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历史教学设计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中考历史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人教版中考历史教学设计 篇1

专题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西柏坡精神——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巩固训练: 1、2003年春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我们的民族精神(B)

A、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B、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C、就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D、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D)A、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统治的开始 B、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A)

A、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B、红二、四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C、抗日战争开始之后 D、解放战争开始之后 4、1947年,在陕北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几次重大战役的胜利,这些重大战役是(A)①青化砭战役②羊马河战役③沙家店战役④孟良崮战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1949年3月23日上午,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我们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5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摘自胡锦涛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

(1)50多年的时间,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实现港澳回归等。

(2)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我们党将怎样努力才能交出优异答卷?

政治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文化上: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体育、文化、卫生事业。

(3)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你有何启示?

中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及伟大成就。我们要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在中共领导下,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人教版中考历史教学设计 篇2

【设计思路】

建立本课学习内容与前后学习内容间的联系,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信息储备间的联系是教学设计的前奏,构建本课学习内容“宏观—中观—微观”的模型架构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努力让学生用“跳出来”的视角开始本课学习。

【教学过程】

一、“瞻前顾后”

上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将本课内容与前面所学内容,甚至与即将开始的下一节课内容进行联系,使学生感知到历史知识的整体性与相关性。

通过对前后知识的链接,我们能厘清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能清楚看到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链。如下图:

二、“浮想联翩”

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他们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在生活中会通过不同的形式感受到它们或他们的存在。《辛 亥革命》一课 使学生很快联想到孙中山,想到了南京1912、中山陵、中山路、大总统府等等。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和本课有关的信息都会大量呈现出来。

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是 普遍联系的,知识不仅 以文字的 形式存在 于我们的 课本中,也会以其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让历史走进生活,生活也是教育。

三、建构新知

这是本课学习的核心内容。布置学生从“宏观”方面概括出本课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然后再让学生对每一项内容进行 “中观”分析,弄清楚其 主要层次 有哪些,最后才是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了解具体的历史史实,形成宏观—中观—微观的学习模式。《辛亥革命》一课逻辑层次清晰,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要知道其来龙去脉。如下图:

辛亥革命的爆发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其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将这些因素梳理清楚,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概念。从革命的必要性到由革命的各种条件因素所汇聚成的可能性,通过一组组图片与史料让学生概括并归纳出其中的要点。

辛亥革命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从革命的酝酿准备到建立民国及其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狭义的辛亥革命特指1911年的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发展十分迅猛,结合《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我们就能厘清其基本过程。如下图:

辛亥革命之果是本课的重点也是 难点。辛亥革 命的结局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与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不同的风景交给学生自己去欣赏。如下图:

【结语】

基于整体认知的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知识与规律的认知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在整体认知的教与学中,养成了良好思维品质,找到了方法,获得了乐趣,增强了自信,最终达到了“学好历史,我能行”的效果。

摘要:文章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展现教学过程中基于整体认知的教学设计理念,从“瞻前顾后”到“浮想联翩”到“建构新知”,突出历史知识间的内在逻辑性与整体性,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历史学习的有效性与生动性。

人教版中考历史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历史;高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55-01

历史是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但是从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阻碍教学质量提升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陈旧

要想实现新时期初中课程历史教学的目标,灵活多样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必要的。从目前历史教学的开展来看,大多数课堂依旧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没有对时代要素及许多新的辅助工具进行充分利用,教师依旧扮演“演讲者”的角色,学生依旧依靠聆听和笔记来完成所有知识内容的学习。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在被压制,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对知识主动获取的积极性。

2、师生互动不足

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师生互动的不足。课程教学中,师生的良好互动不仅能极大程度的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与合作氛围,同时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来说,也能起到推动作用。但是从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不管课前课程设计还是教学实施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极为有限,教师与学生“各司其职,各为其政,互不干涉”,不能直接降低了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会起到阻碍作用。

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具体特点及高效教学实施策略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在教学内容上虽然没有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或整改,但是却具备了主题性、创新性、实践性、趣味性、生动性以及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的多项特征。基于这一系列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目标。

1、合理的进行知识延伸

人教版历史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措施,对知识进行合理延伸。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不大会遇到阅读问题了,因此,书本上、教材上的知识对他们的吸引力相应降低了。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教学空间方面给予了教师极大的发挥余地,鉴于此,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延伸历史教学的范围,为课程教学创新性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自由阅读卡片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图片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形象的说明。比如,如果课文讲到长城,自由阅读卡里就介绍建筑长城的具体过程,这样一来,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视听,同时还能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和收集一些成语典故,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性,帮助学生从典故中去吸收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在活动课后设置、安排一些延伸活动,如在“编历史小故事”活动课之后,教师可以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出一期板报,反映活动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时安排,尝试对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多种知识延伸的策略与措施,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喜爱程度,同时对于学生知识的纵向与横向发展来说,也会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2、将作业融入生活,注重知识的渗透

