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心得体会(共8篇)
进入到规划中队已经一年多,一直没有仔细研究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具体内容,正好通过单位组织的“学法律、会说理、能办案,争当执法能手”这一活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充分认识到《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城乡规划法》第一条就指出“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该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要求而制定的一部十分重要的法律。《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和实施,对完善城乡规划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规范政府和城乡规划部门行政行为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每个城管队员,尤其是规划中队的队员必须认真学习《城乡规划法》,充分认识《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城乡规划工作的执法能力。
二、深刻理解了《城乡规划法》的内容和实质
《城乡规划法》共七章七十条,其中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一)《城乡规划法》在一开始就界定了“城乡规划”和“规划区”的概念。如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乡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乡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制约政府的权利和保障社会公众的权利是本次《城乡规划法》的重要改进方面之一。制约政府权力的主要措施是城乡规划的公示、公布和公众参与,及城乡规划制定与管理过程的公开。社会公众权利的保障措施主要是知情权、监督权和诉讼权。《城乡规划法》比较强调社会公众权利的保障,如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第四十二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城乡规划法》除了具有一般法律的通属性质之外,还有作为行政法的一些特征。如第四十三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强调城乡规划综合调控的地位和作用。如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这就从法律上明确,城乡规划是政府引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发展蓝图。
读法可以不断充实我们的知识体系,执法可以丰富我们的实践经验,读法可以运用到执法当中,执法可以完善读法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因此作为一名执法队员,我会在不断充实法律知识的同时,将知识运用到执法过程中去,使读法和执法有效结合,从而做到真正的公正执法。
窦颖
答题人:___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一共10题,一题2分)
1、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其中详细规划分为 和。
2、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国务院审批。
3、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组织编制城市的,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4、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5、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 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6、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合理进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7、在乡、村庄集体土地上的有关建设工程,应当办理______________。
8、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
9、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不得占用 ;确需占用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10、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 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二、单项选择题(一共15题,每题2分)
1、《城乡规划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A、2007、10、28 B、2007、12、1 C、2008、1、1 D、2008、2、1
2、《城乡规划法》所称规划区,是指。()A、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B、城市市区、镇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C、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D、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行政区域
3、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 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A、3 B、5 C、6 D、8
4、《城乡规划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和()。A、乡村规划 B、村庄规划
C、乡规划 D、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5、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年。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年。
A、10;5 B、15;10 C、20;5 D、20;10
6、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时,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A、土地所有权 B、规划条件 C、土地使用权 D、规划要点
7、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经 批准。()
A、城市、县人民政府 B、城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C、城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D、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8、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
A、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B、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C、规划条件通知书 D、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9、临时建设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
A、强制拆除 B、自行拆除 C、没收 D、转让
10、为加强城市绿地的控制与管理、城市水系的保护与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管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国家建设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城市规划“四线”制度。以上对应的“四线”分别指绿线、蓝线、()和()。
A、黄线 紫线 B、红线 紫线 C、紫线 黄线 D、红线 黄线
11、规划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对建设用地管理职责的区别是。()A、规划管理负有实施城市规划责任,而土地管理负有维护国家土地管理制度责任 B、规划管理是在城市规划区内,而土地管理是在城市规划区外 C、规划管理负责国有土地,而土地管理负责集体土地 D、规划管理负责非耕地,而土地管理负责耕地
12、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等措施。()A、罚款 B、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 C、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D、没收违法建筑物
13、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修改。()A、可以局部 B、可以根据领导意图 C、未经法定程序不得 D、不得
14、城市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 审议。()A、本级党委 B、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C、本级人大常委会 D、本级人民政协
15、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 等材料。()A、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B、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C、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 D、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三、判断题(一共15题,每题2分)
1、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城乡规划法。()
2、城市和镇应当依照城乡规划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3、《城乡规划法》所称的城乡规划是指覆盖全部国土面积的规划。()
4、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安排、节约能源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5、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
6、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利用空间布局,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充分利用可用资源。()
7、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
8、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应当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遵循统筹安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防灾减灾、人民防空和通信等需要,并符合城市规划,履行规划审批手续。()
9、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10、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可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群众的意愿进行适当修改。()
11、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12、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详细规划,公共设施,建设用地,交通体系,各类专业规划等。()
13、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材料。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
14、临时建设影响近斯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的,不得批准。()
15、在选址意见书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后,因依法修改城乡规划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四、简答题(一共2题,每题10分)
1、请解释什么是“一书两证”,并简述在哪些条件下办理该许可证?
