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供应部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通知

2025-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供应部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通知(精选6篇)

关于供应部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通知 篇1

供应部:

根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 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法律规定记录的事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进货或者销售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根据第二十五条规定:实行集中统一采购原料的集团性食品生产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进行进货查验记录;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根据第二十六条规定:应当建立并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贮存管理、设备管理、不合格产品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保证食品安全。

第二十七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就下列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保证出厂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一)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二)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

(三)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

(四)运输、交付控制。

根据第二十八条规定,除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进行进货查验记录和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外,还应当如实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根据第三十六条规定:进口食品的进口商应当持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等必要的凭证和相关批准文件,向海关报关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检。进口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

根据第三十九条: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进行注册,其注册有效期为4年。

根据第四十条规定:进口的食品添加剂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和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载明食品添加剂的原产地和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食品添加剂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

第四十一条规定: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对进口食品实施检验。

请供应部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建立、完善和执行我公司原辅材料的采购管理制度,确保原辅材料质量安全。目前,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还没有随货的出厂检验报告;瓶盖厂家有些尚未获得生产许可证;进口纽甜的相关手续亟待完善。本月中下旬将对供方资质材料进行内审。

特此通知。

关于供应部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通知 篇2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 , 做好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监管环节工作衔接, 严格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现就《食品安全法》实施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食品安全法》, 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 (国办发[2009]25号) 精神, 认真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 在地方政府领导下, 依据《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境卫生检疫法》和国务院确定的部门职能分工以及相关部门规章, 进一步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 加强沟通合作, 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国家各有关部门正在加快制定完善与《食品安全法》配套的规章制度, 在新的配套规章制度公布前, 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原则上要按照现行规定开展监督执法工作, 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情况以及好的经验和做法。

二、加强食品安全各环节的监管, 做好工作衔接

(一) 严格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服务许可工作。

自2009年6月1日起,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再发放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卫生许可证, 汇总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单位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名单、许可证复印件和违法记录情况, 分别通报同级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申请人提交食品生产许可申请材料中, 不必再提供食品卫生许可证。利用新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 未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安全性评估通过、准予许可的, 不得生产经营。2009年6月1日以后, 对于地方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未完成的, 餐饮服务和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许可工作, 由地方政府确定的部门继续按现行工作机制承担相关工作并做好平稳过渡。

(二) 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日常监管工作。

自2009年6月1日起, 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农业部门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有关规定, 继续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工业和信息化、商务部门要制定行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指导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推进形成“政府指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业诚信”的食品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商务部门要加强生猪屠宰行业管理, 抓好酒类流通管理, 继续做好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和酒类流通附随单溯源制度等行业管理工作。工商部门要加强对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的监督检查, 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 督促食品经营企业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依法加强对食品广告的监管, 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相关制度。质检部门要加强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 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及各项记录、报告制度, 监督生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要加强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工作。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列入《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内的进出口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按照《食品安全法》和《商检法》及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实施检验;要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进口食品进行检验, 继续做好口岸食品的监督管理工作, 依法加强进口食品生产企业注册管理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前, 对进口食品按照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实施检验;对已有进口记录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 按原有规定进行检验;对进口预包装食品的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按照现行相关标准进行检验。各地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根据地方政府确定的职责, 做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餐饮服务和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工作;2009年6月1日以后, 对于地方机构改革未完成的, 目前负责的部门应继续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餐饮服务监管工作。各地监督管理部门要在地方政府领导下, 积极配合地方人大机关加快制定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法规, 落实监管措施。

(三) 做好企业食品标准备案工作。

自2009年6月1日起, 卫生部门负责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工作, 质检部门不再负责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工作, 之前已经备案的企业标准继续有效。各有关部门要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进行自查清理, 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 应当制定企业标准, 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企业标准备案工作的要求, 开展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工作, 加强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工作, 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卫生行政部门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 做好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工作的衔接。

(四) 规范食品相关产品企业生产行为。

各有关部门要督促食品相关产品, 特别是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生产单位, 按照现行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相关规定组织生产, 并开展自查清理。各生产单位要在2010年6月1日前完成自查清理工作, 并依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对未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相关产品及新品种向卫生部申请批准。各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违规使用有毒有害原料生产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行为。各相关行业协会要加强自律、引导、沟通, 组织本行业企业开展自查清理工作。各相关监管部门要积极指导、督促并给予帮助。

三、工作要求

(一)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食品安全法》的公布施行, 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 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责任政府的高度, 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 充分认识《食品安全法》实施的重要意义, 要把全面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把实施《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 扎实推进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09]8号) 要求, 加强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 制订工作方案, 完善工作制度, 明确责任, 狠抓落实, 坚决查处违法食品生产经营重大案件。要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 下大决心、花大力气, 从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各项制度入手, 系统、有序地解决好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物链各环节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承担综合协调职责的部门要在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做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综合协调, 组织提出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 并及时向地方人民政府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三) 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标准。

各地要组织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食品企业、行业组织学习贯彻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卫生部成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 会同有关部门在整合完善乳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同时, 启动整合现行有效的食品相关标准, 提高标准的统一性, 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行业标准进行梳理整合, 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标准执行的跟踪评价和宣传贯彻, 使食品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经营, 自觉履行标准规定的技术性要求, 夯实食品安全的工作基础。在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之前, 原有食品相关标准继续有效。各地区、各部门要将标准执行情况向卫生部门通报。

(四) 加强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建设。

卫生部近期将成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 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框架。各地要加快组建食品安全 (含保健食品) 风险评估机构, 结合本省 (区、市) 实际, 合理规划, 不断提高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鉴定排查、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 尽快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任务, 搭建全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 力争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 在全国建立起覆盖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和各省 (区、市) 、市 (地) 、县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总膳食调查体系, 建立食品安全有害因素与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 逐步实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调查、报告和数据分析机制。落实各级医疗单位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责任, 建立事故监测、报告和处置工作机制。各地要协调建立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 依托先进科技力量和手段, 调动各方资源, 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和综合利用效果, 加快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建设, 履行法定职责发布食品安全信息。

各地在执行《食品安全法》和本通知中的问题, 请及时函告上级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检总局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供应部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通知 篇3

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单位:山西省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12年2月1日起施行。为做好《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法制办监察部关于做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贯彻实施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21号),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条例》精神,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创优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预防和惩治招标投标领域腐败行为,加强和改进行政监督,创新招标投标管理模式,规范市场行为和监督行为,促进公开公平公正市场竞争秩序的形成,保障招标投标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重点建设项目、民生工程优质高效廉洁实施。