在所有教科书的序中,对教学目标及任务都有明确的指示。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渗透。在具体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适应人教版教材的特性,充分发挥其优势与特色,建议教师应从作业的布置进行改革,转变以往学生的复习思路,将历史作业融入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历史,在历史中感悟生活。如每一章节新内容都会设有一定的导入内容,教师进行作业布置时,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扩宽思维,如在“秦的暴政”这一内容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来了解秦的暴政的具体情况,还可以与家人一起进行探讨。这样一来,不仅很好的引导学生完成了预习工作,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的兴趣,为新内容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教版初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的实施,不仅需要课程教学中贯彻创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对于教师知识的全面性及综合性来说,也有较高的要求。作为初中历史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对教材的特点进行充分把握,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及手段,并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监测,争取在充分发挥教材特点的同时,为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提高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谢静洁.谈人教版初中历史的高效性教学[J]. 新课程学习(上),2014,01:153.

[2] 吴梦琦.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编写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3.

人教版中考历史教学设计 篇4

(2014年中考必备资料杭州千岛湖杨鑫 制定)

1.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那么人类已经有两三百万年的历史

2.中国是古人类遗址较多的国家,元谋人距今一百七十万年,蓝田人距今一百万年至五十万年,北京人距今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山顶洞人距今三万年

3.距今一万年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

4.距今九千年在西亚地区出现了农业村落

5.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文化距今五六千年

6.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与皇帝在距今四五千年,打败了东方最强的部落

7.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夏

8.公元前1600年,商王汤,灭夏建商

9.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

10.公元前771年,西周灭

1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建立东周,定都洛邑

12.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春秋公元前476——公元前221战国

13.公元前356年,商鞅秦国变法

14.公元前221年,秦建立,定都咸阳

15.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16.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17.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护府

18.9年,西汉灭

19.25年,刘秀称帝,东汉建立定都 洛阳

20.208年,赤壁之战

21.220年,东汉灭,魏建立,建立者曹丕,定都 洛阳

22.221年,蜀国建立刘备

23.222年,吴国建立孙权

24.263年,魏灭蜀

25.266年,司马炎篡夺魏,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6.280年,西晋灭吴,西晋统一天下

27.316年,内迁的匈奴灭了西晋

28.317年,司马睿在南方重建 东晋,定都 建康

人教版中考历史教学设计 篇5

目 标 1. 掌握名词的概念及分类

2. 名词复数变化

3. 名词所有格

重 点

难 点 重点:名词复数,名词所有格

教学过程

名词概念:人,事,地,物的名字

名词功用:做主语,补语,宾格

名词分类:

1、 普通名词:book dog spaceship (这里涉及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一般有单复数形式,在句子要有复数表现)

2、 集合名词:class family audience (所谓集合名词是指一个名词即可以指一个整体的概念,也可以指整体中某个整体中的个体)

例:My family large.

My family all early risers.

3、专有名词:一般是人名、地名。 Bob Smith April London 等

特征:首字母大写; 不能加冠词, 没有复数表现

前面要加冠词the特殊专有名词:专有的国家名,组织名前面加the.

例:the United N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4、物质名词:(一般是表示材料和材质)wood glass paper butter fruit

这类名词一般是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表现。

*数字+容器(度量衡)+of +物质名词

例:1、a loaf/loaves of bread 2、a cup of coffee

3、a sheet/two sheets of paper 4、a spoonful of sugar

a handful of sandan armful wood

5、抽象名词(看不见摸不到的名词):beauty, honesty, love, patience,happiness,music.(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表现)

二、名词的数

1、可数名词的复数变化规则

① 一般在名词后加s,变成复数。如boy→boys, pen→pens等

②以s, x, sh, ch结尾的,在后面加es。如Class classes, fox→foxes, brush→brushes, watch→watches。但stomach的复数为stomachs

③“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y变为i,然后再加es。如baby→babies

④以f或fe结尾的名词英语中共有100多个,其中直接加s的有92个,但这些绝大多数不常用,如safe, roof, belief等;把f或fe改为v, 再加e的只有13个,但13个都是常用的名词,如thief, life, wife, shelf, self, knife, half, leaf, wolf等。

⑤以o结尾的名词,除有生命的“两人两物”Negro, hero, tomato, potato等少数在后面加es外,一般是在后面直接加s。如kilo→kilos, photo→photos, zoo→zoos,radio→radios piano→pianos, video→videos

2、不规则变化

foot-feet , child-children goose-geese ox-oxen man-men woman- women tooth-teeth mouse-mice

3.单复同形 fish, deer, sheep, Chinese, Janpanses

one fish 一条鱼 two fish两条鱼

a kind of fish 一种鱼 two kinds of fishes 两种鱼

三、名词所有格

1、概念:表示名词拥有的表现,…的(我的,你的….)