2、对于“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划主管部门将对其进行何种处罚?
答案
一、填空题
1.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2.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3.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 4.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5.具有相应资质等级 6.因地制宜、节约用地 7.乡村规划许可证 8.选址意见书 9.农用地
10.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一、选择题 1-5 cccdc 6-10 bddbb 11-15 abcbd
三、判断题
1-5:对对错错对 6-10:错对对对错 11-15:对错对对错
二、简答题
1、选址意见书: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不需要申请选址意见书。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
2010年01月13日 16时00分
301 主题分类: 建设建筑 “城乡规划”
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
(2010年1月8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三条城市、镇、乡应当依照《城乡规划法》和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城市规划、镇规划和乡规划。城市、镇、乡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省、市、县(含县级市下同)人民政府确定应当制定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村庄应当依法制定村庄规划。
第四条省、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工作。
省、市、县有关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应当纳入财政预算。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和修改
第六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审议后报国务院审批。
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需要报国务院审批的由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审议后报国务院审批。
市域内跨县、区的城乡规划由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需要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的由市人民政府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审议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沈阳市和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经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和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经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审议后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审议后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和
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的总体规划批准后应当报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八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镇、乡、村庄不再单独编制规划纳入城市规划、镇规划和乡规划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城市规划区内的镇、乡、村庄和镇、乡规划区内的村庄原则上不另划规划区。
第九条城市可以根据总体规划编制局部地区的分区规划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的分布与密度、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等控制指标以及城市道系统与对外交通设施、城市河流和绿地系统、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城镇各类工程管线及重要设施的位置和控制范围。
分区规划由所在城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所在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分区规划应当自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条城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并作为编制建设计划的依据。
第十一条有关管理部门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邮政、气象、能源、生态环境保护、人民防空、防灾减灾、消防、地名命名等涉及空间资源利用的专项规划应当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第十二条各类开发区以及教育、科技园区、旅游度假区等的规划建设应当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管理不得违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第十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应当依法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当依法编制专门的详细规划经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后由所在地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四条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组织编制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经法定程序审批备案。乡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用地界线和建筑控制类型;
(二)地块控制指标、基础设施配套要求、交通设计和管线综合;
(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四)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总量、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公共绿地面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控制指标等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第十五条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乡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审定。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定。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综合分析和总平面设计;
(二)道交通设施和市政工程管线设置;
(三)公共服务设施;
(四)工程量、拆迁量和造价估算。
第十六条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召开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在城乡规划批准后十五日内向社会公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经批准的城乡规划由组织编制机关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报送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存档。
第十七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依法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乡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提出评估报告并附具征求意见的情况。
规划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公示情况和公众意见;
(二)公共服务设施、社会公益设施等基础设施和住房保障的规划实施情况;
(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
(四)绿化、交通、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的规划实施情况;
(五)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的规划实施情况;
(六)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的意见。
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可依法组织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一)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规划要求的;
(二)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的;
(三)因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批准重大建设工程确需修改规划的;
(四)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
(五)城乡规划的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其他情形。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方案在报批前应当经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的修改方案在报批前应当经过有关地区的共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第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可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组织修改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总体规划修改后需要修改的;
