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张尧)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实践报告(张尧)(精选6篇)

社会实践报告(张尧) 篇1

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1201班张尧 2014年1月16日

红色中国梦,共话盛世

实践人:张尧

实践实践:2014年1月16日

实践地点:子洲县

实践目的:了解中国梦,去寻找祖国的变化,从心中感悟祖国的美好,共话盛世。

实践过程:

(1)先从网上和新闻上来了解查询有关红色中国梦,公话盛世的资料。

(2)积极关注国家事实,来充分的了解国家现在的动态,时刻掌握国内所发生的一切。

(3)从自身的小事做起,发现自己身边的变化,从身边的细节方面去寻找国家的变化。

(4)到机关单位去,进行对国家的政策的以及对国家有哪些变化,做更深的了解。

(5)从身边亲戚中调查,和以上几条做出结论。

(6)到革命圣地延安亲身体会,更深的了解国家。实践感言: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买菜的大爷、售货员,还有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可以增

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并且激励我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

首先,我是师范学院的一名学生,对于“红色中国梦,共话盛世”在很多人眼中、心中都是一个梦。不同的是,它在我们眼中,珍惜它的人的眼中,像一个新生的婴儿般,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梦。

中国是一个喜庆的国家,而“红色”好比太阳一样,象征着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中国梦就好比这红色一样,中国红是中国人的魂,红色的中国梦好比红色的朝阳一样,充满活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国的国旗时红色的,因为这是祖国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因为有了先烈们的浴血奋斗,才有了我们现在和平、安定的美好生活。因为缅怀先烈,我去了革命的圣地“延安”,在那里我去参观了纪念馆。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号召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家现在的情况,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我现在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是学前教育,在我看来,虽然我所面对的是一些小孩子,他们什么也不懂,也不明白;但是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也更是祖国的花朵、希望。所以我应该更加认真的去对待祖国的未来,把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全部的发挥出来,全心全力的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平时生活和学习当中,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也有很多的问题,现在我在校期间对我来说就应该做到,努力提高发现问题、并且积极的分析问题、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进步。

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把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在大会上诠释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目标性、历史性、人民性和世界性同时也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第一次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三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遵循。也为中国,总书记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实现中国梦勾画了路径。共“四条路径”,分别为:

路径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路径二:要始终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路径三: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路径四,要始终运用法治思维。

我是一名学生,也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对于总书记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所讲的,我可能还理解的不全面,但我从中深深的感受到和看到中国的梦,从中国成立那天开始,我们的先辈就自强不息的奋斗,红色的中国梦就好比那,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太阳升起而起来,那样年轻有活力,中国梦从古至今都有,我们的总书记在中国梦这个巨大的画布上有浓重的填了一笔,我仿佛就

看到了那时的中国,是那样的繁荣昌盛,永远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如今我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即将要离校面对社会。在学校这段时间内,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学习,总书记给我们勾勒出了,那美丽而又美好的中国梦,我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份子,但我想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社会实践报告(张尧) 篇2

(一) 高铁的发展势必会带来环境的污染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快形成的重要时期, 铁路运输远远不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迫切要求。高速铁路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 将推动和诱发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不仅增加了会运输成本, 还加重了环境污染。

(二) 高铁发展促使城乡清洁行动更加迫切

铁路的行车安全不仅是铁路人的事, 铁路沿线的安全环境保障也是关键的因素。在整治行动中要着重加强清理铁路沿线垃圾杂物、违章搭建、广告张挂和施工工地, 清理在铁路涵洞内、桥梁下及栅栏外乱堆乱放的秸秆、柴草等杂物。

(三) 高铁清洁, 我们在路上

广西铁路发展迈入高铁时代, 铁路部门的服务也提髙到安全、方便、温馨的高度, 也为广西交通旅游打出一张人性化服务名片, 广西的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借助于高铁名片全速提升。广西高铁把客人拉来了, 地方政府就要把精品展示出来一样。当然, 广西东盟自由贸易区、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和北海风光是广西的精品, 但仅这些还不够。

二、高铁沿线美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次的调研过程中, 笔者跟随团队通过对当地居民和高铁工作人员分发调查问卷, 以及与周边居民交谈的方式, 了解到目前广西高铁在环境美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关于高铁车站周围商铺、卫生间环境秩序

根据团队在高铁车站发放的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 在“您觉得车站周围环境哪些方面还有待改善?”中, 选择商家经营秩序混乱的所占的比例为22%, 选择卫生脏乱差所占的比例为21%, 选择黑出租所占比例为18%, 选择小偷较多所占比例为13%, 选择饮食店宰客所占比例为18%, 选择很好不需改善的所占比例为8%。

由此可见, 更多的乘客还是看重车站附近的商店及卫生间的环境问题。笔者在实践中也了解到, 部分乘客不会选择在车站附近的商店买食物。笔者跟随团队从南宁去北海的时候, 在南宁的高铁站候车时, 亦没有选择车站附近的商店, 说明这之前给乘客的印象很差, 大部分乘客都是避而远之。

(二) 高铁安全问题乘客仍有顾虑

根据派发问卷的结果来看, 虽说居民们有了更快捷的交通方式, 但在问卷关于“高铁通车后大部分居民会选择高铁作为首要交通工具, 您不选择其的主要原因是?”一题中, 选择票价太贵, 老百姓负担不起的占40%, 选择乘客多, 降低舒适性的占26%, 选择安全性有待验证的占22%, 选择服务态度不好的占12%。