2,结构:单数名词:名词’s/ 复数名词:名词s’

e.g: the boy’s schoolbag / Joan’s dress

e.g: a girls’ school/ these students’ teacher

3.字尾非s结尾的复数n : 名词’s e.g: Children’s playground

*4.需特别注意的所有格用法

* 共同所有格和个别所有格

共同所有格:名词+名词…+名词’s

个别所有格:名词’s +名词’s+…+名词’s

e.g. 1. father is a scientist.

2. fathers are scientists.

* (无) 生物所有格 A的B-B of A

Mr and Mrs Brown’s 布朗夫妇

桌子的腿: the legs of the table

车门: the door of the car

女孩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girl/ the girl’s name(有生命的直接’s)

省略: 所有格后的名词,如果都知道可以省略

E.g:1. She’s going to the dentist’s .

2. I met him at the barber’s.

3. We like to eat lunch at McDonal’s.

中考连线:

1. --I hear you have to run for half an hour every day.

-- Right. It is one of the in my school.

A.choices B. plans C. hobbies D.rules

2. –Recently I have read manyabout the droughts in the south of China.

-- Oh, the farmers will have a bad harvest this year.

名词专项训练:

5. The ant has two ____.

A. stomaches B. stomacks C. stomachD. stomachs

6. He doesn’t like ____ for supper. A. chickB. chicken C. chickens D. chicks

7. It was ____ hot weather that many of us went swimming. A. so B. suchC. so as D. such a

8. ____ wonderful space they saw on the room!

A. How B. How a C. What D. What a

9. We know ____ travels not so fast as light.

A. sound B. sounds C. the sounds D. a sound

10. My family raise a lot of ____, including two ____.

A. cattle, cows B. cows, cattle C. cattles, cowsD. cow, cattles

11. A number of soldiers ____ at he camp gate

A. have gathered B. has gathered C. is D. was

12. The Browns have spent a large ____ of money on their new car.

A. deal B. amount C. number D. size

13. ____ work has been done to improve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 Many B. A great manyC. A great deal of D. A number of

14. Mr Li shook ____ warmly with a friend.

A. handB. a hand C. hands D. the hands

15. Two ____, please. A. coffee B. coffees C. cup of coffeeD. cups coffee

16. I can’t pay as ____ as he asked for.

A. high price a B. high price C. a high price D. high a price

17. ____ knowledge of space develops rapidly.

A. Man’s B. Men’s C. Mens’ D. Person’s

18.I stayed at ____. A. Xiao Wang’s B. Wang’s home C. the Wangs D. home of Wang

19. Sister Carrie works in a ____ factory.

A. shoesB. shoses C. shoe D. shoe’s

20. Have you ever read ____?

A. today newspaper B. newspaper today C. newspaper of today D. today’s newspaper

21. Two ____ walk didn’t made me tired. A. hour B. hours C. hour’s D. hours’

22. The mother over there is ____ mother.

A. Julia and Mary B. Julia and Mary’s C. Julia’s and Mary’s D. Julia’s and Mary

23. Li Ming’s handwriting is better than ____ in the class.

A. anyone’sB. anyone else C. anyone’s else’s D. anyone else’s

24. The children are playing ____ on the ____.

A. sand, sand B. sands, sands C. sand, sands D. sands, sand

25. If these trousers are too big, buy a smaller ____. A. setB. one C. copy D. pair

26. Tom usually takes a ____ in bus on rainy days.A. walk B. ride C. trip D. travel

27. We have no ____ about where she has gone.

A. information B. newsC. message D. flash

28. Food and ____ are daily necessities⌒枰for the people.

A. clothB. clothe C. clothes D. clothing

29. My ____ of hearing is not so good as it used to be. A. strength B. sense C. power D. skill

30. The ____ caused by carelessness ____ yesterday. Many workers were killed.

A. incident, was happened B. matter, happened

C. event, was taken place D. accident, took place

31. The room was so quiet that she could hear the ____ of her heart.

A. beating B. waysC. knockingD. striking

32. ____ has been told not to throw waste things anywhere.

A. The public B. People C. Women D. Man

33. He was an ____ in the government ____.

A. office, official B. official, office C. officer, office D. official, officer

34. There are several ____ in this novel who are different in ____.

A. character, character B. characters, characters C. character, characters D. characters, character

35. We visited him ____ when he was in hospital. A. every other days B. each other day C. every other day D. every two day

36. My friend will return in ____.

A. one day or two B. a day or two C. one day or two D. a or two days

37. ____ is always difficult for me. A. TranslationB. Translate C. The translation D. A translation

38. ____ of this novel is excellent, quite to my surprise.

A. Translation B. TranslateC. The translation D. A translation

39. The police ____ looking into the matter now. A. be B. is C. areD. are going to

40. The Chinese are ____ brave and hard working people. A. the B. a C. / D. one

41. No news ____ good news. A. is B. are C. have D. has

42. Maths still ____ very difficult for me, though I have done my best.

A. looksB. seems C. is D. are

43. “Where ____ my trousers?” the boy asked.