(二)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影响规划用地功能与布局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条经依法修改后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在规划地段或者区域内以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开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备案。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十一条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修改乡规划、村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二十二条不符合法定条件或者未经法定程序任何组织、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城乡规划。
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三条省、市、县、镇人民政府在实施规划时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城市新区开发和建设的规模和时序。新区开发和建设涉及《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依法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涉及《城乡规划法》规定的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依法提请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第二十四条省、市、县、镇人民政府在实施规划时应当依法合理确定旧城区改建的拆迁和建设规模对社会普遍关注或者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旧城区改建计划应当依法提出专项工作报告。省、市、县人民政府确定改建计划的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镇人民政府确定改建计划的提请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第二十五条城乡规划的实施依法实行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划管理制度。
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后因依法修改规划需要变更许可内容的由原许可机关收回规划许可证件并按照本
办法规定重新办理许可手续。因依法修改城乡规划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十六条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规划应当对地下的交通设施、消防设施、人防设施、公共设施、市政管、文物遗存及其他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统筹安排并与地面建筑合理衔接。
与地面建设工程同步开发地下空间的应与地面建设工程统一办理规划审批手续;单独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履行规划审批手续。
第二十七条依法需要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受理申请后按照城乡规划要求进行审查对项目选址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对不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不予核发告知申请人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八条选址意见书实行分级核发。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建设项目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重点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由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跨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由共同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市、县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由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委托下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选址意见书核发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九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申请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受理申请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审核。对符合要求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核发告知申请人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十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依法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后应当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求由具有相应测绘资质的单位进行放线并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验线。验线合格后方可施工。
第三十一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申请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持经
有关部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文件、标明拟建项目用地范围的规定比例尺地形图、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包括图纸和说明下同)、有关村民委员会意见等材料向所在地乡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乡或者镇人民政府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对材料齐全的提出初审意见;对材料不齐全的一次性告知其应当补正的有关材料。
乡、镇人民政府将初审意见及该建设项目相关材料一并报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乡、村庄规划对建设项目进行核查对符合乡、村庄规划要求及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应当自收到初审意见及相关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对不符合乡、村庄规划要求及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不予核发告知申请人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十二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空闲地和其他非农用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建房村民应当依法申请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建房村民持拟建住房用地的有关证明文件、村民委员会意见、房屋建筑通用图集、有效身份证件等材料向所在乡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乡或者镇人民政府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日内进行初步审查提出初审意见并将初审意见及有关材料报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乡、村庄规划进行审查对符合乡、村庄规划要求及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应当自收到初审意见及相关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对不符合乡、村庄规划要求及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不予核发告知申请人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十三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建房村民应当依法申请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建房村民持原有宅基地的证明文件、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的意见、身份证等材料向所在乡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建设两层(含两层)以上住宅的还应当提交项目设计方案。
建设一层住宅的乡或者镇人民政府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依据乡、村庄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核查对符合规划要求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不予核发告知申请人并书面说明理由。建设两层(含两层)以上住宅的经乡或者镇人民政府初审后报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乡、村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进行核查符合规划要求及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初审意见及相关材料之日起十日内核发乡村建设
规划许可证;对不符合规划要求及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不予核发告知申请人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十四条建筑工程严重影响规划实施且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任何组织、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建设活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核发规划许可证:
