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模式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化教学模式(精选8篇)

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1

刘洪纪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同时,信息社会的发展也为这种改革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有效地促使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教育部领导多次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对此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离开了教育信息化,教育创新就没有载体和必要的物质基础。

一、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如果将教育信息化视为一个过程,那么这一过程发展到最后其结果是必然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信息化教育。如何正确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发展势头之强,影响面之大,令许多教育者感到困惑,无所适从。

教育信息化,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模式,达到新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载体,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建设大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

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室、网络教室、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各级资源中心、小区教育宽带网等的硬件建设;可以这样认为,一种设施环境,其本身并无优劣可言。在信息化建设成败的问题上,设施形式、硬件设备、投资额都是说明不了什么的。判断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看应用,看使用者应用的程度以及应用背后所支撑的教育理念。

.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与使用

软件资源建设表现在各种应用软件平台建设,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及优秀教学案例、电子教案、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的积累和建设。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的建设,不应该追求资源的数据量和多媒体的形式,不应该只是书本内容的简单翻版,而应该尽可能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资源,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达到最恰当和最优化。

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观念、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等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为了实现国家信息化,需要培养大量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教育信息化应为我国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培养大量的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它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硬件环境建设:最终落实到实际应用 软件资源建设:最终落实到数字化环境

教师培训建设:最终落实到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后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加快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应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切忌不要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停留在用媒体设备代替教师讲课,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写板书,用电子文档代替印刷教材的初级阶段,这样必将使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向歧途,也不可能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这也决不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对此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的引入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的观点对教育行业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达到全新与超前认识的过程。只有在此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才是我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设计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跨学科的真实任务)。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异质协同作业、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强调以学为中心、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设计核心:教学过程设计,重视学习资源的利用 学习内容:交叉学科专题

主要教学模式:探究/研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教学周期:以单元为单位

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作品集评价、集体评价、结构化评价的方式。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二)信息化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上课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相关课件;课上教师交待课堂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掌握情况,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然后教师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上课方式充分使得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向知识的探索者的转变;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重点解决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从而避免了以往课堂上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学生无事可干或者尚未掌握前一部分知识的学生又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这种模式非常有助于解决班级授课制之中的分层次教学问题、个性化教学问题。网络教学允许一部分同学先行一步,使得学生因材施学成为可能,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这正是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网络教学的最强生命力之所在。

由此也可以看出,上好一堂网络课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各层面学生应有更深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个层面的学生学习网络课教案。切忌将所有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的、一古脑儿地堆在网上,然后说同学们你们去学吧。认为只要学生找到了答案便是解决了问题完成了任务。学生看到的信息便是学生自己的信息了吗?学生需要多少时间理解消化所看到的信息?学生通过何种方式理解掌握信息?很明显看到了不代表理解了、掌握了,否则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大堆教科书,还需要各科教师吗?一些网络课的组织者为了告知同行们:学生在本堂网络教学课中理解了、掌握了,课前花大量时间让学生看材料、帮学生分析材料。结果是可以想象:课堂交流气氛特热烈,所有学生的问题看上去解决了、任务也都完成了。殊不知,这些问题是这堂课上解决的吗?这些任务是在本堂课上完成的吗?其实本堂课仅仅进行了一个集体汇报,而作为课最重要的部分:引导各层面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被无情的抛弃了。这里只注意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却忽略了教师主导作用。这样的教学与牧羊人放羊没什么两样。提高教学效率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望。

怎样更有效的引导各层面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一直是教育者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要研究,在网络教学中更不容回避。忽视了这个过程不是教育方法的进步而是教育方法的倒退。

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上课

网络课上教师将部分课堂任务用BBS或电子邮件发布,同学们用BBS或在线聊天进行课堂交流,学生用BBS或电子邮件的形式交课堂作业。

网络有先进的BBS、在线聊天等实时交流技术,它为各个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为他们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网络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行协同式学习。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利用一切工具进行教学活动皆以提高效率为前提。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改变师生的交流方式上课,要注意适度使用:

