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评论文--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探索(推荐8篇)
作者:陈钰 单位: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工艺研究所 邮编:124000
关键词:创新 科技 五子棋
摘要:科研单位发展的基础在于技术的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源动力来自于优质的人才资源。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科研单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是打造企业创新灵魂的决定力量,是科研建设实现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进一步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当前我所立足实际,探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新方法、提升党的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科技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一是从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来看,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不强,一成不变的惰性思想较为严重。二是从科研人才开发使用方面来看,机制不够健全,现有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存在“能人”闲臵现象。三是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环境来看,平台有待优化,企业文化建设等软件环境尚待重新塑造,员工心中为科研奉献的大局意识稍显薄弱,团体凝聚力不强。
二、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举措
针对我所科技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创新推出队伍建设“五子棋”管理提升法,全面提升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所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深学重教,强“底子”。树欲参天根必固,好学不倦是实现科研技术攻关、打造高品质科研团队的“秘诀”。我所针对人才
队伍现状创新学习模式,即:围绕一条线(全厂核心工作),念好“五字诀”(学、讲、新、考、用)。引导员工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在学教模式上创新开展“订单式”培训课,让青工们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另一方面,所内技术专家们还会不定期为青工上“私人课堂”,以老带新互相促进。在内容上不再只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而是拓展到理念、安全等各方面的学习。在考学致用上坚持以考促学、以赛促练,每季度一次对全体技术人员所学的业务知识、形势任务、安全等进行综合测试,所领导亲自把关,了解员工真实学习情况,并据此调整下步学习方向。
完善机制,铺“路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管理是加强队伍建设的硬性措施。为加强队伍量化考核工作,保障队伍良性高效发展,出台了《动态考核评分细则》、《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月经营承包兑现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纵横双向上逐步建立干部素质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纵向上,对生产、经营、党建、设计工作以及卫生、劳动纪律等进行一体化考核,在优化细化考评指标、科学设定考评内容、精心设计考评方式上下功夫,各负责人汇总考核结果后,在所月度生产会统一通报,确保了考核公平、公开;横向上,在出勤率、日常基础工作、动态工作等方面进行精细化考核,强化全所员工绩效考核工作,奖罚分明,从而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建强队伍,架“梯子”。一个人走走得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远。作为科研单位更是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高效组织科研团 2
队,增强队伍合作意识和凝聚力,努力开创团结协作、以老带新、齐心戮力的队伍建设新局面。我所青年科研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近1/2,直接影响科技创新和单位的发展后劲。为带领青工快速成长,夯实团队整体能力,我所50后、60后老师傅们主动架起“梯子”,挂牌收徒,亲自指点,答疑解惑,丰富青工实战经验,提高青工应变能力,初步形成了一级带一级的团队协作责任体系,通过梯次培养与储备来实现团队结构优化和技术支撑能力提升的目标。确保每一名青年科研人员从入职见习到科研岗位到进入后备人才队伍,“导师带徒”没有空白期,确保了青年成长中少走弯路,加速了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成才,提高团队整体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先锋引领,把“舵子”。以“共产党员先锋工程”为切入点,选树了一批“树得住、叫得响、推得开”党员先锋。通过全体员工投票选举,先后设立了党员工程立项、先锋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突击队,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真真正正做到党员服务群众;与此同时开展“学先进、找差距”活动,将厂处级专家、优秀党员等先进人物的事迹进行持续、大力宣传,充分利用这一群体的效能,使先锋模范作用最大化,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而带动了全所员工刻苦钻研、奋发有为的工作热情,焕发出科技人才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创新载体,搭“台子”。人心齐,泰山移。队伍齐整才能大踏步的前进,否则只能原地踏步。我所始终以“融入中心唱响主旋律 服务大局传播正能量”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创优创新,以“精艺求金”的独特团队理念为核心,即:“精”精细管理,3
营造和谐科技团队;“艺”优化设计,提供最佳工艺方案;“求”科技创新,提升工艺技术含量;“金”增加效益,完成有效措施产量;同时以生产篇、经营篇、安全篇、党建篇的“四大篇章”文化长廊为载体,打造丰富多彩家文化,增强队伍凝聚力,使员工的归属感、成就感油然而生,增强了员工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估
1、完善的机制使人才队伍建设渐入佳境
本着立足于现实工作需要,提升专业技术综合支撑能力;立足于精干高效,提升科研力量综合调配能力;立足于人才培养,有利于人才综合培养锻炼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制定人才建设规划和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吸纳、培养、使用和激励的机制,有效推动了我所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现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队伍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人才总量不断增长。43名科研人员,1名油田公司级技术专家,4名厂处级技术专家,2名技术带头人,7名高级工程师,9名技术骨干和20名新秀人才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创新团队。
2、和谐队伍促进核心工作的完成
1 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与现状
1.1 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依托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将所学习的知识通过理解、转化和运用,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借助这个平台学生获得各方面的锻炼,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运用,能激发其学习兴趣;锻炼其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树立团队协作和责任意识;锻炼其克服困难的耐心和承受失败的勇气;锻炼写作、表达和交流沟通能力;学生的专业和科学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等。许多高校的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促进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现状
国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比较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于20世纪60年代末创立了“本科生科研项目计划”(UROP),UROP为本科生提供广泛开放的研究工作,让学生与教授协作参与科学研究。学生在参与UROP项目过程中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一些知名大学都建有自己的UROP,如匹兹堡大学、波士顿大学等。
在我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国际化的高度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中宣部、教育部等于2005年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特别提出要大力开展科技发明,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意见的发布,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指导方向。目前,以重大科技赛事为牵引的高校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蓬勃发展,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这些课外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成为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1.3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机制还不够完善、不系统、不稳定,缺乏相应资源。从杨振海、周培松等学者分别对浙江高校和湖北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情况调研结果看到,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组织,对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不够,从而造成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中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偏差。(2)在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具体列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这将造成学生和教师在参与科技活动和指导科技活动时缺少规范性。如学生实际参与科技活动的比例较低,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实验室的有力支撑。(3)企业在其所承担的社会高等教育责任中缺位。尽管有学生能够参与企业支持或赞助的科技研发活动,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大学生能够参与社会企业研究与开发的高端活动尚不够普遍,所以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层次有待提高。
2 构建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体系,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机制,弥补现存问题,保障课外科技活动的有效开展,让学生的科技成果由低端走向高端,真正发挥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
2.1 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常设组织机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40年的“本科生科研项目计划”的成熟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首先要建立常设机构。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UROP既是为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建立的平台,又是一个机构,隶属于大学生学术项目与学生指导办公室,该办公室设有专人管理及协调。在我国高校常设机构可以设置在学院的教务部门,也可以设在学生工作部门,主要负责资金的筹措、基地的建设、科研项目的管理、指导教师队伍的组织协调、学生科研工作的日常管理和评价等,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生培养长效机制中,以保证其持续和稳定发展。