(一)擅自改变城乡规划已经确定的道、广场、公共绿地、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体育场、学校等重要公共设施用地的;
(二)压占堤岸、堤岸保护地、河滩地、防洪沟渠、地下管线、地下文物古迹的;
(三)在高压电走廊规定禁建范围、水源保护区域的;
(四)危及相邻建筑物、地下工程安全污染环境采取措施无法消除危险的;
(五)影响航空器飞行安全、电信通道安全的;
(六)严重损害重点文物建筑、具有城市特色风貌的街区及主要街道景观的;
(七)不符合国家强制性规范的;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五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申请办理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
受理申请的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对符合条件的核发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核发告知申请人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十六条申请临时建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核发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告知申请人并书面说明理由:
(一)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的;
(二)影响交通、安全、市容或者其他公共利益的;
(三)侵占绿地、林地、广场、公共停车场等公共活动场地的;
(四)侵占电力、通讯、人防、防洪保护区域或者压占城市地下管线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七条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批准的临时建设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二年;期满需要延期的应当在使用期限届满三十日前提出申请。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依法作出是否准予延期的决定。逾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准予延期。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二年只能延长一次。临时建筑不得改变为永久性建筑。
临时建设规划许可期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自行拆除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因国家建设需要提前拆除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八条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为一年。期满需要延期的应当在有效期满三十日内依法办理延期手续。延期只能进行一次延期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有效期满未办理延期手续的上述许可证、书自行失效。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以及核实规划证明由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统一印制不得买卖或者转让。
第三十九条建设工程完成施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竣工测绘报告、竣工图等材料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条件核实。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五日内派员到现场进行核实。经核实符合规划条件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向建设单位出具规划核实证明;对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应当依法提出处理意见。
未经规划条件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房产管理部门不得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
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出具收到竣工验收资料的证明。
第四十条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手续的建设工程设计部门不得对该项目工程进行设计。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有关单位不得施工、水、电。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省、市、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
第四十二条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通过执法检查、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等形式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必要时可以作出决议、决定。
第四十三条省、市、县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遵守和执行城乡规划法律、法规情况的检查;对拒不执行法律、法规或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责任人应当作出给予行政处分的监察决定或者提出予以纠正的监察建议。
第四十四条省、市、县、乡、镇人民政府以及省、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每年应当对城乡规划许可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是否已办理规划许可;
(二)城乡规划许可的执行情
况;
(三)规划控制情况;
(四)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
(五)建筑物、构筑物的规划使用性质;
(六)按照相关规定应当监督检查的其他内容。
第四十五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乡规划监测系统完善城乡规划信息平台设立、公布监督举报和电子信箱主动接受公众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主动接受和配合新闻媒体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舆论监督。
第四十六条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国家强制性标准对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十七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法核发规划许可证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该行政许可。因撤销行政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违反《城乡规划法》和本办法规定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规划条件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工程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法核发规划许可证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一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临时建设的由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发出责令停止建设通知书责令违法当事人自接到停止建设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自行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可以并处违法临时建设工程总造价百分之三十以上一倍以下的罚款。临时建设超过批准期限不自行拆除的责令违法当事人自接到拆除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自行拆除;可以并处违法临时建设工程总造价百分之二十以上一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四十条规定设计部门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
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手续的建设项目进行设计的或者有关单位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进行施工、水、电的由相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处罚的其他行为依照《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六章附则
第五十四条未设镇建制的国有农场场部、国有林场场部、国有苇场场部、国有盐场场部和独立工矿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1]29号 【发布日期】2001-04-20 【生效日期】2001-04-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
(皖政办〔2001〕2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实施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已翻印下发)要求,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城乡规划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一、一、切实做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进行,并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要以实现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为重点,合理确定本区域城镇化发展目标、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城镇空间布局,明确发展重点和规划实施措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提出城镇化发展目标,确定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围绕中心建制镇建设和发展重点提出发展要求;要结合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城乡居民点的布局。重点地区的城镇体系规划要以强化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和协调区域城乡发展为主要任务,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切实解决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等问题。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经省建设厅组织专家评审后,逐级上报审查和审批。各市、县要于2002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本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审和报批工作。
