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旅程说课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飞向太空的旅程说课(共6篇)

飞向太空的旅程说课 篇1

1、导语: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遥远深邃的天空,就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远古时代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敦煌壁画中有飞天的形象,到了明代,一个叫万户的人,用47根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试图飞上天空,不幸被炸死??2003年10月15日当“神舟”五号载着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时,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变为现实了,当人们沉浸在喜悦和自豪中时,是否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二、课文精讲:

承载着中国人几千年飞天梦的“神舟”五号飞船顺利升空,并平安返回,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进入太空的新成员,探索太空的队伍中多了一支新生力量,国人的喜悦和自豪溢于言表。面对如此重大题材,新华社的几位记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角,从更高的角度立意构思了这篇新闻报道,成为众多相同题材的报道中与众不同的一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文章。

板书1:文题 插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有关图片

1、这篇报道的导语部分是哪些段落?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主要交代了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同时对此事作简要评论:“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些评述一方面点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指出了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板书2:

交待事实——“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导语

简要评论—— 不同凡响的发射

2、作者在主体部分中回顾了有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新闻的主体部分是课文的第4段至倒数第5段,主要回顾了新中国的航天历史。回顾了我国从1958年5月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至2002年“神舟”四号的发射成功的历史。

板书3: 主要回顾了以下事件:

(1)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

(3)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3、这样构思报道的主体部分有什么独到之好处?

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荡开一笔,用

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新中国的航天历史地回顾中。这一部分大篇幅的背景材料的插入,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一般都是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人们对此事的关注表现,以及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的报道重点没有放在关注火箭发射的一些琐碎的场景上,而是把目光放在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了解。这种立意的角度更高,使读者了解了成功背后的艰辛,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几代航天人半个世纪努力的结果,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从而使事件本身有了历史的凝重感。

板书3: 成功背后的艰辛

主体—— 回顾航天史

(记叙)历史的凝重感

4、文章在记叙中还插入了一些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请结合课文分析其作用。新闻报道中适当地插入议论和抒情性的句子,不仅能使报道的主题深刻,增加文采,还能唤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议论和抒情很难截然分开。本文中作者主要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使用议论和抒情的句子。例如文中第三段“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议论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事实,而且还领悟到这一事实的的重大现实意义,这样就能深化主题,揭示事件的本质。又如 “为了这个飞天梦,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园的辉煌时刻”等议论抒情的句子,把读者的情绪激发起来,使其感受到实现飞天梦过程的艰辛和取得胜利后的喜悦,激发了读者的情感。

板书4:

深化主题

议论抒情

激发情感

5、读完全文,你觉得这篇报道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标题是新闻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标题能更吸引读者。这则新闻的标题首先富有动感:巧用动词“飞”,唤起人们对“飞”的动作的联想;“航程”又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流动过程。其次这个标题内涵丰富。一表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取得成功这一结果;二点明本文要让读者了解中国人的航天梦是一个经过了几代人不懈努力的探索过程。

板书5: 富有动感 文题 内涵丰富

三、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贾永、曹智、白瑞雪均是新华社记者。

2、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1961年5月5日,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四、配套图书:

1、感知欣赏: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上天空。“两弹一星”的成功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这个孕育了“飞天”传说的东方大国自信地屹立于国际舞台。如今,“神舟”五号的发射,令全世界瞩目,当航天勇士杨利伟在人们的牵挂中平安归来时,新华社记者写下了这篇新闻报道。

2、探索创新:

飞向太空的昂贵“猎鹰” 篇2

2007年底,美国国会同意在2008年拨款1亿美元实施“猎鹰计划”,研究一种名为“太空战机”的太空武器。据悉,这是一种能在太空飞行、必要时可在2小时内轰炸全球任何目标的新型武装飞船,一次性有效载荷可达12000磅(约为5443公斤),包括巡航导弹、穿地炸弹和滑翔炸弹。它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0倍音速,相当于时速22000公里。这种新型的武器系统既能对危机做出迅速反应,同时又能像战斗机那样容易操纵。

根据构想,这一“太空战机”将由小型火箭送入太空,然后自行飞向攻击目标,投放导弹后重返地球。用于运送“太空战机”的小型火箭已经在2007年3月进行了首次试飞。它只需要提前48小时进行发射准备,每次发射费用为500万美元。

由于“太空战机”是在距离地球约45公里的高度飞行,因此尽管它发射出的是常规导弹,但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最高能以25倍音速冲向地面目标,其破坏力将是普通常规导弹的数十倍。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3

教案

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解题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三、重点字词

耸入云天 翌年 扭转乾坤 横亘

字词巩固

四、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4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由于时值1971年4月,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工程”。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一切似乎都很顺利。“714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

