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农业工作座谈会的讲话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全市农业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精选8篇)

在全市农业工作座谈会的讲话 篇1

(2005年3月18日)

这次“三农”工作调研,主要是按照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三农”工作放到XX在杭宁城市带中间率先崛起的大背景来思考,考察学习外地和我市的一些先进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拓宽思路,研究举措,对农业“六个大提升”深化细化具体化,促进“三农”工作实现新飞跃。在各项工作都比较忙的情况下,专门安排两天时间调研“三农”工作,这也是体现一种导向,“三农”工作确实应该成为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不是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各级党政领导,通过考察学习,既很好地学到新的理念、好的做法,更重要的使我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真正加强“三农”工作。这次我们看了奉化滕头村和慈溪长河蔬菜公司、海通集团,以及市内一些好的典型,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滕头村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模式和慈溪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科技+农户的模式开拓外向型农业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认清形势,提升理念

XX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在谋划XX如何在长三角杭宁城市带中间率先崛起,这是XX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是XX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也是“十一五”规划的具体体现。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大谋划中,“三农”工作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做哪些特殊的贡献,形成什么样的亮点,这些我们必须认真的思考。XX的“三农”工作基础非常好,特色非常鲜明,许多方面有亮点、有潜力、有优势,具备了在长三角杭宁城市带中间,XX“三农”工作首先崛起,形成自己的特色,打出自己品牌的条件和基础。应该说,现在XX正处在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的最好时期,也是从事“三农”工作的各级领导同志大有作为的时期。各级党政领导要形成共识,这是我们能够率先跨越,形成工作的亮点、优势的领域。当然现在工作难度很大,压力很大,任务很重。但现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是鼓励和支持农业农村,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土地等要素制约比较小,这方面大可以动脑筋。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进一步重视弱势产业,进一步重视弱势群体,进一步重视社会分配公平,下一步的政策取向和导向对我们搞好“三农”工作也非常有利。所以各级党委、政府要更加清晰地认识“三农”工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既要看到困难和挑战,更要看到面临的机遇,真正投入足够的精力,采取更大的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

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实现“三农”新飞跃,关键是要提升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创新破难,关键是要有新的理念和好的思路。解决“三农”问题,“功夫在农外”。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的论述,我们抓“三农”工作,必须跳出XX抓“三农”、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路,按照现代化大城市的一个重要产业的定位,在更广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思考“三农”发展问题,努力走出新的路子。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三农”工作要以品牌为龙头,市场为导向,项目为抓手,组织为基础,科技为关键,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强化市场导向,强化项目意识,提升我们的组织化程度,努力走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要以城市的理念改造农村。要立足于从根本上打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来思考“三农”发展问题。在城市建设当中,要强调城乡统筹,按照以城带乡的要求,把城市好的理念、做法体现到农村中去,尤其是社会事业的发展如卫生教育、体育文化等,让农民在农村受到现代文明的辐射,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同时,要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在村庄整治、美化绿化农村环境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推动农民向城镇集聚,向社区集中。要从实际出发,规划上思想要更解放,操作上一步一个脚印。XX区“八里店模式”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深化推进。要以市民的理念提升农民。相对来讲,市民的文明程度要比农民高,关键是城市文明的熏陶。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在改造农村环境面貌的同时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农民”向“市民”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村。“三农”同样也有科学发展的问题。工业经济方面强调科学发展比较多,其实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同样十分重要,是管长远的。农业本身也有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问题,也有提高产业层次的问题,特别是向高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的问题。还有农业本身也有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问题。所以在“三农”工作中,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的来说,要实现“三农”工作新飞跃的目标,必须按照“两个趋向”的要求,进一步创优势、创特色、创品牌,推进优农业、兴农村、富农民,把“三农”特色切实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使XX“三农”工作在长三角城市群率先崛起的大战略中,带头崛起,走在其它各项工作的前列,为整个XX在杭宁城市带中间率先崛起多做贡献。

二、突出重点,狠抓推进

实现“三农”工作新飞跃,必须明确主攻方向,抓住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结合XX实际,当前重点是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而重中之重是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具有外连市场、内联农户、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科技服务等多种功能,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抓住了龙头企业就抓住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牛鼻子”。我们要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下决心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政策配套,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发展更快,带动力更强。要在现有蔬菜加工、水产品加工、畜禽加工、笋竹加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XX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外大市场,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壮大各类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对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连接市场的桥梁作用、科技信息的服务作用,通过龙头企业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市场开拓联为一体,把农户、专业合作社、科研单位结合起来,拉长产业链,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积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农民增收、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一条有效措施是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另一条有效措施就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生态优势是21世纪XX最大的优势,能否发挥好、利用好这个优势,直接关系到我市能否实现“三农”工作新飞跃。XX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条件在长三角区域内可以说是最好的,在全国环境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们有很大的优势,而且XX区位条件比较好。一定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业优势,建成和开发一批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结合村庄整治、新农村建设,重点开发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山水景、品民俗情、享田园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农业旅游产业,积极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使农民在向三产的跨越中拓展增收空间。同时,我们要注意,这些项目要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

3、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快培育农业支柱产业。特色是竞争力,规模是占有率,特色加规模才有优势,才有市场,才有效益。区域化布局的基地和专业化生产的农户,对实现贸工农一体化起着基础性作用。要把做大做强上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基地,作为一个重头戏来抓。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明确主导产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发展若干规模型特色农产品基地,形成若干具有示范效应的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实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成基地,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当前重点是要着力建设在长三角地区有影响的、XX基础比较好的水产苗种、高产竹笋、名优茶、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10个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培育农业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争创名牌,努力实现优质高效。

4、建设农村新社区,全面增强农村吸纳现代城市文明的能力。我市以“千百工程”为主的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取得了重大成绩,走在全省前列,是我市的品牌,这个优势不能丢,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提高,确立更高的目标,取得更大的成绩。要认真总结推广八里店农民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我们要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长远谋划,统筹考虑农村新社区建设,通过加快建设农村新社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使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城市管理等更好地向社区延伸,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生活质量。

5、推进“三农”工作的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实力。科技进步始终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科技含量的提高,就谈不上农业的新飞跃。当前我市农业总体上存在着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科技含量。要以农业标准化技术、生态高效技术、以及种子种苗、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技术的开发推广为重点,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实力。要积极鼓励创建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民营科研推广机构等经营服务为主体的新型农技服务组织;继续鼓励农技人员走出机关参与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技推广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等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同时,继续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注重实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分类培训,大力培养农业专业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尤其要加强对生产基地农民的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农业先进适用技术。

6、推进体制创新,不断增强“三农”工作活力。体制创新是我们的动力所在。科技创新需要体制创新来推动。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去走的路就是体制创新加开放,实现要素在低层次的集聚(粗放增长),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从温饱到小康。今后要在现有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同样需要体制创新,实现要素在较高层次的集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现代化。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农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体制创新方面没有出现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比的体制创新,现在基层出现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我觉得是农村二次创新的雏形,我们要有重点的抓些典型,作些分析研究,在这方面实现新突破。体制创新,还要研究政策促进土地有序流转,使生产要素向生产大户集中。另外,要通过改革来促进农业招商引资。要充分利用XX的资源、生态环境、区位三大优势,采取有效的改革举措,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发展。

三、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在全市农业工作座谈会的讲话 篇2

一、关于当前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

近年来, 在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促进下, 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绩, 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增幅连续7年超过2个百分点, 2013年预计超过59%, 接近“十二五”规划的期末目标。农机化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为我国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提供了有力技术装备支撑, 为现代农业建设和“四化同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好形势令人鼓舞, 成绩来之不易, 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力扶持的结果, 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关心支持、合力推进的结果, 是农机化系统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的结果, 是广大农机从业人员辛勤劳动、埋头苦干的结果。在此, 我代表农业部, 向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向农机化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和农机从业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和亲切慰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包括自身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归纳起来, 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尚不平衡。从农作物耕种收环节上看, 2012年全国机耕水平已达74.1%, 但机播水平仅为47.3%、机收水平仅为44.4%。从农业生产领域上看, 种植业机械化发展较快, 总体水平较高, 而养殖业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 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机械化较高、经济作物较低;三大粮食作物中, 小麦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2012年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93.2%, 水稻、玉米机械化水平偏低, 特别是水稻机械种植水平仅为31.6%、玉米机收水平仅为42.4%。从区域上看, 北方旱作区的农机化水平较高, 南方水田区农机化水平相对较低;平原地区农机化水平较高, 丘陵山区的水平较低, 湖南、广西、海南、福建、重庆、贵州等6个省市区2012年还在40%以下, 最低的省不到20%。二是发展的整体质量还不高。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农机使用能耗大、效益低问题较为突出。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和技术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许多高能耗高排放老旧农机仍在超期服役, 低技术含量、低效率的农业机械还在大量应用。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 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 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的“三多三少”问题依然突出。有些农业生产环节机具正趋于饱和或已经饱和, 局部存在保有量过剩, 出现利用率下降的趋势。据南京农机化所研究, 拖拉机年均作业面积由2001年的74亩/台下降到2012年的56亩/台, 稻麦联合收割机年均作业量由2003年的800亩/台下降到目前的不到500亩/台。当然, 也不是单台作业面积越大越好。从国外来看, 情况也不尽一致, 如2003年美国拖拉机年均作业面积546亩/台, 英国169亩/台, 韩国116亩/台, 日本32亩/台。单台机具作业面积到底多大为好, 值得深入研究。要摸清家底, 总体把握农机装备总量、结构的现状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建立和更新资源清单, 并与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经营规模、农机化作业水平等各种因素关联起来, 综合分析, 统筹研究, 为科学制订规划、调整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三是服务水平仍不高。农机作业标准不完善, 农机手素质参差不齐, 作业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 单家单户农机使用得多, 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围绕农机作业的社会化服务配套不足, 如零配件供应、用油供给、机具维修、信息服务等不到位。同时, 在农机农艺融合上, 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还没有真正破题, 还存在农业农机部门沟通不够, 单打独斗等现象, 未能从产业发展角度, 统筹研究如何变个体优势为整体优势, 形成合力, 整体推进。

总之, 我国农机化发展已经到了协同发展、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如何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 面对内外部环境对农机化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围绕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目标, 以改革创新精神, 认真研究完善思路, 积极探索创新措施, 千方百计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 由片面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 努力提升农机应用水平, 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 已成为新时期农机化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关于农机购置补贴工作

今年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第11个年头。10年多来,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把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各项工作, 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认真履职尽责, 精心组织实施, 不断完善监管措施, 取得了提升产业、助民增收、拉动内需的一举多得的好效果, 得到了各方面的普遍认可和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在补贴政策的拉动下, 我国农机总动力连续跃上7亿、8亿、9亿和10亿千瓦四大台阶,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增幅超过了政策实施前35年的增幅, 实现了重大历史性跨越,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事实证明, 在目前几项农业补贴政策中, 农机购置补贴的精准性、指向性及政策效力、效应是最好的之一, 这也说明, 全国农机化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 大多数干部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为民服务、廉洁奉公的好干部。否则农机化发展不可能有这么多亮点, 中央1号文件也不可能连续多年强调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扩大实施范围。

