧塑料。回收的废旧塑料经过再加工,作为工业原料用于制造业,生产的成品用于出口。逐步形成产业,到年,全村塑料回收加工达到顶峰,当时从事该产业的农户达到250户,年产值达5000万元。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出口萎缩使得废塑回收业陷入低谷。此阶段,农民外出打工兴起,最多时全村有高达40%的人口外出打工。

第三阶段是网店销售及加工业的发展阶段。年,被称为沙集镇网商“三剑客”的孙寒、夏凯和陈雷开始网络创业。选择的产品是简易拼装家具。最初起步时,是孙寒找来样品,让镇上的老木匠按样品做出来,在淘宝网上进行销售,随后一举成功。当时孙寒所在的东风村没有物流快递公司,需要把家具包装后送到临近的宿迁市邮局走EMS。2007年,拼装家具的需求旺盛,利润空间十分可观,利润率高达50%以上。在淘宝网开网店并加工制作简易拼装家具的模式很快遭到村里和镇里人的效仿。沙集镇网商数量2007年有10家,20发展到100家,跃升到1200家,开始超出2000家。沙集生产的家具物美价廉,远销售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甚至韩国、日本、香港的定单也源源不断。网络销售及加工同时带动了板材生产加工、包装材料、五金配件、物流、快递、仓储、代运营、金融服务、电商培训等相关产业的崛起和发展。现在在沙集镇物流快递企业多达32家。此外,沙集家具网销的发展还推动了电力、银行、电信等配套服务商的发展。20后,当地政府注意到网商的快速发展后,开始有意识加大对网商和家具加工的政策扶持,如改进当地基础设施(电力和交通和宽带),创立青年创业基金,加大网商知识培训,解决土地问题等,促进了网商和家具加工更快速度的发展。年,沙集镇网商销售超过4000万,年,网售突破1亿,2010年突破3亿,,实现网销额突破5亿元;,实现网销额超12亿元;2013年,沙集镇网上销售额已实现再翻倍。网商的发展带动了大量就业,以前在外打工的人员几乎全部返乡,全村劳动需求缺口高峰时高达1000多人。东风村贫困人口和贫困户数近几年急剧下降,只要有劳动能力、愿意劳动的人都有脱贫机会,而且脱贫后返贫现象也得到很好解决。在快速发展的近几年中,沙集淘宝村的发展脉络和特征逐步明晰化:其网销模式有三种:加工+网销、单纯加工、单纯网销,大致比例分别为30%、2%和68%。家具加工厂规模从当初以网商家庭成员为主,用几十平方米的场地,购买的是几万元的设备,发展到建设几百米的专业厂房,购买几十万元的设备,雇佣十几名工人,再发展到有网商投资几千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购置上百万元的设备,雇工达到五六十人;家具产品也快速升级,从开始创业时的板式简易拼装家具发展到实木和钢构家具,现在部分出现个性化定制家具;产品创新过程经历过从照抄到模仿再到创造三个阶段;产品大类出现多样化,从单一的家具生产加工,拓展到家居、乐器、装饰品生产等。沙集淘宝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减贫,发展了地方经济,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破解了以前农民因外出打工带来的农村空巢问题、留守问题、老人赡养问题、儿童教育问题等,邻里和谐安定,社会治安也明显好转。

沙集淘宝村的出现与快速发展引来了多方关注。介绍沙集农民网店的报道始现于2009年9月初。重庆商报9月1日报道了“江苏农民开网店,重庆农民要学习”的文章,接着9月2日广州日报报道了“小镇农民扎堆开网店月入过万”的文章。当时的背景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到外出农民工,出现返乡潮,国家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开网店创业也就成为一个很好的创业典型案例。随后,沙集镇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了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同时,中国社科院、国家行政学院、商务部、工信部、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单位领导检查指导,20春节期间,温总理批示要总结沙集的经验,省委书记罗志军批示,按照总理要求总结沙集经验,促进专业化、信息化,致富农民。省长李学勇批示深入总结沙集经验,探索并推广依靠信息化带动农民致富有效模式和做法。沙集镇开展的电子商务模式被总结为以“前店后厂”或“农户+网络+公司”的“沙集模式”,沙集镇还有农村电子商务“小岗村”的称号。