五、写作技巧

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当时英国的《卫报》曾有文章写道:“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让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大跌眼镜。当时的中国领袖毛泽东在得知确切消息之后,不无失望地说:„我们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大国?中国连一颗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别说卫星了。‟”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航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时间、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的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表现为两点: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应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如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苍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

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

(六)1.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2.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3.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七、体裁知识

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 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 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6楼

3、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 6 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随后在纷繁的直接 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 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写人。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 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龙”,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写,“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 篇4

一、查阅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等资料,了解作者这篇新闻报道的写作背景。(学生查询、师生交流、教师引导。)

二、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1.读完这篇新闻报道后你有什么感受? 2.这篇新闻报道在有什么写作特色?你能大概了解新闻报道写作的一些特点吗?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初步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梳理并掌握课文的内容,概括本则新闻报道的事件,回顾中国航天史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一般结构,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一、课文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三、初读作品,畅谈感受 1.学生活动:请谈一谈你读完这则新闻报道后的感受。(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所欲言)2.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梳理总结学生感受。参考资料:

一、什么是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1961年5月5日,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二、课文第14节提到的“4位著名科学家”: 王大珩(héng),应用光学家。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王淦(gàn)昌,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 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杨嘉墀(chí),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

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

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四、扫清障碍,理清情节 1.识记字词 耸入云天 翌日 扭转乾坤 横亘 2.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1)新闻报道有几个要素? 点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联系本文中的这几个要素,让学生找出来)。(2)你能读完课文后按时间的顺序列出中国航天史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吗? 点拨: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3)你能找出文章中的导语、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吗? 点拨: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3.内容分析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本则新闻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写发射的环境、写到杨利伟以及描写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中国人在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激情澎湃,对祖国的发展充满了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这种描写式导语的写法容易起到引人入胜效果。本文的第一部分即导语中,作者对这个航天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第二部分(第4~26段),主体。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而展开或阐发这个新闻事实,则必须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和资料。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的过程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作者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很好地驾驭了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事件。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第5、6段,写背景。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这个消息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是中国人毫不示弱!这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计划,上天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真是令人唏嘘不已。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第三部分(第27~30段),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了感染力。

五、细读作品,思考问题 1.最后一关,既然“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还说“几乎是从零开始”? 提示: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是极端粗略的,是表面的,真正研制的技术我们一无所知。2.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 提示:用数字列举法。如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如“神舟”一到五号的相继成功发射等,都有力地说明了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3.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另外,所引“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又紧扣文题。4.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哪儿?为什么这么说? 提示: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最后一句:“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饱含感情,高度概括了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 篇5

我和其他几名科学家登上了飞船,“轰……”的一声飞船起飞了。……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飞行我们将落在一个与地球相似的有大气层的星球。

我们走出飞船,看见了一个仙境: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碧绿的草坪,鲜艳的花朵,清澈的湖水和漫山遍野的树木……我们继续往前走,突然,一艘巨大的ufo降落在我们面前,里面走出几个人穿着十分奇特:衣服是用白色的布做的下摆很长代替了裤子。更特别的是,它们头上竟还有个光环。简直和古希腊神话里的神一个样。我们还愣着呢,他们先开口了。一位长者走出了向我们鞠了一躬:“你们好!你们是地球上的人类吧?这里是帕索斯特星球,我们是帕索斯特人。我们去过地球很多次,最早降落在一个叫做希腊的地方。我们种族中一个叫做普罗米修斯的,教会了人类用火,人了十分感激称我们为神……”“你们会说我们人类的语言?”没等他说完,我就惊叫起来。“哈哈哈哈——”那长者捋捋胡子,“何止是会呢?你们人类的语言也是我们教的啊!”“哦,是这样啊!”我们异口同声,“那真是谢谢了!”说完,我们和他们一起笑了起来。“时间不早了,我们也该去执行勘探任务了。要不,就先告辞了。”勘探组组长的话点醒了我们,我们这赛想起自己是来执行勘探任务的。

我们向他们告了别,登上飞船向别的星球驶去。

我躺在沙发上,手中拿着太空漫画书,静静地看着。月光洒在我的身上,十分惬意。不知不觉,我进入了梦乡。

我来到了2067年,我经过严格的太空选拔,在许多孩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首位少年航天员。我穿着宇航服,背着孩子们梦想的翅膀,在众人的护送中,和船长、老师一起进入了“和谐号”火箭的舱内,向太空进军。

之后,我们平安地进入正常轨道,进入了太空。

发射完毕,我换上了便服,准备吃午餐。这是我在太空的第一顿饭。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盒,津津有味地吃着。太空食物可多啦!有酸酸甜甜的草莓干;有果粒布丁;有优质鸡肉……虽然这些食物不怎么好看,但是味道是相当的。我最喜欢在太空中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食物,一边欣赏这美丽的风景。