一方面现阶段使用这种交流的技术尚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师生利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的技能相差很大。我们不能排除有些同学有很好的观点,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时束手束脚,反而影响课堂效率的现象存在;其次利用这工具所能表达的内容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社会课的问题讨论多以文字为主,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交流。但是它无法准确表达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一般可以通过音量、语速、语调来表达);在自然科学课程问题的讨论中有许多问题是通过公式、符号、过程来表达的,现阶段交流平台(bbs、在线聊天等)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即使网络技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也不能用技术完全取代课堂教学,特别在基础教育领域,因为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较之教师完全通过现代化媒体教学,学生通过媒体学习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在许多方面仍然有其优越性。如:班级课堂秩序的管理;自然科学课程还有很多操作能力的要求(如:解题能力、运算能力、逻辑能力等),仅仅通过这种文字讨论的方式无法实现培养这方面能力的目的。

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2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日益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会计工作岗位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会计信息化作对综合型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操作知识。会计信息化是全社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 是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处理会会计业务, 每项业务处理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 所生成的资料作为信息资源得以高度共享。会计学专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操作型全能的财会人才是市场的需求, 必须认清信息社会的形势, 更新会计学教育思想观念, 明确会计学总体思路, 扎扎实实推进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

二、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策略

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现已基本在整个会计学专业中普及教学, 甚至在相关的经济类专业中也开设了相关基础课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 在一些单位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中也普遍使用了计算机处理, 基本上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不是会计信息化。所以我们要改革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未来的会计核算几乎会完全依赖计算机处理。如何通过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信息化操作能力, 就成为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项目。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 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一门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教学, 应放在会计学专业技能培育和熟练操作的高度来重视, 强调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习。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探索, 在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面, 本文认为应朝着“五个方面”发展, 即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定位科学化、会计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学习网络化、会计信息化考试方式无纸化、、会计信息化教学实践体系化等方向发展。

三、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目标

(一) 修改会计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 突出会计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中实践实训教学的主体地位。逐渐改变传统的以会计理论教学为主线、会计实践教学操作处于从属地位的教学模式, 故应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比重。

(二) 加强会计信息化模拟实训实践教学条件, 在会计信息化实践教材和实践环境方面应下大力气。《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训条件要求计算机硬件和会计软件两方面的配置, 长期以来, 在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过程中, 人们对于会计信息化实训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我们会计信息化教学实践教学环境和基地, 包括实践教材还不完善, 学生要想接触真实的企业会计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力。

(三) 加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电脑操作水平和财务会计软件的应用能力。首先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及应用方面的课程的电脑操作水平, 尤其是数据库基础应用EXCEL表格操作和使用, 为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中种类繁多的各种单据的熟练制作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其次, 会计信息化教学课程教材的实践部分所使用的财务软件也已过时, 须要代之以更接近于企业的会计软件。同时也必须让学生多加练习增强软件的操作水平。

四、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方法

(一) 推进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改革,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实训教学内容的比重。首先, 建设一支会计学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都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次, 调整会计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学实训课时比例, 使之与会计专业技能要求相匹配。同时通过以上做法来保证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建设。

(二) 拓展会计专业的办学思路, 加强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和会计实践教材。首先, 为适应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学校应在会计学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与实践, 不仅建立校内的实验场所, 还应积极联系校外的实习单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其次。会计信息化实践课教材是决定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我们主讲教师应当按照不同的各行各业的业务和规模的财务部门, 设置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程序内容, 建立模拟各单位的财务部门, 编写适应会计学教学需要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的会计实训资料。

(三) 不断完善会计学的教学手段, 将重点放在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在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 可让代课老师在假期去相关单位实习培训, 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也要运用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辅以网络信息教学等。

五、结论

本文紧密结合会计信息化核算特点和社会需求, 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以及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 突出会计学应用型人才实践性强、动手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特点。

摘要:应用型会计本科专业应重视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当前的世界正在经历这信息化革命, 其结果必定导致信息社会在全球的实现。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 会计的学习工作也在经历一场变革。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一门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的教学, 应放在专业技能培育的高度来重视, 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会计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宋璇.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2]沈倩环.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3]许薇浩.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4]黄少玲论技能评价体系在培训中的导向作用.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5]曹小红.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成才之路, 2008.

[6]梁燕华.试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时代经贸 (学术版) , 2008.

[7]林芳莉.浅谈高职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新西部 (下半月) , 2008.