二、调研过程

基于对国内最大农村淘宝村的好奇,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处团队收集了有关沙集淘宝村的相关信息,带着一系列问题(如沙集淘宝村发展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是网商带头人吗?还是核心产品?沙集淘宝村发展过程中哪些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基础设施对淘宝村的出现和发展是起决定作用吗?此现象对扶贫工作有何启示和借鉴?)于2月24日至26日赴江苏睢宁县沙集镇进行调研。调研过程中与徐州市农办(扶贫办)、睢宁县委、县扶贫办、县商务局、沙集镇党委、东风村村委等部门有关同志对睢宁县发展基本情况、县扶贫开发工作、县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沙集镇和东风村网商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到沙集镇东风村网商一条街对沙集网商“三剑客”之一的孙寒、网络协会、及5家网商就我们关注的问题进行走访。

三、沙集淘宝村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分析

(一)电商快捷渠道。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产品链条上的利益分配关系,缩减了价值链中间环节,增加末端节点价值分配,给消费者和商家都带来便利和好处:网购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权,消费时省时、省力和省钱;对商家来说,网售不仅拓展了市场范围,还节省了开店和市场拓展成本,同时由于交易是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不容易出现欠帐和坏帐。因此,农民网商可以打破传统的市场信息传递障碍,使农民自身成为市场主体,直接与市场消费者对接。电商的特点成为其在国内外近年来快速发展并向农村扩展渗透的核心因素。当前沙集淘宝村农民不仅利用阿里巴巴集团的电商平台(淘宝、淘宝商城、天猫等)开网店,还倚重其它商务平台,如亚马逊、京东商城、1号店、国美、易趣、拍拍、天天欢乐购(当地的平台)等电商平台。

(二)网商领头人的作用。沙集淘宝村发起人为孙寒、夏凯和陈雷三人,被称为沙集网商“三剑客”。这些人在沙集淘宝村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启蒙和催化作用。孙寒和夏凯是大学专科毕业生。他们富有创业观念,敢闯敢干,勤奋好学、思想敏锐开放,勇于尝试新生事物,并乐于分享,具备较好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视野。在主营产品开发方面的引领作用尤为明显。沙集淘宝村的主营产品是拼装家具,这类家具的开发离不开“三剑客”对韩式家具和宜家家具的模仿引领。在其它淘宝村,网商领头人的作用也不乏媒体报道,如河北省清河县杨二庄镇东高庄村的刘玉国、浙江省缙云县壶镇镇北山村的吕振鸿等。

(三)主营产品特性分析。沙集淘宝村的主营产品为拼装家具。最早的沙集淘宝村网店销售的是家居小饰品、小商品等,现在形成了包括板材家具、实木家具、钢木家具、软包家具等以拼装家具为主营产品,并辅之以服装、休闲食品、小家电、箱包、鞋类、电子产品等的多样化经营格局。拼装家具产品的特性迎合了城市消费者偏好以及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火暴。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每年都有几千万套房子建成并需要配备家具,家具需求量旺盛而巨大。同时,简洁时尚、经济实惠、品种多样的拼装家具符合城市很多消费者移动居住易搬运的特点,因此赢得了市场。

(四)赢利模式分析。赢利模式是沙集淘宝村最需分析的关键要素。以下几个要素促成了沙集淘宝村的高赢利。一是,就现行的税法体系和税收征收手段,当地政府对网商缺少征税手段,网商不交税为产品利润换取了空间。二是,农民家具加工生产厂房大都是在自家的后院扩展建成的。生产厂房的低成本建成和使用为产品赢利拓展了巨大的空间,这也解释了淘宝村为何不出现在城市里或城市郊区的原因。城乡土地市场的价值差异很大,沙集淘宝村家具加工厂的土地使用巧妙攫取了城乡土地巨大的价值差异,并将差异价值转化为生产家具的利润。三是,作坊式的生产充分利用家庭劳动力,不管男女老幼皆残皆能发挥作用,实现了家庭劳动充分就业。四是,采用网店销售而不是实体店面,虽然有一定成本,但还是大大节省了销售成本和市场拓展营销成本。五是,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采用现金支付堵住了传统赊销、坏账的可能性,为赢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 独特的.扩展成长模式,并形成了产业集群。农村的“熟人社会”及传统经商的氛围是沙集淘宝村快速扩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农村网商(农户+网络+公司或加工厂)先发展起来就将形成涟漪效应,加上经商传统基因的影响,周边的亲友、邻居快速跟进并扩散,最终形成有规模效应的淘宝村。虽然,东风村“三剑客”早期有“君子协定”不向外传播开淘宝店经营技巧,但抵不住自己的亲戚、同学,甚至长辈的求教。开淘宝网店生产家具销售,发展带动了板材木材、物流快递、木工机械、五金配件、包装纸箱、网商服务、金融服务、电脑销售和维护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并形成一个产业集群,这是淘宝村定义中的三限定条件之一。产业链条中最为显眼的是物流快递,走在东风村网商一条街上,物流快递随处可见。产业集群成了当前沙集淘宝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其它淘宝村的产业集群优势也比较明显,如福建省安溪县尚卿乡灶美村主营藤铁工艺品,山东省博兴县锦秋街道湾头村草柳编家居用品等。