2.2 开放指导教师队伍
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中,常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了解有限,对研究方向缺乏准确的判断,在研究目标上把握不够准确;二是学生对开发过程中所用理论及技术不够了解,缺乏实际应用经验。所以构建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现有效指导的必要途径。根据我校多年来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经验,指导教师队伍不仅可以由校内专业教师担任,而且应该根据实际项目情况邀请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即开放指导教师队伍。这样所形成的开放式的指导教师队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工程实际出发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建立起实际工程观念,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缩短学生从校园学习生活走向社会职业生涯的磨合期。
2.3 开发分层次、分类别的活动载体
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适合的课外科技活动不同。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技活动,能有效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以我校机电学院为例,针对一年级,主要开展与通识课程及公共基础教育相关的竞赛活动,如数学及英语、计算机技能比赛、组织参观等。针对二年级,主要将学科基础理论加以综合和运用,开展机械类设计比赛,或者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某些课程的考核相结合,如与P r o/E工程软件教学相结合的三维建模大赛等,既检验了学生学习效果,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以高端科技赛事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参加高质量的创新活动,产生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2.4 设立创新基地,合理开放实验室
创新基地和实验室是有效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创新基地可以由学生自行运行和管理,以减小教师的投入。实验室对培养创新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实验室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的条件,提供良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实验室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及实验室使用指导。学校应该对实验室教师考虑记入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从制度上保证实验室开放的可行性。
2.5 建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是保障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主动性、有效性和提高指导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对学生参与的各类科技活动情况,根据层次、类别、成果等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即建立创新学分制,以创新平均成绩点数衡量学生科技活动质量作为奖励的基础。对于教师的激励机制,应建立在对学生科技活动评价基础上,并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中。
3 结束语
实践证明,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是有效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该体系建设,能很好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结合,是高校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摘要:结合国外高校成功经验,阐述了如何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学习实践平台,使其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综合与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型人才,课外科技活动,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振海.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81~84
[2]施青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3,4:36~37
[3]王平祥,唐铁军.着力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6,1:102~105
[4]周培松,孟三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6,12:63~64
[5]施开良,姚天扬,俞庆森.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和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3):1~3
[关键词]团队;实践能力;科技竞赛;工程;核心力量;潜力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 09-0048-02
创新与创造的良性互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知行合一”,要在实践中培养研究性学习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在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长期培养实践中,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的高职院校创新团队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有益探索。通过在高职学生教学中贯穿独立的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匪夷所思的创造力的培养,逐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和实践。例如,设立高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基金,建立创新实验班,开展各种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资助计划等,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不够完善,有效运行机制不够成熟,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够科学,对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精神的培育不足,广大师生的主动参与不够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这些创新活动基本上是少数尖子生参与。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形成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大打折扣。
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
1基于项目的团队运作模式
项目是团队的有力支撑,学生是团队的生命线,老师则是团队的主导。项目来源一部分是教师的科研项目,还有一部分最初要靠团队负责人到社会上去争取。并且对接到的项目前期必须要争取良好信誉,实现造血功能,才能让以后社会上更多的项目源源而来。团队的项目一般来自社会上公司企业等委托的真实项目。项目最好是小资金、短期限,这些小资金项目恰是社会现实急需,具有如此特点的项目很适合本科生来做。另外,积极争取校方及学校各部门的项目支持,如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等。今后预期的目标是资金充足,项目做不完,实现教学促科研,科研项目促教学的良好局面。
2以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将各类学科竞赛,如ACM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电子商务大赛、机械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引入团队。将学生科研融入团队,如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参加科技竞赛,逐步锻炼能力、挖掘潜力、激发创意,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被动实践到主动实践的转变,从而进行自我发展。总之,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成才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比赛本身不是目的,比赛的真正作用是告诉我们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具有怎样的工程意识。在部分同学比赛和练习的环境,组织更多同学去参观、观摩,提出意见和建议,可以提高参与度,更好地发挥比赛在教学上的启发作用。以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为导向,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把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结合起来,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打开一个全新的思路。
3建立完善的鼓励、扶持与奖励机制
学院在贯彻执行学校创新活动的各项制度基础上,可以制订多项创新活动规章制度,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也可以专门划拨科技竞赛专项保障经费,使学生不会因为资金问题而不去参与创新实践。开放基础研究性实验室、各种功能的专业性实验室、实训中心,建立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利用相关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设备,实现“产学研”的模式,大力启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确立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相关的奖励办法。同时,对在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在评奖评先中予以考虑,对于在指导科技竞赛活动中成绩卓越的指导老师在津贴发放方面给予较大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指导教师指导竞赛活动的积极性。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激发师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使科技竞赛活动更加丰富、质量更高。
三师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思路
当前,人类已进入多学科交融集成、团队协作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生的“链式”反应的“大科学”时代。必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突破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隔,这些变化也使得人才培养必须也打破学科分割细密的状态。
师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的核心力量是要有一批精干敬业的教师,教师不限专业均能参与团队。因此,各系部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联系外公司和企事业单位项目的能力和趣味相投原则,自由组合构建各类团队。一个团队由若干名教师和自愿参加的学生组成,推选其中1名为团队负责人。旨在组建多支跨学科、跨专业的师资协作队伍。一是构建一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步发展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建设模式。二是设计一种分层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不同创新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创新团队,在科技活动中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创新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入门—提高—竞赛—科研”的创新能力培养。三是建立有学生参与的教研活动形式,并使之制度化。在教研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有学生代表参加的教研活动,采纳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和正确建议,及时调整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四科技团队的管理与教学实践