二、二、抓紧做好城镇总体规划编审工作
城镇总体规划是指导城镇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依据。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抓紧做好城镇总体规划编审工作。对须报省政府审批的城镇总体规划,省建设厅要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评审,认真实行城市总体规划审查联席会议制度,确保总体规划质量。地改市的城市要抓紧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城镇总体规划需要进行修编的,规划期限应调整到2020年,并依法报批。1995年底以前批准的总体规划,要根据省域及所在地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抓紧进行总体规划修编和调整;1995年底后批准的总体规划,确实需要进行局部调整的,要报原批准机关确认和备案。总体规划调整和修编工作,地级市原则上要在2002年6月30日前完成,县级市和县城原则上要在2002年底前完成。
三、三、努力改进城镇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各地要根据批准的总体规划,按照法定程序,抓紧编制或修订城镇详细规划,明确控制区域、控制地段和道路红线、生态“绿线”等控制指标和界线。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以及城市行政、商贸、体育、文化、交通中心、商业街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要实行招投标,组织进行多方案比较,择优选取。在编制详细规划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必要时可举行听证会,上一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评审。详细规划要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批,报城市总体规划批准机关备案。城镇总体规划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2001年底前地级市要完成80%以上,县级市和县城要完成70%以上,2002年底前全面完成。
四、四、认真做好专业规划编制工作
抓紧编制城镇道路交通、给排水、防洪排涝、供电、通信、有线电视、园林绿化、环卫、燃气、地下空间利用、人防、消防、环保、市场、文化设施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专业规划,并经上一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后,按程序报批。专业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地级市城市要于2002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县级市和县城要于2002年底前完成。
五、五、坚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审查制度
国家审批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选址,由项目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省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后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并报建设部备案。省级审批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选址,报省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由市、县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六、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管理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指导下,正确处理城镇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对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要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编制的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地段、历史文化保护区详细规划、各项建设选址和初步设计,需经省建设厅审查同意,由项目所在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一书两证”。
七、七、加强城镇规划的法制建设
省建设厅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安徽省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安徽省县城规划管理办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和保护区规划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安徽省实施〈 城市规划法〉办法》修改的前期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城乡规划的法制建设,努力把城乡规划逐步纳入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要认真贯彻执行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和各种规定,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坚持把城乡规划作为城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认真组织实施,不得擅自更改;要认真执行规划许可制度,严格“一书两证”的集中统一核发和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制度。各级政府及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城镇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切实依法行政,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违章建设,并及时逐级上报。
八、八、加强对城镇规划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主要负责同志是城市规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规划工作负总责。要健全管理机构,加强规划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规划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专业技术人员,稳定专业技术队伍,有条件的市、县可聘请规划督察员;要把城市规划工作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要加强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大力普及城镇规划知识;省建设厅要组织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其规划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分期分批培训,提高他们规划、建设和管理现代化城镇的水平。
省建设厅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对全省城乡规划的指导、审报、监督和检查等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全省城乡规划工作水平;要会同省监察厅对各地贯彻执行本通知情况进行督查,每年向省政府作出书面报告。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四月二十日
今天,作为一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员,我有幸参加了*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的国土资源培训班,在这次培训班上杜卫东局长做了以“增强责任意识,全力做好新时期国土资源工作”为题的重要讲话。
在这次培训中,各位领导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分别向我们讲解了关于土地利用、保护耕地、宅基地管理、土地开发整理、执法监察、土地测绘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并组织我们集中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与国土资源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班上我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保持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组织纪律。这次培训以鲜明的观点,明确的要求,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我市基层国土资源管理,进一步夯实国土资源管理基础指明了方向,使我受益非浅,也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也切实感受到了要搞好新形势下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加强自身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此次集中培训,对我们国土资源工作人员而言是及时的。尤其是对于我来说,提高了管理基层国土资源的综合素质,使我今后工作能准确把握国土资源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搞好乡镇国土资源依法行政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规范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行力强的国土资源系统基层人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在培训学习后,深刻感受“三点收获”