A. is B. was C. were D. are

44. How happy they are! Obviously, they are ____.

A. in nice spiritsB. in nice spirit C. in high spiritsD. in high spirit

45. I saw many ____ seated in the corner reading something.

人教版中考历史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中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主题下的危机进一步加深,由于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因此,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新的救国之路。本课中会介绍到维新人士通过改良的方式,寻求制度方面的变革来挽救民族危亡,然而这种变革触及了封建势力的利益,因此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宣告失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

2.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 3.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教学难点】

对维新变法意义的认识。

课前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投影展示:复习回顾京师同文馆的相关知识,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构建联系,从而引出新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之后仅存的硕果。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活动:戊戌变法背景 请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和文字材料

第一组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图和梁启超的一段文字:“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二组是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和激战中的“致远舰”的图片。洋务运动的失败这说明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无法挽救民族危亡。

学生活动:全体学生认真观察两组图片,倾听教师的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戊戌变法前的形势。

教师活动:首先开启这条探索之路并付诸于实践的是具有变法维新思想的康有为和他的得意弟子梁启超。1895年,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时,康有为、梁启超二人联合在京参加考试的各省举人共六百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迁都、练兵,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和介绍,在课本上标画相关内容。【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介绍,使学生知道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

教师活动:介绍严复和其翻译的著作《天演论》,并介绍其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简单介绍严复其人。

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学生活动: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更容易了解严复及其观点。

教师活动:光绪帝于1898年6月11日,亲自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

戊戌年,因此又称“戊戌变法”,至此,维新变法运动达到高潮。从变法开始一直到9月21日变法失败,仅仅过去了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在这百天时间里光绪帝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发布了100多道法令,主要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四个方面。⑴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⑵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⑶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

⑷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学生活动:学生在课本上标画出相关内容,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设计意图】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深刻理解其内容的实质是要变革政治制度。教师活动:慈禧于1898年9月21日率先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于中南海的瀛台,逮捕和杀害维新人士,废除(京师大学堂外)的一切变法法令。在慈禧下令抓捕维新人士之后,康有为、梁启超事先闻讯,逃到国外。谭嗣同在梁启超的劝说下表示不愿逃走,并慷慨的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最终,谭嗣同与杨锐、林旭、杨深秀等6人慷慨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慈禧进行的这场政变史称“戊戌政变”。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介绍有关戊戌政变,与戊戌变法进行区分 【设计意图】了解戊戌变法的最终结局。

教师活动: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其历史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学生活动:深入了解戊戌变法起到的思想启蒙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深刻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师活动:对本课内容结合本班实际学情进行总结归纳,但是要涉及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和维新人士的精神。并说明维新人士的探索并未获得成功。加深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设计意图】构建初步的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师在上课前应查阅资料,筛选资料,选取有利于教学的图片及资料。

2、情境导入,为课堂教学创设了历史情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图片、表格和文字材料的应用,清晰地概括出重点内容,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有效地辅助了教学。

人教版中考历史教学设计 篇7

一、关于抽象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

初中历史教学中, 在讲授抽象历史概念上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抽象历史概念的“跨度性”。

一般历史概念具有“一度性” (2) 的特点, 即这一概念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归纳概括, 如世袭制、禅让制等。然而, 像“封建社会”、“政权”这样的抽象概念, 往往会跨越历史发展的好几个时期, 其是在历史“量变”的基础上形成的“质变”, 导致抽象概念的复杂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想要把这个抽象概念讲清楚, 教师需要花上大量时间和精力, 到最后效果或许还不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将一般历史概念归入重点内容的范畴, 而将抽象概念归入教学难点的范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将一般历史概念放在第一位。

2. 学生自身的理解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

“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是从功用性的定义或具体性形象的描述水平向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水平转化……初二是掌握概念的一个转折点。自从初二以后, 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为他们所理解的一些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 并能逐步地分出逐次的特征, 但对高度抽象、概括而缺乏经验支柱的概念则往往不能正确理解” (3) 。在对待抽象概念的学习上, 出现了阶段性的差异。由于处于某一阶段的学生对抽象历史概念的理解水平并不成熟, 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等原因, 无形中更增加了对抽象历史概念教学的不可控性。

3. 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合理。

教育成效最终都要归结于考试成绩的好与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对课标规定的、对大纲要求的着重讲, 对生僻的难懂的略讲或不讲的现象。再加之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不高, 中考又是以开卷的形式进行学业评价的, 这就削弱了抽象的历史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合理性, 使得教师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要求逐渐降低。

二、抽象历史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中存在这样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 比如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的“氏族”一词, 用其对“部落”进行解释:“部落, 在原始社会中, 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在第3课《华夏之祖》中出现了“奴隶社会”一词, 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原始社会”。在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中出现了现在不大常用的“平民”一词;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中出现了“封建社会”、“封建统治”、“封建经济”和之后出现的“封建国家”等概念。在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出现了“政权”和“割据政权”等概念, 还有如“社会生产力”和“军阀”, 等等。单单七年级上册就出现了这么多的抽象概念, 鉴于这些概念本身具有的复杂性, 到底讲还是不讲呢?