学生科技团队的组建是自发的但绝不是散漫的,其组建与管理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程序化组建、项目化经营、层次化管理。自发并不等于无序,学生的社团应归口于学院分团委管理,并按照各高校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每一个社团的建立都要经过申请、审批的过程才能够成立。申请时必须附章程和主要组织机构的设置计划,必须有学院的老师做为指导教师。每个社团实际上都为会员设置了一定的门槛,比如在招收新会员时要有笔试和面试两关,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评价,符合要求才能被接收。社团成立以后实行年审制,每年必须向学院提交一次书面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财务报告和人员名单。而组织机构换届、指导老师更换时必须提交书面报告到学院备案。学院对每年的所有文档进行档案化管理,学院定期和不定期举行社团负责人的交流活动,沟通信息,提供方向性指导。
指导老师对学生科技团队的重视是科技团队建设和发展的有力保障,有两种方法在科研小组型团队的指导中很有推广价值。第一种方法是师生对接的模式,也就是相关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科研小组进行整合,把它整合为自己研究生团队的一个附加部分,以指导老师科研项目的一个子课题作为科研小组的项目,通过推荐学生的形式实现“对接”。第二种方法是由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直接对有潜力的学生团队进行指导,这种方法也有效地解决了年轻教师申请到项目无人完成的困境,一举两得。通过这两种方法对学生科技团队进行培养和指导,可以鼓励学生在研究中思考,多出科研成果,多发表高水平论文。
总之,高校要以推进质量工程为契机,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通过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顺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淑琴,刘均梅,侯霞.基于科技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2]姜芳,刘铁锋.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3]徐阿进,王晓蓬.浙江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对策[J].教育评论,201l(6).
[4]山红红.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模式与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数字网络技术、阅读终端的快速发展催化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传播手段、阅读习惯的变革,技术的进步在推动信息快捷传播的过程中也使得作品的无限复制轻而易举,版权管理难上加难。海量作品网络传播事先获得一对一授权几乎不可能,这无疑给数字出版企业、期刊出版者、著作权人以及法律界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出版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困境
2006年7月1日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内容、权利限制、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以及免责条款、法律责任等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
复制权、汇编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涉及的作者和使用者众多,需要即时使用而获得授权的时间较长,事前取得单一授权较难实现,比较适合延伸性集体管理。著作权集体管理可解决单个作者没有能力管理自己权益的问题,降低行使其权利的成本。同时促进文化传播、繁荣文化市场,最大限度地解决信息网络传播权难以有效控制的局面,规避市场需求带来的法律风险,为公众提供合理利用作品的途径。集体管理组织集中向使用者发放授权并收取著作权使用费,使著作权人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报酬,收益最大化,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互联网领域更充分地保护版权人利益,努力提升互联网版权保护水平。
2005年实施的《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明确了网络服务商的行政责任。
依照《著作权法》第47条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是一种侵权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05年11家教育科研机构以侵犯编辑作品著作权和版式设计专有使用权为由将重庆维普公司告上法庭,并最终获赔236万元。
期刊出版单位应不断适应新情况,切实有效地处理与作者、网络数据库之间的关系。与作者签订专有使用权授权书。国际上的期刊出版商本着尊重作者信息网络传播权益的原则与著作权人签订书面数字版权的专有使用权合同,在版权保护期内,获得在世界各地以各种语言和各种方式以印刷、电子等目前已知的及将来可能出现的任何媒体或新技术对作品进行传播。绝大多数科技期刊的版权页上都印有期刊社得到授权(包括得到数字版权)的声明并加注有版权标记。自1996年始,国内多数期刊社均在著作权法的框架内与作者签署相关的著作权转让书。如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约定作者同意自该论文刊登之日起,将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版权及相关财产权转让给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对论文的部分或全文具有但不限于以下的使用权:汇编权、发行权、复制权、翻译权、网络出版及信息传播权。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言时说:“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源于创新。企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冯必乐说,“我们公司是以创新立业的,创新是我们成功的秘诀,今天创新依然是我们最锐利的武器,我们的目标是永创世界一流水平”。海尔集团提出了创新的三个原则。说到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成败兴衰,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它们的创新能力决定的。
回顾中华历史,中华民族在2000多年前就建立起了封建社会制度,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针,一千一百多年前发明了火药,东汉蔡伦改进和发明了造纸术,北宋时期的毕升发明了印刷术„„我们的祖先凭着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民族优点创造了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四大发明”。
创新源于探索与实践,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凝聚了无数敢于探索、善于实践者的智慧与汗水。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凭着锲而不舍、大胆实践的精神发现了X射线,实践中拍摄的伦琴夫人手的照片也成了世界上第一张人体X光照片;正是由于伦琴的发现,才促使了1972年美国物理学家科尔麦克和英国电子工程师洪斯费尔德共同发明了诊断疾病的医学CT机。
1903年12月17日,修理自行车的两位美国青年莱特兄弟凭着过人的勇气,谦虚好学的精神,超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发明了人类真正意义上的飞机,虽然第一次飞行才几十秒钟,飞行才3米高,200米远,但人类从此真正飞起来了。
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在充分学习吸收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试验,反复调整设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利用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迅的装置,并在英国成功进行了12公理的通信试验,那年马可尼才22岁。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建立了阿基米德定律;1609年,伽俐略发明了望远镜;1753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1768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876年2月贝尔发明电话;1831法拉第发现了划时代的电磁感应现象;1946冯·诺伊曼发明了电子计算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
人类正是凭着不断探索、实践的勇气和智慧推动着我们的社会文明不断走向辉煌。清华大学顾秉林校长说:“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形成主动学习精神、锻炼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国情、熟悉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形式。”
现在,我们有些同学和教师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学生中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知”与“行”的分离,害怕深入实际;害怕真问题;缺少应对困难、挫折和复杂形势的训练和准备。
实践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实现方式;实践教育使学生不仅从课堂、而且从丰富的社会中获得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社会及人生意义;实践教育通过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过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并最终转化为人的能力、智慧和创新的精神与气质。
现代学习理论已经揭示,人类学习的最佳状态不是静态、被动的获得知识,而是全身心经历的探究世界与人生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今天我们要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离不开实践教育的熏陶与磨练。
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注意“普遍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要注意“层次性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要注意“差异性原则”,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之间在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实践能力的发展。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基础性原则”,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注意“活动性原则”,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注意“激励性原则”,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实践的过程比结论更可贵;“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贵;亲身体验比道听途说更可贵;锐意开拓比坐享其成更可贵;说自己亲眼所见比鹦鹉学舌更可贵。目前学生缺的正是主动探索的精神,缺的是直接体验,缺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缺的是动手去操作。
实践对创新的影响非常巨大。因为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方知自己知识的有限。为了进一步创新,更需要继承全人类的文化精神财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前进永不衰竭的动力,是一个人实现自我发展的唯一途径。同学们要不断地挣脱传统观念、思维定势和人之惰性对人的创造性潜能的束缚,学会思考,不要因循守旧、人云亦云。更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盲目自大,无视他人与集体的存在。
创新源于探索与实践。各位同学,当今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各位从小学大志,立大志,求大志,在求学、成长的道路上扬起理想的风帆,放飞童年与青春的梦想,在大胆的探索与实践中,从失败走向成功,从一个成功不断地走向另一个成功!