但由于农机购置补贴是一项选择性政策, 与其他普惠性农业补贴相比, 实施难度更大, 对干部的廉洁性要求更高。从管理的角度看, 目前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工作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比如, 有的企业违规操作、有的地方农机管理人员权力寻租, 少数干部还陷入犯罪, 给农机补贴政策实施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对此, 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正确客观地对待。一方面, 要深刻汲取教训, 引以为戒, 不断创新工作, 完善机制, 加强管理, 将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严防违规违纪问题发生;另一方面, 也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个别人出事, 就全盘否定政策, 否定农机化工作, 农机部门的干部职工更不能因此背上思想包袱, 缩手缩脚, 因噎废食, 不愿作为, 不敢作为。

农机购置补贴作为最大的一项行业促进政策, 专业性、政策性都很强, 政策实施的受益面众、工作量大、关注度高。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农财两部的意见要求, 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 完善管理措施, 全力以赴组织实施好, 确保补贴政策科学高效规范廉洁实施。要坚持争取投入与抓落实并重, 在争取投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 更加突出重点, 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 集中资金, 聚焦薄弱环节和后进领域, 推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同时, 也要注意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不是推进农机化发展的唯一措施手段, 不是万能的, 需要其它方面的配套措施跟进、协同, 巩固和放大政策效应, 不能期望所有农机化发展问题都通过补贴政策解决。在完善运行机制和创新操作方式上, 要注重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着力解决农民反映的手续多、办理难、程序繁杂等问题, 积极探索用现代科技手段规范管理, 提高效率, 力求便民利民、简便高效;要注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切实保障农民选择购买农机的自主权;注重阳光操作, 加强实施监管和廉政风险防范, 强化绩效考核, 进一步推进补贴政策执行过程公平公开。

今后, 要着重抓好四个环节:一要科学规划。这是基础性工作。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在全面总结10年实践经验和深入调查资源情况的基础上, 研究编制中长期农机购置补贴规划, 作为测算资金和指导实施的依据。通过规划, 摸清需求、明确目标、确定重点、完善管理, 提高补贴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二要改革创新。这是农机化战线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和体现。要遵循“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原则, 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改革创新力度, 优化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 最大限度简政放权, 切实发挥好市场和社会作用。同时, 要按照转变职能的要求, 认真履行好职能, 加强改革试点。当然, 改革要有条件, 做好风险规避。要稳扎稳打, 设置好前置条件, 把潜在的风险点考虑清楚, 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既要解放思想, 勇于创新, 又要积极稳妥, 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意愿, 考虑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情况, 科学论证, 把握底线, 稳步推进。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 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 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确保取得实效。三要全程全面公开。利用各种手段、平台, 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推进补贴政策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全程全面公开。在实施前要公布政策内容, 让农民有知情权;实施中要公布资金使用进度, 让农民有参与权;实施后要公布补贴实施情况, 让农民有监督权。要加强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织密监督之网, 遏制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 发生了也使其无处遁形。四要严惩违规。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明确监管职责, 切实履职尽责。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和劲道, 以更大决心、更有力举措, 时刻保持对违规操作行为和不法分子的高压态势, 坚持从严从紧、抓大不放小, 发现一起、严查一起, 处理一起、通报一起, 绝不搞例外, 绝不姑息迁就。对违规农机企业该取消资格的要坚决取消资格, 该上黑名单的要上黑名单。对农机管理人员进一步要加强廉政警示教育, 对违反纪律的, 该问责的要问责, 该通报的要通报;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 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和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 是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之后支持农机化发展的两项重大政策突破, 来之不易。各试点省份要高度重视,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务必要开好头、起好步, 做好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衔接, 科学制定方案, 认真规范实施, 确保试点取得预期效果。要及时总结经验, 加强宣传, 为今后加大实施力度打下坚实基础。

三、关于加快突破薄弱环节、提高农机应用水平

这里把“加快突破薄弱环节”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来讲, 是感到这些年来, 我国农机化整体快速发展的同时, 一些领域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提升速度不快, 特别是一些关键环节没有取得大的突破, 已经或将影响到产业的稳定、生存和发展,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从全国来看, 当前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的薄弱区主要在南方丘陵山区;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在水稻机插秧、玉米机收;主要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在棉花机收、甘蔗机收、油菜机播和机收、马铃薯机播和机收、花生机播和机收。这些薄弱环节发展明显滞后, 已经影响了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成了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 导致农民种植意愿下降、种植面积下滑、产量下降, 甚至产业萎缩。如果不加以解决, 将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也将影响“四化同步”发展大局。正因为此, 今年中央1号文件特别强调, 要“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主攻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 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

解决薄弱环节的机械化问题面临的困难多、难度大, 不能单靠一个部门、一个行业, 需要多部门联合, 互相配合, 共同参与, 合力推进。农机化主管部门要主动入位, 发挥好牵头作用, 抓好组织协调, 加大工作力度, 采取综合性措施, 分门别类地加快突破。重点要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要进一步完善农机农艺融合的合作机制。建立不同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 整合现有院所科研力量, 组织农机和农业科研推广单位、生产企业等联合攻关。建立各级农机与农艺融合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农机与农艺科技人员开展技术研讨、交流的平台。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发挥国家和地方科研投入项目的导向作用, 重点扶持现阶段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重大课题, 激励和支持农机与农艺科技人员合作研究, 推进农机与农艺技术一体化进程。

二要进一步加快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研发。目前, 我国现代农业装备需求非常迫切, 但许多高、精、尖、新的农机产品, 还主要依赖度进口, 机具价格也很昂贵。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机化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尽快改变农机农艺脱节的状况, 努力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支撑。加强农机关键技术研发, 抓紧开发实用、经济、安全、智能的农业装备设施。加强农机农艺技术集成, 以农业机械化为载体和引领, 促进生物、工程、信息、环境技术集成化, 针对重点薄弱环节, 制定和完善区域性农机化技术路线、模式和作业规范。

三要进一步加强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要抓住机遇, 积极协调争取将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融入到中央和地方的重大规划、重点工程和主要项目中去, 统筹谋划, 积极推进。要加强与科教、种植业等部门的合作, 充分利用重点农机化技术推广、农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现代农业示范、农业标准化生产等项目载体, 加大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力度, 重点开展水稻育插秧、玉米、油菜、花生、马铃薯机械化技术示范。要推动实施已发布的水稻、玉米、油菜、甘蔗、棉花、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配套技术措施推广应用。

四要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技术培训。当前, 广大农机手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农机手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协调, 将农机驾驶、操作和维修等实用人才作为农民培训的重点。要明确措施要求, 加大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对农机从业人员培训的支持力度。要针对农机化薄弱环节, 多层次、多形式、大规模开展农机农艺培训活动。结合重点农时, 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动, 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和农艺技术。要进一步加强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加强政企联动, 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做好农机手的培训, 不断提高农机从业人培训质量, 提高农机驾驶操作和维修保养水平, 把农机从业人员培养成为一代新型职业农民。同时, 要加强基层农技、农机推广人员业务培训工作, 发挥好他们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

四、关于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当前, 我国农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新阶段,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 农业生产的分工分业越来越细, 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逐步加快, 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加速涌现、蓬勃发展, 迫切需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这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 迫切需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解决“有机户闲、无机户难”的矛盾, 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物质装备支撑。

到202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达到70%左右, 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实现这个任务, 主体是农民群众, 政府不可能包办。但像一些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价值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大型机械, 依靠一家一户来购买, 既不现实, 也不经济, 更没有必要, 必须依靠农机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来推进农业机械化。我国农村地块分散、小农户经营,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机社会化服务仍将有很大的需求和发展空间。

近年来, 我国农机专业户、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迅速, 总数已超过500万个, 其中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2013年达到4.1万个, 增幅连续三年保持在20%以上。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 效益持续提高。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整体水平还不够高, 领域还不够宽, 服务半径还不够优化, 支撑保障条件也还没跟上, 一些地区的农机“看病难、行路难、住房难”等问题比较突出, 制约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要培育壮大服务主体。我国现有4000多万个农机户, 这是从事农机化生产的基础, 其中的500多万个农机专业户和服务组织, 则是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各地要加强指导, 争取补贴资金和示范项目支持, 引导农机户和农户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 推动各类农机服务主体开展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 成立农机合作社联社、股份制农机服务公司、农机租赁公司等, 不断增强服务能力, 在各类农业 (农民) 合作组织发展中发挥引擎带动作用。要树立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明显、效益良好”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示范点, 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二要总结完善发展模式。要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尊重入社成员的意愿和权利。探索创新服务模式, 按照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服务品牌化的要求, 在农机服务组织内建立起高效的运行机制、科学的分配机制、民主的管理机制。要将每个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成为“自主决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我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充分调动农机服务组织的生产潜力和经营活力。三要全面提高服务水平。要结合实际, 制定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行为规范和技术标准, 做好农机服务的市场供需等信息服务, 建立健全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体系, 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要以农机户为基础, 农机服务组织为主体, 农机中介服务为纽带, 政府支持服务为引导, 建立起“覆盖全程、服务全面, 机制灵活、运转高效, 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广大农户提供的全程农机作业服务, 以及相关的农机维修、供应、中介、租赁等农机经营服务。鼓励一部分具有实力的农机合作社既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又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五、关于加强农机化干部队伍建设

干部队伍建设是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基石。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 着力破解农机化发展中难点难题, 必须切实加强农机化干部队伍建设。在充分肯定农机化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农机化干部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不适应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倾向。如在农机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 一些同志暴露出准备不够、能力不强、应对不力的问题;在落实中央扶持政策和贯彻执行上级决策部署上, 一些干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组织纪律性不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还有一些同志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不强, 对侵害农民利益等违法违纪行为查处不力, 甚至不作为;还有一些地区农机化主管部门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为民服务和依法行政意识不够强;少数干部以权谋私等问题仍时有发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进一步加强农机化系统干部队伍建设, 必须围绕上述突出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 认真加以解决, 并强化督导检查和必要的说服教育。

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进程中, 农机化面临实现科学发展等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 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些是我们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但更多的是随着农机化快速发展而新出现的问题。无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 要想认识好、解决好, 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增强本领。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 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专业干部。

二要进一步增强工作执行力。总的来说, 地方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上级农机化主管部门部署要求等方面, 态度是坚决的, 执行是有力的, 效果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地区农机化主管部门组织纪律涣散, 在执行上级主管部门部署要求方面做选择、打折扣、搞变通, 搞地方保护主义。这些虽然只是少数情况, 但影响很坏。全国农机化系统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 自觉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放在国家全局和整体利益中来考量, 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虑, 坚决做到令行禁止。要加强监督检查, 对执行不力的要狠下心来, 严肃处理, 视情况分别给予约谈、通报批评、通报同级党委政府等督促检查措施。