笔者跟随团队在候车室发放问卷的时候发现, 乘坐高铁的一般为学生、白领或者经常出差的上班族, 普通老百姓会选择更便宜的火车或者汽车。还有乘客觉得高铁存在危险性。之前发生过的高铁事故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的影响, 所以许多乘客还是觉得其他交通工具较安全舒适。

(三) 关于高铁建成通车对沿线城市村庄的影响

通过实地的走访、派发调查问卷时, 发现:在“您认为高铁的建设为沿线城市村庄会带来什么影响?”中, 选择交通更加便利的所占的比例为28%, 选择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所占比例为22%, 选择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比例为18%, 选择居民收入增加所占比例为12%, 选占用土地所占比例为10%, 选择带动环境污染的所占比例为10%。

高铁的发展对沿线村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都是利大于弊, 但是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在桂林市灵川县同化村的走访中, 笔者采访了同化村的村支书。他说, 高铁未建成前村民都是依靠种果树等农作物获得生活费, 高铁建成后, 村民们大都走出家门, 到附近修建高铁的地方做一些工, 政府给予的补贴亦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三、合理美化, 建设美好新城市

(一) 加强车站周围的巡逻, 禁止“黑面包”

对于车站周边出现的小偷及“黑面包”的情况, 可以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 加强对车站周边的巡逻及对黑面包的打击。也可以让工作人员扮成乘客, 进行实地走访, 拍摄相关宰客的视频, 立即报警处理。

另一方面, 也要加强乘客的安全意识。例如在候车室或者高铁上进行这方面的宣传, 定时广播提醒旅客注意自己的行李物品等。

(二) 高铁发展也应贴近民生

高铁票价高于普快是正常价格表现。因为更多支出购买的是出行时间和体力的节省。如果高铁票价不体现这一点, 高铁建设将失去动力。任何商品服务的价格都是由市场决定的。高铁票价当然也不例外。

(三) 高铁沿线乡村环境美化尤其重要

2014年3月有关部门发表意见, 要求高铁沿线乡村达到清除暴露垃圾、沿线杂物、违章搭建、无暴露垃圾、残墙破房、茅坑旱厕、废品杂物。

例如此次的美化服务团, 就对桂林高铁沿线进行了清扫, 为美化乡村出一份力。

总结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 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应注重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推行国际先进高速铁路管理体系, 加强技术监督管理, 促进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企业保护环境, 谋求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统一。另一方面是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发明与应用, 采取技术措施, 减少铁路建设和运输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破坏。

摘要:随着广西5条高铁和2条普通速度的铁路陆续建成运营, 沿线的环境压力也随之增大。笔者跟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高铁沿线美化服务团”在桂林、北海、南宁三地开展清洁卫生、植树造林、城郊车站环境治理、旅客环境卫生教育、沿线城镇和乡村建设调查等活动, 为打造独特靓丽的高铁风景线建言献策。在研究期间, 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 收回488份, 回收率97.6%, 其中有效问卷470份, 有效率96.31%。此次调研严谨客观, 团队根据调查问卷的答案反馈以及访谈的结果, 得到了很多有效信息, 对于广西高铁沿线环境美化的改善提供了有效建议。

关键词:高铁环境美化,调研结果,环境污染,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婷.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现代城市研究, 2008.

[2]刘杰, 何世伟.高铁票价体系分析及启示.综合运输, 2010.

社会实践报告(张尧) 篇3

在当今世界,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你们将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将会面对各种复杂交错的矛盾和问题。请你们不要忘记中南的精神和中南的价值判断与中南的价值选择,这就是“志存高远、敢为人先”以及“向善求真、唯美有容”,

没有选择和判断就没有文明和进步,没有向善和求真就没有道德和慈悲,没有反省和自我批判就没有智慧和创新!

忘记了善,就会为恶!忘记了真,就会成为假!忘记了美,就会不知羞耻!忘记了有容,就会变得狭隘!忘记了爱,就会有恨!

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无时不在。当你们即将放飞梦想的时候,当你们马上就要步入这个伟大的社会的时候,我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都给出了中南人的选择!

不要问:别人为我做了什么?我们要考虑的是:我为别人做了什么?

当你面对弱小和无助者时,你是心怀同情、尽力帮助还是欺负和嘲笑?当你面对邪恶和无道者时, 你是奋起抗争还是躲避顺从?当你面对金钱和财富时,你是取之有道还是贪婪无厌?当你面对权力和地位时,你是一心奉公还是不择手段?当你面对贫穷和劳累时,你是努力向上还是自暴自弃?当你面对法律和规则时,你是敬畏和遵守还是无视践踏?当你面对国家和人民时,你是奉献还是索取?当你面对家庭和朋友时,你是感 恩还是背叛?当你面对知识和学问时,你是学习还是懒散?当你面对失意和失利时,你是选择坚强还是沉沦?