(六)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近年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的提速和普及为网商发展提供了初步的支撑条件。沙集东风村当初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交通比较便利;互联网用户还比较少;物流快递公司空白,往外地发货需要到附近的宿迁市邮局走EMS通道。其发展经验是基础设施可以在淘宝村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例如路、电力供应、宽带改造等。从全国20个淘宝村的交通条件看,并非所有淘宝村的交通都十分便利。就当前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说,已经为新的淘宝村储备了必要的发展支撑条件,基础设施对于培育新淘宝村不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制约因素。

四、对扶贫工作的启示

(一)走出扶贫看扶贫,进一步明确扶贫工作思路。扶贫工作需要扶贫借鉴一切发展经验。淘宝村在农村自发产生、裂变式生长、包容性发展,给人以震撼,有很多东西值得分析、学习和借鉴。沙集淘宝村的发展带动了一个产业集群的出现,充分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甚至吸收了大批外来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经20个淘宝村的主营产品统计,其中有9个主营产品不是依赖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这种不过度依赖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对于我国缺少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发展来说,有一定的借鉴学习意义,它改变了我们在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过于依靠自然资源的传统思维。淘宝村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扶贫工作的思路不仅要基于公平关注精准扶贫而且需要基于效率侧重发展区域经济,依靠经济发展解决贫困问题。

(二)把互联网电商渠道纳入减贫手段行列,加大电商宣传。扶贫工作需要大力凭借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力量来进行。当前的扶贫工作和手段急需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否则贫困地区的发展将错过技术进步带来的发展机遇,各种发展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国家加大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善的力度和步伐,贫困地区初步具备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条件,因此尽快把发展电子商务纳入扶贫政策体系,让贫困地区尽快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以加快脱贫解困。扶贫部门要主动学习借鉴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成功案例,积极宣传电子商务知识,推广先进典型,鼓励和支持网商创业,让贫困地区以较低的成本采用电子商务,直接对接大市场,发展商业、制造业和服务业。

(三)为产业化扶贫带来了新思路。淘宝村都有其主营产品,在主营产品的带动下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扶贫部门在扶植贫困地区产业时首先需要扶植那些带动力强、产业链长的产业。同时,充分利用城乡土地价值差异尽可能把土地价值转化为农户实际收益。鼓励贫困地区扶贫龙头企业、互助合作组织、经纪人和农户采纳网络销售渠道,把附加值高的特色优势产品纳入网销,最大程度规避贫困地区面临的“小农户应对大市场”的不足和缺陷。当然,多年的产业化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培育出一大批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品,如“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贫困地区实践“淘宝村”经验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产业化扶贫中的产业不一定死盯硬靠当地传统的有自然资源优势的农业产业。例如,在宿迁市耿车镇大众村,也是一个淘宝村,其主营产品是拼装家具,家具业不是当地传统产业,但这个村能够很快在较高程度上模仿和复制了沙集淘宝村模式。

(四)激发人才引领作用和加强培训工作。电信村村通工程、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破除了互联网通道障碍。在贫困地区,贫困村设置了驻村干部帮扶制度、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大中城市就业饱和促使大学生就业基层化、一部分在外打工的知识型农民返乡创业等这为贫困地区采用电子商务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储备。扶贫部门可充分动员这些人才发挥网商带头人的作用,破除电子商务发展的智力引领短板。当然,扶贫部门还可利用“雨露计划”项目,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方面知识传授的支持力度,支持对农民进行必要的电子商务知识培训,激发全民利用电商创业的热情。

葛崾岘村调研报告 篇6

调研报告

——矮化密植苹果栽植实践与思考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安排,我村就如何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进干群关系,促进农民收入稳步提高,进行了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建设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葛崾岘村基本情况

葛崾岘村共辖6个村民小组,322户,1348人。2013年粮食总产量1069.3吨,大牲畜688头,猪存栏158头,羊存栏2000只,人均纯收入2400元。全村共有耕地5198亩,其中山地3621亩,占总耕地的69.7%;塬地858亩,占总耕地的16.5%;梯田166亩,占总耕地的3.2%;坡耕地553亩,占总耕地的10.64%;荒山252亩,林地364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5553.3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574亩,种草500亩,园地749亩。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主要种植地膜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马铃薯、豆子等,主要养殖绒山羊、牛等牲畜。