关于职校生学习方法科学性的调查研究
指导教师:郭浩然
田俊喜
阎峰瑞 组长:
辛金攀 组员:
帖爽
陈彬
学校:
郑州机电工程学校
班级:
06(17)班
关于职校生学习方法科学性的调查研究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研究背景„„„„„„„„„„„„„„„„„„„„„„„„„„„„„(3)
研究过程„„„„„„„„„„„„„„„„„„„„„„„„„„„„„(4)
4.1活动计划„„„„„„„„„„„„„„„„„„„„„„„„(4)
4.2团队分工„„„„„„„„„„„„„„„„„„„„„„„„(4)
4.3活动记录„„„„„„„„„„„„„„„„„„„„„„„„(4-16)
研究成果„„„„„„„„„„„„„„„„„„„„„„„„„„„„„(16)
学习方法的重要性„„„„„„„„„„„„„„„„„„„„„„„„„(17)
学习的具体方法和策略„„„„„„„„„„„„„„„„„„„„„„„(18-19)
学会预习„„„„„„„„„„„„„„„„„„„„„„„„„„„„„(20)
学会听课„„„„„„„„„„„„„„„„„„„„„„„„„„„„„(21)
学会记笔记„„„„„„„„„„„„„„„„„„„„„„„„„„„„(21-22)
学会复习„„„„„„„„„„„„„„„„„„„„„„„„„„„„„(22)
4.结束语„„„„„„„„„„„„„„„„„„„„„„„„„„„„(23)
收获与体会„„„„„„„„„„„„„„„„„„„„„„„„„„„„(23)
指导教师评价„„„„„„„„„„„„„„„„„„„„„„„„„„„(23)
【参考文献】„„„„„„„„„„„„„„„„„„„„„„„„„„„(23)
附件 调查问卷„„„„„„„„„„„„„„„„„„„„„„„„„„(24)
关于职校生学习方法科学性的调查研究
【摘要】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人才对知识的渴望不断增强,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就显得犹为重要。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同当前职校生不能得到科学学习方法的现实性之间矛盾的激化促使我小组开展了对职校生学习方法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
职校生 学习方法 科学性 教育 创新
一、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人才对知识的渴望不断增强,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就显得犹为重要。我们的问卷调查可以说明当前职校生对学习方法重要性的认识较为清醒。(对应问卷问题见附录问题1)
表一 学习方法的重要性100%80%60%40%20%0%决定因素很重要60.2%29.3%8.9%较重要1.6%不重要
另一方面,当前职校生的学习方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他们对自己学习方法的满意程度普遍偏低,对科学学习方法的追求普遍强烈。(对应问卷问题见附录问题9)
表二 对学习方法的满意程度100%80%60%40%20%0%11.1%很满意17.1%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43.6%28.2%-3这样,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同当前职校生不能得到科学学习方法的现实性之间矛盾的激化促使我小组开展了对职校生学习方法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过程
1、活动计划
(1)讨论课题选定,制定活动计划。
(2)查阅大量书籍、报刊,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收集信息,充实感性材料。(3)讨论制定“关于职校生学习方法的调查问卷”(4)发放“关于职校生学习方法的调查问卷”,并根据反馈情况,总结分析当前职校生学习方法现状,指出问题之所在。
(5)请教指导老师和专家,在他们的指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6)分工合作,针对问卷反映出的问题,结合职校生的实际,提出我们认为行之有效的学习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2、团队分工
辛金攀—负责组织组员进行研究讨论
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汇报
负责对及各年级段同学进行采访 陈彬 —上网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对材料进行汇总
制作调查问卷,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 贴爽 —撰写报告和研究论文,进行采访记录
3、活动记录
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始于2007年9月,终于2008年3月,现将部分活动记录摘要如下:
日期:2007.9.7 活动内容:选题
我小组成员积极思考,各抒己见,结合职校生的实际,本着求同存异、民主集中的原则,最后确定本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为:《关于职校生学习方法科学性的调查研究》。
日期:2007.9.21
活动内容:确定活动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经过讨论,确定了初步的活动方案。而且我们下决心一定要排除万难实现预期目标。
日期:2007.10至2007.12 活动内容:查阅资料
我们通过网络和书籍,找到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这就为我们以下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期:2008.2.15
活动内容;设计问卷
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将所有搜集到的资料和我们现有的一些观点以书面的形式打印出来,为调查问卷的设计做好准备。
我们深知设计问卷难度之大。
1、要贴近学生实际。
2、题目的答案要全面。
3、题目要-8有针对性,不能盲目出题。
我们结合手中的资料和自己的观点,反复斟酌,经过几次修改,终于得到了这份问卷(见附录)。
日期:2008.2.26
活动内容:打印问卷
我们采用A4纸来打印。共打印问卷120份。
日期:2008.3.8
活动内容:发放问卷
我们拿出30份问卷在本校发放,其它问卷由外校同学帮助填写。我们一共收回50份,组员们拿着厚厚的一沓问卷,都露出了成功的喜悦。在此,我们对填写问卷的同学们表示感谢。
日期:2008.3.8
活动内容:发放问卷
利用自习课,征得老师同意,在教室里发放问卷。并利用投影配合进行讲解,使回收的问卷质量更高
0
日期:2008.3.15
活动内容:统计问卷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问卷共有12个问题,每个问题,但组员们克服困难,分工合作,用了半个小时,完成了统计工作!