社会实践报告(张尧) 篇4

——《管理观察》对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的访研

编者按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大体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从1999年开始扩招进入高教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从以往的“千军万马独过木桥”发展到入学率达23%。2007年招生规模达到570万人,是1977年的21倍,在校学生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降低,社会上对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过快的议论也越来越多。面对高教大众化出现的新问题,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是怎样看的?他们采取了哪些对策?其作用和效果怎样?为此,本刊对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进行了访研。

1、本刊访研团:我国高教主管部门为什么把解决教育质量问题作为重点?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高等质量工程”与这两个工程有何区别,其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张尧学: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是个基础性的问题。人才培养,就好像人必须吃饭一样,是大学和教师的天职。大学要是不培养人才,那么大学最基本的功能就不存在。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最基础的应该是人才培养,科研、为社会服务都是基于人才培养的,如果没有人才培养,大学就变成研究所了。所以,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学校最核心的问题,是大学的生命线。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高校质量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近几年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中央明确提出的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简称“高职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1998年5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

“211工程”和“985工程”主要解决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基础建设,并不针对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是专门针对高等院校如何提高本科学生质量实施的一项国家重点工程。

出台质量工程的背景是:

第一,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且这个转变正越来越深入,影响面也越来越广泛。

第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影响越来越深入。

第三,从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加。

上述变化带来了大学人才培养各方面的变化,例如质量观的变化、需求的变化、培养方法与模式的变化、大学生就业与心理的变化以及管理的变化等,就是说,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发生变化。怎么样回答这种变化和挑战?在新时期,我们面临哪些新问题?用什么样的新措施来解决这些新问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能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广大高校教职员工和政府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和紧迫问题,我们必须面对和回答。回答得好,发展就好,培养的大学生质量就高;回答得不好,就很危险,大学生质量就会不如人意。

面对新形势,当前我国高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我认为,当前我国高校还存在着八个不适应人才培养发展新形势的地方。

第一,教师的不适应。首先是数量不够。合格教师的培养是长期的事,特别是大学教师。我们的学生数量增长太快,十年增长了五倍,而十年不可能培养出五倍的合格大学教师。其次是“质”。我们有许多好教师,热爱教学和科研、热爱学生。但是,我们也有部分教师,还存在学风浮躁、教风浮躁、急功近利等倾向,在学术水平上,针对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善于学习和研究,学术水平不高。同时,在教学上,也有部分教师不投入、不认真,在教学方法方面也有待提高。教师问题或者说师资队伍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第二,学生不适应。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上大学是国家买单,而现在学生自己要交学费和生活费,还要自己找工作。我们有很多学生在经济上或就业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互联网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好处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许多困惑,例如游戏等,如果学生不能把握自己,沉迷于网络,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学校管理队伍的不适应。在计划经济时代,班主任、辅导员经常到宿舍跟学生谈心,学生有什么问题找组织很快就可以沟通解决。现在大不一样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面临着新问题,我们的管理队伍在管理模式、思想认识上都不太适应;同时还存在官僚化和行政化倾向。

第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适应。我们的体制机制,无论是分配机制还是教学与科研的管理体制,都有许多不适应新形势的地方。分配方面,剪刀差过大;考核工分制,用管普通农民的办法考核大学教授;在职称上,不按岗位,把职称变为一种待遇,每年由上至下分指标提职称。而学校的各部门、各教研室之间缺少交叉融合,科学研究和教学严重脱节。第五,课程体系、专业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不适应。有的学校课时设置不科学,设置课程太多,把大学和高中的概念模糊掉了。高中是知识的传授为主,大学是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培养能力为主。有的课程内容陈旧,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有的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重新培训找不到工作,在大学学的知识基本上就没用。专业设置也是一样,有的过窄、有的又过宽。还有,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大部分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育学生如何思考不够。

第六,办学环境不适应。既包括学校的学术环境、生活环境,还有一个大学周边的环境,以及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比如学术环境,如何使大学生一进大学就想学习?我们的大学有许多工作要做。生活环境也是一样,我们的大学生上了大学,在大学接受文化的熏陶,接受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精神的东西主要靠环境得到的。大学要创造好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学会平等、学会尊重、学会交流、学会关爱,这方面的建设太少。大学需要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人要有尊严和责任及权利,我们往往把责任强调得多,而权利强调得少。人生来就有权利,只要不犯法就应该享有各种基本权利,就应该受到保护,而我们从来很少讲权利。我们总是怕大学生会调皮捣蛋。其实,人只有受到尊重和保护,他才会觉得自己是主人,才会更加爱学校和更加爱国家。

第七,协调发展上的不适应。我们在综合协调发展上,专业与专业之间、校与校之间、省与省之间,东西部之间都存在。这种现象短期没有什么,但长期势必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会带来教育的公平问题。

第八,办学条件和投入不适应。美国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是三万美元,香港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政府的拨款加上学费是20多万港币,而我们是1万多块人民币。实际投入差得太多,这也是这些年高校贷款急剧增加以及教学质量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些问题的核心归根结底就是质量问题,如何解决?

