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军训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好的军训(精选8篇)

美好的军训 篇1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军训作文 军训的美好回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校组织我们到广东省军区教导大队参加为期5天的军训。

整理内务

每班同学由教官带到宿舍摆放行李。这可鼓励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每件物品都有指定的.摆放地点,如果东西摆放不好,就会被教官检查内务时扔出去。内务整理后,我们换上了迷彩服,一个个看起来精神抖擞的,十足小军人。

训练

第一天,教官教我们"立定稍息"等动作。看似简单的立正,要求却很多,:两肩向后、挺胸收腹、两腿并拢、微收下颚、眼睛前看&hell,但看看同学们,他们行,我为什么不行?我暗暗。

射击练习

最刺激的要算第三天下午,教官组织我们去射击场练习打枪,那些枪都是真枪,真带劲儿!教官先给我们讲解和示范射击的要领和动作。终于轮到我了,我趴在地上,按照教官教的动作举好枪,按下射击键,只听"砰砰砰"三响便打完了。过了好长,那种震耳欲聋的声美丽音还在耳边徘徊,使我久久不能。

联欢晚会

第四天晚上开了个联欢晚会,节目是各班同学的即兴表演。出乎意料,各班表演的节目都非常精彩,有唱歌,小品,篮球技艺表演等。整个晚会气氛很活跃,许多同学争相展示自己的才能。台下掌声、笑声、欢呼声不断响起,我的手掌都拍红了。晚会还掀起了一阵外语热,有同学大唱日语歌、韩语歌……教官们也表演了节目,腾空、翻身、砸地……我真为他们捏一把冷汗。

会操表演

最后一天表演汇报4天的军训成果。我们班第一个出场,前面表演得非常顺利,后来因为有枪声,影响了教官发布口令,导致后面的同学听不清口令而做错动作,虽然我们班只得了二等奖,但毕竟我们努力了,也尽力了。

收获

美好的军训 篇2

四十多年前, 国际青少年图书馆馆长、安徒生文学奖创办者之一叶拉·莱普曼夫人, 在第一届世界儿童图书节上发表了一篇美丽的献辞《长满书的大树》。她向人们表达了一个崇高而美好的愿望:让全世界每一个地方, 都拥有“长满书的大树”;在它的浓阴之下, 所有爱书的人相聚在一起;一本本美丽的童书, 像明亮的阳光一样洒满世界, 照耀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全世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爱上阅读, 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好书……这个美好而崇高的愿望, 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为之努力和渴望实现的一个梦想。

“书香童年”系列包括《童年的心有多高》《记得纯真少年时》两本新书, 这是我分别为小学和初中这两个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细心编选的2册书香散文和励志故事读本, 涉及了童年回味、成长感悟、亲情珍惜、感恩故事等题材。我希望能把自己的一些感悟和发现, 用一些清丽、雅洁和纯正的文学散文呈现出来, 不仅传达出一些温暖和明亮的励志精神, 同时让字里行间充盈着一种淡淡的诗意和浓郁的书卷气, 并且让每一篇散文的长短和深浅适度, 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小读者阅读和理解。

说到童年的书香, 就不能不提到图画书。虽然并非所有的图画书都是给小孩子看的, 但是也只有图画书, 才是真正属于小孩子的书。目前国内引进版的图画书已经琳琅满目, 原创的优秀图画书却还需要作家和画家们的努力。《躲猫猫大王》 (张晓玲文, 潘坚画) 是我在许多场合极力推荐的一本优秀的原创图画书, 两位作者用一本图画书纪念一段永恒的时光。一个略带忧愁和伤感的故事, 也是一代人带着淡淡的伤感和浅浅的欢乐的童年, 还有贫苦人家的孩子那无可奈何的忧伤与哀愁。在故事背后, 荡漾着对一段温暖和纯美的生命时光的怀念与留恋。朴素和纯美的本色文字, 温暖抒情的绘画风格, 字字句句, 点点滴滴, 都在抒发着人所共有的童年忆念。

童年, 也是儿童文学永恒的母题。在比利时, 由一位优秀的诗人吉贝尔·德莱雅和一位杰出的画家马塞尔·马里耶共同创造的、一个集童年时代所有的幸福、爱心、梦想和甜美于一身的小女孩的形象, 通过一本本美丽的图画书, 走进了无数个家庭, 走到了一代代的孩子身边, 她的名字叫玛蒂娜。第一本描写玛蒂娜甜美的童年生活的故事图画书《玛蒂娜在农场》在1954年诞生。从此, 几乎每过一年, 都会有一本新的玛蒂娜故事书问世。被誉为“玛蒂娜之父”的绘画大师马里耶先生, 现在已经80多岁了, 但他每年还会创作一本新的玛蒂娜故事书。玛蒂娜帮助欧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因为她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阳光、自然、健康和快乐的童年生活方式。我希望, 玛蒂娜阳光、温馨的故事, 也能够伴随中国的孩子们走过童年、实现梦想。

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就深深地爱上了书、爱上了阅读, 那么, 这无疑是“幸福女神”对这个孩子发出了一生的邀请!等他长大后, 他必将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真理、热爱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与此相反,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错失了阅读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贵的好书的机缘, 那么, 无论这个孩子的家庭和学校生活多么有趣, 他都会像被夺去了童年时代最宝贵的财富一样, 其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很难设想, 一个没有阅读、没有留下书香记忆的童年, 会是什么样子的。

然而, 环顾四周, 我们不能不承认:有许多孩子正在不知不觉中错失阅读好书的机缘;有许多父母和老师, 正在有意无意中忽略甚至遏止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和渴望;一些孩子没有自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环境。一些孩子失去了自己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信心。还有一些孩子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找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好书……因此, 我多么希望, 我们的每一位家长、老师, 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 都能够把美好的阅读还给孩子;都能够去帮助孩子们学会阅读、爱上阅读,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建立起快乐的阅读信心;都能够细心地去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美好的阅读环境———一个健康、纯正、干净、温暖和光明的阅读环境。