三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推动全局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 切实减少对市场的过多干预。要认真履职尽责, 把该管的管住、管好, 特别要在增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方面下功夫。要在本部门职责权限内开展工作, 防止权力乱用, 对那些依法应由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处理的工作, 应及时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处理。要深入推进农机化政务公开,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 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 努力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加强调查研究, 超前谋划和创设农机化发展扶持政策, 并加强沟通协调, 积极争取投入, 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按照事权划分, 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经费, 保障补贴工作正常开展。要提高农机执法装备水平和执法队伍素质, 全面履行安全监理、农机推广、农机维修、农机化质量监管等方面的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 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四要进一步加强廉洁自律。要不断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在全系统继续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切实建立健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加强对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 用身边的人和事, 开展典型警示教育, 杜绝侥幸心理, 时刻拒腐防变。要深入贯彻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 切实强化纪律意识, 坚持把遵守政治纪律放在首位, 严守工作、生活、财经纪律;要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在全系统积极营造和努力保持风清气正、奋发有为、献身“三农”、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在全市文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关于文艺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投身建设现代化包头的生动实践,通过各种文艺样式讴歌人民、讴歌时代,凝聚力量、凝聚人心,我市文艺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一是文艺创作成绩显著。我们推出了一批优秀的舞台剧、影视、文学、艺术作品,荣获国家和自治区级重要奖项达100多项。电影《吴运铎》、广播剧《宗旨》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话剧《惊蛰》荣获中国话剧艺术最高奖“金狮奖”,舞蹈《醇香》、摄影《北纬45°心情草原》、撕纸《吉祥草原》、中国画《天韵草原·赛场》分别荣获“荷花奖”“金像奖”“山花奖”“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一大批好作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二是特色文艺各领风骚。糅合包头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精髓独创的地方剧种漫瀚剧,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区第一个走向全国的地方戏曲剧种,赴10多个国家进行交流演出,市漫瀚剧院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土右旗连续两次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被自治区文化厅确定为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永久举办地。我市民间剪纸艺术,兼具北方游牧和中原农耕文化特质,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剪纸艺术品牌。三是文艺人才声名远播。著名美术教育家兰尚濂老师,桃李满天下,很多学生成为中外知名的画家、教育家。美术大家刘大为、杨飞云,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和中国油画院院长职务,艺术成就非凡;著名书法家麻天佑半个多世纪笔耕不辍,其隶书作品人称“麻隶”;白铭、闫汝勤、任德超、潘志成等一批书画大家,作品广泛流传,形成了当代书画界的“包头现象”。著名诗人纪征民作词、国家一级作曲家王星铭作曲的歌曲《我从草原来》,传唱祖国大江南北。老一辈作家玛拉沁夫、歌唱家马玉涛,深受全国人民爱戴。国家一级编剧闫甫、郭长岐多年倾心戏曲创作,为漫瀚剧成为创新剧种奠定了基础。四是群众文艺方兴未艾。鹿城文化艺术节、新年音乐会等一批品牌文化,为文艺精品走进群众提供了展演展示平台。社区之光大舞台、少儿艺术节、农牧民文化大院风采大赛、老年艺术节、文博书法绘画展等一批特色群众性文化活动载体,既让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文艺创作,又让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成果,展现了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五是文艺队伍发展壮大。我市已拥有书法、美术、作家、摄影、曲艺等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文艺协会会员3000多人;国家一级编剧、演员30多人;有影响力的民营文艺机构200余家;一批中青年艺术家迅速成长,业余作家、民间歌手、民间艺人不断涌现,网络作家、个体演艺人员等新生力量持续壮大,为包头文艺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艺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2014年10月,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透彻地阐述了文艺的重要作用、根本方向、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5年10月,中央制定下发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深入贯彻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是指导我国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意见》精神,努力推动我市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前,我市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璀璨明珠的关键时期。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既搭建了文艺事业的大空间大舞台,也呼唤着文艺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文艺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履行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把自己的追求奋斗融汇到实现中国梦的伟业中去,融汇到建设现代化包头的实践中去,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努力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鼓舞和激励全市各族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一,坚守为民导向,努力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体现文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切实把握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真正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始终怀有真挚爱民的情感。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古往今来,那些关心群众疾苦、关注人民生活的伟大诗人作家,那些历经磨砺而愈显珍贵、大浪淘沙而更加醇厚的传世经典,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把万家的忧乐倾注笔端。比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寄托了对人民命运的悲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包含了对百姓冷暖的关切;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热爱,等等。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对人民饱含真挚的感情、怀有浓重的热爱,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放歌,从而赢得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nlc202309090206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充分反映人民大众的心声。文艺创作的根在基层、本在人民,只有让人民成为主体、成为主角,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文艺创作才会始终充满希望和活力,文艺工作者才真正践行了服务人民的创作导向。我国著名作曲家聂耳,始终坚持为劳动人民、劳苦大众进行创作,被称为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创作和感情倾注于被压迫劳动人民、为劳苦大众而歌的作曲家”。我市创作的话剧《北梁人家》,描绘了2000多名干部与北梁群众肝胆相照、同心协力,共圆“宜居梦”的感人事迹,反映了北梁人民期盼和梦想,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共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就必须代表他们的利益、表达他们的心声,为他们写和作、为他们歌和唱、为他们鼓与呼,做他们多彩生活的演绎者、真实感情的传递者、心灵诉求的代言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诉求,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有了更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不断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随着我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外地人对包头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包头的经济社会、历史人文、民族风情、地方特色,这些光靠对外宣传、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地人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包头大地、传承包头文化、讲好包头故事、唱响包头声音、光大包头形象,让外地民众通过欣赏我市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包头的认识、增进对包头的了解。

第二,发扬精品意识,努力奉献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需要优秀作品来体现;一个地区的文艺高峰,需要优秀作品来构筑。当前,我市文艺创作总的态势是好的,但扛鼎之作、经典之作还不是很多,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紧抓住创作这个中心任务,努力推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传世之作。

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当年柳青、丁玲等老一辈作家,为了创作一部好作品,在村子里一住就是几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作品的人物都是有着生活原型的;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亲自下煤窑、当矿工,感受其中的人物心态和生活。这些作品之所以有影响力、得到群众认可,是因为它们从劳动群众的最深厚根基中汲取了养分。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的创作态度,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努力创作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要建立健全作家、艺术家深入群众、体验生活的常态化制度和机制,大力弘扬“走转改”精神,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前线,深入重点民生工程最前沿,深入农村牧区、街道社区、企业学校最基层,使作品始终体现时代特色、群众立场和生活温度。

要善于挖掘、善于发现。我市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黄河文化与阴山文化、西口文化与工业文化多元交织、融汇发展,孕育形成了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独特文化品质,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资源。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根植包头文化沃土,努力推出更多具有包头特色、反映包头风格、体现包头气派、展现包头风貌的文艺精品,让它们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当前,我市正在进行许多具有新时期特点的伟大建设,改革开放、创新创业、转型发展,城市棚户区改造、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我市人民群众在这些伟大实践中的事迹,努力从实践中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推出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热火朝天搞建设、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励人作品。

要潜心研究、潜心创作。从古至今,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汉代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清代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铸就了世界文学史上的奇峰;我市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用近30年的时间酝酿打造《茫茫的草原》,创作了我国文学史上较早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与斗争的长篇小说。这些文学巨匠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树立了丰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先贤为范、向经典看齐,静下心来、克服浮躁、拒绝喧嚣、耐住寂寞,用情感和功夫锤炼、用时间和心灵酿造,努力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时代精品,创作更多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巨制,推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传世之作。

第三,大力铸造灵魂,努力在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中发挥作用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要切实担负起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崇高使命,履行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包头各族人民力量的神圣职责,真正发挥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铸就民族魂魄的重要作用。

要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紧紧围绕我市正在开展的“中国梦·尽责圆梦”“德润鹿城·文明包头”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以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文艺形式,深情讴歌各行各业践行“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全面反映包头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用优秀作品汇聚起建设包头、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继续发扬我市在蝉联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把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中,生动形象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唱响爱国主义的永恒旋律。正确、生动地反映和描写包头发展史,大力弘扬包头文化核心理念,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激发起各族人民热爱包头、建设包头、发展包头的豪迈热情和精神动力。

nlc202309090206

要弘扬真善美的时代主旋律。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民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比如,根据我市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朱清章真实事迹改编创作的电影《守候》和话剧《惊蛰》,生动再现了朱清章三十年不离不弃,终于唤醒植物人母亲这段撼人心魄的人间真情,弘扬了中华民族孝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让广大观众受到极大的感染;以文艺志愿者为主题的《爱+1度》微电影,深刻诠释了志愿服务精神,让更多人认识到了志愿服务的价值和快乐。这些作品不仅向世人生动传递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还引导人民增强了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做好新时期文艺创作工作,必须要继续坚持真善美的时代主旋律,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使人们感悟和认同社会主流价值。

要坚守中华文化自信和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些年,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丰润作品,使文艺创作有了更为丰富的哲学内涵、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底蕴。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续好中华文脉,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生活智慧挖掘出来,把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发扬光大。要找准当代生活的底蕴和传统文化血脉之间的契合点,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彰显包头独特魅力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第四,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文艺人才

文艺能否给人以价值导向、精神引领、审美启迪,取决于艺术家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德艺修养这个根本,追求德艺双馨,赢得人民尊敬。

要提高艺术修为。现在,有些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作品人们不喜欢,不是曲高和寡,而是曲低和寡,主要原因是文化功底不深,实践功底不深;有的不注重积累积淀,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在宣传、广告、公关上,结果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遗忘了。古人经常讲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实际上只有学富五车、才能才高八斗。我们一些文学大师、艺术大家,无不是经过日积月累、艰苦磨练才修成正果的。历史只承认真正的艺术,关键是要舍得下硬功夫、下苦功夫。广大艺术工作者尤其是年轻艺术工作者,一定要学习和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自觉坚守艺术理想,讲品位、重品质,不断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和艺术训练,持续提升自己的学养、涵养、修养,努力通过潜心钻研、苦心历练达到成功的彼岸、艺术的高峰。

要恪守道德情操。精品力作都是有大德的文化人所作,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之所以千古传颂,就是他们本身的为人境界高。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注重品德修养,自觉锻造人格修为,打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底,严明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恪守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职业道德,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文化人。要处理好义利关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时代风尚,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赞誉。