解决质量问题首先是一个质量观的问题。新时期大学生的质量不再是仅仅掌握专业知识的问题,其核心是要培养“两种精神和两种能力”,即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生存和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对大学生的共性要求。另外对不同的专业,还应该有专业方面的要求。

2、本刊访研团:如您所说,“211工程”和“985工程”以高校硬件设施建设为主,而质量工程是以提高大学生的质量为主,那么,质量工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张尧学:质量工程包括两大内容,一部分针对本科人才培养规律中的各个共性环节,另一部分是解决人才培养的公共平台问题。解决本科人才培养各共性环节的内容有六个部分。

第一,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我们在全国各大学设置了3000个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高校的专业和社会相关行业或产业的联系。比如,我们请大学相关教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然后我们提供一部分经费支付这些外来的专家参与高校工作,我们也请相关行业的院士来参加。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专业的教师能够去企业研修,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我们希望有条件的大学和专业把自己的学生安排到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关的企业去进行实习,当然部分经费可以由项目进行支持,加强相关专业和行业的紧密结合。

第二,精品工程和教材的建设。由于我们的师资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培养出来,满足这么多学生的需求,所以提出了用信息化的办法把最好的教师和最好的课程,包括他们的讲课内容、参考书、相关的作业等等都放到网上,让讲同一门课的其他老师有机会通过互联网学习和研讨怎样讲好课,达到共享优质资源和信息交流的目的,我们设置了4000门的精品课程,目前已经完成了近3000门。另外,我们还启动了“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启动不同类型的教材建设计划,比如,研究性大学和教学性大学都有不同类型的教材,推荐使用先进的、优秀的新教材。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把英语教学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加以推进。从2002年开始,针对我国大学生人人学英语,却讲不好英语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现象,我们提出在英语学习中大量使用信息化技术。在全世界,用信息技术学英语的问题是没有好的英语软件。我们组织了最强的队伍,在清华大学等几家出版社研制出了最好的英语学习软件,并在全国高校试点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提出在大学阶段基本解决大学生的英语听说问题的目标,让大学生能听懂英语,和用英语交流。我们希望60%左右的学生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首先改革了教学英语大纲,把原来由写为主改为以听说为主。在教学内容上,把原来的课堂教授改成由计算机教授,我们全国不到7万的英语教师面对几千万学生,师资肯定是不够的。英语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大学英语的考试和评价模式,以听说为主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得我们的学生从听力和交流上下工夫。这就是改革我们的导向,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第三,改革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实践教学有几个环节,一是实验室,一是校外实训基地,我们当前抓的是实验室。我们建设了500个实验示范中心,把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成以学生自己想题目,或者与老师一起想题目,并且让学生自己设置设备和材料为主的创新性实验。实验的时间可以长一点,可以半年甚至一年,同时把以前水平式的实验室设计改成垂直式,为学生腾出空间,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需要借实验仪器设备来进行自己的实验,教师进行指导,然后由学生写出实验的创意执行过程以及结果。同时我们设立了500个创新实验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个创新实验区不是以哪一个专业为主,而是多个专业相融合,它不是一个机构,不同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来参加,我们为每个实验区和每个示范区都提供相应的经费。学生来做什么呢?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做一件事情,比如,中央戏剧学院把相关的学生组织起来表演一个节目,他们请来美国导演,排了快一年,反映非常好。这是一种跳开课程和专业,让大家充分发挥思考和想象的实验方式。同时国家财政拿了1.5亿支持100所学校的尖子人才或者有兴趣的人才进行创新性实验,学生可以跳开本专业,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国家财政支持每个人1万元。这个实验只重过程不重结果。这都是在实践教学和人才改革模式上的一些探索。

第四,教学团队和高水平老师队伍建设。第一,我们建设了教师培训网,这个网络是当年建设当年见成效的。全国30个省市都建立了培训的网络基地,通过联网,我们的主讲教师可以在讲课的地方和大家交流互动,一次培训可以培训几千人,以此改善教师的讲课方法。第二,我们设立了教学团队,由老中青相结合,由高水平的教授带领讲师和年轻的助教,大家一起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一起来培养学生。除了教学团队之外我们还设立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表彰既有较好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又有很高的教学造诣和教学水平的、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师。

第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系统,研究制定高校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政策和制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确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水平和特色。建立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检测体系,定期采集各类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逐步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数据向社会公布,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的社会监督。

第六,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为了解决发展的均衡问题,我们专门设立了由东部高校,就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学校支持西部地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在公共系统方面,我们还设置了公共平台系统,在系统中汇聚社会需求的信息和在校学生的信息,然后根据相关专业的学生人数给出专业的预测。同时,我们还建设了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系统,把国家重点建设的一些精品课程通过网络技术汇聚起来,做成门户网站,供广大教师和学生共享。我们还建设了国家级的资源中心,包括精品课、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各种信息等,来支持信息的共享。我们还有网络考试系统、教学评估的系统、百万册图书共享系统,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等,这些系统是供所有高校共享的。这是我们这一期质量工程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尖子学生的培养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想法,英雄也创造历史,比如比尔盖茨创造了微软帝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质量工程想对百分之一的尖子学生提供一些特殊的条件,采取特殊的方法,聘请最好的老师来培养我们的尖子学生。此外,我们还加大对地方院校、西部院校和文艺院校的支持和帮助。地方院校扩招特别多,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遇到的难题更大,艺术类院校有他们的特殊性,比如电影学院、中戏,已经很出色了,帮一把就会更加优秀。

3、本刊访研团:“高职计划”几乎与高教“质量工程”同时启动,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请您也介绍一下其实施的内容和效果。

张尧学:“高职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经国务院批准;为了探索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之路、办中国特色高职,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而启动的一项重大工程。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它的培养目标是实用性的高技能人才,就是培养会干活的人。这在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之后尤为重要。