《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著名童书作家乔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 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 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 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 带回家来, 放进他们的卧室里。”他认为, 一些“电子毒贩子”利用孩子们天赋的好奇心和喜欢玩耍的需要, 让他们沉迷于仅仅能够获得感官刺激和一时快感的电子产品, 从而剥夺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父母给孩子精心选择出来的、值得阅读的好书, 才是真正的“温暖之源”。

美好的寄予,美好的想象 篇3

写作背景

这篇作品写于1921年,正值“五四”运动的退潮期。作者由日本回国,他所渴望的“新鲜”、“净朗”、“芬芳”、“华美”的新中国并没有出现,到处仍然是“黑暗如漆”、“冷酷如铁”、“腥秽如血”,美丽的幻想被丑恶的现实砸得粉碎,作者自然产生极大的失望和悲愤。于是仰望星空,追怀太古,用丰富的想象织成了一幅神奇而瑰丽的画面,写出了《天上的街市》。

新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现代史上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本文是诗人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新诗,诗歌短小精悍,想象奇伟瑰丽,读来脍炙人口。阅读本诗,要注意以下美点:

一、想象美

诗人由现实中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美丽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世上没有的珍奇”。不但如此,就连在民间故事中被拆散的牛郎织女,也都能骑着牛儿来往,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诗人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展现了理想世界中的美好社会图景,从而表达了对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励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二、意境美

新诗也讲求意境之美。诗人很注意诗歌意境美的创设:第一节,由自然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境界;第二节想象的翅膀得以延伸,一下子步入了理想境界——天上的街市;接下来作者想象天上街市的构成,这里有人世间没有的珍奇,有自由自在能够牵着牛儿自由来往的牛郎织女,还有流星,这些美好的意象,共同组成一幅美丽而繁华的天上街市图,而正是这种美好幸福的天国图景,与现实的黑暗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显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三、语言美

诗歌语言是最富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本文,还要注意文中语言的表现力,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如写街灯用“明”、“点”,写明星用“闪”和“现”这些词更符合事物的特点。再如写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一个“闲”字写出了两人的情态:漫无目的,随心所欲,这是何等的惬意!没有过多的描摹,更没有华丽的表达,一个字就把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展现在我们眼前。再如用“朵”这一量词来写流星,更赋予流星以形态上的美感。连用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对这种社会的肯定,凸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四、音乐美

阅读本诗,还要注意作品强烈的音乐性。整个诗歌,诗人自觉地运用分节、押韵、句读等艺术处理方法,让作品读来富有音乐美。表现在:诗歌每节四行,行数相等;每句都采用双音尾;偶句押韵,四句换韵;每句少则七字,多则十一字,字数相近;除停留时间较短的顿之外,每句三顿,顿数相同。而其中,以押韵和每句顿数相同最为重要。正是这种组合,令整个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

1.作者为什么要想象天上街市的美丽?借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3.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自古以来,人们就想象星光灿烂的天上会有幸福的天堂,读完郭沫若的诗,我们再来读贾平凹的文章——

天上的星星

贾平凹

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讨厌,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不曾明白的。天擦黑,我们才在家捉起迷藏,他们又来烦了,大声呵斥。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了。

“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

我们都抬起头来,就在我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我们就好奇地数起星星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但就在这个时候,那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颗星星,就是那么一瞬間,几乎不容觉察,就明亮亮地出现了。啊,两颗,三颗十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一时间,漫天星空,一片闪亮。

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挑担的,也有提着灯笼跑的……

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星星们似乎很得意了,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子里升上来了。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先是玫瑰色的红,接着,就黄了脸,瞬间,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里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是怎么了,却发现星星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这使我们大吃了一惊。

“这是怎么了?”妹妹慌慌地说。

“月亮出来了。”我说。

“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我们闷闷不得其解。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嫌星星们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妹妹说。

我们都没有了话说。我们深深懂得大人的威严,又深深可怜起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它们就变得这般畏缩了。

我们突然又回想起了一切:原来天上并不甚好,月亮睡着的时候,它才让星星出来,它出来了,就要星星退去。那纷纷扬扬的雪片,五个角的,七个角的,全是薄亮亮的,不就是星星的尸骸吗?或许,燃烧起晚霞的大火柴烧它们,要不,星星为什么从来就没有叶,也没有根,只是那么赤裸裸的星呢?

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手脸。

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掬起一抔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里,有着无数的星星。

“啊,它们藏在这儿了。”妹妹大声地说。

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就偷偷躲藏在这里了。我们就再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它们静静地躲在这里好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作者由星星联想到孩子们,由月亮联想到整日管着孩子们的大人,因为星星得不到自由,就躲到了小溪中,这种想象是多么贴切呀!想一想,同样是想象,本文和《天上的街市》寄寓情感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2010年湖北黄冈卷)

1.这首诗节奏舒缓,适合朗读。下面四项中朗读节奏(用“/”标示)和重音处理(文字下面用“·”标示)都正確的一项是( )。

A.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B.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C.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D.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2.诗的后三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说明了什么?

3.在诗中,作者对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大胆创新,赋予他们自由、幸福的生活。这样改写有什么作用?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知识把握

1.作者想象天上街市的美好,是为了反衬人间的丑恶,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自由、幸福、美满生活)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2.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3.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类文阅读

本文以星星比拟孩子,以月亮比拟大人,用月亮出来,星光黯淡形象地说明大人对孩子的不尊重,寄寓的是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理想追求;《天上的街市》用想象天上有幸福美满的生活来寄寓人间没有的生活,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考题回放

最美好的年华,遇到最美好的自己 篇4

不纠结,不忧虑,当下年华正好!