晚上,我经常看着繁星点点的宇宙。星星像顽皮的小孩儿似的,不停地眨着眼睛。畅游在浩瀚的宇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当然,我不会一直呆在轨道舱里,总得去太空玩玩吧!我换上宇航服,带着装备,和船长一起去太空遨游。打开舱口盖,我和船长一一来到了太空,我先把安全绳系好,转身看了看下面。啊……真壮观啊!!可在太空中行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太空中我也会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在地球上,蜡烛的火苗是向上的,但在失重下的蜡烛只能聚在原位。

“瞌睡虫,快起来了!时间不早了,要上学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是妈妈在叫我。我这才明白,这仅仅只是一场梦呀!

“教授!一刻彗星要撞那美克星球了,那美克星人请求速派支援!”

“派驾驶梦想一号去吧!用吸盘装置把那可彗星给拉的脱离轨道。对了,预计多少小时之内撞上那美克星?”

“25个小时!”

“好,如果不在25个小时之内把彗星用吸盘装置拉开的话,只好启动麦格斯动力炮来击毁那可彗星了!”

“是!那……您去不去呢?”

“对了,你不说我也忘记了我也要去的,那小子在关键时刻总是掉链子,我去帮他吧”

“好,一路顺风!”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布置后,我和两个人驾驶着梦想一号从地球出发了。

在路上,我们看到了繁荣昌盛的赛亚人星球、弗利萨星球、布罗利星球等等。并且看见了即将撞上那美克星球的彗星,经过梦想一号系统计算,它正以每小时公里的速度向那美克星球袭来,此时据装机时间已不到2个小时了,我们便以每小时5000公里的速度去追它,3分钟后,我们已经和它并驾齐驱了!我对说:“快点启动吸盘装置!”

“不行啊,,我们离他这么近,启动洗盘装置的话,会使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他虽然装不上那美克星,可会撞上我们的!”

“哎,那就没办法了,只好叫地球总部他们击毁了!”

“也只有这样了!”说“,听到请回答,这里是梦想一号。”

“听到,请讲!”

“快启动麦格斯动力炮击毁彗星!”

“不行啊,彗星的速度是每小时2019公里,而麦格斯动力炮的速度是每小时1200公里,追不上的!”

“哎,那就只有眼睁睁的看着那美克星被炸掉了。”

“,,看,那是什么?”我随着手指头望去,啊!是赛亚人星球的赛亚人!是他们!他们来帮我们了!我们两个欣喜若狂,原来是赛亚人星球上面的孙悟空、贝吉塔和特兰克斯来就那美克星球了,他们只用了一些气功就把彗星给销毁了!解决了那美克星球的燃眉之急。

啊,我们地球人向往着和平,但他们还不知道,宇宙里处处都有和平!

夏天的一个晚上,我独自一人坐在在阳台上仰望天空,欣赏美景。那天的星星多么像小朋友那双明亮的小眼睛一眨一眨地。正当我看得出奇时,一个最最…耀眼的星星朝我飞了过来。它自我介绍说:“您好!我是星星中最亮的一颗,人们都称我‘北极星’,在宇宙中任职‘星星使者’,今天我是特地邀请您和我一起去遨游太空的,”“为什么要特地邀请我去呢?”“因为您喜欢星星,爱想象,所以月亮公主才特意批准我来邀请您去。”听了星星使者的话,我毫不犹豫的和他一起飞向太空。

当我到太空往下看时,啊!那个情景让我惊呆了,在几亿个星星在我的面前闪烁,忽隐忽现,美丽极了就在这时我猛然回过头来时,一个星星不小心被我碰了一下,那颗星星“哗”一声从天空中划了下去。啊!那正是流星,我还想看一看流星雨,于是,轻轻地碰了周围的一些星星,顿时一场美妙而又稀少的流星雨出现了,那星星一颗接着一颗,在我的眼前闪过,那速度似离弦的箭,一下子“飞了出去,那星光像珍贵的珠宝,璀璨耀眼。我马上在心里许了一个愿望,希望以后能让我再来这儿看星星。”许完愿我想起了月亮,便问到:“星星使者您可以带我到月亮公主那儿吗?”“当然可以”星星使者爽快地说。

我到了月球,看风了月球的宫殿,里面可真美呀!四周明亮,地上铺着华丽的红地毯,旁边有许多奇特的花,这些花有的看起来比牡丹还要妖艳,有的比康乃馨还要温和;有的……还有一个巨大的喷泉,中间刻着一个像月芽儿似的公主雕像,矣!月亮公主在哪儿呢?我想她可能在花园花,可在花园里没见到她,这会儿她在哪儿呢?原来月亮公主生病了,这可怎么办,我不安的说。星星使者冷静地说:“没事,公主现在正在吃药过几天就好了,而且有星星们轮流值班。”我松了一口气。