从1999年开始,我们国家的高职开始大发展,现在高职学校比本科学校的数量多,接近1200所,本科是800多所,再加独立学院300多所;但高职的学生比本科的在校学生少,因为高职是三年,每年的招生差不多,大学招50%,高职招50%。高职的学生除了前面讲到的一些问题之外,还受招生制度等的影响。前几年,高职的招生是排在最后的,按高考分数线,先是一类院校招,然后二类招、接着三类招,最后才轮到高职。学生的进校分数比较低,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社会也有顾虑,觉得你考不上好的学校才上高职。高职学校在发展前途上也不如大学。但高职的学费却比较高,为什么?因为大学有拨款,高职靠地方政府拨款,有些是市级政府拨款,他们拨款还不是按生均拨款,有些省是按块拨款,高职的拨款是非常少的,所以必须多收一点学费。

高职教育处在一个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前沿,但面临的难题比较大,支持却比较少。我们一直在推进高职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希望高职培养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在启动质量工程的同时,国家财政支持建设100所示范性高职,每个学校能得到平均3000万左右国家财政经费支持,同时也在办学思路和方向上进一步明确,这对高职的发展帮助很大。在办学思想上,我们提出了建设一个管理平台、两个办学系统、两个证书和一个回炉的“1—2—2—1”的思路,就是要把高职办成一个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管理平台。管理平台的模式是这样的:设备可能就是企业的、教师也是企业来的、教材也可能是企业帮助编写的,学校帮助招生和管理,学生在学校学习实用性技术,毕业后去企业就业。这样,高职不需要自己配备过多的老师和设备。

两个系统,一是基础课教育系统,就是学生在高职学什么。除了学技能,还要学基础,如数学、英语等,可能没有本科那么多,但是学校要系统地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另外,专业技能培训要成系统,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比如,钳工就需要一些认识钳工工具以及如何操作的基础实验。有了基础之后,再到实训基地完成更复杂一些的基本操作。基地有机床、计算机等设备。完成实训之后再去企业实习至少半年,这就从基本的技能培训阶段进入了技能的深化学习阶段。在企业干一些事,同时又学习企业的管理。

两个证书,一个毕业证,一个职业资格证,一个回炉,就是当学生工作几年后想再学习时,可以再回学校培训。我们把高职办成一个管理平台,一个学习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的系统。培训的系统。现在很多在高职培训的人数多于在学人数,可能在校生7000—8000个,但一年的培训人数多达10多万。

4、本刊访研团:质量工程在专业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监督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和推进,还考虑到了高教资源在中、西部地区的均衡和协调发展。这些计划实施后的效果如何?

张尧学:“质量工程”实施一年来,有了比较好的进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

项目建设方面:批准建设了1818个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开始了专业规范的制订和专业认证及评估试点工作;累计建设了246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批准建设了4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批准建设了360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批准120所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共开展6135个项目;批准建设了4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开展了四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与表彰,评选表彰了4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批准支持了9个大学生竞赛活动资助项目;批准建设了2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批准资助了560名受援高校教师和120名教学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和学习锻炼,完成对口支援高校的90个数字化教室建设。

公共系统建设方面: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项目”建设;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建设工作;启动了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建设;启动了立体化教材数字资源系统建设;启动了全国高校教学基本资源数据库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

“质量工程”的全面启动实施,在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获得了各地、各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好评,进一步强化了教学的中心地位,明确了教学改革的重点,引导了办学定位的思考,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带动了各地的改革试点。

5、本刊访研团:我国推进“质量工程”需要模式创新,在几次访研过程中您都提到高校改革与管理模式问题,那么,怎样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呢?

张尧学:我国高等教育有很多经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需要好好总结。在管理上,我感觉我们有我们的特点,例如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和大学的互动比较多,可以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互补等。但这是否叫模式,需要进一步讨论。我认为:我国高教管理方式的形成有深刻的背景。从国内背景来看: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学生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家都想把高等教育搞好。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高等教育大国并不等于高等教育强国。从国际背景来看:中国和其他任何国家的环境都不一样。例如我们的经济改革,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在中国,尽管可能有批评,但国家如不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可能在国家需要的人才培养、在优质资源共享、在教育的公平性等方面都将出现滞后的问题。西方的大学以学术自治为主,他们认为学校是独立的,不需要政府管。我们不太一样,我们的政府和高校有很好的互动关系,我们一起努力为培养人服务,这大概就是中国高教管理模式吧。

这个管理模式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政府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公共政策与项目的引导,对学校产生影响和作用,而学校又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权,并向主管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双方结合起来产生一个互动,而且产生效果最大化。

6、本刊访研团:推动“质量工程”深入开展,怎样加强科学管理?