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人生苦短,不必遗憾,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忘却一切烦恼,开心度过每一天。

如果难过,就努力抬头望天空吧,望着望着就忘记了痛苦,它那么大,一定可以包容你的所有委屈。

如果你选择了放弃,就不要抱怨,因为世界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决定生活的样子,没人扶你的时候,自己要站直,路还长,背影要美。

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美好的日子给你带来快乐,阴暗的日子给你带来经验,不要对生命中的任何一天怀有遗憾。

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去见识更大的世界,认识更多奇妙的人,汲取更广泛的知识。你不需要别人过多的称赞,因为你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好。内心的强大,永远胜过外表的浮华。

最美年华遇见青春年!

在最美年华遇见最好自己那童趣常常让我们回忆起来都忍俊不禁。于是,那无忧无虑的童稚时代,便是我最美的年华。而在那样的年华里充满各种奇思妙想的天真自己,便是我能遇见的最好自己。

在最美年华遇见最好自己青春年少,鲜衣怒马,神采飞扬,我有最灿烂的笑容和最刻骨铭心的伤感。风华正茂,年少轻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些最好的词汇都不足以形容我那兵荒马乱的青春。

在最美年华遇见最好自己在那个时期,我收获也失去我最美的友谊和爱情,在如过山车般的冲击中,是我那无法盗版的青春感悟。在那公认的最美年华里,我遇见了最丰富的自己,从而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无怨无悔。

当很累很累的时候,你应该告诉自己你能坚持得住,不要轻易的否定自己。

一时的输赢并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把后面的路走好。

当你强大了,才会遇到比你强大的;当你变好,你才配得起更好。

所以,不要轻易放弃一段坚持,即使没人为你鼓掌,也要优雅的谢幕。

人活着不是靠泪水博得同情,而是用汗水赢得掌声。

最美好年华,最美好自己!

在最美年华遇见最好自己中年岁月,不容一点防备说来就来,但我依然可以坦然面对。虽然依旧有生活压力的逼迫和对岁月蹉跎的感伤,但好在我并不哀怨。在一次次的生活洗礼中,越发明白平淡从容才是生活的真谛。

我们都是在浩瀚宇宙之中一颗微小的尘埃,奋力飞扬在空气之中,不愿意落在那冰冷的地面上,如同死水毫无活力。因此,作为一个有热血,有梦想,有抱负的人,就应该奋力挥洒我们的激情和青春,只要你活着,就能够拥有一切,因为你拥有这样的资本!

无论你现在身处怎样恶劣的环境,或者正为人生挫折所痛苦,你都要相信,夜空在上,我们在下,一切都将过去。当你走过这样一段艰辛的岁月之后,记得回头看看,你走过的路还留着你深深踩过的脚印,带着血和泪,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美好的军训 篇5

有一次晚上,我躺在床上,闭上了双眼,进入了梦乡。我居然梦见了以后的美好家园。

我高高兴兴的背着书包跑去学校,可谁知原来的学校所在地已经被移为平地,只有一根大柱上有一个大大的“学”字,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个人,是一个警察,他用手按了“学”字上的三点三下,突然,那块平地分成两块钢板,两块钢板分别向左右两边拉伸,一下子,一座大大的学校就蹦出来了。

学了一天,真累呀。终于放学了,之前学校门口有两条路。一条是白色的,一条是黑色的。两条路中间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白色的路是慢慢走,黑色的是平的电路”,只要站在电路上面,说一下你要到达的目的地,就能快速的到那儿。于是,我站了上去,说了目的地,果然以飞快的速度到那儿了。

我到了家外,一直在敲门,都没人来给我开门。突然,我看到了一个监视器,下面写了行字,写着“进门辨识器”。它还说了一句话,用大拇指指纹。于是,我按着它说的做了。到了家里,我一下子被一个扫帚绊倒,一下子从梦中醒来了。

美好的军训 篇6

我心中的幻想着一种房子,这种房子很奇特,我为什么会说它很奇特呢?因为,这种房子能在大海上漂浮着,不会沉底。我幻想着,我住在这种房子里,一定能闻到一丝丝的海腥味,这就是大海的气味吗?大海仿佛在回答我:“是呀!这就是我的气味!”。我站在门口,尽情吮吸着大海给我带来的海腥味。

我站在漂浮房子的阳台上,啊!那一片片波光粼粼的海面,令我想起了鱼身上的一片片鳞甲。这就是海的样子啊!

我又坐在餐厅里一个人喝起了下午茶,我看着那灿烂的阳光,迎着一阵阵海风,呆呆坐着,呀!我听到了海的声音,“哗哗哗,哗哗哗”。那一声声清脆而有规律的海浪声,朝我耳朵里扑来,我顿时感悟了,听啊!那就是海的声音呀!

这里,有可爱活泼的小海豚、叫声清脆的海鸥、整齐划一飞翔的白鹭,还有无边无际的大海陪着你。

在我的房顶上,时不时有一些海鸥停在上面,我有闲情时我就会爬上房顶和那些海鸥们嬉戏、玩耍,可快乐了!

我漂泊在大海上,与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们嬉戏、玩耍,大家在一起其乐无穷,小鱼儿们悠闲自在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快活极了。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们聚在一起,用各国的语言交谈着,有些我都听不懂了呢!孩子们的皮肤各种各样,有黑、有黄、有白……还有孩子们的服装,都各有各的特色,有趣极了。

我真希望我们的世界没有战争,只有和平,到处都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人们都生活在丰衣足食、和谐幸福、鸟语花香的世界啊!