历史是青少年进入初中后接触到的新课程之一, 对于新开设的历史学科, 他们总是充满好奇, 而且历史本身的趣味性易于迎合学生的学习。“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接近并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他们的好奇心很重, 凡事都好问, 常常提出种种天真但又不失哲理的问题” (4) 。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要改变原先对这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不成熟的看法, 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在初步的历史学习中打下基础, 学会识记历史事件和人物等重要的概念的做法, 而忽略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加深对历史中的抽象概念的识记与理解。在初中时期的历史教学中, 应该大胆地向学生讲授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 以满足他们渴求新知识、渴求挑战的欲望。另外, 初中历史是跨入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台阶, 如果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抽象概念, 那么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就可以对初中历史的抽象概念进行同化, 将此作为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高度抽象性概念的契机, 实现学生在学习历史上的方法、思维方面的突破。

其次,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离不开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彻底了解该学科以致能够轻易地超出教科书, 这是对中学教师的高度要求” (5) 。对于历史学科, 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对概念的掌握基础上形成对历史学科结构的把握, 总结历史经验和规律。那么为什么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往往容易实现识记的目标, 而很难总结历史规律呢?那是因为在学习历史概念的时候遇到了难以描述的抽象的历史概念。抽象概念解决不了只好绕道走, 这就造成了为什么初中学生乃至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死记硬背。比如在学习“氏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抽象概念时, 如果不清楚这几种社会形态的特征, 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无法得出从原始社会时期的“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的形态过渡, 再进入到“封建社会”中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也无法得出这一切的演变都是源于社会生产力的作用, 进而无法得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结论。同样, “政权”、“国家”、“阶级”、“私有制”之间存在这样的联系。

再次, 历史抽象概念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抽象概念“所指的不是对象本身, 而是从各个对象中抽取出某一属性作为独立的思考对象” (6) 。因此, 历史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和依存性的特点。由于抽象概念不是形象的, 是不可感知的, 因此在学习抽象的历史概念时, 往往难以形成清晰的表象, 这就给学生在探求抽象的历史概念过程中留有广阔的余地, 使学生思考问题时的空间更开放, 抽象思维的这一“开放性”有助于学生探求历史知识, 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另外, 抽象的历史概念还具有“依存性”的特点。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用时间、地点、事件和人物说清楚, 它需要借助其他历史概念理解。比如要了解“国家”这个概念的含义, 必须联系“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等概念, 从中发现它们之间进行演变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一个抽象概念的过程中, 同时在间接地接受其他抽象概念, 而且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 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认识到生产力对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最后, 抽象历史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是当代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7) , 而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抽象的概念和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发展。M.斯尼曼和S.罗斯曼曾在1987年对教育与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做过专门的调查, 他们发现在这些专家中尽管关于智力的理解上不尽相同, 但是主要在三个方面有共同的认识, 其中的一点就是“关于处理抽象东西 (观念、符号、关系、概念、原理) 的能力而不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8) 。也就是说, 学生智力的发展与处理抽象的概念有关, 对于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如果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接受抽象思维的能力, 那么, 向他们“提供挑战性的但是合适的机会使发展步步向前, 也可以引导智力发展” (9) 。

总之, 当代教育要面向未来,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的全面发展的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很有向学生讲授抽象的历史概念的必要, 这在帮助学生强化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也培养了他们重新看待历史的习惯,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史学素养, 在其具有思辨性、开放性的思维基础上正确地看待历史的发展规律, 从而指导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顾林.历史概念再认识, 历史教学, 1996 (10) .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朱智贤, 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4]施和金, 朱昌颐主编.历史教育学新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5]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222.

[6]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人教版中考历史教学设计 篇8

一、两种版本教材的编写及使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主编是朱汉国,本册经济史的主编是马世力。编者在前言部分写道:“本册教科书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把人类历史和未来比喻成建设中的大楼,学生学习历史就是为将来参与建设这座大楼做好准备,但是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整个大楼的基础部分。目的就是要告訴学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都做了哪些基础性的工作、人类所取得的成就,从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益三个方面的状况和变化,来说明“凡是社会生产或经济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时,都同一个社会中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益发生重大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人民版教材在2004年进入实验区使用,教科书的使用范围不是很广。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是由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前言部分表述是:“本册书要呈现给同学们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包括中国的和世界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整本书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由人类生产工具的进步而反映出来的生产力的发展;第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不断发生变化;第三,与各个不同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方式的发展变化。本书2004年版的主编是陈梧桐、李伟科。在2006年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并经审查通过。