要强化文艺担当。文艺有教育、认识、审美、娱乐等功能,但教育是第一位的功能。一部好的作品可以引导人们崇德向善、积极向上;一部坏的作品可能让人走火入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文学艺术家影响的是全社会的人,一定要在文艺育人、弘扬正气上发挥更大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上担负重要责任。总书记在《忆大山》一文中写到,大山是一位非党民主人士,但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来。他利用与基层民众水乳交融的关系,以诙谐幽默的语调,合情入理的分析,乐观豁达的情绪,去劝说人们、影响人们,主动地做一些疏导和化解矛盾的工作,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大家一定要学习贾大山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在团结人民群众、营造社会和谐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坚持党的领导,努力为全市文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党的领导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自觉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极端重要性,从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明包头的高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要把握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文艺工作的宏观指导,贯彻落实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处理好党性和人民性、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切实做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艺改革发展领导权。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熟悉文艺工作规律、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要高度重视文艺阵地建设特别是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决不给错误文艺思潮和不良文艺作品提供传播渠道。各级宣传部门要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好文艺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和团体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文艺工作新格局。

要加大文艺人才培养力度。文艺的发展首先看作品,作品的背后是人才。没有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没有好的作家、艺术家。要加强高端人才、人民喜爱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的培养、锻炼和使用力度,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文艺领军人物。要大力宣传推介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名家,整合社会资源,对他们承担的重点项目、重要演出等给予支持,力争有更多的名人入选自治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要引导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业余作家、民间歌手、民间艺人,发展壮大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要强化文化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后备人才库,发挥老专家、老学者、知名艺人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培养接班人,推动青年文化人才快速成长。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积极探索凝聚、吸纳、利用各类文艺人才的有效渠道,加强文艺人才引进,壮大文艺人才队伍。

要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环境。环境关系文艺生态的涵养,关系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拿出细化、量化、具体化的落实措施,更好促进文艺创作生产。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文艺人才、尊重文艺创造的良好氛围,使优秀作家艺术家专业上有权威、社会上受尊重。要加强对文艺队伍的团结引领,诚心诚意同他们交朋友、为他们办实事,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心愿,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形成健康有序的良好市场环境。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出作品、出人才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充分涌现、文艺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扩大的生动局面。

各位艺术家、同志们,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助推伟大的时代。希望大家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望,多出精品、多创佳绩,为开创我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全面建成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6年4月15日)

在全市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4

市委书记

范**(2015年2月5日)

同志们、各位文艺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市文艺工作座谈会,这是我市文艺工作者的一次盛会,群贤毕至、群英荟萃。今天请大家来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让文艺界和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们,相互增进了解,加强沟通交流,共商我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大计。刚才,**、**等文艺界代表畅谈了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省委**书记指示精神认识体会,针对我市进一步繁荣文艺事业、推进文化强市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充分体现了大家对**市文艺事业的真挚情怀,对**市发展的真切关心。

汉安大地,卧凤藏娇,人才辈出;书画之乡,翰墨飘香,声名远扬。20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兼容并蓄、崇文尚礼”的汉安文化,也培育了一大批文艺大家。邱老7岁开始学画,杖朝(chao)之年(80岁)仍泼墨挥毫,《大熊猫千态图》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熊猫画卷;魏老9岁唱戏,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写作《易胆大》、《变脸》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剧本,被誉为巴蜀鬼才,特别是创作的《大洲广场赋》,充分演绎了魏老的怀乡之恋、咏物之感、咏史之

“文化强市”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发展努力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提出狠抓“文化素质提升、文化事业惠民、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改革创新、文化精品文化名片打造和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六大工程,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发展繁荣的政策文件。去年,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汉安文化”、“书画之乡”等文化品牌打造,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文化艺术交流展示活动,有力推动了全市文艺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创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大家功不可没。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全市文艺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亲切的问候!

当前,**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攻坚时期,文艺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打造高品位的汉安文化品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地需要我们去解决。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二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建设**“工贸双强、城乡共进”先行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都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的历史使命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自觉地投身到推进我市文艺创新和繁荣的实践中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中市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市委、市政府的厚望,为的精神状态。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站在这个角度,经常深入基层,汲取营养、激发灵感,勤奋创作,通过推出精品力作和开展广泛的文艺活动来为**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呐喊助威。特别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市和法治中市的建设中,带着深厚感情、火热激情和满腔热情写人民、演人民、为人民,在为民服务中提高思想境界和艺术水准。

二、要以创新为动力,充分释放文艺创造的激情与活力。创新是文学艺术永葆生机的关键所在,也是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为文艺创新提供了千载良机。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一生追求艺术创新,他年过六十还在进行“衰年变法” ,堪称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典范。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和弘扬前辈大师的创新精神,尤其要努力增强原创能力,使文艺创造的激情充分涌流,使文艺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要积极探索文艺创作、宣传方式的创新,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变化,积极探索文艺体裁、风格、语言、样式的创新,使文艺产品和文化服务更为生动活泼,更让人喜闻乐见。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播媒介,拓宽传播渠道,加快传播速度,扩大传播效果,使优秀的文艺产品传得开、打得响。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

档案馆合建项目等现有文化阵地资源,均衡城乡文化统筹发展。要加强对汉安文化的推广普及,将书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注重从娃娃、学生抓起,作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和幼儿园学前教育重要课程,市上拟编辑一本反映地方历史、文化、地理的特色中小学乡土教材,目前市上已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编辑委员会。

四、要以产业为支撑,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新路。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属性。发展文化产业既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新兴的经济增长力量。因此,我们要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效益,注重产业的发展和带动,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优势,为经济发展开辟新途径,注入新活力,培育新的增长点。要通过整合我市书画文化、名人文化、糖业文化、宗教文化、宅院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重点文化产业。具体来讲,就是要倾力打造“八个一”工程:办好“两节”,发挥“中国书画之乡”这块金字招牌的作用,办好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兰亭书画艺术节”、“荷花诗画摄影节”,力争成为国内知名文化艺术节;建设“一园”,依托现有的公园,布局彩韵远眺、曲水虹影、泼墨画境、塔山含翠、大千气韵、沱江烟雨、关驿清幽、三桥映辉、汉安书香、蓉城之门“十境”,充分展现汉安历史文化;发展“一街”,继续培育书画古玩集邮

文化名人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市籍历代文化名人档案,鼓励当代**市籍文化名人为家乡文化发展出力献策,吸引更多文化高端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参与我市文化改革发展;要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要通力协作,全力支持,共同营造文艺人才不断涌现、文艺精品不断推出的良好环境,切实为我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下一步,市委还将进一步出台措施,完善文联机构,设立“甜城文艺政府奖”,鼓励扶持文艺精品创造,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基层,创作出更多符合群众文化需求的新时期文艺精品。

同志们,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重要时期,文艺事业正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关头。我相信,在**市这块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沃土上,经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作和耕耘,一定会产生一大批无愧于时代,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一定会产生一批新的知名艺术家。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再接再厉,开拓奋进,不断开创我市文艺工作新局面,为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全市农业工作座谈会的讲话 篇5

陈 伟 义(2006年8月11日)

同志们、企业家朋友们:

企业上市是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这项工作,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今天我们召开的这次会议,就是为了推动我市更多的企业走向境内外资本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资源和功能,推动我市资本市场规范健康发展,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刚才,企业家们谈了做好上市工作的打算,台州市经委徐主任给我们作了很好的指导,工业经济局陈局长也介绍了我市上市基本情况和下阶段工作打算,下面,我简要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抢抓机遇上市

这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企业上市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强领导,优化服务,整个上市工作势 头良好,前景乐观,但我们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提高认识。

首先,企业上市是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的出路所在。从加入WTO后的形势看,我市企业直接面对国外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以资本实力、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为主要手段的竞争压力。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能否取胜取决于三条:一是制度的创新;二是技术和专利的垄断;三是资本集聚能力的强弱。只有企业上市,才能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取得胜利。因此,我们未来的资本流动必须通过证券市场,不仅要进入中国的A股市场,而且要进入全球化的证券市场,这样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融资。其次,企业上市是我市加快发展的潜力所在。这些年来,我市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就发展的途径来讲,主要靠银行融资和自我积累。这样的筹资方式,要把企业搞大搞强,项目结构搞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企业形成几千万元到10亿元以内的规模,通过银行、企业自身积累可以解决,但如果要达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规模,单靠传统的筹资方式是很难解决的。只有企业上市,才能实现大额度融资,实施大投入,促进大发展。第三,企业上市是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途径所在。近年来我们全面彻 底抓了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理清了企业的产权关系,促进了企业的机制创新。但是,总体上说,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还有不少问题,如家族制、一言堂、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等。而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要求很高、很规范,迫使企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运作。因此,抓企业上市,就是抓管理、抓规范,就是抓机制创新。企业上市还有助于提高企业家的素质,经历企业上市的实践,将使企业家管理企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当前,我市企业上市面临三个难得的机遇:一是企业具有强烈的内在动力。通过前几年改制,企业发展欲望有明显增强,许多企业甘主动要求实施股份制改造,走规范化发展之路。二是企业效益较好。这是企业上市的基础。今年以来,我市规模企业资产质量不断提高,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7.4亿元,增长26.3%,利税总额19.5亿元,增长25.3%,其中利润12亿元,增长33.9%。三是从资本市场形势分析,机不可失。近段时间,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将在今后一段时期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05年4月证监会启动资本市场股权分臵改革;2006年新《公司法》、《证券法》施行,2006年5月新《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出台、IPO等一系列制度的修订和完善,都为企业上市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意识,牢牢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进企业上市。

二、明确目标,拓宽思路上市

(一)围绕一个目标

到2010年,组建股份有限公司20家,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超过5家,融资总额争取15亿元的目标。

(二)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立足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企业是上市的主体、证券市场的主体,上市工作必须致力于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各方支持”的氛围和格局。二是要立足于做大做强。这是企业上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抢抓机遇,看准项目,实施高强度、可持续的技改投入,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强持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从本企业实际出发,收购兼并或控股那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相关企业,实行低成本扩张,搞大搞强企业规模,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三是要立足于壮大主业。主业是企业的根本、企业的生命,一旦主业跨掉,企业就很难生存和发展。要加快企业发展步伐,首先必须壮大主业,加快主业发展。企业 要有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主业,要有全面的、系统的、清晰的规划。

(三)做到三个结合

1、上市与买壳相结合,实现多渠道上市。在今后几年的上市工作中,我们既要立足国内和香港证券市场,又要探索到新加坡、美国等证券证市场上市的新路子;既要以IPO方式为主展开上市工作,又要积极探索买壳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其它方式。面对国内上市不易,香港股市已吸引了国内大量民营企业纷纷前往,今后上市的难度将逐步增大的情况,探索新市场、新路子、新方式,另辟捷径,是我们今后开展上市工作的重要内容。

2、上市与改制相结合,积聚上市后备力量。要按照境内外证券市场的不同要求,积极改制组建股份公司,近年来,全市已组建股份公司11家,基本形成了后续上市梯队。下阶段,要“按照改制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对有基础的未改制企业要排出计划,实行改制,进一步增强我们上市工作的基础。