张尧学:加强科学管理是推进质量工程的关键,我们是从三个方面入手的:

第一,加强调查研究,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在和内在规律。在这方面,特别要加强和高校以及学生教师的互动,真正掌握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科学发展。

第二,准确定位。要分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功能,准确定位。中央政府负责全局性的、高校和地方政府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教授上讲台的问题、收费标准的问题、生均经费的问题、部门间协调的问题等。

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是落实中央的有关政策,二是结合当地的特色。比如一个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结合地方高校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实行一些适合当地特色的政策。

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比如学生培养模式的制定、培养方案、授课时间、实验室的建设,开什么课不开什么课,都是学校说了算,学校拥有自主权,但政府对学校培养的过程和最终合格的检验负有责任。

第三,加强服务。管理是一种服务,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管理。我们面对的是中国最有知识和最有创新性的群体。我们不但需要在思路上创新,还要在组织和管理流程上创新。这对我们管理人员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政府要为学校提供相对公平竞争的环境,要通过国家的意志和项目的引导,解决发展的方向问题;我们要有较强的实践和协调能力,兼顾各方利益,然后选取突破点;再次,要敢负责任,我们现在的会议太多,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决策就是要负责任,不敢决策,可能要影响工作。至于决策的把握和比例,这是值得研究的。但我认为:在失败和逆境环境下,敢于应对,善于决策就是奇才、就是创造。我觉得管理的最核心是思路和各方面的协调,就是取胜概率增加的过程,这需要学习。

7、本刊访研团:“高教质量工程”从深层次来讲,它既是高教大众化一次转型,又是新文化的一种表现。当前推进和实施“质量工程”需要发展和弘扬哪些新文化?

张尧学:推进高教质量工程需要新的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文精神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发展新文化就是要把高校人文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很好结合起来,大学不仅要教授专业技能,还要教授做人的道理。我觉得大学应该具有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其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首先要强调人的权利和责任,一般我们把责任放前面,但是以人为本可能要换一个角度,就是把权利放前面,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权。权利放在前面不是胡来,而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权利,然后再去负责任。然后爱国、爱党、爱民族,但应该强调渗透,而不要太强调培养。

第二,提倡理性和逻辑的思考。理性思考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科学思考。我觉得中国的文科科学性太少,社会性和世俗性太多,而在大学应该强调科学的文科、学术的文科,我们的大学把社会性等同于科学性,混淆了两者的概念。大学应该是科学性和学术性的,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人文精神和文化的理性思考和逻辑思考,即缺少科学的精神。我们应该培养有独立见解的大学生,不人云亦云,这是核心价值观。

那么,人文精神靠什么培养呢?靠大学文化的传承。大学是传播文化的地方,像一个炼钢炉,放入生铁,练出纯钢。大学一定要守护自己的传统,科学技术可以创新,而文化要靠渗透和长期的积累,所以大学在文化方面要引领、要保持、要传承,要有自己独立的、独特的见解,要保证人类的公共道德和传统道德,好的要保持,糟粕要去掉。所以我们在推进大学的质量工程建设时非常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建设,鼓励多举行一些学生的比赛或竞赛,质量工程本身就支持10-20项学生专业竞赛。我们也鼓励大学多成立一些俱乐部,同时鼓励大学不要给学生开过多的课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做自己想做的事,包括谈恋爱,这也是加强学生的互动和交往,让学生觉得在学校辛苦着,也快乐着。每一届大学生都把这些优良文化传统留给大学,沉淀下来,哪怕只是沉淀一点点。新生都是靠师哥、师姐、老师带领的。我认为要帮助一个学生,就要让所有人来帮助他,大学需要融洽的氛围,人文环境好,大学生才会获得快乐而充实的大学生活。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管理行政化、官僚化,管理队伍不为教师科研服务,学风造假等等问题势必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我们搞实验,给学生1万元,但学生必须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办事,我们可以尽量减少一些申请资金的手续,以相信学生为前提。因此,我觉得大学文化是一个急需建设和解决的问题,而且我们现在还没有考虑十分清楚或者没有认识透彻,这也是我们高校面临的大问题。除此之外,大学教师的创新、评估、各种考核,也缺少一个好的人文环境,比如,规定教师一天写5000字,这样他就没有空间创新,所以要给他们松绑,让他们宽松一下,解放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第三,把弘扬文化与加速人才培养成果的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办教育不能太急功近利,文化的效益是长远的。但是方向一定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你搞数学研究也好,哲学研究也好,可以不受大环境影响,但是研究的结果、培养的人才今后还是为社会服务。你可以不为今年、明年的社会服务,但这是大学办学的根本。所以我们总的思想是加强高等学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大学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对社会有用,可以干活,地质专业的学生可以翻山越岭地寻找矿藏,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治病救人。第二,要有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必须具有现实意义,不能搞完就扔。第三,为国家建设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 篇5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存在的问题

2009年我国共发布了631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发布数量是2008年的3.73倍, 截止2010年10月, 发布的各类社会责任报告已达663份, 呈现稳步发展态势。然而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 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意识淡薄。

有关数据显示, 2010年年报披露期内, 共有471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报告率不足28%, 并且大部分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我国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较少, 大多数企业是在强制或碍于企业形象的情况下进行披露的。另外, 我国目前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二) 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不均衡。

首先, 企业性质分布不均衡。在所有曾经发布报告的企业中, 国有企业占了半数以上, 占据主导地位。其次, 行业分布不均衡。发布报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金融、食品、电力、能源、信息技术、金属与采掘、化工、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家庭耐用消费品等行业。再次, 地域分布不均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绝大多数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政府推动力度大的地区, 而在中西部地区,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则很少。