二、两种版本教材的内容比较

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要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要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的规律。总体来看,两版教材都是按照专题史体例编写的。但从目录上就表现出了不同的内容结构,体现了二者对课程标准的不同解读。

人民版教材共二十六节课分为八个专题,在结构安排上是先中国后世界的编排体系,除了第一专题和第五专题编排四节课以外,其他的专题都是三节,教材的编者基本是直接引用了课程标准中的专题标题。

人教版教材共二十四节课分为八个单元,在第二单元编排的是早期世界经济史内容,与第一单元的中国古代经济形成对比。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两个单元只有两节课,比人民版要少了整整一节课的内容。显然,编者对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还是做了一定的整合。

三、两种版本教材的共性与差异

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是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编写的,采用中外历史合编的体系,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世界经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同时采用专题式的编写模式,一个专题介绍一个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更适合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

人民版教材是按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建构整本书,趋于“学本”化的结构体系,课前提示与自我测评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形成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课文内容上基本按照课标要求编写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人教版教科书在单元结构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教科书的结构体系上,从模块结构、单元结构和课文结构几方面,建立比较严谨的历史教学体系,并日益趋向“学本”化,从而使教科书利教利学;内容上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历史结论评价客观,简洁明了;文字叙述简单流畅,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人教版中考历史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

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

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

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通过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培养客观冷静,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理性精神。

二、教学要点

(一)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难点:如何掀起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

三、过程和方法

1、以大家熟悉的音乐入手,采用诱导的方式导入新课。

2、对课文内容进行分述,再详细解释相关知识点。

3、利用图片资料和电教手段播放电影和新闻中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

1、“文化大革命”视频片段

2、视频资料“两个凡是”

3、视频资料《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书影

4、视频资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讲话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图片、影响资料

6、视频歌曲《走进新时代》

7、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

8、视频歌曲《社会主义好》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文化大革命”**视频片段

2、【教师活动】: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亲自发动、被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政治运动。这场历时十年的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民主法制被践踏无遗,整个社会出现严重混乱的局面。1976年10月6日,以华国锋、叶剑英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之后,历史走到了三岔口,我们国家又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历史抉择。

3、【教师活动】让我们先听一首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奇般地崛起座座新城„„”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中的那位老人又是谁呢?他画了那个圈圈是现在的哪座城市?

4、【学生活动】:

学生听优美动听的歌曲,当老师提问时,学生齐答

5、【教师总结】:

这一切的变化,都应归功于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是他们果断地结束了这场长达十年的内乱,是他们领导了中国人民掀起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第二部分:学习新课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教师活动】: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是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的时期。这期间,中国经历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那么,这一转折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2、【教师活动】:

出示“两个凡是” 视频资料片段。

3、【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举生活事例和“文化大革命”事例,理解“两个凡是”的错误、实质和不合理性。

3、【教师活动】:大屏幕出示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书影,并简单介绍文章内容,由此引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生用生活经验来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此场讨论帮助人们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当时“两个凡是”依然束缚人们的思想,人们还没有从“文革” 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不否定“两个凡是”,就不能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思想障碍。

经过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开始逐渐摆脱了“两个凡是”左倾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十一届三中全会

1、【教师活动】:

下面,大家先来看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

2、【学生活动】:学生专心致志地看。

3、【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4、【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后,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回答

5、【教师活动】:

6、【学生活动】:通过讲解,学生逐渐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7、【教师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这次会议从上述关乎全局的三大路线上纠正了长期的“左”的错误,在共和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结束了过去,开拓出未来,成为共和国现代化起飞的划时代起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促成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3)拨乱反正的全面推进

1、【教师活动】:提出要求,指导阅读课文。

2、【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

第一,从1979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平反和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第二,特别是,平反了刘少奇这一最大的冤案。第三,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

3、【师生活动】播放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及意义。

4、【师生活动】播放《社会主义好》视频片段,学生深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5、【学生活动】:共同探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增强。第三部分:学生巩固本节内容,提出疑问。第四部分:师生共同回顾本节内容,进行小结。

第五部分:课堂练习:《新课堂同步活动与探究》64页1——9题。第六部分: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知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发生了伟大的转折。同学们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而你们的父辈,他们则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们的童年就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你们和你们的父辈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经历。你们都是这两个时代的见证人。同学们回去以后,好好地跟家里人聊聊天,做一下访问调查,从吃、穿、住、行、受教育等各方面了解一下两个时代的差别,并做一定的思考,好好体会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请大家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一个星期后交。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有以下五点。

一、语言方面:我的这一节课力求语言简洁,说短句,便于学生理解,语调富于变化,逻辑性强,前后联系紧密,课堂节奏紧凑

二、设置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历史认识的过程。这些研究性学习问题从哪里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第二,课外的历史材料。如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资料等;第三,社会生活。如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提出问题之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印证历史结论,甚至修正历史结论,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历史