日期:2008.3.22
活动内容:完成结题报告
有了前期的准备,这项工作就很轻松了。我们用了四个小时,一份手稿便诞生了,组员们拿着它兴奋地奔向了打印社!
三、研究成果
(一)研究概述
我们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实地调查所得数据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指导,集集体智慧的结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全文结构图: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过程
1、活动计划
2、活动记录
三、研究成果
(一)研究概述
(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决定因素
1、方法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科学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学习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1、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2、各种学习方法的受重视程度
3、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4、学会预习
(1)预习的定义(2)预习的重要作用
①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索取——预习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变课上的大吃大喝为课前的细嚼慢咽——预习能提高听课效率 ③变迷惘为自信——预习能增强学生的自信
(3)预习的步骤
5、学会听课
6、学会记笔记
7、学会复习
(四)结束语
四、收获与体会
五、指导教师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职校生学习方法的调查问卷
(一)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决定因素
41、方法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何谓“方法”?方法是指关于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人类对科学方法的孜孜以求从来没有也不可能间断。若实践符合科学方法,就为其成功埋下种子;若实践违背科学方法,就为其失败埋下隐患。著名的爱因斯坦成功方程式: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这是爱因斯坦对其一生治学和科学探索的总结。达尔文一语道破方法的重要性,他说:“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马克思说得更为科学、更有高度,他把所有方法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将其升华为方法论。指出: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可见,科学的方法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2、科学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提高了学习效率
科学的方法如此重要,科学的学习方法也不例外。它既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又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它从根本上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学习不得法,则事倍功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发奋图强,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间的区别已不在于前者学习、后者不学习,而在于前者善于学习、后者不善于学习。其实,从来没有差生,有的只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学生。
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总结、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其成为学习成功强有力的武器!从调查结果来看,同学们普遍不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总结。(问卷问题见附录问题8)
表三 总结学习方法的频率100%80%60%40%20%0%19.6%经常偶尔21.4%从不
(二)学习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1、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虽然从理论上讲,学习目的不在学习方法的范畴之内,但是它却与学习方法和学习成功密切联系。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成功的学习必然要以正确的学习目的为前提,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必须以正确的学习目的为方向。就像我们不能去欣赏扒手的敏捷和杀手的枪法一样,我们也不能去欣赏以反人类、反社会等不良动机
59.0%-15为目的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为学习提供正确的导向和内趋力。否则,我们今天所谈的一切都将成为空话,甚至起到负面作用。
怎样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呢?应当树立作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类造福的历史使命感。我们应该以高尚的追求去迎接学习,以端正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在学习中并用学习所得的知识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要以高度的自信心、好奇心去追求真、善、美;以高度的责任心、自强心去创造真、善、美;以高度的自尊心、同情心去维护真、善、美。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学有所得,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最终成为一个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2、各种学习方法的受重视程度
为探究当前职校生对各种学习方法的重视程度,我们设计了问题2、3、5、7(见附录),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表四 各方法受重视程度其它复习做笔记听课预习制定计划0%10.20%14.60%20%40%60%80%100%11.43%19.70%6.57%37.50%
表四说明,听课在当前职校生的心目中是极其神圣而重要的,复习和制定学习计划也有较多同学选择,而重视预习的同学只占10.2%,这与本文所强调的预习为核心的观点有所差距。
表五 制定计划、预习、复习的频率100%80%66.7%60%40%20%0%15.4%7.1%5.9%11.3%30.8%55.3%42.7%20.5%10.3%15.4%6.8%5.8%1.7%4.3%每天每周周末制定学习计划偶尔预习从不复习其它
表五从频率的侧面反映了当前职校生对制定学习计划、预习、复习的重视程度。在“每天”和“每周周末”这两个大频率选项上,预习仍不占优势。另外,表五还说明当前职校生-16制定学习计划、预习、复习的频率都偏低,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偶尔”和“从不”,极大地忽视了制定学习计划、复习,特别是预习的重要作用。
3、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西方哲学家西塞罗也说过:“任何事情开始前都要有个充分准备。”雨果则说的更为具体;“有些人每天早上预定好一天的工作,然后照此实行。他们是有效利用时间的人。而那些平时毫无计划,靠遇事现打主意过日子的人,只有混乱二字。”正像建造楼房先要有图纸,打仗先要有部署一样,成功有效地学习也必须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
首先,计划要全面考虑,统筹兼顾。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同学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只有在思想、学习和身心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才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才符合教育方针的要求。因此,在制定计划时,要把几个方面放在一起,统筹考虑。不仅要规定学习任务和目标,而且要安排锻炼身体、娱乐休息、为班集体服务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
第二,要分清主次,合理安排。在学习生活中,有很多矛盾,但却有主次之分,学习是主要矛盾,其它方面为次要矛盾。而在学习中,主科、较弱科目为主要矛盾。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发现主次间的差异,这才是科学合理的计划。
第三,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定计划,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从自己的实际水平出发,制定出翘起脚能够得着的计划。
第四,要张弛有度,留有余地。计划只是一种设想,并不等于现实。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世界,面对突如其来的偶然事件,制定计划要留有适度灵活机动的时间,做到张弛有度。
同学们在制定学习计划方面表现不够好。由表五可知,有75.8%的同学偶尔或从不制定学习计划。所以应该加强对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视。
4、学会预习
(1)预习的定义
什么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 预习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就是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
(2)预习的重要作用
预习在学习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索取——预习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高低不一定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它与是否进行预习以及预习效果的好坏密切相关。预习增强了求学者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和听讲的“饥饿感”,调动了一个人积极的心理因素,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渴求欲的驱使下自发地排除万难,取得成功。
7②变课上的大吃大喝为课前的细嚼慢咽——预习能提高听课效率
高中的课程内容多、难度大、细节繁、任务重。预习就显得格外必要,也格外重要。在课前把大部分知识细嚼慢咽,逐渐消化,上课的任务就是把那些预习时难理解的知识理解了、记住了,就可以了。整堂课下来,该节的内容便可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因此,课下根本不用花很大力气去复习。学习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学习变得更有效率了。③变迷惘为自信——预习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预习的学生积极联想、积极思考,能把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较快地悟到知识的本质和规律,这不仅锻炼了思维,而且增强了自信。