二、葛崾岘村栽植矮化密植苹果的优势

随着果树栽培技术的革新,苹果树矮化密植技术以逐步取代稀植大冠栽培技术,成为果树发展的趋势。苹果树矮化密植是采用人为的农艺措施,使树体变矮、树冠缩小,便于管理,达到早结果、早丰产的目的。结合矮化密植苹果栽植的适宜条件,葛崾岘村具备以下优势:

1、气候优势。葛崾岘村所在地气候适宜,昼夜温差大,平均

1海拔1900米,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208小时,年均气温10.6℃,无霜期170天左右。

2、地形优势。葛崾岘村马庄组和白庄组耕地多为塬地(塬地面积近600亩,其中马庄组集中连片栽植苹果面积为122.9亩,白庄组为230.6亩),且地块为连片的长方形,生产上适宜采用宽行密植,这种栽植方式便于管理,适于机械作业,又利于通风透光。

3、灌溉优势。葛崾岘村苹果栽植点附近有两眼机井,每天出水量分别为140立方米和150立方米,每株树苗需浇水约0.05立方米,如此这两眼机井每天可供浇灌果园大约70亩,足以保证用水需求。

4、运输优势。葛崾岘乡位于庆城县县城以西39公里处,东接庆城,南靠白马,西邻驿马、北与蔡家庙接壤。葛崾岘村位于乡政府以南,距葛崾岘乡政府8公里,东二路公路穿境而过。示范园道路由干路、支路和小路组成。干路贯穿于全部果园,并与公路相接,干路路面宽6米。支路是果园之间的通路,路面宽4米。小路又称为作业道,是田间作业用道,宽为2米。交通便利,有利于栽植、管护以及销售运输。

5、其他。我县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技术力量,重点在赤城、白马、庆城、南庄等8个乡镇拉开苹果示范片带建设,着力推广旱地矮化密植和老果园提质改造新技术,全县完成栽植面积1.9万亩。因此近年来我县在矮化密植苹果栽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成为我村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建设的优势,且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矮化密植苹果栽植工作进展

1、积极动员群众,充分调动群众栽植的主动性。办事处党工委班子成员组成宣讲小组,召开群众大会,把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建设工作思路讲到群众中去,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宣讲和征求群众意见,我们的工作思路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并主动参与到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的建设过程中,老党员、致富能手等自觉组成工作小组并成立矮化密植苹果栽植工作协会,深入农户做群众工作,和乡干部自觉拧成一股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政府大力支持,着力解决群众栽植遇到的困难。一是通过与县果业局协调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驻村现场培训指导,解决群众栽植技术落后的问题;二是办事处出面调动机械打通风道、挖坑、浇水,组织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包户包干,解决群众劳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办事处多方协调,为群众免费提供苗木、保温膜、竹竿、农药等,解决群众资金短缺的问题;四是办事处出资购买猪皮、线绳、卷尺、白灰、喷漆等苹果栽植必需品,无偿提供给群众,可以说是细致入微,解决群众怕麻烦的问题。

3、加强科技跟进,科学管理,大大提高农民收益。截止目前,全村新栽矮化密植苹果面积500亩,其中集中连片353.5亩。我们将加强科技跟进,按照现代高效生态果园标准规范建园,科学管理,提高效益。矮化苹果定植后3—4年开始结果,5~6年进入盛果期,比同品种的乔化树早2—3年。矮化果树生产率较高。据调查,乔化树栽后20年,每年平均亩产924公斤,而同等条件的矮化树栽后13年,每年平均亩产1177公斤,增产20%。如此矮

化密植苹果一般定植后3—5年即可收回投资,以后逐年增加收益。

四、矮化密植苹果栽植工作的几点思考

1、群众的参与是搞好农村工作的基础。因此发动群众,让群众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是栽植苹果树的首要条件,也是发展苹果产业的必由之路。没有广大农户的积极参与,光靠政府的推动,即使把干部“累死”,也不会干出成效。要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激发广大农户的生产热情。葛崾岘村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群众工作是成功之母。