二、工作任务

(一)认真开展《条例》的宣传、学习活动。

1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在全省组织开展以学习解读《条例》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各级政府及有关行政监督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采取专家访谈、法规解读、专题报道、以案说法、知识竞赛等方式广泛宣传《条例》。7月份,省直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学习《条例》专题报告会,邀请参与《条例》制定的专家讲座;省发展改革委要组织学习贯彻《条例》征文活动;在“山西省招标投标网”开设专栏,设置实施动态、热点解读、业界声音等板块,并与省政府有关部门门户网站互动链接;省招标投标协会主办的《山西招标投标》专门出特刊,对《条例》出台的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等进行全面解读。2认真组织学习《条例》。各级政府及行政监督部门要把《条例》作为“六五普法”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机关人员特别是招标投标监督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全面提高招标投标行政监督执法能力。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要将学习《条例》作为提高队伍业务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2012年年底前,集中组织山西省综合评标专家库入库专家的培

训学习,重点学习《条例》有关评标纪律和评标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参训率要达到100%。

(二)全面清理相关规定。

将我省制定的招标投标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全部纳入清理范围;与招标投标有关的地方性法规,由本级人民政府组织梳理后,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提出清理建议。对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擅自设置审批事项、增加审批环节、干预当事人自主权、增加企业负担等违反《条例》规定的,以及不同规定之间相互冲突矛盾的内容要进行全面清理。清理后,统一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未纳入清理范围或清理后未公布的,不允许再作为执行的依据。清理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统一部署,自行清理。结合省法制办已部署开展的涉及招标投标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进一步扩大清理范围并严格要求。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关于集中清理涉及招标投标规范性文件的通知》(晋政法字〔2012〕6号)要求的自行清理范围和时限,按照“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自行清理本级、本部门制定和发布的涉及招标投标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提出清理意见。各市、省直各部门清理意见统一报省发展改革委。

2开门清理,征求意见。清理工作采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的方法,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法制办将各单位自行清理的结果分别发往各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同时,通过网络调查、发放征求意见函、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等市场主体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的意见。

3集中审查,统一公布。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法制办、省监察厅根据我省招标投标工作的实际以及征求意见情况,对照《条例》集中审查相关文件,按照“有关规定中个别条款不适当的,予以修改;主要内容违反《条例》或者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予以废止”的原则,逐文提出清理审查意见。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法制办、省监察厅于2012年7月31日前将省直单位的清理审查意见反馈有关制定机关并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抄送国务院法制办和监察部;将各市的清理审查意见于8月31日前反馈各市政府。各项规定制定机关要于2012年11月30日前,严格按照清理审查意见完成对相关文件的修改、废止,并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山西政报和本机关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

4加强督导,建立机制。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法制办、省监察厅适时组织联合检查督导,对清理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通报批评;对仍执行已废止文件的,进行责任追究。为切实维护招标投标规则统一,依法实施监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政府法制部门共同建立招标投标政策规定的会商机制。今后,各地各部门出台涉及招标投标的相关规定,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并经过会商机制研究讨论,达成一致后方可发布,确保所制定的政策规定严格遵

守上位法。各级法制工作机构要强化招标投标规章备案审查工作,坚决纠正违反上位法、不同规定之间相互冲突矛盾等问题。

(三)切实抓好各项制度落实。

1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强制招标制度。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修改《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的情况,对《山西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进行调整,保证强制招标的范围和规模标准科学合理、符合实际。

2推进电子招标投标制度的落实。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电子招标投标办法以及相关技术规范的探索研究,推动电子招标投标制度的建立,提高招标投标活动的效率和透明度。

3推动从业人员资格制度的落实。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做好招标师的培训、考核及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招标代理机构资格管理的省直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机构资质认定与人员职业资格制度要求的衔接。

4推进使用标准文件制度的落实。行政监督部门要组织专项检查,对纳入本部门监管的项目,把正确、规范使用标准文件作为刚性要求,严格落实。

5严格落实综合评标专家库制度。行政监督部门要坚决落实关于山西省评标专家库管理使用的规定,抓紧建设本部门的省评标专家库终端,实现评标专家库资源共享、互联共通。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省评标专家库的建设管理,加强对终端建设的指导,按照国家标准统一专业分类,进一步提高入库专家质量,完善评标专家抽取程序,加强评标专家管理。

6推动建立招标投标信用制度。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我省招标投标信用评价标准和具体实施办法;有关招标投标监督部门要结合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在总结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制度实践的基础上,按照“谁查处、谁负责”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发布招标投标不良行为信息,建立健全鼓励诚信、惩戒失信的机制。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监督。

建立健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执行有力、运转协调的招标投标行政监督管理体制,切实规范监督行为,加强对使用国有资金项目招标投标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招标投标活动规范运行。

1严格招标投标事项核准制。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经信部门要严格执行招标投标事项核准制,在审批、核准项目时对项目的招标事项进行核准。各招标投标监督管理部门严格按照经核准的招标方案进行监督管理,不得越权随意变更核准事项。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项目招标事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加强国有企事业单位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

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法制办等部门,制定国有企事业单位包括中央驻晋企业招标投标活动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研究联合监督机制,明确监管责任、监管环节并抓好落实,切实改变监督缺位的状况。

3提高招标操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严格执行招标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

项目审批部门及核准部门在审批、核准自行招标时,要对相对人拥有一定数量取得招标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员进行把关,同时要深入了解掌握自行招标的相关情况,加强指导和监督。负责招标代理机构资格管理的省直有关部门,待国家相关规定出台后,也要在认定招标代理机构资格时,对招标专业人员做出相应要求。

4加强对招标投标过程的监督执法。

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要切实依法履行好各自监督职责,对招标投标重要节点、重点时段着重安排监督力量严格管控。项目审批部门要加大对招标人规避招标、虚假招标、不按核准的招标事项招标行为的监督执法力度,确保应招必招。行政监督部门要加强对招标投标过程中泄露保密资料、泄露标底、串通招标、串通投标、歧视和排斥投标等违法活动的监督执法;加强对评标委员会成员确定方式、评标专家抽取以及评标活动的监督,确保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在省综合评标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评委,同时规范评标专家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评标专家履行职责的监督;加强对合同签订和履行的监督,防治签订“阴阳合同”、违法转包和违规分包;加强对依法必须招标项目合同变更的监督约束,防止“低中高结”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对将中标项目全部转让、分别转让或者违法分包以及挂靠投标、租借资质证书投标等行为要依法查处,并在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公布违法行为纪录,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5依法规范监督行为。