离开王宫,我还看见嫦娥,玉兔,水瓶星座,大熊星座等,这交我来太空真是收获不少。星星使者还送我一张,只要拿着说可以再次来太空玩我告别了星星使者,依依不舍地离开太空,边走边回头……

我终于成为了一位航天远员,走上了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叔叔们走过的路。我乘搭火箭仓来到了黑茫茫的宇宙中,由于我国科技发达了,使飞行仓能转换成宇宙飞船,让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宇宙中航行。

我进入操纵室,坐在主位上,转动方向盘,开着探索灯,开始在宇宙中遨游了。我驾驶飞船先去参观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水星外表火热,金星已是公认的死星,木星也是“一片火海”;只有火星与我们地球相似,气候温适,一样有四季。地球是最美的,但也是最容易破碎的,其他的四大行星离太阳太远,吸收不到阳光,所以那都是冷冰冰的

游玩了太阳系,我似乎还未满足,又驾驶飞船来到了银河系。“啊!这儿好美呀!”我不禁被眼前的景色所惊。无数大大小小的星球都聚集在这里,有牛郎星、织女星、太阳……数不胜数。有好些像太阳一样的恒星都会发光,装点这黑漆漆的银河,使它充满光明,银河被装点成像一条钳着无数宝石的项链,闪闪发光。

《星际穿越》飞向太空 宇宙无限 篇6

主演: 马修·麦康纳、安妮·海瑟薇

类型: 科幻/悬疑/冒险

上映日期:11月7日(美国)

自从去年8月派拉蒙和华纳联合宣布了这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新片在加拿大亚伯达省开机起,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片就获得了空前的关注,翻翻打分网站,甚至还没上映就被许多人早早贴上了满分,而今,《星际穿越》在影迷千呼万唤中始出来。人们对它的期待,更像是急切地等候着来自太空的讯息,而本片的意义也早已超出了一部影片那么简单,仿佛它真的可以将带领人们开启一场探寻真相的旅程,仿佛所有人都已经做好准备,被即将到来的终极真相所震撼。

本片是诺兰自2010年《盗梦空间》后又一原创剧本,由他和弟弟乔纳森·诺兰共同执笔完成。《星际穿越》把故事设定在未来,那时地球气候的剧烈变化已经让全球农业濒于瘫痪,人类面临着迫切的生存难题。马修·麦康纳饰演的主人公库珀是一位天体物理博士,他与安妮·海瑟薇被选中作为拯救人类未来计划的一员,利用他们针对虫洞的新发现,超越人类对于太空旅行的极限,开始在广袤的宇宙中星际航行,在太阳系之外寻找人类未来的可能性。影片最初的概念来自加州理工的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此人曾多次在著名的科学赌局中挫败霍金教授,此次由他担当剧本顾问,不仅为虫洞和时间旅行等科幻元素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更是让本片涉及大量科学概念,黑洞理论、相对论、墨菲定律、引力场将轮番登场,奉上一场视觉和脑力的震荡。

在对科学和人类命运的探讨之外,影片加入了关于父女之间的感情线,自始至终贯穿影片。当年不得不离开孩子们而踏上太空之旅的库珀,与如今长大成人的女儿已多年未谋面,女儿仍穿着父亲的旧衣等待心中英雄的凯旋。另一方面,步入太空的考察队在一步步深入之后似乎有所发现。有意思的是,电影拍摄期间曾使用假名《芙萝拉的信》,芙萝拉正是诺兰女儿的名字,而诺兰在电影拍摄期间也同样未与家中小女相会。在此,电影的内外构成了一种平行的镜像关系。回到这对父女关系本身,这种父女间的追寻关系同时让本片又指向了另一部科幻经典——1997年的《超时空接触》。在完成了影像文本互文勾连之外,本片也引导着人们不禁好奇追问,这一次,这对父女将会如何完成他们穿越星海的接触?

而诺兰自己也提到,本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2001太空漫游》及《星球大战》影响,可以说在精神上继承了前辈们的衣钵。然而事实上,这部影片承载了更多,你不仅会发现以上提到的《超时空接触》,还有《银翼杀手》,你甚至还会发现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里斯》的影子。广大的科幻迷们,相信诺兰不会让你失望。

经过《盗梦空间》向人类意识最深处的掘进,这一次,《星际穿越》开启了面向最深邃浩瀚的宇宙空间的拓展,诺兰仿佛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关于“内”与“外”的辩证法。诺兰说,这部电影最终探讨的是人性,作为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人和人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假大空,也许诺兰真正想说的,就在这“内外”之中,你我之间。

上一篇:浅析园林景观设计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考试教学能力试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