预习的学生积极发言,正确率高,成就感强,激励多,因而增强了自信。
预习的学生面对知识从容不迫,有的放矢,先人一步,高人一尺,因而增强了自信 预习的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觉得越学越易学,越学越想学,从此进入了良性循环。
(3)预习的步骤
首先,课前预习教材。把将要学的内容细读一遍,把每字每句的含义吃透。将整课知识的脉落弄清楚,了解本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哪些知识与已学知识有联系,有哪些知识基本是陌生的,做到前后贯通。
其次,是自我“质疑”。在预习过程中,或多或少,总会有“拦路虎”。多问几个“为什么?”查查参考书,或翻翻字典,争取弄明白。其它实在解决不了的,就在书上做好记号,以备向老师提问。
再次,关于预习的时间安排。在课前预习,当然有效。更重要的是,预习要抓好平时的积累。利用周末、寒暑假或平时的零碎时间,随时随地的预习,养成预习的习惯。
最后,检测预习效果。主要的方法是动手解题。“实践出真知”,从解题过程中可以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通常先做课本上的习题,因为这些习题针对性最强,而且最基本。当然,也可以选择参考书上的习题做。但难易必须紧扣教学大纲要求,答案要有分析,这样便于理解。
5、学会听课
由于听课的重要性已家喻户晓(由表四可以证明),在此就简单谈一下听课的一些基本方法。
听课也是学习的有机组成,它占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学习的主体活动之一,是对预习的辅导、延伸和升华。
听课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并积极记忆、思维、联想。要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调动全身各个器官,将百分之百的激情贯注于课堂。特别要注意教师提到的重点、难点和课外拓展的内容,也要注意教师对整个知识脉落的把握和理解。真正做到“向45分钟要效率”。
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令人担忧:(问卷问题见附录问题6)
表六 听课的精神状态100.00%80.00%60.00%40.00%20.00%0.00%7.70%全神贯注偶尔溜号自己做练习
这反映了当前职校生听课的精神状态不好和片面独立性过强等问题。
6、学会记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那些在学习中,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材料、知识,必须迅速及时地记下来,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对巩固知识、积累材料、提高完善学习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笔记可分为预习笔记、课堂笔记、课后笔记和总结性笔记等。(1)预习笔记
应该养成“读书时笔不离手”的习惯,预习时也要这样。因此要学会做预习笔记。一般来说,预习笔记的内容包括:
①记录预习时自己掌握得不太好或已忘记了的旧知识。②记录教材的基本知识点、重点内容等。③记录预习时的体会以及不理解的问题。(2)课堂笔记
做好课堂笔记是认真听讲的表现。应尽可能快地去记录尽可能多的内容。可用不同颜色的笔来突出重点、难点。总之,通过课堂笔记应把一节课精练地再现,这就是课堂笔记的最高境界。课堂笔记的内容应包括: ① 知识框架
② 需要注意的细节
③ 课堂上老师所强调的重点 ④ 课堂知识检测题(3)课后笔记
由于课堂时间紧,知识讲授量大,课堂笔记难免有所疏漏,所以在课堂笔记中应留有一定的空白处,以便在课后对笔记进行充实。课后笔记是课堂笔记的补充和丰满,对于完善知识结构,强化记忆有重要作用。(4)总结性笔记
每一节或某一章内容,教师都可能总结相应的知识点或归纳或找异同或总结知识系统或总结某一类问题的解决,涉及这些内容的课时,笔记一定要记概要及题目,再补充知识系统、解题方法。使笔记发挥其总结完善的功能,学习成绩才能稳步提高。
58.10%34.20%
7、学会复习
复习是在原有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一种再学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重要学习方法。复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复述法
像老师讲课一样把整节课内容按顺序复述出来,如有遗漏,可通过查阅笔记找出来,补充到你的复述中去。(2)“过电影”法
像看电影一样争取使老师讲课的内容在你的大脑中重现,使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可能。(3)“表格式”复习法
所谓“表格式”复习,就是将原计划复习的内容,按一定的规律和要求,编排成系列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分析。(4)“自我提问”复习法
向自己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积极思考,把问题的答案整理好,过一段时间再温故一下,这些难点就可被记住。(5)“题海”复习法
此方法要谨慎使用,请注意使用条件。依据一定条件下,矛盾着的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说没有绝对的好坏。“题海”公认不可取,但是当某科的某个章节学得非常差时,可以集中精力专攻这一部分的习题,在习题中摸索、总结、巩固、提高,以对题型的熟悉程度取胜。(6)综合复习法
这种复习方法,本质是建立树状知识结构图。遵循以点到线,从线到面,把知识由点发展到立体结构,使你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框图,使知识体系完善而有序。
(四)结束语
上文,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计划、预习、听课、笔记、复习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地阐述,这些过程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学习活动。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目的与计划、预习、听课、笔记、复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比如说,学习的目的和计划为预习、听课、复习指明了方向;预习提高了听课效率,听课又是预习的升华;复习又是对预习和听课效果的巩固等等。因此对这些环节不能偏废其一。
上文介绍的学习方法具有规律性、基础性和指导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矛盾具有特殊性,对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真正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适合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方法。每一个学生都应以规律性的方法为基础,作指导,再去寻求符合自己个性发展要求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四、收获与体会
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我们终生难忘的。
它使我们获得了种种心灵体验。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失败过,但我们更成功过,我们徘徊过,但我们更坚定过。在波波折折中,我们体会到了顽强拼搏的酸甜苦辣,体会到了成功的艰辛与快乐。此时此刻,我们小组每个成员心中都有一种不可磨灭的沧桑感和成就感。
0它增强了我们的凝聚力,培养了我们的合作精神。大家在一起共同讨论研究课题,共同制定研究计划,共同拟订、发放、统计调查问卷,共同商讨研究思路,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快乐,有机配合,分工合作,众志成城,和衷共济,将团队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它使师生关系的内涵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发展。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代表者,而是与我们一起探究知识的参与者;不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依赖者,而是这项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尊师爱生、师生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得以实现和升华。
它升华了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精神境界。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与课堂教学相比的研究性学习整个处于开放状态,它给我们提供了展现自己的大舞台,为同学们的人际沟通创设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分析问题,顽强地解决问题。在亲身实践中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精神境界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升华。钢铁般的意志,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永不满足的质疑精神,永不衰竭的合作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都是精神境界的具体体现。这一切都将成为陪伴我们的终身财富。
五、指导教师评价
课题的选择本身就很具有实用价值,贴近职校生的实际。课题研究的思路清晰,问卷的设计以及对反馈的分析总结都很有见地,在研究过程中能够自觉运用高二哲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论作指导,阐发了深刻的哲学道理,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这本身就充分体现了对学习方法的应用和实践。具体方法的阐释也很有价值和针对性。研究过程中能够分工协作,体现了团队精神,初步学会了合作。报告的行文流畅,文笔优美,具有可读性。
参考文献:
《快乐学习法》,志鹏 编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中国孩子学习法》,日新 编著,新世界出版社,1999年2月
附录:
关于职校生学习方法的调查问卷
1、你认为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有多重要?()A 是学习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
B 很重要
C 较重要
D 不重要
2、你认为在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是()A 制定学习计划
B 预习
C 听讲 D 做笔记
E复习
F 其它
3、你()制定学习计划?
A 每天
B 每周周末
C 偶尔 D 从不
E 其它
4、你在一天中非学习时间平均有()小时? A 0
B 0—0.5
C 0.5—1
D 1—2
E 2—3
F 超过3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实践,探索
引言
科技创新是我国粮食持续稳产、增产的重要手段。在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关键要积极推广应用创新成果,使之进入农户田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湖北省武穴农业局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在全市上下营造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氛围,笔者结合武穴市实际,提出了武穴市在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上的具体做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1 主要做法