论教育的美好 篇7

关键词:教育,美好

“教育”一词再普通不过, 《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 “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作善也”。现代社会, 她已成为了一常用词汇, 我们给出的新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而在西方社会中, 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 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 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古今中外, 不同的解释揭示了人类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对她的不同理解。而我个人认为, 无论是怎样的定义, 在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中, 她都是极具美感的。

她使人联想到另外一系列的美好词汇——正直, 善良, 知识, 科学, 爱等等;同样, 也使我们直接联想到的人——老师, 家长;联想到的场所---幼儿园, 学校, 培训机构等等。只是当我们现在的学生听到想到这些词汇的时候, 他们表现出的大多是厌倦, 恐慌, 甚至是惧怕。而被认为是阳光下最光辉的事业的老师们, 提到他们的学生, 表现出的也不再是爱护, 关心, 骄傲了, 取而代之的是练习册, 试卷, 成绩排名等等。试想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 怎么可能让人感受到教育的美好。

我们每个人一出生, 第一接触的是父母, 他们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还记得当我们第一次张口叫“爸爸”、“妈妈”的情景, 那是我们感觉是美好的;当我们第一次走进幼儿园, 叫“老师好”的时候, 我们感觉是美好的;当我们背着书包走进校园的时候, 我们感觉是美好的;但我们第一次看到作业本上得“优”的时候, 我们感觉是美好的;当我们第一次看到成绩单上“100”的时候, 我们感到是美好的;但我们第一次戴上红领巾的时候, 第一次上课举手, 第一次得到老师表扬、家长肯定……, 那么多的第一次, 难道当时的我们不是感觉美好的吗?

教育是文明社会的太阳。听到二字, 我们肃然起敬, 读而声庄, 书而神端。永远记得《论语》中, 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只是现在的学生是学而就厌, 老师是不诲就倦了。我们怎么就体会不到其中的美好呢?试想, 当老师在为每次班级考试成绩而奋战;家长每日在唠叨成绩是进步或退步;学生在担心一次一次即将来临的考试, 惧怕看到成绩单。老师, 家长, 学生这因教育而被连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群体, 在上述的所感所想的情景下, 可能体会到教育的美好?老师关心的是班级考试排名;家长关心的是孩子可能考上名校;学生关心的是可否回家不受唠叨责罚。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吗?使然, 这种情况下, 教育的美好感觉就当然无存了。

伯特兰.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写到, 教育应致力于培养理想的人及理想的品格, 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他所孜孜以求的是与“美好”, “幸福”相联系的教育, 这种教育不断的在人们的内心传承——既受教师内心的鼓舞, 又源源不断的鼓舞他人;这种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的内心将会充满着“生命、希望和喜悦”。可现代学校, 家长的教育都使之扭曲了。这无疑是当代社会所造成的, 他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所以家长和老师把教育标准和目标也世易时移的改变了, 可这样的教育没有让我们感到丝毫的美好, 相反带来的却是抗拒和逆反。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而且是面对一群成绩落后, 行为习惯极差, 在初中学校被老师放弃的, 被家长认为不可救药的孩子们时, 我大大的渴望能够通过正确合适的教育手段的引导, 让这群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希望, 温暖和自信, 这不仅对于他们来说是美好的, 对于我个人来讲, 也是极其幸福的。如果老师不再逼问他们的成绩, 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培养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上;不再要求他们必须每天穿校服, 而是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不再要求他们必须答道正确答案, 而是发挥所长, 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感到在学校的学习是轻松愉快的, 能够虚心的学习, 勇敢的表达, 情感的交流, 真诚的合作, 这样的教育才是美好的。

还有一点, 就是自由。我必须特别强调这一点, 因为学生进了学校就感到拘束, 感到压抑, 郁闷, 这种感觉是可怕的, 这也是让人感到很失败的。所以我一直提倡能够在一定范围允许的情况下, 给学生可发挥的自由空间, 至少让他们可以自由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 不管这想法是对是错, 老师的作用不是让学生接受你的观点, 必须按照你的想法去做, 而是能够引导学生, 在他不知所措迷茫时, 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简单的鹦鹉学舌。自由的度掌握好, 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对孩子的所有教育最后都会以一句话总结:我这都是为你好。可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我们的迫切会使他们感到压抑, 紧张。

方式方法很重要, 有时家长和老师都忽略了这一点。

以上只是本人工作几年来的一点小小体会, 也许不会对教育制度和现代人的教育观念产生任何改变。但至少我一直在努力, 希望有一天教育能够恢复她的本质, 让教育这个过程, 是美好的, 结果, 是幸福的。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河北人民出版社 (第1版) , 1999 (3) .

美好与不美好的方力钧 篇8

现实如方力钧者,则从“像野狗样的生存”中,自成一派“艺术成功学”。

毫无争议,方力钧已成为这个时代最成功的当代艺术家领军人物之一也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一幅作品拍到几百万、上千万。但在熟悉的人看来,他即使不画画,做其他事也能成,因为太知道如何做人、做事。

或许世上只有这两种人能像明星样如日中天。一种是性格太“个”,如苹果教主乔布斯、Facebook的“坏男孩”扎克伯格,“我行我素 ”已然到了人类无法企及的某种高度,于是只给凡夫留下“瞻仰”的份儿。另种就是像方力钧这样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夹在这两类人中间的,或多或少都有点尴尬。

“两面派”

京哈高速下来,我们的车驶入一个大门楼,上书“中国宋庄”。一直沉默不语的司机掏出手机,不知跟谁压低声音说了声:“进村了!”瞬间大家都有了点紧张感。

在最早搬入宋庄的著名艺评入粟宪庭眼里,宋庄很像19世纪中期法国画家米勒他们住过的巴黎近郊小村庄“巴比松”。艺术家的画室被农民的房子分散在村子的各个角落,画室大,环境安静。

实际环境远没有那么诗意。还是岳敏君的说法更中肯:“到处堆有垃圾,房子大都破败不堪。但当时实在没地可去了。”

农舍之间,方力钧的工作室拉开大铁门,仿佛一脚跨入了另外一个空间。在午后微风的微醺下,有点时间凝固的味道,方力钧就在煦暖的阳光里,松松垮垮地走过来了。咖啡色的毛边T恤、牛仔裤,拍照的时候随意找了件粗布对襟小褂套在外面,摸着他蹭亮的光头咧开嘴憨厚地冲镜头一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兔爷般的大耳朵警惕而精神地支楞着。据说曾有相士见过之后,跟朋友断言:“此人相貌不凡,定有非凡造诣。”