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及省相关规定受理符合条件的投诉,并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各部门要对照《条例》开展自查自纠,坚决取消招标文件审批、抽取评标专家审批、中标通知书审批等违法设置的审批事项和随意增加的管理环节,杜绝以要求申报、备案、登记为名变相增加审批环节的行为;坚决取消对跨区域开展业务的投标单位和招标代理机构以登记备案等方式加以限制的行为;要合理制定并向社会公开本部门行政监管边界,杜绝非法干涉招标人自主编制招标文件、组建评标委员会、确定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以及投标人自主投标和评标委员会独立评审的现象发生。各级监察机关要加强对行政监督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不依法履行职责、非法干涉招标投标活动等问题。各级审计机关要依法加强对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招标当事人招标投标活动的审计监督。6创新管理模式。

省法制办、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修改完善《省政府有关部门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行政监督职责分工意见》,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省招标投标厅际协调机制人员构成,修订《山西省招标投标厅际协调机制办法》,切实发挥好协调机制作用;要积极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监督、查办案件的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可参照省政府确定的职责分工,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省、市两级要结合实际,建立不隶属于任何行政监督部门、不以营利为目的、统一规范的招标投标交易场所,促进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市场秩序形成。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分工,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作出工作安排。对于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开展的工作,牵头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具体方案,协同有序推进。

(二)加强统筹协调。

各地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要把排查问题、进行整改、加强监管、完善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协调推进相关工作。要把《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与加强日常监管结合起来,努力取得既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推动长效机制建设的综合效果。

(三)加强监督检查。

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法制办、省监察厅结合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检查,同时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相关工作迟缓的地区和部门,要重点督查,促其整改;对拒不自查、掩盖问题或弄虚作假的要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

关于供应部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通知 篇4

中共河南省委文件豫发〔2016〕13号

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党委,省委各部委,省直机关各单位党组(党委),省管各企业和高等院校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现将《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2010年3月中共河南省委印发的《中共河南省委巡视工作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对推动巡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巡视实践深入发展,特别是2015年8月中共中央修订颁布《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后,《暂行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需要,省委决定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条例》的实施办法。《实施办法》是我省贯彻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和《条例》的具体举措,是规范省委巡视和市县党委巡察工作、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基础性法规。认真贯彻执行《条例》和《实施办法》,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我省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省各级党组织要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切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实施办法》。巡视、巡察机构要严格依照《实施办法》开展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巡视、巡察利剑作用。被巡视、巡察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要自觉接受巡视、巡察监督,积极配合巡视、巡察工作,认真抓好整改落实。有关机关和职能部门要按照《实施办法》规定,积极为巡视、巡察组开展工作提供信息、人员、专业等支持。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实施办法》精神,切实提高党章意识,严格遵守党规党纪,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要抓好《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适时对《实施办法》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确保各项规定要求落到实处。有关省委部委和省直机关单位党组(党委)经省委批准开展巡察工作的,参照《实施办法》执行。各地各部门在执行《实施办法》过程中的重要情况和建议,要及时报告省委。中共河南省委 2016年5月20日(此件公开发布)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实施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内监督,规范巡视工作,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和党内监督有关法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第二条

省委实行巡视制度,建立专职巡视机构。省辖市、县(市、区)(以下简称市县)党委实行巡察制度,建立专职巡察机构。巡察是巡视监督向市县的延伸。巡视、巡察机构负责对同级党委所管理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进行巡视、巡察监督,形成全省横向全覆盖、纵向全链接、上下一盘棋的巡视工作网络格局。开展巡视、巡察工作的党组织承担巡视、巡察工作的主体责任。

第三条 巡视、巡察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和省委部署要求,深化政治巡视,突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着力发现问题,发挥震慑、遏制和治本作用,推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第四条

巡视、巡察工作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坚持问题导向、纪挺法前;坚持实事求是、依法依规;坚持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第二章

机构和人员第一节 巡视、巡察工作机构设立 第五条 省委成立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全省巡视工作。接受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向省委负责并报告工作。市县党委成立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所辖区域的巡察工作。接受上级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向同级党委负责并报告工作。第六条 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省委巡视办),为其日常办事机构。市县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市县党委巡察办),为其日常办事机构。省委巡视办、市县党委巡察办为同级党委工作部门,设在同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条

省委设立若干巡视组,承担巡视任务。巡视组向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并报告工作。市县党委设立若干巡察组,承担巡察任务。巡察组向同级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并报告工作。第二节 巡视、巡察机构职责

第八条

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

(一)贯彻中央、省委和同级党委有关决议、决定;

(二)研究提出巡视、巡察工作规划、计划和阶段任务安排;

(三)听取巡视、巡察工作汇报,审定巡视、巡察反馈意见;

(四)研究巡视、巡察成果的运用,分类处置,提出问题整改及问题线索移交办理的意见和建议;

(五)向同级党委常委会和“五人小组”报告巡视、巡察工作情况;

(六)对巡视组、巡察组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

(七)研究处理巡视、巡察工作中的其他重要事项。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应当加强对市县党委巡察工作的领导,加强综合统筹,强化分类指导,注重分类实施。省辖市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应当加强对所辖县(市、区)党委巡察工作的领导。第九条 省委巡视办、市县党委巡察办的职责是:

(一)向同级党委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情况,传达贯彻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部署;

(二)统筹、协调、指导同级党委巡视组、巡察组开展工作;

(三)承担政策研究、制度建设、服务保障等工作;

(四)对派出巡视、巡察组的党组织和党委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决定的事项以及巡视、巡察移交的事项进行督查、督办;

(五)配合有关部门对巡视、巡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监督和管理;

(六)负责巡视、巡察宣传和信息管理工作;

(七)办理同级党委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第三节 巡视、巡察机构工作人员 第十条 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同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担任,副组长一般由同级党委组织部部长担任。成员由同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同级党委组织部和同级党委巡视办、巡察办等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组织实施巡视、巡察工作的主要责任人。第十一条 省委巡视办设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主任为省委工作部门正职,副主任为省委工作部门副职。市县党委巡察办设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主任为同级党委工作部门正职,副主任为同级党委工作部门副职。