(一)增强了做好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听了杨文军局长讲授的《把握机遇,提高认识,全力做好新形势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认识到时有发生的土地违法案件,严重破坏了18亿亩红线耕地保护目标,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现。乡镇是国家政权建设的基石,基石坚则基础稳,乡镇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工作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一线的工作人员,感受到重任在肩,使命在身。
(二)充分认识到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土地是我国最大的国有资产,其中当以矿产资源为甚。当前,我市各乡镇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科学有序开发,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反之,既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又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基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不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必须建立在深厚的国土资源这个基础上。当前,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三者的矛盾相当突出。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摆在我们土地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难题。
(三)提高了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在基层国土所工作的干部职工,相当一部分不具备国土资源专业背景,而国土资源管理又是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这次培训,从我自身来看,业务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更加增强。如徐朝晖局长讲授的《务实地藉管理,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大局》,使我对这几项基础性、公益性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搞好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征地拆迁等工作,有了新的想法和思路。杨文军局长的《把握机遇,提高认识,全力做好新形势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案例教学,剖析违法案件的深层原因,更强调依法查处的重要性。听了以后,对当前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特点,面临的困难有了清醒的认识,更坚定了维护法律尊严,依法查处案件的决心。
二、在当前工作中,突出显现“三项难题”
(一)行政执法问题
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专职编制普遍存在“缺位”现象,直接导致了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偏低。此外,乡镇若发生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的违法违规的案件,很难通过巡查在萌芽阶段或第一时间赶到案发地;一些工作人员虽有执法证,但苦于无强制执行权限,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现场处罚整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国土资源所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二)征用拆迁问题
我市各乡镇因国家性、地方性建设用地规模大、项目多而牵涉到征地这项工作。此过程,必然涉及到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源于一些群众对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的政策不了解、不理解和不配合,加上一些干部工作方式简单和作风不实,导致征用拆迁工作相当困难。为切实改变这一状况,迫切需要我们从事国土管理的工作人员精通征地和拆迁方面的业务素质。
(三)宅基地管理问题
国土基层工作“宅基地管理”是一台戏,它形象地反映了乡镇工作中的宅基地困局。由于存在着事实上的宅基地流转,“一户多宅”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乱占地建房、多占地建房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缺乏科学的规划,村庄向外、尤其是交通便利的地方急剧扩展,形成村内旧房无人住、村外新房争相建的“空心村”现象。另外,乱圈乱占的现象也十分严重,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随着农(渔)业税,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保证金的取消,解决好宅基地管理问题已成为乡镇国土资源所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在下步工作中,着力强化“二种意识”,加强一个“职责”
为破解上述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具体要树立“二个意识”,加强一个“职责”。
(一)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
为切实保护好和利用好国土资源。绝不能以无序和过多占用土地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坚守土地保护“红线”目标任务,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努力调整改善用地结构。
(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意识
要进一步规范征地工作,坚持征地听证、公告制度,督促落实各项补偿安置政策措施到位,确保被征地群众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完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安置协调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快被征地群众社会保障、征地安置纠纷调处制度建设,解决被征地群众的后顾之虞。
(三)认真履行职责
以“五字当头”,切实做好国土资源工作,服务我市经济发展。一是“学”字当头,加强学习;二是“干”字当头,扎实工作;三是“法”字当头,依法行政;四是“廉”字当头,廉洁奉公;五是“为”字当头,坚持为群众服务。
城乡规划工作者参加国土空间规划培训班的学习心得总结
作为国土干部第一就是要加强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思想观念具有相对独立性,一经形成,不容易转变。必须加强学习,反复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反复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全面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国情,全面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通过不断学习,牢固树立以下五种意识:
一是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坚决克服安于现状的思想,深刻把握我国资源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均衡和持续发展。二是树立大局意识。
把国土资源工作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三是树立创新意识。
开动脑筋,多闯多试,同时要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吸取群众的智慧,为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献计献策、尽心尽力。四是树立责任意识。保护资源、保障发展,是法律赋予国土资源部门的神圣职责,我们义不容辞,必须通过全面推进国土资源工作改革与发展,切实履行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双重责任。五是树立服务意识,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国土资源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国土资源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国土资源服务。第二就是要勇于实践。在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以上几种思想意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成改革和推进国土资源工作的政策措施,将思想意识转化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我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要牢牢抓住这个机会,围绕影响和制约国土资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包括资源配置、社会发展综合评价、财税分配、产业导向以及干部政绩考核等一揽子改革的政策措施和意见建议。
在基层国土资源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围绕加强土地、矿产资源管理,近几年国家出台的文件很多,部里出台的配套政策措施也很齐全,但是在基层常常出现学习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践是其中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下基层调研,是实践最具体的表现。
依法行政,恪尽职守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用途管制和宏观调控的手段,节约集约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土地利用的主旋律,作为国土管理系统中的一员,深感职能之重,责任之大,唯有牢记使命,依法行政,恪尽职守,才能无愧于这个神圣的职业和岗位。
心得体会
市委党校第十五期县干班
何
茂
(2013年5月24日)
2013年5月16日至22日,在铜仁市委党校第十五期县干班学习期间,本人有幸参加了由市委党校统一组织的赴四川成都市锦江区、郫县战旗村、农科村考察学习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活动。考察学习期间,通过教授讲座、现场教学、讨论交流三位一体的学习培训,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又深感差距与压力、更倍增了动力与挑战,我感到受益匪浅,也深受启迪。一是科学决策,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战略的气魄值得学习,二是开拓创新,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值得学习,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思路值得学习,四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求真务实、真闯实干的工作作风值得学习。