比这更早的预言出现在1992年。

方力钧曾说:“从1989年到1998年,你可以看看艺术评论界,几乎没人吭声,栗宪庭是唯一的例外。那么你就知道他有多么重要了。这么大个国家,就一个声音。”

就是这个“声音”,在他著名的评论文章《重要的不是艺术》中称:方力钧是中国最有才华的艺术家。翌年,方力钧画布上那个打着哈欠的“光头泼皮”,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多年来,他创作的人物一度都是一个模子。不是无聊发呆,就是玩世戏谑:这些作品并没有剑拔弩张、直指政治,但批评家读懂了。朱大可在他《流氓的盛宴中》,选中了“大哈欠”做封面,因为“文学只能书写流氓的内在形貌,而美术却直接握住了流氓的表象”。那个困倦到眼睛都睁不开的表情,就像是在一位慷慨激昂的演说者讲至高潮的时候,无厘头地拍了拍人家的肩膀:“洗洗睡吧。”

在西方人眼中,这正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并将之视作整个中国一代人的心理缩影。

“王八蛋才上了一百次当之后还要上当。我们宁愿被称作失落的、无聊的、危机的、泼皮的、迷茫的,却再也不能是被欺骗的。任何教条都会被打上一万个问号,然后被否定,扔到垃圾堆里去。”这是方力钧说的一段比较激烈的话,其实大多数时候他都不会表现得这么犀利和直白。

恭维他的人提到《时代周刊》,认为那个哈欠是一个可以救中国的“吼声”,方力钧却一推六二五:“只是当时我个人的心理状况而已。”

人的天性里既有反抗,又有顺从,方力钧也是这样一个矛盾综合体。既不屈从于意识形态,也不采取对抗的方式,更倾向于“在个体能力的有限和梦想的无限中找到位置”。他把外在弄得很柔软。“因为自己柔软你就可以在任何一个椅子上面、任何一个容器里面待得很舒服,也不会硌着别人,也不会让别人硌着自己:”

无论是栗宪庭,还是德国收藏家亚历山大·奥克斯都强调,方力钧儿时的经历是他日后“光头泼皮”作品的源泉。差不多有十年,每次方力钧喝高了或聊high了,都会说一句胡话:“每一次的皆大欢喜都是人生的悲剧,每一次的失败和痛苦带来生命的饱满。”

记忆中的美好与不美好

力钧出生于河北邯郸,父亲是邯郸铁路机务段的火车司机,母亲是国棉一厂纺织女工。他说自己的童年本来和所有人的童年一样,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直到5岁那年,他家后墙被邻居们写上了斗大的三个字“方地主”。虽然当时他看不懂,但是听得懂:一群同龄儿童经常聚在窗外集体高呼:“打倒方地主!”

1969年,在一次万人聚集的批判大会上,年仅7岁的方力钧也跟着众人高喊:“把这个老家伙吊起来!”后来吃惊地发现台上那个头上戴着纸糊的尖顶白帽,胸前挂着的黑板的“阶级敌人”,竟然是自己最可亲的爷爷。在四周如潮的鼓噪声中,他把脑袋紧紧塞在裤裆里。

“当全世界都认为这个家庭是坏的、极其罪恶的,但是你却只有在这个家中,才能感受到最真挚的亲情,最温柔的保护。为什么你的理解和大家说的不一样?善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没有權利发问,困惑和茫然长期闷在心里。”

作为方地主的孙子,那时候方力钧是一个随时被欺负的角色。

玩游戏的时候,他每次都必须输,因为男孩们呵斥他说:“你不许赢,你出身不好。”班主任跟方力钧父亲的私交甚笃,但只要逢到班级批斗,都会毫不犹豫“大义灭亲”。为了躲避日益激烈的批斗与抄家,方力钧半夜随祖父逃回了丰南老家。在一次安全生产事迹会上,听到父亲的名字,他误以为又遭批判,落荒而逃,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成为一个笑话。实际上他父亲在那次会上是避免了事故发生的安全生产模范。

为了怕方力钧“祸从口出”,上小学的时候,他所有的作文都是由父亲“代笔”。不想因作文优秀,被班主任指定为年级批判会发言稿的撰稿人。但到了批判会召开那天,班主任又因他“剥削阶级”的身份,另外指定了属于贫下中农的学生替他朗诵。

“假作文”被评为真优秀,宣读的时候又找了一个假代表。这样的经历在方力钧看来,充满了荒谬和错乱感。就像1976年周恩来和毛泽东相继逝世,去灵堂悼念时,父亲对他使了个眼色。方力钧知道自己必须得哭,无奈一开始哭不出来。后来想起自己有那么多委屈,真的哭了,稀里哗啦一发不可收拾,得到了老师的大力表扬。

“这些是从小被教育的结果,你所受到的教育经常与你认为的正确的行为相反,我想我那时就很可能已经是一个‘两面派’了。这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你的环境从小对你的压力太大了。”

人都有回溯过去为自己当下的行为寻找理由的特性。实际上由于方力钧上中学之后特别顺,儿时的经历他都近乎淡忘了。然而他又迎来了生命中第二场举世皆知的运动。他仿佛回到了过去,记忆全部被唤醒。人们从他的作品发现了前后风格的嬗变。

此前他属于现实主义,多描绘自然和乡村,在那之后场景搬到了城

市,背景中的石头也消失了,因为人物在无法忍受现实的悲哀时,需要更多的空间。

我曾见过宋庄一位画家的画作,恨不得用画笔在纸上破口大骂:“XX,XXX,XXXX!”但方力钧选择了王小波式的狡猾。他想得很透彻:“这是长期教育出来的一种结果,或者也是生存必需的一种伎俩。我从不把很多事情挑明,而是用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掩盖我的想法,这样就不致受到打压。我们生存的历史就像台绞肉机。能活下来,能保留自己的愿望,稍微有点独立机会的可能,或者是跑在野地里找点虫子吃,这已经是最了不起的成就了。”