1.1 加强市校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自2013年以来,武穴市局积极争取,先后促成了市政府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油料作物研究所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吸纳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农业科技专家学者落户武穴,在武穴市开展农业科研及示范推广工作。针对武穴市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生产与加工方面的关键技术,充分利用华中农业大学和中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科技优势,在科技攻关,联合申报农业科技项目和课题、开展科技咨询、使科技成果和优良品种率先在武穴市示范推广,通过市校合作,先后促成了富之源、美天生物、祥云化工、福康油脂等龙头企业与华中农大和油料所合作,推进了产学研相结合,切实解决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1.2 创建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专家支撑
2013年元月,经省科协批复,由中国科学院傅廷栋院士担任的武穴市农技推广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了全省首家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创建三年来,傅廷栋院士多次莅临武穴市,带领其专家团队在发展武穴双低油菜产业化,粮棉油模式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和科研协作,针对武穴市农业产业生产存在的难点和重大技术难题,组织有关专家协作攻关,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1.3 创办现代农业示范中心,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地支撑
2011年,为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武穴市在花桥兰杰畈通过租赁合作方式创办了鄂东首家现代农业示范中心,先后投入500万元,已形成了集科研、展示、培训、科普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示范中心,建成几年来,吸引了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水稻所/中国油料所、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30余名专家教授落户中心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示范,该中心被农业部、团中央认定为首批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被省农业厅评定为“模范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被华中农业大学认定为“现代农业研究所实训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已成为全市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训基地,以及国家农业创新基地,湖北省2016年批准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1.4 实施“五个一工程”,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项目支撑
近年来,武穴市农业局为将农业科技创新落到实处,做到有的放矢,武穴农业局充分利用科技人才聚集优势,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即:“一个专家、带一个团队、定一个课题、给一笔经费、出一项成果”。“五个一工程”项目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科技队伍的创新原动力,先后有五个专家团队在各自的领域,针对武穴市农业生产疑难问题开展攻关,为全面提升武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作出了贡献。
1.5 开展六大模式攻关,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产业支撑
针对全市粮棉油生产过程的技术问题,自2013年开始,在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展了围绕全市农作物产业发展的六大模式攻关:即油-稻-稻、油-稻-再、薯-油-稻、油棉套栽和油稻全程机械化生产。通过模式攻关,突出了产业整合,转变了粮油生产发展方式,培育了粮棉油产业主体,实现了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技与企业融合,农业与旅游融合,促进了粮油产业协调发展。
2 取得的成效
通过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极大地提升了武穴农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位置,为在全省争强进位,为农民致富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2015年成功地举办了全国粮油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现场会,实现了粮食生产“十二连增”,被认定为粮食生产大县和油料生产大县。农业科技贡献率位居全省领先水平。
2.1 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通过市校合作,华中农业大学为武穴市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培养“专升本”学员39人,使武穴市农技推广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农技人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技推广人员213人中,具有正高职称有4人,高级农艺师31人,农艺师72人。
2.2 农技人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农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位于全省先进行列,主要表现在:超高产实现了新突破。通过科技示范户培育,粮棉油高产创建、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粮食丰产工程等项目有机结合,为武穴市粮棉油高产创建注入了活力,在粮食生产上,武穴市早晚连作高产攻关田,连续九年实现了亩产超过1 300kg。实现了双季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亩产过吨粮的目标;农业质效实现了新飞跃。通过项目的实施,武穴市在农技推广技术创新上有新的突破,水田三免三抛技术攻关,全年为农民亩平均节本200元,节水达30%;旱地双免双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亩平均节本150元,增收400元;三熟三高产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武穴市耕地产出率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实现了新联盟。通过实施农科教紧密结合,使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新技术、新品种能够在武穴市生根开花结果;产加销并为一体,使企业效益明显增加,通过订单生产,创建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等方式,为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了服务,也为农民创收寻找了途径。政技合唱一曲,使农技推广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通过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植保机防服务队、农业保险等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农技推广全方位服务。每年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2.3 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成效明显
通过加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到田力度,每年为全市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 500名,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 300人,一大批种田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骨干人员在科技种田方面大显身手,先后有一名农业科技示范户获农牧渔业丰收奖,大法寺种田大户涂玉才2015年获省内农技推广奖,程溪华等12名农业科技示范户被省农业厅评定为“明星科技示范户”,余川镇余川村周大兴、大金镇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宋红志先后被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
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 农业科技人才新生力量明显不足
武穴市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主力军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中专毕业生,这一批人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科技创新意识不强,而近十几年以来,新生力量输入明显不足,缺乏农业科技创新后劲。建议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便于为武穴市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3.2 农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缺乏专项经费支持,导致投入能力明显不足。为了保证武穴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专项工作经费,让全市广大农户早日享受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3.3 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课外科技活动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14-02