2、过硬的干部作风是干好一件事的根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好的干部作风可以把好事干得更好,作风不好,可以把好事干砸。在葛崾岘村苹果栽植过程中,党工委、办事处从干部作风建设入手,把干部作风建设抓到田间地头,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一线体现、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工作成效在一线考核,干部的政绩、干部的作风、干部的口碑由群众说了算。让“会用一把剪刀”、“掌握一本册子”、“共脱一层皮”、“共沾一身泥”的“四个一”体现干部工作作风。全体干部深入农户、田间地头,给群众讲政策、讲技术,帮群众干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解决了部分农户劳力缺乏的问题,给群众做出了样子,推动了工作的落实。群众看到我们的干部如此辛苦,工作上配合的更加密切了,我们的工作任务推进也就快了。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3、政策引导、政府投资和群众投入相结合是产业开发走向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只有群众投入了,才能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引起群众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在产业开发上,光靠政府的投资、大包大揽,群众不做适当的投入,是搞不好的。因为群众没有投入,就不心疼,成与败对他们来说无所谓,所以不上心,终究是将事情搞不好,成的几率很小,败的几率很大,一次失败则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之后发展就更难了。我们在葛崾岘村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建设上,就是动员群众投入一部分,政府每亩地投入苗木、地膜、浇水、竹竿、农药等费用约2000元,农户投入挖坑费用、肥料、人工费等每亩近500元。在政府大力投入的同时也动员群众做适当的投入,由于群众投入了,所以就重视,千方百计要把事情做好,完全能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操作,成活率就会很高,就能把事情办成。

村调研报告 篇7

关键词: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方案,成果,安徽泾县,黄村镇,九义村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 泾县黄村镇九义村林改工作从有利于稳定团结, 有利于林业生产经营, 有利于提高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出发, 针对九义村人多山少和复杂的山场经营现状, 全面进行分析, 依靠村委会全体干部和村民代表, 集中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九义村401 hm2山场的林改, 共发证56本, 发证率达100%, 真正实现了“山有其主, 主有其权, 权有其责, 责有其利”。现将九义村开展林改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广泛宣传林改政策

林改工作组工作人员在“三个代表”精神的指导下, 驻九义村后与村委班子全体成员首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有关林业改革方面的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改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 深刻领会, 熟通其精神实质。全体工作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树立工作量再大工作再艰苦一定要在上级规定的时间内全面完成任务的信心, 工作人员统一思想和工作方法, 制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宣传资料发放到全村26个村民小组556户村民手中, 加大宣传, 使全体村民了解“为什么政府要进行林权制度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什么叫进一步明晰产权, 明晰产权有哪几种形式等”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林权制度有所理解, 积极参与, 使九义村的林改工作顺利地朝前推进。

2 深入调查, 制定切实可行的林改实施方案

通过深入调查, 了解到九义村共计有26个村民小组556户2 227人, 山场总面积401 hm2。摸清以下几方面情况:

(1) 该村系人多山少的行政村, 平均每人只有0.18 hm2山场。

(2) 在1982年林业“三定”时分到村民组的88 hm2山场, 仍归村集体经营 (实际没有到组) 。

(3) 从2003年春开始至2007年, 全村有40多户村民先后非法抢占山场进行造林, 造林面积为262.27 hm2, 45块宗地小班, 造林树种均为外松, 成活率和生长情况均较好。

(4) 林改前 (1999—2005年) , 由于村集体经济困难, 借贷农行款和民间款共计50余万元, 所以经农行主持拍卖山场1块 (13.33 hm2) , 县法院拍卖3块 (82.67 hm2) 。2∶8比例分成租赁山场造林8 hm2。

(5) 目前集体仍然欠世行等项贷款约30万元。针对九义村401 hm2山场经营现状及林权经营纠纷, 林改工作组和村“两委”进行多次讨论研究, 从多个方面妥善解决所有矛盾纠纷落实林改政策, 制定出台了九义村林改实施方案。

3 认真贯彻村林改实施方案

经过林改工作组和村两委讨论研究制定的九义村林改实施方案, 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 全体代表对工作组制定的林改实施方案表示很满意, 认为工作组对九义村山场经营情况调查得清楚, 实施方案采取的措施比较得当, 切实可行。因此, 九义村的林改工作比较顺利, 所有纠纷全部化解。

4 林改成果

(1) 九义村通过林改进一步明晰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 搞活了经营权, 落实了处置权, 保障了收益权, 提高了村民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全村26个村民小组在林木所有权明确的基础上, 山场租金实行竞标承包, 造林户不论是本组还是其他村民组村民均可参与, 从原来的山场租金60元/hm2按年度交, 经过公开竞标形式, 提高到120~240元/hm2的租金并一次性交纳25年承包的租金, 提高了森林经营水平, 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九义村26个村民小组此次林改, 除去村委会林改前合法流转的96 hm2山场和村委会保留的22.8 hm2毛竹林外, 真正划分到26个村民小组的山场只有288.33 hm2, 人均0.13 hm2山场, 但全村2 227人口, 人人得到了实惠, 人均收入240~380元。