方力钧表面大大咧咧,内心极度敏感。

这也能从儿时找到解释。“记得有一天,我爸爸兴冲冲地跑回家,一进家门冲着我爷爷说,林彪出事了,他被打倒了。我爷爷当时望了他一眼,那个眼神的深意啊,我爸爸马上不出声了,周围一片寂静。那种感觉,那种分寸,是极其微妙的。”

当一个人一直处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一直是主体社会所唾弃,他对有些世界的感知在某方面一定非常细腻。

在美院上人体写生课,方力钧从来不是那种上来就挑最好位置的人,总是等别人都抢占好山头了,才到处寻摸还有没有捡漏的可能。经常被迫在最靠近模特的地方,仰着脸写生,看都看不全。有一次因为离得太近了,当射灯照在模特身上,—部分热量反射过来,直扑到他脸上,他突然感受到了模特身上皮肤的弹性和带着体温的那种生命的感觉。

“如果我的位置很好,我可能一赢都感受不到人体除了构图和比例之外,还有温度、弹性甚至气味。循规蹈矩地照着书上教的画,现在可能还呆在某个办公室里做美工。当你把这些小的幸运都抓住的时候,就是生命中最大的悲剧。”

大部分孩子画画是因为有兴趣,而方力钧直到30多岁,都觉得这事不是自己真正所爱。“如果我有别的技能,我会远远躲开绘画。它在我记忆中并不是—件美好的事情。”

小的时候,为了怕他出门玩受其他小孩的侮辱和殴打,方力钩的父亲想到用画画把他“圈”在家里。面完一张,就再奖励一支木头铅笔或者笔记本。方力钧拿着这些小孩眼中稀奇古怪的东西到班上炫耀,不知不觉就上了道,后来又变成一种证明自己的方式。

他从小就是一个不甘寂寞、不甘落后、不甘无能的人。既然家庭出身比不上别人好,永远没有勇气跟别人打架,在任何—场打架中都是挨打的,那么他只有这一点可以证实自己是优于别人。

“其实我并不是深深地爱艺术,我所做的努力是用笔描摹我所体会到的人性,如摄像机拍下眼前的一切。”

既参与,又抽离,这是方力钧一直在努力探求的生活之道。在艺术上,他已经先一步实现。

精于计算

10个画家,9个穷。方力钧说自己很运气。即使在圆明园大家日子都不好过的时候,他也是里面过得比较好的。从1992年就开始“脱贫”,一个澳大利亚人花4500美元买走了他的几幅素描。

张晓刚曾说过:早年“一伙人在私低下讨论将来谁会最成功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肯定是老方”。

在“圆明园时期”就跟他同住一个村的杨卫,也说方力钧—直是被艺术家们私下里议论得最多的人物。“我曾听到过对方力钧各种各样的评价,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字——聪明。”最关键的是他懂得收放自如,既知道如何释放自己的聪明,又明白怎样节制自己的聪明。

有媒体评论他今天取得的成就,都是在冷静的商业策划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得到的。方力钧认为这个看法非常合理。

他的书名《像野狗一样生存》,颇有特立独行的姿态。但腰封那行“人生如何塑造艺术,艺术如何成就人生”,以及封皮上“艺术成功学”这几个大字,又让人忍俊不禁。

方力钧说这是策划人的主意,畅销书需要“成功学”垫底,否则谁买一本画家的喃喃自语?那他为什么“縱容”策划人?方力钧坦然道:“我也希望我的书卖得好。”

“人际关系是最关键的。”他曾在书中对自己为何是老外眼中的“Lucky鸡”总结道。

人务必先生存,后发展。

在老方的“生存期”,留京指标就是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外地砸到了他头上。

当时班上有4名外地学生,只有一个人可以留在北京工作。就在其他同学四处活动、脑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只有方力钧不开窍。“我上学的时候,无论是业务,还是人际关系都很好。最终负责分配的老师看不过去了,对我说:‘方力钧,给你一个留京名额,你赶紧去找工作。’我很高兴,我一直觉得自己后来的许多事情真是非常幸运。”

我曾听说,宋庄生活着这么~批年轻画家,困窘到一天只能吃一包清水面条,憧憬着成为第二个方力钧,因为他们的“榜样”在成名之前也是这么过。

毕业后方力钧就搬到了圆明园。乘着年轻人的一腔豪情,—把火烧掉了4年的日记,也烧掉了被袄行囊。没想到遭遇寒冬,把自己冻得跟孙子似的。

更令人雪上加霜的是,元旦那天,他被房东轰了出来。

那是一套农民的两间房,外间不到二十平米的归他用。后来房东发现,他不仅擅作主张用了里面那间,还带着一个北大教书的哥们儿一起住。

搬家那天,天特别冷,他们找了车辆三轮车,搬到一间紧挨养鸡场的小破平房里。他们当时被称为“盲流画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经常是吃了这顿不知道下顿。最穷的时候哥几个把床板掀开,一分、两分的钢錋都抖落出来,捧着—把去胡同买红薯粉条,拌点酱油就是美味。他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攒够钱一次性买30斤挂面,1斤咸盐,这就解决了一个月基本口食。再找机会混点儿肉吃,弄—棵白菜。

当时没有人可以靠着艺术本身活着。方力钧经常会逃离圆明园,要么回老家补充点营养,或者去打零丁。他人缘好,出版社、美院的老师经常能给点活儿,等赚了钱再回来继续理想。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就满城跑着去蹭饭。

为了让蹭饭更自然,他还颇费心思编了份“路线图”,把所有的资源都交叉使用了,还安排得挺好,大家都以为方力钩是想他们了,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关于蹭饭,我挺佩服自己的。”方力钧笑着说。

搞艺术的都不修边幅,有一次去见北大的师妹,稍微拾掇了一下就出门了。在人家那里一照镜子,蓬头垢面,围着大红围脖,把自己都吓下着了。但就那副臭烘烘、乱糟糟的模样,很多老师、朋友一看方力钧来了还都特高兴。无论多苦,他每天都是乐呵呵的,这让很多人都愿意与之相交,甚至有时候借的钱都不用还。而对很多画家来说,越穷越抹不下那个面子,整天哭丧着脸,这让他们的交际圈越来越窄。