第十二条

省委巡视组设组长、副组长。组长、副组长由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巡视工作需要一次一授权。组长、副组长原则上由厅级领导干部担任。市县党委巡察组设组长、副组长。组长、副组长由市县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巡察工作需要一次一授权。组长、副组长原则上由与同级党委工作部门领导职级相同的领导干部担任。第十三条 巡视组、巡察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是落实巡视、巡察监督责任的第一人。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工作。

第十四条 省委巡视机构设厅级、处级巡视专员和其他职位。巡视专员为领导职务。市县党委巡察机构设置相应级别的巡察专员和其他职位。第十五条 巡视、巡察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理想信念坚定,宗旨意识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坚持原则,敢于担当,依法办事,公道正派,清正廉洁;

(三)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

(四)熟悉党务工作和相关政策法规,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沟通协调、文字综合等能力;

(五)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要求。第十六条 选配巡视、巡察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标准条件,对不适合从事巡视、巡察工作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调整。第十七条 根据巡视、巡察工作需要,可以借调、抽调有关部门人员参与巡视、巡察工作。借调、抽调人员在巡视、巡察期间由同级党委巡视办、巡察办和所在巡视组、巡察组共同负责管理并对工作表现作出鉴定。建立巡视、巡察人才库。根据工作需要,每轮巡视、巡察前从巡视、巡察人才库中抽选人员参加巡视、巡察工作。多渠道选配熟悉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检察、信访、财政监督、公安等业务的专业人员充实人才库。全省巡视、巡察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资源共享。

第十八条

巡视、巡察工作人员应当按照规定由编制所在单位有计划地进行交流。巡视、巡察工作人员实行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公务回避。

第十九条 巡视、巡察机构应建立党的组织。巡视办、巡察办负责同志兼任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巡视、巡察期间,巡视组、巡察组成立党支部,巡视组、巡察组组长兼任党支部书记,做好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工作。第二十条 巡视、巡察机构应当建立绩效考评机制,以问题发现率、问题线索成案率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主要标准,考核结果作为表彰奖励和提拔使用巡视、巡察干部的重要依据。巡视、巡察干部出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造成不良影响的,对所在巡视组、巡察组实施问责。第二十一条

充分发挥巡视、巡察机构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平台作用。第三章

巡视、巡察范围和内容第一节 巡视、巡察对象和范围

第二十二条 省委巡视组的巡视对象和范围是:

(一)省辖市、县(市、区)党委和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党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省辖市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县(市、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党组主要负责人;

(二)省委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省政府部门、人民团体党组(党委、党工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

(三)省管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

(四)省委要求巡视的其他单位的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第二十三条

省辖市党委巡察组的巡察对象和范围是:

(一)受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委托巡察的县(市、区)党委和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党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和县(市、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党组主要负责人,其他县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县级党员领导干部;

(二)市委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市政府部门、人民团体党组(党委、党工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

(三)市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

(四)省辖市党委要求巡察的其他单位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第二十四条 县(市、区)党委巡察对象范围主要是:

(一)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领导班子及成员;

(二)县(市、区)党委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县(市、区)政府部门、人民团体党组(党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派出机构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

(三)县(市、区)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

(四)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党组织软弱涣散的行政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

(五)县(市、区)党委要求巡察的其他单位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第二十五条 省市县党委每届任期内,对规定的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巡视、巡察至少开展1次。第二节 巡视、巡察内容 第二十六条 省委巡视组、市委巡察组对巡视、巡察对象执行《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其他党内法规,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情况进行监督,着力发现以下问题:

(一)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存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拉帮结派等问题;

(二)违反廉洁纪律,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等问题;

(三)违反组织纪律,违规用人、拉票贿选、买官卖官,以及独断专行、软弱涣散、严重不团结等问题;

(四)违反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

(五)派出巡视组、巡察组的党组织要求了解的其他问题。

第二十七条 县(市、区)党委巡察组着力发现以下问题:

(一)基层党的领导弱化、基层党的建设缺失、基层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的突出问题;

(二)虚报冒领、克扣甚至侵占惠农专项资金、扶贫资金等问题;

(三)在救济、补助上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问题;

(四)高高在上,漠视群众疾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

(五)执法不公,甚至成为家族势力、黑恶势力的代言人,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等问题;

(六)侵占集体财务、贪污贿赂、权钱交易、腐化堕落等违纪违法问题;

(七)县(市、区)党委要求了解的其他问题。第二十八条 派出巡视组、巡察组的党组织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针对所辖地区、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或者巡视、巡察整改情况,开展机动灵活的专项巡视、巡察。第四章

工作方式和权限第一节 巡视、巡察工作方式 第二十九条 巡视组、巡察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开展工作:

(一)听取被巡视、巡察党组织的工作汇报和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

(二)与被巡视、巡察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其他干部群众进行个别谈话;

(三)受理反映被巡视、巡察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和下一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问题的来信、来电、来访等;

(四)抽查核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情况;

(五)向有关知情人询问情况;

(六)调阅、复制有关文件、档案、会议记录等资料;

(七)召开座谈会;

(八)列席被巡视、巡察地区(单位)的有关会议;

(九)进行民主测评、问卷调查;

(十)以适当方式到被巡视、巡察地区(单位)的下属地方、单位或者部门了解情况;

(十一)开展专项检查;

(十二)提请有关单位予以协助;

(十三)派出巡视组、巡察组的党组织批准的其他方式。巡视组、巡察组采取上述第(四)、(五)、(十一)和

(十二)项方式开展监督,应提出书面申请,由省委巡视办、市县党委巡察办按规定报批后,提请有关部门按程序协助办理。第二节 巡视、巡察工作权限第三十条 巡视、巡察期间,经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巡视组、巡察组对群众反映强烈、明显违反规定并且能够及时解决的问题,向被巡视、巡察党组织提出处理建议。

第三十一条 巡视组、巡察组依靠被巡视、巡察党组织开展工作,不干预被巡视、巡察地区(单位)的正常工作,不履行执纪审查的职责,不对被巡视、巡察地区(单位)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作个人表态。

第三十二条 巡视组、巡察组应当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对巡视、巡察工作中发现的下列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应当及时向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请示报告:

(一)被巡视、巡察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同级党委管理的其他干部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问题;

(二)被巡视、巡察地区(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严重影响工作和领导班子建设的问题;

(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干部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事项;

(四)巡视、巡察工作人员违反党的纪律,特别是严重违反巡视、巡察工作纪律等问题;