(2) 从非法抢占到合法经营。九义村在林改前有40多户村民到明知属于村集体的荒山, 并不听镇、村干部多次劝阻, 强行抢占山场造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安徽省调处山林权纠纷办法》等法律法规理应受到处罚, 但实际上相关部门并没有这么做, 反而对造林户的积极性给予了肯定, 这些村民看好林业的发展前景, 抢占的山场造林全部是荒山, 有的是本村民组的村民, 有的是其他组村民, 在各村民组山场承包竞标时给予同等村民参与竞标, 从而提高了山场的经济价值, 使村民得到利益, 通过林改明晰了林权和林地所有权, 他们拿到林权证, 得到了合法经营, 受到法律保护。

(3) 林改完善了林业在林权流转中的遗留问题。在九义村的林改工作中, 对村原流转的山场进行审查, 特别是在山场面积上给予了纠正, 在山场租金上引向合理化, 从而化解了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矛盾, 在尊重历史, 维护原流转山场的基础上妥善处理遗留问题, 使经营者放心大胆的去搞林业发展。

(4) 林改使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为了将村集体山场资源平衡的划分到各村民组, 对山场原有林木进行公开拍卖和增加承包山场租金, 2项就为村集体增加12万元。对原流转的山场面积经重新核实增加13.33 hm2, 同时增加承包租金2项计4万元, 累计九义村集体山场林改共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6万元纯收入。

5 九义村林改经验

在黄村镇林改整体工作中, 原属问题最多, 林改工作难度最大的九义行政村, 在林改工作组和九义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 用了3个月的集中时间, 全部完成了林改工作, 真正体现了“人定心, 树定根, 村民得实惠”的林改精神。九义村林改工作经验是: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及县委、县政府林业改革文件, 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实质, 正确运用法律法规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深入细致调查研究, 摸清掌握村情、民情意愿和山场经营活动情况, 广泛听取村民意见, 统一班子思想, 明确程序, 规范操作, 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排除干扰, 全程贯通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朱冬亮, 肖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度实施与成效反思—以福建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81-91.

[2]李磊, 王峰, 石岩.磴口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调研报告[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1 (2) :93-94, 124.

[3]李明生.泾县茂林镇濂长村林权制度改革的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3) :170-171.

[4]孙妍, 徐晋涛, 李凌.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地经营模式影响分析—江西省林权改革调查报告[J].林业经济, 2006 (8) :7-11.

村调研报告 篇8

新时期要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市青浦区近年来通过建立健全党组织书记的培养选拔、教育培训、责任监督、激励保障等各项工作机制,收获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选任机制、服务保障、后备队伍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

基层党建;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D2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4-0047-03

一、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一)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基本结构。第一,年龄以中年为主,年轻人少。全区现有农村党组织184个。目前村党组织书记171人,46岁至60岁的共有120人,占70.2%。现有居民区党组织89个,全区目前居民区党组织书记89人,46岁至60岁的有59人,占比66.2%。45岁以下的年轻人少。第二,学历偏低,以高中以下居多。村党组织书记学历大专及本科以上的有77人,占45%,高中、中专及初中以下共有94人,占55%。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学历大专及本科以上的有42人,占47.2%,高中中专及初中以下学历的有47人,占52.8%。第三,在岗任期偏长。村党组织书记任期在5-10年的有44人,占25.7%;任期10-20年的有37人,占21.6%;任期20年以上的有12人,占7%。3-5年的有43人,占25.1%。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任期5-10年的有25人,占28.1%;任期10-20年的占24.7%;任期20年以上的有5.6%。任期3-5年的占20.2%。第四,身份构成以事业、集体编制的人占大多数。村党组织书记是集体编制的有147人,占到了86%;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是事业编制的有48人,占53.9%,集体编制有36人,占40.4%。第五,地区收入不平衡。青东和青西地区的村党组织书记收入差距较大。

(二)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总体评价较好。调查问卷显示:68.6%的村(居)党组织书记能胜任岗位,30.4%的基本胜任。对目前村(居)党组织书记能力的评价满意占59.8%,较满意占30.1%,基本满意占9%。认为村(居)书记团结班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分别占67.7%和65.6%。在发挥带头作用方面满意的占51.8%,较满意有34.6%,基本满意占8.6%。70.7%的村(居)党组织书记经常与普通党员、普通群众谈心交心。可见,村(居)书记队伍整体是好的。