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 现代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c)-0161-01

1 教学模式的概述

由于中小学教学改革实验的发展和国外教学模式理论的引进,教学模式在国内备受关注。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使各种教学活动单元连接在一起而组成的动态性过程。教学模式实质上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种系统的概括。

1.1 传统教学模式

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传递一接受”模式,其基本教学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一复习旧课一讲授新知识一巩固运用一检查评价。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媒体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方式和手段。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而学生在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1.2 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特征,并涉及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技术、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学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资源为核心,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培养信息化人才为目的,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为其保障。

2 信息化教学式的优势

2.1 有利于创设理想的教学与学习情境

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了课堂信息的来源,诸如文字、图形、影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同时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2.2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使得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有利于因材施教。诸如文字、图形、影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得信息化教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展现知识的内容,适合不同学习者得要求。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逐步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身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能力。

(2)有利于形成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形式。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多媒体化、网络化使得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自如的交流,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并目,对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化技术的诸多特性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例如,互联网(Internet)拥有丰富的信息資源,使得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成为可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和“会学”的能力,并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指导基础为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包括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其中,营造理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意义建构”即学习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主动、自觉完成。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掌握学习的技能,培养发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终身学习,才是教学目标的核心所在。

信息化教学拥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拥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在这种背景下,信息化教学理念赋予了更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过程由以“传授知识、掌握技能”为中心转移为以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中心。第二,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通过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第三,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尤其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由以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为E的课程,转变为一利,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教学资源为主的课程。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完善自身教学能力,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来促进与改善教学工作,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以“任务驱动”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完成教学计划,控制教学活动,完成教学评价。

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过滤不良信息的干扰;如何创造性的、发现式学习,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如何与他人协作学习,在主动性与灵活性大大增加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与他人良好的协作关系可以形成学习共同体,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对学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结语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篇4

人才市场竞争激烈是当前我们的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业难、工作难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最普遍的一种现象。为了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突出重围,一方面需要学生对自身的能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就需要我们的各大高校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据数据调查显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高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目前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信息化人才还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量,同时还存在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对当前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变革,积极的推动基于就业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本文主要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具体论述。

一、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到具体的环境中去体验,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对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提高[1]。但是,就目前来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社会实践机会少。一般院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没有太高的要求,社会实践主要安排在学生即将毕业的这一年来进行。而学生由于即将面临毕业,需要对许多问题进行处理,所以也就相应的减少了社会实践的时间,或者是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了毕业社会实践成为了一种形式,丧失了原有的价值。(二)社会实践与就业导向的关联性较小。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与自己的专业对口的企业来进行实践,导致学生只能去一些专业不对口的`企业去完成实践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很难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发挥出来,所以也就很难体现出社会实践与就业导向的关联性。即便是一些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实践单位,这些企业也只是将学生当作了免费的劳动力,认为培养学生耗时耗力,所以把一些无足轻重的任务教给学生去完成。学生没有实际上手操作的机会,只能够在一旁进行观摩学习。不经过亲身体验也就丧失了社会实践的意义,学生的专业技能依然没有办法得到提升,严重影响了学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三)社会实践缺乏现代性。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成为了最有价值的资源,如何搜集到高质量的信息成为一个企业的立身之本[2]。如今,会计领域已经实现了向现代化的过渡,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有所提高。然而我们各大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还是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手工记账能力,而忽视了会计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对会计信息化实践给予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对计算机等设备进行实际操作,且缺乏专业化的会计信息化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造成了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学生毕业以后,到具体的工作单位中去对于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显得无能为力,还要重新花费时间去自己学习,费时又费力。

二、基于就业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措施

(一)更新会计信息化教学观念。学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理念,对以往的教学实践模式进行更新,提升对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3]。只有教育理念更新了,相应的才会产生行为的变化。一是要将信息化实践教学方法融入到会计教学中来。除了对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外,还要增添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技术、会计软件操作技术的等课程。二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要时刻树立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意识。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教学任务的引导者,而不是教学任务的主导者。在学生进行会计信息化实践时,教师应该以引导为主,把具体的动手操作步骤留给学生去自主完成,切实的提升学生的会计信息化实践能力。(二)创新会计教学考评体系。由于我国的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所以对学生的考评主要以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评为主。这种考评方法即片面又缺乏科学合理性。用这种方法考评也是导致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对当前的以成绩考评为主的考评方式进行革新,将学生在会计实际操作中的信息化操作技能以及学生的实践课程的实际表现融入到当前的考评方式中来,促进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的构建。(三)积极构建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除了平时的课后会计信息化专业实践之外,学校还要积极的推动校企合作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感知和学习,将实践的价值实现最大化[4]。由于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估计到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面对这一情况,学校要积极的充当好中间协调人的角色,构建双方互动交流平台,将学生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同时实现最大化。(四)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要有专业化的信息实践技能,而且要求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到更扎实、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所以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学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结语

通过对当前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探讨,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学校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化信息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杜俊娟.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财会通讯,,10:36-37.