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号召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为了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科研风采的平台,引导大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知,加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非常必要。课外科技活动既是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特点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由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普及、科研开发、科技服务和科技创业的活动。它对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巩固专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掌握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就业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强调学生参与的广泛性,鼓励或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学校尽可能的开放教学、科研资源,为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场地、设备、资金、科研指导等的支持。
根据本科生每个年级的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从理论方案设计到实物设计,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科技活动。研究生也是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力量,能起到有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目前大学生科技活动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因此要求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小组,各自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协调配合。同时也要求不同学科、专业的指导教师小组,对学生给予全面的、有效的指导。
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现状
目前,全国、省级、市级的各种科技竞赛有很多,各高校在积极组织和参与这些比赛的同时,也积极组织自己的学科科技竞赛。这些竞赛无疑是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校已组织和参与了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如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虚拟仪器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此外,学校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校级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外科技活动的载体。各学院、各专业还独立承办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以及实行本科生导师计划等。通过这些竞赛,在指导教师队伍、学生团队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光电学院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覆盖大二到大四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每年约有200人参加,多次获得全国、北京市大学生科技活动一、二、三等奖。
但从政策保障、组织管理、过程控制、指导队伍等方面仍然有许多不足,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政策保障。学校、学院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保障政策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场地、经费、时间等的保障,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課外科技活动尚没有纳入培养计划和学分考核体系,学生靠宣传和兴趣参加科技活动,影响了参与的广泛性和实效性。缺乏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机制,影响了指导教师的工作投入和指导质量。教师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繁重,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指导工作中,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仅靠自觉是不够的。
第二,组织管理。目前,各专业独立承办或组织参加竞赛,没有统一的管理和筹划,造成资源的浪费。很多竞赛题目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如光电设计大赛的题目,涉及到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软件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多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协同工作,而目前尚没有形成跨学科或多专业学生团队。研究生参与到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对研究生自身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既锻炼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同时在指导本科生的过程中也锻炼了领导能力。这种多层次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目前这方面做的还不够。
第三,过程控制。缺乏过程控制管理机制,使科技活动过程存在随意性,进度难以保证,缺乏团队协调和有效沟通,组织松散,影响了工作效率。指导教师对指导工作缺乏明确的工作计划和目标,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效指导。很多学生申报时热情很高,但很难坚持到底。部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有限,创新意识不足,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导致课外科技活动的水平难以提高。
第四,指导队伍。没有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也没有形成指导团队,降低了指导质量,影响了参赛成绩,不利于课外科技活动向更深层次开展。由于竞赛题目涉及到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往往需要多专业的教师共同指导。目前对于指导教师的统一调配和管理缺乏有效手段,影响了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协调性。
三、建立跨学科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思考
第一,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保证。如场地、经费等。
第二,加快教学改革,将课外科技活动纳入培养计划必修环节和学分考核体系。加强对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的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如对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奖学金评定、免试推荐研究生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等。
第三,建立相应的指导教师评聘、考核、工作量认定、奖惩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指导工作并保证指导质量。
第四,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专项经费,从经费的申请、使用等方面加以管理。
第五,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提供硬件保障。
第六,建设组织管理体系
第七,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涉及学校多部门,如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等,制定相应条例,多部门协调工作。
第八,制定全程管理机制,从启动宣传、选题、申报、立项、经费划拨及使用、指导、过程实施、验收、评比、推广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管理,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提供服务。
第九,加大宣传,让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性,扩大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广泛性。
第十,统一规划,保证学生科技活动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注重平时的引导和积累,凝练特色方向,精选题目,为参加大赛做准备。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训,理论授课内容可以适当兼顾课外科技活动的需要,满足学生从事科技活动的需要。
第十一,针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需要由不同学院、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组成科技小组和指导教师队伍,应做好多学院、多专业的协调工作。鼓励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参与进来,提高科技活动的水平,同时对研究生培养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十二,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形成长期、稳定的团队,积累丰富的指导经验,除了在专业知识、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还要从创新创业精神、信息获取能力、团队协调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指导和培养。
四、结束语
在当今科技创新大潮中,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应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等学校应不断探索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使科技活动更加科学化、普及化,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田军.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平台建设刍议[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91~92
【参评论文--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探索】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论文07-15
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分析论文11-03
撰写教学论文的实践与体会12-12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09-22
马原实践与认识论文09-07
分层次教学与实践论文12-19
一级项目管理师的课程改革与实践论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