(三)后备干部有培养有储备。全区目前村后备干部有167人,男性76人,女性91人;35岁以下有143人,占86%,本科以上有115人,占69%;主要来源是大学生村官,有55人,占33%。居民区后备干部目前全区有61人,其中男性有26人,女性有35人;35岁以下有55人,占90%,本科以上学历的有43人,占70%;主要来源集中在三支一扶(23人,占38%)和大学生村官(6人,占10%)。可见,村(居)后备干部大多数人学历较高,女性偏多。调查问卷显示:对大学生村官到村、居民区任职后的评价较满意为41.1%,满意占38.7%,基本满意占18.6%。75.8%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应在带教指导下负责具体条线工作。83.8%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在符合选举、选聘的情况下,希望大学生村官能进村(居)班子工作。

二、村(居)书记队伍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一)选优配强干部班子。结合换届选举,配齐配强村(居)党组织班子。从2005年开始,青浦区在基层党组织换届中试点探索“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和“两票制”等不同的选举方式。2008年起,全区各村(居)党组织选举全部实行“公推直选”,改变了以往“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状况,一批年纪轻、能力强、群众拥护的党员脱颖而出,优化了基层党组织班子结构,增添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

(二)强化教育培训。完善村(居)干部轮训制度,把基层干部培训纳入全区干部培训规划,每年组织全区村(居)党组织书记、主任进行岗位轮训和专业研修,有效提升了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为培育挖掘村(居)党组织书记典型,发挥优秀示范作用,2010年成立了青浦区村(居)党组织书记联谊会,通过课题调研的方式,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普遍、趋势性问题进行研讨和总结,为书记们提供了思考和工作交流的平台。

(三)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健全保障机制,明确了村(居)干部的岗位报酬和养老保险,落实了村(居)干部的基本保障,调动了村(居)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稳定了干部队伍。拓展发展空间,从工作成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中选拔街镇领导干部。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村(居)干部参选“两代表一委员”,推荐优秀村(居)干部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开展从优秀村(居)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工作。近几年,共有9名村(居)干部通过公开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

(四)加强后备干部培养。2006年,实施选聘社会有志青年到村任职、选送机关优秀青年到村挂职、选派结对单位党员干部到村任党建工作指导员的“三选工程”,有效增强了农村干部力量。2006年以来,按照市委要求,选聘了334名市区两级“大学生村官”,先后有18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居)“两委”班子,进一步优化了村(居)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三、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中以经验为主,创新少。据问卷反馈,61.4%的村(居)党组织书记思想比较保守,创新意识不强。46.1%的书记在工作方法上和处理问题时基本是以“经验”为主,靠“面子”办事。33%的书记在工作中不善于发动群众。有的党组织书记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处理办法不多、效果不好。对如何开展新形势下的村(居)工作缺乏开拓性的研究和思考,存在着“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惑。

(二)任务繁重,权责不清。调查显示,97.8%的村(居)党组织书记精力主要用于镇党委、街镇中心和重点工作。目前,村(居)党组织书记担负的职责繁重,上级部门各项工作任务、指标都有赖于他们去落实。在动拆迁、三项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具体工作中,直接面对群众,处在矛盾的焦点上。由于权责职能不清,村(居)党组织书记开展工作手段有限,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难度很大。

(三)思想上做老好人,顾虑多。一方面,在换届选举时街镇党委在村(居)党组织书记的选配上还是注重平稳,视野不够开阔,基本上聚焦在现任两委班子成员,书记选拔任用渠道比较单一。党支部和居民区委员会都是三年一换届,这三年中,第一年熟悉情况,第二年干工作,第三年又要准备选举,真正开展工作的时间只有一年。部分村(居)党组织书记选举前一年“做老好人、不得罪人”“不敢做事、不愿做事”现象比较明显。有些书记仍将村(居)民作为管理对象,个别的甚至将村(居)民作为对立面来看待,认为工作不好做是群众思想太复杂、要求太高。另一方面,受身份、年龄、学历等限制,村(居)党组织书记的晋升机会不多,一些优秀的书记存在“干得再好,也列不了编(指机关、事业编制),离任后还是去拿集体干部退休工资”的思想顾虑。此外,村(居)党组织书记任职期间不计工龄,考进公务员队伍后,工龄却从进入公务员队伍之日起算,感觉不合理。

(四)后备力量不足,基层留人难。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文字工作过多,与群众交流接触的机会太少;非沪籍村官不懂本地方言,难以服务群众;工资待遇较低,平均月薪在2000元,好“苗子”难留。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难留基层工作的原因中,54%的大学生村官来的时候就没有打算多呆,只是为了能享受考公务员、落户等优惠政策;52.3%的人认为农村生活枯燥,工作后不受重视,归属感不强,心理落差大,不愿意沉下心扎根农村。招录的334名市区两级大学生村官中,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离职的有198人,期满后真正留在村里工作的很少。个别村(居)党组织书记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不够重视,或传帮带能力不强,不能发挥应有的引导培养带教作用,受换届选举竞争力的影响,怕年轻人抢了位子,直接影响个人利益。