(五)巡视组、巡察组认为应当及时报告的其他事项。特殊情况下,省委巡视组可以直接向省委书记报告;市县党委巡察组可以直接向本级党委书记报告,或向上级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第三十三条 巡视、巡察期间,经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巡视组、巡察组可以将被巡视、巡察党组织管理的干部涉嫌违纪违法的具体问题线索,移交有关纪检监察机关或者政法机关处理。第五章

工作程序第一节 巡视、巡察准备

第三十四条 省委巡视办、市县党委巡察办每年初提出巡视、巡察工作建议方案,确定巡视、巡察的对象、批次和时间安排,经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同级党委同意后实施。

第三十五条 开展巡视、巡察前,省委巡视办、市县党委巡察办应当向同级纪检监察机关、政法机关和组织、审计、信访等部门和单位了解被巡视、巡察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情况。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及其他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第三十六条 巡视组、巡察组结合被巡视、巡察地区(单位)的历史文化特点、社会反映热点和行业廉政(廉洁)风险点,对收集和了解到的情况,加强分析研判,制订工作方案。

第三十七条 巡视组、巡察组建立组务会制度,巡视、巡察工作的重大事项应当经组务会研究决定。巡视组、巡察组建立联络员制度,联络员在组长、副组长领导下负责与省委巡视办、市县党委巡察办和被巡视、巡察地区(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络,协调相关事宜,配合组长、副组长做好日常工作。第三十八条

省委巡视办、市县党委巡察办协助巡视组、巡察组与被巡视、巡察地区(单位)沟通联络,筹备工作动员会,协调做好后勤保障等进驻准备工作。第二节 开展巡视、巡察了解

第三十九条

巡视组、巡察组进驻被巡视、巡察地区(单位)后,应当及时向被巡视、巡察党组织通报巡视、巡察任务及明确有关规定要求。

第四十条 被巡视、巡察地区(单位)要按规定以印发党内文件等形式通报巡视、巡察有关情况。通过主要新闻媒体和内部网络等渠道公布巡视组、巡察组进驻消息和举报电话、信箱、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第四十一条 巡视组、巡察组按照规定的方式和权限,开展巡视、巡察了解工作。巡视组、巡察组对反映被巡视、巡察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重要问题和线索,可以进行深入了解。第三节 报告巡视、巡察情况

第四十二条

巡视、巡察了解工作结束后,巡视组、巡察组应当形成巡视、巡察报告,如实报告了解的重要情况和问题,并提出处理建议。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和其他重大问题,应当形成专题报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第四十三条 建立组办会商巡视、巡察报告机制。省委巡视办、市县党委巡察办应当及时与巡视组、巡察组对接,对巡视、巡察报告的政治定位、专项问题的精准度和深度、提出意见建议的可行性进行会商。

第四十四条

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应当及时听取巡视组、巡察组的巡视、巡察情况汇报,研究提出处理意见,报派出巡视、巡察组的党组织决定。

第四十五条 派出巡视组、巡察组的党组织应当及时召开“五人小组”会议,听取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每轮巡视、巡察情况汇报,对巡视、巡察成果运用提出具体要求。第四节 反馈巡视、巡察意见

第四十六条

经派出巡视组、巡察组的党组织同意后,巡视组、巡察组应当及时向被巡视、巡察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主要负责人分别反馈相关巡视、巡察情况,指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第四十七条 反馈相关巡视、巡察情况要分层次进行,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反馈时,除涉及本人的问题外,其他问题原则上都要反馈,督促其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向领导班子反馈时,要对党组织落实“两个责任”、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提出明确要求。第四十八条 根据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省委巡视办、市县党委巡察办将巡视、巡察的有关情况通报同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领导及其职能部门。第五节 移交巡视、巡察问题和线索 第四十九条 巡视组、巡察组要对发现的问题和线索进行分类,做到对象准确、内容完整、材料完备、手续齐全。属于巡视、巡察范围受理内的问题,填写相关表格,建立台账,移交同级省委巡视办、市县党委巡察办。不属于巡视、巡察职责范围内的信访等问题,在转有关部门处理时,逐件登记并履行签收手续,移交目录要留底备查。第五十条 对巡视、巡察发现的问题和线索,派出巡视组、巡察组的党组织作出分类处置的决定后,省委巡视办、市县党委巡察办依据干部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移交:

(一)对领导干部涉嫌违纪的线索,移交有关纪检监察机关;

(二)对执行民主集中制、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移交有关组织部门;

(三)其他问题移交相关单位。

第五十一条 有关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收到巡视、巡察移交的问题或者线索后,应当优先办理,及时研究提出谈话函询、初核、立案、暂存、了结或者组织处理等意见,并于3个月内将办理情况反馈省委巡视办、市县党委巡察办。第五十二条 派出巡视组、巡察组的党组织及其组织部门应当把巡视、巡察结果作为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巡视、巡察期间,被巡视、巡察单位的领导班子原则上不作调整。特殊情况,应当听取巡视组、巡察组的意见。纪检监察机关进行纪律审查或组织部门考核调整领导班子、干部选拔使用时,若涉及到已巡视、巡察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应当听取相关巡视组、巡察组的意见。第六节 巡视、巡察整改和督查 第五十三条 被巡视、巡察单位党组织收到巡视组、巡察组反馈意见后,应当认真整改落实,并于2个月内将整改情况报告和主要负责人组织落实情况报告,报送省委巡视办、市县党委巡察办。巡视组、巡察组负责审核整改报告和公开的整改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在收到1周内应明确提出。

第五十四条 被巡视、巡察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落实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被巡视、巡察地区(单位)提交整改情况报告和主要负责人组织落实情况报告时,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应签字背书,对整改情况报告的真实性承担责任。

第五十五条 省委巡视办、市县党委巡察办应当会同巡视组、巡察组采取以下方式,了解和督促被巡视、巡察地区(单位)整改落实工作并向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一)省委巡视办、市县党委巡察办和巡视组、巡察组与被巡视、巡察地区(单位)同步建立整改台账,定期对照检查,办结销账;

(二)省委巡视办、市县党委巡察办会同巡视组、巡察组采取适当方式对被巡视、巡察地区(单位)整改落实工作进行专项检查;(三)对巡视、巡察整改落实工作不力、群众反映问题突出的地区(单位)以专项巡视的方式开展“回头看”,并视情节追究责任。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可以直接听取被巡视、巡察党组织有关整改情况的汇报。建立巡察发现属上级管理的党员干部问题线索上报制度、巡察移交问题和问题线索办理情况定期通报制度。第五十六条 巡视、巡察进驻、反馈、整改等情况,应当以适当方式公开,接受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监督。