观。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理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三,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习历史不仅能够使人明智,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判断力。司马光修纂《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由此可见,历史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鉴古知今。因此,历史教育应当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应仅仅是讲讲故事或说说笑话而已。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启迪民智,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让下一代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为更好的实现以上目标,历史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即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让学生把握各个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此前提下,我们再尽可能地让学生知道历史的多样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四,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我适当运用视音频资料,并不是要有意加大历史信息量,而是让学生在把握课本的同时,身临其境感悟历史,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生出智慧的火花。同时我兼顾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如师生(1)(2)两度合作共同记忆本课重要知识点,开始教师主导,逐渐学生主体,教师声音由大到小,最后三分之二学生能够记忆,学生要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知识储备。

五、不足之处:其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直入,指令性语言多了些,过渡性语言偏少。

实践证明: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应该在自己全部历史教学活动中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且要拥有自己独有的风格,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人教版中考历史教学设计 篇10

海口市第九中学 王海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掌握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2、了解并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

3、了解并掌握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过程、时间及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所学,总结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应当如何考虑并解决香港和澳门的历史遗留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收集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1、由《七子之歌·澳门》导入新课,激发和渲染学生们的爱国情绪;

2、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体现了他本人的博大胸怀和超凡智慧;

3、通过了解中国政府正是考虑到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从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他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才能得以增强和提高,才能有港澳的回归及今天的发展,增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建设祖国、促进祖国统一的责任感、使命感。

4、通过编演历史剧,观看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精简视频,感受香港和澳门艰难的回归历程,加深对港、澳回归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建设祖国、促进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及解决方法: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及其历史意义。通过编演《谈判桌上的较量》,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艰辛历程,并通过香港回归的精简视频,使学生深刻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深刻意义。

难点及解决方法:“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其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香港和澳门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政府为什么提出“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以及它对国家的发展和港澳的发展有何益处。

课前导学:

1、指导学生编演历史短剧《谈判桌上的较量》;

2、指导学生收集香港和澳门回归前后的相关资料。

课前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剪辑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精彩视频以及回归后

香港发展情况的记录片段。

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唱。(多媒体视频动态出示《七子之歌·澳门》的歌词,同时音频播放《七子之歌·澳门》的童音独唱)

请问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它的词作者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在留美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他以拟人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做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直到新中国成立时,仍然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回到祖**亲温暖的怀抱?

(学生回答,如果学生提到台湾,教师应当指出台湾问题与香港和澳门的历史遗留问题有所不同,台湾与祖国的统一不能用到“回归”的措辞)

同学们,你们认为我国政府应当收回被侵占的失地吗?(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香港和澳门是中国的领土,我国势必收回,维护我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教授新课:

香港和澳门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先请同学们回忆所学的历史知识,想想香港和澳门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回答,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香港和澳门地图并概括性的演示被侵占的过程)

百年前的中国,由于落后,备受凌辱,香港和澳门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就这样从祖**亲的怀抱中被夺走,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香港和澳门能够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要回香港和澳门呢?

(教师在多媒体视频出示问题)你认为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方式有几种?哪种方式有利于解决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方式和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非和平方式,即武力解决,这种方式既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又会伤害港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另一种方式就是和平的方式,可以减少助力,有利于港澳的顺利回归。

(教师接着提问并多媒体出示:怎样才能和平解决香港和澳门的问题?)(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引导)

香港、澳门的历史和实际情况都与祖国大陆不同,首先是社会制度不同,香港和澳门长期被英国和葡萄牙控制,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其次,当地人民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大陆有不少的差异,强行在香港和澳门实行社会主义,会影响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正是考虑到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实际情况,中国政府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板书)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板书)

1、“一国两制”的含义

请大家看课本,说说,“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多媒体出示)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板书)

2、“一国两制”的提出

“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谁最先提出了这一个伟大的历史构想的?(学生回答)邓小平

它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被提出的。

(教师在多媒体出示1979年人民日报中《告台湾同胞书》)

然而,“一国两制”是在香港问题的解决得以成功实践!(教师讲解)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是,中国政府提出了要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收回香港。此后中国开始了关于香港问题与英国长达两年的艰苦而卓越的谈判。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由同学们自编自导的小品《谈判桌上的较量》。

(学生表演,老师在讲台下和其他同学一起观看。在之后给予肯定并用小品里邓小平说的一句话强调)

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谈判的。邓小平不仅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而且还以他博大的胸怀和超凡的智慧,在两年22轮的谈判中,使中国最终取得了谈判的重大胜利。

(教师边提问边出示谈判的结果,注:“1997年7月1日”要用红体字显示)

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订《中英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

随着香港问题的解决,澳门问题也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

(教师边提问边出示谈判的结果,)注:“1999年12月20日”要用红体字显示)

1987年,中葡两国正式签订《中萄联合声明》,于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

接下来是我们的自由讨论时间,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中国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教师在视频出示问题,并给予时间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并概括出示)★ 祖国的日益强大