四、加强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干部选任机制,选配好村(居)党组织书记。一是选优配强村(居)党组织书记。首先,要严格选任的标准,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政治标准,选拔党性强,热爱村(居)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坚持能力标准,选拔既有发展经济能力,又有社会管理能力的人;坚持群众标准,选拔宗旨意识强,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人。其次,增加选举程序的内容。可探索实行述职、演说、答辩等竞争程序,强中选强、优中拔尖,让真正优秀的人做书记。再次,要严肃纪律。广泛宣传换届选举的法规政策,引导党员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对在选举中买票、贿赂等行为,必须坚决查处,依法办理。此外,建议出台相关规定,使村(居)基层组织与街镇党委的任期相一致,每届任期为5年。二是注重培训教育,提升整体素质。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分级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党组织书记的素质与能力。新一轮换届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开展新任村(居)党组织书记初任培训,并每年组织开展轮训,采取短班化、专题化,通过案例、研讨、实践等形式,重点加强政治理论、群众工作、区域村域经济、社会治理、法律法规、党务工作知识等培训,突出实效,提高书记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强化任期监督管理。进一步明确党组织书记岗位目标职责,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和监督约束工作机制。村(居)党组织书记要签订任期和年度目标责任状,向党员、群众公开,接受上级党委和党员群众监督。加大考核力度,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重点围绕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理、法治建设、依法办事等工作制定具体的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民主测评相结合,不搞平衡照顾,对村(居)党组织书记的全年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并针对考核结果有相应的激励和管理措施,从制度层面促使党组织书记踏踏实实干工作。四是尽快建立村(居)党组织书记正常的退岗机制。制定出台具体的村(居)党组织书记退出实施办法,明确规定退出情形和落实具体的操作办法。对工作无成效、群众不认可的党组织书记,上级党委要及时进行撤换调整,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居)委主任,要对其劝退,对劝而不退的,街镇党委要指导村、居民区党组织提请村、居民区代表会议罢免,从而破除村(居)干部只进不出的“惰性思维”。可针对实际,规定退休年龄,最好年龄限制在55岁以下,最高不超过60岁。

(二)提供服务保障,激励村(居)党组织书记。拓宽成长进步渠道,面向优秀的村(居)党组织书记考录公务员;积极推荐提名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提供参政议政、发挥作用的舞台;加大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工作力度,更多地从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中选拔街镇中层干部及街镇领导干部,形成从基层一线选人用人导向,为党组织书记创造政治上的成长空间;加快村(居)党组织书记职业化管理进程,落实职业化待遇保障;探索建立村(居)党组织书记结构化岗位补贴、基本养老保险、离岗退位的生活保障机制等制度;建议市委出台统一标准,根据村干部在岗年限和工作考核情况,保证干龄补贴和生活补贴,从而使一些不能解决公务员事业单位身份、长期在村(居)工作的优秀党组织书记没有后顾之忧。

(三)加强后备队伍建设,做好育苗工程,为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培养接班人。第一,拓宽选拔渠道。一是招录一批。明确选拔标准、程序和培养管理措施,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招录一批热爱基层工作、群众基础较好、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后备干部队伍。二是下派一批。从各街镇管理的集体干部中选择综合素质较高、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同志到村、居民区任职,担任条线干部、助理等职,通过定向培养,为村、居民区储备一批书记后备人选队伍。三是留住一批。进一步扩大本地生源在“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居官”中的比例,对经过一定时间培养,考察符合要求的,及时提拔使用或由组织推荐参加民主选举,进入“两委”班子,使之安心扎根。第二,加强教育管理。各街镇要建立后备干部信息库,对后备干部的基本情况、参加教育培训情况、考察考核情况以及工作成绩和奖惩等进行详细记载,并以此建立村(居)后备干部定期考察调整制度,做到备用结合、动态管理,可以将后备干部纳入民主评议村居干部范围,接受群众监督。积极推进村级优秀后备干部到镇机关、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制度,放到一线岗位锻炼,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第三,打通成长通道。村(居)后备干部、条线干部通常多是在村里工作了一段时间的本村人,党员群众对他们比较熟悉,相对来说,他们更容易被党员群众所接受。因此,要在村(居)切实建立起后备干部、条线干部——中层干部——村(居)主任、书记梯队的良性循环,确保基层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充足稳定。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副教授

上一篇:在“五一”长假中下一篇:二十年同学会老师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