3、依靠自身与借助外力相结合,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上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法律、财务等诸多领域,既费精力,又耗财力,一旦不能成功,对企业损失较大。对此,拟上市企业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对内而言,必须依靠企业自身力量,以经济实力、盈利能力、运作水平以及人才优势,建立起一套专门的工作班子,全力以赴,扎实开展工作。对外而言,要精心选择中介机构,特别是要选择那些有市场知名度、有丰富经验的中介机构,谋定而后动,以提高上市的成功率,做到动一家、上一家、成一家。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上市

今天参加会议的主要有上市企业、拟上市企业和有条件上市企业负责人,另外还有重点镇(街道)、市级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掌握国家最近出台的一系列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新政策”和我市企业上市工作进展情况;二是进一步统一思想,研究如何把握国家“新政策”,加快推进我市企业上市工作。从我市上市基础来看,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具备上市条件的仅鑫磊、利欧两家,其它企业还只是处在准备阶段,因此我们上市工作的基础不容乐观。要加快推进各项基础工作,从现在开始抓好这项工作,特别要高度重视培育拟上市企业,要选择有一定资产规模、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科技含量较高、具有持续增长盈利能力的企业作为 上市后备力量。市上市办前段时间确定了几家拟上市企业,一定要一家一家地抓好,有关镇(街道)要把推进企业上市作为提升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对上市工作特别是资产重组工作,市政府专门出台了政策措施,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钱江摩托,要充分利用好资本市场,努力做大做强;鑫磊、利欧等具备上市基本要求的企业,一定要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各项准备工作,争取尽快上市;对于尚不具备条件的上市意向企业,要加快推进改制等规范性工作。这样通过三个层次的努力,实现循序渐进的良性发展。今后,我市企业的发展不能光靠生产规模的扩大,更要以资本市场运作为抓手,大力发展具有更好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服务业项目,从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在全市农业工作座谈会的讲话 篇6

今年前四个月全市邮政整体经营形势良好,业务收入进度完成较理想,居全省第一位,增幅列全省第二位,收入绝对值在全省排名第四位,已迈入提速发展阶段。会上,朱局长和付局长针对各专业讲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对各项业务的操作性很强,希望大家能够仔细领会、认真贯彻执行,在工作打法上要依据讲话精神落实好。下面,我就企业当前的经营情况进行几个方面的简要分析,对下步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全市邮政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业务发展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从1-4月份经营情况看,业务收入比重不尽合理,储蓄业务定活比例偏低,保险业务除分红险外其他险种发展缓慢,速递送包送款业务下降,快包占包件收入比重有所降低,普通汇款的下降带来2小时汇款和即时汇款也随之下滑。邮递类业务所占比重同比下降了1.42个百分点。邮递类业务作为邮政的核心业务,我们规模还不够大,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邮政业务的结构性矛盾使全市邮政存在着不稳定性。邮递类业务发展的长期性与邮政储蓄改革的即将实施,无疑增加了我们优化业务结构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切实将立足点放在自身的努力上,有意识、有计划、有目标的加快邮递类业务的发展。邮递类业务的发展,需要企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是一个企业综合素质的体现,人员素质要匹配,体制、机制要适应,网络能力要配套,因此,现阶段我们认真落实好年初安排部署的各项重点工作,是全市邮政优化业务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切实加快各项工作的推进速度,加快完善、增强邮递类业务发展所需要的综合配套能力,支撑邮递类业务加快发展。

(二)各项业务收入不平衡性显现突出

尽管全区业务总收入完成比较理想,同比增长幅度较大,形象进度超计划1.26个百分点,超省局计划1.98个百分点,但各项业务发展不均衡,汇兑业务(-21.41%)、包裹业务(-10.89%)呈负增长;函件、集邮、零售、储蓄、特快、物流、机要及其他业务8项业务也均低于全区平均进度,十个单位邮储净增额未达到70%。前四个月主要由于储蓄、保险业务和函件、特快业务增幅较快,共增加收入652万元,带动了全局总收入的快速增长。尤其金融类业务所占收入比重过高,已达到74.71%,没有形成全市邮政各项业务全面发展的健康态势。

(三)业务成本支出偏高

1-4月份,全区实现业务成本6418.04万元,同比增长12.63%,比去年同期增幅高10.29个百分点,业务费、修理费、运输费、工资及福利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从各县局完成情况看,克山、拜泉、龙江、讷河、克东、甘南、富裕七个县局超过全区平均增幅,其中克山、拜泉、龙江、克东四个局总支出增幅高于总收入增幅。全市修理费、运输费和业务费酬金比例增长过快,岗位工资和劳务工保险费共增加近100万元。各局要进一步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明确费用开支范围与标准,压缩管理性及非生产支出,规范代办费、劳务费支出,制定业务费控制目标与措施。

(四)收支差额完成不理想

1-4月份,全区收支差额实现-167.86万元,同比减少352.22万元。除拜泉、依安、讷河、富裕局完成收支差额计划进度外,其余各局均完成不理想,其中克东、泰来局已超额完成负差计划。部分局还存在着量收不同步,列收不及时等现象,人为造成了诸多不可比因素,影响了全市邮政经营分析的准确性。在这里强调,市局对年初向各单位下达的收支差额计划不再做调整,收支差额完成不理想的局必须通过奋力增量、增收、增效,确保二季度末完成50%的目标。

(五)营销体系建设转换步伐有待于进一步加快

目前,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已逐步渗透到邮政企业经营发展之中,营销已成为经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经营服务的全过程。从XX年到XX年我们基本上完成了从全员营销向专业营销的转变,但目前个别县局仍然以全员营销为主,专业营销为辅,全区各单位要加快营销体制转换步伐,切实增强专业开发市场的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当前我们正在由专业营销向项目营销转变,以项目来牵动全区的业务发展,要通过深入研究项目,为用户提供操作性强的营销策划方案,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宣传,达到我们的营销目的和效果。同时,我们将大客户营销服务工作作为营销重点,实施大客户分级管理,建立并推行客户经理制和项目负责制,妥善处理综合营销与专业营销的关系,充分发挥邮政经办多项业务的优势,切实按照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一体化、综合性服务。目前从整体上看,我们对市场营销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企业的营销层次与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营销组织策划能力还有待于加强,大客户开发、管理、维护没有形成规范的流程。各局要进一步加快营销体系建设,整合营销资源,组织好各种营销力量,使营销工作尽快进入到规范有序、协调高效的轨道。尤其是营销体系建设步伐较慢的局要尽快跟上市局思路,逐步提高市场营销层次与水平。

(六)服务能力和职工素质亟待增强和提高

今年是我省邮政服务年,目前网点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技巧等仍需进一步加强,低层次服务问题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局要充分认清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服务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解决方案,力争各类服务问题都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保证经营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围绕提速发展,正确处理好速度、质量和营销方式的关系问题

经过七年的努力,全区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实现了整体扭亏,根据我局实际,我们提出了提速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提速发展呢?

(一)要抓发展速度,壮大各项业务发展规模

提高业务发展速度既是邮政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用户的一种需求。当前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较好。一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具体措施正在实施,招商引资的步伐正在加快,各地财力状况有所缓解,gdp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地方经济发展加速,必然给邮政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机遇。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邮政服务“三农”打开了邮政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渠道,为邮政开发农村市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我们提速发展应该抓住这两个大环境的有利契机,做大各项业务发展规模。从内部环境看,一是经过七年来的努力,我们员工的思想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这些年来的一系列改革和各种激励政策,使职工对邮政的发展和未来充满信心。二是业务发展的基础得到了拓展。目前共有八大业务,细分为102种,对邮政今后的长远发展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拓宽了发展空间。三是邮政的科技含量水平在不断提升,为邮政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绿卡网、综合计算机网,中心局的网络改造,以及量收系统、名址中心的建设,都为邮政发展提供了支撑。四是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明晰了产权,挤掉了收入水分,解决了欠缴欠付资金,使我们得以集中精力抓发展。五是企业的基础工作和服务工作得到了改善,邮政的知名度在社会上有了提升。六是我们的合作领域越来越宽,由独家经营发展到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我们不仅与通信运营商,跟保险业、银行业,乃至与一些物流企业都在搞强强联合,包括与公安、司法部门合作二代身份证、法律文书,以及与技术监督局的代码证合作。要实现提速发展就必须考虑规模,保证业务结构齐全、完整,大业务要抓,小业务也不能扔。小业务不去抓,永远也发展不到,大业务不去抓,终究会萎缩。所以一定要把规模做大,这是实现提速发展的前提。

(二)要抓发展质量,关注企业效益

质量问题就是要把业务做强,实现效益最大化。业务发展质量问题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收益水平,影响到我们的效益。

一要坚持增收无限,节支有度的原则,做好预算制管理。目前我们的业务费、修理费、运输费等部分变动成本费用及部分县局成本支出偏快,各局要予以认真分析,在努力增收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成本费用管理和控制力度,严格执行成本预算,控制各类非生产性支出,杜绝计划外工程和预算外支出项目。二要不间断地优化生产流程,合理确定编制人员。我们现在的生产流程和用工还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一定程度上人浮于事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工种业务发生变化后,流程不做调整,就出现一些梗塞的问题。要根据精简机构、合理分工、减员增效、扁平化管理的原则,做到人员合理交叉兼职,充分发挥综合台席的作用。三要加强量收系统管理工作,确保应收尽收。个别局仍存在量收不同步的现象,要强化对收入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收入真实、及时、足额列收,推动量收工作的有效开展。四要深入探究投入产出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认真研究如何用最少的投入来产生最好的效益,我们反对高投入,低产出,对暂时有效益,长远无效益的业务要坚决舍弃掉,要有取有舍。五要积极清理应收欠款,减少坏账损失。各局要高度重视业务欠费问题,深入进行业务欠费账龄分析,根据各项欠费的不同状态制定清欠目标,研究清欠办法,细化清欠措施,明确清欠责任,逐步减小业务欠费规模,并着力控制新增欠费的发生。六要努力盘活资产,使有限的资产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要抓营销方式的转变,适应市场需要

发展速度是前提,发展质量是目的,营销方式是手段。经过两年多在市场中的锤炼,我们的营销工作正在由单纯的全员营销向专业营销、项目营销、大客户营销、数据库营销、积分制营销和直复营销等转变,由分散的组织运作向统一主题、统一行动的集中式营销转变,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确立了现代市场营销的理念。

一要将专业化经营体制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逐步形成专业主导全区经营的格局。要继续完善专业核算,对专业经营成果进行记录、反映、监控和考核,使专业自觉地将经营活动纳入效益轨道。今年全市邮政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金融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速递、物流、报刊发行等市场全面开放,都将进一步加剧邮政业务的市场竞争,我们在做好深化改革的同时,要充分估计、全面应对各种形势变化带来的经营压力,强化专业营销,提高专业统领全区的能力。专业局要加强市场需求分析与把握,开展各项业务营销活动,逐步增强市场营销组织、策划与控制能力,满足用户需求和创造用户需求,实现企业的增收创效,进而增强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