[2]贾榕泉.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模式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18:109-111.

[3]汪升华.关于构建高职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10:380.

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5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中,老师需要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想要激起学生的兴趣首先需要创建有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英语的魅力,这样可以有效的激起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5]。例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会经常遇到“JobHunting”的内容,想要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使其可以丰富自身的相关经验,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查找一些有关“JobHunting”的材料,指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facetoface的面试。在角色扮演中,老师可以扮演interviewer,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自我定位,并且还可以根据网络平台中的相关教学课件,给出一些面试参考,对学生进行self-introduction、Jobintention、Wagedemands等练习,在这个学习情境中,既可以提升学生对英语知识运用的能力,还可以增加师生、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并且还可以丰富学生日后的求职经验。

4.2创建自主网络学习的平台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想要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老师需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作为基础,为学生创建自主网络学习的平台[6]。在创建自主网络学习的平台的过程中,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课前、课后。在课前,老师可以把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形成一个导学案,上传到网络学习的平台中。例如,在学习Unit5ARoadtoYourFuture的时候,老师可以把该节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式以及语法进行整理,形成一个导学案,上传到网络学习的平台中,指引学生在课前对导学案进行认真学习。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然后通过树状体与列表格的形式,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制作成课件,并上传到网络学习的平台中进行对比学习。此外,老师还可以把相关课程的问题上传到网络学习的平台中,引导学生在平台中结合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与互动。

4.3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老师可以坚持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与主动权,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老师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在网络中查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英语电影和歌曲以及杂志小说等等[7]。老师还可以在网络中查找一些有关国外的时事新闻和热点,这样可以通过视觉、听力,阅读等方式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英语教学的目的。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老师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合适的教学模式对其进行英语教学,针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老师可以了解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为其制作适合的教学视频,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与学习能力。例如,老师在讲解Unit8Entertainment的时候,在准备课件时,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先在网络中查找一些相关信息和资料,并把收集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合理,制作出有关的视听材料,利用这些视听材料,把不同的娱乐和影视类别对学生进行讲解,例如《加勒比海盗》《绿巨人》《复仇者联盟》等电影背后拍摄的故事。由于学生对这些电影非常喜欢,因此,老师在讲解电影的时候,需要结合教材中重点的词汇和词组,指引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英语阐述出自己喜欢的电影和明星。想要使学生在课前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老师可以提前利用信息化手段,在网络中下载一些国外影视明星的视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们,也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寻找国外影视明星的资料。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并且还可以加深英语教学内容的层次。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必要的。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还在发展的初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其有效地保证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辅助高职英语教学,把信息技术的运用和英语实践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创新,为高职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把信息技术和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融合,有效提升了老师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激起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信息化技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进行锻炼,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媛媛.“互联网+”时代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5):75-76.

[2]张小莉.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J].疯狂英语(理论版),(2):105-106+117.

[3]谢海玲.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设计探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8(2):68-72.

[4]褚淑娟.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分析[J].企业导报,2016(3):148+120.

[5]贾志颖.基于信息化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8-60.

[6]张岩.信息化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与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对比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36):99-100.

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设计解读 篇6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选题

我们参加比赛,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选题!选题一定要有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

老师们应该明白,信息化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但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所以在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下,我们参赛的选题一定要适合用信息化来展现。也就是说选择的这个题目它涉及到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在传统课堂中比较难解决的,这时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突破和解决就变得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所以老师们在选择题目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一点。

另外教学目标也存在问题,如果我们选的题目是合适的,但老师您将教学目标设简单了或者说设置的用不用信息化都能解决,那就失去了信息化比赛的意义。因此老师们在选题和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这个题目和对应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中实现有困难,现在找信息化来帮忙。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分析

题目选完后,老师们就开始进行教学设计。在这里第一步需要对我们所选择的这节课程内容进行相关分析。通常我们需要分析教材、学情和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模块主要通过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引出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版本,并说明本课程属于教材中的那个部分。

学情分析模块主要是针对我们所教的学生。老师们需要介绍学生们在上这节课之前掌握了那些同本节课有关联的知识,以及分析学生们学习状态、性格特点。分析这些主要是为了我们设计教学策略或相关教学活动做准备。