第五十七条

巡视、巡察工作资料应当整理立卷、归档保管。第六章

纪律与责任 第五十八条 派出巡视组、巡察组的党组织和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应当切实加强对巡视、巡察工作的领导。对领导巡视、巡察工作不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对开展巡视、巡察监督工作态度不坚决、行动不迅速的;

(二)不重视巡视、巡察成果的运用,特别是对巡视、巡察发现的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压案不查的;

(三)派出巡视组、巡察组的党组织届内无特殊原因未完成巡视、巡察全覆盖任务的;

(四)对领导巡视、巡察工作不力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九条 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政法机关和组织、信访等部门及其他有关单位,应当支持配合巡视、巡察工作。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不如实向巡视组、巡察组介绍情况,瞒报真实情况、数据的,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数据,影响巡视、巡察工作正常开展的;

(二)对巡视组、巡察组提请予以协助的事项,无正当理由拒绝办理,或者故意拖延,影响巡视组、巡察组对有关问题深入了解的;

(三)对巡视、巡察移交的问题和线索无正当理由拒绝受理的,或者研究办理无故拖延的,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

(四)其他违反规定不支持配合巡视、巡察工作的情形。

第六十条 巡视、巡察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对应当发现的重要问题没有发现的;

(二)不如实报告巡视、巡察情况,隐瞒、歪曲、捏造事实的;

(三)泄露、扩散巡视、巡察工作秘密的;

(四)工作中超越权限,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利用巡视、巡察工作的便利谋取私利或者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六)有违反巡视、巡察工作纪律的其他行为的。第六十一条 被巡视、巡察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应当自觉接受巡视、巡察监督,积极配合巡视组、巡察组开展工作。党员有义务向巡视组、巡察组如实反映情况。

第六十二条

被巡视、巡察地区(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对该地区(单位)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或者其他有关责任人员,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隐瞒不报,或者故意向巡视组、巡察组提供虚假情况的;

(二)拒绝或者不按照要求向巡视组、巡察组提供相关文件材料的;

(三)指使、强令有关单位或人员干扰、阻挠巡视、巡察工作,或者诬告、陷害他人的;

(四)对巡视组、巡察组的反馈意见,无正当理由拒不纠正存在的问题,或者不按照要求整改的;

(五)提交的整改情况报告和主要负责人组织落实情况报告内容不实,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拒绝对整改报告真实性签字背书进行承诺的;

(六)对反映问题的干部群众打击、报复、陷害的;

(七)其他干扰巡视、巡察工作的情形。第六十三条 巡视办、巡察办履行综合协调、沟通衔接、督促整改等职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第六十四条 被巡视、巡察地区(单位)的干部群众发现巡视、巡察工作人员有违反本实施办法第六十条 所列行为的,可以向巡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或者巡视办、巡察办反映,也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直接向有关部门、组织反映。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五条

本实施办法由省委负责解释,具体工作由省委办公厅商省委巡视办承担。第六十六条

关于供应部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通知 篇5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贯彻实施新修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通知

食药监药化监〔2016〕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局:

国务院修订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16年4月23日公布实施。为贯彻落实《条例》,规范我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格规范疫苗销售和采购行为

疫苗生产企业对其生产、配送的疫苗质量依法承担责任。向我国出口疫苗的境外疫苗厂商应当在我国境内指定一家代理机构,统一销售该厂商进口的全部疫苗,代表该厂商履行《条例》规定疫苗生产企业的全部责任。该机构应当向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备案要求见附件。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将备案信息在其政务网站公开。

疫苗生产企业只能将用于预防接种的第二类疫苗销售给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含承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销售活动应当严格遵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称药品GSP),切实加强疫苗的有效期管理,防止过期疫苗进入使用环节。生产血液制品和进行临床研究所用疫苗,使用者可直接向疫苗生产企业采购,生产企业应严格审核,并做好销售记录。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采购疫苗。第一类疫苗的疫苗计划、分发供应管理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执行。第二类疫苗采购计划由接种单位提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总后逐级提交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组织全省集中采购,确定中标的生产企业、品种、规格、价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疫苗生产企业签订采购供应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

承担国家医药储备任务的药品经营企业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照有关政府部门的指令进行储备疫苗的收储和调用。

二、严格过渡期疫苗流通管理

(一)疫苗生产企业应当尽快做好疫苗销售和配送各项准备,积极配合有关机构将疫苗纳入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集中采购,及时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销售第二类疫苗。

自《条例》实施之日起,原疫苗经营企业不得购进疫苗,原疫苗经营企业和疫苗生产企业不得将疫苗销售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外的单位和个人。

(二)尚不能利用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采购的省份,第二类疫苗参照现有的第一类疫苗采购模式进行采购。对于尚未完成集中采购但急需使用的第二类疫苗,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直接向疫苗生产企业订购。自发文之日起,不得采购单一成分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作为第二类疫苗推广使用。

在此期间,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配送企业,可以参照第一类疫苗配送方式通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冷链系统进行配送。

(三)原疫苗经营企业在2016年4月25日前已购进的第二类疫苗可继续销售至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其进行供应。原疫苗经营企业2017年1月1日起必须停止疫苗销售活动,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注销《药品经营许可证》或核减疫苗经营范围。

(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2016年4月25日前已购进的第二类疫苗,在2016年12月31日前,可按照逐级供应方式供应。

三、严格落实疫苗配送管理

疫苗生产企业直接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送第二类疫苗,或者委托具备冷链储存、运输条件的企业配送时,应当严格遵守药品GSP相关要求。疫苗生产企业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签订的采购合同中应当明确实施配送的企业、配送方式、配送时间和收货地点。

疫苗生产企业委托其他企业配送第二类疫苗的,应当严控配送企业数量,并对配送企业是否具备冷链储存、运输条件及执行药品GSP的能力进行严格审查,与配送企业签订委托储存、运输合同,约定双方责任和义务。配送企业应当书面承诺随时接受委托方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遵守药品GSP相关要求,不得将所接受的委托配送再次委托。

疫苗生产企业应当将所委托的配送企业情况分别报告生产企业所在地、疫苗储存地和配送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附委托配送合同复印件、对配送企业审查情况和配送企业承诺书复印件。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将配送企业接受委托相关信息通报相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采购第二类疫苗后,供应给本行政区域的接种单位。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储存、分发、供应记录,相关资料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四、严格落实疫苗冷链和追溯管理要求