二要抓好项目营销,以项目牵动各项业务发展。各局要按照市局年初确定的20项重点营销项目,市场部与专业局各负其责,开展好主题鲜明、营销方式灵活、策划富有新意的系列专题营销或竞赛活动,深度开发农村、校园、大企事业三大市场,确保各项营销活动取得预期效果。通过建立营销项目负责人,牵头完成营销活动的执行与落实,组织、指导、协调、控制营销活动的日常工作,形成上下对应、分层管理、逐级负责,密切沟通和有效监控的双向渠道。二季度市局开展12项重点营销项目,各局要统筹安排好营销工作的组织、落实,县市局要通力协作,强化重点营销项目的执行力,不折不扣地开展好青少年书信、一校一封、商信揽收、物流分销、个性化邮票专项营销和吉时语业务营销等活动,全力以赴,深入挖掘,确保重点营销项目成效显著。

三要巩固营销成果,做好大客户维系工作。大客户是邮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大客户市场开发在邮政经营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营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客户营销。各局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客户营销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撑,设专人管理大客户档案信息资料,实行动态管理,指定专职客户经理开发、管理、维护大客户,通过定期回访、沟通、搜集信息、了解需求,对接每个企业、每个单位的个性化需求,为大客户提供一体化、综合性的个性化服务,不断提高大客户用邮收入占邮政收入的比重。

四要确立领导责任制,将全员营销积分制与劳动竞赛有机结合起来。各单位一把手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全体员工对市场营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发动全体员工深入市场,树立浓厚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调动全体员工营销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此项活动的正面激励作用,形成市场营销的整体合力,推动全员营销积分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五要继续开展广泛合作,实现双赢发展。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是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多面手,现代社会完善的经济运行应该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有力的相互协作与配合,最终构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强强联合是互利双赢的基础,我们要利用百年信誉、完善的网络和三流合一等发展优势,立足于适应市场要求,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通过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实现强强联合,互惠互利。

六要分工合作,实现市县一体化联动发展。营销工作不仅是市场部的工作,更需要各单位的协调配合,无缝连接。各局要按照市局统一的营销方案策划,围绕营销活动目标,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营销战略,使营销与经营发展相互促进,有机融合。全区各部门要贯穿成一个整体,市局组织领导好所辖县局,形成全市上下步调一致、有序开展的良好局面。

七要畅通渠道建设,拓展业务发展广阔空间。第一要加强营业收寄平台渠道建设。强化平台的服务功能,提高平台经办业务的综合能力;努力改善平台的硬件环境,提高设备完好率;提高平台服务人员的业务办理能力和宣介业务的能力。第二要加强投递网络渠道建设,以确保投递时限和投递质量,满足广大用户的用邮需求为基本原则,提升普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大客户和集团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要继续推进社区、信报箱和“三农”服务站等网络终端、末梢的建设,畅通投递渠道,开展灵活多样的邮政服务。第三要加强名址库渠道建设。名址库是邮政营销的基础,也是一个资源。要加大工作力度,集中人力,将名址库建设好、营销好。

三、要狠抓落实,提高各项工作的执行力

一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求真务实。每项工作都要有人抓,有时间要求、进度要求、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履行三个责任,把握工作原则,分清工作是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通过真抓实干,创造业绩,实现自我价值。

二要把工作做细。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只当宏观的指挥者,各市县局对每项业务都要认真地研究市场定位问题,主管局长要认真抓好业务分管工作,加强业务指导和管理力度,及时了解掌握业务发展动态,做到对自己分管的专业心中有数,负好总责。各局必须确保二季度末收入进度超过50%。

三要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把问题搞准,干任何事情都要先行调查。要细化调查研究,规范好“三农”服务站和社区服务站。各县区局要根据省局要求做好速递、物流业务的市场调查和上报工作,专业局整理汇总后及时上报省局的同时,提出准确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四要组成调研组推进经营工作。市局要深入各县区局调研,帮助后进局、薄弱局研究思路、方法问题。有些业务的发展我们要认真研究其可行性,市场变化了,我们也要跟着变化,要在深入基层中真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是各专业部门和综合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大督办催办工作力度,加强对大事要事的跟踪落实,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六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安全生产和安全防范工作,致力于为经营工作提供一个稳定、有序的环境,推动企业安全管理由被动防范、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源头管理转变,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从源头上不断提高安全工作的质量。

七是市局和甘南、龙江局要努力争创“国家级文明单位”,克山、依安等七个县局要积极争创“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标兵”,以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

八是要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开展学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和反商业贿赂活动,牢记“xxxx”,严格遵守党纪国法。要把宣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全市农业工作座谈会的讲话 篇7

一是城乡基础教育走向均衡。义务教育, 启动了“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5年计划”, 2014年投入12.6亿元, 新建、改扩建校舍38.7万平方米, 改善了3442所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的60%, 全市中小学校舍标准化率达83%。渝中等6个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验收, 累计通过国家验收认定的区县达到10个。普通高中教育, 投入4.44亿元扩容改造学校57所, 其中贫困区县55所。学前教育, 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达到在园幼儿总数的72%。在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 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7项。

二是现代职教体系加快建立。加快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拓展中职学生上升通道, 1.63万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和本科院校, 占毕业生总数的12.5%;积极探索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6所高校成立了转型发展联盟。实施职教实训基地、示范学校、重点专业三大建设计划,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突出, 实现中西部“五连冠”;参加全国中职文明风采竞赛, 连续5年获特殊贡献奖。职业教育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5项。

三是高等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方面, 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5个、市级特色专业27门、精品课36门、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63门, 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工程硕士领域39个, 4所高校进入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科技创新方面, 全市高校获准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50项, 资助金额4.3亿元。在渝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 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实现我市直辖以来牵头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成为36个国家级中心之一, 新立项建设6个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 新遴选市级择优支持协同创新中心4个、优秀科研成果转化项目32个。基本条件方面, 高校新校区竣工校舍70万平方米, 设备仪器值比上年增加10.8%。

四是教育综合改革开局良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课改中心在全国第一个与我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6个区县成为国家课改试验区, 一大批课改专家深入我市指导课改工作。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免试划片就近入学政策, 68.5万义务教育学生平稳有序入学;重点中学招生指标到校比例达到70%, 普通高中择校生比例下降到10%左右;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有序推进中考、高考改革各项前期工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进“雏鹰计划”, 加强高校与高中联合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探索;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新增企业冠名班53个;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遴选计划项目342个。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积极鼓励支持民办教育, 重庆正大软件职院升格重庆工程学院, 成为我市第二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 全市高校新增办学投入7.8亿元。创新队伍建设举措, 出台了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 投入资金3.52亿元、惠及除主城7区外的33个区县10.4万农村学校教师;在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基础上, 启动了学前教育“3+2”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新增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9个;全市高校长短期外国留学生人数达到6127人, 比2013年增长24.6%, 生源国别增加至134个。市委改革办确定的8项教育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

五是教育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3项重点民生实事年度目标任务。2014年, 新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17所、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6962套、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学校59所,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投入资金9.1亿元, 惠及学生209.2万人, 14个试点区县实现了全覆盖。加大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 安排资助经费34.8亿元, 惠及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家庭学生144.3万人。关心关爱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 全市公办学校接收随迁子女34万人, 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1.3%;累计建成“留守儿童之家”4385个、校外托管机构1292个。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2031名农村学生享受单独划线政策升入重点大学;首次实施市属本科农村学生专项计划, 录取农村考生317名。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帮扶, 全市大学毕业生9月底就业率88.5%, 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 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重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2017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教育中心”, 党的十八大要求“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现在进入了倒计时阶段。新形势新阶段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 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四有”教师队伍, 推动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努力让13亿人民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市长黄奇帆也十分关心教育事业, 多次研究教育工作, 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 也为我们科学谋划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 经过多年努力, “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 家长“上好学”愿望更加强烈, 人民群众的期盼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

2015年, 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着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改进教育治理、提高保障水平,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5年, 全市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义务教育进一步均衡发展, 中小学标准化率达到85%, 新增国家认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4个;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8%;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同时, 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教育民生进一步改善, 教育质量和教育治理水平、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5年全市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年度工作要点中作了全面安排, 已经印发大家。稍后,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赵为粮将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专门部署。下面, 我从改革、发展、质量、公平、治理、保障六个方面, 就今年的重点工作强调如下:

一、着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抉择, 是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根本途径, 必须凝心聚力攻坚克难, 实实在在抓紧抓好。

一是细化实施规划。近期, 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将印发《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长期规划》。各区县和学校也要按照对接原则, 制定相应规划, 进一步明确重点改革事项、时间表及路线图, 细化改革具体任务。

二是落实重点任务。按照市科教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定的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深入推进7大重点改革任务, 分别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 健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 探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衔接机制,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创新学校管理制度。

这里我特别强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牛鼻子, 去年国家已经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4个配套文件, 今年是落实年, 市教委正编制全市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及配套实施细则。总的思路是:义务教育, 继续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中考, 将逐步扩大区县自主权, 继续实施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中职, 采取“学生申报、学校选择、学生确认”的选拔和注册入学相结合的方式招生。普通高考, 将研究制定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以及自主招生的实施方案。高职, 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入学考试制度, 适度增加高职单招院校, 扩大高职单招规模。去年我们建立了高校新生报到率考核机制, 要严格执行, 切实提高高考录取率。

三是抓好试点带动。市级将开展2014年确定的67个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年度检查和中期评估, 并启动“一区一县一高校”综合教育改革试点。各区县和学校要按照“一授权两报备”的工作机制, 对需要申请授权的重要改革举措, 按程序主动向市教委申请授权, 事前报备具体实施办法和标准, 事后报备实施进展情况。

四是注重改革实效。教育综合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 增强改革的针对性。要有啃硬骨头的精神, 拿出触动根本的举措, 真抓真改、改出成效。教育改革涉及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要树立底线思维, 积极稳妥推进, 市委市政府要求的、有民意基础的, 具备改革条件的, 先行改革, 改革过程中要加强问题研判和评估, 避免出现偏差和失误, 维护和谐稳定的大局。