★ 实行“一国两制”的正确决策 ★ 邓小平的个人魅力

1997年香港回归时,同学们多少岁呢?(学生会很感兴趣与自身情况联系)

当时我们没有能够深刻得体会,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多媒体视频,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教师通过视频播放精简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视频最后是董建华讲话:香港经历156年的漫漫长路,终于跨进了祖国温暖的家门,今天我们在这里用自己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香港从此进入历史新纪元。)

同学们,在观看了这段视频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并板书)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这一历史事件,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且,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也开创了香港和澳门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下面由同学们将你们之前搜集的关于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的发展情况进行小组展示。

(学生通过小组代表,在多媒体视频上将收集来的资料展示并介绍)

(教师对各小组展示、发言的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完成课前作业的态度给予评价)

香港和澳门今天的发展情况,进一步说明了“一国两制”是一个伟大的构想!我们相信在中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随着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才能得以增强和提高,香港和澳门的明天会更美好!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教师用多媒体音频播放《东方之珠》)

人教版中考历史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开发与利用;学生能力培养;品德教育;课堂教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重要,而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人教版)相对旧教材设最大的变化正是把学生的发展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根本理念,即把教材的根本价值转移到学生怎样使用教材上,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学思路,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的充分开发,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传授促进能力培养和品德培养。

一、充分了解是使用的前提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而历史与社会教科书是我们进行学科教学的主要工具。要想利用某种工具,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这个工具所具有的属性以及使用的方法,目前学校使用的历史与社会教科书是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编制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课程指导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具有如下特点:(1)注重学生的修养教育;(2)打破传统学科领域,以历史(时间)、地理(空间)作为社会发展的两个坐标,将各有关知识领域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3)选材和呈现方式方面大胆创新;(4)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的特点进行不同教学方式的大胆尝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但历史与社会教科书本身也不是完善完美和一成不变的,如果教师完全依赖于教材,这与新课程基本理念相悖,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知识选材的补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

二、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他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帮助。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及其配套的图册中选用了丰富而生动活泼的图片和地图,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些图片和地图的运用,例如,为让学生能具体感受我国辽阔的疆域,可以让学生对照我国地图和“世界政治地图”,通过对比周边小国可以充分感受到我国的广阔,同时通过图册上“世界之最——面积”的比较和观察,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空间概念,了解我国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占据的位置,并能形成牢固记忆。

三、开发教材、巧用教材,提高学生能力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问题情境和综合探究课的设置,能够很快引起学生的关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教科书的这一特点,采用知识竞赛、分组讨论等方式,充分促进学生对概念、事件和图片的比较和分析能力、对知识点的综合概括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这方面,很多教师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程设计上都有其亮点,在此,引用《丝绸之路》案例课堂设计为例,想让学生了解古代丝路的线路的做法是先用幻灯片放映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通过“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阐述丝绸之路的古代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后再分南北两路”之后,引出“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进入小组合作讨论,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在描述“咽喉之道”敦煌的繁荣时,采用了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中西双方的商人,学生在想象“我要扮演哪一方?我要卖什么?我要换什么时”,主动寻找课本中的有效信息,同时获得了来自其他学生的信息补充,获得了知识的交流。由此可见,问题情境和角色扮演这两种方式不仅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可以察觉出自身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合教材关注学生品德教育

1.树立学生自信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理解“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无论是问题情境、角色扮演、知识辩论,学生的回答都应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不同的观点可能来自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我们一定要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不同点,鼓励学生勇于发现新知识、新问题,不搞“一言堂”,这不仅可以迅速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这方面,开放性的问题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如:“农民工进城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我是秦始皇,该如何治理国家?”这些问题并没有定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态度。

2.学生产生“主人翁”意识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标题“人在社会中生活”“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无不在告诉我们,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拥有五千年文明传承之国的公民,爱国、爱家、文明守法、保护环境和关心社会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呢?我们需要在使用历史与社会教科书教学的同时突出和渗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生活在社会,社会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说,在了解了多姿多彩的自然環境和万千的气象之后,我们在展示各地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也需要展示给学生“雾霾”“酸雨”“即将消失的马尔代夫”,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活动给地球的环境和气候带来的影响。

3.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品德教育多数还是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比如,通常我们利用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的问题情境和拓展任务时会采用学习小组或者同桌合作的方式,这无形之中就建立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友谊的发展,让学生明白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关系,又让学生有了“集体”的意识,产生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和竞争意识。再者历史与社会教科书采用中外历史混编的方式,在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把国际社会的发展历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打破地域和空间的呈现形式,体现了“全球史观”,非常有利于学生大局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的有效利用与开发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不断地总结和反思,让我们的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韦志榕.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说明[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29).

[2]陈国强.巧用教材,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5).

上一篇:十佳中学生推荐材料下一篇:教案评比大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