杨卫一直记得曾跟方力钧交往中的一个细节。那是多年以前,大概是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上,他和几位朋友遇见了方力钧和栗宪庭,因为时间恰好是中午,大伙便约好一同去美术馆外的一个小餐馆吃饭。席间,

不知何故,话题扯到了围棋,老栗说丁方的围棋下得好,且能跟电脑程序对垒。此语一出,桌子上半晌无声,只有方力钧突然把话题接了过去,说:“那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能下,大不了下输就是了。”

“这是一个近乎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在多数人看来属于尴尬的处境,却在方力钧那里迎刃而解了。由此,我才似乎明白,为什么老栗当年要鼎力举荐方力钧了。因为这个人的确能够给予这个沉重的现实一种解放,一份轻松。”

作为一个有长远规划的艺术家,方力钧非常明确自己要做什么的潜质,从选择画什么就表现出来了。他说:“我一直是个比较算计的人,什么事情都要先算好了合不合适,占不占便宜。比如说我们家的那个狗,它就不会算计,它一闻到好吃的味,母狗的味,它就死活要挣脱链子,但可能是会被打一顿。”

画什么?

力钧当初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画光头,一个是画水。

其实他最想画的是水,因为水里的状态和他当时的感觉是非常贴切的。

但在理性的考量下,他最终选择了光头这个符号。“当时年轻,又渴望出名,渴望获得成功,所以作品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光头在画面上的视觉非常强烈,如果在一个30人或40人的展览中,我的作品可能一下子就会跳出来。再一点,画水可能我的技术准备也不足,视觉效果不会很强烈。”

他是一个很有规划的人,从作品的顺序到步骤,他都会提前把今后几年的工作都安排好。

在从铅笔向油画笔的过渡中,为了避开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将两种题材转化中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他小心翼翼选择了黑白油画创作,直到1994年,才把油画材料的性质和感觉找到了,开始无所顾忌地创作彩色油画。

1993年,他的部分作品色彩开始出现艳俗的倾向。批评家认为:“这也许是中国的环境色彩带给他的刺激,他更早地意识到消费文化的泛滥,尤其是中国城市环境色彩的艳俗倾向……以庸俗和艳丽的色彩来加强嘲讽和自我嘲讽的话语强度。”其实想得有点多。

然而方力钧最大的优点就是不装。他告诉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当时这批画要得很急,我就想了这么一个方案,在短时间内可以产生最大化的效果。”

可以想象,在展览中一眼望过去都是黑灰灰的作品之后,突然有这么一幅色彩鲜亮绚烂的作品放在其中,会给人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这有点像当年潘石屹的技巧。在清一色灰蒙蒙的北京城中,SOHO现代城的色彩大胆绚丽,一时成为最吸引眼球之处。

做版画也是这样。他首先考虑的是从技巧上面突破,不要给别人增加负担。

“现在动辄有人弄一幅巨大的版画,怎么运输、展览、保存?我曾在国外参加一次展览的时候说能用东方的方式来解决。既然夸下海口了,就回来琢磨。当你用传统卷轴画的形式,来展现当代艺术,这种效果会让人很吃惊:它怎么会以这样一种形式出现呢?因为年轻,在任何展览里面、任何场合里面,你都不是一个非到场不可的角色,你怎么能尽可能得到机会,这也是技巧或者赌博。挂画的工人都觉得高兴,那么大一张画,那么大一个墙面,站在升降梯上一挂,就完了。等你把画买走的时候,那么大—件作品,往床底下一塞,就没事了。我觉得该把点点滴滴汇总到一起做综合的考虑。”

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他还画过一幅讨好观众的《同舟共济》。猴子、马、鸡全挤在一个船上,像开玩笑一样的热热闹闹,在台湾地区办展览的时候把大家都乐翻了。结果在一片不景气中,他的画依然卖得最好。

怎么卖?

是一个最经典的峰回路转。

媒体是这么叙述的:1992年,在澳大利亚举办的中国新艺术展上,很多中国艺术家卖掉了大部分作品去糊口,拿不出力作去参展。而方力钧则由于潜售而保存了所有重要的作品,包括很多2米多的画,都是一组一組的,成为绝对的主角。他的光头和蓝天白云具有纯粹简洁的独特力量,再加上大尺幅的视觉冲击力,收藏家很快被迷住了。从此之后,他迅速成为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的标志性人物。

方力钧实话实说:“不是惜售,而是当时卖作品很困难。”

他卖出第一幅画是在1989年的12月,当时说好是100元兑换券一张版画。蹲在地上交易的时候,买主眼中突然流露出了后悔,边递钱边问问可不可以用100元拿两张。方力钧立刻拿过钱斩钉截铁地说:不行!

既然不好卖,方力钧干脆就不卖了。他觉得有必要在一时的困难和一辈子的困难之间做—个选择,为将来做一个好的准备。

另外就像道家所言:反者,道之动。当时在北京,整个社会气氛非常压抑。他觉得人民不可能长期这样哀叹,政府也不会让人民长期灰头土脸地生活。两三年之后就会有一些清新的空气流入,展览、机会应该会多起来。

后来的发展果然如他所判断。

方力钧的精明还在于他对作品的精准投放:1996年之前,方力钧的画基本上都流向了专业的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价格比卖给私人要少好多倍。

这还是出于他那个长远利益的考虑。“我认为最早的公共收藏是非常重要的。在美术馆,每年有上万人,或者说有很多重要的人能够看到这个作品。但卖给私人,可能永远没有人再看到它了。”

至于有人质疑当代艺术价格是不是虚高,会不会崩盘?他都会立刻化身“方经济学家”,拉着你非常专业地算一笔货币贬值的账。

想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候,一盎司黄金可以兑换35美元,如今都变成1:1500了。你会选择存堆钞票,还是存幅画?