内容分析模块主要说清楚我们本节课的时长、大致的时间分配,知识体系相关联性。这里老师们需要注意,我们参加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的内容至少两个学时以上。这一点和课堂比赛、实训教学是有区别的。

教学分析除了上述说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内容分析外,还有两项最重要的内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为什么说它们最重要,因为我们接下来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它们展开的,教学目标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整个教学设计失败。既然这么重要,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如果合理设计。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老师们熟悉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项是2000年时教育部新课标里修改后的内容。现在我国所有的教育体系都在使用它。

知识目标:通常来说知识目标比较容易确定。一般我们确定知识目标都会说:学会某某知识,理解某某方法、掌握某某结构/构造等等。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比较容易。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也比较容易写,比如:通过学习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等等。是不是很简单,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我们所写的情感目标内容一定要同我们课堂活动设计相匹配,情感目标是贯穿整个课程始终的。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情感目标写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就一定要在课上有团队协作完成的内容,否则是怎么培养的?因此这里老师们应该了解,情感目标虽然看似很容易写,但一定要和我们的实际教学内容对应。

在这三维目标中,最重要的是能力目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最不好确定。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

能力目标老师们都知道,要比知识目标有深度,有广度。往往很多老师在确定能力目标时,都会写:能够怎样怎样,分析某某、应用某某等等。那么这又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就在于很多时候,能力目标容易掉入官话套话的“陷阱”;容易出现实际教学中无法确认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相对来说理工科的能力目标比较容易写,也容易通过课堂活动实现。但文科类就不太容易了,比如语文,有老师会写:能够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对于这个目标,我们怎么能确保通过课程来实现呢?这就属于不容易实现或者说莫能两可的教学目标,它就不是一个好的能力目标。这里还请文科类的老师格外注意。

所以老师们在确定能力目标时,一定要确保这个或这几个能力目标能够落地,且可以量化。所谓量化指的就是评委能够通过看你的教学设计,能够判断出确实可以实现这个能力目标。

三维目标确定后,我们就需要确定重点、难点了。

对于重点、难点来说,教学重点是对应知识目标的,教学难点是对应能力目标的。只要我们把握好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学重难点就不是问题了。

教学分析完成后,接下来要开始教学设计了。教学设计通常又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设计、课中设计和课后设计。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前设计

课前设计一般包括五个步骤:设计任务、发布任务、执行任务、反馈任务和分析任务。其中设计任务、发布任务、分析任务主要是教师需要做的工作,执行任务和反馈任务主要由学生来完成。在这里设计任务最为关键,我们重点说一说。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非常明确的任务要求。这些要求可以是:对企业、行业、市场进行相关调研,或者自学教师发布的相关资料等等。这里需要老师们注意的是,不论老师您布置的任务是什么样的,一定切记要有结果!也就是说课前任务必须有结果!而且要反馈结果!

在真实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有很多教师设计了课前部分,但往往忽略了课前任务的结果。这间接导致了老师所设计的课前任务,要么是最后做了跟没做一样,要么是根本同整个课程没有关系。

而一个真正好的课前任务,一定是能够和课上任务或活动进行对接的,而且课前任务中学生们完成的任务内容一定是能为课上突破重点问题、解决难点问题服务的。也就是说,课前任务完成的结果,往往可以辅助课上来解决知识目标或能力目标。

既然课前任务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要想设计一个好的课前任务,需要注意以下六点原则:

1、围绕教学目标。这点无需多说,老师们都明白它的意思。不过还是要说一点,那就是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我们的课前任务在设计时可以围绕这三个目标中的任意一个设计,也可以把它们都包含到里面进行设计。所以老师们在设计时一定要认真考虑好。因为围绕的目标不同,设计出来的任务肯定是不一样的。

2、激发学生兴趣。这一点主要是为了符合我们的学情分析。我们在设计课前任务时,需要考虑得让学生觉得它有趣,想要去完成它,这样他们才会去做!