(三) 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形式单一。

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主要以描述性方法为主, 仅局限于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及履行情况等, 使报告的有用性及可靠性大大降低。另外, 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 更多的披露对企业有利的信息, 很少披露负面信息。

(四) 社会责任审计缺失。

我国第一份经过第三方审核的社会责任报告是由中远集团于2007年发布的。总体来说, 我国企业经过第三方审计的社会责任报告仍然凤毛麟角, 社会责任信息的审计制度尚未建立。现有的关于社会责任的法规仍以环境管理法规为主, 而且没有制定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则、准则和指南, 没有强制性法规的约束。未经独立第三方审计的社会责任报告, 其可靠性和相关性自然让公众难以完全信服。

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

西方国家的很多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大量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国外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模式值得我国借鉴。

(一) 美国。

20世纪70年代初期,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成立了生态环境委员会和社会计量委员会, 着手研究社会责任的相关问题。l977年社会计量委员会提出, 企业应该对一些重大的社会责任业绩提供报告加以披露, 并说明了每一领域应提供何种信息以及信息的作用、来源渠道和报告形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建议企业增加披露环境保护政策和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提出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应包括企业对经济的增长、教育、职工修养、文化和艺术、医疗、政府等方面的贡献或所尽的责任方面的信息。目前美国已经有近30个州相继在公司法中加入了公司的社会责任内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 已经有几十项准则涉及到社会责任问题。但目前美国企业的报表数据仍然是不完整的, 其中大多数是有关治理环境污染的, 仅有一小部分企业公布了有关改善职工生活福利以及对社区的捐献等数据。

(二) 法国。

早在1975年, 法国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 并于1977年以正式法令和政令的形式要求企业实施社会会计, 确定了“社会资产负债表”的法律地位。社会会计要求职工人数超过300人的企业必须编报社会平衡表, 且从1984年起, 所有社会平衡表必须列示最近三年的数据, 按整个公司和所属符合标准的企业分别编制。社会平衡表应当包括职工人数、工资成本、健康和安全保护等七项内容, 每项内容又分为若干个子目。同时, 法国政府还要求企业注意改善生态环境, 如:治理废水、废渣、废气, 降低资源消耗, 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及对社会环境治理提供服务和捐赠等。法国政府在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通过相关法令和政令予以保证, 强制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 英国。

1992年英国政府颁布的环境管理体系BS7750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环境管理法制, 其2006年新修订的《公司法》提供了最新的规范框架以反映现代企业环境。它非常注重相关利益者的价值, 认为董事为了相关利益者应更倾向于可持续发展, 因而会在更宽泛的问题上给予适当关注, 如环境和雇员问题等。从2007年12月起, 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环境、雇员、社会社区问题等方面的信息。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 (ACCA) 自1990年起还设立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奖”, 该奖项的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完整性、可信性及沟通性, 并以此鼓励进行良好社会责任披露的企业, 进而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

此外, 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也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进行了规定。还有一些国家要求企业编制增值表, 这样既能提供财务成果又能提供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建立

(一) 建立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法规制度。

我国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 国内第一套关于社会责任报告的指标及规范体系也于2008年6月出台, 2009年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成为我国第一本自主研发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工具手册, 为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规范化做出了贡献。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内容、方式等方面仍难以统一规范, 与西方国家已具有较成熟的法规相比, 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此, 需制定相关法律和指引, 以指导企业独立地形成社会责任报告体系。

(二) 充实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 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贡献, 如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等情况;二是对人力资源的贡献, 如招募员工人数、员工技术培训、员工工资水平、员工福利情况、工作条件的改善等;三是对社会的贡献情况, 如对慈善、公益、文化教育事业的捐赠、对社区环境美化、公共交通、娱乐设施等的贡献等;四是企业收益的大小, 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 收益信息可以反映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品种和数量、为国家上缴利润情况等;五是产品和服务的贡献, 主要包括产品的使用效能、使用年限、产品的安全信息、产品的售后服务等, 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扩大披露内容, 不仅要披露正面信息, 更要披露负面信息。

(三) 完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模式。

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方式在国际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运用独立报表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如“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利润表”、“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社会责任年报”等;在现有报表中添加新项目或以附注形式反映;叙述性反映。笔者认为,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应当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并且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 对于小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披露模式。中小企业可以选择“文字叙述法”或“报表单列法”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对于大中型企业以及污染比较严重、资源耗费比较多的小企业, 应当单独编制“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利润表”、“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等报表。第一张报表反映企业社会责任资产如环境资产、人力资产、在建社会资产等, 社会责任负债及权益, 如应交税金、应付工资及福利费、应付环境治污费、绿化保护费等信息。第二张报表反映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发生的收支情况以及社会责任利润情况。第三张报表反映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使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发生变动的情况。对于可量化项目要列报相应的社会责任指标, 如社会贡献率、纳税贡献率、工资支付率、捐献收入比率、单位收入耗能量、环保投资率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指标。对于不可量化的项目, 要在附注中做出较为详细的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 我国所有企业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必将成为现实。

(四) 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审计体系。

我国新型“学徒制”实践研究报告 篇6

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技术人才技能学习问题,还促进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改革转型,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抢得了先机。今天,我国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功能,促进技能教育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