艺术圈里的“劳模”

过方力钧的人,都觉得他完全不像传说中的艺术家,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他每天的生活就像个忙忙碌碌的上班族,住在城里,一早开车进村,到点下班,规律趿了。方力钧的母亲回忆说他在大理的时候也是这样,早上起来一杯白水、—杯牛奶就到画室去了,一天看不到人,晚上才回他的宅院“风月山水”。

他说自己的创作状态就是保持平和、排斥激情。

正因为这样的严于律己,他的作品传达出了当下难得的沉静与诚意。

一位评论人士观察得很仔细:“通观很多艺术家的发展历程,多数的艺术家都在做减法以适应市场日益强大的需求,而方力钧反其道而行之。他是有西方古典主义的精神的。小到一颗牙齿,他都画得很是精细。他1992年画下的《系列二No.5》,居然把人物身上穿的毛衣条纹一根—根地画了出来,而且不是画一件而是三阵。换作今天,也是很少有艺术家能够静下心来画这些琐碎的东西的。有大效果,却不失小节,这就是方力钧的成功法则。一位艺术家在焦虑与嘻哈的环境中是不可能完成这些工作体量上的活的!”

然而就像方力钧画面上的那些蓝天、白云,他也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了足够的栖息地。晚上在他新

开的大海边餐厅聚餐,他喝红酒都是站起来一伸手:“干!”不管别人,自己一饮而尽。微醺勤的,热情而率性。导致每次为他提供红酒的朋友看到这架势就特生气。方力钧也很委屈:“我已经勉强可以接受喝红酒不加雪碧……”

方力钧现在已经在喝酒上收敛了许多。据说当年他也有过一段疯狂的岁月。每天晚上进城应酬,开车回村的时候,都要掐大腿、抽自己的脸才能保持清醒。在床上一觉睡到下午,接到电话又出去了。直到自己觉得再也不能这么荒唐。

做老板的感觉

今的方力钧,不仅是方画家,还是方老板,拥有7家餐厅。我是个对饮馔比较挑剔的人,曾跟朋友笑言:“在北京吃过还能让我想起来的馆子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其中岳麓山屋、大海边都是方力钧开的,这人命带‘天厨贵人’乎?”

位于SOH0O现代城会所三层的“茶马古道”,是他的第一次试水,借力于艺术家和全新的概念设计,曾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最佳餐馆。最让人啧啧称奇的就是二层地板全是透明玻璃,导致穿裙子的女孩不敢上楼。室内环境全由朋友们担纲设计,管理则交给专业的公司打理。

“当初开餐厅是因为天天在云南写生,迷上了云南菜。当时北京除了云南办事处之外,没有云南菜。回来之后一想再也吃不到那么地道的口味了,干脆自己开了一家。开岳麓山屋,也是因为喜欢湖南一家菜馆里手撕小鳖这道菜。”

这有点像马连良的做派。当年他专门把自家厨子派往上海,为的就是去上海演出的时候,能吃上自己喜欢的菜式。

这家餐厅成了方力钧和朋友们聚会的好去处。他还有一个自己的小盘算:十几年前当代艺术还没有得到世人的普遍承认,办展览很难。他就想:“既然大家对当代艺术不感兴趣,我们可以扛着这些艺术品去追着大家跑。”干脆把餐厅变成了展厅。食客就餐的时候,身边挂的就是张晓刚、岳敏君这些人的原作,没遮没拦的,大家就这么蹭来蹭去,现在是再也不敢这么干了。开餐厅是个腌臜事,不仅得斤斤计较流水,还需和公安、社会上的人周旋、应酬。

方力钧颇能放得下身段。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他就拎着红酒笑嘻嘻地在门口迎宾,自言:“我们就是做服务的。”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你已经是个画画就像画钞票一样的大艺术家了,怎么还去趟商人的浑水?”

他觉得餐厅对他最大的意义就是能让他从工作室走出来,提供一个非常社会化、生活化的空间,让他有正常人的属性。

他说,“你不能因为你从事了艺术工作,就有借口和理由变成疯狗,而且你的艺术作品中,要呈现更广阔的心理空间。”

如果钱不给他带来麻烦,不造成危险,方力钧希望钱越多越好。“其实艺术家只是一个技术工种的划分,这并不决定所有的艺术家都以这个技术谋生,就会有共同的理想,这是不对的。我希望自己在社会上扮演的各个角色都挺成功。我这个人的功利性比别人都强。”

鲜为人知的是,方力钧还是一位古董收藏家。他从办公室的文件柜里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幅丢勒的自画像素描,在国外拍回来的。“这些作品我们上学的时候当作经典来膜拜,现在自己能够拥有几幅,心里会有一种像喝了蜂蜜一样甜丝丝的感觉。”

另一个让方力钧醉心的,就是看书和旅游。

十几岁的时候,他是抓到什么读什么,喜欢挑战高、艰、深的项目:《九三年》、《死魂灵》、《呼啸山庄》、《忏悔录》、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这会儿他表示,16岁摘抄的那些东西现在全都看不懂,而且一个字都没记住过。

眼下他更喜欢读史书,带着满脑子的想象跑到实地去考察,再回来继续研读。26岁的时候曾一个人背着包去云南芒市,看到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陵园,好像有5000多座墓。“当时脑子就像灌了铅一样,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因为我们受的教育一直是说,国民党是不抗日的。后来回到北京,就到书店找书,正好当时有点儿松动,找到一本红皮的《中国远征军》,写得也不是很好,但看完从骨子里拔凉。这么大的历史事件,间隔时间那么短,差不多就是被改写了。从那以后,文学书我是不读了,只读历史方面的书。”

他喜歡把报纸上那些有关战争、堵车、灾难的报道撕下来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没事琢磨琢磨。一方矮几上铺着白棉粗布,笔墨纸砚。

我问他:“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感兴趣的?”

上一篇:锦州市2016年邮政行业运行情况下一篇:张小娴散文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