3、与课堂任务对接。这点刚才已经说了,就是要让课前任务同课上任务或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联系起来了,课前任务才不会沦为走形式,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当然对于教学目标不同,所联系的课上内容也不同,举例来说:如果设计的课前任务是围绕知识目标展开的,那通常应该和课上突破教学重点的任务相关联,如果是围绕能力目标展开的,那通常应是和课上解决教学难点的任务相关联。

4、带有一定挑战。这一点主要是考虑到,如果我们的课前任务太过简单,对学生来说会觉得索然无味,对评委来说会觉得您选的课本身就有问题,毕竟这是信息化教学比赛,传统教学已经讲的很好的课是不适合用于参加这样比赛的,所以教师所选的课一定要有一定难度,或者是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教起来很费劲,学起来不容的课。这一点已经在选题中说过,这里再强调一下。

5、允许学生犯错误。这一点很多老师可能想不通。因为我国的孩子从小教育就是零错误教育,不允许学生犯错。但我们知道,实际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能做到一点问题都没有,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前任务时,也应允许学生出错,而且学生出了错,对于老师来讲不见得就不好,我们可以通过反馈知道结果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然后了解到他们那里还有问题,从而在课上有的放矢的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上会更有效。

6、考虑学生特点。因为不同的学校、不同班级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只有每天同他们在一起朝夕相处的老师最了解,因此我们在做课前任务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而这些实际情况就是我们做学情分析时需要提到的。以上六个原则老师好好把握,一定能设计出非常好的课前任务。

除了设计任务外,课前设计中还包括发布、执行、反馈和分析四项内容。

发布任务很好理解,老师将设计好的任务发布出来,让学生能够接收到。这里不多讲。

执行任务也很简单,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反馈任务也不难,学生将任务完成后,反馈给教师。

分析任务主要是老师的工作。老师们把学生们完成的任务结果收集好以后,进行相关的分析,找出他们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课上活动做好准备。

五、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上设计

课前任务分析后,课前阶段就结束了。接下来是上课环节。

在课上教学环节中,我以两学时课程为例,讲一下。

通常来说在两学时的课堂中,往往都是按照课程导入、部署任务

一、部署任务

二、部署任务

三、课程总结的顺序。

而在这个顺序中,通常第一个任务完成知识目标和部分教学重点。第二个任务完成教学重点,并会引出教学难点和能力目标。到了第三个任务,就是将教学难点和能力目标突破完成。

接下来我们就逐一看一下。

课程导入部分,往往根据本课程所讲内容,通过实践案例引出题目,同时在案例中抛出问题,并引出第一个任务。

这里要注意的是所选择案例一定要能扣题,让学生通过这个案例可以联系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这个比较容易,在这里不做过多阐述。

导课结束后,对于第一个任务,往往是要解决知识目标和教学重点。

这里需要和老师们说一下,第一个任务的设计往往要看课前任务。

如果课前任务是针对知识目标和教学重点内容,那在课上第一个任务设计时,我们就需要把课前任务的结果考虑进去。也就是说,老师们需要把课前任务中学生们完成的任务结果同第一个任务联系起来,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同时课前任务的结果也将成为突破教学重点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里请老师们注意,很多老师在做这部分教学设计时,往往直接将课前任务结果和分析情况直接用于授课中。这种做法我不是很赞同。因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评分标准中有一条:体现“做中学、做中教”。而如果直接把结果拿来用,对于这个标准就不是很到位了。

我的建议是,在这种情况下,由老师组织,学生自己上来对课前任务结果进行总结,同时发现不足和问题,教师在一旁做相应的指导与引导,效果会更好!学生自己把问题抛出来,然后根据老师布置的第一个任务来突破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从而实现“做中学”。在完成任务后,再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总结,从而完成第一个任务的自评,其他同学可以通过打分等方式完成对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完成互评。

如果课前任务是针对教学难点和能力目标的,那在这第一个任务设计上,可以不考虑课前任务的结果。而是直接通过导课引出第一个任务,通过学生们参与并完成任务,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和知识目标的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根据导课,引出第一个任务,然后将任务发布下去,通过合理的课堂组织,让学生通过协作完成相关任务,从而实现教学重点和知识目标的突破。在完成任务后,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总结,从而完成第一个任务的自评,其他同学可以通过打分等方式完成对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完成互评。

第一个任务结束后,我们进入第二个任务,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第二个任务往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是说它要将在第一个任务中剩下的教学重点和知识目标彻底解决,同时又要适当的引出教学难点和能力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课前任务是针对教学难点和能力目标的,那就需要将课前任务的结果在第二个任务中体现出来。

其他的同第一个任务类似,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多参与任务,尽可能独立自主完成任务,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合理引导课堂,有效组织课堂。然后第二个任务结束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从而完成自评、互评,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第三个任务是课程的核心,因为它需要解决教学难点,完成能力目标。