疫苗生产企业和配送疫苗的企业储存、运输疫苗时,应当按照药品GSP的要求,确保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采集冷链储存、运输数据真实、原始、完整、准确,保证疫苗储存、运输环节全程不脱离冷链控制。对疫苗装卸、交接等情况下的温度控制要求应在验证基础上作出规定。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应当遵守《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在疫苗储存、运输的全过程中按要求定时监测、记录温度,保证疫苗质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应当索要疫苗销售方和配送方储存、运输过程的温度监测记录,记录可以为纸质或可识读的电子格式。对不能提供温度监测记录或者温度控制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接收或者购进,并应当立即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计生部门报告。对采用冷藏箱或冷藏包运送到接种单位的,要查看冰排状况及冷藏箱或冷藏包内的温度表,并做好记录。

疫苗生产企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药品追溯体系建设要求,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疫苗追溯体系,如实记录疫苗销售、储存、运输、使用信息,实现最小包装单位从生产到使用的全过程可追溯。配送疫苗的企业应当按生产企业要求如实记录储存、运输环节信息。在疫苗全程追溯信息化体系未建成运行前,可使用现有的记录方式达到追溯要求。

五、严格规范疫苗使用管理

接种单位的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并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记录疫苗的品种、生产企业、最小包装单位的识别信息(或批号)、有效期、接种时间、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受种者等内容。接种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5年。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可以收取服务费、接种耗材费。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发现包装无法识别、超过有效期、脱离冷链、来源不明等疫苗,应当逐级上报,其中第一类疫苗上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第二类疫苗上报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述疫苗统一回收至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监督下销毁,并保留记录5年。

六、强化疫苗流通和使用的监督检查

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疫苗生产和配送企业销售与配送疫苗执行药品GSP情况进行检查,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储存、运输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情况进行检查,查验温度监测记录。发现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时,可以抽取样品,并按国家有关规定送检。检查和检验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县级卫生计生部门应将接种单位变更情况及时告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将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同级卫生计生部门。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按照《药品医疗器械飞行检查办法》的要求,组织对疫苗生产企业、配送疫苗的企业执行药品GSP情况进行飞行检查,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储存、运输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情况进行飞行检查。检查结果按规定公开,并将发现的相关问题通报卫生计生部门。对拒绝、逃避、阻碍、对抗检查的,依照《药品医疗器械飞行检查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做好疫苗购进、供应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检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否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采购疫苗,是否索取疫苗储存、运输全过程温度监测记录等相关资料。检查接种单位接种记录是否完整,保存期是否符合《条例》要求。

七、加强预防接种和疫苗管理能力建设

(一)省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在2016年12月31日前将疫苗采购工作全部纳入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立疫苗采购专家库和规范、高效的采购流程,通过集中采购形成价格竞争和谈判机制。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通过《条例》实施,加强疫苗冷链设备建设和管理,确保疫苗的全程冷链运转和记录完整可追溯。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区域共享,提高预防接种和疫苗冷链管理水平。

(二)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以《条例》的修订和贯彻实施为契机,完善机构和人员配备,推进建立专职检查员队伍,切实提高检查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对疫苗类产品的检验能力,进一步强化对疫苗质量的监督检查,落实监管责任;主动向同级人民政府汇报,积极争取支持。

(三)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卫生计生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与协作机制,共同研究完善具体措施,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工作,强化舆论引导,做好解读释疑。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应当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或国家卫生计生委报告,保证《条例》平稳有效施行。

附件:境外疫苗厂商代理机构备案要求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关于供应部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通知 篇6

宁河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状况

(一) 基本情况

宁河县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66家, 其中取证企业52家, 共获得57张证书, 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7家, 证照不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7家。目前, 确定的食品生产监管重点整治区域1个, 专业监管人员2名, 聘请社会监督员和信息员各10名。

(二) 呈现的特点

1、产品缺乏含高附加值, 市场竞争能力较低

宁河县食品生产企业除了泰达酒业、义聚永酒业、红星酒业、天津六和、石本调料、三商食品、中芬乳业、金芦米业、津沽米业9个企业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外, 其他产品销售渠道窄, 营销网络小, 对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较低, 而且, 属于粗犷型加工的企业占多数, 缺乏含高附加值的产品。

2、规模企业少, 小企业居多

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家, 占总数的19.1%;100-500万元的企业10家, 占14.7%;50-100万元的企业11家, 占16.2%;20-50万元的企业7家, 占10.3%;20万元以下的占39.7%。

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家, 占总数的17.6%;500-1000万元的企业3家, 占4.4%;100-500万元的企业8家, 占11.8%;100万以下的占51.5%。

3、质量安全分级状况, A、B级企业少, C、D级企业多

按照《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食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等级分类工作规范》的规定, 目前宁河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分级情况如下:

A级企业 (2家) :具有较强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B级企业 (4家) :具有一般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C级企业 (43家) :具有较弱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D级企业 (7家) :不具备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采取的主要监管工作措施

为了切实履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职责, 确保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 《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 宁河质监局在提高监管人员自身素质, 完善监管体系和措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一) 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对食品生产依法监管的能力

为了能更好地履行职能, 做到监管有效, 突出质监工作特点, 宁河质监局一直坚持开展质量技术监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履行职能相结合,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依法行政相结合,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执法实践相结合,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服务经济相结合的方针。一是建立了《食品安全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和考核的机制, 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二是建立了食品监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三是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在日常监管中, 坚持巡查制度、回访制度、年审制度、产品定期检验和监督抽查制度;四是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政执法;五是对违法行为严格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用法准确、处理恰当、程序规范、文书齐全”的原则办案。

(二) 认真履行职能, 确保食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

为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 提高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 我们在建立一个系统、完善一个网络, 深化两个制度、强化两个管理、推动两个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起“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市场引导、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上下了功夫。

1、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化平台的动态监管系统, 基本实现了企业基本信息动态管理, 提高了监管的可追溯性。通过动态网络化管理手段, 完成了食品企业分等分级监管。

2、进一步深化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监督企业升级改造, 加快企业食品生产许可取证步伐。特别在《食品安全法》过渡时期, 认真是按照国家和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的要求, 积极与其他部门配合, 做好食品生产许可工作, 自6月1日以来宁河质监局受理食品生产许可申请7件。