职业教育的有力发展直接影响国家工业的整体水平。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德国的工业,大家熟知的品牌宝马、大众等,这些都是象征着它的工业品质。之所以德国的职业教育那么成功,主要是因为国家提倡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把整个培训在职业学校与工厂企业进行,形式以企业培训为主,把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与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这种工学交替的模式在我国也曾广泛应用,但为什么没有促进职业教育的完美转型,其原因在于社会结构等深层次原因,要制定适合我们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和模式。经过调研考查江苏省内多家职业院校,目前广为实践的是新型学徒制模式。

新型学徒制是新型职业教育模式,它的核心模式是让企业发挥培训关键作用,而政府需要适当补贴,这种教育模式本质就是“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就是要建立一套以政府导向,企业为主导,职业院校为主体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2015年7月底一起发布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布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表明了试点内容,其模式使用“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形式,就是企业与职业院校等机构,使用工学交替培养、企校双师带徒等方法一块训练新型学徒。培养主体职责主要为职业院校负责学徒具体培训内容,企业要和学徒签订培养协议,合作协议,确定学徒在企业工作的同时,可以到院校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与专业知识学习。以中、高级技术工人培养作为主要目标,一到两年为培养期限。在职业院校以指导教师带徒为主,在企业以导师带徒为主的培养学徒方式,实行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另外,学徒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在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中,原则上需控制在4000~6000元。当前的新型学徒制教学模式正在试点。

笔者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两所职业学院为例进行了调研,重点调研职业教育在新型学徒制应用上的效果。实践结果发现,经过学徒制改进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技能的学习,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实践中。

1新型学徒制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催化剂

以往的学徒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过去,学徒制的师傅就是职业院校教师,学习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脱节,虽然职业院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如聘请企业技能名师来校做讲座、定期指导,与企业一起制定教学计划,假期教师到企业去实践等,但是实际作用很小,不能对学生学习技能起到主导促进作用,尤其是以教师为传播知识技能主体,对技能学习模式改进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反而在课堂学到的技能知识更新太慢,学到的技能甚至都是淘汰的技术,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有了跳跃式的发展,都需要更多的高技能的人才,企业方面都想员工进入公司就可以工作到第一线,一些企业因为机器人技术替代了普通人工劳动,因此具备一定经验的技术操作型人才成了国内各企业竞相争抢的对象。我国的新型学徒制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它对学生的技能学习起到本质的提高。

我国新型的学徒制,是在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上改进发展过来的,新型学徒制的本质在于不只是注重基本社会能力、从业能力,并且十分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更加注重的是综合职业能力,那么这种综合职业能力也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人员拥有这项能力能胜任职业所在领域里的各项工作,这种教育模式对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新型学徒制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文化;二是建立合适的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三是培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徐州技师学院虽然不是国家学徒制试点单位,但学院在自身发展中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通过近几年的改进,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学院先后与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潍柴亚星汽车有限公司、雨润集团等签订几十个订单班合同,订单班采取以把行业技术能力要求作为等级依据、个人的能力作为关键进行培养、以校园教育为主的人才培育形式、实训基地是主要教学环境、真实企业例子作为教学模板、教师的教授与企业沟通作为关键交流方式的教授形式。通过订单班这种教学模式解决了实践和理论没有共通性、企业和学校跨度太大、仅有理论知识不会操作等问题。

2有效地应用学徒制,培养名副其实高技能人才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学徒制试点职业学校,地处长三角地带,周边企业密集,具有丰富的人力等各种资源。2014年9月学院与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昆山的7个相关企业签订了政校企现代学徒制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正式试行新型学徒制。该合作项目,恰逢昆山面临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当地政府出台了政策保障,同时将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调动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资源,引导企业积极加入新型学徒制试点,促进地方产业与高校办学的对接,推动政、企、校、生利益共同体的建设。

学生将在企业和学校师傅指导下的真实工作岗位上锻炼,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有效提升了实践能力,而且提高了计划、决策和分析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理论知识,同时对企业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也将大幅提升,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学徒制。通过政府牵线搭台与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提供“准员工”学徒岗位与教练型教师,学校承担理论教学与购买企业服务,三方共同为参与学徒制学生专门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的模式,实现四方共赢:对政府来说为昆山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对企业来说培养了贴近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学校来说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提高了就业满意度。

根据目前试点学校学徒制模式,可以了解到,新型的学徒制主体结构:校企联合办学、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融入企业标准、科学严谨的人才培养计划等。其中融入企业标准是新型学徒制的关键,它把企业中的实际例子在学习课堂上进行教学,做到“学”和“工”结合,让工作和学习完好对接。大家可以依据学生个人的能力更好地对需要讲述的内容进行讲授分解,让教学过程更加具有“柔性”。让学校与企业一起对学徒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评估,可以更好地发现大家的优点长处,能更加具针对性地对学徒进行培养,而且还能更好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为新型学徒制培育高技能的人才提供实验的教学空间,为教学经验做数据上的支撑。

新型学徒制在根本上缓解了廉价劳动力越来越多与高技能人才紧急空缺的社会矛盾,推动产和教的相结合,促进了优秀的传统技术与工艺的一代代传承,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整体进步。经过后期的改进创新,新型学徒制必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走上更高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郭苏华.从职业教育需求看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

[2]王乃国,何语华.素养为体个性为翼——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构建IPQ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2.

上一篇:消防大队双拥工作汇报下一篇:有关勤奋作文600字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