二、着力加快各类教育发展

教育领域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需要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一是要用规划引领教育发展。市教委正编制全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 以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16个专项规划。近期我们将召开会议, 专门布置全市教育系统“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各区县、学校要充分认识规划的重大意义, 切实抓好规划编制工作, 并与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中期总结评估结合起来, 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 提出一批重大项目、政策和举措, 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 推动列入当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是加快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 加之我市实行的流动人口子女“零门槛”入学政策, 大规模学校、大班额问题在主城和其他区县城有所反弹。2015年, 市教委将根据“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 出台《都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主城各区要加强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 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建成49所配套学校的年度任务, 缓解入学矛盾。其他区县也要结合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实际, 加快区县城中小学规划建设, 同时因地制宜办好村小, 防止因为办学质量不高导致学生被迫远离家庭就学。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 要用改革的办法增强活力、加快发展。全面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开展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高职和中职与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巩固中职办学规模, 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普职协调发展, 拓展职业教育学生上升通道,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购买服务等形式,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 探索组建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的职教集团, 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加强示范、骨干职业院校建设, 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四是优化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通过优化结构推动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层次结构上, 我市是全国本科院校设置薄弱的地区, 本专科院校结构不够合理, 本科院校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 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新增本科高校,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类别结构上, 支持鼓励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今年教育部将启动转型发展国家和省级试点。转型是已有本科院校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的深刻调整, 不是挂牌、不是更名, 不搞一刀切。市教委将制定转型发展指导意见, 出台配套政策, 积极支持转型发展。性质结构上, 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建, 促进行业举办高校进一步发挥优势、特色发展;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独立学院转设和民办高职“升本”、提档提质;提高教育开发水平, 努力吸引国外高水平大学来渝合作办学。

五是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职业院校、高等学校要坚持开放办学, 利用富余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 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 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加强部门配合, 开展扫盲教育。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要积极为老年人继续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随着教育普及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级各类学校更要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摆在首要位置。

一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坚决纠正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的现象, 坚决摒弃片面以考试成绩、升学率评价学生、考核学校和教师的做法。各级各类学校要始终坚持德育首要地位, 强化每一个教师教书先教人、育人先育德的观念, 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各个环节中,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增强德育工作实效。今年, 将举办第三届中小学课程育德优质课大赛。去年底市政府召开的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工作会, 全面部署了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 各区县、学校要抓好落实。我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决落实体育艺术教育规定课时, 因地制宜上好体育艺术课。市教委今年将开展督查, 对不按要求开齐开足课程、落实规定课时的, 要通报批评直至严肃问责。

二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市级将确定100所课程改革实验学校, 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要继续实施“卓越课堂”建设计划、体艺科技“2+2”项目和实践大课堂“1+5”行动计划, 进一步落实减负提质“双十条”, 着力改革课堂教学, 改进教法、学法, 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因地制宜开好选修课、活动课, 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当前, 小学教育特色不断增强, 高中教育水平持续提升, 初中教育相对薄弱。今年, 市教委将出台《关于加强初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着力解决初中布局结构不够合理、单办初中数量偏少、城镇初中大班额现象突出、优质初中相对不足、寄宿制初中生活设施不配套和运行经费困难等问题。学前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3—6岁儿童发展纲要》, 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 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今年, 将争取出台《重庆市政府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意见》。各职业院校要紧密围绕我市6+1支柱产业、10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布局, 实现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 通过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合作举办冠名班、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 深化校企合作。抓好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 继续办好职业技能大赛,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四是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是高校综合改革的核心工作。学科、专业、课程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今年, 市教委将启动实施高校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计划、研究生课程建设计划、开展首批特色专业检查验收。各学校要围绕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 着力打造精品课程, 突出特色优势, 避免盲目布点、重复建设, 防止“同质化”。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今年, 市教委将启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各高校要以教改项目为抓手, 不断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改革。要狠抓教风学风校风“三风”建设, 加强教学和考试管理, 加强学生诚信考试教育。协同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要把协同育人作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突破口。高校要坚持开门办学, 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的合作, 积极探索共建模式,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合作双赢。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市教委将开展本专科新设专业评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落实实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制度, 开展学位论文抽检和重庆市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 建立质量检查评估结果和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有机结合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这是新形势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水平的关键。要实施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等计划项目,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创新创业实训实践, 确保取得实效。深入实施“2011计划”,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 汇聚优秀创新团队, 聚集各类创新资源, 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技”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促进科教深度融合, 引领支撑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要进一步推进高校科研平台、创新人才和队伍建设, 不断提升高校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增强高校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公平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让身处不同环境的孩子都有实现人生梦想的机会。

一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网底”的原则, 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改薄计划”, 2015年, 新建成寄宿制学校147所, 累计完成校舍改造规划任务的30%, 完成教学仪器改造规划任务的40%。各区县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提出的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 将其作为“改薄计划”优先保障、必须完成的建设内容, 纳入规划项目和年度实施计划。今年我们将对此开展专项督导, 强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实施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重点支持乡村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 积极争取出台学前教育教师编制标准, 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和流入人口聚集地区的“入园难”问题。继续实施普通高中扩容改造工程, 改善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

二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年前, 市委组织部、市教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这项工作在前几年4个区县试点的基础上, 今年将全市推开, 重点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在区县域内向薄弱学校流动, 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各区县要精心组织, 积极稳步推进, 实现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 推动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探索建立县管校用的机制。同时, 继续实施好“双特”计划补充农村教师, 抓好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落实好乡村教师岗位补助政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全面推进中小学“捆绑发展”战略, 各区县要进一步推进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校校结对等办学模式改革, 发挥优质学校帮扶作用, 提高薄弱学校办学质量, 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高度重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学校“三通工程”, 加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这方面应该优先保障, 优先实施。每所学校花钱不多, 但对农村薄弱学校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学校师生远程互动, 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帮助山村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 都将产生十分重要影响。

三是提高困难家庭孩子的教育保障水平。教育工作要特别关注各类困难家庭孩子, 确保他们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2015年, 将扩大家庭困难在园儿童资助范围, 提高普通高中和中职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14个试点区县实现全覆盖, 其他区县也要努力推广学校食堂统一供餐模式。全面实施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 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继续实施好高考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切实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确保完成就业目标任务。

五、着力提高教育治理水平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增强教育治理能力, 提高教育治理水平, 既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目标, 也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一是深入推进依法治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推进教育各项工作, 既是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治市决策部署的要求, 也是顺利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市教委正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 依法梳理职责权限, 形成“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各区县教委、高校也要形成“两个清单”, 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决策、依法管理。要健全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机制, 未经法制机构审查的规范性文件, 一律不得印发公布。要切实加强教师法治教育, 促进教师自觉学法、模范守法、依法履职、依法执教, 不得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加强法治教育, 今年市政协四届三次会议将“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列为“一号提案”, 也是唯一一个现场办理的提案, 说明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市教委正着手组织专家修订重庆市地方教材《法制教育读本》, 并将免费发放义务教育学校;各区县和中小学要高度重视, 抓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 落实好法治教育课时, 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积极吸纳法学专业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 聘请法治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 切实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

二是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总方向。“管”, 根本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依法全面正确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 把该管的管住管好, 把该服务的服务好, 把该协调的协调到位, 营造更好的办学氛围, 保证学校依法自主办学、静下心来按教育规律办事。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简政放权, 市教委将调整直属学校管理体制。“办”, 核心是完善学校依法办学的内部治理结构, 健全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 健全学校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机制, 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高校章程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领学校内部规章制度, 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章程已经教育部核准备案, 各市属高校要抓紧章程建设, 今年内全部完成章程制定并报市教委核准备案。“评”, 教育评价不能“王婆卖瓜”, 关键是扩大社会参与教育评价。更多委托第三方开展教育评价, 积极探索建立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群众、家长代表、有关单位等社会各方参与的教育评价机制, 不断完善社会评价、监督和支持教育的制度。

三是全面加强教育政风行风建设。管行业, 必须管行风。全市有11000多所学校、615万学生、39.8万教师, 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好坏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历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教育系统的干部职工, 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 要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委实施意见, 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进一步防止和纠正“四风”, 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要敢于担当、崇尚实干、深入学校、贴近师生, 不断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端正办学思想, 落实“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切实规范办学行为。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入学、中职招生和资助、高校自主招生、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信息公开等方面, 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以招生、收费等为重点, 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严肃查处损害学生利益的行为, 防止“破窗效应”, 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六、着力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教育是重要的公益事业, 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 离不开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作为, 主动争取重视和支持, 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 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要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教育投入是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 中央和市级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加大了向区县转移支付的力度, 积极对渝东南、渝东北等农村区县支持倾斜, 但个别区县出现了“挤出”效应, 没有做好这事。各区县应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做到法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提高”, 这也是依法行政的要求和体现。2015年, 将开展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 加大教育投入督导检查力度, 今后此项工作将进一步常态化。要优化教育支出结构, 向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加强教育民生和质量内涵建设保障, 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做真正惠及学生的事, 少搞锦上添花、不搞“面子工程”, 使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效益。要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监管, 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二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 办教育首先要抓师资。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要求,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宣传教师先进典型, 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深化职称和岗位制度改革,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积极提高教师待遇, 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落实教师编制政策, 及时补充配备教师。严格教师招录聘用标准, 把好教师入口关, 把优秀人才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 不断壮大名师队伍。近年来, 教育部和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这些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要求, 要严格执行, 对各种师德不端的行为及时严肃查处, 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三要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安全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 “安全不保, 何谈教育”。教育系统点多面广战线长, 安全工作必须警钟长鸣, 常抓不懈。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稳定属地管理责任, 认真落实“一岗双责”, 切实抓好安全稳定工作。加强师生安全教育, 健全人防、技防、物防体系, 开展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认真排查整改各种隐患, 加强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管理。现在学校开始陆续放假, 春节临近, 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切实做好学生离校期间安全工作, 提醒学生假期注意安全防范, 加强假期留校大学生安全管理, 确保学生安全度假、愉快过节, 确保全国“两会期间”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稳定。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陪同接待”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 加强安全工作督查力度, 严格执行安全稳定工作“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度, 对因责任不落实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要严格按照“一案双查”和“四不放过”的原则, 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在全市农业工作座谈会的讲话 篇8

全省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是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历史任务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组建起来的承担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工作体系。几年来,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紧紧抓住产业发展和民生建设两大核心任务,强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优异成绩。同时,各地新农村建设也创造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呈现出了新亮点、新特点。具体说来:长春市从粮食主产区农业大市和大城市、大农村的区域特点出发,按照“三化”统筹的要求,以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的主推模式,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推动领导联乡包村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造了粮食主产区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生活条件设施化、农民素质技能化、组织经营专业化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吉林市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党政主要领导高位部署、高位操作、强力推进,加大了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形成了财政投入为主导,汇集各方力量、集中各类资源要素的投入机制,打造了样板,树立了标杆。延边州立足于边镜、民族、山区的实际,按照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注重发展特色产业,突出改善民生,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稳步推动土地流转,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框架,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四平市着眼城乡统筹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目标,通过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全民动员,合力推进,打响了以四平市为核心、三条主要交通线为辐射带、以节点镇、沿线村为重点,以“五清”、“十建”、“两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战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通化市坚持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高水平建设。通化县160个行政村整体推进,集安市结合打造旅游大市对公路沿线、旅游线和村屯进行了全面建设,梅河口市、柳河县、辉南县以整治院墙、修建村路、排水沟等为重点,打造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样板。白城市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把农业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把民生建设作为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把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稳步推进,走出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辽源市按照市县乡共建、部门联动、主抓靠县、行动在村的工作思路,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分类指導、梯次推进的建设原则,“一年突破、三年见效、五年大变样”的阶段性目标,走平坦路、住安全房、上卫生厕、喝干净水、用清洁能源的建设标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松原市以巷路硬化、街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四化”为标准,全面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功能为目标,启动实施四县两区农村社区服务建设试点,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白山市立足市情,突出山区特色,本着试点先行、规划先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先行,突出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坚持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长白山管委会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打造旅游景观和城市化建设紧密结合,坚持高标准、大投入、建机制、创一流,新农村建设成为民生工程的重点。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各级新农村办主动站位、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分不开的。概括几年来工作成果,主要有六点:

1.1建立了科学规划指导体系 几年来,省市县三级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分四个层次进行规划编制工作。第一,省级规划。省里先后研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实施规划纲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吉林省中部城镇群规划》、《吉林省新农村 “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建设指导标准》等文件,规划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近、中、长期建设目标,明确了工作的原则,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任务。第二,部门行业规划。省市县三级有关部门单位围绕农村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制定发展规划和推进政策措施。第三,县级规划。全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第四,村镇规划。完成了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1.2建立了强有力的工作体系 全省上下都组建成立了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主要责任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组织,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共同负责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领导体系。在省里的推动下各级新农村办机构得到加强。

1.3建立了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 几年来,各级新农村办积极推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各类资金项目有效捆绑、社会各方面力量全力支持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五年来,省投专项资金9亿元,带动各方面投入达到236亿元,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6.22。

1.4建立了有效的帮扶制度 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探索形成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全省共有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单位、1000家企业,按照一定三年不变的要求,重点帮扶1000个示范村,构建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合力建设新农村的长效机制。

1.5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2006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2008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2009年制定了《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从建立投入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动员社会力量、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

1.6建立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有效方法 在宣传培训上,省里加强了《吉林农业》、《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新农村建设网站等固定宣传平台建设,举办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活动,尤其组织实施的万名村干部培训,效果之好,在全省反映强烈。在项目监管上,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建立健全了项目申报、考核、审核、批复、项目监管、资金使用、工程验收等一整套监管制度措施,保证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和项目高质量建设。在督导检查上,每年省里都组织1~2次专门的检查和验收工作,市(州)组织互检和联合检查,较好地起到了督促工作作用。在调度统计上,省里制定一整套新农村建设统计报表,建立了半年报、年报制度,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在表彰奖励上,省市县三级都建立了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和对有关部门单位、村镇、有功人员奖励的政策,起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总体看,全省新农村建设形势是好的,各级新农村办的工作是扎实有效的,开创了全省新农村建设大好局面。总结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经验:第一,积极发挥工作部门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前提。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凡是新农村办公室工作主动、工作热情高昂、能够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地方,那里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就重视,上得就快,两三年时间新农村建设就能够发生根本性变化。相反,有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工作不主动、不积极、不作为,那里的新农村建设就死气沉沉、打不开局面,甚至出现了滑坡。第二,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是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础。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不能墨守成规,延续和推广前几年的工作方式方法,既要抓点还要抓面,既要抓产业发展还要抓民生改善,既要抓先进典型还要打造标杆。这些都需要很好地总结和研究。第三,培育典型、加强学习、深入借鉴、大力推广是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方法。到今年新农村建设已经进行了第6个年头,无论是省内各个地区、各个县市乃至各个示范村,还是国内其他省份,在新农村建设方面都探索了新的思路,制定了新的政策,积累了新的经验,需要我们相互学习、外出考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增长才干。通化地区就是学习山西夏县的经验,把新农村建设由点及面、由弱到强、由差到好、由低到高开展起来的。而我们有些地方到现在也没有到先进地区去学习、去研究,那里的新农村建设始终没有突破。第四,积极参谋、当好助手、献计献策、超前谋划是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关键。应该说,各地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都非常重视,摆到了统筹城乡、协调推进三化的战略高度进行落实。关键是我们各级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门能否积极当好参谋,让党政主要领导动真心、下决心、拿出真金白银、拿出主要精力抓新农村建设。我们参谋到位了,领导就重视到位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到位。第五,强化机构、完善职能、充实人员、保障经费是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保证。一个好的事业要有一批好的人来谋划和实施。同样,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职能,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提供必需的工作手段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履职尽责、尽心竭力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否则就很被动,甚至难以作为。

2.深入贯彻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场会精神

推进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了深入总结成绩,分析形势,树立信心,明确方向,部署任务,7月19日,省委、省政府在吉林市召开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场会,省委常委、秘书长房俐同志,副省长王守臣同志都作重要讲话,对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和部署,要求着力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村工业园区和种养小区建设,不断扩大专业村屯规模,实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合作化。实践证明:凡是新农村建设好的地方,不是集体经济壮大,就是农民收入很好,二者必居其一,核心是有产业的支持,有自主投入的能力,有自身造血的功能。第二,多途径开辟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惠农政策,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促进农民自主创业。第三,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继续加强农村路、水、电、气、房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要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新解决4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7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行政村宽带互联网通达率达到100%,农村生产用电不足问题得到切实解决。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全力实施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政策。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工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第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要以深化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大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落实力度。把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全面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贯彻落实现场会议精神和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工作中,要强化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解和把握。

2.1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看,全省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也面临着提升认识、调整思路、巩固成果、进一步调动农民及各方面积极性等现实挑战,形势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更加严格,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坚决克服工作推动上的忽冷忽热、目标方向上的短期行为、信心态度上的畏难厌战、职责分工上的与己无关等四种错误倾向。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2.2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关键性问题 当前要正确处理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既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要考虑农村人口不可能都转移到城市居住的实际,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二是推进“三化”统筹必须打牢新农村建设这个重要基础。坚持把“三农”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快农村繁荣进步。三是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建设。要改变过去村落分散、管理落后、服务匮乏的农村社会结构,着力推动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活环境优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3大胆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思路和政策创新 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大胆实践,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持久动力。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农村财税政策、资金整合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户籍管理政策、平等就业制度等政策措施,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

2.4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推动 一是强化组织推动帮扶共建。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備等各方面,切实强化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投入。各地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里要求,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村环境整治。要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优先为示范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三是扎实做好民生实事。今年省委、省政府承诺为农民办的关于新修农村水泥(沥青)路2000公里、建设1700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个、新增绿化美化村屯2096个等13件实事,要全面完成任务,努力做到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办成农民满意工程、德政工程。

3.全力做好下半年工作

当前农村各类项目建设正值高峰期,有的已经接近竣工。现在距离上冻时间还有2个多月,有效建设期已经非常有限,希望各地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全力推进新农村项目建设,统筹安排和做好下半年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务必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务必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下半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3.1扎实做好示范村项目建设 一是抓紧推进项目建设。8月15日省财政厅以吉财乡指[2011]701号文件对今年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批复下拨。经过上半年的积极协调,其他帮扶项目也陆续到位。各地要抓紧组织示范村对已落实的项目尽早开工,确保今年省级示范村所有建设项目在上冻前完工。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的相关程序和手续,建立健全工程招投标、项目合同、工程监理、法人负责、竣工验收等相关制度。要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重大事项、重大问题报告制度。省里对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出现问题的,要削减下一个年度的专项资金扶持规模。二是抓好专项资金管理。今年,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已列入第一批省级投入专项绩效科目,按相关要求,省里将统一安排年度专项资金使用检查,凡是不按规定使用,或出现违规、违纪的省里绩效评价直接计为零分。大家一定要与各级财政部门做好衔接,确保省级专项资金按照省级专项资金使用办法规范使用。同时,做好市(州)、县(市、区)投入和社会各方面投入资金的监管工作。三是努力增加投入。各地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整合资金、以物抵资等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有效增加投入。各地要继续争取设立本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助和表彰奖励的形式,激励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四是提高建设标准。要按打造样板村和标杆村的要求,高标准地推进示范村各类项目建设。省里年初就提出了每个县(市、区)集中打造3~5个样板村、每个市(州)打造2~3个集中连片的高标准样板村群要求,年终省里要抓好检查验收。

3.2狠抓村屯环境综合整治 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关键点有两个,一个是示范村建设,另一个是所有村屯的环境整治。各地要把环境整治摆在与示范村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谋划、科学安排、重点实施、强力推进。一是组织开展好秋季环境整治月活动。利用秋收前后,突击攻坚,全面开展“四清、四改”,重点对柴草垛、屯内垃圾、牲畜粪便、边沟污泥、乱堆乱建、卫生死角等进行清理。二是推行集中连片整治。要按省里的总部署,继续突出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的“三线”整治,实施集中连片整治,突出全线、整村整治。加强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三是加快农村人畜分离步伐。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村粪便污染地下水、空气和生活环境问题。四是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完善村屯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要建立和推进长效保洁制度和“城管下乡”制度,落实农户包保责任,保证街路、巷道、庭院、村屯整体干净整洁。

3.3切实搞好村屯规划布局 一是把握规划方向。要积极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着力推进农村“四化”发展,即产业发展园区化,土地经营集约化,农民居住社区化,经营方式合作化。二是抓好示范村规划。目前省级1000个示范村规划大部分已经完成。但还有一少部分还没完成,下半年要继续推进。同时各地要自查自纠,规划不合格的抓紧修改完善。三是推进示范村分区建设。要按照生产、生活、商贸、休闲、旅游等功能分区建设的思路,调整完善示范村建设规划。

3.4继续强化帮扶工作 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制度,是集中全省各方面力量,集聚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做法,必须坚持实行。一是督促落实帮扶责任。今年省委实行了“三帮扶”工作制度,各级领导干部都特别重视,对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促动作用。目前各级领导都纷纷深入到党建点、扶贫点和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帮助协调资金项目,帮助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推动,努力使新农村帮扶工作做得更好,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引导和推动各类企业直接到农村投资兴业、建设基地、经销农产品、提供技术人才支撑和直接参与兴办农村服务业,为农村提供多方面支持和帮助,增强农村发展“造血”功能。鼓励干部回乡援建新农村建设,社会能人通过各种方式捐资捐建新农村,继续大力推行军民共建模式,增强新农村建设合力。三是加强工作指导和衔接。着力抓好帮扶工作的对接、项目的落实和资金的到位。各市(州)、县(市、区)要增强帮扶工作的主动性,要主动协调,及时跟踪,与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单位、有关大专院校、有关企业做好情况沟通、信息交流,用真情带动帮扶,用服务促进帮扶。

3.5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吉林农业杂志、吉林农网和新农村简报等多种媒介,全方位宣传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要紧密围绕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宣传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帮扶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參与新农村建设。要宣传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解决好部分干部群众消极情绪和“等靠要”思想。

上一篇:井冈山青年革命传统教育研究院简介下一篇:《秘密花园》600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