3、加强对获证企业的证后全面管理, 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整体提高。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 通过严格落实巡查、回访等证后监管措施, 强化了企业生产必备条件的持续保持;强化了对企业原材料进货关的索证索票、进货记录、进货检验和年审、变更、期满换证制度的有效执行;强化了对食品添加剂和委托加工食品备案工作的落实。

4、加大无证查处力度, 严格实施注销、吊销生产许可证等手段, 强化了市场退出机制。

5、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实行专项检查。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 宁河质监局对季节性、风险性、影响民计民生相关食品集中开展专项检查。重点加强了对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的查处。

6、深化对食品小作坊的监管, 督促小作坊加强自律。引导帮助证照齐全小作坊执行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基本工作规范, 签订、悬挂质量安全承诺书, 监督完善小作坊索证索票、原辅料进货台账和产品销售台账记录等工作。严格对小作坊履行限制区域销售等质量承诺情况的日常监管。落实了市财政、区县政府扶持, 小作坊主动改造三结合的部署, 改进了一批小作坊的生产条件, 减少小作坊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自6月1日, 通过“促、帮、扶”等手段, 使2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

7、与县工商局、卫生局形成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对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提高执法工作的有效性, 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互相支持, 有效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8、进一步加强了与乡镇政府的联系, 完善了年度汇报、总结制度, 建立信息互通, 发挥了属地监管的作用。

9、聘任10名社会监督员和10名信息员, 实行每年联谊会制度, 从而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监督员、信息员的作用, 保持信息的通畅, 进一步搞好动态管理, 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10、为预防发生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积极有效地应对突发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及时控制和消除事故危害, 最大限度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维持社会的安定和正常秩序, 制定了《宁河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预案》。按照预案的规定, 加强了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搜集, 使工作有的放矢, 对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起到了积极作用。

1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企业进一步树立了诚信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 强化了企业内部质量控制, 促使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不断提高了全县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 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了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 对倡导人人参与食品安全, 共筑安全防线起到了推动作用。纲要实施以来, 宁河质监局共举办大规模食品安全宣传活动5起。

通过以上监管工作和措施, 有效地遏止了宁河县食品生产违法行为, 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对促进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水平起到了保障。

目前食品企业和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宁河县近70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 小作坊占的比重较大, 生产者法律意识不强, 一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管理薄弱, 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低下, 基本属于家庭作坊式的厂点, 不完全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工艺、设备和条件, 生产力水平不高, 产量不大。

2、一些生产加工企业不具备产品检验能力, 产品出厂不能达到批批检验合格后出厂。检查中发现个别企业不按标准组织生产。一些初具规模的企业, 由于质检手段不尽完善, 质量控制措施仍不能够到位, 形不成全过程质量控制。同时, 由于我区食品企业生产的食品大多属于自产自销, 只有少部分产品进入全市、全国市场, 导致部分生产加工单位只注重发展, 忽视监管;只注重数量, 忽视质量;只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直接影响了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和提高。

3、在70余家食品企业中, 从业人员达到了近2000人, 中专以上学历的有不足300人, 且这部分人60%以上都集中于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 而占企业总数78%的10人以下小企业, 中专以上学历的仅有30余人, 其余从业人员都只有初中或高中学历, 技术力量薄弱, 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从业人员未经过岗前培训、考核, 素质较低。

4、作为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部门, 执法力量有限, 目前只有2名监管人员, 而辖区内食品企业较多, 监管起来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在食品企业巡查等工作中无论是人员的调配还是车辆的安排都存在一些困难。

5、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够深入。虽然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有所增强, 但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预防技能, 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往往容易以讹传讹, 直接影响发展稳定。一些领导和干部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责任意识不强, 对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不够, 理解有偏差, 对无证生产经营单位网开一面;一些食品生产人员对食品安全基本要求和常识不了解, 守法经营意识淡薄, 生产加工企业设施简陋;卫生设施投入不足, 缺少清洗、消毒设备, 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 体检率低, 着装戴帽不规范, 食品原料摆放没有隔墙离地;食品采购台账记录不全, 流于形式。广大消费者食品卫生意识薄弱, 对伪劣食物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低, 不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有待改变。

建议和措施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 牵涉部门多, 在目前监管体制下, 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针对宁河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现状, 经过认真分析, 提出以下建议:

1、要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宣传教育的力度, 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法制意识。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 加强《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 逐步普及《食品安全法》的基本知识, 提高全社会知法、守法和公民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水平。要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法律、业务培训和社会公德教育, 熟悉并掌握必要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 知晓本行业食品科学发展的动态和信息, 配备必要设备, 加强自身规范化管理, 促进依法、诚信经营。要采取多种形式, 有针对性、分期分批对不同人群进行食品安全健康教育, 让食品安全知识进入千家万户, 增强广大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提高对假冒、伪劣食品鉴别能力, 自觉抵制不合格的食品, 积极举报违法经营行为。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局面。

2.建立与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关系, 集中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和执法力量, 在各镇办建立健全和完善食品生产监管多级网络, 逐级建立食品企业档案和企业生产状况台账, 通过在村委、居委聘请义务监察员的办法, 及时收集和反馈基层社区的情况, 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打击、早控制, 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和动态, 对造假窝点实施稳、准、狠的有效打击。同时, 通过分析评估食品安全的隐患, 在预警和控制上下工夫, 形成一个快速预警系统, 提前控制、消除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 防止有关事件的发生。

3、加强监督执法的力度, 探索食品企业监管模式。质监部门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内对食品企业监管到位, 对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采取“136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即1个原则:分类管理区别对待;3个方面:整治打击、监督规范、培育服务;6个方式: (1) 整顿———治理———打击, 重点针对市镇城乡结合部的食品加工点。 (2) 整顿———引导———治理, 重点针对销售大、用量多、制作要求简单、工艺低的地方传统性食品的小家庭作坊。 (3) 宣贯———监管———自律, 针对食品企业中的小规模同行, 通过协调, 力争发挥集中优势, 合作经营, 统一取证, 相互监督, 共同发展, 形成自律性规范的小型食品园区。 (4) 巡查———整顿———规范, 主要针对已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在证后监管方面下功夫。 (5) 评定———扶持———提升, 主要针对有一定规模和品种优势的生产企业。 (6) 服务———培育———创优, 主要针对本区域内基础条件好、规模较大、外源性潜力强、质量稳定的优秀企业。大力帮扶, 加速企业创优步伐, 为企业争创名优保驾护航。

上一篇:《文明上网,从我做起》倡导书下一篇:制度展板