因此在第三个任务的设计上老师们需要多花费一些心思,需要让评委看到,你采用的教学方法在解决难点,完成能力目标时,确实行之有效。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组织课堂,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最终有效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在这个任务的设计上,老师要多想怎么能调动学生,让学生多参与,同时作为组织者的教师通过何种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在任务完成后,为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仍然最好是让学生进行总结,从而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不断调整中,真正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第三个任务完成,基本上课堂的部分也就完成了。剩下就是课后设计部分。

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教学模式

一成人高等教育

1. 成人高等教育形成的条件

成人高等教育的形成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一些个人因素的影响, 它并不是自发形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改革与发展, 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即使是具有高学历的人员在行业兴衰变化的大背景下, 也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掌握除专业知识以外的更多信息技术知识。因此, 高等教育的兴办为他们的需求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如今,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花费在提高自我的修养上。相对来讲, 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可以说是生产性的投资。所以说, 高等教育的兴办在当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成人高等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 成人教育是最具有潜力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成人, 这部分人往往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工作经验, 这部分群体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也较强, 他们会将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 成人教育也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目前, 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为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高等院校都办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成人高等教育。针对当今就业对学历要求高的现象, 不管从主观还是客观的基础上来看, 都迫使很多成年人对学习的欲望更强了, 从而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六五”计划期间, 我国陆续建立了多所高等院校。之后, 我国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 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在逐步提高, 管理也越来越趋于规范化。进入21世纪, 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又提出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跨世纪园丁工程, 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 也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做出了重要保障。

二成人教学的信息化模式

1.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概念与校园数字化的概念相差不多, 是伴随着21世纪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理念是美国人克林顿提出的, 之后教育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十分广泛, 许多国家的教育信息化也由此加快。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2. 高等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从信息化的程度上来看, 成人高等教育在教学上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问题。首要的就是人才问题, 尽管目前我国每年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 但在IT方面毕业的人才并不多, 满足不了国家的需求, 希望能够在几年后从事IT的人才会越来越多。第二, 在IT领域中培养的人才质量同比国外相对较差。中国的学生普遍都很优秀, 但在IT界顶尖级的人物却少之又少, 这应该主要与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思维, 开发的主观潜能差, 对多元文化的了解甚少有关。另外, 在远程教育的标准性上较差, 因此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 标准化建设也相当重要。第三, 在培养质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尽管现在接受网络教育的人很多, 但大部分高等院校采用的是宽进严出的策略, 在严出的程度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最后, 目前在许多成人高等院校中的老师在教授课程中, 过多地借助于网络, 课堂中的很多内容是从网络上下载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老师开发自我潜能的积极性。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1.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信息化教学模式最基本的特征是信息技术的应用, 它的领域涉及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评价观等许多方面。目前, 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界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那种以老师主讲为主、学生负责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最新的知识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2.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将多媒体与网络通信技术运用到高校改革中, 促进了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的发展。另外一些学者提出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还表现在成人高等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 从而在教学、科研、管理中运用多媒体、通信技术等来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信息化。目前, 从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中可看出,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体, 侧重于通过信息技术在技能、设备、知识上的提高来影响教育教学的进程与质量。但不能片面地理解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它不仅仅是为教育、教学服务, 同时也为科研、管理、知识等领域服务。要通过改善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 增强办学水平, 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3.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手段与基本形式

目前, 我国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 普遍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高效化。这些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在技能、设备以及知识面上来提升教学的进程与教学的质量。学生可以在老师创设的情景氛围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因此, 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 老师由原来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提供信息的帮助者。学生也由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件讨论。

4.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目前, 我国已在68所高等院校中开设了远程教育的试点, 从整体上看, 我国远程教育还处于最初的起步阶段, 起步的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走势。针对这一现状, 很多高等院校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起步提供国际经验以及交流学习的机会, 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 知识经济、信息化潮流涉及世界的每个角落。高等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一项较庞大的信息系统工程, 从广义上来看, 它包括高等教育结构中的管理、科研、教学等领域, 从微观上来看, 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管理涉及信息资源的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科研结构的建设以及一些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蓝图。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既是一次机遇, 又是一次挑战, 一方面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可以解决现代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另一方面, 在现代教育中又会提出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要做到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良好结合也是目前成人高等院校中面临的难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往往会成倍地增加工作量, 相应的工作量与所得到的回报往往不成正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信息化技术采用的积极性也就在不断减弱。另外, 我国在学生接受信息化教学后所得到的效果, 缺乏客观性的评价。