一、基本情况
(一)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政策依据。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成都市委、市政府从2003年开始,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和局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19个县、市、区全面实施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工作部署,旨在以“城乡一体化”工作思路统领城乡发展,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破解“三农”难题,被国家确定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经过历时八年之久的不懈进取,苦苦探索,真闯实干,位于改革前沿阵地的成都,已经成功走出一条用城乡一体化改革思路,统筹城乡经
— 1 — 济社会科学发展之路。城乡面貌发生巨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区域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其经验和作法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肯定。
(二)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基本做法。可概括为“三三见六,以一化二”。第一个“三”,是指“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第二个“三”是“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六”是指六句话:一是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镇为重点;二是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三是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四是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为核心;五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障;六是以真正转变农民身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一化二”是指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西部区域性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用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作为来真正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从而达到有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的目的。
(三)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的主要特征。政府创新制度环境,市场活化经济资源,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实验区正是较好地运用了政府和市场这两支巨手,从改革旧体制入手去打破城乡分治的政策环境,激活生产要素,用一体化统筹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可谓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和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多得的创造性实践。
二、几点启示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深深感到,成都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气魄之大,措施之力,效果之显,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那么,就一个地方而言,现阶段究竟如何做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践行好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哪里?我觉得通过本次在成都的考察学习,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启示。
(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发展目标,是确保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基本前提。现阶段,我们讲统筹城乡发展,首先应该有一个旗帜鲜明、正确的出发点,这是统领我们改革的灵魂和基石。那么,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根本目的,显然应该是把改善民生和寻求区域性经济可持续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必须始终坚持好这个定位,才能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改革才有可能不断向前推进。可以说成都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就是如此。通过考察不难看出,成都的城乡一体化战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战略。改革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改善民生和加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他们在反复论证、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多项惠及民生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几乎覆盖了农村养老、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教育、村级组织运行及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等各个层面,须直接增加的财政投入数额巨大,在全国属首创。对此,市委、市政府可以说是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可想而知,这如果没有决策层坚定的改革决心和非凡的政治胆略,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也正是因为政府的政策支持,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极大地增强了基层的改革信心,也激发了全民的参与热情,从而牢牢把握住了工作的主动权,使整个改革呈现出上下有序整体联动的良好局面。
(二)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是确保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客观地说,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不仅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暂新课题,在工作中没有多少现成模式可供借鉴。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创新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涉及到改革的方方面面,异常复杂,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应该说仅靠政府的协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可能会更有效。关于这一点,在成都战旗
— 3 — 村、农科村考察时感触很深。例如他们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地流转这项非常复杂和慎重的工作中,政府并没有大包大揽,作为政府只是确立了一些基本原则和工作流程,致于具体的土地确权、流转事项的处理,都是依托村民议事会、村民理财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按照习惯性原则和相关法律规定的议事程序推进到位的,不仅办事效率高,而且农民感到公平合理,心里踏实,也乐于接受,许多矛盾和问题也得到了有效化解。用成都市领导的话说:“老百姓的事放心让他们自己去办更好”。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此时的城乡系统是资源配置合理,城乡共享现代文明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城乡一体化亦表示达到这一状态城乡关系日益优化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高表征。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根据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经验,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基本上固定在城市里,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达到70%左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接近或达到10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资金,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了,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因此我们仍然必须强调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共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长期并存的任务。
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生态学家马世骏曾强调,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对这部分劳动力是否应进入大城市,学者们众说纷纭。
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通过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和空间布局一体化,促进农村的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管理民主、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这样,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可以在城乡一体化的形式上,逐步建立起以工补农、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要点