近些年来,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朝着“远程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许多成人高校会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的形式与内容, 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增加成人的学习兴趣。目前, 我国以信息化为手段, 创建了适应成年人学习的数字化教学服务体系。该体系能够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越性, 并主要体现在精品教学视频课程的教授中, 由此可以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的改革, 以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 很多高校举行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变革的研讨会, 以便高校管理者提升教学能力和扩展视野, 促进高校管理者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不断变革, 带动了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潮流的发展。与此同时给许多高校也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教学方式遭到了冲击。挑战就是机遇, 许多高校管理者借助潮流变革的机遇不断地提升教学中的手段、方式、思路, 使成人高等院校教育的管理水平在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于贺、裴士新.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J].经营管理者, 2013 (16)

[2]王军武、王海杰.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发展初探[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 2013 (5)

解读初中语文阅读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91-02

1 前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尝试使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是课程标准改革大背景下的时代产物。因为语文课程的新课改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阅读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出创造性阅读的习惯。只有这样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才可以真正成为高效的阅读课堂,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精神的学生,将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也能够肩负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担。这实际上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因为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信息化趋势来采取信息化教学模式,从而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终身进行有效学习的途径与方式之一。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的新课改标准,语文教学中应该越来越重视学习者思维的发展能力。作为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是语文综合素养培养的基础所在。可以说,语文教学中如果缺乏了有效的阅读教学,将会使语文教学显得毫无生机,无法培养出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是很令人满意,还有不少问题存在。

学生缺乏主体性地位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根据新课改的标准来进行教学,仍然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自己当成整个语文阅读课堂的主体所在,学生仍然是整个语文阅读课堂上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与倾听者,教师的权威性地位牢不可破。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初中语文阅读的兴趣逐步减少,学习自主性与兴趣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从而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显得有些沉闷。

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匮乏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重视起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习机会,从而让本身知识与能力有限的初中生难以完成一些较大难度的语文阅读任务,这也就干扰了他们语文阅读知识的获得与理解。事实上,鉴于初中生的自身特点,应该组成一些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式学习。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并没有在阅读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出讨论的机会,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都缺乏互动式的交流,当然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并不会很好。

课堂教学资源不够充足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准备的教学资源不够丰富,难以很好地满足初中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难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学生只能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问题发现与解决,根本无法进行向课本以外的思维探索与发展。

3 初中语文阅读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尽快从教学套路与困境中走出来,因此应该搞清楚导致以上种种问题的原因所在。根据目前的分析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教学环境的限制。基于这些原因分析,应该尽快采取信息化教学模式,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从以自身为主导的教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真正让语文课本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得到进一步的扩展,让学生在一个更为丰富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创设出一个丰富多彩的阅读课堂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其能否成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的真正本质就是应该激励与鼓舞学生的学习斗志。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阅读课本身的枯燥乏味,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来创造出一个更为丰富多彩的阅读课堂,让学生能够置身于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之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语文阅读课教学需要,使用一些较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并借助于现代化的先进教学设备,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能够最大限度上激发出学生对于阅读课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与认知活动的结合下优化阅读课效果。

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灵感受,营造出一个和谐开放的阅读氛围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新的问题和矛盾,尤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让本就显得无生机的阅读课程变得更为乏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广泛运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传统的语文阅读教材中的知识内涵与外延都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从而让教师在重视学生内心感受与体验的前提之下,积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更为和谐开放的语文阅读学习氛围。这样的话,初中学生就可以在一个更为开放且广阔的阅读空间中进行学习。当然,初中语文教师显然不能忽视自己的引导与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积极向上的阅读学习情境的同时,必须充分了解清楚学生的内心想法与体验活动,然后有机结合教学情境来设计一些与学生的阅读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与阅读文本间距离的缩小,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在这种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利用旧知识来建构新知识。

初中语文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积极把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向课外进行拓展与延伸,从而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开辟内外结合、拓宽阅读空间的新局面。事实上,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知识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关系重大的环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以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学基点,不断向教学内容外的知识资源进行拓展,从而有效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并不断充实学生的知识容量。当然,初中语文教师还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形象化特点来赋予课文以新的时代色彩和生命力,从而让语文阅读课实现课内与课外、书本与生活、学习与体验的多维拓展与延伸,同时还充分体现出课堂的情感性,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在不断提高学生信息识别能力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潜力,通过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来切实增强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祥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8(6).

[2]王旭卿.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认知工具作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3).

上一篇:注塑车间管理奖罚制度下一篇:社区全民阅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