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
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在分析城乡关系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滞后是中国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并由此导出了通过重新发动城市化来解决城乡发展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主张靠农村工业化来解决城乡问题。事实上,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包括产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通过统一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良
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促进城乡融合
----“实施城乡融合战略、构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专题
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凉州区旅游局局长 王喜
2012年12月18日至20日市委组织部、市城乡融合办组织全市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市委党校进行为期3天的学习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整个学习考察紧张有序,3天时间,听了5堂讲座,观摩考察了金色大道、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青啤武威分公司搬迁扩建项目、高坝镇设施农业及新农村社区、荣华异地搬迁及颐养园项目等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典型。通过学习考察和交流,增长了见识,找到了差距,受到了鼓舞,开阔了思路。
这次学习考察活动,课堂学习与观摩考察相互结合,实效性和针对性很强。学习期间,市委党校授课老师不仅对十八大精神进行了系统讲解,还听取了市工信委主任杨建平、市规划局局长陈志强、市林业局局长李发江等市上领导讲解《以新型工业化推动武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城镇带状化--对武威市城乡规划建设的对策研究》、《加快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建设》等课题。尤其是市委党校陈开雄教授在解读《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的过程中,深入浅出,虚实
结合,形象生动,影响深刻,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副城乡融合、富裕和谐的壮美画卷。通过实地考察观摩,“城乡融合”战略优势已彻底凸显,道路带动园区、园区扶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农村融入城市,真正开创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在高坝镇蜻蜓村和十三里村考察观摩,让所有参训学员为之惊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风俗民情彻底改变。“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这一全新农业生产的推广,彻底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短短几年让凉州农民从温饱走向富裕,也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习考察结束后,市上领导还组织我们谈体会,交流收获,使学习考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几点体会
城乡一体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德国的“城乡等值化”建设、日本的“造村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都给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的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但是每种建设模式都决定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制度环境、人文历史、发展机遇等诸多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外国建设新型农村的模式,应该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环境因地制宜建设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新农村,结合我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际,我认为:
首先,要立足区情村情,根据不同的区域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有的地方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或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发展旅游优势,有的地方由于地域的区位优势可以发展蔬菜运销业,有的地方有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产业。
其次,要立足于依靠工业带动农业,城乡融合发展的目的是减少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农业得到发展根本上还需要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让百姓自主加入到城乡融合发展的潮流中来。通过培育“种养现代化、产业规模化、经营市场化”的新型农村发展体系,努力实现强村富民的目标。新农村需由新型农民来建设,切实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就显得很重要。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好我们现有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公共资源。
再次,要立足于体制机制的创新,重点是破“二元”建“一体”。实施城乡融合战略是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一个科学整合,因此我们在建设中需要政府统筹协调,综合研究,发挥主导作用。改变我们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政策、技术、资金等各方面向农村倾斜,不仅要做大做强我们的传统农业而且还要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真正实现“一村一品”,村村有产业的目标。最终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待遇和实惠。
推进城乡融合战略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迫切需要。是解决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区委推进“1126”发展战略,争先发展、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转型发展是实施城乡融合战略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把尊重农民、依靠农民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用发展的方法来解决城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将思想解放、理念创新作为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不竭动力。先进地区的经验说明,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实践中,理念落后必然导致发展落后,任何时候都必须把解放思想放在第一位,要敢于用科学发展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面对困难、破解难题。我们与先进地区和城市相比,在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改革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等方面还有不足和差距;在解决制约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理念还不够新、办法还不够多、步子还不够快,要进一步解放和转变发展思想观念,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契机,切实增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能力,真正使旅游产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互融合,共同促进。
二是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加快旅游业增长的第一要务。没有旅游大项目支撑,没有旅游企业投资,旅游产业形不成规模,很难起到拉动作用。目前,我区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已逐步编制建设完成,明年在项目筛选和招商中,以
培育旅游产业链条为导向,推进旅游项目向乡村集聚,尤其是在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聚集,打造旅游产业集群。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大项目、大企业、高定位的招商上;招商的思路主要是围绕做大旅游产业规模、做精旅游产业品质、强化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旅游产业板块招商。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演讲稿05-24
学习雷锋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美德演讲稿07-01
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06-16
统筹城乡学习培训体会06-01
对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体会06-10
学习职业规划心得09-17
学习人民日报七篇文章心得体会06-09
十二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06-16
中华魂读书心得体会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